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分层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分层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分层级管理

篇1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10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1~9d,平均(4.4±0.8)d;男29例,女24例;年龄18~76岁,平均(49.3±1.2)岁;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10d,平均(4.6±0.5);男30例,女23例;年龄19~78岁,平均(49.6±1.4)岁。2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具体措施为:(1)建立分级管理程序:构建护士、护士长、护理部3级管理程序,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处理,对临床经验及时进行总结。(2)岗前培训:对所有新聘护士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从制度、法律法规、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流程、预案以及护理理论和护理技能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下临床工作。(3)对各层级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予以明确,并实行分层管理。严格落实整体制责任护理,每名护士分管8例患者,对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8小时工作制,危重患者必须由N3级以上护士管理。护士长及时对临床护士提出的困难、问题予以解决,无法解决则应及时反映给院方,协助其解决问题,并将院方的管理政策及时向一线护理人员传达。(4)建立护理人员分层级监督机制:对各层级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予以充分调动,确保各层级护理人员做好自身分内工作并对自身岗位能力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建立各层级护理人员的互相监督制度,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1.3满意度评价方法

所有患者在出院的前一天接受问卷调查,通过不记名打分形式对护理服务工作满意度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上为满意[7]。

1.4观察指标

选择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对住院期间护理服务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术考核评分改善的实际幅度等作为研究的观察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住院治疗期间,对照组9例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17.0%,观察组1例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比较

对照组住院治疗总时间为(10.85±2.56)d,观察组(7.13±1.20)d,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81.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2

【关键词】层级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专业水平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和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工作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层级护理是指在组织结构和内容上由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对一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在排班上实行月班制,以相对保证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得到同一组护士提供的全程护理。2008年9月始,我科在护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实施护理人员分层级使用的成组护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在老年病科的护理人员15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学历10 人,中专学历3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6人,护士3人,助理护士3人。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6个月护理人员无人动。

1.2 方法 护理人员按照职称、学历、工作年限三层模式形成3个护理小组,每组5人负责床位13张。护理小组在工作职责上进行具体分工,一级助理护士,指未取得护士执照的护士,主要负责患者生活护理和无创技术操作的基础护理;二级执行护士,主要负责有创技术操作的基础护理,参与夜班倒班,指导助理护士工作;三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所分管患者技术性的各项有创治疗、处置,健康教育,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轮流参与夜班倒班;护理小组长由在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高级责任护士竞争产生。护理组长参加疑难病例的讨论,在指导、监督责任护士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危重患者的有创治疗、高技术性护理,有计划进行健康教育;制定护嘱,督导医嘱、护嘱的落实,组织护理查房,申请护理会诊;同时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督导、持续改进工作。由护理组长带领2名责任护士,1名执行护士,1名助理护士,共同完成本组患者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工作。

1.3 人员培训 1名责任护士带1名执行护士,为其讲解各种操作以及专科护理的内容,培养业务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新技术及新仪器的使用。1名执行护士负责1名助理护士的业务培训,着重提高“三基”水平,结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帮助她们提高业务能力,重点教会她们沟通的技巧,使其更早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护理组长结合临床危重、疑难、典型病例,定期主持护理查房。

1.3 评价方法 护理部质量控制组每月检查护理质量,根据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实行百分减分制考核;科室建立患者意见箱,患者出院前1 d填写满意度调查表,投放在意见箱内,每月整理、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用t检验,P

2 结果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前、后半年的护理质量考核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护士满意度的提高是患者满意度提高的前提。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护理人力资源、工作量、工作内容合理安排,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激发了护士努力进取精神,积极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各级护士对所要求的护理知识及操作技能逐步深入和精湛,因此能准确、熟练地愉快工作,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增强了各级护士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3.2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在护士分层级使用中,各层级护士的工作是以患者为中心,按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各级护士职责明确,不同分工,协同管理。护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患者行直接护理,如评估、健康教育、生活护理、人性化服务与心理关怀等,从而改变护理人力资源浪费却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的状况。比起实施前,不分职称、岗位和级别,根据固定岗位轮流排班更易于将岗位工作做好[1]。层级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彼此增加了信任,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了保障[2],护士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更能得到患者的尊重,护士建立了“我的患者”的观念,激发了工作热情,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延伸了护理内涵[3]。

3.3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分层级管理是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能级,设立不同层级护理岗位给予不同的工作权限和待遇,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确保护理质量。不同层级人员各司其职,责任明确,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增强了护理工作队伍的凝聚力,激发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护士工作更加专业化,业务水平显著提高,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各项工作得以有序、保质、保量地完成。

3.4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层级护理在排班方式上实行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以老帮新的成组护理,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了更加安全、规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护理组长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督导、持续改进工作,分级指导培训下级护士,锻炼了每位护士的管理能力,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方芳,程云,周剑英等.实施护士芳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14-117.

