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

进行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关于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的分析叶先流(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的新颖、丰富,还应重视学生实践与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花.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学周刊:A,2011(12):62-63.

[2]吴国财.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理实践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4(9):187-188.

篇2

一、高中地理教学“快乐模式”内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快乐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对教学各个流程环节进行优化,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使其更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充满积极的情感,快乐地开展地理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四方面的显著优势。

1.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快乐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快乐,热爱地理学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会因快乐模式的氛围营造而学得更有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生动活泼。

2.有助于提高地理学习兴趣。在快乐模式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消极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学生能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尤其是对于中后位置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其地理学习兴趣。

3.有助于缓解地理学习难度。快乐教学模式侧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演示手法,对知识难点进行分解与突破,学生的理解更直观形象,学习也更具技巧性。

4.有助于提高地理综合素养。运用快乐模式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不仅强化了课堂的分析研究,而且注重了课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综合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教学“快乐模式”实施要点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积极情感为抓手,对教学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聚合优势,让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学得高效扎实。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有效实施快乐教学。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情感快乐起来。积极的学习情感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意义重大,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方面,保持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面带笑容、语言亲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倡导同学之间平等互助,让地理课堂成为最和谐的课堂。另一方面,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始终注重以积极的正面评价为主,多发掘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进步与闪光处,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与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情感系数。

2.运用信息手段让教学演示快乐起来。制约高中地理教学成效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演示手段的匮乏,挂图、投影等静态演示手段无法完全满足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际需要。随着各级教育部门投入力度的加大,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已经成了基本配置,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信息手段提高地理教学成效。例如在《自然灾害与人类》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洪水泛滥、飓风肆虐等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主观感知,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及其防治的必要性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手段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可以极大地拓展课堂信息容量,让教学活动演示操作更便捷,融生动性、形象性与丰富性为一体,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效果明显。

3.借助专题研讨让思维交流快乐起来。地理学科的许多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较密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感知较近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专题交流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中,笔者以江部沿海某市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沿海港口的区位优势,适宜发展哪些产业,同时其存在的丹顶鹤保护区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哪些产业不能在此落户,以及鉴于这样的状况,应当如何确定产业发展规划与思路,更好地定位地区发展的方向。这样的讨论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感知联系较紧密,他们讨论起来更有兴致。结合教材所讲述的内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有效控制污染产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专题讨论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组织自主探究让学习过程快乐起来。

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始终是整个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平台,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让他们在学习中快乐起来。例如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事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讨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稳定四大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实施背景场面意义,并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阐述。这样的学习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完成,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积极开展讨论分析。通过数据对比、资料分析、讨论研究等多种方式学习,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是以往教师单向灌输模式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并由全班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整个学习过程既让学生有了认真思考、相互讨论的空间,又有了积极发言、补充完善的机会,地理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快乐指数明显提升,知识能力水平也得到同步提高。

5.开展实践活动让能力培养快乐起来。

篇3

[关键词]关键问题;高中地理;综合思维

一、抓住关键问题,设计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综合思维时,教师要抓住关键问题,巧妙设计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目标作为地理课堂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一定要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众所周知,地理综合思维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及尺度综合,教师在教学目标和关键问题确定时,要从多尺度、跨时空及多要素这几方面入手,使地理的各个部分联结成整体。

二、把握内容整体,构建地理要素的综合思维

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进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在教学时,紧抓地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将综合思维意识灌输给学生。首先,教师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作为平台,气、水、岩石、生物等地理要素之间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及岩石循环等过程进行能量和物质迁移的交换,从而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师讲授各地区自然环境时,先让学生列举该地区各要素的特征,再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各要素特征加以综合分析,进一步发现各要素特征所体现的整体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意识。其次,注重空间认知和区域综合,提升学生区域综合思维,由于人文要素特点和不同区域存在不一样的表现,彼此之间的组合和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把握地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有效唤醒学生的综合思维意识,从而利于地理的整体教学。

三、融入乡土地理,扩展学生地理的综合思维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其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可对生活和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融入乡土地理,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并研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知识,能够对相关的现象加以自主思考,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样可有效锻炼并拓展高中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站在时空角度,对各种地理现象和事物更加全面、正确地看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地理知识点,进一步推动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PBL教学模式运用

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它以问题为基础,更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参与地理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PBL教学模式能突出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灌输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地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教师可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想去旅行的地方,制作出学生感兴趣的PPT课件或者微视频。筆者以“西双版纳”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为学生播放了西双版纳迷人的自然风光的视频,时间约3分钟,在视频中展示了西双版纳的小浣熊、大象等具有特色的动物,并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中一共有几种地理要素?其中‘水’在各个要素中是如何转换的?”其次,笔者给学生5分钟的讨论时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主动搜集资料、反复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探究这个问题,使得学生准确掌握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地理要素,让学生明白“一方水土一方情”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恰当的语言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

