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理科基地;平台教学;科研实践训练;强调学习兴趣

多年来,清华大学物理学基地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物理教育机构为目标,以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为己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现有体制,以“宽口径、厚基础、强实验”及“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指导思想,建立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教学体制和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各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拔尖人才。

一、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培养拔尖人才

判断我们今天办学是否成功,是否一流,要看几十年;看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最终有多少能够成为学术大师、治国之才或兴业之士。因此,对物理系每个教师来讲,承担教学、培养学生是最基本的职责。教师对物理的热爱程度、对讲课的投入程度,将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学物理的态度、甚至影响到对人生、对事业的态度。

1.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

物理基地包含物理学和数理基础科学两个专业的学生。

物理学毕业生应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数学、外语基础和实验技能;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具备进一步在物理学科和其他对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相关学科深造的良好基础和潜能。

基础科学班是清华大学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于1998年开始试办的一个跨系跨学科的教学试验计划。通过同时强化数学和物理学的教学,基础科学班的本科生应掌握扎实的数学与物理学基础,并接受一定的科学研究的实际训练。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逐步向物理学、数学及校内其他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学科分流发展,根据自己的志趣与能力,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全校第21次教学讨论会期间及以后,物理系全体教师对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体制、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对构建理科平台并逐渐实现大类培养,逐步形成共识,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理学院本科大类平台课及培养方案,规定了理科各系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平台课程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根据“理科大类及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加强理科大类基础(尤其是数学物理基础)、扩展专业面和尊重学生志向的专业教育流动通道,规定了在平台教育基础上辅修专业课群的学分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

新的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思路是:适应21世纪学科发展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强调给学生宽厚的数学与物理基础,使其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人为本,尊重发展目标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减少课内学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和创新潜力;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博采众长,多风格,多流派,请最好的老师给同学上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以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2.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从2003年开始,在理科大类培养方寨的推动下,进一步拓宽了基础知识面。新的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思路是:

(1)强调给学生宽厚的数理基础,使其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2)减少课内学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

(3)注重人文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以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5)吸收国际上不同风格的教学体系和教材,博采众长、兼容并包。

(6)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7)拓宽学生理科通识基础,允许专业流动和辅修其他专业。

特别说明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学会在研究训练中学习

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课程、教科书中学习,另一种是在研究工作中自学。课程学习获得的知识比较系统、完整,对打好基础很重要,但这样获得的知识绝大多数已经相对成熟,仅凭这种方式获取知识,容易失去创造力。所以,我们提倡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研究性的内容和方式。在研究中学习到的知识比较零散。不完整,有些地方还必须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探究。但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将来在研究前沿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物理学基地考虑到自身的学科特点、培养理念和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科研训练。经学校批准,基地先以基础科学班为试点,开设了连续三个学期的“专题研究(Seminar)课”。该课程为必修,每学期3学分。Seminar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研究,综合与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以利学生向主修方向分流和因材施教。

基本做法:在校内外聘请Seminar导师,由导师提出问题,列出必读文献,向学生公布。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选择题目和相应的导师。按Seminar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题研究进展定期在小组内报告交流。在第三个暑期小学期进行全班性的Seminar进展交流。

(2)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基地除了在课程设置、引导科研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之外,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这必然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和创新潜力,杰出人才必然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1999年理科大楼落成,物理系结束了地处全校十几个地方的分散局面,全系师生会师理科楼,朝夕相处。学科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十分方便。环境优美、恬静,与此相对应的是学术活动十分频繁,报告不断。尤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落户清华大学和高等研究中心的成立,吸引了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纷纷来访,为物理基地的学生打开了通向前沿、了解世界的窗口。

基地还刻意为不同年级的同学开设了不同的报告、讲座。

对刚入学的新生,从2003年开始,开设了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每门16学时,吸纳10个学生。物理系请顾秉林院士、李惕碚院士、范守善院士和l位长江特聘教授上课,让大一新生就有机会与名教授探讨学术。

对大二学生,我们专门开设了物理前沿讲座(CurrentResearchTopics),每年16讲。从2000年开始,已经连续上了6届。全系所有院士,以及研究工作出色的年轻教授悉数上台讲演。让学生了解前沿,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无穷奥秘的兴趣。

我们还加强了针对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的Colloquium的组织与管理,请各领域最好的专家,报告

热点问题,场场爆满,很受欢迎。周四下午听报告,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固定安排。

(3)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基地十分重视各类学生、各个时期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心理障碍,并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和人员投入。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是清华大学的传统,他们一般都是研究生,但都和本科生住在一个楼层。它们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有什么问题愿意找他们获得帮助。但在有些问题上学生更愿意找老师,甚至教授咨询,所以我们另设班主任。2001年以前,我们在每两个行政班派一位辅导员,一位班主任。辅导员与班主任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关心帮助60个左右同学健康成长。2001年实施新教学计划时,估计到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机会后会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决定班主任增加到每一个行政班派一个。并且,当时的系主任和两位副主任都兼任班主任之职,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2005年4月,全系教师大会通过决议实行教授接待日制度,安排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固定时间“出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心理诸方面的问题。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一位教授值班。每学期在选课、保研、期束、新生入学等关键时刻,更要加强师生接触。基地还十分重视学风建设。为了扭转学生中存在的学风问题,我们召开全系学生大会。大多数老师,包括7位院士都参加了大会。系主任、教师代表从不周侧面讲述学风问题。

基地还开展了“与大师面对面”系列活动,杨振宁、彭桓武、何祚庥、姚期智、黄祖治、林家翘等学术大师相继和同学们见面。

2006年建立了导师制,导师既是老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要和学生谈心,经常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或思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及时将同学的普遍性问题反馈到系相关部门。经常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热爱专业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同学在学习和选课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并根据同学的特点,对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提供咨询意见。

二、硬件建设

1.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

在学校的支持下,1999年9月物理系的部分单位搬进新建的理科大楼,科研环境以及近代物理和高等物理两个实验室的条件得到了可观的改善。学生收益面最大的基础物理实验室、很有特色的Nobel奖实验室、深受学生喜爱的趣味物理中心和已建成新的教学用天文观测实验室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

2.图书资料

图书资料初见规模。“九五”期间,利用基地基金,我们购买了八千多册书和专业期刊、与教学有关的软件、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和素材等,但由于复系时间短,积累不够。“十五”期间,加大了投入,使资料室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大大支持了我系的教学工作。新成立的天体物理学科,争取国际同行支持,很快就建立起天体物理阅览室。

