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乡村建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乡村建设的建议

篇1

对策建议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乡村交通快效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品质,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但由于乡村交通社会关注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职权不清、行政监管不力等问题,致使乡村交通成为管理空挡和盲区,无形制约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新乡村交通管理势在必行。

一、乡村交通面临的现状

乡村公路覆盖面广,连接广袤的县、乡、村、组,里程数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交通直接服务于“三农”,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长期以来乡村交通面临着“公益性”现状,在建管养运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业”对待。一是没有控制性的乡村交通详细规划。乡村交通设计随意性大,甚至以领导的意见为转移,路面结构设计不规范、设计线路与实际路段情况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设计,造成乡村道路坡度大、弯道多、拐弯急、视线差。致使乡村公路技术等级低,安全风险高。二是没有保障性的乡村交通资金来源。乡村交通资金主要来源于中省补助资金,需要县乡村一定数量资金配套和社会捐助。由于县级财力不足、乡镇资金紧缺、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捐助难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项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等模式,委托当地既无资质、无技术、无经验的村委会组织队伍自建。致使乡村交通质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没有系统性的乡村交通管理体系。乡村交通的发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数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产业发展”的成片推进,一些企业在乡村安营扎寨,货运车辆不断增多,“双超”问题无人管;“产业兴旺”的初步实现,流转土地后的群众空闲时间增多,驾驶二轮摩托、电摩托、农用车等出行频繁,且驾乘人员老龄化严重,违规问题无人管;“建管养运”的严重脱节,养护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到位、养护措施不落实,造成路面水沟边坡养护不及时、路面损坏、交通设施破坏等问题无人管。致使乡村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群死群伤重大安全事故频发。

二、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

乡村交通点多、线长、面宽,通过近几年来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和精准扶贫的高效实施,乡村交通虽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交通群体无安全意识。

部分驾驶人员酒后驾车、超员超载、逆向行驶、抢道追逐;部分驾驶人员驾驶的车辆未年检、无交强险,甚至是城市淘汰的报废车辆;农用车、二轮摩托、三轮车、电动车在乡村泛滥,部分驾驶人员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交通规则、甚至不能识别交通标识;部分留守老人为省事省时省钱,亲自驾驶电动摩托组合接送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无安全意识又严重超员;部分群众把乡村公路当做公共资源,随意在公路上铺晒粮食、摆摊设点、堆放柴草。

(二)交通运输无设施保障。

乡村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因资金原因,未按照“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要求,增设交通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部分公路坡度大、弯道急、搭接多、临水临崖,未安装波形护栏和警示标识;部分公路两旁的学校、院落、企业等出入的人车较多,未安装减速带和提示标志;部分公路路面狭窄,安全风险点和风险源多,车辆只能单向通行,未按技术规范修建错车道。

(三)交通执法无强硬措施。

乡村交通管理有交警、运管、路政、农机、道安办、派出所、交管办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明确但交叉、执法配合但推诿,结果是多个部门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辆车;乡村交通里程长、范围广、车辆多,交管部门人手少、装备少、车辆少,上路执法就显得力不从心,对乡村一些交通违法行为缺乏震慑力,多数驾乘人员都抱有侥幸心里,与交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乡村道路车辆种类繁多,无牌无照驾驶、非法营运、违规载客、对抗执法已成气候,虽常常开展执法,但缺少强硬的措施,乡村交通运输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三、乡村交通管理的建议

乡村交通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客观面对、探索改变、创新管理,才能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设、管理、养护“三到位”。

一是公路规划建设落实到位。新建的乡村公路对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错车道、涵洞、水沟、边坡、弯道、坡度、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等严格按照乡村公路技术规范规划设计、送审和评审;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确定,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依法依规开展,绝不允许采取“一事一议”等委托的方式让无资质、无技术、无业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落实好“七公开”公示牌制度,主动接受村“两委”、党员干部和社会的参与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按图施工、对标施工、规范施工。二是安全设施管理落实到位。坚持“应安尽安”的原则,在乡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和事故“黑点”路段,增设波形护栏、交通警示标牌、限速标志等安全设备;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医院、学校、企业、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设信号灯、人行横道、减速带、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设施;为确保公路安全设备不被人为破坏和损毁,将监督管理举报职能添加至“村规民约”和村“两委”工作职责中,充分发挥当地群众和村“两委”第一时间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养护落实到位。乡村公路路网密、里程长、管理分散,无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门的专职养护人员养护,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严重滞后,致使公路两侧杂草丛生,占据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沟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畅,路面冲毁严重;边坡安全隐患突出,威胁行人和车辆安全。为了加强乡村公路养护,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把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交管办和村委会,以乡镇和行政村为主体,设立养护作业班组,加强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巡查,同时倡导全民爱路、护路和养路意识,切实把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从行业行为转变成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群众行为。

