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具体措施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具体措施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振兴具体措施和建议

篇1

一、帮扶村总体概况

(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734人减少到2019年底14人,贫困发生率由25.7%降至0.5%。

(二)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村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近万元。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问题总体解决。

(三)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新建硬化村组道路10余公里,实施危房改造近百户,解决了贫困户通电用网、安全用水、看病难和上学难等问题。

(四)帮扶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通过政策扶持,村产业得到了发展,就业渠道明显拓宽,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五)帮扶村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村通过党建促扶贫,基层组织得到了加强,基层干部得到了锻炼,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

二、工作目标

村级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村支两委战斗力得到提升;巩固脱贫成效,人均收入稳定增长;剩余6户14人高质量脱贫;协助完善“双基”建设,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帮助开展村庄整治,推动乡村振兴

三、具体措施

(一)政策帮扶。一是本机关帮扶人员自身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脱贫攻坚方针政策,二是帮扶人员为贫困村干部群众宣传政策、理解政策、用好政策,增强其脱贫信心。

(二)项目帮扶。一是利用供销社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和优势,帮助大户、能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利用供销社农村电商平台,培训电商实用技术人员和销售农副产品;三是帮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四是协助到村项目的实施。

(三)就业帮扶。根据县供销社下属企业的需求,优先招聘贫困户子女在近就业。

四、组织领导

为使帮扶工作责任明确、任务落实、成效显著,成立县供销社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一)领导小组

(二)工作机制

1.定期会议。县供销社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帮扶工作。

篇2

一、我县“以煤补农”的形式和做法

“以煤补农”是*特色的“以工补农”,因为我县基本上没有什么地面企业或非煤企业,反哺农业唯有依靠煤炭企业。“以煤补农”总体说是一个农业投入问题,其内容就是将我县部分煤炭收入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逐步解决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煤农二元结构”问题。

1、产业带动。就是依托煤炭企业去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倡导鼓励煤矿企业“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一矿办一企,一矿带一业”,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格局。郑村镇湘峪村办煤矿,连续几年,几乎把煤矿的所有收入都拿出来,共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发展旅游产业,搬迁民居、整修城堡、修建广场牌楼、停车场等,使明代建筑“三都古城”旅游景点初具规模。加丰镇仅87平方、公里面积,境内有年产几十万吨到l000万吨大小煤矿十座,是矿井最密集的地区,他们把“以煤补农"资金捆绑使用,扶持非产煤村,积极发展畜牧产业,扶持建立了养猪、养鸡、养羊等四个养殖园区。卧虎庄村20*年投资350万元,成立惠丰科技养殖公司,生猪饲养量4000头,年出栏一万头。上坪村鸡场养鸡1.5万只,年销售土鸡蛋18万斤,年收入l*万元。全国十佳小康村之一的长畛村,依托村办煤矿,兴办第三产业,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龙城大酒店,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搞得十分红火。端氏、加丰、侯村等l3座煤矿建立坑口瓦斯发电站,在给煤矿增加收益的同时,也给附近村民送上了洁净的生活用气,全县目前约有8900户居民使用了煤层气。其中加丰、郑村等3个乡镇18个村3600户农民免费用气。

2、兴办公益。就是鼓励煤矿企业出资捐款参与农村交通、供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事业发展,全县煤矿用于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资金累计约1亿元左右。郑村镇20*年利用“以煤补农”资金,投资6000余万元,修建了贯通全镇的一级出境公路,平坦宽广,标准高,水泥铺面,质量好。今年,又投资400万元,动工建设覆盖十几个村,涉及数千人口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农民饮水困难问题。侯村、夏荷、永安、长畛、五里庙等产煤村,从煤炭收入中拿出不等资金,采用不同形式,补贴移民新村建设和农民住房建设,这些地方统一规划,统一修建,统一标准,统一格调的农民新居气派大方,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中村镇的所属煤矿,近年来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各村的绿化、美化、整修等工作,这些举措,改善了生态环境,尽到了资源型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义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结对帮扶。就是引导煤炭企业跨区域与无煤乡村结对子,开展“一矿帮一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县共有246个行政村,其中有煤矿的村仅35个,就有200余个村既无煤矿,也无企业,这些纯农业乡村,基础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为了实现共同发展,我们以“穷富结对,企村联姻”的办法,采取“协商自愿,循序渐进,结对帮扶,互利双赢”的形式,鼓励引导煤炭企业自选区域,自择项目帮助纯农业乡村发展经济。郑村镇半峪煤矿近几年累计投资1500多万元,在固县乡云首村和当地联合办起了“万头”种猪繁育场和“万头育肥场”两个大型养猪厂,无论规模技术和效益在全县都是一流的,年出栏生猪2万头,带动了柿庄、十里等五个乡镇农村养殖业的发展。