3.研究训练基地建设

研究训练基地主要是物理系的3个相关国家重点学科和三个教育部与科技部重点实验室,还包括量子信息、应用超导、天体物理及原子分子与纳米科学四个跨学科中心。近五年来,在科教兴国和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支持下,实习基地的建设获得显著成效。在学校“211工程”和“995工程”中,物理学科均得到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实验室得以建设和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

1.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物理基地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不妨看一下历年物理基地录取新生的成绩在清华招生各专业中的相对排名。1999年前,约排在清华30个招生目录上公布的理工科专业后1/3位置:到了2001年开始,跃入前1/3位置,2001、2002、2003三年的稳定在前10名位置;2005年招生结果物理系列各专业第6,而基础科学班则名列各专业之冠。我们并不认为,高考多几分少几分就一定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给我们一个信息:物理在升温,逐渐成为许多优秀青年向往的方向。每年各系有许多学生要求转系到物理系来也说明了这种趋势。

那么有了好的生源就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吗?这还不一定,最重要的条件是还要有一流的师资。物理系及基地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我们认为大致应该有三个条件:其一是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引领优秀学生、启迪优秀学生;其=是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肯花精力投入教学;其三,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物理系在2003年教授大会通过的决议中决定实行Tenue in Track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的学者来此任教,几年后再到国际上评估,合格的留下,不称职的流动,这是物理系师资队伍提高水准的重要举措。

2.建设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教学骨干队伍

篇2

兵团科技系统通过加强对中央、自治区和兵团党委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的学习理解,认为科技系统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锐意创新,认真解决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谋划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在这次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兵团科技局针对兵团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创新人才严重匮乏等突出问题,在认真调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工作实际,提出实施兵团创新型人才推进计划的思路和措施。

一、实施创新型人才推进计划的基本思路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兵团党委六届四次、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兵团科学技术局提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兵团党委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三聚焦、三着力、三加强”的科技发展总体要求,在人才成长的各个环节,重点是在智能管理、现代农业、煤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领域,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推进计划,完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和评价机制,扩大科技人才规模,提高科技人才素质,改善科技人才结构,发挥科技人才效能,形成贯穿科技人才成长全过程的创新培养资助链,为兵团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民生改善等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二、实施创新型人才推进计划的重点工作

围绕兵团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思路,着眼于创新型兵团建设,“十二五”期间,兵团在创新型人才推进计划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关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壮大兵团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积极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引进补助专项计划”,引导各师积极引进硕士、本科毕业生等青年人才,资助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各师培养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组织实施“兵团青年科技创新资金专项计划”,资助具有较高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等青年科技人员,开展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科技创新问题研究。继续实施“兵团博士资金专项计划”,吸引和稳定优秀青年博士人才在兵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设立“兵团杰出青年资金专项资金”,提升优秀青年的学术造诣、技术发明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举办“青年科技论坛”,活跃学术交流氛围,营造建言献策环境,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设立“兵团青年科技奖”,奖励在兵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

兵团创新型人才推进计划力求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努力为兵团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民生改善等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踊跃创新。

(二)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兵团科技领军人才。实施“兵团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补助专项计划”,进一步调动兵团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提升兵团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兵团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选拔优秀创新集体,资助其围绕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前沿学科和优势学科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具有创造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打造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团队。举办兵团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训班,加强对兵团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带头人的培养,提高兵团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科技管理能力。组织好新疆农垦科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办的博士学位班,培养一批农业和生物技术、机电工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博士人才,带动提升相关领域研究水平。同时,在兵团重点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吸引相关专业的院士专家人站工作,为兵团新型工业化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依托全国科技援疆这一机遇,积极引进中科院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科技特派员到兵团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带动兵团科技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升。

(三)实施定向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按照科技管理自身能力建设的要求,开展科技管理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加强科研辅助人才培养,通过培训、交流和学习等方式,提升科研辅助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强化科研活动效能和质量。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广天业集团急需人才定向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兵团企业持续发展和进步。与中科院研究生院联合培养工程研究生,培养一批急需紧缺的工程技术人才,进一步优化兵团科技人才结构。与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联合举办兵团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班,提升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

(四)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带动创新型人才快速成长。与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互派科技人员进修或挂职;与海外优秀人才或创新团队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建设兵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通过开放、交流、合作,带动提升兵团科技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进一步实施兵团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引导创新型人才向团场、工业企业、偏远地区流动;鼓励兵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间加强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五)依托培训培养载体,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各类科技园区、创新型企业等载体。凝聚和培养各类科技创新人才;依托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和兵团科技攻关、科技支疆等重大项目的实施,锻炼、培养和造就科技领军人才。

三、实施创新型人才推进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设立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科技局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科技人才工作。建立兵团与对口支援省市会商机制,定期沟通科技人才需求,统筹科技人才培养资源。改革科技计划体系,把创新型人才推进计划列为主体计划,并保证稳定的经费支持。

(二)积极为科技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要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开发、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进行人才开发投入领域,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激励和保障、流动和配置提供经济支撑。

(三)不断拓展科技人才培养的模式。根据兵团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科技人才的不同类别和层次,开展培训、进修、交流挂职、项目锻炼、专家(院士)指导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工作,丰富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规模、效率和效益。

(四)加快科技人才载体和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科技援疆条件下的人才、资金、管理、技术和机制条件,加强各级各类科技人才载体的基础条件建设,为培养、引进和集聚人才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统筹组织、人事、科技、科协、教育等部门的人才信息资源,建立兵团科技人才资源库。搭建兵团科技人才资源平台,并协调与对口支援省市科技人才资源平台的对接。推动兵团与内地科技人才资源共享。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问题;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Development

GUO Ting-t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China)

【Abstract】Tak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in Hu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a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total amount, structure and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农业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是湖南省的支柱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湖南省各类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为26941人,占全省科技人才数量的12.9%。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仍有不少的提升空间。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探索解决办法,是一个重要课题。

1 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发展历史、体制结构、经济环境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总量不足,严重影响发展后劲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总量不足,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从数据来看,每百亩耕地平均有农业科技人才0.065人,略高于全国0.0491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总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后劲。

1.2 农业科技人才的结构不合理,缺乏应有的活力

结构不合理表现于学历、职称、年龄和专业等四个方面:从学历来看,高学历人员少,低学历人员多;从职称来看,高职称人数少,低职称人数多;从年龄来看,断层情况严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从专业结构看,单一专业技术人员多,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和拔尖技术人才少;传统农业产业人员多,新兴产业的人员少;种植业中育种技术人员多,耕作栽培技术人员。

