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街道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街道设计

篇1

城市街道的空间景观构成中,街道是首要要素,是构成街道景观的主要部分。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景观两种。对于动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交通和人为活动。在街道交通景观中,不仅要解决由于街道带来的视觉狭窄问题,而且还要把街道周边的环境建设好,带动周围的经济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等。人为活动也是作为街道空间景观的主体存在,在设计前,要充分考虑人们在街道的主要行动和活动,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若是交通比较拥挤的街道路段,应以车辆通行顺畅为主要考虑因素;若行人为街道的主体,应该注重街道周边的环境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舒适的行走环境。静态景观,顾名思义指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靠这些自然资源,城市街道建设会更加优美;人工景观,实际上是街道空间的构成元素,例如建筑、道路交通设施等等。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

2.1街道设计思路的多样化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街道交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街道景观设计已经满足不了现今人们生活的需求,不仅在速度上要得到充分的满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美感,带来视觉的冲击和享受,应在古朴的街道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在最大限度地保留街道文化的同时,也给行人带来不一样的行走空间。因此,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时,要从不同的视角,多方面去设计街道,要结合当地街道的文化,在展现街道特色景观的同时,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这样不仅能从城市的历史中得到充分的设计素材,满足人们对过往经典的留念,而且街道文化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2.2林绿带化与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的绿化,对街道和人们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改善街道周边生活小区的环境和气候,净化由于行车带来的空气污染,而且还能减少由于车辆和行人造成的嘈杂声响,对交通路线的划分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还能起到预防火灾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在街道绿化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点的设计:防护绿带,一般设置在人行道和街道旁边的建筑物中间,主要是降低由于行人和过往车辆产生的噪音;人行道绿带,又称步行街道绿带,位于人行道和行车道中间,一般种植乔木等,有助于防止尘埃飞扬和降低噪音;分车绿带,主要是把快车道与慢车道分开,保障行车的安全;最后是其它区域的绿化,如广场、停车场等位置,也要注意绿化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于绿带的植被选择也很重要。一般选择树冠较大,树枝比较浓密、生命力顽强,并且不易引发虫害、落叶晚的植被,这样的植被不仅易于管理,而且能有助于城市街道的建设。

2.3标识系统和细节设计

在城市街道的通行过程中,必要的交通标识符不仅能帮助车辆的行驶,为其指引方向,而且完整的标识系统标志着一个城市交通体系的健全。随着交通系统的不断升级,标识也逐渐趋向于人性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各种各样的交通标识符的出现,丰富了城市街道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行车和行人的通行效率,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在保障车辆通行的前提下,更加要注重对街道景观细节的设计,设计要呈现出人文气息和人性化的考量,因为街道细节的设计直接关乎着城市的特色和城市的文化。例如,铺在街道上的石头材料,在满足行人通行的前提下,要达到美观、环保的效果,同时还要和周围的环境设施相适应,起到相互辉映的效果。

3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城市品牌 街道家具 地域特色 城市个性 城市形象 城市内涵

一、城市品牌战略与城市特色发展

关于城市品牌和城市品牌战略的概念,国外早在20世纪就已经形成,我国则在2000年以后逐渐引入国外的相关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政与彭健的《城市文化品牌》(2003年) 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

城市品牌战略则是根据城市品牌的建立,规划城市未来的品牌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的建立主要是在当今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趋势下,建立城市自身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面貌。由此,可以发现城市品牌战略是城市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特色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城市自身的定位、城市文化内涵、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等都是城市实态的具体内容,都是建设城市品牌战略必须考虑的内容。

二、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的影响

街道家具又叫公共环境设施、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街道设施等,英文名称street furniture,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等于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 。街道家具主要包括一下几类:①交通系统:公共汽车站等;②信息系统:电话亭、导示牌等;③购物系统:售货亭等;④卫生系统:公共厕所等;⑤游乐系统:游乐设施等;⑥休息系统:公共座椅等;⑦照明系统:路灯、景观灯等;⑧自助系统:自动售货机、自动售票机等。

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直接跟人接触的物品,是体现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终端,也是城市功能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街道家具又是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街道家具是城市功能完善、人文关怀、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集此三个方面与一身的城市终端,因此,街道家具的优劣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是从功能、人文和形象方面的综合影响。

街道家具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巨大,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有良好的城市终端——街道家具来体现。但是对于建立城市品牌而言,良好的街道家具还是不够的,良好的城市家具体现的是城市良好的使用功能、人文关怀等,但要想体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品牌,还需要有自己特色的街道家具,这样才能在各个层面展示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品牌。其中,随着世界范围类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城市品牌的建立均以每个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地域特点为基础,从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品牌,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奈良等。由此,街道家具由于其对城市品牌的独特影响,也理应跟着城市品牌走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地域特色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分析

街道家具走有地域特色之路,实际上是指街道家具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从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城市定位等方面汲取灵感,既能使街道家具特色发展,又能增强和丰富城市的特色。如同样是以现代科技和经济为城市定位的纽约和东京,其街道家具的使用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一样而不同,纽约的街道家具如标识牌、座椅等同东京的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这样的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直接明确了各自的城市品牌,不会使人感觉到纽约和东京是完全一样的城市。

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的提升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特色街道家具体现城市个性

一件街道家具是城市中点睛之笔,一件普通的街道家具可能能从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普通的一个路灯、一张户外座椅等,但是如果一个路灯、一张座椅没有任何倾向性和特点,这样的路灯只能是满足城市照明的基本需求、座椅只能满足休息的基本需求,而不能展示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而一个有鲜明特色的街道家具则截然不同。

如北京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不论是照明灯还是景观灯,都是特色鲜明,以鸟巢的建筑创意为背景,综合展示出北京奥运会的精神,并以个性鲜明的形象体现出鸟巢的与众不同,成为北京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从而为北京整体城市品牌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元素。当然,如果在鸟巢周边设置一般的路灯、景观灯一定能满足鸟巢照明的需求,但是这样的街道家具就没有任何特色,不但不能突出城市个性,反而会破坏城市的整体形象,破坏城市品牌战略。

因此,特色街道家具的设置,有利于体现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展现出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理念。

2.特色街道家具提升城市特色视觉形象(城市VI)

街道家具对城市品牌提升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提升城市有特色的视觉形象,对应于城市品牌的概念,本文认为就是提升城市VI,也就是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当然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不仅仅包含街道家具,但是街道家具由于其包含类别的广泛性,对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已经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上述的鸟巢周边的街道家具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同样,如果街道家具的设置是一般性的、随意的,那么就不会产生有特点的城市VI,反而会扰乱城市整体的视觉形象,破坏城市VI的系统性。一般意义上的视觉识别系统中主要表现元素就是标准色和特形图案,这二个设计元素只能在特色街道家具中体现,一般通用的街道家具在用色上、造型处理上考虑的是各个城市的通用性,不可能产生独特的视觉形象。而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由于植根于每个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自然能产生与众不同的造型元素和色彩,因而能提升城市的特色视觉形象。

图2所示的是开封市街道家具的设计方案,由于开封市是我国“七朝古都”,历史文化特色明显,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式元素的造型特色,用色上使用了能体现古都的古木色与青砖色,用色古朴、造型典雅大方。这一方案在造型和色彩上均植根于开封市的地域特点,体现的是中原古都的文化,所以在造型上端庄、规矩、大气、硬朗,用色上古朴。暗合了视觉识别系统的造型特色,从而能丰富和提升开封市的整体城市视觉形象。试想一下,在中国当下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售货亭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售货亭都能体现一个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只有符合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定位的街道家具才能真正的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而这一点正是地域特色街道家具能做到的。

3.特色街道家具凸显城市特色内涵(城市MI)

街道家具在城市个性、城市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仅是其对城市品牌外在的表达,同时街道家具在表达城市内涵层面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内涵是一个城市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是同人类的精神文明相挂钩的,因此,对一个城市的品牌建立意义重大,在本次研究中认为这就是城市理念(MI)的核心部分。

城市内涵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一切城市中能表达深层次理念的物质都能从不同侧面体现一个城市的内涵,但是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其实就只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件。“说到经典的公共汽车,应道首推伦敦的红色双层公共汽车。它几十年不变,并且和红色电话亭、黑色出租车已经大本钟一样已成为英国的象征之一。” 作为英国伦敦城市品牌及其内涵的象征,最具代表性的只有这几件物品,因为红色双层公共汽车、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代表的是英国人的城市记忆,别的国家、城市所没有的,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的。在这几件物件中,可以发现,红色电话亭、大本钟等其实都是街道家具。街道家具同人的接触最频繁,形成的城市记忆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图3所示的是波兰克拉科夫市(Krakow)在“第三帝国”时期建造的协和广场,由于地处昔日犹太人街区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名为“犹太英雄广场”。广场上的街道家具——椅子设计的灵感就是来自于犹太人的历史记忆。在第三帝国时期的一张旧照片上一个小女孩在广场上拿着一把下方藏有包裹的椅子,在当时犹太人总是带着他们最珍贵的财物离开。 作为椅子的街道家具,现在人们时常在广场上休息,坐在这些椅子上面,除去休息的最基本功能之外,这些椅子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的记忆、民族的记忆,以至于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表达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内涵。

