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前言
1.1项目背景
湖南省永州市是湘、粤、桂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黄泥井商业街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该片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地段,这一地段建设是旧城改造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冷水滩城区原有功能的具体体现。
现状的黄泥井市场是当地的农贸产品集散地,商业文化氛围浓郁,每天有上万人在这交易,在冷水滩区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片区地理位置的商业价值愈见增长,但场地明显偏小,基地现状建筑品质较低,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肌理往地块内部延伸。人流、车流混杂给零陵路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同时,这一片区的城市形象也急需改造,规划设计新的商业市场势在必行。
1.2用地现状
基地西靠零陵路,东临任家院北路,北起解放路北,南至虎岩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90―280米。近几年来,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快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疏散,特别是零陵路沿线,旧城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黄泥井超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正是由于这种趋势。规划区内,还有永州市生资公司、种子公司、冷水滩区供销社等单位建筑为2-7层的民房和公寓,多半外观陈旧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公共活动场所,商业、办公与居住混杂,对片区的建设和景观营造增加一定的难度。
1.3交通现状
本规划区位于永州市冷水滩老城区,主要交通量集中在南北向的零陵路,以及东西向的解放路、狮岩路上。规划梅山路交通量在近期内,尚未贯通。规划区有铁路通过,近期将被拆除,沿原铁路线改造为区内机动车道。
南北向的荣辉路、任家院路段为16米的城市支路,保留一定的交通性质,交通均为居住区内交通,具备步行化可能。同时由于本次旧屋区改造的统一建设开发,梅山路等支路的建设为统筹疏导超级大市场和居住小区交通提供了条件。黄泥井市场的建设势必会减轻了旧城区的人流、交通过于集中的压力。
2 规划理念
2.1统一设计的理念原则
强调商业街区完整性与统一性,以风格统一的环境设计规范整条街道,并要求对这条街实施统一的管理。努力提高文化品位,精心设计小品、水景与绿化,整治广告与店面。
2.2“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商贸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购物,更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营造一种休闲享受的氛围,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3 规划构思
依托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改造要求,其用地性质定位为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规划打破原有的建筑布局,形成新的环境,布局划分以步行商业街为主,配置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步行街、高层商业办公大厦及生活居住的新型综合小区。完成城市商业与居住;城市交通与建筑格局;建筑密度与城市环境的改造及规划设计。使该片区成为冷水滩城区一个“以人为本”、以“商业文化”为内涵,具有功能空间多样性、景观空间特色性、环境空间可持续性的现代综合性城市商业街区。
4.规划布局
4.1功能分区
本片区的功能传承商业功能,注重各种互补功能,是综合商业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黄泥井商业街区由三部分组成:北面,中部为步行商业街,南面规划为花鸟市场。靠近零陵路建设高档写字楼,东侧为居住小区,其中西、中部为商业兼容住宅,就地安置拆迁的居民。此外,黄泥井商业街区涉及改造安置区、东面商品房小区等居住区,同时中心入口小广场还涉及市场和西侧高层区。
摘要:黄泥井商业街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地段商业价值的提升,规划结合旧区改造打造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商业街区。本文结合湖南省永州市黄泥井商业街区规划设计项目,阐述了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综合性商业街区的设计。
关键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市场
1 前言
1.1项目背景
湖南省永州市是湘、粤、桂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黄泥井商业街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城区河西商业区。该片区是永州市冷水滩城区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地段,这一地段建设是旧城改造和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传承冷水滩城区原有功能的具体体现。
现状的黄泥井市场是当地的农贸产品集散地,商业文化氛围浓郁,每天有上万人在这交易,在冷水滩区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片区地理位置的商业价值愈见增长,但场地明显偏小,基地现状建筑品质较低,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肌理往地块内部延伸。人流、车流混杂给零陵路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同时,这一片区的城市形象也急需改造,规划设计新的商业市场势在必行。
1.2用地现状
基地西靠零陵路,东临任家院北路,北起解放路北,南至虎岩公园,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90―280米。近几年来,在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加快了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使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疏散,特别是零陵路沿线,旧城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黄泥井超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正是由于这种趋势。规划区内,还有永州市生资公司、种子公司、冷水滩区供销社等单位建筑为2-7层的民房和公寓,多半外观陈旧简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公共活动场所,商业、办公与居住混杂,对片区的建设和景观营造增加一定的难度。
1.3交通现状
本规划区位于永州市冷水滩老城区,主要交通量集中在南北向的零陵路,以及东西向的解放路、狮岩路上。规划梅山路交通量在近期内,尚未贯通。规划区有铁路通过,近期将被拆除,沿原铁路线改造为区内机动车道。
南北向的荣辉路、任家院路段为16米的城市支路,保留一定的交通性质,交通均为居住区内交通,具备步行化可能。同时由于本次旧屋区改造的统一建设开发,梅山路等支路的建设为统筹疏导超级大市场和居住小区交通提供了条件。黄泥井市场的建设势必会减轻了旧城区的人流、交通过于集中的压力。
2 规划理念
2.1统一设计的理念原则
强调商业街区完整性与统一性,以风格统一的环境设计规范整条街道,并要求对这条街实施统一的管理。努力提高文化品位,精心设计小品、水景与绿化,整治广告与店面。
2.2“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新经济时代的商贸业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购物,更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营造一种休闲享受的氛围,让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
3 规划构思
依托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改造要求,其用地性质定位为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规划打破原有的建筑布局,形成新的环境,布局划分以步行商业街为主,配置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步行街、高层商业办公大厦及生活居住的新型综合小区。完成城市商业与居住;城市交通与建筑格局;建筑密度与城市环境的改造及规划设计。使该片区成为冷水滩城区一个“以人为本”、以“商业文化”为内涵,具有功能空间多样性、景观空间特色性、环境空间可持续性的现代综合性城市商业街区。
4.规划布局
4.1功能分区
本片区的功能传承商业功能,注重各种互补功能,是综合商业街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黄泥井商业街区由三部分组成:北面,中部为步行商业街,南面规划为花鸟市场。靠近零陵路建设高档写字楼,东侧为居住小区,其中西、中部为商业兼容住宅,就地安置拆迁的居民。此外,黄泥井商业街区涉及改造安置区、东面商品房小区等居住区,同时中心入口小广场还涉及市场和西侧高层区。
4.2业态分布
1)农产品交易市场―――依托现状商业条件,新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延续黄泥井市场的传统功能的同时,也提高对市场的综合管理。
2)步行商业街―――中心广场北侧的商铺为三层,中心广场南侧的中央商铺为三层,东西两侧为商住混合的商铺,一至二层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时尚购物街,四至六层为居住功能,作为就地安置拆迁住户。二层商铺之间设计连廊方便顾客购物。
3)商务大厦―――根据规划要求,沿零陵路拟建高层综合性商业大厦,北面的二层建筑为综合性商业空间,南面为高层公寓式写字楼,可作为办公或酒店灵活置业。
3)花鸟市场―――结合南面的虎岩公园,新建休闲型的花鸟市场,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商业环境,给城市肌理注入新的活力。
4)住宅小区―――结合安置拆迁区的就地安排,在步行商业街东侧统一规划建设住宅小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3空间组织
北入口结合辅地和植物配景,形成标志性入口广场。中心入口结合旱地喷泉和驻留平台,与对景广场形成曲线化的景观空间。此外,布置了儿童戏水区和地面喷雾设施,营造欢快的氛围。南入口简化处理,以花鸟市场中间通道的标识牌和广告牌作为引导,将真正的入口广场置于南面广场上,结合小型园林广场与喷泉。该广场位于虎岩公园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引导区景观和过渡作用。
5 交通组织
在步行商业街中部设置中心广场,强调步行者优先的原则,建立一个安全的步行系统,实行人车分流和机动车管制交通方式。强调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在步行街区增加对残疾人的专用设施,体现人性化关怀,反映市民文明程度,强调城市对外形象。
步行街区只允许行人、非机动车通行。机动车交通利用步行街道路进出,避开主要人流,便于卸货与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并实施红绿灯交通管制。机动车流尽量控制在街区入口附近,减少对步行的干扰;步行街路宽控制在12.0m,分别为5.0m、5.0步行道和2.0m绿化休憩区,符合商贸空间的步行尺度。步行街区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行消防、急救等特殊功能用车。区内主要围绕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及商务大厦布置室外停车坪,地下停车库主要布置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商务大厦地下层。
6 街景形态
规划全区建筑以多层为主,在规划区西侧建设高层商务大厦,形成“一点”的高度控制形式;同时,通过商务大厦东侧布局的多层步行街形成有机的联系,使规划区中心的空间更为开阔,共同构筑富有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街道空间形态强调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沿街高度控制,步行街空间高度和宽度比在0.8-0.9之间,空间感适中,极具有围合感,同时又没有压抑感,收放自如。可充分利用朝夕的光影效果营造商业生活气息。
7 景观规划
7.1广场景观
广场是城市的起居室,是城市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规划根据规划区的需要设置了交通性、文化性等性质的一系列广场。在规划区的中心上,布置中心区休闲文化广场空间,并与城市开发型绿地相结合;而在步行街北面入口处布置交通性广场,引导人流进入步行街与农产品交易市场。围绕着中心文化广场,布置了驻留平台、旱地喷泉、夜景灯和张拉膜等设施。在南北入口建入口小广场和标志夜景灯,以激光灯和光灯营造夜景标志。
7.2步行街景观
在步行商业街上结合带状绿化布置休闲小景,以丰富中心区域的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适当运用骑楼、塔楼等传统建筑要素,形成视觉趣味的中心。大力组织增加小广场空间,结合支路路口分车行管理,当打破过于封闭,单调的街道空间格局。强调商店前的步行空间的缩放,丰富道路景观;取消和弱化道牙;可采用彩色沥青作为道路路面材料,丰富道路景观。
7.3建筑装饰风格
运用骑楼、塔楼等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展现商业店面的现代建筑繁华风格。依据城市设计确定的装饰原则对各商店进行装修设计,严格把关,令其在统一中求变化,使店面装修既符合商业街整体环境的要求,又造型各异,丰富多彩。
8 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59034.5
建筑基地面积:26211.3
总建筑面积:113332
容积率:1.92
建筑密度:44.2%
绿化率:30%
9 结语
篇2
[关键词]:陕商;滨水商业街;景观设计
1、当前国内滨水商业街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滨水空间与旅游商业的结合也日益加深。通过对城镇滨水区域的景观营造,既能塑造出极具特色的小镇旅游环境,同时能创造本土的特色,提升城镇的旅游风貌。 但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拿来主义只是一味的模仿跟风,一方面我国的滨水商业街设计,忽略了当地城镇形态、地方特色、文脉的延续性等。在许多实际案例中,商业街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趋于雷同,缺乏景观内涵,没有地区的特性,通常只是把水体作为一种制约或有利因素运用到设计中。商业建筑与水域之间存在着空间与心理上的距离感,不能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优势,不能满足人们的亲水性需求。而且设计耗资非常大,而往往只注重了外在形式,忽视功能的滨水商业街景观不受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过去的只是单纯的在旅游商业街内观赏风景以及消费购物,远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期望,而能够体现地域自然与化特色,风俗人情的地区以及亲水性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此。滨水空间需要避免大同小异的现象,研究与当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融合的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尝试把陕西商帮文化融入到滨水空间之中,希望通过努力让滨水空间在符合当地居民要求的同时,也能吸引城镇旅游,从而保护了地域环境以及民族特色,对未来特色自然资源和地域性文化同滨水商业街景观塑造时提供探索性参考。
