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人的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老人的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老人的心理护理

篇1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整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老年阶段(≥60岁)是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老年人具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随着医疗条件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但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和老年性疾病,其中25%的老年人患有多种较严重疾病,因此随着老龄人口、老年患者数量日益增加,老年患者心理健康维护面临新的挑战。

1、心理特点尽管衰老是自然规律,但老年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不愿让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旦生病,就意味着对其健康有重大威胁,他们易产生较强烈心理反应。通常老年人对疾病诊治的态度是宁愿被动接受,不愿主动寻求,以致加重病情。老年患者一般具备以下几种心理特点:

1.1紧张恐惧心理入院前对医护人员尤其是对主刀医生、责任护士不够信任,担心手术失败。当老人病情较重时,意识到死亡降临可能会出现,表现出怕死、恐惧、激惹,焦虑等情绪反应。

1.2忧虑多疑心理 有些老年患者害怕别人说自己年老体病,害怕遭家人嫌弃而拒绝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就医,尽管病痛在身,仍勉强操劳,以示自己无病。入院后,老年人一般较固执,喜欢他人恭顺服从,不愿听从他人指令,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的意见,有时甚至突然拒绝治疗护理,有时又争强好胜,做些力不能及的事情,如70多岁老人独自外出不拄拐杖且拒绝搀扶,食用油腻、坚硬食物等,极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如骨折、中风等。

1.3焦虑不安心理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改变、家庭地位下降及长期孤独寂寞,一旦生病,他们易产生悲观情绪,自觉在世已无多日,许多事想做却力不从心,更加重其悲观、自卑、无价值感。有的老年患者因家庭经济拮据,担心会拖累家庭而放弃治疗。有的老年患者常提难以实现的要求,情绪波动大,稍不顺心就与护士或患友发生冲突,自控力极差。有的老人则小病大养、不愿出院,过分依赖家人和医护人员,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要他人帮助完成。

2、心理护理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护理。

2.1老年患者对病情加重时的紧张恐惧心理较为普遍,我们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他们住院,用亲切礼貌的语言详细介绍责任护士、负责医生、同室病友、饮食制度、探视制度等,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引导和协调患者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适应新的群体生活或发扬互帮精神。

其次我们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病情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消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

2.2遇到焦虑不安心理的老年患者我们要有极大的同情心,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适当、安排家属探视。针对经济困难的事实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与手术之间的关系。手术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手段。手术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使你不再为疾病而担忧,生活能自理,这样可以减轻家庭或单位负担。通过解释和安慰,消除老年患者焦虑不安心理。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忽视对家属和所在单位方面的工作,主动向他们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使他们愿意出钱支持患者手术。鼓励家属合理安排好工作,关心照顾好患者,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体会心理护理对于疾病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对老年心理护理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尊敬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是需要受重视和尊敬的,因此护士称呼老年患者要有尊敬之意,言谈举止要考虑老年人的感受,耐心地与之沟通,老年患者喜欢谈及往事,切忌生硬打断,要耐心倾听,切不可奚落、挖苦粉刺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转贴于

3.2关心老年患者关心老年患者需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已习惯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因此老年患者更需要得到护士的细心关照。护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还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习惯,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处,考虑老人的饮食特点的同时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强老人接受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设备和布置也需考虑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

3.3调节老人情绪安排老人参加些集体运动,如室外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起到调节老人情绪、克服孤独感之功效。对老年患者独特的不良行为如易忘事、刻板、古怪等,可在短期内有所改变的,应积极给予帮助,如帮助老人制定日常生活时刻表,按时提醒,以保持其日常生活的计划性;不易在短期内改变的,只要不影响其他患友和疾病诊治,则应避免过度关注,可通过赞扬、肯定等方式使其强化积极行为,忽视消极行为,切忌生硬强迫老人改变日久形成的癖好。

3.4加强社会联系老年人独居缺乏照顾,往往会造成老年人性情孤僻、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社会联系,避免孤独尤为重要。要鼓励组织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关心公益,积极参加有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鼓励其老友、老同事及单位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亲人、朋友、同事的探访有时仅几分钟,对老人却是莫大安慰。但护士需提醒探望老人者切莫谈论强刺激性话题,以免他们因过于激动发生意外。

3.5努力做到“三心”

3.5.1要专心

老年人的认识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不集中,常常不能很好地遵守医嘱,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因此,在一些重要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方面,我们必须忠于职守,专心于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认识和体谅他们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3.5.2要耐心老年人一般都有情绪稳定性降低,对自身情感、行为控制力减弱。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年患者的这些特点,要耐心、恒心,要不厌其烦地劝解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听从手术治疗的需要。

3.5.3要关心 老年人他们的子女大都成家并且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不能始终陪伴在身边,这时特别需要护理人员给予热情的关怀,细心的照顾。生活上的关心,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会给老年患者增加手术治疗的信心。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老龄人口比例的逐渐上升,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正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而心理护理正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仅要有精通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为老年患者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

参 考 文 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篇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07-02

【关键词】外科手术 老年患者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大于60岁的老年(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 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老龄系数为8.59%,2000年已达到10%,成为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达到11.78%, 2030年达到21.82%[1]。从临床护理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老年外科手术病人的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老年外科手术病人约占外科手术病人的25%左右。老年病人独特的生理及心理条件,使老年手术病人更添了其复杂性及风险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帮助老年外科手术病人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并安全渡过手术期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现将我院对部分老年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实施个性心理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94例择期普外科老年手术病人实施了心理护理。其中男62例,女32例,年龄60~86岁。