1.3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从学历教育来看,尽管湖南省拥有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但总体来说,学历教育处于整体滑坡状态;从农业相关培训活动来看,培训频次不够,培训内容脱离实际;从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方式来看:一是,管理体制不合理,配套机制不到位;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不住人才;三是,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制定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

1.4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技术创新和转化的顺利进行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全国科研单位的平均水平,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不到1%,而发达国家的比例达到了4%;二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错位明显。一是,农业院校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现象突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二是,现有农业科技人员流失现象普遍;三是,大批具有初、高中学历的潜在科技人员流失严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错位,加剧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成果转化。

2 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根本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特别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要做好农业科技人才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 更新人才观念,构建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首先,更新人才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人才观念必须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要求我们克服人才浪费的短视观念,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传统做法,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正确观念。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一是,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二是,加大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政策倾斜程度,建立在项目审批、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机制。

最后,完善法律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建立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保障农业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具体实施,保障科学探索和科技发明的知识产权,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2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环境

首先,加强学科教育工作,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一是,要做好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做好农业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质量,提高创新能力;二是,拓宽农业学科生源渠道,优化专业结构,实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养机制,建设农民大学,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三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涉农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大力发展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质量水平。

其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科技培训水平。一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基地的作用,在实现科技服务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模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水平。

2.3 设计评价体系,建立完备的人才保障环境

首先,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人才管理水平。通过在管理目标、制度、评价标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以业绩、品德、知识和能力为重点的人才绩效评价体系。

其次,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先进的信息化环境是农业科技人才发挥自身才能、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条件。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着力推广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物联网以及电子货柜等信息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农业与信息化的融合。

最后,建立激励制度,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全面的激励制度,政策上从优,经济上重奖,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完善薪酬体系突出物质奖励,进一步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待遇,加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使知识价值与经济价值等价起来,避免“脑体倒挂”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科学奖惩机制强化情感激励,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创造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

3 结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农业科技人才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农业科技人才的结构要更为优化,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农业科技人才质量不断提高。要实现科技强农战略,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莉.关于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 科技人才高地 人才结构 人才布局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20-04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十六大报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赋予人才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战略要求。科技人才是有品德、掌握知识与技能并有较大社会贡献的人。科技人才竞争优势地位的确立,代表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区域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人才开发存在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区域性人才高地,就是集中区域各方力量,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依托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充分吸引、聚集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有效发挥人才作用的特定区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提出,实际上是一个竞争上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发展实际上是区域竞争上的发展。从涪陵发展的战略方向来讲,实施区域性人才战略是我们必然的路径选择。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涪陵与周边城市竞争,由此必然导致市场要素的竞争。市场要素竞争的核心要素首先是人才竞争。涪陵区经济发展拥有不可多得的叠加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人才则是这些优势和条件得以最大化发挥的基础。只有拥有科技人才优势,培养和开发一批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善于创新的科技人才,才能高起点地发展区域经济,确保人才安全和经济、社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涪陵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环境”的新思路,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才辈出的新格局,构筑涪陵区科技人才高地。

一、坚持多途径培养科技人才、提升科技人才整体素质

科技人才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科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培养拔尖科技人才、年轻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点。第一,强化科技人才战略意识。党委和政府需强化科技人才优先战略,牢固树立“科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争区科技人才开发财政性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通过制定税收、奖励政策引导用人单位逐年提高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人才投入机制,保障科技人才培养资金的需要;提高基础性科技人才的输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密集地。第二,改善农村教育现状。财政拨付的有限资金不能满足广袤农村对教育的需求。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夯实基础性科技人才培养阵地,需改善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一是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二是下放学校的教育管理权限,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优化学校的办学环境。三是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高校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等问题。四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相关设备。第三,保障基础性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等领域的基础性科技人才培养输送能力和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提高全民创业以及就业能力。提高科技人才个体资助惠及面,使更多的人才得到学习资助,以激励本土基础性人才迅速成长。进一步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制度。第四,突显继续教育作用。根据涪陵区成熟科技人才较少的现状,鼓励在岗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既注重参加提高学历的继续教育,又经常参加重在提高技能的短期培训、进修,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例如,定期邀请专家和拔尖科技人才为在岗人员授课,选送人员到高科技园区进修,提高技能。通过学历教育、培训、进修等方式,使在岗人员具有胜任岗位要求的资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岗位成才。第五,加大科技英才培养力度。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程,以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引进进程;充分利用涪陵区“十大人才计划”等财政性人才开发资源,通过选派、资助优秀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进修等措施,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制定政府科技投入引导型计划,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市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大科技英才的培养力度,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在特色农业科技领域拥有一批领军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第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整合部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人才培训资源,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鼓励各类科研院所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以重大科技项目为平台,建成科技骨干人才培养基地;积极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涪陵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支持、鼓励各类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设人才实习基地;加强与高等院校联系,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吸引各类优秀毕业生,逐步形成合理的科技人才梯队。

二、坚持战略性引进科技人才、优化调整科技人才布局

涪陵区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立足于涪陵区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希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优秀人才落户涪陵,构筑涪陵产业发展人才竞争新优势。

(一)坚持科技人才资源优先布局

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集聚和开发各类优秀科技人才,着力培育推动全区科学发展的新动力。第一,紧扣创新资源开发模式需要,培养科技人才。涪陵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不高,必须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涪陵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十分匮乏,在产业科技领域有重大影响和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非常少。只有通过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建成科技创新人才密集地,打造一流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第二,紧扣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科技人才。涪陵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很重,既要推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使主导产业多元发展,又要推进支柱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而人才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只有不断壮大产业人才队伍规模,形成高、中、低层次的人才合理搭配、人才链与产业链高度适宜的人才匹配,才能奠定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基础。第三,紧扣推进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培养科技人才。推进涪陵城市转型发展,将涪陵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有门类齐全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涪陵人才队伍的专业门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旅游、商务、物流等第三产业人才资源不足。因此,只有形成区域领先的人才竞争力,才能满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对各类科技人才的需求。

