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学术会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病学术会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病学术会议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胆囊手术后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防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01月---2013年06月间296例老年胆囊患者手术后7例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原因及转归?【结果】4例为脑出血,3例脑梗塞,2例死亡,4例经内科治疗后出现并发症,1例治愈?【结论】老年胆囊切除手术后患者是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积极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 老年患者;胆囊手术;脑血管意外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01月―2013年06月,本院296例老年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有7例发生脑血管意外,具体资料见表格:

2 结果

这7例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后,5例转上级医院神经内科治疗,1例后放弃治疗,1例在本院治疗?例1脑出血很重放弃治疗而死亡;例2例5例7脑出血经上级医院神经内科治疗,后出现并发症;例3多发性脑梗塞经上级医院神经内科治疗20余天而死亡,例6脑梗塞经上级医院神经内科治疗,后出现并发症;例4轻度脑梗塞,发生于手术后8天,于本院治愈?

3 讨论

3.1 老年胆囊手术后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意外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老年胆囊炎?胆石症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进行胆囊手术,有时必须进行,但是手术风险明显增加?老年胆囊手术后的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

(1)手术前合并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眩晕病.(2)手术前血液高凝状态?(3)手术?麻醉?手术刺激影响?(4)手术创伤大?失血多?手术后贫血?(5)手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全身血流缓慢?(6)手术后疼痛?精神紧张而使血压波动?

病例3手术结束时出现麻醉苏醒延迟,留在手术室观察1小时,考虑麻醉影响,未引起重视,未作头颅CT检查,手术后48小时夜间发生多发性脑梗塞,经上级医院神经内科治疗20余天而死亡?本例患者没有及时检查治疗,否则可能不致死亡?病例1患者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围手术期处理未做好,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多,发作时病情很重,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对于长期高血压病患者,手术前应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手术前必要时可作头颅CT检查,明确可能腔隙性脑梗塞,手术中?手术后应加强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3.2 老年胆囊手术后脑血管意外的防治体会

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手术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具体方法:(1)围手术期处理:手术前评估患者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做好相关检查,指导治疗内科合并症,尽早戒烟,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血压平稳?(2)手术中仔细止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对于脑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在治疗上选择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方法?(3)手术后24小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或尽早下床适当活动?(4)手术后监测并保持血压平稳,及时发现脑血管意外,尽早转上级医院检查治疗?(5)积极镇痛镇静,做好患者心理治疗,使患者情绪稳定,睡眠充足?(6)手术后积极纠正患者失血性贫血,合理补液?(7)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和肝素? 老年胆囊手术患者,手术后处于脑血管意外的高危状态,做好手术前评估,手术中?手术后积极防治,是减少死亡率,避免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关键?由于乡镇卫生院检查治疗条件限制,手术后发现脑血管意外患者,尽早转上级医院治疗,转归可能更好?

参考文献

[1] 陈均南,刘宁海?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脑血管意外的防治体会【J】.海南医学,2005年16卷04期

[2] 方国恩?《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第6节术后脑血管意外【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07.01

篇2

——***省人民医院

***从事肾脏风湿内科医疗事业已20余年,作为我省大型综合三甲医院肾脏风湿内科、省内重点学科及***省慢性肾脏病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在肾脏病学专业领域成绩突出,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同行的认可和上级的肯定。

一、仁心仁术保患者,提供一流服务,造就黔贵第一肾科品牌

一是倾心倾情服务患者。从医二十余年来,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汶川抗震救灾、平塘煤矿透水事件、抗击危重症“手足口病”、“禽流感”、“甲流”等重大医疗卫生突发事件中带头成立本学科的专家组,牵头会诊、靠前指挥。参与抢救我省首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成功救治3个月及以下的溶血尿毒症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救治我省首例抗GBM阳性患者等。

二是搭建平台服务患者。2009年成功将肾脏风湿内科打造成为“中国腹膜透析卫星中心”、“***省腹膜透析培训基地”;成立了省内大型的血液透析病房、腹膜透析室、结肠透析室、为省内1万多名尿毒症患者提供了救治的平台。

2010年带领肾脏风湿内科团队与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共同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培养了高水平的临床型和科研型博士研究生。

2011年成功将肾脏风湿内科申请成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和本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为全省88个市、州、县培养了400余名血透、腹透医护人员。

2012年与泌尿外科共同组建了***省肾脏泌尿疾病研究所,并协助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省血液净化学分会。

2013年成功获得***省慢性肾脏病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及***省重点学科称号。血透、腹透、结肠透析每年达58000人次,较2009年增加6倍;病房床位数增至77张,出院病人3228人次,较2009年增加180%。

二、精益求精兴医术,创造一流业绩,成就科研学术硕果累累

一是不断学习新技术,提升临床经验。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仍然挤出时间不断学习国内外的新知识、新技术,对肾脏风湿系统疾病和疑难病的诊治研究有独到见解。

二是不断研究新领域,攻克肾科难题。多年来对慢性肾脏病抗肾纤维化的研究获得2008年日本长崎医学会奖;锌指转录因子Snail-1和GF/IGF-1轴对肾小管上皮和间质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的研究获***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慢性肾损害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展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获2012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危重症的救治获2013年度国际血液净化大会杰出论文奖。对多中心狭窄或闭塞的疑难Cuff管的置入、腹膜透析对3个月以下婴幼儿危重症的救治、双重血浆置换疗法等成为学科自身的医疗技术特色,在国内均处于先进水平。

三是不断追赶学术前沿,占领学术高地。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民生项目各1项;参与卫生部重大项目和科技部支撑项目2项;主持并参与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5项,厅级课题8项,共拥有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共发表专业论文75篇,其中SCI收录3篇,核心期刊32篇。