试想一下,只有这样的座椅才能凸显城市的内涵,这是其他造型、种类的座椅所无法取代的,因为这样的座椅是独特的、有地域特色的。同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北京大学俞孔坚先生为秦皇岛市设计的“红飘带”座椅凸显了中国的民族特色、荷兰人设计的“城市狗奇遇记”系列街道家具凸显了荷兰人保护动物的城市理念等。这些街道家具由于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凸显了城市的内涵,强化了城市的品牌。

四、结语:地域特色街道家具推动城市品牌战略

有地域特色的街道家具在城市个性、城市特色形象、城市特色内涵等不同的层面推动着城市品牌的形成,提升与强化城市品牌,因此,在城市品牌战略下应积极提倡街道家具的地域特色发展。城市品牌与地域特色街道家具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城市品牌引导街道家具的地域特色发展,地域特色街道家具强化与提升城市品牌的外在与内涵。这一关系值得学界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政,彭健 著 《城市文化品牌》[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张小开,尚金凯 《城市品牌战略下的城市景观形象建设》 [J] 商场现代化,2010(4),Vol.607:60-61

[3]薛文凯 著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8

[4]李维立 著 《身边的艺术——英国公共设施的形与色》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069

篇3

Abstract: The city street is the city's framework which links with each functional area. This paper will first explore the concept of gardens, green, landscape,then analyze the streetscape features, landscape problems in our streets, street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finally analyze urban street greening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landscape design with focus on street greening so as to present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streetscape and design proposals.

关键词:街道;景观;设计

Key word: streets;landscape;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025-01

1概念探讨

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的所有景色。景观原于英语“Landscape”。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铺装本身,还包括两侧的建筑、绿化、配套设施等。这些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2.4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

3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配套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4我国街道的共性

4.1街道共性同环境存在的问题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

4.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街道景观需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3 整体性原则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

4.4 可持续性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不断在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5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5.1 街道形式的考虑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植物景观的配合,给人以空间感受。也为行驶的车辆提供刺激服务。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功能的需要及景观环境的点缀,如雕塑小品,水景、绿植的合理布置,及配套设施的合理安排等。这些都会增加步行街整体环境。

5.2 配套设施设计风格统一,所用材质协调,色彩和谐,造型上要具有变化。这些要素的组合既要满足功能需要,又要能达到现代都市人的审美观点。

5.3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的。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隔离带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高低错落,使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同时也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字:苏州 文化 街景 整治 导则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Key Words:SuzhouCultureStreetscapeRemediationGuideline

1、前言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刘易斯•芒福德

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渊源等因素的不同,拥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质,呈现出不同的城市特色。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发展浪潮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迅猛发展,高楼林立成为了象征城市进步的主要标杆。在这样近乎盲目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于历史的遗弃和文化的忽视,直接导致城市失去个性,造就了一座座缺失特色、毫无差别、麻木而又机械的城市。在这样缺乏文化特质的城市里,人们没有归属感,城市没有亲和力,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与在其他城市生活毫无差别。如此,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就没有信心,城市也不能更好的集聚人气,吸引财富,长此以往城市便无法更加持久有效的健康发展。

苏州,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千百年来闻名中外的江南水乡城市,以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古典园林名扬天下。水乡古镇以及遍布于老城区各处的古典园林是苏州旅游的重要景点,除此之外,苏州古城区的街巷及河道近年来也快速发展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多的苏州街道成为大家耳熟能详极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如平江路,桃花坞大街,十全街等,其中很多街道位于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保护及文化价值以及对于苏州古城区的历史文化影响极其重要。这些建筑、园林、街巷等等,无一不承载着这座古城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这一切的保护和传承,都紧密关系着苏州古城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苏州古城区风貌最直观的展现窗口是这些贯穿于古城区的大大小小的街道,这些街道或车行或步行,是人们前往各个目的地的途径,也同时成为游人或市民通过的风景线。来到苏州的游客,最先体会到的苏州特色,便是途经这些街道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由此可见,最为直观的城市名片――街道景观,对于苏州这样蕴含传统风貌的城市极为重要,我们理应重视城市街景的历史文脉传承和特色保持,以及在当前城市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如何完好的将现代与传统结合,完善和更新城市面貌。

本文以苏州市老城区街景整治导则为例,探讨在城市街景整治中融入城市的文化内涵,协调传统与现代元素,维系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质,保护历史与城市发展并行,综合整治最终达到提升城市形象、长久保持城市特色、塑造城市个性魅力的目的。

2、城市街景

2.1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由各种物质形体环境构成的(包括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通过人的感知后获得的视觉形象。在城市物质形体环境中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文化活动也同样归属于城市景观的范畴,因此,城市景观具有物质和精神文化双重属性。在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影响着该地的政治、经济、民俗等方面,从而使得人们创造的城市文化环境也不同,导致城市景观的外在表现也都各具特色。

一般来说,城市景观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城市的实体与空间处理,城市的整体轮廓线,城市与自然因素的结合等等。从城市尺度的大规模区块,到小尺度的小品雕塑等,都属于城市景观的范畴。在城市景观的客体上涉及了城市的功能,艺术形象、技术水平等,主体上则涉及了人的视觉和生理、心理、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

2.2 街道景观

城市是由道路、建筑、环境景观等元素组成,最能够直观向人们展示城市魅力的,除了各类特色景点之外,便是时时刻刻供人与车辆通行的街道了。道路是一种基本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它既承担交通运输的任务,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道路是城市的经脉,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它使巨大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有机体,一个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同时道路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型建筑物,是一个没有封闭点和终结点的开放场所。它承载了城市的历史和未来,也熏陶了时代的气质和生活的气息。

道路两边的建筑、自然环境、开放空间、道路上及两边的绿化甚至街道小品、公共艺术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街道的景观,它们都是组成街道景观的重要外在元素,是直接影响城市风貌的重要直观因素。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中最有活力和感染力的空间形态,它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容纳了丰富的城市生活气息,它最能反映城市的人文背景,最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城市的街景犹如人的面容,特别是有着不同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传统街道,是展示城市特有风采的风景线。本文中,我们研究的“城市街道景观”概念,是一座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研究街道景观,可以说是了解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切入点。因为街道,无论是商业区、居住区还是休闲区,都是人们参与最多的公共空间,在这些空间内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兴衰、公共艺术的演变、公共设施的更新及地形地貌的变迁。这些人为或自然的变化可以反映一座城市的记忆,展现这个城市的气质、品位和历史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市的街道景观记录着城市变化的足迹。在当前大规模进行城市更新建设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对时尚与个性的追求等都在逐步地影响街道景观的建设,准确把握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与街景整治相互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指导城市更新建设,展示城市内涵、传承城市文化及保持城市特色具有深远意义。

2.3 苏州街景

苏州古城内道路很大程度上保持传统的江南水乡城市的道路格局及街道空间尺度,街道两旁的建筑基本延续了江南特有的“粉墙黛瓦”的建筑形式。由此可见,最能直观体现苏州古城风貌的重要元素之一,便是苏州古城的各式传统的街道景观。正因为街景对于整个古城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在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形体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及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和保护过程中,传统街道的景观设计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课题,而街景整治则是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更新和保持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

2.4 街景构成要素

城市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街道两侧独特风格的建筑物、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和指示标牌、特色的绿化、有趣的小品等等,这些往往都能成为这座城市中景观的代表。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元素,直接影响街道空间的氛围,可分为:建筑、道路铺装、街道绿化、城市街道派生的场地、街道照明、景观小品及沿街广告、招牌等,城市街道景观改造就是对其构成要素的进行改造。

2.3.1 建筑

从广义上来讲,建筑涵盖了一部分景观和园林。建筑应与景观、街道相协调,以突出地域风格。沿街建筑色彩和天际线的变化,都是表达不同街道氛围的重要因素。建筑与街道的整体环境形成相互统一的有机体,构成街道的整体形象。

2.3.2 路面与铺装

路面相当于街道空间的底面,起到连接构成元素的作用。在街道的人行道上,通过铺装的材质肌理、颜色和图案的变化,来引导人流和界定空间,它是街道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硬质铺地是街道的外衣,是美化街道、活跃空间的重要手段。

2.3.3 街道绿化

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不同规模、功能的街道,都会影响植物景观的塑造。街道绿化是一种软质景观,其外形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展示出不同的形态,创造出一个动态的街景。在城市街道设计时,应把绿化看作城市街道的一部分来综合考虑,注重植物种植的层次感,合理配置树种,在充分发挥植物净化功能的同时,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从而提升城市的生态形象。

