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肝癌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加之难以忍受的疼痛,会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情绪,导致不良的心理、病理之间的恶性循环,消极的心理活动会加剧病情的恶化。癌症的治疗不仅在于提高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其生存质量,护理人员进行躯体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配合治疗,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肝癌住院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30~60岁,平均45岁。均经彩色B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肝癌患者。通过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患者均得到好转。
2 心理特点
2.1 恐惧焦虑 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精神和心理受到强烈刺激以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的影响。同时肝癌患者多疗程的化疗及辅助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加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及癌症治疗效果差,患者担心预后,怕拖累家人,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慌、焦虑情绪,有的自暴自弃,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有的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们把生命完全寄托于治疗,或者乱投医、找偏方、精神崩溃、食欲不振。其表现为紧张、急躁、烦闷、哭泣,厌食、失眠,爱发脾气,对亲属百般挑剔、无理取闹,影响综合治疗。
2.2 悲观绝望 由于疾病和肿瘤治疗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乏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疼痛等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当疗效不显著或没达到预期效果,患者产生无能为力感,面对自身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渐渐地失去生存下去的信心,加上肝癌疼痛的折磨,有的脾气暴躁,有的沉默寡言,还有的绝食自杀,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自卑感重、情绪压抑、苦闷、埋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对生活产生怀疑。肝癌增加了家庭财力和人力负担,常有配偶提出离异或子女相互推诿,增加患者的不良情绪。
2.3 孤独忧伤 患者的求生欲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即使意识到自身疾病不能治愈,仍然希望奇迹的出现,这是人积极的心理状态。患者离开了家庭,接触的都是陌生人,与人交谈的时间较少,对亲人的依恋需要不能满足,患者很易产生孤独失落感。
3 护理
3.1 大多数患者具有焦虑和恐惧心理,精神紧张,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这是由于对癌症认识的错误造成的。护理人员应热情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的住院环境,使其尽快对环境适应起来。用良好的语言和行动来调动患者的能动性。诱导患者将心中的沉郁宣泄出来,使患者得到宽慰;介绍攻克肝癌方面的新进展、新药疗法。讲解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愉快的接受治疗与护理。巡视病房的时候多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对失去心理平衡和意志薄弱的患者专人护理。与患者家庭成员及其朋友联系,使其给患者更多的关心和体贴切,让患者体会到家庭和友情的温暖,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激发生存欲望。
3.3 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情况及对疾病的了解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医师、护士、家属等的默契配合。对消极悲观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及时调整患者的心态,做好生活指导。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护士要有娴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富有同情心,有敏锐的观察力,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交谈中亲切耐心,语气温和,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接受其合理建议;多食抗抑郁食物:香蕉中含有一种生物碱的物质,有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的作用;葡萄有提神醒脑作用,能净化繁杂思绪功能;菠菜含有叶酸,缺乏叶酸会导致抑郁症。
3.4 护士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患者,使其有良好的心态,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可适当组织文娱活动,使精神振奋、愉快;增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根据不同性格所表现的不同心态及应激能力的强弱,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使患者充分宣泄情绪,并给予相应心理疏导。
3.5 基础护理 帮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常翻身以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舒适的卧位,并及时更换;护理操作时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心理上有依靠;在饮食的选择上尊重患者的饮食习惯,增加食欲,满足心理平衡,使患者感到在家一样,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乏力、疼痛、骨髓抑制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感到沮丧、绝望。按医嘱予止呕、镇痛等对症治疗,同时向患者解释这是疾病治疗的必然阶段,消除恐惧心理。
参 考 文 献
[1] 邓嘉.肝癌晚期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S2):240.
[2] 王喜英.肝癌患者负性心态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3):345.
