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培养目标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无数事实证明,人要发展,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尤为重要,高中生现阶段以学习目标最为重要。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如何帮助我们这些学习基础薄弱,习惯较差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并有效执行,值得我们探索。
一、目标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这里的理想、方向我们可以理解成就是目标。
另外,哈佛大学也做过调查,对象是一群环境、智力、学历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结果:3%的人有目标且长期清晰;10%的人有清晰目标,但比较短期;60%的人有目标但比较模糊;27%的人基本没有目标。然后哈佛对这群人进行了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又如何呢?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了社会顶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但短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60%目标模糊者,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没有特别成绩;27%没有目标的人,基本上是经常失业,靠社会救济。由此可见,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对整个人生更是非常重要。
二、如何树立学习目标
1.切实地审视自己,制定切合自己发展的目标,要切实能达到。树立学习目标正确的方法是要切实地审视自己,制定切合自己发展的目标,要既能扬长避短,又能促进自身发展。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多年的学习习惯及实际的知识状况,大部分学生再走高考的独木桥不太现实,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学校分层教学的实际,选择自己的发展的方向,如向体育、健美操、民族舞、美术、音乐等专业去发展。
2.建立有效目标,核心是量化和时限性。目标就是量化后的梦想,即一个有效的目标,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目标要具体的;能量化的必须量化;目标要能够实现的;目标要有时间期限的。如果把上述要求再作简化,有效目标的核心条件只有两个:第一,量化;第二,时间限制。量化包括数字具体化和形态指标化。如果某一目标能用数字来描述,则一定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时间限制是指任何目标都必须限定什么时候完成,可具体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时某分。
任何目标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时都是无效目标,因为它是模糊目标。模糊的目标就像打靶时,若靶子都看不清,命中是偶然的,打不中是必然的。
3.建立目标要有阶段性。要根据不同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
三、如何实现目标
1.分解目标。分解目标就好像切香肠,一个大香肠吃起来不方便,但如果我们把香肠切成一片一片地入口,也就极其方便了,如果把目标分年、分月、分周、分天、甚至是分时来层层分解,按时间和计划来执行自己的每一步目标,那么无论多大的目标,其达成都能举重若轻。
例如,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写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过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外的终点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每个人与自己制定的目标都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这个距离常常使我们感到压力大、信心不足,甚至是心烦气躁,以至于有时会在奔向目标的路途上半途而废。这时,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把这一段距离划分成几段或若干段,化整为零,逐一跨越,以此增强自己的信心。最终,让自己的目标成功达成。大多数人之所以半途而废,其实往往并不是因为目标过高、难度太大,而是觉得成功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缺乏前进的动力。确切地说,他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循序渐进,在达成无数的小目标之后,才实现他们伟大的梦想的。
2.反复强化。第一,反复拷问自己,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目标。一般人在设置好目标之后,都是去想如何实现,却没有想为何要制定这个目标。当你能找出设定目标的六大理由时,你就会产生迫切要实现这个目标的欲望。第二,设置的目标要具体,最好有明确的数字。如果某一目标能用数字来描述,则一定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第三,目标期限。时间限制是指任何目标都必须限定什么时候完成,可具体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时某分。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求快,太快给自己的压力太大,欲速则不达。第四,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也就是哪个阶段完成什么,如何完成。
3.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告诉学生时刻给予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一定要做好!我一定能做好!同时把自己的目标张贴在明显之处,每天反复地提醒自己,反复地强化。
4.抵御诱惑。当今社会,科技发达,文化多样,很多都会对我们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诱惑。包括:电玩、网络、漫画、小说,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早到的爱情等等。
5.实现目标要持之以恒。例如,我校2011届高考的张扬同学,当年中考300多分考入我校,英语成绩几乎为零,高二分班后他每天坚持早起学英语,不会的单词查词典,坚持两年如一日,最后取得高考全省第七名的好成绩。事实证明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收获。
篇2
高中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实践锻炼中,逐步养成了较为持久的有意注意和较强的学习品质.但高中生在现阶段高强度、高态势的学习压力中,学生的学习精力和学习情感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降低了高中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教学实践证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感,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发挥多样性教学策略,设置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起高中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延长高中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实现高中生有效学习效能更加显著.如在“等比数列”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解法等相关内容,结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重难点等内容,在等比数列概念的讲解过程中,先采用情境性教学策略,设置生动性的教学案例,营造能动性学习新知的教学氛围,然后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法,共同探析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此基础上,再共同来探析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在问题练习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找寻问题案例解答的方法.这样,高中生在不同方式、不同样式的教学策略活动中,学习主动性更加强烈,有意注意的时间更加持久.
