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3:5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议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豹尾”又该如何打造呢?
一、前呼后应法
前呼后应又叫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等。这种方法就是文章的结尾再一次提出与开头相一致的主旨(或观点)来,以进一步深化主题,或者则干脆直接的将文章开头的主旨(或观点)再重复一次,以总结全篇等。这种结尾方法的好处在于,它不仅能使文章的主旨、观点鲜明突出,而且能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完整。如《说“安”》(北京考生)(05年高考北京作文题:说“安”)一文的开头:
“古来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我也认为:安家、安国必先安心……”
文章开篇以古论今,提出论点: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可谓言简意赅。接下从“志者,必先安心”、“治者,必先安心”、“智者,必先安心”、“知者,必先安心”四个方面来反复的论述中心论点。最后,文章又写道:
“安家,安国之人,必先安心。将心安如磐石的,是‘志者’;将心置若冰清的,为‘治者’;将心比做镜湖的,必为‘智者’;将心看似苍穹的,实为‘知者’。
安心、安家、安邦。然后安天下。”
本文的结尾将中间的每个层次小结成一句话构成排比,再次突出强调论点,很有说服力,同时又和开头相呼应,使全文构成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让人印象深刻,“豹尾”更是显而易见。
二、卒意显志法
此一结尾的方法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谓屡见不鲜,而贾谊《过秦论》的总结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一句,更堪称此类作品之典范。那么,古人为何会对此种结尾的方法如此青睐呢?原来,这种在文章最后才迟迟亮出观点的方法有一种夺人心魄的力量,就如同一种悬念、一种诱饵、一种铺垫、一种渲染。它要把读者的味觉全部调动起来,并随其一路走下去。直至最后,再陡地亮出谜底,从而使人猛醒,给人启迪。这种写法如今已为考生所广泛使用。如《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北京考生)(06年北京卷话题:北京的符号)一文,作品开篇抓住老舍先生的作品。从祥子写到王利发,再从老太爷写到沙子龙,借此来介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的一切。文章结尾便又这样总结道:
“于是,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为了北京历史与现实的,北京人眼里与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那么,本文的结尾到底又是如何卒章显志的呢?我们知道,老舍先生是一位热爱北京的作家,他的作品描绘了北京的世态人情,描绘了北京的文化风俗及北京城里各种各样的人物。我们从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老北京、新北京的一切。所以,老舍先生就是北京的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在北京人的眼里,老舍先生就是北京的代表,就是北京的符号!理解了老舍先生与北京的符号之间的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也便清楚了本文在结尾安排上的匠心独具了。
三、渲染烘托法
这种结尾的方法往往表现在修辞的运用上,如运用排比、反复强化气势,借助反问、设问彰显力量等。但不论采取何种修辞,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渲染烘托论点。如《心灵的选择》(辽宁考生)(02年全国话题:心灵的选择)的结尾:
“于是,我们向着蓝天,对着大海一吐心中衷言: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成熟。但我们自信。因为那是我们心灵深处永恒的选择!”
篇2
关键词:阅读习惯 论述文解题 技巧
一.强化学生的答题习惯
1.静心读题的习惯
俗话说:“心不静不读书”,很多学生在高考的过程中都存在一种偏急的心态,主要是担心答题时间不够,再加上论述文难懂,而不能静心的认真阅读。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疏解学生紧张急躁的情绪,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耐心把文章看完,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提高阅读效率。根据近几年广东语文高考论述文的解题经验,发现很多时候答案就在文中,只要静心阅读,细心分析筛选就找到答案,如果阅读时心浮气躁往往容易看漏重要信息,影响答题效果。
2.带问阅读的习惯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初读论述文时毫无目的,第一次读只是出于答卷的本能――看内容。这样阅读对答题毫无帮助,也浪费时间。因此我们强调学生阅读论述文时,一定要先看看解题要求,了解文章的大致思路和关键内容,根据所要回答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边读的过程中边划起相关内容,如找出文眼、中心句子、关键字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3.分析比较的习惯
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比较是正确答题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论述文的选择题就要强化分析比较。从过往的广东高考题研究可以看出,论述文选择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项意思都相近,只有一两个字的差别便扭曲了句子的原意,有时因果颠倒、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容易混淆学生的判断。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学生一定要勤于分析比较,多加思考,实在是无法分辨的,一定要多读几遍,在原文中找到正确答案为止。
二、运用技巧准确把握文意
学生知识面和阅历的局限性,加之论述文的理论较强、专业词汇较多,不容易把握论述文的文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技巧分析文章,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教师之前应该向学生强化议论文的结构规律知识: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让学生清晰分析思路和方法。
我们以2007年广东高考题论述文《创新与想象》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读懂”。
1、首先整体阅读文章,把握语言材料,弄清文章结构、中心论点、论证结构的特点、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的特点、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文章新见解、新技术、新成果等,阅读时还要了解文章说明的对象的价值、作用、意义。
2、辨别文章重要文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等。理解文章的主要思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议论文的中心句或分论点多数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如在《创新与想象》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文章的总论点和分论点,理解本文主要讲艺术和科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感知到作者认为任何的创新都离不开科学的逻辑推理和艺术的想象创造力。
3、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性质、逻辑关系。按照文章的论证结构进行分层、并列,根据文章的内容,紧扣论述对象,分清时间、空间或事物发展来进行逻辑的划分。
在2010年广东语文高考题论述文《不可无“我”》中,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概况每段的大意,概况出①艺术活动中要有“我”的思想感情;②不能忽略“非我”的现实;③艺术创作要从“我”转为“非我”,反映客观现实;④艺术创作中要有“我”的思想感情;⑤以表演艺术辩证“我”与“非我”的关系;⑥艺术欣赏时保持“我”的个性;⑦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都要有“我”的体验。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第1~3段讲艺术创作中的“我”与“非我”的区分,两者要兼而有之,第4~6段以举例的形式分别阐述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要保持“我”的思想感情,第7段是对4~6段的总结。这样一来,不仅对文章的思路一目了然,又掌握了论证的逻辑关系。
