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1 03:3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传统的“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已在语文教学中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下是结合课堂实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南宋朱蔓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多年来,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学生对其麻木甚至厌倦,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以其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的吸引着学生,由于对这一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为提高。例如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时,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手段。用大屏幕播放配乐、配乐的课文朗读时,学生会被繁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与逼真的语音所征服,陶醉于之中,上课专心致志,下课依依不舍,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极佳。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感染力与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中。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板书和表演等,在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受教师主观上的影响,学生不会灵活运用,不能举一反三,不爱动脑,难以培养其主动性。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不单是要求上好每一节课,而是看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不但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还要从“学”这一环节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大胆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简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的复习、练习课中,多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在复习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复习知识的多种链接,将它们列为图表的形式,在这上面显示一些相关的比较内容,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性的理解和加强记忆。例如对文学常识和古诗词常识的复习。还可以将各个复习内容制成相关的图片,从中找到它们的联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复习,加深了印象,达到最佳的复习记忆效果。在练习课中,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和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有拖拽式的,有文本输入式的,有单击选择式的等等。在做课堂练习时,过去我们老师要收起作业本来一本本地批作业,而现在学生按设计的程序去做练习,做完一道电脑马上会给出相应的正误判断:如果你做对了,电脑或是伸出大拇指、或是给你一面小红旗、或是称赞表扬你等等;如果你做错了,电脑或是来个摔跟头、或是扮个鬼脸、或是给出错误提示等等,并都配以和谐与不和谐的音乐,而且反馈及时,电脑根据做题情况给出不同的分数,既省时省力、高效快捷,又让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及时地培养。同时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观看到做题同学的做题经过和了解到解题的思路,而有些错误是带有普遍性的,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可以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这不但增大了复习、练习课的知识容量,而且大大提升了复习、练习课的效率。

四、引导学生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我们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中国石拱桥》时,课前布置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学生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搜集、下载,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搜集到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如石拱桥的历史、特点、传说、图片,石拱桥的种类,最著名的石拱桥有哪些等,然后指导学生把收集的资料、信息、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再结合课文内容,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构造就很容易掌握了。这样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主动和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利用多媒体,教师可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去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完全按照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激发写作欲望,丰富了写作素材。

篇2

阶段目标关于阅读科技作品部分,意味着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意味着阅读的新理念,意味着对说明文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有新的突破。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方面,说明文应训练熟练运用“默读”“略读”“浏览”等方法,达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做到全面、不遗漏。筛选信息在中考中是必考题型,一定要具备这种能力。能力方面,课标提到关于科技作品如何读的问题。科技作品的阅读不能走过去说明文教学文体化的老路,其阅读的目标是“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的关怀。因此,说明文要有语文味,不能上成生物课、地理课。阅读方式方面,要求运用“合作”方式,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具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和能力方面,说明文把文体知识贯穿在阅读中,最终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以上四点是学习说明文应做到的,但是应灵活运用,其实说明文也要让学生学习选文表达内容时所采取的语言手段。在预习课文时也要考虑写的是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根据这样的思路来自学、来探究。写什么、怎样写就是说明文的说明中心、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等。针对这些要求,结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几篇课文,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淡淡在说明文教学方面的一些尝试。

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教学时重点训练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读完课文就要找出实物的特征。拿《苏州园林》为例,我是这样做的:整体感知,先欣赏苏州园林图片,然后回答:“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你觉得苏州园林就像……(如: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1)亭台轩榭的布局;(2)假山池沼的配合;(3)花草树木的映衬;(4)近景远景的层次;(5)角落的布置;(6)门窗的琢磨;(7)色彩的搭配。第三段: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第四段: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有什么特点?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第五段: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第六段: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小结: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节,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美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这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下面谈谈怎样写的问题。材料中所选课文大多采用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做了以下教学设计:“不看不知道,中国真奇妙。你到过哪些美丽的地方?欣赏图片,猜测何处名胜。今天我们到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去看一看,请同学们在这次游玩中,当一回老师的向导,好不好?”学生依平面图讲自己认为的路线,今天咱们看看黄传惕给我们什么样的参观路线。要领略故宫的建筑风格,一定要走出故宫。小组合作,试着画出方位词及故宫里表示地方的名词。(小组合作交流后,找同学在书上标出行踪路线,并在多媒体上演示,从而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这个教学设计并没有回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而是把特征、说明顺序融入活动之中,通过导游路线,直接再现建筑物的主体布局,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认识课文的说明顺序,学会运用空间顺序来介绍建筑物。