篇2
关键词:心理护理;分娩期;产妇;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90-0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要求医护人员要对生理因素对产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了解,对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所产生的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处于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状况都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充分了解该类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对分娩和母婴的预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处于分娩期分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应体会进行总结分析,帮助临床对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征进行全面了解,以便临床对分娩期产妇进行更加周到的护理,使产妇在分娩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分组研究方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抽取来我院就诊70例处于分娩期的产妇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划分在A组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41岁,年龄最小者18岁,平均年龄27.8岁;该组研究对象中孕周最长者42周,孕周最短者33周,平均孕周38.4周;其中包括26例初产妇和9例经产妇;划分在B组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42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28.3岁;该组研究对象中孕周最长者43周,孕周最短者32周,平均孕周39.1周;其中包括24例初产妇和11例经产妇。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将70例研究对象资料,进一步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5例,采用常规方式对A组产妇进行护理;在A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模式对B组产妇进行护理。对两组产妇的在分娩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产妇在分娩期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A组产妇,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处于分娩期的产妇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紧张、焦虑、恐惧、委屈。针对该现象临床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对孕期保健工作一定要予以积极开展,产前宣教工作也不容忽视。妊娠期妇女虽然会出现明显的心理以及生理变化,但是基本上属于健康状况,可以说是正常人的一个特殊生理阶段。产妇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还要将分娩前后的相关情况向产妇进行介绍,使她们的紧张情绪得以消除。在产前开展有效地宣教工作能够使产妇思想顾虑得到消除,树立其分娩信心。②助产人员在产妇进入待产室或者是产房之后应该用热情的态度去迎接产妇的到来。将待产室或产房的环境、相关的医护人员、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情况向产妇进行介绍。让产妇能够尽快对新环境予以熟悉、使陌生感得以消除,并且还要对产妇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热情和耐心的回答[2]。③若是能够得到产妇的信任以及配合能够使产妇的恐惧感得以消除、使产妇的安全感增加。医护人员要多与产妇沟通,维持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除此之外,在产妇进行各种检查时,在操作方面要尽量轻柔熟练,对产程进行主动细致的观察,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予以处理。使医护人员与产妇之间的关系尽量融洽,对产妇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帮助,会使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预后得到减少。④在产程中无论医护人员做何种检查或是处理,均应及时将其作用、目的以及必要性向产妇及家属进行解释。让产妇和家属能够对产程进展中宫缩、宫口以及胎儿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使产妇感受到所有人均为她服务,均以她为中心[3]。
总而言之,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处于分娩期的产妇进行护理,可以使产妇在这一特殊阶段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保证顺利生产,使母婴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证,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杨锡菊.心理护理十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9,12(14):217-218
篇3
【关键词】 精神内科护理 措施分析 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24-01
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基础都有所提升,伴随着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安逸的生活,同时也带来疾病的困扰。由于人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医院的护理水平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不光需要高水平的治疗方案,也需要全方位的护理措施,这样一来,对护理者的要求就更加严谨。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壮大,护理的模式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变得更加人性化和专业化。神经内科相对于其他科系护理难度系数更高,神经内的病人一般治疗时间长,大多数患者都会患有功能,所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 神经内科患者心理特点
1.1 焦躁
神经内科疾病成因相对复杂,有一些疾病甚至尚且缺乏治疗方案,为了更好的掌握患者的护理需求,必须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将不良的心理因素从患者心理消除,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由于神经内科的确诊时间较长,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往往不能全然顾及患者的内心感受,使患者产生焦躁的心理。有些疾病是突发性的,患者在患病时可能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更容易紧张激动,加速病情的恶化。面对医护人员的反复检查而产生惧怕的心理,激烈的情绪波动致使患者不配合治疗,更有甚者会发生医疗纠纷。
1.2 惧怕
大多数患者对自身的病情都是缺乏了解的,这样很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患者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也是恐惧感产生的原因之一。加上病痛的折磨会让患者自知能力降低,因而感觉到孤独和抑郁,。
1.3 低迷
神经内科疾病病程较长,药物疗效没有特别显著,又容易反复发作,这将带给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对此会表现的情绪低迷,甚至不配合治疗。患者治疗信心的丧失,将直接导致病情的严重恶化,影响初期的治疗效果。
2 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神经内科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甚至有智力障碍、走路不稳、偏瘫等疾病,要是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经验、耐心和责任心,就很容易造成患者跌倒。同时也存在一些患者认为自己有能力下床,私自下床后却因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而摔倒。