(二)坚持科技人才结构优先调整

根据涪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政府引导、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优先调整科技人才结构,使科技人才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协调。首先,着力优化工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涪陵工业园区要加快医疗食品、电子信息、石油化纤和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集聚,力争到2015年,工业产值突破1 000亿元,发展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可见,工业科技人才是涪陵区最具区域优势的人才资源,优化工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要围绕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来进行。着力培养医疗食品、装备制造、重要材料、化工化纤、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六大支柱产业的科技人才,在保持支柱产业人才资源优势的同时,大力培养、引进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所急需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扩大科技人才专业覆盖面,促进科技人才层次、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需要高度匹配。其次,着力壮大旅游及现代服务业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围绕打造周易园、白鹤梁、石夹沟、滨江文化长廊、涪陵御泉河景区、816核军工洞等旅游资源,大力培养与引进旅游策划、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旅游商品设计开发、饭店管理等旅游专业人才。围绕打造南门山商贸中心,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引进信息技术、物流、商贸、流通、金融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此外,着力打造公共管理服务业科技人才队伍。涪陵全力打造渝东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交通枢纽、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文化软实力等成为涪陵的重点建设领域。涪陵区委和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养与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教卫、道路桥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应急管理等重点专业科技人才,促进涪陵区公共管理服务业的长远发展。

(三)坚持高端引领打造人才高地

坚持高端引领,打造人才高地,一方面,我们坚持重在求质,以引进创新型、成熟型科技人才为主要对象,以人才质的提升弥补量的不足。通过聘请专家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来缓解目前急需,发挥“传、帮、带”作用,扭转科技园区因科技人才匮乏而影响运作的局面,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注重意在引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重在引智,带来新的服务、管理、创新理念,使各类科技人才心系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高端引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等人才计划,大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坚持科学化管理科技人才、健全科技人才保障机制

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根本在于创新管理思路,完善机制,保证人才管理的正确导向。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导向,积极搭建平台,发挥政策对科技人才的导向作用。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科技人才;积极构建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创新科技人才政策。第一,健全市场化的薪酬待遇确定机制。鼓励用人单位探索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各种实现形式,引导、鼓励科技人才凭贡献获得高收入。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科技人才划定月最低收入保障线。第二,健全科技人才配置政策。设置科技人才“特岗”,在学科建设及科研、生产的关键岗位设置“首席专家”、“特聘研究员”、“首席技师”等特设职位,所聘人员可享受相当于经营者或高级管理人员收入水平的薪酬和津贴。设立“企业引才专项事业编制”,企业引进所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紧缺科技人才可使用专项事业编制。第三,建立科技人才灵活流动机制。探索利用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推行全员聘用制和人事制。对新进科技人才不再具体办理人员的进出手续,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确定聘用关系,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由人才市场集中统一管理。通过聘用制和人事,规范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达到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目的,保证科技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开放性、有序性。第四,实行科技人才有效激励机制。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科技人才进行表彰奖励,让科技人才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荣誉、地位和实惠。对高层次、紧缺型专业科技人才发放特殊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开展企业首席技师、首席员工等符合企业内部发展需要的奖励活动。充分调动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努力把涪陵区建设成为吸引八方英才的沃土和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基地。第五,实施严格科技人才准入制度。坚持新进人员考试制度,劳动关系聘用制,严格按照“逢进必考、竞争上岗”的原则用人,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第六,制定科学的科技人才全面评价机制。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业评议相结合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营造全社会尊重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第七,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财政优先保障机制,每年从区财政拨付的费用中列支部分资金作为科技人才培训专项资金,优先保证科技人才开发、培养和引进,对重点科技人才进行重点保障;对柔性引进到市财政补助类事业单位工作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期间除单位报酬外可享受特殊岗位政府补贴待遇;对符合重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视其学科领域研究项目所需经费的实际情况,提供实验室筹建及科研、项目、教学启动经费;对带项目、带技术领办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人才或团队,可视其项目给予创新创业资金资助;涪陵区对科技人才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各单位也从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政府为导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保障科技人才经费的落实。

四、坚持发挥科技人才的引领、促进科技人才形成产力

涪陵区的“418”战略针对“打造渝东地区科技人才高地”提出了具体要求。涪陵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必须以高科技人才为重点,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示范带动,推进全民科技振兴。首先,全面推进科技振兴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科技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等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市、区、乡三级共同重视推进项目建设的机制,加大引导资金投入,打造一批科技人才培训的高端平台。其次,积极探索技工院校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对接活动”,积极探索技工院校招生、培养、鉴定和就业“四位一体”服务产业调整和集聚区发展的新途径。加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从国内外和企业每年引进技工教育师资,选派优秀技工院校教师去高等院校和企业学习深造。再次,合作共建农村劳动力就业科技培训示范市。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推动技工院校与市区技能培训对接,培育一批劳务培训品牌,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最后,发挥高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示范带动作用。打破身份等各种界限,完善高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与高层次专家选拔培养的衔接机制,探索建立各类科技人才交叉评价新机制。对特别优秀和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可推荐参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优秀专家的评选,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和待遇水平,增强其职业荣誉感。通过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评价激励措施,带动整个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全民科技振兴。

五、坚持营造科技人才大环境、搭建科技人才发展平台

人才环境在人才工作中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的作用。我们须为科技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市场、社会、服务在内的配套措施,“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推动科技人才优先发展。

(一)着力改善科技人才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

重庆市各级政府为涪陵区人才落户提供多方面的政策保障。从2010―2012年,重庆市在继续安排2 000万元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和3 000万元社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新增补助涪陵3 000万元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涪陵培育特色产业扩大就业岗位。“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实施高技能科技人才引进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优秀科技人才落户涪陵,构筑涪陵产业发展人才竞争新优势。涪陵是重庆市的工业强区,涪陵强大的工业发展亟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涪陵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引进的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突出贡献科技人才和拔尖科技人才,提供政府补贴的社会化科技人才公寓,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以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形式解决各类科技人才的住房问题,切实改善科技人才的居住生活条件。涪陵区加强科技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为科技人才提供机遇和施展才华的平台。涪陵区将实施“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打造计划”,依托工业园区和重点工程项目,推进医药、食品等十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实行工业园区科技项目招标制、首席专家制、协同合作制,推行“项目+人才”聚才模式,将重大科技项目建成人才创新平台。推进涪陵区长江师范学院、区农林科学院以及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功能定位的科研院所,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更广的事业平台。立足重庆产业转移基地等重要载体,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平台。进一步发挥工业园区的人才聚集效应,将科技人才引进与项目引进结合起来,形成科技人才聚集与招商引资相融互补的良好局面。此外,积极发挥涪陵区移民文化优势,充分展现包容、亲和、开放、创新的人文环境魅力,鼓励科技人才通过创新创业创优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成就感,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着力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的市场环境