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实”,提升高中生的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也是教师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和要求,更是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传统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目标性不强,方式不够科学,效果不够明显.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实”,要将能力培养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策略中,发挥教师“释疑解惑”作用,将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使高中生学习技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三、教学要求的设置要“真”,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
篇3
在隆荫培和徐尔充老师的《舞蹈艺术概论》的舞蹈分类中,他们指出“舞蹈按照不同的风格特点可以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新风舞”。对于这几个舞蹈种类,当前普通类大学中所开设的一般有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对于普通的高中生来讲,由于很多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只会压压软开度,跳个简单的剧目。所以他们很少接触舞蹈的风格问题,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可能都花在练习软开度和技术技巧上,即使在古典舞、民间舞课上去尝试着做到老师对风格特点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他们很难完美的把握各个舞种的风格特点。以中国古典舞为例,中国古典舞在经历了“土芭蕾”、“样板戏”的时代后,人们在学习和认识中国古典舞上有了新的飞跃,建构新的古典舞风韵,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上所追求的“精、气、神”中,“气”的巧妙运用,最终讲求的就是这种“身体韵律”表现,而“神”就是这里的“身韵”。那么对于刚刚接触舞蹈不久的高中生,他们理解的中国古典舞可能就是很表面的外部形态,比如:山膀、托掌、按掌、提襟等等,很难做到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精、气、神以及风韵。
2、表演意识的欠缺
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一定能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抒发人物情感,从而达到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不管是多么好的软开度,多么高超的技术技巧,还是多么纯正的舞蹈风格。它们都是为了使舞蹈演员更好的表演来服务的。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普通的高中生来讲,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所认为的舞蹈就是简单的压腿、软开度或者说还有一个简单的剧目,表演意识对于他们来讲,不仅仅陌生而已。从舞蹈的本质来看,舞蹈是一门传情达意的艺术,是舞蹈演员用自己的身体去给他的观众倾诉一个故事、一种情感。如果舞者考虑的仅仅是自己的动作,那么怎么能达到“传情达意”的地步呢?随着全国各地普通类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舞蹈的高等教育也开始普及开来,但是又由于大多数生源都来之普通高中,底子薄、基础差,针对这样一个现实情况,如果还照搬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高、精、尖的舞蹈人才为主,事实上是不切实际的。普通类院校该怎样面对这个矛盾的事实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联合起来,共同努力。
首先,普通师范类院校。
(1)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的普通高中生,如果照搬专业院校的以培养尖子人才为目的的培养目标,肯定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作为普通师范类高校应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针对高中生文化底子较中专生好的特点,舞蹈学科全面推进,增加理论课的学习。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培养的舞蹈人才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舞蹈演员的路子;
(2)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相对于专业院校,增加理论课的课时量,增开一些普及型以及舞蹈经营性的舞蹈课程,培养舞蹈全面人才,如中小学舞蹈教师、舞蹈经纪人等等。普通师范类院校,还可以以综合资源的优势为依托,是舞蹈学科与学校其他专业相结合,重视舞蹈领域的科研。
其次,舞蹈教师。
(1)提高师德。面对一个教学班级里有一部分中专生,一部分高中生。作为教师首先就要一视同仁。对于专业课不是太好的学生要积极的对待,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去的进步的时候应及时的予以鼓励和表扬,给他们以信心,使他们敢于去表现,这样才能善于表现。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即将面临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灌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上甜”的思想,并让学生把“苦是乐,严是爱”当成自己基训课的座右铭。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舞蹈,自觉投入到训练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篇4
关 键 词社会责任感培养;校本;目标;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4
社会责任感是指人基于对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关联的认识所形成的自觉为社会尽责任的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作用下产生的经常动机。它作为一种高级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四者的有机统一,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驱动作用。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需要外部系统的明确导向和内在的自教自律、自我体验,学校是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整体提升的主阵地。目前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总体设计脱离校情,忽视社区资源、地域优势等;而实施过程也存在培养目标空泛,不尊重学生主体性,不重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单向灌输依然盛行,知行脱节,忽视新媒体的作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等问题。[1]另外,在理论建设方面,研究者较多关注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研究,而以校本为研究平台,结合实践操作的行动研究相对较少。
我们认为,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其合理的路径应是基于学生实际生活和心理发展特点,立足学校文化内涵,整合校内外资源,进行层次化和序列化的培养。
一、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足和适应社会,并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不但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而在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已成大势所趋的形势下,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必须有自己的校本定位。
(一)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
近几年来,国家的多个纲领性教育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总体目标,它们是学校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方向和指针。而新近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稿,更是明确提出“责任担当”为六大素养之一,可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时展的要求。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因此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体现在社会参与之中,而社会参与的核心是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作为未来公民,当前学生必须学会遵守和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既有理想信念,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能秉持正确的情感态度、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行为方式,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方面都契合时展的要求,这是作为未来公民必备的素养。
