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

篇1

集团公司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型员工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摆在集团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谨提出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对人才引进的思考

(一)制定与集团公司规划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集团公司要先应有一个明确的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然后再以此分析这种发展规划需要什么样的职能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财务规划等)来匹配或支撑,也就是说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发展规划决定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明晰的集团公司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也是无从谈起。所以,集团公司要对未来的经营和发展方向有着明晰清楚的预期,再制定清晰、完整的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考虑到集团公司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发展规划导向;而在制定集团公司规划时,也同样要考虑到集团公司现有的以及可能达到的人力资源状况。

(二)制定明确的选聘标准来引导整个人才引进工作。

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好人才岗位适应性、人才流失可能性、人才业绩表现、人才对团队影响程度、人才团队磨合速度等各方面的评估分析,不能只看到短期效益,更要注重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但是在人才选聘时,人才还没有被配置到拟任职的岗位上,当然无法检验其业绩表现。通常做法是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如面试、心理素质测评、知识考试等,来评价候选人才的素质,是否与拟任职岗位的素质要求相匹配。关注人才对集团公司文化、价值追求的认同程度。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才个体的素质外,还应认真分析人才拟任职团队的结构特点,如团队成员的学历、性别、年龄、观念等。强调人才与其拟任职团队的兼容性,应该减少因拟聘人才的个人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的“突出”,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孤独感”,否则会影响人才能力的有效发挥,甚至会迫使人才流失。

(三)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丰富人才引进的途径。

首先集团公司在引进人才时,应不断拓宽渠道,利用媒体、网络、人才交流中心以及猎头公司等多种渠道进行招聘,也可定点与高校的就业中心联系,采取推荐或委托培养等方式,广纳贤才。其次就是在集团公司内部,对优秀的员工进行岗位调整,在内部形成推荐、竞聘的方式,使内部优秀员工得到晋升。再次,还可以采用内部员工引荐的方式。因为集团公司员工对集团公司和被引荐人都非常了解,所以,内部员工更能为集团公司引荐合适的人才,但既要保证“举贤不避亲”,又要避免“沾亲带故”,严格把握好引进关。

二、对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建立科学的选才用才机制。

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竞聘等方式,引入科学的定性定量的人才测评手段,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任用和收入挂钩,保证符合集团公司考核标准的人才在集团公司内有其位、谋其职、授其权、获其利,实现人才优胜劣汰。做到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的统一,以合理使用来加快培养,以进一步培养来促进使用,对有潜力的年轻人,要大胆压任务、给待遇,让他们在重要岗位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增才干。

(二)多措施并举,做好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

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技能人才招聘恳谈会,为集团公司和各类人才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使各种人才真正成为集团公司选才、人才择业的主渠道;围绕重点岗位和关键岗位紧缺的专业,通过建立专业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综合素质较强、能独立解决工作难题、具有较高工作水平和能力的人才;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多给他们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按照不同的岗位要求,实行“订单”式培训,量才所用。

三、对用人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创造激励性的工作平台。

在集团公司当前的形势下引进、培养并留住人才,关键是建立正确的用人和激励机制。这就需要集团公司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公平、竞争、宽松的用人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性工作平台:一是要建立竞争机制,在集团公司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重要工作岗位的收入水平,并根据个人贡献大小,拉开分配档次。通过合理、公平的竞争,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岗位竞争机制和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奖励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集团公司人才型员工实行奖励。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既要从待遇上给予人才以物质激励,又要通过尊重人才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给予人才以精神上的支持和激励;三是要建立集团公司自身实际的绩效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福利制度。科学地评价人才对集团公司的贡献和作用,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随着集团公司效益的提高而不断提升,不断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二)关心关爱,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工作环境。

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人才。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重大而紧迫的重要工作任务。集团公司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集团公司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加强市场人才化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议事制度、例会制度、办事制度等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引导工会等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建设工作,整合集团内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人才良性流动的局面。

篇2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这几年,在教育部领导的正确指引下,通过全国本科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各个院校的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1、关于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本科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健全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目标;完善本科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提升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加强本科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管理工作,改革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全面提升本科教学管理的层次。

1.1 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

考虑到近年本科院校人均培养成本大约在12000元~15000元之间以及各个院校的师资队伍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本科院校在校生的数量应大体控制在2万人左右,个别规模较大以及师资队伍较强的本科院校,本科在校生的数量应大体控制在3万人左右。这样,既能维持本科院校的正常运营,又能较好地提高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

1.2 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本科院校应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本科专业目录,全面优化学科和专业的布局,完善传统专业、增强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在经过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就业前景良好的新专业,对部分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传统学科以及过时陈旧的传统专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适当增加热门专业。此外,从现有的本科专业中,筛选出就业相对比较容易的若干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创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品牌专业以及特色专业,使它们成为各个本科院校亮丽的名片。

1.3 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工程,是各项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重点。本科院校应经常修订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与时俱进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建设体系,创建特色课程。以此为基础,创建省级精品课、国家精品课。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适当创建一些符合本科院校自身的双语教学课。

1.4 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

近年来,教育部批准了很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盲目性、攀比性等问题,特别是专科院校长期形成的办学模式,使其在各个方面无法适应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因此,本科院校要继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合理规范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全面推进网上评教,加强领导评教、专家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检查教案、检查试卷等相关工作。

1.5 本科院校的团队建设

本科院校团队建设中通常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申报,轻建设,评选标准不够合理,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团队成员协作意识不强。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建设有利于团队建设的制度环境,遴选德才兼备的教学带头人,明确团队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构建有利于团队合作的评价机制。此外,要借助团队集体的力量,指引青年教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培育一批教学骨干,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向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冲刺。

1.6 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推广网络教学,普及多媒体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逐步推进产学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1.7 本科院校的就业与创业

