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节能评估报告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地产节能评估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按建设性质一般分类
1.按行业分类:能源项目、交通项目、原材料工业项目、装备工业项目、农业项目、林业项目、水利项目、生态和环境保护项目、商业和服务业项目、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项目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等。
2.按投资主体分类:政府投资项目(又分为中央项目、地方项目)、企事业单位投资项目(含外商投资项目、合资项目、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社会团体投资项目)、个人投资项目。
3.按项目建设性质分类: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改建项目。
4.按项目建设阶段分类:筹建项目、开工项目、在建项目、建成投产项目、收尾工程项目。
(二)按建设项目的市场性能分类
1.公益性建设项目,主要指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建设项目,包括国防、科学研究、教育、文化设施、医疗卫生、体育运动、生态和环境保护等建设项目。
2.基础性建设项目,主要指具有自然垄断性、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收益低的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工业建设项目,如能源项目、交通项目、水利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等。
3.竞争性建设项目(又称经营性项目),主要指投资收益好、对市场反应灵敏,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建设项目,如加工工业项目、商业及服务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等。
(三)按政府管理权限分类
划分为实行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项目。
1、核准类:工业类、仓储物流的项目大部分属于备案类,其中对环境有污染的化工、石油、爆炸等、还有外资企业的工厂类项目属于核准类。对于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企业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即可,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
2、审核类:所有的房地产项目由国家财政出钱建设的项目属于审批类,包含文、教、卫系统,即图书馆、文化宫、音像器材、书店,教育系统等。对于政府直接投资或以资本金注入方式投资的项目,需报送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投资补贴、贷款贴息、转贷的项目,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3、备案类:即自然人自筹资金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如商品房、商业大楼、住宅小区、幼儿园、私立学校、办公大楼等等均属备案类,重点是自然人自筹资金开发的房地产项目。
篇2
关键词 低碳建筑;低碳经济;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建筑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072-04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15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共识,我国政府也在积极行动。2006年,《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9月, 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2009年11月25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 上,研究部署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比2005年下降40%-50%的行动目标。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出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 候变化问题上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告诫全国人民走低碳经济之路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推行低碳经济,必须落实到具体领域。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碳排放占了相当大的 比重。因此要认真对待发展低碳建筑的困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1 低碳经济与低碳建筑
1.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中首先提 出。随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 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引起全球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大量研究。庄贵阳提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 展[1]。鲍健强认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 展模式,它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 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2]。 龚建文提出,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 ,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 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
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概念基本达成共识:它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它以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 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来建设低碳社会,维持生态平衡。所以,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被 人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它将成为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低碳建筑
关于低碳建筑,我国学者认为: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切 入点、侧重点和技术选择有些差异;低碳建筑更接近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另 有一些学者则认为,低碳建筑要求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 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国外的学者则认为, 低碳建筑应建立在降低建筑产品能源需求和充分利用可再生、可重复利用能源的基础上[4]。
笔者以为应该从建筑物的全寿命期来思考低碳建筑的涵义:低碳建筑要求建筑产品在 建造过程中,采用低碳技术、使用低碳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使用过 程中,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及消费观念,使用高能低耗空调、照明及节能家电,以延长建筑 及生活用品的生命周期,提倡循环使用与重复使用,减少碳排放。这就必然要求在设计过程 中,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满足建筑物内部资源的封闭循环使用 ,减少能源消耗。
在低碳经济中碳减排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产业、建 筑和交通三个方面。其中,建筑产生的二氧化碳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到了1/2,这一比 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建筑的直接能耗和碳排量占我国能耗及二氧化碳排量的1/3左 右,而且房屋建造等间接能耗及碳排量还呈上升趋势,所以,建筑减排具有特殊的作用。因 此推广低碳建筑对遏制碳排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发展低碳建筑面临的困境
2.1 认识问题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组成部分的低碳建筑的发展, 必须意识先行。 然而,现阶段低碳建筑理念并未普及,人们低碳建筑意识淡薄。往往激励企业注重短期的“ 低投入”“高产出”,而这一“低投入”就必然伴随着“高碳排”。因此,旧有的高能耗、 高排放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依然存在,并严重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行。
2.2 激励机制问题
国家有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的机制尚不健全,当前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针对“贫油 、少气、多煤”的能源结构问题。而对于发展低碳建筑,政府尚未制订相关政策,对建筑能 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相应的制约办法,更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得高能耗 企业没有降低碳排放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低碳 建筑的发展。
2.3 投入问题
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阶段,由于缺乏先进、有效的降低 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经济仍停滞在高能耗、高排放发展的落后时期。这势必带来更多 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一方面,由于投入所限,至今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低碳监测系统,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建筑 的重要制约因素。有数据表明,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使用中央空调的能耗为普通建筑能 耗的2-3倍[5],由于缺 乏对大型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量的监测数据,不能及时观测与控制这些建筑能耗及碳排放情况 ,因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建筑能耗大户高碳排的问题。
对低碳建筑的认识不足,相关政策的缺位,及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技 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的失调等,都极大地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
3 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
3.1 建立建筑物碳排量评价标准,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
高耗能建筑隐含两种土地产 品的地租收益:建筑土地地租和煤炭矿产地租。但由于土地收益没有有效地进入中央财政, 而是以地方利益、开发商暴利等途径流失。之所以能够得到暴利,就是因为农地转变为建筑 用地后,产生的巨大外部成本(包括植被的损坏及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损毁、城市热岛 效应的加剧,以及高耗能建筑造成的资源浪费、碳排量的增加等),都是由全社会承担的。
无论建筑地租还是煤炭矿产地租,在农地转化为建筑用地的过程中,都包含有相当比重的负 外部效应。但在目前我国现有的房地产制度条件下,这种负外部效应都与房地产企业无关, 而是由社会来承担的。这样就变相激励了房地产开发商,通过生产高耗能建筑来降低成本。 显然这是促使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高排放的重要原因。
我国建筑能耗主要依赖燃煤。而目前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是解决由于能源结构造成的以煤 炭为主的污染问题。而对发展低碳建筑作用不大。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制约措 施,同时对低碳排放主体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性手段;另外,作为土地产品,却未认真计算煤 炭的地租(社会转移劳动)、综合资源损失和外部性社会成本。这样实际上鼓励了高耗能建 筑开发的冲动。也是造成建筑物使用过程中高排放的又一重要原因。
可见,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体制,对于低碳建筑的推行是不利的。必须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建 筑物碳排量评价标准来约束房地产开发行为。鼓励低碳建筑的推广。
3.2 制定低碳建筑标准,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
低碳建筑涉及建筑理念、建筑设计、建筑用材、建筑耗能方式等全方位调整。并以终端产品 的形式强制建筑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探索利用自然通风,自然能量参与建筑温度调节,与人 的自我调节能力相适应,实现居住健康、生态、环保三大主题。通过节能、节水和建筑与环 境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涉及:屋面、外墙、门窗、通风隔热、外遮阳技术等的 系统节能;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空气智能调节;生态建筑设计:建筑物内外绿化;废水 再生循环:中水回收利用、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技术等等内容,引导建筑业进行创新和深化 改革。为此,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建筑标准,以便理顺建筑市场与和能源市场,优化竞争环境 。以低碳建筑推动建筑业转型。运用轻质新型建材,特别是利用废弃物的保温建材;注重建 筑构件和材料使用的可再生性、本土化和易得性等;使得整体设计亲和当地环境,便于维护 。从而提升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3.3 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理顺能源价格
能源价格不合理,也是低碳建筑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我国能源价格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如下3方面:
首先,矿产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决定的社会劳动转移流失。作为土地产品,煤炭价格中的社 会劳动转移大量流失。商品价格由社会再生产价格决定。土地产品的价格由最劣等劳动条件 下的再生产价格决定,煤炭价格由最劣等矿床的再生产价格决定。当需求增加,供求矛盾加 剧,市场价格将不断攀升,导致人们去开发更劣等矿床以平衡供求。此时,优质煤矿生产就 能获得级差利润(即开发难度较小,距离市场较近,煤炭质量优良等因素带来的利润)。如 果市场供求失衡进一步加剧,最劣等矿床生产也能获得超额利润,较优质矿藏的生产还能得 到倍增的绝对垄断利润(即绝对地租)。由于土地产品有限性、差异性和地理位置固定性, 便形成了自然垄断,强制社会劳动转移,形成这两种超额利润,由社会劳动转移形成的超额 利润应该在矿产资源国有产权条件下以矿藏地租形式回归社会,进入中央财政,用于新能源 开发和低碳建筑的投入。但目前的矿产资源费没有完全反映这部分社会转移的劳动,无法以 中央财政的形式整体回归社会,而使煤炭的获益又主要以矿主暴利等途径流失。使得国家节 能减排改造,能源结构调整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其次,煤炭作为能源造成资源损失。其造成的连带资源损失极为惊人。煤炭不仅是能源,同 时也是重要的化工资源,能量仅是煤炭价值中的一小部分。可以从煤炭中提炼苯、萘、酚、 蒽、针状焦等主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塑料、化纤、染料、医药等用 品,都来自这些化工原料。可如果将煤炭作为能源利用,不仅造成高碳排放,而且造成巨大 资源浪费,因此,如果以再生能源替代矿物能源,就能节约大量化工资源。
最后,矿物能源污染环境,造成巨大外部损失煤炭作为能源,会造成诸多外部性损失。诸如 :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化物等的污染;采煤破坏的耕地和地下水;运输煤炭 又导致交通运力紧张(轮船、火车、汽车运煤均为空车返回);建筑能耗大量消耗矿产资源 ,加速优质资源耗竭;高耗能建筑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环境等等。会引发大量外部性社会成本 。这些都未计入房屋的开发、使用和运营成本。
可见,只有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理顺能源价格,才可能更好的保护煤炭资源,促进低碳建筑 的发展。
3.4 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人地系统是近代出现环境问题后,环保主义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人地系统之人,是指人 及其行为;而地则不仅指地而且指人及其活动的环境,既包括地(地理环境)也包括天(宇 宙太空),即是指与人及其活动相关的自然环境。其主要思想是将人及行为放在大自然中来 考察,人会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人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大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之天,不仅仅指天也包括地,指人 及其活动的环境,即大自然,应该说与人地系统中的地的含义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之人也与 人地系统之人是相通的。人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是自然条件的产物,人必须敬畏自然,人的 生存必须适应自然环境,人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环境。可以说,祖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近代 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人地系统思想的一脉相承的。区别在于,天人合一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 史,而且它一直指导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而人地系统是在近百年来出现了环境问题后, 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时提出的。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指导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低 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8年中国建筑节能报告认为,就节能效果而言,文化理念远远超越技术进步。应该就是受 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启迪。天人合一理论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不应该无节制 地追求一时的享乐,这样,会为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传统中医理论强调四季气候变化与昼 夜的阴阳对比对人体机能调节的重要作用,认为适度的冬夏温差是人体必须历经的,过度使 用空调对健康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有人提出仅对冷热峰值气温削减3度的空调使用模式, 以调动人体自身调节潜能的理念;昼夜的交替规律也是人体生物钟应该遵循的,夜间加班加 点白天睡大觉的工作习惯对身体的危害也是不可小视的。因此形成尽量在白天完成工作,夜 间休息的良好习惯,不仅是节能要求也是健康的必须。可见,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发 展低碳建筑的重要办法。我们应该清楚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固然是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如果 妄自菲薄,就一定会事倍功半,阻碍发展。
4 结 论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人类命 运的革命浪潮中,低碳建筑将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与制度约束得以实现。然而技术的跨越式 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投入的基础是由国民经济的实力来决定的;可是制度的约束不可避 免的会对以前的发展方式有所影响。可见低碳建筑的发展的确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和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79-87 . [Zhuang Guiyang. Approach and Potential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 ment [J].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05,(8); 79-87. ]
[2]鲍健强,等. 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革[J]. 中国工业经济,2008, (4 ):
159-160. [Bao Jianqiang,et al. Low Carbon Economy: Revolution in the Way of Hu man Economic Development[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8, (4): 159-160.
