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一、中高职贯通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和规格上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中高职人才培养最终目标都是要立足于区域、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都必须贴近企业生产、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但中高职处在不同的教育目标体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围绕中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做到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注意相互的衔接;另一方面,中职要以高职为导向,根据高职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贯通专业建设目标
积极探索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与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联合办学,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职业能力为纲,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加快专业与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为具有鲜明上海机电产品贸易特色,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五年制复合技能型专业。
中高贯通专业将引领学校同类专业的发展、推进学校其它中高贯通试点专业实施,促进学校中本贯通专业的发展、为推进本市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贯通人才培方案设计
跨校培养贯通:重点解决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各自为政、师资隔离、中高知识技能层接不畅、教学资源割裂、实训资源割裂问题。
跨领域知识能力融通:着力通过教学体系设置、课程改革实现学生跨专业领域知识学习融会贯通问题,根据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螺旋上升规律,按照技能--理论--综合的递进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跨专业师资、划分专业知识结构比例、建设融合课程、整合跨专业实训资源等方式,解决学生跨专业学习问题。
双证融通:通过巩固扩大国际商务、机电课程双证融通课程,缩短学生就业距离。
创新培养理念:
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原则。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在学生文化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心理品质、艺术与审美能力、职业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几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凸现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加强技能培养,抓住技能训练一条线,技能训练由低到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螺旋上升、提高。
四、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监督
师资融通:中高职所有教师授课不再以学校为授课单位,实现中高职教师联合授课、交叉授课,中高职教师课时互认和高职教学提前介入,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课程互听互评与企业评课机制。
教学资源一体化:中高职在专业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习题库、案例库实现资源统合、标准统一,做到中高职教学资源的规范化、一体化;建立核心课程高低年级学生互助平台,由授课教师参与管理;
考核标准统一化:中高职同时强化课程项目化、过程化考核,增大过程考核在总体考核比例中的比重。设立课程多阶段考核制度,形成理论课程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实训课程过程考核80%、期末考核20%的统一考核体系;
授课流程贯通:核心贯通课程高职教师提前介入授课、答疑、考核过程;针对部分课程跨时较长,要求教师学期授课伊始,至少安排4个学时进行前导课程知识串讲,引导学生巩固前导课程知识;学期期末,教师至少安排一个学时,进行后续课程前瞻介绍。
跨专业课程建设:强化机电贸易、机电产品报关实务、机电产品单证实务、跨境电商业务等课程建设。
五、中高贯通培养关键在于一体化实施
篇2
>>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如何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理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议 基于岗位需求的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双体系融合”研究 校企深度融合的数控、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基于复合人才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财经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美中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建设举措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职教理念,构建课证融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EB/OL].http:///link?url=3diMRzLUJJZdHv7oR
QbLJ7yxMpi9UJtypHATjMo5RDlVdorGzlU36hmo5TRwrVKr
W1YYnpvi5-OagmxIMdAu6E4WY6XzaUeIupS_8FV2PTS.
篇3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国际商务
中原经济区处于中国经济版图“之中”,是国家区域经济版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3月17日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传承区。然而,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的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也的建设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实现近远期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如何抓住国内外产业升级和技术转移的机遇及中原城市群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机遇、实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成为众多学者争相讨论和研究的议题。
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知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内生变量。以高等教育为源泉的“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就人才培养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话题,很多学者都做过研究。孙俊豪在回顾了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河南省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高乖莉认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硬实力”是基础,文化“软实力”是平台,商务英语是桥梁。要对外宣扬河南文化,语言媒介不可或缺,以言语为媒介,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势在必行。虽然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培养具备何种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来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国外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国际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华夏历史和文化的国际传播等问题,之前研究鲜有涉及。
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发展研究,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出发,深入调研涉外企事业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我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我省高校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素质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商务人才,狭义来讲,是熟悉外贸流程、外贸公司运行和管理知识的,主要服务于各类对外贸易企业的专门人才,即传统意义的外贸人才。广义来讲,国际商务人才就是能够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外贸、接待、沟通、文化交流等方面工作要求的专业人才。除了较强的英语表达沟通能力外,他们还必须具有商务、贸易、管理、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国际商务环境中,商务人员都选择使用“国际商务英语”这一国际上被普遍认可的、通用的交际媒介去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国际商务英语是一种在国际商务场合交际的手段,也是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友好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桥梁。
国际商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具有专业素养的国际商务人才在国外先进的设备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对外的技术交流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促进河南进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是提高中原进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04年,我国施行“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企业准入门槛降低,河南省对外贸人才在质和量的需求上与日剧增,外贸人才缺口达到百万以上。另外,根据外贸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却又看到“需求”和“供应”上存在严重结构性不足。文化引商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原经济区是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要将中原文化推向国际,外语的桥梁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语言(英语)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而文化的传播状况又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但匮乏的人才现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河南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既有扎实的外语能力,又熟悉商务活动、了解中原历史和文化。这就需要高校转变观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播,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助推中原经济的建设。高等院校要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为本的理念,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培养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商务沟通人才、广告营销人才、文化交流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必要的人才资本。
