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案例设计研究;经济解释

邵阳学院教改课题: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2011JG08)的最终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29日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参与式活动是一个参与、互动、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等待被“灌输”的被教育过程。在参与式教学中,每个参与者都是教学资源,受教育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参与式教学中,教学信息在各个小组之间得到相互的传递和共享,最终再汇集到教师那里,而教师同时也将信息与所有参与人员分享,实现一种信息的多向度交流。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国际上普遍得到推崇的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整个过程中,从而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参与式教学形式多样,有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填表、画图、访谈、观察辩论、排序以及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的各种游戏、练习活动等。

参与式教学方法具有几个特征:第一,主体平等参与。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与学生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积极的参与整个教学,与教师互动;第二,重视知识的全面性。参与式教学方式将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进行,鼓励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进而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第三,完全开放。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形式上都是开放的,需要教师经常了解学生,从而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参与式教学案例设计及其应用

(一)搜集已有经典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案例,进行知识积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及时研究经济形势,研究政府经济政策。一是购置图书,每年都要进行资料更新,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济科学译丛、经济科学译库、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金融学译丛、金融学前沿译丛、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译丛等并进行版本更新;商务印书馆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汉译名著等。此外,国内名家的经典作品,如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新卖桔者言》;林毅夫、蔡、李周等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等。二是每天浏览大量网页,获取相关信息。如每天一定登录经济学家论坛、人大经济论坛、东方财富等网站,与网友进行教学和科研交流,把相关知识信息融入教学中。同时登录名家博客,了解名家看法。三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承。如为了讲情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用古人吃饼的故事来说明更显生动形象。有一个古人买饼充饥,吃了第一块,觉得没饱,又买了一块,吃下还是没饱……。一直吃到了第六个,吃了一半才觉得自己实在是吃饱了。他很懊悔的对自己说:“我真是个不会过日子的人呀!早知道我就买这第六块饼不就能吃饱了嘛?浪费了五快饼的钱!”故事中的主人公忽视了他的“饱”是六张饼累加起来的“结果”,在这个“结果”之前的“过程”却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他混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区别。“饱”是总效用,是消费所有饼后的效用累计;而每增加一个饼的消费,会给他带来边际效用。而他把最后一个饼带来的边际效用看成给他带来的总效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权衡取舍”、“机会成本”。引用“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还有《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然,我们在经济学讲授中不仅要讲授经济学原理,还要弘扬“舍生取义”的社会正气,培养“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精神气魄。

(二)根据身边发生的故事设计案例。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鼓励学生以探寻的眼光搜索和收集教学案例。把一个教学班级分为若干组,每组成员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新颖有趣的故事作为案例,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是否吻合经济学原理,以及是否新颖有趣等进行评判,最后挑选一到两个优秀案例,再进行文字的精炼和润色;然后收集各组挑选的案例在全班进行筛选,被公认是优秀案例的组的成员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也可由教师提出事实,由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如经济与管理系工会和旅游教研室设计的两个旅游方案,方案一是游镇远古镇、方案二是游黄山。方案一,系工会为每个员工支出M元;方案二,系工会为每个员工支出M元,参加者每人自筹M元。不能参加的系部支出的M元不返还。QQ群上的投票结果显示87%的员工选择方案一。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研究:在不同约束条件下,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设计案例。邵阳是湖南省人口最多、面积第三大的城市,地处湖南省西南,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如魏源、蔡锷等,但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市情,参与多个省级科研项目,并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了专著资料的收集与撰写。如《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以邵东民营企业发展为个案》、《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城市化视角的绿色经济――邵阳“两型”发展战略研究》。同时,也对邵阳学院在邵阳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表1)在此基础上对邵阳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考察,其中最显著的两个因素是人才和资本流失现象严重。自1980年以来,邵阳的存贷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为185.20%,到2009年只有34.46%,在2010年和2011年有所提高,但也只有36.71%和38.11%。因而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邵阳经济为何发展滞后,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

(四)根据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案例。积极进行科研研究,并把相关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如,《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旅游方案选择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后改革时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劳动合同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经济学原理的讲授过程中,结合经济发展实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讲授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效果时,分析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布置任务后,把每班学生进行分组,并分组讨论,写出分析提纲。在课堂进行研讨,拓展大家的视野,提高其学习经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由授课教师把自己对该问题写成的论文在班上进行分析。

在讲授经济学原理过程中,特别要结合当时的经济现象。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国出口量下降,东部地区大量企业倒闭,农民工大量返乡,形成“返乡潮”。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又进一步加剧农村劳动力返乡。从短期看,这一政策会加剧返乡潮或失业,因为企业难以通过降低工资的方法而降低成本。但从长期看会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管理成本,或用资本替代劳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如《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劳动合同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发表后则进入教师的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库。其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图1)

三、经验推广及应用

由于一直使用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积极参与人大出版社的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教材修订等活动。2013年参加了人大出版社在长沙举行的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修订研讨会。学习名家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并尽力使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融入第六版的教材之中。一是参考国外教材的最新成果,如范里安、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曼昆、平狄克等撰写的最新版的教材;二是宏观经济学应增加开放经济内容,借鉴萨克斯和拉雷恩的《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芬斯特拉和泰勒的《国际宏观经济学》;三是增加案例内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借鉴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弗罗恩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第九版)、米什金《宏观经济学:政策与实践》等;四是适当增加经济理论的数理内容,增强逻辑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彼得・泰勒.陈则航译.如何设计教师培训课程――参与式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2011年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关系专业学子共同举办了一场大学生模拟集体协商比赛。次年同期三所院校又邀请山东工商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6所高等院校举办了第二次比赛,期间还同来访的台湾中华文化大学劳工系学生也进行了一场比赛。这三次比赛,为劳动关系领域学生创造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也紧贴劳动关系专业实践内容,紧跟教育部“将业务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衡量指标”的要求,是劳动关系专业趋向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丰富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的一个有益尝试,也将会填补劳动关系专业竞赛的空白,真正提升劳动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整体质量,推进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三次比赛已过,我们可以回头回顾比赛的同时,思考这个比赛方案的成功经验和可改进之处。