(二)机制、资金、服务“三强化”。

一是强化工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出台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安工作实施意见,使之形成“政府主责、乡镇主抓,部门参与,群众配合”的乡村交通管理新机制,将乡村交通管理纳入交管部门、各乡镇、各村委年终考核指标,与“安全生产”和“综治指数”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乡村交通管理委员会制度,每月定期开展全县乡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报会,及时通报各乡镇各村组交通管理情况,对交通管理问题突出的乡镇村组,县级分管领导约谈乡镇主要领导,乡镇主要领导约谈村“两委”;乡镇“交管办”每月编制好“两库一图”,及时更新辖区乡村交通管理排查台账、整改台账、销号台账,确保制度上墙、台账上墙、业绩上墙。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时期”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方向,结合乡村振兴谋篇布局,精心包装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注重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交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有序开放交通建设投资市场,加大与交通建设领域企业对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争取社会资金;统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上级转移支付、地方债券等资金来源,加大涉农资金的拼盘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进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深度。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整合乡村客运资源发展片区客运,实行一片区一公司,将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对公司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和收费标准,让群众有车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彻底解决乡村客运散、乱、险、贵等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市级公安车管部门要简政放权,主动深入乡村基层,服务基层,在乡村基层开展微型面包车、农用车、三轮车 、摩托车等车辆及驾驶人业务办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有效解决乡村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等车辆不注册、不年检、不保险,驾驶人不考驾驶证、驾驶证逾期不年审等问题,逐步使乡村车辆和驾驶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县级交管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乡村驾驶人、村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例会,通过警示片血泪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识培训,有效提高群众交通管养知识、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三)交管、乡镇、村组“三联动”。

篇2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评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赖以持续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不仅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且还将其纳入了经济建设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一个独立的法律制度。这对经济建设的全面规划、工业发展的合理布局、新污染源的严格控制和老污染源的强化治理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不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会阻碍今后环评工作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建设项目环评中存在的问题

1、现状监测项目不全面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最初步骤之一是叙述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 提供基本数据, 并以此为背景预测与评价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基本数据一般包括环境要素、生态状况、文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 其中前两方面数据应通过环境现状监测获得, 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失生态部分数据。如涉及排放气体污染物时缺少敏感植物叶片的定性定量分析, 涉及排放水污染物时缺少底栖生物分析和水体动物体的重金属富集分析等, 使现状监测仅停留在一个反映环境影响浅层次的水平上。

2、监测点位、频次不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 对环评现状调查与监测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 对不同等级评价项目的监测点位、频次、时间等也有明确规定。而在实际监测中, 环评单位常要求降低监测频次,缩短监测时间, 甚至删去特征因子, 以不具代表性的数据评价与分析, 导致环评结论错误。

3、对监测机构资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够

对于现状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能力, 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每年需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考核。但现行的有关环评的法律法规却未对现状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环评单位可以随意选择任何一家监测机构。由于目前环评采用市场化运作, 存在着价格竞争现象, 在利益驱动下, 环评单位大多考虑监测费用, 较少考虑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能力, 形成了只要是监测机构就可以承担环评现状监测的不合理现象。

4、数据引用不规范

有些环评单位获得现状监测数据后, 不按照数据统计规律的要求, 随意修改、删除超标数据, 以获得所谓理想数据; 有些环评单位引用不具代表性的历史数据, 不顾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状况发生变化的事实; 有些环评单位甚至还随意引用无出处的监测数据。

二、建设项目环评中对策建议探讨

1、认真做好工程分析

工程设计单位最了解项目的建设情况,他们熟悉生产工艺过程和实际的生产操作运行情况,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的污染源类型、分布情况和应该采取的污染控制对策及其控制效果。因此,工程设计单位比较适合承担工程分析工作,或者由设计单位和评价单位联合承担,还应该请建设企业参与,这种优越性是任何跨行业的工程分析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环评工作的超前性,有时难以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数量作出准确的统计,这时就一定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多渠道的类比分析,并对各种数据进行反复核校。就生产废水而言,只要能争取设计单位的积极配合,基本上是能够得出比较客观的分析结果的。但废气部分却不尽然,因为有个捕集效率和跑、冒、逸、散等类型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这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量常为有组织排放量的数倍甚至更大,往往会成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形式,进行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预测则不能不加以重点考虑。

对于生活污水,有的建设项目只是经过隔油池、化粪池等设施简单处理后就直接排放,其排放量一般要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0~30%。BOD5、CODCr、SS 等污染物浓度都是比较高的,其绝对排放量相对于生产废水也是比较大的,甚至超过生产废水。少数报告书对此只作一般性的评述,而未计入排污总量,这将会导致环评结果的失真,对此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2、用区域评价指导建设项目单项评价

建设项目单项评价应与本地区的环境保护规划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整体性的区域评价,对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工业结构、建设时序等进行论证,提出整个区域经济建设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污染综合防治对策,协调好人口、环境与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区域环境评价的宏观指导下,对经济开发项目进行单项评价,至少有3 个方面的优点:

(1)由于区域性环境评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利用的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相对完整、连续、准确,得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精度高、可信度大,用于指导工程单项评价有助于提高环评工作的质量。

(2)将区域环境评价所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工程单项评价,可减少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及部分现场工作量,可以缩短评价工作周期。

(3)可以适当地节省评价费用。

3、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客观公正、准确可靠、实事求是,对厂址选择、建设项目规模、工程设计中所采取的污染防治对策等,应有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见。对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建议,要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环境效果明显,要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计真正起指导作用。根据具体情况,有时还应提出企业的环境保护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等。

4、切实把好审查关

做好审查工作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审查班子,即使临时邀请专家也应该做到人员结构合理,尤其要有对该行业比较了解的环境保护专家。为防止走过场,在正式审查之前要提前数天把资料送发到有关专家(代表)手中,以便于他们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审阅、及时发现问题;为使专家和有关代表能够充分地发表意见,也可以采取书面形式。

对于环评大纲,审查的程序可以简化一些,规模也可以缩小一些。审查的重点宜放在如下几个方面: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的确定是否适当;工程分析的方法、内容及其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评价采用的方法、手段是否可靠实用;评价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是否能够满足要求等。对于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报告书的内容和深度等是否符合评价大纲要求;工程分析是否全面(有无漏项);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分析结果是否正确;评价结论是否真实可信;建议对策是否切实可行。

