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14 08:5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于谦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深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如六年《山海关》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领略它的“天下第一关”雄伟庄严的同时,感受到它可歌可泣的历史,感受到它鼓舞着人们顽强的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还有六年级《圆明园》一文,从断垣遍地、文物被洗劫一空等,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五年级《我的战友》一文,通过图文结合,体会“我”矛盾的心情和顽强的意志,认识到严格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进而让学生谈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六年级《美丽的规则》一文,让学生明白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这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
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六年级《永远的歌声》一文,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秋天的怀念》一文,体现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伟大爱。七年级的《鹤群》一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三年级《倾斜的伞》一文,洋溢着祖孙二人间互相关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想一想,家人为我们做了哪些事,这样就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二、用好诗歌对学生进行德育
诗歌是文学的女神。它以经典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借助联想和想象,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诗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通过别致的诗歌来愉悦心灵、传递情感、教育后人的。因此,加强诗歌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年青一代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文天祥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陆游在《示儿》中写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死还念念不忘收复失地。七年级教材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可联系大陆与台湾骨肉分离之情、日本强占了等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名声,他那无比高尚的操守跃然于纸。近代诗人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表现了诗人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这些充满浩然正气的诗篇,无不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民族之魂,只有从中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六年级《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不怕外国嘲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隐姓埋名三十年》中,科学家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为了祖国的强盛,牺牲自己的事业、家庭,甘愿默默奉献一切,毫无怨言,这是多么伟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日益强大。这正是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历史长卷中五彩缤纷的文学园地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向我们迎面走来,小小孔融就知道让梨;六年级《将相和》中,胸怀广阔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可塑造一个人高尚的灵魂。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延伸,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组织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的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寓德于语文活动中。在“六一”汇演时,学生将《花木兰》改成话剧,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在观赏之余,为花木兰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可谓一举多得。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进行调查采访活动,调查家乡环境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家乡变化,关心环境保护。
篇2
钱能买到药品,但是买不到健康;
钱能买到书籍,但是买不到知识;
钱能买到礼品,但是买不到朋友;
钱能买到奖品,但是买不到荣誉;
钱能买到物质,但是买不到精神;
……
钱很重要,但钱不是万能的。
拥有钱,并不代表幸福;而失去钱,并不代表痛苦。
篇3
【关键词】师德 奉献
在市场经济大潮充斥的今天,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充裕并没有带来师德与奉献精神的同步发展。各种价值观一涌而上,个别教育工作者迷失自我,并且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正因如此,教育精神上的价值才受到了忽视,使之出现了一些教育上的不良之风。这些问实现题虽然是少数,但造成的恶果却步入低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对于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要有职责和义务肩负起这一挑战的使命,对于不良的师德师风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从我们选择教师职业的那天起,我们就必须遵从师德,就必须讲求风险。教师是需要师德的,更需要奉献精神,这是教师这个职业所决定的。什么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思想素质。什么是奉献?奉献就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责任,是教师事业心和道德的使然。
一、良好的师德是奉献的前提。
师德是构成教师精神面貌的主要因素,在教育发展中起着导向和灵魂的作用。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拥有在高的知识文化也谈不上奉献。教师良好的道德能够左右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品质等都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而且还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从教育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的性质或学校性质不是由智育、体育或美育决定的,而是由德育决定的。育人先正己,做教师的自己应当具有良好的修养:师德,一种神圣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体现在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高尚品质中。师德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人格力量。这中巨大人格力量源于教师坚定政治信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崇高理想之中。一个教师只有具有这种强大爱国敬业精神,才能自觉地把平凡的教师职业同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扑在教师事业上,无怨无悔地传做人之道、授创造之业、解学问之惑。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做到无私奉献。
二、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奉献的指导思想