积极引导科技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促进科技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是实现科技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的根本途径。要大力发展科技人才产业,扶持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创办猎头公司、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交流机构以优势资源为纽带,加强与重庆其他城市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协作关系,推进科技人才信息库、科技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科技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提高科技人才服务水平。此外,进一步完善保障人才市场体制运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科技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机构,打破科技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疏通科技人才流动渠道。

(三)着力营造科技人才社会氛围、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的社会环境

积极努力营造崇尚劳动、崇尚知识、崇尚人才、崇尚创造、崇尚贡献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科技人才使用机制,坚持唯才是举、机会均等原则;认真做到“五重五不简单”:即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票取人;重“四化”方针,但不简单以年龄、文凭取人;重德才标准,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考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涪陵区大力实施“乌江英才激励计划”,做好杰出人才贡献奖、科技拔尖人才、人才工程项目奖等评选表彰工作,形成良好的科技人才社会竞争环境。

篇5

[关键词]科技人才 结构

科技人才是指有品德有科技才能的人、有某种特殊科技特长的人,是掌握知识或生产工艺技能并有较大社会贡献的人。南通市正面临着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全面确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强市建设目标,整体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人才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一、科技人才总量与地区GDP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科技人才总量与南通地区GDP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科技人才数量越多,地区GDP也就越大。因此做好科技人才工作对我市经济发展工作尤为重要。

二、南通市科技人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题组发放的100份问卷调查中发现,南通市科技人才结构存在如下问题:

1.科技人才的能级结构不合理

科技人才的能级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不合理。高、中、初级职称科技人才之比为1: 4.5: 9.5,与国内外公认的1: 6: 14的合理比例相比,南通市中、高级职称科技人才比例偏低,高级职称科技人才的绝对数较小。二是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本科和大专学历的科技人才占人才总数的75.6%,说明南通市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总体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状,本科和大专学历者依然是科技人才的中坚力量,高学历科技人才偏少(3.25%),中专及中专以下的低学历科技人才仍占较大比例(21.15%)。

2.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根据发放的调查,老、中、青科技人才之比为1:3.5: 4.8,中年科技人才的比例相对较少。另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市现有的正高职称科技人才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上;副高职称科技人才中50岁以上占副高级科技人才总数的70.85%;中级职称科技人才中50岁以上的占中级职称科技人才总数的25.85%,中高级职称科技人才年龄严重老化。按照现行退休政策,在未来三年左右,将有近一半的中高级职称科技人才退休,青黄不接的问题迫在眉睫。

3.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较差

近几年,随着南通各种人才引进措施的不断实践,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中外地人口不断增加,人才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这些科技人才一般以项目为依托,以团队为中心,归属感较差,一旦政策的支持力度(科研资助、住房、交通、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不够,或个人择偶不顺等因素发生变化,较容易流动,人才流失率较高。

三、科技人才结构优化对策

1.强化人才工作理念,建设创新人才队伍,让人才优势转变为科学发展优势

《南通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进百千万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引进100名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1000名工程技术关键人才、10000名紧缺专业人才。深化拓展“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100名能驾驭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000名生产一线技术精尖的高技能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努力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2.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优化科技人才的层次结构

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从中挑选素质高、可塑性强的大中专毕业生,作为后备人才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要和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委托高等院校培养符合企业的科技人才,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去企业进行专业讲座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并安排技术人员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国外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增强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不断锻炼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称为事业的接班人。此外,在统筹实施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中,根据后备干部队伍整体状况,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本人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14-02

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园区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组装、集成、示范、推广、孵化的新型组织方式,是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主体,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政府破解三农问题的需要,淮安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成一批在区域内具有示范效应的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但随着农业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淮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1 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1 农业劳动力资源状况

淮安是江苏农业大市,农业在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约占40%。由于地处苏北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居民收入水平与省内苏南、苏中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加上工作环境及人才政策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和留住接受一定文化教育和具有一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15.7万人,占8.3%;小学文化程度61.96万人,占32.6%;初中文化程度89.91万人,占47.3%;高中文化程度20.44万人,占1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07万人,占1.1%。

1.2 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状况

科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随着淮安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得到重视,对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依赖度日益增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更是显得稀缺。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有4 845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3377人,占69.7%,中级职称人员有1296人,占26.7%,具有高级人才有172人,占3.6%。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瓶颈,培养与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数量,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成为提升农业科技园区水平和竞争力的重点工作。

2 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人才数量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淮安是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与苏南地区存在差距,高素质科技人才到淮安从事农业工作的吸引力不强,一直是江苏的高技术人才凹地,农业科技园区的人才规模存在较大缺口,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需求。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淮安每万人口拥有科技人员数排位在全省12位,每万人口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员数排在11位,制约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淮安农业科技园区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对淮安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出较强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截至2012年,通过政府认定的农业科技园区达43个,其中,省级农业(渔业)产业园9个,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批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产品营销人才支撑。目前,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多,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园区快速发展的要求。

2.2 科技人才素质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受到淮安经济发展基础较弱和人才政策不多优厚的限制,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较少,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成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紧迫工作。掌握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和专业技能的科技人才并不多,自主学习意识不浓,捕捉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发展变化信息的敏感性低,缺乏战略思维和全球化眼光,难于推动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发展,为地方农业科技发挥示范作用。

2.3 科技人才结构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园区协调发展需要建设合理的科技人才结构,形成职称、专业岗位、年龄结构合理的梯队。淮安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人才结构不科学和人才分布不均衡。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技术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缺少园林、果蔬、畜牧、水产和加工的专业人才,缺乏农业高科技人才,如生物组培快繁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缺乏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方面的人才,对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的渴求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普遍状况。

2.4 科技人才环境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吸引农业科技人才的环境不够浓厚,人才政策没有做到优惠倾斜,与农业科技园区快速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农业技术市场准入、土地、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扶持力度还不够,政府机关的服务意识不强,影响科技人才的工作激情和安定。近年来,政府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培养科技人才,鼓励农业科技园区及农业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但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能够享受到科技人才优惠政策的不多,影响农业科技人才的集聚。

3 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人才政策,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安心于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第一,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经费扶持,政府预算需要安排专门经费对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经费予以扶持。第二,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打造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力度,引导农业科技同区做大做强,吸引和留置住科技人才工作与创业。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分配机制,让从事农业科技的人才享受正当利益,保障其智力分配的权益。