三、至真至诚育团队,培养专业人才,铸就医德仁术精英

一是打造一流肾科团队。积极带领团队参加美国肾脏病年会、亚太风湿病学会及每年的全国年会等。近年来,带队参加国家级学习班56人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78人次,省级以上学术会议379人次。团队骨干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大会发言50多次;国家级大会发言10余次;国际大会发言3次。目前,学科团队24名医生中,高级职称8人;博士3人、硕士17人。

二是培养一流学科科人才。作为贵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高度重视临床教学工作,带领团队每年承担2000多学时的教学工作,共带教600多名本科实习生,培养了46名进修生,11名硕士研究生,2名成长为博士研究生。为全省肾科专业培养了400多名医护人员。荣获2011年度“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优秀指导教师”。

三是积极开展务实合作。除发展肾脏风湿科各亚专业外,还与儿科ICU合作开展组合式体外多器官支持对小儿急性中毒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并成功救治3个月溶血尿毒症患儿;与呼吸内科ICU联合救治危重症甲流、禽流感患者;与心内、心外ICU共同开展老年顽固性心衰及体外循环心脏大手术后CRRT介入治疗等,提升了团队的综合实力。带领团队与日本长崎大学肾脏病研究所、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肾科、北医大肾脏病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医科院校进行合作和学术交流,为团队培养了3名博士研究生和11名硕士研究生;参与并承担了国家级重大课题4项。

四、德艺双馨重医德,树立一流形象,练就肾脏病健康卫士的医者风范

篇3

【摘要】目的 观察解郁逍遥方治疗脑中风后焦虑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中风后焦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以盐酸氟西汀(百忧解)治疗,治疗组60例,以解郁逍遥方加味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风;焦虑症;解郁逍遥方;盐酸氟西汀中风后焦虑症是中风后并发症中多发病、常见病,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该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祖国医学未诉"焦虑症"一名,但《皇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示“肝病者……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所述症状与现代“焦虑症”极为相似。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辨证从肝论治对中风后焦虑症患者采用自拟解郁逍遥方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中风科诊断为中风伴发焦虑状态的住院患者120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 并经影像学证实。入选标准 ①发病4周至18个月;②年龄40~75岁;③符合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病程>4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分;④意识清醒;⑤除中风症状外,存在焦虑、激惹不安,对外界事物兴趣淡漠,孤独感,自觉悲观绝望,心烦躁扰,失眠或惊惕多梦,手足或肌肉震颤,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白,脉弦。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等);②有意识障碍、失认、认知功能障碍者;③严重躯体疾病;④有严重并发症,如心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急症等。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3~85岁,平均65岁;对照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2~86岁,平均64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脑中风基础治疗和正规治疗的康复治疗,如改善脑血液循环、营养脑细胞、控制高血压、防治各系统并发症及对症治疗,均按照2005年中医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对照组加用盐酸氟西汀(百忧解)治疗,每日一片。治疗组加用解郁逍遥方加味:柴胡12g,枳壳9g,白芍10g,当归10g,党参10g,炒白术10g,黄芪30g,木香6g,酸枣仁30g,全蝎5g,丹参30 g,炙甘草6 g以上药浓煎,取汁300mL,分两次口服,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

1.3疗效标准

采用汗密尔顿 焦虑表(HAMA)于治疗前后对两组病例测评,基本治愈:积分减少75%以上;显著进步:积分≥50%,进步≥25%;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1 例数1 基本痊愈1 显著进步1 进步1 恶化治疗组1 601 351 211 21 2对照组1 601 231 26 11 110治疗组60例中发生睡眠障碍4例,口干2例和胃肠症状2例,总不良治疗为12.50%,对照组60例中发生睡眠障碍10例,乏力2例,口干4例,胃肠道症状4例,总不良率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中风后焦虑症是脑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国内外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8.4%~40.8%[2]。中医对本病名无记载,其临床表现属于“情志病”、“心病”范畴[3] ,与“郁症”、“恐”、“惊悸”、“心悸”、“怔惊”、“寐”等病症有关。现代医学多在心理治疗基础上,给予苯二氮类抗焦虑药治疗,合并抑郁者,也可联合或单独使用具有抗焦虑作用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中风后焦虑症多因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日久,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4]。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调节血量,为阳中之少阳,性喜条达,主疏泄,关系着全身气机活动。可见肝具有调和机体各项机能作用,使之勿太过和不及。治疗方面运用解郁逍遥方,以疏肝理气解郁,畅达气机之法。方中柴、枳、芍、归合用共收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酸枣仁以养肝安神,参、术、芪、草以补土生金抑肝,丹参、全虫活血通络。全方以大队入肝经之药,在疏肝解郁,养肝柔肝之基础上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收疏肝解郁,养肝安神之效。本临床观察表明,解郁逍遥方治疗中风后焦虑症,疗效确切,是临床上治疗中风后焦虑症的有效方剂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张伯全,包锡卿,王庚鑫,等.脑卒中后焦虑及其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 中药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417.