《奇妙的克隆》一文先借助四个小标题来阅读,重点发现克隆奇妙在哪里,落实逻辑顺序。再读让学生重新概括四部分内容: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造福人类以及引发的思考。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

至于说明方法的把握,《苏州园林》课后练习,提出了说明方法的掌握,《中国石拱桥》落实说明方法,尤其是举例子,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典型的例子,介绍了独拱石桥和联拱石桥。所以学这两篇课文后应进行一节说明方法答题模式训练课。如:举例子,具体说明;列数字,准确说明;作比较,突出说明;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分类别,清楚说明;引用说明,增强说服力。让学生跳读课文,从中找出说明方法并试着说明其作用,扎扎实实进行说明方法的训练。

篇3

一、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地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初中学生和语文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这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找出学习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如学习《驿路梨花》时,可以围绕“无私奉献爱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实地观察石拱桥,并通过信息的搜集后,进行整理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式等;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课堂上和同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2.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剪出不同形状的桥,从中理解“拱桥”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从而理解“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综合学习课《话说家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的资料、自己办的手抄报,介绍家乡的情况;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派代表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畅想家乡未来的设想。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评价小组团体表现,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的组成部分。

3.课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的练习和体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动学生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

这样,按照学习任务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小组间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对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二、有效合作学习要把握“三个是”

1、成员搭配是前提

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成绩上中下)或同质小组(成绩接近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记录员1人,汇报员1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2.养成习惯是必要

(1)要真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习惯

在交流时,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

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创设情境是关键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某种认识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民主情境。教师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生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展开。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这种情与境的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相促的情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2)悬念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装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和要求。只有学生产生了急于求知的心理,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103-01

21世纪是技术创新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竞争性的社会,创造性的社会,它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不仅要善于吸纳,应用不断出现的新的知识,而且要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就此问题,笔者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1 深挖教材内蕴。积极诱导启发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重阐释性。从横向看,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美学、伦理学等角度去理解分析。从纵向看,可以从文字、语言、语音、语义、构思、立意、哲理等不同层次去把握解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同一文章的感受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学切忌求同过多,而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用发散眼光,立体地,全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去感受体味,大胆想象,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只有用全新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教材,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比如,孔乙己的悲剧揭示的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抑或还有封建社会人情的冷漠、民智的昏沉、世态的炎凉?文天祥过零丁洋时的叹息,在阐发爱国思想的同时,是否还表现了一个孤独生命在灵与肉、理智和情感激烈冲突中的痛苦声音?我们应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创造力。

2 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性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应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学生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精心设疑。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探究思索的动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和写作等均可通过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例如,于漪老师讲《孔乙己》的导语设计:“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易h生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内流。那么,孔乙己究竟又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人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个导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文学比较的角度设计,目的明确,诱导有力,富有启发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语文知识教学也要注意设疑。例如,用“襟怀坦白”造句,可这样设疑:该词是褒义词,可否同时形容优秀人物和反面人物?这一疑问打破了学生以为褒义词只能形容美好事物的定势思维。新奇的问题激活了多项思维,学生不但能写出许多新颖独特的句子,还可以发现用于反面人物采取否定说法的褒义词使用规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比如《从牛想开去》为题,可设疑启发:“除了赞颂老黄牛精神外,可否从相反或相近的方面立意?”学生通过发散思维,纷纷确立各种各样的立意。从牛的反刍,联想到学习的温故知新;从牛的辛劳默默,联想到谦虚求实;从牛的犟劲联想到不服输的精神;从牛的走路慢腾腾,联想到时代紧迫感;从牛的好斗,联想到反对内耗。凡此种种,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展示。

