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8-0077-02
[作者简介]吴信梅(1963―),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的个性品质包括创造力、独立性、自制力、合作性等诸多方面。幼儿良好个性品质是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一、创设良好生活环境,培养幼儿健康性格
环境对人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健康性格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民主、具有安全感的生活氛围,让幼儿置身其中,获得无穷的快乐。比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亮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由此让幼儿树立自信心,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其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其次,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比如,在某个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笔者会和大家一起开展一个“生日聚会”活动。在活动中,小朋友们纷纷为过生日的伙伴献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生日礼物。友爱、温馨的氛围像阳光一样照射到幼儿心灵的深处,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三,关注家庭环境对幼儿健康性格形成的影响。幼儿有大部分的时间处于家庭环境之中,因此,幼儿教师要关注家园共育,与家长做好沟通,引导家长尽可能地为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创造条件。比如,给孩子创造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可以克服孩子的孤独感。在节假日,家长可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和家长到家中来,大家一起开心地玩耍、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与别人相处和交往轻松、愉悦之情。
二、充分运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个性
在幼儿生活中,游戏活动较多,形式也较为丰富。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欢畅开怀的笑语中,幼儿会渐渐喜欢上集体游戏活动,形成合群的性格。游戏中设置的一些障碍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创造能力、自信心、独立性等。
比如,很多孩子在玩耍的时候都喜欢拿东西敲打不同物体,为了培养他们的好奇心,笔者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给幼儿准备了几根长短、材质不同的棍棒,并让他们自由地去敲打自己喜欢的物品,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有时候,为了更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笔者用丝巾给孩子们蒙上眼睛,笔者来敲打物体,然后让孩子们去猜老师敲打的是什么。这样让孩子们感知了不同材质的棍棒敲打在同一物体上,所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而同一材质的棍棒敲打在不同的物体上,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这样的游戏可以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事物的奥妙,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发展幼儿独特个性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兴趣、爱好、生活体验、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对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其独特性的发展。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真诚地关注每个幼儿,呵护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个性。首先,教师要对幼儿的独特见解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的认识;其次,要对有独特爱好和兴趣的幼儿表示肯定、鼓励、支持和热心的帮助,让幼儿的独特个性得到很好的展示;再次,对幼儿的奇思妙想给予赞赏和引导,善待那些奇异的思维火花,允许幼儿表现出 “与众不同”的言行。
比如,在美术活动《可爱的鱼》开始之初,笔者为孩子们播放了视频资料,让幼儿观赏了美丽的海底世界,由此激发了参与这次美术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笔者又为孩子们播放了动画片《小美人鱼》的相关片段,并在最后讲述道:“美丽的小美人鱼失踪了,她的爸爸妈妈们去恳求国王帮助寻找自己的孩子,国王让整个大海里的鱼都来帮忙搜寻美人鱼。可是国王巡视了一圈后失望地说,海里的鱼还是太少了,就这些鱼怎么才能找到美人鱼呢?孩子们请你来帮助一下国王,画出一些鱼送给国王,让他们去寻找美人鱼吧!”很快孩子的作品一幅幅地问世了:有的孩子指着自己画的鱼说,我的鱼身上会放出七彩光,只要它出现周围就会一片明亮,美人鱼看到它就会被吸引过来;有的孩子说,我画的鱼生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管美人鱼在哪里,都能看得到;有的孩子还给自己画的鱼取了蕴含强大想象力的名字……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充分运用了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奇思怪想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促进了其个性的发展。
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熏陶幼儿美好心灵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地挖掘经典对幼儿美好心灵的熏陶作用,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如果幼儿园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经典读诵活动,那些经典中的精髓会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为幼儿学习经典创设良好的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了社会文化、自然物质等方面的因素。经典学习要融入到多种多样的形式中,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幼儿教师应该结合经典的内容,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的活动,并将诵读的内容展示在幼儿活动区。比如,备受欢迎的经典《弟子规》共90句,其中的每一句都有一个故事。幼儿在读诵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生动通俗的讲解,让幼儿逐步明白其中的含义,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对兄弟的友爱,为什么不能挑食偏食,拿别人的物品为什么要请示别人……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更形象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容,教师要将“图说《弟子规》”等资料张贴在走廊、教室等活动区,让幼儿随时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地修正自己,获得人格的提升。
综上所述,发展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项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升,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合作与共同努力。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发展其创造力、独立性、自制力、合作能力等。幼儿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为以后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婧婕.要重视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J].早期教育:教师,2012(5).
