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表现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德表现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超现实;变形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39-01
一、超现实主义摄影国内外现况
1.国内现状。中国平面广告历史悠久,在古代,经商需有“幌子”和招牌。幌子这一形式变成了现今的广告一直沿用至今。早期中国的平面广告多以绘画等形式为主。如今超现实摄影以成为了平面广告表现形式的主流方式之一。但大多数作品,一味的去经行拼贴、融合,并没有使平面广告产品本身与超现实摄影所表达的意境相融。
2.国际现状。早在1853年,美国纽约《每R论坛》用摄影图片为一家帽子店做了第一张摄影广告。从此,广告开始广泛使用摄影照片这一表现形式。超现实摄影这一摄影手法很快在平面广告中广泛的应用。现今的超现实摄影运用在平面设计中的作品,更多层面上允即酉费者和商品的理念进行出发,以逐渐从商品去适应摄影向摄影去辅助表现商品的这一手法进行创意。
二、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表现形式
(一)摄影执导表现形式
抓拍与摆拍之争是摄影界长期存在的现象。创新才是超现实摄影最主要的目的和表现方法。执导表现形式是指不刻意表现原本是发生的事情转变为现实体现。美国女超现实摄影家桑迪是这一表现形式的代表人物之一。她通常喜欢用照片表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梦境感觉。拍摄前,她都要精心的用各种材料布置出一个特殊的场景。如图1《狐狸的游戏》,一堆男女在用餐,一位招待者站在旁边,22只颜色鲜艳的道具狐狸出没于餐桌之间。画面看似静止,实则动感十足。
(二)超现实摄影中变形镜头表现形式
在摄影的过程之中,为了达到某种超现实的变形表现效果。我们通常以仰视、对角、改变距离等极端的方法对物体经行拍摄,从而发现观看世界新的方法和新的动态,用砉菇ㄗ陨砉勰畹耐计场景,营造出一种幻想的世界。代表人物为法国摄影师卢特慈。他利用鱼眼镜头的透视畸形和影像视觉处理技术,创作出一幅具有超现实风格的视觉摄影作品《微型星球》如图2,表现了世界著名的景观组成在一个漂浮在空中。
(三)快门速度的表现方法
除了可以使用镜头表现效果,摄影家还可以用快门速度的表现方法创造出很多超现实摄影作品。德国摄影师雅明曾说道:图像就是彼时和此刻一起汇聚在星河中,就仿佛是雷电一闪。如图3戈佩尔和瓦尔内克的光绘摄影作品。
(四)超现实摄影化学反应的视觉表现形式。
在超现实摄影之中,多数的摄影师都采用非直接的摄影表达手法,使用一种特殊的暗房技术来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比如蒙太奇、多次曙光、透明底片的重叠印刷和底片叠放等科学技术来进行超现实摄影的视觉传达。他们利用拼贴等手法把其细节部分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手法相互进行结合。摄影师尤斯曼是这一视觉表现形式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见图4。
(五)拼接的表现手法
英国摄影师霍克尼运用拼贴的这种手法表现超现实摄影。他一直探索相机和多种工作方式的相互结合,用这种方法创造出一种全新奇妙的世界。他采用多角度拍摄后经行立体的自由拼贴的手法,一副作品往往由许多个局部片段所重叠和错位的方式构成,形成马赛克一样的斑驳陆离的奇异视觉动感效果,如图5。
篇2
关键词:表演理论;现实主义表演训练方法;幼儿舞蹈编剧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内心的现实主义表演训练概述
189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的《海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由此诞生。进入20世纪,所有专业的戏剧训练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作为学习指导。至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喜剧表演理论开始对世界戏剧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延续至今。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诞生之时,正是俄罗斯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美学观点与现实主义美学表演相互结合与转换的时期。在此之前,戏剧表演者在舞台上大多是在模仿和扮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大胆地对表演理论进行了革新,认为表演者应该成为自己扮演的形象,将曾经的外表的现实主义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
同时,导演应该成为整个表演的思想解释者、行为组织者和表演指导者。在演员完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演员个人创作的主动性应该是和导演的引导相得益彰,让自己完全活在表演的形象中,在创作的过程中真正去体验所扮演角色在现实层面的意义。这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内心的现实主义表演理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表演者的圭臬,不仅在于他要求演员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还在于其非常重视表情与动作的内心依据。他说:在演员的创作中,“每一个步伐,每一种活动和动作都应该由我们的情感赋予生命并使其具有内心根据。任何没有被它体验过的东西都是死的,都会损害演员的工作。”他认为一切的外在表现都是源自思想的认同,只有在思想和动作上达成了一致性和逻辑性,表演才会真实可信。为了达到这一效果,第一步是找到形体动作的真实性,只有在形体上感受到真实,思想与情感才会被激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最高任务与贯串动作是剧本的精髓、动脉、神经、脉搏。”他在进行表演指导的^程中,非常强调剧本的重要性,演员从钻研剧本开始,就已经进入表演状态中,而导演和演员在表演中最主要的任务也是为了展示出剧本的思想。由此,剧本、演员、导演贯联成一条连续的线索。剧本的核心思想与演员的表演成为融于一体的艺术创作,在表演中营造出真实感人的艺术境界。
2 幼儿舞蹈编剧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的实现
舞蹈是一种形体艺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音乐的结合形成了综合性的艺术活动。舞蹈编剧作为舞蹈实践的灵魂,一方面,要让舞者感受到美好,愿意去展现美好;另一方面,要使观众接收到这种美好。尤其在幼儿舞蹈中,更加显现出编剧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幼儿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他们没有接受过多僵化的教育,思想未被约束,因而在实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中倡导的“现实主义”表演上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2.1 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从幼儿生活中要素材
幼儿活泼好动,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幻想,感情变化快,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针对这些特点,幼儿舞蹈编剧在选材上一定要注意主题鲜明、内容浅显易懂、形式新颖别致。一个好的舞蹈剧本能够激发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有很强的代入感。例如,在幼儿舞蹈《龟兔赛跑》中并没有复杂的情节,幼儿扮演乌龟和兔子,还有其他小动物们在旁边加油呐喊。编剧在此启发幼儿找到各个动物的特点进行展现,幼儿很快就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展现出兔子和乌龟各自的特点。而这种从生活现实到内心现实的达成,在幼儿身上的转化是非常自然地发生的,成人几乎不用过于用力地说服他们,这也成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在幼儿舞蹈实践中的最大优势。
2.2 遵循幼儿生理发展特点,从幼儿生活中要语汇
从生理角度来说,幼儿骨骼柔软,肌肉纤维弹性小,肌肉控制力弱,大脑发育速度快,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体力与耐力比较差。舞蹈编剧要从这些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幼儿身体发展的自然素质,创编节奏鲜明、短促有力、动作幅度适中、动静交替的舞蹈。例如,舞蹈《我为地球洗洗澡》,情节简单、节奏舒缓,表现的是一群小朋友清理垃圾的故事。在这里,编剧激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妈妈给自己洗澡的情景,怎样做动作,说了哪些话,小朋友的表现又是怎样的等,逐步进行整体和细节的联系。这种熟悉的场景不断唤醒学生的意识,使幼儿发自内心地愿意承担起照顾地球的责任,把自己作为一个主要的照顾者的形象出现。
2.3 童心追求童趣,注重童真的表达
童心是幼儿舞蹈创作的特点,童趣是幼儿舞蹈的主要审美特征,以童心追求童趣,是幼儿舞蹈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地。幼儿舞蹈的主体和主题都是展现幼儿生活的,不能以成人的舞蹈缩小版出现。那样学生就无法理解舞蹈的内涵,从而无法尽情地进行表达。在编剧过程中,要用童眼去看事物,去感受世界。例如,幼儿舞蹈《拔萝卜》中,幼儿如果只注意把萝卜千方百计地,那就体现不出幼儿舞蹈的特点,这里安排一个小朋友问一问:萝卜萝卜,我拔你,你疼吗?一下子就展现出了童真。在这里,遵循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中对于内心现实依据的重要理论。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这样拔“我”,“我”会很不舒服。幼儿源于现实的依据,相信自己的感受,从而进行展现,既表现了现实,也表达了童真。
从现实层面来说,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表演也不应该遵循固有的模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对于幼儿舞蹈编剧最直接的意义是帮助幼儿舞蹈实现从编剧到表演的完整统一,不能进行人为的割裂。幼儿舞蹈的编剧一定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收集素材,将生活的现实转变成个人内心的现实,使幼儿相信自己是舞蹈中千变万化的形象。一方面,尊重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从童心中展现幼儿舞蹈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朱彬博.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影子里走出来[J].戏剧文学,2016(12).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审美意识;审美表达;空间
一、建筑审美意识
建筑从诞生至今,不论是功能、形式、材料、技术都在不断的演进和变化中,人类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标准也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建筑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也随之变化。
1.建筑理性美和感性美
建筑的本质是解决人类生存和生活生产中的需求问题,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要考虑建筑的用途,材料、构造、施工技术和经济指标,这都是由于人类对资源的相对缺乏,不能随心所欲的理性精神。由于人类的创造天性和对自我精神的关注,重视心理感受、自由、超越的追求形成了建筑的理性美和感性美。
2.理性需求的实用审美观
