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部门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部门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税收;风险;评估;系统设计
一、税收风险识别系统设计
税收风险识别是对资产当前或未来所面临的、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以及对风险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1)税收风险识别流程。首先由税收风险管理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制定检测分工与时间计划,确定检测方案,收集相关税收法律法规进行讨论;然后通过座谈会,实地调查询问,调阅账簿、凭证、财务报表等方式,将发现的税收风险制定识别报告。其中检测方案的选择是该部分工作的核心。(2)税收风险识别因素。根据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中的要求,企业应结合自身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和实际经营情况,重点识别以下税收风险因素: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管理层以及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收风险的态度、涉税员工的职业操守以及专业胜任能力;企业的组织机构、经营方式以及业务流程;技术投入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情况;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及行业惯例;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有关风险因素。(3)税收风险识别方法。税收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财务状况分析法、流程图法、决策分析法、风险清单分析法等。税收风险的识别可以选择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但在实际操作时,应视企业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流程图法对企业管理要求低,可以将复杂的生产过程或业务流程简单化,易于发现企业税收风险。税收风险流程图是针对企业主要涉及的税种,从税法的构成要素角度,对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应纳税额、税收优惠等环节逐一进行分析识别。通过建立一系列流程图,对企业纳税的所有环节进行逐一分析,并通过与现行税法规定的比较,发现潜在的税收风险,如图1。
二、税收风险评估系统设计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人员需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从而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的内容应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两个方面。(1)税收风险评估系统流程。首先由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分析识别并汇总归类税收风险,然后测算税收风险大小以及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继而依据测算结果对税收风险进行警示排序并编写税收风险评估报告,最后建立企业税收风险数据库用来对未来风险进行纵向比对和参考。税务风险
图1税收风险识别流程图
评估可以由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协同有关部门进行,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进行。(2)税收风险评估的方法。税收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风险坐标图法、蒙塔卡罗法、风险指标管理法等,其中风险坐标图法最为实用,最为直观。风险坐标图法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然后对业务的风险点进行测算,并得出每个风险点给企业带来的可能的经济损失。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低和税收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绘制出企业风险坐标图。
三、税收风险应对系统设计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应及时确定应对风险的策略。企业可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综合考虑企业风险偏好、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企业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选择适合本企业的风险应对方案。企业在选择应对方案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各方面:其一,不同的风险应对方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时合理的方案组合可以产生最优的控制结果,企业在选择应对方案时应通盘考虑。其二,考虑风险应对方案时,不应仅限于降低已识别出的风险,还应考虑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其三,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存在风险相互抵消的可能,有时候税收风险超出了企业某个部门风险承受能力,但其他部门风险收益远远大于此部门的损失。因此,企业在选择应对方案时应从企业角度通盘考虑,从而达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1)税收风险规避策略。税收风险规避策略就是指某企业对超出该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税收风险,选择放弃与该风险有关的业务活动从而达到避免或减轻该税收风险的策略。税收风险规避策略可以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损失。不过,这种行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当税收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较高,甚至超出企业可能获得的收益时,选择规避风险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当实施纳税风险避免措施付出的成本较高时,就无法采取风险避免措施,甚至有的税收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税收风险规避策略虽然是简单可行的,但面对许多税收风险并不一定适用。(2)税收风险降低策略。税收风险降低策略的关键在于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损失减轻的程度。税收风险降低策略要求企业从两个方面入手制定方案,一方面通过控制税收风险因素,降低税收风险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通过控制税收风险发生的频率达到降低风险的损害程度。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提高税收风险识别和度量的科学性,避免税收风险损失;也可以通过科学分析税收风险因素,降低税收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到达减少和隔离已存在的税收风险因素。税收风险降低策略可适用于大多数企业。(3)税收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转移就是将风险转嫁给参与风险发生行为计划的其他主体上,可以通过合约的形式进行公证,借助其他行为主体的力量将自身的税收风险化解,比较常用的有选择购买保险和签订合同两种方式。购买保险的方式就是通过购买保险将企业不确定的损失转化为确定的费用。签订合同的方式就是把风险转移给其他行为主体,将自身的风险损失彻底消除。现实中,企业可以通过税务业务,将一定的税收风险转嫁给税务事务所。采用税收风险转移策略时,企业应聘请税务顾问,事先进行税收筹划,将税收风险合理、合法地转移给其他行为主体。(4)税收风险承担策略。税收风险承担策略就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的前提下,不准备采取任何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承担策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一般选择该策略的税收风险较低,同时化解该税收风险所需的成本费用相对更大,所以企业会选择承担策略。比如企业发生违规税收风险损失为100万元,采取聘请专家进行指导或跟税务部门沟通所需支出的数额远远大于这个该损失,因此企业会选择税收风险承担策略,自愿承担该损失。当然,企业在最终选择何种税收风险应对策略时,应通盘考虑税收风险分析结果,税收风险构成因素以及企业自身情况,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综合选择不同的税收风险应对策略,最终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房地产;风险意识