3 充分想象能力。捕捉直觉灵感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它是构成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坚强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3.1要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结合文中的“卧虹”、“飞虹”、和“长虹卧波”等词语,对比《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句子,体会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寓意,让学生想象课文介绍的如虹一样弧形的石拱桥的桥洞造型,从而丰富想象。

3.2二是加强朗读和进行语感训练。汉语重语言主体的心理因素,强调直观感受。这种直观感受正是直觉思维力强的表现。加强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正是凭借着阅读活动的经验直觉对语言做出敏锐感受,从而瞬时性地感知和领悟语言,是培养学生直觉体味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3.3是创设新情境,触发创新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创设新情景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生活展示、生物演示、表演体会、音乐暗示等手段都是触发灵感的主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

4 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篇5

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纳。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探究的主旋律。有效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展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推进主体学习的有效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1 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地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初中学生和语文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这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找出学习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如学习《驿路梨花》时,可以围绕“无私奉献爱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实地观察石拱桥,并通过信息的搜集后,进行整理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式等;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课堂上和同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1.2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评价小组团体表现,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的组成部分。

1.3课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的练习和体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动学生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

这样,按照学习任务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小组间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对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2 有效合作学习要把握“三个是”

2.1成员搭配是前提

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成绩上中下)或同质小组(成绩接近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记录员1人,汇报员1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2.2养成习惯是必要

(1)要真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习惯。在交流时,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2.3创设情境是关键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

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某种认识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民主情境。教师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生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展开。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这种情与境的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相促的情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2)悬念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装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和要求。只有学生产生了急于求知的心理,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就是语文教师主导课堂,教师独立教,学生独立学,严重缺乏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正常互动交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运用合作学习法,可以促使中学生增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学习的意义,最终达成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当前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意识不足

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足,教师不能注重引导学生,学生也意识不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导致课堂学习成了放任自流,严重影响了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形式化严重

大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组的方式往往都是让座位临近的学生作为一个小组,只是单纯地进行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实质性的合作学习内容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另外还有语文教师部分教学内容,多次应用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被有效执行,知识作为了一种形式上的应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平淡无味

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安排合作学习,不研究同质和异质,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平淡无味,毫无生动性可言,课堂教学严重缺乏了活跃氛围,最终的结局只能逐步走向“死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混乱,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合作学习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中学生的思考欲望,鼓励学生可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来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学习差距大等问题。而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语文教师解决教学困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进而真正地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教育目标。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努力来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学生在课堂相互合作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增进彼此间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学科构建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营造合作学习氛围,给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辅助作用,帮助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处于课堂的核心位置,一直是以教育者姿态满堂灌,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加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可以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氛围中充分地开发自己的头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有效激发自己的课堂学习兴趣,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可以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和畅所欲言的空间,最大化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快速地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开展“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对石拱桥进行收集,尤其是生活中或者身边石拱桥的影像、文字资料进行整理与收集,并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里展示小组成果。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所收集到的内容进行演讲、发言,并将讨论结果以报告形式上交给教师,进而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前合作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合作学习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互动的主要阵地,它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获得情感和树立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语文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园地。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头脑和身心一起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激情澎湃、青春年少,但往往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比如说情感困惑,这是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一个情感话题,语文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中学生的这一情感困惑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疏通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致女儿的信”一课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同时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讲授了基础知识后语文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写关于爱情的短句或者小品等,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制订编写任务,其中需要包含一些戏剧性冲突情节,比如来自于父母或者教师的反对态度等。在学生完成剧本编写以后,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课堂表演,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性。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扮演父母,有的扮演教师等,在这场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让语文教师从内心感慨他们的积极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好地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表演来深刻领悟父母以及教师们的情感观点,从而使学生的内心得到触动。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性

初中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时,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合理地安排合作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合作学习中。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合作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规划,使学生可以在足够的时间内快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促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真正地实现合作学习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时,需要注意一定要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课堂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值得学生通过合作思考探讨的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思考兴趣,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羚羊木雕”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导入一个让学生合作思考讨论的问题: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来?接下来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此问题来引入一个有关“代沟”的话题,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代沟”这一现象的看法,还有所谓的“代沟”的实际表现又有哪些?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来有效引发学生的合作思考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生活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科学制订合作教学大纲,重视学生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合作教学大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制订,其中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需要符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科学的研究和制订课堂教学大纲,深入的完善合作学习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前提,科学合理的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在组内完成语文教师所布置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就可以科学地制订本节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在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对紫藤萝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来进行分享,并依据自己的想法来对紫藤萝的生长习性进行确认,有效引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一些合作探究性的课堂问题,促进学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沟通,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帮助学生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运用[5],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和团队协作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发挥出来,真正落实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初中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尚信.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0):11.