一、方案概述

比赛方案在2011年初步确定,之后根据比赛经验进行过微调。一般由主办方确认比赛时间,选择在学年上学期是考虑到三个主要参赛方学校劳动关系专业学生都会在这个学期开设《集体合同制度与集体协商谈判实践》的课程,可以即时将所学理论转换成实际的应用。评委组由来自全国各地劳动关系研究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调研经验,其中部分老师曾有过指导企业进行集体协商的实际经验。参加比赛的同学来自各学校劳动关系专业,大三学生为主,因为大三学生已经具备专业知识、法学基础和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的储备,对协商流程也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比赛由各个学校分别派出资方代表队和劳方代表队,抽签决定比赛阵容,分别比赛。案例内容在比赛之前两周会发至各学校,让两只代表队分别根据劳方脚本和资方脚本进行准备。脚本内容只提供一个框架和协商目标作为参考,其余数据和生产相关内容都给学生自己假设和搜集。案例不局限于生产型企业,而讲求多元化,涉及多种类型企业和多种协商标的物。工资奖金、休息休假和保险等作为一般性协商内容,其他还有关于工人的辞退与否、生产设备的更新一集工作场所的优化等多远谈判内容,为同学们发挥多种谈判方法和技巧提供了基础。

每场比赛控制在40分钟左右,双方各4位成员,如资方代表队一般为:总经理、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副总经理(一般负责生产);劳方代表队一般为:工会主席、车间代表、女工代表、技术代表。期间由工会主席首先提出谈判目标并且控制节奏,双方进行博弈,最终达成一致或者无法达成一致。

评判时,最终能够达成一致是主要评判标准,但是更重要的标准是:1.队员整体表现,团队合作情况;2.对主要信息点的掌握和把控,能否与理论相结合;3.对谈判技巧的运用;4.能否争取利益与保持相互关系兼顾。最终决出最佳劳方和最佳资方代表队。

(二)评析

大学生集体协商比赛围绕劳动关系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创新建设思路相呼应,对学生主要进行了以下能力的考察:1.掌握劳动关系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能力;2.通过劳动关系相关实践明确对待劳工政策价值取向的能力;3.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同时,在实战模拟的过程中,学生更直观得感受到劳资对立的现实存在,并且追逐各方利益的过程中调动了所有学过的学科知识,是一次难得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成功尝试。

其实,模拟协商在现实生活也被全国各地多个工会作为企业增强协商能力、推进集体协商的利器。作为今后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主力军,劳动关系学生进行这样的实践就更显得十分必要。

但是这个比赛方案还存在下列可以改进的地方:1.参加比赛的学生仅限于劳动关系相关专业,具有片面性。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虽然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学科专业基础,但是实际协商过程中还是会有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财会专业、金融专业学生作为资方出现在谈判桌对面。所以我们的建议是扩大参赛学生的专业范围,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入资方阵营,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加入谈判阵营等等,使模拟的过程更加逼真、贴近实际,从而在今后在企业工作中改变企业面对集体协商“不会谈”的局面;2.4对4的比赛阵容和40分钟的比赛时间稍短,相对实际谈判不够完整。增加比赛人员和比赛时间,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几个人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互动学习的平台;3.评委老师均来自高校,可以邀请为企业集体谈判做过法律援助等的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以及来自政府人社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参与其中,当具有多种素质的评委共同为同学们做出评判,我们就能更加真实地模拟集体协商的过程,并从中收获更多书本上欠缺的经验;4.缺乏反馈机制,比赛已过,能够从中收获并对比赛提出意见的只有选手,很难为下一届比赛以及参赛选手之外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即使我们将比赛实录呈现给大家,当时参赛同学的准备情况和比赛的组织情况都无法再现,所以建议作出赛后感的整合资料让其他学子共勉;5.实际谈判过程中,能够这样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不多,更多的还是靠其他方式促进集体协商的实现。所以建议多组织学生进入企业、深入煤矿和工厂,进行实际谈判的观摩,以此让模拟过程更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篇3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必要性:

1“.技术经济学”课程自身的需要

如前所述,“技术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操作练习相当紧密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牢记一些基本的概念、操作流程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技术经济学的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如何确定目标、收集资料、分析环境、分配资源、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项目后评估、知识的反馈与积累等。这些方面的能力无法仅仅通过课堂听讲、记笔记、做习题获得,更重要的是动手实践,从实际项目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以及提升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资料收集与甄选、小组讨论、全班答辩等环节中来,通过实践、协作、对话和反思等过程,全面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技术经济学”课程的要求相协调,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是“技术经济学”课程自身的需要。

2.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广受社会各界的批评,有人认为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及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分析、研究能力不及硕士生,知识层面与专科生没有显著的区别,在劳动力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更有人认为,学校传授的内容脱离实际,在未来工作中缺乏实用性,因此往往消极学习,采取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方式混文凭,考试过后对所学知识全无印象,这种现象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当中,有许多课程正是偏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技术经济学”就是其中之一。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不仅可用于未来工作当中,也能够利用其指导自己和家人做出选择和制订家庭投资决策。因此,在“技术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其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掌握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方法,就有必要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等到锻炼。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目前,相当一部分本科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被动消极的一面,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及格,所谓“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是常见开小差、打瞌睡和不认真听讲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这种参与度的不平衡使本科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教师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却完全不认真听,更有甚者还迟到早退或者干脆缺课,几个回合下来,教师也丧失了激情。于是课程越往后,课堂内人越少,教师讲得越死气沉沉。这种恶心循环最终使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均受到损害,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是社交性,身边其他人的关注能够给人带来满足感。在案例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小组讨论、制订方案,还要制作PPT,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方案的答辩。整个过程中,学生以案例为基础,极大地增强了其与同学和老师的联系,使学生获得了身边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进而刺激了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有必要关注以下关键问题:

1.精选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案例的恰当性和教师对案例把握的准确性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不适合的案例和教师对案例不准确理解都会使学生无法通过案例学习获得预期的能力,进而影响整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能力,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与编制。在精选案例的过程中,要求注意案例具有以下特点: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一教师与某一学生围绕一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教育背景。

2.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后学习的基础上,保证大量的课堂讨论、分析与教师指导时间,因此一个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往往需要耗用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课堂时间以及教师、学生的精力均有限,在短短半学期到一学期的时间内,要想完全依赖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整本“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不能从头到尾全部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而影响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关系,将两者结合使用。具体而言,在课程前半部分,教师应当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将本课程的逻辑体系、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在课程后半部分,教师应当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将之前学到的本课程逻辑体系、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当中。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既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又能够有效节约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保障“技术经济学”课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跟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紧密相关。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被动接受者不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因此,为了保障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言语鼓励、提高对参与案例的学生的关注度、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进行表扬等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考虑到学生评奖学金和按期毕业的需要,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根据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所做案例的质量和效果等,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三、结论

篇4

关键词 生产经营;发展方向;火电厂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042-02

0引言

随着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流,我国电力能源行业迅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单方面大幅度促进了火电厂热能动力的空前发展。火电厂热能动力指的是输送到火电厂(站)的将燃料热能转化为动能或高温蒸汽的热能动力系统(蒸汽炉、锅炉等)[1]。热能动力的生产经营直接影响到火电厂经济效益的起伏波动,直接影响火电厂的发展。

1生产经营

火电厂的热能动力生产经营,要做好机组的全面工作,使工作线安全生产;优化资源的配置,合理分配技术人才和资源使用,维护托管市场和开拓火电检修,促进火电厂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火电厂企业文化,提高技术人员的生活质量。

1.1明确热能动力系统对火电厂经济的影响

热能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的创造、应用和发展提高火电厂的经济效益,直接带动火电厂的发展。像应用于火电厂电泵的变速调节系统,应用于火电厂锅炉点火系统的少油点火和离子点火两种技术等。技术改造可以提高设备效率,在确保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提高火电厂经济效益。由于热能动力系统长期不断地使用或者自身设计上存在的漏洞,要对其进行适时的维护和改造,以保证经济能持续增长。对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不同技术,论证这些技术对于火电厂的经济促进作用的大小,选用对经济促进大的技术作为首选方案,并且不断进行合理的改造。如新型点火方式选择,少油点火技术比等离子点火技术更成熟、更经济适用,那么,通常火电厂通过高频率地使用少油点火技术来增加经济效益。

1.2普及火电厂技术人员经济学知识,提高全员经济意识。

在以盈利为首要目的的热能动力生产中,多数火电厂都重视生产经营和技术引进,忽视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意识,导致技术人员对经济学知识了解不多,使全体技术人员采取简单的思维解决经济问题。每一种技术的运用都是经济学问题,生产中的技术无一不涉及经济学问题,技术与经济存在内在的互动、促进和制约,而且,作为产业生产最强手段,技术的经济目的性质非常明显而突出。火电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日常生产工作都与经济学知识息息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基础的经济常识很重要。只有掌握、熟用一些经济基础知识,工程技术人员才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的每项生产。那么,就要在经营管理上实行工程技术精英制,培养熟悉生产又掌握经济学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根据电价和燃料成本确定生产方案,在指导技术人员生产的同时,制定竞价上网的百家方案,加强生产和经营的结合,以便火电厂由劳动力生产型向技术经营型转变。

1.3建立热能动力经营和生产相统一的指标体系和管理体系

以利润为中心分层次地建立经营指标和生产指标,并使经营指标和生产指标紧密联系,分析各项指标对火电厂收支的影响已达到分析各县指标对利润总的影响。整合、改造现有的管理体系,将经营指标和生产指标统一,围绕最大利润制定火电厂各项管理措施,力求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生产目标,根据市场和实际情况生产经营。

2改进方向

要实现火电厂安全发电、供电的发展要求,就要对热能动力的生产经营进行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以提高火电厂的经济效益。对火电厂热能动力的生产经营的深化改革主要在工作流上。

2.1空间数字化、虚拟化建设

火电厂热能动力生产经营的工作流是一条流程化管理的工作流主线,工作流的空间数字化、虚拟化等都是设计火电厂总体工作流的关键。热能动力生产经营工作流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现代化建设应与生产系统建设同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信息技术,注重信息应用集成,建成全面到位、与时俱进的管理系统,以建设跨时代的热能动力生产经营工作流促成火电厂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

2.2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的建设

企业的信息化涉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管理理念、工作模式、运作机制及业务流程的调整,涉及企业全面性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的建设,以推进工作流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火电厂热能动力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转型。那么,就要在火电厂热能动力生产经营中建立企业价值链运行模式,加强控制盒优化热能动力生产经营全过程,实现高效、科学性的经营管理,提高火电厂的综合管理能力。

2.3建立先进的基础网络和标准的数据管理规范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把原本相连的厂网分离开来,造成火电厂燃料的定价存在矛盾,不利于火电厂成本核算和上网竞价。火电厂的成本核算和竞价上网系统运用经济学和统计学智能地处理热能动力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据,分析、统计制约发电成本的各种影响因素[2]。核心业务应用系统根据用电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运行方案,预测不同方案产生的经济效益,选择可带来最大利润的运行方案。成本核算系统监控和分析火电厂燃料、转机设备、维修材料、财务等,给热能动力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数据。因而,根据火电厂的总体目标,在管理组织构架中,建立国内先进的基础网络设施、标准的数据管理规范,促成核心业务由于系统的功能全面性、分析精确性,提高热能动力生产经营运作流程的健全和一体化。

3 结论

我国市场经济全速发展,热能动力的发展在电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热能动力的生产经各方面存在问题,极大地加大了火电厂的压力[3]。只有在热能动力的生产和经营两大块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技术改进,才能给火电厂创造赢面,缓解热能动力发展给火电厂带来的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1]胡柏玲.采集化管理是火电厂燃料管理的重中之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7):81-85.