湖南师大附中前身为近代民主革命家禹之谟于1905年创办的惟一学堂(后更名广益中学),1929年确立了“公、勤、仁、勇”的校训。这个校训固然有着当年时代的气息,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个人追求历久弥新。近年来学校立足校训,深入探究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赋予其以新的含义――将“公”的内涵扩展为对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人类负责的精神;“仁”的内涵扩展为爱自己、爱他人,仁义守信、履行义务;“勤”则理解为勤于修身,勤于学习,对自己负责,主动发展;“勇”则意味着道义行动,勇于承担各种责任。如此,将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的确立与时展的脉搏连接起来了。
(二)是走向未来人生的需要
当前,人的关系性存在特质被侵蚀,忧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弱化以及价值认同危机的出现,使社会责任感的生成面临挑战。具体表现为,片面强调个人发展,忽视社会价值的创造;过于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较少考虑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实用主义增强,功利主义滋长,团结协作、奉献精神不足;缺乏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社会理想模糊;责任认知和责任行为脱节等。[2]这既是成人社会面临的问题,也是高中生即将面对的问题。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把今天的学习同明天的建设、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明确当今时代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要树立为中华民族在未来竞争中取胜而努力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此同时,高中生即将迈入成人世界,与社会的接触将越来越频繁,因此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准备承担社会公民理应承担的责任。
而作为学校,对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应适应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学生即将步入成年阶段的现实,以基本的价值认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为家庭建设尽责的情感等,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为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心理适应性的基础。
二、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校本路径
显然,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相应地其办学愿景也不尽相同,因此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应立足校情,在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总目标与作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融入校训,以保持两者之间的统一性、一致性和集中性。
(一)从责任经验出发提高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是指责任主体对自己所承担责任的认识,即对责任内容与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责任及其行为的正确感知、判断、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它是责任行为产生的心理依托和精神基础,个体只有形成了明晰而正确的责任认知,才能自觉而坚定地履行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责任认知的形成不能通过简单的灌输、传授、训练来完成。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责任经验,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因此提高其责任认知要从他们的自身责任经验出发,从鲜活的生活事件、故事、案例等引出,引其分析、判断、评价,进而得出结论。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反对父母生二胎现象”“小悦悦事件”“‘萨德’部署引发的砸韩系车事件”等话题,引导学生对责任担当进行思考,提升对责任感的判断和评价能力,从而提高其责任认知。
(二)在多角色体验中走向自觉自悟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可见,培养社会责任感不能靠说教、渗透,因为它是由外向内,学生被动接受的。只有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引导、渐染,通过在生活社区、广阔农村、活力企业、他乡异域和网络虚拟空间的实践体验,由内向外,将学生内心与外部世界有机链接,让学生通过感官刺激、身体力行,主动与外界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才能产生深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促进精神生命自我觉悟。[3]
如:让学生在同一组织中扮演不同角色,承不同责任,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学会换位思考,并将在前一角色中承担责任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带到另一个角色中去。另外,基于高中生心理特点,学校应引导学生对社会责任做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性思考。例如,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下乡、土地流转等问题展开调研,进而产生强烈的改造农村的责任感、使命感。
此外,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需要反复刺激,不断强化。因此,即使相同模式、相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反复呈现,不断体验。在活动中,学生们主动思考,自觉运用一些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升华思想,陶冶情操,使集体观念、组织观念、责任意识逐渐巩固和加深。[4]
(三)借助生涯规划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生涯规划教育是有效提升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因为高中生必须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并确立人生目标,知晓自己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使学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责任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生理和心智不断发展成熟。如何以生涯意识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有的学校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着力,谱写“认识自我”“内心求证”“专业选择”三部曲。高一阶段,通过普及心理教育课程、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开展心理测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探寻潜在的能力,发现自己的特长。高二阶段,通过校内外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扩大生命本体与外部世界的联结,将学生对自身的关注置于其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国际、自然的有机联系中,引导学生思考自己适合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对自己的未来将担负怎样的责任,激发其求知欲、发展欲。高三阶段,调动学生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职业面对面”活动、职业选择讲座、职业体验活动等,普及专业、职业基本知识,使学生对此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进而启动实质性的专业选择,初步确定职业走向,进一步培养对自我的责任意识。
(四)依靠新媒体辅助社会责任感培养
