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质检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质检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及植物检疫现状
**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经全县5个乡镇街道办,全县有川台地10万余亩,粮食作物以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谷类等作物为主,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的蔬菜产业和以山地苹果为主的果树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受近年来暖冬天气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呈高发态势,全县农民普遍重视设施蔬菜及山地苹果病虫害防治,忽视大田作物病虫害防治,盲目用药、不合理混配农药,有病虫就打化学农药等现象普遍存在,其它综合性防治措施推广应用步伐缓慢。截止2019年6月底,全县累计农作物防控面积**万亩次,其中粮食作物防控面积**万亩次,蔬菜防控面积**万亩次,苹果防控面积**万亩次。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大田作物防控面积较少。过多依赖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目标任重而道远。全县广大群众对植物检疫工作概念不清,没有认识到搞好植物检疫工作是确保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不为害我县农作物的重要举措,存在消极应付等现象,给我县植物检疫工作带来诸多弊端。
二、存在问题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防治意识较差。对玉米、豆类、马铃薯等大田作物忽视防治,特别是今年草地贪夜蛾从境外迁入我国为害,农民对其一开始并不重视,任其病虫害发生蔓延,蔬菜、苹果生产过程中只注重化学防治,忽视其他绿色防控措施。二是防治器械落后。95%以上的农户使用手摇式喷雾器,造成农药利用率低,跑、冒、滴、露成为常态,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据统计,截止2018年底,我县施药器械共计**台套,其中手动喷雾器**台套,背负式机动药械**台套,小型机动药械**台套,手持电动药械**台套,其他高效器械推广应用步伐缓慢。三是随意混配农药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农民为提高防效,随意将各种农药盲目乱配混用,用农药瓶盖代替标准量具称量,不考虑农药属性等,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而且极易造成药害。四是用药剂量偏高。每种农药都有规定的使用剂量,一方面绝大部分农民片面认为规定剂量太低,达不到防治效果而任意加大用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不规范用药,加快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土壤环境污染,导致防效下降而再次提高用药量。五是用药次数增多。有些农民为防止自家农作物遭受病虫危害,不按规定的间隔时间用药,而是不管有无病虫,每隔3—5天打一次“保险药”甚至病虫高发期每隔一天就打药一次,人为地增加了防治成本。六是施药时间和方法不当。用药时期:见虫就打药已成习惯,错过了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机,只好加大用药量,增加防治次数。有的甚至不管有虫无虫,隔几天便打药。病虫害各有其发生、发展规律。植物检疫工作中存在问题:一是全县农民自觉遵守检疫法律法规意识不强。据调查了解全县有30%左右的农民不了解《植物检疫条例》及《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不懂违反相关内容要接受相关处罚。二是种苗经销门店擅自调运种苗现象普遍,特别是蔬菜种子持证率低。三是全县部分农民对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性认识不足,快速举报渠道不畅。上述问题需要我们从事植保植检业务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植保新技术新器械培训,走绿色防控之路
通过定期召开课堂培训、现场培训、参观植保新技术、新器械试验示范点、发放明白纸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走绿色防控之路,实现减量控害目标,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平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植保新技术、新器械和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升知晓率。加大对草地贪夜蛾、粘虫等迁飞性害虫识别防控知识的培训力度,提升广大农民群防群治自觉性,减轻为害损失,确保全县农业生产安全。
2、普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精准施药
农药安全使用技术主要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新技术,有害生物安全控害技术,化学除草技术,新型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以及新型高效、经济、安全农药新品种使用与高毒农药替代技术等。农药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各种安全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农药使用中技术水平低,不正当操作引起的,因此,农药使用中的规范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购买三证齐全的农药。二是要合理混配农药。三是要选择高效施药器械。四是要适时对症用药。五是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禁限农药名录中的相关规定,严禁在蔬菜、瓜果等生产中应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紧扣绿色生产,推进农药使用减量化
农药使用减量化,是绿色生产重要内容,是保障产品、环境安全的关键。推进农药减量化重在“控”字,我们从事植保植检工作的专业技术干部,要认真研究生态防控、健身栽培等农艺措施,应用农业措施达到防控的目的。大力应用现代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千方百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确实需要防治才能运用“替、精、统”,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实现农药减量化,形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生产制度,满足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需求。
4、强化种苗市场监管,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形成检疫执法长效机制,围绕产地检疫、市场检疫、调运检疫、规范执法等重点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对种苗及其他植物产品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全面监管,提高我县种苗经销企业的守法意识,种苗检疫持证率明显提高,植物检疫执法水平显著提高。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苹果蠹蛾防控的重要性、长期性,千方百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强菜豆象、黄瓜黑星病、番茄溃疡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专项调查工作,将危险性有害生物阻截在县域之外。
5、改革创新转观念,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件事,一是改革体制,二是激活机制,三是创新科技。关键是更新观念。对我县农业工作而言,工作主线要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工作方向要向绿色生产转变,工作重点要向农民增收转变,增收手段要向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转变。对我县植保工作而言:服务对象要从千家万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转变;服务方式要从传统的发文件,向利用现代传媒转变;防治形式要从“单打独斗”向统防统治转变;技术措施要从有病有虫就防,向农药使用减量化转变,提高农药利用率,保护全县农业生态环境。对单位全体植保技术干部而言: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人才发展的意见,要破“城”而出,登高望远。要讲政治、顾大局、能吃苦、会干事、作风硬,变办公室指挥为田间地头指导,变为耕耘大地,变植保专家为农业专家,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所作为,为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奉献。
篇2
一、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和做法
河北省北接内蒙高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国土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287.5万人。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28301.4亿元,财政收入2293.5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02元。
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精神,按照“四化同步”的战略思想,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着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粮食生产,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河北省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以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加强高产创建和吨粮田建设,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艺管理现代化,建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2013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473.8万亩,总产673亿斤,同比增长3.6%,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
(二)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特色产业布局
河北省立足比较优势,打破行政区划,大力推进农产品布局调整,打造了一批集中连片的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带,如环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带、山区优质果品产业带、农区畜牧产业带、沿海高效渔业产业带等。同时,加快城市近郊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河北省蔬菜、畜牧、果品三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0%。畜牧业围绕肉类产业保质增量、牛奶产业上档升级和禽蛋产业提质增效三大目标,积极推进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新技术推广。出台并认真实施《关于加快全省乳粉业发展的意见》,下大力气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截止2013年底乳品企业主导经营的奶站达到了357个,全省2/3的养殖小区实行了“四统二分”饲养模式。打造了21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和1000个部省级示范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3年全省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448.8万吨、346.1万吨、465.7万吨;蔬菜产业以蔬菜示范县和生产大县为重点,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园608个,形成了满城草莓、乐亭甜瓜等特色产区34个,首都社区直营店和超市专柜发展到101个,在北京中高端市场日供应量达到1000吨,占比突破三分之一。2013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1830.6万亩,产量达到7902.1万吨;果品生产按照稳定产量、优化结构、提升品质的思路,加快果品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大力推行果树品种改良、树体改造、矮化密植栽培、无公害防治和标准化生产,高标准建设了一批苹果、梨、核桃、红枣、板栗、葡萄等外向型现代果品基地。2013年全省果品产量达到1450万吨。