4、辨别文中标志性词语。可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关联词、过渡词、指代词,还有修饰限制词、分类列举的词等。有时表因果、转折、并列、递进或分类分层、举例的词语,也很重要,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思路、避免逻辑错误。
篇3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因此,色彩更是观念上的。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得民间艺术中色彩表现出了很强的审美特征和感情特征,这从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所谓观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被淳朴的理解为吸福纳祥,消灾辟邪等传统的世俗目的。从而形成了民间艺术中火红喜庆的特色。很多的词语如万紫千红表现着喜庆吉祥的含义,还有很多描述色彩的词语,一般来说都是图个吉利,很多的描述色彩的词汇已经成为观念上的造型语言,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其在陶瓷艺术品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陶瓷设计将本民族的观念和信仰加之其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大大超出单纯色彩所能传达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色达意”的效果。
二、民族艺术在陶瓷艺术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比如:剪纸、漆器工艺、编制、绣花、彩绘等等都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必须加以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中有非常多的图案,每种纹样,每一幅画都不是单单存在着的,其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美丽的色彩图案,而是蕴含在其中很厚的文化气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中,其不断被传承和发展,一路上记录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坎坷经历,与外部民族交流的成果。就像一本历史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挖掘。在陶瓷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将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图案植入其中加以利用,以提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通过刻、划、剔、釉色等传统工艺程序,让陶瓷艺术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感召力。这种将民族美术语言与价值实践统一起来的活动是一种装饰艺术,是民族艺术图案的传承和创造应用,充分体现了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精神。所谓剪纸艺术,其包含的领域非常广泛,有着很多的表现手法,比如:阳剪法、阴剪法、剪影法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些美妙的神话传说。剪纸艺术中多样的题材包罗万象,其中很多不单单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和描绘,而是具有很多特定的含义,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设计中,最早是出现在晚唐时期。通过两次釉色而烧制成的陶瓷制品,呈现出有层次感的花纹,具有剪纸的效果,其画面有层次感,视觉效果很好。现代艺术家们通过一些新的方法将剪纸和陶瓷结合到一起,然后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造出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结合了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思维途径。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语言更是艺术的语言,人们可以将感情寄托其中,将生活中感情物化。成为劳动者和造物者通透的桥梁和纽带,把人类的创造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民间艺术是一种和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创造方式,可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社会生活。民族艺术的创作和思维方式、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也独具特色。一般来说陶瓷艺术和民间艺术史同根的,在原始社会中陶片上的各种图案、符号,具有标记某种意义的作用。由于民间艺术所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可以为陶瓷艺术品的设计提供极其丰富的养分和经验借鉴。
三、吉祥图案的寓意
所谓吉祥,意为美好的预兆,吉就是福善的事情,祥就是嘉庆的象征。吉祥的图案可以使用花鸟、走兽、人物以及一些吉祥的文字。这些文字可以是吉语、谚语甚至是一些神话故事为题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比拟、象征、双关、隐喻等修辞手法,形成“一语一图”的民族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展现人们的幸福快乐,还可以寄托愁思,表达对长寿的向往,以及各种吉祥喜庆的理想。可以这样说,吉祥在我国是一个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主题,同时在陶瓷艺术的设计中吉祥必须体现出来,很多艺术家通过谐音、比拟、寓意等表现手法,来展示现代陶瓷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特征。所谓象征,就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态、色彩、习性等,使用其相似或者相近的含义。比如:鸳鸯象征着爱情,牡丹象征着富贵,竹子象征着君子,莲花象征着高洁等等。谐音原本是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民间通过谐音的方式表达吉祥,比如:在结婚的时候,会有枣,寓意为“早生贵子”,人们在吃饭的时候通常会有鱼,其寓意为“年年有余”,年糕的糕与“高”谐音,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篇4
然而在语言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在提问的原则、提问的切入、提问的艺术和提问的方式上仍存在偏差。教育需要智慧,教学需要策略,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应把握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观察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不同方式,尊重并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能力和差异,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及时调整课堂提问策略,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发挥语言活动的独有魅力。
一、精心设计问点,有效切入
1.激活兴趣,学意盎然。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提问是找准切入点的前提。所谓兴趣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提问,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
2.把握目标,突出重点。对目标的把握和重点内容的理解,是找准提问切入点的关键。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分析、研究教材、找出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如在讲述活动《小老鼠去旅游》(教师重点是引导幼儿根据具体情况动脑筋、想办法。)中提问:“小老鼠在大海别饿,它就把西瓜船吃了,可天马上就黑了,小老鼠想回家了,怎么办呢?”