[2]辜建强.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8):48.

[3]王来,安丽丽.刍议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8(12):96.

[4]瞿选彦.开展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2019.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开展,绝非易事。因此在初始阶段,经常会面临学生的合作小组未能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开展合作学习,经常是组内较优秀的学生包办了所有的学习任务,将原来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由优秀学生所主持的一言堂,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合作小组因公开课临时凑合,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的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合作,是教师没有真正地教给学生合作的办法。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标,使学生善于合作

首先,教师应该善于调动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因为它是合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映,是学生善于合作的最基本的内驱力。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善于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合作。如运用激发性的语言,显示动人的画面,安排新巧的合作任务等等都可以实现对学生合作兴趣的培养。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形成合作所必备的素质。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受益无穷,更能使合作学习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比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承担不同的分工任务,就可以使学生在合作活动正式开展之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又能积极主动配合,协调他人展开活动,从而增强合作的实效性;再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平等民主的意识习惯;又如激励学生在合作讨论之前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还要鼓励他们既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等等。这些习惯都能促使学生既不盲从他人,又能进一步了解彼此的观点,从而提高合作的水平,提高合作的质量。

二、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设置争论性问题,激起认知冲突。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运用设置争论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少走弯路,使其能系统完整地掌握初中语文学科知识。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很快地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摒弃传统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视学习的结论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重理论掌握而轻实践操作,重接受而少创新。形象地说是注重给学生“鱼”,而没有授予学生“渔”。课堂学习中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到教师所讲的、课本上所记录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必然的。例如,在《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赵州桥和卢沟桥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背景,两座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分别有什么样的价值借鉴。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寻根究底”的习惯。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际练习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当学生对教师介绍的材料有了感性认识,并且已基本理解后,教师就应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通过练习逐步把它们转化为能力。教师能否详细了解并熟练地操作练习技能,是关系到教学中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教师只有掌握练习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恰当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不断重复练习,并在练习特定的语言结构时,在不知不觉中加以吸收,并掌握所学语言,从而达到练习的目的。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成绩的高低是由考试中标准化答案来判定的,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运作简单、管理容易、能达到公平和整齐划一。但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为追求高分,教师在教学中以标准答案为第一准绳,不敢让学生越出一步,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模式化,在学习过程中放弃了自我的主见,逐渐失去了自我,在学习中只能全面接受别人的观点,失去了质疑精神,成为知识的容器。

不应该小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根据”这一类的问题,这是引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布鲁纳说:“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当做教学领域里的小科学家来看待。”提这类问题的教学虽然还算不上“发现教学法”,但语文教学中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探究、善于发现的好习惯。这样的训练,既调动了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用提问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他们未知的领域,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缺乏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篇8

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与一般电教课的区别在于:它除了与一般电教课一样重视图像的作用外,更重视利用简明醒目的图示、图像、图表、文字和符号,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的纲要、缩影、象征和代号,并发挥其启发思考、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引导迁移的作用。

语文电化板书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一般电教课的教学方法相仿,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的播放教学法,一种是以训练学生智能为主的程序教学法,一种是以检查学习成绩为主的成绩考查法。

播放教学法分远距离播放和课堂播放两种方式。从电视机中收看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节目,其中有的利用了图示,这就是通过远距离播放方式进行的语文电化板书教学。课堂播放的方式,则大多配合教师的演播、提示和解说等交叉进行。例如我教学文言文《狼》一课时,一边放映两狼紧跟着屠夫的图示片,一边讲解“缀行”这个词;一边放映着狼装睡的图示片,一边讲解“目似暝,意暇甚”这一句,描述狼悠闲自得、极其狡猾的神态,使学生从电化图示和教师的讲解中掌握课文内容,学到文言字词知识。

