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6 20:0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乐理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乐理试题

篇1

A、减四度 B、增四度

C、减五度 D、小七度

2.倍减七度与下列哪个音程互为等音程( )。

A、倍增六度 B、增六度

C、大六度 D、小六度

3.下列关于增十一度音程的转位说法不正确的是( )。

篇2

重要课题研究。

制定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与土地集约化利用之间总体上并不矛盾

记者:您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部门,对于土地问题一定有独特的视角。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推进形成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您如何看待划分主体功能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问题?

王元京: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不是全国所有的国土空间都适合进行城市化、工业化的土地开发。

正是从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空间均衡的大局出发,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推进形成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明确了哪些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哪些区域属于控制开发或限制开发区,哪些区域属于结构调整区,哪些区域属于重点开发区,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可见,不同的地区空间布局政策对土地集约化开发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我认为,制定主体功能区的政策与土地集约化利用之间总体上并不矛盾,其影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禁止与限制开发地区不适宜进行土地集约化开发。我国幅员辽阔,但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相当一部分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真正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许多区域不适合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甚至不适宜高强度的农牧业开发,一些城镇也不适宜再大规模集聚人口。如果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盲目、过度开发土地等资源,将使越来越多的国土空间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

另一方面,在结构调整区和重点发展区应当加大集约化开发的强度。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不同的是,在发展经济条件较好和适宜人居的重点区域,具有生产功能,居住功能等多种土地承载功能,要大力推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土地集约化的力度,从而形成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千方百计地提高土地产出率,以减缓禁止区与限制区土地承载力不足转移的压力。

未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明确哪些区域必须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主,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开发强度,避免把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简单化、普遍化。

并不是任何形式的城市化均有利于节约土地

记者: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化问题,必然涉及到城市化本身是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城市化与耕地保护是对立的关系吗?

王元京: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结合城市化的模式来讨论。

从理论上来看,城市化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必然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住房等一系列的用地问题,因此城镇化必然要占用土地。但是,从理论上讲,城镇是较农业用地更为集约的土地利用形式。1998年,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约为100平方米,其大城市人均占地仅75平方米,小城市为143平方米,建制镇为154平方米;而农村居民点的人均建设用地则高达170平方米。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比每增加一个农村人口少占用25%的耕地,如果按2050年年内净增5.51亿城镇人口,每个城镇人口将节约建设用地70 平方米计算,这5.51亿城镇人口将节约近6000万亩建设用地。也就是说,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城镇化将在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的同时,节约出近6000万亩耕地。因此,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并不一定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但是,并不是任何形式的城市化均有利于节约土地。只有建立在集约利用土地为前提的城市化,才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到只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才能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缓解耕地压力。

从国际上来看,有两种城市扩张模式对于包括耕地在内的农用地有不同的影响。一是美国的城市扩容即郊区城市化的模式。美国郊区城市化实质是平面扩张、外延化的,是以大量占有肥沃的农田及能源的浪费为代价的。有资料显示,美国郊区城市化过程中每年均有600万亩良田被占用,以至于人少地多的美国都感到耕地减少的威胁,提出了耕地保护法。二是日本、瑞士的城市扩容模式。瑞士山地多,平原少,可利用的空间非常有限。瑞士一度采取了美国郊区城市化的模式,大量占用农田。后来发现这种高耗地的发展模式不适合瑞士的国情,就制定了限制城市用地增长的制度,加大城市集约利用土地的力度,瑞士12年城市建设只增加了80公顷土地,占用了很少的耕地。日本的城市化更是有别于美国的平面扩张。从1920年到1960年日本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间,耕地的数量有浮动有变化,但总体上城镇化前和城镇化后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日本曾经强力推行过两次村庄合并和土地复垦。另一方面,日本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度,走立体化、高密度、紧凑式的发展道路,使得城市化的提高过程中,耕地的占有率很低。

借鉴国际经验,可以说,只要选择了正确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扩容的道路,城市化率的提高意味着耕地资源的节约而不是浪费。

在现阶段,再采取“以土地换资本”的政策已不适当了

记者: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不可避免,那么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有没有发展规律可循呢?

王元京:有专家对我国台湾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后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的相对价格不断变化,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呈现非常清晰的有规律的发展趋势。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资本短缺,投资者倾向于以土地替代资本,土地利用呈现粗放的态势;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随着资本短缺问题的缓解,尽管由于工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土地利用方式已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入工业化后期后,资本已经相当充裕,而土地稀缺问题严重,投资者倾向于以资本替代土地,所以土地被高度集约利用;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而服务业的特点决定了多数企业位于人口较为密集的都市区,企业用地价格较高,因而土地的利用更加集约。

我认为,上述规律对我国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政策指导意义非常之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初期,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在很低的水平下结合的,劳动与土地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资本与技术的作用。要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面貌,当时采取的“以土地换资本”的招商引资政策有其必然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呈现加速态势,农业人口城市化也进入增长峰值,对土地的需求量迅猛增长,但由于资本与劳动的增长更迅猛,使得资本与技术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土地与劳动的作用。在现阶段,再采取“以土地换资本”的政策就不适当了。也就是说,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进入到资本替代土地的新阶段。毫无疑问,一旦资本替代土地的程度不断加大,土地集约化的程度必然明显提升。

结论就是,未来在社会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替代土地(即土地投资强度)的过程,就是土地边际报酬即地价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当然,不应当认为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土地投资强度越高越好,土地报酬越高越好,而是要保持资本对土地要素的适度替代。

国家本来希望地方政府在土地的一级市场起到必要的调控作用,没有想到地方政府成为了最大的地产商

记者:如您前面所说,既然市场化条件下土地集约化的过程就是土地价格不断提升的过程,那么我国的城市土地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呢?