5、进一步提高报告书的质量

作为建设单位,选择环评单位要慎重,委托评价任务之前要对环评单位的技术力量和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已经取得的环评工作业绩等有一定的了解。有些能够承担环评任务的单位,虽然有许多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但真正从事环评工作的却很少,或者虽有一些环评人员但专业配置不齐全,无法真正满足环评工作的需要。如有的环评单位由于承担评价任务不多、缺乏工作经验,就可能会影响到报告书的质量;有的环评单位虽然做了大量的环评工作,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但有时为了广接任务多创效益而形成了“人人都会评价”的局面,由于每个评价项目人员配备的不平衡性和环评工作的跨行业性等,同样也会使报告书的质量不高。作为建设单位,了解这些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应该在“任务委托书”和工作合同中,对报告书的质量有专门的条款规定。报告书质量不高甚至评价结论有严重错误的,建设单位可以拒付评价费用,必要时还可以令其承担经济赔偿乃至法律责任。作为环评单位,首先要有高度的事业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严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要讲信誉、把环评质量作为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其次要进一步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素质,要经常注意收集兄弟单位一些质量较高的报告书和已经取得的环评成果,并对此加以分析研究,认真吸取他们一些好的经验,以逐步提高本单位的环评水平。为使环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还应该指定一名知识面广、技术全面、理论水平高、环评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环评人员负责编制评价大纲,并全面负责整个环评项目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尤其是环评技术方面的工作)。因为环评大纲是整个环评工作的灵魂,对整个环评工作和整个报告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环保管理部门,应该为逐步提高本地区环境评价的技术水平和环评报告书的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可以组织有关单位或部门的技术力量编制适合本地区而又比较实用的环境评价手册(或指南),其中应尽可能列出一些常用的基础资料和有关的评价参数;可以向当地环评单位主动推荐一些优秀的环评成果和一些好的环评技术方法及经验,组织他们学习好环保法规政策、交流环评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可以协助建设单位物色专业对口、评价水平较高的环评单位,也可以采用公开竞争招标的办法,协助建设单位正确选择环评单位。

参考文献:

篇3

某国有企业(以下称发包方)开发一住宅小区项目,我们受其主管部门的委托对该项目进行整体财务决算审计。除了财务决算方面的审查外,我们对该项目建设程序方面也进行了审查并作为本文分析的重点。由于该项目的建设周期长、标段多,故我们经委托方同意抽取其中的某个标段工程(以下称该工程)进行重点审查。

2存在的问题

该工程为已完工程,并交付使用,工程结算审核也已结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审查,我们发现该工程的实施阶段从招投标到竣工结算审计各程序都已执行,工程建设程序基本符合要求,工程竣工经质量监督部门验收合格达到使用要求。然而,经过我们的审查还是发现在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该工程公开招标后,某施工单位(以下称承包方)中标并与发包方签订了施工合同,合同价款为3210.35万元,合同约定采取固定单价包干及少量签证计价的形式确定结算价款。之后,招标所用图纸经大幅修改形成施工图,发包方为此委托一家造价咨询单位与承包方根据修改后的施工图分别计算造价并核对,并根据核对确认后的预算造价签订补充协议,价款为3980.81万元,约定固定总价包死,结算时只调整设计变更和签证部分。前后两个合同价款差距770万元,此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2.2我们发现发包方对现场签证程序上的把关还是比较到位的,按照施工合同的要求在签证上由监理初审、发包方工程师复核后签字并加盖工程部印章。但该工程再次核对预算包死总价后所发生的变更、签证还是数量较多、金额较大,结算审计报告显示结算价比补充协议的固定总价3980.81万元又多出630多万元。而在其中,我们认为有些不应增加造价。例如:该项目外墙面砖原为水泥砂浆粘贴,在2004.10.29交底记录第5条上承包方提出“外墙面砖采用界面剂与水泥按照1:5比例配置,厚度5MM粘贴”,发包方答复“同意此方案”。其结算审核报告上按照施工方的建议调增了44.73万元造价。我们认为不应调增造价。

2.3发包方委托的造价咨询单位核定的结算造价为4611.23万元,并出具了正式的审核报告。之后,发包方在此报告上修改又扣减了28万元(扣减了基础垫层面、砖模侧壁、砼外墙面防水砂浆子目)。我们认为此举不妥。

3问题分析与建议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对其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建议。

3.1问题1分析。前后两个合同价相差较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招标太仓促,设计图纸未完善就招标,导致工程量清单不准确,其中多项子目内容与完善后的施工图纸不符。先走招标程序,签订施工合同后,再根据完善后的施工图纸重新核对预算价,看起来省了时间,其方式不可取。通过招标前后图纸对比,不少工程量清单项目不仅是数量变化,其工作内容、项目特征也已更改,与之对应的投标综合单价多数不能延用,工作内容、项目特征更改的子目单价需要重新计算。以其中某幢土建工程为例:原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清单项目59条(遗漏钢筋砼柱等子目),图纸修改完善核对后增为116条。原工程量清单中钢筋砼墙标号为C35、C40,图纸修改后为C25、C30。所以该工程虽然经过了招投标的合法程序,但没能实现以招投标方式确定合同价款的目标,并且使得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方式控制造价的作用打了折扣。

[建议]为了更好的发挥招投标的作用,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施工中出现过多的新增工作量及需要重新核价的新增项目,防止结算价与合同价偏离过大,甚至超概算,招标前一定要准备充分。所以我们建议发包方今后在招标前与设计单位、招标单位充分沟通,必须将设计图纸细化完善,尽量将工程的相关费用考虑周全,提供完善的招标文件、准确的工程量清单用于招标,以免影响招标的效果,使招标流于形式。