篇3

关键词:分层级管理模式 护理满意度 护理质量

我院从2013年开始将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4名护理人员。其中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20名,护师14名,基础护理人员26名;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为(29.3±8.1)岁;当中本科15名,大专32名,中专17名。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2名。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应用轮班制度,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化管理。研究组采用分层级管理方式。

1.2.1层级设置。针对护理人员实施个人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经验以及学历水平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层级上岗,设置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护士组长以及护士长的层面管理模式[1]。针对每个层级进行对应的职责划分与分工协作内容,构建层级护理人员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以及工作流程,达成不断提升护理质量的目标。

1.2.2层级分工。初级责任护理人员主要负责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向病人提供全面、系统、全程的护理工作,包含健康宣教、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各类护理与治疗、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生活照顾等;高级责任护理人员则主要负责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针对病人不同的阶段实施对应的评估,依照病人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心理问题或者护理反馈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同时要做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以及基础护理等,并且要针对初级责任护理人员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护理组长主要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管理,指导高级责任护理人员与初级责任护理人员进行疑难病例的处理,安排组织护理会诊工作与护理查房工作,主要负责一些难度较高的护理技术操作,同时负责监督、指导高级责任护理人员;护士长则主要负责整个科室的护理管理,定期检查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1.2.3不同工作待遇与权限。晋升到高级责任护理人员以上,都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与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在护理质控、护理会诊以及护理查房等各项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其自身专业技术指导作用。应当严格遵循责权统一的准则,把护理人员的绩效分配、层级以及职称晋升等进行有机整合,依照每一个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分管病人数量以及护理质量进行绩效考核。

1.2.4排班模式。对护理人员的排班采用弹性排班方法,根据医院门诊的实际情况,切实增加夜班、高峰阶段以及薄弱时间段的护士人力,切实保障各班技术、经验以及人力的平衡性。

1.3评价标准

对护理人员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用表,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含病人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健康教育、护理缺陷差错、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以及整体护理质量等。调查的具体方式:病人评价、上下级背靠背评价、护理人员之间进行交叉匿名评价。护理满意度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2讨论

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当中,没有严格根据护理人员的资质、职称以及专业能力实施分工,各个班的护理人员则只是完成自身当班的护理工作,针对病人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护理服务;各个班护理人员的人力配置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夜班与中班采用单班制度,导致各个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巨大,无法有效保障护理服务质量。采用分层级管理模式之后,对应岗位的设置与护理人员自身的协调、沟通、技能、资历以及职称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匹配,使得每个护理人员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从而有效满足广大病人与医师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2]。分层级管理模式下,依照不同的护理岗位划分对应的职能、职责以及权限,使得职责与分工极为明确,从而有效提升护理队伍的凝聚力,保障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升护理质量。通过在各个科室构建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护士组长—护士长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切实保障相关的措施制度都能够落实到实际的护理工作当中。而通过分层级管理模式,使得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对应的病人,能够进一步掌握其所负责病人的实际情况与相关需求,可以为病人提供预见性的护理,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提升护理质量内涵。本组研究数据当中,采用分层级管理模式的研究组,其护理总满意度达到了93.75%,显著优于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对照组的78.13%,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将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于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与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婧婧,李旭兰,郑秋霞.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1135-1136.

篇4

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市万州区404100

【摘 要】目的:对应用分层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服务实施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38例。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对照组的护理服务进行管理;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对研究组的护理服务进行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住院治疗期间护理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分层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服务实施管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分层管理;护理服务;效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在我国广大住院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1]。本次对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应用分层管理模式实施护理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3.6±1.2)岁;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发病至住院时间1-13天,平均发病时间(4.1±0.6)天;研究组患者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3.8±1.1)岁;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发病至住院时间1-12天,平均发病时间(4.3±0.5)天。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对照组的护理服务进行管理,基本内容包括:

(1)常规病房巡视。

(2)常规执行医嘱。

(3)统一模式心理干预。

(4)统一模式饮食配置。

(5)统一模式健康宣教。

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对研究组的护理服务进行管理,主要内容为: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将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划分为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4个层级。护士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要根据护理部的具体要求和所在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服务计划;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对科室内的复杂护理技术进行学习,并鼓励在实践中不断的合理创新,大力开展新的护理服务业务;对实际护理服务工作中发现的一些不足进行及时的总结,并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提高科室护理质量。护理组长主要负责对科室内接诊一些病情危重的患者实施护理,执行高技术的护理和具有高风险的护理项目;负责组织和执行二级、三级护理查房,二级查房工作应该每天进行1次,三级查房工作应该每个星期进行1次;负责对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行管培训及教学;对科室患者进行巡视,负责与医内其他人员进行沟通。责任护士在护理组长指导下负责执行医嘱,观察患者的病情,记录护理工作。助理护士在责任护士指导下负责低技术要求的一些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的实施[2]。

1.3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出院的当天对护理管理工作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不记名打分问卷调查,100分为满分。80分以上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其余为基本满意[3]。问卷具体内容包括:

(1)护理服务态度20分。

(2)医嘱落实及时性20分。

(3)护理服务操作娴熟程度20分。

(4)解答相关问题专业程度20分。

(5)突况处置效果20分。

1.4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对住院治疗期间护理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护理服务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2结果

2.1对住院治疗期间护理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对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感到满意,21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1.6%;研究组中有25例患者对分层护理管理模式感到满意,12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7.4%。

2.2护理服务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有4例出现不良事件,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

3讨论

目前护理人员的实际临床护理服务工作已经不再单纯的局限于一些治疗性的操作方面,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层面的护理,也已经成为决定护理服务的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能够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有效管理,使护理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护理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4]。

在护理服务管理工作中实施分层级管理,可以对相关科室内的人力资源、工作量、护理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控,切实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都能够各司其职、尽其所能,不断的学习护理服务的相关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和自身的沟通协调技能,通过高级责任护士对存在问题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实施预见性护理,并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措施,而作为下级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提供方便条件,以保证各项护理措施都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临床护理服务工作能够保证责任到人,使护理人员与广大患者之间更加熟悉,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显著增强,以便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更好的与相关护理人员配合[5]。

参考文献

[1]周书义.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118.

[2]王东禹,李佳慧,姜楠.护理人员的分层管理与护理管理质量之间的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66.

[3]常永红,毕玉美,邓亚玲,等.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795.

篇5

【关键词】消化科病区管理;层级护理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95-01

消化科病区护理管理是医院日常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消化科患者护理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医院形象的好坏,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在消化科病区护理管理中应用层级护理模式,可大大提升管理效果,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医院形象。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对8位消化科病区护理人员行层级护理管理,其管理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15位消化科病区护理人员,将15人分为两组。研究组:8人,年龄18-43岁,平均(34.57±3.15)岁;文化程度:中专3例,大专4例,本科以上1人;职称:护士4人,护师2人,主管护师2人。对照组:7人,年龄18-43岁,平均(34.28±3.24)岁;文化程度:中专2人,大专4人,本科以上1人;职称:护士4人,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研究组8人选择层级护理模式进行管理,即参照各护理人员不同的情况(包括职称、学历、临床经验、工作熟悉程度及护理技能水平等)设置3个不同层次的护理管理层,即责任组长管理层、责任护士管理层及助理护士管理层。责任组长管理层必须由临床经验丰富、工作熟悉程度高、护理技能水平高的主管护师组成,责任护士管理层由护师组成,助理护士管理层则由一般护士组成。在护理实践中,必须明确规定各个管理层的职责,同时需开展相应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层级护理的重视,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技能,使其能够牢记自身的职责,此外需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1]。对照组7人选择传统的轮班制护理模式进行管理。

1.3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应用软件为SPSS12.0,当P

3 讨论

消化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其人流量比较多,护理工作艰巨复杂,护理质量不高,护理管理难度高,如何提高消化科病区护理管理水平,成为众多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2]。

消化科病区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主要为轮班制管理,该管理模式的激励性不强,且未能明确各方的责任,各护理人员的职责模糊,出事后易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不利于人员分配与管理[3]。层级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在管理过程中,建立了不同的管理层级,并明确各个管理层级的职责,将护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实行责任追究制,因此可有效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4]。在管理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可提高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及专业技能;而通过配套的激励措施,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兴趣与热情,提高其管理满意度,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管理,提高管理效果[5]。我院在消化科病区护理管理中,8人选择层级护理模式,7人选择传统轮班制护理模式,其中前者基础知识考核合格率(100%)、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率(87.50%)、管理满意度(100%)均高于后者(基础知识考核合格率71.43%、专业技能考核合格率57.14%、管理满意度57.14%),证实层级护理模式可提高消化科病区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消化科病区管理中推行层级护理模式,可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水平,提高管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引侠,冯小菊,张亚军,等.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09):251.

[2] 杨越,张丽萍,刘炳铄,等.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2,6(09):114-115.

[3] 崔群仙.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13(10):84-85.

篇6

【关键词】 分层管理; 重症医学科; 护理质量;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095-02