篇4

关键词:肺结核;型别;流行病学

我国结核病人数居全球第二位,是世界上结核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1]。我国制定了《中国结核病控制规划(2001-2010)》(以下简称“控制规划”)。2003年4月,某市启动了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以下简称“卫Ⅹ项目”),大大地促进了该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至2005年底,达到了控制规划中期所规定的主要工作指标。为了摸清该市结核病人流行的分布特点及规律,通过对该市2003~2005年接诊及转诊的结核病人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确立该市防治重点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574例接诊及转诊的结核病人材料,其中男382例,女192例(来源于某市卫生防疫结核病防治科2003-2005年的病人登记本所有病人资料)。

1.2 方法:结核病的诊断分型按1999年国家标准及《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规定,分为五型,即Ⅰ型(原发性肺结核)Ⅱ型(粟粒性肺结核)Ⅲ型(继发性肺结核)Ⅳ型(结核性胸膜炎)Ⅴ型(其它肺外结核)。Ⅲ型合并Ⅳ型者按Ⅲ型计算。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人的型别分布:574例病人中,Ⅱ型10例,占1.74%,Ⅲ型526例,占91.64%,Ⅳ型35例,占6.10%,Ⅴ型3例,占0.52%。以Ⅲ型为主。

2.2 不同性别病人的型别分布:574例病人中,男性382人,占66.55%,其中Ⅲ型353例,占92.41%,Ⅳ型20例,占5.24%,Ⅱ型8例,占2.09%,Ⅴ型1例,占0.26%;女性192人,占33.45%,其中Ⅲ型173例,占90.10%,Ⅳ型15例,占7.81%,Ⅱ型2例,占1.04%,Ⅴ型2例,占1.04%。男女之比为1.99:1。男性与女性病人型别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70.05)。

2.3 病人年龄分布:年龄最小10岁,最大86岁。1-15岁组8例,占1.39%,16-30岁组104例,占18.12%,31-45岁组105例,占18.29%,46-60岁组172例,占29.97%,61-75岁组150例,占26.13%,76-岁组35例,占6.10%。发病人群以46-75岁居多。

2.4 不同年龄组的型别分布特征:

不同年龄病人的分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880.05)。

2.5 职业分布:农民503例,占87.63 %,学生42例,占8.35%,工人26例,占4.53%,干部3例,占0.52%。

2.6 地区分布:该市16个乡镇均有病例发生,但93.73%(538/574)分布在农村地区。

2.7 时间分布:按月份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均有病例发生,2月份最少,仅占2.09%,6月份最多,占16.55%,5~8月份为发病高峰,病例数占全年的56.79%,总体分布在1~6月份呈上升趋势,7~12月份呈下降趋势,时间分布曲线呈单峰型。见下表:

2.8 Ⅲ型合并Ⅳ型者53例,占Ⅲ型病人的10.08%。其中男35例,女18例,男女比为1.94:1,与总体性别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x2= 0.0069,P=0.9338>0.05)。1-15岁组0例,16-30岁组9例,占16.98%,31-45岁组7例,占13.21%,46-60岁组23例,占43.40%,61-75岁组13例,占24.53%,76-岁组1例,占1.89%,与所有Ⅲ型病人的年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x2=5.45。p>0.05)。

3 讨论

某市是一个县级市,属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于2003年4月启动并实施了“卫Ⅹ项目”,层层建立了防治目标责任制。至2005年底,病人发现率、涂阳病人治愈率、DOTS覆盖率等主要工作指标均达到了控制规划中期目标的要求。

2003-2005年该市发现的574例病人中,Ⅲ型肺结核占91.64%,揭示了结核病的自然分布以Ⅲ型肺结核为主的特征。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各型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吴长春等报道一致[2]。

在所有结核病病人中,男女之比为1.99:1,与全球各国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5-2.1:1相符[3]。

Ⅲ型肺结核病人中有10.08%合并Ⅳ型,与性别、年龄无关。提示肺部结核较易扩散至胸膜。

全年均有发病,但以5-8月份发现病人数居多,可能与加强行政干预措施有关。

从年龄和职业分布中可以看出,46-75岁的病人多,发病呈老龄化,农民病人多,这些人群应是结核病防治的重点人群,提示防治的重点地区在农村。同时学生病例占一定比重,学校是一个人群较为聚集的场所,提示搞好学校内的结核病控制工作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殷大奎.中国抗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讲话.中国防痨杂志,2002,24:3.

篇5

中图分类号:R5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28-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10年1月~2010年10月本科共观察了符合诊断标准的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住院患者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4岁。

1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常易抽筋,下肢萎软,不能持重,多汗。次症:乏力,畏寒肢冷,头晕眼花,食少纳呆,肌肤甲错,舌淡暗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分型:肝肾不足型,脾肾两虚型,脾肾两虚兼血瘀型。

1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06年制订的《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诊疗指南(讨论稿)——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治疗方法

21辨证论治

211肝肾不足型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或日轻夜重,常易抽筋,畏寒喜暖,下肢萎软,不能持重,多汗。次症:腰膝酸软,头晕眼花,或视物昏花,发脱齿摇,耳聋耳鸣,小便清长或夜尿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滋补肝肾,壮骨生髓。方药:劲骨坚1号(偏阴虚者:骨碎补、生地黄、龟板、山萸肉等);阳和方(偏阳虚者:熟地、补骨脂、炮姜炭、肉桂等)。加减:便秘者加决明子、芦荟;腹胀者加厚朴;失眠者加炒枣仁。

212脾肾两虚型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常易抽筋,下肢萎软,乏力,不能持重,多汗。次症:肌肉枯萎瘦削,渐致缓纵不收,神疲倦怠,食少纳呆,食后腹胀,便溏,或久泄不止,或排便无力,面色白,心悸失眠、畏寒肢冷,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脉细弱无力。治法:补肾健脾,壮骨生髓。方药:玉屏补肾汤(防风、黄芪、羊藿、补骨脂、肉苁蓉等)。加减:阳虚怕冷者加细辛;骨痛重者加制川草乌;自汗盗汗者加煅龙骨、牡蛎。

