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主办单位:**市城乡规划局 **市文化局
2001年5月
目 录
a:**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总则
1、项目概况及竞赛宗旨
2、主管部门
3、规划设计依据
4、参赛单位
5、提交设计成果要求
6、评审办法
7、时间安排及答疑
8、奖励及有关费用
9、其他
b:**市博物馆设计要求
1、工程概况
2、规划设计要求
3、总体规划要求
4、道路、管线、绿化、竖向要求
5、单体建筑设计要求
6、环保设计要求
7、其他要求
c:博物馆设计参考资料
1、**市概况
2、**市总体规划概况
3、地块环境条件
d:附件
1、博物馆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2、**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条件
3、**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4、**市总体规划图
5、其他
a.**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总则
1、项目概况及竞赛宗旨
本项目经**市政府批准为博物馆区。博物馆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基
地位置于北峰----丰州组团,西湖公园北侧,清源山和后厝山的南侧,其正南处有开元寺双
塔;建设用地面积346273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60000平方米左右。博物馆位于北峰生态组
团的东南侧,背山面水,用地坡度平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可结合西湖发展为博览、
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综合区。
总体规划要求:建筑格调高雅,布局明确合理,并结合传统文化,具有时代创新之特征,
与环境融合一体,配备先进智能设施,体现新时代创意与超前意识的生态型博物馆区。为此,
希望举办此项竞赛,可以吸纳各家之所长,使**的文化建设和城市环境进入新的层次。
2、主管行政部门(主办)
**市文化局、**市城乡规划局授权之负责部门:**市博物馆设计竞赛工作组
联系人:翁哲雄、出宝阳
地址:**市温陵北路中侨大厦四楼
电话:059****7523
传真:05****531
e-mail:qzghj@public.qz.fj.cn
3、规划设计依据
3.1 **市博物馆设计竞赛文件
3.2 《北峰组团分区规划》
3.3 《西湖公园详细规划》
3.4 《**市区图》
3.5 **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3.6 《**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3.7 **市文化局文件《关于申报建设**博物馆的立项报告》及《**市博物馆新
馆设计任务书》
4、参赛单位
本竞赛为限制性招标竞赛,主办单位竞赛公告公开招标。参赛单位自行报名,通过资
格预审后,名额不超过8个,被邀请参赛单位预交履约保证金1000元。参赛单位提交设计成果
一套,不提交设计成果或不符参赛要求者,主办单位不予接收,履约保证金不予退回。
5、提交设计成果要求
5.1 参赛单位提交的成果必须符合**市博物馆设计竞赛的有关规定。
5.2 提交成果的深度必须符合国家规划设计规范的深度。
5.3 提交成果的同时必须提供参赛单位的名称、设计人员名单、图纸等其他文件上不
得作任何可以辩认参赛单位的标志。
5.4 成果内容
5.4.1 规划总平面以1:1000地形图设计,内容包括博物馆范围内的各类建筑、道
路、广场、绿地、水体等设施的总体布局,以及四周的环境关系,图纸要求:
总平面、总体沿街立面图,比例1:1000(或1:500),图纸规格0#或1#图。
5.4.2 建筑方案设计图一套,图纸要求建筑群体鸟瞰图1张,代表性典型建筑彩色
透视效果图1--2张,建筑方案设计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概念分
析图等,限交图纸不超过15张(5.4.1、5.4.2为展示图)。
5.4.3 提交上述各规划图和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缩印本20套(规格为a3,297×420)
5.4.4 提交馆区总体设计模型1个,比例为1:1000。
5.5 规划设计文件
包括规划设计的立意构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程造价估算(按福建省造价标
准估算,不作评标依据)等方案设计相关说明,文件20套,a3规格297×420。
5.6 电脑文件
全部设计成果均应制作成电子文件,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8.0的doc格式
文件;设计图形文件采用auto cadr14的dwg格式文件,电脑渲染图等图片文件,
应采用普及的通用软件制作。提交以上电子文件2套。
6、评审办法
6.1 评审基本原则
参赛方案必须符合本次设计竞赛文件的要求、规定及依据。参赛方案具有独特的
构思,不得与其他规划或建筑方案雷同。建筑环境、空间、造型和谐统一,反映
时代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色,做到功能和经济合理。
6.2 评审机构
评审机构组成:邀请国内专家11人组成"**市博物馆设计竞赛委员会"。设主任
1人,主持整个评审工作,提出审查意见,副主任2人,提出相关的技术性咨询。
6.3 评审程序
由主办单位将全部参赛方案提交委员会初审,并将审查合格的参赛方案提交评审,
由评审委员会提出评审意见,确定评判规则,并评出入围方案3名。评审结果以书
面报告形式公布,并在评审结束后3天内由主办单位以传真或信函形式向各参赛单
位通报评审结果。
7、时间安排及答疑
2001年5月25日招标公告,6月1日报名截止,6月4日确定参赛单位,6月7日由授权
部门工作组组织参赛单位对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踏勘考察,后至**市城乡规划局举
行答疑。答疑一周以后,业主原则上不再解答,以保证竞赛的公平与公正。7月19日
17时提交方案截止时间,7月22日开评审会,若有变动,再另行通知设计单位。
8、奖励及有关费用
8.1 设入围方案3名,获奖单位奖金各8万元(以人民币计)。
8.2 凡提交设计成果,经评审委员会审查符合本次参赛要求但未获入围的参赛单位,
可获补偿8000元。
8.3 主办单位在设计方案评审结果公布后30天内付清参赛单位应得的费用。
9、其他
9.1 入围单位方案经公众咨询评选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选出实施方案。
9.2 参加本次设计竞赛作品的著名权归参赛者所,版权归主办单位所有。主办单位有
权在竞赛结束后公开展示竞赛成果。
9.3 本次设计竞赛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若有纠纷,通过诉讼程序解决
9.4 参赛所提交的设计成果,评审后不予退回。
9.5 参赛方案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无效,且主办单位将不支付任何费用:提交的设计成
果不符合设计任务书规定的成果内容和格式的;逾期送达的;图纸和文字粗制滥
造的;将设计任务转包或私拉其他单位主要设计人员完成参赛方案;提交成果未