2、陕西商帮文化概述
商帮,是以省(县)籍乡土亲缘关系为纽带,以会馆为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人集团。这种商人集团化经营模式是明代初年“食盐开中”政策的产物。而以“输粟换引”为主要内容的“开中制”是明政府为陕西量身打造。原因有三:1、陕西是明代边防重点地区。明代的陕西布政使司管辖着西北的广大地区,将陕西的粮食输送边关换取盐引,路近省费,符合交易成本最低化原则;2、陕西是产粮区。八百里秦川自古是中国的精耕农业区,明代陕西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中上,西安府在明代全国产粮最多的164个府中排在第四位,是西部粮食输出的主要地区;3、陕西是十三朝古都,从秦汉以来陕西商业的趋前发展就使陕西商人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使得陕西商人能够抓住“开中制”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乘势而起,成为明代初年产生最早的输粟换引的商人集团,号称“运粮大军”,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天下第一商帮。
山西商人的特质:1.弃儒从商2.商业意识3.三硬商人。陕商被誉为“人硬、货硬、脾气硬”的“三硬商人”。他们恪守“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这在明清时的商界有口皆碑。4.重名轻利5.优越自负6.不惧风险7.富而思乡8.厚重质直。
3、项目总体概况
本文引用的案例位于以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皇家沙苑景区内。大荔县古称同州,交通便捷,东滨黄河,南临渭河,西接壤,北靠镰山,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处在陕晋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要位置,旅游资源丰富,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丰图义仓,陕西省首个村级农业公园――畅家农业公园;福佑古寨景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尊天马术场,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同州湖”景区及沙苑国家沙漠公园。
商业街景观不仅可以依托上述自然和人文资源,而且商业街位于整个皇家沙苑的北侧,水系部分南北走向,东侧为寺院,西邻陕商会馆,建有戏台及休闲广场,形成完整的景观布局。在商业街内各种形式与功能的绿化构成了统一完整的绿化体系。力求通过点、线、面的系统来组织景观空间,在小镇中形成大大小小有主有次的园林群。注重空,间序列的设计,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各个景观之间互相渗透,并形成景观通廊。
4、设计理念构思
在立意构思和景观营建中运用西商帮文化的并运用了部分体现乡土精神的符号,使整个作品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情上的共鸣。应该深入的挖掘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元素和符号,并且在这些元素和符号的表达过程中,运用多种丰富的手法凸显地域特色,彰显乡土情怀。
主要探索在乡土景观营建过程中历史文化(陕商文化)、造景元素(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西口等)与造景符号(斗拱飞檐、拴马桩、石雕、砖雕、木雕工艺等)之间的关系,分别从自然环境、乡土历史文化、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挖掘关中地区的乡土景观元素、提取展现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关色),分别从景观雕塑、硬质景观、建筑装饰、植物造景等多种乡土景观元素来表达营建。
5、结语
陕商文化附着于滨水景观,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城镇滨水景观承载着陕西的地域文化,滨水商业街设计需要借鉴更多的学科理论和实践方法,使之更为广义和多元化。滨水空间设计带给小镇空间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滨水空间的
规划设计对旅游小镇乃至城镇的发展都有着关键作用,比如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为城市旅游注入新的活力等等。如何塑造滨水空间,不仅能延续环境生态场所空间,反映文化内涵,成为旅游区的主要观光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此类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重点研究目标。
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对商业街景观设计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遵循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创造人性化的商业街外环境,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与文化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未来,生态与人文的共赢,以便设计出地域文化内核的城市商业街区景观,才是创新城市设计、城市个性回归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日本河川治理中心编.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刘云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混合型 高密度 居住区与商业中心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发展也日臻成熟。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二、三线城市也都兴起了一股建设城市综合体的热潮。城市综合体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对建筑的新要求。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及其设计特点
1.1关于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HOPSCA)是出于城市土地资源高度集约需要而产生的,是将城市中酒店(Hotel)、办公(Office)、停车(Parking)、商业(Shopping mall)、集会(Convention)、公寓(Apartment)的功能空间中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补充的能动关系,形成一个多功能、多元复合而高度集约的街区建筑群落。综合体在城市化过程中起着营造城市新的商务、商业中心区,打造城市新地标的作用。同时,在避免城市中心空洞化,减少城市通勤交通压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综合体可分为三类:城市CBD型城市综合体、城市副中心型城市综合体和城市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
1.2城市综合体设计特点
1.2.1 多功能的城市开发
城市综合体给城市带来土地的多功能开发。传统城市的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某些单一功能的开发上,其它功能只作为附属配套,如住宅开发、商业开发等。城市综合体将酒店、办公、城市广场、商业、会议、公寓等功能空间中的三种以上功能进行综合集中开发,形成一个多功能复合城市微缩体。大型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是城市活力之源,现代化的写字楼使城市充满了时代气息,星级酒店的进驻提升了消费的档次,高档公寓及住宅区充满了生机,城市广场聚集了城市的能量与人气。通过公共空间的功能复合,城市综合体催发了冲动性购物和目的性购物混合消费行为,将更多的间接顾客转化为直接顾客,在为商家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引导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模式。城市综合体必将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种主要的商业模式,其综合程度和方式也将不断演化发展。当城市功能需求发生变化时,项目整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给自足”,各种功能相互协调,形成“城中之城”的经营方式。
1.2.2 开放式的城市空间
城市综合体是以高容积率和高密度的设计手法将多种功能的建筑空间集中布置,这种集约布局的规划手法使得项目中能够设置大型的市民广场等公共开放式空间。开放的广场不但有效联系了综合体内各个功能空间,而且与城市空间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综合体内部空间向城市开放,城市空间变成了综合体内部空间的外延;城市空间渗透到综合体内部,综合体成为城市的内涵。这种空间一体化的过程也是综合体城市化的过程,构成了集约化城市的基础。
1.2.3 街坊式的街区布局
城市综合体的街坊式布局很好的保留了城市的骨架-道路和历史文脉。街坊式的布局使综合体建筑群与原有的城市机理形成呼应,将城市的历史文脉延续下去。不会对城市原有的机理造成伤害,割裂人们原有的城市记忆。
1.2.4 地标式的城市建筑
综合体的多功能、大体量的设计,主流开发商的实力打造,大批品牌商家的引入,因此,城市综合体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区域性地标建筑,甚至成为这个城市的新名片。
湖北黄石市市建村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策略
项目鸟瞰图(图1)
2.1 项目背景与概况
2.1.1 项目背景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江南长江中游沿岸。是继武汉之后湖北省建立的第二座城市,武汉城市副中心城市。黄石港区是黄石市中心区域,面积42.4平方公里,人口22万。近几年,黄石港区的财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指标年均以12%以上的速度递增,总量居全市城区第一。黄石港中心区不仅聚集了黄石税务、、财政、、民政、、交通、港务、等政府职能部门,更涵盖了卫生、电信、中小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等市政配套工程。随着黄石大道十几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中心的建成并投入运营,届时必然汇聚大量居住、商务、商业、休闲等复合型消费群体。
2.1.2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黄石港区,地块东侧为城市主轴线—黄石大道,西临滨湖大道,地块南面的天津路是联系城市旧区中心和新区的主要干道,地理位置优越。地块自然条件优越,位于长江和城市核心景观区——慈湖风景区之间,景观资源丰富。项目主要涉及商务、商业、居住三种功能性质。用地335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容积率5.49,建筑密度48%,建筑高度110米。项目包括一栋110m高29层的星级商务酒店、一栋99m高29层高级服务式公寓、七栋30层高档住宅、大型综合性商业中心,及大型地下停车库。
2.2 设计理念及规划特点
2.2.1 项目设计理念
项目设计紧紧围绕着“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的规划理念:一条步行休闲购物主街、三条次要街道以及中心下沉广场组合形成。这种理念强调商业场所具有开放的空间结构、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及公共空间的生活场景化、城市化。
项目总平面图(图2)
2.2.2 项目规划特点
项目地块沿西南至东北方向倾斜,与流经此地的长江水流方向一致,倾斜的地块为错落的建筑布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筑错落布置,争取到了更多的阳光和无遮挡的景观。建筑群体布局由南往北依次规划了七栋高档住宅,一栋星级商务酒店,一栋高级服务式公寓。住宅、酒店、公寓沿用地边界均匀布置,建筑单体通过底层商业联系起来,形成了500米长的“U型”步行内街。建筑组群形成了混合型的高密度居住区和商业中心布局,既满足了居住功能采光、日照和通风的要求,又实现了商业功能的最大化。简洁大方的单体建筑经过精心的排布组合,形成了震撼的现代建筑群体,具有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成为区域标志性的地标。与传统的购物中心相比,本项目的商业中心以蓝天白云代替天花板,自然清风代替了空调管道新风,简洁清新又不失绚烂的建筑,宽窄适宜的街道,没有人潮拥挤的逼迫感,为消费者创造出了一个舒适宜人、富有亲和力的开放式购物环境,让消费者从拥挤的江边小城来到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国际大都市。
2.2.3 交通流线
项目用地周围的城市道路状况为:东侧为黄石大道,北侧为芜湖路,南侧为天津路,西侧道路为规划路,主要人流方向为黄石大道。据此分析,项目商业主要入口设置在场地的东侧,西侧道路为住宅区入口,南北两侧为地下车库出入口,实现了地面人行系统与地下车行系统的分流。商业主要步行入口位于地块东北侧芜湖路与黄石大道交界处,及东南侧黄石大道与天津路交界处,在地块西南侧、西北侧靠近芜湖路和天津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商业次入口。综合体在东北侧入口通过一条弧形走廊进入商业步行街内部,到达街区的中心下沉广场。广场周围分布了通往四个方向的商业街,通过景观电梯、自动扶梯、景观楼梯和人行坡道,将不同层面的商业空间有机的串联起来。 中心广场直径达40米,上下联通5层商业空间(地上4层,地下1层),不仅消除了建筑地下空间的封闭感,而且提升地下商业空间的附加价值。
2.2.4 景观绿化
景观以硬质景观为主,采用规则的树阵、灌木、草坪等景观植物。在步行街主入口设置开放的市民广场,以标志性的演艺电子屏幕为引导,吸引城市道路上的行人驻足、停留,将人流有效的引入商业内街。步行街通过精心设计的铺地、小品,使得景观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同时,对商业的屋顶进行了绿化种植,形成了立体的绿化,实现项目整体设计界面的景观化。
2.3 酒店、公寓与居住功能
住宅区由七栋塔楼组成,沿地块西侧的四栋塔楼可以俯瞰慈湖景区的优美景色。良好的景观,提升了住宅的品质。住宅户型为四居室和三居室户型,顶层设计有豪华观景套房。住宅户型设计方正,动静分区合理,采光通风效果良好。建筑主体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满足了底部商业大空间的需求,使住宅单体和商业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位于地块北侧的高级服务公寓,入口位于芜湖路。公寓立面采用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轻盈的脱开,凸显公寓的高档气息。公寓裙房屋面设置屋顶花园,为居住在公寓内人士提供了便捷的室外活动场所,提升的公寓的居住品质。星级商务酒店高110米,是本综合体项目中最高的建筑,也是进入商业步行街的标志物。酒店裙房屋面设有露天咖啡座和观景平台,裙房还与商业街的精品店结合一起,居住在酒店中的客人可以方便的进入商业步行街购物,融入到体验式购物的乐趣中。
2.4新的辅助设计手段
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建筑技术、材料的更新,现代建筑越盖越高,建筑群体之间的日照间距的处理要求也更高了。本项目规划中,建筑日照设计软件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参与其中。通过日照软件的计算,在保证建筑日照间距符合国家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实现了区域内高密度的建筑群体规划。
日照分析图(图3)
商业规划策略
