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意见与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改进意见与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或非经营董事等,与董事会中的其他成员相对,独立董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独立性――独立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现代公司产权制度的重要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董事是所有者的代表,但董事会中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有效的监管其他董事的行为,从而保护所有者的利益。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拥有特殊的权力,他们一般通过董事会中的特殊机构来行使职权,独立董事要对公司战略、经营和分配,包括对关键职员的任命等作出独立的判断,这些都对证券监管起到一定作用。虽然现在已经在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但是与实际效果相差甚远。因此,完善“独立董事”制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必须建立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如果无法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那么这一制度形同虚设。同时独立董事不仅向股东大会负责,还必须对证券监管机构负责,实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信息反馈和接受质问制度。(2)其次是应出台相应法规政策,对独立董事的权力义务责任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赋予独立董事相关权力。(3)再次,对独立董事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因此应尽快制定有关规定,对独立董事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经济利益等方面给予保护。(4)最后,对独立董事进行严格的考核,全面提升独立董事的个人素质,只有具备了全面素质,又有一定专长的人员才有资格成为独立董事。
二、在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全面推行“保荐人”制度
“保荐人”制度是有效防范风险的措施之一。所谓“保荐人”制度就是由保荐人负责发行人的上市推荐和辅导,核实公司发行文件与上市文件中所载资料达到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协助发行人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承担风险防范的责任。在公司上市后的规定时限内,保荐人需继续协助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督促公司遵守上市规定,完成招股计划中提出的目标,并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承担连带责任。保荐人必须自己去判断所选择的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条件,上市能否成功,上市后能否产生理想的效果等。由于“保荐人”制度能够十分有效地防范上市公司质量风险,因此被广泛地采用,NASDAQ,香港创业板以及许多证交所均实行“保荐人”制度。
我国不仅要在主板市场引入“保荐人”制度,而且要在二板市场上引入“保荐人”基础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降低市场风险,形成二板市场上上市公司独特的投资魅力。
三、构建横向的和纵向的监管体系,使其高效化和有序化
首先,在国内构建纵向的链式的市场监管体系。由于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能、层次不清晰,同时没有一套严密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其履行职能,造成大量的事后监管,严重降低了监管的效率,因此,为保障中国证监会执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建立横向的链式的监管体系显得很有必要。这个体系应该是职责分明,相互监督,上下一致,环环相扣。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作法:(1)中国证监会的人员可直接由人大任命,并对人大负责,而人大的相应职能部门,如财经委没会和有关专家组议事小组,定期对证监会行使职能考核与监督;(2)而中国证监会的中央机构以及地方机构在实行“保荐人”制度后,在自律性监管组织如证券业协会的配合下,对上市公司与中介组织进行监管;(3)中介机构则对所荐上市公司的运作经常性监督与辅导;(4)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则对监事会,董事会,以及经理层实行监督,由此形成了一个高效的,有序的,链式的市场监管体系。
从国际角度来说,构建横向的配合紧密的证券监管合作体系。金融活动的日益国际化使得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往往超出一个国家地区)监管机构的管辖范围。监管合作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赋予监管机构同本国或外国对口机构共享公开和非公开信息的权力。(2)监管机构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对信息共享的情形和方式作出规定。(3)外国监管机构为行使监管职责需要取证时,监管体系应允许本国(地区)监管机构向其提供协助,尤其是提供调查必需的资料。(4)建立包括谅解备忘录在内的国际合作机制,更有效地行使监管职责。尽管现在我国证监会已经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合作的形式不应限于调查、取证。合作应做好获取公开或非公开的信息和记录:协助获得自愿提供有关信息的人的合作;协助提供有关本国监管程序的资料,或协助获得司法合作等。
篇2
1.教育督导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重要前提;是确保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实现的强有力的法制监督和制度监督。
2.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督导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是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管理方式,做到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
3.教育督导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教育督导对落实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实现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监督、激励和保障作用。我市进一步深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推动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教育督导的监督和指导。
各镇(乡)政府和教育行政及其他有关单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自觉接受“督政”、“督教”、“督学”,重视督导建议,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推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依法治教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教育督导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名市、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开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二、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和工作机制
4.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教育督导的基本任务是:认真履行教育督导“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职能,围绕基础教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实行督政与督教、督学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指导服务相结合。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坚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升内涵,保障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坚持“三教统筹”,保障农村教育服务“三农”职能。
5.健全并完善对镇(乡)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根据上级督导部门的工作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对镇(乡)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要求,健全并完善对镇(乡)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6.建立健全对镇(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督导制度。根据教育规划和年度教育工作计划,对镇(乡)教育管理办公室完成年度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任务,解决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督导,提高镇(乡)教育行政机构的工作水平,推进镇(乡)教育行政机构进一步规范教育资源配置,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7.健全并完善素质教育督导制度。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把规范学校办学、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中心任务。要制定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师评价标准。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齐开足课程,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执行《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依法自主办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要建立县域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督导监测制度,制定县域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标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督导监测的针对性,加大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薄弱环节的督导。要认真做好中小学综合督导工作,积极开展中小学发展性督导的实践和研究。