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面临许多问题。例如,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英语知识与商务、科技、旅游、翻译、文化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立足语言,跨学科、跨专业展开研究,从国际商务人才的观点出发,调查中原地区外贸、旅游、翻译、文化交流中的人才供需矛盾,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不但不会削弱外语学科固有的人文学科属性,反而会充实外语学科的内涵。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语言助推经济和服务文化的特殊作用,合理的整合外语资源,利用外语为中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搭建平台,大力提升中原经济区域竞争力。以语言为载体,把中原文化传播出去,把外来文化吸收进来,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原,让中原走向世界,达到文化“软实力”支撑中原经济的效果。(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俊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河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8
[2]高乖莉.外语服务文化产业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软实力支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07
篇4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逐渐复苏,我国对外贸易及交流活动也日趋活跃,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独立学院发展十几年来,为地方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智力保证,随着最难就业季的到来,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如何保持并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各个独立学院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概述
1.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商务人才,国际商务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各个高校相关任课教师及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1994年,黎孝先先生对国际商务人才提出了五点素质要求:较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政策水平、至少会一门外语、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什么不会学什么再学习能力。1997年,汤长兴对驻外商务人员等国际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社会交往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管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等。后来,不少学者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了论述,但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并没有改变,就是掌握一定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外语技能。
2.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及发展。2001年之前,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各职业教育院校,之后,才开始在本科类院校兴起。当然,目前来说,有着极强应用性和职业性特点的国际商务专业仍然是各中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中的主流专业。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对外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有了长足发展,扎实的国际贸易知识、熟练地谈判技巧、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沉稳的解决争端等成为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新的素质要求。2005年,教育部设立国际商务新本科专业,并将原归属于经济学科的国际商务专业并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另行设立归属于管理学科国际商务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本科层次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有40余所。
二、我国独立学院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国际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经济贸易部门及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①。这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类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素养的原因要求学校不能按照一本、二本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但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是基本按照母校同专业的目标进行培养。这样造成的后果有二:第一,人才能力趋同,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第二,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厚基础、重技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②的培养要求,必然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
2.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模式陈旧,难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如下:一是教材内容、案例陈旧,跟不上经济形势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贸易规则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课题、新领域,比如新贸易保护、国际电子商务、环境与贸易等。而现在的教材大多内容陈旧,大部分案例已不适应新形势变化。二是缺乏实践技能培养。学校虽然开设了实践环节,但实践环节较少,书面大于实际,设施也不完备,实践效果差强人意。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和创新实验,实验环境与市场环境差别较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进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
3.在协调管理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仍显不足。由于国际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非常接近,导致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不能将三个专业区分开来,这种现象在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院校中尤为明显。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较为扎实,但技能不足,并且容易成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复制品,使此层次的人才供给过多,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上手快的、应用型的人才少。
三、优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纲目,课程设置是高校建设中最基本的环节。各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服务的方向、自身的特色,确立明确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基础知识扎实、熟悉国际法规与贸易惯例、能够熟练应用商务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做到:第一,突出理论教学,是学生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功底,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创新。第二,加强学生计算机技能和英语的训练。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进商科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国际化的商科教育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内容的国际化上。(1)课程设置应以动态的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开设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等的课程。(2)教材选用应与国际接轨,选用“双语”教材,突出实效性。(3)教师应具有国际化视野、敏锐的判断力和即时处理国际信息的能力,能够进行熟练的经、法、商、贸双语教学,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商务实战经验与能力。(4)采用参与式、模拟式及案例等教学方法,丰富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三维动画、试验软件、互联网等教学载体,在虚拟国际商务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增强学生的实景认知。
3.整合校内外优势师资资源,引入国外智力。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涉及的领域广泛(原本是经济类学科,2005年后划入管理学科),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师资资源。第一,打破学科和院系界限,合理配置校内资源,实现经济学、商学、贸易、法学等多学科交融合作,设置综合叉课程。第二,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外优秀人才,从周边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外聘、外借人才,引入“名师”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校际学科优势互补。第三,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聘请经验丰富的外教进行国际商务课程教学从而缩小国内教学与国际市场的差距。
4.积极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合格的毕业生就是学校的“产品”,相关用人单位就是这些“产品”的需求方。独立学院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导向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产品”,更要将这些优质“产品”积极的推介出去,这就需要各独立学院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这样不仅能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实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还能提高“产品”质量,更是树立各独立学院品牌的重要策略。因此,不管从满足社会需要还是促进学生就业、树立教育品牌、提高教育市场竞争力,独立学院都应该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通过学生和用人单位宣传,实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信度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黎孝先.培养跨世纪的国际商务人才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4 (02):4-6,9.