3.1 新的购物中心理念
生活方式购物中心(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八、
九十年代得到蓬勃发展。它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是新颖多样的购物休闲方式,更有传统商业无法比拟的开放的体验消费环境。国际购物中心协会对 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的定义“位于密度较高的住宅区域,迎合本商圈中消费顾客对零售的需求及对休闲方式的追求,具有露天开放及良好的环境的特征。主要有高端的全国性连锁专卖店,或以时装为主的百货主力店,多业态集合,以休闲为目的,包括餐饮、娱乐、书店、影院等设施,通过环境、建筑及装饰的风格营造出别致的休闲消费场所。”
3.2 商业功能
本项目商业区总建筑面积为73500平方米,包含16000平方米超市、57500平方米综合商业中心(含17000平方米公寓、13000平方米酒店、2500平方米电影院)和商业步行街,形成了合理的区域商业中心的业态组合。商业主力店凭借着品牌吸引力,吸引人流前来消费,成为整个项目聚集人气的“吸收器”。商业步行街依托主力店旺盛的人流,经营与主力商家互补的商品,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购物需求。
3.3 商业动线
商业动线设计在商业建筑的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商业项目必然有着合理的动线设计。商业街的动线设计主要从人流引导和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两方面来考虑,最佳的商业动线应该是“通而不畅”、“畅而不漏”。“通而不畅”的做法是,商业内街连接各个街面的店铺,让消费者方便的到达,避免出现商业死角。内街设计疏密结合,避免出现长直的“铅笔路”,在的街内尽量多的提供“兴奋点”。通过空中连廊和商业广场,将商铺有机的串联起来,让置身其中的顾客能够获得愉快的购物体验。“畅而不漏”,是交通动线从总体上考虑商业各业态的平衡,使得所有商铺的人流通行量趋于最大化。通过商铺的组合以及各种手法引导顾客在商业街内流动,形成“内循环”的模式。增加顾客的逗留时间,促进顾客在其中进行消费,达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中心下沉广场设置于商业街交汇的中心,是人流活动最频繁处。音乐灯光喷泉广场、儿童活动专区、精美花车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多种休闲方式的提供,使消费者在愉悦中提高消费兴趣,实现“消费—疲劳—休息—再消费”的良性循环。
结语
席卷全球的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重视消费体验这一趋势,将顾客从Shopping mall的大盒子中释放出来,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完成消费。作为项目区域首个Lifestyle Shopping Park的市建村城市综合体项目,不仅保留了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的种种优势,而且更加贴合了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体验式消费购物环境。项目区域内配套设施完善,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文化、商业为主体的城市中心区域的氛围。随着周边高档社区的不断发展,未来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市建村城市综合体项目建成后会对本区域内的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擎作用。
篇4
【关键词】商业街;停车空间
咸宁市商业圈是在旧城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改造而发展起来的。该区域留存着咸宁市民的诸多记忆,承载着市民对城市的情感。停车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是促进城市文明和繁荣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品质优雅、健康良好和使用便利的停车环境,对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师们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设计上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1、对咸宁市商业区停车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1.1 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范围圈定为咸宁市淦河大道与温泉路交汇的中心花坛一带商业街区(如图1所示)。目前,该区域内商场、餐饮、娱乐、金融、办公一应俱全。
1.2 路网现状分析
中心花坛商业区路网结构概括起来包括三种:(1)城市主干道,道路交通运行量很大。(2)商场、步行街巷。(3)旅游景区、公园、学校等可通行的机动车道路。
商业区的交通压力主要来自于车辆的迅速增多。同时,该区域商业建筑逐步增多,餐饮等娱乐设施也逐渐成熟并且有着较高人气。特别是上下班时间的高峰期,从温泉路中百仓储到淦河大道与潜山路交汇处,经常发生拥堵,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1.3 停车空间分布
商业街区停车分布主要集中在淦河大道两边沿路人行道上,以及路边划线停车位。
目前该区划道路划线停车位约48个,人行道停车位 210 个,瑞融国际地下停车场80个,白天停车饱和度0.8 。中百仓储地下停车场80个。白天停车饱和度0.9 。
1.4 问题总结
针对咸宁市中心商业街区的调研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后总结出该区停车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4.1 车位严重不足
作为咸宁商业中心区,目前该区域包含有中百仓储,苏宁电器,金门商业步行街,瑞融国际,购物公园,温泉步行街第一街、第二街,文化广场等商业建筑,还有在建的温泉商场改造项目中商商业街,除此之外,还有长江证券、物资局、保险公司、供销社以及工行、建行等几处办公建筑也在此处,而此类办公场所基本没有专用停车场,人行道上的停车位很大程度上,被占用为专用停车位,从而导致流动车位少。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物资局楼下停车区域20个,半天下来流动车辆只有8个,其余12个非流动车位,车主都是商铺老板以及物资局上班人员停留在此。此处停车管理人员反映,很多流动车子没有位置停车,无法满足现有的停车需求。路边非划线区域也时常有泊车,严重影响道路通行。
1.4.2缺乏先进的停车设施
现有停车方式主要为路边停车和人行道停放为主,缺乏新型停车方式引进。由于该商业区属于老城区逐渐改造发展起来的,想要开辟出更多的土地面积当作停车位,显然非常困难。应该考虑更为先进的利用纵向空间的停车方式。
1.4.3城市停车导向系统不完善
从该区域停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该区域目前停车位划分还是较为合理的,机动车停车位和摩托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划分较为科学,但是,依然可以看到摩托车或电动车时常占用轿车停车车位,停车管理人员也只能表示无奈。一方面,没有强制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导向标识不够明显。在商业中心区经常可以看到车辆因找不到停车位而导致无效绕行,从而无形中增加了道路的交通流量。由于路面停车方便备受欢迎,导致商圈路面停车饱和度大,而地下停车场使用率偏低。瑞融国际地下停车场停车饱和度不高,原因在于停车诱导信息缺乏,资源共享程度低。
1.4.4规划停车空间进出方式不尽合理
由于道路停车出入口的设置缺陷,导致车辆从人行道停车位出来与进入人行道停车的车辆发生对峙,导致道路交通堵塞。或出行车辆进入道路立即左转穿越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2、咸宁市商业区停车问题改善和对策
2.1 合理规划与把握停车位的供给
将人行道作为停车空间,一方面,牺牲了行人的通行便利性,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容易损坏人行道的铺地材质;另一方面,温泉路商业区一带及周边地区的行人和车辆都比较多,交通十分拥挤,如果过多设置路边停车空间,会导致本来就比较拥挤的交通现状更加混乱。那么,更多的车位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呢?
首先,在旧城扩建改造过程中,建议新建的建筑一定要配置地下停车空间,并合理规划进出交通路线。
其次,适当的拆除部分旧的建筑,将其在规划当中,留出足够的广场空间作为建筑前停车场。逐步摈弃人行道停车的方式,消除安全隐患。
再次,依据车辆通行量,量化路边停车位的数量。在车流量较大区域,尽量不划停车线,以舒缓交通压力。
对于建筑的边角处这样一类具有不确定性的空间,可以精心对待合理设计,达到有效利用空间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2.2 优先考虑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机械式立体停车空间是运用机械设备作为运送停放车辆以提高单位面积停车数量的停车空间。立体停车空间具有节省空间,节能环保,取车方便等特点。车辆的全封闭式存放,也增加了汽车的防盗性和防护性。尽管立体停车库的施工周期较长,建设资金高。但是作为停车设施的选择,立体停车空间是一个长期性的综合效益的选择。随着商业区对停车需求的增加,停车设施建设的成本可以分布到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停车造价中去。
2.3 建立合理的停车管理机制
通过停车诱导系统可以缓解城市商业中心区停车困难。目前停车诱导系统的整体结构,可初步分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网、信息采集、信息维护、信息控制处理中心、电子可变信息情报板六个部分,各部分分工、协调,围绕控制处理这个核心,共同构成有机整体。停车诱导系统包括空车位信息采集控制器、中心控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诱导显示牌。通过各种方式向驾驶员提供停车场的位置,使用状况,路线选择和相关道路交通状况等信息,可以均衡停车的空间分布,避免停车需有过于集中,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因寻找车位而无效绕行,减少交通流量,提高停车场的泊位利用率。
2.4 咪表停车
咪表停车是利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软件技术和电子设别对城市泊位进行定位、计费、标准化核算的一套电子泊车管理体系。实施停车咪表及时收费是合理有偿使用市政设施资源、规范收费主题、统一收费名目的好办法。可以规范道路停车,强化交通秩序。目前在很多省级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咪表停车管理,不仅有效的规范了停车收费制度,也减少占道停车的车辆,提高静态交通设施效能,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3、停车空间布局形态概念性方案的设想
3.1 架人行天桥
淦河大道横穿温泉第一街与第三街即购物公园,在该十字路口还设置有公交车站。平时车流量人流量都较大,堵车严重。建议在一街和三街之间架起人行天桥,这样可以很好的贯穿两条步行街,不受主干道淦河大道的车流影响。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同时提高人行的安全性。另外在中百仓储十字路口处也可以考虑建立人行天桥,实现人车分流,提高机动车流动性,解决滞留时间长的问题。
3.2 文化广场地下空间改建用作地下停车场
文化广场地下一层空间利用率低,空气质量差,目前作为娱乐空间在使用,存在各方面的安全隐患,建议将地下一层作为停车场,中庭部分设计景观节点。游客在停车之后直接通过中庭电梯上来,可以提高文化广场的便利性,环境效果也会得到改善,提高人气,活跃商业氛围。
3.2 拆除新建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将停车场的设计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例如,拆除中心医院旧址后,新建的建筑尽可能往东南方向退出。留出足够的广场空间,作为路面停车。另外新建建筑设置地下两层式停车场。另外在鄂南工贸大厦那一块也可以开拓出空间出来,作为立体式停车场。该处临近商业中心区,单位也较多,固定停车俩数量相对也多。该处设计立体式停车空间,既能满足固定车辆,也能提供较多的流动车辆停车位。
结合上诉三点建议,可以在中心花坛商圈行程三个主要的相对较大和集中型的停车空间,做到将停车位尽量控制在环岛之外,减缓中心区的交通流。在核心地段用人行天桥来贯通步行空间,进行人车分流,可以十分有效的减缓交通压力。
4、结语
城市商业中心区停车问题需要当地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车库管理商家、交通参与者共同参与协调统一。本文对咸宁市商业中心区停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设计建议与控制方法,希望本文的理论研究对以后的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峻等著.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信息诱导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江文平,李克平,廖明军.从停车特征分析入手解决商业区停车问题[J].市政技术. 2007年
[3]赵红静.城市商业区公共停车区域空间设计研究[D].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年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郑东新区;风格;规划;顺驰第一国际
1.项目概况
顺驰第一国际位于郑东新区cbd外环和第三城市中心轴线的交,占地面积4394.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8364平方米,于2004年9月28日开工,预计2006年10月公开发售,是顺驰集团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出的首个5A级智能化甲级写字楼。整体规划建筑沿地块边缘布局合理,有利于中心景观的营造。地块地势平缓,有利于营造简洁现代的景观空间层次。但由于地块被分三块,中间连接地块狭长,不利形成良好的景观界限和衔接。
2.凝炼“仕家”的景观主题――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其“仕”:学也;其“学”:觉悟也。表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方能觉悟生命,而“仕者”,是觉悟了生命意义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的根基,“家”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仕家”界定了消费者家庭的觉悟品质,也就界定了“仕家”环境与生命意义的联想方向――去狭隘以向开敞,远混杂而近秩序,避喧嚣以取宁静,逆潮流而顺自然。
3.景观特征与文化特征
3.1以经典之美规划场所
古希腊哲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构造他心目中世界的秩序,在“高林?仕家”,以几何园林的形式开扬场地,使其明朗清楚和富有气势,呈现古典几何学的经典之美。
3.2 以线性之美串联场所
通过景观主轴线营造小区的向心力,将区域的主题景观串联起来,以线性的交通组织带动景观组团。简约的线性几何布局,结合空间变化与环境,创造出道路系统及场地空间感,使整个场所具有统一性和趣味性。
3.3 以文化景观提升场所
几何形式的文化景墙,思想者的主题雕塑的设计等,以达到“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的主要目标。主设计格调优雅、浪漫、富有古典生活气息,入口两处林荫大道引人入胜,业主可以感受得到这里是一种画境、一种文境、一种宁静。
3.4 以立体绿化改造场所
园林建筑、地坪紧密结合地形,随行就势,最大限度减少土方工程量,在挡墙处设置了多级高差,舒缓了一级高差的垂直坚硬感,并且增加绿色廊架停车位,对硬质挡墙进行了一定的空间遮挡,使空间感受和视觉效果更加的丰富,围墙的设计?很好的与周边环境和谐。采用立体式绿化围墙,利用景观生态护坡的方式消除高差;在道路边增设特色景观小品,增加了整个挡墙的趣味性和绿化的层次,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3.5 以水景营造宁静场所