篇5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17-0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许多是从高职以及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由于普通本科办学历史短,教育经验弱、运行欠规范等诸多原因,在整个高教体系中的处境并不乐观。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办什么类型的大学,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才,怎样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笔者结合湖北经济学院的情况,谈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过不同的解释, 对其理解可谓是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周远清更简明地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 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综合各方论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本科教育架构已搭建完成,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2)办学规模不小,但办学特色不突出;(3)新建了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校园环境,但还未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2.2 湖北经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湖北经济学院是2002年9月由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湖北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充分表现在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湖北经济学院培养的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能解决问题的白领层、创业者、实业家。湖北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为祖国服务,能解决问题”。

(2)人才培养特色。

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高校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扩大社会影响、吸引生源的基础。湖北经济学院合并前的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地方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湖北经济学院合并组建以后,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继承和发展百年商科办学传统,结合本科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筑开放性实验教学、互惠性校企合作、多样性社会实践、探究性科研活动、设计性学科竞赛五大实践平台,在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用、实践、实干型经济管理人才方面形成了特色。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

湖北经济学院地处武汉东湖高新科技园区,紧邻中国光谷、武汉金融港和大型企业群的人才需求洼地。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主动出击,寻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发展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积极开辟应用研究的新领域。比如,学校建成了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了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湖北县域经济研究院等,发挥学校的人才智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 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

所谓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

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沿用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即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以学科的知识生产为目标,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工具的教育教学模式,它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

3.2 湖北经济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是适应教育主体的需要,同时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合并组建以来,湖北经济学院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3.2.1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为了适应培养人才的多样性要求,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按照强化基础,拓宽口径的原则,重点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科类通识课程。在明确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坚持完善和及时更新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成一个承启关系有序、内容紧密相连、彼此融会贯通、交叉重叠较少的课程体系。按照学校构筑五大实践教学平台的要求,安排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各类课程学分分配。依据课程的认识属性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以此安排课程的衔接和前后关系,完成教学进程计划。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培养计划中,贯彻因才施教的要求,课程设置体现不同学科专业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主要公共基础课实施分级教学,开设一系列不同学分的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对该门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择取难易程度不等的课程。实行教学计划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在选修课中设置个性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可选择的弹性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的原则。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在不削弱本科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内容,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规格要求,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课程,则突破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湖北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总之,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确保教学质量,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

学校建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针对学院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聘请相应的专家和企业家进行论证,特别是企业家的论证意见,及时吸收到课程设计当中,使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能满足有关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3.2.2 构筑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

通过实施一系列“创业起步教育计划”,构筑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些计划包括:(1)推出校内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建设方案。(2)“读书工程”。由团委、图书馆提供书目,各院系团委、学生会组织读书活动,专业教师指导与评审,并规定学生完成相应的读书学分,使“读书工程”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计划。每个专业建立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制定年度学生实习计划。(4)学生科研“四个一工程”。即创办一本面向学生的学术刊物;每年开展一次大学生学术科技成果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科技节;每年评选一批大学生科研新星。(5)“第二课堂”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学术活动,也包括非学术活动;既有校内活动,也有校外活动。主要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学术沙龙、俱乐部活动、演讲辩论、模拟法庭、主题班会、党校培训、公益劳动等。(6)“第三学期计划”。在每年暑假开辟社会实践性教育学期。该学期活动采取学校集中组织和个人分散活动两种形式。由学校集中组织的活动有大学生“三下乡”、企业实习、社区调研等。⑦职业证书计划。将与专业资格证考试的有关课程引入课堂,除此之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完成计划学分的前提下,参加诸如注册会计师、英语四六级证书、律师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3.2.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学校建立比较完整的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各种类型的听课、集体备课、“老带新”、教学研究等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的咨询、参谋和评议、督促作用,开展校内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评教等教学评估制度,制定和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标准。完善学生信息反馈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和教学各环节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顺利实现。

3.2.4 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根据实际需要,拓宽评价思路,在学生综合测评管理办法中,明确了不单以学习成绩论英雄,激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团学组织、学生社团等)、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制订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发展测评体系。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必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的发展。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发展任务更为艰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绝非一蹴而就,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尽快建立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教育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保持健康持续地发展。

篇6

蔡红英

2015级的新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典礼开始了。每每到这个时候,总是纠结跟大家聊什么好。虽然要聊的话题有很多,却也很难避免讲着讲着就在重复过去的故事,讲着讲着就觉得需要苦口婆心跟大家交代的事情有很多。在经历了多日的"折磨"以后,决定跟大家聊聊最近在我脑海里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几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财管欢迎你

这里,我仅代表财管学院40名教职工,694名老同学,对2015级新生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来到财管这个大家庭!