重症医学科是一种对危重患者进行监护和治疗的组织形式,护士的任务是与医生一道对患者的重要脏器进行密切监测,维持生理功能,逆转功能衰竭,积极控制其变化,实施连续性支持的临床护理,帮助患者适应由于伤病所衍生的不良反应,使之度过生命的重要关头或术后的非常时期,逐渐恢复健康[1]。以上的工作性质使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责任大,压力大,如何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正常班内靠护士长的有效管理,正常班外需有工作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沟通协调能力好的护士进行管理,因此需将护士进行分层次使用,即在人力使用的原则上,将不同学历、不同专业能力与不同年资的护士依照临床能力、工作职责或临床角色分层次使用,以促进专业的发展及发挥员工积极性[2]。科室自2011年7月-2012年12月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具体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科是集中收治全院各种危重症患者的科室,开放床位10张,床位使用率90%;在岗护士30人,平均年龄(25.93±3.81)岁,其中主管护师2人,护师14人,护士14人,全部为注册护士;本科护士10人,大专护士13人,中专护士7人。本研究时间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分层前(2010年1月-2011年6月未采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与分层后(2011年7月-2012年12月采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医院感染管理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医师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1.2.1 人员分层 2011年7月开始对全科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护士本专业工作年限、工作能力、学历及职称分成三层次:总责任护士-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病房设总责任护士1名,护理组长6名,责任护士21名,总务护士1名;总责任护士聘任重要条件为责任心强,专业技能精湛、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的管理、协调和业务技术指导能力;组长聘任重要条件是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具有一定管理、协调能力;除护士长、总责任护士和总务护士外,将24名护士分成六组,每组设一名组长,每个组长分管3名责任护士,护士长对分层管理进行质量监控,另3名为机动护士如分娩、年休等。

1.2.2 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

1.2.2.1 总责任护士职责 护士长周休或出差时,护士长职责,全面掌握病房所有患者病情,指导、落实、检查各组工作完成情况,指导并参与抢救工作等,为护理质控小组成员之一,每周与护士长参加护理质控自查1~2次,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

1.2.2.2 组长的职责 服从护士长、总责任护士的工作安排及调配,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全面负责本班组的护理管理及协调工作,组织并参与正常班外抢救工作,掌握本班次所有重点患者病情,指导、检点工作完成情况,确保本班次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

1.2.2.3 责任护士职责 服从护士长、总责任护士和组长的工作安排及调配,认真做好所管患者的各项护理与治疗,全面掌握所管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做好护理记录,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1.3 评价指标

1.3.1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对照分析分层前后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按照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进行,每月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对各项护理质量管理项目进行自查一次。

1.3.2 满意度评价指标 对分层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医师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为护理部发放的,按护理部要求科室每月对5名患者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评分法按满意(3分)、较满意(2分)、不满意(1分),共11个条目,每个患者满分33分,5个患者满分共165分,每月发5份问卷,共180份均全部收回,有效;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参考Mueller/McCloskey满意度量表(MMSS),自行设计,采用Liker 5级评分法,从非常满意(5分)到非常不满意(1分),10个条目,总计50分;医师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根据Liker 5级评分法,10个条目,总计50分;护士长每2年对全科护士、医师进行问卷调查一次,问卷分别为54份、18份均全部收回,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分层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分层后护理管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院感管理护理质量)比分层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分层前后患者、护士、医师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分层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医师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比分层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章晓军等[3]在护士分层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中总结了各地在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其他专业人员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学术能力,本研究除提高护理人员学术能力未进行总结外,其余4个方面与上述结果比较相一致;从表1和表2可证明,以下将进行讨论。

3.1 分层管理:保证管理连续性,提高管理及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

分层管理应用的是能级对应原理,所谓能级对应指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根据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工作岗位和职责,使人尽其才,即按工作职能编制人员,使护理人员的资历、级别等与之相适应[4],分层管理后各级护士对护理质量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如下。(1)总责任护士:分层前,未设总责任护士,护士长管理内容多,管理效率低,护理质量低,分层后,设总责任护士,承担大部分分层前护士长的任务,使护士长有精力管理核心与重要工作完成情况;护士长周休和出差,总责任护士全面负责沟通协调、工作安排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保证管理连续性,护理质量得到保证。故分层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2)组长:分层前正常班外未明确授权,无专人管理,管理得不到连续,分层管理后,赋予组长相应的职权及待遇,积极性高,管理效率高,正常班外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因每半年要对组长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不能胜任的予更换,科内护士竞争格局形成,需要论激励高年资护士更专注于工作[5],认真履行组长职责,不断努力提高护理质量。(3)责任护士:分层前怕承担责任只完成自己所管患者的工作,团结协作精神差,分层后,在不影响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允许2~3人(包括组长在内)关系融洽的组合为一组,自由组合的优点:彼此熟悉,配合默契,不怕承担责任,相互帮助,工作气氛好,效率高;定组后人员相对固定,引入奖惩机制,一年评比一次,评选最佳小组,给予奖励;分层后,小组护士间相互监督,加之组长的监督作用,促进护士更加认真完成各项工作,护理质量提高。

3.2 分层管理:护理质量高,服务态度好,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分层后,患者的分管护士固定,患者熟悉自己的责任护士,护士全面掌握分管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的各种问题,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密切了护患关系;分层后,由于总责护士及组长的监督作用,责任护士对自己所管的患者责任心更强,更加耐心,各项护理措施到位,服务态度好,满意度提高;各组间又进行评比,团队精神增强,护士间互相帮忙照看患者,及时解决患者的需要,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