王元京:我国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经济国家明显不同,政府部门对土地价格政策与管理制度有很大不同。在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国有土地由政府部门而不是私人行使土地使用权交易权限。政府部门垄断了土地使用权的一级市场,而不是象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一样,由土地私有者在市场上与土地使用者进行直接交易。

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市县两级政府是土地一级市场的实际的垄断者,而中央政府与省政府是比较抽象的市场垄断者。国家本来希望地方政府在土地的一级市场起到必要的调控作用,没有想到地方政府成为了最大的地产商。在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化的转轨时期,由于政府部门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使得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存在重大缺陷。

由于土地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价格无法成为约束土地需求的有效机制,反而是上级部门的行政手段成为遏制政府部门粗放用地、批地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认为,属于经营性质的土地应当完全交给市场机制加以调节,行政力量干预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如果采取中小城镇发展为主的城市化模式配置土地,那么中国的土地问题将更加严重

记者:对于中小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您又有何见解?

王元京:城市化进程在空间上是一个集约化的进程。集约程度越高的地方,经济活动的效率越高。不可能要求一个国家的所有地区都能达到同样的现代经济水平。因此,在建设土地紧张的情况下,促进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而不是向中小城镇分散,提高城市化人口的聚集度,是提高土地集约程度的最有效途径。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大城市人口集聚程度不高。一般来说,小城市人均占地水平要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又要高于大城市,因此,推动人口逐步向大中城市集聚,是许多国家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成功之路。日本、荷兰、韩国、印度、孟加拉国、菲律宾与中国都是缺地型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这些国家城市人口集聚化程度即人口在百万以上城市的集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最大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或单项高于我国,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依托大城市来集聚人口进而集约利用土地的程度还不高。

多年来,中国把发展中小城镇作为城市化的重要方向。据2004年对全国各省150多个城市的统计,按非农业人口平均的城市人均用地为103.3平方米,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人均用地分别为:特大城市84.5平方米,大城市96.7平方米,中等城市117平方米,小城市150平方米,个别的达到300平米。大城市和小城市相差约50-60平米。我国有1.9万个建制镇街区和5万个乡政府所在地。如果我国采取中小城镇发展为主的城市化模式配置土地,那么中国的土地问题将更加严重。因此,我认为,中国不能走中小城市遍地开花、分散配置土地资源的道路,应当逐步建立起以大都市为核心

的城市群,使得集约使用土地从城市单元的大空间范围内得以实现。

在资源空间布局方面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

记者: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探索,离不开学习与借鉴。在您看来,我们应当借鉴什么样的国际经验?

王元京:按照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均占有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四类。一类是人均占有资源丰富、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二类是人均占有资源水平比较低,但经济同样发达的国家与地区,比如说像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三类是人均占有资源比较低,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国家,比如说印度和中国大陆;第四类是人均占有资源水平比较高,但是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比如说像俄罗斯、巴西等国。

篇3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问题 ,措施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levant land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is more, but the theory foundation weak,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evaluation measure and method of a singl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enough attention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development standard relatively slow progres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land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technical level is imperative. This article mainly in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in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that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easures.

Key words: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technical problems, an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0年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逐年加快,实现平均每年增加1.95个百分点,按此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并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通过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依据和我国土地利用现状,探讨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中外学者和政府专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述。有专家与学者认为,所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只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要把节约土地放在首位,少用地,提高用地效率,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

(2)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通过合理有序地置换土地,达到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和集约程度的目的。

(3)土地集约利用可从相对性和动态性两个方面来理解,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它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用地模式;同时,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只有深刻理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

综上所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1)从狭义上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增加土地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而从广义上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由此可见,土地集约利用有个合理限度问题,并非投入越多就越集约、效果越好。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

(2)广义的土地集约利用定义体现了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比狭义的概念内容更丰富,界定更准确,定义更科学。

2 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耕地数量呈下降趋势,用地形势十分严峻。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整体效应未充分体现。一些地区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公用设施、公共建筑的建设过分强调规模。有些地区工业用地除生产及辅助设施用地外,其内部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过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土地闲置比较突出。长期以来形成了粗放用地的不良习惯,宝贵的土地资源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且有数量较大的存量土地未开发建设或因征地矛盾未解,无法供地,长期闲置。

(3)违规违法用地突出,一些不合法现象严重影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一是“以租代征”,用农用地搞非农业建设。二是突破开发区范围,擅自扩大开发区面积,有的还以各种名义新设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等。三是在没有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擅自先征地、供地、施工建设。四是盲目搞新农村建设,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建房无序、滥占乱建问题严重。

(4)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全程监管机制。有些地区对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的全程跟踪监督还不够。

3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数量,减少建设用地供应压力。通过大力整治旧村庄,开展规模化土地整理工作,确保粮食耕种所需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断提高;对浇灌条件好的、适合粮食生产的农用地要整合,成片开发整理,形成优质田、高产田;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逐渐提高农用地质量和生产力,逐步实现农用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对工业区内、城市内部等零星分散田,新建项目确需占用该田的可考虑满足开发建设;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并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即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应补充新开发耕地,实现占一补一。

(2)科学规划用地,规划制约用地。只有将节约集约原则贯穿到规划当中,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土地的浪费。严格制定、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并与城乡规划相衔接,转变土地管理的职能和方式,树立合理规划、长远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 ,整合用地资源,优化利用结构。各建设项目均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在规划的建设区域内进行用地审批和动工建设,严格监督建设用地项目规划预审和审批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集约用地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项目坚决不予供地,从源头上阻断浪费土地行为的发生。

(3)落实用地控制各项指标,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用地控制指标主要有容积率、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绿化率及办公等配套设施占地比例。其中投资强度,即单位用地面积投资、产出强度是衡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标。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调整提高用地投资强度等指标,在出让前设定具体条件,在出让后强化监管。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达不到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的土地开发主体应责令限期改正,仍不改正的,可加收原出让金一定比例的违约金直至收回土地。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切实承担起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4)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现有土地利用效率。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把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作为今后土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首先要全面清查,摸清底数,让闲置土地无处藏身。然后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快处置方面,主要对城市内影响较大,闲置时间较长的闲置土地进行疏理,在分析找准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每

一块地的处置方案,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从处置闲置土地的实践来看,采取收回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强力措施,但收回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督促开工,加快建设才是目的,只有让闲置土地盘活起来才能达到发挥土地效益的作用。

(5)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使政府掌握了土地的“统一收购权”,逐步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有效调控土地供需市场,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也是推行招拍挂出让等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现实需要,这使城市政府既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又直接掌握着一定量的土地储备,可根据城市发展和市场需求,有计划地适时适量供应土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大大提高。

4 结束语

总之,土地是国脉所系、民生所依。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集约节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全力支持和保障发展,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孙文盛.谁给我们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一百例.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篇4

A friend of mine named Paul received an expensive car from his brother as a Christmas present.On Christmas Eve when Paul came out of his office,a street urchin was walking around the shining car.“Is this your car,Paul?”he asked. Paul answered,“Yes,my brother gave it to me for Christmas.” The boy was surprised.“You mean your brother gave it to you and it didn’t cost you nothing?Boy,I wish...” He hesitated.