]
[3]龚建文. 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 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7-33. [Gon g Jianwen. Low Carbon Economy: Chinas Realistic Choice [J]. Jiangxi Social S cience. 2009,(7): 27-33.]
[4]Phil Jones, Li Xiaoxiao. LowCarbon Building Design:European Experien ce[C].
第七届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ISAIA)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8: 159-163. [ Phil Jones, Li xiaoxiao. LowCarbon Building Design:European Experience[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al Interchan ges in Asia (ISAIA). Beijinag: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 2008: 159-163.] [5]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08[M].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8: 63-64 [Building Energy Research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 Chinas Annual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R] .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08: 63-64.]
[6]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 ):1-6. [Qiu Baoxing. The Transformation Trends 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 in C hina:Lowcarbon Ecocity[J].Urban Studies,2009,(8):1-6.]
[7] 肖主安,彭欢.我国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路径选择[J].求索,2010,(4):8 1-82. [Xiao Zhuan, Peng Huan. The Path Sele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Land Us e Mode in China[J].Qiu Suo,2010,(4):81-82.]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Building of China
JIANG Hong LI Junming
(Business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China)
篇3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措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局各股室认真学习了文件,充分认识到做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
二、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各项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监督。
在学习文件精神后,古城区建设局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山群副局长任组长,局办公室、局各股室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做好本单位资源节约各项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
(二)找准问题,明确任务。
结合单位实际,按照“严、细、实”的管理作风,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开展调查研究和排查,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规划节能目标,实现节能改造,力争使单位的节能管理、节能设备和技术上一个新台阶。一是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监督管理,把好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工程质量监管及竣工验收等环节标准执行关,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予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得销售使用,建立行政审批责任制和问责制,按照“谁审批、谁监督、谁负责”的原则,对不按规定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二是贯彻落实《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标准的监管力度。三是在《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中规定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使用说明书等文件中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大型公共建筑建成后,必须进行建筑效能专项测评,达不到节能标准的不予组织竣工验收备案。
(三)认真作好宣传,建设审批关严把“四节”
认真做好建筑“四节”,即“节地、节能、节水、节材”。首先加强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严格执行并完善标准规范,加快科技创新,抓好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体系的试点示范。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加强监督检查。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节能省地住宅和公共建筑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节能型科技水平和能力,树立良好的节约能源的正确消费观。
(四)加强对全区工程建筑节能的质量监督管理
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又是一有力举措。质监站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着手在工程监督注册、质量监督、验收备案等环节加强对全区工程建筑节能的质量监督管理。
在建筑工程办理监督注册手续时,区质监站将严格检查施工图审查机构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凡节能审查不达标的工程,不予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注册手续。进入施工现场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粘结材料、门窗等节能材料的复验应全部进行见证取样送检,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于工程中。施工单位在申报工程主体结构核查前,应提供建筑节能的施工方案,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合格证书、复试报告等有关资料。并作如下要求:
1、建筑部位和节能设计做法必须与审批合格的设计图纸相一致。
2、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通过审查合格的建筑节能设计文件进行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若确需变更,建设单位应委托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文书,并应报原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批准合格后,方可实施。
3、重点加强对建筑工程的围护结构、门窗、屋面等重要节能部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建筑节能工程正式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样板墙、样板房,且应通知责任监监理进行监督检查,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全面组织施工。
在工程竣工核验时,施工单位应提供以下有关资料:
1、建筑节能热性能现场检测报告。
2、监理单位出具的有明确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情况《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3、其他相关规定和规范要求提供的资料。
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阶段,对未按照墙改和建筑节能规定进行竣工验收的建设单位,责令改正并重新组织验收,未达到墙改与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规定要求的工程项目,不予办理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手续;节能竣工资料核查不符合要求的工程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和竣工备案。
在工程建设各环节中,对违反墙改与建筑节能要求的责任主体,进行不良行为记录,对情节严重的,将报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罚,对建筑节能不达标的工程,不予进行优质结构工程及优良工程评选等。
(五)建立长效机制,营造节约氛围。
制定更加细化的节能、节材、节水标准和制度,加强日常动态监督检查工作,实行节能降耗信息统计公示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的宣传节能减排和合理控制空调温度的科学道理,引导行业职工正确认识国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节能减排的部署上来。
三、加强本单位节能减排工作
(一)推行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
进一步完善办公网络建设,大力推行政务信息化。充分使用网络办文办会,减少公文数量,压缩会议数量和规模,注重会议实效;对工作流程进行再造整合,提高行政效能;切实加强对水电、办公、会议、车辆等经费的管理,有效控制经费支出,降低运行成本。
(二)开展节能改造,降低水电消耗
抓好建筑物采暖、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使用节能装置
或设备。积极推广高效节电型灯具,防止“长明灯”现象;尽量减少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电耗;推广使用节水型产品,降低水资源消耗。
(三)加强公车管理,降低车辆耗费。
我局及时报废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严格燃油定额管理,严禁公车私用,私车公支;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标准,从严控制购置大排量公务车。
(四)减少公务费用开支,注重新建项目节能
篇4
社保卡将可当银行卡用
我国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社会保障卡普遍具有金融功能,加载金融功能后的社会保障卡可作为银行卡使用,具有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采用全国统一标准,号码按照《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民身份证号码。根据有关规定,社保卡作为普通银行卡,在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金融应用中使用,社保卡的金融应用为人民币借记应用,目前不支持贷记功能,使用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后,逐步将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就业扶持政策补贴的领取、医疗费用的支付与返还等业务,以及查询本人社保相关信息,都集成到社保卡加载的银行账户中办理。根据两部门的推广计划,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将在2011年至2012年试点,2013年全面推广,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保卡普遍具有金融功能的目标。
来源:新华网
中国人民银行:居民消费价格
有望保持在可控范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表示,随着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各项措施效果进一步显现和基数效应的减弱,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有利因素逐渐增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望保持在可控范围内。要加快金融业自身发展方式转变,改变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着力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加快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调控货币信贷总量的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李东荣说,要找准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继续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有效促进扩大内需,执行好差别化放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及时发放贷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来源:腾讯财经
国务院医改办:我国
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
国务院医改办日前在京宣布,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自2009年8月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我国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一是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提前实现。经过整整两年时间的努力,截至7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实现了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二是基本药物省级集中采购全面推行。由政府主导的省级非营利性药品集中招标平台在31个省(区、市)广泛建立,以省为单位、主要招生产企业、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管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逐步建立和推广。三是群众基层就医负担切实减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主要体现为“一降一升”。“一降”主要是指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和省级集中采购后,基本药物在基层的销售价格较制度实施前明显下降。“一升”主要是指医保报销比例明显上升。基本药物使用和报销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来源:新华网
外资机构:亚洲富翁五年内
篇5
一、区域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
(一)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1.经济增长平稳较快,工业化水平提高。2011年,全省实现GDP 19635.2亿元,同比增长12.8%。从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第一产业为13.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47.5%,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8.6%,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内部需求保持稳定,外部需求持续扩大。2011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31.5亿元,同比增长27.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9.0亿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8%。全省完成进出口总额190亿美元,增长29.6%。其中,进口91亿美元,增长35.9%;出口99亿美元,增长24.4%。
3.各项收入增势良好,经济运行质量提升。2011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52.2亿元,增长43.9%。初步预计,全年全省实现财政总收入2460.7亿元,增长31.0%。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6567元,增长1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
4.物价指数高位回落,上涨势头得到控制。2011年,全省CPI同比上涨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上涨3.6%,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分类看,食品和居住仍是拉动CPI快速上涨的主要力量,累计分别上涨11.2%和6.6%,合计拉动CPI上涨4.6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4.2%。
(二)区域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2011年,湖南省经济回调态势明显。从供给看,2011年四季度全省工业企业国内订货水平指数和出口订单指数均比上季下降3.5个百分点,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同比和环比分别下跌0.4和1.0个百分点。从需求看,全省外贸增长从2011年3月份开始连续8个月放缓;投资因铁路建设减缓和房地产调控趋严增长动力减弱,2011年全省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下降7%,计划总投资仅增长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在家电、汽车消费补贴等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作用等影响下,增速下降。
2.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不容忽视。从短期看,我省物价有望逐步回落。但从中长期看,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农产品供需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成本和预期的推动下,农产品价格将长期向上;二是当前我国面临刘易斯第二拐点,劳动力将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持续推动CPI上涨。三是资源品价格改革。如果资源品价格完全市场化定价,据测算,资源品价格综合涨幅在16%左右,将推动CPI上涨4个百分点左右。
3.房地产市场风险值得关注。在系列调控政策影响下,201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施工建设和市场销售面积等各项指标均出现回落。2011年,全省商品住宅均价为3526元/平方米,上涨9%,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待售面积比上年增加445.1万平方米,增长60.1%。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房地产企业获得开发贷款难度增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难以按时发放,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加剧,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出现“跑路”现象,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上升。
二、银行业与金融稳定
(一)运行情况
1.资产规模稳步扩张。截至2011年末,全省银行业资产总额24973.1亿元,增长22.3%;负债总额24398.6亿元,增长22.1%。各项存款余额19444.1亿元,增长17.1%;各项贷款余额13462.5亿元,增长18.1%。
2.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截至2011年末,全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46.5亿元,同比减少136.9亿元;不良贷款率3.30%,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连续9年实现“双降”。分机构看,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两类机构不良贷款占全省的78.2%。
3.盈利能力提高较快。2011年,全省银行机构实现经营利润307.5亿元,同比增盈84.4亿元。净利息收入仍是银行机构主要收入来源,占全部营业净收入的82.8%,但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增长较快,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07.8亿元,同比增加26.7亿元;实现投资收益30.5亿元,同比增加10.5亿元。