2.3.4 街道小品

街道小品如花坛、座椅、雕塑和喷泉等,它可以打破街道沉闷的气氛,使街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街道小品是文化、历史、宗教和民间艺术的载体。通常情况下,交通性街道的景观小品尺度较大、造型相对简单,并且数量较少,在快速行驶的途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生活性街道和商业步行街人流较多,可适当增加艺术品的展示。

2.3.5 附属设施要素

城市街道的附属设施包括建筑附属物、广告牌、店招、灯光照明及基础服务性设施等,它可以有效地营造街道环境氛围,展示街道的独特魅力。

(1)街道灯光照明:针对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灯光照明设计的侧重点也不相同。针对交通性街道,灯光设计应侧重导向性,要求简洁、醒目;针对生活性街道,灯光设计应将街道空间、建筑特点、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针对商业性街道,应侧重装饰性灯光设计,营造出商业街的夜景氛围;针对观光性质的街道,灯光设计应在符合基础照明之外,具有小氛围空间营造的特点。

(2)沿街广告牌、招牌:芦原义信提出将建筑物本来的外观形态所形成的街道立面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沿街广告牌、店招的功能是通过符号语言生动的传递商品特征、经营及销售服务方式等商业信息来招揽顾客的,是影响建筑“第二次轮廓线”的主要因素。欧洲城市的街道立面多是由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形成的,而亚洲国家多数是由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形成的。

(3)建筑附属构件:主要是包括空调、热水器、防盗窗等外挂设施。建筑附属构件随意安放在建筑外墙,与建筑外立面及街道整体风格未能协调统一,造成街道空间的“视觉污染”,因此也是影响街道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3、案例研究

纵观国内外城市的街道,如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伦敦牛津街、纽约第五大道、北京长安街、哈尔滨中央大道、浦东世纪大道等等享誉世界的著名街道景点,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3.1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被法国人自豪地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总长1800 米,最宽处约120 米,它是巴黎市区绿色网络的主轴。但从 20 世纪80 年代起,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现代的建筑侵人城市中的传统区域,香榭丽舍大街的容貌受到损坏,人车关系混杂,人行道一半以上的空间被车辆占用,致使交通严重阻塞;街景出现“视觉混乱”的现象,就连建筑物本身也贴满各色广告,遮去了它原本高贵典雅的形象。巴黎市政厅改造工程于1992 年推出,取消道路两侧的停车道,建设850 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为人行道腾出大量的空间,并用浅灰色、蓝点花岗岩铺设,给人一种安静祥和之感;拓宽人行道,增种两排法国梧桐,绿树掩映;在景观长廊的基础上,重新安装公共设施,将有光泽的灰、黑色铸铁搭配,形成优雅、端庄的风格,忠实于香榭丽舍大街的传统形象。

3.2 纽约第五大道

纽约第五大道分区管制,其特定区为保持沿街百货公司及零售店铺的特色,对新建办公大楼作出以下规定:沿街地面层必须保留供零售业使用为加强橱窗的连续性,正面不得中断作为办公入口,街道两侧建筑物高度在85英尺以下的部分,应沿建筑红线兴建;街道东侧的建筑物应沿建筑红线兴建,以保持第五大道现有的“墙面” 景观;街道西侧的建筑物高度在85英尺以上的部分必须退缩50英尺,以保持大楼之间的适当间距;广场不得沿街布置,鼓励开发者用有顶的通廊代替广场,办公人口可设在廊内。这些严格的规定虽然对单幢建筑的设计创作带来了很多限制,但是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使第五大道不仅保持了主要购物区的风貌,而且增添了街道的活力。

3.3 上海浦东世纪大道

法国夏氏建筑师联合事务所和拉德方斯开发公司为浦东世纪大道所作城市设计,强调轴线大道两侧界面的统一。由于大道与浦东原有的棋盘式方格网街道斜交,在大道上形成了许多异形地块和多叉路口,这既给设计带来了很大难度,但另一方面又使大道的边界具有鲜明的特征。设计者的目标是让上海的世纪大道如同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成为高品质的公共生活空间,成为整个城市象征。

3.4 哈尔滨中央大街

始建于1898年被誉称“哈尔滨第一街”的中央大街步行街全长1450 米,现已发展成最繁华、最独特的哈尔滨商业街。在街道景观的改造处理上,非常注重对沿街空间环境、建筑细部和景观小品的设计。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利用与之相交的20 多条辅街的空间,设计成游客的休息区。丰富的建筑艺术景观区,使中央大街与人文活动有机的融为一体。中央大街的街道景观展现了它那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经历了百年的岁月,仍然绽放光彩。

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都进行了城市道路街景整治,大多结合重大事件进行“城市道路美化运动”,如北京因举办奥运会进行道路环境整治,上海结合世博会开展“迎世博500天行动计划”,广州结合亚运会开展城市道路环境整治规划,这些城市的实践,都为苏州老城区道路街景整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4、苏州老城区街景现状问题

近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为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城市带来了诸多契机,但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苏州老城区基本完好保持了苏州传统江南水乡的城市风貌,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负担也越来越重,老城区逐渐由以居住为主导的功能向着更多元的功能转变。由旅游和借旅游契机发展起来的附属商业、服务业等功能在古城中逐步占据了更多分量,由此引入大量游客以及外来从业人员充斥着整个古城区,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流动人口引发了众多问题,如环境污染,城市拥挤,古城面貌的破坏等等。城市的负担日益加重,古城传统风貌的损害也日渐显露。单单对古城中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的保护已经明显不足以完好保证古城区的整体风貌,因此,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亟待实施,以更好的保护老城区特色风貌。

经过现场调研,发现目前老城区内街景的现状大多存在建设标准低、道路设施设置混乱、维护不到位、街道公共空间环境欠佳等一系列的问题,老城区街景风貌的改善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系统性的提升。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经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筑立面

街道两侧建筑设计、建造年代不一,建筑外观风格、色彩相差较大;建筑群体之间缺乏协调,一些重要路段建筑立面设计风格反差过大。虽然大部分建筑保持苏州传统的“粉墙黛瓦”风格,但处于商业区的建筑大多都采用了玻璃幕墙或者颇具现代风格的石材做外立面,且颜色选取也与城市整体色调反差大,而建筑高度又多为三层以上,这样就造成城市街景较杂乱,破坏了城市街景的传统风貌,同时也无法展现城市特色。

早期建筑设计中缺乏对建筑附属设施的统一考虑,空调外机乱挂,遮阳棚、防盗网样式杂乱、随意搭设,十分影响建筑的美观。还有很多建筑后期维护力度不够,许多老旧建筑外立面墙体涂料脱落,或破损较严重。

4.2 道路设施

老城区的道路红线较窄,两侧建筑密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困难,存在严重的路边停车现象;人行道铺装破碎或受到杆线、空调室外机的影响,部分道路盲道设施不健全,缺乏对残障人士的考虑;街道家具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休息设施;部分街道小品质量较低,缺乏苏州本地风貌,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环境设施布点欠合理,手法落后,没有对城市景观起到“点睛”的作用。一些市政公用设施数量偏少,且因缺乏适宜的管理和维护,道路两侧的架空电力、变电箱、电信线路也严重影响了道路景观,且存在安全隐患。

4.3 道路绿化

老城区道路绿化以行道树为主,主干道绿化树种主要为香樟、法桐、重阳木等,部分次干道和支路绿化衰败较为严重,需要补种或者整体更新。部分商业街如凤凰街树冠浓密,对沿街商铺店招有遮挡。整体来说树种、色调较为单一,仅有少数道路种植色叶树。很多街道的植物维护力度不够,多有残损、枯萎,影响城市形象。部分路段因道路狭窄,树池占据很大空间,使得本来就狭窄的道路更加拥挤。

4.4 店招广告

老城区沿街商住混合建筑较多,沿街商户部分广告店招比较凌乱,影响了街道立面的整体性。一些广告牌遮挡了建筑立面,屋顶广告改变了建筑原有的天际线,对街景立面有较大的干扰。尺度过大的广告牌影响了建筑物原有的采光通风功能;部分超大尺度的广告牌对行人的安全产生威胁。店招颜色、材质、尺寸各异且繁杂,选色鲜艳,使得整条街道街景顿时变得杂乱无序,严重的影响了建筑立面形象,造成原本极具传统风貌的街道特色全无。公益广告数量相对不足,现有的部分公益广告由于后期维护不到位,破损严重,还有部分信息缺乏后期更新,信息过期严重。这些也都是影响城市特色形象展示不容忽视的问题。

5、导则引导

5.1 研究范围

本次的老城区街景整治导则涉及范围是苏州市姑苏区辖区内,东环路、南环路、西环路、北环路所围合的区域内,各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不包括背街小巷,总长度120公里,共82条市管及区管道路。路面及道路两侧城市界面。