按要求密封的,未加盖单位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委托人印章的;经评审委员会
二分之一以上认为方案是雷同的;存在着严重的设计问题的。
9.6 **市博物馆设计竞赛文件的解释权归**市城乡规划局和**市文化局所有。
b.**市博物馆设计任务书
1、工程概况
1.1 地理位置
**市博物馆位于**市北峰组团东南方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
山,山麓下有漳泉肖铁路和泉山路,南侧有省道305线通过,毗邻西湖公园,距
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用地北面有北渠呈东西走向。地理
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建设博物馆的环境条件。
1.2 工程规模
**市博物馆总用地346273平方米。
2、规划设计要求
2.1 建筑密度:≤25%
2.2 容积率:0.2-0.4左右
2.3 建筑限高:15米(可有一突破体,40米限高)
2.4 总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左右
2.5 绿地率:≥50%
2.6 建筑红线退让道路及周边用地边线(见附件)
2.7 停车场:按建筑总面积12%计
2.8 内容要求
2.8.1 主馆:建筑面积15000m2(一期),包含陈列、收藏、技术和办公、服务
等,建筑深度要求详细。
2.8.2 专题馆区:建筑面积30000m2(二期,深度要求可低于主馆,专题馆若干
个,考虑扩展用地)
2.8.3 文娱服务区:建筑面积5000m2
2.8.4 辅助设施区:建筑面积10000m2
2.8.5 城市广场区:体现创意
3、总体规划要求
规划方案应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与周围环境协调,充分考虑闽南文化建筑特色
和首期建设的独立性和各项技术要求。符合**市总体规划,北峰分区规划的要求。
体现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要求,并具有独特的设计品质和理念。方案涉及到安全消防
、环保、园林绿化、环保、人防、抗震、防洪排涝、电力、交通、文物保护等问题,
应符合各专项规划要求。
4、道路、管线、绿化、竖向要求
4.1 东北、南、西、北四个方位设出入口,南面为主出入口,考虑人行、公交、私车
和停车场的合理布局关系,对解决305省道跨线问题提出专门措施。
4.2 管线设计应体现方便、短捷、经济的原则,并考虑到分期建设的需要。
4.3 管线布置衔接方式: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保安防范系统,采用集中空调
系统,并预留考虑各设备用房。
4.4 绿化设计应为博物馆及其周边环境创造一个环境优雅、品质高尚的生态型博览区
域,通过多层次的立体和地面屋面绿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景观和视野。
4.5 利用绿化减少干道对博物馆区的影响,做好防尘降噪,结合平面布局、建筑风格
、水面等环境设施,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4.6 竖向设计应满足各功能建筑的使用要求(博览活动、休息、交通等)。
4.7 应利用水面及建筑物,创造出错落有致的体型和空间组合,体现经济、实用、美
观的宗旨。
4.8 区内建筑除有电梯或自动扶梯外,其馆区内外应实行无障碍设计。
5、单体建筑设计要求
5.1 博物馆建筑设计应体现**历史文化和超前的时代清新气息特征。
5.2 应考虑清源山对其建筑群体的视觉关系,应有主控博物馆全局的整体风格特征。
5.3 可结合地方传统材料和做法,结合现代材料创造丰富的外观效果,如石材、红砖
、红瓦、玻璃、燕尾脊、铝板和典型节点等,选材上体现美观、大方、典雅和经
济的原则。
5.4 对首期主馆设计应考虑平面布局和空间景观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和二期专题馆建
设取得良好的衔接关系。
6、环保设计要求
6.1 本区应体现生态和文化设计主题,要求进行全方位的环保设计。充分体现节能、
低污染的宗旨。
6.2 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设备及材料的选用应适当超前,符合环保要求。
7、其他要求
博物馆区应考虑智能化设计要求。区内信息网络、保安、消防、管理等智能化系统。
c.博物馆设计参考资料
1、**市概况
**市是福建省的三大中心城市,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侨
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
**市位于闽东南沿海中部,是国家重点开发的闽南厦漳泉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福建沿海经济繁荣带的居中位置,北面为省会福州,南面是厦门特区,东临台湾海峡,与
台湾省隔海相望。**是座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唐末至元的400余
年间,特别在两宋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日益兴盛,**成为中国和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
"丝绸之路"的起点,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如国家级的清
源山风景区,驰名中外的佛教古刹开元寺,我国最早伊斯兰教遗迹----圣墓、清净寺,古代
梁式建筑古桥----洛阳桥、崇武古城等。加上大量保留晋、唐传统文化,如梨园、高甲戏、
提线木偶,以及古朴优雅的南音、纯朴的民俗(惠安女)、精湛的石雕、木雕、瓷器、竹编
等民间传统工艺品。
**市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
19.5--21℃,平均降水量1011-1800毫米,常年主要风向为东北。**四季常春,因历史环城
遍植刺桐树而誉称刺桐城,并因形似鲤鱼而得名鲤城,且延用至今。
**市辖鲤城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和金门县(待
回归)。全市总人口为658万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现
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约600万人之多。同时,**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泉籍台
胞为900多万人。**目前经济迅猛发展,"三资"企业、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呈三足鼎立,成
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支柱。
**具有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随着湄洲湾和秀涂港的发展和开发,**将拥有"四湾
十二港区"的港口城市。漳泉肖铁路经**与闽西的联系更为密切,也使**成为东南沿海铁
路枢纽城市之一。公路网络发达,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青阳机场为国内机场,规划中