8.加强专项督导检查和专项督导调研。教育督导部门要紧紧围绕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教育重点工作,年度中心工作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和专项督导调研,分析工作态势,提出工作建议,为推动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教育督导部门要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与筹措、幼儿园保教质量和管理水平、幼儿教师待遇等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事业发展、布局结构、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落实职教经费等情况的专项督导调研,促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和层次的提高。
9.建立市督学责任区制度。根据学段和行政区划确定市督学教育督导责任区,市督学对责任区内的学校日常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情况,并按照工作职责,提出处理意见和工作建议。
10.建立并健全基础教育督导的导向、制约和激励机制,强化奖惩制度。各镇(乡)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教育决策时,要充分听取教育督导部门的意见。要重视督导结果的运用,将督导结果作为政绩考核、评先评优、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问责制度。教育督导机构组织的督导活动,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并反馈督导结果,下发整改意见书。重要督导活动要向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督导结果,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经市政府同意,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对问题较多的单位要求限期整改,并实施跟踪督查和回访督导,形成化解重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对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个别单位和当事人要追究责任,依法处罚。对于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11.不断创新教育督导工作运行机制,探索教育督导工作新方法。认真总结督导工作经验,制定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各类各项教育督导工作规程,将教育督导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注重联系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增强预见性,注重过程督导和提前督导,坚持督政与督教、督学相结合,坚持监督与指导相结合,坚持督查与整改相结合。建立和健全教育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督促和引导下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增强教育督导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
12.落实教育督导机构,明确教育督导职责。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是市政府的工作机构,代表市政府履行督政、督教、督学职能,对本市镇(乡)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实行行政监督,履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以及验收、考核等职责。
篇3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结算;问题;改进意见
造价是工程项目建设所耗费的所有成本,管理人员对造价进行预结算,是以特定工程项目的性质、特征、施工状况等几类因素为依据,全面计算核定造价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项目估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与决算四项内容。此工作与工程中所有子工程项目的全部费用均紧密联系,比如,材料、机械、人工、管理的费用,预结算质量直接决定工程项目的整体投入,最终关系到工程收益。因此,各建设单位对于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工作极为重视。而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预结算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引起了各单位的关注。
一、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分析
预结算包括工程的预算以及结算两个大的部分,它是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依据,直接决定工程建设成本耗费、收益与整体质量,为推动预结算各项积极作用的实现,目前,我国相关工程负责部门以及各个建设单位纷纷强化了对预结算工作的重视。但是,预结算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问题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整体水平低下
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体系在目前尚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未实现科学严谨的系统化运作,管理重点普遍放置于工程的施工及验收环节,而没能够对决定工程建设走向的设计阶段赋予应有的重视。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工作者在这种管理体系的引导下,也往往不重视在设计阶段加以落实,致使设计阶段存在的预结算问题得不到彻底完善的解决,影响到后期施工与竣工的预结算,使得预结算工作成为形式化的工程,难以推动整体工作水平地提升。
2、相关制度缺失
造价的预结算不仅关系到工程中材料、人员、机械设备、技术工艺、场地、管理等各项费用,且往往面临着市场中各项费用的弹性化变动,因此,各项造价制度必不可少。目前,《建筑法》、《造价法》、《质量管理条例》这些基础的法律法规已经出台,为工程造价工作提供着必要的规范,但是,造价及其预结算工作的实施极为复杂,这些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达到对工程造价各项相关因素的有效处理,阻碍了造价预结算与国际水平地接轨。
3、人才素质低下
工程行业的迅猛发展变化以及建设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重要性日益提升,受到越来越多的单位与个人的重视,专业造价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幅度增高,各项资格考试也纷纷设立。在这种环境中,造价人才数量增多,而质量却难以显著提升,造价人才普遍无法做到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地有效结合,这就阻碍到造价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预结算工作缺乏完善的基础,而难以实现逐步地优化。
4、市场竞争不足
我国工程建设行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控制,只在近几年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中,才逐步地转变为由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进行指引,而这种转变到现在还没能真正地达到彻底化,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同时受到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市场规律两者的共同控制,难以推动工程行业的全面市场化,这就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度。而市场竞争力度的缺失,使得我国专业造价服务机构的数量与质量明显地落后于需求,造价的预结算水平无法与正处于火热竞争中的建筑工程行业发展态势达到完全一致。
二、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工作各项问题改进措施
除了上诉内容中提到的预结算问题之外,预结算还面临项目内容不断增加、恶意抬高工程造价、基础资料计量标准不一等挑战,对预结算工作进行改进刻不容缓。本文下面就谈论几点解决预结算问题的措施:
1、构建预结算系统
造价以及造价的预结算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所有环节,要提高预结算质量就必须推动预结算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即保证预结算工作在设计、施工与竣工各个环节得到合理地落实。
1)设计阶段:预结算人员要认真做好对合同内容的研究与分析,切实依照合同规定,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审核,为制定合理的预算提供有效根据。同时,还要重点检验各项工程费用的单价套用、计算次数、计算完整性,避免出现错算、漏算、重复计算等问题,比如商标和技术费用二者的重复。
2)施工阶段:预结算人员要认真比对施工图与竣工图,检查竣工图与施工设计图纸是否存在差距,并且全面精准地整合施工过程中设计方案变更的各项资料,并检验资料的真实度、规范性、合理度,若变更资料未严格经过各项流程的审核,则不予进行结算。待确保最终施工图与设计施工图相一致时,严格依照各项费用计算标准,对费用进行核实与结算。
3)工程审核:审核工作是检验造价、预结算以及设计、施工、竣工等各项工作准确性的必要环节,也是确保材料、机械设备质量的关键控制措施,预结算人员还要重点强化审核工作,以提升预结算质量。审核的重点可以放在材料质量、材料单价、工程量测定与计算几个方面,以审核结果为参照,进行结算工作。
2、完善预结算管理
预结算的管理工作包括人员素质的提升、制度的完善建立、市场竞争的妥善开展等几个方面,提升预结算的整体水平,还需要对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重点解决。
1)在人才方面,工程建设单位要加强对于造价编制以及预结算工作的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人员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理论水平等方面对人员加以选拔,为预结算工作提供人才支撑,还可以与相关高校签订就业协议,根据本单位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需求,由高校定向地培养专业人才。
2)在制度构建方面,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发挥提点、建议的作用,积极针对本单位在造价预结算中遇到的各项制度问题,向相关负责部门提供资料与建议,以帮助相关立法部门不断地改进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及时地就新制度的使用效果进行反馈,从整体上推动制度建设与时展需求地紧密衔接。而且,在预结算出现问题时,建设单位还应当及时地寻求法律制度的保护,尽量在合法基础上争取应属于自身的利益。