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确保本科院校能否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在本科生毕业前,开设一些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主题讲座,为大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以及创业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对本科人才的需要,为了机动灵活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发展与变革,创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尽快建成深受社会好评的合格本科院校。

2.1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树立人才培养工作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依照质量兴校、人才立校的办学思想,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他们的成功经验,充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管理过程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2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研究教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尽量体现个性培养、特色教育,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生态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培养体系。鼓励探索和试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2.3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提高就业率的战略需要,根据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遵循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的原则,培养能吃苦、肯适应、能创造、乐奉献的应用型人才。

2.4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后盾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环节的有机管理,鼓励教师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鼓励教研活动的各种新模式,推进教研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此外,为了扩大本科生的视野,积极开展各种主题的教学讲座,邀请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作报告,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只有教学工作的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之后,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脚踏实地的实现。

2.5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学评教”等评价机制的作用,改进学院的教学评估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加强对专业水平、课程质量的评估,加强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6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资源

把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依照本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新开一批特色鲜明的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和课程库,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突破跨专业选课的障碍,拓宽学生选课的范围,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自我创造有利条件。

2.7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

建立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变陈旧的课程设置状况,避免课程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课程。要优化课程结构,让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学科交叉与文理融合的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减少课堂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8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本科院校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适当增加实践的比例。实践安排应详细与充实,并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以及创业教育,启动本科院校与科研院所、对口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努力开拓产学研结合的渠道,积极推进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辟本科学生实践锻炼与服务社会的新渠道,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结语

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在本科院校的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个部门的教学管理工作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默契配合,协调发展,真正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

篇3

[关键词] 河南省;税务筹划;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探寻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税务筹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税务筹划是确立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是纳税人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运用税收、会计、法律、财务等综合知识,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密规划而获得节税收益的活动。据测算,税务筹划能够给企业和组织减少15-20%税负负担。通过税务筹划,企业可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使国家的税收立法意图得以实现,并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税务筹划人才是为企业提供税务筹划服务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税务筹划行业方兴未艾,一些大公司、企业开始专门设立税务部门负责这项工作,中小企业也纷纷设置专职会计人员进行节税筹划以期减轻税负。同时,随着税务咨询和税务行业的蓬勃兴起,与此相关的业务正走向专业化和精锐化,税务筹划师(Taxpay strategist)这一职业开始走向前台,被更多人所关注。2014年8月,国务院下文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的行政审批,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由准入类职业资格变成了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降低税务行业就业、创业门槛,将有效激发税务从业者创业的积极性,促进税务行业发展,提升整个税务行业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税收政策正在面临重大改革和调整,无论企业、税务中介机构以及税务部门对税务筹划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力培养专业的税务筹划人才无论对企业、税务中介机构还是税务机关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税务筹划人才需求分析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税务筹划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来自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服务局发展指导处的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中小企业单位数量达到39.74万家,同比增长1.27%;从业人员达到1149.96万人,同比增长2.01%。完成增加值12522.85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交税金993.66亿元,同比增长9.89%。其中中型企业1.69万家,小型企业12.38万家,微型企业25.67万家。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河南省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按照一般的企业速度分析,河南省中小企业数每年将增加4000千余户,按每个企业配备1-2名会计人员计算,仅每年至少需要增加4000千余名会计从业人员。加上原有会计人员的更新,需求量就更大了。

由于全国税收法律和法规的复杂性,特别是各类税收法规不断地出台,财会人员了解和掌握税务筹划的基本方法和实务操作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务之急。为此财政部出台相关文件,建议企业设立税务会计岗位做好税收征缴工作鼓励企业合理节税。因此税务筹划人员必将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核心之一。同时,调查资料显示,企业提供的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出纳、会计、中介、报税员、财务管理五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2%、27%、16%、12%和23%,这为设置税务筹划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调查中,当被问及“贵企业是否对税务筹划人才有需求”时,90.5%的企业都做了肯定回答。这充分说明企业涉税风险已是企业急需面对的重大风险之一,税务筹划越来越受到纳税人的关注。在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往往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只会填写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不会对申报表进行具体分析,甚至不能区分对企业有用的税收政策,更谈不上事先的税务筹划。懂税务知识并能够进行筹划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甚少,市场缺口相当大。经过系统学习的税务筹划师将成为紧缺人才,预示着税务筹划人才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税务筹划人才是河南省税务中介机构发展的需要

税务师行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企业对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筹划服务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有众多的会计师、律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纷纷开辟和发展有关税务筹划的咨询和业务。开展好税务业务的核心,就是要积极培养和吸纳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税务的人员构成,这是发展税务行业的关键。

《注册税务师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意见》(国税发[2012]39号)明确了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底,行业规模实现较快发展。力争实现行业收入总额翻一番,注册税务师资格人数、执业人数和行业从业人数分别达到12万人、5万人和12万人,税务师事务所数量达到6000家。税务师事务所重组、转型运转顺利,涉税鉴证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涉税服务高端业务、新兴业务比重进一步提高。截至2013年6月,河南省从事经营的税务师事务所共计228家,其中有限责任制税务师事务所150家,占总数的65.8%;合伙制税务师事务所78家,占总数的34.2%。注税行业从业人员3982人,其中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只有153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只有38.6%。这与全国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河南税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需要引进一批具备财税政策、税收法律咨询、税收筹划和税务等多方面工作能力的专业税务人才。