5.2 整治内容

主要对沿街建筑界面、道路设施、道路绿化、广告标识、夜景照明等城市街景环境五大系统进行整治。

5.3 技术路线

(1)总体梳理

在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老城区街景整治的内容、重点和策略,提出老城区街景体系总体构架,对组成街景的各环境要素进行指导。

(2)分类引导

根据老城区街景体系构架,按照不同的风貌要求和整治重点,对老城区道路进行分类引导,强化不同道路在街景总体格局中的角色与个性。

街景整治工作体系图

5.4 道路分类引导

5.4.1城市景观主轴线

干将路和人民路,纵横贯穿苏州老城区,连接苏州各个主要功能片区,已成为展示苏州风貌形象、人文历史底蕴的城市名片。在整治中,应强化中轴线功能,对于重要的文化设施和历史设施等城市节点,要有面向道路的开敞与展示。结合街道对景、出入口等关键节点设置一系列景观标志,展示苏州文脉。

这两条路沿线的建筑,主体以黑白灰系列为基本色,允许部分点缀色,展现浓重的苏州味道。绿化宜采用“园林外移”手法,运用“盆景化、精致化”的园林造景手法,提升绿化景观品质。主要路段的广告色彩以“淡、素、雅”为主,观前街区段、南门商圈段允许适当采用跳跃的色彩,保证整体色彩的协调。路面铺装鼓励采用历史故事、苏州传统图案等特色铺装。街道家具的设计应与苏州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相协调。

5.4.2传统风貌强化型道路

此类型道路尺度人性化,不少道路都是机非混行的商业街,以特色的小型商业为主;还有部分作为旅游区的主要通道,两侧功能简单,交通目的性强。街道两边建筑大多是传统坡屋顶、采用较为素雅的色彩。围墙、景观小品等环境设施也大多为传统样式。这类道路是苏州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传统风貌保护区的必经途径,整治立足于提升道路的沿街传统风貌,强化旅游设施,提升服务水准。

将苏州建筑的传统元素运用现代的手法变形,取其神似,灵活运用以营造苏州风格。利用现代材料或者本土材料表达文脉。采用清水青砖、清水红砖、石材作为立面材质的,保留原材质、原色彩;其他建筑以青黑色的坡屋顶、白墙为街道主要色调。不符合地区特色的商业可逐步引导其向旅游相关业态转移。广告店招采用有苏州特色的颜色、图案及组合方式。鼓励采用传统形式的店招店牌,同时尊重和鼓励个性化店面装修和店招店牌设计,但要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表达特色。

5.4.3滨水风光营造型道路

护城河滨水风光带、山塘-上塘河滨水景观带是苏州两条重要滨水景观带,两条滨水景观带沿线的道路定位为滨水风光营造型道路。整治、修缮河道两侧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持粉墙黛瓦的新苏式风貌;对于沿路色彩过于鲜艳、风貌与传统苏式建筑不协调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涂料墙面的可以改变涂料色彩,非涂料的墙面可以逐步采取更换外立面材质等手段。户外广告根据护城河两侧岸线特点和空间类型,可结合路灯设置,宜采用飘旗或灯笼造型,允许设置墙体广告,宜垂直墙面布置。与护城河滨水绿化带紧密融合,以通透式乔木绿化为主,提供树下休憩空间。在水岸较宽敞的地方集中设置公共活动设施。

5.4.4古城风貌协调型道路

该类型道路有宽有窄,有次干道和支路,大多为机非混行的一块板或三块板断面设计,具有良好的空间尺度。这类型道路上车行速度较慢,临时停车较多,人流大。道路两侧界面连续,临街面大量分布有商业、零售、餐饮、服务等功能。提倡建筑集约化改造,即集中改造屋顶、顶层和底层,被树木遮挡的中间部分简约处理。对一些体量较大,风貌与古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通过立面改造,使之与苏州古城粉墙黛瓦的整体格调统一。尊重目前已用树种,以不遮挡沿街商铺招牌为宜。规范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经批准设立的非机动车停放站点设置色调规格统一的锁架及通透护栏。统一设置标识系统,不得占压盲道。

5.4.5现代风貌展示型道路

这类道路除个别支路外,主次干道交通功能突出,是城市交通的骨架。道路路幅较宽,多采用三快板形式,同时,由于车速较快,使用者对沿线景观的体验更注重整体印象。

通过立面改造、增植表皮的手法,使用穿孔板、木格栅等轻质镂空材料对部分建筑的墙面、空调外机进行整体性风貌改造,实现立面出新,风貌协调。户外广告需与建筑主体良好结合,户外广告设置密度可适当增大,每100米户外广告可设置4~10个商业性户外广告;结合商铺现状条件,设计简洁时尚个性的店招,采用统一底色与字体,构成整体感强的界面形象。设计色彩丰富的绿化种植,可种植色叶树,绿篱可改成花篱以体现主干道的热情开放。行道树及分车带的乔木和灌木以不遮挡沿路建筑招牌为宜。规范停车,经批准设立的非机动车停放站点设置色调规格统一的锁架及通透护栏,统一设置标识系统,不得占压盲道;逐步清理归顺架空线缆,实行入地埋设。城市小品和雕塑要体现苏州文化的历史与意向,不追求苏式元素的简单复制。

结语

街景改造的目标,是在尊重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展现城市特色,散发城市魅力。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骨架,是展现城市景观最直观的窗口。建筑界面、道路铺装、绿化、节点、照明、细部设施等则是构成街道景观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历经时代的变迁,无一不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质,城市的特色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元素的有序组合而呈现出来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魅力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城市特色保持及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而对于城市街景的改造不能教条式的一味生搬硬套,必须在深入了解地域历史及文化的前提下,运用设计的语言去演绎,并融入城市生活,达到城市形象提升与市民生活改善的“双赢”效果。

现代苏州城已处于大发展的时代,作为城市重要景观之一的街景,以保持和提升苏州古城特色为目标的改造整治是一个涵盖内容复杂,涉及相关部门繁多的重要发展内容,期望通过本次的街景整治导则的引导,能够在未来改造过程中更加彰显古城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杜白操.城市街景设计.世界建筑,1981(6):38-41.

4、蔡健臣.城市街景与现代文明――兼论常州街景文化.新建筑,1993(2):51-54.

篇5

关键词:空间布局;景观设计;景观发展史;街道美学;法国文化艺术特色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modern French film scene in the movie scenes,discusses the art of the French street landscap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using the theory andtechnique of humanized city, study of thes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in the street landscapedesign function.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reet landscapeindustry plays a certain reference and guidance.

Keywords: space layout; landscape desig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reet landscape;aesthetics; French culture and art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法国浪漫的《Before Sunset》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在书店相遇,然而他们只有一下午的时光相处,日落之前,男主人公要乘飞机赶回美国。两人在午后的巴黎街头散步,在美丽的护城河上泛舟,无所不谈,兴致勃勃。身后的街景像烟花一样醉人。

如果城市或者一个空间,希望人们前来停留,那么就需要以新的方式处理生活、空间、景观的关系。街道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景观方面的特殊要求,也要考虑到人们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琐碎的日常需要。只有人们的生活、空间的布置、景观的设计完美结合,才能凸显街道设计的最大潜力。

场景揭示的人们生活中的外部环境

男女主人公时隔九年,相遇的场景在法国巴黎的Shakespeare and Company store,一个人们在街道上就可以看书阅读的地方。读书本是在内部空间中的生活习惯,而在这个书店巧妙地将人们日常生活的内部环境移向了外部。而后电影的场景转换到巴黎的塞纳河上,主人公乘坐着游船,欣赏矗立在塞纳河旁的巴黎圣母院的唯美之景。塞纳河的两岸,都种植着繁茂的梧桐树,从船上看过去,蓊蓊郁郁。树林的后面,就是庄严的巴黎圣母院。那么富有鲜明个性的建筑形态,展现出了它所特有的华美风格。河岸边的人们可以领略河中与对岸的景象,游船上的主人公也可以一边观赏河景一边观看岸上休憩的人们。

《Before Sunset》充分展现了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生活可以分为公共性和私密性两大类,前者是一种社会的、公共的、开放的街道生活;后者则是内向的、个体的、自我取向的生活。这两者对于城市空间有不同的要求。而人的城市生活走路时开始,是起点。人们被创造去走,并且当我们走在人群中,走在户外,所有的活动都发展起来了。形形的空间也为了户外生活而体现。户外的空间也就因而被建立起来。可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街道空间。

外部交往空间的形态

外部空间的设计必须以人的行动方式为基础,城市空间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结构发展而来,单凭创造美的环境并不带来和谐、共生的世界。

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提到户外空间有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对空间的外环境要求都不相同。户外空间的质量直接影响三种类型活动的发生。当条件不佳时,这些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就会消失,人们的生活趋于平淡。而条件适宜的环境中,他们就会健康发展。

人和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是任何事情发生的前提,但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得以发展。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