预留惠安机场,距**市区45公里。
2、**市总体规划概况
**市总体规划于1995年修订,总体规划确定**市区空间结构分为三个片区,即中
心区、江南片区和秀涂片区,"三山两江"的大地形(三山即清源山、桃花山、紫帽山,两江即
为晋江、洛阳江)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市区根据地形、绿带及交通条件等因素,再分成中心
区,北峰、江南-浮桥、池店、东海、城东、洛阳、秀涂八个组团,因而,城市布局是单中心
组团式。中心区与其他组团因山水分隔,构成"风车状"布局,呈"指状"发展,也是构成**山
水城市特色的自然环境基础。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市特有的人文环
境基础。**人民在创造和保护历史文化及城市景观特点作出了大量的努力,**最主要的城
市景观特色,应是形成的山、海、江、城为环境基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交相辉
映的山水城市。**是台胞祖籍地,海外华侨的故乡,又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后又将发
展成为开放性的港口城市。城市总体景观应反映闽南的地方建筑文化。古城要切实保护历史名
城风貌,新城要创造具有地方文化意境,同时体现时代特点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引自《泉
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3、地块环境条件
地块用地原为北峰组团东南面的预留空地(北峰组团为生态型组团),区内用地平缓,
背山面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基地北临村庄,东有工业厂房,视觉尚受到一定影响,北部现
有水渠(北渠),为饮用水渠。
博物馆南面毗邻西湖公园,可借山势、承水景,望双塔。交通便捷,适宜建成为高品
味的生态型博物馆区。
篇2
为推动成都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助力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将大熊猫的生态、文化价值和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熊猫主题乐园项目的要求,XX集团高度重视,就项目规划、合作模式等前期事宜积极与市林业和园林局、成都XXX集团等相关各方沟通协调,争取将XXX与“XX之都”总体规划相融合,取得初步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范围
项目选址东至XX路,南至XX路,西至XX项目,北至保利XX公园,面积约XX亩,其中XXX基地建成区约1000亩,XX集团已取得土地XX亩(其中46亩已纳入XXX基地建成区),商业用地XX亩,农业与景观绿地XX亩(其中XX区XX亩),道路与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约XX亩,另有XX亩住宅用地属于XX区所有。
(二)与XXXX基地的关系
1.空间关系
项目核心区(273亩地块),容积率0.4,距XX基地太阳产房约500米,距月亮产房约700米,同时与现有基地相邻用地均为生态绿地,可作为XXX项目与XXX基地之间的生态缓冲带,确保不对熊猫繁育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价值关系
XX项目特色为时尚熊猫、旅游熊猫、文创熊猫,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市场,努力打造熊猫文化创意高地,与XX基地在配套功能上形成互补,相辅相成,满足游客的更多需求,同时也增加项目自身造血功能。
(三)项目产业控制
XX集团对熊猫星球项目范围内及其周边产业规划导向进行了初步梳理,根据区域内资源特点,以规划为引领,对项目范围内产业业态、建筑风貌、建筑体量等进行了明确,真正把熊猫星球项目建设成为大熊猫生态文化的体验地、目的地。
二、工作推进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XX集团作为项目投资和运营主体,积极推进项目落地相关工作。
(一)积极参与项目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工作,待新一轮规划与城市设计确定后,统筹推进项目策划、规划工作。
(二)协同XX商业策划团队、XX工作室以及法国XXX,从城市设计角度、产业融入角度、大熊猫品牌的识别和体验角度出发,开展XX项目商业策划工作,使项目更符合国际化标准,为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三)积极统筹整合XX公司及XXX资源,围绕XX项目的创意策划、规划设计、产业整合、资源导入、项目运营等环节,专题研究项目定位、公司组建、投融资模式等工作,尽快在重资产投资层面引入XX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共同开发建设,就共同出资设立轻资产运营公司方面与XX公司抓紧协商。
(四)以科研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绿化为支撑,以控制保护为保障,围绕XXXX博物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大熊猫基地科研繁育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研究项目商业运营模式,以涵盖生态、文化、旅游、时尚、科研、康养功能的文化旅游精品与XX基地形成功能互补,满足XX基地周边市场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
(一)XX项目核心内容为XX博物馆,在该博物馆周边已有两个拟建博物馆,一是XXX以文化教育为主线、科普服务为主体、地学展陈为特色的成都自然博物馆;二是XXX拟改扩建的以科研繁育、科普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这两个即将实施的博物馆与XXX博物馆在内容和主题上可能会部分重叠,将对XXXX博物馆在主题创新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二)您实地调研XX时,提出XX基地周边要更好地保护好生态本底,具体范围需在XXX项目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中确定,XXX项目用地的具体定位和空间布局尚待进一步明确。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3
【关键词】虚拟技术;建筑规划;应用探析
建筑方面规化的发展,属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阶段。其从2D的平面图向3D三维效果进行转化,最终形成4D的虚拟技术。虚拟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建筑的规划中,能够将虚拟的环境真实化。在建筑规划方面体验时间和空间的转化,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也是日后发展的基本趋势。
1虚拟技术的分析