设置有精致的水系,平静淡雅水面中栽植一些水生植物和水中树池,显得简洁大方。水池的周边设置了亲水平台,是小区业主休闲的好去处,以“流、跌、涌”等形式,互为点缀,交相辉映,人们可以更好的感受水的灵性和水的魅力,给新贵一种高雅惬意的水景享受。
3.6 以景观元素丰富场所
在本案中绿化设计以“花园、生态、保健”为设计定位,营造“仕者”宜居的绿化环境。以“简洁融洽、精致完美、独树一帜”为绿化设计目标,实现了创造“仕者”生活的美好愿景。
3.7 以交通组织整合场所
根据地形特征和建筑布局,采用环状道路通行,人车分流,并严格控制车辆进入小区,为业主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环境。简约的几何布局,结合景观空间变化与环境感受,道路系统融于小区环境,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合理的交通组织令社区有序而安宁。
4.景观设计与文化的结合
本案景观规划以“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为诉求,以几何园林与线性景观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观表达,通过景观主轴线营造小区的向心力,将景观串联起来,各主题空间中布置景观构筑物与景观小品,赋予空间不同的文化意义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4.1 高林化境
高林化境的景观规划以“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为愿景,以几何形式的景墙开扬场地;以几何园林与线性景观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观表达。几何状的景墙、几何状的景观跌水,其效果明朗清楚富有气势,呈现古典几何学的经典之美。主入口雕塑选择为思想者,当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纯升华,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征。思想者的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含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与整个园区的“思想者之家、觉悟者之家”的主题紧密贴切,沿袭了Art Deco现代建筑的风雅气韵和低调的奢华风格,显得有亲和力和高贵典雅的气质。
4.2听香水榭
听香水榭其寓意为环境清雅宜人,安静闲适的地方。域中设置了镜水廊桥、琴韵广场、咖啡茶座等,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氛围,人们可以在这里听水声、畅谈人生、促膝品茗。镜水廊桥的水景让环境更加的妩媚,亲水平台满足人与水亲密接触的愿望,卵石在微波下隐约可见,涌泉的形式活泼可爱,使整个小区具有勃勃的生机。水边的琴韵广场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恢宏气势,以几何纯粹装饰线条彰显无限景观魅力,与高耸流畅挺拔的Art Deco现代建筑相呼应,以倾泻而下的流水彰显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独特的韵律感。水声、笑声、畅谈声与新贵名士追求的高贵感不谋而合,代表永恒向上的人文精神。
4.3 景观街区
独具特色的“景观街区”思想,打造现代感强烈的商业街景区,主要考虑到与与CBD的衔接关系和人流问题,其空间设计是从半开敞到开敞,从小区向外渐次过渡到宽敞林荫大道的路面。整齐的林荫大道、的格调小店、悠扬的笛声、惟妙惟肖的雕塑小品、丰富的夜景灯光,给街区带来一丝别致的情趣。商业街植物设计主要采用规则式种植的方式,构成该空间的高层框架,同时在乔木间点缀造型现代感强烈的灯具丰富夜景色彩,并按一定距离设置线条简洁的草坪灯,和谐中蕴含着变化。营造出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具有浪漫气息的娱乐购物的街道环境。
5.结语
经历过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记忆和经历不断浮现叠加的小区,才会成为城市的永恒。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场所,一个空间,只有充分正确地考虑了“人”因素,才能使设计的场所焕发生命力,成功的景观设计正是在承受住社会洗礼考验后自身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韩昊英.日本1968年《城市规划法》划线制度的实施成效及政策启示[J].北京规划建设,2008,(02).
篇6
关键词:旅游街区;餐饮产品;开发;对策
靠近旅游景点的旅游街区一直是游客旅游的重要选择,在旅游街区附近的旅游活动中,餐饮类旅游消费和购物类旅游消费是游客旅游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又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成都旅游街区餐饮旅游产品的销售直接影响旅游行业的收入,也同时影响游客的旅游消费体验。因此对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一、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现状
(一)成都主要旅游街区与四川特色餐饮产品的概念界定
成都是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众多,在中心城区和各郊县都大量分布着旅游景点和旅游古镇。论文讨论的成都主要街区是指在成都主城区的以下六个旅游街区是最为典型的游客聚集旅游街区: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琴台路-青羊宫-杜甫草堂沿线、金沙遗址-一品天下沿线、文殊坊、春熙路-大慈寺沿线。
四川美食一直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四川特色餐饮旅游产品是能够让旅游者现场消费或购买的,具有四川传统特色文化的餐饮类产品。
(二)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现状
通过笔者对以上六个街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向游客发放的问卷调查,发现六大旅游街区餐饮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差异很大。武侯祠-锦里街区是大众游客市区旅游的首选,武侯祠-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这三个街区建设更适合游客步行自由旅游,街区内的餐饮类商家对游客的吸引力更佳,金沙遗址-一品天下沿线、琴台路-青羊区-杜甫草堂沿线、春熙路-大慈寺沿线这三大街区,由于街区范围大,或缺乏统一规划专门针对旅游设计的商业街区,或缺乏对徒步旅游的相关辅设施,街区内的餐饮类商家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明显。
在调查的街区内,大多餐饮类商家的产品都具有一定四川地方特色,综合起来可以主要归纳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现场消费的餐饮食品饮料,例如川菜、各类四川小吃餐厅或作坊、火锅(或麻辣烫串串、冷锅鱼等)餐厅、茶馆;另一类是可以携带的餐饮类商品,例如工业化生产的食品(牦牛肉干、豆腐干、四川风味调料等食品)糕点糖果、茶叶等。两大类产品的核心产品都是四川典型的菜品或风物特产,在旅游街区的一些店家会注意将门店装修、店员服饰或商品包装上加入一些四川特色,但大部分商品的销售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现场消费类产品的游客评价都不是很高。
二、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的问题
(一)产品缺乏旅游区主题特色
产品本身与所在街区的主题文化关联性不大,造成产品缺乏特色,游客容易形成“去了一个街区,就没有必要逛另一个街区”的观点,街区和产品都缺乏对游客的有效吸引力。
(二)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所有的四川旅游土特产商店都卖相似的产品,如牦牛肉干、豆腐干等产品,甚至卖场场景布置几乎无差异;现场销售的产品也是传统的产品,每个街区的餐饮产品都雷同,不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
(三)产品缺乏有效的营销
各个街区的餐饮类产品门店营销仍然较多使用人员现场叫卖的销售方式,没有使用适应游客新需求的营销模式,经常造成游客对产品缺乏兴趣直接不进店,或进店后觉得没意思很快就离开。
(四)产品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特色需求
游客需求的旅游特色性,造成对产品的消费形式和购买形式都和普通消费不同。外地来的游客,对异地文化需求在街区的餐饮产品中未能满足;本地游客对美食和美境的需求在街区的餐饮产品中也未能满足。一些餐饮土特产商品虽然不错,但又不便于游客长途旅游携带。诸多原因造成游客对旅游街区的产品满意度不高。
(五)忽略本地客和重游客人的需求
街区的商家在设计产品时,忽略了比重较高的本地客和重游客的需求未得到满足,造成很大的市场流失到街区外的大量商家。
三、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街区主题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成都主要旅游街区的街区经营者或管理方应该提升统一规划指导力度,必须规划设计街区的主题文化,明确街区的文化主题。每个街区要有意创造或调整街区的主题文化,例如:武侯祠-锦里可以推出的“三国与智慧”文化主题,文殊坊主打“生活中的佛学”文化主题,金沙遗址街区主推“古蜀与天人和谐”文化主题,宽窄巷子主推“蓉式休闲”文化主题、杜甫草堂街区的“诗词读书人”文化主题等。当然,笔者设计出的以上街区文化主题不一定最妥当,但街区的经营管理方应该有意让几大街区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主题特色。
在明确的街区主题文化基础上,各街区新引入商业项目时,就可以给入驻的商家进行引导,开发出有街区文化特色的商业项目。在成都市区游客常去的几个旅游街区,如武侯祠-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囿于大部分是已经成熟的街区,很难快速转变现有商家的经营产品,但在商家转项或更换时,逐步引入与街区主题吻合的商业项目,经过一段时间后,街区的主题特色逐渐明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本地客与外地客的吸引力,才能使商家产品文化内涵得到提升。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金沙遗址周边,还未有形成成熟的供游客集中购物与用餐的旅游街区,在街区未来的规划设计时,必须优先考虑从街区主题文化的角度引入商业项目。在开发项目时,重庆陶然古镇的经营模式很值得借鉴,该旅游古镇采用统一规划经营,主打巴渝民俗文化,所有餐饮商家都主营巴渝地区民间饮食项目,店店不同,各具特色。新街区在经营时,一定要明确主题文化,帮助商家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二)优化产品品种,避免同质化经营项目
同一街区的运营商应该避免经营项目同质化,餐饮项目尽量体现地方特色或街区特色。不少街区管理者已经注意到,在引入项目时避免雷同,但餐饮类产品的特色经营与经营品种的优化,最终还需要依赖商家自己来具体化落实。商家在经营自己的餐饮项目时,一定要与本街区的其他项目有诸多不同,依靠多个创新来形成吸引力。
现有旅游街区的餐饮产品品种众多,但产品最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场消费的餐饮产品,另一类是可携带的餐饮商品。这两类产品在设计时一定要区别对待。
优化设计现场消费的餐饮产品的思路有:提高消费者消费过程的不同“体验”,例如在消费品尝时可以引入文化性娱乐观赏项目或知识性饮食项目(现场看川戏表演,听评书,现场品味功夫茶,增加四川当地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图文说明,现场观赏或参与产品的制作);餐饮菜品的烹制在遵循四川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各种创新;菜品饮品盛具的四川特色化外观设计等。
优化设计餐饮商品的思路有:选择符合顾客心理的定价;注意把传统寻常产品的合理组合;独特细腻的口味提升;便携式的包装和具有浓烈四川特色的包装外观设计;提升卖场销售氛围。例如,传统的四川餐饮商品有牛肉干、调料香辣酱、豆干、糕饼糖果、茶叶、地方食材原料等,单独销售某一产品时,或单价太高(牛肉干等成本较高),或缺乏吸引力(糕饼糖果类产品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不强),但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进行组合包装,降低原材料的单位成本,将四川特色元素融入包装外观设计,这样的商品能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外地游客来购买赠送亲友。餐饮商品类产品的经营商家一定要注意提升产品在销售现场对过路游客的吸引力,通过各种措施使游客能够快速做出购买决策;同时,为了避免网络购物对实体店的影响,一定要保证门店销售产品的独家或独特创新,使顾客通过电商渠道无法购买。另外,餐饮商品通常价格低体积大,销售商同时应考虑为购买者提供便捷的快递运输服务,避免游客因购买商品带来的旅途不便。
(三)以游客为中心,设计各类特色产品
1、明确不同游客的需求,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根据是否是首次来街区旅游,游客可以分为首次游客和重复游客两大类。这两类游客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首次游客对餐饮产品的需求表现为:外地居多,对异地文化渴求强烈;对街区餐饮产品位置布局不熟悉;现场销售场景对购买行为影响较大;对某些太重的口味、特殊的原材料产品不能接受;餐饮产品的品尝不影响后期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复游客对餐饮产品的需求表现为:本地人居多,餐饮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口味要求本地特色更浓郁或有与众不同的创新;能满足款接待亲友的现场消费硬件条件;消费过程的体验对二次购买行为影响大。商家应该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开发出能满足两类游客的产品,提高产品对两类游客的吸引力。
2、根据产品特性要求,设计两类餐饮产品。
根据消费形式,将旅游街区的餐饮产品分为现场消费类餐饮产品和可携带的餐饮商品两大类。这两大类的消费特点造成商家在设计产品的要求不同。
商家在设计现场消费类产品要注意:食品口味设计要针对本地和外地游客区别对待;饮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要注意游客的禁忌、安全卫生与营养均衡;同一店铺内产品应尽可能互补配套;提升游客休息品尝区的硬件设施与用餐氛围;尽量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游客主观感受到的产品性价比提升。
商家在设计可携带的餐饮商品要注意:产品包装后重量体积小巧,包装不易损坏,产品不易变质便于携带运输;同一包装内,产品组合内容丰富,体现地方特色;产品独特性,不易受网络购物的冲击;提供相关的辅助食用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供选择的便捷可靠邮寄快递服务。
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需求和两类产品特性,按以上要求设计出的餐饮产品才能吸引游客。
(四)改进传统营销模式,提高游客关注度
1、提升印刷宣传资料的推销效果
由街区管理方统一印刷旅游与美食地图指南在街区入口处发放,例如“舌尖上的锦里”或“锦里美食攻略”等宣传资料,在宣传资料中将每家餐饮商家的主推产品介绍进去,提高游客的信息知晓度,让游客在进行餐饮消费时有参考资料。某一家餐饮店商家也可以自制印刷宣传品,但此宣传品不能只有广告,而应该是对游客在本地旅游有实用价值的宣传资料(如成都旅游地图、街区周边景点旅游图、成都相关旅游文化介绍资料),在景区入口处发放给游客,让游客能主动保留宣传品,提高对产品的关注度。另外,商家还可以选择在本旅游街区一两家提供互补产品的商家联合营销,在宣传品中加入这几家店的优惠券。