如果只有一颗爱生敬业的心,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那么奉献也是盲目的。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彻底除陈腐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必须破除读书,应试,当干部的教育价值观;精英至上的人才观;分数第一的质量观:强灌硬塞的教学观。树立开发人的潜能、服从于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质量观:教师重引到,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观。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提点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渊博的学识是奉献的源泉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要有长流水”,给学生的“一碗水”不是简单乏味的白开水而是经过辛勤加工和泡制的“酥油茶”。有人曾说“不称职的教师给学生风奉献真理,好教师则让学生创造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动脑筋。教师是知识的象征,一名要在教育上奉献终身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唯此,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时时带给学生书本上没有的新信息、新观点: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唤起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四、师德与奉献的具体表现
首先,要以爱生如子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成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心灵成长,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至关重要。要了解学生,要知道他们的性格特点,要掌握他们每一个人性格的缺点优点及日常行为规律。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真是了解他们的刊发、想法,才能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力有牛顿,你的讽刺里有爱迪生”。任何的学生都有其闪光之处,都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热情,有自己的人格。只有教师奉献出爱学生犹如爱自己的孩子般的耐心,才能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
其次,要以静心耐心的态度对待教育的过程。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普及,教师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无不让每位教师患得患失,作为教师要淡泊明志,放弃功利之心,达到远离扬名的境界。所以静下心来教书是教师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只有静下心来总结教育教学的规律,静下心来研究学术,一做好学问,备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养成博学、思辨、笃行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篇4
瑜伽的起源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瑜伽发源于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与植物天生具有治疗、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时能不经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于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也就是法。这些姿势历经了五千多年的锤炼,瑜伽教给人们的治愈法,让世世代代的人从中获益。在数千年前的印度,高僧们为追求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经常僻居原始森林,静坐冥想。在长时间单纯生活之后,高僧们从观察生物中体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则,再从生物的生存法则,验证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应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于是人类懂得了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从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体,开始进行健康的维护和调理,以及对疾病创痛的医治本能。几千年的钻研归纳下来,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论完整、确切实用的养身健身体系,这就是瑜伽。考古学家曾在印度河流域发掘到一件保存完好的陶器,上面描画着瑜伽人物做冥想时的形态,这件陶器距今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可见瑜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瑜伽境界
简单一点来说,瑜伽是生理上的动态运动及心灵上的练习,也是应用在每天的生活哲学。瑜伽的习练目标是达到对自身心灵的良好理解以及调控,能熟知并掌握肉身感官,并达到圆融纯一的状态。感官的集中点就是心意,能够驾驭心意,即代表能够驾驭感官;通过把感官、身体与有意识的呼吸相配合来实现对身体的控制。这些技巧不但对肌肉和骨骼的锻炼有益,也能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能来促进身体健康。
瑜伽的流行
篇5
一、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不仅是教师职业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师德修养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要时时处处想到有千百双眼睛在盯着自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校园无小事,处处在育人”,就是对师德修养的具体要求,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师德教育,一方面,可以融洽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关系。以教师集体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聪明才智,积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不断促进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体制的成熟。另一方面,还能充分调节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师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劳动必须受到尊重,自己的权益必须受到法律保护,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是一个跨时代的责任,在此基础之上,自愿地继承传统的敬业、乐教品质,终生从教,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加强师德教育还可以引导教师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极端的自私自利主义,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少年,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从而因材施教地开发学生智力,以身作则地陶冶学生的灵魂,调动学生增强体质活动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只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还远远不够,还应把这种品德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应责无旁贷地传给下一代,但下一代能否经受得住时代潮流的冲击,能否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栋梁,则取决于其思想和文化程度。教师作为道德和知识的传递者,其言传身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可能对学生的一生起着主导作用。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只是一些外在指标的较量,而且是整整一代人素质和智慧的大较量,加强师德教育,发挥师德效应,树立教师形象,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师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首先,“双重人格”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教师对别人的要求是马列主义,对自己的要求却是个人主义,要求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自己却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他们的这些行为极大地动摇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次,拜金主义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教师不好好上课,却热衷于给学生上“家教”,而且收费不菲;有的教师通过学生或家长推销各种商品,将师生间的纯洁关系变成了裸的金钱关系。最后是缺乏职业自尊。有些教师这山望着那山高,心理不平衡,这样的教师是不可能认真钻研业务、从而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
三、如何加强师德教育
篇6
“没关系,你还真以为芊芊是真正的啊!其实她不是,她是复仇女假扮的!”冰莲边扶边说。
“哦,看来我得告诉你们我和芊芊的故事了,”冰雨迟疑地说,“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去草地上散步,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在草地上放风筝,一旁在轮椅上的小女孩咯咯的笑,那天真的笑脸吸引了我的目光,我问小女孩,风筝飞得高吗?小女孩说:‘飞得高!’”
‘那么?能告诉小姐姐,风筝是什么样子的?’‘风筝就像蝴蝶结,诺,就像这个,妈妈扎的!’指了指头上的蝴蝶结。
风筝像蝴蝶结,多么精彩的比喻!
我仔细打量了一下,发现这个小女孩居然是个盲人!