3.2问题2分析。对于上述在外墙面砖粘贴材料中加界面剂的项目我们理解为:发包方所关注的是工程质量与效果,发包方认为承包方提出的此项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可以更好的保证工程质量,所以同意实施。但这并不代表发包方同意由此增加的费用,发包方没有要求提高合同约定的工程质量标准,提交合同约定的合格工程本是承包方应尽的义务,而且此方案也并非由设计单位或发包方提出,而是由承包方自己提出,可视为承包方为保证达到施工质量采取的措施。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扣除此项费用。

[建议]由于工程变更、签证为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所以我们建议发包方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具体需注意以下方面:①施工前全面理解招标文件、施工合同,认真领会设计意图,按图施工,尽可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因素,抑制合同外费用的增加。②严格把关施工的现场签证管理,制定现场签证管理制度,落实签证责任,强化签证程序,严格签证手续,把握签证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③当发包方需要变更时,工程部现场人员应会同审计部门、设计单位分析执行这些变更的代价和效果,对变更涉及的造价调整和工期延误进行测算,再进行决策,从而避免不合理的变更。④在施工过程中,有时承包方会提出一些关于技术上的变更建议,不否认其中有些建议有利于工程质量、工期的控制,但也有些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造价,如建议变更原投标报价低的项目得以重新计算。所以,对承包方提出的变更,发包方更要分析这些变更的原因和目的,分析此项改变是否为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可以预先预料到的,如此项改变是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报价时能预料到的,可以认为此项改变不构成变更,发包方不必变更令,同时认为因此改变而产生的费用在投标报价中已考虑。另外,由于承包方应对所有现场作业和施工方法的完备、安全、稳定负全部责任,所以通常情况下施工方案变更造成的损失由承包商负责。通过这样处理,可以避免建设单位承担不必要的经济风险。⑤由于设计单位对于提高质量和安全系数的建议一般不会反对,所以应避免施工单位擅自联系设计单位,通过设计单位出具变更通知,以此增加造价。⑥出于利益考虑,施工单位只注重办理增加造价的签证,对变更减少的项目或内容完全变更的项目,发包方也应出具设计变更或签证,防止结算时漏掉扣减,让承包方钻了空子。

3.3问题3分析。我们认为结算审核报告作为最终结算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应,应慎重对待,发包方对工程结算的把关应在出具结算审核报告前进行。

[建议]由于发包方委托的造价咨询单位于结算时才介入,对工程的建设情况不一定完全了解,所以我们建议发包方对送审结算的有什么意见在连同送审资料一同提供给审核单位,提醒其注意,并且在审核过程中多关注、多沟通,不要等到审核结束再来复核,从而减少咨询单位与自身的风险。目前发包方已成立内审部门,这也是内审部门的职责所在。

篇4

关键词:劳动力 转移 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

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较好,劳动力转移积极地促进了此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全州全年生产总值迅速增加,人均生产总值在2009年突破1000美元,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本州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值,各产业增长比重迅速增加,实践证明,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使农民享受更好的社会服务和公共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统筹城乡规划,更好地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逐渐改变农村发展的落后面貌。同时可以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2、提高劳动力利用率

劳动力成本是制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给工业提供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发展国民经济。当农村全部劳动力都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农业生产的效率就会降低。

(二)消极影响

1、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出现

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将子女或者是父母带在身旁显然是不可能的,由于各种条件受限,他们会将子女交由父母看管,而通常年岁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难以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教育是一个重要问题,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更加不受老年人的管教,容易参加违法犯罪活动,影响未来。其次年岁较小的孩子由于老年人看管不到又容易受到拐骗,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最后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也很凸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照顾和治疗。

2、农村人才流失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流失,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妇女化更加明显,减小了农业生产的后期力量。同时外出务工的农民利用赚来的钱来建造房屋,占用了部分耕地,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耕地面积。

二、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想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只有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活动中科学技术的含量才能够使农业生产率提高,转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给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保障。

2、促进了商品流通,紧密了城乡之间的联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缓解了城市产业发展中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的建设。以凯里市为例,在其城市物价抽样调查中,其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都有所上涨。劳动力的转移,使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农村劳动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农村可以学习城市经济发展的方法,利用城市中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使城市中的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加快商品流通,实现城乡之间的强强联合。

(二)消极影响

1、影响农业生产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吸引了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导致剩余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利用农业资源的效率降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了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比较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劳动生产率降低,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2、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我国的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我国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成为了农产品的消费者,这样不仅农产品的生产者成为了消费者,而且农产品的消费量迅速增加。由于我国的人口现状,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粮食等农产品供求比较紧张,若干品种需要进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三、应对劳动力转移所带来消极影响的对策

首先可以采取就近转移的办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村附近的城市从事生产工作,可以在正常工作的同时又能照顾家,这样既能够从事其他产业的工作,增加收入,又能够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其次国家应该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例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农民进城务工的事宜,为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奔走创造便利条件,为其子女在城市上学和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为其父母等就医提供便利条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武刚,陈国胜,高光照.林利迈.温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

篇5

乡村债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由来已久,情况复杂,矛盾众多,已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县作为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乡村负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乡村债务现状