(三)提高技术装备,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坚持科教兴农、种业强农、装备助农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组建了小麦、玉米、蔬菜、生猪、淡水鱼类等11个省级产业创新团队,编制了五年工作方案,明确了年度工作任务。在农作物高效生产、畜禽健康养殖、果蔬提质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装备、微灌水肥一体化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二是强化农技推广,2013年推介主导品种40个,主推技术40项,培育科技示范户18万户,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9.9万人,普训农民600多万人次。三是强化种业发展,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种业发展规划,对良种研发推广实施奖励政策,2013年审定通过农作物新品种64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注册资本亿元以上部级办证企业达到5家,3000万元以上省级办证企业达到44家。四是强化农机装备,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8亿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1%,玉米机收率达到60%,农村用电量606.2亿千瓦小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工程。2011年以来,河北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积极推广以低压输水管道灌溉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176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67个现代农业县项目,截至2013年底,铺设低压输水管道6247万米,配套改造渠道1839公里,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21800座,新建整治坑塘、塘坝398座,建引水堰(闸)1335处,扬水站(点)540处,更新配套机井2207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2.4万亩,其中管灌522.2万亩,喷灌7.9万亩,微灌29.1万亩,渠道防渗43.2万亩。目前河北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74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458万亩,有效灌溉率达78%,全面提升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省紧紧围绕“构筑京津绿色屏障,再造河北秀美山川”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青山绿水硬环境”的要求,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建设工作,2013年,完成绿化造林430万亩,森林面积达到73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实现了沙化土地由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三是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2013年5月,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全省5万个行政村配套改造、整体提升,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第一批8000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四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土地治理项目,2013年改造中低产田50多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0万亩。五是补贴深松作业,去年安排2.5亿元,对深松整地作业予以补贴,三年把麦田深松一遍。
(五)创新生产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一是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截至2013年底,全省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57971家,实有入社成员461.2万户,加入农户占全省总数的29.7%,覆盖了全省93%的行政村,已经成为河北省农村重要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一大批合作社的覆盖范围已从本村本乡向跨乡镇、跨县域,甚至向跨市、省域拓展。全省农民合作社拥有自主注册的商标4000多个,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等质量认证3500多个,200多家合作社产品出口境外,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的大舞台。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强化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2013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100亿元,同比增长1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454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32亿元、利润162亿元,分别增长17%和25.9%。全省2/3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9000多元。三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2013年土地流转1538万亩,流转率达到18.5%,增长3.4个百分点。
(六)健全服务体系,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河北省下大力抓了五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累计新建和改扩建1064个基层农技推广站,配备了检测仪器、培训设备和交通工具,技术推广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成县级兽医实验室143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30个、县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121个,全省完成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5亿多亩次。三是农产品质检体系,累计建成省级中心1个、市级中心8个、县级质检站125个。四是信息服务体系,铺设了信息共享的快车道,完善农业信息网子板块21个,共建共享数据库14个,“12316”热线座席专家达到466名,实现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服务。五是综合执法体系,市、县级综合执法机构分别达到16个、193个,在岗执法人员1938人,办理案件4460件,调解涉农纠纷563件,挽回经济损失3913万元,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推进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为切实推进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河北省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目前藁城、玉田、武强、肃宁、定州、武安等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2013年河北省启动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平山县、元氏县、隆化县、张北县等首批12个示范区,按照发挥“五个示范”的目标定位,强力推进,全力创建农业新型产业经营体系改革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示范,集聚生产要素、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的示范,创新农民群众受益机制示范和实施绿色开发、推进可持续发展示范,取得初步成效。
二、河北省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资源条件和环境约束增强
河北省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全省人均耕地1.36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0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的1/7,按目前的生产规模每年缺水70亿方,农业用水超采问题严重,农业节水任务艰巨,后备资源不足已经制约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需下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偏低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河北省田间工程配套率不足20%,目前仍有1600多万亩耕地不具备灌溉条件。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偏低的状况已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延伸。
(三)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现代生产要素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成本提高,高成本导致粮食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和农业安全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
(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急待健全和完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加快科技进步的艰巨任务。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河北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率不足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水平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六)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仍不健全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础仍很脆弱,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与当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极不适应,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地认证体系亟待完善,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监管压力。
三、今后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设想和建议举措
鉴于以上情况,今后一个时期,河北省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坚持农业科技引领作用,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资源整合、品种更新和技术集成,逐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化、农业功能多元化、农业设施现代化、农业竞争性产业外向化、农业布局区域化和农业经营主体知识化,构建环京津服务功能强大、高效特色品牌集聚、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建议重点采取以下十项举措:
(一)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蔬菜、畜牧和果品三大产业,拓展农产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二)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围绕河北省农业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技推广体系全覆盖,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行农田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效率。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以环京津区域为先导,紧紧围绕蔬菜、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县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
(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体系
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加快政策法律咨询、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等服务。健全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网络,鼓励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承包作业、机具租赁和维修服务。
(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增加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全省主要农产品种养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省、市、县、乡四级监测网络,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完善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和应用,发展农作物良种繁育、农业生产动态监测、环境监控等信息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七)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等。
(八)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抓紧实施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规划。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九)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体系
创新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协助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各种形式物流组织实体,扶持农村营销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和自办购销组织。
(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篇3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信息网络.
一、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1、农产品供应链含义.
我国学者曹艳媚(2009)将农产品供应链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以信息流通网络为依托,应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从农产品的生产一直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使得从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销售者直到消费者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在整个供应链上畅通无阻,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消费的需求。本文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产品为对象,围绕农产品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执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从而将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收购商、加工商、零售商、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
2、农产品物流层次.