虽然我国房地产经济起步较早,但曾经受制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房地产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促使其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房地产业被推进了“高速道”的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可谓举世瞩目。而与其外在蓬勃朝阳的发展景象相比,其内部风险管理控制却显得相对滞后。同时由于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干扰,房地产企业曾经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过度增长,然而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加上严厉的宏观调控,使得房地产企业备受压力。
1 加强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应对重重压力,房地产企业做好内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没有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开发商应对各种风险最经济的途径。
1.1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
有效的风险管理在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时,有利于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增强风险管理意识。项目开发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存在各种风险因素,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加强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弄清风险的类型,从而适应市场中不确定的变化因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正确处理识别出的风险,提高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措施,降低风险损失,以便保障项目开发顺利进行。
1.2提高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
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和现金流,稳定企业经营业绩,维持企业良性发展。同时,可以使房地产企业避免因一些突发性灾害或灾难造成其受到严重损失,而获得相应的补偿,以便保障企业基本生存和发展。风险管理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管理成果为目标,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减少未来风险损失,实现项目开发的最优经济效益。
1.3提高房地产企业管理水平
为了清除员工的思想负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保障和安全措施。这样企业既满足了员工的要求,又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上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强化房地产企业与购房者、银行和承包商的密切联系。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但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损失,而且容易得到关联方的认可和信任,这在房地产企业进行销售、融资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4适应国家宏观调控
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利于国家运用风险机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行业走向健康、理性的发展道路。国家通过政策性文件、财政税收等方式,给房地产企业施压,对房地产开发的时机、区域、类型等进行调节,让企业自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 房地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
根据兰德公司的调查和实践发现,房地产企业的风险占比为:政策性风险占20%,决策和经营风险占35%,管理和流程风险占40%。下面是分析这三类主要风险。
2.1政策性风险
国家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政策制定时,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又要考虑到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的利用,将非理性的房价暴涨控制住,让人们能够居者有其屋。它们之间的平衡确实难以掌控,这也正需要国家政策来衡量,当然政策有时也存在着漏洞、变化、缺乏连续性等问题。政策对房地产企业会起到约束和管理的作用,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企业必须要遵守规则,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政策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的政策包括物业税、所得税、二套房政策、货币政策等。第二,土地政策风险,它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土地增值税,国家从颁布《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来,有的企业利用各种方式来钻法规的空子,逃避土地增值税的核算,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塑造本地企业形象,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条例。另外一些企业追求规模扩大,在不同地方开发多个项目,系统庞大,使得项目公司的纳税汇总比较混乱。国家税务总局已经了解到了有关情况,会有针对性的进行排查,这样企业就面临税务稽查的风险。其次是土地长期闲置,企业考虑到未来土地价格、房价会有较大上涨空间,就将拍来的土地延迟开发;或者是由于当时拍下的土地价格大于目前周围楼面出售价格,这样一旦开发就会面临巨大风险。曾经在一份《地价透支房价,半数地王难解套》的报告中,就包括万科、保利、远洋、龙湖等知名房地产企业。国家主管部门也了《关于严格建设用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益的通知》,一旦国土部开始普查闲置土地,企业将面临处罚。
2.2决策和经营风险
决策风险包括获取项目风险、投资决策风险、融资风险。当前在国家严控房价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需要控制不断扩张的步伐,严格控制好项目开发。如果不能准确定位项目,进行盲目的建设扩张,将会给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带来严峻挑战。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期限、不同档次的项目,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将长短期项目搭配好,将不同区域和不同档次的项目比例有效匹配,控制和降低市场风险。对于一些项目是通过几个企业联合开发的,就存在一定的融资风险,如股权分配、治理结构不清晰、《合作协议》的内容不严谨,这样就造成很大的合作风险。
经营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和持有性物业的经营风险。房地产企业的一个弊病就是计划执行力不高,要想提高计划执行力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门设立相关负责部门;二是,建立计划调节机制;三是,针对计划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绩效考核;四是,计划自身要具有可行性。在我国当前大多数二线城市和三线投资写字楼和购物中心就存在较大的风险,因为投入量和现在的房租水差较大。
2.3管理和流程风险
房地产企业管理的模式主要是在流程内部开展管理活动、决策,这本身就会给企业的投资项目带来致命的打击,一旦管理不善,将会产生质量风险、人力风险、资金风险,可能对企业是致命的伤害。管理风险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审计、品牌危机、商业秘密等。流程风险指的是企业内部流程体系的不完善,造成流程内容不适合在企业内部执行,或是执行的效果比较差。
3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和体系
3.1加强投资调研分析,提高决策风险管理意识
一般房地产企业项目投资量较大、筹备建设的时间相对较长,在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要想防范和有效控制住这些风险的发生,就需要在项目投资前做好充分的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计算,对项目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经济、财务、社会效益等风险,是否能够得以合理的规避和控制,做出科学综合的论证和评价,最终确定项目操作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提供准确、合理的依据。同时要完善决策风险管理,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判断体系,提高决策的风险管理意识,根据自身需要安排专门员工开展决策风险管理工作。