3.2 营造人才成长氛围,优化农业科技园区人才工作环境

营造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与创业氛围,用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第一,营造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新闻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支持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激发人才成长的意愿和积极性,营造出全社会关心、理解与支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氛围。第二,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人文环境。鼓励科技人才创新改革,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第三,建立公正考核和评价机制,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和评价机制,按照市场化要求和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第四,营造农业科技人才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树立101%服务理念,加强服务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中难点与重点。第四,建立保障机制构建互动式信息服务平台,跟踪了解农业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3.3 重视教育培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综合素质

探索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综合素质。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专题培训与成功农业科技园区考察结合、定期讲座与集中研修结合、农业科技专题研讨与农业科技领域热点交流结合的培训机制,建立立体式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第一,搭建教育培训平台,提升科技人才素质。利用政府培训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人才知识与能力培训,发挥周末农业科技大讲堂作用,邀请农业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开阔人才眼界,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人才视野及素质。第二,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拓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空间。开展农业科技论坛活动,加强农业科技内部沟通交流,共同研讨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使科技人才对农业科技做到相互了解,知彼沟通。第三,建立“柔性”培训机制。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制度,选派农业科技骨干参加国内外农业知名高校、专业培训机构举办的学习班,丰富农业科技人才阅历、拓宽其视野。

3.4 拓宽渠道,培养园区农业科技基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是否完善,是发挥科技人才的潜力与作用的重要内在因素。第一,依托本土现有农业、生物高等院校为农业科技园区代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农业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第二,搭建教育培训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农业科技人才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邀请农业科技专家、学者来园区开设讲座,拓宽农业科技人才的视野,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第三,建立“柔性”培训机制,定期和不定期选派农业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知名农业高校和科技专业培训机构举办学习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的专业人才科技素养。

篇7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国际社会对优秀的国际人才的竞争愈显激烈。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将更大程度地取决于人的发展,科技人才成为各国共同争夺的稀缺资源。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促使科技人才资源比以往更自由地流动,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都在纷纷制定新世纪科技人才战略,在人才培养、吸引和利用上各显神通。

国际科技人才竞争的机制

(一)市场竞争机制

人才竞争是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市场竞争最基本的准则就是优胜劣汰,应该遵循这个法则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竞争机制。国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依据经济效益最大化选配人才。社会上的各种人才只有努力拼搏,奋力进取,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自身价值,谋求好的职业。

(二)薪酬机制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劳动者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励的方法很多,但是薪酬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使用的方法。国际科技人才市场上,联结人才供需求双方的纽带是体现人才价值的市场价格,具体表现为收入。哪个国家的薪酬高,环境好,会吸引大批人才的目光。薪酬机制,在很大程序上调节人才的流向、流量。故建立健全的薪酬激励机制,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创建条件。

(三)政府调节机制

当前,世界各国都通过建立人才市场和人才交流的实体机构,提供信息网络来引导人才流动。政府采用相应政策宏观调控人才的流动,加强人才战略规划和人才预测、建立人才信息库,管理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可见,政府调节机制,也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广州制定国际科技人才竞争战略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要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各省各地区都要加快发展的步伐,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制定科技人才竞争战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紧迫艰巨的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在规模上实现突破,还要求人才在质量上实现突破,在结构上实现新的调整。而这仅仅局限于国内人才市场体系是不足够的。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改善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在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具备战略性眼光,掌握新形势下经济运行规律,必须具有较强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技能上不能局限于一般的技术技能,而应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掌握金融、证券、法律等专业知识。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这都对人才队伍素质和改善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以国际眼光和国际视野为依托,加快制定广州国际科技人才竞争战略,才能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三)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提升才人队伍的竞争实力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加剧背景下,国际间人才流动规模和范围都在扩大,智力资本在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突出,新一轮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残酷。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竞争,始终把提升人才队伍的竞争实力作为人才建设的重点,把国际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发展战略。可以说,谁掌握了具有先进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人才,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控制权,谁就能跟上时展步伐。而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实施国际科技人才竞争战略,受益甚大,而发展中国家则因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致使优秀人才流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广州应对国际科技人才竞争的战略

面对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保持危机意识。广州应该在科技人才培养和利用的观念和政策方面与时俱进,利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完善科技人才体制建设,使人才和科技人才本地化,让更多的优秀的科技人才为广州经济发展服务,以此,加快广州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提升广州的实际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加快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提升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培养国内优秀科技人才和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创新培训模式,加强科技人才能力建设。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重点是培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力打造科技人才基地

利用人才基地培养和打造人才队伍已是当今时代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科技人才基地目的就是为了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提供平台,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全力打造科技人才基地。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得广州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其与港澳的联系、与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区位优势,按照行业管理的原则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科技人才基地,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雄厚的师资设备,吸引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三)着力推进科技人才国际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合作化趋势的日趋明显,直接推动了科技人才的国际化。这不仅涉及到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还直接与人才国际化培养联系在一起。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就要积极参加国家科技合作,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地科技人士

篇8

【关键词】科学人才 培养 管理策略

科学技术人才是一种特殊性的专指掌握一定的知识或生产工艺技能,并有着一定品德和科技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群。也可以说科学技术人才是一种知识型人才,是具有自我能力与独特性的个体。因此,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科学技术人才有以下三个主要的标准: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或科学研究工作;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科学技术人才的特点

科学技术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质量、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是国家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策略。所以也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管理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科技人才的培养首先从科技人才的特点八手。科学技术人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科学性。科学技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科学工作的过程就是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科学技术人员研究的工作课题。

创新性。科学技术是一部不断发展的历史和过程,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创新就是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和发明,是探索的结果,是探索成为现实质变的关键。

合作性。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中,不存在一个人可以孤立的完成一项而不需要任何外界或是他人的帮助。在科学技术高度融合的今天,任何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团队性的合作。因此发挥科技人才分工协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中我国都应该努力建立起健全科技优先发展的机制,着重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随着科技规模加大、市场竞争加剧、管理运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复杂化,近几年一些科研院所和机构大力提倡培养综合性人才,通过综合性人才发展战略结果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现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首先,从研发经费的投入来看,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虽然先后超过意大利和加拿大之后,位居世界第六名,但是与那些已经跨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是十分巨大的。

其次,从科技人才流动状况来看,近十年来虽然留学人数有大幅的增加。但是根据相关人员的部门的统计,有超过七成的留学人员尚未回国。虽然近些年来留学人员回流的比例有逐渐的上升,但是高端的科研人员的缺乏依旧是制约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再次,从我国的教育环境状况而言,政府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教育支出最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却不高,在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的投入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我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足,一方面,我们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包括教育的投入,科研经费,专项科技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针对留学人员国家给予鼓励政策,提倡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同时也积极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人员的交流,促进我国科研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术。

