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长期无法解决就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因而,高等院校应根据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变化,把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体系,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
1.2适应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定位仍然是基于一种专业与行业对口的思想意识上,把培养窄深型、处方式的专家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专业性和功利性特征,使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缺乏创造性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起来,高校不再是专为原来少数的社会优越部门的“精英”岗位服务,而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改变培养目标单一化的倾向,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建立起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或岗位精英”。这是高教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现实需求。而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恰恰能够弥补其实践能力弱的不足,使其既能掌握现代经典理论知识,又有一技在身,为其以后施展才华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理想奠定基础。
1.3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而据调查,素质低、技能单一型的劳动力在我国不同地区占劳动力市场的68一82,他们无法掌握先进的设备设施,不能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需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能够使其掌握先进的生产流程知识,接触基本的机器操作,形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为社会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构成,提高人才队伍层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许多高校仍停留在传统术科教学,对开展实践技能教育和大学生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技能教育停滞不前。首先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日趋理论化、形式化。其次是缺乏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服务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高校缺乏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参加社会技能培训和获取职业资格认证缺乏引导,缺乏信息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职业资格认证开设的统考专业比较单一,多是经济管理类,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师、理财规划师等,工程、技术类专业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2.2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教育意识淡漠
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多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大学毕业后随便就能找个舒服安逸的工作,对以后的职业期望没有计划性、方向性,缺乏为实现个人发展而付出努力的实际行动。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不够深人,绝大多数学生还意识不到职业技能对就业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虽有意识,但却缺乏行动。
3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构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保障体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密切关注社会用人需求,适应用人市场的变化,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以培养“双师型人才”(即技师、工程师)为目标,在大学生中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建立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体系。首先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术性、职业性的有机统一,将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将职业教育贯穿与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把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增设职业教育选修课、专题讲座、研讨会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职业教育,指导大学生了解职业要求,拓展职业知识,培养职业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优良的品质。使大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能根据专业和兴趣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次是要制定鼓励大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激励机制和措施,通过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和奖学金制度,鼓励大学生多渠道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三是要完善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在高校中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入学起就开始对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指导,辅助其找到自己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同时积极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多参与企业兼职、校外活动,加强实践学习,增强学生对社会与企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可以安排学生用一个暑假到农村基层调研或工作,一个暑假到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实习,一个暑假到一个中小企业实习。以此改变高校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倾向,提高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在大学生学习评价中的比重。
篇2
关键词:高师教育;“四项改革”;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一体化设计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的目的、人才观正经历着新的更新与超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显然,在选择教育观下把教师的任务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已经落后于时展对教师的要求。时代要求新型的教师既要拥有知识,又要拥有科研能力,还要有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大具体目标,就业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一 以“四项改革”为突破口,培养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四项改革是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习方式改革,“四项改革”一体化设计,可以培养和提高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高师学生培养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这种倾向是选择教育观的必然产物。教育观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现实下的产物。人类社会教育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特权教育观、选择教育观、发展教育观、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四个阶段,各种教育观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强调人们要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强调素质的重要性,即将科学精神和文化修养二者整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部理论课教学时间4年修改为3.5+0.5,专科3年修改为2.5+0.5,其中0.5为实习时间。整个课时压缩出一学期。
2 课程结构改革