3.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强化风险意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必须要完善企业组织系统,组织具体的风险投资决策工作,使其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清晰、职能明确,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畅通,保障风险管理目标得以实现。此外,还要加强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让每位员工从思想上都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否则设立了专门风险管理部门后,员工就会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全部推到部门身上,不利于风险的全面、有效控制。要想把风险控制在源头,就必须对员工的风险认识和意识进行培训教育,让员工彻底认识到企业项目投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将对企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并且要掌握防范和控制处理风险的能力,面对一些风险时,如何有效的规避、化解才能避免企业受到损失。
3.3优化内部管控机制
房地产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内部管理制度、内部审查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从内部控制方面看,首先要确定风险责任的主体,然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控制、财务管理控制、预算管理控制、业务流程控制等内部控制体系。从内部管理制度方面看,要建立健全各种风险控制制度的内在管理体系,加强专门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注重将各种风险管理观念和措施全面融入到其他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中,也只有这样风险管理制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从内部审查方面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审计和监察制度,因为审计和监察制度可以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使得风险控制在企业内部变成常态化。
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实施战略规划中,要建立风险管理表决制度,保证战略规划的合理性;二是设立专门的机构,确定各相关部门间的风险控制责任;三是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处理风险办法的风险管理机制;四是风险管理机制确立后,要继续保持其实用性,随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完善。
4 结论
通过上述风险管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房地产企业面对的风险具有多样性,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房地产企业具有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损失。我们相信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合理规避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高晓丽.浅析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J] 《中国市场》.2011.32期
篇3
关键词:风险;内部审计外部化;职业化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制定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2001年)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相对于旧定义,即“内部审计工作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职能,目的是作为对该组织的一种服务工作,对其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新定义有较大的改动,笔者拟分别从组织、竞争对手和内部审计自身三个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重新审视。
一、从组织角度出发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新定义增加并强调了内部审计在组织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横向角度———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
首先,与组织的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综合性,它更能从组织的全局角度,更全面地识别和评估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其次,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具有经常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它更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更积极主动地识别和评估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纵向角度———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最新定位
首先,内部审计要对组织的目标进行战略分析,对风险大、收益高且对组织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领域进行重点审计。上文已提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内部审计必须有选择开展工作。因此,在决定所要审计的内容之前,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评估与备选内容相关的风险类型,还要评估当前有多少风险,按照各待审内容风险水平的顺序排列,然后再依次审查高风险的内容。
其次,内部审计正逐步担负起部门风险管理的职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内企业正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职能正逐步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部门既可以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还可深入到企业管理极细微的环节进行查错纠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巴林银行的倒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和行为,查找并防范风险。
最近,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建立了企业风险自我评估程序和模型、联网审计和控制软件及全球内部审计信息数据库,旨在倡导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企业风险事件进行动态、实时的识别、监控和处理,使内部审计重点逐步从管理保障向风险保障转变,从被动发现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我们应吸收借鉴其先进经验,加强我国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
二、从竞争对手角度出发
目前,国内有些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业务的规模经济性从而降低成本,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化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但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并不一定会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好,以下做一些分析: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独立性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外部审计人员如注册会计师是根据与企业签定的契约开展内部审计,与企业其它部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他们应该能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但事实上,即使是在执行独立审计这样高风险的业务时,注册会计师丧失独立性者也时有发生(如安然事件)。