[2]汤长兴,张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现代化,1997 (03):50-52.
[3]李小红,莫锡坤.入世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04):25-27.
[4]唐少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01):13-15.
[5]张庆亮等.高等学校市场营销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8-10.
注释:
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商务谈判;实践性教学
作者简介:沈树明(1982-),男,江苏盐城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商务谈判。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0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显,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两者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欠缺是导致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培养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为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就要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而言,一方面要具有社会生产一线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理论基础扎实,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强,进入用人单位以后能迅速转变角色,独立承担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工作任务。因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有别于对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对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而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眼高手低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而高职高专培养出的人才理论基础不扎实,后劲不足也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一大问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建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这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应用型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积极参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外商交易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企业对熟悉商务知识,懂得谈判技巧的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因此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商务谈判这门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至于目前高校培养的谈判员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国际商务谈判是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利益主体,为达成某笔交易,就交易的各项条件进行协商的过程,是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该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学、逻辑学、数学、语言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交叉的内容,而且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谈判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而我国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而且担当着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能力得不到锻炼,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虽然近年来任课教师也在尝试采用案例教学、电影教学法等形式,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不能熟练地运用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与策略。因此,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课堂讲授中的运用,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
三、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实践性教学方法探索
1、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尝试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与专题讨论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以此来克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授完商务谈判策略与技巧知识点以后,给学生一则关于中日双方机电设备买卖的谈判案例,让同学仔细阅读材料,认真思考,整理思路。然后通过一些激励措施让部分同学分析中日双方在此次谈判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策略与技巧,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方面。最后将谈判双方使用的策略与技巧比较一下,并进行综合,由他们作为双方的谈判代表进行实践演练。
又如,笔者在讲授商务谈判开局这一章节时,就商务谈判开局气氛的营造问题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实践教学方式。情景一:甲公司谈判组去乙公司谈判,谈判气氛比较紧张。开始展示介绍产品时,乙方主谈要求甲方将一些数据写到黑板上,甲方主谈走到前面的白板上写,写完后立即回原位,没想到脚下的地板太滑,差点摔倒。甲方人员面露尴尬,而乙方人员窃窃私语。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甲方主谈和乙方主谈。就甲方主谈采取哪些方法利用这个机会营造开局气氛问题进行角色扮演。情景二:一位男推销员上一位女顾客办公室推销帽子,他们素不相识,如何打开局面,给对方留下好感?通过角色扮演,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他们对商务谈判开局气氛营造的方法与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模拟商务谈判
模拟谈判一般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本班级人数规模来确定选择个别同学参与的观摩形式的模拟谈判或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的竞技式的模拟谈判。首先,谈判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及特长进行分工,确定组长、主谈、商务人员、技术人员、法律人员等角色。其次,确定谈判的内容,如一般的商品贸易、合资企业的谈判、技术转让的谈判、合同谈判、租赁谈判等,每组选择不同的主题及贴近实际生活的谈判背景。再次,制定商务谈判方案,通过商务谈判前的准备这一章节知识点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收集对方信息,制定谈判方案。最后,正式的模拟商务谈判活动,双方以谈判方案为指导进行模拟谈判。在进行模拟谈判时任课教师可邀请教研室的其他教师担任评委,任课教师要注意谈判进程的控制并记录谈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总结中针对这些问题和同学们共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模拟谈判结束后还要进行评定与总结。这部分可由学生自评与教师参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其中,学生自评应反映谈判中出现的问题、谈判的经验及体会。教师的综合点评应包括书面资料和综合表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书面资料包括背景资料、谈判方案、书面合同、谈判记录等资料。综合表现主要包括个人谈判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调组织能力、商务礼仪运用能力、商务谈判策略与技巧的应用能力等。