3)在市场竞争方面,建设单位应当主动维护造价编制及其预结算的规范化实施,推动竞争手段与方式的创新化,不钻法律与制度的空子,与其他部门展开合理地竞争。同时,建设单位还要与本行业的管理部门进行联系,及时检举不良竞争行为,提供不良竞争信息,以帮助管理部门肃清造价市场,推动造价以及其预结算竞争活动地良性运作。
结语:
造价预结算工作是决定工程造价水平与收益状况的直接因素,它在当前时期呈现出造价水平低下、制度缺失、人员素质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各项问题,阻碍到预结算各项预期作用的发挥,损害到工程业主与各建设单位的利益。因此,深入透彻地研究分析造价预结算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是各建设单位在新时期理应努力落实的重点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占晓文.工程造价预结算中常见问题及控制措施的探讨[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12)
[2]马玲玲 黄玉娇.工程造价预结算常见问题的探讨[J].商情,2012(02)
篇4
关键词:检验;医学伦理;患者隐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既要重视患者生理方面的因素,又要重视其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随着患者医疗参与度的提高,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从单一的医疗质量上升到整体医疗服务品质的提高[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我们检验工作者在工作中由以标本为中心,以检验结果为目的,只看标本不管患者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检测结果更好的服务临床为目的的工作理念,强调患者是医疗服务的主体。针对目前检验工作中医学伦理学知识缺乏,暴露患者隐私,部分医务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与患者沟通时缺乏沟通技巧等伦理问题,提出检验工作中加强医学伦理学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转变观念,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加强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检验服务质量。
1 医学检验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1.1医学伦理知识缺乏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问题的科学,是关于医学道德的学说和理论体系[2]。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随着该学科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3]。医学伦理学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继承性;医学伦理学是医学实践的产物,是适应医学实践的需要产生的,而且伴随医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作为检验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医学伦理学知识。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医学检验的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快速得到应用,新技术应用前首先申报院学术委员会、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暴露患者隐私 患者享有隐私权及保密权,这是医务人员保守医密准则的人本主义根据,随着医学模式影响的日益加大,患者机器家属的隐私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在检验工作中,检验标本是患者个人的私有物品,检验人员在采集标本前需收集足够的标本信息从而区分不同患者的标本,并保证能够准确执行医嘱相应的检验项目,但需避免收集不必要的患者个人信息,更需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4]。在采集标本前,收集患者信息时应考虑到保护患者隐私。现在,有些医院检验报告尽管由工作人员发放,但如遇到重名患者,就很容易出现发放错误。这种没有有效识别患者身份而发错报告单的现象时有报道[5]。
1.3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 标本的正确采集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患者状态是影响检验结果的内在生物因素。临床检验项目在检验前需要患者准备,如情绪、运动,服用某些药物,采样前饮食要求,一些患者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过度紧张等等。临床检验由于检验项目及样本类型的不同,采样前患者的准备也不同。有些患者对标本采集要求不理解,没有正确留取标本。有些患者在静脉采血,骨髓穿刺前过分紧张,存有顾虑,所以,我们检验工作者应尽职尽责地向患者做好解释,讲清楚检验项目对尽早确定诊断和进行治疗的临床意义,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同意。
1.4学习沟通技巧 检验人员为患者采样前,在尊重和理解患者基础上,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意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相关知识,例如血脂检测需静脉采血,采血前需空腹,饮食及药物会影响检验结果;运动会导致肌酸激酶升高等。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充分了解患者的想法,用最通俗的语言向患者把医学道理讲清楚,用热忱、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及家属理解医生、最终信任医生。
2 持续改进措施
2.1学习医学伦理学知识 医学伦理学是关于以医疗卫生事业为职业的人的伦理学,注重道德修养是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学习医学伦理学有益于弘扬医学事业的优良道德传统,有益于提高医务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就医务人员的素质而言,道德素质是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医务工作者的人生追求,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他以尊重人、爱护人的生命、为患者解除痛苦为己任,视患者为亲人,积极救助。"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提出的医德原则和医德规范成为中国传统医德的重要内容,成为规范医务工作者行为,激励后人高尚医德的精神力量。做为检验工作者,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转变工作作风,提高道德修养,做一名合格的检验工作者。
2.2保护患者隐私 患者享有隐私权,这是医务人员保守医密准则的人本主义根据。临床上患者隐私主要有一些特殊病的诊断,如性病、妇科病、精神病等,患者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如人工流产等。日常工作中,收集登记的患者信息中患者疾病的诊断涉及的患者隐私,注意保护。为保护患者隐私,方便患者,医院安装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系统,患者使用取报告凭证条形码识别自助打印报告。对急诊检验报告,凡涉及患者隐私的检验结果专门提供负责主管医生或患者本人。对危重临终患者采取保护性医疗,对某些病情预后不良的患者采取隐瞒甚至说善良的假话的做法,因为临终患者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仍有活下去的期望,总是拒绝坏消息,预后不良的患者或临终患者,如果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很可能影响治疗或加重病情甚至加速死亡。
2.3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钻研医术、精益求精,是医务人员在学风方面必须遵循的伦理准则。临床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娴熟的技能,才能有力辅助临床,更好的造福患者[6]。随着祖国医学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空前提高,要求检验工作者不断学习国内外检验医学新理论、新技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考核,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虚心向老师学、向同行学,做一名合格的检验工作者,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2.4建立温馨候诊环境 标本室是重要的服务窗口,候诊和侯检患者比较集中,为方便患者,在大厅准备足量的座椅,方便患者休息,同时安装了电视,设置了电子叫号系统和报告单提醒LED显示屏,设置了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系统,方便患者就近取到检验结果。提供饮水设施,设置急诊检验通道等。工作人员举止端庄,语言文明,对不同患者,不同情况,工作人员使用灵活适度的语言,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的心态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2.5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由医生、护士、患者及检验人员共同来完成,包括临床医师的申请、检验要求、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至运送传递到检验科等过程。为保证检验质量,定期与临床医生及护士进行沟通,利用早教班时间,向临床介绍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标本采集、运送等环节注意事项,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讲解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与保存,与临床沟通,及时了解临床意见和建议,定期检查回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
2.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医务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维护人们健康,预防、诊治疾病的任务。医学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检验工作者,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工作中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做到遵法、懂法、守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吉爱军.探讨良好医患沟通的伦理基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67-68.