在分析人类对建筑的需求时,可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首先要满足生存需求,再次是安全感,接着是归属感与爱、受到尊重、自我实现等逐级提升。在物质不够富足,还没有解决最低生存居住空间要求的情况下,只要能有简陋和狭窄的生存空间也就能满足需求。苏格拉底所说的:“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看,美必定有效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汉字中的“美”字,“羊大为美”表述了羊作为人类重要的食物,肥壮肉多的即为美的这一标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述了普通民众的生存居住空间得到满足时的审美愉悦。
由于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十分密切,建筑不管美丑都要呈现在公众面前,致使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必须考虑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程度。建筑的建成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大笔资金,并非像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创作时只需考虑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创造力,不用投入资金太多。建筑既要考虑建筑艺术家的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业主的需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资金投入的收益等因素。
3.建筑的感性美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绘画、雕塑同属于造型艺术范畴的三个表现形式,大部分建筑师也是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建筑师如果没都有创造的冲动和创意思维,也创造不了举世属目的建筑。像米开朗基罗参与设计的梵蒂冈圣彼特大教堂,属世界最大的教堂,在艺术成就上极高,建筑风格是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教堂采用了大量的雕塑和绘画来传递建筑精神,内部金碧辉煌,光线幽暗,能让人产生神秘莫测的感觉。世界上能给人带来美好审美感受的建筑数不胜数,一幢好的建筑可以唤起公众的艺术感知力,起到传播美,使人赏心悦目,感化和教育公众的作用。如果是一幢丑的建筑会对环境和文脉产生视觉和审美污染,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到不安和难受。
针对大众的审美共性,找到可把握的审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建筑是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也是职业道德的表现。
二、建筑设计中的审美表达
1.空间表达
老子在所著的《道德经・无之为用》中提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对空间提出了描述,说出了建筑空间为人服务的根本。空间除了可以摆放物件,供人活动以外,为使前、后、左、右、上、下各房间连续起来,通过导向和序列可以创造出层层推进的艺术效果。在其中游走犹如欣赏乐曲的乐章一样感受到序曲、渐进、跌宕、、尾声等,通过处理上下空间的贯穿,会有空灵与贯通的感受。在建筑里穿行让人体会感到张弛收放,跌宕起伏,产生人与建筑的对话,如德国大文豪歌德看见法国史特拉斯堡大教堂时,赞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2.造型表达
建筑造型传递建筑的性格,同时影响到用户和公众对它的感知。在建筑形体和立面设计中,要根据建筑功能和象征意义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和构思,一般遵循统一、变化、对称、均衡、韵律、比例和尺度等美学原则。大的原则是统一中求对比,对比中找变化,抓住点、线、面、体各造型元素之间的关系,服务于表达主题。像庙宇、公安、法院、检察院等严谨庄重的建筑一般要使各元素在中轴线上呈对称形式,给人一种稳定庄严的美感。幼儿园设计中要采用各元素的对比,让小朋友在其中感觉到活泼愉悦,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时要注重立面造型的比例尺度、虚实对比、点线面结合。
3.色彩表达
色彩具有很强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使建筑表现出丰富的个性特征。建筑设计中选配色彩时首先要视建筑物的性质而定,其次是考虑光线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再次是处理好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冷暖之间的关系。配色时按建筑的象征意义和空间的使用性质采用同种色、邻近色、对比色进行搭配,遵守协调统一的原则。选配色彩时要注意同种色彩在不同的光线下面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像严肃理性的场所采用纯度和明度相对低的色彩作为主色调,通常采用同种色和邻近色对比。医疗机构建筑色彩的选配以高明度的冷色调为主,能让医患人员感觉干净和轻松,确保医疗操作的高准确率。活跃的娱乐空间可采用强对比配色方式,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建筑的色彩选配上要注意避免轻浮和花哨,容易让人产生不信赖感。
4.质感和细节
材料的质地会给建筑产生坚固、灵巧、硬朗、柔软、精致、粗犷、冷暖等感觉。在建筑选材上除了要考虑材料的施工难易程度,耐久性,保温隔热等因素以外,重点还要考虑不同材料的质地给受众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粗糙的素混凝土可以产生粗犷和厚重的感觉,钢结构和玻璃幕墙会产生科技与理性感,悬索结构会产生灵巧感。材质的选择也要讲究统一的原则,应以一到两种作为主要的统领性材料,再配以其他的材料作为点缀,切不可无节制地选择各类材料进行无序搭配。
5.装饰元素的应用
装饰元素能提高建筑外观和空间的文化艺术特质。为表达建筑物的文化艺术情趣,采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造型元素,能让人们感受到他所传递的象征意义。如古罗马的柱式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符号,会让人感受到欧洲古典主义建筑所书写的石头史诗及古典美学对比例的崇尚。少数民族的图腾应用于建筑上时,他的标识性会使受众对他们的文化产生神秘感。
结论
在建筑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今天,把握建筑审美的规律,并将其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应用,即可以满足大众理性审美需要,又可表达出建筑的个性。由于建筑审美的不确定性和审美理念的多元化,设计和实施方式不可能在本文中全面阐述,也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为我们的建筑创作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惊喜。
(作者单位:辽宁华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莉莉.浅谈建筑设计的艺术共性与特性[J].包装世界,2011,04
篇4
博物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作为文物陈列、展示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场馆之一。光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先决条件,没有灯光的博物馆,美感无从谈起,灯光恰到好处的应用可以更好的烘托室内气氛,表达情感,并且也可以使文物得到更好的被保护。首先,要对不同空间?鹊牡乒庹彰鞣挚?设计处理,注意空间的特点和展陈的需求,突出陈列品。其次,随着博物馆功能的多元化,灯光照明要考虑到博物馆整体环境的设计,要配合营造博物馆的展陈氛围。当然,要时刻注意的是灯光照明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一定要以文物的保护为前提,减少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光源照明,采用高显色性灯光这是一切的基础。
二、店铺中的灯光艺术
店铺可以分为售货和饮食两大类。
售货店的灯光应该是促进销售,店内的环境照明明亮,又具有换了氛围,就会吸引消费者在店里长时间的停留。在不同灯光的照射下,商品会变得生动、亮丽,从而诱发消费者购买的冲动。不同行业,店铺的照明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与服装有关的店铺采用柔软的整体照明来展开空间,而宝石首饰店则采用具有明暗对比效果的辉煌盛装的氛围,食品店则以整体明亮为主体。
饮食空间的照明比售货空间的照明更要强调空间的氛围和表现效果。
三、写字间的灯光艺术
良好的照明除了能给工作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照明环境外,还能大大提高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尽而为公司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通过科学照明使整个各种大型的高档写字楼的办公区域的光照环境最终给人一种明亮、舒适且不失气派、豪华的感觉。在高档写字楼照明中,照明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因素来影响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照度、色温、显色性、亮度、眩光。各类高档大型写字楼的办公区域一般会采用较高的照度来进行照明,让里面的工作人员及客户感受到明亮、舒适、气派的感觉。不同的色温会让人产生不同联想,从而导致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在办公区域采用中间色调(4000K~5000K)的光源进行照明,尽而使里面的工作人员保持开敞、愉快的感觉,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在休息室则应该采用低色温的光源,尽而营造出一种温馨、惬意的氛围,使人的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有利于提高休息质量。高档写字楼中所使用的光源没有高的显色性,工作人员及客户就不能迅速的阅读各种文件,同时还会降低人们的理解能力,尽而会降低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适当的亮度对比既可以缓解人眼的视觉疲劳,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高档写字楼中如果存在眩光,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工作人员及客户的视觉健康,使之视觉功能降低,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瞬间环境细节感知和能力丧失的现象。
四、酒店的灯光艺术
照明系统是酒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秀的照明应用方案为顾客带来安全、舒适的光环境,还能突出酒店的档次和品味,给酒店带来增值效应。大堂空间的照明应该保持一致性,采用暖光源,通过亮度对比,形成富有情趣的、连续且有起伏的明暗过渡,从整体上营造亲切的迎宾气氛。客房是酒店的核心区域,应该像家一样亲切。主要是以休息为主,防眩光在客房运用十分重要,照明要体现温馨和轻松,并以相对较低的照度,来实现宁静、安逸。
多功能厅综合了宴会、会议等功能,应注意整体照明、局部照明和重点照明的搭配。整体照明需要把握酒店室内的照明环境,包括亮度、光源种类、光色等;重点照明,多采用可灵活调节照射角度的灯具,实现不同场景的灯光变换效果。多功能厅中应配备自能调光系统,实现不同场景的切换。
五、娱乐空间的灯光艺术