3.3 分层管理:引用能级对应管理模式、减轻工作压力,护士满意度提高

分层管理应用能级对应原理,这种新型的责、权、利统一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总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满意度提高;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变化快,抢救多,分层前,没有组长组织,能力弱的护士独立配合医生抢救,压力大,分层后,有组长的组织、指导,工作压力明显减轻,责任护士满意度提高;分层管理加强团队协作,上班心情愉悦,积极性高,疲倦感降低,满意度高。总责护士与组长按照设岗数和岗位任职条件,严格考核,公正、公平、公开竞争上岗,一名总责任护士通过竞聘担任CCU护士长,新的总责任护士从组长中考核选出,新组长从组员中考核选出,这种竞争模式护士满意。

3.4 分层管理:医护配合默契,患者安全,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

各级护士在竞争、考核、奖惩的环境中,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锻炼,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丰富临床护理经验,工作积极性高,努力提高与医生配合的熟练程度、默契程度;管理的连续性与有效性,团队协作好,工作效率高,工作质量高,患者康复快,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应用于重症医学科,各方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安全,更快恢复健康,患者、护士、医生满意,今后将在提高护理人员学术能力、教学等方面进行总结经验和探索,护士满意度总体不高,今后将进一步优化护理小组人员构成,增加激励机制,减轻工作压力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激发护士工作热情,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绍兰.ICU护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66-67.

[2]徐丽华.护士分层级使用及专业能力进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6):10-14.

[3]章晓军,夏海鸥.护士分层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12):3307-3310.

[4]叶文琴,铸剑其.现代医院护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7-38.

篇7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管理;问题;对策

0引言

基层医院服务基层民众,护理管理质量直接关系着患者对基层医院的印象,影响着基层医院对外形象。然而由于基层医院在自身人力、物力和地域资源上都较为缺乏,因此在护理管理上也缺乏强有力的发展动力,无法留住优质医疗人才,无法获取更高的患者口碑,需要护理管理工作不断的依据实际情况做对应的管理改善[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医院护理管理下87例护理投诉患者,男性为59例,女性为28例;年龄范围为18岁至60岁,平均年龄为(46.9±14.5)岁;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者为48例,高中为19例,大学者为20例;所有患者均有清晰的表达与思维能力,能够配合护理投诉问题的调查,同时所有投诉意见均确认符合事实。

1.2方法。分析87例患者投诉的具体原因,主要分为护理管理制度滞后,人员管理不合理,护理人员护理业务素质低,护理设备与设施局限性等方面,分析各种原因的所占比例。同时针对投诉护理团队人员理论考核和业务实操考核评分情况,分数越高代表情况越好。

2结果

87例投诉问题中,18例源于护理管理制度滞后,占比为20.69%,13例为人员管理局限,占比为14.94%,24例为护理业务低下,占比为27.59%,22例为护理设备设施局限,占比为25.29%;在对应的护理人员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评分上,分别为(76.53±3.15)分和(72.76±4.76)分。

3讨论

3.1基层医院护理管理问题。首先,在护理管理制度上缺乏一定严谨性和科学性,往往多采用国家统一性标准,缺乏对地方基层情况的针对性了解与对策制定,从而导致多种问题一刀切的处理办法,无法有效提升护理管理的科学有效性。同时在护理制度上,日常缺乏对制度的重视,往往处于形式主义状态,对于制度滞后问题缺乏一定重视,导致护理制度与护理管理实际工作想脱离的状态,更多的管理处于人管人,而非制度管人的状态,护理管理更多的由护理管理人员进行临时决定,缺乏相关明确标准的约束。或者在制度运用程度不高,有制度而不依照执行的状态,护理制度执行马虎大意[2]。其次,在护理人员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在护理人员招聘上缺乏对外公开透明的严谨招聘制度,引入人员在素质上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属于基层单位,因此无法以岗位本身的特点去吸引优质人才,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同时在护理人员培训管理上缺乏严谨性,相关培训强度缺乏,同时考核规范性和力度不够,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精进操作上缺乏动力。整体团队上缺乏积极向上的上升动力。其三,护理业务素养低下。由于制度和人员管理上缺乏专业科学性,从而导致护理人员专业业务素养低,直接影响了护理管理工作质量。在业务考核上缺乏科学性,同时培训制度不科学,护理人员无法及时有效的更新护理业务技能与知识,导致护理质量的滞后性。当遭遇到危急患者中,操作失误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护理严谨性缺乏。其四,护理设备与设施局限。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受到护理设备与设施资源的影响,该问题受到相关部门的拨款与配置条件制约,一般情况下缺乏上级部门的重视,从而导致设备设施的不完善或者建设滞后的状态[3]。