篇2
关键词:品德课堂;学科特点;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从课程目标看,具有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的逻辑,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它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品德学科的特点:活动性,德育性,实践性,生活性
1.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主线(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生活的道理。
2.教学目标以育人为主旨(德育性)。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3.教学方式更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实践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我们知道,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过程。其中,“知”是基础,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行”是关键,是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情”和“意”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道德习惯。
4.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生活性)。
这个特点是由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决定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教材,还应引导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去,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课堂所呈现的活动方式,应是老师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活动。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师教学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每一种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完全取决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
1.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主要指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从教材来说,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冬爷爷在哪里”一课中的“冬日疑案”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乐乐猴惊叹地说:“呀,雪人不见了!”康康熊疑惑地说:“青蛙和蛇也失踪了。”;黑猫警长说:“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一起来破案吗?”课文为学生呈现了探究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体验式的教学策略。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品德体验课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品德课运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是实现品德回归生活的基本途径。
篇3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 “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 “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 “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整合意味着个体内部各方面的融合,既表现在各方面活动的本质关联,又表现在内在需要和行为表现的一致,从人格结构角度看,即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的吻合,所谓意识和潜意识的吻合,正是体现在知、倩、意、行的一致性上。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高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进而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优化 “晓理、动情、炼意、导行”让学生进入理想的知、情、意、行融合的良好状态并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特征
思想品德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 “主动体验”。学习主体在学习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感染和体验,来领悟道德知识,认同道德观念。我们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所谓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阶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让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需求,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以至感悟,就易于实现“内化”。
二、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①“激情揭题,诱发兴趣”----创设新颖,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发激情 ,揭示课题,诱发求知兴趣,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学习目标。
② “自主学习,发现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感知、理解、认同教学要点,让学生在个体与小组合作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观点,晓理、动情,使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交融,明确行为要求。
③“拓展深化,感悟体验”----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心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断升华,成为具有理性的情感,并学会把自我内化的需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④“互动探究,情感升华”----运用辨析题、多向选择题、导行检测----游戏及师生表演等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⑤“实践创新,导行延伸”----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明确教学要点,具体地指导行为实践。并通过总结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的相关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行统一。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深感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模式所设定的目标。
①应用丰富的音频、视频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例如原教材《爱心温暖着小明》一课教学中,把小明受伤前的活泼可爱形象、受伤过程等制成动画故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展示,学生观看,迅速达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的效果。
②把课文内容配音或制作成动画配音的帜I软件,让学生看软件,学课文,找出使自己最感动的情节汇报并说说为什么?通过人机互动,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产生乐学的愿望,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③应用CAI软件丰富课文内容的故事、法规、图文并茂或动画的辨析题、套餐式的多向选择题、导行游戏,更利于学生对观点的拓展深化,补充认识,使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体验情景,互动探究,实践创新,总结延伸。
4.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师生角色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总和。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同的关键问题。
1.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教师扮演着 “情景创设者”、“活动设计者”、“志同道合者”的角色。因而,实施“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①导学策略
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的理智过程、情感过程乃至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因而,教师的导学过程十分重要,包括导情境,如:创设多种角色体验活动和游戏参与活动,在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活动中拓展人格精神。在结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塑造人格角色,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建构人格;导思维,如:通过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导行,指出具体的行为方式方法等。
②情感贯穿策略
尤其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它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渗透,体现人格熏陶、以人为本精神。
③互动互促策略
强调师生主动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与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发自内心的人生态度与体验。
2.学生角色与学习策略
在>!