财管这学院一共有40名教职工。其中,财税系17人,公管系15人,行政人员8人。有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专家津贴1人,校级名师3人。另外,我们柔性引进了财政部科研所所长刘尚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吕冰洋教授,台湾政治大学的黄智聪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李祥云教授。2015年,我们毕业了224名学生,其中50%以上同学初次就业就到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银行等部门或考上研究生。所以我们财管学院是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勤钻学问,富有活力,具有极强团队精神的一个集体。

第二个话题:漫步校园,走出校园,放眼看世界

从报到的那一天开始,湖北经济学院就是你们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大家是不是已经初步熟悉校园了呢?除了军训场,积思河畔有没有你们的欢声笑语?图书馆阅览室里是否留下了你的身影?对面的长廊下是否听得见你早读的声音?那些经济学家长廊的一组组雕塑是否让你驻足?也许,大家还在忙于军训,没有来得及漫步校园,没有来得及欣赏校园。我之所以问这些,是想告诉你们,湖北经济学院真的是季季有景,季季蕴含着不同的美,是个学习、生活的好地方。犹如一杯醇味香浓的茶,希望你们去慢慢品味。同时,我还更希望大家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能够利用假期走出校园,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在网上"海外遨游",总之心中要有大社会、大世界。我们财管人是研究经济学的,是研究管理学的,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我们才能真正懂我们的专业,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回报社会。当今的学习,需要我们放眼看世界。我们要认识这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典型国家,我们要认识美国,认识欧洲,我们也要认识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朝鲜,我们还要认识跟我们一样的人口大国印度等。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的现在,还要探索他们的历史。只有这样横向、纵向地学习,我们才有可能独立地思考,独立地研究问题。

第三个话题: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审辩式思维

陈寅恪先生说过: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大家当然都明白陈先生的意思,也都懂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会受到极大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包括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巴黎,1998)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强烈上进心的公民。他们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批判性思维提倡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不迷信书本知识,不盲从权威。但这决不是指遇到任何问题就开始批判,怀疑一切。而且,这种怀疑的态度是对事不对人。正如先生所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我个人更同意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为审辩性思维。Critical在古希腊语当中是提问、理解的分析能力,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针对人们对"何为审辩式思维"的理解差异,美国哲学学会和教育领域的专家,运用管理学中的德尔菲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报告中将审辩式思维描述为"胸怀开阔,灵活,公正,直面个人偏见,谨慎判断,三思而行。"

第四个话题:宽容与包容

马丁·路德金说:"黑暗不能驱除黑暗,只有光明才可以做到。仇恨不能驱除仇恨,只有爱才可以做到".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美德,包容是一种胸怀。宽容是能原谅别人对你的伤害,而包容是能包含别人的缺点和与你不同的价值观。作为新生,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高中文化和家庭背景,到了经院,大家都要找到归属感,建立一个真正包容的集体就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能包容别人,还要当别人有意无意中伤害到你的时候能宽容别人。当然,宽容也需要技巧。给机会并不是纵容,不是免除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人都要承担各种各样的后果。而宽容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大爱。

第五个话题:关于财政类、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习

现代社会以来,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的武器主要有三个: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应该说,经济学、管理学本身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特别是自从加里贝克尔构建了经济学帝国以来,经济学就成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认识世界的高级工具,它教会你一种东西叫做理性。因此,我们如果能将这三个工具应用到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那将受益无穷。个人认为:只有掌握了这三个工具的思维才是真正的现代思维。我们财管学院就涵盖了这其中的两大学科,经济学和管理学。因此,特别希望我们能师生共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财管特色的人才。

财管学院有四大专业,分别是财政、税收、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我们两大学科四大专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研究对象是政府和公共部门。我们的专业要培养的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社会治理中的管理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财管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逻辑地思考,清楚地写作,严谨地演讲,并具有宏观思维、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财管人首先要有理想信念,因为我们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还要求我们能逻辑地思考,就是前面提到的要学会审辩式思维;还要求我们要训练大家的宏观思维能力。宏观思维是以宏观为视点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微观思维视点趋向求之于内,求之于微;宏观思维视点趋向求之于外,求之于大。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在我看来,除了要学好上述的三门工具课以外,还要学好政治学,关于政治学,有两句话送给大家。一是,政治这个东西,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在你身边;二是,对于公权力,法无授权皆禁止,对于私权力,法无禁止皆自由。当然,既然是要掌握多学科知识,我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是重要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跟大家聊这么多。

篇7

经济学的历史很短,只有二百多年。1776年,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人亚当·斯密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俗称《国富论》)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标志着经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此后,经济学历久不衰,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被誉为“经邦济世”之学,日益成为最耀眼的显学。在我国,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对经济学的认识主要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学术研究及教育以计划经济和政治经济学为主。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国高校开始了西方经济学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学的课程设置逐渐与西方接轨,甚至很多院校使用的几乎是和欧美国家同步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大量西方经济学普及性的经典教科书进入中国高校,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多恩·布什和费舍尔的《宏观经济学》等。

据有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任教师数为70 554人,几乎占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员总数的1/7。全国仅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院校就有509所。另外,沈阳药科大学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专业,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文)”专业,东北电力大学开设“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海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方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新闻方向)”专业等。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的134所医药院校(其中77所为大学或专门学院,57所为专科学校)里,很大一部分也开设有经济学专业。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经贸管理学院、南方医科大学设经济学(卫生经济方向)本科专业、广东药学院设医药商学院、中国药科大学设国际医药商学院等。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甚至设有经济学(药物经济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从2007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一方面是整个经济学教育里的一部分,与其他院校的经济学教育有共性的一面,比如核心课程基本类似等等;另一方面也有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特色,具有自己个性的一面,比如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一些医药类课程等等。

一、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常见问题

从目前看来,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

(1)经济学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里,学科专业设置以医药类为主,经济学专业大多是新设置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基础比较弱,发展条件比较差,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与医药类专业相比,经济学专业得到的关注比较少,发展比较慢,影响了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学教育的“浅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学中,开设了相当一部分的医药类课程。这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得学生的培养有“综合化”和“特色化”的优势,但是,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医药类课程的开设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经济类课程的安排,造成经济类课程的缩减或“浅化”,影响经济学课程的系统化学习,从而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质量。