(三)加强政府税收筹划,是河南省税务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需要

随着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征管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税收征管方向从“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已经成为税务机关的普遍做法,成为当今税收征管改革的主导潮流。在财税行政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对于税收筹划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首先,政府税收筹划是发挥税收三大职能作用的需要;其次,政府税收筹划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需要。财税部门想要通过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增加税收收入,就应当简化税制,让税收征纳双方容易操作,科学设置征管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尽量减少税制的执行与遵从成本;其三,政府税收筹划是财税行政管理部门与纳税人之间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需要。由于存在税收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缺陷和漏洞,为了不断完善制度,政府和财税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借助于反避税手段来堵塞漏洞。税务筹划师在帮助企业合理节税的同时,也引导企业遵守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税务筹划师的职责决不仅是避税节税,更不是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而是考虑如何用好国家政策,使得企业的税收对政府、对企业都有利,处理好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保护国家税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此,有必要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税务管理与税收筹划人才,以适应税务机关实现其管理职能的需要。

据调查,河南省税务系统仍然存在人员少、任务重、年龄结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以郑州市金水区地税局为例,该局共有人员325人,下辖18个基层税务所;1个征收大厅;1个票管所;区局机关内设10个科室。承担着全区8.3万余户各类纳税人的地方税收征管工作。应该说这个数字在郑州市地税系统乃至河南省地税系统就分局单位来说可能是最多的,但仍然面临征管力量不足,后继人员短缺的问题。如该局税收管理员196人,辖区所管纳税人34982户,平均每名税收管理员管理178户;2013年该局共计组织各项收入51.2亿元,自2009年以来年递增17%。但应该看到的是在该局的人员组成中,30岁以下人员仅占14%,30-50岁这一档所占比例达到77%,其中的36%属于40-50岁之间的人员,这些人在10年内都有退休的可能性。近年来河南省国地税系统通过大力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信息化培训等,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其中从正规税务院校毕业的人员的比例、取得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仍然偏低,加上因为队伍年龄结构偏老,虽然都有激情和干劲,但相对来讲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反应能力就略微逊色一点,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河南省税务机关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无疑为税务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机遇,2014年河南省公务员共招考4732人,其中仅省以下地税系统招考人数就达到了400人。

三、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税务筹划人才培养

(一)中小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基层税务机关是高职院校税务筹划人才需求的主体

据调查,很多用人单位以往招聘的很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会计、税务人才在工作中动手能力差,不能立即投入到工作岗位中,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培训后才能上岗,并且他们的待遇比高职高专人才要高很多,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税务师事务所、基层税务机关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喜欢聘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用人单位不唯学历,更重视求职者实践经验

在人才需求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有1~3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说,实际上就是实务能力,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审查等系列工作任务,高职学生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

实际上,税务筹划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税务筹划人员大多是身兼数职,包括一些会计核算工作,报表分析,纳税申报,节税策划等,侧重的是实务。对于税务筹划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他们一进企业就能立刻投入工作,免去了企业巨大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及节税筹划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自然学历在一些初中级会计岗位中就显得不太重要了。

(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税务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供需矛盾,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税务(筹划)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注册税务师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加强行业协会、税务师事务所与财税类大专院校的沟通合作,共同探索税务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支持开设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的院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和教材开发。推动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院校开设涉税司法鉴定、税收筹划、税务会计、税务风险管理等课程,鼓励在税务师事务所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推广注册税务师方向的“订单式”人员培养模式,解决行业人才短缺和培养滞后问题,促进行业发展;深入推进注册税务师考试制度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适时调整、完善考试相关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税务师行业中,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篇4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摘要:网络营销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广大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营销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和高校网络营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网络营销教学的目标和方法入手,提出了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的教学构想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网络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产学合作;网络营销;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15-03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国家出台各项政策的支持,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网络营销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所依赖的营销方式.在浏览各大门户网站的招聘信息时,如果留心你会悄然发现,现如今最炙手可热的招聘岗位就是诸如网络营销经理、媒介经理等等这些与网络营销相关的岗位,企业现在迫切需要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

1 网络营销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所谓网络营销人才是指集网络技术与市场营销技巧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优秀的网络营销人员应熟悉网络消费行为和心理、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与趋势、网络营销专业知识,熟知并能演绎各种网络营销产品广告的功能与价值.还需要懂英语、市场、营销等知识,并富有工作经验.[1]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是成本低,不受空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在全球区域内灵活的展开营销活动,因此深得企业的青睐和欢迎.但网络营销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因此既懂得网络技术,又懂得网络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几乎如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都是由那些对专业市场很有经验,但对网络营销一窍不通的传统营销人员,或是一些以技术为纲的网络技术人员客串网络营销人员.各大企业都是求贤若渴,却也很难招到合格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和实现全国发展的一个很大瓶颈.[2]

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及其相关专业,每年也有大量的网络营销专业人才涌向社会.但根据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这类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反而比普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还要低.因此,如何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网络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2 高校网络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层次,认识还不够深入,尽管网络营销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发展,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等问题,最终导致网络营销专业人才供求不一致、供大于求的现状.

2.1 专业定位不明确

从网络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对网络营销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网络营销的本质究竟是商务活动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营销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现代商务人才,还是培养出具有网络营销应用技能的信息技术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2.2 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校里的网络营销课程多是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基础之上修改而来.因此课程的核心属性问题就会有所偏差,培养核心到底是围绕着电子商务还是侧重于市场营销呢?所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完善的地方.网络营销专业要整合营销理论与网络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2.3 实践环节基础设施薄弱

从现有的各大高校所开设的网络营销课程来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践环节的基础设施不到位.比如:硬件方面,由于部分高校在开设网络营销专业时属于跟风开设,比较盲目,前期并未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导致资金不到位或者对网络营销专业不十分重视,不愿意过多的投入资金是硬件设施跟不上的主要原因.软件方面,网络营销专业的时间环节是重中之重,实验不能局限于在实验室中模拟,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战演练.