Of course Paul knew what he was going to wish for.He was going to wish he had a brother like that. But what the boy said surprised Paul greatly.

“I wish” the boy went on,“that I could be a brother like that.” Paul looked at the boy in surprise, then he said again, “Would you like to take a ride in my car?”

“Oh yes,I’d love that.”

After a short ride,the boy turned and with his eyes shining,said,“Paul,would you mind driving in front of my house?”

Paul smiled a little.He thought he knew what the boy wanted.He wanted to show his neighbours that he could ride home in a big car. But Paul was wrong again. “Will you stop where those two steps are?” the boy asked.

He ran up to the steps. Then in a short while Paul heard him coming back, but he was not coming fast. He was carrying his little crippled brother. He sat him down on the step and pointed to the car.

“There she is, Buddy, just like I told you upstairs. His brother gave it to him for Christmas and it didn’t cost him a cent. And some day I’m going to give you one just like it...then you can see for yourself all the nice things in the Christmas windows that I’ve been trying to tell you about.”

Paul got out and lifted the boy to the front seat of his car. The shining-eyed older brother climbed in beside him and the three of them began an unforgettable holiday ride.

注:urchin 顽童 hesitate 犹豫 neighbour 邻居crippled 残疾 cent 美分

1.The street urchin was very surprised when ________.

A.Paul received an expensive car

B.Paul told him about the car

C.he saw the shining car

D.he was walking around the car

2.From the story we can see the urchin ________.

A.wished to give his brother a car

B.wanted Paul’s brother to give him a car

C.wished he could have a brother like Paul’s

D.wished Paul could be a brother like that

3.The urchin asked Paul to stop his car in front of his house ________.

A.to show his neighbours the big car

B.to show he had a rich friend

C.to let his brother ride in the car

D.to tell his brother about his wish

4.We can infer(推断)from the story that ________.

A.Paul couldn’t understand the urchin

B.the urchin had a deep love for his brother

C.the urchin wished to have a rich brother

D.the urchin’s wish came true in the end

5.The best name of the name story is _________.

A.A Christmas Present

B.A Street Urchin

C.A Brother Like That

D.An Unforgettable Holiday Ride

阅读理解二

“Cool”is a word with many meanings.Its old meaning is used to express a temperature that is a little bit cold.As the world has changed,the word has had many different meanings.

“Cool”can be used to express feelings of interest in almost anything.

When you see a famous car in the street,maybe you will say,“It’s cool.”You may think,“He’s so cool,”when you see your favourite footballer.

We all maximize(扩大) the meaning of“cool”.You can use it instead of many words such as “new” or “surprising”.Here’s an interesting story we can use to show the way the word is used.A teacher asked her students to write about the waterfall(瀑布)they had visited.On one student’s paper was Just the one sentence,“It’s so cool.”Maybe he thought it was the best way to show what he saw and felt.

But the story also shows a scarcity(缺乏)of words.Without “cool”,some people have no words to show the same meaning.So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keep some credibility(可信性).Can you think of many other words that make your life as colourful as the word “cool”? I can.And I think they are also very“cool.”

1.We know that the word “cool” has had ________.

A.only one meaningB.no meanings

C.many different meanings D.the same meaning

2.In the passage,the word“express”means“________”.

A.see B.show C.know D.feel

3.If you are _______ something,you may say,“It’s cool.”

A.interested in B.angry about

C.afraid ofD.unhappy with

4.The writer takes an example to show he is ________ the way the word is used.

A.pleased withB.strange to

C.worried aboutD.careful with

5.In the passage,the writer suggests(暗示)that the word “cool”________.

A.can be used instead of many words

B.usually means something interesting

C.can make your life colourful

D.may not be as cool as it seems

阅读理解二

The students were having their chemistry(化学)class. Miss Li was telling the children what water waslike. After that, she asked her students, “What’s water?”No one spoke for a few minutes.Miss Li asked again.

“Why don’t you answer my question?Didn’t I tell you what water is like?”

Just then a boy put up his hand and said,“Miss Li,you told us that water has no colour and no smell.But where to find such kind of water?The water in the river behind my house is always black and it has a bad smell.”Most of the children agreed with him.

“I’m sorry,children.”said the teacher,“Our water is getting dirtier and dirtier.That’s a problem.”

1.The students were having their _______ class.

A.English B.ChineseC.chemistryD.maths

2.Miss Li was telling the children what ______ was like.

A.waterB.air C.earth D.weather

3.A boy said,“The water in the river behind my house is always ___.”

A.white B.black C.cleanD.clear

4.Most of the children _______ the boy.

A.agreed withB.wrote to

C.heard from D.sent for

5.The water in the river has colour and smell because it is getting ____.