4.资本状况不断改善。2011年,全省法人银行机构通过利润转存、拨备计提和增资扩股等途径,积极改善资本状况。到2011年末,全省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9.4%,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二)需关注的问题
1.部分领域信用风险较大。2011年,全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继续“双降”,总体信用风险有所降低,但未来三年全省约1/4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到期,部分平台进入偿债高峰期,少数项目贷款条件先天不足,已出现在建工程后续建设和还贷资金不足的情况。另外,房地产行业、“两高一剩”行业受政策调整影响,后续项目融资难度加大,资金偿还风险增加。
2.少数机构流动性面临压力。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缴存范围扩大因素影响,全省银行体系流动性下降,部分中小银行存款来源减少,备付水平较快回落,短期流动性风险压力上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资金紧缺行依赖同业存款维持长期、大额融资,用于放贷或其他长期投资。在资金紧缩情况下,这种以同业存款形成的资金链较为脆弱,可能诱发较大范围流动性问题。
3.汇率风险有所加大。2011年末,全省外汇存款余额17.4亿美元,较年初增加3.7亿美元;全省外汇贷款(含进出口贸易融资)余额43.8亿美元,较年初增加10.9亿美元。外币贷存比为252%,较上年上升9个百分点。全省外币存贷款增长失衡加剧,在欧美债务危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等因素影响下,汇率风险上升。
4.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上升。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在信贷政策趋紧环境下,全省影子银行体系业务日渐扩大,风险呈上升趋势。据测算,我省民间融资余额约在1600亿元左右,相当于全省银行贷款的8%,相对来说,湖南省民间融资活跃程度不高,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民间借贷状况值得关注。同时,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等,特别是有些投资(咨询)公司,明为投资,实则从事资金放贷业务,具有投机性强、利率较高、违约风险大等特点,潜在风险较大。
三、证券业与金融稳定
(一)运行情况
1.市场活跃度缓慢回升。截至2011年末,全省证券投资者账户数512.1万户,托管的客户资产总额234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8%、20.8%。全省证券市场实现交易量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客户保证金197.5亿元,同比下降20.9%。期货交易量3.4万手,期货交易额4.1万亿元。
2.直接融资稳步发展。2011年,全省共有11家企业首发融资(含过会)、9家企业进行再融资,全年实现证券市场直接融资201.37亿元(含过会),其中首发融资124.34亿元,同比增长24.04%,全国排名第8位,居中部六省之首。
3.证券机构业务拓宽。全省81家营业部获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实现收入1991万元;31家营业部获准开展IB业务,实现收入1001万元。方正证券与台湾富邦合资设立了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成功发行首只股票型基金产品,募集资金13.14亿元;湘财证券与韩国三星资产管理公司合资设立基金公司,在2011年的证券公司分类评级中,由B类B级升至B类BBB级;财富证券获得区域投资咨询业务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主办券商资格。
4.上市公司质量提升。2011年,全省共有9家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涉及金额78.2亿元;少数上市公司还积极收购国外企业,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截至2011年三季度,全省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62.5、24.3、34.5和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37.8%、14.0%和61.5%,其中净利润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二)需关注的问题
1.证券机构竞争力不强。2011年,我省证券经营机构的交易量、营业收入和佣金率呈现“三下滑”趋势,同比分别下滑8.3%、31.6%、22.8%,传统经纪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2.6%,且业务和产品的同质化经营、低水平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专业服务水平明显不足。
2.上市公司基础相对较弱。部分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处于低端产业或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7家ST公司至今没有脱困,3家停牌公司长达五年未能完成重组。
3.期货行业发展水平偏低。现有的期货从业人员中,获得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仅占6.2%,具有3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占26.5%,4家期货公司均没有取得金融期货结算资格,且只有一家公司取得了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服务产业客户能力不强。
4.部分募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少数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热衷于金融投资。根据2011年三季报显示,全省上市公司中有3家存在委托贷款情况,涉及金额1.4亿元;有10家存在投资证券情况,涉及金额7.08亿元;有4家公司存在购买理财产品情况,涉及金额11亿元。
四、保险业与金融稳定
(一)运行状况
1.保险机构不断增多。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省级保险分公司43家,较年初增加6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1家,较年初增加2家;人身险公司22家,较年初增加4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33家,较年初增加2家,其中保险公司19家,保险经纪公司9家,保险公估公司5家;保险兼业机构8999家,较年初增加847家;保险从业人员14.62万人。
2.资产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11年末,全省保险公司资产总额1055.8亿元,较年初增长19.8%;2011年,全省预计保险深度2.44%,比上年同期下降0.32个百分点;保险密度675.2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25元。
3.保费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全省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43.5亿元,同比增长10.5%,保费规模列全国第11位,增速列第22位。按险种类别分: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23.2亿元,同比增长22.3%;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89.7亿元,同比增长5.9%;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12.2%;意外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14.8%。按公司类型分: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8.9亿元,同比增长21.9%;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14.6亿元,同比增长6.4%。
4.赔付和费用支出有所提高。2011年,全省赔付支出112.5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7.3亿元,同比增长30.6%;寿险赔付支出45.8亿元,同比增长46.5%;健康险赔付支出6.9亿元,同比增长24.1%;意外险赔付支出2.5亿元,同比增长9.5%。手续费及佣金支出34亿元,同比增长9.1%。业务及管理费49.4亿元,同比增长22.1%。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1.人身险业务增速放缓。以“会计准则2号解释”新口径计算,我省人身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320.4亿元,增长6.5%,同比下降17.2个百分点,业务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2.退保金增长较快。全省人身险公司支出退保金同比增长74.2%;退保率较上年同期上升0.43个百分点。退保率虽处于5%的行业预警线以内,但退保额增加较多,应引起重视。
3.车险业务发展前景不明。由于鼓励消费政策退出,以及油价上升等因素影响,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车险业务发展速度。车险利润率下降可能对财产险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冲击。
4.银保渠道发展面临困难。在通胀环境下,受信贷规模趋紧影响,商业银行揽储压力增大,销售保险业务的积极性明显减弱。加之连续加息和理财产品频发,银保产品吸引力有所减弱,销售难度不断加大,银保业务发展模式和销售队伍亟需转型。
五、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稳定
(一)支付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一是支付系统资金往来规模扩大。2011年,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43916.2万笔,金额48088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4%和35.7%。其中,全省大额支付系统业务1814.6万笔,金额36586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和35.3%;小额支付系统业务2999.61万笔,金额6881.3元,同比分别增长27.7%和37.1%。2011年,渤海银行长沙分行、华融湘江银行作为直接参与者加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至年底,大、小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达51家。
二是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量快速增长。2011年,湖南使用票据、银行卡、结算方式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结算业务96524.9万笔,金额19841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32.3%。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省银行卡累计发卡量10754.03万张,同比增长30.8%,其中信用卡累计发卡量645.8张,同比增长31.8%。2011年湖南使用银行卡办理支付结算业务91643.6笔,金额74703.8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37.6%。银行卡消费业务快速增长,银行卡渗透率为32.1%,较2010年增长10.2个百分点。
三是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稳定增长。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各类银行结算账户15230.9万户,同比增长29.5%。其中,单位银行结算账户65.24万户,同比增长12.3%,个人银行结算账户15165.7万户,同比增长29.6%。
四是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管理稳步推进。受理了6家企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申请,通过了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鹰皇金佰仕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湖南星广传媒有限公司、长沙商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长沙星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的初审并上报总行。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为我省第一家获得总行《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支付机构。2011年,全省非金融机构共办理支付业务30328.4万笔,金额105.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1%和334.6%。
(二)信用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征信系统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探索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征信系统工作,全年新增22家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接入企业征信系统。截至2011年末,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录湖南4101万个自然人和28万户企业的信用信息,覆盖了全省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住房公积金中心在内的授信机构。
二是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档案不断健全。全省122个县(区)、2232家涉农金融机构均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已建立信用档案农户721.5万户,评定信用农户548.2万户,累计356.2万农户获得834.5亿元信贷支持。全省成功采集未与银行发生过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息51735户,其中3812户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累计融资816亿元,为改善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信用信息应用程度提高。省内所有金融机构均将查询和使用信用信息作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必经程序,全省金融机构全年查询企业征信系统40.2万次,查询个人征信系统381.9万次。省财政厅、省工商局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省建委、省金融办、长沙海关、长沙市工商联等单位查询2.9万笔。全省人民银行系统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91019人次,企业信用信息查询4675户,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24%和82%。
(三)反洗钱工作深入推进
一是反洗钱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底,湖南省地市级以上(含)金融机构727家纳入反洗钱范围。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173家,证券公司159家,保险公司340家,期货公司46家,财务公司3家,信托投资公司1家,汽车金融公司1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
二是反洗钱工作综合效力增强。2011年,通过开展商业银行机构信用代码反洗钱业务应用试点,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等方式,积极拓展反洗钱工作新途径。综合运用风险评估、监管座谈、约见高管、风险提示、现场检查等手段,实行分类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
三是反洗钱监测分析水平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省金融机构共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可疑交易报告132.2万份,向全省人民银行系统报送重点可疑交易报告40份。全省人民银行系统依法对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开展反洗钱行政调查30次,向侦查机关移送线索13条;配合公安部门协查案件18起,协查次数37次,协助破获案件6起。
(四)反假币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反假货币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娄底市、岳阳华容县政府将反假货币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反假货币工作的领导。
二是打击制贩假币犯罪取得明显成效,制贩假币犯罪和流通中假币呈下降趋势,2011年,全省收缴假人民币张数和面额,分别比2010年下降72.37%、38.6%。
三是人民币流通管理力度加大,制定《湖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流通管理考评办法》,提升金融机构提高人民币流通管理水平。
四是钱币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个别媒体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的行为、个别摊点非法经营流通人民币的行为进行了查处,对3起利用人民币硬币加工首饰故意损毁人民币的行为进行了打击,维护了人民币信誉和形象。
(五)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开展金融生态城市创建试点。制定《湖南省“金融生态城市”创建工作方案》,择优确定在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娄底、怀化6个城市开展“金融生态良好城市”创建试点。
二是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激励机制。出台《关于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突出地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并将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年度工作考核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
三是对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进行现场考核验收。2011年,省金融创安(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对株洲市炎陵县、常德市澧县、娄底市双峰县和涟源市4个“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申报县(市)进行了考核验收。到年底,全省共有市级及以上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44个,其中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11个。
四是持续开展县域金融生态评估与工作。2011年,全省各市(州)对辖内县(市)2010年金融生态状况进行了评估,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对外了评估报告。根据市(州)评估结果,人民银行长沙中支组织撰写了湖南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并首次公开排名前30位的县(市)情况。
六、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一)总体评估
2011年,湖南省金融运行平稳。从经济基础看,全省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结构优化、效益较好、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为金融业扩大业务规模,提升经营效益创造了条件。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财务状况看,企业效益继续向好,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地方政府和居民抗风险能力增强。从金融业自身看,金融机构稳步发展,其中,银行机构资产负债规模持续扩张,利润实现大幅增长,不良贷款连续“双降”;证券机构竞争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保险业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市场规范化程度提高。总体来看,2011年全省金融业稳健运行,效益质量同步增长。但受日趋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影响,金融业实现平稳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应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隐患。
(二)政策建议