在法国街道上可以看见建筑的宏大,道路的宽广,整个外部环境,每个要素之间,结合恰到好处,凸显了整个空间的艺术气势。而在日本,精致而洁净的街道,却是他们独有的外部空间特点。所以外部交往空间的形态,影响着街道景观的形成。因此,户外环境的每一部分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每一处的空间的设计形态的处理都对大环境起决定性作用。

街道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街道景观由天空、周边建筑和路面构成。天空变幻,四时无常。街道路面则起着分割或者联系建筑群的作用,同时,也起着表达建筑之间空间的作用。古往今来的街道路面设计曾尝试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如石板路、卵石路、沥青路、砖瓦路、地砖路等,这些材料在质感、组织肌理等属性上各有不同,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街道路面形式。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列举了构成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道路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它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交通、城市景观、城市空间组成都有着重要意义。街道和城市的关系犹如人体和体内血脉一般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也正如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所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是人们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街道的名称十分重要,它同生活是不能分割的。城市道路的地位及其交通功能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但随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道路在城市生活中将扮演更多的角色。因此城市道路的景观功能不容忽视。

对我国街道景观建设现状的启示

街道良好景观的构成,应该从景观自身塑造和人对景观感受,即街道景观和街道观景两个方面来认识。“生活、空间、景观”这个概念应该值得我们充分运用。当然,我们国家处于发展中阶段,大量的人口,给我们的城市生活造成了很多障碍。大多数城市以往那种亲切宜人、界面连续、空间尺度适当的街区组织被现代城市的发展完全摧毁了。无论如何,开始重视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是必要的,对街道空间、景观设计有更多多的思考,去解决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分析概括起来启示有以下几点:

4.1. “人”对街道美的认识

法国人历来对环境设计进行关注,并积极参与与自身生活更为亲近的街道景观规划建设,抵制可能产生的不良景观的建设,使得街道景观的塑造也更民主,真正为“人”所服务,以适应“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塑造。外界对其城镇风貌街道景观的肯定,使其更加尊重与生活和历史文化相关的环境要素(如自然元素、城镇肌理,街道格局,传统美化方式),并将其融入到街道景观的塑造当中,进一步增加了街道景观的识别性、认同感。

4.2.必要的交往、休息空间和场所不可缺少。

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街道的休息、交往空间和场所的设计,而人是街道活动的主角,这些空间的存在,应该是街道景观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对街道景观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进行街道设计时,缺乏对街道景观足够的文化角度的思考,忽视、断裂景观历史文脉,没有挖掘街道景观的文化个性,街道景观的设计对真正改善整个城市景观所起的作用不大,这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

4.3. 设计概念要明确,不能混乱。

在设计街道景观时对于立面的均衡、协调等美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在设计街道的基本概念上存在很大的混乱。因此街道景观的设计,应该是个多学科设计人员参与的过程。过程中人性化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4.4. 街道景观的空间感

街道景观整体形成丰富的景观界面层次。天空为背景,高耸的巴黎圣母院的尖顶屋顶形成眺望远景,临街建筑与道旁树由远及近构成画面主体,街道小品和橱窗展示构成界面中点缀的细节,水道、拱桥构成界面的进深并丰富了空间节奏。历史氛围到现代生活场景的游历、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使得街道景观界面生动而有灵性,既保持了人与景观的对话,也保留了街道的归属感。

4.5.街道景观对地方特色的反映

根据街道所处的区位不同,地方特色也不同。对于城市特色的元素进行保护和保留,为当地居民营造地方人文,自然特色。法国的砖石建筑,黑褐水道,街道铺装等等特色,诠释的西方国家的特点。为不同的需求塑造出不同类型的空间景观,其丰富了街道景观内容,增加了街道的活力,展示了城市的魅力。

图1 巴黎特色街道景观

街道是同时具备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场所,应当反映一个城镇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立足于人性。街道“自我”特点的保留和延续,是对历史发展的尊重。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而街道的美,从根本上是为了人服务的”,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营造街道景观完整的界面,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才能真正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达到景观与观景的统一。

电影艺术的场景是在具体生活环境中被构造出来的,最直观的体现以“人”为主的城市生活。从景观学的视角对电影场景艺术分析,可以跟好的认识一个城市,法国的艺术浪漫气息也许最强大的能力就是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 通过电影我们认识了这个艺术气息浓郁的浪漫城市。“街道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法国著名城市学家佛朗索瓦・亚瑟教授。街道又是最能反映生活的。

参考文献:

[ 1 ] (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3

[ 2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 3 ] (丹麦)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篇6

关键词:沈阳;近代;建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而空间是由界面围合而成的。在商业步行街中,街道空间主要由建筑界面围合而成,因此界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界面设计的好坏即是决定步行街是否具有活力的关键要素。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应该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和当地建筑特色元素融合在一起,使传统特色商业街的内容与地域文化达成和谐统一,创造出适应传统特色文化需求的现代商业步行街设计。

1界面在商业步行街设计中的功能及重要性

1.1商业步行街中界面功能

界面是商业步行街的重要实体因素,它界定出空间,赋予街道活力,主要具有围合和认知两大功能[3]。首先,连续而完整的界面围合出商业步行街的整体轮廓,创造了作为实体的步行街建筑空间,同时也创造了依赖两边界面而围合出的街道空间。其次,街道界面不仅有认知和识别单体建筑的主要功能,同时也肩负着整个城市的认知功能,人们通过对街道直接的视觉感知能够进一步构成对整个城市的印象,唤起场所的精神体验。

1.2界面的重要性

1.2.1传统文化与心理学根源

界面作为建筑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其存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就明确的表达了老子对于空间的认识,“无”因为“有”的存在而存在,“有”和“无”有力的对比产生了空间,这里的“有”即可认为就是界面。而里坊制度则表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布局对于界面的重视,例如里坊制的代表唐长安城,利用“墙”围合出以“里”为单位的领域空间,使得“曲”“巷”相隔,形成了集中内聚式的大规模封闭型城市[4]。从心理学根源分析,“边界效应”则从行为心理学方面解释了界面的重要性。“边界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提出,他指出空间的过渡区域是人活动和交往发生最多的地方。

1.2.2界面与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空间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界面作为城市组成的有机局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围合性强的界面能够使人们完全的感受到城市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2重视地域特色的现代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策略

2.1塑造界面的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是界面之于建筑的最主要的功能体现,作为地域性的现代商业步行街,更应注重界面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精神的理解、继承和发扬,使其独具地方特色风貌。特征突出的界面元素增强了界面的可识别性,使得不同地域的街道显示出不同的地域性格,给人带来了不同的地方印象。

2.2符合当地建筑尺度的边界轮廓线

在处理地域性商业街时,应仔细剖析当地传统建筑的形体特点,把握形体体量,抓住轮廓要素,重复尺寸相近的建筑组群,建立起一种韵律和肌理,以符合当地城市肌理。

2.3利用界面创造特色空间

符合地域特征的特色空间使商业步行街更具识别性,特点更鲜明。现代步行商业街的大量建设给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难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统一的大招牌、底层架空的连廊、大片的玻璃幕墙,这些单调的建筑立面让人在现代化大都市里失去了方向,失掉了对于不同地域街道的记忆。为使商业街各具风格,提高其辨识性,必然需要特色空间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3 康平大辽圣市商业步行街界面实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康平历史悠久,境内被发现的辽金城遗址已有6处。县城东南22.5公里,辽河之滨的辽代棋洲城遗址清晰可辩,辽代千年佛塔巍然耸立。东西辽河的源头亦在康平,所以康平县政府为展现康平的城市形象、特色风貌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在卧龙湖东岸建设了一条以辽代传统文化主题的商业街。于是从延续辽代北方建筑地域特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辽代传统文化以及辽代建筑特征元素的挖掘,设计了大辽圣市商业步行街方案。

3.2挖掘建筑文化内涵的立面设计

康平大辽圣市商业步行街借鉴了北方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界面处理手法,进行了具有辽代传统文化内涵的立面设计。仔细研究辽代传统建筑,发现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屋顶和斗拱上。辽代建筑继承了唐代建筑的很多特点,并且学习了很多宋式建筑的作法,所以辽代建筑的屋顶曲线很平缓延展,雄浑大气。庑殿顶是辽代建筑主要的屋顶形式,高低起伏的屋顶和交错的层高形成了其独有的错落感,商业街立面轮廓依旧沿用这种形式,并进行简化,在2层,3层之间进行层高变化,局部4层,结合双层檐口,形成了丰富的天际轮廓线。辽代很多建筑也会采用庑殿顶的形式,两坡顶就用于等级更低的普通建筑。所以在建筑屋顶也会有很多变化。辽代鸱吻很有自己的特点,有别于其他各朝代,有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野性特征。所以屋顶上的鸱吻是体现辽代建筑风格非常重要的标志,如图1所示。