虚拟技术属于将现实加以虚拟的技术,也可以叫做灵境技术,为18世纪末引进并广泛应用的综合性的技术,这方面的技术主要通过虚拟的信息将世界作为主体,获取世界观和体系方面的新型技术。虚拟方面的技术,属于综合信息的技术,其涉及的内容较广。如图形、多媒体和仿真方面的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等。其通过设置一个合理的环境进行模拟,然后以头盔和手套等传感方面的技术及声像方面的技术,加以实行契合环境方面能够进行自然的交互工作。这样来讲,不但能够增添用户的真实感受,同时能够达到一定的仿真感受,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影响,充分的体验现实世界的感受。虚拟技术包括:沉浸、交互及构想几个特征。
2虚拟技术的应用探析
虚拟技术于18世纪被广泛的应用到城市的规划工作,设备制造和生产,以及特殊的实践工作等。现阶段,一般应用于开发的初级阶段,但这方面的技术并不完善。虚拟方面的技术,参与建筑规划的过程,很大程度会对空间的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其具有一定的速度,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以往的规划进行合理的设计。比如水立方的工程项目中,具有相关的数据库,项目中可将全部的施工项目的材料方面的资料加以合理的抽取。与此同时,试图在其他方面合理的运用,三维方面的技术,需不断加以对其的探析,但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2.1处理时空的限制
以往的二维、三维不能够满足空间和时间转换的需求,但是虚拟方面的技术能够有效的处理上述两方面所形成的限制。若想确保其能有效的对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二维和三维静态的相关图像进行规划,是不能够满足具体的标准。仅通过人为的方式加以时间的运动,确保不同情况下,虚拟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以帮助观看者进行3D体验,对于建筑空间的所要传达的层次感,应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建筑而言,其各种表现图和设计图对于建筑自身的各种环境不能进行直观的表现,虚拟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的对于这一方面内容进行补充。用户通过虚拟技术的应用,能很好的进行自由选择,对建筑进行浏览式的观看,更容易从整体观看规划项目的全貌及内部空间,增加空间体验。而以现代建筑的层面来讲,会随着建筑规模的增加,人们越来越难看到建筑的全貌,很多建筑之中,独具匠心的设计也不能进行充分的体现,这对于现代建筑方面来讲,艺术性和美学性均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展现。例如,某大型博物馆,进行各种精心的设计,但是因为需要容纳的场景较多,所以建筑楼层设计的比较丰富,有些空间尺度较大,人们无法通过对博物馆游玩,确定博物馆的整体面貌。如果在博物馆内设置虚拟技术的应用展台,游客就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对整个博物馆进行大致的了解,对建筑的一些艺术表现有提前的意识,在游玩的时候可更加尽兴的观看。由此可见,合理的应用虚拟技术,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的美学性能,帮助建筑适用人群,更加直观的了解建筑的整体面貌,同时能够更加直观的对建筑内部构造进行了解。对建筑自身来讲,或者建筑使用的人群来讲,可以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2.2采用虚拟技术,提升业主认识
在当前的建筑规划方案沟通上,主要是以设计师为主,设计师通过自己的理解方式对建筑主体规划形成初步印象,设计出规划效果图,之后给业主阅览,取得业主认同。但往往设计规划效果图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业主并不一定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在业主查看设计图纸时很难在设计规划中高明地方获得业主的认可,甚至业主都无法发现设计师的高明设计。因此,如果业主不能够认同规划的效果图,设计师就需要重新根据业主要求对设计进行修改,甚至重新开始设计,这种多次返修、渲染的建筑设计图还需要进行文字说明补充,保证业主查看时能够容易看懂。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设计师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成本,并且耗费设计师和业主双方的时间和精力。在建筑设计规划过程中,合理利用虚拟技术,通过虚拟技术,使业主置身与规划设计当中,任由业主在场景中行走观察,充分体验设计规划中的每个细节场景。使业主充分了解设计规划尺寸,结合设计需求判断尺寸是否合适,并按照虚拟场景查看建筑发挥功能是否符合需要。通过应用虚拟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建筑规划模型,在高仿真性能方面效果突出,业主可以全方位体会把握建筑的整体规划设计,并随时同设计师沟通交流,提出针对性意见,设计师结合业主要求和协商内容,随时对意见进行修改调整,操作省时省力,并能获得业主的满意,提高了设计效益。
2.3虚拟技术的应用,控制建筑规划方面的风险
虚拟技术的采用,主要建立于成功的数据库建立之上。数据库通过对于施工地点信息和建筑信息的采集,可以进行有效的建筑模拟。针对于现代建筑而言,建筑需要提供的性能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其自身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均能够得到时展的需求。对于设计方面的人员而言,虚拟方面的技术合理的应用,可有效的规避平面作图方面的问题。平面作图在设计的过程,极有可能不能够有效的处理一些特殊的地貌。然而,虚拟方面的技术,能成功对于这些地貌条件加以表现,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补充。完成设计并以虚拟技术进行展现,及时对建筑内各方面问题加以纠正,包括建筑的尺寸、色彩,以及整体风格等,需及时做好沟通方面的工作,对于其产生的问题同样可以作以规避。所以,虚拟方面的技术合理的应用于建筑规划工作,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一些规划只是注重平面设计产生的风险,帮助工程设计方面的人员和施工单位,对整体建筑能够更全面的加以了解和掌握。
3结语
综上所述,虚拟方面的技术在规划的过程,还属于初步的时期。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合理的分析,进而发挥虚拟技术最大的功效,确保建筑规划更加合理、符合科技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志敏,李贤敏.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室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04):160~163.
[2]何率真.虚拟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3):914.