1.改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质量。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努力培育与消费有关行业,使经济形成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发展的局面。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3大支柱产业和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先导产业,鼓励相关产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产业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要以推进“信息化”,打造“数字湖南”为契机,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优势,引导公共投资重点倾向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大力引进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物价管理,稳定物价水平。进一步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拓宽入湘能源渠道,稳定粮食、肉类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加快煤、电、油、气、水等重要资源价格改革进程,深化民生价格和涉农价格改革,加大补贴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变相涨价、串通涨价、牟取暴利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加强价格监测,及时通报价格信息,掌握价格动态,做好价格监测分析,稳定民众通胀预期。
3.引导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一是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引导银行机构均衡把握贷款投放的总量和节奏,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时,加快发展企业债券融资,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二是引导银行机构重点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加快储备信贷项目的审批进度,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新兴产业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开展消费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创新,支持扩大消费。三是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三农”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继续做好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配套金融服务。
4.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实力。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进业务流程,推动金融机构发展转型,走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大案件易发业务、易发岗位、易发环节风险排查力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支持证券公司发展创新业务,拓宽收益来源,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吉祥人寿筹建工作,促进保险业务结构调整优化。
5.加强风险监测,防范金融风险。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对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两高一剩”行业等企业经营状况的监测分析,关注企业资金链状况、企业主出逃事件等风险因素。加强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的监测分析,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加强对民间借贷、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监测,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局部风险演化成区域性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
6.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改进支付结算服务,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强化支付清算系统运维管理。推进行业信用体系、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机制、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信用信息运用机制、信用中介服务机制、信用奖惩机制。做好机构信用代码的推广应用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征信服务。建立金融机构反洗钱基本情况信息库,严厉打击非法买卖流通人民币行为。深化金融安全区创建,推进金融生态良好城市试点,继续开展金融生态评估工作,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总纂:马天禄 罗跃华
统稿:尹侠
执笔:刘孟飞 胡丕吉
篇6
关键词:绿色信贷 信贷政策 信贷管理 国家 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03-02
绿色信贷是一项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投向和质量进行引导、调控、监督,促使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环保产品和设备,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性支持,而对污染企业进行信贷限制的信贷政策。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能取得引导资金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流动的良好效果。目前,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
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是指银行业依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新建项目的环境监管和信贷管理。银行业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定与环保部门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保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银行业在审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时,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加强授信管理。对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采取措施,严格控制贷款,防范贷款风险。
作为环保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关,切实加强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同时,还要与银行业密切配合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按照职责权限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规定,向银行业提供环境信息。人民银行及各分支行要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防范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
环保部门、人民银行、银监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都要加强合作与联动,以强化环境监管促进信贷安全,以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加强对企业环境违反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以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
笔者长期从事银行金融工作,在多年的信贷管理工作中,深深感到:建立绿色信贷长效管理体系是绿色信贷政策具体化、规范化的表现。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能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及银行业实施国家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导作用。这样做,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还能增进地方党政领导对银行信贷政策导向及各金融机构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情况的了解和认知度。
怎样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工作呢?这是摆在每一位从事信贷管理工作同行面前一道值得钻研的深奥课题。笔者认真学习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经验,探讨了搞好绿色信贷管理工作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并愿与业内同行共同研讨这一课题,力求通过认真研讨,闯出一条创新与发展绿色信贷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一、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
信贷评估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技术环节。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能有效地落实党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优化配置银行的信贷资源,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引导、支持、保障和控制作用。笔者了解到,最近河北省环保厅与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联合出台的《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开创了绿色信贷政策评价的先例,这个“效果评价办法”对形成绿色信贷管理机制为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笔者认为,银行业可借鉴河北省环保厅、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银监局的做法,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1)建立绿色信贷工作标准。银行业可根据各企业的建设项目、潜在影响和风险程度,将项目分成A类、B类。对A类和B类项目分别进行社会和环保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针对分类时发现的问题,责成贷款企业制定出以减轻和监控环境社会风险为内容的环境管理方案和企业解决存在问题的行动计划。(2)建立绿色信贷评估标准。银行业可成立以经济研究专家和环境保护专家为成员的审查小组,对A类项目和B类项目递交的环境评估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并请专家小组成员根据审查情况拟定评估制度。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决不能。银行业每年还要向上级领导递交绿色信贷评估过程报告和经验报告。(3)建立绿色信贷审核制度。银行业应责成借款企业在融资文件中承诺事项:遵守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在项目建设运作周期内遵守行动计划要求,以及定期向贷款银行提交项目报告等。同时,还要责成贷款企业建立公开征询意见和信息披露制度。银行业应建立投诉机制,征求当地受影响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支持低碳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环保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金融资本也成为绿色环保的助推力。银行业应顺应这一趋势,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以低碳、环保、节能为核心的绿色信贷,这不仅是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履行社会职责,也是改进银行业业务发展和调整结构的内在需求。目前,我国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其中就蕴涵着巨大商机。这就需要银行业以国家宏观政策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为导向,按照国际“巴塞尔协议”和“赤道原则”的理念,坚持政策制定着眼绿色环保,资源配置优先绿色环保,产业支持倾斜绿色环保,制度保障考虑绿色环保,客户服务促进绿色环保,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支持低碳发展。
笔者认为,首先,银行业应在“绿色信贷”领域中加强渗透创新。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银行在支持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传统优势,总结推广经验,继续保持信贷资源配置向绿色环保倾斜的优势。同时,对生物质等新兴领域进行跟踪研究,积极拓展战略新兴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其次,满足个性化要求,进行产品创新。笔者建议,银行信贷部门应根据客户的特点与资金运作模式,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加大供应链融资、中间业务产品、并购贷款、上市融资等产品的创新,使之成为一批绿色信贷品牌。然后,银行业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服务创新。银行领导应与信贷部门员工根据客户、产品、区域的特点,组成金融专门团队,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工作,加强对低碳环保运作模式和清洁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客户全面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最后,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加强机制创新。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必须履行对社会全面负责的义务,决不能见利忘义、袖手旁观。要着眼于低碳环保大局,对低碳环保企业在信贷政策上继续大力支持,在资金上重点做好保障,建立一条项目申报、评估、审批、放款、管理一条龙服务的“绿色通道”积极支持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利率引导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多样化
笔者在从事银行绿色信贷工作中深深感到:作为金融机构,银行业应积极发挥地方银行优势,积极拓展新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市场,全力支持企业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尤其要突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支持。对以上产业要想尽一切方法确保信贷资金的优先满足。同时,银行领导与信贷人员还要做好企业的投资顾问,合理引导他们的贷款投向,加强利率引导作用,以提高他们的资金使用率,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充分体现“择优扶优,区别对待”的绿色信贷政策。银行信贷部门要通过实施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客户、名单式管理、专项利率优惠等政策,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融资财务成本。通过设置市场调研系数适度调节担保风险系数,贡献度系数及政策调节系数,有效发挥差别利率政策的投放作用。同时,银行领导要将工作重点放到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样化融资的方面上来。笔者在与同行共同探讨“绿色信贷管理”工作情况时发现,目前市场融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由于担保原因而导致融资困难,影响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银行领导就要与信贷人员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他们的产业发展。银行可采取担保方式多样化,以不动产的抵押、动产抵押、动产质押、企业保证、联保等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贸易融资类、置业按揭类、联贷联保类、权利质押类等产品,并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银行之间还应联手合作,积极解决有进出口贸易背景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问题,适度利用商票、敞口、进出口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手段来满足优质企业多方位的融资需求。在积极促进环保企业发展的同时,银行业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水泥、房地产开发贷款实行余额控制,对违规建设项目采取限贷、停贷和收贷措施,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严禁发放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及用信,促使“绿色信贷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四、支持绿色工业,促进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发展相对落后,环境承载力较弱。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我国城市化波及13亿人口,比世界现有56个高速度发展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出3亿多,这种形势对资源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绿色工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把握战略机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支持绿色工业,促进经济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银行业要支持绿色工业发展,形成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因为绿色工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数处于产业初创期,风险较大,所以在融资方面面临很多困难。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支持绿色工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银行业要运用开发性金融的理念和方法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发展绿色工业起到积极作用。(2)发挥优势,联合作战。银行业应与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及地方政府等在绿色工业、生态环境领域的企业联合作战,坚持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方法,引导社会向绿色工业投资。(3)严把贷款关。银行业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在审批企业建设项目开发时,对因环保问题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给贷款,并积极为绿色工业领域发展提供顾问和融资服务。
五、结束语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工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笔者希望业内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卢霞.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探索.上海证券报,2010,11.4
2.徐企颍.发展绿色信贷促进经济发展.新浪财经,2010(6)
3.宋思文.碳权质押贷款――绿色信贷新模式探究.中国城市经济,2011(17)
篇7
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副院长黄益平、宋国青,以及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层探讨。
话题一: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三驾马车优势还在吗?