2 老年病人的特点及手术期的心理变化

2.1 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 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机能的退行性变化,其抵抗力、代偿力、应激力等均较差,入院时除手术病症以外大都不同程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贫血、营养不良等。另外病人的手术病症也都较复杂和严重,如肿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等,给麻醉、治疗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 手术期的心理变化 由于病人特定的生理条件,必然导致心理上的变化,大多数病人病程都较长,认为即使手术也难以延续生命,对手术治疗顾虑较多,怕身体承受不住手术的打击,术中术后出现生命危险,或造成残废增加家庭生活上、精神上、经济上负担,因而对手术感到紧张和恐惧不安。我们通过术前访视、交谈及细致观察,本组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忧郁与渴望得到有效治疗的心理状态并存。

3 心理护理措施

针对本组老年外科手术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我科于术前一日由巡回护士和台上器械护士共同前往病房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在交谈中仔细观察、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心理护理,对他们进行宣教和疏导,使病人达到生理、心理的最佳状态接受手术治疗,使手术顺利进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3.1 “紧张、焦虑”的心理护理 焦虑作为困扰手术病人的主要心理因素,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所证实,紧张的心理情绪直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2]。这些对于老年病人均会产生不小影响,焦虑是患者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引起焦虑的主要因素为不了解手术目的,受医护人员冷落和医院环境不适。护士在术前通过与患者接触,了解病人对手术的顾虑,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介绍手术简要过程,术中怎样配合等,使老年病人对手术做到心中有数,树立信心。当病人进入手术室时给予热情接待,主动介绍手术室环境,消除病人对手术室的陌生感。我们通过对引起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做有针对性的疏导,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和态度,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时消除不良心理状态。如一位65岁女性甲状腺瘤病人,入院前曾听人说该手术有可能引起声音嘶哑、抽筋,因此十分紧张与焦虑。我们在术前耐心地向她解释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配合要点,告诉她术中当医生喊“依”时,要跟着发音,同时让她知道,现在的手术医生技术熟练,这种意外是可以避免的。并邀请同病区已做完此类手术的患者与她进行交流,通过实例了解手术过程中的感受及术后效果的体会,使她消除了顾虑,积极配合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

3.2 “恐惧”的心理护理 手术对于病人来说是可以认为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目前由于手术前宣教工作跟不上,大部分病人对手术治疗了解不够,当病人知道要采取手术治疗时,会产生比较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加上疾病的痛苦,使他们处于高度的紧张恐惧之中,增加了术前、术中与术后配合的难度。本组一例泌尿外科终末期肾病的老年病人,需行左前臂A-V吻合内瘘术,住进泌尿外科前一直在进行血液透析,病程较长,经历了血液透析的痛苦,因而对将要进行的手术产生了恐惧心理。在医护人员耐心劝导下,该患者虽同意手术但仍未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在进入手术室后,由于高度紧张和恐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上升,导致血压剧烈升高,心率增快,达到无法手术的程度而只好改期。后来,我们手术室护士和经治医生一起到病人床前,向他介绍手术室有先进的监测仪器,在术中会一直进行监护,并有专职的麻醉医生及巡回护士守护在身边,一些微小的变化都会被发现,而且该手术对身体没有多大危害,根据其本人的身体状况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并举例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和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当病人再次被接进手术室时,对医生、护士不再陌生,提高了信任感和安全感,巡回护士陪伴在他的身旁,主动与其交谈,使其放松,转移病人对手术的注意力,配合麻醉师尽快使其处于睡眠状态和麻醉状态,最终使手术得以顺利完成。

3.3 “悲观忧郁”的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机能的退行性变化,往往情绪悲观、忧郁、态度消极。认为年龄大了,不能和年轻人相比,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老年人心理负担重,生活上依赖性较强,我们对病人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手术治疗。家属要鼓励患者勇于接受手术,这也是手术能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3]。如一位78岁胃癌的男性患者,其老伴已故世多年,3个子女都各自成家,加上工作繁忙,平时少有时间陪伴老人,使他倍感孤独。加上老人平时性情暴躁,与家人关系较疏远,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拒绝接受手术治疗。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找到了他的子女,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对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对病人康复的意义。家属转变思想后尽量抽出时间陪伴老人,当老人感到孤独时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让老人知道他对家庭来说仍然是重要的。从而使老人又感到了家庭的温暖,愉快地接受了手术治疗。

总之,手术对外科病人是一种应激,因手术带来的心理康复问题对手术预后有直接影响,国外研究资料表明,术前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4],尤其是对老年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术前对老年外科手术病人进行心理特点分析,实施个性心理护理,加上巡回器械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师的配合默契,使手术进程缩短,促进了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雷海潮.我国慢性病患病率的未来趋势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1996, 15 (10): 7-9.

[2] 刘振华.肿瘤预后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248.