农产品物流的最低层次是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供自己消费,以满足农户自身需求。第二层是在满足了自身需求后,农户将剩余的农产品运送到集贸市场去买卖,获得收益。第三层是当一个地区农产品供大于求时,农产品卖不出去或卖出去的价格过低弥补不了成本损失或收益过低,就会出现一批人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并运送到更远的城市地区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或卖给更高一级的批发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的集中。第四层是大批发市场,大型的批发商负责集中运送个体农户的农产品,向全国各地调运。这一层便实现农产品的大批量、远距离流通。第五层属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由于我国供应链的发展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受到许多因素制约,例如新型技术开发使用的制约。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1、传统农产品流通链.
传统的以农户经营方式为主的市场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作用的发挥,由于信息不畅通,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使得消费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引发产销不对路、高数量低质量、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见图 1)。
2、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
超市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以超市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最大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准确快速地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使得加工、包装、配送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该模式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可加强上下游的沟通,缩短流通渠道,有利于建立供应链内部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见图 2)。
3、专业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
专业批发市场能有效密切联系农户和市场,向加工企业传递生产等信息,帮助整个供应链作出合理的决策。该模式依托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将农产品集中起来,再通过零售商销售,扩大了农产品物流半径。但这种供应链总体成本较高,而大多数批发市场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农产品的包装、加工、配送等增值活动也不普遍,还需要不断完善(见图 3)。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低.
农产品物流具有专业性强、技术管理要求高、营运成本高的特点。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采用自营方式,第三方物流组织还不多;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是主要的物流形式,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很多企业因缺乏专业化、产业化运作意识,加上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使得农产品流通中损耗量大,造成社会资源大量浪费。我国主要粮食农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等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并不高,但在流通过程增加了至少 25%的成本。图 4 为农产品物流过程。
2、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发展滞后.
农业信息化落后引起了诸多问题。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使得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农资和农产品物流流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农产品保值增值;农产品物流企业间未形成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缺乏资源的整合,导致区域间信息壁垒严重等。不重视供应链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决策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包装成本、生产加工成本、市场成本无形中被加大。
3、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保障.
在迅猛发展的农业生产中,因生产经营不当而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大量化学物质的使用和能源投入对环境的严重伤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实现。以马铃薯的生产为例,生产者为了防治马铃薯的地下害虫,栽培马铃薯时需要施入杀虫剂甲拌磷 30~50kg/hm2。为了促进地下块茎的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马铃薯膨大初期需喷施块茎膨大素 1—2 遍。
这种药剂的使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会导致农药在薯块中残留,从而使得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不合理的农产品组织模式阻碍供应链发挥优势现阶段,我国的“农户—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运输商—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的供应链体系基本上处于一种以批发市场为界的断裂状态,“即时货银两讫”的流通形式既阻断了资金流,也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需求与供给的信息流,导致供应链以批发市场为界分为“生产—流通”和“流通—消费”两个部分,这种现货交易机制意味着合作与协调关系十分薄弱,基本不存在,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效率过低。加之个体农户多且相对分散,中间环节很多,致使农产品供应链链条加长,无法发挥统一协作的优势。
四、我国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研究.
1、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产品物流实施规范化管理.
据调查显示,原本价格不高的农产品在送到消费者手中后,价格普遍过高,农产品运送的中间费用占最终销售费用的90%。因此,应大力支持农村基础交通道路建设,改善主要农产品种植基地周围的道路状况,方便农产品的输送,减少损耗。扩展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使用现代化运输设备,科学管理车辆的进出,避免空车行驶、倒流运输。针对时效性较强的农产品,应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在运到消费者手中时依旧新鲜。
2、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
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在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有效传递,提高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各环节的便捷沟通。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公开以及牛鞭效应,劣质的农产品不时扰乱公共卫生安全。质检部门应不定期抽查生产企业的农作物质检报告,记录不合格率,对卫生、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面对劣质农产品流散市场的情况,相关部门应按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惩处。但前提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此外,发展农产品保鲜技术也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应重视新型农产品科技的投入使用,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冷链物流直销模式,建立终端销售系统,利用商场和超市把生鲜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损耗。
4、优化农产品组织模式.
面对农户过于分散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将个体农户有效整合起来,例如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组织起来,鼓励他们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展高效高品质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和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并促进供应链组织创新。发挥政府在组织优化中的作用,统筹规划,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运作。同时,发挥农民合作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当地市场机制建设。
5、协调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利益,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合理分配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的收益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善举。供应链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配置利润,做到分配公平。由于农产品生产商大多是当地农户,因此,市场要为这些农户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捷的程序,提供本土化的生产意见,必要时提供资金补助;要为加工厂家提供市场建议,联系供应商,加强两者间的合作。
对于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的现状,我国应借鉴国外优秀的物流管理经验,注重创新,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物流人才,提高整体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重对新技术的投入使用。
五、结语.
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起步较晚,且底子薄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销售体系,各地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技术指导和大力支持,建立行业协会,加强安全管理,建设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流通体系,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出一份力。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品牌,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闫国民: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
[2] 赵洁、冯华:供应链管理下的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8).
[4] 姚雨晨:由连锁超市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构建[J].物流技术,2010(10).
[5] 欧 阳斌 :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 徽农业科学,2009(2).
