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市场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冷链物流市场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冷链物流市场研究

篇1

1引言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中,鲜活农产品包括五大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仅指活的、新鲜的),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本文探讨的是北京市农贸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所以根据上述《目录》中对鲜活农产品的表述,将本文研究中的鲜活农产品也定为国家所定义的五类农产品。

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农超对接已经成为全国蔬菜供应的发展趋势,农贸市场的货源得到了保障,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对于如何降低流通成本、降低产品价格,真正让商家、农民、消费者得到实惠,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

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具体包括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配送和销售等环节。

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流程图

对鲜活农产品的冷链供应的分析应将农产品物流与生活生产的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应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来分析,在这里,我们仅就农产品冷链供应的批发销售环节进行浅析。

3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运营现状

对于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在农贸批发市场上的表现,我们从存储(包括二次加工)和运输两方面来考察,而且,这是在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下来进行的。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

图2运营模式图

3.1批发市场中冷库的使用情况

就在北京所调查的八个农贸批发市场(八里桥、顺鑫石门、昌平水屯、大洋路、回龙观、新发地、岳各庄、锦绣大地)来看,市场里都有冷库等制冷设施来储存商户的鲜活农产品:有冷冻库,用于储存肉类产品或水产品;有水果库,用于存储、加工水果;有蔬菜库,用于易腐类蔬菜的保鲜。有些市场的制冷设施种类比较完善,以顺鑫石门农贸市场为例,用于冷冻肉类、水产品的冷冻库有82个,总容量达到1500余吨,用于存储加工香蕉的冷库有45个,总存储量3500平方米。总之,对于不同种类的鲜活农产品都有相应的冷藏方式,公共冷链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健全,但对于眼前的市场需求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有些商户在考虑自建冷库。自建小型冷库商户在所调查的几个批发市场中比重不大,一般在20%~50%;用于存储肉类、水产品的商户自建小型冷冻设施较多,而用于存储蔬菜、水果类农产品的商户冷冻设施建设相对较少,在顺鑫石门农贸市场,在近50家有经营店铺的蔬菜销售商中,自建冷库的商户只有5家。在我国蔬菜瓜果商品化达到60%以上的市场环境下,进入冷链系统的蔬菜水果比重仅占20%,远低于发达国家95%的比重。

对于批发类的市场,蔬菜、水果类供应商对冷库的使用并不多,他们都是尽可能在1~3天内就将所进的蔬菜销售(批发)出去。即便是在夏季,稍微保护后的蔬菜在三两天内不会变质,那么对制冷设施需求就不会很迫切,除非是由南方运来的易变质产品,有较高的恒温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销售商不愿意增加成本来自建冷库或使用公共冷库,如大洋路批发市场,租用公共冷库的开销是300平方米每天1200元,对于销售剩下的尾货,宁可任其腐烂,这对于个别商户来说减少了租用公共制冷设施的成本,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却是资源的浪费。

3.2冷藏运输情况

在运输方式上看,大多数商户采用的是普通运输,尤其是蔬菜、水果类农产品,采用冷藏运输的商户占10%~20%,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不是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牛奶、蛋类和豆制品在某些情况下也没有通过规范的冷链系统流通。在销售环节少、运输里程少的情况下,蔬菜瓜果的新鲜程度用普通运输的方式尚且可以满足市场要求。而实际上,在所考察的北京的几个农贸市场里,外地农产品的供应能达到75.6%,其中不乏来自海南、四川、云南的供应,像这些长途运输的鲜活农产品,质保是没有保障的。在北京,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较高,全国的损失率平均为25%~30%,发达国家一般在5%以下,美国仅为1%~2%。

批发市场中的商户销售量比较大,在粗放式经营方式下,损耗就经常发生,若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其他原因使经销环节时间拖延,浪费就更加严重。运输商或批发环节上的销售商往往只关注本环节的经营成本,不愿意采用冷藏运输,因为蔬菜不会很快腐败,至少在他们所在的环节不会因蔬菜变质而卖不出去。超长的流通链条、有效冷链应用率不足导致冷链在目前流通环节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4从农贸批发市场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尽管冷链物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程度仍然比较低,行业统一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冷链系统尚未形成。现实生活中不和谐的情况是很多的,肉、蛋、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价格轮番上涨,在市民抱怨菜价上涨的同时,还有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发生,农民也没有赚到钱,原因是多方面的。