3.设置矛盾,发散思维。在矛盾处提问,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即引发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使孩子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促进、发展和活跃幼儿的思维,从而调整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二、灵活运用问法,巧设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创设情境是教师通过语言的声调、感彩或设置形象的场景,激起幼儿的情绪、情感及丰富的想象,使其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感受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以角色的身份介入使幼儿置身于情境之中。
2.换位思考,引发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验角色的行为和心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较为合理的假想情节,在满足幼儿好模仿的心理的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3.联系设问,经验迁移。根据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孩子们积极讨论,使孩子们从事物的不同侧面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维。
4.故设悬念,展开联想。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够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从“悬”中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促进幼儿积极思维。幼儿通过观察体验作品中角色的行为、背景状况,调动生活经验,思考作品内涵、人物心理活动等,在创造性的想象空间将思维引向深入。
如《母鸡罗斯去散步》,当讲述到“母鸡罗斯太太去散步,狐狸跟着罗斯太太经过了草堆、奶站,又来到了菜园”的时候,我故设悬念:“母鸡罗斯太太会有危险吗?”“在菜园里狐狸又会遇到什么状况呢?”引导幼儿展开联想,讲述或创编故事结尾。
三、及时反馈信息,答疑解惑
1.问随脉动,有的放矢。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活动中出现的具体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常常会生发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应有意识地筛选一些满足幼儿探索欲望且能增加幼儿经验的问题,及时作出回应,加强师幼间的互动。
2.反客为主,答疑解惑。问的艺术,既是教的艺术,更是学的艺术,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孩子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恰恰说明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提问,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提问,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幼儿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理念,让孩子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和能力。
3.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教师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表现为对无法预见的情景进行出乎意料的塑造,表现为临场的随机应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提问中,教学情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教材、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对话”意义上的课堂提问,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因为幼儿会带着富有自己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提问,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复杂和多变的特性,这需要教师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地扭转尴尬局面,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如看图讲述《心情预报》:孩子们在“森林心情播报站”的播报中得知狮子生病的消息,纷纷根据老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进行了想象表达,讲述了各个小动物关爱狮子的不同行为。就在这时,涵涵的发言出乎大家的意料。
涵涵说:“大狮子会吃掉小兔子和小动物们的。”听到这个问题,我立刻怔住了,丝毫没有想到此时孩子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微微停顿后,我将问题抛给了孩子们。
师:“这里的大狮子会吃掉小动物们吗?为什么?”
幼1:“不会,大狮子生病了。”
幼2:“大狮子被狐狸拔掉了牙齿,不能再吃小动物们了”
篇5
彩画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建筑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0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古人曾用丹粉涂刷在木构部分。《论语•公冶长》一书中提到管仲家的装饰———“山节藻”,刻着山岳的斗拱即为山节,而绘制着水藻的梁外的柱子则是藻。秦汉时期多用龙纹、绵纹和云纹作为建筑彩画常用图案形式。佛教在我国兴起之后,影响了南北朝时期的彩画,其绘制的图案吸收了佛教元素,增加了卷草、宝珠、字、莲花等图案。汉代的建筑彩画已非常发达,其彩画主要绘制于门楣、藻井及柱壁之上,色彩多用对比色,常用的色彩是石绿色和朱红色,利用两者冷暖关系、明暗关系以及对比色关系相互映衬,绘制手法上色彩多均匀涂色,“文以朱绿,饰以碧丹,光明熠熠,色彩斑斓”,正是对汉代宫廷装饰彩画的真实描写。西晋的彩画受当时新兴佛教的影响,佛教常见的象征元素如宝瓶、双鱼、法螺等被彩画艺术所吸收,并作为新兴的图案纹样,在此之后,秦汉以来的建筑彩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建筑彩画色彩选用上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隋唐期间的彩画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彩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图案绚丽多彩,色彩极其丰富,绘制技巧空前精湛,各种多彩的纹样相应而生。著名的“五彩间金装”的精致纹样就是在隋唐期间绘制而成的,该作品呈现出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美好景象,同一时期,栩栩如生、活泼形象的鸟图案、兽图案纹样显现在了建筑彩画内容之上。建筑彩画进入成熟期是在宋代,当时的彩画颜色分九种,其中以红、绿、蓝三色为主,用退晕的方法表达颜色的深浅,图案也高度程式化,此时的彩画施色上常用的是六种形式,六种彩画形式代表的是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在构图上弱化了写实性题材,更注重的是纹样的装饰效果,从而也使施工的进度加快了,彩画的纹样更加绚丽多彩。元代多发战争,但短短的一百年,我国古建筑彩画发展在此期间与宋代彩画相比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创造除了梁枋彩画的基本格局,其彩画色彩使用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调为青绿色相间,以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对图案进行边线勾勒处理,在此工艺描绘下的彩画形式带给人们的是清丽的、素美的、强烈视觉冲击的艺术享受。另有雕刻装饰艺术融入了建筑彩画之中,成为一种新的绘制元素也首创于元代。