4、基金助弱。就是凭借煤矿企业的资金优势,建立“扶困济弱”的帮扶基金。主要用于贫困学生就学、特困人群救助、残疾人员帮扶、农民大病医治、农村老党员和卸任村干部补贴等方面。据县煤炭局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年,全县煤矿用于助学方面基金约260万元,用于特困、残疾人群救助资金约380万元,用于社会赈灾资金约2000余万元,对工龄达一定年限的农村干部和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都有一定数额的补贴。凡有煤矿的村,对本村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给予1000—2000元奖励,对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500—600元补贴。

二、在煤矿整合过程中“以煤补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煤炭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煤炭属一次性能源,总有挖完的时候,所以煤炭企业一般都会经历起步一兴盛一繁荣一衰落的过程。我县煤炭产业,真正起步还没几年,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发展到兴盛阶段。正处于上升时期,今年以来,根据《山西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政策走势及我县煤炭企业的目前情况,不仅以“以煤补农”受到冲击,煤炭产业自身都受到严重影响。具体是:

1、煤炭企业面临产业整合的考验,开工不足。我县44座煤矿中,除5座县营煤矿20*年改制外,其余39座,乡村煤矿(占85%),普遍存在起步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办),规模小、产能低、设备差“先天不足”的缺陷,绝大多数因整合而关闭,煤矿数量锐减,开工严重不足,春节后几乎没有生产。从09年省政府制定的煤矿复产条件看,安全门槛空前提高,一些持有“六证”的煤矿也因短期内整改无法达到复产标准而放弃复产念头,即便有条件有信心整改也因无法预测未来整合的政策变数思想动摇。目前全县44座煤矿仅复产7座,占生产矿井27%,还是最近才批准生产。煤炭企业有波动、有担心、有牢骚、有怨言,似乎前途未卜,既影响了有煤矿的的乡村“以煤补农”工作,又暂时影响了全县的财政收入

2、煤炭经济呈现减收下行压力,出现亏损。煤炭产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可谓“一桩擎天”,煤矿数量减少,煤炭产量下降,势必出现行业亏损,最终会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据业内人士称,去年全县年产煤500多万吨,今年半年时间即将过去,估计全县煤炭产量很难达到400万吨,减收三成已是定局。原来依靠煤矿支撑和发展并且相当富裕的尉迟、加丰、五里庙等产煤村,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车辆封存停驶、欠费造成停电,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完全依靠煤炭经济维系的县级财政到底会受多大程度的波击,恐怕在后半年至年底就会显现出来。

3、“以煤补农”政策受到严重冲击。

“以煤补农”政策实施以来,尽管有范围、区域限制,时间不长,受众不广,分布不均,但毕竟还是惠及了一些地区农村和一方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乡村煤矿在“以煤补农”方面是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它除了按政策规定上交一定比例的利税后,所有收入基本上都用于了“补农”,没有过多的消耗和“跑冒滴漏”,较之其它形式的“补农”效果更明显。但在整合过程中,恰恰是乡村煤矿这一块受影响最大,煤矿企业自身难保,“以煤补农”不会不受冲击。产煤乡村一下子可能“由富返贫”,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支撑,可能中途停滞;农村富裕劳力失去就业岗位,农民增收困难;靠煤

炭带动的其它产业如运输等也会受到影响;“以煤补农”工作失去财力源泉,会举步维艰;财政收入成在煤,败也在煤,会出现大起大落。我县“三农"发展面临潜在危机,甚至诱发不稳定因素。