篇4
1.燕麦营养保健功能
燕麦自古享有“食疗兼备”的声誉。在我国古代,燕麦不仅是食物,也是一种药物。中医认为燕麦味苦、性甘,能治虚汗。汉代古书中记载:燕麦可用于产妇催乳及婴儿营养不良、老年人年老体弱等病症。据考古学家考察:古代埃及后妃们用燕麦来洗浴,能常葆青春。现代医学界也对燕麦的医药功能进行了广泛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经常食用燕麦,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明显疗效。中国农科院与北京市心脑血管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医院等18家医疗单位5轮动物试验和3轮997例临床观察研究证明,裸燕麦能预防和治疗由高血脂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即服用裸燕麦片3个月(日服100克),可明显降低心血管和肝脏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有效率达87.2%,其疗效与药物冠心平无显著差异,且无副作用。对于因肝、肾病变,以及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脂血症也有同样的疗效。长期食用燕麦片,也有利于控制糖尿病和肥胖病。可见燕麦是谷类中较好的全价营养食品。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在150年前就对燕麦的营养和保健功能非常看重,并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使燕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燕麦系列产品已遍及欧美市场,主要产品有燕麦片、燕麦饮品、燕麦奶粉、燕麦糕点、燕麦冰淇淋等;英、美等国家的食品超市中,有70%以上的面包、糕点和小吃都以燕麦为主要原料,有超过两百种的食品是燕麦制品,甚至开始在酸奶及运动员的食品中添加燕麦。
随着燕麦产品的不断开发及加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燕麦中提取的功能因子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医药、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等领域中。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以燕麦为原料,提取护肤养颜美容的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出了燕麦系列化妆品,成为国家游泳队指定产品。综合分析,燕麦中含有以下功能保健成分。
1.1β-葡聚糖 燕麦有的“β-葡聚糖”具有降低胆固醇、平稳血糖的功效。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上有1000多份研究报告,详细论述了具有多种生理活的天然多糖“β-葡聚糖”在调节人体血脂、血糖、软化血管、预防高血压、提高肌体免疫力、降低心血管发病率等方面有保健功能。燕麦亚糊粉层细胞壁构成材料中的“β-葡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谷类食物。因此,燕麦是公认的降低血脂的功效型食品。
1.2皂苷 燕麦中含有其他谷类作物中所缺少的“皂苷”。经科学证实,“皂苷”在针对降低人体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效。
1.3膳食纤维 燕麦中多孔的可溶性纤维能降低人体血液中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胆汁酸的排泄,减轻心脏病及各种血管疾病的危险;燕麦中所含的复合碳水化合物与“β-葡聚糖”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平缓饭后血糖上升,具有防治糖尿病的功效;燕麦膳食纤维中的水溶性纤膳食维,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胃及肠道蠕动,润肠通便将人肌体内积存的毒素、废物等有害物质及时排出体外,改善便秘,减少疾病。
1.4多种酶类 燕麦中的多种酶类具有很强的活力。这些酶可以抑制人体老年斑形成,延缓人体细胞衰老,同时有减肥功效,保持苗条身材。
1.5脂肪 燕麦所含脂肪是由单一不饱和脂肪酸、亚麻油酸和次亚麻油酸构成,单是亚麻油酸就占了全部不饱和脂肪酸的35%~52%,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防治作用。
2.白城市燕麦的开发优势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开展燕麦研究以来,在国家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外专局以及省、市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研发水平得到突飞猛进地提高,为白城市燕麦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白城燕麦作为吉林省乃至我国的农作物品牌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开发潜力,并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2.1品质优势 燕麦育种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1998年白城农科院与加拿大等国家开展燕麦育种合作研究中,引进加拿大等国外优良的燕麦种质资源,评定燕麦资源品质高低作为选择利用的前提条件。所以白城燕麦的育种基础是将国外具有最优良品质性状的燕麦品种与国内的优良燕麦品种进行杂交组合,同时又将燕麦的品质性状作为白城燕麦育种的一项重要指标。到目前为止,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白燕号11个燕麦新品种,品质明显优于国内其他燕麦品种品质,也更优于其他燕麦种植区老化的燕麦品种品质。白城燕麦与国内同类产品对比,其蛋白质含量>16.5%,而国内其他地区所产的燕麦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3.6%~16.7%;白城燕麦脂肪含量为5.0%左右(一般食用型燕麦脂肪含量在5%左右为宜),而国内其他地区所产燕麦脂肪含量为5.5%~7.6%。特别是白城燕麦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达5.26%~5.64%,而国内其他地区所产燕麦膳食纤维含量最高仅达5%。
2.2气候条件优势 白城市在清明节前后,昼夜温差较大,天气冷暖交替无常,其他作物无法播种。而燕麦是一种耐低温、耐寒的作物,完全可以适应这样的环境。白城市光照充足,为燕麦生长以及干物质积累提供了富足的能量基础。特别是白城四季昼夜温差明显,有利于燕麦淀粉和蛋白质等干物质积累。另外,白城市有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位较高,而且没有污染,为燕麦的正常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灌溉条件。所以白城燕麦在白城地区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区位优势。
2.3国际品牌优势 为了进一步加强白城燕麦的宣传力度,使这一地方特色品牌健康稳步发展,2006年,白城市委、市政府开展了白城燕麦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经过层层申报、审批和专家论证,于2006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文件,宣布白城燕麦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是吉林省西部地区第一个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也是目前中国第一个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燕麦产品。另外,白城市农科院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也使世界上许多国家认识和了解了白城燕麦的优良品质。目前,白城燕麦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具有优良品质、较大开发潜力和区位优势的品牌产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燕麦加工企业纷纷与白城农科院联系,寻求合作契机,白城燕麦品牌将给白城市燕麦产业形成和发展带来巨大商机。
2.4科技创新优势 白城市开展燕麦研究时间虽然较短,但在国家、吉林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展速度较快,先后培育出适合白城及其周边地区种植的11个燕麦新品种,其中有在北纬45°区间可实现一年两季双熟的3个早熟燕麦新品种:白燕8号、9号、10号,填补了世界同领域研究的空白。白城农科院是国家农业部948燕麦重大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燕麦专项的首席专家单位,是国家燕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单位,白城市农科院任长忠研究员是国家燕麦体系建设首席科学家、世界燕麦委员会委员,组织吉林省、内蒙古、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等地的11家科研和教学单位共同开展我国燕麦研发。白城市还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瑞典、荷兰、芬兰、挪威、丹麦等国家建立了牢固的国际燕麦研发合作关系,白城燕麦研究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个以白城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及全国燕麦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中心、良种繁育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已经成为定局。
3.白城燕麦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加快白城燕麦产业发展的步伐,在白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城市农科院先后同吉林省吉鹤燕麦有限公司、白城市洮儿河酒厂、白城市天马啤酒有限公司合作,以燕麦籽实为主要原料,按科学的营养配比,先后开发生产了燕麦米、燕麦纤维素片、燕麦即时粥、燕麦早餐、燕麦白酒、燕麦啤酒等系列营养保健产品,这些燕麦产品都已进入市场,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篇5
所谓的进口有机食品,简单的说就是指非中国境内(含港澳台等地区)生产制作的不含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食品。通俗的讲就是国外的有机食品。
进口有机食品以其上乘品质、营养健康、新奇口味、精美包装、繁多品种等优势大受时尚白领的欢迎,并且成了许多白领时尚生活的一部分。有些都市白领更是成了名副其实的“有机控”,似乎只要是进口的、有机的,在她们看来,都是健康的、低碳的,因而,对她们而言,进口有机食品更多的是一种生活质量的彰显,是一种小资的生活方式。
“有机控”的购物清单
在这些年轻时尚的“有机控”们的办公桌上、随身携带的名牌手袋里,总会有几样必不可少的“装备”。
有机五谷饮品1-2袋:光鲜亮丽的都市OL们最注重的莫过于自己的体重,在粗粮盛行的今天,把薏米、燕麦、黑米等粗粮,以及银杏、杏仁、核桃、红枣等杂粮食材打磨成粉末分袋包装,按照不同功效个性搭配的五谷饮品自然成了OL们的大爱。尤其以台湾进口的最受热捧。只需开水冲泡即食,即可饱腹通便,又可排毒减肥,一举两得,绝对是快节奏生活下最健康最理想的选择。
进口咖啡1-2包:咖啡,自然是都市白领们的大爱,一天当中,咖啡是她们最不可少的精神补充剂。速溶咖啡方便快捷,又可以满足她们的小资情结,不管是摩卡、拿铁、黑咖啡、炭烧的,意大利的、法国的、美国的、墨西哥的等等,当然她们也会选原磨咖啡,平时在家的时候,闲暇时,煮上一壶咖啡,听着音乐,放飞思绪。总之,追求的就是口感醇厚,品味独特。
进口巧克力1盒:包里揣着巧克力,精神困倦时,只需要一小软片就够了,所以,OL们当然不会忘记时常购置一些随身携带。当然,大家都知道,普通巧克力热量高,因此黑巧克力成了OL们心水零食。如法国进口德菲丝德菲斯、比利时金象、韩国乐天、日本森永DARS达斯黑巧克力等等,都是白领们最耳熟能详的品牌。精致别致的包装盒,成了最好的收藏品。
进口有机小零食1-2款:吃零食,是女人的天性,国外的零食之所以备受欢迎,不外乎个性时尚的包装、精致细腻的设计、独特多变的口味,当然还有那种遥不可及的异域神秘感,糖果、坚果、海苔、果冻、干果等等,都是白领们购买率最高的,首选的是韩国的、日本的、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品牌,其次是来自欧美国家的零食,然而无疑都是有机的。
进口有机≠健康安全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有机食品销售额远超500亿元,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高速呈增长态势。据国家质检总局此前报告显示,中国进口食品来自欧美、韩国、日本、东南亚等14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约10大系列上万个品种,其合格率99%左右。
早在1958年,英国食品标准局委托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对有机食品的营养性进行研究。在随后的50年里,科学家先是进行了160次独立试验,对比有机食品和传统食品在营养成分上的差异,但最后发现两者在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两类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素方面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同。
这项研究的总负责人、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的艾伦・当格尔博士将最新出炉的报告形容为“迄今为止对有机食品营养价值最全面的分析”。他说:“我们的工作表明,有机食品更有营养的说法在目前还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证据支持。”