2.4 师资力量需要加强

目前,高校的教师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总是跳不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与学时常脱节,教师的主导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1]

3 构建协同育人的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市场需求现状和网络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郑州师范学院采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来进行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

3.1 “1+1+1”三方融合

建立起一个由河南省商务厅支持,河南省网络营销协会和郑州师范学院共同创建的集培养、培训、实训、孵化、科研为一体的,面向社会和在校毕业生的电子商务就业实训基地.基地充分发挥三方的职能,商务厅在政策上给予指导和扶持,协会协调多家企业参与,学校统筹协调过程实施,实现政府、行业、学校三方“1+1+1”的有效融合.

3.2 开发新型实用教材

网络营销专业应该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以就业为主要导向,进行课程改革,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基地时刻将目光投放在网络营销专业的前沿动态上,改变高校教材编写和更新滞后这一现状来适应该行业的迅猛发展.网络营销协会的相关企业和郑州师范学院联合研究、开发、设置相关电商平台运营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全部采用电子教材、电子授课的方式来传授网络营销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跟上社会和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3.3 进行体验式孵化

“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种能力培养并重,重视学生体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基地专设了孵化体验区和创业孵化区,学员可以进入孵化体验区进行模拟体验.使学生具备网上开店、网络营销和推广、网站搜索与建设等各项技能,检验培训学习成果,提高实战操作能力.学员还可独立或组成6-8人小团队进入孵化创业区.在孵化创业区,可享有“四免、三支持”的扶持政策和专业指导,并与电商企业建立实质性接触和合作关系,亲手经营产品,进行创业式体验.[3]

3.4 “产学研”一体化

建立“以学助研,以研促学,‘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由协会、行业、学校联合建立大数据商务智能实验室,依托这个平台,深入开展云计算应用研究.[3]通过云计算应用研究,云计算在商务智能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充分带动云计算技术、应用、产业的三方面融合,为地区网络营销行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4 协同育人模式基本内容

4.1 明确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目标

协同育人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主导,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学生要掌握网络营销应用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网络营销技能,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企业在互联网应用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可以迅速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前,要获得由河南省网络营销协会颁发的初级网络营销师证书.

4.2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课程),并将课程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目标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组织培训.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4]详见图1.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是:对于基础课程的优化以实用为主.以“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为主线.整合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增加技能实训的比重,使专业整体结构更加合理、实用.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培训组织上包含两个培训系统,即基础课程培训系统和实践环节培训系统.在项目化课程中,通过“教、学、练、做”一体实现两个系统的交叉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设置了职业能力课程(公共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实训课程及体验式孵化3个模块.

4.3 实施工学结合突出实训的培养培训过程

坚持知识为基、实践为重、能力为本的基本方针,走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培养之路.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将知名企业引入校园,在校园里建立实践室,使学员在校就能接触到企业的真实运作场景,将实训嵌入学习,使学员能在第一时间消化理论知识,达到学员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上手的培养目的.根据培养培训课程不同,基地安排对口实训师对学员进行辅导.所有实训师均来自一线具有实战操作经验的电商企业高管,确保学员学到一线前沿知识和操作方法.同时,优秀学员将有机会被选拔进入相应企业进行实训.[5]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构和制度,进行合理的培训调度.根据培训的需要,成立培训课程组,由专人负责.理论课程部分以学校教师教授为主,实践操作部分则由企业专家现场指导,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齐头并进,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培训方法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员能力的培养.倡导采用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方法,如现场培训法、项目培训法、模拟培训法、体验式孵化法等,注重培养学员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方式,确保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培训目标.改革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培训方法,辅以多种形式培训,变单纯的“讲授式培训法”为“问题驱动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培训法”、“情境模拟法”、“实战式培训法”等多种培训方法的综合运用,围绕核心培养目标,创设情境培训环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和“做”为中心.

经过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集成高校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实践育人的良好局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希望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缓解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探索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提升社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建立起完善的高校与社会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长效机制,就能走出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6]

参考文献:

〔1〕王瑞.高职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张秀英.网络营销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10(4).

〔3〕孙晓利.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培训会在郑州师院校举行[EB/OL].中国网edu.china.com.cn/henan/2013-12/17/content_30923037.htm.2013-12-17.

〔4〕河南省网络营销协会.淘宝精英实训班培训方案-河南省网络营销协会[EB/OL].hnema.org/news/988.html.2013-4-18.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1 独立学院及其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 2005年大学毕业生劳动就业的情况,338万人的高校毕业生中,真正签约的仅有33.7%,把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继续读书等其他事项合并计算为“落实率”,也仅为74.5%, 以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均未达到80% ,还有2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而高校扩招致使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大军,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上的情况可见一斑。

2 正确理解工学结合,明确自身办学方向

2.1 正确理解工学结合,明确自身办学方向

所谓工学结合,本质在于加强实践教学;实质是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是以求职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2.2 优化学生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

独立院校各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很少。为此,各院校应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同时,应注重吸收各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重点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明确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具体设置课程模块,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的专业课程。

1.优化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方式与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首先,加强校内硬件实训条件的建设,把独立学院教学工作核心转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中来。良好的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大力度、完善各方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

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真正走出校门,学校要加强与企业联系,投资共建实习训练基地,创造出真正的社会实习环境。企业派出生产一线的专业骨干作为基地兼职教师或学校聘请有生产经验的企业骨干做兼职教师,与校方的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索教学管理新模式,真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首先,允许学生申请提前就业、创业,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实战中去。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可酌情延长毕业年限,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创造条件。对在规定的基本学制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先发给结业证书,学生可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参加各类相关培训和实践,成绩合格,由学校认定学分,换发毕业证书。

其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以学分制为主的管理模式,由过去的共性管理变为个性管理,由班级管理变为学生个体管理,由过去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积极探索更人性化的学分制管理。认真研究和制定各专业间学分互认标准和方法,为学生跨专业选课创造条件。