A.more and moreB.less and less

C.cleaner and cleaner D.dirtier and dirtier

key

一:1.B 2.A 3.D4.B5.C

篇5

教育管理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4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20世纪初,受科学管理理论影响,美国教育界注重研究教育管理中的效率问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公立学校的行政》一书,作者是

A.泰勒 B.卡伯利

C.斯奈登 D.佩恩

2.教育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和层次,要明确各个层次承担的不同的任务、职能及权利范围,这体现了教育管理的

A.目的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层次性原理 D.效益原理

3.教育管理活动中,有效管理最关键的是

A.提高管理效率 B.不断调整各要素的关系

C.师生员工的参与与发展 D.明确各管理系统的职责

4.教育管理活动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实行动态调节,使教育管理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这是指教育管理原则中的

A.权变性原则 B.有效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5.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的引起源自

A.认识 B.行为

C.情感 D.需要

6.教育方针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A.教育性质 B.教育理念

C.教育策略 D.教育目的

7.对乱收费等违反法律规定的各种行为,除法律另有规定的特殊情况之外。一般均可由教育行政执法主体依法做出处置决定,违法者必须服从,否则可以以一定形式强制执行,这体现了教育行政执法特征的

A.国家意志性 B.法律性

C.强制性 D.单方性

8.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具体包括交流制度、工资福利保险等方面的制度的是

A.选才制度 B.用才制度

C.养才制度 D.识才制度

9.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

A.执行体制 B.监督反馈体制

C.领导体制 D.咨询体制

10.通常认为教育预测的中心环节是

A.确定预测目标 B.选取适合的预测方法

C.搜集预测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D.实施预测

11.现阶段,我国教育经费分配在考虑国家财力与个人受益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拨款应向

A.基础教育倾斜 B.高等教育倾斜

C.个人教育倾斜 D.学校教育倾斜

12.教育事业费在国外有“教育消费费用”之称,在我国也叫做

A.教育经常费 B.基本教育费

C.教育专项费 D.教育基建费

13.教育行政信息活动中,如果机构简单,要求下达命令迅速、准确,信息沟通一般采用

A.树形沟通的途径 B.星形沟通的途径

C.辐射沟通的途径 D.轮形沟通的途径

14.以下各项不属于教育督导的职能的是

A.监督 B.评价

C.反馈 D.规划

15.提出教育评价行为目标模式的学者是

A.泰勒 B.斯塔费尔比姆

C.斯克里文 D.列文

16.因为学校管理目标具有激发学校成员内在积极性的一种驱动作用,所以说学校管理目标的作用之一是

A.控制作用 B.驱动作用

C.激励作用 D.协调作用

17.学校目标管理过程中最提倡的一种控制形式是

A.逐级控制 B.关键点控制

C.计划控制 D.自我控制

18.德育质量管理重点要把好两关,即

A.标准关和控制关 B.标准关与制度关

C.制度关与控制关 D.标准关和评价观

19.德育环境的构成包括两大部分,主要指

A.德育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B.德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C.德育的文化环境和精神环境 D.德育的设施环境和精神环境

20.因人择事,首先考虑的是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根据人的兴趣和特长安排工作,可以真正做到适才适所,胜任愉快。因事择人首先考虑的是工作,根据工作

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人去做,人似乎只是一件做事的工具。从教育人事行政原则的要求来讲,组织求才应做到

A.因人择事 B.因事择人

C.先考虑人后考虑事 D.工作和人同等重要

21.在学校管理的客体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关键性作用的是

A.人 B.财物

C.时间 D.信息

22.在学校管理过程的四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环节是

A.计划 B.执行

C.检查 D.总结

23.教育决策依决策影响的范围和规模可划分为

A.风险性决策和竞争性决策 B.宏观、中观和微观决策

C.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D.确定性决策和非确定性决策

24.对教育管理机关和教育管理人员是否有效的实现管理目标和决策,出色完成管理任务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

A.功能测定法 B.费用计算法

C.标准计算法 D.因素分析法

25.教育领导的效益,就是对教育管理结果的

A.产出比较 B.目标监测

C.社会评价 D.效果检验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教育管理原理

27.教育行政执法

28.内差异评价

29.教育领导艺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0.简述教育管理学产生的标志及原因。

31.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应用系统理论应注意哪些要求?

32.贯彻执行教育政策要做好哪几项工作?

33.教育行政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34.目标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做到哪些要求才能够使自己的指导有效?

35.学校总务后勤工作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O分,共20分)

36.如何认识教育行政执法的地位?请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37.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修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38.某校决定采取“满勤奖”的制度加强管理,出满勤者当月有奖,缺勤一次则全部取消。这一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勤、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病请假两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却被扣发了奖金。李老师过去经常小病大养,实行“满勤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教学效果虽然差,但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迟到两次,在他看来这月奖金已经没有了,又何必一定准时来上班呢,因此也就不能按时到校了。

问题:(1)该校“满勤奖”的激励方式有效吗,是否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

篇6

有时候,洒脱一点,眼前便柳暗花明;宽容一点,心中便海阔天空。身边的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睿智与宽容。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济宁市2020年1月高三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图2分别为山东某地(116°E)一地理老师拍摄的日出和日落景观图片,图中楼后道路为东西向。据此完成1~2题。

1.图1所示为日出后景观,拍摄的日期最可能是

A.3月21日 B.2月28日

C.9月1日 D.10月20日

2.图2所示为3月29日日落前景观,拍摄的时间约是

A.16:50 B.18:00

C.19:20 D.20:20

负电价是指当电力市场中供大于求时,发电企业每发一度电,就要向购电者支付费用,购电者不仅不需要付电费,反而从发电企业获得收入。西欧多个国家在不同时间电能供应和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荷兰、比利时、英国等都曾出现过负电价,其中德国出现最为频繁。据此完成3~5题。

3.这些国家负电价最可能出现在

A.风力强劲的工作日

B.大雾弥漫的工作日

C.阳光灿烂的节假日

D.阴雨连绵的节假日

4.这些国家出现负电价的原因主要是

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断增加 ②可再生能源供应量持续稳定 ③电力需求量不断减少 ④电力需求量不稳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下列解决负电价的合理措施是

A.发展大型能源存储系统

B.鼓励消费者节约用电

C.电力需求较低时停止发电

D.政府降低对新能源企业的补贴

图4为2000~2011年亚洲某国人口增长率和城市化增长率统计图。2011年该国人口总量12.47亿,城市化率为31.3%。据此完成6~7题。

图4

6.2000~2011年该国人口密度总体变化趋势是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7.若图中变化趋势基本不变,则近期该国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C.城市加速发展

D.农村人口增多

温带雨林是在中纬度的高雨量地区生长的针叶或阔叶森林。温带雨林在很多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如都有高大乔木、众多的附生植物和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层现象。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保存着古老而广阔的温带雨林,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图5为塔斯马尼亚岛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图5

8.塔斯马尼亚岛温带雨林保护区的核心区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与热带雨林比较,温带雨林的特点是