(3)经济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经济学是与“衣食住行”“经国济世”联系很紧密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在许多高校里,经济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很多是从学校(学习)到学校(执教),甚至是师兄毕业就成老师的“学院派”,根本就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经历和过程,在教学科研中也主要关注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同时,目前高校中设有经济学教育实习基地的院校屈指可数,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一知半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4)经济学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我国现行高校制度中,高校老师的福利待遇与其职称紧密挂钩。而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标准,虽有一定的教学时数等方面的要求,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术研究水平而非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许多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工作,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经济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二、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

一般看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许成钢,2002):

(1 )英国模式。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注重培养天才,不注重训练,而是注重创造一种宽松和充满闲情逸致的学术环境,让天才脱颖而出。其培养的方法是师傅带徒弟的导师制,没有系统的课程。识别天才的方式不是考试,而是看人有没有能力和别人辩论,表达出新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特别能识别天才,也产生了许多天才,如牛顿、凯恩斯都出自剑桥。缺点是,学生的质量很不稳定,学生好坏之间的差别很大。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没有训练,水平就会很差,许多毕业生素质并不好。

(2)法国模式。强调系统训练。法国并非不要天才,而是寻找的方式完全不同,其数学训练非常强,用很严格的考试淘汰的办法来寻找最强者。强调训练,可以产生大批训练有素的人,这一批人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缺少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而经济学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学者的直觉。在法国,那些在技术上缺乏能力的天才,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培养体系。比如科斯,在法国式的教育制度下,可能第一轮就被淘汰掉,不能生存。

(3)美国模式。当今学术上占优势的制度是美国顶尖学校经济系及个别欧洲的经济系的教育制度。它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一方面侧重系统的数学、理论、方法论的训练;同时也提供一系列的环境,刺激学生发展观察能力、创造力和批评能力。在美国,经济学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美国本科学生入校时不报专业,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二年级以后选口径宽的主修。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职业选择广泛,可以选择经济学、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甚至新闻传播等等。同时,其经济学本科生课程少而精炼,核心课程一年级是经济学原理,二年级是中级宏观微观、计量经济学,三四年级选两门经济学专业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等。

三、 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有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改进建议

为实现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更好发展,参考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途径和措施:

(1)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医药类高等院校中的经济学学科专业对医药类高等院校有良好的综合和促进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医药类专业的经济学思维,促进院校专业的综合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院校专业的特色化建设,毕业生就业率高,受社会和市场欢迎,整体提高院校的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有关部门及院校自身都须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特别是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应给予经济学更多的关注,改善经济学发展基础弱、条件差的情况,促进经济学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比如用比较优厚的条件吸引经济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任职;在职称评定指标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或优先;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学术交流和师资培养等等。

    (2)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合理化。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重要,指导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我们要有合理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须遵循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此,我们的定位应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科学合理制订培养方案,完善经济学教学计划,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方面,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在保证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特色,使得经济学人才具有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特别注意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复合化。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对初学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经济学本科生应学习一定数量的人文、自然和外语课程,具备经济学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之后,再转入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在合理系统地安排经济学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其他院校没有,但在医药类院校非常核心和必要的一些医药类的课程,如中医学概论、西医学概论、药理学等,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由于学习时间或学分要求的限制,对医药类课程的设置要合理适当,不能冲击经济学课程学习本身的系统性,造成本末倒置。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教学相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应该抓住经济转轨所带来的契机,建立适合于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体系,对中国转轨经济作出恰当的论断。中国经济学教学应该在介绍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了解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市场和政府各自作用的优势与局限性。为此,我们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并鼓励经济学教师参与实际业务部门实习,从而更多地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另外,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实际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兼任高校教师,讲授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将最新的最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进入社会的通道和途径,为实际进入社会之前提供一个“彩排”的机会,包括暑期社会调查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等,使学生在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真实的社会。

(5)加强思维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结合。基于中国的国情,我国企业在新进人才的培训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依赖高校设置一些具体的技能性课程用以培养学生技能,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人企业也不会认为我们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学历的信号机制得以体现,并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在中国现在处于经济转轨阶段,诸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有很多时候需要你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而且,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经常变换工作,如此,则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掌握某门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而必须掌握考虑问题的方法及分析问题的工具,以适应不断转换工作的需要,增强适应性和人才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经济学”是由“问题——工具——理论”3个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只是特定的经济学家,面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运用特定的经济分析“工具”,得出的特定的逻辑结论。我们的经济学教学应该追求贯穿整个经济学“过程”的科学、务实、求真、质疑的精神,教学不能仅仅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一大堆模型,或一个个基本的原理,我们需要学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模型或者基本原理对经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一个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又符合实际的解释,并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中,就必须开设一些课程用以具体的专门技能的学习,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等等,同时又必须开设一些思想性、基本分析、工具性的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等。

参考文献:

[1]彭文平.21世纪经济学教育发展趋势[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4(2).

[2]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3).