篇3

【关键词】新生儿 舒适护理 疾病

1.影响患儿舒适的相关因素

住院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危重儿来说,不舒适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1环境因素 出生不久或刚自母体娩出的新生儿,突然离开母亲及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接触到周围环境中各种说话声,哭闹声以及各种治疗护理的干扰,从而影响新生儿的睡眠。

1.2 生理因素 患儿自身疾病所致的各种不舒适及疼痛,新生儿睡眠时相被打乱所引起的不舒适,各种致痛性操作如静脉注射,采血,有创检查等引起的疼痛及不舒适,医院环境中各种噪音的干扰引起患儿不适等。

1.3 心理因素 由于新生儿处在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不同的新生儿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种:1)恐惧心理:患儿离开母亲熟悉的怀抱或裸睡在暖箱、光疗箱中接受治疗,会因失去安全感而产生恐惧心理。2)烦躁易怒的心理,由于治疗过程以及疾病本身的一些疼痛,会让患儿心情烦躁,难以控制情绪。3)孤独的心理,患儿接受治疗,接触到的都是不熟悉的环境和人员,没有了家的感觉,就会感到孤单无助。(4)新生儿出生不久,正处于与亲人相互认同的情感连接时期,因住院所致的母婴分离使其情感联接中断,会不同程度影响新生儿心理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护理

2.1给新生儿创建安全舒适的环境 (1)新生儿病房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温度在22-24℃,湿度55%-65%。调节室内光线适宜,避免受到强光刺激。(2)病房应保持安静,医护人员说话时应轻声细语,尤其在靠近患儿时降低音量。做到三轻,即说话轻、开门轻、走路轻。监护仪及电话音量调到最小声,要及时回应并解除监护仪及输液泵的报警。护士在进行治疗操作时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和刺激。(3)病情允许时每天应至少给患儿沐浴一次,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及时更换患儿衣物,随时保持患儿的衣物及床单位清洁,干净。

2.2 减少患儿的不舒适及疼痛 (1)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时发现患儿的不适及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干预措施。由于新生儿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适及疼痛,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细心观察用心去体会。(2)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和疼痛刺激,给患儿提供不被打扰的睡眠时段,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切忌突然惊醒患儿。操作前轻唤醒患儿,集中进行操作,动作轻柔、缓慢,评估操作所致的疼痛,可给患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转移注意力,控制疼痛。(3)对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提高自身穿刺技术,减少侵入性操作的次数,减少患儿痛苦。这些专业技能极大地体现在平时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同时要熟练地掌握一些无痛技术操作,尽量的减少因治疗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及不适。

2.3 促进患儿心理舒适的护理(1)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时,用温柔的眼神注视患儿并尽量用轻柔的语言与患儿交流说话。在进行致痛性操作时在患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同时可用手轻轻抚摸患儿头部、手、脚、背等身体的各个部分,通过触觉刺激,使患儿产生愉快的情绪,建立安全感从而减轻患儿对疼痛的感受性。(2)加强业务水平的学习,加强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其认识到疼痛对新生儿身体及远期发育的影响,重视及掌握新生儿的舒适护理,培养医护人员用母爱来细心呵护每一位小生命。(3)护理人员还要发挥病房的最大潜能,尽可能地把病房布置得像家一样,从墙面的布置到房间里花草的摆放,从病房里的光线到物品的摆放,让病房彻底摆脱传统意义上的病房,真正的成为新生儿的一个乐园,在这里,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他们还是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给新生儿一种家的感觉,消除对于病房的陌生和恐惧,让他们抛除一切压力轻松的接受治疗。同时,要设身处地的去为新生儿着想,及时了解新生儿家属的需求和意见,亲切的去和他们交谈沟通,并及时热心的去解决他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到人性化的服务。(4)面对特殊情况,如新生儿由于病痛或其他原因产生哭闹的状况。这时候,护理人员千万不要急躁,而应该采取耐心、细心、同情的态度,哄哄他们,如唱歌给他听,拿出玩具和他们玩,慢慢的平复他们的心情,再开始治疗。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对于新生儿科的护理人员来说,在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舒适护理的重视,并且把这种理念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在对新生儿的治疗过程中,要积极地与新生儿建立起友好和善的护患关系,以亲切和善的态度耐心细致的面对一切情况。并针对不同的新生儿出现的不同的身心问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让新生儿得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良好的照顾,轻松的度过在医院的治疗过程。

4.结论

舒适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常情况下人都能满足自身的舒适需要,但新生儿由于其特殊性无法满足自身的舒适需要,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帮助。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有效护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者能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舒适护理模式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内涵和护士的综合素质,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4

根据调查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口为1350万,加上生活半自理老年人,大约3500万人。卓彩琴等人就研究残疾人就业排斥的问题,发现农村残疾人存在就业率低、就业支持不足。姜向群则研究老年人的就业现状,发现中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就业年龄限制比较普遍,对老年人就业存在较大限制。罗泮等人研究了农村残疾人社会融合现状,结果显示他们受教育程度低下、沟通交流对象少、收入渠道单一、生活水平低下、社会支持有限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农村失能老人。冯朝柱的研究也发现残疾老年女性在婚姻、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均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社会支持薄弱。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随机抽取宁波市镇海区一个村和一个社区,抽样人数共为328名,其中男性158位、女性169位,其年龄均在55周岁以上。其中居住在城镇的共143人,居住在乡村的共184人。

(二)研究方法

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

《失能老人现状调查问卷》,包括对失能老人现状、失能程度、幸福感指数量的调查。访谈法是针对有失能表现的老人,上门访谈,了解其生活状态。

(三)统计分析

数据输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失能老人现状以及特征

1.失能老人生活现状

失能老人中,有28.3%的老人已经丧偶。有61.6%的失能老人与子女同住,高于健康老人12.4个百分点。独居失能老人占到总体失能老人的15%,这类老人通常只是轻度失能,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也有失能程度较重,但本身没有子女,需要邻里和政府帮助的。

78.6%的农村失能老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保,只有1.6%的失能老人的收入是来自家庭、亲人的支持。农保收入一般是每月400-600元左右。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的老人最多,占到60.3%,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的老人较少,仅为4%左右,没有失能老人收入2000以上。农保的覆盖面较广,基本解决了失能老人的收入问题,很大程度地保障了他们生活。