高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体系直接反映和影响高师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反映。改革课程结构,实践课程比例由5.2%调整到7.7%,适当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给实践课程以足够的时间。
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高师《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师范生明确学科性质和任务、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为当好合格的中学教师打基础。
(1)根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构建技能训练内容总体框架。国家教委1994年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教学论》教师在技能训练中的具体分工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规范的教学语言表达、用规范的汉字进行板书设计。据此,确定出《教学论》课中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总体框架。
(2)建立与技能训练框架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当建立起技能训练内容总体框架后,就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具体操作。
(3)量化分项累加记载《教学论》成绩。《教学论》成绩记载按百分比分项累加的办法进行。课程理论考试占50%,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绩占50%,两者合并构成《教学论》课的最终成绩。在技能训练的50%当中,由五个部分构成,即两轮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占10%(一轮带稿,二轮脱稿)、手抄报占10%、教具制作占10%、组合式试讲占10%、听讲态度占10%。听讲态度的成绩待所有技能训练结束后,根据平时检查情况综合确定。建立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互动机制,教师就会由过去的亲自参与练转变为引导和检测训练,学生就会由过去的跟着练变为自觉练和相互监督练。
4 改革实习方式
自2006年秋天起,学校将短期的教育实习同长期的顶岗实习结合,考研和专升本的学生进行短期的教育实习,其他学生可以开始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除在内地顶岗外,学校还开辟了广东、上海、昆山等就业实践基地。
二 形成“入学教育职业规划引导一课堂内外职业技能训练一就业指导讲座一顶岗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
1 入学教育职业规划引导
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抓起,在近三年的入学教育中增加了“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使大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 课堂内外职业技能训练
在一、二年级中常年开展课外“每人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每人每周200个钢笔字作业训练”、“手抄报制作”、在《教学论》课堂上开展“组合式试讲”、“分组说课”等职业技能训练活动。
3 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为指导学生就业,近三年来分年级举行就业指导讲座12场次,内容包括“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途径”、“大学生就业文书的写作方法”、“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采取集体讲授和个别答疑的形式进行。
4 顶岗实习
近三年来专科学生在第六学期,本科学生第八学期,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既增强了对职业的认同感,又强化了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一体化实践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①从教育观念演化进程人手分析高师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②从教育模式转变探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③从素质教育两大目标要求探讨高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职业技能训练框架一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一同《教学论》成绩相挂钩一教育实习一顶岗实习一就业基地准就业);④不增加原有课时,系统训练,分段实施,互相渗透。平时技能训练同课堂检测相结合;⑤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一体化设计,实践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准备,就业能力是对实践能力的运用和检测;⑥实习基地建设和就业基地建设统筹考虑设计。
三 实践效果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技能探索;教学改革
一、“探索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工作不仅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人体现自己价值,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手段。其中,职业技能探索部分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有效进行职业技能部分的教学与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特点,明确自身学习目的,并能为学生确定合适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而发现自身与目标之间差距,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身竞争力,使之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来符合职业的需求[1]。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大学生最终必须要走向职场,提前了解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明确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去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他们早点知道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技能,从而在大学学习中更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提高自己。其次,帮助提高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水平。当一个人可以学会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自然就会带有主动性的去学习去接受教育,这也有助于高校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有利于社会更好发展。
二、“探索职业技能”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直到21世纪初才正式在高校中全面普及。因为起步较晚,所以系统理论相对欠缺,以及很多政策和措施还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等,都导致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当然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我国高校这门课程一般包括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指导、个性完善指导、生涯规划的指导及择业就业创业指导等内容,具体涵盖了以下几个模块:自我兴趣探索、职业技能探索、工作世界探索、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质培养和探究等[2]。
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职业技能探索部分的实践性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是课程自身存在局限性。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还是公共选修课,上课的同学往往源自不同年级和专业,这样很难在教学安排里为他们找到统一的实践时间段。其次是实践教学内容很难在做到针对性很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性教育,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教育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由于选修课程的同学专业、年级背景不同,因此很难安排对所有同学都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最后是实践的教学活动经费欠缺。充足的经费是课程建设的保障。虽然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局都要求“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尤其我校职业规划课的课程整体经费基本是刚够用的状态,所以很难保障新的添加内容尤其开展花费较多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探索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的措施