[2]张金钟,王晓燕.医学伦理学[M].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3]贾祥.浅谈医学伦理学[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2,12(10):234-235.
[4]Wijeratne N,Benatar SR.Ethical issues in laboratory medicine[J].Clin Pathol,2010,63(2):97-98.
篇5
【关键词】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现状与改进措施
临床药学是以患者为对象,研究药物及剂型与病体相互作用及应用规律、研究药物防病治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综合性学科。它侧重于药物和人的关系,直接涉及到药物本身,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因此也直接涉及到医疗质量。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临床药学工作[1]。国家也相继颁布了临床药学治疗的一些法律与法规以适应医学的发展,并在一些大型医院予以开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作为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主要承担者的基层医院,与大医院相比,临床药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基层医院只是为了晋级或检查而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药学服务基本流于形式。临床药学服务有相当的难度,所以严重阻碍了临床药学的发展。
1 我国基层医院临床药学服务现状
1.1 基层医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医护人员对临床药师的工作认识不足,按照传统观念,医护人员认为药师就是药剂师,主要在药房根据处方给患者发药,或者配制一些制剂。对于参加查房会诊,协助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这些一线的临床工作,大部分医师和护士均不认为是药师应该参与的。在日常工作中,临床医师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特别是一些专科用药的经验,相关专科医师尤其突出。从而导致临床医师主观上对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持怀疑或排斥态度。患者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临床药师的工作不配合和不够信任,他们只相信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相信临床医生的用药,反而对临床药师提出的用药和注意事项表示怀疑。
1.2 基层医院的领导对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医院注重的是临床科室,强调的是经济效益。将药学科室视为辅助科室,极少将临床药学上升到提高医疗质量的高度来认识。“重医轻药”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医院管理层片面地认为药师在工作中不发错药、不配错药那就合格。“临床药学服务”的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并且他们认为临床药学工作没有给医院带来可观或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这方面的投入少, 手段落后,不重视临床药师的价值和药学技术服务。这是临床药学工作在基层医院难以展开主要原因。
1.3 临床药师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目前基层医院药师与临床医师相比,普遍学历不高,在基层医院大都是中专毕业,本科生所占的比例很少,能承担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人数更少。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诊断和治疗学方面几乎是空白,药学教育与临床药师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知识脱节。在职临床药师普遍存在临床基础知识不够、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参与临床用药工作不深入的情况,与医护人员的共同语言不多,缺乏对医师和患者的说服力,以致难以更大程度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为患者提供药学咨询服务的能力自然也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正是由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使得部分药师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不愿或不敢进入临床从事深层次的用药服务工作,只停留在提供药学信息或编写药讯阶段,不去临床而是留在药学实验室、病区药房、药物情报咨询室等。
1.4 药师从事临床药学工作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卫生部出台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强调“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数量合理,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参与查房、会诊等”,但其内容不够明确、详细和完备,无具体实施细则,实施标准不明,界限不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且,国内医疗机构没有临床药师这一国家正式承认的职称和相应编制,对临床药师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不明确。无论临床药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多高,都不能直接对具体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些制度上的缺失导致临床药师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在医院里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
1.5 卫生行政监督不到位:国家卫生部门已明确规定[2]建立临床药师制,但是在基层医院的检查中,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许多医院虽开设了临床药学科室,却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与卫生监督不到位有很大的关联。
2 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改进措施
2.1 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临床药学工作强调临床和药学的结合,要求药师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用药。临床药学工作应走出传统的制剂、调剂、煎药等具体工作,应走向临床。走向临床是我国药师跨出的一大步,不仅要求药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卫生部门及医院领导的支持,需要卫生部门提出制定相应的政策及监督措施。基层医院要根据国家相关的药事法规和本院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与策略,建立临床药师制度,逐步推行临床药物治疗服务。使临床药学服务不流于形式,培养临床药学人员并落实其岗位。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3]。鼓励临床药师下临床科室查房或会诊,协助临床医生用药,并要求患者配合,切实把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
2.2 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提高临床药师的综合素质。基层医院应重视培养既有药学知识又有医学知识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各种讲座、到具备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三级医院进行临床药学专业培训,加强临床药师的专业和实践能力。临床药师应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自我素质,多学习与用药有关的跨学科知识,临床药师只有具备临床药学、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才能了解患者的病情,理解医师选择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因和目的,才能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讨论,为临床治疗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才能让医生相信并接受建议。更好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2.3 对患者在进行临床药师的相关知识的宣传 患者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临床药师的认识模糊,基层医院应多宣传有关临床药师的知识,以宣传及推荐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并告知患者临床药师可以告知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治疗药物的最佳浓度,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指导主管医生开处方使患者的用药合理有效经济。
2.4 建立药师查房会诊制度 要求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利用下临床的机会跟随医师查房并以此为切入点,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主动听取临床科室的意见,这是让其成长的良好途径。在实践中学习,对临床药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2.5 积极开展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工作 预防药物未发生的不良反应,治疗已知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点,临床药学工作应与药物运用于患者时发生的不良反应紧密结合,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和临床医生开展合理用药的咨询工作,有利于医学与药学的结合,有利于促进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正常进行。可在医院门诊设立药物咨询室[4],由专业的药师主持,回答患者的用药咨询,宣传药物基本知识及有关药物的不良反应。
2.6 开展对处方的点评工作 可以有效预防不合理用药,根据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用性原则,以合理性为中心,来评价处方的内容[5]。内容包括:①是否有用药指征。②是否选择最佳药物。③是否按正确的用量使用。④有无重复用药。⑤有无联合用药或是否正确联合用药。⑥用药是否经济。采用处方点评制度能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和安全,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2.7 施行药历管理制度 药历是与患者病程记录类似的记录患者用药的一种方式,能反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用药的全部信息。通过药历可以发现用药的合理及不合理性,从而指导用药。
3 结论
在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有很多的难处,但是,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药学服务将越来越重要,临床药学服务必将是医院药学的发展新趋势。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对临床药学方面的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和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临床药学服务不断深入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更好的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基层医院领导在既保证合理用药,又能提高医疗质量,又能合理分配医院费用的形式下,积极开展临床药学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安琳,高玉金,等.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探讨.中国药事,2009,23(12):1234,1235.