[3]刘民娟,何世文.基于3D虚拟技术的建筑漫游动画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试,2013(24):15~16.
[4]李璐平,丁梁,赵崇贤等.数字虚拟民国历史街区建设初探--以南京民国建筑三维复建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0):1413~1414.
篇4
关键词:榆林四合院;吕氏宅院;保护设计改造
由于近几十年以来的“破四旧”和“建设性破坏”,雄峙数百年的古代建筑,充满特殊艺术韵味的榆林四合院,所剩无几。不仅仅是四合院建筑本身被无情破坏掉,就连四合院的各种建筑构件也没能幸免并且大部分已经停止了生产。四合院躲得了人祸却不能躲不过大自然循环规律——天灾,风雨的侵蚀、虫鼠的啮搜,现状不忍直视。传统四合院民居如何在现代完整保存,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就成为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本设计方案为榆林吕二师下巷四号吕氏宅院,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同时进行。主要包括:水电改造、墙体固化、消防体系的建立、植被分析、道路优化、空间规划、空间装饰、空间改造等方面。现在快节奏的状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假期出游成为人们放松与消遣的一大方式,旅游体验空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本着继承榆林四合院的传统文化,弘扬榆林四合院的民族精神为出发点,同时推动榆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空间总体规划
吕氏宅院的空间规划方案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榆林民俗博物馆,通过实地测量和与宅院户主的沟通交流,最终将吕氏宅院被破坏的部分建筑进行还原并进行可持续改造。设计通过对该院的墙体改造、空间区域划分、家具材料分析、色调分析、墙体表面维护、软包设计等一系列改造,将其打造为可产生经济作用的“一站式旅游体验空间”。
二、空间改造设计
吕二师巷4号吕家大院为二进式四合院,原榆林总兵吕氏宅院。规模宏大,形制独特,大门建造及其精美讲究。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四合院的大门是主人身份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四合院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门空间入口处主要以恢复原貌为主,官绅富豪府邸的广亮大门高大而宽敞,门洞两侧坐落着石狮石鼓,大门上悬挂着御赐的牌匾。油漆净亮的门扇上镶嵌着金钉,大门外笔挺高耸的旗杆展示着院落主人曾经的身世显赫,威严和神秘。空间上将原有倒座房改造为吕氏博物馆,地面设计将钢架结构以及钢化玻璃进行完美结合,在地面的间隙加入一些古董,柔和的灯光投射到锈迹斑斑的古董上给人一种淡雅的美。整个博物馆的空间围绕着吕氏丰勋的历史为背景进行设计布局。方案中“东西厢房旧址”和“学堂”主要作为参观体验空间。室内布局采用轴线对称形式,色彩尺度、装饰,都依次分出高低、大小、明暗、繁简,以表现出主次以及秩序。厢房为三间,色彩装饰以明清家具为主、装饰色彩以黑、红为主。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其中包括:竹编、花被、陶壶破旧实木人字顶,以显古朴之风格。因吕氏家族清康熙乾隆年间出现过榜眼,因此固增加了学堂的设计。现在书房位置已是现代建筑,因此将原来书房的位置恢复旧时学堂的样貌。室内家具的摆放采用成组或成套的对称布局形式,配以成组的橱、柜、椅,成对摆放,力求严谨。白天采光充足,晚上灯光柔和舒服,射灯、灯筒也是由实木制作暗藏到顶内,毫不影响顶部结构与视觉效果,地灯灯架采用弯曲树干制作,自然、有趣味,打破了直楞直角桌椅造成的古板的氛围。中央挂有孔子画像,墙壁上挂饰古老字画,增添了儒风韵味。一部分设计为了使其产生经济作用更加强调功能,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更追求材料,技术、空间的表现深度与精确。主题体验房在设计中没有改变空间结构,符合了保护古建的要求。利用现代技术、材料、将其设计打造,正堂两边椅子摆放依然比较对称但是装饰了抱枕靠枕的软装部件,靠枕、坐垫的布纹采用了红花绿叶式陕北特有的图案,和卧室被子统一了风格。灯光较为柔和没有了浓墨重彩的红光与黄光。对于现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生活来说,清清淡淡统一柔和的环境更适合他们。墙上装饰采用了,明清时期名人字画、保留了人字顶结构,采用仿古吊灯,但新加入了现代地毯、书架和射钉,使其符合现代大众的居住条件与审美。中国有很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品茶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茶文化的渊博精深就要求对茶馆的设计、茶馆的装修要讲究内涵,这样才能与中国的茶文化相迎合。此餐厅座位搭台是4人方台或者是6至8人的圆台或长台,同时加入2人台。散座设在一个特别宽敞的空间,视觉空间的大小放置了合乎比例的桌椅,每一桌有四到六张椅子。之间的距离为两张椅子的宽度,以方便顾客出入自由。餐厅内全部由单扇或者多扇中式屏风隔成的一个个小包间,古色古香的环境,淡黄色的灯光,在灯笼内散发温和不刺眼,安逸的氛围适合旅途劳累的游客,使人用餐舒心。包间与包间中间的两扇屏风中间填充了隔音材料,保证包间的隐秘性。半开的大窗使阳光充分照射进室内,加上屏风隔断形成的阴影,给人一种温馨感。
三、总结
设计采用中国北方传统民居风格,以陕北传统四合院为主要依据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榆林民俗博物馆空间结构的内部装饰与家居风格,保留其独特的民俗、民风、民情,以及以旧补旧的方法与手段达到充分展示,还原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独特风貌的目的,同时达到推广一站式民俗旅游体验的效果。为了使其四合院具有时代性、实用性,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设计改造实现四合院的有效转型。
作者:慕云舒 陈鹏 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榆林民俗博物馆,2006,榆林规划设计院.
篇5