根据相关教学数据可知,学生的自学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科学发挥引导作用,合理运用PBL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识。

如在教学“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时,教师可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基础性问题。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的优势与运用范围是什么?第二,提高性问题。如三种技术的联系是什么?第三,优秀性问题。如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共同讨论,查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之间的关系,梳理好地理知识结构。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当学生遇到专业问题时,教师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强化其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三、合理运用合作项目,树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为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应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方式,使学生在共同探究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在教学“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时,首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把学生分成人数均匀的学习小组,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名组长,由组长与组员讨论确定“区域森林保护”的项目,并根据组员的优势,明确小组探究的任务;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区域森林资源的分布与使用情况,并利用图表等方式,梳理收集好的数据,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选择恰当的时间,汇总学生的资料,并选择一名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其他小组提问的机会,以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探究情况,从而实现知识共享,达到既定探究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项目时,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等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创新探究项目,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合作探究过程中。

四、理论联系实践,梳理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是一门以自然为基础的学科,其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运用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梳理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自主运用地理知识。如在教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某个工厂的选址是否合理?”“某条河流应当如何治理?”等,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可参与的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借助恰当的合作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地理知识结构,促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翟云霞.在“劣构问题”中找寻地理思维——高中地理PBL式课堂教学应用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1). 

篇5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自主学习理念必须在教学设计中侧重体现。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课前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数据图像等信息,学生通过网络、教师制作的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尝试理解教材,将不懂的部分筛选出来。二是课堂教学强调引导,将学生置于合理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侧重于穿针引线,发挥启发引导、点拨促进的作用。三是难点环节自主突破,以往在难点环节,教师习惯于苦口婆心地讲解,而自主学习理念更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研究,在教学设计中要将难点突破环节设计为学生自主合作模式。

二、师生互动中渗透自主学习理念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是积极踊跃、充满活力的,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教师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在“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课堂上可以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接下来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讨论,进而提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将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最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当前存在的其他主要环境问题,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观察自然、分析现象和概括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教学互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角,依靠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去探索、发现,获得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互动,体现了能力培养的要求,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教学专题中渗透自主学习理念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师生互动,也要注重创设能让学生自主发挥的平台。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专题讨论活动,活动环节的设计也基本由学生完成,将学生置于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课的教学中,课前,笔者要求学生搜集德国鲁尔区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开发状况的图文资料,结合身边的案例,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提出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尝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相应的方案,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找到适合不同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的专题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

四、课外活动中渗透自主学习理念

课外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深化,以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带着目标任务、沿着既定方向开展活动,特别重视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较为明显的帮助。例如,在“旅游活动设计”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本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有哪些潜力,立足实际,充分借鉴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体现整合旅游资源、放大旅游品牌效应的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梳理总结,提出口号、设计标志,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旅游业的一整套方案。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分析研究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设计旅游线路推广计划,完成全套的拓展活动流程,貌似简单的活动,实则涵盖了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也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标,使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地理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教学原则

目前的教学中,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较之初中有明显的提高,学习成绩的优劣分化在初中阶段就已出现端倪,而综合高中的学生主要是普高分数线以下的学生,而学习的课程又是普高的,这将大大影响综合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如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呢?实践证明,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是缩小优劣分化,减少中下生大面积的形成,达到学生地理基础素质普遍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分析学生成绩优劣分化的原因,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前提

地理历来是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一投入精力较少但又觉得较难学的学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理综合性知识的影响

高中地理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较为全面地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理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树立科学世界观。它是为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知识,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接受专业培训而打基础。然而,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学生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再加深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深化和提高。

2.人性特征的影响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地理学习从直观到抽象的程度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思维方式向更高层次的跳跃,加上学生升入高中有一定的适应期等原因,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陷入困难,从而失去了进一步学好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做好地理衔接工作,消除学生在过渡时期,因心理,智力,习惯等个性特征差异带来负面影响,使每一位学生顺利完成过渡期,掌握一定的双基地理知识和技巧,以适应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

二、牢牢把握好教法原则,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关键

1.直观性原则

现行教材中,初高中有许多知识是要做好衔接工作。如:经线,纬线;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大多数知识点在初中的学习中,只要求有初步的了解,但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它需要自然科学及天文科学知识的支持。因此,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选择如挂图、模型、投影片、电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对比的方法,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温故知新,加强演示和学生野外考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地理基础技能的掌握。