[2] 卫医政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12,16.
[3] 陈欣,江滨,史录文.在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的初探.中国药事,2007,21(3):208,210.
篇6
(1)贯彻执行国家农机化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
(2)负责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验,驾驶操作人员考核、核发牌证。
(3)对农业机械进行年度安全检验。
(4)负责处理农业机械事故。
(5)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6)对农业机械及驾驶人员实施安全检查,处罚违章行为。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向生产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阶段。在中央扶持发展农业惠农政策的激励引导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收入不断增加,农民自主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高涨,农业机械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面对新形势,农机监理机构应当重新设定工作思路,本着“以人为本、为农服务、帮民解闲,为民增效”的原则,重新构建农机监理行为准则,重新树立农机监理的地位,保证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农机监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二是农机监理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机手有了一技之长,成为村里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农机监理人员与机手有良好的相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农机监理人员在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者的参谋、顾问,机手有了困难愿找农机监理帮助解决,从而使他们得以发展生产,加快了致富步伐;四是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工作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民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受客观因素制约,工作难度增大
由于湟源县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没有通班车的乡村,农机驾驶员违章载人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广大机手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对机车使用管理不善,加之安全意识较差,不愿意积极配合,逃避管理,“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造成农机管理难、执法难。
2.2机管与路管脱节
拖拉机、农用车分布在广袤的农村,点多、面广、线长,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安全隐患很多。目前广大农村道路上公安交警无人力管理,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因没有农机执法标志,降低了农机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很难针对农机作业的特点进行重点防范,重大农机事故隐患将再度加重。
2.3机构不健全,事业经费无保障
农机监理机构还不健全,无其他经济来源,监理装备差、效率低,乡(镇)农机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给农村的农机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理的对策
现阶段,农机行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部《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监理工作的执法地位和农机监理机构职责范围及权利义务,为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政策依据。为此,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
3.1加强宣传教育
农机监理部门要根据湟源县的工作实际,在农机手相对集中的企业、集市及乡(镇),采取多种措施对机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以举办农机教育安全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农民朋友进行农机安全教育,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3.2增强服务意识
农机监理人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尽职尽责为根本要求,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为工作目标。
3.3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
篇7
一、政府部门干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式
,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干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干预审计业务的委托。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拥有对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管理权,在改制或资产评估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部门能否为其开绿灯。这些有权的部门可以为本系统有审计需求的客户指定会计师事务所,以使“肥水不流外人田”。有的政府部门或单位对自己管辖领域内的行政干预,则可能是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努力”的结果。如深圳某银行要求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必须将报表送深圳市XX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致使32家会计师事务所联名状告该银行,这便是行政权力干预客户业务委托的一个典型例证。脱钩改制以后,会计师事务所尽管已完成与原挂靠单位形式上的脱钩,但其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切断的。就目前多数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如果离开原挂靠单位的暗中支持,几乎是难以生存的,所以他们不愿切断与原挂靠单位的关系,原有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只不过形式变得更加隐蔽、不易察觉罢了。
2、干预审计收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模式,价格标准采取“固定价土浮动%”、固定价格、固定下限或上限等方式确定,各地具体的收费办法由当地财政部门会同物价部门确定。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会计市场的恶性竞争等原因,实际收费普遍较低。即使这样,有的政府部门在某些由其牵头组织或有权检直的审计业务(如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国有资产评估、国有企业改制、股份公司上市、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质量抽查等)中,还再压低收费标准,如要求事务所按统一收费标准的一定比例或按固定数额收费。事务所迫于生存压力,不敢得罪这些部门,只能违心接受。
3、干预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报告的。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其中,“合法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这就从总体上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和工作重点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财务会计法规,是否具有公允和一贯性,审计报告的内容也只是对这几个方面做出声明。但有些职能部门出于自身工作的需要,利用行政权力强制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审计,如主管财政机关要求对其特别关注的事项(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收入等)是否存在错弊进行审查,税务部门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所得税纳税调整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进行审查,外汇管理部门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外汇内容表》的编制是否符合《外汇管理条例》进行审查等,并且要求上述审查内容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揭示,否则就不接受该审计报告,企业就不能在各种年检中过关。这种做法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审计中普遍存在。在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出现一些与独立审计准则不一致的规定,了注册会计师的正常工作,干预了正常的审计范围和重点,改变了标准审计报告的格式,使注册会计师感到无所适从。