4.1宏观引导不到位

没有部门深入研究、指导、推动全市场的冷链物流工作,从政府层面上缺乏对冷链物流行业的引导和支持;民间层面上也没有相关行业协会协调、指导,完全依靠企业自行盲目经营、发展,难免造成体系建设上的不到位或者局部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性建设。

4.2冷链物流系统观念的缺失

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没有系统的观念,各环节的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冷链的概念,但在操作上大多都是个体行为,不能对整个冷链物流体系进行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安全没有全程的监控,更无法实现对整个冷链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在农贸批发市场的上下游企业中,冷链实施的系统集成管理能力还很弱。

4.3冷链物流整体规划欠缺

规划工作不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重复性建设繁多,资源浪费严重。对于企业个体来讲,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全程供应链的冷链系统建设,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他们只在自己所在的环节中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自行组织生产,没有整体观念。现实中的冷链物流很 多情况是脱离冷链的,“断链”现象经常发生,没有形成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冷冻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整体效益。

4.4冷链系统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

这里所说的冷链信息化系统应囊括冷链生产的各个环节,能够产生整体效益。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造成冷链食品生产、流通的盲目性。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还会大大影响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信息不对称、仓储运输系统的效能比较低。目前,国内市场上几乎没有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或库存管理的软件,企业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系统信息化的重要性。供应链管理缺乏信息平台的支持,在大生产、大市场的环境下势必造成信息流、商流传递不流畅,不仅会阻碍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更会造成社会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

5改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通过对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冷链运营模式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应从多方面入手来解决发展冷链物流的问题。

5.1加强冷链物流工作中政府和相关协会的扶持力度

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支持和企业的配合来共同构建。政府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来鼓励冷库、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支持行业协会的建立,倡导企业对冷链设施的使用,以此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益。出台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优惠的政策,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5.2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上的问题需重视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冷链物流系统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加强冷链物流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尤其是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培训,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实习基地和编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实训手册,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实用人才。

5.3用全局的观念进行冷链物流网络规划

整合社会资源对大宗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开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从产区到消费区的冷链物流规范模式。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集团企业,建成集鲜活农产品交易、仓储、加工、配送、展销、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拥有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冷链物流中心。注重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规划,便于全过程的管理。

5.4加强行业及大型供应商信息化体系建设

在冷链物流行业中引入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降低物流成本,保证对冷链鲜活农产品和流通有准确的把握。通过先进技术可以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平台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对产品的上下游信息及各种冷藏车辆和冷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冷链产品供应及运输动态和库存产品的信息,确保冷链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实现冷链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

6结论

冷链物流的发展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逐步改善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宏观环境,包括:增加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冷链技术的开发力度;完善冷链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强全程冷链的监督;对涉及民生的重要鲜活农产品冷链企业给予支持等。另一方面,流通环节各主管部门协力合作,发挥引导和鼓励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企业、连锁超市、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等各个实体的积极性,采取适宜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以促进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体系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锦.现代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郑.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供应链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进入市场流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以及食品行业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内容。从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和采购,到生产、加工、流通、配送和销售,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食品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保障已成为跨企业、跨国界的问题,对食品供应链实施全面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一、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农业资源环境的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农业资源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资源等;

(2)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化学有害物质的使用和药物的残留对食品安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化学有害物质包括农药、工业化肥、各种生长激素等,这些化学物质的残留量过高对食品安全有着很大的危害;

(3)食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食品的保鲜而过量使用的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防腐剂的违规使用,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很大;

(4)相关食源性疾病带来的食品安全影响,如疯牛病,禽流感等会随着最终食品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5)高新科技制造的新原料给食品带来的安全影响,如利用高科技生产转基因食品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6)国家法律缺乏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而带来的食品安全威胁,如违法生产经营、食品假冒伪劣等对消费者身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7)食品安全的控制由于科学的进步而带来的新挑战,对食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食品供应链管理