四、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实践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首先,要合理安排课时,在保证一定理论课时的基础上,增加对实践教学课时的安排,或者单独设置谈判实践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施小班授课,以便安排模拟谈判与课堂讨论,以期更好地组织课程,达到教学效果。最后,注意其他相关课程的设置与衔接。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涉及面较广,没有一个章节是离开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的,甚至在有些章节还要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如在报价阶段,除了要掌握报价策略,还要掌握产品的市场行情、各国的税收政策、运输费用、汇率、支付方式、风俗习惯等。这就要注意该门课程与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市场营销、市场行情、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课程的衔接问题。
2、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水平
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克服思想的僵化,体现教师的“激发”与“引导”的核心地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必须广、触类旁通,而且对教师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内在联系、重难点,融会贯通;同时,要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高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允许教师挂职到企业锻炼、邀请具有涉外商务谈判实战经验的人员指导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注重考核方式的实践性
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一般通过卷面形式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更多的采用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种考核形式无法达到检测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应用能力的目的。可以采用综合的考核手段来进行测评,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最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30%)、平时作业(30%)、课堂表现(40%)构成,期末成绩由模拟谈判(50%)、案例分析(50%)构成,重点突出实训考核,从而引起学生对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EB/DL].tech.省略,2006-06-23 11:26:28.
[2] 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
[3] 王淑贤.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篇6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和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这一专业的就业市场前景良好。据统计,2010年国内国际商务专业人才110万人,从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量估计,未来10年内具有外贸出口权的公司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18万家左右,从辽宁地区来看,“十二五”期间辽宁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好,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国际商务人才尤其是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又通晓国际经贸知识和规范的商务人才呈现短缺状态。但就在前不久,2015年第一季度的国内各省GDP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的GDP增速明显放缓,东三省整体状况不好,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擅长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国际性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辽宁省内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尚不多见,业已开设的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沈阳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自2004年开办以来备受好评,积极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需人才,本文将着力于此,基于现状分析及沈阳大学该专业的建设分析,以提出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议。
2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纵观目前国内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建设情况,可以分为高职高专、本科、硕士三个层次。其中,高职高专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数量最多,该类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注重进出口贸易实务能力的培养,建设思路以就业为第一标准,未来专业的谋算相对狭窄;国内本科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校不多,以辽宁省为例,不足10家,已经开设的多是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基础的;至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方面就更少,从目前存在的少数几家看,也多是在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基础上,适当增加部分理论课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务高端人才的培养仍有差距。进一步对国内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建设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思路不明;专业特色不凸显,人才培养结构单一等,以下将结合沈阳大学该方面的相关分析,进一步阐释。
3沈阳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作为沈阳大学的专业方向之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于2004年开始招生,迄今已经培养了360余名毕业生,2015年初,教育部正式批准沈阳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独立招生,沈阳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商务、跨国经营管理基础理论、业务知识、专业技能,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和国际商务文化,熟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要求,具备跨国经营、管理、策划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专业建设上看,该专业目前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紧紧围绕相关需求,努力培养既通晓中国国情又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外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部门从事金融、贸易、会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国际型高级商务人才。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沈阳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按照“引进嫁接合成本土化国际化”的五步走方略,通过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广泛地引进和借鉴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近70%实行双语教学,形成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并因此获得了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中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1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的称号,2名教师获得辽宁省教学名师的称号。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和培训逐步打造了由外语教师、专业课双语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三支教学团队,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毕业生工作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毕业工作后的短时间内脱颖而出,或成为部门主管,或成功实现职场拓展。