2.失能老人特征

老年人的身体失能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上升,在55-64岁之间,有25%的老人出现身体障碍;65-74岁,上升到35%;75-84岁之,上升到50%;85岁之后,上升到了71.4%。84.4%的失能老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身体障碍类型。四种常见的身体障碍类型中,视力障碍最为普遍,听力障碍次之,再者是肢体障碍,比重最小的是言语障碍。言语障碍的老人通常伴有其他类型的身体障碍,他们的抑郁表现也是四种类型中最多的。

身体失能的老人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能和社会失能。身体失能的直接影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减弱,这就会影响他们功能的发挥(例如,工作、社交、外出游玩等),超过五成的失能老人表示,他们在独立处理一些问题时会有困难,同时记忆力差,需要他人提醒。

健康老人的幸福感指数显著高于失能老人的幸福感。多重障碍或单一类型障碍的老人之间,他们的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即一旦老人在某方面存在障碍之后,其幸福感便会降低,但不会受障碍类型多少的影响。同时失能老人的抑郁表现显著多于健康老人,由于身体失能导致他们的行动受限,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和情绪,老年抑郁的发生率也较高。

三、结论与建议

老年人的身体失能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上升;身体失能的老人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能和社会失能。

篇5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老年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 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3-008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colonoscop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in our department,66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3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symptomatic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insp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SAS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colonoscopy and arrive at the terminal ileum of time,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AS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SAS scores of the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Colonoscopy; Elderly patients;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Nursing satisfaction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结肠疾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多数患者不能耐受该项侵入性检查,对该项检查存在紧张、焦虑或恐惧感,尤其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下降,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适的情况较严重,患者常同时出现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甚至不能配合检查。人性化护理是使患者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方便、满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内涵。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护理质量。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将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80岁。均为首次行结肠镜检查,除外肠道手术史,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高血压、冠心病、肺部疾病等。其中男37例,女29例。其中腹痛9例,便血20例,便秘11例,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脓血便15例,其他11例。文化程度:小学40例,初中15例,高中及中专7例,大专及以上4例。将66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文化程度、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检查及对症护理,干预组同时于检查全过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检查前护理 检查前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和疑虑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与患者诚恳、亲切地交流,缓解患者的忧虑和恐惧等心理。检查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的必要性及检查目的、检查步骤、插管过程、如何配合等。指导患者检查前3 d进低脂、细软、少渣的半流质饮食,检查前24 h进流质饮食。检查前督促患者清洁肠道,确保患者肠道清洁。

1.2.2 检查中护理 术中向患者说明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指导其深呼吸,同时播放柔和、轻松的背景音乐。护士除了在检查中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心理安慰及放松疗法外,正确的手法按压腹部、协助医师顺利进镜也是重要一环。当医师进镜到这几个难点时,护士应在相应的部位行手法按压,使内镜能够顺利通过,同时用手适当按压疼痛部位也可缓解患者的不适。

1.2.3 检查后的护理 术后嘱患者无腹胀、腹痛后可进食无刺激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患者术后有无虚脱、腹痛、便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如出现面色苍白、腹胀、剧烈腹痛、血压下降、脉率及心率增快等提示肠穿孔,大便次数较多提示肠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积极处理。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焦虑症状评分 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焦虑症状进行评分,共20项,每项0~4分,SAS标准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评分越高,表明其焦虑症状越明显[6]。

1.3.2 两组患者肠镜到达回肠末端的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肠镜到达回肠末端的时间。护理满意度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包括对护理工作中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仪表、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心理疏导等方面,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3 讨论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肠道疾病常用的方法,由于该检查为侵入性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迷走神经受刺激,肠道平滑肌牵拉,使患者出现疼痛等一系列不适的症状及紧张、担心、恐惧等负性心理,尤其是老年患者,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常存在血管硬化、血流动力学代偿能力差、呼吸功能下降等因素,反射性引起肠道痉挛收缩,加重腹痛,影响进境,甚至导致检查失败。因此,护士的护理服务行为直接影响检查质量。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要求内镜室的护理工作应该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通过对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使患者在生理及心理等方面达到最高的愉悦程度,将不适度降到最低,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使其能够很好地配合检查。

本研究干预组老年患者在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着重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检查。进入内窥镜室后,热情迎接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在安全、舒适、放松的氛围下完成检查。检查完毕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待患者完全清醒,帮助患者穿好衣裤,在家属陪同下离院,使患者真心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真诚爱心与呵护。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干预后显著低于对照组(40.83±7.83 vs 45.64±6.12,P

综上,对老年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以缓解其焦虑心理,使患者对手术的适应性、配合性增强,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林丽娌,李佩,雷艳,等. 舒适护理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0,8(12):1041-1042.

[2] 汪梅枝. 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中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254-256.

[3] 陈金娟. 老年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5):770-771.

[4] 杨琴,徐颖霞. 老年患者无痛结肠镜检查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7):155-156.

[5] 岳新霞,何江渝,周润茂. 人性化护理对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当代护士,2014,3:80-81.

[6] 朱金早,刘善红. 护理干预对老年便秘患者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3,12(7):20-21.

[7] 常青,叶克凤,胡素芳,等. 老年患者电子结肠镜检查术的心理护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4):136-137.

[8] 郭菡. 对老年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4):90-91.

[9] 张茵. 人性化护理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4-45.