4、产业结构必须面对调整的痛苦挟择,应尽早谋划科学发展。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多元化的,如果只靠一种资源一个产业去支撑,不仅是危险的,而且生命周期是很短的。我县产业结构中“一业独大”、“一柱擎天”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全省产业整合的大趋势,不能在“危”中寻“机”,果断转身,发展煤炭的接替产业,很容易使经济发展由大起走向大落,出现“经济衰败,财政崩盘”。当然,一个产业在最赚钱的时候要放弃,去寻找另一产业去创业发展,是会很艰难痛苦的。但煤炭产业调整的大政策,大走向,整合重组的大趋势、大格局迫使你不得不去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早调整还是晚调整,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是提前调整还是滞后调整,是局部调整还是全方位调整,结果都是不一样的,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浴火重生”的痛苦抉择。

三、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近年来,县乡村都出台了“以煤补农”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煤矿企业服务“三农”搭建了一个平台;为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了一个载体;为企村共建新农村提供了一个机遇。如果说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以煤补农”政策机制则颇具可持续发展的软效应。为了使煤炭产业在整合中健康发展,引导煤炭企业积聚更多的资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福人民,积极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议:

1、要加强政府引导。“以煤补农”的前提和基础是兴煤稳企,没有煤炭企业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以煤补农”的财源动力。在产业整合过程中,政府虽不是主体,但不能放弃引导的责任,在当前煤炭企业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有责任引导帮助煤炭企业寻找接替产业,支持它们投资发展非煤产业项目,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逐步走向经济多元化。我县煤炭及其延伸产业是在全县人民及广大农民群众经过多年努力做出重大奉献和牺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议省政府对*这样的重点产煤县当前煤炭生产受到重大影响和波击的情况,予以关注,可否从非煤产业发展基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和引导*县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煤向非煤产业的平稳过渡,避免县域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篇3

西方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有相当的研究和积累。19世纪6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被认为是值得保护的建筑遗产,“风貌建筑”的内涵和外延得以迅速扩展,被广泛用来指应受保护的建筑遗产。1964年的《威尼斯》指出:“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

随着认识的深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中对建筑遗产的定义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刻和碑画,具有考古意义的素材或遗构、铭文、洞窟及其他有特征的组合体”。在1977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指南》中,对风貌建筑的价值分类描述为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上世纪下半叶的遗产保护实践中,对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方式的深入探讨,促成了对遗产价值的更深层认识。1982年英国国际古迹及遗址理事会主席伯纳德・费尔顿指出:“它具有建筑、美学、历史、记录、考古学、经济、社会,甚至是政治和精神或象征性的价值。”这是比以往更为宽广的价值构成认识,并提到了经济价值的因素。近年以David Throsby为代表,提出了遗产价值的以下分类,并统称之为内在价值。

美学价值。指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所拥有和展示的某种重要的美学质量,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精神价值。指遗产提供给一个特定的地区和使用者以一种文化方面的自豪感,并能以此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社会价值。指遗产能够帮助强化社区的群体价值,使得社区能成为一个适宜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历史价值。指能帮助证实遗产独特性,并能提供与过去的联系,提示其源流的信息等。

象征价值。指遗产传达的内在意义和信息,帮助理解其独特性,维护其特色等同时遗产具有教育功能,藉此加强认识的基础,加深人们对整个社会的了解程度。

二、国外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

国际上,在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有风貌特色的历史地段占有很大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将文物建筑保护以法令条文方式确定下来的做法最早起源于英国。1883年由下院通过了英国第一个“古迹保护议案”。随后,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提出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保护。保护历史地段的做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到了重新振兴阶段,人们开始再次审视历史遗产保护方法、策略,保护的概念逐渐深化,从单体建筑扩大到周围环境以及历史地段甚至整个城市或村落。法国在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令》,确立了保护历史地段的概念,1975年的《城市保护法案》确定了要保护一些城市的中心区,至今已有国家级的保护区85处,约5000公顷。逐渐地,英、美、日等国家也相继制定法规对历史地段予以保护。