林毅夫:中国经济这一轮下滑有明显的周期性因素。中国一直出口很重,尤其发达国家是我们主要的出口市场,而自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没有走出危机。当前状态最好的美国,也没有真正恢复元气。危机之后既没有出现过6%-7%的反弹,也没有达到危机前3%-3.5%的增长水平。失业统计如果不把放弃求职超过一个月的也算上,也是超过8%的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导致危机的很多体制问题并没有因为危机而进行改革,西方发达国家什么时候能重回健康良性的增长,很难预期,比较悲观。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在今年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增长很好,但我不建议政府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因为刺激出来的消费不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收入提高的基础上,就终将难以持续。人们超过收入水平的高消费一旦成为习惯,就必然会去贷款,这无疑加大了金融危机的风险。
黄益平:我觉得中国经济前途非常光明,但今后一段时间仍有很多风险。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起码还会持续2-3年时间。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如果对应到生产活动中,则主要是制造业在推动这两驾“马车”。前端推动出口增长的是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另一端推动投资增长的是资源型的投资产品,如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出口和投资的推动,带来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全球制造业中心。
但今天碰到的问题,显然是这两个引擎很难继续支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十年、二十年。受劳动力短缺、工资快速上升等因素影响,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快速失去竞争力。而重工业,现在面对的是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想象上述两个行业还能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目前,中国已出现一批新兴产业的国际品牌,如华为、中兴、小米、格力、阿里巴巴等。但这类创新型企业还不够多,产业还不够大,不足以支撑全国经济。
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在产业表现上,中国过去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背后其实就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大繁荣,这方面已经遇到严重的问题。另一驾是投资,主要是政府和央企、国企主导的重工业,这一驾马车也空间有限。中国未来五年必须保持6.5%的年均增长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那就意味着必须找到新的支柱产业。
话题二:投资对未来经济增长到底重要不重要?
林毅夫:现在有声音说,中国过去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应该是消费拉动型的增长。我认为消费非常重要,但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目标,不能作为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消费增长的前提应是收入不断增长。如果收入不增长,单纯消费增长的话,家庭很快就借贷,借贷多了以后就负债累累,危机也会到来。
消费增长的潜力,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应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提高每个劳动力的产出水平和附加价值水平。但不管是企业成本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还是社会成本的基础设施完善,都需要投资。
应对当前经济挑战,应坚持选择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坚决反对粗放投资、盲目投资。中国不仅需要投资,更需要有效的投资。
中国当前仍然具备投资的有利条件包括:财政赤字不高,居民和企业储蓄率高,外汇储备也充足。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GDP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意味着产业投资的空间还有。
宋国青:在过去三年半时间里,我们经济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明显下降,明显落后于总资产增长率。这三年半以来,工业企业的总资产增长率分别为13.7%、4.7%和8.8%,但利润增长率同期只有1.8%、1.5%和3%。2015年的前7个月数据更不好看。总资产增长率还有7.6%,利润增长率已经转为负数,负的1%。8月转为正数,但也很小。
这种状态的原因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而且短期很难扭转。高投入低回报率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和政府都应该为这个时代做好心态上的调整。因为如果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通过干预来调整,趋势性的就很难再改变。
中国经济遭遇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在当前这个时点上,要不要再投资,两种意见都有。坚持投资的一方,比如林毅夫老师,认为投资才能真正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消费。经济增长对我们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很重要,这一点我认同。反对投资的一方认为,当前的杠杆率已经很高,金融风险已经预警,再大规模投资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我们最终要不要投资,不是看两方的观点谁占上风,要看投资报酬率。从投资回报率的趋势上分析,未来3-5年企业和全社会的投资回报率都很难再回到两位数。未来资本存量会按照每年10%的幅度增长,GDP增长7%,全社会的利润增长率也就只有5%-6%,投资回报率比上一个阶段明显下降。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一直是两位数增长,最高达14%,投资的风险也就很低,不投资的风险反而很高。所以几乎是只要投资就赚钱。金融危机本来是最大的风险教材,但4万亿投资出来,又再度放松了投资的风险。但是今后再粗放地投资,再看着八九不离十就投资,可能就很危险。过去修一条路,修通就有人走,高速费就能收回来,今后就要反复调研才行,修通没有人走是很有可能的。不仅企业投资要开始精打细算,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也一样,必须进行投资决策的市场化改革,否则很容易造成该投资的地方没投,不该投资的地方重复投,最终投资报酬率惨淡无比。
我还要再重申一下,并不是反对投资,经济增长还是要靠投资,但投资要更加科学一点,谨慎一点,同时对投资回报率的预期要调整到位。今后3%-4%的投资回报率就已经不错,5%就是赢家。像过去一样拿块地捂着就有暴利,抢个矿就赚大钱,买套房也大赚一笔的时代很难再现。
7月中国股市的波动,8月外汇市场的波动,都跟投资回报率有关。资本从来不听哪一派观点如何,资本只盯着投资回报率。国际资本流动背后就是投资回报率在起作用,其他的都是臆想而已。中国的投资报酬率下降,资本外流是可预期的结果,这不仅包括海外资金的回流,也包括中国资本出去寻找更高回报的投资目标。当然外汇储备变化还有统计口径的问题,美元与欧元的比价变化,还有商业银行的增持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对经济发展仍然有信心,但更要有态度,就是认真的态度,就是精打细算的态度。今后不管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或个人投资,都要精打细算,过去不在乎的小钱小利,今后都得好好算计算计。过去8%的投资报酬率都看不上,今后市场上平均的理财产品利率再有5%,甚至4%以上都很难。如果谁还想再通过高杠杆盲目投资,那非常危险,劝大家尽快以平和的心态接受3%-4%的投资报酬率。
话题三:好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林毅夫:未来,中国存在四大投资机会。
首先,产业升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固然有很多过剩产能的产业,但产业升级的空间还非常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产业基本上在中低端,可以往中高端升级,升级会有很高的经济回报,也有很高的收益。
第二,基础设施。过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场等方面的投资非常多,但主要是连接城市与城市的跨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还相当短缺,比如地铁、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这部分的投资也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第三,环境改善。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代价,是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要改善环境,应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改进技术,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这方面投资的社会和经济回报会非常高。
第四,城镇化。现在中国城镇化率是54%,一个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比重一般超过80%甚至90%。中国要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还要不断地城镇化,人口进入到城镇,需要住房、交通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这方面的投资也会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回报。
值得重视的是,未来在投资方式上,投资并非以政府为主体,而是以企业家为主体。企业根据比较优势,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升级换代,这是最大的投资。而在政府方面,主要投资于外部交易成本的下降,比如交通、通讯。以交通为例,中国过去在城际交通方面改进很大,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建设成果显著,但在城内交通方面欠缺,有巨大的改善空间。同时在环保、城市化方面也有很大的空间。环保是社会收益很高的投资,而城市化方面,中国过去解决了外在美的问题,城市的地下管网还有待改造。
如果投资得当,企业家和政府都能把手里的牌打好,中国经济到2020年实现人均收入12615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依然是有可能的。
话题四:支撑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黄益平:具体什么是支柱产业,在哪里出现,政府是预测不出来的。它只能来源于市场,来源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就是我们当前流行的“双创”。当然,“双创”并不意味着都是创立,都是从0到1。华为、海尔、小米、联想等,都是市场打出来的支柱企业,未来仍然是支柱,他们依然在创新,只是我们未来需要更多的类似企业。
“双创”要得到好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最需要金融的支持。过去这些年,中国金融体系在规模上有了巨大发展,但在市场化方面依然很落后。我们对利率、汇率、跨境资本流动都有严格的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曾有一个评估报告,对91个国家的金融抵制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排名,中国的金融排名第四,必须进行市场化的改革。金融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第一要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机构进入金融市场,允许民营银行;第二要放开市场,包括利率、汇率、国债收益率等,让市场在价格机制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三是加强和创新金融监管。如果改革到位,未来对应的场景是金融产品价格波动加大,企业融资渠道增多,市场上的金融参与者增多,中国资本更多的融合。最终,经济虽然告别了奇迹式的增长,但会进入一个健康稳定的新常态。
我们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或者说要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核心问题是要创新,要产业升级。创新和产业升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世界银行做过一个统计,过去半个世纪,全世界有101个国家和经济体曾经处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但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进入到高收入阶段,谁能过去,谁不能过去,核心问题是怎么样让产业升级,继续保持竞争力,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
从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角度看,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因为老百姓的收入在经济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当前,中国消费占GDP中的比重刚过50%,在很多发达国家达到75%-80%甚至更高,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还会上升,即便GDP增长速度会进一步放缓,消费增长仍然是很可观的。我们曾做过一个分析,假如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继续往上翻一番,他们会把更多钱花在什么地方?一是家电,二是通讯交通,三是文化、教育、旅游、养老,四是金融服务。
话题五:站在十二五、十三五交汇的重要节点,对未来能有怎样的预期?