首先征求学生意见,通过对所在学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均是面向上该课的学生当堂发放并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375份,回收375份,其中有效问卷375份,问卷有效率100%。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图一:对这门课程,你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可多选)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单一讲授并不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多元化的方式。结合上图结果和学校具体情况,拟采用以下四点可行措施促使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1)组织团队型探索小组。上课时候把学生分为小组,保障每个小组尽量年级一致或者专业一致,鼓励小组为单位多利用互联网等有针对性地收集职业、职场信息。提高他们利用互联网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在职业技能探索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两周布置作业,要求小组运用多种工具提前查阅专业相关或个人感兴趣的职业、职场的基本情况,将其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进行分类、排序,并提交小组对这个职业的技能评价。课堂上可以让小组进行分享和交流,并展开良性的竞争,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2)引入朋辈指导环节。首先,都是一个学校,大家起点一样。看到别人怎样在这个环境中,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培养职业技能,这种可模仿性更强。另外,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技能需求情况,感受就业形势,体会不同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同时,朋辈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相信,从而尽早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真正求职时做到有备无患。通过这种朋辈课堂交流,同学们可以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交流时,不同年级可以设定不同的侧重点,如低年级重点在于了解自己专业未来可能的从业方向;高年级同学可以侧重于了解个人感兴趣的职业,如该职业的岗位任务、技能要求、薪资待遇等。(3)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感受职场,了解职业技能。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时,可以根据年级特点,确定不同的访问对象和访谈内容。如低年级同学要求他们访问自己的班主任、辅导员或者任课教师,以便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以及未来的择业方向;高年级同学要求他们访问校外自己感兴趣某领域的从业者,以了解该领域的职业特点、发展前景和所需要的技能。在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后,依然采用小组形式,集体整理并做成PPT,PPT要尽可能全面的反映所有人采访对象的专业特点、发展方向、可以从事的职业和这些职业所需要的技能等,并选出一名代表代表自己所在小组和其他小组分享、交流。通过访谈和分享环节,可以让同学们主动去促进自己对专业,职业的了解。(4)重视见习实践环节。体验职业情况,在实际锻炼中体会自身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发展目标直接存在的差距。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组应积极与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及各教学院系教研室沟通、协调,争取充分利用各教学院系成熟的校企合作基地,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组也应会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教学院系积极开发新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同学课外实践提供保障。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实践,时间可以只是一周甚至一天,这样可以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角色真实体验,了解职业生活,也有助于学生储备职业技能,同时尽早确立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另外,对于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岗位的也应积极鼓励,通过寻找实习机会,学生可以体验求职过程,提高择业的实战能力。校外的实习实践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见习心得,并相互交流。
对职业技能探索部分进行上述措施的实践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以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整体质量,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篇4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压力,有些学校只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薄弱的师资力量会加重各个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些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很难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结论
篇5
关键词:隐形职业素养;“课内课外、统筹培养”;四大培养平台;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57-03
近年,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包括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也包括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职业技能训练可以为学生奠定走入社会和职场的基础,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却可以为学生铺展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各种手段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在各种“隐性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很多教育理念及方法大都借鉴了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缺乏对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针对性。本文将基于对“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理解,谈谈如何构筑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四大培养平台,积极探索一条新的、适合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素质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按照该模型的理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水上的冰山代表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属于“显性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和专业考试通过情况来证明,但是这部分非常少,只有整座冰山的1/8,而另外7/8则隐藏在水下,它代表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①。因为这些“隐性职业素养”看不见,既不容易通过简单、外在的鉴定方法鉴定,也很难通过书本教学来培养,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我们可以想想,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并不乐观,行为不文明、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弱、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紧张、抗挫折能力差等现象的存在都显示出我们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缺憾。无论水上的冰山能折射出多么璀璨的光华,但是没有水下支撑的根基,整座冰山的消融和沉没是迟早的事,所以“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应该打好冰山的根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其社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涵义
高职学生的理论功底相对薄弱,对书本式的灌输教育接受程度差,他们在社会的竞争力体现在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操作能力,所以反而活跃性好、个性突出,对实践性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性,因此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应遵循“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的理念。该理念有两层涵义:
1.从学校内部整体教育的角度来讲,“课内”是指以“第一课堂”,即正常的课堂内教学为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课外”是指通过“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教育不能脱节,不能为了形式而随意选择活动开展“第二课堂”,而是要“统筹培养”,即两个课堂的教学和活动是相互配合、相互融通的,课内教育是内涵、课外活动是拓展。
2.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角度来讲,“课内”是指学校教育,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优势积极开展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课外”是指企业,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职场氛围、实际工作内容开展活动,锻炼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工作的综合技能和素质。校内校外活动统筹设计,校企共同参与,为学生筹划一个毕业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使学生校内模拟、校外实践,提前感知职场氛围,提前进入职业角色。
三、基于“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措施
组建学生活动团体,校企联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特点的文化氛围,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借助四大平台,把“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的教育理念融入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
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将校企合作企业引进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学生就业后,不仅要能工作,还要会工作,做到“能”,只需要掌握工作流程和要点、会操作工作设备、会利用工作工具即可,但做到“会”,则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而这些恰恰是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专业可以和合作企业一起组织策划一系列校企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企业职场体验”(学生分小组到企业参观交流,获得对企业的直接认知)、“你是师傅我是徒”(由企业员工设计一个小任务,将如何完成任务告诉学生,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评选最佳师傅和最佳徒弟)、“今天我是职业人”(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装和职业任务,并根据学生一天的表现评选最佳职业人)等等。这类活动基本上均可在校企合作单位现场开展,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单位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内容的认识,掌握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帮助学生消除对工作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和期待,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构建学生自主性活动团体平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提高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不缺创意,缺的是让他们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在培养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建学生自主性活动团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该活动团体主要由学生自己打理,策划并实施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活动探索与宣传积极向上的人文文化,培养和突出诚信协作、务实创新的参与精神,锻炼和塑造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习惯与能力,将专业所学和个人爱好、实践活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氛围。
3.构建专业特色系列活动平台。学校组织的很多文体活动、学习活动均带有普适性,如果针对性的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活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专业工作相关的“隐性职业素养”将是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办法。每个专业特点不同,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创设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品牌系列活动。比如组织专业技能系列竞赛,在竞赛中即要求学生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又需要学生展示自己的职业形象、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这样的系列活动将专业知识和“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结合在一起,实现专业能力与“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
4.构建学生互助平台。在开展各项学生活动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有时会发现参与活动的总是相对固定的一批人,而总有一些人对任何活动都没有热情,为了帮助和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成立学生互助平台,即学生之间组成活动小组,让活跃的学生主动去联系不太活跃的学生,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带动性。在互助小组成立之后,可以设计很多必须小组一起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任务,如果有一个组员不能主动参与、积极完成,这个小组的活动任务就会失败。通过这样的活动模式,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小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的行为关系到整个团队的成败,逐渐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把自己融入到集体氛围中,不再孤立和消极。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的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集体的荣誉感,也可有效防止学生就业后难于融入团队的现象出现。
四、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启示
1.确定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案首先要从企业、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了解其素质现状。不同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方面具有共性,但不同专业的特点还是会导致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些特性或侧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在确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前,应从企业、教师、学生三个主体进行广泛的调研,切实了解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学生希望通过培养具备什么素质、老师认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必需的综合素质。确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才能事半功倍。
2.要把“课内课外、统筹培养”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塑造完整的学生个体。正如前面所说,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通过课内教育,还需要利用各类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并且课内课外不可脱节。因此可以利用课内教学向学生传输“隐性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性,同时利用课外各类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使自己完善各项素质,塑造完整的学生个体。
3.通过“第二课堂”课外系列活动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的课堂单一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第二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利用第二课堂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安排各项文体娱乐、兴趣小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
注释:
①参考百度百科:“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高[1998]2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3]MBA智库百科.
[4]百度百科.