美国哈德森研究所研究员阿莱克希(AlexAvery)指出,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有机食品概念已经开始出现,到了30年代有机食品已经拥有了一些狂热的粉丝。阿莱克希说,从来没有研究确凿地证明有机食品比传统食品要健康和安全。一些有机食品的忠实支持者实际上已经不是把有机食品仅仅当作一种食品,甚至是当成了自己的信仰。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于非自然的东西有本能的排斥性。他们认为所有自然之物,比如一朵花、一棵草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可被改变的属性。这也是为什么在有机食品的规定中把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拒之门外的原因。“事实上,纯天然的未必对人类就是有好处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孟凡乔认为,不管说有机是农作物的一种生产方式,还是一种时尚,但从常理判断,有机食品也不会比传统食品更加健康和安全,“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食品监管部门可以下课了。”
孟凡乔说,英国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食品和有机食品一样健康和安全(如果都按照食品生产的标准去做的话),是毫无疑问的。“可笑的是,中国的很多专家在说到有机食品时,总是冠以‘更健康,更安全’的修饰语。”
好好挑选,国内传统食品也健康
虽然眼下尚不明确进口有机食品中是否含有更多营养物质,但人们的购买欲仍热情不减。消费者之所以如此偏爱进口有机食品,多少是出于对国内食品安全的过分担忧,当然,这当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频频出现的污染问题,一下是豇豆、一下是转基因、一下是小龙虾,一下是水鱼等等,消费者没有道理不质疑国内的食品安全的检测和审核问题。但这并不代表进口的有机的食品就100% 安全,这种说法其实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吃什么》一书的作者,纽约大学营养学家教授玛瑞恩・奈斯特尔就讽刺地提出“如果你想要百分之百的安全食品,你必须停止食用任何食物。除非你自己种植食品,这样你才清楚土壤质量,饲养动物的食物,否则你不可能完全安全”。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只要吃,无论吃什么,都会有风险。毕竟,污染问题是全球都一致面对的窘境。大多数中国消费者依然相信国家免检食品和一些正规的生产厂商对产品的要求是严格的,态度是严谨的。所以不论进口还是国产,有机的还是传统的,大胆挑选你要购买的食品吧。
揭秘进口有机食品的选购大全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国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国外比中国的发展速度确实超前了近百年,所以,许多人倾向于购买进口有机食品,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在市场上鱼目混珠的现象层出不穷,以好充次,以假乱真,真真假假、优劣好坏,让人难以分辨。
其实,选购进口有机食品并不是无迹可寻,它同样有判断依据。目前进口食品在个体经营的小型超市很少,多是在一些大型的超市,尤其是国外的超市,所以如果我们不在乎价格的话,就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国际超市的进口食品专区选购自己喜欢的食品。
另外,你也可以找当地进口食品专营店,目前许多大都市都开设了相关品牌的直营店,专门供应进口食品。但一般这类点价格会比较高,可能比大型超市略高。
熟悉网购、懂得网络购物选择的你,也可以选择网购,网购应该是最方便,最划算的,价格要比市场价便宜很多。当然这些都是选购渠道,我们还可以从包装和标签上进行判断。
首先,我们要判断它是否是进口食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比:
查看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根据国家《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规定,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事先经过审核,在取得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后,方可销售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为中文标签,只有外文没有中文是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且外文不得大于相应汉字。
选购时注意查看所购食品包装上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中国检验检疫的缩写)标志。如果是巧克力应该注明可可脂含量,如采用代可可脂为原料,需要特别注明。
如果是在专营店购买的话,你可要求店主出示 “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进口食品的身份证,如有该证书,说明该食品是正宗的“舶来品”。
标签不得与包装容器分开。对于消费者而言,最直接辨别的方式就是条形码。通常,商品条形码为“69”字开头以外的其他序号的条形码即为进口食品。如“49”开头的条形码为日本食品。
其次,我们继而判断所选商品是不是有机食品,我们必须知道有机食品的加工要求:
原料必须是自己获得有机颁证的产品或野生无污染的天然产品。
已获得有机认证的原料在终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 95%。
只使用天然的调料、色素和香料等辅助原料,不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
篇6
一、进一步增强对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要从实践"*"的高度,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机械化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用先进的农机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改造农业,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才能使广大农民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发和应用配套农机技术及机具,可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围绕产业特色,发展农机推广项目,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发示范、辐射效应,促进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围绕产业区域布局,优化配置农机装备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农机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力举措。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大大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继而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统揽农机化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四大区域特色产业带和十大主导产业基地为依托,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
到*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7.7万千瓦,乡村第一产业劳均动力达到2.5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3.99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5.37亿元。全市果蔬、林特、畜牧、水产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水稻作物的耕、播、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50%、85%。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到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38.8万千瓦,乡村第一产业劳均动力达到3.5千瓦,农机原值达到17.48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9.21亿元。全市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主要生产环节、主要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基本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多样性需求。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
在装备结构上,要着力调整提高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生产所需机械化的比例和水平,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到2010年,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农业机械装备新框架。
在发展布局上,要突出行业特色,打破区域界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创汇农业机械化。要在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层次的基础上,主攻果蔬、园林作物生产,水产、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实施"科技兴机"工程,重点抓好农机化示范工程。
(一)果蔬生产机械化工程。加大对温室、钢棚、果蔬耕整机、果蔬喷灌机、榨菜直播机、水果分选机等农机具的研制推广应用力度,全面提高果蔬播种、植保、收获、贮藏等环节机械化水平。
(二)园林特产机械化工程。要大力鼓励节水灌溉、高压植保等成套设施和除草、修剪、采摘等园林特产机械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实现我市园林特产机械化的新突破。
(三)浅海滩涂机械化工程。以翻耕、挖塘、清淤、增氧、投饵机械化为基础,研制开发紫菜、贝类等水产采收机械,促进高密度网箱养渔等淡水养殖和浅海滩涂养殖业的发展。
(四)畜禽生产机械化工程。以牧草收获、粉碎、青贮和饲料加工、拌和为突破口,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设施化和工厂化,加快畜禽粪便及废弃物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机械化发展。
(五)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工程。重点发展果蔬、畜禽和水产等农产品保鲜、干燥、储运、精(深)加工等产后处理机械化关键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生态环保机械化工程。按照"绿色、安全、无公害"的环保要求,大力发展河道清淤(清草)机(船)、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高性能植保机械、新型节水灌溉等机具和设备;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适用技术的推广。
(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要重点攻克水稻生产中的"机械栽种"难题,稳步发展"机械烘干"技术;引进优质的半喂合收割机,解决谷物破碎率高、含杂率高、割茬高的问题,着力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八)农用航空工程。要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市农用航空,适时启动农用航空停机点(站)建设,力争到2010年发展农用飞机1-2架,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
进一步明确县(市)、区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依照公务员的事业性质和乡(镇)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事业性质,稳定和增加公益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经费投入,稳定和保护乡镇农机推广服务机构资产。加强县(市)、区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成20个维修质量、服务及管理水平较高的高性能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积极尝试建立区域性推广服务组织,以适应农机管理工作特殊性和农业区域布局不同的需要。大力扶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服务中介组织,促进农机股份制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户的发展,着力培育农机作业、销售、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市场。规范中介服务组织行为,明确权利和义务,形成与农机户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利益。
不断创新农机服务模式。立足大农业,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一条龙"服务。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整合农机资源,组合农机作业项目,上联农业龙头企业,下联产业园区、特色基地和农户。要加强示范服务网络建设,以农机大户、养殖大户、种植大户为重点扶持对象,逐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优化农机资源,盘活农机存量,通过组建农机调剂中心,组织农机跨区域调剂,充分发挥农机的使用效益。