从积极的方面看,新媒体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看事物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网上的正能量视频和信息能促进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积极加以运用,以增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为学生抵御各种不良信息侵蚀及时提供帮助与指导,通过新媒体,以文章、讲座视频等资源形式对其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环境本质的认知,增强媒介道德感和素养水平,这对中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提高社会责任感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作用。例如,湖南师大附中先后利用蓝天作文网、“12KM”原创作文网,建立“网络作文本”,让学生通过电脑终端、手机APP上传作文,师生进行交互式评点。为了维护网络正常秩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作文,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培养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社会责任意识,承担网络责任,学校每天安排语文教师轮流值班,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及时引导,效果显著。
(五)建立导师制解决个性化问题
由于学生的责任意识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发展基础、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因 此个别化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非常必要。许多学校正在推行导师制,给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涯辅导、生活帮导。实行“导师制”,以“一对一”的指导方式,特别适合解决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各种个性化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社责任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施过程中,导师参与学生的诸多校内外教育活动,能够及时发现、解决小群体的或者个性化的问题。导师高频率地接受学生个体的咨询,大大加强了思想交流的深度,从而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效度。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尤其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往往因为教育涉及面广,班主任难以顾及全部学生个体,致使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长期低效。
应该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是学校教育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如何立足校本,准确定位目标,合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优化培养路径,可谓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艾楚君.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征候、原因与培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21.
[2]李菲.社会责任感生成遭遇的时代困境与教育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6.
[3]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20.
篇5
小组教学法是在启发式、灌输式、引导式教学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能够快速提升高中生领导力并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从培养高中生领导力的教学实践分析,领导力体现在群体中、组织中、团体中,小组教学法具有群体性、主体性、实际性、共同性,核心是学习者的角色扮演、体验和感悟与指导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产生共鸣,从而使高中生不论在学习兴趣上,还是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上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高中生群体积极参与个体的主动思考。
1 高中生学习领导力的现状分析
1.1 高中生学习领导力的优势分析
(1)目的明确,动力大。高中阶段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更加自觉主动,同时,他们对参与班级管理、学校事务、社团活动,以及对社会活动的热情度与日俱增,他们旨在锻炼自己、塑造自己、提高自己,发现自己,体现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高中生学习领导力的目的明确,有很强的动力。
(2)热情高,兴趣浓。高中生对领导力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认为领导力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一门知识,更重要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发掘自己在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方面的潜能,对自己的学业和继续深造,乃至今后的就业均有益处。
1.2 高中生学习领导力的问题分析
(1)学习的主动性参差不齐。高中生对领导力的学习在需求上均存在较大差距。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认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应对高考升学才是当务之急,关于领导力的学习以后再说,不论是学习自觉性,还是主动性都存在一定差距。而在学校和班级担任一定角色的同学则认为领导力的学习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对自己在班级、学校所担任的角色有很大帮助。
(2)学习过程中惰性强,方法不当。领导力的学习关键是持续的体验、实践、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高中生学习领导力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激情,需要对领导力这门课程在认知上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体验不深刻,感悟肤浅,学习效果不理想。
2 高中生领导力的教学现状分析
2.1 高中生领导力课程教学的优势分析
(1)重视程度高,师资力量强。近些年,高中生领导力的课程普遍走进高中生的讲堂,成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的不可或缺的课程,从领导力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加大了力度,积极改善了领导力教学环境,有效地推动了高中生领导力的教学。
(2)培养目标明确。领导力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旨在提高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对高中生的学业和继续深造,乃至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高中生领导力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高中生领导力课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重视课堂的讲解与传授,大量时间用在分析知识点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效率不高。
(2)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改善。高中生要学好领导力课程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不仅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更需要领导力课程教学实践的改善。应积极组织高中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学校社团活动以及学校、班级的管理实践中。
3 小组教学法应用于中学生领导力课程的优势