对历史地段保护形成比较统一的条文是从《威尼斯》开始的,其指出“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文件中“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仅包括建筑本身,“还包括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乡环境”。保护修复的要求很严格,“既要当作历史见证物,也要当作艺术品来保护”。文件还规定要保护文物建筑的全部,从平面、立面到室内装饰、雕刻等,强调保护全部历史信息。《威尼斯》中也提到了要保护“历史地段”,它指的是“文物建筑周围的地区”,保护修复的原则与文物建筑相同。1976年11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历史地段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文件指出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的广泛内容,并拓展了“保护”的内涵,即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他们重新获得活力。而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由文物建筑向历史地段、街区甚至整个城镇不断拓展,保护与城市规划开始走向结合。1977年12月,建筑师及城市规划师国际会议在秘鲁通过的《马丘比丘》提出“考虑再生和更新历史地区的过程中,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同时指出“不仅要保护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又通过了《华盛顿》,对《城尼斯》中保护“历史地段”的概念作了重要的修正,即“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镇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他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文件列举了“历史地段”中应该保护的五项内容:1 地段与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2 建筑物和绿化、空地的空间关系;3 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色彩、建筑装饰等;4 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5 地段的历史功能和作用。

关于保护历史地段的原则和方法,文件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工作必须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各层次计划的组成部分。2 鼓励居民积极参与。3 要制订专门的保护规划,确定保护对象,并要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保证规划的实施。4 要精心建设和改善地段内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5 要控制汽车交通,在城市规划中拓宽汽车干道时,不得穿越历史地段;要有计划的建设停车场,并注意不得破坏风貌建筑和它的环境。6 在历史地段安排新的功能要符合传统的特色,不否定建造现代建筑,但新的建筑要考虑其在地段中的空间布局、体量、尺度等与传统特色的协调。

至此,国际上对历史地段概念的认识基本确定,其至今仍为各国所基本认可。

三、发达国家风貌建筑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发达国家保护风貌建筑的措施有保存、维护、修复、重建和改造使用五种。

1 保存。指在风貌建筑的现状没有什么问题时,保护工作仅限于使之不改变,可以理解为维持现状,只有为了防止建筑受到进一步破坏,才允许修缮。

2 维护。指当确定被保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强度已无法再支持下去时,为保证结构稳定和完整,对其局部加固的方法。采取这种措施,首先要保证原结构体系的完整和外形不受改动,任何历史见证都不得破坏,并且尽量利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

3 修复。当被保护建筑的初始形式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而且缺损部分在总体中只占很少比例时,允许修复其缺损部分。修复部分除了要求有历史的精确性、与原有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外,还应具备可识别性,要与原有部分明显地区分开来、以确保历史的真实性。

4 重建。是指在严重破坏的废墟上重新按照原样建造历史上的建筑。但这种方法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允许,因为它容易造成文化史上的错误认识,真假不分,甚至虚伪和欺骗。

5 改造使用。维护风貌建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适当使用它们,既可以按照建筑原有用途,也可以在保持建筑外形和不改变历史面貌的前提下,对它们进行一定的改造,使其更加适应新的使用要求,这样还可以使风貌建筑获得新的价值。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欧洲国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比如,原西德政府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就是:风貌建筑的保护与维护以“整旧如旧”为原则;保护和更新大量的民居:调整旧城功能结构,降低建筑密度、保持和改善古城传统的性质,使古城充满活力:重视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整顿交通,控制车辆进入旧城,限制车速,有利于旧城保护;发展新区,疏散旧区;注意新旧建筑的协调。

总的说来,各国的保护可以归纳为:

1 调整规划结构,避开旧城开发新区,以疏散旧城中不合理的过度负担,使控制旧区更为有效。这样做,既便于历史特色的保护,又可以使新城完全不受旧城区的限制而快速发展。如巴黎德方斯新区的建设就属于此例。

篇4

〔关键词〕社区街道;社会读者;阅读倾向;大学城;实证研究;学习型社区;书香社区;社区文化服务;信息资源服务;调查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17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93-04

〔Abstract〕The paper conducted a survey on readers in Chunhua street near Campus city,got data about community readers reading tendencies and reading demand,analyzed some effect factors about community street readers of reading tendencies and reading demand,community library faced of problems and difficulty for readers providing information service,proposed community street culture service institutions in for community readers provides of resources should be taken specific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community street;social readers;reading tendency;campus city;empirical study;learning community;literary community;community culture service;information resources service;survey research

目前,国内对读者阅读倾向的研究主要是对不同群体进行阅读调查,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到分析报告。如:武彬对大学生阅读倾向进行调查分析;李冬梅等开展了女性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张洪忠对读者的报纸阅读行为进行了调查[1]。2000-2015年我国进行了12次“全国国民阅读倾向抽样调查”活动,从宏观上探索和揭示了我国全民阅读倾向,为我国图书、出版及网络多个行业进行有效决策和制定国家全民阅读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2]。