213脾肾两虚兼血瘀型主症:周身骨痛严重,腰背酸软疼痛明显,疼痛部位固定,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疼痛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易骨折,身长缩短,易抽筋,下肢萎软,不能持重,多汗。次症:肌肉枯萎瘦削,行走困难,甚则卧床,神疲倦怠,乏力,食少纳呆,便溏,或久泄不止,或腹胀便秘,面色白,畏寒肢冷,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壮骨,健脾活血。方药:骨疏汤(熟地、杜仲、骨碎补、羌活等)。加减:口干口渴加石斛、花粉;腹胀者加厚朴;便秘者加芦荟;失眠者加炒枣仁。疗程:3个月为1疗程,共服药观察1个疗程。

22观察指标(l)中医临床证候:周身骨痛,腰背酸痛,下肢痿软,腿抽筋,畏寒肢冷,多汗。(2)骨密度指标。(3)骨代谢指标:雌二醇。

2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骨质疏松症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2年第一届国际骨代谢学术会议资料《骨质疏松》制定。(1)疼痛的评定:显效:腰脊酸疼等症状基本消失,疼痛症状积分下降≥2/3;有效:腰脊酸疼等症状明显好转,疼痛症状积分下降≥2/3;无效:腰脊酸疼等症状无好转,疼痛症状积分下降≤1/3。(2)证候疗效标准:按评分法(尼莫地平法)即;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减分率≥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减分率≥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减分率≥30%,

32治疗结果

321疼痛的疗效治疗后,显效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

32中医证候疗效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

33骨密度变化见表1。

4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病。骨痛及腰背痛、驼背、易发骨折为其3大主症。其在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中发病率很高。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后骨折已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健康。传统医学治疗该病有较大的潜力。

老年骨质疏松症相当于中医“老年骨痿” 范畴,也叫骨枯、骨痹、骨缩病,是由于肾气亏虚,肾精虚少,肝精血不足,脾失健运,骨髓失养,骨枯髓减,气血不畅,血脉瘀阻,痹阻不通所致。该研究将老年骨痿分3型:肝肾不足型、脾肾两虚型、脾肾两虚兼血瘀型。在本研究中,20例患者肝肾不足型11例,脾肾两虚兼血瘀型6例,脾肾两虚型3例。不论何种分型均有“肾虚”病机贯穿其中。根据中医理论“肾主骨”,结合国内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结果,认为肾虚是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肝、脾的亏虚多伴随肾虚[1]。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证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人体骨骼中骨矿含量却逐渐减少,肾的盛衰和骨矿含量密切相关[2]。饮食五味也影响骨的生长,同时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健脾养胃中药可促进小肠对维生素D的吸收,促进1,25(OH)2D3的生成,提高肠道Ca2+吸收,防止钙的大量丢失,可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3~5]。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肝有密切的关系,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筋病常涉及骨。肝肾两虚,则筋骨失养,骨脆弱不健,肝肾两虚往往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1]。

“老年骨痿(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方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老年病重点专科的研究课题,本院参与该课题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老年骨痿有很好疗效,其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其达到的效果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源化的,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作用,既可以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增加骨胶原和韧性。能明显改善骨痛,腰背酸痛,下肢痿弱,乏力,腿抽筋,畏寒肢冷,多汗等临床证候,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未发现中药辨证治疗能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雌激素水平,可能与样本量小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葛继荣,陈 可,王和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1):9~11

[2]赵玉堂,刘凯军,李金花,等骨矿含量与肾虚、肾主骨关系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3):19

[3]蒋位庄,王和鸣中医骨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258

[4]许书亮,张永保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与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4):30~32

篇6

[关键词]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特点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71-02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组织器官生理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均下降,而且常有基础疾病或伴发恶性肿瘤,因而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感染,尤其是细菌性感染,已经成为老年人致死性病因和其他老年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且老年人发生感染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有时甚至缺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另外,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退化,肝、肾功能减退,以及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的特点等,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老年人比中青年患者更容易产生药物毒副反应或变态反应。

1老年人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1.1老年人暴露于致病菌的机会增加

老年人慢性病多,就诊和住院次数较多,因此,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1.2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生理变化对感染反应的影响较大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多数器官和组织结构产生明显的衰老变化,致使诸多生理功能显著下降。如免疫力减弱时,就会影响到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能,致使老年人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1.3老年人防御功能的障碍致使抗感染能力低下

老年人因皮肤变薄及腺体分泌减少,使防御和杀伤微生物的效能减弱;年龄增长或基础疾病均可改变黏膜机械防护作用,增加感染的危险性;体液免疫系统失调,可发生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和绿脓杆菌等感染;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可出现抗细胞内细胞感染、病毒感染和一些选择性原虫和蠕虫感染能力的低下。

1.4老年人慢性病多,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

糖尿病时高渗性内在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慢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免疫球蛋白缺陷;恶性肿瘤或某些胶原性疾病,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更易发生感染;脑血管意外所致的意识障碍,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前列腺肿大排尿困难和导尿术易致尿路感染。

2老年人感染的临床特征

2.1症状与体征的不典型

老年人神经反应迟钝,患病后常缺乏典型症状和特征。有时病情虽然严重,而症状和体征却轻微,甚至缺如。例如,发热是感染的重要标志,但老年人反应迟钝,即使病情严重也无明显高热,这可能与其基础代谢低、产热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等有关;急性感染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可无相应增高等。

2.2病程长、恢复慢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发病较隐匿,待出现症状而就诊时常已过数日,故易延误诊断。确诊后又因老年人机体代谢、再生修复能力低下,使疾病治愈较慢,恢复延缓。