(1)小组分类教学。小组分类教学针对性强,吸引力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教师方面来说,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在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发挥其主观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高中生来说,学习需求相对一致,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够与教师的教学思路相统一,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理性思考,使他们的胸怀更开阔,思想境界更高尚。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与长处,提倡个人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共享。小组合作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总结、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3)小组体验教学。小组体验式教学是体验探索型的教学,以分享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共同回顾体验活动的全过程,交流体会,分享体验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同时发现自我的潜在能力,悟出教学中的内涵,体验克服困难的愉悦,并在成功力量的驱使下,在积极向上的态度基础上,实现认知和能力的?w移,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就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迹。
4 小组教学法在高中生领导力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
4.1 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对领导力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领导力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领导力课程教学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破解领导力课程教学难题的关键。对高中生而言,正处在对人生、对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的探索时期,小组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达到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理解、掌握领导力课程的知识内容,实现领导力教学的“自我教育”,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领导力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认知的快乐,独立思考的快乐,参与互动的快乐……从而使领导力的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4.2 可以有效地活跃领导力课堂教学气氛
篇6
一、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
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中,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于思维能力。这种把两者人为地割裂的目标定位造成目前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虽然存在着诸如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的不完备,也有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的安排、管理和实验教学评价方面的不足,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制约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瓶颈实际在于各高中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思想认识不转变,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不可能的;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是空谈。
实际上说,一方面学校要逐步完善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生物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教师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这就最大在限度地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现有的实验设备,克服了学校在实验条件方面的不足,也满足了学生做实验的需要。
二、合理安排实验,注重探究思维
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大部分高中学校基本上都没有安排生物实验课,
有的也是教师还是讲实验,学生听、记、背实验,也或是做演示实验,对于探究性实验就无从谈起。
高中学校应该独立设置生物实验课,合理安排实验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例,保障实验教学的时间,提高实验的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在实验课上,教师也要改变教师先讲,学生照方做的方法,七八个学生做一个实验,动手做者少,旁观者多。应该提倡小组实验教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参与实验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照顾到每个学生。此外,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传统的模仿或照着书上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对实验进行设计,在材料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课上,只是作为辅助者和指导者,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过多的干预,给学生自由发挥和自主创新的余地。笔者在处理《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有学生就用韭菜代替菠菜,突破了季节限制;还有学生用美工笔代替毛细吸管,克服了毛细吸管易堵塞和损坏的缺点。这在不自觉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三、合理进行教学评价,建立正确的实验教学导向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反馈教学效果的作用,它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评价不仅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进行实验所采取的策略,它已成为影响实验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教师更看重考分,便形成了目前对生物实验知识的评价基本上是借助于笔试,让学生通过强化记忆巩固实验的材料、过程、现象和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基本上等于零。
学校和教师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学校要鼓励教师在实验课中也采用各种激励措施,让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改变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的怪现象。学校和教师要对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实验活动以及成效给予合理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好坏。笔者在讲到《酶的作用和本质》时给学生提出:催化剂与化学反应是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催化剂是如何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实验、参与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酶认知。
四、合作学习,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现阶段的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多采用小组实验的方法,虽然有实验可做,但真正做的学生还是不多,这实际就是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在现今多元学习的教育环境中,合作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组建合理的实验小组,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合作氛围中,体验合作的益处,共享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每个实验小组都用小组长的名字命名,都有不同的分工如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有效地调动每位组员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尊重学生潜能和主体地位,力求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实验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相互磋商,彼此分享,创造一种积极互信的关系,促进整个生物实验教学过程的发展;也为学生的终身以发展奠定了基础。
篇7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教学改革 学习过程 体验学习