进入了明代、清代,绘制于建筑之上的图案形式更加精致,绘制技巧更加成熟、进步,其装饰艺术效果更加突出。明代建筑彩画逐渐开始规范,并进入成熟期,同时进行了严格的等级划分。清代彩画技术继承并延续了明代技术工艺,但在技术上进行了提升和改革,并形成了整套施工规范,规范对彩画绘制前期及过程诸多方面进行了严格要求,包括整体用金多少、整体基调、施工工艺、绘制内容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明代、清代的建筑彩绘特点就是更加制度化、标准化、程式化。清代宫殿、楼阁中绿色、青色的冷色调为基调的彩画形式,描绘出了古宫殿建筑的光彩夺目、美不胜收。这种基调的彩画也成了清代宫廷建筑的典型代表。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代表着清代彩画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分别象征着富丽堂皇的、清丽的、灵活可爱的三种基调,从而用以区分不同建筑的等级。同时,到清代时期,建筑彩绘发展到顶峰,绘画内容上开始将山水和楼阁结合在一起,突出磅礴的气势。
彩画中蕴涵的中国文化
(一)“礼”观念的体现
古代的中国,人们崇尚的是儒家推崇的“礼”,“礼”作为最高精神意念指导影响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建筑的规划、建造,无疑也要听从“礼”的安排。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彩画,就其色彩、装饰方面都体现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各朝代相关书籍、文献中都可翻阅到对用色的严格限制,对建筑细节雕工工艺也有明文的规范,周代时,统治阶层就已利用色彩限制礼法,把青色、红色、白色、黄色及黑色五种颜色称之为“正色”,并以此五种颜色象征尊贵。战国时的帝王宫殿运用鲜艳的色彩彰显统治阶层的显著地位。彩画到了明代、清代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色彩的等级划分及彩画绘制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彩画的发展反映出中国建筑艺术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颇深。
(二)彩画中的象征意义
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六书”中就有记载,“六书”中将造字方法进行了归纳,“指事”造字法就是运用各种象征性的符号来代表不同的汉字。也就是说,象征文化已深深渗透在我国的古建筑艺术之中。从整体构造到细节描写,从建筑方位到色彩描绘,各种象征意义蕴涵在我国古建筑的多个方面,而彩画中蕴涵的象征含义,更多的体现在不同内容和绘制图案形式、选材之上:
1.象征权利与地位。龙凤作为权利、地位的象征,常被用来作为统治阶层的各种装饰用题材,而宫殿中建筑彩画的主体内容也是龙与凤。龙的权力、富贵的象征地位早在周代就有了,代表的是帝王。后来,龙被民间想象成了神,认为龙是万虫之首。佛教也将龙奉为尊位,用以护法。龙在唐代、宋代用以象征风调雨顺、祥和福瑞,到了明代、清代则用以象征皇权。几千年来龙常常成为中国奴隶、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因此,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凡是与他们生活起居相关的事物均冠以“龙”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寓意,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用于象征皇后嫔妃。
2.象征喜庆、安康。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追求祯祥、平安的美好愿景,我国民间善于用各种纹样来预示美好的生活和吉祥太平的景象,这也包含着绘制于建筑之上的图案。灯笼锦的纹样出现在宋代,其图案纹样为灯笼,用以象征年谷顺成,风调雨顺。这些预示着年谷顺成的吉庆纹样,成熟发展于宋代,明代、清代时,发展成“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构思设计。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万事如意的期待。寓意的多用方法:葡萄图案寓意子孙多多,仙鹤多指长命百岁,牡丹多指多福多贵,鸳鸯多用来比喻夫妻白头偕老等。谐音常用手法:用蝙蝠、梅花鹿、寿桃的谐音表达福禄寿的含义;梅花枝头之上的喜鹊用以形容喜上眉梢;而“金玉满堂”则用数尾金鱼来象征等。图案纹样也有其象征意义:回纹代表连绵不断,子孙万代,吉利深长,富贵不断,此外还有寿字、福字、喜字等常用于吉祥图案中的文字,用于表示对幸福、富有、长寿和喜庆之向往。
3.象征品格情操。古人信奉君子有道,在彩画艺术中,常体现其抱负、理想、品格和高尚的精神情操的多是一些植物纹样装饰。人们熟知的松、竹、梅的纹样,各自代表着坚贞不渝的意志,象征脱俗的高风及傲雪凌霜的气节,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被誉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也分别代表了高洁的品格。中国古建筑中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极其深邃的,代表的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美学特征。不管从建筑的布局规划来看,还是建筑细节描写,单个建筑的造型艺术,都呈现的是先人独有的审美取向,这与国外建筑形式大相径庭。我国的建筑艺术多追求的是内在的美,内在的精神力量,讲究和谐,讲究神韵。
篇6
艺术从表面上看来是超脱在社会经济之外的,但是,纵观古今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的最终评判标准还是其经济价值,即艺术品的价格。赋予艺术品经济价值,既是艺术家们辛苦工作的回报,也是评价艺术品品质的标准。对于工艺品来说,其经济价值的展示,也是艺术品质的重要特征。
2工艺品展示的基本途径
2.1橱窗展示
随着近代商业的繁荣,商品陈列装饰技术已经成为一门视觉科技学科和空间科学技术。这个世界有商品存在,商品陈列装饰就必然存在。近20年来,商品陈列装饰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被广泛重视和应用,成为一种体现国家素质、人文进步的表现,更是商家们的一种更高级的竞争手段。橱窗展示能够使商品的优势完全展现在人们面前,橱窗展示吸引人们目光,赋予商品视觉美感的用途也被工艺品展示所吸引。在许多旅游城市和工艺品产地,橱窗都成为展示当地特色工艺品的主要形式。
2.2展台陈列
展台陈列即通过类目分明的,将工艺品搁置于与观赏者有距离的位置,以一种顺序陈列的方式展示在室内或室外,使工艺品能够为人们所观察和欣赏。展台陈列经常用于博物馆的工艺品展出和商店的工艺品售卖当中,这种陈列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工艺品呈现在人们面前,适合于数量较多的工艺品同时展出的情况、
2.3布景展示
展示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场所”,将需要传达的信息展现在公众面前,而且这些信息必须是在空间中进行传递的。无论在展示设计的概念、展示设计的本质和特征上,还是在展示设计的范畴以及展示设计的程序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为了使大型的、具有某种环境营造价值的工艺品的作用凸现出来,使用布景进行工艺品展示也是必需的。例如,步行街、公园等处常见的雕塑艺术品,就是以城市环境或公园环境作为布景,进行工艺品展示的过程。