4、干预审计意见的类型。为了本地区的利益和任期内政绩,各地方政府自然倾力支持当地企业争取上市资格、配股资格等。有时在他们眼里,将会计师事务所在这个过程中肯不肯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开绿灯,与事务所肯不肯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直接划等号。哪个事务所敢硬冒天下之大不违,不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于是,在关键时刻,大多数事务所都抵制不了这种压力,不管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不实情况如何,几乎别无选择只能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些年发现并处理的上市公司造假、骗取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的案件无不与注册会计师有关,注册会计师成了造假的“帮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类现象,不少是行政干预的恶果。
5、干预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随着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覆盖面过大与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但又出现了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多头监督、重复监督。目前,国家财政部门、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政府审计部门、国家税务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在对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报告质量实施监督,使会计师事务所陷入了循环监督的怪圈。这种循环监督的效果很难说是理想的,既容易出现监督空白,又人为加大了监督成本。
二、原因分析
导致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任意干预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驱动。(1)金钱利益:干预业务委托,强行指定审计事务所,以便搞收入分成。(2)利益:对审计过程和审计意见进行干预,以便满足政府部门追求任期政绩的需要。(3)股票发行和上市利益:在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看来,发行股票实质上是圈钱,因此欲望十分强烈。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乐于出面协调,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会计和审计“处理”,从而达到发行股票和获得上市资格的目的。
2、惯性驱动。在我国会计市场发育初期,借助政府权力推动会计市场、强制企业接受和认可民间审计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但在会计市场发育逐渐成熟时,政府权力推动方式应当逐渐淡化,而主要应利用市场的力量进行调节。然而,目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干预意识仍有一定的惯性,政府对市场自身的力量信任不够,当了“催产婆”之后,还一直想当“保姆”,将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一直置留于自己的“襁褓”之中。而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吃惯了计划经济的强制饭,也不愿花费精力去参与市场竞争,仍想靠政府干预来获得业务收入,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正常发展。
3、管理体制不顺。当前,注册师职业服务市场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有关法规之间互相矛盾,政府部门各管一摊,缺乏全局观,缺乏协调配合。如中央有关部门对审计的管辖权限看来似乎划分得很清晰,但却又“剪不断,理还乱”,各发各的文,各搞各的依据,让人无所适从。
4、注册会计师审计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受审计成本和审计技术的制约,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所有法规的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不能绝对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可靠;并且由于标准简式审计报告的容量有限,只能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财务会计法规及是否公允、一贯表达意见。这样,相当一部分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包括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行政权力干预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和审计报告的就带有了一定的无奈性。
三、改进建议
笔者认为,根据以上,消除行政干预必须在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下进行。近期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廉政建设,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一旦查出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干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而产生行败和权力寻租行为,就应当查明原因,从严惩处,以形成注册会计师良好的执业环境。
2、进一步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真正切断政府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联系。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工作必须严格把关,确保人事、财务、业务与名称等方面真正脱钩,防止出现“名脱暗挂”、“权力加盟”现象。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主要按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来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只起以间接手段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比如审计收费,我们可以逐步借鉴国际五大注册会计师公司的做法,采取商定收费制度。即由委托人与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审计业务的性质、复杂程度等确定工作时间,再以工作时间为依据,按照不同级别专业人员的收费标准,直接商定基本收费金额。
篇8
【关键词】 预付租金;未确认融资费用;新摊销法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对融资租赁,承租方要按实际利率法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出租方要按实际利率法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对先付租金(每期期初收付的租金)未确认融资费用如何摊销、未实现融资收益如何分配,该准则并无规定。最权威的说法是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上说法:“在先付租金(即每期期初等额支付租金)的情况下,租赁期第一期支付的租金不含利息,只需减少长期应付款,不必确认当期融资费用。”(见该书426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这还是过去的老办法。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这样做并不妥,不符合新准则。《企业会计准第21号――租赁》第十五条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第十九条规定:“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配。”第一期也在租赁期内,凭什么不分摊融资费用?在租赁的第一期,应付租赁款已经发生,根据权责发生制,它就应当分担融资费用。不仅如此,它应分摊的融资费用在租赁期内是最多的,因为它的应付租赁款最多。不错,第一期支付的租金是不含利息,但不等于第一期就不分摊未实现融资费用。应按应付租赁款减去第一期租金后的余额计算第一期应分摊的融资费用。下面用一权威教材上的例子(陈信元主编《财务会计》(第二版)33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说明“第一期不摊销融资费用”的老摊销方法和笔者提出的“第一期要摊销融资费用”的新摊销方法。
2001年1月1日,甲公司将1台设备出租给乙公司,设备成本23 000元,公允价值29 000元,租期4年,每年初应付租金8 000元,租赁利率8%,设备预计经济寿命6年,无残值。合同规定租赁期满时乙公司可以10元的价格优先购买该设备。老办法的摊销表是:
新摊销表和前面那个老摊销表区别之一就是增设了第二栏“计息基数”。拿第一年来说,由于第一年初已支付8 000元租金,这8 000元就不再计算利息了,第一年的计息基数只能是28 616
-8 000=20 616。这20 616元的应付租赁款应当在第一年计息,利息费用为20 616×8%=1 649元。这正是老办法忽视的地方。后付租金第一期的计息基数和应付本金额是相同的,(在本例都是28 616
元),不需要分设;先付租金这两项不相等,需要分设。这是先付租金摊销表和后付租金摊销表的主要区别之一。许多教材中这两个表的格式是相同的,实际上是把后付租金的摊销表照搬到先付租金的摊销表中来,这是它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