篇8

北京市高考招生细则:拓展学生专业选择空间北航也将按照航空航天类和信息类等类招生。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认为,实施大类招生,让学生在培养中获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一流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既减少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又给了考生更大的选择自由权,打破了学科界限,有利于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刘震介绍,同时,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对高考改革省份浙江和上海的考生也是一大利好。因为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不再有报考哪个学校的说法,而是直接按照专业填报志愿,比如浙江考生最多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后,减少了考生的志愿填报难度,同时也兼顾了考生的专业选择空间。

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也是今年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一个突出的特色。北大开放了共享的课程资源,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课,同时,扩大转系转专业的自由度。

北京师范大学也允许学生进入学校后进行专业的二次选择,不仅不设转出门槛,且可跨文理大类。在第一、第二学年末,学生可自主申请,经拟转入院系考核,为确有专长的学生转换专业。此外,学校还设置自由选修学分,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发展规划和兴趣爱好,跨专业、跨年级选修全校各专业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为优秀本科生设立高级研修课程,开放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本科教育应该打破以院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各高校教学负责人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招生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背后的指向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多年前,先生曾对教育的本质有过很详细的比喻,他说教育是戴一副有光的眼镜,戴上这副眼镜之后,就能看到从前看不见的东西,看到人家看不见的东西。大学也是如此,一个受过大学教学的人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客观判断和系统推理。

大学育人要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刘震介绍。对此,高松进一步阐释,我们的大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一生奠定基础,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清晰表达、合作沟通、实践创新,学会担当负责,学会在未来生活中想要学习掌握任何事物的能力。

北京市高考招生细则:新设专业 培养复合型人才20xx年不少高校新增了专业方向,而这些新方向,都是聚焦国家需要。

比如,清华大学新增了两个本科专业,建筑类新增风景园林专业和土木类新增交通工程专业。其中,风景园林专业横跨理、工、农、文等领域,主要培养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建设与管理人才。交通工程专业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求,服务于国家交通工程重大战略需求,旨在培养具备多学科思维、全球化视野、超强沟通能力的交通领域高端复合型人才,力求将清华大学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立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清华大学还新增了两个本科培养项目。一个是人文社会类的社会科学学院新增了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方向,另一个是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世文班)正式纳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介绍: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本科项目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一是塑造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在培养中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的来龙去脉、运作机制等;二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协作和领导能力,去国际组织工作时面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工作伙伴,不但没有陌生感,还要具有出色的谈判力、领导力;三是夯实多样化的领域和背景知识,在国际组织工作仅语言过关还不够,更要掌握相应领域的背景知识和过硬的本领。

中国人民大学今年将增设世界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及劳动经济学3个本科专业。世界史专业力图关注古今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将世界史的学习与自身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的世界史知识、很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优秀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以满足国家社会发展之需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统计分析、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又熟悉应用领域的数据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对数据科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劳动经济学专业旨在培养既有良好的通识教育,又有顶级的经济学基础训练和前沿的劳动经济学熏陶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大学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为了未来,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促进人类进步。为此,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高松介绍,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碰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复杂的、综合的、全球性的和经常变化的。这些问题常常不是一个单一学科或者一个人能够独立解决的,未来给大学的人才培养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大学须应时而变。

北京市高考招生细则:重视通识与专业核心能力熟悉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些年,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都在进行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在今年的校园开放日上,通识教育、加强基础、促进交叉,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词。

据介绍,北大正在进行一次大的教学方案的修订,突出特色是凝练了专业核心课程,即这个专业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基础的知识和能力的构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最底层为公共基础课,之上是学科基础课,即大类平台课,再之上为专业核心课。在此之上,还开设有专业方向模块以及交叉学科的模块,再往上是荣誉课程。基于这样一个框架,学生进入学校后,如果有非常明确的专业方向,就可以一路向上。但是如果有些同学进入北大之后还有一些别的兴趣和爱好,那么他可以选择专业的模块或是交叉学科的模块,也可以通过学习两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拿到一个主修专业学位和一个辅修专业学位。

这就意味着,基础必修的部分占到学分的50%60%,其余的40%50%是自主构建。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是在强化了基础课程之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构想来选择自己的学习模块和学习内容。北大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篇9

一、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资源。基于人才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将人力资源作为助推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战略逐渐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战略。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努力寻求适合人才成长的各种生态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以此推动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力资源在推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每个企业自身特点存在差异,导致了人力资源在实际开发与利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手段单一且倾向于表层化,因而无法激发员工工作中的积极性;员工的思想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整体素质偏低,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来提升员工的素质与能力;没有根据具体人员的特点合理安置岗位,因而在人事分配制度上产生一系列问题。企业需要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系类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利用人力资源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认识到了人的智慧与作用,因而树立了“人本”的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对员工综合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在管理方式上也更加广泛、灵活。企业的未来靠设备、靠技术,但归根结底还是靠人才。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条件,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对规划方案进行完善,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清晰。设计与实施是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流程只要是:在充分了解了企业的各项工作目标之后,有重点地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然后将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运用于企业的工作实践中去,通过观察实践后的工作成效,找出缺陷,不断进行完善。人力资源规划能够及时调整人员短缺问题,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因人员减少而对企业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二,建立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有效机制。

根据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企业员工的自身特点,建立适合企业与个体的提升机制,是企业工作中的重点。首先,建立员工教育培训机制。在组织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集中授课式与单式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集中授课式培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运用技能结合起来传授给员工,面对的培训对象数量多。而单式培训,则能够根据技能人才、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有效满足不同人才队伍的需求。其次,建立员工激励机制。有些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员工在工作中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积极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设置以激励为主的奖惩机制,并将奖励落实到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再次,建立员工评价机制。评价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员工上一阶段工作情况的总结,同时也是员工下一阶段的工作指示。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助于评选出工作模范,以此为标杆,促使员工找出自身方面的不足与差距,从而明确以后工作中的奋斗目标。

第三,以组织建设为保障,开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组织建设。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优化劳动组织的核心任务。优化劳动组织的核心任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便捷。企业可以通过科学设置劳动组织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来实现优化组织建设的目的。在科学设置劳动组织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以经济学规律做指导,使劳动组织机构符合劳动生产率的要求,避免因机构的重叠而产生内耗或踢皮球的现象。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方面,企业要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需求合理配置员工。其次,着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企业应该以员工工资与晋升机制等切合员工利益的问题为改造的切入点,大力进行改革。员工的薪资与晋升空间是促使员工积极开展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因此通过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拓展员工晋升渠道,加大员工培养力度以及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等方式,能够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篇10