关键词:残障人士;关爱;参观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根据联合国的一般估计来推算,中国残疾人的数字还会更大。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居世界首位,而各国残疾人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的差异不会很悬殊,所以有理由相信,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残疾人的问题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对残疾人问题做出认真研究并做出有效反应。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收到社会各层面的关心,博物馆作为对外开放的公益性机构,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大众,特别是残障人士,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出本研究课题的原因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改善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问题,国外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设计早有研究。在我国,这个领域却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结合现有的条件切实而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二、提出本研究课题的意义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国家,不应该忽视残障人士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通过对残障人士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特点和需求的分析研究,探讨和解决残障人士在博物馆参观和交流等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博物馆无障碍设施体现出对残障人士关怀。
三、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的价值
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 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
残障人士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同样,博物馆无障碍设计也要关爱残障人士,提倡为残障人士设计。如舒适高效的残障人士用车或轮椅,残障人士专用电梯,盲人用的电脑等,以体现对弱势人群的关爱。这种对残障人士的设计关爱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社会价值
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对残障人士关爱的社会价值。残障人士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自从人类社会出现迄至今日,残障人士一直伴随着健全人同时存在。残障人士是指由心理状态、生理功能、解剖结构的异常或丧失,而导致其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人的方式从事某项活动的能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充分发挥正常作用的人。社会一直面临着对残障人士如何认识、如何对待的问题。残障人士究竟是成为社会的负担,还是成为社会前进的一支力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社会对此问题做出的不同反应,将导致不同的结果。每个残障人士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在社会上更有意义和价值。这样,他们要求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履行义务,并做出贡献,也要求和其他人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友好关系。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该做出积极的努力,为解决残障人士问题创造并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使残障人士顺利地进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使他们和健全人一样享有成长、学习、劳动、就业、创造、爱和被爱的权利。博物馆无障碍设计,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努力,尝试运用无障碍设计,对残障人士关爱,是对有一定社会价值的。
(二)应用价值
凡是健全人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残障人士也同样需要。残障人士通过种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弥补这些损失。当代社会中,设计师对人性的关注已扩展到为残障人士设计的领域,成为人类设计史最具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的一页。由设计师文森特・哈雷设计的“残疾人用电脑操作器”,方便了手不方便的残疾人,其灵巧的造型、安详的色彩和适合口型变化的形式,为他们打通了一条能和正常人一样享受新时代文明成果的途径,是对人性平等正直思想的高扬。德国设计师设计的盲人阅读仪,小巧轻便,可随手拿着在报纸上进行扫描图、阅图和贮存,避免了残疾人的心理障碍,盲人也能与正常人一样读报。这样一些充分考虑残疾人自卑心理的设计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博物馆的无障碍通道能通达到各个展厅,让坐着轮椅不方便行走的残障人士能自如到达各个展厅,楼梯扶手边,还安装了方便坐着轮椅的残障人士上下楼梯,残障人士电梯可以让轮椅直接上到残疾人电梯平板上,把残障人士连同轮椅等一起运到楼上。设置盲人阅览室,阅览室里所有的电脑安装了盲人语音指挥系统,盲人根据语音指挥,可以操作电脑,解决了视力障碍导致无法使用电脑的情况,让盲人也可以使用电脑阅读去电子书籍,盲人阅览室还把很多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书籍翻译成盲文版,也方便盲人阅读。博物馆的这些设施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关爱,让残障人士能尽快融入社会活动,对残障人士的心里、生理的恢复都有很大的帮助,人性化改善了残障人士的状态,使这种对残障人士的设计关爱更加具有相应的应用价值。
四、结语
在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博物馆设施能便利于残障人士。残障人士更是需要全社会用心呵护的群体,他们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在具有理性和智慧的人类社会,他们不是被遗弃的群体。残障人士永远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没有自理能力的人,需要我们精心照料。智力残缺的人,需要人们富于理性的阳光温暖。肢体残缺的人,需要我们倍加呵护。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相互关爱、平等共享,这就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拥有智慧的生命群体。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
[2]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M].文物出版社,2010.