范剑平:整个十二五规划基本实现。2015年GDP即便只有7%,五年平均值也在7.5%以上。这为十三五的GDP目标规划减轻了一些压力。同时,十二五期间的万元GDP能耗、企业研发投入等也都实现了预期目标。十三五的GDP目标大家真正关注的不是具体是7还是6.5,而是我们还能不能保住6.5的底线。6.5%的底线是来源于两个约束:第一是政府的承诺。政府在2010年就承诺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再翻一番。因此,留给十三五期间的保底值就是6.5%。第二,中国要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走向高收入国家,就必须实现人均GDP12615美元。
除了上面这两条,中国经济还有一个最大的约束:人口老龄化。中国到2023年就将进入深度老龄化,中国每五个人中就将有一位老人。因此,从2013年开始,我们的老龄化就上了发条,中国经济必须与老龄化赛跑,否则进入深度老龄化再实现7%的增长更不可能。而十三五是我们在此期间的最后一个完整的五年规划。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碳关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洪涝灾害、土地沙漠化、泥石流、地震等灾难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全球气候的异常迫使人们愈来愈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低碳经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随后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迅速升温,以庄贵阳为首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减少人类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他们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但都是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倡导二氧化碳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同时鼓励开发清洁能源、创建绿色GDP,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强大的国际压力。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持续上升,将给全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据调查,到2050年温室气体含量将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是气温的升高。如果我们想降低温度,就必须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明确提出各国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且在《哥本哈根协议》中确立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要提供资金计划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尽管在《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上没有对中国提出明确的减排指标,但是“碳排放量”已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美国提出将于2020年开始对中国的造纸、铝、钢铁、水泥、玻璃制品等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的计划。其目的是希望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欧盟国家产品征收进口。我国出口产品中以机械运输、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些都是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强度而低附加值的产品,如果我国在美国“碳关”政策实施前未做出减排的承诺,必将加大这些产品的成本,削弱我们的优势,最终使我国利益受损。
(二)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出路。据资料记载,1986~2010年由于工业迅速发展,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量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使我国连续出现了25个暖冬。随着热浪频袭,极端高温天气引起的死亡和疾病大幅增加,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面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危机,人类应该有所警醒,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遏制这种情况的继续发生。另据预测,未来我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或更长时间内我国平均气温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果我国不采取任何措施,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
(三)能源需求量大,但供给有限。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能源丰富,但煤炭和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而石油、天然气的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加上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不断增长,据中国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2009年能源年均消费量增加6.2亿吨,2009年达到31亿吨标准。其中,煤炭消费量占68.7%,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仅为9.9%,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较低比例。我国正处于对能源需求急剧上升的工业化时期,预计2030~203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3.6亿吨,人均能源消费达2.98吨;到达能源消费零增长时我国将累计需求能源76亿吨。面对未来巨大的能源需求和内部供给的有限,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异常严峻。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早在1990年就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也是最早批准《京都协议书》的国家之一。我国作为具备一定责任意识的大国,于2006年底了第一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9月,在APEC峰会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同年11月,指出要高度重视能源产业的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体系。因此,政府始终确信节能减排既是世界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低碳经济取得的成果。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国的低碳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将上海和保定作为世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2009年底又把发展低碳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重要议题。同年,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低碳生态示范城市,重点探索绿色交通、绿色市政、绿色建筑、低碳产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希望将深圳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的典范。到2009年年底,我国GDP能源消耗比同比下降3.35%。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转型不可阻挡的新浪潮,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低碳经济发展。然而,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漫长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1、旧能源比重过大。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占全球煤炭储量的13%。但石油和天然气占世界人均比重较低,这种“多煤炭、少油气”的资源特征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从能源消耗角度讲,单位热量燃煤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这也使得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生活中高碳排放现象严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小汽车进入了更多的家庭,我国已跻身于汽车大国俱乐部。有专家指出:目前全国机动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城市二氧化碳总量的15%以上。同时,伴随着房价的疯长,功利观占据主导地位的房地产商不顾政府政策的约束,在生产过程中将过多的碳排放到城市。有一些工厂,趁无人监管时,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废气。而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节能减排意识严重不足,如每逢秋收时,很多农户将秸秆燃烧,排放的废烟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3、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障碍。首先,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比较落后,生产效率较低下,资源利用率下降。如果更新设备,企业资金又不足。其次,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一方面政策法律体系仍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尽管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一些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难以贯彻执行;另一方面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性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贷款和捐款是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的主要投资方式,而自身成熟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低碳技术项目得不到金融银行的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当然,科研人才匮乏也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根本因素之一。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道路发展。
4、发达国家的高碳转移。目前,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以碳关的方式获取其在二氧化碳排放或减排问题上的特权,在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实行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行为,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又一次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一种新挑战。另外,发达国家将一些高耗能、高排污的产业大量地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而工业正在迅猛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寻求暂时的利益,利用当地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等特征,招商引资,引进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外国工业。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预测,如果碳关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将会面临平均26%的关,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碳关的实施成为了某些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的利器,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将是个沉重的打击,不仅会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冲击,还会对我国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造成负面影响,进而严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法律条例,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众所周知,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指导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规范引导,加大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力度,针对个别企业的不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提高对超标污染行为的罚款额度,并且加强对环境污染物质排放的监测力度,才能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便利,铺平道路,促进我国经济长远发展。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能源。因为技术创新是提高节能减排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现阶段,我国应注重研发新能源技术,创造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产品,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技术。在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上,应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争取获得发达国家的合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要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
(三)把节能减排和企业社会责任紧密联系,提高企业的低碳意识。企业只有真正认识到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危害,对经济的影响,才能够将减排落实到实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关注节能减排在短时间内会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培养环保意识,才能使企业赢得顾客的忠诚,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可以把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看作是评定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于高排放的行业,督促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计划和目标,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高企业的低碳意识。
(四)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提高环保意识,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构建全民普遍共识的低碳生态文化,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营造低碳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展低碳经济单靠政府和企业是不够的,政府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运用媒体的力量,加大对公众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教育,传播绿色价值观,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使得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意识深入人心。而政府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带头践行节能,减少公务耗能,率先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现废弃物循环回收利用,以此为榜样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低碳创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并不是要减少个人的消费量,而是强调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应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其次,应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的嗜好,提倡使用小排量汽车,并有节制地使用汽车;第三,倡导低碳饮食,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总之,我们应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节约用水,少开私家车,购买绿色产品,拒绝奢侈品,拒绝一次性物品,随手关灯等环保行为,从我做起,为社会做出大贡献,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不再恶化。
五、结论
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从政府的法律条例、企业的研发创新和承担社会责任和公众几个方面入手,共同创造出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居住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薛建会,张宇,尹言虎.再制造: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产业观察.
篇9
关键词:移民安置;山地;环境;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3-0018-03
收稿日期:2006-11-19
作者简介:李小平(1968-),男(汉族),湖南冷水江人,注册规划师,房地产经纪人,规划工程师,从事规划设计工作。