A.树木年轮现象更显著

B.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C.土壤的腐殖质层更薄

D.植物的垂直分层更多

天然弯曲的河流具有“浅滩—深潭”交替的结构(图6)。据此完成10~11题。

图6

10.天然河流“浅滩——深潭”交替结构的典型特征是

①浅滩河段的水流更加平缓 ②浅滩的河床多为石块、粗砂

③深潭水体的更新周期较短 ④深潭临近于基岩出露的河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与河床平直的人工河道比较,天然河流的生物种类更丰富。

下列分析中,缺乏科学性的是

A.栖息环境的类型更加多样

B.泄洪速度快,生存环境安全

C.河床面积大,净化能力强

D.浅滩有利于河水的氧气补充

江西省南昌市怪石岭生态公园“山寨长城”,是绵延于山脊的观景长廊,全长4公里(图3)。观景长廊仿北京长城而建,建造中没有使用大型机械,所有的砖石、钢筋等材料,由骡马运输队从山间小道运至山顶,人工修砌而成。据此完成12~13题。

图3

12.景区伐掉山脊沿线的林木修建观景长廊,能够获得林业部门的认可,主要是因其有利于

A.改善两侧林地的水热条件

B.获得稳定的护林经费

C.防止森林病虫害的扩散

D.提高林区的防火能力

13.怪石岭观景长廊建造中没有使用大型机械,主要目的是

A.增加就业机会 B.降低建材消耗

C.保护生态环境 D.传承古老工艺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内的沙脊规模大、形态典型。研究表明沿岸沙脊的沙源主要为滦河入海泥沙,研究发现该区域2004年至2007年沙丘向内陆迁移,沙丘向内陆迁移,海滩宽度减小,沙丘发育转入衰亡阶段。图7为沙脊局部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图7

14.影响图中沙丘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的侵蚀和堆积

B.风力的侵蚀和堆积

C.海浪的侵蚀和堆积

D.潮汐的侵蚀和堆积

15.推测沙丘衰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旅游活动增多破坏沙丘

B.沿海地区大力植树造林

C.河流上游水库建设和植被增加

D.就地采砂用于海岸工程建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村域人口空心化是指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人口主体逐渐老弱化的社会现象。同心县位于宁夏中南部山川结合部,境内沟壑纵横,可分为西部灌区、中部干旱山区、东部旱作塬区。该县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农村人口大部分流出,村域人口空心化明显。图8为同心县等高线分布示意图。

图8

(1)与同心县中东部地区相比,分析该县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4分)

(2)说明同心县中东部地区村域人口空心化更为明显的社会经济原因。(6分)

(3)从同心县西部、中东部地区中任选其一,试提出促进该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4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中国各省区几乎都有石膏矿分布,湖北省应城市的一级品纤维石膏占全国储量的82%,粉笔加工成为了石膏产业链上的特色产业。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该市黄滩镇刘垸村就开始制作粉笔,全村近九成家庭以制作粉笔为生,生产的教学粉笔细度高,常用不断,最高时曾占有全国80%的市场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粉笔之都。很多家庭作坊采取代工生产方式,与京、沪、广等大城市的文具品牌商和贸易商开展合作,赚取加工费。近年来,通过创新产品类型,扩宽销售渠道,当地的粉笔产业从产量大幅下滑的困境中挣脱出来,特别是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刘垸村将粉笔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卖到了联合国和奥运会。图9示意湖北应城市地理位置,图10示意刘垸村近十年粉笔生产状况。

图9 图10

(1)分析应城市刘垸村成为我国粉笔之都的主要区位优势。(6分)

(2)推测2013年以来当地粉笔产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4分)

(3)说明电子商务平台在应城粉笔产业振兴中的推动作用。(4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埃及法老时期开凿的古苏伊士运河,经大苦湖(原是一片地势低洼的盐沼地),通往红海北端的苏伊士湾,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之间的运输。1859年现代苏伊士运河开始开凿,工程量巨大,工地饮用水短缺。现代苏伊士运河没有船闸,每隔8~9千米,河床加宽,作为相向航行船舶的避让处。同时期,废弃800多年的古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挖,并从伊斯梅利亚修建与现代苏伊士运河平行的支线,北至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改称“伊斯梅利亚运河”,使用至今。2015年竣工的新苏伊士运河,包括35公里新挖河道以及37公里原有河道的拓宽和加深,可以通过超大型油轮。图11为古今苏伊士运河位置示意图。

图11

(1)指出古苏伊士运河选线的主要优点,并推测其曾经多次废弃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

(2)推测开挖伊斯梅利亚运河的主要目的以及目前该运河的主要功能。(4分)

(3)分析新水道对于提升苏伊士运河航运价值的积极作用。(3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地球上大部分沼泽水是淡水,而干旱区的沼泽多形成盐沼。从地貌类型上看,盐沼属于沼泽性湿地,一般生长有盐生、耐盐植物。柴达木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6~274mm,蒸发量为1200~3500mm,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沼湿地群,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人口持续增加,城镇不断扩张,加剧了其脆弱生态环境的变迁。图12为柴达木盆地盐沼湿地分布示意图。

图12

(1)指出柴达木盆地盐沼水源的主要补给类型,并分析有利于盐沼形成的地形和气候条件。(6分)

(2)有专家认为,盐沼是上天赐给柴达木盆地最珍贵的礼物,请说明理由。(4分)

篇7

患者,女,42岁。因“阵发性肢体痉挛7个月,左眼视力下降4个月”入院。病人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痉挛,表现为各个关节的屈曲,每次发作2~4秒后缓解,约半小时发作1次,昼夜均有发作,无不醒人事及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无好转,4个月前又出现左眼视力下降,无复视,呈进行性,同时出现右上肢的痉挛,偶尔左上肢亦有类似表现,且伴有与痉挛同时发生的左下肢烧灼样疼痛。病情逐渐加重,痉挛频率增加,几分钟1次,持续时间延长,lO~20秒/次,左眼视力进一步下降直至失明。3个月前,又出现步态不稳,到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给予甲泼尼龙240 mg/日,6天后改为泼尼松30 mg/日,以及γ-氨基丁酸(GABA)和卡马西平治疗,症状明显改善,步态不稳好转,痉挛减少,但左眼视力无变化。出院后症状又加重,再次治疗用甲泼尼龙、“德巴金”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断治疗收入我院。20年前曾患肺结核,经治疗已愈。10年前因“异位妊娠”行手术治疗,有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过敏史。其父亲患“风湿病”多年。