娱乐空间需要极好的灯光效果来营造空间的娱乐氛围。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工作人员及客户的视觉健康,使之视觉功能降低,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瞬间环境细节感知和能力丧失的现象。如图中的中庭就采用了比较简洁的照明方式,发光顶棚的形式与空间的风格协调一致,布局还设置台灯和壁灯进行补充,给人以整洁明快之感。现在娱乐空间设计中运用最多的是七彩LED灯。很多的KTV设计案例采用LED灯,创造出了一个个空间神话。例如,一个经典的KTV设计案例,在夜宴娱乐会所案例中,设计师采用金属、玻璃及LED灯,迷幻的灯光以似缎带如瀑布般的水流倾泻而下,将空间完整结合,呈现出神奇的光影时空隧道,在高挑的空间映衬下演绎一场完美的水之舞。在这里自由交谈、出入的人们,被快乐的氛围深深地感染着。
篇5
邹一桂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邹一桂说西洋画笔法全无,虽工亦匠,自然是一种成见。西画未尝不注重笔触,未尝不讲究意境。然而邹一桂却无意中说出中西画的主要差别点而指出西洋透视法的三个主要画法:
(一)几何学的透视画法。画家利用与画面成直角诸线悉集合于一视点,与画面成任何角诸线悉集于一焦点,物体前后交错互掩,形线按距离缩短,以衬出远近。邹一桂所谓西洋人善勾股,于远近不差锱黍。然而实际上我们的视觉的空间并不完全符合几何学透视,艺术亦不拘泥于科学。
(二)光影的透视法。由于物体受光,显出明暗阴阳,圆浑带光的体积,衬托烘染出立体空间。远近距离因明暗的层次而显露。但我们主观视觉所看见的明暗,并不完全符合客观物理的明暗差度。
(三)空气的透视法。人与物的中间不是绝对的空虚。这中间的空气含着水分和尘埃。地面山川因空气的浓淡阴晴,色调变化,显出远近距离。在西洋近代风景画里这空气透视法常被应用着。英国大画家杜耐(Turner)是此中圣手。但邹一桂对于这种透视法没有提到。
邹一桂所诟病于西洋画的是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我们前面已说其不确。不过西画注重光色渲染,笔触往往隐没于形象的写实里。而中国绘画中的“笔法”确是主体。我们要了解中国画里的空间表现,也不妨先从那邹一桂所提出的笔法来下手研究。
原来人类的空间意识,照康德哲学的说法,是直观觉性上的先验格式,用以罗列万象,整顿乾坤。然而我们心理上的空间意识的构成,是靠着感官经验的媒介。我们从视觉、触觉、动觉、体觉,都可以获得空间意识。视觉的艺术如西洋油画,给与我们一种光影构成的明暗闪动茫昧深远的空间(伦勃朗的画是典范),雕刻艺术给与我们一种圆浑立体可以摩挲的坚实的空间感觉。 (中国三代铜器、希腊雕刻及西洋古典主义绘画给与这种空间感)建筑艺术由外面看也是一个大立体,如雕刻内部则是一种直横线组合的可留可步的空间,富于几何学透视法的感觉。有一位德国学者Max Schneider研究我们音乐的听赏里也听到空间境界,层层远景。歌德说,建筑是冰冻住了的音乐。可见时间艺术的音乐和空间艺术的建筑还有暗通之点。至于舞蹈艺术在它回旋变化的动作里也随时显示起伏流动的空间型式。
每一种艺术可以表出一种空间感型。并且可以互相移易地表现它们的空间感型。西洋绘画在希腊及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刻的和建筑的空间意识。文艺复兴以后,发展到印象主义,是绘画风格的绘画,空间情绪寄托在光影彩色明暗里面。
那么,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是怎样?我说:它是基于中国的特有艺术书法的空间表现力。
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中国水墨画并不是光影的实写,而仍是一种抽象的笔墨表现),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确切地说: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抽象,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式。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三代以来,每一个朝代有它的“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我们几乎可以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象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
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就同西画通于雕刻建筑的意匠。我们现在研究书法的空间表现力,可以了解中画的空间意识。
书画的神彩皆生于用笔。用笔有三忌,就是板、刻、结。“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扁,不能圆混。”(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用笔不板,就能状物不平扁而有圆混的立体味。中国的字不象西洋宇由多寡不同的字母所拼成,而是每一个字占据齐一固定的空间,而是在写字时用笔画,如横、直、撇、捺、钩、点(永字八法曰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结成一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同时也就成为一个“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长短阔狭,临时变适”(见运笔都势诀)。“八方点画环拱中心”(见法书考)的一个“空间单位”。
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唐代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因悟草书;吴道子观斐将军舞剑而画法益进。书画都通于舞。它的空间感觉也同于舞蹈与音乐所引起的力线律动的空间感觉。书法中所谓气势,所谓结构,所谓力透纸背,都是表现这书法的空间意境。一件表现生动的艺术品,必然地同时表现空间感。因为一切动作以空间为条件,为间架。若果能状物生动,象中国画绘一枝竹影,几叶兰草,纵不画背景环境,而一片空间,宛然在目,风光日影,如绕前后。又如中国剧台,毫无布景,单凭动作暗示景界。(尝见一幅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尽。)
中国人画兰竹,不象西洋人写静物,须站在固定地位,依据透视法画出。他是临空地从四面八方抽取那迎风映日偃仰婀娜的姿态,舍弃一切背景,甚至于捐弃色相,参考月下映窗的影子,融会于心,胸有成竹,然后拿点线的纵横,写字的笔法,描出它的生命神韵。
在这样的场合,“下笔便有凹凸之形”,透视法是用不着了。画境是在一种“灵的空间”,就象一幅好字也表现一个灵的空间一样。
中国人以书法表达自然景象。李斯论书法说:“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类皆象之。点如山颓,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风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
书境同于画境,并且通于音的境界,我们见雷简夫一段话可知。盛熙明著法书考载雷简夫云:“余偶昼卧,闻江涨声,想其波涛翻翻,迅駃掀磕,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作书可以写景,可以寄情,可以绘音,因所写所绘,只是一个灵的境界耳。
恽南田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邱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这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是中画的造境,而这空间的构成是依于书法。
以上所述,还多是就花卉、竹石的小景取譬。现在再来看山水画的空间结构。在这方面中国画也有它的特点,我们仍旧拿西画来作比较观。(本文所说西画是指希腊的及十四世纪以来传统的画境,至于后期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自当别论。)
西洋的绘画渊源于希腊。希腊人发明几何学与科学,他们的宇宙观是一方面把握自然的现实,他方面重视宇宙形象里的数理和谐性。于是创造整齐匀称、静穆庄严的建筑,生动写实而高贵雅丽的雕像,以奉祀神明,象征神性。希腊绘画的景界也就是移写建筑空间和雕像形体于画面;人体必求其圆浑,背景多为建筑。(见残留的希腊壁画和墓中人影像)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更是自觉地讲求艺术与科学的一致。画家兢兢于研究透视法、解剖学,以建立合理的真实的空间表现和人体风骨的写实。文艺复兴的西洋画家虽然是爱自然,陶醉于色相,然终不能与自然冥合于一,而拿一种对立的抗争的眼光正视世界。艺术不惟摹写自然,并且修正自然,以合于数理和谐的标准。意大利十四、十五世纪画家从乔阿托(Giotto)、波堤切利(Botticelli)、季朗达亚(Ghirlandaja)、柏鲁金罗(Perugino),到伟大的拉飞尔都是墨守着正面对立的看法,画中透视的视点与视线皆集合于画面的正中。画面之整齐、对称、均衡、和谐是他们特色。虽然这种正面对立的态度也不免暗示着物与我中间一种紧张,一种分裂,不能忘怀尔我,浑化为一,而是偏于科学的理知的态度。然而究竟还相当地保有希腊风格的静穆和生命力的充实与均衡。透视法的学理与技术,在这两世纪中由探试而至于完成。但当时北欧画家如德国的丢勒(Dǖrer)等则已爱构造斜视的透视法,把视点移向中轴之左右上下,甚至于移向画面之外,使观赏者的视点落向不堪把握的虚空,彷徨追寻的心灵驰向无尽。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巴镂刻(Baroque)风格的艺术更是驰情入幻,眩艳逞奇,摛葩织藻,以寄托这彷徨落漠、苦闷失望的空虚。视线驰骋于画面,追寻空间的深度与无穷。(Rembrandt的油画)
所以西洋透视法在平面上幻出逼真的空间构造,如镜中影、水中月,其幻愈真,则其真愈幻。逼真的假相往往令人更感为可怖的空幻。加上西洋油色的灿烂眩耀,遂使出发于写实的西洋艺术,结束于诙诡艳奇的唯美主义(如Gustave Moreau)。至于近代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派等乃遂光怪陆离,不可思议,令人难以追踪。然而彷徨追寻是它们的核心,它们是“苦闷的象征”。
我们转过头来看中国山水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中国山水画的开创人可以推到六朝、刘宋时画家宗炳与王微。他们两人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尤其是对透视法的阐发及中国空间意识的特点透露了千古的秘蕴。这两位山水画的创始人早就决定了中国山水画在世界画坛的特殊路线。
宗炳在西洋透视法发明以前一千年已经说出透视法的秘诀。我们知道透视法就是把眼前立体形的远近的景物看作平面形以移上画面的方法。一个很简单而实用的技巧,就是竖立一块大玻璃板,我们隔着玻璃板“透视”远景,各种物景透过玻璃映现眼帘时观出绘画的状态,这就是因远近的距离之变化,大的会变小,小的会变大,方的会变扁。因上下位置的变化,高的会变低,低的会变高。这画面的形象与实际的迥然不同。然而它是画面上幻现那三进向空间境界的张本。
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里说:“今张绡素以远映,则崐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又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那“张绡素以远映”,不就是隔着玻璃以透视的方法么?宗炳一语道破于西洋一千年前,然而中国山水画却始终没有实行运用这种透视法,并且始终躲避它,取消它,反对它。如沈括评斥李成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又说从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不能重重悉见,这是根本反对站在固定视点的透视法。又中国画画棹面、台阶、地席等都是上阔而下狭,这不是根本躲避和取消透视看法?我们对这种怪事也可以在宗炳、王微的画论里得到充分的解释。王微的《叙画》里说:“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在这话里王微根本反对绘画是写实和实用的。绘画是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无所见)的心。绘画不是面对实景,画出一角的视野(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道),是绘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所以要从这“目存所极故所见不周”的狭隘的视野和实景里解放出来,而放弃那“张绡素以远映”的透视法。