1 项目背景
冷水江市是在“世界锑都”――锡矿山的发展建设和对煤、铁矿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于1969年设市的新兴资源型工业城市,作为一个资源型的中小城市,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矿产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也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很多问题:地表塌陷、水库池塘干涸、房屋开裂变形倒塌、道路沉陷等诸多问题,部分乡镇、厂矿的学校、医院因房屋开裂变形沦为危房,已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同时随着近几年矿产品价格的上涨,开采力度不断加大,沉陷区面积也不断扩大,采空沉陷区给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使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拓展受到限制。城市环境保护压力过大、城市安全、社会稳定等问题日益加剧,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
2002年国家开始对资源型城市的采空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冷水江市有幸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开展采空沉陷区治理的试点城市,几年来,随着国家治理资金落实,我市在采矿沉陷区综合治理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土地复垦、池塘水库整治、危房加固整治、移民安置区建设等方面都卓有成效,为城市增添了活力,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显著,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本项目为三个移民安置区的首期实施项目,经中央、省、市专家组评审通过后于2003年正式施工建设,现已基本峻工。
2 基地现状与分析
现状:桃园小区位于冷水江市中心区集中片,现大部分为涟邵矿业集团煤坪及其车队、油库等附属用地。北面是一条钢铁总厂的铁路专线,年存在一定的运输量,它的西面是居民自建房,南面紧临省道S312线(城市主干道――金竹中路),东面为冷水江市制药厂住宅预留地。整个小区北高南低,东北部高,西南部低,最大高差为15m。小区总占地面积5.877h m2。
分析:基地的北部用地界线(铁路线标高195.50)与南部用地边线(城市主干道金竹中路标高180.65)间存在近15.0m的高差,同时基地内不同地块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高差,局部陡坎高达9.0m,这给小区的规划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在基地的北部每天都有货运火车在此编组通行,对小区的居住环境必将造成很大影响,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把影响降到最低,是规划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
3 规划设计
3.1规划布局
根据移民安置区“经济、实用”的基本要求,设计时本着“因地制宜、简洁有序、合理布局”原则来合理组织各项功能,集中紧凑地安排住宅建筑,在较高的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指标控制下,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来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力求简洁、合理的功能结构组织:按照人流习惯走向,同时考虑移民小区南面主干道对景的设置,在小区的西南部小区主干道旁设置小区入口景观标志,同时在此设置小区标志景观建筑――小区管理医疗综合用房。
在小区的东北部,小区主干道旁边,考虑小区居民购物特点,结合住宅楼在底层设置综合商业用房,满足小区居民日常生活之需。
在小区的中部位置游园右侧,设置了12班的幼稚园,环境宜人,通透性好,同时考虑到周边的实际状况,幼稚园将对外开放,能有效提高幼稚园的经营效益。
在保留金竹中路临街面现有条式建筑的条件下,为保证小区整体风格的协调,小区大部分建筑采用条式建筑,北部采取条式建筑错开存置来适应地形,在小区的中部区域,为保证小区内游园的通透性,设计采用一梯四户的点式住宅来融合,布局也相对宽松,在此注重环境的塑造,保证游园视线良好的通透性。小区住宅均采用南北向布置,住宅间距取中南地区下限标准1:1布置,保证建筑底层冬至日达到2个小时的标准,满足通风、采光、消防要求,使小区具有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采取多种手段降低铁路噪声,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确保居住质量。第一在铁路线旁边建隔声围墙;第二建绿化隔离带,采用灌木后再植高大乔木的办法来降低噪声对小区造成的影响;第三在绿化隔离的北侧采用带封闭式阳台的住宅沿铁路布置,基本上形成隔离建筑群,隔离铁路噪声对小区内部的影响。从建成的效果来看,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铁路噪声明显降低,居住环境质量得以保证。
3.2交通系统组织
根据基地现状之特点,合理组织安全、便捷的车行系统和体现人情关怀的步行系统,同时根据安置区的特点,合理设置停车场地。
整个小区因地理位置的制约,小区的两个出入口均开设于金竹中路,区内设主干路一条,红线宽设为12.0m,路面宽为7.0m的小区主干道将小区各部分联为一体,组团内宅前小路设为3.0m宽的车行路,确保消防车和搬家的快捷方便与小区安全救护。
小区的中心区开辟一条3.0m宽的步行景观路,方便小区的居民游玩,围绕小区的土堆假山布置游园路。
小区的主要公共停车场设于小区的东北部,同时考虑在各住宅单元前设置停车场,局部建筑底层设置地下停车库,来解决部分住户的停车问题。因小区内的住户主要为经济较为困难的移民户,因此小区按十套户设一车位配置。
3.3绿化景观系统
依据绿化布置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要求安排园林绿化,合理组织空间景观。
在小区西南部布置入口标志,由人造不锈钢雕塑营造一个景观点,同时对小区综合建筑,硬质地面,绿化等作重点景观处理,来形成金竹中路一道亮丽的色彩,提高小区的品位。
在小区的中心布置中心游园,中心游路采用卵石铺砌,设置木架长廊,利用小区余土垒积形成10m高假山,布置草皮,间植造型优美的乔灌木,上设座椅,满足小区居民的体闲,幼儿玩耍,老人健身的要求。同时利用住宅前的空坪闲地和道路两旁来布置绿化,北面的防护林带,既有隔声的效用,又有美化的功能,将沿线的住宅掩映在绿树丛中,创造出一个怡人的人居环境。
3.4小区竖向设计
基地的南北高差大、且基地内地块间存在一定高差,如何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减少土方量,来降低工程造价,营造山地建筑的特色,是小区竖向设计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设计时我们将基地划分为三大地块,不
同地块灵活采用不同地面标高,同时在中部地块主要采用缓坡、护坡等方式来减少陡坎的设置,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道路的纵坡设计采用了i=8%小区设计的极值,同时注意应用不同的变坡点来灵活处理道路变坡,使道路能适应工程建设的要求。
采用点式建筑适应地形变化,实事求是设置地面标高,在中部地块基本是每栋建筑设置不同地面高程点,建筑间采取缓坡这一形式,这一形式的应用很好解决了道路与建筑之间的高差问题,山地建筑的特色也得以体现出来。
在小区中部地区规划设计了游园,利用建设过程中的多余土方在小区的中心部位堆积高达10m的假山,既解决了小区多余土石方的外运问题,又丰富了小区的景观,空间层次丰富,充分体现了丘陵山区城市的特色。
3.5管网综合与人防工程的经济合理性
小区内管网,包括上下水、电力电讯等,各工程管线全都采用地下管线设置,按照小区和组团单元的性质,使用功能,根据统一规划,统一施工设计,统一综合治理平衡的原则,对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现状和规划的要求统筹兼顾,相对集中,合理分散,满足用户的要求,以最便捷最经济的线路,将市政干线同小区各支线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4 建筑单体
根据安置对象多样性的特点,以及不同家庭生活模式的要求,设计的核心是改善住宅功能与质量,扩大多样性与适用性的住宅,户型全面满足移民的不同要求,住宅功能上重视空间布局,平面紧凑还表现在充分利用坡屋面,精打细算,利用有效空间来实现节土节能。
小区的建筑群体布局充分利用公建设计,小品环境设计,组织好体型对比和尺度的对比,增加小区的亲切感和小区的生活气息。外饰材料和色彩设计也是以廉价、牢固、统一协调为原则进行设计。主色调是粉墙黛瓦,住宅色调调和淡雅,而公建色彩活泼明亮,建筑造型小巧精致,与住宅形成鲜明对比。
5 结束语
本工程最后的实施因政策要求及资金的原因,局部有所调整变动,但保留了设计的总体构架与风格,时至今日,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实施效果达到了当初要求,在竖向设计时充分结合现状地形特点,采用多种手法进行处理,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也丰富了小区的景观,形成了山地景观特色,大大提升了安置区的总体环境质量,因而获得好评。该设计获得了湖南省2003年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
参考广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湖南省冷水江矿区采矿沉陷区治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投资[2003]1361号”文件.
[2]关于湖南省冷水江市矿山采空区综合治理方案的评估报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咨能源[2003]487号”文件.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4]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篇10
第二条在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含新城区和古城区)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城管综合执法大队(以下简称综合执法大队)在县城范围内依法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查处违法行为,并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县发展和改革局、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卫生局、工商局、交通局、文体局、*局、公路管理段、运政管理所和*镇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做好县城建设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对县城的行政执法活动应当协调配合。
第四条*派出所协同综合执法大队做好县城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第二章规划建设管理
第五条县规划建设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县城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县城道路、供水、供电、节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公共客运、消防、邮政、通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和关系公共安全的各类专业规划。
编制县城建设专业规划,应当从县城风格、风貌、道路、建筑、景观、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突出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编制县城建设专业规划,应当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经规划建设和有关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由规划建设和有关主管部门报有审批权的机关批准。
第六条县城建设专业规划经批准后30日内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
经批准的县城建设专业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依法按审批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七条城镇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变更,应当在具备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中招标投标。
第八条县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专业规划,按照城市建设专业规划的要求建设城市道路、桥梁、广场、消防设施、供水、供电、绿地、停车场、公共客运、应急场所、节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
第九条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需依附或者穿越县城道路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县城建设专业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单位和个人自行建设的专用道路、管线等,与县城市政公用设施连接时,应当符合县城建设专业规划并经规划建设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县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修缮必须严格按《*古城保护规划》和《*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来实施。
古城区内未列级的具有保护价值的民宅及建筑物、构筑物等,经县人民政府确认后挂牌保护,其修缮应当按照规划建设、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方案进行。
第十二条县城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和工程项目建设,应当符合县城规划,适应紧急预警和防灾减灾的需要。
在县城规划区内批准的土地上扩建、改建原有建筑的,经社区、镇人民政府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后,向规划建设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方可开工。
第十三条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手续完备后,工程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方可承担项目施工和工程监理。
第十四条县城规划区内的公益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因重大建设确需占用或者改变用途的,须经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住宅区、商贸区的道路、绿化、亮化和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应当按照规划同步配套建设。人行道应当设置盲道、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新建、改建道路时应当同时铺设供排水、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网。县城区主要街道不得架设空中管线。
第十六条规划区内需要临时建设用地的,应当向规划建设部门申请办理许可手续,用地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禁止在临时建设用地上建盖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
第十七条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标志。在道路两侧设置的防护设施高度不得低于2米。
第十八条县城道路不得擅自开挖,确需开挖的,道路红线宽20米以上的,报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道路红线宽20米以下的,报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工程竣工后,道路修复不合格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修复,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县人民政府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下列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建设或者经营:
㈠出租车和公交车线路的特许;
㈡公共设施上的广告使用;
㈢供水、公园、停车场和垃圾、污水处理;
㈣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项目。
以上项目的出让,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招标投标,所得收益用于市政公益设施建设。
第二十条规划区内具有街道功能的国道、省道公路的建设、改造,由交通、公路管理段和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建设和管理。
第三章市容卫生管理
第二十一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区管理,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实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制度。*镇人民政府、综合执法大队和城区各社区共同划分确定责任区和责任人。
*镇人民政府负责在城区居住的所有单位和住户门前卫生、绿化、秩序三包工作的组织落实和考核。
第二十二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规划和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城区环境卫生工作站负责对县城主要街道、广场和公共卫生间的清扫、保洁,并负责对城区范围内的垃圾、粪便实行统一管理、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实行有偿服务。垃圾处理应当日产日清。
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任意堆放、倾倒、处置。
各种动物尸体,应当在远离水源和居住区的地方深埋或者火化处理,不得任意丢弃。
临街商铺和餐饮门市应当配备垃圾收集容器,禁止向街道、河道或者非指定场所倾倒污水和垃圾。
第二十三条运载砂石、渣土和粉尘物等车辆应当严密封闭,防止运输物品沿途抛撒,并按城管综合执法、*交通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路线和地点进行运输和处置。危险化学物品、爆炸物品必须由专门车辆、专业人员组织运输。
第二十四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合理设置公共张贴栏。
标语或者宣传品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悬挂张贴,期满后及时清除。
第二十五条县城规划区内饲养犬类等宠物,应当向综合执法大队办理登记牌照,宠物应当定期接受检疫。
县城建成区内禁止户外放养犬类等宠物。
第二十六条在县城规划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㈠擅自在公共区域或者空间设置户外广告牌、标语牌、宣传栏、招牌、指示牌、实物造型等;
㈡擅自在建筑物外侧、绿化树木和市政公用设施上钉、挂、贴、刻、写、画等;
㈢擅自在公共场所散发、张贴广告;
㈣在公共区域乱倒垃圾、污水,任意堆放杂物,随地大小便,放任宠物便溺;
㈤在县城干道两侧和景观区域内以及临街建筑物的阳台外、门窗外、屋顶外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公共设施上吊挂、晾晒和堆放影响市容的物品;
㈥运输车辆沿途泼洒渣土、粉尘、垃圾等;
㈦擅自拆除、移动、封闭、挪用或者损坏环境卫生设施;
㈧擅自占道经营。
㈨擅自在道路和公共活动场所放养禽畜、打晒粮食。
第四章划行归市管理
第二十七条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城区个体工商户的划行归市工作,不断规范管理和完善市场功能,营造一个公平有序诚信文明的市场交易环境。