3.完善工学结合,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独立学院一般采取让毕业班学生提前进行实习的方式,也取得了一些实效性的成果。而根据市场变化,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就到学校选择和招聘学生,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人之间出现了“时间差”,独立院校最后一学期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关政策,应对离校学生未修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问题。面对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学校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大三之前完成;另外,对提前二个学期离校的毕业班学生,未修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相关政策。对提前离校生的未修完课程采取免修考试,学生应增强自学能力,独立完成学业考核。

其次,结合学生就业新形势,采取新型毕业实践方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学习都用于社会实践与解决就业,给予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如何适应社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研究,探索独立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只有做实“工学结合”,才是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做实“工学结合”是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必经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实战经验,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 指明发展方向 完善制度建设

3.1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建立实训基地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实施的基础,由于资源及经济实力的欠缺,这也是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瓶颈。

首先,走出校门,真正走向校企合作,建立以校内实践为主,校外锻炼为辅的双向发展模式,落实属于独立学院的友好大规模企业,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实施网络管理平台,提高毕业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

3.2 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万事以人为主,在硬件支持的前提下,不可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是学生成功的保障,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而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迫在眉睫,在拥有一群理论知识丰富的校内高素质老师的同时,需大量聘请企业专家进行实践课程的指导。将学习与生产紧密结合,始终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掌握社会发展动态,不被社会所淘汰,将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大发展浪潮。

3.3 制定专业人才发展课程

我们在重点设置的专业中,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它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在重点建设专业中的各门核心课程中,建立反映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 许春树, 洁. 侯 走工学结合道路, 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3] 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 .教育与职业,2006.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

作者简介:李会芬(1972-),女,河北定州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蔡敢为(1961-),男,湖南湘潭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委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JGZ002)、广西区重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项目编号:桂教高教[2011]65号)、新世纪广西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20-02

一、广西内燃机及汽车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存在的差距

广西是我国内燃机及汽车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广西的内燃机及汽车产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十一五”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国际化发展,对新进入该产业的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国际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产业对毕业生的新要求来检验高校的学生培养工作,可以发现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体系中关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国际化素质的培养环节存在不足;师资队伍的相应素质也有待改善;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方面存在不足。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教学工作体系,根据广西内燃机及汽车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学校、企业和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的优势资源,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改革思路,并坚持实践和不断改进,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与企业一道,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实践。

1.产学研结合,加强了“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能力培养

根据广西内燃机产业的发展趋势对热能与动力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广西发展“千亿元重点产业”和“国际化”的要求,学校主动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共同进行人才需求研究,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战略。在没有忽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夯实了专业知识,强调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了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了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需要,也满足了企业国际化的需要。

2.校企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邀请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多方位、多过程地参与办学,与这些企业共同进行人才需求研究,共同进行课程计划的研究与制订,共同探讨与生产实践、企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能够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3.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按照特色专业建设的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研究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和规律,并将研究结论积极引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适应企业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国家新的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以及广西动力工业新的持续发展趋势下,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性改革,让其充分体现专业的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地调整,使其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增加双语教学课程数,推进国际化型的教学发展。对原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积极申报“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增设新的双语教学课程;同时通过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建立的英中科技合作项目继续派出教师开展科研交流,加强双语教学的队伍建设,推进双语教学发展,以适应国际化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加强与国外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在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已建立的科技合作关系基础上开展了与国外大学的学生交流合作。2011年开始派出本科生到该校进行毕业设计,扩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能力。

构建课程教学—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应用软件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现代的内燃机及汽车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已广泛引入CAE、CAM,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验技术和数值计算与模拟等综合起来完成产品的研究、开放、生产,因此,加强了课程教学—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应用软件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四、充分发挥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基地的作用及资源共享,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1.加强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基地的功能,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

充分利用学校“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各类实验室优势开展本科生实验教学,鼓励本科生到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依托校企共建的“内燃机工程研究室”,把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其科研基地、实习基地的作用又提升了教学质量。

2.建立高带低、高促低、高帮低的传帮带制度,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充分依托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的博士后工作站和校企合作硕士点的资源,聘请企业德、才、能兼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同时,建立了一整套高带低、高促低、高帮低的传帮带制度,以研究生带、促、帮本科生,既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水平又使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外,积极推进本、硕连读制度,吸引优质生源,促进本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优势,以科研促进教学,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建设精品课程群,提高教学质量

1.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成果,结合广西内燃机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抓紧主干课程建设

通过产学研合作编写的广西重点大学教材《车用内燃机排放与污染控制》已于2012年3月出版(科学出版社)。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新增“内燃机学”、“工程流体力学”、“内燃机构造”、“内燃机排放与控制技术”等精品课程,逐步形成了与本地区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积极为区域经济服务,提升办学及教学质量。

2.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和承担科研课题,发挥科研在广西支柱产业的龙头作用

为切实加强科研工作,结合广西内燃机及汽车产业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学校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申报和承担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目前,本专业所有教师(涵盖所有职称)均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有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科研项目。特别是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每人都作为主持人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和多项横向项目。科研方向都紧扣企业发展实际、紧扣产业发展前沿、贴合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和技术走向,所以科研成果也能较好地应用于本科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3.建立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参与制度,开展科研实践,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多年来,学校都坚持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参与制度,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各式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训练当中。组织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创新设计与试验项目的立项申报,鼓励与安排本科生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参与项目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成绩考评、核定创新实践学分。组织学生到研究院、技术中心、内燃机厂、配件厂等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学校的本科生每年参加科研创新实践的时间不少于30学时。