2.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中,有的学生掌握知识慢点,有的学生掌握知识较快,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教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做到教学工作循序渐进,不要求快。所以高一刚开始教学进度可适当放慢。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先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当学生感觉易学并开始品尝成功的喜悦时,再提高教学要求,酌情加快教学节奏,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过程。

3.因材施教原则

综合高中由于生源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录取学生后,要尽快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般情况下学生可大致分为如下类型:①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此类学生只占很少部分。②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一般,他们的智力发展较好而且反应快。③学习能力一般,成绩尚可。这类学生占大多数,他们大部分学习较认真,但基础知识一般,学习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上高中后最感不适宜的大部分是这类学生。因此衔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围绕这部分学生开展。在衔接教学过程中可多与班主任及家长联系,互相配合,促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另一方面,要适当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为他们补缺补漏,以帮助他们逐步跟上其他同学,恢复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正确处理好几个问题,是做好衔接教学的保证

1.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

高一刚开始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序言的教学,在序言的讲解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演示实验”、科学家的故事、多媒体演示、参观实验室、联系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等,将精彩的地理现象和图像立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唤起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营造学习地理的良好氛围。

2.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衔接教学中,应该结合初中时期对教材阅读比较重视的特点,认真纠正学生认为课本没什么可读的错误思想,通过编拟阅读提纲等具体方法,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引起学生阅读的习惯,从而过好阅读关。

3.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方法是地理的精髓,是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在衔接教学中要适当加强地理思维方法的教学与渗透,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开放性;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66-02

一、发散性与开放性问题的选择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对学生提问时,可以选取难度适当、具有开放性与发散性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如何选择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意见。

1.深入挖掘教材。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供深入拓展的内容有很多,从教材中找灵感进行提问,要求教学者必须充分熟悉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达到这一水平,高中地理教学者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就要注意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充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教学者提问的素材,例如在讲解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相关的知识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识记部分进行标注,然后课后背诵,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我在进行这一段内容的教学时,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材料,思考“我国要怎样处理人口问题才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结果学生给出了多种答案与思考的角度,如此一来,国策在学生脑中是具体的、全面的、立体的,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2.时时关心热点话题。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谈理论,不问生活。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越来越少,而与社会相关的综合性探究类题目越来越多,这就给高中地理教学者提供了一个教学方向,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仅仅着眼于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因此,我们地理教师要更关注社会的发展,并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政策、社会的动态,从思考实际问题中理解地理这门学科的真谛。

3.就地取材。地理教学可以在课堂内外共同进行。课内,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题目;课外,让学生选取生活中有地理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如此能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让学生对城市中的某一个区域中有污染物产生的工厂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根据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对工厂地理位置选择的建议,等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实际活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训练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开放式教学的指导原则

1.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师生交流。开放式地理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不仅仅是单向地向学生传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积极与教师进行观点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动者。教学者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交流,敢于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与教师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逐渐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地理学习抱有更大的热情。

2.建立合理开放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是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的直接手段,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中,要建立富有创造性的评价机制,力求做到准确合理。其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渴望受到同学的肯定,得到老师的赞扬,因此,无论是学生回答错了问题还是做错了事,教师都要以鼓励为主,减少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加富有积极性。其二,教学者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评价,例如,对于在课堂中有良好表现,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要在评价中侧重鼓励其进行新的挑战;而对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还欠佳的学生则要给予充分地关注与鼓励,对他们要进行闪光点的发掘,给他们积极、正面的评价,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地理的信心,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其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将部分评价权转交给其他学生,在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引发别的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循循善诱,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例如,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风向图,画完之后问其他学生:“你认为他画得对吗?”又如,向一个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之后问其他学生:“他说得准确吗?你们认为还有没有可以补充的地方?”等等。诸如此类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总之,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供深入拓展的内容有很多,从教材中找灵感,进行提问,要求教学者必须充分熟悉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达到这一水平,高中地理教学者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就要注意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充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正确.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2010,(11).

篇8

一、从概念入手,创设思维情境

创设思维情境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理论,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创设思维情境”作为切入点,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求知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对这些概念可以通过创设思维情境进行讲解。如,在进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中讲解褶皱与断层的概念时用多媒体视屏展示褶皱中背斜和向斜的形成过程。再如,在讲授第三章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中,用播放桂林地区“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山水甲天下”和漓江地区“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录像资料导入。然后提出问题:该地区是什么样的地貌景观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如此神奇的山山水水?再由录像导入,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对喀斯特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为下面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的教学做了铺垫。