1、食品供应链的管理特点

一般而言,食品及农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快速消费品,这使得食品供应链与其他行业供应链差别迥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

(1)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外包比例较大。因为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销性质的产品往往产品单值低,厂商为降低物流成本,一般会外包相关业务而不会自建系统提高成本。

(2)供应链长且复杂。从养殖和种植一直到形成最终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五个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以美国生产和销售软饮料为例,其供应链与香料的萃取加工链、玉米甜料加工链、甜菜和甘蔗糖加工链、二氧化碳气体加工、水果栽培加工、化合防腐剂生产、净化水生产、铝听和钢罐加工、纸箱加工、饮料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销、市场研究、营销与促销、零售等等有关,说明软饮料供应链管理者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必须洽谈、执行和处理的各种供应链关系及配送服务是非常复杂的。

(3)供应链产品消费周期短。食品及农产品(尤其是属于快速消费品部分)从生产、加工、销售到最后的消费为保证新鲜度抢占市场,在时间上要求非常高,但同时又需要经过多环节操作。在多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仔细谨慎才能做到最后消费产品的质量安全,这就要求食品供应链设计运作时必须力求高效同时各个环节都必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4)对冷链物流技术依赖性较强。食品冷链以保证易腐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不仅有对冷链运输系统的技术要求、还有对冷库等储存场所的冷控技术要求,从而才能最终确保消费食品的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

2、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2.1实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从“苏丹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对重大的自然灾害、事故建立预警系统以外,也需要在环境健康,特别是针对科技发明的环境健康方面,建立新的预警机制,从检测技术、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做起,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体系,加强宏观管理的宏观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微观预警体系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更好地应对种种食品安全危机。只要认为是潜在的人类健康危害因素,就可以采取以预警原则为基础的保护措施,而不必等具体科学数据评估结论出来,更不用等到危害的事实和严重性安全明朗化后采取。

2.2提高食品链上企业成熟度

这种成熟度主要体现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方式不适合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必须提高食品工业企业的工业化水平;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要求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2.3食品供应链高效管理

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参考文献:

篇3

走进北京的家乐福、京客隆、超市发、物美等大型商店的生鲜区,远远的就被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轰的“晕头转向”,到近前一看更是“硝烟弥漫、激战惨烈”。蒙牛——8连杯装酸奶全部“买8送2”,双果粒4连杯装酸奶“买4送1”,屋型装酸奶 “买500g送250g”、 “买250g两包送250g”,全部产品让利幅度在25%以上;光明——8连杯装酸奶“买8送2”、“买8送3”、“买8送4”、“原价8元,特价5.9元”,屋型装酸奶“买1000g送250g”,让利幅度在30%以上;三元——四连杯装酸奶“买4送1”,屋型装酸奶“买1000g送500g早餐奶”,让利幅度也在“25-50%”之间;伊利让利幅度相对最小,但也在12.5-25%之间。

按酸奶类产品的平均毛利率30-40%来计算,各大品牌均处于负毛利销售状态,即均在赔钱。

那么,明知赔钱,为什么纷纷要采取这样的行动呢?

答案一:战略竞争的考虑。

随着国内白奶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各品巨头的座次(主要指标:乳品主营业务收入)发生了很大变化。2003年底伊利一举取代光明,成为乳业老大。蒙牛则一路狂奔“杀入”四强。三元的排名不但没有前移,还落后了好几位。引权威人士预测:中国乳业正处于“战国时代”,如果不能在3-5年内进入行业前5名,今后将很难生存。面临如此竞争环境, 2004年各大巨头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酸奶版块作为中国乳业的“未来”,首当其冲成为各大巨头的“手中签”。光明凭借其先入优势,把酸奶业务看成是其“光复失地”的“秘密武器”,要实现销量与利润的双重贡献,把北京确定为“第三主战场”,势在必得;蒙牛则气势汹汹,要砍下“4个亿”的“酸奶蛋糕”(北京2个亿),想借此帮助其成就100亿的宏图;三元则把持地理优势,积极防守,争取“城门不失”,以供后计;伊利在2003年底成为北京市场酸奶第一品牌后,加快了拓展的步伐,倾力打造“未来之星”。