努力加快农机工业企业发展步伐。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机重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支持新机具的展销、推广与应用。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参与市农业科技行动项目的实施。农机工业企业要紧紧抓住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广泛寻求国际合作,积极利用外资,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五、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
要立足"大农机",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工程",创新管理手段,强化组织保障,努力促进农机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加强农机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要切实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制订出台*市农机配套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标志,加强装备建设,不断提高农机行政执法水平。各级农机部门要对县(市)、区道以下道路的农业机械运营实施全面监督管理,大力开展以安全生产为重点的农机专项治理活动,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积极开展创建"农机安全村"活动,各县(市)、区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普及"农机安全村"。开展农机质量认证工作,严格农机产品生产和推广许可证制度。加强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市场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坑农害农现象,保护农机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农机质量体系,推动农机标准化作业。农机标准化是现阶段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抓紧制订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加强对农机作业程序、作业质量的指导和检查监督,努力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利益。着手制订播种、耕作、贮藏、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的农机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涉及农产品安全的农机质检中心建设,加大仪器设备投入,不断提高农机检测水平。
实施科教兴机战略,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队伍,通过专业培训、定向培训、职业教育等多种途径,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善管理的农机干部队伍,专业精、业务强的技术骨干队伍,有技能、懂经营的农机操作手队伍。
篇7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 物流金融 风险控制
社会与经济进步推动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产品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由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领域投资结构不合理,专用技术设施与设备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严重,物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降低其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运作效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自生型金融活动的抑制,使得支农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及物流体系的资本运作效能(许红莲,2009)。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缘起于绿色农产品的若干特质。绿色农产品系指在无污染生态环境中种植、加工及储运,其毒害物质含量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基于存货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要求融资企业将标的物农产品作为质押担保品,但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储存该标的物的资质与能力,故需引入合格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来保管该标的物。
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担保为依据向贷款方放款,以支持绿色农产品业务拓张。金融机构对质押品的风控能力直接影响其业务整体风险水平。其一,绿色农产品具有典型生鲜物流特性,与金融机构的传统担保品特质存在明显的背离。绿色农产品具有品种繁多、含水量较高、保鲜期较短、易腐烂等特点,这将显著提升其仓储及运输环节的物流损耗率,增加质押品风险。其二,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较多,产销地之间的空间跨度大,任意一环的管理问题都将导致产品价值折损,给贷款企业和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其三,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绿色农产品按农作物的自然生产周期进行生产,其供应量呈周期性波动,这对金融机构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收益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风控策略设计应当紧密结合绿色农产品特点来设计,以满足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高附加值业务,以及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快资产周转率与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之需。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因子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系指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远期市场价格的若干不确定性系统因素对金融机构实现其产品经营预期目标的影响。系统风险的诱因在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各方的掌控之外,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消除,故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宏观金融环境变动,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而影响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收益水平。其一,财政政策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行机制造成较大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对物流基础设施及储运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而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投资,项目具有较高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为此,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亟需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以有效克服项目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但这也导致绿色农产品物流系统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性。财政实力较为雄厚的区域经济的路网及仓储设施与设备较为先进,绿色农产品市场机制较为发达,开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也相对较低。其二,货币政策波动对绿色农产品价格及以其为标的物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影响,冲击金融机构对该金融产品的价值评估精度,放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系统风险。
以绿色农产品为标的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利率风险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一是期限错配风险表现为金融产品风险缓释期限短于风险暴露期限,这给债务人的短期偿债能力造成较大压力,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坏账率水平。二是期限错配衍生出金融机构的利率期限结构风险影响物流金融产品收益方程参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收益率及其物流金融产品的内在经济价值,使金融机构必须对物流金融产品做重新估价。三是基准利率风险。物流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确定直接与基准利率挂钩,而基准利率的变动与该业务当事人行为不相干,从而制约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能力。
(二)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
其一,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缺失诱发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接受金融机构委托,承担对绿色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监控职责。但由于物流企业缺乏管理绿色农产品的专业能力,金融机构亦缺乏对物流企业行为的必要监控能力,这使得物流企业暴露信托责任风险。金融机构通常依据物流企业的数据供应来评判特定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项目的可行性;物流企业在自利动机驱动下,有可能出于业务扩张动机而与融资企业合谋欺诈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对项目可行性作出误判,放大金融机构风险。其二,第三方质检机构的信用缺失加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及产品品质鉴定结果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质押商品价值评估值和质押率的确定。虽然第三方之间机构的鉴定过程受抽样程序与方法规范的限制,但抽样方法的选择及鉴定程序执行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检测与评估结果失真。其三,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的信用征集体系不健全增加物流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质押担保方式来规避物流金融风险,使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并未根除该业务风险。当质押标的物在扣除正常或非正常损耗后的残值率低于质押率时,信用水平较低的出质人将有较大激励采取放弃质押品策略以逃废债务。
(三)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