区别之二是:老表中第二年摊销的1 649元新表中挪到了第一年,老表中第三年的1 141元挪到新表的第二年,老表中第四年的594元挪到新表的第三年,整体上移一年。第一年不仅摊销了融资费用,而且它分摊的融资费用最多。但最后一年不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
最后一年不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咋一看似乎有道理,因为:1.未确认融资费用前三年摊完了,第四年就不用摊销了。2.第四年(最后一年)年初把全部应付租赁款付清了,当年不产生租赁利息费用,就不再摊销了。但仔细一想,这样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租赁期是四年,却是按三年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最后一年不分担任何融资费用,利润会因此过高。另外也不符合新准则,新准则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分摊”,既不能漏了第一期,也不能漏了最后一期。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又想出一个办法:最后两年改为直线法。上例最后两年应摊销的融资费用均为594/2=297。摊销表也应改为:
摊销办法改变了,会计处理也要改变。第一年原来不需要编制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会计分录,改革后则需要编制这笔分录。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8 616
未确认融资费用 3 384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32 000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8 000
贷:银行存款 8 000
每月分摊利息费用时记
借:财务费用(1 649/12)137.41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37.41
后几年支付租金的会计处理同第一年相类似,就不一一列举了。
出租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方法及会计处理也要实行类似的改革。
篇9
关键词:青少年;舞蹈教育;审美能力
0 引言
目前,随着国家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国民素质教育俨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已经陆续被各学校大力引入,标志着中国教育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但作为艺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舞蹈艺术教育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大多数学校对舞蹈课的关注程度不高,仅把舞蹈作为选修课,影响了大多数青少年舞蹈艺术审美能力。
1 青少年舞蹈艺术审美现状
笔者在多年舞蹈教学中发现,青少年比较喜欢和接受舞蹈动作浅显易学的舞蹈作品,大多数青少年难以理解舞蹈动作优美,寓意丰富的舞蹈作品,以至于对高雅艺术有抵触心理。与此同时,一些动感并且动作帅气的劲舞、街舞更受青少年欢迎,在一些休闲广场中随处可见跳着街舞的青少年,而喜欢具有传统艺术底蕴的民族舞、古典舞的青少年人数则比较少。
2 分析影响青少年舞蹈艺术审美能力形成的因素
目前,造成我国青少年舞蹈审美能力欠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关键的一点是舞者或欣赏者没有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只知道模仿或跟随当下流行元素,失去了对自身审美标准的评判依据。在舞蹈教学中发现,大众日常生活中外来舞蹈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街舞刚传入我国的时候,经常在广场和学校看见青少年在动感音乐的伴奏下舞动着,流行舞蹈俨然成为青少年的艺术欣赏最为重要的选择对象。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导青少年理解舞蹈艺术作品的真正含义,并且从家庭教育、大众传媒和学校艺术教育等多角度切入,采用与青少年成长特征,心理和生理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舞蹈艺术审美观的建立。
2.1 流行性舞蹈的艺术特质
所谓流行性舞蹈是大众喜欢参与的,舞蹈动作简单易学的一种舞蹈形式。非舞蹈专业的青少年往往在观看舞蹈作品时会结合自身的心理状态,在情感上引发共鸣,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激发记忆中的一些联想。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流行舞蹈尤其流行的原因,大多数流行舞蹈的动作简单,肢体运动通俗易懂,无需有舞蹈功底,任何人都可以随音乐起跳,所以可以快速地融入大众生活中,同时还兼具有健身、娱乐性强等特点。
2.2 舞蹈教育的培养角度
从基础舞蹈教育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来进行青少年舞蹈审美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既在课内和课外加强青少年的舞蹈学习教育,而且有其各自的特点。严格遵从各级教委制定的教育大纲来安排课内的舞蹈教育工作,舞蹈教材和课程编排也是以民族舞、古典舞蹈和现代舞居多,青少年更为喜爱的流行舞则占据较少的比重,即使授课教师很认真并变着授课方法来进行授课,仍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古典舞蹈。笔者认为外来思想形态的影响绝非主要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没有引导并树立正确的评判标准。此外,我国舞蹈教育体制过于注重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舞蹈兴趣的培养工作,尽管在学校中给了青少年接触古典舞、民族舞和其他舞蹈类型的机会,但大多数均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进行欣赏和学习。
2.3 家庭教育
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对于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家长自身所受的教育均是应试教育,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舞蹈艺术教育还存有偏见,甚至认为学习舞蹈仅仅是锻炼身体,对孩子的审美观建立无实际作用,娱乐作用大于教育作用,忽视了艺术审美作用对孩子今后成长的帮助,只是认为学好数理化才是教育的根本。此外,还有些家长只注重自身的喜好,逼迫孩子去学习其不喜欢的艺术,在孩子不情愿甚至厌恶状态下进行艺术学习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家长继续施加压力而不是去正确引导,那么孩子便会以其他方式进行情绪的宣泄,节奏更加动感、动作简洁明快的街舞便成为青少年们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3 提高青少年舞蹈艺术审美观的几点建议
3.1 转变舞蹈教育观念
我国舞蹈教育体制亟待改革,传统舞蹈教育体制更注重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弱化了提升广泛大众的舞蹈审美力。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起到国民舞蹈教育的关键作用:第一,尽最大力气开发和培养舞蹈受众群体,积极在社会上宣传审美教育,提升舞者的综合素质。第二,发掘舞蹈人才,引领舞蹈的发展方向,在使人民群众业余生活丰富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积极加强群众性舞蹈的推广,提升青少年的舞蹈艺术鉴赏能力,进而提升青少年自身综合艺术造诣。
3.2 对当今流行性舞蹈加以正确引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流行性舞蹈的传播速度,而且其舞蹈动作简单易学,伴奏音乐更为欢快,以及青少年对舞蹈知识匮乏,并且具有从众的心理特点,认为舞蹈便是所谓的流行性舞蹈,对舞蹈没有更深刻的鉴赏和认知,没有意识到舞蹈种类众多,流行性舞蹈只是其中一个分类。鉴于此,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诱导工作是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流行性舞蹈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发现舞蹈中内涵,并且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从流行性舞蹈的艺术风格入手,引导学生发现舞蹈中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学会鉴赏、分析舞蹈风格和情感的能力。其次,对流行舞蹈的肢体语言、动作表现力和舞者跳舞的风格技巧加以全面且综合的分析。最后,把流行舞与民族舞、现代舞和古典舞的风格加以对比,在欣赏各种舞蹈的同时,对舞蹈的起源地的人文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普及,通过让学生观察舞者的跳舞方式、领会舞蹈中所表达出意境,让学生充分了解舞蹈文化的博大精深,引起学生对高雅舞蹈的情趣。
3.3 多渠道的构建舞蹈艺术教育途径
为把我国青少年培养成有想象力、创造力、有极高艺术审美能力的新一代,必须加强我国国民舞蹈艺术教育,教育部门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同时也不要忽视社会所承担的责任。首先利用在线媒体、传统媒体等多媒体力量,对高雅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尽最大力气进行宣传,让全社会都关注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注重家庭的审美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因此家庭的审美素养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引导着青少年爱好和性格的发展。最后是重视课外艺术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和承办各种艺术文化沙龙,对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观的建立有帮助作用。与此同时,家长和学校可多组织学生观看各种类型的舞蹈艺术表演,积极开展校内各类舞蹈选修课,举办有关艺术欣赏的讲座,不再让高雅艺术疏远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将其带入校园,带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中来,让学生欣赏并领悟舞蹈艺术的内涵,多方面的帮助青少年提升舞蹈艺术审美能力。