脑疾病很容易致使脑袋产生麻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会进食困难、喝水容易呛水。要是进食方式不对或者速率过快很容易导致窒息。
还有一些老年患者会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对这一类型的患者要是护理不到位,就会有走失等问题出现。
神经内科所使用的药物大多都是具有渗透性的,这样渗透性的药物就会对心脑血管的刺激程度较大,再加上神经内科患者的年龄层次过大,所以产生静脉炎的频率是颇大的。
3 神经内科护理措施分析
3.1 护理质量的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人们对护理的服务态度普遍较为看重。精神内科的疾病患者身体和内心同时忍受着巨大煎熬,有不少患者因为不能正视疾病,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焦虑、悲观等情绪。所以,在医护人员的护理过程中,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主动讲解病理,让患者以正确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病症。同时医护人员对待患者时要更加细心,多给患者正能量上的鼓舞。护理过程中的语言也要更加礼貌,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3.2 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日常的护理当中,如病人询问自身病情医护人员无法准确解释,就会让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产生怀疑。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对自身进行充电,多学习专业上的知识,并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运用自身的知识,让患者安心治疗。
3.3 协调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在日常护理当中,医护人员应该通过沟通来让患者放松心情。不同文化下,不同年龄的人说话语气是不同的,为了能够和患者更畅通的沟通,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倾听患者心理上的不安,抚慰患者焦躁的内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住院的过程中,患者们可能会更加关注病理等问题,所以医护人员在交流的时候应尽量围绕于此进行交流。
3.4 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会给患者营造更加良好的心情,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因此,在患者入院前,病房应该及时整理出来,让患者在进病房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以缓解患者的紧张之情,也会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并给患者带来心灵上的安抚。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给患者以安心、定心,让患者可以感性的去认识自己的疾病,主动的治疗,通过医护人员的个人行为,去影响、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治疗的时候更加轻松。面对越来越多的疾病产生,人们不要产生惧怕的心理,往往就是这种心理,才是最致命的的,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迟迟不肯面对自己的病,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更加会对家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良好的心态就是我们面对病魔的利刃。
参考文献
篇4
分娩是妇女的一个自然生理过程。然而在人类,分娩往往构成更大的应激事件,尤其是初产妇更容易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对分娩的恐惧、宫缩时疼痛的刺激、以及对胎儿是否安全的担忧等将形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对分娩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医学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不但要重视生理因素对孕妇的影响,更应关注社会及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做好产妇分娩前后的心理护理,提高产妇对分娩应激的应付,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分娩。
1 分娩前的心理应激因素
1.1 担心胎儿发育不正常。
1.2 担心分娩不顺利,害怕手术,害怕分娩时的宫缩痛。
1.3 陌生的分娩环境,周围产妇的痛苦或嚎叫,医务人员冷漠的面孔或语言刺激。
1.4 其他 为胎儿性别烦恼、担心分娩后遗症、担心胎儿不能存活、担心产后无人照顾、担心经济费用等。
2 应激产生的心理反应
2.1 焦虑、恐惧、抑郁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
2.2 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痛阈下降,加重疼痛。紧张-疼痛综合征可使神经介质分泌增高,使产程延长,同时减少子宫血流-胎儿缺氧。
2.3 在应激状态下,产妇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下降而缺乏自信。
2.4 由应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使产妇分娩行为的自控力降低或丧失。
3 对心理应激反应的应对措施
3.1 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产妇,介绍入院环境,使孕妇熟悉医院及分娩的环境和医护人员,减少入院分娩的陌生紧张情绪。
3.2 医护人员的某些言谈举止,针对产妇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建议融洽的社会关系,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适当讲究策略地给予回答。忠于产妇的利益,主动关心产妇的需求,以获得其信任,从而使产妇产生安全和信赖感。
3.3 做好知识宣教工作,向产妇讲解有关正常的分娩知识,临床后出现的征象,宫缩与分娩的关系,告诉产妇怎样减轻疼痛以及分娩时应如何配合,使其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活过程。如有妊娠合并症患者应注意异常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3.4 产妇对产痛的耐受力除与各人的痛阈有关外,还与心理状态有关,并且占很重要的位置。当产妇的心理状态不佳时,常表现为一有宫缩就不止,大喊大叫,不能自我控制,甚至拒绝饮食,使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导致宫缩乏力,造成难产。助产人员应根据产妇的不同情况,尽量给予鼓励、安抚与陪伴,示教肌肉松弛及呼吸技巧减轻疼痛,对于产妇点滴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及表扬,增强分娩的信心。
3.5 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在进行检查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态度认真,手法准确、轻柔、熟练、观察要细致,记录要及时,随时告知准父母产程的进展及胎儿的状况,使其感到自己受尊重、受重视,以增加其信心,把焦虑、恐惧的心理转移到积极的行为中,以最佳的心理迎接分娩的到来。
4 分娩后产妇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应对措施
4.1 心理应激反应 关心新生儿有无畸形、是否健康,以及新生儿性别,有的表现为喜悦,有的则表现为失望和悲伤。
4.2 应对措施 新生儿娩出后,医护人员应向夫妇祝贺,并告知新生儿是健康的,并且无畸形。至于性别方面医护人员要事先进行了解,主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帮助产妇解除思想顾虑,以免新生儿的性别与产妇期望的相反精神受打击,导致产后出血和不能安心休养。如新生儿畸形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暂时不告诉产妇,待胎盘娩出,子宫收缩良好时或选在其他适当时间再告诉产妇,同时给以安慰。
笔者通过200多例产妇的临床实践,体会到心理护理是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行、服务质量、熟练的业务技术,应用六心(细心、耐心、诚心、关心、热心、同情心)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取得了其信任,消除了其紧张、恐惧感,同时对家属也做了大量的心理工作,使产妇愉快度过了分娩难关。
参 考 文 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66.