[10] 龙美丽. 人性化护理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 右江医学,2013,41(2):306-307.

篇6

【关键词】HHN模式养护;临终病人;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12-01临终关怀是指社会各层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是一种深层的社会卫生保健服务项目。随着我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服务和养老方式已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传统家庭照料关怀模式开始动摇,少子化、高龄化的现象导致高龄老人缺乏照料。特别是在老年人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临终阶段,大多数老人得不到需求的服务,我国目前虽已有临终机构约100多家,但与临终老人的需求还相去甚远。在我们地区这一问题也非常显著。关怀临终者,让临终者“善终”、“优逝”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体现。[2]为使临终老人安详平静,有尊严的离世。我院老年养护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一项创新的工作模式-HHN。采用HHN模式即医院、家庭、护理三位一体模式。这一模式的开展是临终老人在人生的最后历程同样得到热情照料和关怀,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

1资料及方法

1.1评估临终老人对进入病区的老人热情接待并对其生理状态及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内容包括肌张力、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胃肠道功能、知觉、意识、疼痛情况及老人的心理反应过程所处的阶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级并判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2全新的房间环境,将病房家庭化,于2012年将房间墙面改为淡蓝色系和淡粉色系两种,去除白色给人以刻板、冰冷的印象,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中,每个房间备有电视、衣柜、双屉桌、扶手椅、小茶几、床头柜,床位改为木质软床以达到使人舒适的目的,房间内配以装饰画及音响设备,并放置绿色植物,以艾草、薰衣草、万年青为主,即可净化空气又能散发安神气息,使老人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2护理家庭化

2.1人员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能给人以尊重、关怀、不可厌倦。护理人员着装改为分体式粉色服饰,上岗化淡妆,具备临终关怀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护士之外,配备护理员(经过专业培训)根据老人的要求设置一对一,一对二陪护即24小时专人陪护,将所有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更加精确化。护理人员具备死亡相关知识,选择适当时机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2.2临终关怀内容

2.2.1身关怀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疼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

2.2.2心关怀透过理念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心安、宽心,并对未来世界(指死后)充满希望及信心。

2.2.3灵性关怀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宗教学说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升天堂,往极乐世界等。

2.3护理措施

2.3.1改善老人呼吸功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根据老人情况采取不同卧位,长期卧床或肌力差的老人定时拍背排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吸氧。

2.3.2做好皮肤护理每日清洁皮肤1-2次,包括面部、背部擦拭,会及四肢清洁,对大小便失禁者要保持会阴、肛周皮肤的清洁。保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屑渣,放置气垫,按时翻身,按摩皮肤,必要时使用减压贴,防止褥疮的发生。

2.3.3疼痛的护理做好观察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时间,护理人员要以同情、安慰、鼓励的方法与老人进行沟通交流,采用有助于镇静病人情绪的暗示措施,为其创造一个舒适、清洁、有序的良好环境,提供书籍报刊或感兴趣节目等措施分散注意力,改善情绪,提高痛阈降低疼痛感,采用WHO推荐的三步阶梯疗法控制疼痛,注意用药后观察。

2.3.4加强饮食护理当临终老人出现恶心、厌食等不适,护士应给予耐心恰当的解释,以减轻其焦虑的心理。在饮食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品,并注意新鲜水果及蔬菜的搭配。必要时采用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保证供给。

2.3.5对感、知觉的护理出现眼部不适时要及时给予护理、清水擦拭,纱布湿敷及眼药的应用可消除老人的不适感。临终老人的最后阶段可伴有听觉的消失,此时护理人员应以触摸等非语言交流方式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3心理疏导

3.1针对临终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十分复杂的心理历程,依照美国医学博士布勒.罗斯于《On Death and Pying》一书中对临终患者心理反应五期的划分[3]。护士不仅要做出及时的评估,且要以同情、关爱、细致、耐心来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使他们在不同的心理阶段都能得到工作人员宽容、真诚充满爱心的照料,安详、平静有尊严的度过最后的时光。在可能范围内尽量给予老人活动的空间,保护老人不受到不必要无意义及残酷医疗措施,让其体会到自己的人生在宇宙中是有意义的存在。

3.2针对家属,接受亲人濒临死亡的过程充满痛苦和压力,进而会产生出复杂的心理反应和行为,适当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护理手段会使家属尽快的平静面对,获得心理慰藉,也可弥补其照料缺憾。

4中医手法按摩,以轻柔手法对老人进行全身按摩

首先对头部以指疗法在督脉正中、两侧1、2线进行按摩,力度轻柔,达到提神醒脑的目的。其次对四肢以捏拿法进行按摩,起到舒筋活血的目的,然后对各关节进行按摩,以手掌捏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酌情给予360度旋转式按摩,在下肢,可捶打环跳穴以双掌贴于膝关节两侧,做360度环节按摩,至发热为宜。还应注意腓肠肌的按摩,以捏拿手法力度适中可防止肌肉萎缩,不可忽略足底涌泉穴的按摩。按摩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老人的面色、精神、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对老人腹部和背部进行按摩,最后还可对全身实施拍打性按摩、抚摸式按摩以促进睡眠达到舒适。

5天使亲情服务队,医院党办、护理部、工会等部门定期组织亲情服务队为临终老人提供各种服务,使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仍能体会社会关爱,获得满足感。

6满意度问卷调查,自制满意度问卷,就环境、服务、健康宣教等十项问题进行调查,对我院给予HHN模式的30位临终老人及周边老年公寓同等数量的临终老人进行问卷,共发放60份收回60份。

7结论

HHN模式对临终老人的护理,是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获得生理、心理、情感、精神方面的满足,引导老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安详、有尊严、平静的接受死亡,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在安宁和舒适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对于家庭使其尽快的平静以度过居丧期,获得情感支持,保持身心健康。HHN模式的开展使临终关怀的意义在较大程度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冯书铭.老年群体临终关怀的社会保障与支持,2009:501.