2、重视微营销与电脑网络营销模式的使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越来越普及,各类商家都应该重视在手机平台的营销策略。通过调查发现,来锦里旅游的游客中,一半以上都是20-40岁的人群,此类游客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能高达90%以上,因此微营销模式是商家必须考虑的。例如商家可以开通最近比较流行的普通微信账号和微信公众账号,普通微信账号用于与客人在朋友圈交流互动,公众账号用于商家的相关信息,这样能提高使用微信人群的知晓率。商家在门店提供免费WIFI,并在门店展示微信公众账号与二维码,对成为粉丝的客人打折或优惠活动等,提高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亲睐。
除了微营销以外,还应该重视通过博客与网站论坛来提高新游客的关注度。游客到某地旅游,通常习惯用电脑提前在常用搜索平台(如百度、谷歌、360等)上查找旅游目地相关信息,所以开通餐饮门店的博客与论坛,同时在重要自助游网站上发帖,才能让使用电脑查找信息的游客关注到店铺情况。餐饮商家开通的博客与论坛,必须经常有更新与跟帖,及时把产品以商家和游客两个不同角度展示给新游客,才能对使用电脑查找信息的游客产生良好的广告作用。
3、重视与重游客之间客户关系的维护
篇7
[关键词]寻根;文化旅游景区;李家龙宫
Primary Exploration on The Cultural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eeking Root Class:As The Li Familys’ Dragon Temple of ConstructionalDetailed Planning of Scenic Spots Example/Sun XiaoLi,Zhang Rong,Liu Hang
Abstract: The Li Familys’ dragon temple is the birthplace of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in place of a memorial temple west Gansu, existing for bright buil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dragon temple left over from the lees sacrifice area part building and yard . Resently facing with lots of problem,for exmple the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small size, reconstruction money into big,etc.The planning problem in full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 through proper planning scope, delimit 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goals, adjust the space structure of the lan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spot to interpretation,the formation of sacrifice, “seeking yor roots、cultural display”as the theme, omni-directional demonstration time of lee culture connotation, type a scenic spot.
Key words: seeking roots,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The Li dragon Familys’ temple
李家龙宫是唐太宗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宝地建立的宗祠庙,是中华李氏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它位于陇西县城区西北部,南侧为已建成龙宫仿唐商业步行街,东侧为原住村民住宅,北侧为生态农田。
景区占地4000m2,建筑面积1491m2,除钟楼、鼓楼为新建建筑,其余九龙殿、李崇殿、李琼殿、两座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头天第一门等均为古建筑。建筑上的屋脊砖雕出自北宋镂空雕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目前相继有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我国各省区李氏族人约10万余人次到此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
1.李家龙宫历史演变
其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钦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唐末遭毁。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明万历年间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明建李家龙宫总体建筑布局为“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建有北天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撰写“仰弥高”竖匾额悬挂在“北天第一门”上,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解放后龙宫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后改为学校才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李家龙宫、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
2.1发展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景区为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同时处于陇中四县丝绸之路人文景观长廊风情线的重要区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2.2制约条件
景区规模过小,游览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未能从整体上形成形象和品牌效应;景区周边以自然村庄风貌和现代仿唐建筑为主,建筑风格各异,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 景区周边村民住宅建筑面积约为7.3万,人口密度大,未来开发建设将面临系列的拆迁安置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诉求是景区建设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
3规划构思理念
3.1规划构思
规划在还原李家龙宫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拉大景区框架和格局,形成“以道教文化为渊源,以祭祖寻根为脉络,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多元型、复合型文化旅游景区。
3.2规划目标定位
以“李家龙宫”为载体,以“李氏寻根”为主题,以“寻根祭祀、文化展示”为核心产品,集“旅游观光、寻根祭祖、文化交流、文化展示、文化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型旅游景区。并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⑴ 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大宗祠,海内外李家组织和李氏族人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
⑵ 与陕(西安大唐贞观文化)、豫(鹿邑老子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三大优秀文化遗产区;
⑶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全方位演绎“李氏文化”的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
⑷ 甘肃省文化旅游新地标。
4规划方案探析
4.1特色分区及项目策划
规划形成“一轴、三心、十区”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
⑴ “一轴”:南北向景观延伸轴,将仿唐商业街中心轴线延伸至北环路,形成南北向与威远楼相呼应的绿色开敞通廊;
⑵ “三心”:北极池景观中心、伯阳广场景观中心、关帝庙景观中心;
⑶ “十区”:广场集散区、文物保护区、祭祀活动区、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李氏文化交流区、李氏文化展示区、李氏文化创意区、李氏文化研究区、古玩艺术品交易区、民俗商业区。
①广场集散区:龙宫广场―――集旅游服务、集散、游憩、休闲为一体的李氏文化文明展示的大窗口。其打造应与李家龙宫整体规格协调统一,突出皇室的尊贵及气势的恢弘。在形象及景观的设计做足“龙”文章,广场中心轴线铺设汉白玉龙形浮雕图腾,浮雕两侧布置18根汉白玉龙雕景观柱,代表“十八子李”,象征李姓子孙繁茂昌盛。广场地面雕刻李氏族谱以及李氏名人诗词歌赋等。
②文物保护区:为现存明建李家龙宫文物保护区,应严格保护,并适当修缮整理;同时在龙宫大门及陇西堂大殿中轴线上新规划戏楼一座,并以戏楼为中心对称规划子奇亭一座;将现有“沙柳”列为“古树名木”进行定期修剪和养护,修护其“龙”的姿态。
③祭祀活动区:结合陇西堂大殿及规划的两侧配殿,在殿前形成开阔露天祭祀活动场地,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更衣沐浴需求,规划涟漪苑一座,以仿明清建筑风格为主。
④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园林游览区―李家龙宫的历史传承区,根据历史记载构架“后五山”格局,并在构园过程中将李姓文化元素通过景观布置的手法进行全方位展现,此区域将成为陇西县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具体布局手法为:
a 以老子朴素辩证法“道法自然”思想为主线,将佛教、道教中的元素进行集中体现。运用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方式创造微地形景观,将太乙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等五座假山和北极池、九州同李阁等历史景观进行重新诠释,形成一副山水相依、别有洞天之美幻胜境;
b 将各地李氏先贤中有影响的李氏宗祠,如闽越江王祠、西平郡王祠、吴王祠、渔阳滕王祠和入闽始祖祠等围绕北极池形成若干院落。并对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茶道、养生体验、诗社、曲艺表演等项目,使主题景区不仅具有祭祀游览功能,更多的是一个大众市民休息娱乐参与的主题公园;
c 以祭祀大殿为背景,规划水秀表演区,并运用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策划情景舞台剧《李颂》,如秦王破阵乐、霓裳雨衣舞等,表达陇西李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d 园内广植牡丹、李树。陇西与牡丹有着异常久远的渊源,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每年“五一”节前后,恰逢陇西民间四月八朝山会.又称“浴佛节”,时值春花正茂之际,田园苗青花放,各处牡丹勃发怒放,争奇斗妍,生机盎然,真有“一展倾城色,骚人费评章”、“贵游赏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的壮观景象。
⑤李氏文化交流区:礼唐宫(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以龙宫游宴、歌舞演艺、商务吧等为特色功能的集演艺、展览、休闲、娱乐和食宿于一体的高档星级酒店,是最能表现和反映陇西当年商贾云集、大唐繁荣盛景的一个重要业态。同时也是政府接待中外嘉宾及展示城市风采的接待中心。
⑥李氏文化展示区:陇西李氏博览馆――世界李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为全国最大的单一姓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该馆是集收藏、动态展示、阅览于一体的文化展示馆。以“追本溯源”为主题,将李氏文化的起源与李氏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展示。具体展示手法可通过文物,小型室内场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几种,以再现李唐文化的华丽场景,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耳目一新的直观感受。
⑦李氏文化创意区:引进知名美院等国内外机构,开展系列创意设计活动并落户文化创意园,对文化创意园中的各个建筑院落进行相应的主题化,并利用国内外设计大师的创意水准和知名度,吸引高端设计群体关注李家龙宫文化遗产,开展国际化的创意设计活动。将文化通过产品形态进入文化创意园各个院落,这些产品将带有鲜明的国际时尚色彩、李氏文化和陇西传统文化要素,并通过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购物和体验模式,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⑧李氏文化研究区:李氏文化研究会馆,除正常的文化研究室之外,兼具文史资料开放阅读功能,内置相应的图书检索系统以便游客参观时实时查阅资料。馆内定期开设大众讲堂,邀请知名教授讲授与李氏文化相关的文化课程,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李氏文化,并在当地形成相应的文化研究氛围,弘扬和传承李氏文化。
⑨古玩艺术品交易区:集文物商店、鉴定评估中心、拍卖行、典当行、古玩艺术品展厅、艺术画廊、民间艺术品集市、古玩经营配套店等于一体,打造甘肃省档次最高、功能最齐备、服务设施最先进的专业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⑩民俗商业区:由美食沙龙、特色小商品零售及作坊区和休闲娱乐时尚街区组成,在此集中展示陇西特色美食、小商品、茶楼客栈、手工作坊等民间文化载体。
4.2节庆活动策划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节庆活动的策划及宣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李家龙宫景区主要从两方面开展节庆活动策划。一是主题节庆:以“盛世话李氏,名城祭始祖”为主题的“寻根祭祀大典”系列活动,既弘扬光大了李氏始祖文化,又传播了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使古老文化与城市文明交映生辉,节庆品牌与城市品牌联动增值,借助李氏文化的张力有望将活动办成一次城市文明与城市品牌传播的盛会;二是专项节庆:在主题节庆的支撑下,开展多种专项旅游活动,如牡丹花卉节。在节会期间,举办赏花、灯展、书画、摄影展、洽谈会等活动。同时开展云阳板舞、陇西秧歌、戏曲、草编、土陶、剪纸等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5结语
李家龙宫景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举措,它对于体现陇西古城历史发展、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区的开发建设应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开发,并建立合理的运营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经验与理念,使景区显示出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李家龙宫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孜,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依托城镇和谐发展途径―以黄帝陵与黄陵县城为例[J].规划师,2011,(1):181―27.