其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较大的风险敞口对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但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制度不健全制约内控能力和监管能力未能与物流金融业务对内控制度的要求同步提升。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功能不健全,缺乏针对农业与物流业的交叉产业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部门间管理职能衔接不到位,缺乏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全局性风险控制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执行力相对较弱。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形成以人治型风险管理模式对制度型风险管理模式的替代效益,使得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虚置。长期性制度虚置将降低金融机构及客户企业对依靠制度建设解决交易纠纷、控制风险的信心,消解金融机构在建立风险控制的常态化机制方面的努力。其三,制度执行力弱与特定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素质息息相关,员工素质的不稳定性增加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宏观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金融业务迅猛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缺乏从事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素质和风险预警能力。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是金融创新业务,金融从业者应当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以有效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一)规范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可从如下方面加以规范。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公司法》、《担保法》等现行法律给物流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提供了较好的法律环境,但仍存在立法缺乏系统性,法律条款及释法文件间相互冲突,物流金融领域的立法层次较低等问题,限制了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可操作性。立法机构应理顺当前法律体系的逻辑脉络,疏通法律文件间的逻辑关联性,形成层次明晰、结构严谨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法律体系,以规范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市场的行为,奠定物流金融市场化运作的法律基础。其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财政资金运用的民主决策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产业,绿色农业易受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影响,并间接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应当积极争取涉农财政资金运用的建议权,以将政府的涉农资源配置决策引向利于各利益攸关方的方向上。其三,推进利率市场化制度建设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的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物流金融产品定价自,丰富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应对手段(左雪莲,2012)。利率管制制度在稳定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弱化了金融机构开拓新产品的积极性。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烈度,激励金融机构强化新产品开发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资产定价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改善其资产运营绩效。
(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与债务人及担保人信用水平的相关度较高,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有助于控制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暴露几率。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动态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机制,以取代对农产品经营机构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传统静态征信信息采集与分析机制。鉴于上述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缺乏公开渠道以获取全面财务信息,这构成金融机构与征信对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许红莲,2010)。金融机构可在合同中确认对征信对象的财务稽核权,运用单向财务透明的方式有效掌控征信对象企业财务信息的异动,以消除由信息不对称性所引致的风险。其二,金融机构应聘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征信对象企业做信用评估,以提升信用评估系统的公正性。信用评估机构应尽量采用基于财务报表的客观数据,建构客观的评价准则数据库,设计信用评估模型,生成信用评估报告,用以分析债务人偿债能力。其三,建立横跨金融系统与行政监管系统的征信信息开放平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及跨系统的客户信用信息共享。绿色农产品物流业务本身具有跨行业及跨区域的特点,其风险诱因具有复杂性及动态性;而我国各级行政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主动交流其所掌握的企业资信信息的。金融机构需打破当前封闭式征信体系,与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建立跨部门的征信信息共享平台,以提升其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三)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管理
其一,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规范组织内岗位职责,完善金融业务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定位为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务范围及责权利界限的一种系统性制度安排,其目标是以实现组织内部友好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降低组织内部因分权所造成的组织冲突。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时,金融机构应当审慎考虑风控管理者的集权水平、部门化及专业化水平、管理层级及管理幅度、命令链及正规化等关键要素对风控效果的影响,以分工明确、功能稳定、适度弹性为原则优化各组织设计要素,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风控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应完善外部业务衔接环节的组织设计,强化与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业务衔接工作的沟通交流,消除业务衔接操作风险(杨维霞,2010)。金融机构应当强化对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日常业务的监控机制建设,敦促各方优化业务流程,缩短供应链,完善仓储管理制度,强化出库环节的印鉴比对工作,以有效降低操作过程中的仓单问题。其三,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员工素质提升对控制操作风险的积极作用。经济总量扩张引致金融创新业务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对金融从业者提出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偏重一线员工的素质提升,鼓励一线管理者结合绿色农产品经营与物流环节的特质,创新管理模式;激励优秀金融人才采用轮岗的方式下基层工作,协助基层员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基层风控能力和预警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2.左雪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构建与选择[J].商业时代,2012(28)
篇8
一、全力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
(一)开展产地环境治理行动。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完成全县耕地质量环境类别划分。强化重金属污染源排查和管控,完成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整治任务。完成上级下达的耕地安全利用(含治理修复)任务,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开展农业投入品管控行动。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规定,加强市场主体诚信建设,农药经营许可、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农药经营店标准化经营基本达到100%。严格兽药经营许可,完善兽药追溯平台建设,推动二维码追溯管理。根据国家部署分期分批淘汰高毒农药,研发推广低毒、低残留农兽药产品。提升农药和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推进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县农业农村局、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粮食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出入厂(库)和库存质量检验制度。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加强收储质量安全监测。健全粮食产后烘干储存加工销售服务体系,抓好全省、市安排的涉及我县的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立超标粮食处置企业名录库,推进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合理化利用。积极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
(四)开展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贯彻落实《省畜禽屠宰管理办法》,严格畜禽屠宰检验检疫。全面实施畜禽屠宰企业肉品品质检验电子出证。开展兽药抗菌药治理和小型生猪屠宰企业资格复核清理,严厉打击生猪牛羊家禽私屠滥宰及屠宰注药注水、禽蛋违规用药、牛羊肉“瘦肉精”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活禽销售监管,禁止销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活禽,推行牛羊家禽“集中屠宰、集中检疫、冷链配送、冷鲜上市”。执行省、市修订出台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督管理办法,扩大补助范围,实现大型规模养殖场、屠宰企业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7%。(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持续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和等级评定,实施“明厨亮灶”、色标管理,落实索证索票等制度。持续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监管,依托第三方机构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开展线上监测,落实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责任,推动实施送餐封签,保证线上线下同标同质。扩大餐厨废弃物收运覆盖范围,持续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对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实施全覆盖监管,集中消毒餐饮具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城市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把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纳入农村综合治理,严查“三无”食品、过期食品翻新销售和假冒侵权,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开展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综合整治,全面清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推进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明确农村集市管理主体,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全面了解掌握农村地区食品流动摊贩的底数和现状,加强农村食品摊贩规范整治,建立完善食品流动摊贩的监管档案和信用档案,严厉打击各类不法经营行为,指导乡镇(街道)落实食品摊点备案职责。推动建立农村食品配送体系。(县公安局、县城市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供销合作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制定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建设与配备标准、食堂管理与服务规范,学校大宗食品定点采购覆盖率、学校食堂量化分级B级(良好)以上和季度检查覆盖率均达到100%。巩固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成果,试点推进中小学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鼓励学校食堂实行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建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加强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育。