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正在增加,我国也正在成为老龄化国家,目前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20%,随之而来的老年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年龄的增长,各类生理状况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有所改变,手术本身对病人而言就是一个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伤口的愈合,因此首先要改善病人接受手术时原来的心理状态,以获得整个手术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由功能制护理转为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在护理老年手术患者过程中,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最佳作用。

1老年患者的特征

1.1生理特征

1.1.1精神活动能力减弱由于大脑功能衰退导致病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范围缩小,联想缓慢,对事物的反应减弱,记忆力下降。

1.1.2感知觉减退视觉、听觉、皮肤感觉退化,病人表现为耳聋、眼花、视力下降,对冷热刺激不敏感。

1.2心理特征情感变化尤为明显。固执、偏见、猜疑、急躁、自卑感,尤其是即将手术时,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消极情绪。

1.2.1紧张往往某些病人在来医院就诊时,就不免产生紧张心理,特别是在明确诊断为需要手术治疗时,就会特别害怕,有的老年病人还会有严重的心理失衡,情绪低落,沉默寡言。

1.2.2焦虑由于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差,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生活常规受到扰乱,加上环境的陌生都可产生焦虑不安。

1.2.3恐惧老年人由于身体各方面功能的退化,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容易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往往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1.2.4自尊心理有的老年人平常就性格固执,患病后更是坚持己见,常常会拒绝配合治疗或护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表现有自怜、抑郁等。

1.2.5绝望由于疾病的原因,手术可能造成的并发症或带来生活上的改变,而造成精神打击,悲观失望;另一种则由于经济拮据,子女不能陪伴在床边而表现得忧伤、绝望。

1.2.6自卑在许多老年患者中,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术治疗,就认为自己在世不长。另外,在农村更会因为自己的年龄已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手术将造成亲人的负担,而产生不安内疚感和自卑心理。

2心理护理

2.1尊重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论学说,心理护理及与其交流中尤其要注意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要[1]。

自尊是指一个人需要独立、自由、成就和荣誉,它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他人尊重。由于老年人社会交往降低,心理障碍增加,甚至失去家庭的帮助,会经常感到不被尊重的威胁,因而老年人对尊重的需要更为迫切。为帮助老人术后尽快恢复,从术前起就要多与其交流,细心听取意见,恰当地称呼老人,言行礼貌,耐心倾听老人的主诉,切不可表现厌烦,对老人的健忘、唠叨要谅解,能办到的事尽量按他的要求去办,术后也要尊重老人的决定,在护理时,尤其不可因其年老,护理工作量大而表现出厌恶、逃避行为。例如有一位双下肢静脉曲张行静脉剥脱术后的病人,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护理中都是用尿壶在床上小便,可这位老人坚持不用(在其心理中还是不服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和其家属共同协助老人下床,在确保老人的安全下,也尊重满足了他的需要。

都需要护士多在生活上与护理中多加关心和留意。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职业、文化程度,通过语言来启发安慰老人,并用通俗、朴实、恰当的语言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讲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介绍经手术治疗而痊愈的患者情况,引导病人从心理上自我调节,摆脱恐惧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术后更应主动去接近老人,以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一开始帮助他翻身―坐起―下床―散步,帮助他漱口―洗脸―更衣―如厕,在护理中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使病人得到温暖,告诉他每一点恢复的起色、迹象,帮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我科曾收住过多例老年胆囊手术、胃部手术患者,由于在护理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术后及时告诉病人应注意的事项或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护理,这些病人都能很快适应术后生理上的变化,积极配合治疗,经过尽早、足量的功能锻炼,缩短了恢复时间。

2.3疏导老年病人往往面对手术,会过度伤心,影响食欲与睡眠。在护理时应鼓励病人尽情的发泄、诉说,待情绪稳定后主动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预后,告知其如何配合治疗,以增强病人对术后生活的信心。在围手术期内,要根据不同的手术阶段,及时了解病人的紧张源,在护理中以宣泄、疏导为主,改善病人的情绪。

2.4情感人到老年,由于生理、社会关系的变化,情感会发生诸多的改变,特别是住院后更以孤独感、失落感为显著。首先在手术前后要联系其亲友来探视、陪床,其次护士也应多与老年患者交流,增加老年人谈话的兴趣,帮助老人调节情绪,鼓励老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术前在护士协助下自理生活,术后多与老人沟通,帮助老人进行功能锻炼,尤其是在术后疼痛时,更应陪伴老人,可以握住老人的手或帮老人擦汗这些细致的动作都会让老人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心理上振作起来。

2.5护理要取得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还应从护理上对老年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照料,术前做好健康宣教,术前饮食、肠道等准备[2];术后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尤其要注意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饮食指导、指导、活动休息指导,以期从全方位让老人得到温馨的护理服务,良好的精神慰籍。

总之,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做心理护理时,一定要从言行上尊重,情感上支持,生理上关心,要以心理上的疏导和调适作为主导,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并以良好的医德,熟练的技术来增进老年患者手术的顺利性,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篇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7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不断增加,他们心理上的需要也不断提高,了解他们的心理,提供相应的护理,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我通过了解住院老人的表现,对他们细致的心理分析和观察。