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将教材分为许多小项目加以设计安排,每一项目都要求学生作出回答反应或选择反应,然后给出参考答案,让学生核对,以训练学生的智力反应、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我编制了一套“语文智能速率训练”幻灯片集,便是具有语文程序教学特点的电化图示教学资料。如《中国石拱桥》一课共准备了9张幻灯片,每张按一定顺序编号,并附有教学使用说明。如“幻灯片1”为赵州桥的外形图,使用说明为“显示30秒钟,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赵州桥的外形,用形象的比喻手法来形容描绘拱桥的外形,参考答案见课文”。

成绩考查法是用电教手段考查学习成绩。语文教学中目前常用声像记录和文字记录两种记录方式。声像记录是用录音及图示录像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包括利用板书、通过设计图示进行学习的情况)和读写听说能力进行记录,然后加以分析评定。平时的课堂录音录像资料都能起到考查的作用。考试时也可以借用电教的手段,如在语文考试时 ,播放一段文章的录音或图示,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和看,然后书面回答问题,用来考查学生听读能力和凭借图示理解课文的能力。

为了优化语文电化板书教学的程序,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要处理好人机关系,即教师和电教工具的关系。电化板书教学少不了电教工具(机),但教师(人)比电教工具更重要。电教工具应为教师所用。电教工具虽是进行语文电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它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收到明显效果的。只有善于运用电教手段的教师才能真正发挥电教工具在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电化板书教学时,应当根据教学要求,选用电教工具,掌握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看电影和录像,它仍然是正规的课堂教学。从教的角度讲,教师是主导,主导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的角度讲,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必须具有主动性、积极性,这样,学习才能奏效,不能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在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保持直接的接触。即使有时眼前无学生(如上电视课),心里也一定要有学生,安排内容,设计图示,选择教法,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处理好两种教材的关系,即课本等文字教材与视听教材的关系。两种教材各有特点和作用,不能互相替代,而只能互相结合、互相补充。视听教材中的图示、图表、图像等应当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教材的工具。

要处理好两种教法的关系,即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板书教学法与电化板书教学法的关系。两种教学法各有自己不同的功用,不能互相排斥,而应当互相补充。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有时还需要借助粉笔和黑板的手段作为补充,当然还必须借助教师的讲述。

我国的电化教具目前以幻灯片最为广泛,许多中小学都已有这种电教的轻武器。尤其就语文电化板书教学来说,幻灯片是最方便、最有效的电教手段,更值得我们充分利用。在语文电化板书教学中,不论进行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或听说教学,幻灯片等电教手段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幻灯片更被制成课件。我在教学初中课文《看云识天气》时,就制作和使用了下列幻灯片,这些幻灯片与彩色画面幻灯片相配合,使得电化板书教学进行得相当成功。

幻灯片一:云 天气

幻灯片二:在上片中插入“看”“识”,形成:看云识天气

幻灯片三:在上片中抽出“看”“识”,插入“象”“的招牌”,形成:云象天气的招牌

幻灯片四: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幻灯片五:逐步复合而成

幻灯片六至十九(略)

应当指出的是,幻灯片等电教手段固然可以弥补“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手段的不足,但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手段也可以弥补电教手段的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并利用两者各自的功能。我曾将幻灯片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手段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幻灯片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的不同功能在于以下五方面。

其一,突现性和突出性的区别。幻灯片教学具有突现,瞬息之间能将各种有效信息展示在学生眼前,以创设紧张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密度,训练学生的快速接受和反应能力。相比之下,传统板书优在书写的明快突出,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内容,通过板书更能明确重点,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其二,超前性和适时性的区别。幻灯教学具有较大的超前性,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幻灯课件易于储存与重现。教师若正确使用,可以大大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相比之下,传统板书又具有适时性强的优点,与各个教学环节吻合得更严密,简便易用,能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

其三,广泛性和示范性的区别。幻灯色彩斑斓,图文并茂,涉及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超越了板书的限制,因而它的作用难以估量。相比之下,传统板书则具有示范的长处,有些教学内容不宜一下全部曝光,而需要逐渐呈现,就需要板书示范。板书更便于学生领会教学内容的具体环节。