《淮南子》的《天文训》首段说:“……道始于虚霩(通廓),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这和宇宙虚廓合而为一的生生之气,正是中国画的对象。而中国人对于这空间和生命的态度却不是正视的抗衡,紧张的对立,而是纵身大化,与物推移。中国诗中所常用的字眼如盘桓、周旋、徘徊、流连,哲学书如《易经》所常用的如往复、来回、周而复始、无往不复,正描出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我们又见到宗炳的《画山水序》里说得好:“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写色。”中国画山水所写出的岂不正是这目所绸缪,身所盘桓的层层山、叠叠水,尺幅之中写千里之景,而重重景象,虚灵绵邈,有如远寺钟声,空中回荡。宗炳又说:“抚琴弄操,欲令众山皆响”,中国画境之通于音乐,正如西洋画境之通于雕刻建筑一样。
西洋画在一个近立方形的框里幻出一个锥形的透视空间,由近至远,层层推出,以至于目极难穷的远天,令人心往不返,驰情入幻,浮士德的追求无尽,何以异此?
篇6
【关键词】并行;动态显示;三极管;键盘输入
1.引言
对于智能仪表人机交互化实现媒介,我们通常使用LCD液晶或者LED数码管来作为显示器件。显然,对于输出信息量不多且低成本仪表而言,后者是众多此类仪表的首选。LED数码管的显示方式通常可分为:静态方式和动态方式。为降低仪表功耗、简化电路,多数智能仪表采用动态显示方式。我们知道,如果为节约I/O口资源便于更多的键盘输入等用途,工作于动态显示方式的显示电路需要辅以诸如74HC164串入并出等芯片;或者采用专用的动态显示接口集成芯片如ZLG8279等。这样虽然节约了I/O口资源,但同时也增加了设计成本和电路体积。为避免额外芯片的使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模式下的动态显示和键盘输入相结合的电路。
2.硬件电路及工作原理
系统以STC89S51单片机为例,构成的八位LED动态显示及输入电路。图1所示为动态显示及输入电路的硬件组成部分。电路中我们仅用到了8个PNP型三极管(9012)以及电阻等,未用到任何的集成电路。由于使用并行的动态显示模式,系统响应快;同时电路设计成本较低,便于批量应用。
3.程序实现
在程序清单中只列举了扫描P2.0位和P2.1位程序代码,其余数码管位扫描代码只需同上作少量改动即可,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由于使用的动态显示方式,我们在编程时需要根据实际硬件和要求确定合适的扫描周期,这里我们采用定时器定时每隔2ms扫描一位。对于实际显示中可能出现的显示拖尾等现象,我们也在程序中作了一定的处理。
4.结语
本设计显示及按键输入电路,是在最基本的数码管动态显示电路的基础上,利用了三极管的特性对电路加以改进。这样充分利用了数码管动态显示电路中位选端在单片机上所占用的端口,既保留了并行动态显示响应快的优点,又没有增加使用过多的单片机I/O资源,同时电路设计成本较低,电路在硬件结构上简单易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广第,朱月秀,冷祖祁编著.单片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家庭儿童;建议
失依儿童,即福利院儿童,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年人正式照顾的16岁以下儿童福利院承担抚养失依儿童责任的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失去了生身父母;二是大部分儿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或者生理缺陷;三是打拐解救后仍未找到父母。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曾经使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对北京市儿童福利院30名6~12岁的孤残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所得出的结论是残疾儿童智力水平低于正常,无残疾儿童智力在正常水平,无显著损害。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即便是无残疾的失依儿童和家庭儿童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中失依儿童的界定主要是6~16岁之 间,具有以下特征:1)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生身父母,由福利院承担抚育义务;2)儿童在智力水平上与正常人相差不大;3)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教养环境。这些儿童在心理、情感、社会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社交困难、适应不良等。而家庭儿童主要是指在6―16岁之间,生长在家庭环境下,由家人的抚育长大的儿童。
纵观人的这一生心理发展过程,儿童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心理发展迅速,有利于把握时机正确引导教育。同时,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品质的可塑性较强,按照现代教育模式,塑造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福利院儿童和一般家庭儿童在儿童期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也就表现出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概念偏低,孤独感强烈: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自我概念作为人格结构的核心,是影响个人行为的主要因素。由于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社会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研究发现,福利院儿童的自我概念较一般儿童差,自我评价也较低。港台地区的张春兴等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发现,学生愈感觉到父母用关怀、奖励、宽容、赞誉、爱护、温暖和高期望的态度米管教他们,他们的自我概念发展得越好。自我概念的偏低直接影响了福利院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调查发现,福利院儿童的入学年龄普遍大于普通儿童,并且学习成绩以中下等居多,这和低自我概念是极可能逐渐沦为学习不良学生这一认识是相符合的。另外,由于自我评价不高,会产生预期他人不会喜欢自己的想怯,从而给自己与他人的社会交际制造障碍,致使自己更加孤独。
(2)福利院儿童比家庭儿童更多焦虑,对他人存有不信任感、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强烈的情绪反应更多,并常做出不够理智的行为,占有性和攻击强烈。埃里克森的“阶段需求论”认为,婴儿期未能得到母亲充分照顾,易产生不信任感。占有性主要是情感上的占有性,福利院儿童没有物质上的攀比心理,因为他们的的东西都是福利院平均分配。这一点儿与多为独生子女,会比较要强,喜欢攀比的家庭儿童有所不同。攻击并非社会上的利益性暴力,而是来自认得原始本性的生存需要。
(3)较低层次的从众行为,容易被带动。福利院儿童即使不知道某个动作的意义或者某个字怎么写,但是会机械的模仿。去W市做调研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一个这样的儿童,上四年级的他连一些基本汉字也不会写,当我们写出一些他不知道怎么写的字的时候他会模仿,但是过后很快就不记得了。
(4)惧怕保育员和年龄大的同伴。以大欺小是福利院存在的普遍问题,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的掌控权都掌握在年龄大的孩子手中,且平时维持秩序,安排卫生都是绝对权威。在保育员面前他们也会表现得畏缩,拘束,并且会主动讨好保育员以期从中获得长辈式的关爱,这在一般家庭儿童身上不容易出现,因为他们不需要讨好谁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关爱。
(5)自我驯顺能力强。主题化过程或刑诉自己的技术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操控和刑诉自己的身体、灵魂、思想和行为,从而转化自己,以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自我驯顺偏机械,主要表现在孩子们毫不反抗地去执行福利院制定的规定。
对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采用新型现代的儿童养护方式方式。SOS儿童村模式可以在中国更多城市和地区开展试点。基于福利院教养方式的弊端,我们认识到院舍内的集中养护会对于福利院儿童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转变对福利院儿童的养护方式,采用对福利院儿童身心发展有利的新型的家庭寄养方式,扩大福利院儿童的活动空间。
(2)福利院教职工提升专业素养。工作人员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关心福利院儿童,更主要的要从认知和心理层面上关心福利院儿童。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平时生活中与儿童的交往,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在教育三要素之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态度和行为也具有较大的不随意性和反复性。因此,儿童健康教育实践要遵循态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规律,不能全部套用成人健康教育“信息―态度―行为”的理想模式。
(3)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福利院儿童的数量,减小福利院替代性养护变成永久性养护的可能性。主要是通过:1)对经济困难的怀孕母亲提供贫困救助,使他们有能力在家里抚养自己的孩子。2)做好婚前检查和怀孕复检工作,谨记孕妇在怀孕期间的禁忌,减少出生婴儿畸形等非正常儿童的几率。3)做好计划生育在各个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宣传工作。让父母知道如何避孕,有计划的怀孕,降低非计划出生率。
(4)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系统管理网络。福利院不是政府下设的一个行政机关,而是社会福利的提供者和福利方案的完善方,但现在的福利院充当的仅仅是是政府福利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福利政策的提倡和完善人。政府在福利机构中扮演的角色及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影响力应该有所变动。不管是儿童在福利院还是寄养在家庭中,都要做好调查和管理工作,保障福利院儿童和寄养家庭的切身利益。
(5)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号召非政府组织发挥他们的职能,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二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引入市场机制既可以及时关注满足案主的需求,又可以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6)注重对福利院儿童的心理辅导。强化对心理辅导工作的支持保障,要有“一切为了孩子,健康弱小心灵”的辅导理念,将心理辅导放在同生活照顾、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儿童的优势或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7)社会舆论应该偏向福利院儿童的保护层面上,福利院儿童之所以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社会偏见脱不了干系,因此,肃清社会舆论环境对于福利院儿童的发展来说也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世界地图;世界时区;表示;现实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P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1-0218-02