[2] 何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保护利用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1,(1):181―27.
[作者简介]
孙小丽,城市规划师,陕西省旅游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室主任
篇8
关键词:旅游城市;立体交通;步行系统;全天候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58-03
1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出现与形成基础
1.1 西方国家步行交通体系的起源和发展状况
1.1.1 步行交通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机动化交通的出现,人机交通的矛盾开始突显,在西欧和美国开始了道路规划及步行交通的研究。二战后,在英国新城的购物中心和许多城市开始出现如商业步行街、步行走廊、高架步行道等人行步道的个体形式。20世纪50年代,Team10小组代表人物史密斯夫妇提出将地面街道引入高层住宅的“空中街道”理念,这对城市步行系统立体化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真正意义上的人行步道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在城市中心区推广步行化策略。步行区的形式也趋于多元化和系统化。
1.1.2 城市交通的需求促进了步行系统的发展
现代化城市是区域经济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大量人流和车流的引入所带来的交通压力更为明显。美日等国家针对这种情况,早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就相继采取了人车分离、多层次交通并行等措施加以缓冲,并强调人行步道系统的独立与完善,对欧美其他国家专用步道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借鉴意义。
1.2 国内城市步行交通现状的基本情况
1.2.1 国内城市总体步行交通尚处于过渡期
由于我国城市步行交通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雏形,主要表现为商业步行街、地下商场、过街天桥等个体形式的基本通行载体,远未形成系统化形态。针对步行系统的相关研究也仅限于粗放型的宏观规划和局部的通道设计层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
1.2.2 国内主要旅游城市步行交通尚未形成结构体系
随着城市旅游业向城市旅游的转换加快,国内旅游城市步行交通建设投入的重点基本集中在商业街区的打造上,比较分散,造成此类以步行为主的商业街在空间对外联系和旅游资源辐射效应方面都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立体网状延伸结构。
1.2.3 以厦门市为代表的新兴旅游城市对步行系统的建设需 求日益增强
位于海西前沿的厦门是典型的滨海旅游城市,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厦门市的步道通行体系主要集中于鼓浪屿、环岛路、中山路等风景旅游区,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城市品位和旅游价值,交通疏导功能其次。纵观厦门市各区步行系统相关规划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不足:
①缺乏总体的系统规划,区域化明显;
②设计手法多样,缺乏同一标准;
③缺少与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联系[1]。
在全天候方面,除中山路骑楼建筑提供一定条件外,相关设施更为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运转效率,这也是目前国内除香港外其他旅游城市的通病。
2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要点
2.1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条件
2.1.1 城市地理气候等内在因素的制约
当地气候环境条件是影响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如高寒地区城市对半室内恒温环境有较高诉求,多风雨地区则需注重应对防风遮雨方面的效果。厦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强烈且多雨,局部近外海区域海风较大。这就要求全天候系统特性在遮阳、避雨、防风等方面都要有所体现。
2.1.2 城市旅游规划的外部影响
城市旅游规划是旅游城市总体规划中作为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明确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策划;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等[2]
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步行系统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以在总体城市模型体系中给予全面、具体的控制性要求和补充。
2.1.3 城市交通的综合要求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需考虑城市交通的要求,明确步道在各个区域和路段的功能定位,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系统的贯通性、便捷性和舒适性。
①贯通性:步行系统建设最重要的作用即整顿现有路网系统,联系贯通现有交通载体,打通局部无法通行的区域,保证全天候步行系统在既定范围内形成有效可达的网络系统。本案中,由于系统需穿过部分老旧居民区及商业区,现状情况复杂,规划设计前应对相关片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市政现状、未来城市规划做详细的调查研究。
②便捷性:目前国内旅游产业特别强调实效性和运营效率,方便快捷的步行交通可以提高旅游价值产出。本案中步行系统的建设主要连通仙岳山公园景区与火车站交通枢纽及附属商业圈,因此对人群的疏导作用也应给予重视。
③舒适性:作为完全依靠步行构成的通行方式,在通行舒适度上的要求更高。除了全天候所提供的必要设施外,沿途也需提供休息、观赏、便民的相应设施,对于沿途景观也有较高要求。厦门市作为旅游城市的品牌特征,也为步行系统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2 全天候步行系统具有明确定义
步行系统作为慢行体系最普遍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化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普通人行步道的概念有较大差别。人行步道主要是指通俗意义上用来承载步行交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而作为“城市公共空间”[3],人行步道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点:
①它是一种空间系统,具有空间的基本形态特征(如量、形、质)。
②它的空间形态呈现明显的线性特征。
③它是一种公共场所。
④作为城市生活的载体,它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
⑤它是城市步行交通的物质载体,也是联系城市中各种功能要素的纽带,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全天候步行系统相对于一般的步行通道而言,定位更明确,功能更完善,也更强调人性关怀。这就要求步行系统从服务城市的高度得到更全面的完善,即在满通功能的基础上,不受天气、环境、出行时间等外部因素影响而被限制通行,满足诸如避雨、遮阳、挡风、夜间照明、室内恒温等可控条件,最大程度上体现步行系统的使用效率,即全天候范畴。
3 厦门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案例详解
3.1 项目背景
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是厦门市2011年城市建设五大战役的重要项目之一。其中,仙岳山至火车站路段跨区域典型,建设基础相对比较完善,最具代表性,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对象分析论述。本案以厦门岛中心地段的仙岳山公园景区为起点,由北向南经西郭片区、市文化艺术中心,连接育秀路以及以现有骑楼建筑为主体的凤屿路,终点至厦门火车站,全长约3.8 km。
3.2 系统建设标准的制定
3.2.1 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的基本规范
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曾颁布过相应的建设规范[4]:诸如步道净宽不小于3.6 m,主要交通步道应不小于6 m;步道净高不应小于2.4 m;步道应具有空调和适当的照明条件;应通过建筑物中庭与地面相连,并适当布置出入口,把步道与地面人行道联系起来;步道应具有通透感;具有完整清晰的信息提示,标明出入口位置和各主要集散点位置;步道两侧布置适当的使用活动内容,提供活动支持,提高效益等要求。
3.2.2 全天候步行系统规划的建设标准
从5个方面归纳全天候步行系统规划的建设标准,如图1所示。
①尺度规范。作为一种建筑空间,需有统一覆盖面宽和高度限制。本案借鉴部分明尼阿波利斯市步行系统建设相关建筑规范,结合区域通行环境,确定步行系统的最大通行净宽和净高都控制在2.5~3 m内,保持舒适的空间感。
②外观形式。全天候步行系统可分为封闭式、檐体式、通廊式三种基本形式。封闭式――室内或半室内通行空间;檐体式――依靠建筑屋檐单侧开放的通行空间,如骑楼建筑的内部走廊;通廊式――在开放的人行道或广场上设置专用的步行走廊。通廊的外观要求应与周边环境能够和谐共存。
③材质的选取。全天候步行系统材质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特征,可选取多种类型的复合材料,如玻璃、木材、金属、合成塑胶等。厦门市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空气含盐量高,夏季平均日照时间长且多雨,因此在顶棚材料上宜选用高铬不锈钢、高强度铝塑板以及不完全透明的PC阳光板等材料,以保证耐蚀性、易清洁和良好的透光性。
④色彩的确定。全天候步行系统的色彩主要体现在步道铺装和顶棚建筑的色彩上。步道铺装允许形式多样化,对顶棚建筑的色彩要求则较为严格,需考虑建筑统一基调、周边色彩环境以及系统中不同形式之间衔接的因素。本案中顶棚柱体采用暖白色铝塑板和哑光不锈钢,顶棚采用浅咖色PC阳光板,整体以素色为主,突出明亮轻巧的结构,与厦门海洋文化中的蓝白色调相吻合。
⑤配套设施布局。步行系统内的配套设施可分为基本配套和提升配套两种。基本配套是系统内必须具备的如导向指示牌、休息座椅、垃圾桶、照明等基本设施;提升配套是在基本配套基础上增设电子信息、导示系统及音响系统,设置公用电话、直饮水、生态型公厕等设施,偏僻区域布设安全监控设备,并加强夜景观的表现。
3.3 系统的通行类别统计
全天候步行系统基本涵盖了以下四类通行空间:
①地面通行――即路面交通,包括人行道、广场、绿地等平面通行网络系统,也是本案中主要的通行方式。
②空中通行――脱离平面交通网络,形成立体化通行格局的系统,如空中连廊、人行天桥、高架桥等。
③水上通行――通过桥梁的建设,在水域上方形成通行格局的系统,如图2所示。
④地下通行――路面以下的交通系统,如下穿通道、地下商场等。
3.4 步行系统建设在实践中的相关解决办法
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首要解决两方面问题,即考虑建立与现有资源之间的无缝衔接,以及如何对现有环境进行整合利用。经统计,本案中现有步行交通资源主要有仙岳路、体育路和湖滨南路3座过街天桥,文化艺术中心商业街,凤屿路骑楼街和火车站地下商场等交通设施。
3.4.1 通过加建实现现有资源之间的联络
育秀路段原东妮娅会馆前地块,由于受场地限制,对地面通行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考虑建设高架(空中通行)解决交通问题,并与现有体育路过街天桥衔接。育秀路与凤屿路之间由于oY湖相隔无法贯通,需建设跨湖通道桥(水上通行)进行连通,桥梁应考虑通航需求。针对火车站路段嘈杂的环境,采用隔音效果较好的半封闭式过街天桥和地下商场(地下通行)引导人流,并通过架设空中步道,加强梧村车站与改造后新火车站的步行联系。
3.4.2 通过适当改造,实现对现有环境的整合利用
文化艺术中心段针对膜结构顶部过高情况,可通过加装吊顶增强空间的亲和感。凤屿路两侧为风格统一的骑楼建筑,具有天然的耐候通行条件。可通过对骑楼空间的装饰,配备休息座椅、导示系统等设施,营造出舒适的通行效果。其中局部敞露路段可通过外接相同风格的伪骑楼建筑(连廊),保证完整的通行空间。火车站段由于建筑形式、业态关系复杂,可根据建筑现有特征,通过加设挑檐、木质隔断墙等手法,形成较统一的半开敞步行空间。
为体现全天候特征,本项目涉及到的3座现有过街天桥都采用加装顶棚的处理形式,顶棚造型与全线通廊制式相同。
4 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对旅游城市的现实意义
4.1 体现旅游空间的实用性
4.1.1 内部资源的优化
现代化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存在“多点多线多面”的消费状况。全天候步行系统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分散的旅游空间有机串联起来,形成散射状发展态势。
4.1.2 加强多维交通体系间的联系
优良的交通是城市旅游效率和品质的重要标志。打造多维度的全天候步行系统,能够加强通行空间横向与纵向的联系,满足各种气候、时段、人群的交通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4.2 加强旅游城市的市场拓展性
4.2.1 有助于明确城市价值定位
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水准是对旅游城市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完善的全天候步行交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城市形象与品牌的体现,可视为城市进步与文明的晴雨表。
4.2.2 项目延展、盘活人气
大力发展步行旅游交通,提供全天候条件,可以有效对冲目前城市道路拥堵、停车难等不利因素,凸显旅游项目的精细化,同时加强游人间的互动和体验感。一些缺乏人气的商业街区也可籍此重新焕发活力,形成主动性开发。
5 结 语
全天候步行系统是依托城市发展应运而生的新事物,是解决现代化交通、打造人性化旅游、加强人行集散的一种高效手段。对厦门全天候步行系统建设的讨论,总结经验和实施办法,可以向其他旅游城市提供宝贵的借鉴资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天候步行系统一定会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理念,为城市建设、旅游创造更大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魏晓云.厦门市步行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交通,2008,(6).