1 老年人的心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孤独感和失落感 老年人退休失去了与同事共同学习工作的机会,儿女已成家,没时间陪伴身边只重视生活上的照顾,忽视情感上的交流,特别当老人生病时年老体弱、病程漫长时,思想负担沉重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与日剧增,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1.2 焦虑和抑郁 老年人退休后,过去长期习惯了的生活骤然改变,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自卑、无用感,甚至焦虑抑郁、此外老年人丧偶、亲友生死离别等对老年人都是最强烈的生活事件,从而感到无限悲伤,再加上有病身体上的不适、自理能力的缺陷几乎对生活失去兴趣。

1.3 自尊心强、固执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体会、事业成功,自尊心比较强、固执、多疑、孤僻或像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幼稚的行为,尤其住院后表现的更加明显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等。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的性格改变,同老年人的脑退化有密切关系,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老年人性格发生改变,出现控制力下降,易发怒。住院后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当中更加难以控制情绪,常表现的激动、行为异常。

1.5 自私、多疑 自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得病后希望医护人员围绕他一人服务,只关心他一个人。对治疗和疾病的愈后常表示怀疑。

2 护理措施

根据以上老年人心理问题我总结并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并及时向老人及家属详细介绍院内外的环境、各种护理措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2.2 尊重、关心、体贴老人 老年人思想相对缓慢,语言表达较迟缓,记忆力也有所下降,一个问题要交代好几遍也听不清,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解释,不急不躁,态度和气,语速要放慢,鼓励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配合治疗。遇到他们主动打招呼,并用尊称,使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2.3 密切护患关系 由于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理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缩短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护理人员应谅解患者的异常行为,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他们,如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给他们过生日,使他们感受到亲切、温暖,犹如在家的感觉。

2.4 做好病人的安全和用药的护理 以消除顾虑和猜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如病人入睡帮病人盖好被子、加护栏,行动不便的病人搀扶活动等使病人心理感到在医院很安全消除一些顾虑。详细说明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及作用,口服药要监督病人服下,外用药亲自帮病人使用,输液过程中要不断的巡视病房,控制输液量和滴速等这些都使老年人感到备受关心,在治疗和护理上放心,消除猜疑,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便于疾病的恢复。

2.5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房间清洁幽静的基础上,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老人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的安静、灯光要柔和、床铺要舒适、睡衣宽松使病人有充足的睡眠而保持心情的舒畅。

2.6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并告知子女多陪伴老人,及时观察病情。出院后及时的随访,询问病情、指导用药、合理安排饮食,护理不间断性,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总之,护理人员是老年人生命周期中专业健康维护的角色,只有结合身心特点,运用自身的心理护理技巧,才能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表现。

篇9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问题;护理

在我们社区中,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60% 以上。老年期面临重大的生活改变,如退休、丧偶、由子女照料等,这些变化使老年人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如何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稳妥的心理护理对策,是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社区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来我院就诊过的的60岁以上老人,共214人。其中,年龄结构方面:60~69岁41人,70~79岁76人,80岁以上97人,平均调查年龄82.71岁。性别结构方面:男性106人,女性108人。文化层次方面:文盲29人,小学学历97人,初中学历53人,高中(中专)学历31人,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4人;小学及以下学历占58.9%,初中以上学历占41.1%。婚姻状况方面:未婚13人,有偶分居2人,丧偶159人,离婚2人,有偶同居38人;丧偶者占74.3%。子女情况方面:没有子女(含子女已去世)者28人,只有1个子女49人, 2个子女以上者137人、占64.1%。生活自理方面:完全能够自理者68人,能部分自理者97人,完全不能自理者49人,分别占31.8%、45.3%、22.9%。身体健康方面:基本健康者30人,患1种老年慢性病者58人,患2种老年慢性病者87人,患3种以上老年慢性病者39人;患有老年慢性病者占86.9%。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以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由老人自行填写,对于书写困难或文盲者,在每项内容解释清楚后,由本院护理人员代为填写。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及不同的地位、文化背景,制订不同的护理计划,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2主要心理问题

2.1孤独、失落、寂寞心理 由于大多数子女因为忙于生计,忽视与老人的情感交流。老人也因为生活空闲时间日益增多,再加上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不便,容易使老年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隔绝感或孤独感,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这种孤独感与寂寞感就会俱增。调查统计显示,有71.77%的老人"感到很孤独",害怕"过节假日",这在本次调查所有心理问题统计中比例最高。有近2/3的老人平时打发空闲时间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有37.01%的老人"经常与人聊天",但也有4.84%的人"很少或从不与人来往"。有53.23%的人"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觉得自己没用"(47.58%),"对什么都不感兴趣"(49.19%), "害怕生病"(57.26%)。

2.2悲观、恐惧心理 老年人由于自理能力下降,对自身疾病了解不多,当身体上稍微感到不舒服时,就以为自己得了什么重病,整日忧心忡忡。与此同时,他们经常眼见身边的人死去,这对活着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刺激,联想到自己的将来,从而对前途失去信心。调查显示,184名患老年慢性病者当中,47.37%的老人对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多",经常为疾病"感到烦躁不安"(54.39% ),"怀疑自己病情加重"(16.67%)。被调查的214名老人中,21.77%的老人听到或看到死亡时"心情非常不好"。

2.3焦虑、多疑、抑郁心理 焦虑、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这部分老人情绪变得更加脆弱,时常焦虑、敏感。往往为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语、一个轻微的动作而大动肝火。调查显示,有23.39%的老人"晚上很难入睡",常常感到"身心疲惫"(37.90%)、"容易哭泣或想哭"(11.29%),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3护理对策