体格检查 体温36.1℃,脉搏6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70 mm 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四肢皮肤有红色小皮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脊柱、四肢无畸形。神志清晰,言语流利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判断力基本正常。左眼失明,右侧鼻唇沟略浅,吞咽无困难,饮水无呛咳,伸舌居中。四肢肌肉无明显肥大或萎缩,右下肢肌张力略升高,四肢肌力V级,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均欠准确,右侧肢体阵发性痉挛,全身感觉未查及异常,腱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120 g/L,红细胞6.34×1012/L,白细胞13.2×109/L,中性O.66,淋巴O.25,单核O.09;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4 mm/小时,血钾3.3 mmol/L,血糖6.9 mmol/L。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数O个,糖4.3 mmol/L,氯化物13l mmol/L,蛋白3.25 g/L未找到新型隐球菌和结核菌,细胞学检查见中小淋巴细胞2个,单核细胞1个。

入院诊断 阵发性肢体痉挛、左眼失明原因待查:①多发性化?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一次查房(入院第5天)

进修医师 汇报病历如上。

住院医师 该病人有如下特点:①中年女性,亚急性起病;②以反复的阵发性肢体抽搐和左眼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③体格检查左眼已经失明,右侧鼻唇沟略浅,右下肢肌张力略增高,右侧肢体阵发性痉挛,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共济运动差;④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增高,ESR 4 mm/小时,颅脑CT未发现异常,X线胸片见有钙化灶,脑脊液检查正常。该病人症状反复出现,累及部位较多,有视神经受累,有锥体束受累征象,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种疾病。

多发性硬化 经典的诊断标准是具备时间及空间上的多发性,该病人左侧视神经受损,锥体束有损害,空间上具有多发性,反复出现的肢体痉挛,用药后又缓解过程,病灶逐渐增加,由原来的一侧肢体发展到双侧,因而,可以说时间上也具有多发性,且曾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应该想到此病的可能。但是,多发性硬化病人多数在CT中会发现存在于中枢的白质的脱髓鞘改变,而出现肢体痉挛或癫痫发作者很少见,不支持该诊断。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检查、神经电生理,尤其是视诱发电位的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可考虑进行。

继发性癫痫 病人右下肢痉挛呈阵发性,每次发作持续2~4秒,自行缓解,后发展到多个肢体,且伴有烧灼样疼痛,随病情加重,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曾经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应用卡马西平、GABA和德巴金,痉挛症状缓解,支持癫痫的诊断,但仅用癫痫无法解释视力问题,可能是某些疾病伴发了癫痫,但目前应尽力寻找能完全解释所有症状的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人受累部位多,病灶较弥散,辅助检查有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X线胸片见钙化灶,提示以前有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可累及脑神经,并出现脑内局灶性的损害,故该病人应考虑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其是结核性脑膜脑炎的可能。但脑脊液无异常,颅脑CT亦无改变,目前不是很支持该诊断,但应注意鉴别。应该进行有效的辅助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反复多次的脑脊液监察等。

变性疾病 多于中年以后发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多个部位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病情多进行性发展,辅助检查中各项均可无异常表现,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时可以短暂缓解,该病人有多种临床表现,目前的检查除血象偏高外未发现异常,但在变性疾病中,累及脑神经尤其是视神经者并不多见,且变性疾病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诊断时应首先排除其他可治疗的疾病后才考虑这种疾病,目前暂时不考虑该诊断。

目前诊断上不十分明确,应进一步进行检查,治疗上只能对症处理,待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对因治疗。

第二次查房(入院第10天)

住院医师 上次查房后进行了一系列检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合物(PPD)试验(-);血免疫球蛋白:IgG 0.014 g/L,IgA 0.011 g/L,IgM 0.007 g/L。再次脑脊液检查结果为压力1 kPa(10 mmH2O),无色透明,蛋白质3 g/L,糖3.9 mmol/L,氯化物110 mmol/L,未找到结核杆菌和隐球菌。颅内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否能肯定是脱髓鞘疾病呢?目前诊断不明确,请主治医师帮助分析。

主治医师 大家忽略了本病例体格检查中一项重要体征――病人四肢皮肤有红色小皮疹。目前,病人病变的定位可能比较明确,主要是视神经损害和左侧大脑半球的损害,但定性比较麻烦,大家考虑到的脱髓鞘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我就不再赘述了。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和目前检查结果,我认为还应该想到2种疾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 该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是累及大、中动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早期常有发热、乏力、关节痛、纳差和体重减轻等中毒症状,数周或数月后主动脉弓及其大分支受累,产生脑和上肢供血不足的症状。病人常有ESR增快,轻度贫血、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阳性,病程进展缓慢,部分病人可无神经系统表现。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最传统和有效的方法。该病人发病以来,有轻度发热,皮肤有多发性的红斑,视神经有明显损害,有局灶性中枢性损害,白细胞增高;发病以来应用糖皮质激素曾一度缓解,应该考虑有无该病的可能。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应注意病人免疫功能和血管的检查。如ESR、风湿“八项”、血管炎“四项”、免疫“七项”,还应检查血管彩色B超,必要时可行心脏和大血管的CT检查。

肿瘤 病人以肢体抽搐为首发症状,病情逐渐进展,逐渐出现左眼视力下降直至完全失明。发生于眶上部的颅内肿瘤,有时可以出现一侧视神经的萎缩,而另一侧有局灶性损害,但是该病人无明显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无头痛、呕吐和视神经盘水肿,当然有些人可无此种表现,且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以部分缓解肿瘤病人的症状,故为排除肿瘤可行头颅CT检查。

这两点大家可能没想到,因此治疗上比较被动。依我所见,除对症治疗外,还应用一些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对于上述几种疾病均有一定效果,可以试用,进行观察,同时应该进行上述检查,尽早明确诊断,更好地治疗。

第三次查房(入院第l 7天)