突然,我发现年轻妈妈在一旁笑,似乎对这个答案很高兴。
有母爱的地方,一定有阳光!这就是我和芊芊的故事”冰雨舒了一口气。
篇7
【关键词】教师 教育 融合 教育艺术 沟通 师生关系
一、教育的内涵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把教育比做“时雨春分滋润花木。”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分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1)鲁迅:“教育要立人”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哈沃德.加德纳:“教育就是发现孩子身上的天赋加以培养,使他们获得成功感”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为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二、教师的内涵
有人说,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其实教师的意义完全不止于此 ,特别是今天的教师。教师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教师要具备出众的人品和道德修养,堪称做人的楷模;教师要博学多识,对业务,学术精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教师要有良好的学风,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教师要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总之,教师就像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光;教师更像石阶支撑着学生一步一步踏实地上向攀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
三、教师与教育在实践中怎样融合
教育的重要意义必须通过教师在实践中实现,教师的价值也是要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展现。这样就需要两者相互配合达到一个和谐的关系。
1、教师应注重教育艺术。
教师劳动要有效地提高师生的认识和促进双方的发展,并使双方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由,达到教与化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时,除了遵循教育的规律之外,更应该注重教育艺术。教育艺术体现于语言,诱导等各个方面,恰当地运用教育艺术可以使教学双方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夸美纽斯说:“教育人就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
教育艺术有情感化的特征因而教师可以创设情感化教育的情境和气氛,使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在融洽和谐的情境和气氛中发生心理的碰撞,产生情感共鸣。教育艺术也具有审美性的特征。在教育活动中,活动效果好不好与活动本身美不美是有很大关联的。美的教育往往也是美的。在遇到扑朔迷离,复杂多变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美感给学生一点暗示与启发。教育艺术也是具有可创造性,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教育的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在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与多变性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教师必须发挥自己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有些教育情境往往难以预测,无法控制。教师应该积极捕捉教育情境的细微变化,巧妙利用突然的情况,迅速机敏的采取恰当的措施或者创设新的情境把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而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2、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资秉,性格 脾气,家庭环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扰,这样才能随时随地的指点帮助学生,教师比较了解学生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先前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自己的个人偏好的学习方式等,构建和解释所学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在所学的各种思想和事实之间,形成各种联结和联系。这样鼓励了学生用他们感觉最舒服的方式建构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义,提高学生对所学的科目的兴趣,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和教学的顺利进行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大学教育中,学生绝大多数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对事物的见解。教师与师生更应该建立平等化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尊师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教师在与学生探讨问题时,可以带着的精神,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困扰。从而又凭着教师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去帮助学生纠正有偏差的看法,肯定学生的有创造性,有发展前途,正确的思想。教师时刻持着一种平等的观念去与学生沟通的话,学生们会非常开心的与教师交流,这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给他们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这样大学教育才会更健康的发展。
最后,师生间应该有精神沟通。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的成长并成为又责任感,善良而坚定,淳朴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的人,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真诚的对待他们。
3、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和教育融合就必须要求教师的教育活动现代化。为了满足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教师教育现代化必须与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接轨。
首先,教师要适应教育现代化这一趋势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已经成为各国教师改革普遍追求的目标。
再次,教师教育现代要求更注重资格,这就需要教师确立教师教育的资格观念,无论从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上,还是从未来教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上,都必须强调教师教育的资格观念,只有资格水平达到标准才可言教师教育现代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四、教师与教育融合有着积极意义
教师与教育融合对于教育事业将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仅仅是学生和教师的一大福音,更是人类文明的福音。
参考文献
篇8
语言美是语文教师首要的讲课艺术。因为老师亲切温和的语言,使学生百般回味;老师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果断有力热烈奔放的语言,给学生激情…… 下面就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美谈一些体会。
一、简洁准确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睛,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二、亲切传情