我们知道:地图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且随着需要的不断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一项科学文化技术产品。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地图的生产、表示的内容范围、方法形式也不断地随之变化和改进,和当代社会与时俱进共同前进发展。尤其是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与经济收入的不断快速增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促进全社会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潮流。在我们新出版的《世界地图》,除原《世界地图》上表示的现有各种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及现势性外,可以把《世界时区》这一当今现实需求的要素表示在《世界地图》上,能使人们从地图上获取的信息不断地丰富起来,满足大多数人多方面的需求。这里就《世界地图》上表示《世界时区》的现实意义简述
如下。
1884年伦敦国际经度大会,将地球表面按经线等分24个区域,制定依经过伦敦的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依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西经度各7.5°的范围称为“零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以东(西)经度7.5°~22.5°的范围为东(西)一时区,东(西)经度22.5°~37.5°的范围为东(西)二时区,依次类推。在每一个时区内中央子午线上的时间,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每越过一个时区的界线,时间便差一个小时,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划分为24个时区,建立起了地球的空间与时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世界地图》上表示《世界时区》,确立了世界时区划分的方法及概念,便于我们科学正确地使用人类创造的这一文化成果,为我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服务。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等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人类交流活动的空间距离、范围发生了质的变化,全球一体化、地球村,已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了这一人类社会交流往来的现实生活中,因此我们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要跟上这一变化的社会现实,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创造和谐幸福,为更多人的未来谋取更大的现实生活便利。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继续进行并逐步地深入人心,对外交流的范围、深度、广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全球化,各种国际间普通民众的互通往来也逐渐地频繁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已成为当前中国世界发展的现实,了解世界各地的地方时,也是为了我们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务,便于更好地与世界各地的友好人士和谐交流、和谐共存、和谐发展,共创美好幸福未来。
各种国际盛会的举办,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也提出了需更多的人不仅能够正确了解掌握世界时区划分的方法,并且会依据自己所处位置的地方时,能够正确地换算出世界各地的地方时,为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服务。
我们国家编制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了“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作为我们这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而且我们参与发展的足迹也肯定会遍布世界各地,并且这也将是我们国家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世界地图》上表示《世界时区》,就是为了方便一般广大的普通读者能够简单、形象直观地依据我国使用的东八时区的“北京时间”,推算出自己想知道世界某地的地方时;或依据自己所处位置的地方时,推算出自己想知道世界某地的地方时,便于我们对外更科学有利地顺利交流与沟通。
了解掌握并使用世界时、地方时,是大多数人的现实需要。这里就《世界地图》上表示《世界时区》的方法简述如下:
由于《世界地图》表示的特点,这里依据我国标准出版发行的《世界地图》为例:解释表示《世界时区》的方法。由于我国使用的“北京时间”,实际上是东八时区的区时,依“北京时间”为标准,向西每越过一个时区,该区的时间晚一个小时;向东每越过一个时区,该区的时间提早一个小时。虽说时区是按每隔15°的经差为标准划分的,但具体到每个国家(包括一个国家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区)和地区,每个国家(包括一个国家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区)和地区的地方时又是按其行政区域划分为一个统一的地方时,所以,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时都是确定并固定下来的,在《世界地图》上表示时,把同一时区的所有国家(包括一个国家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区)和地区与相邻时区所有国家和地区用一种颜色的线划作为时区分界线区分开,全图统一用同一种颜色的线划区分表示所有时区的国家和地区,当时区分界线遇到海洋时则按标准时区划分的方法执行。并在该《世界地图》恰当的位置,用注记注明各时区所有国家(包括一个国家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区)和地区的名称及首都名、主要城市名等,也就是说利用线划与注记两者结合共同表示说明所有时区的位置和范围。因在原图面上仅增加了时区分界线线划和注记,且注记又是放置在图幅恰当的位置,原图幅的图面载负量增加也不会太大,不会影响读者清晰准确读图。
总之,人类不会因思想语言的不同相互间的距离远近或相隔千山万水而阻断,相反总是会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创造条件为相互间的互通往来交流提供所有可能的一切,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到达理想的境界。
下面解释几个概念(解释的依据标准都来自《辞海》):
世界时:亦称“格林尼治平时”,相对本初子午线的平太阳时。以地球自转为标准,通过天文观测确定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以符号UT表示。有三种形式:1)UT0―由天文观测直接测定的世界时;2)UT1―修正了地极移动对经度影响后的世界时;3)UT2―对UT1再修正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影响的世界时。UT2仍然受某些不规则变化的影响,所以它也是不均匀的。现国际上采用协调世界时代替世界时。
时区:将地球表面按经线等分的24个区域。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制定。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西经度各7.5°的范围称“零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以东(西)经度7.5°~22.5°的范围为东(西)一时区,东(西)经度22.5°~37.5°的范围为东(西)二时区,依次类推。在每一区内中央子午线上的时间,称为该区的“标准时”。每越过一区的界限,时间便差1小时。时区的界限在实用上常参考子午线附近的行政区来划分。
地图:运用数学法则和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综合,将地表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表现在一定的载体上,以表达它们的地理分布及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相互制约、内在联系和发展动态的图形。按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按比例尺分为大、中、小比例尺地图;按载体分为模拟地图和数字地图,还有影像地图、缩微地图以及其他星体图等新图形。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用途。
地方时:以观测地子午线为基准确定的时刻。由于真太阳时、平太阳时和恒星时分别以真太阳、平太阳和春风点相对子午线的时角来计量,同一瞬间它们对经度不同的地方的子午线而言,时角是不同的,所以各地都有自己的时刻,称为“地方时”。有地方真太阳时、地方平太阳时和地方恒星时。同一时间计量系统中,两地地方时之差等于两地的经度差。
时角:子午圈和通过某天体的时圈(赤经圈)在北天极所成的角度,或在赤道上所夹的弧长,称该天体的“时角”。从子午圈起沿天球周日运动的方向量度,常以时、分、秒表示。
时间:1)指时间计量。包括时间间隔和时刻两方面。前者指物质运动经历的时段;后者指物质运动的某一瞬间。2)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通过起始时刻和量度单位的选定,对时间进行测量。早先采用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作为标准,有此定出年、月、日、时、分、秒等单位。现代采用某些原子内部的稳定振荡过程作为标准。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存在密切有关,它们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它们与物质运动的各种联系而表现出来。
空间:1)广义上指宇宙空间。包容所有物质(包括天体[含地球]及其运动在内)的三维空间容积。2)特定意义上指太空、外层空间。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部分。其下界高度尚无法定、协定的规定,但常指距海平面100千米(上下幅度10千米)高度。包括行星空间、行星际空间、恒星空间、恒星际空间、星系空间和星系际空间等。根据1967年《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外层空间不在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之内。各国可自由进入;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及其他天体在内,不得为任何国家所占有。3)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和时间具有客观性,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也是互相联系的。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证明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的联系。唯心主义否认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把空间和时间看成是脱离物质运动的,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的。空间和时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就宇宙而言,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而对各个具体事物来说,则是有限的。自然科学中通过量度单位的选定和参考系的建立对空间和时间进行量度。量度空间一般以米或其分数(如厘米、微米)或倍数(如千米)为单位。量度天体间距离时则用天文单位,光年、秒差距。量度时间一般以地球自转和公转为标准,由此定出各种年、月、日、时、分、秒等单位。历法是量度较长时间的系统。利用某些物质原子的内部振荡过程作为空间和时间的量度标准。4)一定的范围。如:活动空间很大。