其四,系统性和灵活性的区别。由于幻灯片不受片数、范围、时间等限制,因此更能体现教学的系统性,有利于全面展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整体观念。相比之下,传统板书更具备灵活性,它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可以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尤其在教学与事先安排不同步的情况下,更能发挥其应变效能。

篇9

关键词 语文课程人文性存在形态实现路径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实施的现状

自1993年上海文学批评界提出人文精神的回归这个问题以来,人文精神的火炬在正当经济转轨和文化转型之际的中国被高高举起。语文课程改革也乘此东风,极力张扬失落的人文性。这种努力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贯穿于语文课程的工具理性逐渐淡化,价值理性逐渐强化,人文关怀逐渐深入人心。但也无需讳言,因为关于人文性的内涵、存在形态及实现路径等诸多理念长期以来一直语焉不详、含混不清,致使这种努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突出。

如有论者提出:“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言语内容,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要重视言语形式,注意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1]这实际上是列出了两个公式:

重视选文的言语内容=关注人文性

重视选文的言语形式=关注工具性

按此公式推理:如果一节语文课没有关注选文的言语内容,就意味着丧失人文性;一节课关注言语形式的比重越大,人文性流失也越严重!这种认识导致我们的阅读教学只能引领学生去探讨选文写了什么,而不敢琢磨选文的内容怎么写、用何种形式来表现。好像一这样,就是追求纯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甚至有论者提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2];并将一节带领学生几乎整节课浅层次地讨论过年风俗的课评为“言语实践与文化学习双赢”的好课。于是,阅读教学只好来研究课文内容。在当前大背景下,这种做法好像更能体现课程的人文性,但实际上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语文课,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用比这要糟糕得多的教学设计,不断地教学生由课文所传递的‘天文地理、五花八门’的东西(课文内容),甚至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地处置。于是,语文课程‘不像语文’了,语文教师当了‘杂家’,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3]李海林教授也指出:“这种把语文本身悬置、架空以使之空洞化的语文教学对语文课程的破坏,对语文课程独立价值的消弭,是‘老鼠搬家’式地渗透在日常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教学设计当中的,并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掏空。它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被教师们自觉,因而其危害甚烈。”[4]

现在,这样的情形已并非某些论者认为的那样“主要表现在展示课上,大量的日常语文课则是顺着应试的轨道我行我素”[5]。经过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人文性泛化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通病。但这还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深入考察,我们会发现,在泛化的表象下,人文性依然处于弱化状态,表面上的“泛化”导致了它实质上的“弱化”!人文性在语文课程里还远未实现真正的回归。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探讨一下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实现路径(本文论述主要从语文课程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角度来展开),这对语文课程走出“泛化”和“弱化”的双重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存在形态

总体来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以显性或隐性状态存在于语文教材选文、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对话中。

1.人文性存在于语文教材的选文之中

人文性首先存在于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尤其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的、经典的文学、历史、哲学和伦理等人文含量最丰厚的作品中。在这里,由于处于语文课程这个特定的语境中,人文性虽然作为体现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特性,却并非如一些经典定义界定的那样无所不包地关涉人类文化。诚然,人文性的具体内涵处于流变和动态发展之中,在不同的时代和民族中有不同的内涵,但语文课程所指的人文性应该主要关涉人类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品质,即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具有人类生命关怀本质的价值和规范,如仁爱、正义、智慧、诚信、勇气、宽容、谦逊、刚健、民主、自由、理性和个性等,也包括人类各民族在审美、思维、性情甚至科学探索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内涵(而非具体内容)。如果人文性在这里囊括一切,学生要学习的东西就太多了,人文性就会成为语文课程不能承受之重,成为制约语文课程前进的羁绊。学生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涵深入细致的解读,接受并将以上所述这些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血肉之中。如《论语》追求的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经》倡导的超脱世俗的高洁,《皇帝的新装》对极权的批判,《鲁滨逊漂流记》体现的开拓精神。