住院医师 上次查房后,按照主治医师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栓查,现汇报如下:ESR 48 mm/小时;风湿“八项”:C反应蛋白(CRP)20.5 mg/L,明显升高,抗SSA(+);血管炎“四项”:抗心磷脂抗体(弱阳性),P-ANCA(+),C-ANCA(+);免疫“七项”:补体C3、C4下降,C3 0.78 g/L,C4 0.16 g/L;血管彩色B超示颈总动脉和髂总动脉壁增厚、粗糙,可见条索状强回声,血流阻力指数较高,符合大动脉炎的表现。根据目前资料,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现在想请教授就大动脉炎诊断标准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作以介绍。

教授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典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并不困难,早期表现为低热、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痛等病毒感染症状,后期由于血管狭窄或阻塞造成病变近端高血压和远端缺血,症状随受累动脉而变。可通过血管彩色B超和CT来辅助诊断,典型的CT改变为动脉壁增厚、新月征和钙化。

其治疗应分为活动期和稳定期2个阶段。活动期治疗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主要药物有四类:①糖皮质激素类:是最经典和首选的药物,在早期可抑制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在后期可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减少胶原生成,防止动脉壁瘢痕形成。一般采用口服给药用药3个月后或病情平稳后2周可以逐渐减量至停药;若糖皮质激素无效或停药困难,可应用免疫抑制药,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巯嘌呤或甲氨蝶呤等。②血管扩张药物:在控制炎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给予地巴唑等以扩张血管腔,改善缺血症状,但对于已

经狭窄的血管腔可能扩张作用微弱;③降低血液黏度的药物:可以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④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双嘧达莫(潘生丁)、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以作为辅助用药。这些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发热、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缓解。

在病情稳定期,可考虑手术治疗的问题。发生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产生严重的脑、肾、上下肢等不同部位的缺血而影响功能的病人,应手术治疗。一般手术应在病情稳定后半年甚至1年、脏器功能尚未消失时进行。手术方式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自体大隐静脉补片成型术。

最后诊断

多发性大动脉炎。

篇8

高中音乐;教学效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21-02

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面对这样科学、包容的指导思想,广大音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激活音乐课堂,提升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1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想要准确表达一首作品的情感内涵,光有热情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准确的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的分析和挖掘作品,对全曲展开分析,由最初的感性了解深入到理性的分析上去,由最初的感知情感发展到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全部思想实质,从而达到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解。歌词语言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下面以舒伯特的《冬之旅》为例,《冬之旅》的歌词由德文写成,德文从发音上来说比我们中文要简单的多,它的发音有明显的规律,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对语言的把握要十分的到位。对于德语的咬字,我们在演唱和朗读的时候,那些连在一起的单词千万不能断开读,因为歌词是诗歌,因此也要注意句子不要随便断开。这样音乐句和语言句才能配合的好,更加的融为一体,朗朗上口。在德语中,因为语种和诗歌的原因,歌词带有一定得诗歌韵律。尤其是在某些特别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单词和整个句子的“顿”或“藕断丝连”的感觉。启发学生在演唱时根据歌词的语境,仔细的研究,结合合理的换气,把握歌词语言的韵律,这样才能不会破坏乐句的完整性,从而使演唱的作品更加的动听,更加富有韵味。其次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2借助辅助鉴赏,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例如,在教材《生命之歌》一课中,除了课内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欣赏,还可以配合主题,给学生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地球之歌》MV,深刻的内容、具有感染力的歌唱以及发人深省的画面,会带给学生另一种震撼,更加深化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德育目标。又如,教材中李斯特的钢琴曲《钟》,这是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了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印象,在一系列聆听、分析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香港歌手李克勤的《我不会唱歌》,因为这首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正是改编自《钟》,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样,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刘欢演唱的《胡雪岩主题曲》,也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诸如此类的流行音乐辅助鉴赏,在很多的欣赏主题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流行音乐作品是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的,目的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笔者以为,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无论是主题鉴赏,还是辅助鉴赏,教师都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新课标》为准绳,精心挑选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流行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准确鉴别、理性对待流行音乐,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音乐类型,在音乐中感受真善美。

3加强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9

一、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人是替代不了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内容,否则,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更好的教学方法,都未必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对此问题,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往往是知晓的、明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要走进“死胡同”,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中去,要么一味讲解灌输,要么把对文本的解读的结论原原本本地、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让学生根本不用对文本阅读“咀嚼”就能轻而易举地“下咽”。久而久之,就培养出一批“嗟来之食”的阅读懒惰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观念陈旧,凭借经验去教学。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

(1)营造主体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这个主体意识是不是能很好地得到落实,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教学中是否有主体氛围。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愉悦的阅读氛围,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角色,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宽松的、愉悦的阅读氛围取决于老师的营造,所以说,老师应该具备这种营造氛围的能力。比如说,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我很注意“调侃”地说:“同学们,今天我准备当一回导游,让我带领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小兴安岭去看看,看看一年四季景人的小兴安岭……”这样一调侃,可以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阅读氛围,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人翁”意识就得到了认可,得到了强化,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坚决摒弃“领导者”角色,做一个“服务者”角色,做一个“志愿者”的角色,提升“服务”水平。一要多学习一些前沿的教学理论,为自己驾驭语文阅读教学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就有可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二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一些情况或感受,为阅读教学作个参考。三要发扬民主,增强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自己的事,不是老师的事,从而增强阅读文本的自觉性。四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比如说,在开学初上阅读教学之前,我就征求学生的看法,提出一个问题:您对这学期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看法或建议,希望您能提出来,供老师参考。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来,同学们情绪异常高涨,各抒己见,收到良好效果。