2.3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组织器官衰老、功能明显降低,一旦患有感染性疾病,较年轻人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并发症的发生是病情严重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老年人感染性疾病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易出现药物毒副反应

由于老年人脏器的衰老,使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发生改变。药物吸收慢可造成药效的推迟,药物代谢和排泄慢可造成体内药物的蓄积,而使毒副反应加大,因此老年人药物的有效量和引起毒副反应的剂量较为接近。

3老年人感染的常见类型

老年人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系、胃肠道、皮肤与软组织等。有文献报道[1],老年人院内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他依次为泌尿道、皮肤软组织、败血症等;院外感染仍以下呼吸道最为常见,其他依次为腹腔、泌尿道感染。致病菌以G-杆菌较常见,混合感染也常发生。老年人常见的感染主要有以下类型。

3.1 肺炎

肺炎是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原虫引起,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老年肺炎的死亡率居老年人所有疾病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居老年感染性疾病死亡率的首位[2]。老年人机体退化、反应差,而且老年肺炎多发生在基础疾病之上,所以,老年肺炎呼吸道症状体征可不明显,可表现为体温不升,血象不高,但白细胞分类可有明显核左移。常见意识状态下降,活动能力降低等神经系统表现,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可有伴发疾病的恶化或出现代谢紊乱。老年肺炎多无发热,或以低热或中度发热为多,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如突然发病、咳嗽、高热、胸痛、肺实变在老年人不多见。老年肺炎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且易并发菌血症与肺外感染,病程迁延且肺功能多有下降。

3.2 泌尿系感染

在老年感染性疾病中,尿路感染的患病率为1.6%~43.3%,仅次于呼吸道感染[3]。蒋晓璇等[4]通过观察200例老年人尿路感染,发现只有35%的患者有典型的尿路刺激症状,且其首发症状不恒定,容易延误诊断。老年人尿路感染的患病率较青壮年(3.0%~4.5%)高,其主要原因为:①免疫功能下降。老年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研究表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患者血中CD3+及CD4+下降,CD8+增高,CD4+/CD8+比值降低,提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之一[5]。年老者尿道黏膜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和硫酸氨基多糖的功能减退成为易发生尿路感染的局部原因。②尿路梗阻。老年人尿路梗阻是诱发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梗阻主要是由于前列腺肿大引起,其次是尿路结石、肿瘤等[6]。③膀胱输尿管逆流。年老者常因不全性尿路梗阻、持续存在膀胱残余尿增多,致使膀胱三角部位肌组织变薄或无力,当膀胱充盈或排尿时,膀胱内压增高产生膀胱输尿管逆流,将膀胱的含菌尿液逆流到肾盂及集合管,故老年尿路感染易引起肾损害,当排空尿液后,逆流到上尿路的含菌尿液又回到膀胱,致膀胱含菌的残余尿量增多,这是复杂尿路感染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

3.3腹腔内感染(胆道感染、阑尾炎)

腹腔内感染是老年人常见的外科疾病。由于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差,对疼痛感觉迟钝,所以当老年人发生急性胆道感染、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时,相应临床症状和腹部体征往往不典型,部分患者无明显腹痛或仅有低热或体温正常,其临床表现与实际病理变化程度不相吻合,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加上老年人全身抵抗力与免疫功能低下,导致了老年人腹腔感染在发病早期病情就十分凶险,而且进展快,易形成脓肿、穿孔与坏疽[7],部分患者就诊时即伴有末梢循环功能不全或低血压,王志坚[8]观察了83例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的情况,发现其中的15例胆囊坏疽病例临床表现仅为腹部轻压痛,体温均未超过39℃,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也仅略为增高而已;另外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为老年人常见的内科合并症,这些也增加了诊断的难度,所以对高龄胆道感染、急性阑尾炎等腹腔内感染的患者要提高警惕,以便及时作出诊断及治疗。

4老年人感染的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原则

老年人发生感染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针对不同的病原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最基本的原则是安全有效,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最好根据致病微生物与药敏结果选择高效低毒抗生素进行治疗。用药时应掌握以下原则[9]:①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药效学和不良反应。了解药物抗菌谱、活性、吸收、分布、排泄、半衰期、给药途经的生物利用度、剂量和疗程,防止滥用抗生素。②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状态合理用药。慎用毒性高的抗生素,尤其是氨基糖苷类。③老年人胃酸分泌少,胃排空时间长,肠蠕动弱,肠血流量少,药物吸收能力差,对中、重度患者应静脉用药,病情好转后再改口服。④掌握好给药方案及疗程。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给药方法途经要适当,疗程要足,防止疾病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⑤治疗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防治菌群失调、伪膜性肠炎与二重感染的发生。⑥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用药品种较多,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对机体的不良影响远大于年龄本身,因此应熟悉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药物间的协同作用,防止增加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黄海辉.老年人感染的临床调查[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8(3):200-201.

[2]孙.老年肺炎的特点及危害[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1(4) :76-78.

[3]孙雪峰,叶任高. 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4):201-203.

[4]蒋晓璇,郭胜旋.200例老年人尿路感染临床诊断特点分析[J].保健医学杂志,2005,7(2):3.

[5]张晓英,吴青.全国老年人肾脏病专题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1,10(2):124-126.

[6]孙世澜.老年尿路感染的防治[J].临床肾脏病杂志,2002,12:206-207.

[7]Shobita R, Thomas TY.Antimicrobial therapy in the elderly[J].Med Clin North Am,2001,85:133-147.

[8]王志坚. 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胆道感染治疗体会[J],中国腹部疾病杂志,2001,1(4):311-31.