人文性不仅存在于教材选文的言语内容之中,也表现在其言语形式之中。我们过去主流的文学观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内容,形式就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但近来对我们影响颇大的俄国形式主义者却认为:真正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是形式而非内容,正是形式才使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也就是说,从某个角度来看,文学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蕴涵了作者的某些人文理念。所以,带领学生解读选文的言语形式,发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夏尊、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6]这话虽非真理,但确有一定道理。

如《诗经・黍离》委婉的表达方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对专制权威批判所用的隐笔手法,都在表现中国人内敛含蓄、不事张扬的文化传统。钱钟书的《吃饭》等“形散神亦散”的散文手法实则表现了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追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的先锋派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着重“写什么”的范式,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这些小说独特的叙事形式本身也蕴涵了对旧体制和某些不合理传统的颠覆,同样具有人文内涵。

李宇明教授深刻指出:“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都深深积淀着包括心理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内容。”[7]因此,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语文教材选文的内容和形式之中,也体现在作家对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作品被灌注进去丰厚的人文内涵。首先,是作家的创作态度。如巴金的《小狗包弟》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分别体现出了真诚自然和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其次是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如舒新城散文《故乡》“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8]的文风。最后,作家身上秉承的哲学、思维和心态等方面特定的民族文化也会灌注进作品之中。如《诗经・关雎》里蕴涵的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情,《荷马史诗》里蕴涵的激情进取的民族性情;法国作家布封的《马》体现出的是西方人物我两立的“分”的思维旨趣,冯骥才的《珍珠鸟》、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同样写动物,却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合”的思维旨趣。

2.人文性存在于语文知识之中

在当前“淡化知识”的语境中,语文知识意味着缺乏人文精神的“纯工具”。这是个极大的误解。事实上,在语文知识本身的内涵中以及语文知识的产生目的、产生过程和接受过程中,都隐性地蕴涵了特定的人文精神,对学习者具有很高的精神教化价值。

首先,任何语文知识都不可能是价值无涉的,其本身都有体现特定价值和规范的人文内涵。如“白描”的概念这个陈述性知识:白描是指描摹对象时笔法简练迅速、用词凝练简洁,寥寥几笔抓住主要特征,留下某些空白给人以想象和启迪,达到栩栩如生的写意效果的描法。这种以比喻性、模糊性和象征性的“形”来传扩大化的“神”的手法中蕴涵的重主观、重诗意的倾向,和西方描写方式注重追求艺术对象的细节全面、自然真实的重客观、重理性的倾向,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文化旨趣。又如英国学校委员会建议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属程序性知识):拿到一本书,要学会提出几个问题:

1.这本书是真实的吗?

2.这本书是不是故意把读者引入迷途?

3.这本书会在我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这是作者虚构臆造的吗?

5.实际上人们真能像这本书里的英雄那样行动吗?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要教会儿童对通俗文化的消极面作出自觉的反应,并培养他们对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读书法内含了一种对学生精神世界成长极为重要的批判态度和质疑精神,这对学生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有用的。实际上,在语文知识中,即便是一项小小的技能,也关乎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样的技能,也是在要求学生用一种自尊、自信、自立、自为的主动精神来参与学习过程,而过分依赖听讲、做笔记这样的阅读技能培养的则是另外一种被动人格。

其次,从语文知识产生的目的来看,指导学习者“如何更好地、更合适地听说读写”的语文知识产生的目的就是支撑学习者言语能力的形成。“学习者合宜的语文能力需要合宜的语文知识来支撑”已逐渐成为语文学界的共识。学生获得言语能力,才能拓宽文化视野,获得文化创造力,使人性的展现和精神的自由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因此,语文知识的产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相反,忽视语文知识的语文教学是缺乏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的。

再次,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也蕴涵着人文精神。语言和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凝聚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欢乐、痛苦、成功、挫折、想象和美感等。如散文“形散神不散”这样凝固特定僵化意识形态的知识发展为“散文含有‘反文类’倾向,散文的首要特征就是‘无特征’”[9],就体现了我们在语文知识探索道路上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解放思想的勇气。