篇6
一、当前多元化文化背景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当前,国际背景特别复杂,各种不同文化在我们国家充斥,这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学生作为当代文化传播的主导者。我们国家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截然不同,西方文化注重对人们人性的尊重,人们有很多的自主权,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西方国家的文化比较开放,学生学习可以更多的自主,这也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于我们国家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地方。虽说文化冲击对于大学生思想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西方文化毕竟与我们国家文化有太大差距,西方国家比较开放,有些仪式被引进来就变味了,有的人则一味崇洋媚外,把我们国家文化抛诸脑外,只买外国东西,只过洋节,这是一个十分不好的文化现象。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老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差,由于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很深,所以思想较为开放超前,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吸收了其糟粕,这使得老师和学生思想存在很大的不同。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做到恰到好处,否则极有可能使教育起到反作用。
此外,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多采用讲授式,案例运用、视频资料由于教学设施的限制使用较少,课堂吸引力不高;社会实践指导不够,流于形式的居多,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停留在知识点的简单背诵上,没有达到入脑入心真正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二)由于当代科技的发达,学生的成长环境被网络所覆盖,所以大学生的思想受互联网影响最大,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展的极大的弊端,网络上有太多的不良信息,干扰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再加上高职院校老师上课时或许强调专业性知识,总是忽略对于学生思想的引导,还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受手机的干扰,学生上课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手机屏幕,课堂效率极差,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
(三)从生源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参加了高考,但是是以较低的高考分数线被录取。这样来说,他们在起步的时候就相对本科生基础要薄弱一些,而这一部分学生在高中学习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学习的不是很到位。但是他们又比较大胆,敢于尝试各种未曾接触过的东西,这对于他们职业技能的培养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优势,因为他们富于动手,不喜欢动脑学习相对系统和严谨的理论性知识,但是对于实践的东西就比较有感觉,生源质量问题也是高职院校面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一个极大的因素。
三、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就是要认识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要学校认识到,更是要让老师认识到。因为当代我们要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仅要是职业技能比较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也同样重要。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一来对于老师的要求也就比较高了,只有老师思想道德境界高了才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于解决目前遇到的这一困境是非常重要的。
篇7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1、农业大、中专“双证制”学历教育。一是积极配合市、县(市、区)农办做好大专涉农专业学历招生工作,配合浙江农林大学做好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完成农广校种、养和涉农专业学历招生1000名,确保完成800名。培养的重点对象是具有大专、高、初中文化,年龄在45岁以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实体和农业产业组织的骨干,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种养大户,乡村干部、非农业专业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
2、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计划完成1500名,确保完成1000名,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重点对象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的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骨干、农业种养大户,农村能源、农机操作与维修、植保、村级动物防疫等领域从业的职业型农民。通过从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到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转变,来进一步实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重心的战略性转移。
3、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完成20000名,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000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000名。培训的重点对象是种养能手、捕捞能手、加工能手、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技能带动性人才、文体艺术人才,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种养大户,乡村干部、非农业专业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
4、组织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一是市本级举办“农业大讲堂”宣传培训活动3-6期,培训农民10-15万以上人次;二是县(市、区)举办“农业专题”宣传培训活动20-30期,培训农民30-40万以上人次。
5、举办第二期回乡创业大学生创业指导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农作制度创新、农业项目组织实施等课程。继续探索回乡创业大学生向农业创业领军人物(现代职业农民)转变的培养工作,通过双学历教育,提高他们农业专业知识水平,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
二、工作要求和措施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根据面临的形势和困难,我市农业部门及其培训机构必须提高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使命感。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要继续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培训工作列入全局工作之中,决不能视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工作,分管领导对这项工作更应该倾注必要的精力,主动听取培训部门的工作汇报,共同研究培训工作;要努力争取,使现有职能、任务与机构、人员编制严重不适的状况得到改善。
3、深入调研,周密部署。深入调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两区”建设对农村实用人才、现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农业创业人才的需求,全面了解这些人员对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实现农村农业发展需求与个人教育培训需求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十二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部署组织培训工作。
篇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学生就业更为千家万户所关注。如何着力大学生职业素质提高,打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落实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解决切身利益的重大研究课题。同志在青海考察讲话时强调:“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帮助和引导他们实现就业并发挥聪明才智”。高校大学生是全社会中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大学生顺利就业必将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他们才智充分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圆满实现。
一、树立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大部分大学生孩提时代就有最初的职业理想,有的相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演员。这种萌动的职业理想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成熟,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是他们人生启航的坐标点和职业归宿。目前,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的影响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受“金钱第一”,为我奋斗等腐朽思想的毒害,标榜“潇洒人生,梦幻人生”,使职业理想变得模糊和扭曲。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二、了解职业个性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就明确指出:人的个性影响职业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每个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们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己的个性要求,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感、满足感和适应感,那么在择业前,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属的个性类型及其职业适应性。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作为管理干部要善于交往沟通,多角度思维,关心下属;而商场营业员则必须具有主动、耐心、热情等性格。可以说,从事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性格,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目前,学校用于测量职业性格的量表“职业偏好问卷”及“职业自我探索量表”是著名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的,还有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库特尔编制的“职业偏爱选择记录”等等,这些量表对学生理解什么是职业个性都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三、提升职业品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学生对提高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培养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篇9