篇7

【关键词】  脑卒中;低蛋白血症;肠内营养;营养状况;老年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并发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方法 40例老年脑卒中并发低蛋白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组(高蛋白组,瑞高,热氮比=100∶1)和标准肠内营养制剂组(标准组,瑞素,热氮比=130∶1),每组20例。在相等非蛋白质热量(104.6 kj·kg-1·d-1)摄入条件下,进行不同蛋白质含量肠内营养制剂支持(2 w)疗效比较。结果 营养支持第1周,高蛋白组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及甘油三酯(tg)、总蛋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下降程度低于标准组,高蛋白组alb>30 g/l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标准组(p<0.05)。营养支持第2周,高蛋白组pa及tc、ldl水平明显高于标准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及4 w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可抑制老年脑卒中并发低蛋白血症患者alb和血脂下降,减轻低蛋白血症的程度,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关键词】  脑卒中;低蛋白血症;肠内营养;营养状况;老年

脑卒中患者伴营养不良的比例较高,尤其在严重卒中、吞咽障碍以及老年患者中更为多见,易并发低蛋白血症,使感染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高〔1〕。已证实血清白蛋白(alb)降低是脑卒中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卒中后的营养支持治疗不容忽视。目前有多种肠内营养制剂可供选择,其中瑞高是高蛋白高能量密度肠内营养制剂,适用于高代谢患者。本研究对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和标准肠内营养制剂在老年脑卒中并发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并发低蛋白血症(alb<35 g/l)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60~90岁,平均(75.15±9.09)岁;脑梗死27例,脑出血13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病程<72 h,均出现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剔除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代谢性疾病、肝肾和消化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1.2 分组

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组(高蛋白组)使用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瑞高,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热氮比=100∶1)。标准肠内营养制剂组(标准组)使用标准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热氮比=130∶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卒中类型及营养相关指标即血清总蛋白(tp)、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基线指标进行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

1.3 营养支持方法

患者均于入院后72 h内置鼻胃管,分别给予瑞高6.3 kj(1.5 kcal)/ml或瑞素4.2 kj(1.0 kcal)/ml鼻饲。根据理想体质量(bw)计算每位患者每天所需热量。bw(kg)=身高(cm)-105。每天所需热量(kj)=104.6 kj/kg×bw(kg)。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患者全部热量均来自上述两种营养制剂,不用其他任何食物。输注方式:以30~80 ml/h的速度持续鼻胃管泵入,用输液泵控制滴速,用加热器使营养液温度维持在30℃~40℃,鼻饲时床头抬高30°~45°,第1~2天给予全量的一半,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呕吐、腹胀、腹泻等不耐受情况;如能耐受,第3天加至全量。营养支持过程随机血糖控制在11.1 mmol/l以内,超过者用胰岛素控制。肠内营养支持时间不少于2 w。两种肠内营养制剂配方见表1。表1 两种肠内营养制剂配方比较

1.4 观察指标

蛋白指标:tp、alb、pa、hb。脂类指标:tc、tg、hdl、ldl,每周检测1次。胃肠道不耐受指标:呕吐、腹胀、腹泻、胃残留、消化道出血,每4 h 1次。预后指标:发病4 w生存与死亡的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营养状况比较

营养支持第1周,两组蛋白指标水平均下降,脂类指标除高蛋白组tg外均下降。高蛋白组ldl水平,标准组pa、hb、tg、tc、ldl水平,明显低于营养支持前(p<0.05或p<0.01)。高蛋白组脂类指标tc、ldl水平高于标准组(p<0.05)。营养支持第2周,两组蛋白指标tp、alb、hb继续下降、pa升高,高蛋白组alb水平及标准组tp、alb、hb水平明显低于营养支持前(p<0.05或p<0.01)。高蛋白组pa明显高于标准组(p<0.01)。标准组脂类指标水平与营养支持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或p<0.01)。高蛋白组脂类指标除ldl外,变化不大,ldl水平明显低于营养支持前(p<0.01)。高蛋白组tc水平明显高于标准组(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比较

营养支持第1周,高蛋白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标准组(p<0.05);营养支持第2周,两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3 两组不同时间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胃肠道并发症比较

高蛋白组发生腹泻6例,标准组2例,经减慢营养液泵入速度,补充肠道益生菌及对症治疗后好转。两组患者各发生呕吐2例,予胃肠动力药治疗后好转,未影响继续肠内营养。高蛋白组发生小量(<50 ml)上消化道出血4例,标准组5例,经抑酸治疗后好转,未影响继续肠内营养。两组上述并发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2.4 两组发病4 w死亡率比较

两组发病4 w共死亡11例。高蛋白组死亡5例,其中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的3例,重症肺炎、呼吸功能衰竭1例,多脏器衰竭1例。标准组死亡6例,其中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的3例,重症肺炎、呼吸功能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高蛋白组死亡率(25%)略低于标准组(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人,他们在患病前就已存在营养不良,如牙齿脱落,胃肠功能减退,或其他慢性疾病,使进食、营养吸收受影响,而脑卒中使患者的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3〕。首先,因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造成的进食困难是发生营养不良的最重要原因,研究显示吞咽障碍是卒中后营养状况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其次,脑卒中后的高应激状态可使机体呈高分解代谢,造成蛋白质大量丢失,患者早期即呈负氮平衡状态。45.5%的患者入院时alb水平低于正常,且alb水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5〕。另外,应激可使胃肠道黏膜和屏障功能破坏,也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使老年卒中患者伴营养不良的比例增高,住院时间延长,神经功能受损,生存率降低〔6〕。因此,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不容忽视。已经证实早期经鼻胃管肠内营养能够改善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存率〔7〕。