再加上内部审计的风险一般来讲要低于独立审计(这是由它服务的内在性决定的),如果由外部审计人员来进行内部审计,其受到的约束力和压力要比他进行独立审计业务小得多,注册会计师完全有可能会因为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倒向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一方,从而丧失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不一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有些观点认为,当企业购买外部资源的成本低于企业设置机构或人员所需要的成本时,企业就会倾向于从外部购买,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这种观点恰恰忽视了内部审计的对象、内容、目标、技术及特点。首先,内部审计本身是一个经常性的工作,这种监督控制贯穿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过程之中,只有信息反馈及时,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而外部审计机构一般是在经营行为发生之后才对其结果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具有滞后性和不完整性;其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若企业完全依靠外部控制,由于缺乏自我监督约束机制,企业中往往普遍存在舞弊行为,出现低效率现象,而又不能及时准确地控制,最终企业会产生较大的管理成本;再次,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一样也需要占用一定数量资源,外部审计人员的服务成本通常要高于内部审计人员,企业单纯采用外部审计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部审计不仅能节约费用,而且可以防止企业发生更大损失,这是外部审计所无法比拟的。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只能在技术层面上提高审计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等提供外部审计的机构拥有大批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领域的结构合理的多方面的专业人才,能够使企业根据审计项目的情况选用合适的人才。同时,由于服务对象分布在各行各业,注册会计师(CPA)等外部审计主体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因此,内部审计外部化能使其获得高水准的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仅是在技术层面上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在以下两方面内部审计外部化反而会降低审计质量:
首先,内部审计业务与独立审计业务不同,既使是由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内部审计,也不能完全简单照搬执行独立审计业务的作法,必须针对特定企业的特点来进行。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更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手段、企业文化、部门间的利益关系等因素,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了如指掌,最知道企业深层次的问题,内部审计由内部审计人员执行,能抓住重点,切准要害,因而针对性强;注册会计师和其他专业人士毕竟不熟悉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这种背景知识的差异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并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次,内部审计外包会使其丧失主动性和前瞻性。内部审计外包之后,由于外包审计人员只与企业有短期的合约关系,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与他们没有直接联系,审计很可能会变成一种程序性的工作,外包审计人员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消极地进行审计,不会象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
虽然对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在业务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二者在很多方面可以进行沟通。要减少内部审计外部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言,一方面根据审计署规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职能完全外包会产生很多种后遗症,将其部分职能外包将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企业应该设置内审部门,配备熟悉企业情况、业务水平精干的内部审计人员。并根据企业需要,聘请CPA或者其他的专门人才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内审部门并配备内审人员可能会得不偿失,此时内审职能全部外包则有可能是其最佳选择。
2承接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机构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客观地说,在市场经济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契约的完备性,才能降低利益冲突,维持经济健康发展。作为内审外包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限制、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
三、从自身角度出发
面对组织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和外部审计的挑战,内部审计必须提供更多的有增加值的信息,这也正是IIA对内部审计目标的最新界定。笔者认为,要促使其为增加组织的价值服务,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实现内部审计的职业化。
内部审计职业化是指内部审计应当作为一种独特的非自由化的社会职业存在和发展。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库尔特根认为,职业化应具备以下三类特征:(1)一般特征:有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执业技能;执业技能需要一定的广泛而严谨的培训才能获得;执业人员应通过考试展示其执业能力;有一个声誉显著的协会来代表和组织众多的职业人员;通过职业道德准则来维护职业的正直与诚实性。(2)与社会相关的特征:职业所提供的服务是利他的;执业人员在某些领域具有执业权威性,并且需要对其职业判断承担责任;职业服务是维护公众利益所必不可少的;职业资格需要经过认证,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职业人员为各个客户提供服务时具有独立性。(3)与客户相关的特征:职业人员与客户之间具有委托责任关系;职业人员能公平地服务于顾客,不存在任何特殊利益考虑;职业人员的服务能得到固定的报酬。
因此,内部审计职业化并不是要求将内部审计从组织内部独立出来,成为外部审计,而是要形成社会公认的内部审计人才标准和人才市场,形成社会公认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和内部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在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维护内部审计人员及其所服务的组织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加组织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内部审计开始走上职业化的发展道路,2000年1月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成立,则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也走上了职业化发展的道路。虽然国家审计署已于2003年3月4日以第4号令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该规定从5月1日起执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于2003年4月12日印发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及十个具体准则(于6月1日起施行),这说明我国的内部审计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提高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服务的能力,应当加快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茁。公司治理中内审与风险管理的定位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04,(1)。
[2]张海,李莹。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上海会计,2003,(9)。
[3]欧阳春花。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财会研究,2003,(6)。
- 上一篇: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
- 下一篇:高血压的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