**县乡村债务具体体现为“两大两多”:“两大”即:一是负债总额大。截止去年底,全县乡村债务总额为13.21亿元,其中乡级债务8.86亿元,乡均负债2216万元;村级债务4.34亿元,村平负债50万元。以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背负乡村债务1618元;二是债务增幅大。其中,村级债务利息增长快。以20xx年3.37亿元为基数,20xx年、20xx年分别递增4399万元、4626万元。“两多”即:一是重债单位多。全县40个乡镇全部负债,其中债务1000万元以上的29个, 5000万元以上的3个,上亿元的1个,即观音寺1.21亿元。全县853个行政村,零负债的村仅有2个,负债上100万元的95个,其中200万元以上的11个。二是欠个人的债务多。全县乡镇一级的债务中,欠个人债务达到3.42亿元,占乡镇债务总额的38.6%,涉及2.93万户;村级债务中,欠个人债务达到3.19亿元,占村级负债总额的74%,涉及5.03万户。

二、债务成因分析

1、灾害损失成债。自五强溪电站1994年蓄水发电以来,沅水成洪水位抬高,导致**县洪涝灾害损失明显加剧。特别是1995年到1998年,全县连续多次遭受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34.6亿元。为抗御洪水,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不仅新建县城防洪大堤,还开展了“百库整治”工程,特别是对重点堤垸进行全面加固处理,共投入资金7.8亿元,由于该县未列入洞庭湖一、二期治理范围,基本上由县乡村三级自筹,仅堤垸建设一项就负债2.7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8%。

2、公益事业成债。从债务的支出用途来看,乡村两级用于农村学校建设、道路水利建设、计卫优抚等方面的公益性支出,占债务总额的大头,乡村合计3.88亿元,占负债总额的29.8%。特别是前些年各种考核达标项目过多,乡村配套压力十分沉重,自身又没有建设资金来源,不得不举债完成配套任务。

3、垫缴税费成债。1996年前,国家实行单一粮食收购渠道,户卖村结,粮款代扣,农民欠缴税费的情况较少。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粮食价格大幅下跌,严重挫伤了农民上交的积极性,导致税费尾欠急剧上升。同时,乡镇税费任务还包括国地两税,因此,在农业税拖欠、国地税源不足的情况下,乡村两级不得不借款完成税费任务,这样共形成债务1.4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0%。

4、乡村企业成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政企不分,乡村两级主导办企业的现象较为普遍,行政组织出面为企业集资、担保、借贷的情况时有发生。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县以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纷改制破产。但乡镇企业这一块,依法破产没有法律依据,以往乡村出面借贷、担保的债务无法解脱,因此承担了巨大的债务包袱。全县乡村两级共因此负债3.46亿元,其中乡镇一级3.17亿元,占乡村负债总额的26.2%。观音寺、九溪、双溪口3个乡镇情况尤为严重,分别负债8188万元、6500万元、3093万元,占乡镇债务的74.9%、72.5%、73.8%。

5、财力不足成债。农村税费改革前,该县每年乡统村提收入有1.08亿元,其中乡统筹收入3368万元、村级提留收入3428万元,此外,还有诸如乡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各种不规范收费4000多万元,国家取消乡统村提后,乡村两级基本失去收入来源,全部靠县级财政和转移支付来保障运行,特别是村级经费一块,就比税改前减少1500多万元,维持基本运转尚且十分困难。1995年以来,乡村两级为保运转负债1.56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2%。加之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很多时候不得不举债运行,此项债务规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三、化解债务对策建议

乡村债务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更是严峻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化债难度日益增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要化解庞大的债务包袱,仅靠乡村自身的能力很不现实,必需在上级的统筹安排下,整体推进,逐步实施。我们认为要化解乡村债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进一步精简机构,扩大国家投入,切实减轻乡村两级公共服务的负担。建议从转变管理体制入手,对乡镇站所进行彻底改革,由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实行全省统筹操作,对现有站所人员实行全员置换,再因事设岗,公开聘用,由“花钱养人”变“花钱养事”。属于公益性的岗位,纳入财政全额保障范围;属于经营性的岗位,推向市场,自负盈亏。

2、 出台化解乡村债务政策。鉴于目前县乡财政困难,无力化解巨额债务的现实情况,建议按照“依靠法律,依靠政策,依靠群众”的三依靠原则,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一是对政策性负债,建议国家给予全额转移支付,逐年安排偿债资金。特别在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后,迅速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二是对农村公益性建设负债,在“谁受益,谁负担”的总体原则之下,建议国家充分考虑乡村两级的财力实际,给予适当的化债补贴。三是对农民历年尾欠税费任务负债,税改前历年税费尾欠,建议以村为单位组织群众公开评议,确无偿还能力的对象,可以挂账或减免,确有偿还能力的,立足现实,做出规划,逐年偿还;税改后的农业税,建议采取依法依规清收。四是对兴办企业形成的负债,建议参照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进行处理,属于企业的债务从乡村行政组织剥离,并依法实施破产、改制。另外,对人为新增债务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坚决杜绝人为新增债务。

3、提高乡村转移支付规模。农税改革后,尽管上级财政对乡村给予了一定转移支付,但很大程度上需要县级财政给予补助,使本来就较为困难的县级财政更加不堪重负。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村级组织维持基本运转,每年约需5.8万元的经费保障,目前实施的2.56万元补助标准还远远不够。对此,建议国家在每年新增的支农资金中拿出部分比例,提高对乡村的转移支付,保证乡村基本运转,不发生新债。特别是计划生育、综治维稳、民政优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农村经管等社会事业,国家应出台专门补助政策,彻底解决资金无来源的问题。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模式;发展建议;转型模式1乡村旅游简介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项新事物,但它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乡村旅游,即旅游者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以乡村的空间环境包括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出的新兴旅游方式。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本文探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乡村旅游。