1.从高校培养人手

作为人口大国,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而我国又有众多的高等院校,本科类,高职类,都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从高校的教育培养入手,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创新水平的人才,以高校为基点,实施人才战略。

2.以企业为试点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最终是将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而企业则是最终是实现发展的场所,因此,以企业为试点,结合高校培养,学以致用,将最新的科学技术给以应用,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检验,使两者更快更好地结合,实现快速发展。

3.培养良好的社会环境

科学技术的培养脱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旦社会不具备科技发展的条件将阻碍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而社会环境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的团结和努力。

4.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科学技术的人才是我国的稀缺人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因此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更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我们不仅要给予物质奖励,还要给予社会尊重,满足科学技术人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的激励人才。

三、针对科学技术人才的管理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可借鉴其他国家在此方面的经验和成就,通过制定相关的科技人才的培养措施,交流及管理及合作等的法律法规,完善我国在科技领域方面的基本法律,并以此为基本框架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科学技术法律体系,以保证我国科技的发展。

2.促进我国科研环境的形成

我国在科研方面应树立正确导向,建立以创新为主体的价值方向,尊重个性化,树立健全社会人才培养机制。要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人才选拔,给科学技术人员一个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3.建设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我国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更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从政府角度来说,走出国门。制定一些与国外的一些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进行科技人才的交流,丰富我国科技人才的最新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4.深化教育改革

我国仍然要加大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改革开放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依旧很大,我们要继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中更不容忽视。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完整。在促进高校发展的同时,也要对科研机构加大帮扶力度,扩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途径,以满足国家对科技人才发展的需要。

5.提高科学研究人员的待遇

科学研究人员在科研时付出较强的脑力劳动,在鼓励科研人员的同时,更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突出的研究方面国家不仅要给予肯定,更要提高相应的待遇,并且还要鼓励社会给于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科学研究人员的兴趣。

6.集中与分散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科技创新人才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此举显示了党和政府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在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有潜力的前沿科技产业,以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金融危机后各国的科技政策及创新人才开发经验

为了尽快走出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除了扩大内需等一些经济措施之外,各国政府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1. 确保科技研发投入稳步提升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老牌科技强国,认识到金融危机将会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是政府自身降低科技研发投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美国和日本政府都增大了政府的科技投入,并且放开银行信贷,解决中小企业科研经费问题。如日本政府2009年度的科技预算比上一财年增加了6.7%,英国政府力保2007年提出的2009-2010财年科学预算比2008-2009财年增加5.3%的目标得以继续实现。

2.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证明,“科技创新能够使资本大量投入到新产业和新基础设施”。奥巴马政府将科技创新看作是振兴经济的重要动力,特别把新能源作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发动机”。根据奥巴马公布的能源政策,美国将逐步实现能源供给的战略转型,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研究;法国官方于2008年年底宣布,将在2010年前追加150亿欧元用于发展科研,其中40亿欧元由国家承担。一直都很重视“科技立国”的日本,将重点推进能源和环境技术的研发。

3. 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凯恩斯主义使各国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时期能对经济产生刺激效果。因此,各国除了为银行注资之外,大都把资金投入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法国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而于2008年10月出台的“2020数字法国”计划也提出要加大宽带普及,目标是到2010年让每个法国人都能够通过宽带上网,同时,改善学校的上网条件。

4. 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开发力度

历史表明,危机时期也是人才抄底的最好时期。金融危机后,一些企业和地区受经济不景气影响,纷纷裁员,这对一些重视科技人才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次大机遇,因此,各国在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方面除了加强自身的培养之外,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纵观各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政策,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①注重整合利用优质的高校资源,加大科研投入;②吸引各种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③完善各种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④完善科技创新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

(2)利用自身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①吸引归国人才;②制定灵活的移民政策,吸引他国高科技人才;③扩大招收留学生规模,实行低成本、高质量人才培养政策;④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及高薪吸引科技人才;⑤合作研究,做好智力引进;⑥国外建所,异国用人。

(3)制定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

①提高薪金,使科技人才安心工作;②提高福利待遇,稳定科技人才队伍;③增加科技投入,改善工作条件;④延长退休年龄,充分发挥老专家理论基础深厚、经验丰富的优势;⑤其他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现状

1.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

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短缺不是指科技人才短缺,而是在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仅处于中等水平;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科技人才资源中,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才更加匮乏。著名超导专家,中科院院士赵忠贤说,“20世纪50年代,我国拥有一批在科研上独当一面,在世界上都响当当的将帅之才和专家,尽管不能说目前我国没有这样的人,但至少可以说太少”。

2. 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学术型人才多,应用型及产业化人才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很欠缺,由于技师队伍不够壮大,实用型人才缺乏,我国科研成果的80%不能变成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技术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水平。

3. 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

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人才开发的主体也在企业。但是,我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2006年止,仅占35%左右。而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的人才量一般已达到人才总量的 70%左右。据 2006 年国家科技部的数据显示:(1)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 0.71%,规模以上企业占0.56%;(2)60%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3)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4)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占万分之三。我国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差距十分明显。我国的企业并没有成为科技创新人才从事研发并成长的基地。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战略建议

1. 完善科研后勤服务体制

科研服务本是我国的一个强项,当年我国之所以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两弹一星这样的辉煌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科研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后勤服务系统的高水平和高效率。一个国家的科研服务水平与这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我国要想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必须完善科研后勤服务体制,提高科技服务工作水平。

2. 改革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不科学,存在重学历资历而轻能力业绩的倾向,选人用人评价机制僵化,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应。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要客观地反映创新成果的潜在和实际经济效益,杜绝简单地以成果数量进行评估的粗放方式。在对科研论文和专利的评价上,对于原创性强的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应当注重评价其发展前景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对共性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应当潜在经济价值和实际经济价值并重;对专有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应当着重强调实际产出的经济价值。

3.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完善“官产学研金”五主体合作的培养模式

“官产学研”模式已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孵化科技创新企业的模式,主要是指政府,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在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投入也受到限制,这就迫切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支持与合作,在科技项目与创新项目上,给予资金政策倾斜。依赖“官产学研金”模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优化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使人才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成长。

(2)转变高校人才培养导向

我国现阶段的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并没有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大投入,而是注重学生的总体数量和经济效益,忽视培养质量和社会效益。理论式、填鸭式的教学充斥很多高校的课堂,实验性,应用性的教学却少见。国家应该在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加大科研投入,由纯粹的理论导向向应用导向转变,高度重视技术科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