关键词: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模式

本文通过调查劳动关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专业素质以及工作能力,采用定量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等不同方法、手段来分析和研究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培养劳动关系人才现状

1.国外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外对于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早,培养体系较为完善。192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芒斯教授领导的附属于经济学系的商业及工业关系处首次将劳动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实践领域,随后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第一个完全将劳动关系作为主体成立的学术单位,美国的产业关系协会(IndustrialRelationsAssociationofAmerica,IRRA)也成为第一个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的实务界组织。2.国内培养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现状我国在劳动关系专业方面设立较晚,相关研究较少。高等院校开始设立劳动关系课程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杨体仁教授为研究生开设了“劳动关系研究”,同年时任中国工运学院(现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的常凯为本科生开设了“劳动关系学”。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设立了劳动关系专业方向。200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收全国首届劳动关系专业本科生。目前,全国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仅有5所院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山东工商学院。

二、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新时期我国大学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劳动关系专业学生应注重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结合,以通用能力为基础向专业能力转变;并要有外显的关键技能和内隐的关键特质。近5届劳动关系应届毕业生专业工作能力满意度备注: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麦克斯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归为五大类型,分别是a管理能力、b理解与交流能力、c科学思维能力、d应用分析能力和e动手能力。单位:百分制对于劳动关系专业就业毕业生来说,由上图可以看出,其重要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另外,通过有效的方法构建本专业的素质模型,对现有的劳动关系专业从业人员以及应届往届毕业生展开调查。据统计,法律知识、政策;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自信;人际关系等要素相对更加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重视通用能力与专业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在专业教育中将两者融合,实现学生“通用能力”向“专业就业能力”的合理转化。劳动关系专业是适应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平台上的交叉应用性学科。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具能力,并具备前沿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培养具备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物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物和理论政策研究。因此,对于劳动关系专业来说,知识、能力、素质是统一的整体,其中专业知识是专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提高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目的。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这是提高劳动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把创新培养模式作为提高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三、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关系学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劳动关系学涉及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这既是劳动关系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在研究方面,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将劳动关系系统视为社会关系整体的一个子系统。而在就业方面,多学科的交叉有利于对各种职位的把握,如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同样由于此种原因,导致学习的程度不如专门研究其专业的同学精通。2.课程结构不合理劳动关系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内容较为简单以及课程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无法通过四年学习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链,对拓宽学生视野作用不明显。这种课程设置方面的缺陷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缺乏协调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内容重复较严重,劳动关系教学建设,事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走访、调查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3.师资队伍不合理,因人设课严重劳动关系是新兴学科,合格教师数量不足。高水平教师更是严重缺乏。目前从事劳动关系教学研究的教师多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其学历背景大多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缺乏专业师资或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胜任授课任务,在课程设置中往往针对不同教师所能讲授的课程安排课程,而忽略了学生应学什么样的课程,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这导致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低下,学生难以学到有用的知识。4.实践课程薄弱劳动关系专业本身的额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在劳动关系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实践教学工作提出特别高的要求,一些高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虽然设置如学年论文、社会调查等环节,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处于无人管、无事做的状态。同时,学生学习专业内容不与实践操作挂钩,高校也未能建立劳动关系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企业、劳动仲裁部门的实训机会。

四、如何完善劳动关系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教学方向,提升教学质量劳动关系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毕业生就业应根据专业特点加以定位。院校负责就业的教师应积极辅导毕业生,力促学生根据所学专业与个人爱好确定工作岗位。切忌以通过公务员考试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的传统理念,让学生拥有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良好就业观念。教学方式提倡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讲评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为主要目标。建立多种专业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此外,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亟待调整。这需要高校根据劳动关系专业的特点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以当前结构调整为导向,构建出专业与就业市场相对接的机制。以此为基础,高校应转变办学思想科学调整课程设置,理顺专业结构,以就业市场需求和反馈系统为依托,规划专业课程结构,这种符合市场需求的机制,能培养出技能型、实用型的新型人才。2.加大师资建设力度,拓展学生知识面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应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打造“双师型”师资。培养途径包括:一是提高专任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继续深造、访学等。另外,可以采用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方式,也可以利用自有创业平台鼓励教师,聘请专业老师开设专业讲座。3.明确专业就业方向劳动关系专业应立足于应用型社会服务管理,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除去部分学生走学术型路线外,院校本身应以应用型教育为指导思想。作为应用型人才,劳动关系专业应以企业和基层服务岗位为基础,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为保证学生就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需加强定向专业培养工作,通过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保证他们能够尽快转换角色,为单位发展提供足够的后劲。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应不断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做中学,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去。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劳动关系管理实际,关注劳动关系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情况,关注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中的鲜活案例,广泛阅读劳动关系管理相关资讯,积极参与劳动关系管理实践活动,提升劳动关系管理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夯实基础。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将所学知识与岗位、社会相融合。此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尤为重要。所以专业院校应更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调整就业期望值逐步转变“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观念,也能有效地避免“毕业即失业”现象发生。院校应结合入学新生的特质加以引导,通过“因材施教”提升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思维、语言表达为前提,不断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从而逐步达到事先的预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五、结论

本课题旨在分析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等层面提出了普通高校如何科学地建立劳动关系课程设置体系,优化劳动关系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探寻人才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分析改革与完善的方向与途径,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观来,赵小仕.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关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市场,2015

[2]王志强.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

[3]潘泰萍.非公企业劳动关系与工会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

[4]戴晓霞等.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朱晓妹,丁通达,连曦.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