真太阳时:亦称“视太阳时”。天文学的时间计量系统。某地的真太阳时,以太阳视圆面中心对于该地子午圈的时角来量度,并以太阳在该地上中天的瞬间作为真太阳时12时。基本单位是真太阳日。日晷表示的时刻即为真太阳时。
真太阳日:太阳视圆面中心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由于太阳周年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以及黄道和天赤道不在同一平面内,使真太阳日的长度不一样,一年中最长和最短的真太阳日差约51秒。
日晷(GUI):1)日影。《文选・左思》:“揆(GUI)日晷,考星耀”。李善注引《周礼》:“匠人建国,昼参诸日中之景(影),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2)亦称“日规”。古代一种测时仪器。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是一个有刻度的盘,中央装一根与盘面垂直的晷针。中国的日晷独具特色,晷盘为平行于赤道面、倾斜安放的圆盘,晷针为指向南、北极方向的金属针。针影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时刻。
平太阳:一个假想的太阳。由于真太阳日长短不一,用来计时很不方便。天文学中为弥补这一缺陷,假想有一天体在天球赤道上以太阳在黄道上的平均速度由西向东运行,并同时通过春风点。此天体称“平太阳”。
平太阳时:简称“平时”。天文学上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某地的平太阳时,以平太阳对于该地子午圈的时角来量度,并以平太阳在该地下中天的瞬间作为平太阳时零时。基本单位是平太阳日。因平太阳是个虚设的点,实际应用时通过测定恒星而推算出平太阳时。
平太阳日:天文学上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平太阳连续两次过同一子午圈的时间间隔为1平太阳日。平太阳日比恒星日约长4分钟。1平太阳日分为24平太阳小时,1平太阳小时分为60平太阳分,1平太阳分又为60平太阳秒。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第六版缩印本.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篇9
关键词:初中生;注意力;不同时间段
注意是意识状态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课堂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将会直接影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进而也会造成同班级不同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出现差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因此,要想教育好初中学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就要对他们在课堂不同时间段的注意力表现情况进行研究,同时有针对性地探寻对策。
一、初中生课堂学习注意力的现状
良好的课堂注意力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先决条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会有一系列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比如转笔、聊天、扔东西、玩头发,等等。面对学生的这些课堂表现,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二、初中生课堂学习注意力的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在温州市瓯海区的一所普通中学中,笔者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出两个初中班级为测试对象,其中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都来自农村,称为农村班;另一个班级有39名学生,都来自城市,称为城市班。
2.调查方法
本研究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以温州市瓯海区的一所普通中学初二年级的两个班为个案,采取观察、记录、统计在课堂不同时间段注意力不集中人数的形式进行实证性研究,旨在了解初中生在课堂不同时间段的注意力表现情况,以探寻能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相关对策。调查研究从2012年3月开始,到2012年4月结束,历时1个月。两个被测试的班级教学内容相同,每节课的教学时间都为40分钟。
3.调查分析
农村班与城市班在数学课不同时间段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数百分比,见下图。
■
(1)比较图中农村班和城市班两条曲线的总体趋势可以看出,农村班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人数百分比普遍高于城市班学生。由此可见,来自城市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加集中,即城市学生注意力维持的时间更长。基于上述原因,教师要适当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区别教学——来自农村的学生更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调控注意力,使得他们能专注于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和材料。
(2)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农村班的学生在上课的第8~10分钟的时间里注意力较为集中;而城市班的学生在上课的第4~6分钟的时间里注意力集中情况最好。这表明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容易把自己的注意力由其他活动转移到课堂上来。
(3)分析这两条曲线不难发现,每条曲线上都存在很多的转折点,这说明初中生的注意力情况在一定的时间里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动。初中生对自身注意力的控制比较薄弱,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调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三、初中生课堂学习注意力的强化措施
1.师生要做好课前两分钟的预备工作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由旧内容转向新知识的一种自然过渡,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授课活动的开始,如果课堂导入方法得当,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好能在上课前两分钟就拿出教科书,以有效地将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上来。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两分钟的时间来提前浏览课文,在浏览的过程中可以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目的地听课,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磨砺教师课堂的语言功底——语音、语速、语调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和学生如果具有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自然尊敬自己的教师。如果课堂上教师能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与学生一起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就会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的教师,能给学生呈现一场听觉的“盛宴”。
在一节课中,如果一位教师能说标准的普通话,保持抑扬顿挫的语调、适度的语速,这无疑能不知不觉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很平淡、乏味,或者表述不准确,那么即使教学内容再吸引人,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因为教师的语言问题而不自觉地降低,甚至没有再听下去的兴趣。
教师需要努力设计自己的语言,丰富之,锤炼之,修饰之,美化之,尽力做到优美纯净,简练生动,严密朴实,幽默风趣,融形象性与逻辑性于一炉,合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教师的语言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会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
3.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多种器官协同作用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1993&1995)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即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每个学生在这八种智能方面都会有所差异,这也就导致学生们的兴趣会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会更好一点,他就会对语言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而有的学生肢体—动觉智能更具有优势,那他就会更热衷于动手型的活动。针对学生的这些差异,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讨论、播放视频、演讲、写作、制作模型、参观、实验、课堂游戏等,以此来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提高他们的智能水平。同时,适当的活动还能缓解由于长时间坐立带给骨骼的压力,而可能正是这种压力分散了青少年学习的注意力。
4.做好备课工作,科学设计课堂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否能持久,关键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因为学习过程本身是一项复杂、艰苦的脑力劳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学生极有可能因为教学内容的单一乏味而降低课堂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尤其是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精心,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兴趣相合,如他们喜欢的课外书、目前的热点新闻、电影等。对于喜欢新鲜的事物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时不时地改变提问的方式,要尽量地避免提问同样的问题。
举个例子,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请列举几种物质”,或“这个与那个相比有什么区别”等耳熟能详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有必要改变提问的方式,转变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可以采取上台示范、制作模型、表演说唱等形式,使学生用所学知识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动。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一种主人翁的心情,同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回答问题的驱动力,进而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