3工艺品的艺术品质与其展示之间的关系
3.1通过展示烘托工艺品的艺术品质
不同的工艺品展示方式都能够起到烘托工艺品的艺术品质的作用。从工艺品的审美品质角度来看,一件精美的陶瓷工艺品被束之高阁,就不能使欣赏者对其形成全方位的观赏,而工艺品之美也无法实现;一件适合于公园、小区或城市广场的雕塑工艺品被摆放在室内,可能会让人觉得突兀,工艺品对环境的点缀作用以及借由环境布景能够传达的工艺品的人文价值以及情感价值也会被削弱,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合适的展示方式能够使工艺品的审美品质完全表达出来;另外,工艺品展示有提高艺术品经济价值的作用,优美的橱窗设计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使工艺品更有机会实现其经济价值,而展台型的展示则直接标示了某些工艺品“价值不菲”。陈列在普通玻璃柜子里的珠宝首饰、陈列在古玩店里的文件,与大商场里在各种高光照耀下的珠宝饰品、陈列在防盗展台中的文物相比,其经济价值的区别也一目了然。
3.2合理的工艺品展示成为其艺术品质的一部分
工艺品的艺术品质通过展示方式得以完整表达,反过来,工艺品展示也能够成为其艺术品质的一部分,这在橱窗展示和布景展示中比较常见。橱窗展示设计已经成为视觉艺术的表达形式,精心设计的橱窗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工艺品是其中的亮点。在旅游胜地购买当地工艺品的大多数游客,都是被精致的橱窗所吸引,被游客们带回家的工艺品,不仅实现了其自身的审美品质和经济价值,还使观赏者能够适时记忆起购买时的橱窗展示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这意味着,橱窗展示本身的艺术价值,也通过工艺品艺术品质而传达出去了。布景展示的方式除了使工艺品自身的艺术品质能够表现出来之外,还能够借由艺术品质的实现,使整个布景带给人们更多的审美感受。例如,陈列于住宅小区的景观小品,如路灯、花坛、门牌号等,都属于实用性工艺品,这些工艺品的艺术品质要靠小区整体的布局和规划风格作为布景进行展示,而一旦这些景观小品的艺术品质得以表达,小区也会形成一种整体的艺术风格,这是工艺品为布景空间艺术品质提升带来影响。
3.3工艺品的艺术品质提高促进工艺品展示的发展
工艺品展示行为并不是现代才有的,自从工艺品诞生的那一天起,展示行为也随之出现,有些陈设类的工艺品,其本身的使用途径就是为了观赏、把玩,实际上也就是通过展示表达其艺术品质。但是,工艺品展示的途径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玉器和瓷器,在没有被判定其艺术品质之前,多有被埋没的情况发生;在雕塑艺术没有发展到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审美价值的时候,布景类的展示方法也并不多见。因此说,工艺品的艺术品质提高,是促进工艺品展示发展的一股动力。
4结语
篇7
但总体说来,这些材料大多仅停留在支离破碎的描述中,更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嫌,结果使如此错综复杂的舞蹈起源问题,遭到了如此轻率的简单化待遇;而在更加广阔的范畴中,这些学说对具体论述对象的生态环境,文化习性,美学特质,运动习惯等许多关键性的方方面面,则缺乏搜集的意识和严密论证,最关键的症结还在于,这些学说论及的都只是舞蹈起源的外在,虽然举足轻重,却有严重的缺陷。
研究和阐释舞蹈的起源,绝对不能忽视其“内在根据”。只有“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这两方面的情形都烂熟于心,才能最终把握舞蹈起源的真谛,使这个专题的研究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所谓舞蹈起源的“内在根据”,指的是人类那身心合一的物质条件,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和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三种与生俱有的内在因素。
舞蹈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是表现人的诸多复杂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的艺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就是意境。
一件成功的舞蹈作品,总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一句话:有意境。美的意境需要眼光独到,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抓住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筛选,发展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于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脱颖而出。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和欢迎。
舞蹈的意境有许多种,第一个是心态意境。心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喜怒,哀乐,忧愁,烦躁等心理活动的表露形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复杂多变,在一定的范围里,标志着社会某一个民族或个人的精神斗志。
第二个是生态意境,舞蹈从乎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状态起,就由各种物体打击出各种节奏想伴随,而打击出来的各种节奏也正是音乐的原始状态。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更是与音乐难舍难分。好的舞蹈构思创作出好的舞蹈音乐,好的音乐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舞蹈音乐属于音乐的一个品种,但它通过音乐塑造的时空和舞蹈的形体动作珠联璧合,使观众同时从听觉和视觉两条审美通道去欣赏同一作品。
三是情态意境。情态,顾名思义是指“情”和“景”的交融,“情”是人所为,“景”是客观存在,两者统一形成动态情势。当人与景观产生联系融为一体时,情态便在情景交融中自然结合,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
舞蹈艺术和其它的艺术门类一样,在建构自己的艺术大厦时,情要真,意要深。而情真需要创作者对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意深则需要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有高屋建领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情真意深,形象必然丰满,作品的哲理品格也便会透过情节自然浮现出来。
现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这种以整体探索、整体品察、整体把握为背景,将哲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毕竟在更清醒的理性和更深沉的情感上观照了人类整体,而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
篇8