本研究发现,营养支持第1周和第2周时,虽然两组患者血清tp、alb及hb水平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但高蛋白组降低程度不如标准组明显。且营养支持第1周,高蛋白组alb>30 g/l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标准组。营养支持第2周高蛋白组tp及pa水平明显高于标准组。说明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发挥了更好的作用。脑卒中后高应激状态,蛋白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应激期过后合成代谢增强,含氮量高的高蛋白营养制剂可减少氮流失,促进蛋白质合成,减轻低蛋白血症程度。此外,pa生物半衰期短,当合成代谢占优势时,最先出现的是pa增高,所以pa可敏感地反映营养支持的效果。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清ldl增加与hdl减少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7〕,但低tc和ldl的男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明显较差〔8〕。本研究中高蛋白组脂类指标降低幅度不如标准组明显,且营养支持后高蛋白组tc和ldh水平明显高于标准组,推测与高蛋白组提供的蛋白底物较为充足,使含有蛋白成分的脂类物质消耗减少以及高蛋白营养制剂中含有小肠容易吸收的大量中链tg有关。由于血脂指标并未超过正常范围,所以不会增加卒中的危险性。两组近期死亡率差别不大。对远期预后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vincent jl,dubois mj,navickis rj.hypoalbuminemia in acute illness:is there a rational for intervention?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nd controlled trials〔j〕.ann surg,2003;237(3):31934.

2 dziedzic t,sloeic a,szczudlik a.serum albumin level as a predictor of ischemic stroke outcome〔j〕.stroke,2004;35(6):1568.

3 davis jp,wong aa,schluter pj,et al.impact of premorbid undernutrition on outcome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04;35(8):19304.

4 石向群,汪 泳,杨金升,等.急性脑卒中后营养状况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645.

5 dziedzic t,pera j,slowik a,et al.hypoalbuminemia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frequency and correlates〔j〕.eur j clin nutr,2007;61(11):131822.

6 ha l,iversen po,hauge t.nutrition for elderly acute stroke patients〔j〕. tidsskr nor laegeforen,2008;128(17):194650.

篇8

【关键词】脑卒中;便秘;原因;护理干预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for constip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and the experience of its modular nursing.

ChenGuangLi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ause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constipation for stroke patients. Method: The aggregate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causes has been made from 108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constipation . At the same time, we give spec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ymptoms and observe the effects. Resul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constipation have been considerably improved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Conclusion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effectively improve constipation symptoms, relieve pain and promote therapeutic effects.

【Keywords】Stroke ;constipation ;causes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5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19-02

脑卒中(包括出血和梗塞)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的特点。便秘为本病的临床常见并发症,据报道,约40% ~65.38% 的中风患者可伴有便秘的症状[1],而长期卧床中发生率则可达90% 以上[2]。便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单一症状或是组合症状:排便次数减少(>3D)、便质坚硬干结如羊粪状、排便困难或不尽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为临床护理工作带来挑战。基于此,探讨便秘成因及积极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我科2010年10月~12月共收治108例脑卒中合并便秘患者,现将相关便秘发生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卒中并发便秘的患者共计108例,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脑出血49例,脑梗死59例。本组患者中男58例,女50例,最小年龄43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56.42±4.85岁,平均住院时间23天,其中7例患者住院期间因病重而死亡。

2 原因探讨

2.1 卧床:为本病最常见原因。脑血管意外后多致偏侧肢体活动不利,重症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活动不能,由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能力减弱,致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腹肌及膈肌松弛乏力,排便时腹压不足,导致排便困难,从而引起便秘发生。

2.2 心理:脑卒中病情危重,患者多易产生焦虑、紧张或悲观失望情绪,伴不思饮食,失眠等症,尤以入院后头一周内最为明显,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出现便秘。

2.3 环境:我科病人入院后需卧床休息,早期须在护理人员及家属的协助下完成床上大小便,由于患者入住不能保证皆为单人病房,大多为公共病房,排便环境、及习惯的变动,易使病人产生羞涩等不适感,加重患者心理负担,而抑制排便,造成便秘。

2.4 饮食:部分危重病人早期易出现应激性胃溃疡,或长期处于昏迷状态,长期禁食或进食少量流质饮食易造成胃肠功能减退,进食后容易引起便秘。伴有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长期使用胃管鼻饲,由于进食功能受限,或患者家属无正确膳食指导,患者粗纤维摄入不足,饮水减少,亦出现便秘症状。

2.5 习惯:脑血管疾病以50岁以上中老年病人居多,多数患者伴有长期老年性便秘,岁数越大越为明显。半数以上病人一直服用缓泻剂或饮用通便茶水协助排便,患有本病后,则加重病情。

2.6 药物:患者住院期间服用药物后,也可引起便秘发生。

2.7 痴呆: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可并发血管性痴呆。患者失去自理能力,纳食不知,自我进食困难或饮食控制能力欠佳,出现排便异常。

3 护理干预

3.1 健康宣教:病人入院后,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知晓病情,了解便秘的危害及有效预治方法。告知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情舒畅,积极乐观,合理膳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期防患于未然,是本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3.2 心理疏导:大部分患者入院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护理工作要因人制宜,给予患者积极心理护理,尊重、关心患者,耐心听取患者倾诉,在取得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鼓励患者,使其克服急躁、焦虑、恐惧心理, 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安心休养,配合治疗与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取得家属支持,耐心做好工作,说明便秘危害,使其积极参与护理干预,共同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促进正常排便,以利疾病恢复。