5.合理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有关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显示:四成学生承认自己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五成学生在自习时不能全神贯注,六成学生不能坚持集中精力听课30分钟以上。教师应该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这段最佳教学时间里,把一节课的重点、精华讲完。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情况与其在平时生活中的注意力集中水平密切相关。要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水平,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平时能多抽出一点时间来合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训练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舒尔特方格法就是一种较常用的训练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
学生课堂注意力培养,除了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外,还要与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各种方法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合力,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植根于人生观和宏大理想的沃土之中,由无意注意上升到有意注意,使每一名学生都变得会学,善学,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性激励以及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去完善自己。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与学生思考讨论内容的比例,精心设计每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此外,还要注重知识、教学方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积累。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该要有目标地采用一些创造性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来逐渐培养学生自觉的、持久的注意力,从而造就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品质。如此一来,相信课堂教学就能事半功倍,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3-19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1-53.
篇10
关键词:驰名商标 认定 异化 治理 完善
驰名商标(well-known trade-mark),通常是指那些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标。《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首先提出驰名商标这个概念。尽管在理论上对驰名商标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但在法律层面上很难有非常准确的定义。一些富有影响的国际公约,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及《卡塔赫那协定》,以及一些主要国家法律,如美国、德国、法国等,对驰名商标概念也未做出明确界定。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也未对驰名商标进行定义,只是在第14条规定了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的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很多企业对驰名商标具有的法律、经济、社会价值开始认识并重视,不断寻求认定驰名商标,导致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的数量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逐渐出现了与立法初衷相背离的现象。对此,有的称之为“异化”,有的称之为“泛滥”。为此,有必要在回顾和梳理驰名商标认定理论的基础上,把视角投向在实践中出现的驰名商标认定异化现象,对异化现象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尝试提出治理驰名商标认定异化现象的思路。
一、驰名商标认定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驰名商标认定的体制。在驰名商标认定问题上,有的国家由国家认可的民办权威机构认定,有的由商标主管行政机关认定,有的由司法机关主要是法院进行认定。我国经历了一个从行政认定单轨制到行政认定、司法认定双轨制的发展历程。1985-2001年,为驰名商标行政认定单轨制阶段。1985年开始,我国开始承担《巴黎公约》所规定的义务。1987年8月,国家工商局商标局认定美国必胜客国际有限公司的“PIZZA HUT”商标及屋顶图形商标为驰名商标,首开了行政认定驰名商标的先、河。1996年8月14日,国家工商局颁布《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是唯一有权认定驰名商标的机关。2001年至今,为驰名商标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双轨制阶段。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赋予人民法院依法认定驰名商标的权力。’其后,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司法认定驰名商标作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初步确立了法院对驰名商标进行司法保护的审判机制。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驰名商标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并存的格局。
(二)驰名商标认定的方式。驰名商标认定有两种方式,主动认定方式和被动认定方式。前者又称事前认定,是在并不存在实际权利纠纷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出于预防将来可能发生权利纠纷的目的,应商标所有人的请求,对商标是否驰名进行认定。后者又称事后认定,是在商标所有人主张权利时,即存在实际权利纠纷的情况下,应商标所有人的请求,有关部门对其商标是否驰名,能否给予扩大范围的保护进行认定。被动认定是国际通行的基本做法。1996年国家工商局颁布《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确定了驰名商标认定的主要原则为“主动认定为主,被动认定为辅”。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废止《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暂行规定》,颁布《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改变以前批量认定驰名商标的做法,采用了“被动认定”、“个案认定”的原则,突出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淡化了对驰名商标的管理。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也确认了“被动认定”、“个案认定”的原则。至此,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最终统一为被动认定方式,并且是认定驰名商标的基本模式,与目前西方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模式一致。
(三)驰名商标认定的标准。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是驰名商标认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当前,驰名商标认定的标准有两类:一类是概括式单一标准。以法国、德国为代表,即以公众知晓程度或知名度高低为认定驰名商标的唯一标准:一类是列举式多重标准,如《卡塔赫那协定》以“未穷尽”的列举方式,指出了认定驰名商标的4条标准;美国《联邦反商标淡化法》中也列举了7条作为认定驰名商标的因素。我国《商标法》列举了5个因素,《规定》则采用概括式和列举式并举的标准,在指出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商标的同时,又用列举式多重标准规定了7个因素:(1)使用该商标的商品在中国的销售量及销售区域;(2)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近3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年产量、销售额、利润、市场占有率等)及在中国同行业中的排名:(3)使用该商标的商品在外国或地区的销售量及区域;(4)该商标的广告情况;(5)该商标最先使用及其连续使用的时间;(6)该商标在中国及外国或地区的注册情况:(7)该商标驰名的其他证明文件。综合《商标法》和《规定》的列举,难点在于如何准确把握“相关公众”和“知晓程度”。
1 “相关公众”的范围。因为“相关公众”在商标的近似性和显著性等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正确界定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或服务的“相关公众”是认定商标“知晓程度”的前提,也是认定驰名商标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相关公众”范围界定的过于狭窄和过于宽泛都不利于准确认定商标是否驰名,也会直接损害驰名商标认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规定。该部分公众(即相关公众)应当包括,但不局限于:(1)使用该商标的那一类商品和(或)服务的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人员;(2)经营使用该商标的那一类商品和(或)服务的商业界。就地域范围而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指南》指出,TRIPS成员要考虑有关部门的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包括在有关成员域内因宣传该商标而达到的知晓程度。我国《规定》的第2条第二款指出:“相关公众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这个界定已达到我国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因此,“相关公众”应当控制在与商标所标识的某类商品或服务有关的消费者或与前述商品或服务的营销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经营者。
2 关于“知晓程度”。“知晓程度”是商标保护理论中判断是否存在混
淆、联想、淡化在先商标的有效手段,所以是确定商标是否驰名的关键因素。我国《商标法》没有具体规定确认商标知晓程度的标准,但在第14条规定了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及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商标的驰名程度。《规定》第5条对《商标法》第14条又进行了细化,具体包括:证明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知晓程度的有关材料;证明该商标使用持续时间的有关材料,包括该商标使用、注册的历史和范围的有关材料;证明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的有关材料,包括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的方式、地域范围、宣传媒体的种类以及广告投放量等有关材料:证明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记录的有关材料,包括该商标曾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有关材料:证明该商标驰名的其他证据材料,包括使用该商标的主要商品近三年的产量、销售量、销售收入、利税、销售区域等有关材料。具体操作中,“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的程度可通过消费者调查或民意测验确定,也可以通过对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程度及地域等因素的考察来证明。