[3]曹兵武,李文昌.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M].学苑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政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JGJ 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周林刚.社会支持与激发权能:以城市残障人福利实践为视角[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篇6
就在半年前,波尔多葡萄酒文化城(Cité des Civilisations du Vin)砌下了首块基石来庆祝其项目的启动,并种上了第一批葡萄树苗。启动仪式上,波尔多市长阿兰·朱佩(Alain Juppe)感谢了所有促成葡萄酒文化城项目的贡献者。包括机构代表、赞助人、合伙人、建筑师和施工员等建设项目的主要相关人员,都兴奋地聚集在工地现场,庆祝这个大项目的开工。
据统计,每年到法国南部城市阿基坦的游客有1300万,而到其中的波尔多区去探访人数超过300万,之中的一半旅客均为国际访客。而人们去到那边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仰慕葡萄酒。
如果说博物馆是城市的底蕴,那么波尔多这座酒城无疑需要葡萄酒博物馆来做它的底蕴——围绕在12万公顷葡萄田中的波尔多城,值得拥有一个能够对葡萄美酒下定义的好博物馆。
当建设博物馆提上议事日程之后,融资的脚步必须立即迈开。博物馆的建设融资包含公共融资渠道和私人融资,考虑到该项目的公共性,在6300万欧元的总融资中公共融资占到了77%。比如,波尔多市政府 26%、欧盟分摊 25%、波尔多当地社区 18%、阿基坦地区 11%、波尔多国际专业葡萄酒协会 11%、法国政府 8%和波尔多葡萄酒商会和行业分摊 1%。剩下23%的份额(1500万欧元)则由私人捐赠。
一个好名字是重要开端
早在2012年底前,该中心的正式名字终于在项目公开三年之后揭晓。这个耗资6300万欧元的中心被命名为“葡萄酒文化城”(La Cité des Civilisations du Vin)。
项目总监菲利普·马索回忆说:“我们曾找到巴黎的几家起名公司做顾问,同样也咨询了资助该项目的5个组织的意见。”这些组织分别为波尔多葡萄酒局、波尔多市政府、波尔多市社区、欧盟和阿基坦大区政府。
“我们期望这个名字能给游客留下印象,并且能被缩写得更短,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开张几年后就简称为MOMA。语言是一直在演化中的,但这个正式名字最能总结出这个中心所代表的事物,并且体现了波尔多作为全球性的葡萄酒城市的地位。”
相信该馆的建造,将更加巩固波尔多作为世界主要观光城市的位置。波尔多葡萄酒文化城位于波尔多城市的中心,这个创新性的建筑将成为葡萄酒领域的“国际展示平台”,而这个项目推动的葡萄酒旅游中心将让顾客停留得更久,也丰富了现有的旅游供应。
建筑设计团队踊跃参与
选用哪个建筑设计师或是建筑事务所来承担这个项目?参与报名的团队数量高达113个。
这些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12个国家的建筑设计团队热烈地参与报名,无论是米兰、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纽约、巴黎的建筑师,都表明了他们对此项目的极大兴趣。比如,世界博物馆天才之一、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和伯尔尼保罗克利中心的缔造者——伦佐·皮亚诺的名字也在这些投标名录中。
“这足以证明这是个非常有标志性的项目,也是第一次葡萄酒之都希望完成一项专为葡萄酒而建的设施。有关这个项目的传言都很积极”,未来中心的项目总监菲利普·马索(Philippe Massol)介绍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庄园主选择与著名建筑师合作来建设酒庄的酿酒车间。这种活力也同样发挥了作用。”
2012年年底,由波尔多市长阿兰·朱佩率领的大评审团从113支竞投队伍中选出了5支队伍进入最终竞投环节,负责波尔多葡萄酒博物馆与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这5支队伍中的每一队成员组成包括建筑师和配景图师。但整个建筑经费(含室内设计)也是有限的:6300万欧元。建筑师要设计的是一个在城市内部与城市相融合的建筑。
波尔多建造葡萄酒博物馆是力求以这个象征性的现代建筑,来向世界传达这个城市和它的葡萄酒特色。因此这个建筑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建造实现过程中,都可以非常鲜明大胆。
“这个建筑并不像任何已有的造型,因为它是一种写意和传达精神的作品。不仅是酒本身,更是酒的灵魂。” 建筑师Anouk Legendre 和 Nicolas Desmazières阐述说,他们来自法国建筑设计公司X-TU,而该公司荣幸地成为了该博物馆的主要承包建设商。
酒不醉人人自醉
看看这个博物馆的各种内外设计效果图,大约已经能感受到这个项目将给参观者带来的种种美妙之处。
博物馆建造在加龙河的河床上,就像是一个超过55米高的灯塔,在这里你可以俯瞰这个城市的全景。而圆形玲珑的曲线造型灵感,取自葡萄和它的藤蔓,也像是拿在手里的玻璃杯中泛起漩涡的葡萄酒。
在加龙河边,重建的水边生态系统展现出优美景色,绿草茵茵、杨柳依依。在从城市去往博物馆的入口,一路还有栽种着令人回味的野生葡萄树,将大家缓缓引入葡萄酒的圣殿。
博物馆是按照高质量环境设计方案建造的,它的由屋顶和外墙构成的整个外壳将由玻璃和铝混合而成,在防晒的同时保持通风。这个外壳由有混凝土结构的叠层木质架构支撑,其中木质元素随处可见,就像木头伴随着葡萄酒的整个酿造过程——从木桶的葡萄酒存储到运输。
整个文化城的覆盖面积达14000平方米,包括了3500平方米的永久性的环形厅和750平方米的临时展览厅。
该博物馆将永久展示各种葡萄酒主题内容,如世界各地葡萄园和各种风土的模型、味觉工厂、互动感官站、年度展会、艺术表演等。该项目规划设计有23个主题场馆,以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方位的感受出发,来展示葡萄酒之神奇、神话和神圣。