关键词:职业素养;行政管理;专业设置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该具备的的素质和修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和智慧。
具体讲,职业素养包括隐性素养和显性素养两个方面。隐性素养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内在要素;显性素养是指职业技能等外在表现。
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职场工作的表象内容,隐性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隐性素养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需要逐步形成,逐渐完善。显性素养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职业素养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方面不完善,都会对职业人的职业生涯造成巨大影响。而就目前的形势看,一个人的隐性素养的重要性远远高过显性素养。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社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金钥匙”。大连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社会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人才要求,从专业建立之初,我们就非常重视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全面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中。
一、隐性职业素养培养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也正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它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参考。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道德是人生的第一道防线,要靠个人的自律来遵守。事实证明,道德品质的培养仅有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公共基础课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之外,隐性的职业素养更多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和活动过程中。
1、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体现专业的内涵和特色方向。在课堂上,教师会通过讲授、学生课前课后演讲、案例分析、社会现状调查与分析、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个人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和培养学生们的隐性职业素养——即个人的素质能力。比如我们《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社会学概论》、《行政管理学》、《行政伦理》等都在课程中贯穿对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思维等的培养。
2、其次,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团委、班导师、专业课教师都会自觉地帮助学生培养各种素质,对于文科或者具体到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每一项活动,每一次锻炼的机会,老师们都会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礼仪、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同能力。实际上,一个素质能力的综合提高,无论他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以一个良好的基础姿态和基础能力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工作状态,并能够做到最好。
3、除此之外,隐性素养的培养还落实在班级、系里的日常活动中。无论是班级凝聚力、班级发展还是系里、学校的各项活动,行政管理的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参与并努力做到最好。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能力。从篮球比赛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都是最好的例子。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就要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经常交流思想,在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练习中应有意识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教师扮演指导角色,引导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集体活动,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行政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每一届都有学校、省里的优秀班级,学生获奖次数更是无数。
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另一方面也能说明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的整体力量较强。
另外,敬业精神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一些聪明人事业告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才华、学识出色,然而无法弥补他们态度中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对他所在单位的忠诚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许多成功人士的体会可以进一步验证,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待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验实训到校外社会实践,构建学院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局面。
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
实际上,我们一直认为,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隐性的职业素养是第一位,也是最基础的。常言道:品质决定基础。用人单位在招一个新人的时候,专业知识当然是要考虑,可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不是最重要,反倒是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最为重要。当然,如果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职业)技能,相应在,进入角色和熟悉工作的时间就可能会缩短,更容易开展工作,也更容易让用人单位得到收益。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大学生的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我们会指导和帮助学生确定这样一个观点: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2、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特别注重实践环节,比如行政管理专业有计算机训练和办公自动化的课程,注重的是培养对于信息技术和实践操作、运用能力,因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要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打交道。当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能通过国家和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最好,如果通不过,我们也不强求大家一定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个上面,毕竟,等级考试不是考的具体应用,重要的是编程,而作为使用者,熟练掌握使用和较高的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利用一切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们实践操作的技能,除计算机方面的外,还有,行政文秘和公文写作等方面,都给学生许多充分练习的机会,以使得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另外,我们还设置了一些跟专业、对口工作单位关系非常密切的集中实践环节,比如《渔政与渔港监督管理认识实践》,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到渔政局、渔港监督管理局去实习实践,将所学专业知识面对实际工作,同时也会请相关单位人士来给大家做具体工作的讲座,在讲座中与学生们交流,不但给学生传递工作信息,还会传授一些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与能力培养。我们也会请社会上、企业里专业的行政经理、人事经理来给学生们做讲座进行交流,把社会需求最快传递到校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早了解早准备。
3、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素养。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行政管理专业最对口的单位当然还是公务员,对于公务员,社会上很多人也都非常向往,而每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务员考试都成为非常热门的考试。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上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公务员,也不是说学了行政管理就一定要考公务员。如果确定要考,或者说,即使以后不考,作为公务员考试必备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学习和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考试考的是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而能力的培养不是等到大四你去考前一个月突击一下做几套题就好,必须得有较长时间、有目的有方向的积累和练习,尤其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科《申论》如果没有平常对时事的关注、没有对政策分析的学习和掌握练习,那个,真的不能成功。
如果去企业等其他社会单位就职,作为行政管理,除了细心、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之外,有些资格证书,比如说文秘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都是很有必要的敲门砖。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爱好,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考证,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谢元锡.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与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王蔚.大学生专业学习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J].高教研究.2006.5.