3.2基层医院护理管理对策。首先需要提升相关部门和医院领导层的对护理管理的重视,在相关制度建设、人员选择上有更高的严谨与科学性。制度设计充分关注到基层医院现实情况,了解医院服务的患者群体特点和医院资深资源特点,医院资源特点中包括人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提升制度设计的科学合理性;重视人员管理,做好日常人员培训与考核,考核要充分联系实际情况,通过对日常业务工作量化考核与笔试、实操考核、护理表扬与投诉等情况做综合性评估,提升评估与监督体系的科学性,同时加强相关护理管理质量监督力度,安排专业人员从事该项工作管理执行。人员引进机制上要充分发挥医院资源优势,吸引优质人才,留住人才,同时提升医院人员竞争机制,采用择优录取与争先上岗的人员运用机制。在相关设施设备上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提升设备与现实运用的匹配度,避免采购和建设无用设备设施,提升相关建设的实用性。整体护理管理中,从上层管理者到护理工作执行者,要建立严谨科学的操作机制,注重患者需要与感受,避免患者投诉,以患者需求与满意为护理服务目标,提升护理质量[4]。

参考文献

[1]袁书芹.基层医院护理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90-91.

[2]龚子霞.绩效考核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2,33(10):1860-1861.

[3]丁晓云,何柳.基层医院护理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吉林医学,2014,(12):2652-2652.

篇8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难题

    为了保证基层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和持续发展,如何进行该项工作,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护理管理方法也是目前护理管理者不断探索、研究的重点。现将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如下。 1 难点分析

1.1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配制不合理:“保证安全的护士配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人力资源比例是否适当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效率、质量、服务水平和成本消耗。1978年卫生部规定医院床护比应为1:0.4,此规定20多年来未变,未考虑的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护理模式不断在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造成护理人力资源供需脱节。我院共有病床400张,护理人员65人,以精神科为例,目前有住院患者108例,大多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者精神障碍者,而全科护理人员仅17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4人,其余为无资制者,他们除了完成每天治疗护理工作外还要到药房取药、送各种检验标本、陪送患者进行各种检查,就连喂饭、洗澡等生活护理也有护理人员来完成。护理人员从事者大量的非护理专业工作,还要花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外勤工作,为患者买各种生活用品,结账,办理出入院手续、接待探视家属等工作。由于人手不足,护士长经常参与以上的工作,每个月的护理质量考核只能走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1.2  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医疗机构和各科室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开支,护士的来源大多是中专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他们没有受到太多的文化教育,整体素质偏低,年龄18~20岁,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工作中经常吃苦精神差,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护理文书逻辑表达能力差,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欠缺,时常与患者发生摩擦、纠纷,护理差错时常发生,给护理质量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3  护理人员待遇低,人员流失情况严重:基层医院各种硬件设施、工作条件、环境等不如三甲医院,加上重医轻护的偏见,在社会和行业中都认为护理服务不能够直接创造价值,工作中承担风险也不如医生大,技术含量不高等,因此,护士劳动力的价值在待遇工资上得不到良好的体现,尤其是近两年,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紧张,护士被骂、挨打的事在各大医院是有发生,护士工作时说话要非常小心,还要经常奉献自己的休息参加各种学习、考试、开会,让人无法调整好心情从事第2天的正常工作,由于人员长期不足,各科护士每天都是满负荷甚至于超负荷工作。而且,护理人员分级制度得不到完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士在干同样的活,不能做到人尽其才,职尽其责,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找不到自身的价值,工作无成就感,工作被动,就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据统计我院每年都有近10多位护士先后离开了护理岗位,或离开医院到个体诊所工作。

1.4  护士长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护理质量的管理在科室有科护士长负责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完成,护士长的管理水平与管理的结果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护士长工作的重心偏移,每天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请领科室各种物品,管理患者帐务等日常琐事上。现在,还有护士长采取加大扣款力度的方法来希望护理质量提高,为保证医疗安全,但又人手不够,就把许多非护理工作压在护士肩上,提倡主动服务,保证患者零投诉,如果工作中出现任何瑕疵均采取扣款惩罚,造成得护士长与护士的关系紧张,开展的工作难度加大。护理质量提高不明显。

2 对策

合理配备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把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放出来。针对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各级医疗机构或轻或重均存在,护理管理者要合理利于资源,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弹性排班,根据实际工作量合理增减班次,改变以往忙闲不均,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的现象。间接护理用时构成中部分与护理工作不相符的工作,完全有必要通过细化分工,将其从护士的职责中分离出来,如成立医疗物资配送中心,由他们负责发送各种药品、标本、运送患者检查、治疗、手术等。这样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保证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质量的管理的提高[1]。

开展多形式的素质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科室要有好的学习气氛,经常组织小讲课、讲座、疑难病例讨论、远程教育等学习方式培养年轻护士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护士长应多体贴关心护士,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做的奖罚分明,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护士长排班时要注意合理搭配,做好资历深护士的带教工作,发挥他们的优势作用,树立榜样,培养新护士的爱岗敬业精神。