4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问题分析和沈阳大学办学经验的阐释,本部分提出具体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举措。
(1)教学课程需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应设置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因此需要较广的知识面,课程应当包含经济与管理类的基本理论知识、国际商务的相关知识与一定的实习实践经历,可在通修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提高开放性选修课程的比重。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丰富教学手段。如强化小班讨论课程与注重案例教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类的案例非常多,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商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领悟到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问题。
(3)打造优秀教学师资队伍国际商务许多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对于师资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使课程不至于大而泛。因此,打造一支合适的教学队伍对于保证课程质量尤为重要。
篇7
关键词:国际货运 岗位需求 中职 国际商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外贸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国际货运行业的发展。国际货运行业发展迅猛,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外贸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难度高、体系庞大,光专业核心课程就有《进出口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外贸单证实务》《国际汇兑》等。要想让学生面面俱到全都掌握,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个挑战。中职学校普遍实行的“两年在校,一年实习”的模式,根本来不及深入学习课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用传统模式培养的中专毕业生难以适应外贸企业的岗位要求,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函电、合同的书写能力极差,离外贸企业的人才要求相距甚远。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只能适应辅的外贸助理工作,上升渠道受限。
基于此,在原有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在必行,需要对接货运与报关岗位需求,探索中职国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依托岗位需求,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删去一些国际汇兑等难度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性不强的课程,其主要知识在外贸业务协调中体现。把商贸法律与案例与商务谈判礼仪整合成一门课程商《贸案例与谈判》,并编写校本教材。最后,加入国际货运、报关实务等一些与国际货运行业密切的相关课程。
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外贸业务协调》《外贸跟单与生产跟单》《国际汇兑与结算》《外贸商函》《外贸制单》《商贸法律与案例》《商务谈判礼仪》。
国际商务(货代与报关)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外贸业务协调、外贸跟单与生产跟单、报关实务、外贸商函、外贸制单、国际货运、商贸案例与谈判。
二、强化实训环节,引入专业模拟实操软件
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业务规范,忽视实际流程等。笔者学校在学生实训平台上,引进了上海远恒公司与上海海关学院联合开发的“报关模拟实习平台”。该软件采用了角色扮演模式,让学生扮演报关员角色,亲身经历报关工作,以实际报关工作流程为背景,将教学重点落实到实践实习中。
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改造,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完成一体化教学,实现外贸业务协调实训、外贸跟单与生产跟单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国际货运实训等实操任务。
三、加强考证教学,推行“学历+技能”双证制
中职学校都比较重视专业课考证,但对企业实际的证书需求还缺乏了解。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设置对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货运从业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等的考证要求,专业课教师需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考证教学对接,在课堂上完成考证课程的辅导。在学籍管理制度中,要求学生至少取得两种专业资格证书。
将考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在日常上课过程中逐渐渗入考证的信息。例如我们在外贸单证课程中与考证同步教学,把考证的题目融入日常教学当中。对于新出台的报关水平测试,把最新的报关考试信息渗入到相关课程的日常教学当中,并在学生第三学年考前集中辅导报关水平测试的内容。
四、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与职精准对接
国际商务专业是实践要求非常高的专业,用人单位十分注重学生在校学习时的专业职业能力与实践经验。
在宁波地区寻找合适的外贸类及其相关港口物流企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或采取专业订单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外贸类相关企业培养人才。
作为港口城市,宁波市有大大小小国际货运公司几千家。笔者学校与浙江中外运有限公司、宁波雅戈尔国际贸易运输有限公司、宁波泛洋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等本地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学生第三年去货代企业顶岗实习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扩大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外贸企业
笔者承担的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青年课题《以典型商品贸易为任务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正式启动。由于本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国际贸易,学生就业目标主要是广东的外贸企业,因此掌握广东省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本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主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研究团队的老师及本院2010级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对广东近16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4份。
一、调查问卷说明
(一)调查目的
由于本院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广东省尤其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企业,所以了解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各类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了解这些企业基本情况及对人才需求状况、对课程设置的建议,为本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依据,并对以后的专业主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广东省尤其珠三角地区从事外贸相关工作企业,包括仅从事国际贸易企业、有自主出口权生产型企业、国际货运、进出口报关及其他相关企业。在课题研究团队老师及2010级国际商业专业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共收回有效问卷134份。其中从事国际贸易企业28家,占样本21%;有自主出口权生产型企业43家,占样本43%;国际货运企业34家,占样本25%;进出口报关16家,占样本10%;其他相关企业16家,占样本12%。有自主出口权生产型企业和国际货运企业合计达68%,占被调查企业近七成,这与本院国际商务专业就业方向跟踪调查结果基本吻合。134家企业中国有企业占5%,民营企业占56%,外商投资企业占10%,合资企业占5%,独资企业占12%,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2%。半数以上企业是民营企业,恰恰是本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性质。这也说明本次调查对象选取的合理性,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反映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三)调查内容