动画中的角色相当于影视中的演员,它是动画片的灵魂,所以动画中的角色就决定了动画片的质量。动画中的各种角色是推动这个动画片故事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靠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动画角色才能完成。一个好的动画角色对于动画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的动作、语言、个性等方面都能够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带给观众乐趣,成为经久不衰的形象,这些成功的动画角色往往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传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例如,大闹天空的孙悟空有着很强的中华民族特色;《怪物史瑞克》中驴子的形象体现了美国民族乐天、幽默的特质。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有着非常浓厚的新疆民族特色,它的形象在观众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代精品动画。这些有着民族特色的动画角色在深受观众喜爱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应的商业开发,这对动画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事实这证明了一个优秀的动画有着非常好的产业链,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二、传统动画的审美价值
我国的审美思想于西方有着不同,它自成体系,有着不同于欧美的审美观念,在我国主要是主张儒家的“中和之美”,同时还有道家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审美观念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后期主要有宋代朱熹“文以载道”的审美观,清朝王国维“意境说”等等,这说明了我国的审美观念、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什么观念总是在去想相同,在动画产业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国的动画作品体现出我国民族传统的审美观,而日本和美国的作品也是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观。我国的动画中力求突出我国的一些传统因素,例如:皮影、十二生肖、武术动作、京剧脸谱、剪纸、中国传统服式、亭台楼阁、舞狮、太极八卦、梅兰竹菊、祥云图案等等。在日本的动画片中角色的设计方面和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总是把一些正面和反面的角色,都设计成很唯美,在很多动画片可以看到日本的审美观念,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更为明显,它总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充满了感伤、绝望的情怀,人与自然的空间是互相挤压,人类总是无知的侵犯自然,而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审美观念是和日本地理位置和传统的观念息息相关的。一个民族的社会观念、文化底蕴、哲学观等都会在动画中体现,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动画特色。
三、传统动画的人文价值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它富有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在表达某一个故事时它往往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不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动画,总是缺乏一种内涵,例如美国拍摄的中国《花木兰》这个动画片中,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故事,不同的民族来拍,其中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就会截然不同,总感觉少了一份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美国的《花木兰》他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故事本身宣扬的“忠孝”截然不同,这就是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而造成的不同的结果。美国的动画片总是给观众一种诙谐轻松的感觉,这也反映了美国这个民族在生活中的诙谐幽默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特质,例如美国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和杰瑞总在追逐,一些搞笑的动作和滑稽的表情,给观众一种轻松的心情。但是在我国传统动画中,必然展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同时这些传统美德有其文化根源。
四、传统动画的娱乐价值
动画的主要功能是满足观众在工作之余的消遣游戏为主要目的,它主要包含了诙谐幽默、解构权威、轻松明快、平等色彩等特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人们更需要娱乐精神来抚慰,这就需要不同的动画片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这在日本动画片中做的非常好,动画片不仅仅是儿童的专利,他同样也是成年人的精神食粮,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面前,越来越需要娱乐精神对于精神的抚慰。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娱乐文化正在成为一种产业和消费。很多传统的动画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动画也不再是儿童专利,他正在小青年中年人方面进行发展,这对动画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空间,它不仅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娱乐的效果,很多动画片对人们的教育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观众在美国和日本商业性、娱乐性的动画影响下,审美需求倾向动画片带来轻松,而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我国传统动画虽然不像美国动画把娱乐性放在首位,但仍有许多作品带有娱乐的因子。
五、传统动画的现代意识
传统的动画作品中融入进现代意识,能够给动画带来新鲜的血液,是动画产业焕发出光彩、更好地被人们接受。这在每个国家都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我国的传统动画主要体现了我国的传统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很多带有新思想的作品,《喜洋洋和灰太狼》这部作品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一些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同样在美国迪斯尼的动画历经八十多年而始终在国际动画舞台上占据领先地位,多数动画片都能受到观众的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迪斯尼一直在与时俱进,动画片没有墨守成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注重加入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精神。从片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可以看到这一特点。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白雪公主善良、柔弱,符合了当时的时代审美趣味。美国动画片梦工厂《怪物史瑞克》的女主人公菲欧娜也不再像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们软弱、被动的形象,而是独立、刚强、主动追求幸福,完全是一幅现代社会中的都市女性形象。而到了1998年《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一改柔弱形象,而是坚强、独立、好强,具有现代都市女性的性格特质。