加强护士长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护士长作为管理者,采取何种管理方式、管理手段,首先,要把自己从日常的非护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如果每天都被一些杂事捆住手脚,哪有精力时间抓护理质量。管理要共同参与,让每位护士都懂得质量管理的意义,树立质量管理的意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护理质量才会持续提高。另外,管理能力的提高绝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引进来,继承保留好的,抛弃糟粕,因地治移,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

3 小结

基层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的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但问题我们已经看到而且在逐步解决,笔者相信只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发展,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篇9

摘要:目的: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进行探究。

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进行具体探究,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并询问专家,通过制定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指标及难度评价表来作为层次准入管理参考标准。

结果:在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指标及难度评价表中,医疗风险控制以及穿刺技术这两大类整体难度最高,从单项环节来看PCII置入方法难度最高,其难度分值为7.99,而难度最低的为封管技术,其难度分值仅为5.4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通过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进行层次化准入管理可以让静脉输液护理更为规范,这对于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准入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03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78-01

静脉输液护理在临床护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静脉输液护理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较以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给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对于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院在研究的过程中分别进行了现场调研、相关文献查询以及专家咨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内科3个,外科3个,老年病科1个,儿科1个作为调查对象。每个科室中选取1-2名护士进行调查,并对其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观察,事后做好充分的记录。

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调研工作。以“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准入管理”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国医学文献等文献数据库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并收集文献资料供256篇。在此基础上以静脉输液护理类型以及操作技术类型为参考对相关文献进行细致化分离,共归结5个大类,细分条目19条。

寻访相关专家并汲取专家建议。在咨询专家的过程中,首先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操作方面进行咨询,并根据询问结果同时结合现场调研结果以及文献查阅结构对准入管理体系进行初步化构建。之后邀请专家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操作进行难度评分。最后根据相关评分来对准入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细致化构建,并征询专家意见同时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准入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与补充。调查共涉及相关专家37名,其中临床护理专家15名,护理管理专家22名;中级职称6名、高级职称31名。上述专家工作在其领域工作时间为6-26年,平均时间为15.4年。

根据以上结果制定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指标及难度评价表作为准入管理研究的基本参考标准。

1.2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17.5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在上表中将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指标及难度评价一共分成了五大类分别为通路筛选、穿刺技术、支持技术以及医疗风险控制,其中每个大类又分为3至5个小类,评分具体如下。

2.1通路筛选:①穿刺前评估(4.13);②穿刺部位筛选(4.31);③穿刺导管筛选(4.31)。

2.2穿刺技术:①头皮针穿刺方法(3.66);②套管针穿刺方法(4.85);③PCII置入方法(7.99)。

2.3基础维护:①冲管技术(3.69);②封管技术(3.51);③穿刺部位护理(4.62);④导管固定技术(4.37);⑤导管去除技术(4.38)。

2.4支持技术:①附加设备连接方法(4.55);②控速装置调节方法(4.79);③其他附属装置操作方法(5.27)。

2.5医疗风险控制:①并发症预防(5.59);②并发症鉴别(6.42);③并发症处理(7.13);④相关药物管理(7.28)。

以上可以看出医疗风险控制以及穿刺技术的整体难度较高,就单项难度来看PCII置入方法难度最高,其难度分值为7.99,而难度最低的为封管技术,其难度分值仅为5.4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在临床治疗、急诊抢救等关键性治疗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静脉输液护理技术也有了多元化的发展,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目前静脉输液护理涵盖了多项内容,并涉及到了多个层面,其专业性程度也愈来愈高。同时它在某些环节上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在上述研究中结合调查内容以及专家意见将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指标及难度评价一共分成了五个大类,其中涵盖了通路筛选、穿刺技术、支持技术以及医疗风险控制。从整体上来看医疗风险控制以及穿刺技术这两大类的整体难度较高,从单项内容来看PCII置入方法难度最高,达到了7.99。

通过所对应的难度评分给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医护人员应该在医疗风险控制以及穿刺技术上提高关注度,特别是对PCII置入方法的使用。在进行穿刺时要求护理人员对解剖学、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在具体实施时应该按照正确的流程及步骤标准进行操作。另外要求护理人员能够详细、准确地进行相关记录。要求护理人员凭证上岗并具有至少三个月以上的静脉输液治疗经验。在能力上要求护理人员可以正确实施头皮针静脉输液治疗,同时也可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具备合格的导管维护能力。

为了对卫生技术管理进行更加深入的强化,在针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的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分类管理方法并进行管理评分制,让整个管理更加合理,更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另外加强技术准入管理体系建设,以此来优化医疗工作流程,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总之,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进行层次化准入管理可以让静脉输液护理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这不仅仅能够促进静脉输液护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并且能够推动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建设,这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深基坑、基坑支护、防水、排水、降水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要点