二、摆脱束缚,启迪学生多元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教学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没有“多角度”阅读,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有可能存在片面性,单调、狭隘、乏力的阅读教学就失去阅读教学的意义。而“有创意的阅读”就要打破陈规,跳出一定的框框限制,才有可能有所“创意”有所“突破”,形成自己对于文本阅读的独到见解。教师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引导者,担负着启迪引导的责任。这种引导,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通过老师的“启”促进学生的“发”,让学生在老师的“启”之下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的意蕴。比如说,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老师可以先根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要素,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去思考、去琢磨、去揣测,在思考、琢磨、揣测中理解文本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当场进行“理解”,从而达到“理解”共享,知识互补,提高理解能力的阅读教学效果。这三个问题,我是这样呈现的——①老师在出示课题“地震”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两字,你想到了什么?②老师在出示“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一句话时,提问: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③老师在最后一段文字的教学时,提问:同学们,是什么让父亲和儿子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三个“空白点”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阅读,多元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体验,促进学生阅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激励、如何唤醒、如何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阅读呢?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比如说,《少年闰土》这课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我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于是,在交流时,我又让他们演了一演。在表演、观看、评价的过程中,全班学生都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篇10

【关键词】教学实践 音乐生 声乐能力 演唱技巧 示范带唱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12-01

本人一直任教高三高考音乐班至今近二十年,在教学初期我并未能形成系统化的经验性教学,大约经过十年后教学上才逐渐成熟并摸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针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高考音乐生声乐科的能力,在此谨谈谈我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一:

首先,我所教学的音乐生都是由当时高一级或高二级时才组织并形成30人左右的音乐班。音乐生中没有特招人才,刚开始连音符和节奏、简谱和五线谱都不会。同时学生受港台流行音乐的影响,基本上不太喜欢视听与学唱民族或美声歌曲,会唱美声或掌握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很少,声乐基础普遍起点很低。

其次,学生由于文化科的学习压力,在高一、二年级真正能投入学习声乐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很是重要。

针对音乐生普遍声乐基础差,不会唱民歌与美声歌曲且时间紧的现象,我就每天上午以带唱形式让全班音乐生一起学唱大量的民族与美声歌曲,以余开基编著的《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为主,挑选一部分适合学生考试的歌曲,从易到难。每天最少学唱3至5首(泛唱形式,暂不要求背歌词旋律),在一个月时间里,音乐生基本上会演唱一百首以上的中外歌曲,这就大大开阔了音乐生的声乐视野,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声乐兴趣,也给予学生对声乐歌曲很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从学唱过众多的歌曲中选择自己喜欢演唱的、并且认为适合自己且有能力演唱的歌曲(当然,这要经过老师的引导),再开始精细练唱。

同时,在大量带唱教学中,对于每首歌曲的学习,我都会严格要求学生划着拍子先掌握好歌曲的旋律,把握歌曲的节奏,歌曲的表达情绪,熟悉歌曲的前奏与间奏。即通过学唱、练唱歌曲旋律来提高视唱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乐感与节奏感,实现了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视练等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二:

经过近一个月的泛学泛唱,让学生轮流在课堂上练唱表演,我逐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声乐特点与音乐能力,便开始以能力层次来分组进行精细教学。分优级、中级、弱级,因教学时间所限, 30多学生中我以3-5人为一组,采用小组课与单独课相结合的方法,每个小组上课时间约2小时。

首先小组一起做仰卧起坐或数数下蹲等加强肺活量的练习,大约十分钟后,学生整个状态会兴奋且心态放得很开。稍作放松后开始小组进行有声呼吸练习15分钟左右,练声曲初以常用且简单为准,基本如下:

其次分别逐个针对性地强化练声大约20分钟。在练声过程中对学生演唱嘴形、口腔与牙关、喉头的放松等要点逐步引导,并让小组成员相互比较交流,不给学生空洞的理论宣教。杜绝在教学中嘲笑打击学生,力求保持幽默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教学方法,每个学生单独教学时间大约30分钟。老师要在教学上做严谨的示范带唱,即对歌曲分乐句、乐段甚至难度高的地方分一小节来反复带动学生学唱,直至达到歌曲的演唱要求为准。老师带唱学生跟随模唱,体会正确的演唱和技巧这一过程极其重要。经过大约半年的严格训练,学生是会有很明显进步的。

教学实践三:

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对于如何选择合适学生演唱的歌曲,我总结出几点经验:

一、如何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

1.大多数考生经常选择演唱的歌曲不宜再选。因为评委一天要听好多考生演唱同一首歌曲,心里会烦闷且感无新意的,同时评委很熟悉这些歌曲,容易在考生间比较,对考生打分很不利。譬如有5或6人连续演唱《我爱你中国》,之后有一考生演唱另一首作品,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分数就容易打上去。

2.新创作推出的歌曲不宜选择。这些歌曲未能经过时间的考验,艺术性与欣赏性难于被认可;同时不要选择过于偏的歌曲,这些歌曲很少流唱,很少人听过,有陌生感,初听会让人有晦涩生硬感,或作品本身不足,学生如在考试中演唱这类作品是很难表现得好的,也不易被评委接受。

3.尽量选择名家名作。名家作品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创作旋律符合声音演唱规律,作品结构自然,评委在心里上也比较容易接受,不要认为别人演唱得好听的歌曲自己也去跟着唱,因为先适合别人,但不一定适合你自己演唱。

4.尽量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声乐能力的作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声乐特点,老师要十分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嗓音特点,了解哪些歌曲能力适合哪些学生学习和演唱。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歌曲中要力求扬长避短,尽量选择能掩盖缺点,能充分发挥学生声音优点的歌曲。

5.不选择超越自己声乐能力的歌曲。不要抱着搏一搏的心态,声乐能力有一个极限,超过自己的极限演唱就会力不从心,破音、失声、高音上不去等问题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所以尽量不要盲目追求演唱大歌曲,当然大歌曲演唱得好肯定能获得好成绩,但高中音乐生学习声乐时间过短,很多声乐基础还未能打牢,考试中演唱大歌曲往往吃力不讨好。

教学实践四:

学生声乐经过一年左右的专业教学,从泛学泛唱到精学强化,就临近专业考试的检阅了。

在考前要尽量多准备应考歌曲。我的做法是首先在考试三个月前,精选好约12首歌,经过强化教学,找出学生的不足或不适合点,在考试前二个月,从12首歌曲中再精选出约6首歌曲;再强化,再找差距与演唱缺陷,最后在考试前一个月,确定好3首歌曲,在以往的能力与熟练的基础上,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强化教授学生演唱好最终选定的考试歌曲。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每首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不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那么演绎歌曲时就会出现情感空白做作的“别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