如今,我国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一个良好发展的新态势。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促进我国的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涉及到的国计民生问题的解决,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我国“十一五”期间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过去的五年是一个辉煌的五年,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农村民生状况的改善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1“十一五”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①“农家乐”模式。“农家乐”模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旅游方式。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在汶川灾后重建中,这一模式得到了成功的运用。离重灾区映秀只有十公里的三江乡,“农家乐”的数目已发展到300多户,每年可创造上千万的收入,还会吸纳上千人就业,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的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

②民族风情模式。民族风情模式是少数民族以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为依托,通过改善各项设施,引导少数民族的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为少数民族农村的农民带来了收入,同时也将当地的民族文化向世人展示了出来。2006年,湖北恩施市政府着力开发枫香坡的侗族文化特色,展示侗族风情,如今当地的农民收入年年递增,也更好的向外界展示了侗族文化。

③度假村模式。度假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场所,度假村内通常设有多项设施以应付客人的需要,如餐饮、住宿、体育活动、娱乐、购物等。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团体和会议客人会在度假村的客源中占很大比例。

④休闲农庄模式。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乡村农庄为主体,依托于乡村田园风景,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服务。休闲农庄给游客们提供了一种大自然的绿色享受,游客可以在那欣赏山村田园风景,还可在农庄内唱歌、跳舞或者打牌等一系列娱乐活动,可以使游客放松心情,领悟到田园风光之美。

⑤农园模式。农园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放一些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采摘、欣赏;另一方面是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促进城市人对乡村农业的了解。以上五种模式是我国“十一五”建设期间,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过去五年乡村旅游的发展给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乡村旅游还会继续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十一五”建设期间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过去五年,乡村旅游发展的传统模式虽取得了较大成功,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过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继续走向成功。经调查,传统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①管理混乱,缺乏经营理念。过去五年,我国乡村旅游在经营管理与开发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经营者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相关的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比较短缺,对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第二,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依然将饭菜质量、味道、价格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没有将一些重要的吸引游客的因素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三,经营者的宣传意识不强,忽视了广告效应,促销手段不多;第四,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缺乏互相合作的意识,各自为政,效益不高;第五,存在重复开发和低层次开发,一些乡村旅游景点过于依赖农业资源,甚至浪费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吸引力不够。要使乡村旅游更有吸引力,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并规范管理体系。政府可组织力量,对经营者进行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及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他们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政府要能够为大学生投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创造出优惠条件,在旅游教育培训上也要下工夫。各级政府要坚持特色发展,避免重复开发、避免乡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趋同。在经营方面,针对不同的游客,做到开发差异化产品并打出旅游品牌。建立自己的乡村旅游网,公布旅游信息,扩大宣传范围。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可建立联络机制,在合作中形成有序的竞争。坚持创新经营的理念,一些新的服务、新的景观都可以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国外在乡村旅游方面的一些案例,我们可从网上、外出考察予以了解,并将成功经验整合后运用到我国乡村旅游事业上。

②环境的破坏性较大。乡村旅游要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随着游客的涌入,将会对旅游地的环境造成消极影响,一旦保护措施不完善,当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将遭到破坏。在过去的五年中,一些旅游景点因环境遭到破坏而收到到较大打击,例如桂林山水,由于游客的增多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其生态环境已出现恶化迹象。同时,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也会破坏当地的环境。乡村旅游发展要提高生态文化水平,保持乡土气息、保持乡村的碧水蓝天。对于游客的涌入,各个景区一方面要从自身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一些温馨的提示,使游客也能够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在景点的建设中,可以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利于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

篇7

近年来,随着我省乡村公路硬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村村通”硬化公路基本覆盖每一个乡村,交通道路发展迅速,给原本闭塞的乡村带来了商机,实现资源共享。但与此同时,乡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却成了农村地区的一大危害,严重威胁到乡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一是乡村公路发展跟不上社会需求。目前,乡村公路虽然全面实现了硬化和“村村通”,但通行条件差,路面宽度不够,有些路段硬化路面只有3米宽,且临坎、临水、急弯等危险路段多,给车辆安全通行带来绪多危险。

二是乡村公路管理滞后。乡村公路虽然进行了硬化,但路面窄,有些路段无路肩,路况差,且有些路段没有交通标志标线,也无路面中间线,加之缺乏减速板、路标、护栏等完善的服务设施,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三是群众对乡村公路维护意识差。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差,过往车辆中超限运输车辆对路面造成严重破损。

如何改善乡村公路交通现状,避免乡村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公路、交警部门要与市、县乡镇联合,以村组为单位,组织群众学习公路、道路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规,并利用案例剖析,把各种损坏公路、交通违法导致惨祸的危害形象地告诉群众,增强维护公路、出行安全意识,达到自觉抵制、举报各种损坏公路、交通违法行为。

篇8

翁国星接着说,在各种提案中可以看到,关于医改的话题比较多,而他更为关心农村基本卫生服务。

他说,最近几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成为我国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但以自己所在的省份为例,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加强。

乡村医生问题

翁国星介绍说,乡村医生队伍存在女性比例偏低、年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三个特点,在村卫生所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者仅占3.9%。

乡村医生队伍为何会存在这种不容乐观的局面?