3.3关注“阴角”空间

“阴角”空间是城市与街道设计中常采纳的空间处理形式,在泽当镇商业步行街中创造“阴角”空间,增强了街道的空间吸引力,使街道更具魅力。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指出:“用‘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这有助于积极的向使用者提供街道的精神。在泽当镇商业步行街设计中,也运用了这种现代步行街设计手法,将商业楼间隔有序的后退,自然的形成可供人停留的内向型阴角空间,改变了商业街过于平淡的界面形式,同时也加强了界面的阴影,使得沿街界面更加立体、生动。这些后退2 m~4 m形成的空间也提供给人们一个暂时停留场所,赋予商业步行街可游憩的功能。

3.4连续性原则

连续的街道界面给人整体完整的印象,康平大辽圣市商业街利用连廊加强了街道的连续性。根据规范中防火要求,商业街每隔80 m需要断开做消防通道,在长度不过300 m的街道如果进行断开,必然会影响其界面的连续性,街道感减弱。于是在需要断开的建筑之间设计连廊连接,加强了视觉连续性,且不影响消防疏散的需求,如图2所示。

3.5结合总体规划的多层次界面设计

康平大辽圣市商业步行街总体规划以街道景观轴线为中心,在22 m街道红线范围内设计大量中心绿化,并设置灯光照明设施、小品、座椅等,加强其对整条街的主导作用。结合总体规划,沿街建筑设置成骑楼形式,底层形成退廊,形成灰空间,增加了介于建筑实体界面的“有”与步行街道空间的“无”之间的层次,再加上景观树阵的景观层次,构成了建筑—连廊—树阵—中心景观的多层次街道界面。

4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今天,尊重当地文化,延续传统文化才是建筑符合不同城市环境的发展模式。在研究建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传统建筑的设计要点,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创造出既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又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以求在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的今天寻找一个平衡点。在此,笔者通过分析界面在商业步行街中的功能和重要作用,发掘传统特色文化的现代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策略,并将之运用于设计中。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30-139.

[2]克里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37-157.

篇7

关键词:环境小品;水景景观;绿地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1-01

一、街道节点中的环境小品的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是环境小品,实用性应是街道小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在特定的场所,可以将一些观赏性高的、艺术性强的小品,如花坛,雕塑,喷泉之类设置于此,但无论街道小品是以实用性还是观赏性为主,都要以适合人和街道的空间尺度作为其设计思想。不同街道的小品不但要有优美的造型,且要争取设计得有特点,从而使街道的识别性得以加强。

欧美各国十分重视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的设计建造。城市中各色街道景观小品、街具与街道构成了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环境景观,使城市空间得以丰富,较高的城市品味因此形成。如:注重街道小品的艺术性处理。极尽精美华贵的神化人物、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散立在街道两旁,使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呈现出来;街道两旁如护栏、树围等基础设施,都具有独具匠心,各臻奇妙的设计。注重以色彩突出造景以及宜人的造型。以灰白、淡黄、赭石、青绿等作为城市主色调,其它各类跳跃的色彩掺杂其中,别有情调。在小品设施设计中重视人体工程学特性,使花坛、台阶、水池等与坐椅相结合设计,达到多功能的目的。并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与环境心理学相结合,既有艺术性又有功能性,尤其使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得到充分考虑,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欧美国家的街道边沿,会有一些特别设计过的设施,例如一些坐凳高度的矮墙,或者是连接人行道的台阶边沿。

二、街道水景景观的设计

装点街道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水景。它是表现生命动感不可或缺的元素,水景按形态可分为动水与静水,即可分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喷泉,瀑布。湖泊,河道。溪流等。不同的视感可由不同形态之水给人带来。在组织与设计中,若使水景配合特定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在创造特定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又可获得相得益彰的功效。但是,纵观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街道景观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城市特色,在强调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近年来,城市中自然要素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认识到,城市街道景观开始寻求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的因素在水景设计中更加被注重利用,例如水景旱做、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设计方法的人性化水景设计开始出现。

三、街道绿地植物造景的设计

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都属于城市街道绿地景观的范畴。景观中各嵌块体通过绿色廊道连接起来,绿色联网的形成可以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市内部,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城市街道景观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应将植物配置水平提高,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加强植物群落设计的合理性,提高生态效率,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创造景观效果,使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配合城市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得以形成;同时通过错落种植,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利用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形成景观的韵律美。选用植物品种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地方植物,有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乡土特色;通过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使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得到补充,使植物生态群落形成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体系。

四、街道空间及其路面景观的设计

街道空间尺度的设计要依据人的感受进行,使人在其中既不感到闭塞,又不会觉得过于空旷。当人在其中活动时,安全感的产生需要一种围合感和一定的私密度;但过于封闭的空间又会对人产生一种压迫感。所以在街道空间的设计上应强调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的重要性,可以把街道两侧的凹凸角处,以及人行街道与车行街道的交汇处空间进行着意塑造,使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得到缓和,丰富街道空间层次。

街道路面可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材料制作: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在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上应使用沥青类、混凝土类材料。而色彩鲜明、造型自由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则多在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道路上采用。总之,构筑街道及城市景观的建筑材料应根据其设计标准及空间环境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并合理的选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理想街道环境 路面设计 节点小品 绿化带 环保 节能

检 索:.cn

引言

在现代城市中,理想的街道不仅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纽带,而且还是展示人们形形生活的舞台,其环境概念对人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艺术不再只是美术馆、博物馆里僵硬的展品,被应用于城市景观的各个方面,也为城市中每个人都提供了艺术熏陶和教育的氛围;而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对于既“熟悉”又近乎“陌生”的街道环境概念进行空间形态设计探索,成为进入21世纪后城市设计学科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现状,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对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的路面、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及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通过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彰显地方城市文化及素养,引导市民树立良好的社会意识,注重环保节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我国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面貌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街道景观日新月异,其环境设计逐渐崭露头角,一些景观大道、商业步行街、生活性街道都出现了一些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带来了一定的美感和情趣,增加了街道吸引力,如深圳深南大道设计为以交通性为主兼具旅游性的景观大道,青岛台东步行街成为我国公共艺术的新案例。我国最初街道艺术只是简单的学习模仿,有的直接购买复制品,随着公众审美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街道公共艺术水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当前我国主要以城市雕塑和环境小品为主,具有写实手法的雕塑作品受到街道环境设计的推崇,因此出现了一些不错的景观小品,其中上海徐家汇的美罗商城前的街道上就有一个筷子、面条与碗的环境雕塑。尽管我国城市街道景观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不断努力改进。距离理想街道环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仅考虑了街道交通的基本要求如路面要求,而忽视对交通标志、街道照明等各种街道设施的建设,且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精心设计,整体性差,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街道设施水平偏低,不能为多种人群服务,缺乏适合老人、残疾人、儿童推车行走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路标、公厕、交通图展示板、公用电话亭、休息空间等为街道行人服务的辅助设施严重短缺。

3、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交通要道缺乏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而且很多街道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未设立隔离设施,降低了人行道安全系数,增加了交通危险性。

4、街道环境质量普遍较差,首先是街道绿化系统跟不上,不能及时对缺损的绿化进行修补;其次是沿街道建筑没有特色,且杂乱无章,围墙大多是未经过修饰的实墙,墙体上到处是随意乱贴的广告、小报。

5、街道环境设计缺乏个性,千街一面的模仿、借鉴现象导致街道建设空间环境色彩、建筑材料和形式多地雷同,忽略了城市历史背景和整体风格,使街道失去了原有的个性化和可识性。

6、街道环境缺乏为市民小憩、停留的公共活动场所,环境设计中往往欠缺街头广场,行人在街道上找不到可安全停留的公共场所,附近单位或居民没有举办活动的较大空间。

二、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原则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既要突出城市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自然风景、人文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多种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下:

(一)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

城市景观环境中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场所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较深刻的印象,可作为某段街道的标志性设计,体现出城市建设的独特性。因此要尊重历史,继承并保护好历史遗产,对城市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将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和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分析认知揉和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去,从而使城市街道环境文化与城市风貌融为一体。

(二)整体性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要从城市总体出发,注重城市总体设计理念,要统筹规划道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等街道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使街道环境设计与城市自然景色和历史文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街道空间道路与周边环境等化作一个景观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符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终使社会、当地文化、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都融合在街道环境设计风格中,充分展现出城市整体形象,又不失城市个性化和人性化,达到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地方性、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三)可适应性

这就强调了城市居民在街道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城市理想的街道景观设计、建设以及各种道路服务设施的配置,都要从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日常习惯、喜好等进行空间规划,如合理设置休闲长椅、石墩、等公共汽车站点和座椅、公用电话亭、街头小卖店、夜间照明、绿化植物等,以期为行人提供最佳的街头服务。

(四)保护、节约和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被破坏,因此理想的城市街道环境设计还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破坏,提倡节能节水,增强物质循环使用率,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维护自然界生物的本土性和多样性,缓冲并调节自然界本生功能,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三、理想街道环境设计