篇5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剖宫产术产妇心理及心理护理对策。方法:对80 例进行剖宫产的产妇进行心理状态的分析,进行心理干预的方式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心理护理。结果:80例产妇积极配合,手术顺利,母子平安,恢复良好,本组新生儿无l例死亡,无一例术中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结论:做好剖宫产产妇的心理护理,改善其不良情绪,有助于患者术前准备及术后尽早地功能恢复。
【关键词】剖宫产;心理;护理
剖宫术是产科领域常见的手术,但对初产妇来说是个比较强的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的作用,产妇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如何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对产妇在术中麻醉效果、手术是否顺利与成功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我院2009~2011年行620例剖宫产手术,随机抽样80例,根据手术适应症、手术时间及手术后母婴状况,对剖宫术产妇术前心理及心理护理做一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年龄22—36岁,其中前置胎盘9例,骨盆狭窄29例,胎儿宫内窘迫20例,脐带绕颈5例,妊高症7例,宫缩无力4例,臀位6例。本组新生儿无l例死亡,80例产妇无一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一般情况良好,安全返回病房。
2 产妇术前的心理
产妇得到需要手术结束分娩时,最担心的是自己和婴儿是否平安,担心麻醉意外,术中术后出血,其次害怕手术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因此产妇在术前希望知道手术是由哪个医生做主刀,医生技术是否过硬,手术是否安全等。部分急诊剖官术的产妇,由于没有思想上准备往往出现恐惧。应激反应是一个生物——生理——社会的整体模式,由于以上的心理因素刺激,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作用,产妇表现为坐卧不安、不思饮食、不能入睡或六神无主,严重者在临上手术台时出现心慌、血压升高,有的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产妇术前的这种心理生理状态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因此做好产妇术前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1]
3 心理护理措施
篇6
1 乳腺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1 恐惧心理 由于人们对乳腺恶性肿瘤在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乳腺癌手术对女性第二性器官的完整性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出于对术后体形改变、生存价值的担忧及面临可能复发的威胁,部分乳腺癌患者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康复。患者常表现为:忧心忡忡、心情紧张及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十分敏感。或坐卧不安、唉声叹气、感情十分脆弱。
1.2 怀疑心理 乳腺病患者在疾病确诊前常有恐癌心理,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患者又怀疑是否是医院误诊了,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表现为:烦躁、紧张、 焦虑,各大医院进行反复检查,多方寻医求证等。
1.3 否认回避心理和幻想心理 乳腺患者一旦被确诊,出于对癌症的恐惧,不愿面对现实,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这是许多肿瘤患者得知明确诊断后最初阶段的心理反应[2]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1.4 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得已承认自己患癌症无疑时,“患者角色”的表演则相当“出色”。患者为了不让家人难过悲伤,这时患者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显得十分平静。非常愿意与家人呆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把“生”的希望甚至于日常生活护理全都交付给了医护人员。表现为:爱发脾气、苛求挑剔、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随地的要求医生护士给予关照。
1.5 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 日益恶化的病情以及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常常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患者常表现为心情忧郁、悲观、消沉和绝望,自残甚至轻生自杀。
2 乳腺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乳腺肿瘤患者由于有上述的一些心理特点和心理表现。以及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尤其是手术对女性第二性器官的完整性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出于对术后体形改变、生存价值的担忧及面临可能复发的威胁,部分乳腺癌患者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康复。随着乳腺癌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更显重要,经过术后几个疗程的长时间放、化疗,患者会因为其放疗的副作用、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等,使患者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烦躁、情绪低沉、意志消退等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其陷入悲观绝望之中,丧失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而再不愿意继续治疗。患者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加剧病情恶化的程度和速度。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重视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还有利于肿瘤的消退。是一种值得医护人员重视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3 乳腺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针对不同的患者心理特点,制订出合理的、科学的心理护理计划,并配备专门的相对固定的护士去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要根据患者在不同疾病期的心理状况和病情的变化等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实施方案。给予患者以贴心的心理抚慰及精神调养,以及必要的生活指导。充分调动其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
3.2 护理人员对患者应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爱心。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以及情绪反应了然在胸,在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之后,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如精神紧张、心理恐惧、否认怀疑、悲观失望、绝望情绪等,有的放矢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工作,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在医疗方面让患者满意放心。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
3.3 护士为患者提供精心护理时,不可忽视家属的作用。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行为、生活习惯 最了解,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所不能替代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属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克服悲观失望情绪,与医护人员一道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并积极配合医师对疾病的治疗。