(3)建立开放式的培养路径

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离科技强国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因此,要鼓励我国的产学研机构同国际科技界展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以直接引进国外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要支持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并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加入国际重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工程。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走出去战略,培养站在世界前沿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

4.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1)完善科技风险投资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人才创业领域都有较为完善的风险投资成功先例。完善风险投资市场可以有效降低科技创新人员开展研发的风险,对科技研发人员形成有效激励。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方法应当多样化,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可以采取长期薪酬激励、股票期权激励、事业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3)完善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对科技创新人员的最终科研成果进行保护,是创新激励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规,弥补产权保护法制漏洞,形成促使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机制,可以为技术创新的资本与智力投入营造健康、顺畅的交易渠道,保护知识产权,降低交易成本。在科技成果的交易方面,世博会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 元:当前金融危机和技术变革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

[2] 新华网:综述:新能源和科技创新助法国迎接金融危机挑战,2009-02-04

[3] 中国新闻网.紫荆杂志: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2009-04-23

[4] 程如烟:金融危机下的科技政策[J].民主与科学,2009(02):54

[5] 彭惠青 涂晓雨 黄海茵:国外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启示与借鉴[J].科技创业月刊,2008(1)

[7] 汤兆云:人才是自主创新之本.光明日报,2008-10-15

[8] 张兆本 胡月星:现代人才资源开发[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10)

篇10

1、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全市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承担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管理职能,定期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

2、了解掌握全市人才工作开展情况,针对人才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完善相关规定和意见,探索人才工作新机制。

3、牵头制定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牵头或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

4、负责联系和掌握一批优秀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全市人才信息库。负责市领导联系优秀人才的服务工作。

5、负责全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牵头协调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承担全市优秀人才培养、选拔、考核和推荐使用工作。

6、会同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全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配合有关部门对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7、负责对全市人才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8、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委宣传部

1、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做好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宣传报道。制定全市人才工作宣传报道方案。组织新闻媒体宣传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及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3、会同市委组织部积极做好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宣传系统人才队伍建设。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委统战部

1、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制定和实施党外人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3、协助工商联做好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联系非公有制企业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工作。

4、参与全市党外人才的培养、选拔、举荐工作,建立和不断完善党外人才信息库。

5、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党外人才政策和党外人士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

6、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编办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围绕人才强市战略,研究、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编制管理政策和措施。

3、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人事劳动保障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全市人才资源规划、开发工作,拟定人才资源开发政策规定并组织实施;综合管理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工作;负责全市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培训,管理及宏观指导工作

3、会同市委组织部负责全市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联系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

4、负责全市各类人才的引进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人才安置、工作调整和有关科研经费资助工作,研究制定加强我市国家公务员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定并组织实施。

5、负责培育、发展、规范人才市场,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的选拔申报工作;会同有关方面做好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励的组织评审工作。

6、负责制定全市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和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负责全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资格评审工作。

7、会同市经贸局做好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8、会同市农业局等部门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做好全市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工作。

9、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发展和改革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匹配研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人才发展的规划性意见。

3、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与全市科技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需要相适应的中长期人才规划;对市重点公共工程、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咨询评估。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经济贸易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并负责组织实施。加快培养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全市各种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

3、会同有关部门了解掌握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研究提出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4、牵头协调有关单位,建立和完善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联系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人才信息库;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教育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做好全市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做好教育系统人才工作,加快骨干教师优秀群体的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学校培训和教研制度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名教师。

3、负责联系和掌握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和不断完善教育系统人才信息库。

4、配合有关部门对教育系统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科技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计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组织科技人才承担区、市各类科技项目,完善科技项目,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指导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

3、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为科技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的相关政策。

4、会同市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负责全市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工作,联系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科技人才信息库。

5、负责引导科技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推行、技术服务、技术引进等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做好科技奖励的组织评审工作。

6、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财政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研究制定年度人才工作经费预算审定、资金核拨及管理规定,为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

3、参与制定、修改、完善有关人才待遇的各类政策规定、办法。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农业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全市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优秀人才尤其是农业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3、会同人事劳动保障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联系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4、配合有关部门对农业科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文化体育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做好文化体育系统人才工作,制定和实施全市文体艺术人才发展规划,做好全市文体艺术人才队伍建设,联系一批优秀文体艺术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文体艺术人才信息库。

3、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卫生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制定和实施全市卫生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做好全市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联系一批优秀医护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卫生系统人才信息库。

3、制定有利于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配套政策、措施;配合有关方面认真组织实施优秀人才工程,做好全市优秀人才的医疗保健工作。

4、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卫生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医疗科技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公安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全市引进人才及配偶子女的落户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户籍管理、政策、措施。

3、负责全市人才重大活动的交通指挥及安全保卫工作,切实保障各类人才的人身、财产安全。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畜牧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全市畜牧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

2、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优秀人才尤其是畜牧科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3、会同人事劳动保障局等部门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联系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4、配合有关部门对畜牧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林业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全市林业技术推广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

2、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优秀人才尤其是林业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3、会同人事劳动保障局负责林业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联系一批优秀林业技术实用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林业系统人才信息库。

4、配合有关部门对林业系统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水利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全市水利技术推广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

2、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优秀人才尤其是水利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3、会同人事劳动保障局负责水利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联系一批优秀水利技术实用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水利系统人才信息库。

4、配合有关部门对水利系统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统计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做好全市人才资源队伍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掌握人才队伍的分布情况,承担人才工作各阶段的统计咨询服务工作,为制定全市人才政策提供决策性依据。

3、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扶贫办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全市科技扶贫规划,并协调组织实施。

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技能培训任务。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法制办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会同市人才办对政府部门制定的人才管理规章和政策进行审查,参与全市人才工作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

3、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有关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的综合性调查研究。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委党校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做好全市科级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层次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

3、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总工会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全市劳动模范人才的推荐、评选、表彰等工作。

3、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团市委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规划。

2、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的推荐、评选、表彰工作。

3、协助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联系各类优秀青年人才。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妇联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全市优秀妇女人才的推荐、评选、表彰工作。

3、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全市妇女党政人才建设工作,协助市委、政府联系各类优秀妇女人才。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科协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科技普及、技术推广等活动;配合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等部门组织人才洽谈会和吸引市外智力为我市服务。

3、采取多种形式,密切与科技人才的联系,加强科技人才与市委、政府之间的联系。

4、配合有关部门对科技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工商联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