翁国星委员说,原因有二:

一是乡村医生缺乏保障。乡村医生多是半农半医,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公共卫生任务,每月仅补贴60元。国家对乡村医生的待遇及养老保障没有政策规定,乡村医生对养老问题反映强烈,长期下去,很可能造成乡村医生队伍后继乏人。因此,他建议国家尽快解决乡村医生养老待遇问题,建立乡村医生保障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二是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问题难以解决。目前乡村医生队伍中具备资格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人员极少,现有的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人员大多数不愿意到村卫生所执业。部分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后,又不愿意留在村卫生所。目前,国家没有制定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的政策。医师资格考试规定,2002年以后取得的函授、自考等医学学历不能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这样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难度更大。建议国家综合考虑乡村医生队伍的现状,适当放宽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同时附加获得资格后必须在乡村执业等条件。

乡镇卫生院问题

翁国星委员说,目前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没有建立公益性的运行机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加上对农村卫生工作重视不够,解决卫生院公益性运行机制的政策难以出台,有限的补助政策在一些地方也落实不到位。目前乡镇卫生院主要靠医疗服务收费维持运行,公益性质在淡化,增加了农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另一方面,按照政策规定,乡镇卫生院还要为当地群众提供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却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于是,乡镇卫生院只能依靠临床的收入补充公共卫生服务的开支,可想而知,这样势必会直接影响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

翁国星委员建议,最为重要的还必须以建立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运行机制为切入点,解决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使乡镇卫生院的困境得到根本扭转。一是坚持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逐步解决农村与城市的卫生资源配置差距过大的问题;二是坚持农村卫生事业为农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扭转乡镇卫生院主要靠医疗卫生服务收费维持运行的局面,避免将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三是强化政府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增加卫生事业费投入,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管理。

“新农合”的补助问题

翁国星委员说,福建省“新农合”制度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实现新农合制度全覆盖”的构想,但是,福建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难题是福建省多数地区地方政府财力十分困难,全省9个地市中有6个地市经济发展滞后,58个县(市)中41个无法保证工资正常发放,需要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困难面高达70%。中央财政按中西部地区50%的标准对福建省参合农民进行补助,全国24个中央苏区,福建省就占了13个,而且都是经济欠发达县,目前没有享受到中央对中西部的补助政策。按照国家的要求,2008年政府补助标准要提高到80元,中央对中西部参合农民补助40元,但对福建省仅补助20元,福建省各级财政均受到很大压力。

篇9

(2007年7月)

各位领导:

首先让我代表交通局广大干部职工向各位领导多年来对交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感谢,热烈欢迎各位主任、各位代表来我局检查指导工作。下面就今年以来我局办理人大议案的有关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今年我局共收到县人大议案、建议共34件,其中道路建设方面16件,桥梁建设18件。自接到人大议案、建议办理任务后,我局立即落实具办单位和具办人员,对每一件议案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回复,做到了一案一答复、件件有回声、事事有着落。凡是我局可单方面落实的议案、建议都予以主动办理;对涉及到多部门的议案、建议,也积极协调,尽快办理;对办理条件尚不成熟,暂时不能解决的议案、建议努力创造条件,逐步解决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一、正在落实的议案、建议

1、关于义门大桥、新泗沟桥、丹城包河桥和西阳涡河大桥修复修建问题(编号117、64、85、68)。

义门大桥修建工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工期延缓,市、县两级领导也高度重视,在我局的积极努力下,召开义门镇政府、施工企业协调会20余次,最终协调一致,目前已基本完成,近期内即可交付使用。

新泗沟桥已完成前期勘察和图纸设计,当前正在进行改建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另外两座桥梁的改建工程因投入资金巨大,据我局初步估算需100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单靠交通部门无力独自完成,但我局仍积极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待地方配套资金来源确定以后,即可开展两座桥梁的前期准备工作。

2、关于“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涡宿路改建、义花路、龙丹路和张义路修复(编号7、25、65、66、67、69、81、84、105、111号)。

关于建设资金问题。要解决“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问题,首先要转变思想,按照《公路法》和《安徽省公路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乡村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组织实施”。由此可以看出乡村道路建设是农民自己的事,应由乡镇和村委会自筹建设资金,并不是由中央或省政府出资修建,那种所有修路的事都是国家的事的认识是错误的。但结合我省实际,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民修自己的路,在“GPS”定位的基础上,农民自愿出资修建的道路,省交通厅从银行贷款给农村愿意修的乡村道路每公里补助10万元。

关于建设计划问题。在今年的5月份的农村公路调度会上县领导已经做出指示“凡是GPS定位属沟通范围的项目,只要资金到位都可以实施,具体计划任务由交通局协调解决”,现在按此指示正在办理。

关于涡宿路、龙丹路问题。在我局的积极努力下,已列入革命老区改建计划,等乡镇配套资金和备土等工作完成后,即可立即组织施工。

关于张义路、义花路的改建工程。我局正在积极争取列入计划,但为保障畅通,已组织人员进行了养护维修。

二、需协调落实的建议和议案。

1、关于牌坊朱沟桥、武家河桥和洪沟桥、西阳杨七楼桥、蒋湾沟桥、石弓红卫桥等桥梁建设(编号63、72、74、77、80、98、99)。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争取列入全县桥涵改建计划。

2、关于西阳刘沟桥、丹城包河桥、广汉路桥、青町县乡公路桥梁、牌坊翟庄桥、周桥至沙土大桥、大梁桥(编号70、71、73、83、100、110、115)。已列入我县“村村通”道路桥梁改建计划,省里补助文件已下发,但具体资金未拨付到位,我局正在继续申请尽快划拨至县财政专户,待资金落实后,立即进行施工的前期工作。