①主动体验。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主动晓理----培养道德认识。
②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角色活动,加深体验,动情炼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品质。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思品 教育 策略
1.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这种矛盾越来越为明显,已经严重制约了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成效,严重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对教育方式、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下面,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就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进策略进行简要的探讨。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特点
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实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在继承和发扬旧教学大纲优点的基础上,作出了很多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文性。在老版本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更多的是强调这门课程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似乎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是讲生冷机械的政治,而缺少实际生活相关的人文内涵。相反,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却很好的将政治与人文结合起来,实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标准在人文性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思想性”上增强了“人文性”,以培养学生的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关注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重视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熏隗。
2.2 德育性。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关键时期,但老版本思想品德教育在对学生的德育方面还有所不足,真正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指导思想更完全不够,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加强。以为初中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作为根本任务,充实了公德教育内容,将中小学习想品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教会学生与人为善、平待待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2.3 生活性。“学会过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初中思想品德应用于生活才是其真正的任务,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切入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能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之中,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能有用,可用。而老版思想品德课程,普遍存在着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一方面使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另一方面使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切实际。
3.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进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分析现有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3.1 充分运用多媒体拉近生活距离。生活性是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对教学策略的根本要求之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收集相关图文资料辅助教学,包括如电影、音乐、图片等,这样既可以减少板书讲解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更为直观的认识,通过与生活实际更为相接近的情景塑造,拉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如在《防患于未然》一课中,我们就可以收集关于犯罪危害的影片、相关歌曲、音乐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情境,让学生能从空洞的讲解中脱离出来,产生身临其境,情入其中的感觉。
3.2 改变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容易固化学生思维,影响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新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其德育性、人文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能完成自我思想素质的升化,完成自我道德的提高。比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并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所知的进行发言探讨,然后再演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知的事件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
3.3 紧跟时代步伐展开教育。应用于实际生活,与生活实践相接轨,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了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性,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抓特殊事件展开教育。比如近期南海冲突、冲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等等,都可以极好的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体现出明显的生活性、人文性、德育性的特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势必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分析时展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以此为基础采用合适的方法展开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乃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讨[J]
[2]陆安好.初中思想品德自主探究学习之我见[J]
篇5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一)教师素质较低,难以起到表率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位置,因此,教师的个人素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我国现状看,某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某些思想品德教师思想文化素质较低,并且把一些不良言行在课堂上或者现实生活中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难以信服其所传授的知识及理念。初中生由于年纪尚小,对人对事还没有形成较好的判断能力,一旦有人做了错误引导,特别是教师作了不良示范,就会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产生重大影响。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滞后。
当前我国初中课堂仍然处在教师硬性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早在几年前的新课改要求里,便已提出既要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师仍实行填鸭式教育,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人兴趣。在教学中面面俱到地讲解各种知识点,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减少,大大降低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不仅禁锢学生的思想,而且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内容空洞,脱离实际。
由于升学目标的客观存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多是围绕中考考点展开,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知识点、考点等理论知识的讲述,很少联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也很少关注学生个人生活能否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感,自身情感难以迁移到所学内容上。这就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缺失、分数高素质低、知行不一等局面,有悖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预想成效,不利于初中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初中品德教学改进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
学生离开父母在外求学求知,教师对他们而言,是朋友,是长辈,更是他们学习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极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无法预估的影响。初中阶段是每个学生培养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务必从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对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语言表述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严谨和规范。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师努力提高思想素质,时刻谨记为人师表,课堂内外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知行合一,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二)改进教学策略,提倡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改进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将会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策略里,老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学生往往只是听众,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使得课堂上的师生交流难以展开,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笔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行民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辩论赛、分组讨论热点话题、课前小发言等)进行师生互动,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表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更新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品德,学会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多关注时事热点,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同时把这些事例引入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中,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和解说,并结合课堂讨论或提问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走向进行适当引导,不能让课堂失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上条条框框的理论,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知识点的学习和领悟,这样不仅可以给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促使学生的其他各项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篇6