(一)路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城市街道的任务就是承担重要的交通,在街道的路面规划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尺度,通过塑造街道两侧的凸凹角空间来缓和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利用“边缘效应”或“弹性空间”丰富街道空间层次,形成“路从景出,景由路生”的街道路面景观效果。而现代化街道除了这项交通重任外,还力求从街道侧面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形象,着力于“大”、“宽”路面的设计,忽略街道两侧建筑与路断面的比例,尤其一些小城市盲目模仿大中城市路面尺度进行建设,极易导致街道尺度失调。

理想城市街道的路面设计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既突出城市空间环境特色和适宜的比例尺度,又不偏离城市设计理念与综合处理方法。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包括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石材、木材和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为人工烧制。其中沥青类和混凝土类材料适用于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的以交通为主的街道,当前用于交通性街道的较为先进的材料为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经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和施工工艺与传统沥青相当,抗高低温、寿命长、耐摩擦,不易出现开裂、剥离等路面破坏现象,而且较之传统沥青色彩鲜艳、使用更持久,还有很好的透水性,能提高雨水循环利用,适应环保、人性化设计要求。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街道则追求性能多样、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欢快活泼的人工烧制材料,由砖材、陶瓷材料混合木材、石材、砂土等天然材料使行人行走在上面更感觉自然、亲切、舒适。理想街道路面材料选用和设计还讲究透水性和非透水性,根据路面的非透水性,利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创设街道水景景观;混凝土路面设计地面坡度和雨水渗透口以便于雨水均匀渗入地下,半硬质路面采用可渗透性材料最大限度的使自然降水渗漏,丰富地下水资源,同时有利于地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节点小品是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想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设计更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及魅力风格,让人赏心悦目。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致使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各异,这就为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景点小品设计提供了广泛的素材,需要设计者依据地方发展背景发掘出能彰显该城市品味及内涵的街道节点小品,与街道景观相映成辉,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相呼应。如街道两侧的护栏、树围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街道色调采用淡黄、青绿、灰白等,点缀各类奇花异草,映衬蓝天、白云、艳阳,其间错落有致的花草小景被设计为数字、图形艺术;在街道景点小品周围大多与长椅、台阶、坐凳、石桌和石墩相连,清洁美观,既是一道风景,又方便了群众,设计思想要呈现自然、有趣、轻松,可摆脱陈旧思想,大胆将座椅、报亭、广告标示牌艺术化;还可在社区街道旁边绿化带里设置多功能座椅,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孩子等建身、娱乐,符合人类聚居学特性,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拉近了城市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

(三)绿地植物景观设计

街道绿地景观设计包括边界、廊道、基质和斑块等带状空间。理想的街道两边通常会划定出一定宽度的不同形态植被带,采用廊道结合斑块的设计方案,将街道绿化带各个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不但美化了街道,而且绿色植物还可有效吸收城市有害气体,引入城市周边清洁冷湿空气,净化城市内部空气质量。绿化带植物配置尽量保护街道两侧自然植被和遗留地,借鉴城市地域人文特色进行设计,通过合理的植物群落设计,提高了街道空间利用率,并根据季节变化规律,科学搭配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人工植物群落,发挥植物自然形体、线条、色彩等原始美感与街道周围环境协调构成一定意境效果,同时采用艺术修剪、聚拢、错落种植等手段以及人为堆砌的曲折起伏的地形作用,形成具有变化韵律的高低起伏的林缘线、林冠线,突出绿化带的韵律美。在绿地植物品种选育上,较大植物造景上应选用叶面大、叶宽厚的植物以增加绿地叶面积指数,下面结合乔灌草,丰富绿地植被覆盖面积,促进植物群落光合效率,力造良好的局地小气候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涛:《城市街道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艺术百家》,2011(S1)。

2 吴薇、刘红红:《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理想与构建》,《新建筑》,2006(4)。

篇9

关键词:特色街区空间形态传统现代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在今天,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普遍现象,针对这种发展现象,每个城市都在试图去探寻一条打造城市特色的路。街区是一个展现城市风貌、人文与历史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例如成都市的宽窄巷子、锦里等城市特色街区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名片,受到国内以及国外各地游客的喜爱,其体现出了成都独有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特色的打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城市特色街区以不同的姿态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在城市空间中上演着活跃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特色、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

1特色街区概念

“街区”这个概念来自于国外,是商业和居住的集中融合,是20世纪中期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社区规划理念,也是欧美城市发展的最成熟模式,被称为“国际BLOCK”。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 [1]。

“特色街区”则是在街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特色,在其形式上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从建筑的角度来定义特色街区,即以路径为骨架和边界限定,以具有同性质的建筑区域所构成的街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的最主要单元,不妨称之为城市的特色街区[2]。从更全面的角度看,特色街区一般是指承载城市历史、时代文化和地域民族、自然特色,具有满足人们集会、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多种需求功能特质的开放式街区。其实质是以城市道路为骨架、以同质(主题)元素聚集或因某种突出元素的存在而吸引大量相关元素聚集而形成有一定商业、文化、生态和活动魅力的人格化的城市公共空间[3]。

2锦里与铁像寺水街概况

2.1锦里古街

锦里位于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所处片区为政府的“三国文化”打造区,紧邻以三国文化而著名的武侯祠修建而成,是一条由三国文化、川西民俗文化和成都城市文化构建的平民风格仿古步行街。锦里亲切宜人的尺度以及一些能勾起成都记忆的商铺,让游客体验成都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追忆成都明清时期市井生活。

2.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的大源组团,周边是现代化的办公楼以及居住区。铁像寺水街传承了水文化、传统街巷文化、地域文化,以新中式建筑以及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共同搭配打造出了一条很成都、很现代的特色街区。其商铺主要以静态活动的餐馆、咖啡厅、书吧等为主,营造的是一个时尚、舒适的开放式商业街区。

3锦里与铁像寺水街空间形态对比

3.1空间布局

3.1.1锦里

锦里是是一条由三国文化、川西民俗文化和成都城市文化构建的平民风格仿古步行街,其基本空间形态是由建筑分布两边形成的线型街道空间,考虑到人群的集中与疏散以及街道方向的改变,也有部分的点状空间,整体的古街空间形成了“街――广场――街――广场”的点线面串联的空间布局形式。

从锦里古街的图底关系图上可以看出,其建筑实体以建筑单体以及部分建筑院落为单位,以较为单一、紧密的排列方式构成建筑空间集合;其空间虚体主要是由线型的街道空间,点状的广场以及部分院落空间构成的,形成通畅流动的外部空间形态。锦里的线性流动序列依附于其主要的街道空间,将各个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流动空间,构成空间组织链接的动态结构。

3.1.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是一条传承了水文化、传统街巷文化、地域文化,以新中式建筑以及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共同搭配打造的现代特色街区。大体看来,其主要以一条线型街道的形态呈现,然后搭配以几个入口的面状广场,但其街道空间并非单一的线型街道,其建筑构成的街道空间曲折多变,大量的小广场空间和街道紧密联系,整体形成点线面活跃搭配的丰富动态空间。

铁像寺水街的建筑实体主要以院落为单位,以多种组合方式构成建筑空间集合;空间虚体主要由线型的街巷空间、点状的院落空间、面状的广场空间以及水体空间构成,大量的开放、半开放空间丰富了街区空间形态,部分空间虚体从建筑实体中分离出来,但又融入其中,提供了功能和视觉上的延续。铁像寺水街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主要道路以及分布在各个建筑群中的街巷空间形成了其整体空间的交通流动空间,这些线性空间连接着不同的院落空间组合,以线性空间开合变化和内在秩序组织而形成动态流动空间。

3.2入口

3.2.1锦里

锦里一个主要的入口位于城市交通要道旁,以后退的形式设置入口,让入口前广场能有充分的人流聚集空间,并在大门两侧种植黄葛树起到美化入口和提供游客休息场所的作用。锦里古街入口呈现传统川西民宅大门的形态,其边界由墙体围合构成,很直接的表现出了整条古街的风格特色,并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对街内空间做适当的遮掩,是一个特色分明、识别度高的标志物型入口。根据游客对入口的使用情况观察,游人在入口的行为主要是拍照以及休息、集聚,停留量较大,使用率高。

3.2.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有两个主要入口位于城市道路旁,用铺装以及石墩划分与城市道路的边界。北入口地势稍微抬高,由水体和绿化形成入口广场边界,与街道采用石桥的连接方式,该入口有一白塔作为入口标志物,形成水街内的最高点,通过入口能看到街道内的局部空间形态,入口空间开阔。西入口呈现入口大道的形态,以街区牌坊作为入口标志物,两边由建筑、建筑外附属空间以及铁像寺围墙围合,以两排行植树构成线性入口空间。两个入口都属于开敞式入口空间,作为进入街区的集聚空间,停留的可能性较低,空间尺度感大。