地理教学中可以创设思维情境导入的非常多,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创设思维情境时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这样不但课堂气氛热烈,而且思维容量大,在教师指导和调控下,使整堂课一直处于生动有序的讨论气氛中。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对重点知识进行推理,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材中重点知识的介绍多是以结论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省去了很多推理过程和详细讲解的过程。在讲解这些知识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整体性”一节时,教材用“厄尔尼诺”现象来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在教学中应进行推理:东南信风异常-南太平洋的海水运动异常―海水温度异常―周围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导致部分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样,步步推导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进而分析出地理环境整体性三个方面的表现。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部分用推理的方法进行重点知识教学的较多,人文部分地理教学中也可以进行推理: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世界各地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形成的区位因素―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启示和影响。

三、利用语言表达训练培养思维的品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越严谨,语言表达就越准确。所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就尤为重要。自然地理部分教学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等章节可让学生逐字逐句仔细阅读。读完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然后和书本对照。教师讲解之后,要求学生能够复述一遍,重点的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讲述。例如,学生自己讲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形成、移动的规律。学生语言表达之后,进而用笔书写和记录。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复述、讲述时,有的思路混乱、条理不清,有的思路阻塞或狭窄,本来心里明白,但是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就发生了障碍,这就是思维活动没有条理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说失去兴趣,产生畏惧感。所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大有必要。

篇9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新教材从多层次多方面分类提出对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要求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地理教师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件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例如教学《洋流》一节时,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2)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3)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景,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景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景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强化地图教学。地图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最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经常运用地图进行讲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填充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注重地理图表应用。地理图表多种多样,它能够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理数字、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工农业生产指标等,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通过对地理图表的绘制、分析、比较、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更深刻地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

3.地理逻辑的应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整体上反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整个地球各大洲、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是不同规模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特征总是与组成的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揭示现象,总结规律,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学中有较多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以及运动复杂的宏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较直观形象地观察认识地理现象,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例如教学《工业区位条件》一课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工业园区的发展,以乡土地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的条件及对本地工业园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变化,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提倡在理解、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运用它们与其它学科一道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地理

地理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其综合性与区域差异性的特点决定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特殊的地位及作用。比较法能够突出本质特征,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能够区别异同,有利于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能够使地理知识系统化,有利于知识的长久记忆。作为重要的地理教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比较法在中学地理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地理比较法要与其他地理逻辑方法结合使用

地理比较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各种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它与地理综合分析法、地理归纳法与地理演绎法等方法组成重要的地理逻辑方法体系,而且又是这些逻辑方法体系中最为常用和最为重要的方法,其他各种地理逻辑方法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地理比较法而进行;反之,地理比较法也要与其他地理逻辑方法结合使用。例如,我们可以对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北海渔场位于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位于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处;然后通过比较,发现前三大渔场具有共性,即都位于寒、暖流交汇处,而秘鲁渔场则不然,位于寒流流经处;最后综合四大渔场的分布特征和洋流的关系,归纳得出洋流对海洋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二、相似概念的比较

中学地理知识中有许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学生很容易将其混淆,张冠李戴。针对相似概念,通常采取比较的方法,突出不同点,区分概念。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再如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一组相似概念。首先,三者均与水有关;但是水资源强调的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则强调被人类控制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而水力资源则是从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并被人类控制的动能资源。举例来说,平原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水力资源往往很匮乏。类似的概念还有很多,如地形与地势、汛期与洪水期、天气与气候、径流与径流量等等,都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比较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

中学地理知识中许多知识是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对单一地理事物从时间上做前后对比,或从发展过程中作各阶段的比较,具有从古到今、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进行比较。例如,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东南亚的经济,可以从经济特点、产业结构特点、产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等几方面,将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掌握东南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四、图表比较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课本中有各种地图和地理事物的统计图表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有助于帮助同学理解相关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重要阵地。如3.5节的潜水与承压水图,类似这些自然地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是用比较法对地图进行比较,学生也比较容易找到两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潜水就是在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承压水就是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简单来说,就是埋藏的深度不一样,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了。地理课本中也有不少图片(照片),如5.2节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安排了三江平原的种植业与青藏高原的放牧业两幅图片,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通过看图分析得出,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可进行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主要种植小麦;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草场广布,人们从事粗放的放牧业。这样一比同学们就能了解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综上所述,地理比较法多应用于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地理比较法是确定被比较的地理事物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突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建立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新的地理知识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深化对地理事物的科学认识和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点。因此,诸如地球上五带的特征、陆地上13种气候的特征、我国四大区域的特点等地理特征类知识,黑子和耀斑、背斜和向斜、冷锋和暖锋等地理概念类知识,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四大渔场的形成等地理成因类知识,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地理规律类知识,都需要运用地理比较法来进行教学。总之,老师要在地理课堂上恰当的应用比较法,学生才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准确的运用比较法,这样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8.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