4.建立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或研讨会制度

要求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参加适量的学术会议、研讨会或课程讨论会(一般为研究生6~8次,本科生2~4次)。一是为了不断拓宽视野,接触科技前沿;二是参与教学与改革,不断完善与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把学科前沿进展和工程实践问题以最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引入到教学实际当中。

六、发挥国内外合作优势,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和使用机制

依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本专业实际,按照一引进、二培养的思路,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中,学校重视引进学术带头人,并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选派教师深造,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

1.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除积极引进国内有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外,还制订制度有计划地分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深造,分批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内大型企业交流、到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锻炼,培养了一批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且有工程实践及创新应用能力的学术骨干,以促进本专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2.兼专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依据本专业特色选聘了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动力机械企业等单位德、才、能兼备的高水平、实践经历丰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本专业在编教师一起共同形成了一支紧贴行业和技术发展前沿、教学和社会相结合、兼专职相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3.教、研、行并举,拓展人才培养能力

将科学研究过程及成果以及工程实践训练融入教学中,建立了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互动机制,形成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实践、以实践促教学的良性循环模式,鼓励教师教、研、行并举,鼓励学生学、研、行并重,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参与了科研和工程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七、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结合学校“211工程”建设,完善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利用学科建设经费,年均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100万元用于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校内实验条件。进一步加强了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的合作,不断强化共建的“内燃机工程研究室”建设的同时,构建以“内燃机台架性能实验”为核心的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保持本科教学实验开出率的前提下,为创新设计性实验提供了试验研究基础。同时,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在“节能与环保”方向、与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在“电子控制和制造工艺”方向、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在“汽车结构和理论”方向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致力于从基础课到毕业设计全方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持本专业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2.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为完善相关产业的兼职教师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在现有三名兼职教师的基础上,学校扩大了兼职教师的企业覆盖面,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柳州汽车拖拉机研究所等单位聘请了20名学术水平高、工作经历丰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完善了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

3.建立了校内外结合、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学校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南宁动力机械有限公司、贵港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桂林万向钱潮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由学校、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学生每年到这些单位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并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科研能力等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改革基本上都是利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征,它的主要的做法就是像工科的教学方式一样进行实践锻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由于在一些高校中课堂的教学与实训的教学大不相同,学生也非常的分散,加上一些复杂的因素,给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与校外合作的企业发现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是淡出这种人才的培养合作模式,加上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呈现一些职业分类的复杂性等特征,使得目前的工学结合模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实施,成为以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就必须对这种方式进行改革,走出一条依靠企业的工学结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1、利用工学结合模式改革专业课程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的特点就是把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学习一体化进行教学,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课程的设置就是利用实践的锻炼来验证理论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课程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项目导向型、学习型以及任务型,这三种课程类型中最为常用的就是项目导向型,其主要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参考点,然后根据设置的课程来设计所要实践的项目,以项目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活动,其主要的特征就是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在综合性的情境中学习,然后完成整个教学的过程,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针对建筑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可以认真的分析其专业的任务,然后按照具体的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置,设置好学习情境以后,学生按照这种情境来完成自己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技能,在课程的一开始首先完成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穿行实训,把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知识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做,做中学,以便完成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2、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实处

要使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坚持“项目导向”型的课程积极的探索校企共建专业的模式,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企业中迅速的适应社会,还能避免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三分钟热度”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1)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与当地一些有名气的企业进行合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规定,实现开放性的办学模式,优势互补,这样对企业和学校来讲是双赢的模式,企业不但能够获得比较好的人才,学生还能够借助企业的一些高科技的机器锻炼自己的技能。使得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迅速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2)学生职场化、师生身份双重化

近几年,国家对各个高校的投入不断的加大,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专门人才,尤其的建筑工程专业,更是随着如今大建设、大发展的潮流下不断的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很多高校对这门专业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基本上大学3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管理工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的管理,由企业和学校一起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然后根据评定的结果来发放劳动的报酬。

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问题思考

(1)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要大力的推广工学交替、定岗实习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要使企业作为主导地位,学院作为辅助的地位,这样利用双元的管理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很多高校目前的学生实训基本上都是学校自己的进行学生的管理,在实训的期间虽然也不断的强调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进行学生的培训,但是很多的企业并不重视这方面的合作,以至于这种传统的机制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实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对这种机制进行改革时考虑到了工学结合以及定岗实习的模式,借鉴国外的一些教育成功的经验,在确保企业的利益前提下建立企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双元教学模式

(2)实施工学结合能够让学生和企业实现双赢

这种方式能够改变目前企业目前学生实习没有报酬的现象,这样才能够合理的分摊教学的成本,在这方面政府和学校要进行相应的界面税费或者给予企业相关的补贴,来促使企业有这方面的积极性,能够让学校主动的把学生实习的费用与企业分享,同时学校也要时刻的为企业服务,比如员工的培训、市场的开拓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咨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与企业合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3)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尽量的避免传统的课程的教学机制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复杂的管理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指定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的制度,这些制度和方法的制定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

(4)注重学业和就业相结合

学习和就业是一个一始、一终的关系,没有好的学习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学校和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实习开始就应该把就业的问题加以重点的考虑,把学生的就业放在实习的主要目标上,精心的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真正的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结论

随着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大力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在一些高校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效果,如今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5%,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2]吴秋凤.实施产学结合 加强高职实践教学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

篇8

1、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步人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猛增,尤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缺口量大的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应用人才,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2]。我院是以教学为主的工科大学,以立足河南地区,依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发展,主动为行业服务的专业建设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把三流的生源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流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承载着对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培养的首要责任,它不仅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3]。我校加大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确立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之间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构建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首先,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术能力和基本素质进行分解,然后按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并以“针对性、适用性、实用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对某些课程进行整合,将行业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与相关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对教学相关文件进行整合、优化,构建了“一条主线,两种形式,三类师资,四个教学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表述为:

一条主线:是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实验教学活动当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引,创新是灵魂的课堂教学方式,把各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效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系统传授与创新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新局面。

两种形式:依据实验教学内容特点,设置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教学形式。封闭式教学是指依据教学计划老师指导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与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开放式教学是指课程实验教学计划之外,实验室、实验项目与实验资源对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做好实验方案与老师预约好,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动手进行实验。

三类师资是指:理论老师、实验老师、在岗的专业工程师,这三类老师能力各有所长,在指导层次实验时进行能力错位各取所长使用,如基础性实验由讲解理论课的老师指导,能够防止理论与实验脱节变成“两张皮”;实验老师指导综合性实验,能够发挥设备性能的熟知性、知识综合性与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工程性实验由工程师进行指导,能够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工程应用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

四个教学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工程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部分到整体,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立体体系。

3、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引,创新是灵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学的主体。

老师依据实验目的,构建实验教学情景(实物、模型、PPT、电子实验参考书、实验项目的技术背景、相关的工程应用视频、网络课堂、实验挂图及相关资料文献等),然后导出问题或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智能手机的蓝牙功能把教学资源传给每位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及相关实验用具。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发现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适时启发与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法、勇于探索直至完成。这样学生获得知识才具有亲历性,习尔久之便拥有自主获得知识的自学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及能力水平,在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网站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项目,然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并与指导老师预约好,待老师审验合格后,再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选择仪器、实验用品,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记录、认真思考不断完善实验方法,老师则在旁边充当观察者与指导者,最后提交出论文式的实验报告。这样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融合、技术锻炼、思维培养、探索创新,促进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增强[4]。

4、建立以创新应用能力形成为主的实验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方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为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5],我们创建了一种公开、公平、合理、公正、科学的过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40%)、实验报告成绩20%)、操作成绩(40%)、实验项目权重四个部分,对学生成绩进行加权计算,按最后总成绩来进行评价。

平时成绩40分为:实验出勤与上课的准时性(上课时误一分钟为迟到,迟到为旷课一次,旷课三次取消成绩,)配分10分;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三次回答不出取消成绩,配分15分;实验过程的独立性、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配分10分;实验现场整洁配分5分。

实验报告成绩20分:实验前预习报告10分,主要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思路、实验步骤及关键问题的处理措施;实验后报告10分: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的问题、文章的写作的能力,资料选取、数据的分析归纳、步骤的科学性。

操作成绩40分:实验项目进程中的安全性、主动参与性、探究性、独立性、以及团队的协作及实验成功性与应用推广性。

实验项目的权重:实验项目权重分配原则是以创新应用能力形成确认的过程,按照项目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经典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合理分配权重,一般封闭性验证型的实验项目权重较低,开放性综合型、工程型、推广型与研究型的实验项目权重较高。

篇9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文件)指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核心精神是强调质量的“全面性”。通过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借鉴其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效果进行综合思考,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加深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本文现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3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检验人才服务[1]。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检验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检验医学专业由于学科起步晚,学科的科研氛围相对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对实习生科研价值认识不足。有调查发现毕业生学习、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运用知识进行一些开拓、创新性研究明显不足,表现为科研能力和意识欠缺,特别是检验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在工作中多是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学生在检验过程中动手不动脑现象严重,导致科研素质相对偏低。而实习阶段临床科研素质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年来我们一直探索检验专科生实习阶段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2]。

一、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实践素质的先导,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研究与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进入临床实习后,忙于应付日常繁重的医疗事务,接受的知识多为实践应用性质,即如何实施检验过程,得出检验数据,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测试,而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也绝少注意到将临床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立题研究,普遍缺乏临床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其创新意识,实现实习学员从“被动搞创新”到“主动献身创新”的转变是摆在带教老师面前的难题[3]。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我们结合检验医学学科特点,以讲座等各种形式使实习学员明白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毕业后从事的临床实践需要寻找病因与疾病之间因果关系、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和预防措施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就可能制约自身水平的提高。此外在专科阶段开展初步科研的活动,不但为其未来研究生教育提供先行准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衍生出专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能力。在临床实习阶段,科室举办不同水平和方向的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和学术座谈会,这些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传授学生基本的科研理论知识,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创新意识打下良好基础。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教学质量被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大部分学校仍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严格教学管理等层面上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多年来,传统观念使人们习惯于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在“教师―课堂一书本”框架下讲教学改革与提高质量,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没有真正从学科体系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当前,高技能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同时指出:“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方案,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因此,人才培养工作融人社会,与企业紧密结合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满足检验领域岗位群人才规格要求,要体现职业能力为本位阁。我校通过调庆地区检验技术及相关岗位人才需求,根据《重庆市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规划》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我校地域位置、办学基础、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即面向库区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单位以及民营医疗机构,从事医学检验临床工作,具有考取国家职业检验技士的资格。根据这一专业定位,确定了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医学检验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熟练掌握临床医学及检验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检中心、疾控中心、血站等单位从事检验医学、医学类科研实验室工作、食品卫生检验、检验仪器和试剂营销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整合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高等职业教育要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必须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我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强与教学医院的合作,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同时,获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证;从医院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聘请实训基地兼职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专业同步发展,为促进校内外产学结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每学期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到附属医院检验科工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四、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院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院校高层次的“结合”,聘请医学检验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通过师资队伍的“结合”,聘请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承担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任务,促进教学与临床的联系,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实习基地管理的“结合”,在各实习医院构建了由院长、科长和片区负责教师组成的管理体系,同时在校内成立了由实习队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实习管理小组,确保了毕业实习的规范管理和教学质量。“三结合”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向岗位延伸的目标,缩短了专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结合专业建设,开展产学研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等活动,建立了“校院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学结合教育模式。通过双方共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奠定了基础;医院实现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共享,增强了医院竞争力,真正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章巍.药学院校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9,25(6):25―27.