最后,学习者对语文知识的正确接受过程也可以体现人文精神。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接受和掌握过程来看,语文知识需要学习者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实践,然后动态地生成,在此过程中实现存在于言语对象中的形式结构向人的心理结构的迁移,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这个重视学生个体实践的过程就体现了张扬学生主体精神的文化品格。

3.人文性存在于语文教学对话之中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包括语文教师、学生、文本和教材编辑等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正的对话应该具有如下特征:对话是平等、谦虚的交流;对话是尊重差异性、尊重批判性的共同生活;对话是爱心的付出。可见,语文教学对话本身也隐性地蕴涵了浓郁的人文精神。优秀的语文教学模式(如美国教育家史密斯的“认知――理解――评价――创造”四级阅读模式)、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如段力佩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法)和适宜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都能体现教学对话中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10]

以上这一段对阅读教学对话的阐释,充分体现了对作品解读过程中内蕴的“激情、创造、个性、尊重、自觉、合作、探索”等人文精神的积极肯定。杭州外国语学校郭初阳老师带领学生创造性地解读《项链》,认为作品是“对‘灰姑娘’故事模式的创造性改写和颠覆”。这个见解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细读得出的,教学对话本身就是对人文精神的极好诠释。

三、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两块:一是承担提升学生文学文化素养任务的经典作品(即语文教材中的定篇文),一是承担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任务的语文知识。对阅读教学来说,语文课程的实施就是搞好属于语文课程内容的定篇文的教学,以及属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例子文、样本文和用件文的教学。

定篇文的教学任务是深入细致地挖掘作品方方面面的内涵。人文性在这里的实现路径主要就是师生对作品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和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人文内涵进行细读、探讨。郭初阳老师执教《愚公移山》,和学生一起首先探究文本的励志故事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愚公神话特有的异质;之后,又在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国传统的生殖观和成败观、老人崇拜、家长权威和“诚”等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探究愚公故事之所以产生并且经久不衰的文化内涵;最后通过比较探讨东西方文化特质的差异。这个案例可以说是定篇文教学的一个典范。当然,在定篇文的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学对话也蕴涵了积极的人文精神,可以作为人文性实现的隐性路径。

例子文、样本文和用件文的教学实质上就是语文知识教学。人文性在此处主要是通过语文知识这个路径来实现的,即在教学过程中,让语文知识内含的或依附于语文知识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不必明讲。语文知识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学对话内蕴的人文精神发挥作用,当然也是人文性实现的隐性路径。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类选文文本中内蕴的人文精神同样应以隐性方式发挥作用,师生不必像对待定篇文内蕴的人文精神一样将其作为教学内容探讨。

人文性在语文教材选文中基本上以显性状态呈现,相对容易发现,而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对话中则以隐性状态呈现,相对不易觉察。因此,目前大多数人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实现路径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选文上,尤其是选文的言语内容上(相对于选文的言语内容来说,其言语形式中和创作过程中内蕴的人文精神更加隐蔽)。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人文性实现路径的多元,只能看到选文中尤其是选文言语内容中蕴涵的人文性,致使教学中不论拿到何种类型的选文,都会不顾其他而热衷于解读并拓展选文的言语内容,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文性的泛化;另一方面,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对话中内蕴的人文性的忽视,又导致了“淡化知识”倾向和缺乏对教学对话正当性、合宜性的反思,从而又在很大程度上妨害了对选文内蕴人文精神深入、有效的解读,甚至还会出现用反人文精神的姿态来解读有人文内涵的作品!这实际上又导致了人文性繁荣表面下的依然弱化,人文性只能悬在空中。

总之,深入、全面地认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存在形态及其实现路径,正确对待人文性,可以使语文课在着眼于选文内容解读的时候不必担心被指责为“人文性泛化”,而在关注选文形式和大胆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时候不必担心被指责为“丧失人文性”,从而使人文性真正地在语文课程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

参考文献

[1] 刘永康.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傅道春,江平,袁冬华.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实录与访谈.语文建设,2002(4).

[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上)――评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几种倾向.语文学习,2005(4).

[5]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2004(2).

[6] 夏尊,叶圣陶.文章讲话.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李宇明.语文现代化与语文教育.语言文字应用,2002(1).

[8]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全集(下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9]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