大学城附近的社区街道,大多位于城市与郊区的过渡区域,辖区内用户结构复杂,信息需求多样,而文化服务机构多以“街道文化站”、“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的形式服务辖区内的读者。大学城驻地社区作为国内一种比较特殊的社区群体,邻近大学城这个文献信息资源比较集中辐射传播的文化基地,有先进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全覆盖的地利优势,但目前对这一群体的社会读者阅读倾向与阅读需求的调查分析还比较欠缺。本文从大学城驻地社会用户的微观层面,调查、探讨社区读者的阅读倾向,将有利于大学城区域内各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社区图书室等机构共建共享,资源合理配置,统筹资源服务,有利于大学城社区街道制定长远的阅读规划和建立“学习型社区”和“书香社区”[3]。

1数据调查和处理

为了彻底调查清楚社区读者的阅读状况,对大学城驻地社区读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两种调查方法,选取与我校图书馆结对共享信息资源的淳化社区的读者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读者的构成结构、社区资源服务状况、社会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层次和阅读目的等内容,一共有60道题。补充资料和情况调查采用实地走访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是社区图书室的管理人员,了解不同的图书室有代表性的问题、情况和需求等内容。问卷一共发放了300份,回收了164份,回收率为55%。问卷调查内容用Excel处理、汇总如图1、图2所示。图1为读者结构,图2为阅读偏好等。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读者构成以中青年技术型读者为主,有较集中明显的区块分布格局掌握社区读者情况构成和分布是有效开展社区街道读者阅读倾向调查和精准服务读者信息需求的先决条件。经调查、统计:社区的汤铜路以东读者占总数的034%,以学生、农民为主,是纯农业型板块,设置了10个社区图书室;汤铜路至梅龙湖读者占总数的024%,属于农业向工业过渡区域,农民和工商业者混居,基本上各占一半,设置了7个社区图书室;梅龙湖以西读者占总数的042%,属于城市板块,以工商业者、学生、退休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设置了12个社区图书室。该社区女性读者约039%,男性读者约061%,男女读者的比例为2∶13。读者学历以高中、大中专、初中和本科为多数,淳化社区的读者组成有学生、农民、工商业者、管理人员、退休人员等,以中青年技术型读者为读者的大多数。

22阅读习惯以居家阅读为主,数字阅读量有逐步增大的趋势网络时代,各种阅读设备获得容易、携带方便,数字阅读受到许多人的追捧。从图2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淳化社区读者更喜欢居家阅读,其次才是到社区图书室、公共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附近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阅读。社区读者选择的阅读时间是晚上和上午,每天都读的和2、3天读1次的与偶尔读的,占的比例基本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出,淳化社区读者在阅读时间选择和阅读频次的选择更加随性、灵活和便利,在家里阅读对他们来说舒适和方便,不受机构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到机构阅读显然要受时间、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到机构去主要是解决借阅、咨询以及在家里无法完成的信息需求等问题。

淳化街道社区读者日常阅读的资源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专业技术、文学、艺术、科普、期刊杂志、体育和健康养生等资源类型。还是阅读传统的纸质资源较多,如:图书、报纸、杂志,而网络信息、手机信息等新媒体资源信息居于次之。图2显示:社区读者从传统媒介的信息获取量为51%,新媒体获取量为38%,政府公告为5%,其它渠道为8%。纸质的阅读资源来源是自己购买占到了38%居于首位,图书馆借阅29%次之,子女/他人赠送14%,朋友借阅16%,其它来源为3%。这些信息可以看出,该社区读者传统阅读仍然占该社区读者的阅读首位,传统阅读方式高于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方式等新媒体方式,阅读资源以自购和亲友间借阅为主,数字信息在该社区读者阅读量中占次要地位,有逐步增大的趋势。