调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单位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地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企业性质、业务领域、员工人数、成立时间、薪酬等;第二部分是企业人才需求信息调查,包括企业员工结构、未来三年人才需求、最迫切需求岗位、人才引进方式、学历要求、资格证书要求、工作经历要求、企业招聘时最关注因素、大学生求职主要困难、企业对毕业生基本看法等;第三部分是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包括哪些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用处最大、从事外贸工作应具备哪些使用技能,哪些语言课程比较重要,是否有必要修第二外语,是否有必要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外贸商品知识和技能训练。最后是企业是否有和我校合作意愿及对本校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1.人才总体需求分析。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46家企业选择有需求,5人以下;16家企业选择有需求,5-10人;29家企业选择有需求,10人以上;1家企业选择无需求;41家企业选择不确定。统计结果显示外贸人才需求有缩水迹象,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几年外贸政策的调整(如出口退税的降低等)、人民币升值及欧债危机等国际环境的不良影响所致。但问卷统计外贸人才需求保守估计,134家企业平均需求6人。据有关资料提供数字,到目前为止,广东有近4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按这一数字计算,广东外贸企业总数应该在4万以上。按照每家企业需求6人计算,未来珠三角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在24万以上。而2009年广东共有各类型高校112所、在校大学生约133万人,近几年内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40万人,国际商务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每年不超过2万人,高职毕业生不超过1万人。即使考虑省外人才的流入和省内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等因素,珠三角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仍然可以为广东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1]。
2.外贸企业需求岗位分析。广东省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为主,外贸人才岗位设置主要包括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货代业务员、报关员、商务秘书、报检员、单证员和业务助理。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及业务助理这三个岗位,其次是单证员、货代业务员及报关员,最后是商务秘书和报检员,如图1所示。
(二)外贸企业技能要求分析
1.相关资格证书要求分析。外贸企业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所以大多数院校是通过对学生的考证培训,加深学生对行业及职业岗位的了解,以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调研结果显示,外贸企业招聘时对人才的相关资格证书要求主要集中在跟单员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和单证员证书,其次是国际货代从业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电子商务证书。国际商务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是跟单员和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岗位作为外贸领域的后起之秀具有后发优势,用工需求量大,职业发展前景开阔,业内有“想要做经理,先做好跟单员;想要做业务员,先做好跟单员;想要做老板,先做好业务员!”的说法。所以无论在人才需求量及资格证书方面,都显示其突出优势。
2.企业招聘时最关注因素分析。企业在招聘时关注因素集中在实践能力、外语能力、工作态度和沟通能力。在调查中,近七成的企业选择了上述四项因素。其次较为关注因素为专业知识、学历、后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受访企业中约有52%的企业选择专业知识,近三成企业选择学历、后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于性别、年龄、学习成绩、户籍所在地、产品知识、外表、计算机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则只有进一成的企业选择。说明今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及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如图2所示。
3.专业能力要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认为在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主要实用技能集中在接单能力、沟通交际能力、跟单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其次为市场开发能力、贸易知识和市场调研能力。而如规避风险能力、公关能力、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企业管理能力、争议预防与处理能力则选择得很少。
(三)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1.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用处大小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认为国际商务开设所有专业中用处最大的是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其次是市场营销、国际货运实务、商务谈判、外贸跟单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课程。
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高职院校;浅探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开放的经济和多元化的贸易离不开顺畅的国际沟通和交流,因此,商务英语的沟通桥梁作用显得异常重要,懂经济又懂英语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更是不可或缺。高职院校有着偏向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等职业人才的特点,在商务英语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讨,以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意见建议。
1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的定性,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紧密衔接。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同时具备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是同时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商务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核心原则的指导下,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取得了显著进步和长足发展,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商务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几种模式,有的模式在传统英语课程中添加一些商务知识,有些针对某些特定的商务活动进行针对性英语教学,[1]这些不同的模式各有千秋,虽然看似不同,但大体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也就是综合了传统语言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一般而言,英语类课程主要有: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翻译、英语泛读、专业英语、英语函电、英语口译、外贸英语会话等;商务专业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进出口业务、国际商法等。另外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还会涉及到一些讲述国外文化背景的基础课,如英美文化、英美影视欣赏等。