答案二:过高的估计了市场容量,销售压力大。

据调研数据显示,北京酸奶市场容量为全国单个市场之最,约为10-14亿元人民币,年成长率在30—35%之间。2004年各大巨头受战略指导思想影响,纷纷将销售目标较2003年上浮了100%以上,试图多切一些“蛋糕”。但一季度的市场数据表明,北京市场酸奶整体市场容量较上年增长幅度只有约35%,并没有达到预期的100%以上的增长。这也使得各巨头始料不及,销售指标完成较计划进度差了很多。进入四月份,销售指标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由蒙牛首先挑起了“价格战”,各大巨头纷涌跟进,演义了酸奶市场罕见的“生死决战”。

答案三:用白奶的思路来运作酸奶。

酸奶类产品在中国还处于成长阶段,其产品特性与白奶有很大不同。首先:酸奶类产品在绝大多数市场被定位为休闲食品,而不是必需品。其次:酸奶类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有冷销售,对冷链的要求极高。还有:酸奶类产品保质期很短,对渠道分销效率及物流有很高要求。再有:酸奶类产品被许多消费者看待为功能性食品,具有保健作用。以上特点决定了酸奶类产品的运作模式与白奶类产品有很大不同,主要思路集中到:产品品质的创新与控制、细分市场的研究与满足、冷链的规划与建设、技术力量的加强、服务效率的提升等等!

然而各白奶巨头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捷径,试图用白奶的思路来运作酸奶市场,表现为:产品结构单一、主力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促销手段单一、对销量目标期望值过高、冷链意识不强、研发力量相对较弱、服务效率低下等等。

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喜忧参半。有的高兴,“真实惠,比矿泉水还便宜呢”!有的抱怨,“越来越难喝,比水还稀”!部分血糖高的消费者质问,“怎么就没有适合我们饮用的酸奶呢”!

那么,又如何走出酸奶价格竞争的迷局?

方案一:对国际、国内酸奶行业应有清醒的认识

国际酸奶市场以欧洲最为发达,但近两年增速放缓,增长点主要来源于细分市场的增长。亚洲的日本/台湾次之,酸奶向功能化、保健食品方向发展。美国、中国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就产品发展特点而言,国际市场表现为:产品多样化、市场细分化、健康产品日益增强、含益生菌产品快速推出;国内市场表现为:产品品类较少,品种单一;制作工艺简单,主要以普通菌种、普通工艺为主;产品恶性价格竞争严重;新品推出缓慢。可见,中国酸奶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较差,但发展空间很大。

方案二:创新是最好的差异化

究其价格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即:在产品的物理指标与外在表现形态没有明显差别的前提下,产品的附加价值就很难体现,最终导致价格竞争。如果长此进行下去,且公司实力相当,就会导致两败俱伤。不过,如此时把握机会,摆脱价格战,打“价值牌”,创造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则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在中国有两个例子可以借鉴:一个是中国90年代的家电行业,当时外国家电品牌主导中国市场。1995年率先由长虹发起“价格攻势”,其它品牌纷纷呼应,中国家电业进入了“血战”状态。29英寸彩电只售1298元,相当于一辆山地自行车的价格。各品牌纷纷叫苦不迭,小品牌更是“血流成河、死伤无数”!长虹虽因此获得市场份额提升,但损失极其惨重。

而此时惟独海尔提出:决不降价!同时启动了产品创新战略与品牌营销战略,向高端市场发起攻击,最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家电品牌; 另一个是中国的瓶装饮用水行业。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瓶装饮用水市场被娃哈哈、乐百氏、康师傅、获特满、崂山等品牌分割。按常规理论分析,水是最没有差异化的产品。

然而却有一个品牌要创造奇迹。随着“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语的播出,农夫山泉瓶装饮用水如“横空出世”,凭借其“天然水较纯净水更有营养”的比拼策略及新颖的产品包装、一系列的情感沟通,迅速打动了消费者,产品供不应求,创造了超出行业平均毛利率数倍的利润,成就了中国瓶装饮用水前三名的“佳绩”。

以上示例告诉我们:不断创新,推出有竞争力的差异化商品或服务,并辅之于良好的沟通策略,才是市场制胜的关键!