23阅读目的以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和休闲娱乐为主任何一种社会行为,有动机和目的,阅读也不例外。从表3的数据分析,社区读者对时势资讯和财经资讯有普遍了解的需求,对其他的知识则出现以年龄段分化的现实需求。结合对各个社区图书室管理人员的走访,我们发现中青年读者群体为了工作和学习的实际需要,非常渴望阅读能增长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老年群体,则为了身体健康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阅读则是为了保健养生,也为了消磨时间和休闲娱乐。淳化街道社区读者的阅读目的,总体上对时势资讯信息有普遍的需求,从传统阅读纸质资源希望能提高技能、增长知识和文化修养,从网络阅读则更倾向于了解资讯信息、财经资讯和体育新闻,主要是休闲娱乐和消磨时间,从网络知识库中搜索、解决实际问题,获取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

24阅读层次呈现浅阅读现象,有强烈的深阅读愿望和需求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了解、思考和接受信息的一种过程。对于非专业性、资讯、娱乐等信息,读者出于扫描和了解信息的目的,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在业界一般被认为是浅阅读。从社区读者的阅读层次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先看标题有兴趣再往下看的占23%,有固定的知识类型或栏目的占25%,无固定的知识类型或栏目4%,随性阅读的成分占48%。在阅读成分比较中,网络阅读比重为40%,手机阅读占24%,传统阅读占的36%,因此,淳化社区的读者的阅读层次依然呈现浅阅读现象。而淳化社区读者认为自己的阅读层次是深阅读的占56%,浅阅读的占44%。而传统纸质阅读占36%的比重,说明读者对于增长知识、提供技能有强烈的需求和愿望,通过不断购买图书资料,来进行深度阅读中体现。

3驻地社区读者阅读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

31社区街道的读者结构复杂,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市文化中心圈淳化社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远离市中心文化圈。社区的土桥片区是纯农业型板块,淳化板块是过渡型,方山是城市板块,社区不仅有企业、政府机关,也有乡村。该社区是城市与乡村相互交叉、混合和交融地段,距离市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比较远,最近的进市区也要30多公里,离最近的江宁区公共图书馆也有十几公里,到机构借阅、阅读都不太方便,在地理位置上也客观限制了读者到机构利用信息资源。

社区有18%的农民、28%的工商业者、15%的一般职员、8%的学生、10%的机关事业干部,还有其它职业人员;读者的学历以高中、大中专、初中和本科为多数;读者的年龄从60岁以上,到30岁以下,各种年龄段的都有,以中青年和学生读者为大多数群体;社区有本地常住人口,还有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社区读者年龄跨度大,而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由学生、农民、工人、干部、职员、自由职业者、无业人员、退休人员和外来人口等各种人员共同组成了社区复杂的读者结构。

32社区图书室的文献资源较少,信息服务层次较低辖区内的图书资料服务机构由29个分散在各个村镇的分图书室和1个镇图书室构成,从行政管理上隶属于江宁区公共图书馆,以公共图书馆传统管理+共建共享的模式服务社区读者。每个图书室从200平米到600平米不等,纸质资源最少1 000册,最多3 000册,向社区读者开放的信息资源以纸质、声像、电子和网络的一次资源为主,数字资源以互联网开放资源为主,没有数据库等其他二次资源信息。政府每年为各个图书室投入的经费根据社区读者的需求从15 000~80 000元分配不等,以现有的经费主要配置传统的纸质图书、期刊,还有一些器材和设施。淳化每一个社区图书室仅配备1个工作人员,但要服务大约4 000多用户,所以限制每个借书证1次只能借1本书。可以想见,社区图书室在资源、人员、经费投入等许多方面都是欠缺的,都需要提高。

33社区读者信息素养欠缺,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淳化社区读者阅读时感到非常困惑,41%的读者不知道读什么书,16%的读者不知道为什么读,阅读目的不清楚,26%的读者不知道怎么读,17%的读者读完后没什么收获。读者认为阅读需要有阅读指导,而自己能有效确定阅读内容仅占24%,受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引导阅读的占29%,朋友推荐和专家推荐的阅读占到48%。社区读者不知道“为什么读”,也不知道“读什么”,“读了没效果”等成为社区读者阅读过程中比较普遍的困惑和问题,可见,该社区读者文化基础薄弱,有效获取信息、评判、精确使用信息、探求与个人兴趣相关信息和独立思考信息的能力较弱,受外界舆论干扰和影响比较严重,也就是说该社区读者的信息素养亟待培养和提高。