[2] 崔凤军.关于城市旅游规划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4,(11).
篇9
【关键词】新宁;夫夷江;沿江景观;规划设计
1、引言
水是万物之源,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摇篮。水对于城市而言具有多层面的综合价值,如生态、历史人文和景观价值。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水体的部分;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渲染着城市的生机与艺术魅力,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的畅想,它能深刻地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外延。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在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东西方文化相融合,中国城市滨水景观千河一面,传统风貌消失,个性愈发迷离。新宁夫夷江沿江景观为避免这种现象,以人本为原则,传承历史文脉,营造丰富多样的特色滨水景观。
2、项目概况
新宁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南边陲,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居住,西汉元朔五年归属夫夷侯国,东汉改夫夷侯国为夫夷县,宋代定名为新宁县,历史悠久。夫夷江,新宁人民的母亲河,其水域贯穿山风景区,自南向北流贯全县,并似马蹄形环抱县城东、西、南三面。
2.1背景
山申遗成功后,新宁经济发展迅速,而夫夷江游山、玩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下,将新宁城市防洪工程与景观相结合,打造一条集防洪、文化展示、生态游憩于一体的绿色滨水走廊,把夫夷江作为新宁的门户景观,同时为改善人居环境、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土地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区域位置
基地位于新宁县城区东部,金子岭山系西侧山脚,夫夷江东岸,与新宁县政府隔江相望。基地北起观瀑大桥,南至白公渡大桥,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130米―320米不等,公园规划地面积约40.84万平方米。
2.3建设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
县境属中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基地西侧山体连绵起伏,夫夷江蜿蜒曲折,自然环境优越。水系资源丰富,水质清澈,现状植被条件较好,拥有特有的珍惜植物资源。
(2)交通条件
基地交通区位优势显著,东临城市过境公路白塔公路,距城区中心地段5分钟车程;离山景区约20公里,约15分钟车程;距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25公里。夫夷江沿江景观则是城市居民生活休闲,山旅游景点向舜皇山景区延伸的第一站。
(3)历史人文条件
新宁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邑,源远流长的文明、底蕴丰厚的文化、丰富的民情风俗、丹霞风光旖旎,拥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如舜皇始祖文化,舜帝赐传说,非物质化遗产岩鹰拳,烈士宛旦平等。
(4)用地条件
基地用地呈带状分布,场地内高差约7―9米,现状用地多为农田,浅滩,菜地,植被杂乱,中段有部分农舍。
3、夫夷江沿江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以地域文化为出发点,充分保护、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展现地域特色文化与民族风情,构筑宜居、宜商、宜游的人居环境,使之成为新宁县的标志性生态滨水绿地和又一新的重要旅游景点。以山为依托,以夫夷侯国为底蕴,以风情夫夷江为纽带,将“山之舞、水之韵、城之忆”尽情挥洒在这天然与人工和谐相融的秀美长卷中。
3.1 规划设计理念
整个沿江景观规划设计以保护自然生态,强化公共功能,塑造特色空间,展现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河流;传承地域文化,融入河流,创建滨水路径,建设特征岸线,体现城市精神为设计理念,营造绿树林荫,流水涓涓,楼宇若隐若现的滨水景观。
3.2 规划设计原则
设计是为大众所服务的,在夫夷江沿江景观规划设计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核心,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与方式,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生理及行为需求;贯彻经济环保的原则,考虑经济实力,以打造小尺度、高品位的滨水景观为目标,尽量使用本土材料、生态材料,避免材料的浪费及废料的产生,努力创造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文化传承,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地方特色,延续历史文脉。
3.3 规划设计构思
以亭、榭、廊道、广场、亲水平台、景观小品来反映新宁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在沿河景观中融入不同的历史场景,不同的历史名人、不同的神话传奇,点缀在沿江两岸的绿茵从中,融合到沿岸现代建筑群中,与现代文明共荣共生,犹如一幅历史时代进程的书卷,婉婉向我们述说。于此同时,把新宁的本土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民间艺术与景观环境相结合,以温文典雅的表现手法展示诗情画意、玲珑秀雅的“夫夷侯国”。
3.4 规划设计
3.4.1 文化体验区
(1)之根文化体验区
该区北起湘水大桥,南至之根广场,位于基地北侧,占地面积约9.1万。设计以“山水、花田、传说为主题,描述了”寄情山水、寻根探祖“的情怀。主要景点有:“之根”广场、金田花泽等。
之根广场以舜皇始祖文化为主题,把舜皇殿遗址中保留完整的石拱门、石供桌、石棋盘等古建筑小品通过新的表现手法融入到广场中,提取石材这一材料元素运用到整个设计中,并把“舜帝赐”神奇传说作为主题雕塑,追寻新宁这方神奇山水的文化根源。
金田花泽场地地形低洼,主要为农田,有一条蜿蜒而下的山涧溪流。设计结合现有地形,保留农田作为观光农田,以体现农耕文化为主旨,打造花田浪漫,水泽故里的怡人画面。
(2)宛旦平故居文化体验区
该区位于县城以北,夫夷江西畔,三面环水,有保存完好的古祠、古塔等古建筑,以及有1000多年的古樟树群,自然环境优美。宛旦平是中国工农第八军发起人之一,红八军参谋长兼第二纵队司令。故在此建立宛旦平烈士纪念广场、新宁革命烈士纪念馆及新宁历史人物陈列馆、现代名人展览馆,结合自然景观打造绿色、红色“两色”基地,三古(古树、古祠塔、古渡)探幽的红色旅游景区。
(3)码头文化体验区
新宁历史文化悠久,沿江两岸拥有很多老码头,而当地人们喜欢在码头上戏水,洗衣等,而夫夷江则成为他们的天然游泳池。依据当地人们的生活喜好,把老码头改造为亲水平台,设置亲水广场,满足人们的亲水情结,添加与码头文化相关的雕塑小品,点缀其中,增添趣味,设置自然卵石江滩,让人们更好的享受夫夷江的柔情,同时增加安全设施的建设。
(4)民俗风情游览区
该区位于基地南侧绿带,白公渡桥头,面积约9.76万。设计以“民俗、人文、街区”为主题,展现新宁民俗风情文化。主要景点有:金鹰广场、夫夷风情街等。
金鹰广场以岩鹰拳为主题,设置武术趣味小品,展现新宁悠久的武术文化,并为居民提供锻炼、娱乐的空间场所。夫夷风情街为商业街,满足居民、游客购物、休闲等需求。以代表本土建筑风格的白墙、灰瓦为主体元素,融入湘南民居的窗格、木雕等特色,通过一些风土人情味的雕塑小品,展现新宁地域民俗风情。
3.4.2 生态景观游览区
(1)柳山湿地公园游览区
该区位于基地南侧生态浅滩范围内,白公渡大桥右下侧,占地面积约12.43万。设计以“野草之美”为主题,营造自然野趣的生态湿地环境为目标,最大限度的保留场地现有植被,以柳树为主要树种,尽可能的使用乡土植物,维护和完善生态系统。利用场地现有低洼地、水溪,将水系网状相连,创建小桥流水,柳烟拂面的浅滩湿地景观。
(2)石幕扁舟景观游览区
石幕扁舟为于基地以东,夫夷江观瀑渡下游,山势绵延数里,临水一侧为峭壁。保留石幕山现有植物群落,沿江树种以枫杨和樟树为主。增添人工景观,在水位低的地方修建木栈道,水位高的地方以石板道和混凝土游道为主,设计做到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完美融合。设置游艇码头,月白风清时,泛舟而上,犹如沧海一粟;烟雨蒙蒙时,云雾缭绕,宛如一幅淡泊宁静的山水画。
(3)绿化景观游览区
该区位于基地西南的夫夷江岸车头村,面积约100公顷。在保护和完善乡土植物种群的同时可适当栽植新宁珍稀植物,展示生物多样性风采,如银杉、南方红豆杉、楠木、伯乐树、天师栗、凌霄、圆果油麻藤、大百合等,营造乔、灌、藤、草、花相结合的立体植物群落景观。在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修砌游步道,亭榭,实现步移景异的滨水园林景观,提升景观区的环境品味。
4、结语
滨水景观对于体现城市特色,展现城市形象,弘扬城市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宁夫夷江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姿的历史人文资源,巧妙地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把山水城人合一,把新宁构建成一座山包城,水环城,园中城的“半城建筑半城绿”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尹安石.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2013.
[2]夏成刚.达意、传神、纳新――第九届园博会北京园设计思路[J].中国园林,2013(2):5-11.
[3]李冀东,杨思勇.延续历史文脉 体现地域文化――邯郸是沁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J].绿色科技,2012(7):3-4.
篇10
关键词:岳麓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Abstract:In five area of Changsha City,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Yuelu districtis in the state falling behind. On inquiring into the analytical basis, the thesis carries out analysis on the problem that there exists i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ir cause in Yuelu distric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develops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basis condition combining with Yuelu district, angles such as form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 brings forward“one three area circles six two simultaneous street”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rom estate , draw the outline of Changsha city Yuelu distric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ing the new pattern,Yuelu distric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developed becoming convenient the people life,the cornerstone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city function,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eing innovative.