[关键词]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65-01
个体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学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又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拼搏进取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从“育人”目标出发,站在“育人”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内容寓于整个教学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个体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德育,课堂中的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小学生喜欢体育课,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天然条件。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将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1学校德育统领学校体育,并起积极的主导作用
学校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与德育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体育中有了德育的引导,便变得更加有理性、更加有秩序,较强的思想性和目的性,也使体育更加规范。
学生在德育的统领下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时,体育被赋予了德育的含义,体育锻炼的价值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其最好诠释。
1.2学校体育为德育的养成和展现提供平台
体育锻炼和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训练学生自我节制能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各种各样的竞赛和游戏、实际体验能让学生在正常行为中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其自我约束能力。体育锻炼和比赛可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反应敏捷的个性与勇敢顽强、勇于拼搏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养成公平、合理竞争的习惯。体育锻炼和比赛可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学校体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体育锻炼和比赛可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在训练和比赛中,通过参与、沟通和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而它是其它活动不能带来的。体育锻炼和比赛可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国女排的五连冠,都曾激励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德育对小学体育教学的促进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促进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具体策略如下:
2.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2根据教材特点引导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对教材灵活应用是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3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与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2.4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5在评价中进行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可使丧失信心的儿童重新振作,可使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中,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能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兴趣和积极性。
3.思考
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篇7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教育部专家讨论稿)提出了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涵括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公民道德、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9大素养,及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同样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在客观上要求学科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进行深层思考,尤其要积极探索与实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方法与手段。
一、学科评价理念要突出核心素养培养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折射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与感召力。在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中,求真与求善的需要不可忽视,它也是人们追求教育的一种重要动机力量。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评价更容易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因此,教学评价的环境、形式与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认知与情感两类信息的沟通,影响着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即核心素养的形成。
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研究过程中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理清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情况的综合测评,使评价由重知识考查真正向学生的人格发展、基础学力、关键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转变,为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公民道德、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评价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对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奉献社会的良好品格,为他们顺利就学深造、参与社会、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二、学科评价策略要紧扣核心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与研究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增进师生情感,实现知情互促并茂的学习效果,塑造学生的九大素养有着深刻意义。因此,要改变传统评价中“重知识评价轻德行评价”的做法,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对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努力创造教学水平进入更高的境界。
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时,可以实施显性与隐性的评价策略与方法。所谓显性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有准备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问题教学,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并对他们的表现更应偏爱于热情的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培养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教师的教育能满足学生认知与情感共同发展的需要,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在整个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与体验。而隐性的评价方法,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随时关爱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表现在细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动作,充满激励的眼神,这样引起师生情感交融的行为就是隐性的方法。通过对评价策略与方法的有效实施,既能促进学生学会科学知识,感悟人类科学知识,又能增进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实现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关键素养的目的。
三、学科评价过程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以及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核心素养培养渗入课堂评价之中,并制定科学合理、简单可行、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坚持“寓情于教、过程调控、激励进取、阶段测评”的评价方式,突出形成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1.阶段评价多元素。
阶段性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测验或实践、操作、座谈、调查、书面报告、作业、行为等形式,对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成长的自律、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交往合作、意志等品质进全方位评价行。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共性与个性问题。对于共性问题,从修改教学方案入手,找出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便于他们理解的教学方法;对于个性问题,则通过个别辅导并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来加以解决。当存在问题与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无关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兴趣、个性特点方面存在的问题,贯彻“既教书,又育人”的施教方针,从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入手,并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由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自我评价累积分制。
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预习、展示、书写、作业的及时度、小组合作表现、语言、纪律……等方面根据本学科特点展开,哪一方面表现好(如回答正确,及时完成预习任务等)自动累计1分,表现突出2分,有创新精神3分……预习有错、展示有错均不扣分,只有不遵守纪律才视其情节扣不同分值,课后自己在学科预习本的封二记分(划“正”、写数字、表格形式均可,并有得、扣分标注日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3.小组评价合作制。
学习小组可自制小组成长记录册:记载本组的口号、制定本组的共同认可能够遵守的纪律要求,组内成员的兴趣、爱好,工作分工,值得收藏的作品……一月可进行总结与反思,将各成员的月得分记录在小组成长记录册,同时累积本组成员的总得分情况,即小组成员捆绑积分,小组的团体“战斗力”昭然。
4.过程评价多元化。
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采用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通过“笔试评价”、“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社会家庭评价”、“情境测验”、“成长档案袋”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将学生每学期的等级记入学生思想素质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过程。