4大学城驻地社区应对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的思考

41开展社区用户教育工作,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

中外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用户教育工作,每年都会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查找、利用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技巧[4]。通过调查,发现社区街道的用户教育工作十分薄弱的,甚至严重缺失。大学生由于要完成学业毕业或继续深造,对信息能力有切实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储备丰富,所以用户教育工作容易开展。而在社区街道,信息教育专业的人才匮乏,社区用户也没有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信息能力的紧迫性,开展用户教育面临非常多的困难。招募阅读经验丰富、阅读能力强的社区志愿者,与社区图书室工作人员成立一个稳定的团队,对社区读者开展一系列的用户教育工作。除了推介社区范围内读者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还要引导社区读者选择健康向上的阅读内容,教会读者恰当的阅读途径,熟练使用阅读工具,检索技巧等信息素养方面的具体内容,培养社区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法律意识等必备知识。

42与驻区高校图书馆结盟,丰富社区图书室的资源提供社区图书室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利用区域地理条件,“开源扩流”来丰富社区读者的资源来源途径。“开源扩流”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要因地制宜,比如:与驻区高校结盟,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5]。我国高校虽然向社会开放的步伐有些慢,但也是大势所趋,如深圳大学图书馆、广州大学图书馆及厦门大学图书馆等,都已经部分向社会读者开放。淳化社区辖区内正好有个大学城,大学城有十几个各种类型的高校,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能满足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社区图书室在自己资源有限、服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考虑与驻区高校图书馆结盟,扩大信息的来源,来丰富社区读者的信息需求。驻区的高校对社区图书室也有帮扶和开放的义务,只是缺少沟通、合作、协议和推广等措施。有高校信息资源对社区图书室的注入和开放,使“学社融合”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

43采用多种激励措施,提升和激发社区各类读者的阅读水平和热情激发社区各类读者的阅读热情的目的是激发社区读者的阅读主动性和自发性,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读者文化修养,营造和谐社区和文化社区。世界许多国家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并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如:美国的“阅读挑战”、英国的“阅读年”、德国的“阅读从娃娃抓起”、韩国的“读书文化振兴计划”等。淳化社区每年规划本社区的文化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投入稳定的财政支持,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并成立了稳定的全民阅读组织机构[6]。

采用政策激励和阅读活动激励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将能提升和激发社区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热情。政策激励包括:评选、奖励社区街道辖区内阅读量最多的读者、最会读书的读者,评选、奖励阅读家庭,奖励藏书最多的家庭和个人等措施。开展“阅读活动”,如:在辖区内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激发社区各类读者的阅读热情。社区街道读者情况复杂,有不同的信息能力和阅读需求,应该按照年龄、职业等细分阅读群体,组织不同类型的阅读活动,来激发不同类型的读者的阅读热情。对于学历层次不太高的读者,开展一些“基础阅读”性的阅读活动,介绍一些名家、大家的阅读方法,比如:怎么读书、五步读书法、苏轼三抄《汉书》等等;对于有阅读基础的读者,举办一些“阅读经典”的活动,为读者开出系列经典书单,让社区读者介绍自己的阅读心得,激发社区读者的阅读热情。青少年以下群体重点培养读者甄别阅读内容,具备辨别是非和选择的能力。中老年群体重点培养读者有效地使用阅读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合理选择阅读途径。从阅读方法和阅读途径等多个侧面,有效组织和开展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的阅读活动,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44开展移动手机图书馆服务

社区街道图书室服务方式比较单一,要开展资源服务新模式,扩展服务新手段。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移动手机阅读必将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之一[7]。移动手机图书馆服务平台在高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用户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并迅速发展壮大,但在公共图书馆或社区还没有有效运用。移动手机图书馆能提供在线书目查询、预约、续借、催还,还能提供咨询、新书公告、公共信息、投诉建议等互动交流服务。社区读者远离市中心文化圈,到机构借阅、阅读不太方便,利用移动手机图书馆,开展远程阅读、下载和利用在线资源,将极大地方便和满足市郊远程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蔡丽萍.近十年来国内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0,(4):74-76.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专题[EB/OL].http:∥chuban.cc/ztjj/yddc/,2015-01-05.

[3]李卫中,袁贵礼,田毅.社区与驻区高校精神文明共建的意义[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4.

[4]易斌.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图书馆,2006,(6):64-66.

[5]杨雪琴.资源共享服务社会――高校图书馆面向社区开放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