3.4 有效的心理护理是建立在良好的护、患之间的关系上。护理人员要随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加深患者及家属与护士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保证各项治疗方案和疗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尽可能地满足其患者的意愿需要。让患者在住院期间,感觉一样可以得到生活乐趣。从而唤起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去战胜病魔,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重视乳腺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治疗乳腺肿瘤患者的关键环节之一。护士以和蔼的态度、可亲的语音,关心体贴的行动,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交流,以典型治愈病例让患者看到治愈的光明前途。取得患者在治疗上的配合,有利于提高对乳腺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恢复,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状况;分析;护理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生活方式及西方文化的入侵、吸毒、输血制品检测不严等,在我国艾滋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艾滋病由HIV病毒复制引起,是一种免疫缺陷综合症,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传播途径以血液、体液及母婴垂直传播为主,日常接触不会引起艾滋病的传播[1]。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对艾滋病知识了解的缺乏,人们普遍不愿意和艾滋病患者接触,歧视艾滋病患者,造成艾滋病患者的孤立;同时艾滋病患者还要承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疾病治疗的经济压力等,使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还加快了疾病的进一步发展[2]。本文重点分析艾滋病别人的心理状况,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艾滋病患者,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促进患者康复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58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血HIV检查阳性,均符合艾滋病诊断标准[3]。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4.9±2.16)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8.2±0.86)年。
1.2心理状况分析
1.2.1否认暴怒 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患者常因自我否认艾滋病而延误治疗,甚至迁怒医生下此诊断。此期患者大多数情绪激动,烦躁易怒,动辄大发脾气,拒绝治疗[4]。大多数患者在症状无改善,经历否认暴怒期后,才开始接受治疗。
1.2.2悲观绝望 患者一旦确诊为艾滋病后,大多表现为自责、不知所措、焦虑、抑郁、恐惧、悲观、绝望等。自责是后悔自己不该做糊涂事,一失足成千古恨;对疾病的难治性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低落的状态;患者害怕社会上的人及家人知道后远离自己、不原谅自己的过失而产生恐惧感;患者担心艾滋病无法治愈,担心危及家人的健康,担心死亡的威胁导致悲观绝望感。
1.2.3自我接受 艾滋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护理后,症状会得到有效的缓解,身体会得到部分恢复。加上医生护士的疾病讲解及健康教育,患者对艾滋病知识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心理上发生改变,慢慢接受自己患艾滋病的事实,心理上转入自我接受的心理平静期。
1.2.4报复打击 部分艾滋病患者心理症结较重,家属的疏忽及医护人员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可刺激患者异常激动,引发患者自卑、孤独、被遗弃感;艾滋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部分患者经济能力有限,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症状加重,这些因素都促使患者心理上的打击及不安全感,进而情绪低落、精神困扰发展到生气、愤怒,部分患者心地不纯,以致发展到愤慨社会、报复社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2结果
58例艾滋病患者中,存在否认暴怒心理56(96.55%),悲观绝望心理55(94.83%),自我接受30(51.72%),有打击报复社会心理8(13.79%)。
3讨论
由于艾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的途径不同,年龄及文化层次的差异,使艾滋病患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况。无论哪一种人群感染艾滋病后,都要面对社会、家庭的巨大压力,忍受疾病的折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改变,产生负面情绪,影响艾滋病的治疗。因此,应重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情感支持。
3.1不歧视艾滋病患者,给患者安全感 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负责任的态度工作和生活,不造成病毒的进一步传播。首先就要不歧视艾滋病患者,让患者感觉自己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维持社会大家庭的稳定;其次接纳艾滋病患者,给患者安全感,护士应给患者热情、细致的关怀照顾,鼓励和安慰,消除心理障碍,避免各种不良心理状况的产生。
3.2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艾滋病患者因病情特殊,住院期间缺少亲朋探视,极易产生孤独、悲观绝望感,而又急于想找一个倾诉的对象,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患者积极的正面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5]。同时护理人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制止患者自杀、报复社会等消极行为。
3.3用药指导 目前医疗水平尚不能根除体内的HIV[6]。抗病毒治疗只能控制患者血浆中的HIV-RNA水平,恢复或者部分恢复患者被HIV破坏的免疫系统功能。治疗所需时间长,告之患者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可减少病毒耐药性,增强抗病毒作用,促进治疗疗效。并向患者讲解药物注意事项及药物的副作用,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3.4健康教育 艾滋病患者饮食以高热量易消化为主,满足机体的消耗,保证营养的供给;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鼓励进行HIV检查[7],早期治疗,同时在夫妻生活中使用,减少病毒的进一步传染。
参考文献:
[1]韦柳迎,杜丽群.心理干预及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手术患者手术前焦虑心理的影响[J].内科,2013,8(3):335-336.
[2]郑玉兰.心理干预与程序化工作方法对防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患者失访的效果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2013,16:269-270.
[3]孙丽丽,于文霞,王立钢.浅谈艾滋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09:353-354.
[4]Shiramizu B, Ananworanich J, Chalermchai T, et al. Failure to clear intra-monocyte HIV infection linked to persistent neuropsychological testing impairment after first-line 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J]. J Neurovirol, 2012,18(1):69-73.
[5]彭华萍,王萍,刘卓,等.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11-113.