[2]任书荣,鲁迎年,吴虹.检验系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25―26.

篇10

[关键词]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72-03

校企合作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的充分认可,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医电专业)通过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毕业生深受欢迎,供不应求,待遇优厚。

一、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也提出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职业教育“五个对接”。校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医电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类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动手实践和技能操作的反复训练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医电专业是集医学、机械、电子等多学科交融的一个专业,因而其实验室建设也有其特殊性。我校作为医学院校,开办医电专业,教学设备投入成本很高。医电专业是学校唯一的一个工科专业,很多实验实训设备都不能和其他专业共享,除必须投入电工、电子等基础实验实训设备外,还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医疗设备,而大多数医疗设备价格都比较高。采用校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用医院、医疗器械企业的医疗设备资源和场地,和他们共建相关实验实训基地,从而满足我校医电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三)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医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由于医电专业的知识跨度非常大,从基本电路知识到医学常识,从计算机基础到医疗设备相关知识,涉及医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个学科,所以医电专业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学校一般的专业课教师也只是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而对于具体的医疗设备维护使用等实际操作能力则相对比较欠缺;医院、医疗器械企业从事一线工作的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的理论基础和教学能力又比较薄弱,很难胜任专业课的教学任务。[2]采用校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派学校专业课教师到医院、医疗器械企业进修学习,学校对医院、医疗器械企业的一线工程师进行教学方面的系统性培训,可以解决医电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师资问题。

(四)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医电专业教材建设的需要

目前适用于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课教材非常少,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疗设备相关的配套资料本身比较少,且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编写本专业教材要求编写者知识面宽,理论水平深,难度非常大;专业教材需求量小,经费少,即使教材完成了也很难推广,由于行业内部的竞争和技术的保密性,很多仪器结构原理和电路故障及维修技巧等内容都被企业内部保留,使教材的编写缺少很多有实用价值的内容。[3]采用校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聘请医院、医疗器械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材的编写,用他们的技术资料和维修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写适合我校医电专业教学需要的专业教材。

(五)校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医电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

目前,在人才市场上,一方面毕业生遭遇“就业难”,而另一方面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又遭遇“人才荒”,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用不到,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反而在学校没有学到;②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学生不能学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③缺少实战训练,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不能快速适应就业市场和胜任企业一线岗位的工作。[4]采用校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对我校医电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全新教学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医电专业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走与企业、医院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探索和创新了我校医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医电专业 “1+1+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全程设计,分段实施,校院企联合,共同育人”的培养方案,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认知,初步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医疗器械行业工作的基本素养。学生第二学年在学校与医院共建的临床学院学习专业知识,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教学医院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并安排见习,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第三学年在医疗器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岗位历练,让学生感受职业氛围,完成由学生向职场人的转变,同时促进就业双选工作。 “1+1+1”校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理念,使我校医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达到了人才培养与医疗器械行业需求相融合,为全国医疗器械行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校院企合作,促进医电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我校医电专业在校院企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校、医院和医疗器械企业的资源,将专业教研室设在学校和医院共建的临床学院,选聘医院和医疗器械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课教师,并组织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选聘的兼职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理论、教学规范、教学基本功等系统性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兼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开展专业教学提供了保障。同时,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改变学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不足的状况,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医电专业青年教师到医院、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了他们的“双师”素质。通过校院企合作,我校医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做到了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校院企合作,共建医电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贯彻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五个对接”,学校始终坚持校院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与医院和医疗器械企业共同建立和健全了校内外实验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制定了一整套符合实验实训教学规律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和运行机制,在医电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校内实验实训实验室建设方面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并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医院、医疗器械企业的支持,使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与医疗器械行业接轨,能够达到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不断加大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医院和医疗器械企业的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临床学院建设专业课实验实训基地,在医疗器械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和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共同建有3个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实训室、3个专业课实验实训室和5个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了我校医电专业学生教学见习、毕业实习和技能实训的需要。

同时,为了规范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工作,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5],更好地推进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完成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学校与医院和医疗器械企业共同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定和完善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实验实训基地规章制度》《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项目实训、实习管理办法》等,明确了学校、医院和医疗器械之间的相互关系、任务和责任,建立了良性的实训实习管理运行机制,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

(四)推行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实现校院企互惠共赢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企业,服务医疗器械行业,学校与医疗器械企业联合,加强毕业生的实习管理,在实习中增加毕业生就业技能项目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本领和岗位适应能力。在企业内部,培育和建立实习就业培养基地、就业双选基地,让毕业生通过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赢得企业的认可,同时也能让企业在实习表现好的毕业生中找到所需要的人才。[6]

根据我校医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我校与广州市泰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健和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深圳湃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使每一位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都能及时、高质量地就业,形成招生就业直通车。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入校后,本着自愿原则,即可与培养单位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的学生,由培养单位根据标准发放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实习期间,学生免交实习住宿费用,并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实习地点由培养单位安排。学生毕业时,与培养单位签订聘用劳动合同,免去试用期,按国家政策及公司规定为毕业生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金,直接享受正式员工待遇。

三、总结与思考

校院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医院和医疗器械企业通过有效的合作,提高了我校医电专业的教学质量,使毕业生符合医疗器械行业和社会的要求,实现了医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我校医电专业校院企合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如何将校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持久更深层地走下去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实践的。

[ 注 释 ]

[1] 赵善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设[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8):73-74.

[2] 吴玉春.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2(17):183-185.

[3] 罗斌,裘定心.医用电子仪器专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探索[J].中国医学装备,2007(3):13-15.

[4] 兰虎,杨丽,陶祖伟.校企合作创新课程实训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