3.1定期进行健康教育 社区护士为老年人进行处置或做健康咨询时,解释耐心细致,遇到听不清或不懂时,我们会不厌其烦地为老人重新说明,直到满意为止。健忘时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安放日常生活用品。老年人应加强健脑锻炼,如背诗词、经常下棋等。护理人员应积极营造团结、友爱、亲情、和睦、互助的浓厚大家庭氛围,用爱心、耐心、细心、用心、关心,用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服务,让老年人产生一种和家一样的归属感。

3.2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应给予特殊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除了语言交流外,还使用了非语言交流。例如,扶老年人走路,需服药的老人为其准备温开水,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感到愉快。要站在老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体谅老人的苦处,尽可能地消除老人的不良情绪。同时,要以一种健康乐观的精神面貌去感染老人,在老人中树立可亲可信的形象,使老人有心事愿意主动倾诉。

4结论

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当今护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老年人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他们对待疾病采取正确的态度,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认真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增强了保健意识,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体现。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60-02

住院老人的安全问题已受到各医院的高度重视。老人在住院期间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与医疗护理工作息息相关。各医院从护理角度对老人的安全问题进行评估、分析,找出薄弱环节,采取应对措施,为老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就医场所和就医环境。

1 住院老人常见的安全问题

1.1 卧床老人的安全问题

卧床老人最容易发生的伤害是压疮、烫伤、抓伤、感染、窒息或坠床等。这些伤害主要与老人疾病所致翻身活动受限,长期卧床,护理不当而引发的并发症等有关。

1.2 可活动老人的安全问题

这类老人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对自己的活动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价,过高估计自己,而又不听医护人员劝阻,擅自离床活动或不在护理人员的看护下,独自在走廊抓着扶手行走。这种不遵医行为,也常常是造成老人意外跌伤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医院的基础设施及格局不合理,如地面过滑导致患者跌倒等。

1.3 吞咽障碍老人的安全问题

这类老人由于疾病所致吞咽功能障碍,在进食、服药、饮水中容易发生呛咳、误吸,而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发生,这些护理并发症已成为那些高龄伴体质虚弱老人的致命威胁。如我院门诊曾收治1例80岁老人进食香蕉而发生窒息,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例。

1.4 心理障碍老人安全问题

这些老人由于孤独、寂寞、恐惧或依赖等心理障碍,表现出缺乏安全感而对护理人员特别依赖,只要护理人员离开他们就反复拉呼叫铃,弄得整个病房不得安宁,时常这样会造成护理人员的厌烦情绪,而出现不良的言行;有的白昼不分,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很容易在夜间发生跌伤事件。还有的老人有妄想心理,总担心有人加害他或偷其物品,甚至有个别老人乘护士不在病房时,而悄悄地自床尾边沿溜下,有可能造成伤害。

1.5 老人的违医行为所致的安全隐患

老人不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擅自外出或不按时服药-造成不良后果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个别老人担心花钱.以及受外界媒体反面宣传的影响,认为医院会骗钱,而缺乏对医院的信任感,不同意常规的治疗检查方案,有可能会造成漏诊、延误病情的现象发生。

2 老人在服药中的安全问题

2.1 老人自身因素的安全隐患

有的老人在服药中不想麻烦护士,而想自己独立服药,但由于其行动迟缓、视力障碍、判断失误或手持物不稳,而造成药物丢失、撤落的现象,或有的已经服药过后又忘记了,又追着护士补药或质问护士还没有发药给他,而出现误会。也有的老人服药依从性差,而出现不按医嘱服药,自行加服多种保健药。由于服药种类过多、次数频繁也会造成老人漏服药物、不能按时服药等安全隐患。

2.2 护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老人的服药安全

2.2.1 由于护士对老人的生活能力和健康状态评估不足,不能及时了解老人的困难。老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护士交代的服药事项容易忘记,而发生漏服或忘记服药的现象。

2.2.2 护士对老人的人文关怀认识不够,没有严格执行服药到口的原则或没能督查老人及时服药,致使老人不能准确服药,而影响治疗。护士没有注意到老人拆除药物包装的困难,在发药前没有帮助老人打开药物包装,而导致意外伤害。

3 老人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认真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安全护理的关键就是要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克服懒散的工作作风和侥幸心理,从源泉上消除随意简化操作程序所致的不良后果。并根据老人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如老人在进食、入厕、步行、服药及卧床等方面,制定风险管理预案,提高预见性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3.2做好老人的安全教育

工作中认真评估老人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耐心向老人讲明不遵医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使其积极配合,并向家属反馈老人的一些不控行为和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护理方面主动做好巡视,及时发现老人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随时随地给老人一种安全感,这样可减少老人的一些不安全举动。

3.3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护士的业务素质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丰富的理论知识,树立“以爱为先”的护理理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在操作后随手上好床栏的习惯.确实为老人提供安全的、可靠的、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自我保护意识。

3.4 做好人院评估

内容包括:皮肤的完整性、活动能力、吞咽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记录,填写安全隐患表。对有潜在危险的老人做好护理标识。如有坠床危险者上绿色丝带、有精神异常者上黄色丝带等,以对各级人员起警示作用。

3.5 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卧床老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是科室护理工作的重点,各级护理人员应定时做好老人的翻身、拍背、擦浴等工作,科室管理者每天做好检查和督促,确保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3.6 加强病房设施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