篇8
【摘要】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因素,包括特殊的工作环境与特定的服务对象、社会偏见、家属成见等,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包括注重专业学习、提高心理素质、改善医疗环境、加强社会支持等。
【关键词】护理人员 心理压力 措施
精神科护理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理论的科学。其护理目的在于预防和治疗精神方面的障碍,唤起人们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期提升社会、社区及个人的精神状态达到最佳境界。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其他职业无法想象的多种职业危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各种精神疾病患者,整个心理过程发生紊乱,重者思维活动脱离现实,难以正确理解客观事物,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对本身疾病缺乏认识,往往拒绝住院,不接受治疗,难以护理,有的可能伤人、自伤或毁物,甚至对医护人员抱有敌视态度;有的孤僻退缩或者意识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人员全面照顾;也有的表面看来安静合作,但病态支配下可发生种种意外。因此,护理工作繁杂多变,护理人员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尽职爱岗,提高工作效率。这不仅是我们每一个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上级主管部门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这些心理反应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措施。同时也呼吁社会给我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据有关专家研究,近年来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纠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 工作环境
精神科护理人员是与精神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危险的环境中。他们既要维护病人的利益,同时也想自己工作中无差错。然而,精神病人的行为有时是不可预见的。你可能在与他交谈沟通时,可能在带他参加康复活动时,也可能在为其进行治疗等多种护理活动时,病人对护理人员百般纠缠,甚至谩骂、威胁,不仅护理人员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与病人接触的所有人与其自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久而久之对工作产生厌恶、恐惧,出现脾气暴躁、易怒、言行举止失常。
2、 服务对象
由于精神科护理人员接触的是精神病人,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精神病人在其病态的支配下,常表现出行为幼稚、思维脱离现实、让别人难以理解;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可能发生扭曲,从而出现伤人、毁物、自伤、逃跑等多种危机状 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只能宽容和忍让,长期超负荷的负性情绪,使护理人员常常表现为紧张、害怕甚至抑郁。
3、 社会偏见
我国政府虽然已经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并把发展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然而在执行时仍面临种种困难,社会的偏见、歧视,人们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不足,对精神病工作重视不够,对精神病人通常都是一种恐惧、害怕和排斥的心理。与此同时,由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低,工作环境差,医疗设备简陋,被人另眼相看,听说你是精神科的护理人员时就视同见到精神病人一样,这样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产生自卑、无助的心理。
4、 家属成见
有些家属对护理工作不理解,对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尊重,经常提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不到满足就投诉,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大。虽然患者投诉对提高服务质量有直接作用,但如投诉不当会使护理人员产生严重的心身问题。这些患者及家属在行使投诉权利时,忽略了护理人员的权力和人格,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
5、 信心缺乏
患者的痊愈是护理工作的价值体现。但精神疾患多为慢性疾病,患者病程迁延,往往反复发作,有些甚至长期住院,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难以体现,缺乏成就感,长期从事这种工作,会慢慢消磨其乐观态度和工作热情,出现信心缺乏,过分内疚,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
6、 人员缺编
由于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发展起步晚和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医院护理人员配备往往严重不足。据卫生部对全国400多家医院的调查显示,三级综合医院病房护理人员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最低的医院仅为0.26:1,护理人员配置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护理需求,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而且也成为影响护理人员安全的隐患。加之患者的需求不会因为护理人员的短缺而降低标准,劳动强度不断增加。
护理人员能否成功地应对自己的工作压力,取决于个性、文化背景、健康状态,工作经验、应对能力和支持系统。作为一名精神科护理人员,当你感到自己处于压力状态时,除了采用各种情绪调节或松弛法来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外,也可采用科学的解决方法来消除自己工作的压力。管理者应多关心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她们缓解工作压力,促进精神科护理人员以最好的身心去服务患者。
1、 注重专业学习
有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认为继续学习能帮助她把工作做得更好。医院领导要支持护理工作,为护理人员提供多元化发展的机会,做好岗前培训,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培训,拓展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增加其继续学习的渠道,使护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减少孤独感,增加自我价值意识。
2、 提高心理素质
精神科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心情不愉快时多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护理人员在分配到精神科工作之前,可以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学会职业心理应对技巧,掌握基本的自我调适放松技巧,使其面对困难能保持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并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其个性,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出现心理失衡的护理人员,管理者应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安慰,帮助她们保持健康的情绪。
3、 改善医疗环境