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变革陈旧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促进高中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新课程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和传统教育教学培养知识型人才的矛盾而产生的,充分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不仅要教给高中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尤其面向将来社会的高中生要具有优秀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传统教育教学环境下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传统教学理念中,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略高中生的学,教师教学依靠的是教师的威严,课堂教学中强迫高中生接受,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教给自己的知识,高中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感受得不到老师的尊重,导致高中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的学习状态是违背高中生科学学习规律的。所以,传统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高中生获得的只是死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不用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更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允许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中不科学、不利于高中生能力成长的因素,实现全体高中生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中,这几年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在大力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之所以要在学校中进行试点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没有可以借鉴的路子可以走,新课程教学理念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丰富。新课程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能让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尝试。新课程改革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地生根,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主动探索和积极付出。高中历史教师要本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研究,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高中历史学科特点及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推进教学改革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希望引起历史教师的共鸣,为高中历史教学增光添彩。
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区别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与教材,而新课程改革理念注重的不仅有教师、教材,更关注高中生。新课程课堂教学试图把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理念更关注高中生的学习,强调教师的教学要为高中生的学习服务,注重为高中生学习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程历史教学不但重结果,重过程,更侧重高中生个性发展,重创新、重历史思想方法的教育及高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新课程注重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是与高中历史学科特点相适应的。
二、新课程注重高中生历史学习过程,强调高中生的学习体验
新课程要求让高中生体验历史的社会科学性。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的社会科学性。同时让高中生体验历史的基础性与工具性,历史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更是其他学科的工具。任何社会学科都离不开历史,历史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加强体验。另外,历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历史教学要让高中生深刻体会历史的实用价值。教学要与高中生的社会实际相联系,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社会实际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融历史问题于教学情境中,让高中生在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注重高中生的学习过程
篇8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1.培养探究的积极态度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去观察生命的现象,主动地探索生命的本质,在探究中对生物知识及概念进行学习和掌握。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运用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这也是生物学概念形成的前提条件,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养成对生物世界进行探究的积极态度。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探究性学习方法是进行生物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学习生物学知识并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就可以完全掌握,而是需要通过探索去发现科学结论。教师要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得生物学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消化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策略
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不要把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领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探究知识。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而问题引导就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教师提出的问题出发积极地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遗传的基本规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下列问题:(1)当夫妻均为双眼皮,且生下了一个双眼皮孩子,那么,请问生出的下一个孩子有没有可能是单眼皮?如果夫妻均为单眼皮,是否会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这样就能够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进而获得学习知识。
2.实验与探究结合提升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进行生物知识学习的时候需要很多的实验论证,利用实验来让学生发现概念和规律,这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两者之间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运用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研究,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实验去验证问题,最终获得答案,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篇9
目前国内学者对初、高中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但是大多仅限于理论上的研究,可操作性不强,本课题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调查本市初、高中生的生物学学习现状,针对本地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策略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技术手段。