可见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动态的全过程评价,既便于学生了解自我的学习、表现状态,做到自勉、自励,也便于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督促;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认知与情感双赢发展,更能充分彰显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篇8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优化策略
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德育教育,更好的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积极的发展。把握小学生的德育发展规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优化德育策略至关重要。
一、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小学生爱国情感。
问卷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不能轻视的是有个别学生持消极的态度,对祖国感情淡漠,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而国家的强大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学生进行有效的、顺应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因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小学生都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的去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对老弱病残人都有同情心。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会主动给他们让座;80%的学能主动参加义务劳动;85%的学生对遇到有困难的人会主动伸出援助手;98%的同学愿意参加捐助活动。小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现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大部分小学生仍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与我国广泛开展的爱心主题教育分不开。
3.小学生的公民素养。
小学生遇到长辈、老师时,90%的学生会主动打招呼;10%的学生有时打招呼;当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68%的学生表示会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28%的学生会主动上前制止;4%的学生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小学生较缺乏判断能力,模仿力和可塑性强,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4.小学生的心理素养。
二胎政策前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大多处于家庭的娇惯环境,有的同学为了小事发生冲突时"觉得十分生气甚至动手;有的学生消极退让;还有的学生会和大声争吵理论;小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由此可见,虽然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完全以自我中心,对待同学宽容大度的多。但不可忽视生活学习中小学生的消极心理。
(二)教师方面。
1.教学方法呆板。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教师采用的教法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发展水平不甚相符,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陷于庸俗的兴趣之中,不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学过程失去兴趣。
2.传授知识单一。
小学生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对课文内在感情的感受力较弱,调动学生真情实感就显得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这一特点发挥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情感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诣调关系,孤立地单调刺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头政治说教,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学习动机。
3.教师驾驭水平较低。
教师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处理。面向教学对象的心理千差万别,教师难以估计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讲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有些教师不能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是盲目的尝试。这样使学生失去意志力,缺乏学习信心,育人效果低下。
4.只注重知识性,忽略育人性。
有的老师对思想品德课只重视传授知识,而把育人摆到了次要地位。这样,严重地造成了学生错误的学习心理,学生也认为思想品德课考个及格分数就可以过关了。 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动力,达不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沉闷、消极,非智力品质受到压抑,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的要义。
二、优化策略
(一)改变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
要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小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学规律出发,纠正小学生在某些方面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以确保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
1.坚持从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形势。适当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学生在情感、学业、成长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坚持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师生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不卑不亢、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教师要平易近人、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内心的沟通交流,不能像以前的教学方式一样给学生灌输自认为正确而学生很难理解的道理。应从学生的认识能力范畴出发,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鸣,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目标。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材,运用教材。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培养提高思想道德和自身素质,努力形成自己的主见和创造性的思维,实现自我思想的发展。
(二)顺应教育规律。
1.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善于分解目标,讲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培养自身的素质修养;运用形式新颖、方式各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课程要领,进入陶冶氛围。
2.讲究实际将育人落到实处。
要掌握小学生的思想变化,根据现实需要修正自己的育人目标,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学生都希望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平等的交流,适时的倾听,胜过长篇大论的灌输劝说。平时老师多给学生们一些关注,多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心灵上的安抚,真正做到和学生交朋友,在教W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顺应教育规律。
教师要注重对教育规律的学习研究,要寓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多彩的德育教育内容于思想品德教育中,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程,能自觉的在生活当中分辨是与非,丑与美,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4.在实践中培养优秀品德。
思想品德课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加体验,积累感性认识,提高育人实效。我们手中的课本不可能每年都变,而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教改在深入,要求在提高,因而课本常常表现出滞后性。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既要包括课本内容,又要进行扩展,充实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要想提高实效,就必须适应时代步伐,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育人策略才会预期优化。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导行
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启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实践活动的摄入,使得小学生没有很好地吸收知识,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下面将简单叙述小学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由于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的整体教学科目中只占据副科的地位,很多教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都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老师,大部分学校只重视主科的学习,本身并不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有的时候甚至会让主课老师占据思想品德课的时间。小学整体的教学方式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死板枯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自己并不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课堂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习效率提不上去。
(二)教学内容单一无趣,课堂效率低下。由于小学对思想品德的重视度不够,而且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度影响,没有勇气去尝试也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大都是生硬地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小学生,内容太过于单调,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书本上交给他们的知识。课堂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老师抑制了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硬件设施差,不能制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很多学校教授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还是局限于课堂,而且教师硬件设施配置不齐全,很多学校都没有多媒体设备,小学生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老师不能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动画、视频等方式将思想课堂变得活起来。另外,也缺少良好的学校环境,不能为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不能组织小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致使小学生不能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和生活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小学思想品德导行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的阐述,找出应对的解决策略才是应对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将提出几点建议以便改善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现状,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所学内容,有效地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将个人品德贯穿到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格。