总体来看,这种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对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适应了当下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但是,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的结合度不够,教学过程中还是没有很好地整合英语和商务两个模块,而商务英语正是要求用运用自如的英语进行商业活动,教学过程中英语和商务若即若离的关系会给这个目标大打折扣。二是,商务英语师资力量有限,由于我国商务英语专业起步较晚,专业的教师队伍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商务英语教学的最佳教学是教师既有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又有着良好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可以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商务知识的讲解,而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显然要求过高。三是,实践活动还需加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该非常注重实践训练,但是目前国内教学过程中多是停留在课堂授课,即使有实践训练也只是流于形式,这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2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有着专门用途的英语,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国际商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其特色也应该是围绕职场生活而体现。因此,商务英语课程并不是简单地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更多地应该是教授给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涉及的企业管理、商务沟通、生活及工作方式和习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贸易知识,熟知商务流程,当然这一切都以扎实稳当的英语能力的支撑为基础。
概括而言,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是要专业化,二是要强调针对性,三是要注重实践。这三个特点相辅相成,描绘出了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为后文提及的教学改进提供了指引方向。
商务英语的专业化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有别于普通英语教学,要体现出其特别之处,也即服务于商业活动的英语教学。虽然商务英语是以普通英语为基础,但它已经属于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弱化了普通英语,而更强调其功能性。如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在专业词汇、表达方式上已经更为独特。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的是其独特性,在教好普通英语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训练,使学生具备用英语灵活地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
这就涉及到商务英语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要加强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是指要针对其商业活动这个特点进行教学。国际商务活动中诸如商务会议、电话电子邮件沟通以及商务谈判过程中要求参与者要熟知专业知识,并用流利的英语进行表达。参与者面临诸多挑战,他们可能需要与素昧平生的客户打交道,而且受到商务会议时间限制,这就要求参与者要尽可能提高交流的精准程度和专业性,以追求商业活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必然是针对这个特点去设计并完成教学活动,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长期以来,中国教学过程中存在老师直接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现象,这也许有利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但是对于商务英语教学来说却是一个灾难。商务英语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实践训练。因为国际商务活动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它所需要的人才也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工作去向是投身于国际商务活动中,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促成经济贸易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学不能过于死板,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商务活动中涉及的各种知识,如各国风俗、职场礼仪、会议风格等等。因此,注重实践也是商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3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意见建议
一是,加大对专业师资力量的投入。商务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的英语教学,它需要英语和国际商务都精通的教室。而目前的情况而言,这又是高职院校的一块短板,极大地限制了商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强大师资力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加大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引进,一个是对现有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引进新教师要以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位导向,招收同时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国际商务知识的教师,这样才可以逐渐壮大专业师资力量。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有些教师可能以英语见长,有些教师又以商务知识见长,因此要针对教师的长处和短处设置培训方案,力争将教师打造成两方面都精通的教学队伍[2]。
二是,商务英语教学要加强实践性,通过“干中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应当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用性较强的商务实践课程,如“商务英语谈判”、“出口贸易实务”、“商务合同翻译”等课程。其次,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条件采取模拟教学的方法,如配备国际商务模拟实习实验室,满足学生实景参与国际商务运行的需求,在国际商务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再次,可以加强与相关贸易公司的合作,为学生开辟第二学堂,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或者邀请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人才为学生讲课,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紧跟全球化趋势,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目前,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世界各国的产品和经营理念不断输入中国的同时,我们的产品和文化也在国际上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商务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并且要求逐步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课程应该及时删减老旧课程,并根据需要推出一些适应新形势的课程。如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商务用英语教学应该对此有所涉猎,以适应这种新的国际商务形式[3]。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要从高职院校的特色出发,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胜任一系列国际商务活动的专业人才。这就奠定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的基础,指明了其不断优化的方向。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育,优化师资结构,着重引入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紧跟全球化趋势,不断推陈出新优化课程设置,在这些措施之下,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一定会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贺广生,肖云南.