本课题组主要根据本市初中生物学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不能改变初中生物学教学课时、内容等教学安排,所以着眼于高中生的生物学教学,根据高一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缺陷,开展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的研究,具体策略如下:
一、对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建议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初、高中生物教师要做到通览教材、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初中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应使学生在初中解决而实际不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生物教师来说,还需要了解高一新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和生物学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中,节奏比较慢,复习巩固时间比较宽裕。而高中生物学课程的难度、深度大为增加,知识密度加大,这就面临着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和难题。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考虑这种时间和学习节奏上的变化,引导学生由慢而快地接轨,这样能使学生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一些初中生物学知识做铺垫,所以要紧扣高中生物教学大纲,采用“集中复习”和“穿插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适时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重点突出,对症下药,抓好衔接。
2.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
对于学生,要做正确积极的引导。高中知识是在初中知识的相关背景上做了深入的强化,引导学生在中考结束后能够对初中生物课本进行温习,高中生物教材上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其实或多或少都有在初中生物教材上得以体现。因此在初三中考结束,学生如果能够将初中生物做一定程度的温习,一定能够有效地提{他们高中的学习成绩。另外,高中教师还可尽量鼓励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初中已经养成了一定习惯,但是不一定适合高中,比如说生物,初中主要识记理解背诵为主,而高中显然不是这样,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是处理好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生物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
3.做好实验教学衔接
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不少实验知识与高中的内容相联系,且是高中实验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初中已学的实验知识与现在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衔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初中生物学实验知识在高中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考查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并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相关性、异同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辨别,帮助学生真正搞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融为一体,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此外,初中实验主要锻炼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相关操作。而高中实验则是要揭示本质,通过实验探究,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比如说显微镜实验,初中重在要求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功能用途以及低倍镜的操作方法,而高中,学生要掌握高倍镜的使用,观察质壁分离、有丝分裂等生命活动现象。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点做出循序渐进的安排。对于初中教师,要熟悉了解高中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尽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涉及高中的实验,适当做一些要求,强化学生的相关操作。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也应当了解初中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对高中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对初、高中学生的建议
第一,要认识到初、高中生物学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把高中所学的知识与初中的联系起来,并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完成知识再建构。要尽快摸索出适合高中生物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勤于动手、积极思维、归纳总结等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在学习中,应正视自己的主体地位,配合教,积极地调整和适应好高中生物学的学习。要明白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需要不断积累的学习过程。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自觉自主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注意带动后进生的学习,学习稍差的学生也要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学习。
三、巧设微课,唤醒遗忘知识
微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初中基础知识融进新知识里。如在必修三“内环境稳态”教学中,我们首先采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一铺垫,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较容易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必修一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学生观看初中学习的“人血涂片”的实验视频,在帮助他们回忆起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特点,明确了人或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制备细胞膜要选用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篇10
美国并没有研制一套心理测验题来测量哪些人适合当小学教师。哪些人最愿意当小学教师。美国大学的招生和管理制度能够起到这样的甄别作用。美国高中生报考大学虽说主要也是凭成绩。但是选择专业时却有相当的自由度。选择了某个专业后,如果不喜欢了,也可以很容易转专业。美国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比我国学生要大得多,他们可以同时选择几所高校,几所高校可以同时录取某个学生。而我国高中生填报高考志愿,表面上也可以报考几所大学,但实际上因为有先后排序,所以第一志愿起关键作用,也不可能同时被几所大学录取。
在专业转换上,美国人的思维跟我们的也不一样,他们认为转换专业是学生的自由。我国大学生要换一个专业很难,有的大学根本不允许学生换专业,有的大学虽然允许极少数学生换专业,但是条件很苛刻。例如,要求学生大学一年级的成绩要名列前茅。这种要求在本质上不是给学生转专业的自由,而是对学习成绩优异者的奖励。美国人的想法是,我不喜欢,学不好,所以要换专业。我们的想法是,不管你原来是否喜欢,如果要换专业就必须成绩好。问题在于。如果学生乐意学习当初选择的专业。而且能够学好,那么何必要换专业呢?总之,专业选择的自由度越大,学生就越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这正如年轻人谈恋爱,只有自由恋爱,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恋人。我们还没有进步到让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转换专业,而美国高校因为给予了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所以只有那些真正喜欢孩子、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会选择教育专业,从而忠诚于教育。