(一)改善周围环境,完善硬件设施。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硬件设施是基础。学校应该提高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其的投资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将课本内容用多媒体完美地呈现出来。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动画、音频等方式更加方便地将内容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听觉、视觉效果,加深小学生的课堂印象,从而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要孝敬父母、尊敬他人的时候,教师可以给播放诗歌孟郊的《游子吟》的音频,学生伴随着朗诵者的声音以及诗词的内容,感受亲情的温暖。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不应该总是沉溺于过去的教学方式中,应该有勇气地去突破,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要带领小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这样学生可以从学习当中收获乐趣,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够带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学生孝顺老人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去周边的敬老院,没有敬老院也可以去周边老人经常聚集的地方,鼓励小学生主动帮助老人做事情,让小学生感受到老人的关爱和温暖,也让他们懂得尊敬老人、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生心理道德素质的启蒙阶段,所以多效生动的课堂是带领学生真正领悟道德的内涵。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将课本教学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可以将小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相同的课本内容,让小学生将它排演成情景剧,生动地将它表演给大家,小学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增加自己认为可行的情节,充分表现出主题,学生可以透过这种表演方式,深刻领悟到课本所要传达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身边做起,通过学生之间的相处关系,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
小学思想道德课不仅要对小学生灌输课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因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还是要在实践中获得。上述通过论述目前很多学校在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教育上存在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意见,“导行”不仅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上有体现,这也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上,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实际运用,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却不懂得实现,这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实践意义。小学生的世界都是单纯美好的,教师采取快乐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从学习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实践中提升自我。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导行”的重要性,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述提出的几点建议只是只言片语,真正还是靠教师在实际中找到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这还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小学生未来的道德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将“导行”贯彻到底。
参考文献:
[1]潘奕.人格培养与寓教于乐――浅议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教育重点与方式[J].江西教育.2010(30)
[2]郑友法.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4)
篇10
【摘 要】思想品德是整个初中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思想的教育是对人的思想、认知、行为等正确的引导,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健康的思想才能正确地学习和生活,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以单调的说教、思想矫正或灌输为主,不仅无法收到良好效果,也会影响学生配合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合作学习;实践策略
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思想的引导、道德素养的熏陶、善恶认知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青春时期,也是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必须加强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引导他们朝着健康方向成长,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诚信合作、相互监督
诚信是人的基本思想素质,也是支持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大基本道德准则,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成长期,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时期,教师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利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这其中可以启动合作监督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通过同学的力量,调动全体学生相互监督各自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形成一种遵守诚信的文化氛围。
例如:九年级课程中有“合作诚信”这一课题,这一课的教学宗旨就是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的引导,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他们与人为善、诚信合作的思想素质,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同桌定为一个合作小组,同桌之间形成合作互助关系,因为同桌是每天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对象,双方之间订立契约,针对对方的思想、行为、举止、处事等进行监督,双方约定任何一方出现不诚实、不诚信等问题时,另一方则需要给予提示和引导,这样就达到了彼此约束、相互监督的效果。
在同桌间的互助合作监督下,每一名学生都会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心中树立起诚信做人的标尺,让诚信之美洋溢在整个班级、整个校园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二、成立小组,合作竞争
合作与竞争从表面上看来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事实上双方却是辩证的统一关系,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合作,失去了竞争的合作也失去了意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合作学习模式也是一样,合作学习中可以添加竞争元素,这样往往能够更加加剧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精神,这样人人就都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而主动寻求合作,积极合作以便更好地应对残酷的竞争。
例如:教师要优化合作学习模式,针对每一个知识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小组团队,小组团队成员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小组内部他们相互竞争力争做小组中课堂表现最优秀、科目学习成绩最佳的学生,小组外部,他们又是合作的关系,共同努力配合试图超过其他小组。
这一竞争、合作教学模式非常适合用在“学会负责”这一单元的学习,因为从这一单元的标题能够看出是在教育每一名学生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等要有一份责任心、责任感,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对一个集体负责。教师可以通过“合作竞争”的方法,将学生科学分成小组,并明确组内不同成员需要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并形成组内成员学习成绩对比以及小组间学习成绩对比的双重考核模式,这样就能够使得每一名学生意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会带着一份责任心、责任感,以小组的集体荣誉以及个人荣誉为目标努力学习,承担自身的学习行为与后果,真正切身体会到什么才是“学会负责”这一单元主题,通过这种“成立小组、合作竞争”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加具备责任意识,形成积极的责任心、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处事习惯,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会带着一份责任意识去工作、生活。
三、合作探究、抛砖引玉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中不仅仅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也涵盖法律常识教育,这是因为道德与法律常常是密不可分的,在思想道德课程方面教师可以用情感、道德等去引导、教育,然而,对于法律知识却需要专业化、理性化的教育和培训,因为法律知识通常都是规定性的、严谨的,教师要明确法律常识的这一特点,通常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但是,此时教师则必须要注意方法和策略,要确保学生一方面能够通过合作获得真知,另一方面感受合作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崇尚法律”这一单元时,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守法、护法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成立小组、集中进行合作探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扰乱治安管理秩序的违法案例、欺诈等方面的犯罪案例等等,让学生立足于这些案例进行合作分析、集中探究,探讨案例中各个行为主体需要承担的责任、所触犯的法律法规制度等等,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分析等最终能够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遵纪守法。
这就是合作探究模式带来的良好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获得积极的思想认知。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合作与竞争在生活与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初中思想品德在中学的学习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科目,教师必须善于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带来积极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良峰.师生互动研究——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