3.3节点广场

3.3.1锦里

锦里的节点广场空间主要位于街道的拐角以及街道的尽头,整体形成“街道――节点――街道”的空间形态,即在锦里的街道空间中,节点空间是用起着连接街道的作用。其主要是由店铺建筑围合而成的不规则形状,广场空间围合感强,广场内的构成要素主要就是青石板铺装以及部分的活动商铺,空间简单,锦里的广场空间主要是由围合的建筑形成空间吸引力。

3.3.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整体是“节点――街道――节点”的空间形态,即街道将几个入口广场连接起来的关系。除了其入口处的尺度较大的广场,铁像寺水街都是一些依附于街道旁,由街道凸出或者下沉以及建筑后退而形成的小节点空间,部分外部节点空间作为建筑的延伸空间使用。这些小节点空间主要由建筑、水体、植被以及部分地势变化围合构成,空间围合感较弱,空间内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多样的铺装、丰富的植被、休息设施以及水体构成,空间吸引力靠的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其围合方式共同构成。

3.4街道

3.4.1锦里

锦里的街道空间主要由建筑紧密排列围合构成,形成较为封闭的街道空间,部分区域是建筑立面直接构成街道空间,部分区域则有大概1.2米到1.8米不等的建筑外延伸过渡空间。锦里街道D/H比值为0.4到0.8,街道空间较为狭窄,尺度比例给人很亲切的感受,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有很好的交流,营造一种热闹、亲切的集市感。

3.4.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的街道空间由主要由建筑、水体、植被等元素以多种组合方式围合而成,形成丰富开敞的街道空间。街道旁的建筑与街道的空间流动性小,但由玻璃构成的建筑立面造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视线交流。整个街道的尺度比例给人一种舒适感,并无建筑带来的空间压迫感。

3.5立面构成

3.5.1锦里

锦里的立面由建筑紧密排列构成,整体立面高度统一。立面主要构成因素有:木材、石材、青瓦、招牌、灯笼、商品、古树,建筑为背景的底色为深色调,招牌、灯笼以及部分商品颜色鲜艳多彩,整体色彩鲜艳丰富,立面空间感统一。

3.5.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的立面由不规则排列的建筑以及植被空间构成,形成了有高度变化和空间感受变化的立面。立面主要构成因素有:木材、石材、玻璃、钢材、植被、招牌,整体呈现灰色调,部分招牌为亮色,起到醒目的作用,整体色彩协调统一,立面空间丰富。

3.6建筑形态

3.6.1锦里

锦里街道的建筑以黑红二色为主色调,衬以白墙,褐色柱梁的成都民居建筑,清朝时北方黑灰色调的墙体以及大门,近代条形青砖叠砌拱门、线脚与山墙,中国近代欧式折衷主义建筑等也经过统一设计,调整成一系列的建筑空间形态[4]。锦里的建筑主要以临街的2层不带柱廊的商铺建筑为主,部分建筑有一层柱廊空间作为一个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段。

3.6.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建筑以院落式和半院落式为主,为现代风格和传统川西民居风格的二层建筑混合,现代建筑主要作为静态服务内向型商业建筑,传统川西民居风格建筑采用穿斗拱式全木结构,主要作为艺术展览等作用的外向型公共建筑。现代建筑借鉴川西民居的建筑特征,创新的融入现代建筑元素,以几何翻折的坡屋顶和大量的滨水空间为群体特征,以青砖、白墙、木栅栏、玻璃幕墙、挑廊等元素的随机组合,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与对话[5]。

4总结

文中所探讨的锦里和铁像寺水街属于现目前城市特色街区发展的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写实的手法从形上恢复传统,一个是以写意的手法从神上传承传统,根据其街区的打造手法以及打造理念,一个属于传统特色街区,一个属于现代特色街区。就文中对两者进行的对比来看,在空间形态上传统特色街区整体布局紧凑,街道围合感强,尺度感亲切,街道主要由建筑围合构成,街道吸引力也主要靠建筑,可以说传统街区是一个由建筑构成的特色街区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通透,形成很强的交流感,建筑实体是一个静态的街道要素,线性街道这个空间虚体则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空间。现代特色街区空间较开敞,街道的构成因子丰富,形成了丰富的街道空间,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交流较少,但是多有建筑向外部空间的延伸,形成建筑外的半开敞空间,街区内小节点依附于街道存在,形成丰富的虚体空间。现代特色街区的建筑并不是构成街道的必要因素,街区内的建筑可以随意分布,形成曲折多变、自由的道路形式,街道旁小节点空间丰富了外部空间的参与方式。

现目前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特色街区,在这些街区中,传统特色街区占了很大一部分,但由于数量多了,内容又相近,真正能受欢迎了只有几个优秀的作品。所以在我看来城市特色街区应该多方向的发展,避免单一的传统,也可以多挖掘自己城市的特色创新出新的风格,同时也要避免与其他城市雷同,丰富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旭,. 城市特色街区建设与发展探析[J]. 红旗文稿,2008,(8).

[2]侯正华. “形”与“神”――城市特色街区的四种模式[J]. 城市规划汇刊,2003,02:84-88+96.

[3]薛晴,何文婷. 城市特色街区的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2,03:47-52.

篇10

关键词: 步行街(区) 设计优点 设计原则

“6 月5日”一年一度的呼唤,一年一度的希望。从1972年到现在,人类已迎来了第24个环境日。尽管到这一天各国有识之士都要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忧心忡忡地大声疾呼,但地球环境状况却仍然处在不断恶化之中,人类正一步步地把自己挤推悬崖。君不见:厂矿区浓烟腾空,街道上臭气熏天,马路边噪音刺耳;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扩大,受臭氧空洞的影响,太阳紫外线辐射长驱直入,人类皮肤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全球有 1.25亿人口生活在岌岌可危之中,全球12%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1992年6月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员国一致承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立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之与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当代任何一个有人类群体意识和道德良知的人,都必然要认真地考虑目前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改革的总体战略中,一般都包括改善空间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正是作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战后的西方率先崛起的。

现代城市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其要素包括: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土地使用、开敞空间、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等。其中开敞空间(Open Spece)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步行街则是城市开敞空间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如德国埃森市的林贝克大街1922年封闭交通,1930年建成林荫步行街,它是现代步行街的最早雏形。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这种结构形态为今天的城市带来了高人口密度的高建筑密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城市更新。就城市交通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的第一大王国,仅北京就有726万辆,其保有量达80%~90%,而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则以年平均10%~13%的速度递增,这迫使我们去研究城市的步行交通系统,以适应国情,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

实际上,步行街是现代人对日渐稀少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现象的一种反拨。轮回——来源于宗教的意象,似乎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把街道还给行人”,“把人性尊严的空间还给市民”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呼声。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认为“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他反对将公路通到市中心,他所喜爱的城市是有生活气息(Iively)城市,具有邻里中心,便于人们步行,人们可以在路旁咖啡馆及有林荫的街道上面对面地相遇;他推荐新泽西州的汽车与步行街分离的社区规划。源于30年代,大规模实践于60年代的复兴,更新城市中心区成为“步行化”的直接原因,“步行化”目标绝不仅仅限于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经济,而且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社会价值。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社会的重建必须从‘人的再生’开始”。许多步行街(区)的建成还证明,它使城市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形象,并极大地改善了环境。

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庙步行商业街等都证明了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如西德的慕尼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慕尼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后经济迅速起飞,人口剧增,使古城一度陷入困境。1963 年,该市为此确立了“促进市中心的城市生活”的规划设计目标。1965年,由津森教授带领的小组在对全市交通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著名的“津森鉴定”,并建议将东西向的纽豪森街、考芬格街和南北向的凡恩街改为步行街,即所谓的“津森十字”,1968年议会通过该方案并付诸实施,1972年全城以节日气氛庆贺竣工落成,其后使用反应极佳,其成功经验有四:一是选址好,它与城市门户火车站直接相联系,通畅便捷;二是综合解决了旧城交通问题;三是多功能;四是空间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细,很好地利用和组织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休息、历史保护为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如莆田市的十字街改造为步行商业街,不但繁荣了商业活动,而且保护古谯周围的街景特色。总之,步行街的规划设置,有以下四个:

一、规划设计优点:

(一)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三)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

二、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

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

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

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转贴于

(一)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我国特别要考虑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达60%~70%,故在规划中须特别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另外还应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在这种规划下,远期可考虑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自行车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二)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1为主,穿插一部分H/D=2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②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即城市主干道的间距),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

③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④标志

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丰富的空间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如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独具的空间特色使美国第一个步行街建设获得了成功。设计者在步行街中,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了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成了美国步行街中竞相仿效的佳作。

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并不像芦原义信作为“图”、“底”空间理论引证的意大利传统街道。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

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

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

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根据我国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可分为多种形式:封闭式、半封闭式、转运式和步道拓宽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但在顺应社会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可规划设计适合当地文化脉胳特色的骑楼、过街楼、庭院式商店布局,室内步行街等,以建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步行购物系统,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四)独特的景观构成

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