改善精神科的硬件设施,使护理人员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充护理队伍,定期调整护理岗位,加强晚夜班护理人员的配备,以减轻当班护理人员的身心消耗;病房设施应充分考虑到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方便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举动,尽可能减少工作环境对护理人员产生的影响;加强患者容易出现意外区域的防护;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对有冲动行为、幻觉、妄想患者应安置单独病室管理,限制其活动范围,避免出现伤害护理人员的行为。
4、 加强社会支持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的关注、理解、支持;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需求,征求护理人员的意见,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充满了挑战,护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减少压力源的产生,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心理平衡、愉快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
通过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因素分析和正确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护理人员本身如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和主管部门的帮助。如果能给护士一个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能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一切烦恼将迎刃而解。有了良好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人类的精神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一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成香.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山东医药,2004,35(44):46
篇9
关键词:神经内科 心理护理 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日渐提高,护理工作也应逐渐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向系统的心身护理转变。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能力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悲观、恐惧等症状,如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将对患者的早日康复造成不利影响。
1 神经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1.1失望悲观。部分患者有比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后,机体部分功能丧失,又恐留有残疾,心理上受到沉重打击,继而产生悲观失望心理,一些患者有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工作单位的骨干,由于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担忧,心理上失去平衡,表现为沉默寡言、愁眉不展,对任何事都毫无兴趣,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1.2焦虑急躁心理。患者卧床时间长,功能恢复不像自己期望得那样快,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患者觉得自己为家庭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情绪极不稳定,反复询问医护人员自己的病到底能不能治好。表现为食欲下降、烦躁不安、失眠等,有时要镇静药才能缓解症状。
1.3多疑心理。部分患者怕自己成为亲人的负担,怕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改变,从而对周围人的态度比较敏感,怀疑自己不再受尊重,甚至怀疑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敏感地审视周围的一切,产生孤独和抑郁的心情。
2 神经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要有针对性
神经内科患者起病多突然,患者在短时间内从一个正常人到一个患者,不能继续从事社会工作和活动,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很多患者在心里上一时难以接受。患者的情绪特点是伤感、孤僻、抑郁、烦躁、易激动、自卑和自我为中心,尤其是伴有失语的患者表现更为突出。当想到自己将要长期卧床成为别人的“累赘”时,常会引起情绪异常、悲观失望。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针对患者不同的思想、文化程度、工作岗位、病情轻重等采取不同的措施,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交谈,解释疑问,消除患者疑虑。要对患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急躁,不厌烦,精心照料,使之自觉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病人刚入院时,会产生陌生感,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需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适应新生活。护士应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以真诚的态度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解释疑问,消除顾虑,使患者得以安慰,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护患间最初的信任感,对今后做好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在病人入院及为病人做检查和治疗、护理时介绍责任护士的姓名、病房的环境、同病室的病员、有关的工作人员、有关的制度、作息时间、治疗安排等,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适应医院的生活,满足患者被认识、被重视的需要,缩短护患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其精神顾虑,增加治愈的信心,使其自觉地配合治疗。
2.3 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
心理护理是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工作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疾病初期患者常焦虑恐惧,因此,心理护理要以解释为主,以消除患者的忧虑,要注意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针对各种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解决。①意识清醒的重症患者如偏瘫、截瘫患者,因精神上遭到很大痛苦,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应主动关怀照顾和帮助,鼓励患者坚持功能锻炼,坚定对今后工作和生活的信心。②失语的患者,要多接触他们,以了解他们的要求,主动热情体贴,并及早耐心帮助语言训练。③病情突变的重患者,如呼吸肌麻痹患者,大多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应注意观察病情,解释、安慰患者,消除顾虑、惧怕心理,并解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配合治疗。④对某些病情如精神因素导致病情恶化或复发者,可将某些允许患者知道的可能性告诉患者,并说明精神因素和疾病的关系,使患者自己能够摆脱不良刺激或处理好某些影响病情的因素,树立起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保持心理稳定,使其心情愉快地配合治疗。
2.4 高度的责任感