第二十八条城区各商户要自觉遵守市容管理的相关规定,文明经营,货物一律不准摆到场外(或店外),杜绝占道经营。销售自产蔬菜、农副产品和其他商品的要进集贸市场。
第二十九条县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要求,结合县城实际,统筹安排好各行业的经营场所。
第三十条因特殊需要,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可在指定位置临时摆设摊点,其他一律不准在店外摆摊设点。
第五章户外广告管理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所称户外广告是指:
㈠利用公共或自有场地的建筑物、空间设置的路牌、霓虹灯、电子显示牌(屏)、灯箱、橱窗、牌匾、布幅、绘画、汽球、拱门、招牌等广告;
㈡利用交通工具设置、绘制、张贴的广告;
㈢以其它形式在户外设置、悬挂、张贴、散发的广告。
第三十二条设置、户外广告的,必须向综合执法大队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县城规划区内擅自设置户外广告。
第三十三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将户外广告设置的审批、收费、管理工作委托综合执法大队组织实施。
综合执法大队统一负责户外广告的设置审批、收费、管理,并组织协调、检查监督户外广告管理中的有关事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申请设置、户外广告的,必须向综合执法大队提交以下资料:
㈠申请书;
㈡户外广告设计效果图(包括现状图、装修后白天效果图和装修后夜景效果图)、设计图、平面位置图;
㈢广告牌设置地的产权单位意见;
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广告经营单位核发的《户外广告登记证》;
㈤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审查意见。
综合执法大队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对批准设置的,发给《户外广告设置许可证》。
第三十五条凡从事户外广告经营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广告经营单位),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审查,符合规定资格条件,并在综合执法大队登记备案。
广告经营单位受理户外广告业务时必须告知业主办理《户外广告设置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经批准设置的户外广告、牌匾、橱窗和霓虹灯等装置,应当安全美观、内容健康、文字规范。
第三十七条户外广告的设置应当按照批准的时间、地点、使用性质、载体形式、规格、制作材料来实施,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
㈠在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标志10米范围之内;
㈡在候车亭、路街(巷)标牌、消防栓、邮筒等公共设施10米范围之内(候车亭、站牌本身附设的广告除外);
㈢影响地下管线、高压电力架空线安全运行的;
㈣跨越道路、公路的;
㈤利用违章建筑、危房及其它可能危及安全的建筑和设施的;
㈥在透视围墙上的;
㈦在建筑物外墙、顶部设置实物广告的;
㈧影响现状绿地效果、依附于行道树或者影响行道树生长的;
㈨在建筑物、构筑物设置户外广告(门头牌匾)超出建筑物、构筑物50公分的,高度超出统一标准的;
㈩县城古城保护区重要路段、建筑物门头牌匾不按门头材质和风貌相协调的标准进行设计的;
(十一)在政府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周围的建筑控制地带内的;
(十二)其它影响市政公共设施、妨碍人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或建筑物形象的。
第三十九条户外广告业主应当对所属户外广告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维修,以保证户外广告设施的整洁、完好和安全。
第四十条户外广告设置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大型户外广告、电子牌(屏)设置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临时性户外广告(包括横垂条幅)设置期限一般不得超过10天。户外广告设置一般不得超出设置期限,如需继续设置,须在到期前重新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不办理的,按违法设置户外广告处理。
第四十一条已设置的户外广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拆除、遮盖或损坏。如果因城市建设等特殊情况需要拆除的,由有关部门提请综合执法大队通知设置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无条件拆除。
第四十二条户外广告业主在户外广告原设施上更换广告内容、版面的,应于更换前7日,将更换的内容、版面设计等有关资料,提请综合执法大队批准。未经批准,一律不得更换。
第四十三条设置户外广告的,应当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向综合执法大队交纳有关费用,其标准由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其他单位和部门不得擅自以任何名义收取。
第四十四条户外广告业主应承担户外广告设施引发的安全责任。
第六章绿化管理
第四十五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并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县城。
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城区绿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单位和个人应当爱护县城的绿化,保护县城园林绿化设施。
第四十六条县城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绿地率不低于25%,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8平方米。
第四十七条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县城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和风景绿地的建设和管理。
单位的庭院绿化由单位负责。新区和古城改造区的绿化,由开发单位负责,交业主或者物业管理单位管护。
鼓励居民绿化庭院,提倡单位、个人认建认养公共绿地。
第四十八条县城规划区内下列建设项目的公共绿地占总用地的比例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㈠新建片区、学校、医院、大型公共建筑区不低于35%;
㈡工矿企业不低于20%;
㈢以商贸为主的古城改造区不低于15%;
㈣新建的大型商业中心不低于20%;
㈤其他建设工程区不低于30%。
第四十九条因条件限制绿化面积达不到规定指标的城区建设项目,经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建设单位应当在城区内实施异地绿化。
第五十条禁止侵占县城公园、风景林地、水体、公共绿地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
禁止损毁城区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
禁止擅自砍伐或者更换城区树木。确需砍伐或者更换的,应当经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古树名木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档案,设置标志和保护设施,严禁砍伐和迁移。
第七章房屋拆迁管理
第五十一条县城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县城总体规划,有利于县城古城区改造、生态环境改善和文物古迹保护。
第五十二条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县城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国土资源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负责与房屋拆迁有关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五十三条房屋拆迁中严禁下列行为:
㈠房屋拆迁完成后,未经县房屋拆迁管理部门验收;
㈡拆迁人自行拆迁,未配备两名以上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房屋拆迁工作人员;
㈢不具备拆迁资质接受委托拆迁;
㈣不具备规定的资质条件从事房屋拆迁评估业务;
㈤转让受委托的评估业务。
第五十四条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不得出具虚假评估报告,不得违反估价规范。
第八章环境噪声管理
第五十五条本办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办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五十六条在制定县城建设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五十七条在县城区内的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不得产生超标噪声,污染环境。
第九章市政公用事业管理
第五十八条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综合执法大队和*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县城道路的管理,严格控制县城道路的挖掘和占用,保证县城道路设施完好和交通畅通、安全。
新建、扩建、改建的县城道路交付使用后5年内、大修的县城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得挖掘;因特殊情况经批准确需挖掘的,要限期完工,恢复原状。
经批准占用或者挖掘县城道路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占用或者挖掘前10日向社会公告。
统筹规划、逐步实施地下公共管沟设施建设,已建成公共管沟等设施的,相应管线应当进入公共管沟。
第五十九条县城实行统一供水,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县城用水、节水计划和相关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单项用水定额。
县城规划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取用地下水。县城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内因供水不能满足需要,确需取用地下水补给的,应当征得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后方可取水。
第六十条市政工程质量的监督委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具体实施。
市政工程质量的检测应当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定的市政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承担。
第六十一条向县城排水管网及其他设施排水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取城市排水许可证。
第六十二条县城燃气设施不得擅自改动。确需改动的,建设单位应当报经县级以上城建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十三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应当采用国家推广的节水、节能等工艺、设备、器具。
进入市场营销的城市燃气燃烧器具,应当经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并加贴合格标志后,方可销售。
第六十四条县城规划区内禁止下列危害市政公用设施的行为:
㈠擅自连接、改装、拆除供水、排水等公用管线、公共管沟、亮化照明电源;
㈡擅自在县城公共供水管道上安装抽水水泵;
㈢擅自将自建的供水、排水、再生水利用等设施与县城相应的设施连接;
㈣擅自停止运行再生水利用设施;
㈤向县城排水设施排放或者倾倒有毒、易燃、易爆和未经处理的污水以及废弃物;
㈥擅自在已实施雨水、污水分流的区域将雨水、污水系统混接;
㈦损坏县城道路、桥梁、供水、排水、公共管沟、消防设施、县城公共客运等市政公用设施、设备;
㈧损坏、偷盗窨井盖、电话亭、路灯、指路牌;
㈨擅自占用县城道路、桥梁、广场、绿地、应急场所和压占地下管线。
第六十五条鼓励社会投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社会投资建设的市政公用设施,可以实行有偿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由财政、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定。
第六十六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县城建设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法律、法规规定要求招标的市政工程,应当依法实行招标。
第十章道路交通管理
第六十七条规划建设、*、交通、运政管理、城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应当相互配合合理划定泊车地点,加强城区干道秩序管理,查处站外搭客车辆和其他车辆乱停乱放行为;凡进入县城的机动车辆,按规定地点停放,严禁乱停乱放。规范机动车营运秩序,取缔非法载员。
对客运车辆实行总量控制,严格管理;规范好城区客运停车场内经营秩序和站门口秩序;查处非法客运车辆。
第六十八条在县城规划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㈠擅自占用或挖掘县城道路;
㈡擅自在县城道路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
㈢未能对县城道路上各种管线的检查井、箱盖或者县城道路附属设施的缺损及时补缺或者修复;
㈣未能在县城道路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
㈤占用县城道路期满或者挖掘县城道路后,不及时清理现场;
㈥依附于县城道路建设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不按照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㈦紧急抢修埋设在县城道路下的管线,不按照规定补办批准手续;
㈧未按照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占用或者挖掘县城道路,或者需要移动位置、扩大面积、延长时间,未提前办理变更审批手续;
㈨其他损害、侵占县城道路的行为。
第六十九条县城区域内需要临时占用道路的,必须办理道路临时占用许可证,并按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缴纳道路占用费。
需要挖掘县城道路的,必须办理道路挖掘许可证,并根据挖掘工程量缴纳道路挖掘修复保证金。挖掘的道路修复后,经县规划建设主管部门验收符合标准要求则保证金全部返还。
临时占用、挖掘县城道路的行政许可、收费由县规划建设局委托综合执法大队执行。
第七十条沿街给水管道出现跑冒滴漏,供水单位要及时抢修,产权单位承担修理费用。
第十一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综合执法大队依照《*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第六十五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未改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由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六条规定的,由综合执法大队依照《*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城镇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综合执法大队依照《*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城镇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四款规定的,由综合执法大队依照《*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城镇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六条第㈠、㈡、㈢、㈣、㈤、㈥、㈦、㈧项、第三十二条、第六十四条规定的,由综合执法大队依照《*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设施、设备损坏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综合执法大队依照《*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城镇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㈨项规定的,由综合执法大队依照《*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城镇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五十条规定的,由综合执法大队依照《*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由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责令改正,可以并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由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第二十条规定,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可以依法取消其从事房屋拆迁评估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由综合执法大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八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未经考核审定从事市政工程质量检测,由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依照《*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第六十条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的,由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由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对销售者给予警告,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由综合执法大队依照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综合执法大队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
第八十八条执法人员有下列违法行为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㈠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㈡、、;
㈢无法定事由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擅自改变已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㈣实施处罚未制作法律文书、使用合法票据;
㈤刁难、谩骂、殴打或者唆使他人殴打当事人;
㈥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查封、扣押、没收的财物;
㈦索要、收受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财物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家属的宴请;
- 上一篇:档案管理应急处置方案
- 下一篇:施工合同管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