美国学生在教育专业选择上的自由与其成熟的市场机制密不可分,而美国教育管理中的一些细节性安排则处处体现了自由选择的理念。在一个市场经济成熟的社会里,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个人主义理念渗透到了人的无意识之中。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选择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美国公立大学的拨款要看学校的招生人数,学生人数多拨款就多。为了更多更好的生源,大学就想方设法让高中学生了解自己。
首先。大学会想法获悉高中生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测验是美国大学委员会委托教育测验服务社定期举办的世界性测验)成绩,它是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大学根据这个成绩,给高中生邮寄本校的介绍资料。因为美国高中生可在毕业前两年参加SAT测试,所以,高二学生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接到很多大学的介绍资料。一位美籍华裔教授的女儿由于SAT分数高,接到了几十所大学的介绍性资料,她父亲给笔者看时,那些资料装满了一个手提电脑袋。我国的大学虽说也开始重视向高中生自我推介,但远不及美国大学在自我介绍方面那么积极,那么有策划意识。其次,美国大学的网站上往往在首页就设置了一个prospective student栏目,中文意思是“前景学生”,就是那些以后可能来就读的学生。高中生和家长可以非常轻松地查找大学的相关专业信息,包括录取条件、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授信息等。其网页资料非常丰富,对学校的介绍非常全面。如果学生和家长还有其他疑问,也可以给招生办公室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或传真,都会得到认真详实的回答。再次,学生和家长可以直接到学校参观,学校在接待日有接待员,当面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大学的情况,当面回答各种问题,带领学生及家长参观校园。笔者在美国校园经常看到一群群的学生和家长开车到校来访问。大学网页上对大学的地理位置有详细的标示,大学也没有围墙,没有门卫,如果学生和家长想悄悄来考察大学,也绝对没有问题。
美国高中生在毕业前有足够多的渠道和时间获取大学信息,这为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真正自由地选择专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专业容易转换与美国大学的本科学习计划特点有关。美国大学的本科学制是四年,前两年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它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佐治亚州立大学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五个领域,大学生对这几个领域的课程都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在各个学院开设,学生能够广泛接触不同领域,学习兴趣可能发生转移。加上美国大学本科四年没有固定班级,不同的课程与不同的同学在一起,众多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既扩大了视野,也加深了对不同领域的了解,容易产生新的兴奋点。应该说到大学学习了两年,对广泛的学科领域有了较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和能力究竟在哪个学科领域,各专业的就业前景怎样,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选择会越来越清楚。如果还不清楚,也不要紧。如果学生想了解教育专业的学习计划,可以到教育学院办公室去当面问询。笔者所在的教育学院只有四个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中等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和教育管理专业。负责学生学习的办公室人员有4-6人,有的专门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有的帮助学生选修课程,有的管理学生成绩。这些人员在上班时间内都在办公室,很有敬业精神,从不闲聊。学生来咨询,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当学生进入具体的专业后,各个专业有专门指定的教授给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
在大学二年级即将结束时,如果大学生对当小学教师感兴趣,就可以根据教育学院各专业的入学要求提出书面申请。入学要求主要是看大学两年的学习成绩,此外还提供一些相关的证明,如没有犯罪记录等材料。绝大多数申请的学生能够被录取,但绝对不是百分之百的录取。这样那些达到了入学条件的学生,自己愿意选择教师职业,也乐意当教师,就进入教育学院开始学习两年的教育专业课程。当然,在哪一天,你的主意改变了,那也不要紧,你可以转到其他专业去学习。
有的人高中毕业时没有考虑从事教师职业,大学毕业后在其他行业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又希望从事教育工作,那也没有问题。大学的教育学院设置了相应的培养计划,由于这些人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所以在教育学院的专业方案跟上述的培养方案就有所不同,主要是参加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一位黑人女士,她的两个小孩都上小学了,还到教育学院学习教育专业;有一位妈妈就和自己的亲生女儿同班学习,在同一所小学教学实习,同年毕业获得教师执照。总之,在美国,你只要符合基本的入学条件,想从事教育工作,随时可以到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学习。这样一来,美国的中小学教师尽管不是最优秀的人才,但是他们都愿意当教师,是在对教育专业比较了解的情况下自由地选择了教育专业。
反观我国大学师范专业的招生制度和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有待改进的地方很多。有的事情是目前可以做到的,但是没有去想,没有去做;有的是目前难以做到的,但是
没有去积极筹划。高考是一考定终身,专业选择则是一填定职业。表面上没有强迫高中生选择某个专业,他们的专业选择也是自由的。但高中生在高考之前埋头学习,对大学及专业了解甚少,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自由”选择专业,盲目性很大。高中生和家长几乎收不到大学的书面资料,只看到高中校园里张贴的大学招生简章:他们也没有时间和经济条件到大学去参观,即使有的人去,大学也没有人接待。他们能够上网查阅大学的信息,但是很多大学的网站对专业的介绍不详细,看不到培养方案;有很多大学生到了大二甚至大三,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看不到大学教授们的联系方式。客观地讲,给高中学生邮寄介绍大学的资料还难以做到,但是把大学教育学院的网站建设好,详细地介绍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教授们的个人情况,则是一件不难做到的事情。而且网站建好了,大学可以随时随地更新网站内容,不受时空和地点限制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我们的大学教育学院应该尽快尽力建好自己的网页。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应该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择和转换专业。在目前现实条件下,这有一定的难度,但它应该是大学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现在大学生是缴费上学,尽管学费只是整个办学经费的一部分,但是大学生应该有较大的重新选择专业的权利。如果花钱学习一个自己不喜欢、就业没有前景的专业,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也是高校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财富的浪费。让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选择专业或者转换专业,是大学管理更理性化的表现。学生只有在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只有自由的选择,才能激发学习动力和热情。在这样的体制下,尽管不一定能吸引最优秀的学生选择教育专业,但是起码可以让那些真正喜欢孩子、乐意从教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当然,在开放专业选择自由度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给高中生、大学生选择教育专业的指导和服务。
我们应该意识到,目前的一些在职教师并非真正地喜欢教师职业。笔者对三十几位省级骨干教师做过书面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真正喜欢教师职业、愿意当教师的寥寥无几,多数人都表示如果有机会改行,就会离开教育领域。笔者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上课,每每问到谁乐意当小学教师,40人的班级,往往只有几个人表示乐意。面对学生的这种心态,笔者不知道是应该严格要求他们,还是应该降低教学标准。尽管笔者可以对学生说,即使你们以后不去当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仍是很有价值的。
- 上一篇:财务人员培养计划和方案
- 下一篇:高中生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