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商务谈判 模拟谈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15-0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外贸易体制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对外经贸活动,与外方的接触也日益频繁。在我国企业参与世界分工和开展国际商贸活动的过程中,商务谈判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商务谈判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商务谈判课程被公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类学科,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谈判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此,笔者采用了模拟谈判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谈判中真正领悟从谈判准备、组织实施、完成开局、报价、议价磋商到成交签约全过程的各项工作的真正含义,身临其境去感悟谈判中的各种技巧和策略的运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提高和检验教学效果。
一、确定模拟谈判内容
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容选择范围较广,可涉及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合资、租赁、等多个领域。在确定谈判内容时,要调查授课对象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考虑内容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的背景是否熟悉。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谈判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谈判准备与谈判实施。
二、模拟谈判的方式
模拟谈判一般以小组谈判进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让所有同学参与到谈判中来,谈判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定在3~4人左右,根据班级人数分为偶数个小组,每两个小组扮演谈判双方,每个小组确定主谈人和辅谈人员。在具体分组过程中,考虑到主谈人应具有上下沟通的能力、较强的判断、归纳和决断的能力,以及领导下属齐心合作的能力,教师可以征求班级干部的意见来确定主谈人或者学生们毛遂自荐担当主谈人,然后由各组主谈人去选择组员,最后由教师根据各组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气质类型适当地协调各组的人员构成。分组之后,每两个小组构成一项谈判任务的谈判双方,根据谈判任务各组分别构建各自的模拟公司,确定各组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各组成员的职务和分工。
三、谈判前背景调查
根据课堂教授的谈判准备方面的知识,各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与各组谈判任务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谈判所需的信息。其中,国际商务谈判的环境因素涵盖了谈判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等因素。对谈判对手的调查是谈判准备工作最关键的一环,主要调查分析对方客商的身份、资信情况、对方的需求或利益分析、参加谈判人员的权限和谈判目的等情况。此外,谈判者还要正确了解和评估谈判者自身状况,查阅交易标的物相关知识和市场行情。
四、各谈判小组制定谈判方案
各谈判小组根据自己的谈判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自的谈判方案,方案主要包括:①确定谈判主题;②双方谈判的时间和地点;③对双方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④拟定谈判通则议程和细则议程;⑤确定谈判目标。即根据前面谈判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调查的谈判项目所涉及的具体交易条件的信息以及谈判团队能力等因素,确定主要议题的目标层次:最高目标、可接受目标和最低目标;⑥谈判过程使用的策略和应对措施。
各组将通则议程安排好后送交各自的谈判方共同审议,经双方同意确认后在模拟谈判中执行。
由于细则议程是对己方审议后的具体策略的详细安排,具有保密性,其内容包括对外口径的统一,谈判中各种可能性的估计及其对策安排,在此要求学生站在对方立场考虑,对方会有哪些重要的利益和需求点,己方有哪些利益和需求点,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另外,各组自行讨论商定哪一方作为东道主,作为东道主的一方,需要制定接待方案。包括迎接、安排住宿、谈判会场布置、活动安排、送别等环节。
五、组织模拟谈判
模拟谈判教学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提高课堂实践的质量和效率。笔者建议模拟谈判的组织由各组派出的代表和教师共同完成,在准备的过程中各组同学也可以检验谈判方案中存在哪些不足,以便及时修改和调整。在进行模拟谈判时,任课教师可以邀请系部、教研室的其他教师担任评委。任课教师注意对谈判进程进行控制,记录各组模拟谈判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会上再针对这些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引导”的核心地位,突出模拟谈判教学的特色。
六、模拟谈判评定与总结
模拟谈判结束后,应进行评定和总结。笔者建议评定部分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参评两部分,通过学生的模拟谈判实况录像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学生的自我评定过程中,应反映谈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谈判的经验、教训的体会。同时,学生还可以对照最初的谈判方案、内容,总结方案中各项交易条件实现目标的具体情况,谈判中运用了那些谈判策略,对于对方实施策略应对情况,谈判小组分工配合情况。教师在学生自我评定的基础上对谈判的情况进行综合点评,评定标准应该包括书面资料和综合表现两个方面。书面考核包括准备阶段搜集的背景资料、拟定的商务谈判方案、书面合同书以及谈判记录等资料。综合表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学生个人谈判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调组织能力、商务礼仪运用能力和商务谈判策略的运用等。这一部分可以具体细致地制定出评定考核表,由评委和任课教师共同评定各组及各成员的表现。
七、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应用模拟谈判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模拟谈判教学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谈判任务不能太复杂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存在较大偏差,有相当部分的能力需要到工作场所继续培养和锻炼,模拟谈判练习只是尽量在缩小理论学习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因此情景设计时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可以由学生自己先根据其兴趣来选择谈判项目或交易的产品,选择现实的公司作为谈判双方,便于学生搜集谈判相关的资料。
2.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任务进度
要真正实现情景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配合是关键。但是,有些同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因此,为了督促学生的主动参与,要定期检查学生的任务进度,作为期末考试的考核指标。
3.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水平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担任了“场内、外指导”的角色,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形成一种“在模拟情景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教师点评”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克服思想的僵化与保守性,真正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引导”的核心地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非常重要。在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训练的同时,要求教师自身具有综合素质和进取精神,切实提高“自我的教育力”和“自我上进心”,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处理在情景教学中出现的不同见解,通过教与学双方平等的对话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