六、结语
篇9
(一)叙事角度的转换体现了现代主义叙述风格在《夜色温柔》中,菲茨杰拉德彻底抛开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者的叙事角度,以频繁转换的视角来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体现现代主义叙述风格。小说开篇从电影演员玛丽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迪克夫妇奢华的生活和迪克的绅士风度,年仅18岁的玛丽无法判断迪克夫妇之间的关系,但她觉得“他们之间存在某种亲昵的关系”,“他们似乎过得很开心”,这种幼稚的话语符合涉世不深、头脑简单的少女语言特征。
当迪克沉迷于玛丽的美貌难以自拔时,小说以迪克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他痛苦、彷徨、矛盾、消沉、复杂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了他是怎样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精神病医生转变为一个道德堕落、染上酗酒恶习、精神死亡的人,深入剖析了他不断失控的自我意识和心路历程。频繁转换的视角不仅揭示了玛丽的纯真、迪克的内心矛盾和道德困惑,而且体现了作品的现代主义叙述风格,但在视角转换过程中,最具现代主义特征的则是作品中连绵不断的意识流叙述手法。如在作品第二部分长达3000余字的书信中,菲茨杰拉德以意识流的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尼克尔杂乱无序的心路历程、她与迪克结合的历程以及生父给她造成的人格损毁。
在第二部分第十章,菲茨杰拉德又以内心独白的方法向读者展示了迪克与尼克尔婚后的生活经历和双方在许多问题上的分歧,此刻菲茨杰拉德从作品中完全隐退,让尼克尔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思想,这种意识流叙述手法为作品增添了无限的现代主义特色。频繁转换的视角不仅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描述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现事件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而且有助于淡化情节,形成交错式的叙事方式,真实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备现代主义注重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倾向性。
(二)巧妙的时空处理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时空传统小说往往在开始时由全能叙述者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对人物、环境和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出详细的交代,与这种线性叙述模式不同,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则按照人物意识流动和人物的主观时间任意组合结构,这种完全打乱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心理时空代替物理时空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传统小说写作的时空顺序,发挥了时空在支配和渲染主题上的重要作用,体现出现代主义艺术时空的独特处理手法。在《夜色温柔》中,菲茨杰拉德以插叙、倒叙、内心独白等方式来叙述漫长的故事情节:小说第一部分详细地描述了迪克与妻子尼克尔在法国度假的生活;第二部分先以倒叙手法叙述了迪克与妻子相识、相恋的故事,而后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恩怨,随之,故事又回到当前迪克的堕落、沉沦,迪克与妻子在德国和法国的旅游度假以及在法国的彻底分手。整部小说钟表时间与心理时间相互交错,跳跃式时空组合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时空设置,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现代主义艺术时空。此外,美国学者玛丽·伯顿认为,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主题上,《夜色温柔》的结构都完美地体现了心理疗法的情景。小说第一部分展示了迪克与人相处融洽,带给人们幸福,是一个完美的魔术师式的人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第三部分,他不仅荒废了人生最美好的、最有创造性的年华,而且成了一个酒鬼、堕落者和无能者。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在形式上构成了平行关系,在结构上起着平行和平衡的作用,这种独特的结构与空间形式形成了巧妙的时空相关性,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二、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新颖的零度结尾
(一)塑造幻灭的主人公体现现代主义人物典型传统小说在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影响下都是通过对正直善良、无私无畏等崇高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体现社会的卑鄙、残暴,表现善与恶、美与丑、爱情与自由等题材,现代派作家则通过对痛苦、病态自我的表现来反映人的异化感、焦虑感和绝望感。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人们很难看到幸福的结局。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倾尽所有追求的“美好爱情”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幻想而已。在《人间天堂》中,主人公在经历了迷惘和幻灭后终于认识了自己。在《夜色温柔》中,这种对梦想的追求与破灭表现得更为深刻,如主人公对玫瑰色梦想的追求以及幻想的破灭,展现了主人公无法压制的绝望情绪。《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迪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善良正直、完美的人,他将爱情与理想抱负结合在一起,将他与尼克尔的婚姻作为追求理想的赌注,但沃伦家族的钱势、尼克尔反复发作的精神病、电影明星玛丽的美惑以及他内心矛盾和道德困惑的不断加剧,终于使得既努力保持经济与人格独立,又竭力维系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的迪克染上了酗酒的恶习,一个成熟稳重、温文尔雅、带给人们幸福的魔术师式的人物最终衍化成一个可怜的堕落者。身处异化和充满幻灭感的社会环境中,美好的理想和抱负都已灰飞烟灭,迪克———梦幻世界的“治疗者”却成为这个世界的牺牲品,在尼克尔与他离婚后,迪克只身回到美国,最终成为尼克尔“记忆地平线上一个越来越模糊的黑点”。作为作品中的典型主人公,迪克理想的幻灭是美国时代生活与感受的真实体现。