3.3 合理膳食:指导患者改善饮食结构,以清淡为宜。意识清醒,无伴吞咽功能障碍者,每日以摄取纤维丰富的粗粮、新鲜蔬菜、水果等,如玉米、芹菜、丝瓜、韭菜、葡萄、西红柿、香蕉之类,因为粗纤维具有亲水性,能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凝胶,以达到增加粪便容积,促使成型,刺激肠蠕动的作用[3],利于排便。同时,可适当增加油脂类食物的摄入,如杏仁、黑芝麻、花生油、豆油等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则应注意饮食的热量摄入及避免富含高糖份水果的过多食用,可由专科护理人员予以指导糖尿病饮食。部分老年患者有不喜饮水的习惯,要给予正确劝导,保证充足的水分补充,每天至少保证水的摄取量达2000 ml左右,每日早晨可饮1杯温开水,有老年性便秘患者,可适当加入蜂蜜,有一定通便效果,糖尿病患者除外。亦可用少许中药陈皮,泡水代茶饮,饭后服用,可助消化,疏通大便。对于危重症出现意识障碍,或伴吞咽障碍患者,48小时后应安置胃管,以流质饮食为主,同时应注意补充粗纤维食物,可每日以果汁1杯灌胃。

3.4 培养习惯: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 可以建立排便条件反射,能有效地预防便秘。

胃-结肠反射在早餐后30 ~ 40分钟[4]易诱发,此时训练排便条件反射效果佳。也可结合患者个人排便习惯,选择固定时间进行,每次训练时间约10~20分钟为佳[5]。每日坚持,即使患者无便意,也给予便器,同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卧床患者也同样按时训练。平时如有便意时,不要刻意忍耐,应积极排便,避免造成意识性便秘。

3.5 营造环境:患者因卧床行动不便,需床上或床旁大小便者,应积极协助,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羞愧情绪,保护患者隐私,关闭门窗,利用屏风遮挡,或让旁人回避,为患者创造相对安静独立环境, 便后妥善处理好排泄物和异味。需床上排便患者,可适当摇高床头,向病人介绍便器的安放,利用腹压排便的姿势及方法,排便过程中注意保暖。便后协助做好卫生清理工作,清洁肛周,注意干燥,床单有污染则立即更换。患者身体虚弱者,应有专人守护,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避免过度用力而至虚脱,或出现肛裂,或诱发脑血管疾病,如有征兆马上停止排便,通知医生积极处理。

3.6 积极运动:对于意识清醒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早期活动,适当地增加运动量,可促使人体气血运行,促进肠蠕动能力,有利于排便。对于卧床病人,积极翻身,能自行完成者,鼓励定时更换,不能翻身者,可在护理人员和家属陪同下每2小时更换一次,同时训练平卧位腹式深呼吸,以加强膈肌力量。以及提肛运动练习,以锻炼括约肌。如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鼓励并协助患者尽早下床康复训练,促进肌力恢复和肠蠕动。病情危重不宜早期下床运动或意识障碍病人,可采取简易腹部按摩法,顺从肠蠕动方向,双手重叠,顺时针方向绕脐推按腹部,力度适中,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约10-15分钟左右[6]。该方法简便易行,效果确切。

3.7 灌肠及药物干预: 绝大部分患者经积极心理疏导,培养正确饮食排便习惯,并辅以适量运动后,都可顺利排便,但部分高龄、全身状态差,依从性不佳,意识障碍严重的患者在上述方法无效,连续3日未解大便甚或一周未解,应积极寻求灌肠或药物干预。我科常用药物为中药番泻叶,一次3~4g,用开水300 ml冲泡后,分2-3次服用,通便效果良好。但须注意中病即止,多则易致腹泻。亦可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以中药生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火麻仁,白芍,肉苁蓉等组方加减[7],煎熬成汤剂口服,或以温水稀释至200ml灌肠治疗,便出即停。使用中药时须有专科医师诊断及处方,避免用药不当,加重病情。针灸可采用针刺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外关等穴,用泻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疗效肯定,无副作用。对于因服用药物后出现便秘,如钙剂,铝剂,抗抑郁药物等,则应酌情停用或更改。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卧床时久,肢体活动欠佳,无法刺激肠道运动,患者或伴有意识障碍、吞咽、言语困难等,造成饮食摄入不足,易致便秘,又本病老年人居多,老年人肠道蠕动缓慢,腹肌、直肠肌肉萎缩乏力,肠液分泌减少,排便无力,多种因素导致患者便秘。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下降,眠差,情绪急躁等各种不适,用力排便时可诱发患者血压升高,易导致脑血管疾病复发,或使心肌氧耗增加,心肌缺血状态加重,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亦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加重病情,甚至诱发脑疝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中风病人住院后,密切观察病人排便情况,及时发现并解除患者的便秘是本病护理的重点之一。便秘病因多样,要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可能减少病人痛苦,促进恢复。本病的护理干预总体以早期预防为主,加强健康宣教,积极心理疏导,合适膳食,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同时也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可收获明显效果。多数患者在上述方法使用后效果明显,少数患者在一般处理无效时才采用药物口服或灌肠治疗,但长期使用易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加重病情,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避免过多采用药物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思超. 便秘在脑病发生学中的地位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5) :294-295

[2]王艳华. 脑卒中患者便秘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 :156

[3]谢萍,陈海燕. 125 例老年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 :1174

[4]王淑芳,万炜,董玉华,等. 护理干预对癌症化疗患者便秘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4:30

[5]梁运莲. 脑血管病患者便秘的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0) :2969

[6] 董素琴. 中风患者便秘的预防性护理[J]. 光明中医,2010,25(6):1094-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