神经内科患者常有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不能控制、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点,患者常常性情急躁,悲观失望,顾虑多。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认为单纯靠药物和技术的处理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如患者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不加注意,甚至可引起意外的危险发生。在实践中,就有这方面的教训:对一位患有呼吸肌患者做气管切开并使用人工呼吸机治疗时,因未及时做好病情解释,患者恐惧、烦躁不安,不能配合治疗,吸痰时摇头、乱动,致使达不到有效肺充气功能,耗氧量增加,以致病情一度恶化;另有一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治疗病情已好转,但家属来接出院时,由于过度兴奋、激动,导致病情复发,再次出血。因此,责任护士要增强高度的责任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解释病情,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2.5 争取家属的配合
在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过程中,要学会从患者的目光、面部表情、神态、精神情感等变化中窥知其心理和思想的变化,要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理解患者的痛苦,关心患者的生活。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除自身因素外,还有来自家庭的原因。如有些患者由于得不到家人的照顾、理解和关怀,容易产生被人遗弃的不良心理。因此,在做患者心理护理工作时,要积极争取家属的配合,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卫生宣传,避免患者受到来自外界的不良刺激,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注重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高龄初产妇;心理特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13-01
1前言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处于分娩时的初产妇心情特别复杂,不良的情绪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分娩不能按正常的机制进行,从而导致难产。为了减少或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我们应该重视这些高龄产妇的心理活动,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她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分娩。
2高龄初产妇的心理特点及对分娩的影响
由于高龄初产妇的性格、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及家庭背景不同,所以在分娩过程中,其心理状态及其需求也不尽相同。
2.1恐惧、紧张心理:高龄初产妇没有分娩经验,很容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这种心理特征主要来自于亲朋好友之传说以及目睹其他产妇的表现。其中文化程度较高且对分娩有一定认识的产妇,往往敏感多虑,对自己能否正常分娩持怀疑态度:文化素质偏低的产妇,缺乏对分娩的一般常识,随着宫缩所致的疼痛加剧,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产生过分的恐惧、紧张心理也是很正常的。
2.2忧虑、烦躁心理:因高龄妊娠导致高龄产妇产生“胎儿珍贵”感,产妇在忍受分娩阵痛的同时,一方面期望尽快结束分娩,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否生一个理想、健康的孩子,感到忧心忡忡和烦躁不安。
2.3不良心理对分娩的影响:尽管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对母予都有重大的身心应激。 良的情绪反应,都会降低疼痛阈值,对疼痛敏感。消极的心理,会通过中枢神经机制,影响宫缩,容易导致产程延长.胎儿将会有不同程度的窘迫,对母婴的健康均有不利的影响。
3高龄初产妇分娩前后护理
3.1妊娠期:妊娠虽然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由于社会背景、文化程度、是否经历过妊娠及家属、朋友对妊娠的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孕妇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1)妊娠早期确诊怀孕后,孕妇心理表现会很复杂,对多年未孕的高龄妇女来说,常见的心理反应为:惊喜及矛盾。孕妇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如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营养知识、喂养知识等缺乏)担当起做母亲的责任,对早孕反应能否适应等对妊娠充满复杂的矛盾心理。而对于曾有过不良孕史的妇女来说,会因为以往的经历感到焦虑、害怕。应针对不同孕妇的心理特点,积极进行有效的沟通。有矛盾心理的孕妇应向其讲解妊娠早期的常见症状和处理以入及关于育儿、优生方面等相关的保健知识,使她们放松心情,增强信心,尽快适应孕妇角色的转变。
(2)妊娠中期高龄初产妇此期多表现为精神过度紧张。如担心胎儿过大、自己年龄又偏高会影响分娩而控制饮食或者害怕胎儿营养不良,盲目地、过度地补充营养。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史的孕妇还会产生恐惧心理。此期应注重孕期营养、活动和休息、胎教等方面指导。因为孕中期胎儿生长迅速,所需营养量增加,而营养不良、精神因素及高龄初产妇等多种高危因素易导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并发症,通过指导孕妇合理饮食,与丈夫一起对宝宝进行胎教,通过舒缓的音乐、亲切的语言放松紧张的心情,感受家人的关心,以正确的态度、轻松的心情对待妊娠。
(3)妊娠晚期: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分娩日期的临近,高龄初产妇会产生焦虑、惧怕心理。过度关注胎儿是否正常。尤其听到胎死宫内、胎儿畸形等负面的影响,应指导孕妇家庭自我监测胎动的方法,增加产前检查的次数,加强高危妊娠的筛查。通过开展孕妇学校、发放小册子、书籍以及采用标本、电教片等方法加强妊娠晚期的保健指导,使她们了解孕晚期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有关的分娩知识及协助分娩的技巧,消除孕妇的焦虑情绪。对有不良孕史的孕妇,可运用个别谈话、问答的方式给予单独的指导,针对孕妇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沟通时注意倾听孕妇的心理感受,引导其倾诉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帮助她走出阴影,消除心理负担,恢复积极的心理状态。
3.2分娩期:由于分娩的阵痛对新生儿的迫切期盼以及入院时其他产妇的分娩经过,会对产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惊慌等情绪变化,为了稳定产妇情绪,使之顺利渡过分娩过程,应耐心安慰产妇,指导如何与医生配合,井充分调动丈夫、亲属的情感支持,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3产褥期:产褥期产妇情绪变化较复杂,有新生儿诞生,初为人母的兴奋、激动;有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家庭成员态度转变,经济状况不佳等问题引起的压抑、忧郁心理,应给予产妇心理指导,建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由于分娩的经过还会在产妇心里产生~ 段时间的影响,应指导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的转变。向产妇及家属介绍相关知识: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日常保健知识,使产妇感受到母乳喂养、护理宝宝带来的身心愉悦及满足感,减轻产褥期不适。同时注意对家庭成员的教育,通过他们对产妇的关心和帮助,恢复积极健康心理,防止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
4结束语
孕期焦虑、忧郁是影响孕产妇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应对夫妻双方进行系统的产前宣教、心理咨询,指导孕妇做好分娩前心理准备及护理以利于顺利分娩及产后哺乳,使高龄孕妇顺利进入分娩期。消除产妇的思想顾虑,给予情感支持,发现患者忧虑和担心的问题,进而实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身心健康、和谐,促进分娩机制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小维,郭明彩,杨慧霞.高龄初产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