(二)新颖的零度结尾凸显了现代主义象征主题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既是形式对内容、有形对无形的一种表现,也是对作品精神意蕴和题材意义的超越。在《夜色温柔》中,菲茨杰拉德成功地运用象征手法来揭示人物隐秘的情感,赋予小说巨大的语言艺术力量。小说的书名宣称夜色是温柔的,作品中温情脉脉的“黑夜”与“黑暗”代表着梦想世界,却缺乏活力,象征严酷现实社会的“白昼”与“光明”却生机勃勃。黑夜与白昼、黑暗与光明的对立不仅象征着截然不同的世界和两种相互对立的观念,而且将作品划分为以尼克尔内心独白连接起来的两部分。故事开始部分,白天灼热、刺眼的阳光炙烤着孩子们的草帽,在海滩上游玩的人们不得不撑起遮阳伞,整个城市令人沮丧,天气犹如一张旧照片,黯然失色,这种景象令人感到痛苦和恐惧;相反,柔情似水、冲动的夜色带给人欢乐、梦幻和遐想,但黑夜并不比白天更美好,白昼虽然是现实残酷的,但是充满活力;黑夜虽然是悠闲迷人的,但是缺少生气,它掩盖了白昼暴露的社会现实,容易使人脱离现实世界。正如作品在多角度刻画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后,迪克悄然消失在西部温柔、迷惘的夜色中,在悲风中缠绵地倾诉着悲哀秀美之诗。他犹如一只受伤的夜莺,身心俱残地回到西部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医生,黯然消失在温柔哀伤的夜色中。这个曾经有着伟大抱负的年轻人最终成为那个时代幻灭性的典型悲剧人物。这种渐降式结尾不仅创造出一种言犹未尽的艺术效果,而且体现了小说强烈的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篇10
现代陶艺的艺术语境
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艺术变革和创造的责任。现代生活需要的是更为有生命力的艺术,生活艺术化亦或艺术生活化,是时下艺术正在进行的变革。现代陶艺能影响人类的生活,使生活拥有一种艺术的态度。讨论现代陶艺的语境,我们可以从现代陶艺作品的存在形式这个等角度来分析。陶艺的存在形式有很多,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给人的情感效应是不一样。陶艺创作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如:排列、堆积、层叠、网孔、旋转、编制、流动等。本文以层叠和旋转为例进行分析。
1.层叠
层叠通过片面再体块上的起伏、高低错落而形成独特的形式美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桌上堆起的书、墙脚累积的收纳盒、停车场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处处可见到层叠的存在。层叠可以是三维的也可以是二维的,可以是其自身主要构成元素的层叠,可以是几何的或有机的层叠。例如:日本现代陶艺家会田雄亮的系列壁画陶艺作品,由体块和几何面片作为形式元素,厚重的壁画整体体块和堆积在上面的薄薄泥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薄泥片上又有二维的简单几何形图案重复,使整体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给人以大气又不失细节的感觉。
2.旋转
旋转是一种具有动感的运动方式,运动的轨迹呈螺旋形。可以是自身打转,亦可以是围绕一根轴或一个中心作曲线运动,尤其指做圆形运动。表达旋转的基本形式可采用点、线、面、体这几种关系,同时可以是几何体、单体、复合体、有机体等,在构造形式上可采用弯曲、框架、垒积、排列、穿插、切割、或者其它有形体等。例如:拉坯作品。拉坯是陶艺制作中最传统的形式,泥巴手掌中随意的旋转变化,可在坯体上留下自然而又生动的旋转纹理,使一个简单的陶艺容器似乎有了生命,有了舞蹈的旋律。陶艺家弗莱茨•罗斯曼的陶艺作品就充分地运用了旋转来表达作品的灵气,在他创作的陶艺作品中,将容器表面的机理效果特意带上泥条旋动的痕迹,使作品充满活力、节奏、比例的美。
现代陶艺的艺术语境个性化发展
现代陶艺强烈的艺术魅力来源于自身艺术语境的个性化,例如:不加约束的创作手法等。现代陶艺的创作在充分把握陶瓷工艺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在土与火之间用个性化的手法来构造出现代陶艺一种个性化的艺术语境。现代陶艺的个性化艺术语境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夸张的、抽象的、唯美的、幽默的、写实的等。只要反应独特的艺术思想就必定拥有独特的艺术语境,作品的气质可以用个性且独特的角度和方式去掌控。也正因为如此,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表达情感,传递思想,个性化的艺术语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营造一种氛围,建立作者与观者的情感传递桥梁,这也正是现代陶艺的一种特性——即利用自身个性化语言就能很好地创造个性化艺术语境,通过对艺术语境的理解,最终达到作者与观者情感在艺术上的共鸣。可见,现代陶艺的艺术语境需要个性化,那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发展个性化,我们根据现代陶艺的存在形式和自身特性,试图将其艺术语境的个性化发展总结为三点突破。
1.材质与技法的突破
现代陶艺是将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融入陶瓷艺术语言,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这一大的概念之下,与时代结合,创造符合时代的现代陶艺形式,才能最终表达鲜明的时代情感特性。自20世纪初,现代陶艺兴盛之初,就在创作中倡导新的陶艺理念和新的陶瓷语言,把现代陶艺的实用功能忽略,在艺术表达上强调作者与观者在艺术精神层面上的共鸣,在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上不断追求突破才能带来艺术语境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要从形式、技法、材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要求现代陶艺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从长期的封闭传统思想中探寻出来,同时摆脱各种机械化、工业化带来的审美疲劳,积极寻找和运用新的个性化方式,对各种艺术观念和思维形态进行解读和重构,创造新的个性化艺术语境。可见20世纪以来,艺术家已经为现代陶艺指明了很好的方向,在当代我们要沿着这个方向继续突破和求索下去。现代陶艺材质和技法的不同,创作的现代陶艺也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触觉和视觉感受,例如:触觉上,有粗糙的、光滑的、颗粒的等;釉色上,有温暖的、凉爽的、光明的等。因此,现代陶艺通过材质和技法不断突破而成就的不同个性化特点所带来的不同个性化艺术语境,给艺术家和观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形式上的突破,更加是艺术氛围和思想的突破。
2.视觉感受与装饰的突破
视觉效果是一个艺术品艺术语境的另一个表达方式,现代陶艺作品因其独特的材料特性,拥有着独立的艺术视觉效果。现代陶艺的视觉效果与平面艺术的视觉效果相比较,更加具有空间感和意境感,而这种空间和意境的造就者便是其独特的个性化艺术语境,这种个性化艺术语境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更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键。可见,在现代陶艺的视觉感受中个性化艺术语境显得非常重要。同时要寻求这种艺术语境的个性化,需要视觉感受上的不断突破。要达到视觉感受上的突破还需寻找陶艺创作中装饰效果上的突破,例如:现代陶艺创作中不同的装饰效果运用在同一个作品上会产生十分迥异的艺术视觉感受,表达的艺术语境也十分的不同。现代陶艺的装饰可以是色彩上的、机理的、绘画的,也可以是不同材质拼接的、镂空的等,要达到装饰上的突破就要综合运用这些装饰手法并不断突破寻找新的装饰手法,才能找到艺术语境的个性化突破。现代陶艺艺术语境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现代陶艺创作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装饰视觉效果,而是走向更高的层面,通过空间、环境、功能、结构、文化等多方面的要素进行综合装饰,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现代陶艺艺术语境的个性化发展在视觉和装饰突破的同时,要求艺术家不断地融入自身的独特气质,从人性的关怀角度出发,不断地内心自省,挖掘个性的灵感,才能带来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境的个性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