方案三:细分市场潜力大

酸奶类产品在西欧有60%以上是冷藏型甜点,在亚洲日本、台湾则把酸奶看成是保健型食品。从整体来看,酸奶类产品的细分程度越来越明显;品质方面更加注重健康营养,产品中加入了“益生菌”、“钙、维他命、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6)草本提取物”、“低糖、无糖、降血脂”等营养配方,满足各类消费人群的需求。

所以说,对于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酸奶市场,更应当注重基础市场研究,注重产品的功能与营养开发,关注各细分市场的发展状况,从而促进整个市场健康有序快速成长。

方案四: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在中国,行业协会的作用相对较弱。建议强化酸奶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主要包括:

1、通过定期举办“酸奶峰会”,论证中国酸奶业的发展方向,争取会议达成一致意见;

2、制定酸奶企业相关准入、生产、销售及竞争规约;

篇4

多层因素,催生智慧物流

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5万亿元,是“十五”末期的1.26倍。物流业增加值每多一个百分点,就会多10万个工作岗位。可以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和基础产业。2009年2月25日,金融危机时,国务院就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成为惟一入选的三产行业。

电商网购业务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物流业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然而物流行业相对的落后状态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时下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7%,美国上世纪就已低于10%。而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市场研究公司 Yankee Group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由于供应链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损失每年约为 400 亿美元,相当于其销售额的 3.5%,只要看看堆满空集装箱的世界港口和跑冤枉路的集装箱卡车就能明白这一点。

此外,低效的物流供应链消耗了更多的油料,造成大量的碳排放,污染环境,损伤了产品竞争力。我们知道,汽车、轮船、飞机每天都在陆地、水面和天空留下碳排放的足迹,不但产生油费,还增加了成本。为发展绿色产业,时下英国的零售商会在产品包装上粘贴一条标签,标明碳排放量,当产品价格都一样时,顾客会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产品。专家认为,也许不久之后,欧美国家会在碳排放标准上设置门槛,如果中国产品碳排放量达不到标准,或将失去出口的资格。为此,欧美零售商、消费者将来会选择更多来自巴西、墨西哥的产品,因为来自中国的产品运输路线太长,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大为增加经营成本。

以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推进我国物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成本降压、市场需求和技术革新的多层因素的推动下下,催生了智能物流(Intelligent Logistics System, ILS)。智能物流,又被称作智慧物流,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全面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智慧物流”风生水起,应用广泛成效明显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许多大型物流企业、制造企业、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 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而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

随着全球技术的日趋进步与广泛推广,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等亦纷纷进入国内一些企业和公用单位应用领域。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先进物联网技术特征,打造智慧物流。

时下,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实现智慧物流,以较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四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德隆物流公司每辆配送车上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网络与客户共享物流信息。被德隆物流运载的产品则在包装中嵌入RFID芯片,芯片具有识别各种产品特性的功能。通过芯片,在物流过程中,不只是物流公司,相关的物流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物流货物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而物流货物上的芯片,装卸时会自动收集物流货物内容的信息,卸货检验后,用嵌有RFID的托盘,经过读取通道,放置到具有读取设备的货架,物品信息就自动记入了信息系统,实现精确定位、入库,缩短了物流作业时间,提高了物流运营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目前,中远物流包揽了几乎所有家电企业的物流配送,如海尔、海信、康佳等。以海信为例,中远在西安、沈阳、天津等都设有制造工厂,如何把每一台冰箱以最优的路径、最低的成本、最低的碳排放量,准确无误地送到全国近八千个销售商手中,对中远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后来中远采用IBM的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创建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了机器人队码垛,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分拣线上开展自动分拣,计算机控制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系统。通过智慧物流系统,中远成功将全国分销配送中心的数量从100个降至40个,分销成本削减23%,节约了25%的燃料,并减少了10%~15%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283公顷阔叶林。

食品跟踪与追溯解决方案也是目前国内智慧物流的一个亮点。如在一个现代超市,各种食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拿起一只苹果,再用扫描器对准苹果的条形码,瞬间,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运输”、“果园”、“超市”三个项目。点击“果园”后,苹果的生产厂商名称、生产时间、农药喷洒时间及数量、采摘入库时间、装车出库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再点击“运输”,运输公司名称、驾驶人及行驶路线等信息便自动展现在记者面前,而那些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食品,还可以通过点击运输过程中的不同地点,轻松获知温度、湿度等情况。

而目前,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

企业如何创建智慧物流管理系统?