4 结语
当今青少年的舞蹈艺术审美面临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提高其审美能力, 尤其要深化舞蹈教育改革,推进国民舞蹈教育,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舞蹈艺术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到19世纪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传统的私法理念越来越不能适应保护社会利益的需要,权利社会化思想逐渐兴起。
20世纪后期,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诉的利益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诉的利益是当事人主张的利益,但不要求当事人在主张时就必须有实体权利,诉讼是否被法院接受,完全看是否有诉的利益,这就使得非直接利害关系人,对于社会经济公共利益也具有诉的利益。这种诉的利益观的突破,为反垄断公益诉讼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共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完善我国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的措施
3.1、 完善反垄断公益诉讼的管辖
由于反垄断公益诉讼是针对排除和限制竞争,进而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法院在受理和审理此类案件时需要做出严格、认真的甄别和考量,这就对法官的整体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相对于一般诉讼,反垄断公益诉讼应该提高级别管辖,一审案件至少应该由设区的市中级法院来管辖,或者提高审级由直辖市和省会市的中级法院来管辖,这样有利于发挥中级法院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确保反垄断公益诉讼案件的公平性、客观性。关于反垄断公益诉讼案件的地域管辖,可以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对于反垄断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由于垄断行为并不局限于一省一市,而是经常同时发生于多个地区,甚至是全国范围的,建议由被告所在地的省会市中院管辖。另外,对行政垄断行为,应该做出特别规定。反垄断公益诉讼中,针对行政垄断行为,应该同时规定转移管辖制度。对于省会市政府部门或省政府部门的行政垄断行为,应当由最高院指定转移给其他法院。因为,现在地方法院的人、财、物都或多或少受地方政府的影响,由最高院指定管辖,方可更好的保证反垄断案件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3.2 、完善反垄断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首先,检察机关可以充当原告资格。在我国实际生活中,许多垄断行为与行政机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部门利益,它们显然不符合中国现状下,提起反垄断公益诉讼的主体要求。而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不会受部门利益的牵制,有其提起反垄断公益诉讼更具公信力。检察机关是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机关而存在的。垄断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已非一般的经济违法行为所能比拟,它直接侵害了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国家的职能之一是公共管理,本是就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经济公共利益的职责。反垄断诉讼的本身就具有公益性,针对垄断行为提起的诉讼是公益诉讼,正符合检察机关作为维护国家公共利益机构的设置。此外,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司法机关具有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检察功能日益丰富,是各国检察机关职能发展的大潮流。我国检察机关以公益代表的身份,参与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和民事审判监督,已经有了这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法律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反垄断公益诉讼的起诉权,以便发挥检察机关的优势,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共经济利益。
其次,社会团体可以充当原告资格。随着诉讼理论的发展,诉讼信托理论的出现,为社会组织享有反垄断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提供了理论依据。诉讼信托是指法律规定某一公益团体对某些权益有诉的利益,该公益团体专门于此项公益权利受侵害或可能受侵害时,提起诉讼,而组成该公益团体之成员,可以直接引用判决对有关侵权人员主张利益公民个人在信息占有,资源和力量方面与垄断违法者相比,都处于明显的劣势。社会整体利益代表的重任落在了社会团体肩上,社会团体成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中流砥柱。现代社会尊重个人权利,但个人往往通过其所在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实现自身的权利,而社会团体的行为最终又可归结为组合成团体的个人的行为。因此,赋予我国社会团体反垄断公益诉讼的起诉权,是实现个人私权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允许社会团体提起反垄断公益诉讼,还可以使消费者、中小企业等社会弱者的力量增强,社会弱者再以团体的形式组合,能更有效的对抗相对的强势方。并且,这些社会团体与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直接和密切,最易觉察垄断行为,同时还拥有相关方面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因此,承认社会团体具有反垄断公益诉讼的当事人资格,有利于社会公共经济利益的维护。
再次,公民也可以充当原告资格。公民既包括消费者,也包括经营者和其他个人。公民直接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社会公共经济利益与公民个人息息相关,赋予公民反垄断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是实现公民个人公益权的需要。公民的公益权是指,公民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所享有的权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提高,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有权利也有义务维护社会经济公共利益,唯有如此才能保护社会经济公共利益,并使自己的私益,不受侵害。随着社会的进步根据我国的现状,我国应当建立以社会团体为主,检察机关和个人为辅的反垄断诉讼提起模式。基于诉讼费用承担及能力方面的考量,建议建立以社会团体为主的反垄断公益诉讼模式,这样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反垄断公益诉讼中的积极功效与优势,更好的维护社会经济公共利益。
3.3 、完善反垄断法公益诉讼的举证责任
一是完善反垄断民事公益诉讼的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是传统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在传统民事诉讼中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但反垄断公益诉讼有其自身的特质,对垄断行为和损害后果的认定非常困难和复杂,原告所占有的资源和信息有限,而且原告缺少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继续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让其承担这样的举证责任是极为困难的,因此,为了实现原、被告双方力量的均衡,建议在反垄断公益诉讼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规定主要证据由被告提供。此外,在反垄断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收集证据的能力在客观上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因此,检察机关只需承担主要而不是承担全部的责任,针对那些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证据应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二是完善反垄断行政公益诉讼的举证责任。在反垄断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时,也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因为在反垄断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关,收集证据的过程中都需要国家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哪个国家机关收集证据成本更小、更合理,就由哪个机关收集。行政机关直接做出行政决定,占有一手资料,由行政机关提供证据更经济合理,应当由行政机关提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