(一)设计管理 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是直接影响深基坑支护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成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应当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施工技术可行。在我国,深基坑的出现较晚,深基坑支护设计日趋成熟,但设计参数众多,地质不明因素的影响,使设计工作的难度加大。据2011年的资料统计,在基坑工程施工质量事故中,由于设计原因造成的事故占总数的23%。设计原因主要表现在:无证挂单设计、盲目设计、参数取值错误、地下水处理方法失误、支护方案选择不当等。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设计人员应具有较强力学知识(理论、材料、结构、流体、土力学)和地基与基础等多学科的知识,又要有丰富边坡支护设计经验,熟悉当地的水文地质状况和特点,在结合建筑及周围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其次,工程人员在施工前应对方案进行认真审核,理解设计意图,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以掌握方案,在施工组织时,使各个组成部分、各道工序协调有序。再次,业主方应了解深基坑支护的重要性,选择有经验的设计单位设计支护方案。

(二)分包单位的选择 由于深基坑支护的特殊性,其施工应由具有施工资质与能力的专业分包队伍进行。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整体素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监理工程师应协助业主审查总包单位选定的专业队伍,选择社会信誉好、技术力量强、施工经验丰富的分包单位,最好有类似工程的施工经历,同时应防止层层转包、“层层剥皮”,以致影响工程质量的现象发生。

(三)施工专项方案审定 施工专项方案是具体指导施工的重要文件。但在目前,有些施工单位往往是照搬他人的方案;有的虽说是按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的,但控制要点不具体,措施针对性不强,基本上无指导意义。因此,监理工程师应认真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专项方案,对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坚决要求其修改完善后按程序申报,特别复杂的方案可组织专家汇审,待总监审批后方能实施。审核内容主要有:施工平面图、基坑的支护方式、基坑开挖方式、降水措施、施工工期、监测布置的合理性等。 二、施工阶段的控制要点

施工阶段是项目实施的关键阶段,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当地水文气候条件,结合当地深基坑工程施工的经验和条件,确定工程的关键项目,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报监理机构审核,并强调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一)深基坑工程的施工 深基坑工程包括挖土、挡土、围护、防水等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施工失败,甚至造成事故。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程、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的技术规范组织施工,对各施工要点要制定具体措施,并加强过程控制。例如,确定土方开挖方案时,应对周围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拍照和录像,对地质勘测报告、周围建筑物及地下设施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对特殊土质需精心组织施工,膨胀土地区不宜在雨季开挖,软土地区分层开挖的深度不宜太大。若挖土高差太大或挖土进度过快,极易改变土体原来的平衡状态,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可导致土体快速滑移,这样不利工程监控,易造成坍塌事故。

(二)深基坑周围土体止水效果的控制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下水对深基坑工程施工带来的危险程度是相当高的。地下水的来源一般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雨水及基坑周围的渗漏管道水,由于水的来源复杂,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位变化的影响,在制定止水方案时应从深基坑工程的防水、降水和排水3个方面考虑,根据地质勘察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地下水的成因,了解深基坑周围环境,对周边有建筑基坑,宜采用以堵为主,抽水为辅,否则会导致基坑周围土体与水体的流失,使建筑物不均匀沉陷,甚至发生坑底流沙、管涌等现象,增大了处理难度,拖延了工期,反之,以降水为主。

止水帷幕是高水位地区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常用的止水措施,其施工方法主要有高压喷射注浆法、浆喷深层搅拌法、粉喷深层搅拌法和压力注浆法等。采用浆喷深层搅拌法进行止水帷幕止水施工时,如果止水帷幕的搅拌桩成桩质量不好,深基坑开挖后会出现渗水较多的现象。若此时再采用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则延误工期、增加造价。 (三)深基坑支护的信息化管理

深基坑施工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基坑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即基坑支护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形、是否会产生沉降及水平方向的位移或倾斜、支护结构是否有裂缝以及基坑底是否产生隆起和变形,若发生这些问题将导致基坑支护结构的失败。

基坑支护结构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安排专业施工监测人员对基坑现场及周围建筑物进行监测,根据基坑开挖期间监测到的基坑支护结构或岩土变位等情况,比照勘察、设计的预期性状,动态分析监测资料,全面掌握位移变化的大小、方向、变化频率,对照报警标准,预测下一阶段工作的动态,及时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预报,超过位移设定的预警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监测的主要内容有: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支护结构沉降和裂缝;临近建筑物、道路的沉降、倾斜和裂缝;基坑底隆起的观测等。以上监测除每天进行目测之外,一般每8~10m设一个监测点,关键部位适当加密,开挖后每天监测3次,位移大时应适当加密。 观测结果要真实反映所测目标的动态趋势,并绘出变化曲线图,以传递险情前兆信息,找出险情发生的必要条件,如地质特性、支护结构、临近建筑物、地下设施等,结合相关的诱发条件,如气象条件、开挖施工、地下水变化等,根据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进行科学决策,以排除险情。开挖较深的基坑时,还应测试支撑的内应力,当应力值达到设计值的90%(或支撑变形达10mm)时,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另外,因现场施工情况复杂,监测点极易被破坏,要注意对监测点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