Key words:Yuelu distric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spatial distribution; countermeasure of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0-0107-05
1前言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次产业出现结构演变的同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服务业逐渐分离出新兴的服务产业,即现代服务业[1]。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2],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崛起和城市化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作用,推动城市发展,使城市能级不断提升[3]。论文将其分为七大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科研文化体育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
岳麓区是长沙市5个城区之一。山水秀美,文化遗迹众多,高等学府汇聚,是长沙历史文化的“重中之重”,将在长沙市区域创新发展及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与岳麓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2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2006年岳麓区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54201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8%。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7:34.9:63.4。在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中有降,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岳麓区的优势产业部门现有商贸餐饮业、科技文教业、旅游业和一部分加工制造业。
根据长沙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一号至三号公报和岳麓区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一号至三号公报,岳麓区现代服业情况与长沙市比较如表1。可以看出,岳麓区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方面比例明显偏低,远远落后于市内五区平均数值。
2004年末,岳麓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单位1141个,占全区产业活动单位总数的51.4%。其中,商务服务业单位数量最多,其后依次为教育科研业、信息软件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文体娱乐业、旅游业(见图1)。在各个单位中,个体经营户为23402户,占全区总数的94%。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5个行业是:商贸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总数的96.6%,其后依次为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娱乐业、房地产业等。2006年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7.73亿元,占全区GDP比重的63.4%,同比增长13.2%,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居前三位。2006年,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达到5466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数总和的37.1%。其中最多为教育科研为32003人,占58.58%。
分析发现,在长沙市五区中,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处于落后状态。就岳麓区看,现代服务业单位数量、GDP均超过全区总值50%,吸纳大量就业人口,支柱作用显著。
3现状问题分析
3.1现状存在问题
研究发现,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明显问题:
3.1.1内部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现代服务业中,建安房地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仅仅靠投资拉动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势必带来后劲不足等问题。另外在服务业中,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服务,如会展旅游、现代物流、中介咨询、网络服务等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得到发展,但相当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小,集团化程度低,市场运作也不是十分规范。区内的很多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1.2空间结构体系结构不够完善
岳麓区的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湾镇商业圈,是岳麓区唯一具备娱乐、商业中心地段,对于岳麓区41万人的规模来说,缺乏区域性的服务业副中心,缺乏一个点、线、面结合,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1.3经营模式落后,缺乏规模企业
现有社区商业形式仍是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街和马路市场为载体,大部分属于自然形成,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缺乏规模企业,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
3.1.4人才短缺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竟争力的核心是人才[4]。如果没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做后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目前,岳麓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要推动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然要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区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在进一步吸纳劳动者就业的同时,如何吸纳到胜任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将成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3.2原因分析
长沙市岳麓区现代服务业设施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笔者从各个环节分析了造成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原因,绘制了因果分析图(图2),发现主要原因为产业定位不明确、空间布局不合理以及基础设施不配套。
4岳麓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环境分析
4.1优势条件
与长沙市芙蓉、天心、雨花、开福四个城区相比,岳麓区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4.1.1科技与教育优势
岳麓区范围内集中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著名大学和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荟萃了大量的科研和教育人才。高级人才分布密度远远超过省内其他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智密区之一。全区拥有科技人员10万余人,每年取得上千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材料工程、地质冶金、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确立了研究开发优势。岳麓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技园区,岳麓山大学城规划已进入分期实施阶段,如中南大学新校区已经完成了校园总体规划工作。岳麓区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效率的孵化器和高效益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基地和各层次教育与艺术等培训基地。
4.1.2生态环境优势
岳麓区融山、水、洲、城于一体,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就国内省会城市而言,岳麓区的环境生态状况无疑属于第一流的水平。从城市气候来看,本区大面积的丘陵、水体、森林和农田显著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大幅度削弱了建成区的热岛效应。这就为岳麓区居住、科技、文教、旅游、商务、行政等的发展提供了理想条件,也为房地产业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规划建设高品位的城市商务、商贸金融、科技、行政和居住项目。
4.1.3地理区位与交通优势
岳麓区是长沙的西大门,是长沙市通往洞庭湖区、湘中地区和湘西地区的主要通道,长沙汽车西站位于岳麓区。随着岳麓区和望城县所在的大河西地区的加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岳麓区经济地理区位亦日益突出。潇湘大道南段、金星大道、银杉路和麓山南路的扩建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的兴建或改造,猴子石、三汊矶大桥的开通和西北绕城线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岳麓区与湘江以东其他四城区的交流与联系。在轨道交通方面,规划中的2号和3号线伸入到岳麓区区,其中2号线在湾镇、财经学院、汽车西站和高新路设有四个站,3号线在湖南大学、师大南院和后湖路设有三个站点。岳麓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加速推进,使区域内湾镇、望城坡等商业和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加强,也为岳麓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条件。
4.1.4市治西迁的优势
继长沙市委市政府迁入岳麓区后,长沙市政协、长沙市人大也相继迁入岳麓区。市委市政府的搬迁为岳麓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推动了金星大道、府后路、银杉路、桐梓坡路、潇湘大道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为岳麓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岳麓区委区政府的搬迁,也将使岳麓大道、金星大道进一步繁荣。
4.1.5旅游与文化资源优势
岳麓区拥有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是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本区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发展以自然风光和湖湘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内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景点可供开发。岳麓区是我国近现代革命发祥地之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本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旅游景观。
4.2劣势条件
4.2.1经济发展起步较迟
岳麓区地处湘江以西,与河东四区有湘江阻隔。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岳麓区一直不属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长期相对滞后。目前,与芙蓉区、天心区相比,岳麓区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商业区,湾镇、望城坡等核心区的改造难度也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岳麓区的快速发展。
4.2.2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本区拥有岳麓山、湘江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这既是优势,又是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为了保护本区的历史文化和山水景观,有关政府部门规定了严格的建筑高度控制线,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不允许兴建高层建筑。在岳麓山风景区内,也不允许搞一些大的开发项目。
4.2.3条块分割,多重管理
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关系不顺。区内有大量的部属单位、省属单位和市属单位,它们分别从属于不同的部门。比如高开区、大学院校、一些部属企业就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区中区”的现象十分突出。不合理的条块分割长期影响着岳麓区的管理和发展,也制约着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2.4城区建设欠帐较多
岳麓区的主体以前为长沙市西区,后来望城县的一部分划入岳麓区。由于规划和发展上的原因,望城坡一带和区内一部分地方规划档次低,建设品位低,拆迁重建难度甚大。在岳麓区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老区需要大规模改造,新区则需要投入巨资来开发建设。目前,区内许多地方还存在着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公共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4.2.5缺少工业支柱产业
岳麓区原为比较典型的农业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望城坡一带的工业规模偏小,设备工艺落后,未能形成支柱产业。岳麓区缺少大规模的现代化骨干企业作为产业支撑,也缺乏工业名牌产品。岳麓区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与本区工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脱节现象。
5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议
5.1发展对策
5.1.1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培育管理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鼓励支持其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加快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积极推进专业店、专卖店和百货店开展连锁经营,适度发展仓储式大卖场和融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区域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区域整体服务水平。
5.1.2积极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依托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配套发展专业培训、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1.3促进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依托大学城的科技资源优势,发展高科技创新产业。增强产业孵化功能,形成产、研、销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链。
5.1.4稳步推进金融、房地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培育竞争优势,为企业经营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金融服务。以城市建设、危房改造为重点,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积极扶持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鼓励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
5.2空间布局
5.2.1商务服务业
着力建设“一区三圈六街两带”的商务服务业空间发展结构。“一区”即湾镇中心商务区,范围东至潇湘大道,南至新民路,西包括枫林宾馆,北至岳麓区政府旧址。以岳麓现代商业城及滨江金融商务带为重点,将其建设为长沙市商业次中心、河西新城中心商贸区。“三圈”即市治周边行政商务圈、大学城文化信息服务圈、望城坡现代商贸物流圈。分别打造为长沙市新型行政商务中心、岳麓新城楼宇经济核心发展区,文化、信息产业的综合服务区,岳麓区新兴商贸物流中心。“六街”:金星中路国际街区、杜鹃路都市风情商业街区、桐梓坡路时尚休闲街、麓山南路文化旅游商业街、龙王港路旅游产业配套街、雷锋大道生态休闲产业街。发展分别定位为:政务、商务、商住项目集聚带,标志性国际街区,市行政中心的精品生活配套服务区,引领新城休闲经济“时尚特区”,融湖湘文化、校园文化和商业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主题商街,具生态特色的旅游产业配套街,集饮食、体育、休闲为一体的配套产业街。“二带”即潇湘大道滨江产业带、环线生态产业带,分别定位为以滨江为主题的,商务、办公、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以生态为主题,集物流、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带。
5.2.2旅游业
加紧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一山一洲二区三湖”的旅游圈。“一山”即岳麓山,发挥岳麓山在城市形态构架中的标志性作用,把景区建设成为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综合功能于一体,兼具“城市绿肺”功能的综合性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让岳麓山真正成为城市的品牌。在湾镇商务中心区内,设置旅游产品专卖区,发展旅游产品业。“一洲”即橘子洲风景区,包括橘子洲、傅家洲、柳叶洲、无名岛四部分,创造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全新的风景区,全国性标志性景区。“二区”指桃花岭生态旅游区、谷山森林公园旅游区,建设为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娱乐、旅游接待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三湖”即西湖文化公园、梅溪湖旅游区、后湖文化公园,以水为依托,建设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生态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5.2.3文化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发挥“文化强区”优势,建设“二心”和“二点”文化业发展结构。“二心”即麓谷文化中心和咸嘉湖文化中心,“二点”为金星文化中心和大学城文化中心。在麓谷文化中心规划建设长沙专业艺术学校、麓谷立体巨幕影院、图书音像交易城、动漫基地等项目,将建一个为集文化演出、文艺娱乐、文化展览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中心。在咸嘉湖文化中心建设音乐博物馆、戏剧文化展示中心、咸嘉湖汽车电影广场等项目,将其打造为文化展览为主体的区域文化中心。“二点”将建设岳麓区文化馆、岳麓电影城、岳麓区图书馆、大学城影剧院、长沙美术馆等项目,定位于为岳麓区服务的文化培训、文艺演出中心。
5.2.4高科技创新产业
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大学城、科研院所为依托,形成产、研、销于一体的技术园区。优先发展电子电信、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科技、高效益实用技术。在各大学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麓谷各高新技术区域布局科技产业。其中,在麓谷国家软件基地、西城科技园内,布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2.5房地产业
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生态优势,重点开发潇湘大道、银杉路两厢,市治周边和环岳麓山地区。岳麓区房地产重点发展方向:(1)滨水临山高档住宅:以中高档临山、水景精品住宅为主,布置在潇湘大道沿线、岳麓山及咸嘉湖周边地带。(2)高档商务商住区:主要布置在区域骨干路网沿线和市治周边,引进国内一流地产开发商,建设精品住宅、高档商务写字楼、高档宾馆酒店、大型会展中心。(3)学生公寓、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按规划布点重点建设好大学生公寓及农民安置区,形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区。重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琪盖,建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态演进分析[J].产业发展,2007,1:37-41.
[2] 徐国祥,常宁. 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立[J].统计研究,2004,12:10-12.
[3] 李江龙.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能级提升[J].理论探索,2007,2(16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