将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推进落实校园周边食品销售承诺和风险警示制度,严厉打击无证无照从事食品经营等行为。(县委政法委、县教体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开展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治理行动。严格落实保健食品标签标注警示用语规定,组织实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体系检查,继续开展保健食品知识“五进”科普宣传活动。规范企业保健食品营销行为,加强直销管理、规范广告宣传,落实明码标价。严厉查处保健食品非法生产经营、非法添加,标签说明书宣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假借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对特定消费群体进行欺诈和虚假宣传以及传销等行为。(县公安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开展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严格奶牛饲养管理,规范投料、用药行为,生鲜乳合格率达99%以上。加强奶站、运输车标准化建设和监管,规范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市场秩序。乳制品生产企业全部建立信息化追溯体系,全面推行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原辅料管控率、自检自控率达到100%。组织乳制品生产企业开展检验能力比对。(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开展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严格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切实把好进口农产品监督关,严格猪肉制品监管,加强风险预警分析,严防非洲猪瘟等疫情传入。加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严防输入型风险,打击非法渠道进口和走私行为。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监管和冷链食品监管专仓的运营管理,实行进口冷链食品“亮码”销售,推进“冷链”系统的应用。(县交通运输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开展示范创建行动。深化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提高创建标准,完善退出机制,实施动态管理,落实约谈、警告等制度措施。2022年前我县持续保持省级食品安全县和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水平,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0%。(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
(十二)强化标准引领。加大食品安全标准宣传贯彻和执行力度,强化跟踪评价,及时制定地方标准,加强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加强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提高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食品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标准立项和应用。(县科技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强化过程严管。加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监管,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养老机构、车站等食品安全管理,加大检查力度。(县民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动态更新风险分级信息。科学划分监督检查事权,推进监督检查信息化建设,实现监管数据共建共享。(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升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水平。(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
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我县食品监督抽检和快检水平,健全抽检监测计划统一、经费集约和信息共享机制,适时召开部门间会商会议,定期分析通报抽检监测结果。农产品和食品年抽检量保持在5批次/千人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和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7%、98%,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完成率达到100%。(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药品经营使用监管,加大对药品零售企业、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中药材市场、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化妆品集中销售区域等重点企业和区域的监督检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大高风险、使用量大等重点品种抽检力度,加大对集中采购中选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基本药物等品种的抽检力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建立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机制,将合理用药监测情况和处方点评结果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分析评价,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建设,督促各级医疗机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能力。(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落实“处罚到人”、从业禁止、从重处罚有关规定,提高违法成本。完善食安、农安、公安“三安联动”机制,加强行刑衔接和信息共享。开展“昆仑2020”和落实“四个最严”行动,继续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病死畜禽非法生产经营、添加非食用物质、野生动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等行为。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积极开展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加强食品安全领域行政诉讼监督。(县委政法委、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入组织开展零售环节综合治理、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医疗器械“清网”、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中药饮片等专项整治。组织开展落实“四个最严”行动、药品使用环节专项检查、“昆仑2020”行动等执法行动,加强部门沟通配合,优化行刑衔接机制,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加强疫苗监管和监管能力评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疫苗监管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落实省疫苗管理联席会议精神,指导督促县级层面做好疫苗评估相关准备,确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评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疫苗冷链储存、运输能力建设,严格落实疫苗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处置过期失效疫苗。(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继续加大疫苗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实现全县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检查全覆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加强疫情防控用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重点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相关抗病毒类药品、抗菌药品、止咳药品、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额温枪、检测试剂的监督检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
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七)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食安”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方阵,形成品牌效应,整体提升食品品牌形象,打造“食安”品牌馆线下线上品牌推广平台。(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改革,全面推进电子证书管理。(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实施质量兴农计划,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完善以生猪屠宰企业为中枢的健康肉供应链体系。(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调整食品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冷链物流企业,提升冷链系统智能化管理水平、解决当下冷链系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及超能耗运行的现实状况,形成智慧冷链系统。继续推进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小作坊集中园区、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商务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鼓励餐饮服务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中央厨房,提升快餐、团餐等大众餐饮标准化水平。(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食品领域科技创新。(县科技局负责)
(十八)推动中药传承发展。研究制定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指导中药材种植养殖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养殖和追溯体系建设。(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畜牧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探索建立医联体内调剂使用临床急需中药制剂的工作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制剂在医联体内共享使用,更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
(十九)加强政策激励和品牌引领。提升医药产业链竞争力,打造优良产业生态,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品质鲁药”建设工程,发挥品牌正向引领作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全面落实各方责任
(二十)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探索构建以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服务中心负责)督促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进一步完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查管理制度,生产企业自查率达到100%。婴幼儿辅助食品、乳制品、大型肉制品企业自查报告率达到100%。督促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开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活动。启动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提升行动,年底完成数量不少于全部农批市场总量的50%。(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积极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联合惩重失信主体。(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督促企业严格落实《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