3 驰名商标的地域范围――“中国”。“驰名商标的驰名是否必须在本国领域内驰名”?1999年9月29日,《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下称《联合建议》)完全澄清了这个问题,该建议第2条第二项之(d)款规定:“……即使某商标不为某成员国中的任何相关公众所熟知,或知晓,该成员国亦可将该商标确定为驰名商标。”这意味着,判断一个商标是否“驰名”以该商标是否在国际市场上驰名为准,如果某个商标在国际上驰名,即使在某一特定国家没有多少知名度,该国也可以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显然这一观点使驰名商标的保护突破了传统商标法的地域性限制,有利于少数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差异,舍弃商标权的地域性会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以及商标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实质不公平的地位。所以,考虑到商标权有较强的地域性,我国《规定》并没有采用《联合建议》的规定,而是坚持域内驰名原则,把驰名商标的地域范围明确规定为“中国”,既符合我国国情,也不违背《巴黎公约》确定的国家原则和TRIPS协议的精神,同时能有效地保护我国的利益。
4 驰名商标不仅仅是注册商标。从商标理论来看,获得商标权的方式有使用主义和注册主义两种模式。单独采纳某一种制度会带来弊病,单纯采纳使用获得的方式会使在后的商标使用人发现和筛选在先商标的成本增加并且很容易造成冲突,单纯采纳注册获得的方式又会使长期使用而未注册商标的企业缺乏有效保护,因此合理的做法是以注册获得制度为主,又不否定使用获得制度。从这一点看,应明确驰名商标包括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不仅《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有这样的要求,关键是这样还能有效地遏制对驰名但未注册商标的“抢注现象”,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我国《商标法》秉承这一思想,在第13条第一款中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可见,我国现行立法弥补了商标注册制度的固有缺陷,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注册商标,既符合有关国际惯例,又能有效地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执法中,我国也有未注册商标,如“惠尔康”、“小肥羊”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实践。
二、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在实践中的异化
从驰名商标认定理论看,各国驰名商标认定制度基本没有差别,初衷也是一致的。但是在我国,驰名商标这一词汇几乎变成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的名词,实践中已经被严重异化。这种异化现象既表现在驰名商标认定之前。也表现在认定之后。具体表现为:
(一)驰名商标演变为一种企业的荣誉称号。驰名、商标制度的初衷在于为驰名商标提供特殊的法律保护,而不在于授予某商标“驰名商标”的荣誉称号。保护驰名商标不是评定驰名商标,不是授予称号。从严格意义上说,商标法上并不存在“驰名商标”与“普通商标”这样的分类,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驰名商标并不是商标法上的一种特殊商标,而是法律为所有商标提供的一种可能的保护”。目事实上,驰名商标不仅具有光环效应、磁场效应,给企业带来声誉和正面的经济效应,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认同和信任;还具有“核裂变”效应、带动效应,能够使企业积蓄力量快速发展,还对城市经济、地区经济、甚至国家经济产生巨大带动作用。所以一些地方政府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被评定为驰名商标的企业予以高额奖励,并在税收等方面予以照顾。在政府的评价目标导向下,许多企业不惜代价,千辛万苦去取得驰名商标的认定。可见,驰名商标在我国已经广泛的被认为是一种荣誉称号,这种对驰名商标的误读既不利于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也不利于我国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驰名商标变成企业推销产品或服务的工具。目前,无论是经商标局或商标评审委员会行政认定,还是经人民法院司法认定的驰名商标,其效力仅对该个案有效,并不必然对其后的案件自动具有拘束力。但是目前获得驰名商标认定的广大企业似乎对“被动认定、个案有效”无动于衷,纷纷对所获得的驰名商标进行大力宣传,其有召开新闻会、媒体广告、户外广告等多种形式。而且,在宣传驰名商标时,有些企业并不标明其驰名商标的使用范围,而是醒目标明“某某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当“中国驰名商标”作为一种荣誉称号出现在商品上或广告中,企业将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作为其“品牌战略”的目标时,国际上通行的驰名商标制度在中国事实上已经被“异化”了。这一现实表明,我国某些企业获得驰名商标认定的主要动机似乎不在于保护其商标不被侵权,这与驰名商标认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现行法律中没有对驰名商标所有人滥用商标权的行为予以限制的有关规定,设定某些驰名商标所有人滥用驰名商标。当大多数公众对驰名商标认定的效力还不甚清楚的时候,这种宣传可能能够取得一定的商业效果,但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也会给商标所有人带来负面影响,甚者毁了自己的品牌。
(三)司法认定成为企业获取驰名商标的捷径。一旦某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则使用该商标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瞬间剧增,但驰名商标属于商标中的稀缺资源,对绝大多数商标而言,被认定为驰名商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目前,通过行政程序认定驰名商标需耗费较长时间,由地方工商局层层上报到国家工商总局,至
少一至两年才能申请下来。相比之下,司法认定就比较简单,中级法院都可以完成驰名商标认定,法律规定的审理期限是六个月,一场官司下来,一般是半年到一年就有结果。所以,企业更热衷于“司法认驰”,通过司法途径认定驰名商标,较行政认定驰名商标“来得既快捷又省事”。于是,一些商标所有人把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当作获得驰名商标的捷径。在司法实践上,由于各级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标准不够统一,最高法院出台的《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备案制度》只能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在司法统计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对基层法院进行司法认定驰名商标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四)驰名商标认定的“设局”现象出现。由于驰名商标是稀缺资源,因此企业受利益的驱动,不是把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技术、完善售后服务上,而是想方设法搞一个驰名商标的“牌子”。一些企业滥用驰名商标认定程序,常常超越权利保护的范围,滥用权利,有意进行一些“设局”行为。实践中,企业投入巨资通过律师、机构“买驰名商标”,通过原、被告合谋生造商标侵权案例而导致驰名商标被认定的事例屡见不鲜。这既给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又滋生了一批专门帮助企业进行驰名商标认定的中介。机构、律师,最终导致了被认定的驰名商标呈现几何式增长,降低驰名商标的“含金量”。这种掺杂利益而认定的“驰名商标”,在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名不符实,直接影响同行业的竞争者,不被消费者所认可。
三、驰名商标认定异化的治理思路
按照异化观,所有异化都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异化活动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必将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加以克服。所以,在以《商标法》为主体,以《商标法实施细则》、《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等法规规章和若干司法解释、司法政策为基本框架的驰名商标制度体系下,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工作还有不断完善的空间。为了克服驰名商标认定的异化现象,当前就有运用立法上进行治理的必要。
(一)立法细化和统一驰名商标认定的标准。多部门执法的现象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特色,是现阶段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无论是行政认定,还是司法认定,驰名商标认定的标准都必须统一,这是普遍的共识。所以在《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之际,应当吸收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驰名商标认定有关规定、细则、标准以及行政认定的实践经验,应当吸收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备案制度以及各级法院进行司法认定的审判经验,将驰名商标认定的标准更加进行细化,然后进行统一。不要让人为主观因素在驰名商标认定问题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是要让客观的实际情况、市场规律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同时,在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统一行使行政认定驰名商标权力的现状下,从司法安全角度考虑,司法机关也应当将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管辖权上收,统一到高级人民法院。
(二)立法增加驰名商标认定的必要性审查原则。严格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办理或审理涉及认定驰名商标的案件,只有确有必要时才可以认定为驰名商标。审理商标侵权案件,认定驰名商标不是案件的终极目的,只是确定侵权的前提条件。因此,实践中只有确有必要认定驰名商标时,有关部门才可严格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进行认定,防止不当认定损害驰名商标制度的公信力。如果没有必要通过认定驰名商标来确定侵权的成立,有关部门对此类案件也不应作出驰名商标的认定。在《商标法》第三次修改时,可以将驰名商标认定的必要性审查原则纳入驰名商标认定必须主动考虑的因素,充分考虑申请的动机、诚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