语言是要表达感情的。没有感情的语言苦涩干巴巴没有味道,同样也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就不喜欢听。教师的语言不仅流畅准确,还要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要让学生在动听的语言世界里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恰当的情感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激情。特级教师靳淑梅在讲授《慈母情深》时,她把课讲活了,整个课堂有了生命和温度,许多学生含着眼泪到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上流淌的是真情,渗入到学生心田的是实意。下课了,还有学生抽泣,仍然陶醉在课堂的气氛中……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富于情感的语言更能打动学生,使他们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如果整个课堂都流露着深厚的、浓浓的情感,学生就会陶醉其中,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三、优美生动
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让学生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在全市语文学科专题活动中,范晔老师执教《月光曲》时,一曲《高山流水》引出了与音乐有关的话题,缩小了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也拉开了范老师教学《月光曲》的课堂帷幕。范老师用自己充满诗意的语言引领着学生交流听完后的感受,激发学生把所积累的音乐素养用语言展示出来,“高山流水遇知音”为学生理解“贝多芬感念盲姑娘的知音情意”而创作《月光曲》奠定了基础。
篇9
《中国青年》上开展了幸福问题的讨论,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是伟大的时代的青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解放全人类,使全世界劳动人民都能够过幸福的生活。我们的个人幸福是包含在千千万万人的集体幸福之中的。只有树立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幸福观,我们才能够正确处理自己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一九五六年,我们厂里搞“红芯子”试验,有的人怕影响自己的生产成绩,不原意在自己的车子上试验。开始我思想上也是有顾虑的:本来是天天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又是劳动模范,如果搞试验真的影响到自己的计划完不成,别人会不会说闲话?但是后来我又想到,这是一项新技术,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为国家节约用棉,提高质量;如果大家都不试验,“红芯子”一辈子也不会成功。于是在领导的鼓励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大胆地接受了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有一个星期我的确没有完成生产计划,但“红芯子”终于试验成功了。当我看到车间里每台细纱车上都装上了“红芯子”,大家都熟练地操作着的时候,我心里就感到无限的喜悦。
一九五八年,我们细纱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争取提早消灭白点。我们小组的全体同志干劲十足,边做边研究,边改进操作法。当甲班的同志听到我们的经验时,连夜赶来向我们学习。当时,我们小组的生产任务的确也很紧,有的同志不同意我去介绍经验,怕影响小组成绩。可是我想,“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要好大家好,只有互相学习,介绍经验,生产才会提高。于是我说服了大家,放下了小组的工作,向甲班同志介绍了我们的操作经验,使全车间提前消灭了白点,实现了满堂红。当我们车间全体同志敲锣打鼓她向党委报喜时,作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我感到为这个集体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国家为人民又多做了一点应做的事情,内心里就有一种最大幸福的感觉。这种幸福当然要比只顾个人或少数人的幸福要丰富高尚得多。
说到生活,我一直是住在一间普通的矮平房里。有一次,一个英国代表团到我家参观以后,代表团团长对我说:你是全国劳动模范,又是市人民代表,为什么还在在这样的房子里,不住到繁华漂亮的市区去呢?我回答说:领导上曾经分配给我另外的好房子,但我喜欢同工人们住在一起,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同大家保持密切的联系。他又说:你住到市区之后,也可以定期下来听取工人的意见呀!我对他笑笑说:我总觉得没有同大家住在一起好。最后他还是不能理解地摇摇头。在他们看来,当了模范,作了市人民代表,就应该“享福”了,生活就应该超过一般人的水平了,当然就永远不能理解我们的幸福心情。我常想,我是工人选出来的模范,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不能只顾自己享福,应该和大家同甘共苦。如果大家那想住好房子,那么比较差的房子给谁住呢?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还没有彻底改变,不能把过多的资金用在建造宿舍方面,而应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后等到大家都有好房子住了,我也会有好房子住的。我觉得永远和群众在一起,这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得好:“我们的幸福乃是属于千千万万的人们的……。”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力量,才能感到自己是幸福的。相反,如果离开集体的斗争,去追求什么个人的“幸福”,他就会终日得不到满足,陷于苦恼烦闷之中,永远得不到幸福。
篇10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呢?
一、在德育目标建设中,实现德育工作与时代接轨
德育目标建设必须充分运用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来武装学生的头脑。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吸收和运用体现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德育工作才会爆发出蓬勃生机,才会是一棵常青树。“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是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中学青年学生精神风貌的主流。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在学生知识增长、提高素质中感染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
二、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对青少年的教育,如果是“学校抓得紧,家庭放得松,社会空对空”,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和持久的教育效果。我们知道,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内容、方法、方式以及教育主体上,都是各有特点,难以相互替代的。如果将他们协调,取长补短,就必然会产生多渠道教育影响的整体效应,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最优效果。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形成三方面教育互促互补的效应,就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
三、校园文化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使学生生活在具有道德价值的情景中,学校应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向学生潜在地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虽滴水击石,润物无声,却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鲜明的指向性,进而造就校园群体的共同特征和鲜明的个性。所以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布置时,做到高标准、高品味,让学生在其中沐浴、熏陶、感染,就有可能形成美德。例如我校建设有文化墙,上面镌刻名人字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文化立校方略及培养学生的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过程。师生齐动手,发挥集体、个人的积极性,达到优化育人的环境。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道德教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