我们离智慧物流或已不远。先进的企业及其CIO应洞悉未来,先人一步,提前布局,把建设智慧物流迅速上升为企业战略,抢占先机,全面建设推广智慧物流,使之成为驱动企业未来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而未来在引进物联网、推进智慧物流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如何未雨绸缪,遵循怎样的推进步伐、建设内容,创建企业智慧物流管理系统?愚以为:

一是建立基础数据库。建立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准确、更新及时且能够实现共享的信息数据库是企业建立信息化建设和智慧物流的基础。尤其是数据采集挖掘、商业智能方面,更要做好功课,对数据采集、跟踪分析进行建模,为智慧物流的关键应用打好基础。

二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目前企业传统物流业务流程信息传递迟缓,运行时间长,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组织缺乏柔性,制约了智慧物流建设的步伐。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客户的利益和资源的保护为出发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管理理论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包括观念再造、工作流程优化和再造、无边界组织建设、工作流程优化(主要指对客户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和智能监测等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三是重点创建信息采集跟踪系统。信息采集跟踪系统是智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RFID射频识别系统和Savant(传感器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组成。每当识读器扫描到一个EPC(电子编码系统)标签所承载的物品制品的信息时,收集到的数据将传递到整个Savant系统,为企业产品物流跟踪系统提供数据来源,从而实现物流作业的无纸化。而物流跟踪系统则以Savant系统作为支撑,主要包括对象名解析服务和实体标记语言,包括产品生产物流跟踪、产品存储物流跟踪、产品运输物流跟踪、产品销售物流跟踪,以保证产品流通安全,提高物流效率。当然,创建信息采集跟踪系统,要先做好智慧物流管理系统的选型工作,而其中信息采集跟踪子系统是重点考察内容。

四是实现车辆人员智能管理。车辆调度:提供送货派车管理、安检记录等功能,对配备车辆实现订单的灵活装载;车辆管理:管理员可以新增、修改、删除、查询车辆信息,并且随时掌握每辆车的位置信息,监控车队的行驶轨迹,可避免车辆遇劫或丢失,并可设置车辆超速告警以及进出特定区域告警;监控司机、外勤人员实时位置信息以及查看历史轨迹;划定告警区域,进出相关区域都会有告警信息,并可设置电子签到,并最终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实现车辆人员智能管理,还要能做到高峰期车辆分流控制系统,避免车辆的闲置。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可以通过预订分流、送货分流和返程分流实行三级分流。高峰期车辆分流功能能够均衡车辆的分布,降低物流对油费、资源、自然的破坏,有效确保客户单位的满意度,对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车辆人员智能管理也是智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模式,在选型采购要加以甄别,选好选优。

五是做好智能订单管理。推广智慧物流一个重点就是要实现智能订单管理,一是让公司呼叫中心员工或系统管理员接到客户发(取)货请求后,录入客户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客户信息,管理员就可查询、派送该公司的订单;二是通过GPS/GPSone定位某个区域范围内的派送员,将订单任务指派给最合适的派送员,而派送员通过手机短信来接受任务和执行任务;三是系统还要能提供条码扫描和上传签名拍照的功能,提高派送效率。

六是积极推广战略联盟。智慧物流建设的最后成功需要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同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各相关企业、IT公司等通过签订协议契约而结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具有节省成本、积聚资源、降低风险、增强物流企业竞争力等优势,还可以弥补建设“物流企业”所需资金、技术、人才之不足。

七是制定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智慧物流的建设不仅要加强企业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应在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对智慧物流建设的冲击,尽力避免或减少对客户单位、零售终端、消费者和各相关人员的人生和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实现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