篇10
【关键词】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76-02
一、职业素养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彻底改变了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一改革形成了“双向选择找市场,立足市场靠竞争,竞争制胜靠实力”的局面,这些对大学生来讲,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年都会有不少的大学生徘徊于就业大门之外,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后因不能适应就业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面临失业或第二次择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职业素养的问题开始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根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最近三年对10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除拥有一定的技能外,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包括职业知识、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等)水平。导致毕业生在职场中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除专业能力不强外,还与毕业生职业基本知识缺乏、职业主体意识薄弱、职业价值意识缺乏、职业情感缺乏、正确的职业态度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缺乏有关,毕业生职业意识不足已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瓶颈”。
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发展,实现职业理想的关键因素,也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高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当前的高职教育来说,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探索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广西机械工业学校和广西机电职工大学,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高职学院,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是广西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8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培育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11月,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院校。近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广西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紧紧依托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通过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职业化需求,遵循职业化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以及凸显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学院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己任,坚持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三者并重,将职业意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院通过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熟练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经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培养成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职业新人。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职业认知阶段。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入学适应教育、校园文化教育、专业认同教育等。各专业广泛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到相应行业中的典型合作企业进行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认知实习活动,把课堂设在企业现场,把企业作为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完成部分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职业基本知识,了解行业、企业和职业的行为规范、职业责任和职业技能要求等。通过职业认知阶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意识,明确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使学生懂得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动力,为职业认同阶段的角色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职业认同阶段。以职业意识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技能教育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将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行业企业就业岗位的人才标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培养、职业行为规范训导、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培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责任强化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规划职业生涯。职业认同阶段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掌握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从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为职业熟练阶段打下坚实的能力和素质基础。
第三阶段:职业熟练阶段。学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开展至少半年以上的到企业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教育,主要为学生进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充分准备。各专业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岗位,设计顶岗实习课程包,供学生选择学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行业企业的顶岗实习岗位,并按照相应的顶岗实习课程包的要求完成顶岗实习。实施校企双主体的顶岗实习指导和管理,实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职业熟练阶段教育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化要求,学生的职业化程度有了质的提高。
五个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深化与广西北部湾各行业企业合作,加大工学结合力度,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建立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创建了“三方联动、全程合作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创建了“任务驱动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创建了“1+3合作的职业化兰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了“订单导向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创建了“项目驱动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通过示范培育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五个重点建设专业100%的学生能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途径进行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100%的学生能实现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8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就业愿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认可度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重点建设专业辐射和带动其专业群进行相应的教改建设,效果显著。近三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情况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满意,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高于一般高职院校。而且,这几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分数线均高于广西三本线,录取新生的生源质量和报到率居区内同类院校前列,做到了就业出口畅,招生入口旺,学院在社会美誉度、认可度、知名度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结合区域性地方经济情况,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以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延军,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3)
[2]刘显泽,试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教论坛,2008(2)
[3]石建敏,赵立影,孙国良,袁新苗,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