3、关于耿皇振兴路、涡新路提升道路等级问题(编号76、86号)。根据《公路法》规定,省、县、乡道都是由省交通主客部门根据其使用性质及沟通的规模确定的道路等级上的划分,我局无权设定和划分。但我局会积极努力争取指标把全县农村公路上等级。

篇10

11月27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据统计,在今年省政府系统所办的642件建议中,问题得到解决和基本解决的347件,占54%;问题部分解决或已列入解决计划的263件,占41%;问题因受条件限制,留作参考的32件,占5%。

全民共享绿道网络体系

近年来,省内部分城市开始通过建设绿道系统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温州市今年已启动市区绿道建设,计划三年内,建设208.82公里绿道,将全市26个森林公园、23个县级以上风景区以及多个古村落等旅游资源基本连接在一起。

为了更好促进全省各地绿道网建设,张晓斌等代表联合提出《关于大力建设浙江省省域绿道网的建议》。建议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建设省域绿道网络,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集民生、环境、生态、经济于一体的利国利民工程。要统一规划,设定标准。同时要落实政策支持。

该建议由省建设厅主办。今年7月6日,省建设厅在嘉兴市召开了全省绿道网建设现场会,全面部署推动绿道网建设工作,明确了“一年启动推进,两年初见规模,三年形成网络”的建设目标,提出要通过绿道网的建设,将我省城市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等串联起来,形成全省人民共享品质生活的绿道网络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

为了更好地全面推动我省绿道网建设,下一步建设厅还将督促各地抓紧开展市县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并重点抓好一批试点项目,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绿道网建设,采用无偿捐助、企业认建、出资命名、工程捆绑等方式推进绿道网建设工作。此外,还将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共赢合作,灵活拓展绿道建设的资金渠道。

向灰霾天气宣战

现在浙江大多城市都出现了灰霾天气,2010年浙江省平均灰霾天数为50.4天。杭州市尤为严重,从2008年到2010年,每年的灰霾天数分别为158天、160天和129天。

灰霾天气主要是由空气中的大量微细颗粒物(PM2.5)造成的。为切实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对PM2.5进行有效的治理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为此,姚宇平等4位代表联合提出《关于加强我省PM2.5治理工作的建议》,建议提出:加强监测,及时测试数据。组织力量,解析PM2.5组分来源。制订规划,切实落实治理目标。抓住重点,治理汽车尾气排放。

该建议由省环保厅主办。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从工业、交通、生活及农业等领域明确了各地各部门的职责任务、重点工程和完成时限等。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机动车准入,提升油品质量。从2011年7月1日起,轻型汽油车新车全面执行国Ⅳ标准,对未达标准的车辆公安部门一律不予登记注册。环保部门积极施行高污染车辆区域限行、高污染车淘汰等制度,杭州、温州、嘉兴、绍兴等地划定了高污染车辆区域限行区,全年全省注销报废机动车近15万辆。

下一步,有关部门还将严格限制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高污染项目,认真开展规划环评,引导区域内重点产业合理化布局,加快实施“腾笼换鸟”。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新车与转入车辆准入,加快推进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2012年底前,实现全省县以上城市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和信息管理体系全覆盖,在用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与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同步检测率100%。全面提高车用油品质量。制定油品提升工作方案,确定浙Ⅳ车用柴油地方标准,2012年底前,杭州、宁波等重点城市市区供应符合国Ⅳ标准的车用汽油。

省长领办建议关注餐桌安全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唐小敏等8位代表提出《关于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建议提出:在食品安全多头管理的现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食品质量抽查要定时抽检,采用异地交叉抽检,聘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举报,对制售有害食品的企业和个人,应依法严惩。

该建议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由夏宝龙省长亲自领办,由卫生厅主办。

7月11日,夏宝龙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果断决定,在前期大排查、大清理食品安全隐患的基础上,于7月15日至10月25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百日行动重点针对前期排查清理出的非法添加工业染料、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病死猪等13个突出问题进行整治。截至8月21日,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7.84万人次,检查23.08万户次,查处各类违法行为3661起,责令整改9367家,行政立案1570起,公安机关刑事立案345起,追究刑事责任157人,取缔无证无照938家,罚没款235.97万元,涉及总货值953.36万元,百日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战果。

针对建议中提及的食品抽查工作可实行异地交叉抽检,目前我省有关监管部门已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类似工作。如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开展农产品、初级水产品食品安全监督抽查时,均按规定实行随机定点、官方抽样、第三方异地检测。省食药局对省级餐饮服务环节监督抽检任务,也实行第三方异地检测形式,以达到监督抽查的科学性、公正性、代表性和规范化。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推行力度,开展不同地域、不同环节、不同层级等多种形式的交叉抽检,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公信度,切实推动食品质量安全工作。

让乡村学堂重现读书声

回溯中国历史,历来重视乡村教育。一些大村落从古到今都有尊师重教传统,从书院年代至民国至共和国前五十年,这些乡村所办教育在当地享有盛誉,一代代人才从乡村学堂里走出。

近十多年来,浙江大面积裁撤乡村小学,大批热心人士捐建的希望小学也被裁撤了。由于家门口学校的撤并,学生上下学花在路上的时间更长,路上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更多。为此,沈小玲代表提出《关于重视乡村教育的建议》。该建议提出: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尤其是山区中小学,要充分考虑小学低段中段学生上下学的方便程度、交通安全、寄宿学校软硬件条件等涉及儿童安全的各项因素,严格学校撤并工作程序。要建立布局调整的求证公示制度,不具备相关条件的不撤或缓撤。不求所所学校是品牌学校,但求所所学校拥有品质教育。

该建议由省教育厅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