篇7
关键词:免费;共享;博物馆
Abstract: City museum as a cultural oasi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However, the study d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 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re still weak.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Guangdong’s free museum policy, especially the visitors’ behavior, the places they visited, the time sp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museum, the paper tries to provi d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for the sharing of urban public cul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free; sharing; museum
博物馆承载着纪录文化的社会功能,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已成社会共 识,并 且被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地写进了章程。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一 大趋势,在不少国家已成惯例。2008年3月,我国在一些省市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试点 后,受到公众普遍欢迎,广东省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免费开放的“非日常化”和人 数限定等制约,节假日观众量激增,平时却门庭冷落,而且虽“免费”开放但“从没进去” 的人还和过去一样“在门外”。免费政策如何“普惠”所有人?公共文化设施怎么才能真正 让公众共享?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为将来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提供一些实证依 据和建议。
一、“免费”后的普惠:
参与主体行为的“样态”解读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资源对公众免费开放后,人们开始关注 博物馆的参观主体——人,而非参观客体——馆体建设、馆藏品(物),这是对过去公共文化 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忽略主体意识的重新定位。24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普罗泰 戈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以人为本”的尺度来考量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从免费开放博 物馆中参观主体数量与质量的罗列分析,是对公众“共享”公共资源内涵的本质回归。
1.参观人群类别变化
免费政策始行前,广东省博物馆的客流承载力长期处于富余水平,参观量因为“票”的门槛 受到限制。以2008年3月为例,每天参观人数最小值仅为18人,最大值亦不过750人,日人均 流量为111人。免费开放后,人流量态呈跨越式扩张。3月30日博物馆观众近4000人 ,远高于3000人/天的限制标准,公众强劲的文化渴求因“免费”得以有效释放。 “免费”举措的实行使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得到极大改观,也能充 分体现博物馆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及公众的参与性等基本原则。
同时,免费开放前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亦随节假日等外部因子作用而迥异。在日均人 流量总体增加的同时,周末人流增加更明显。
①年龄结构。免费后,18~45岁年龄段的游客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主体力量,比例高达67.8% ,约为次主体——18岁以下中小学生年龄段人数的4倍多。由于参观主体文化素养较高,大 量的集体访谈资料显示这一人群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度赞许。
②收入水平。调查显示,免费后的广东省博物馆受到中下收入阶层的积极响应,50 00元/月以下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已占总人数的88.3%,低层收入人士(800元/月以下)也 有24.7%的比例,“普惠”政策效益初显。
③受惠范围。因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其吸引范围表现出以所在区为生源点的圈 层式距离衰减,是典型的传染扩散形式[1]。诚然,广东省博物馆的受惠人群为广州 市市民,且渗透于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片区。相当多的市民表示“自己屋企博物馆免费,我吾 捧场边个捧”(自己家门的博物馆免费了,作为市民的一分子应有义务支持),彰显了他们 的区域认同感与归宿感。
2.参与行为时空分析
①时间分布。参观者的访馆时间反映了博物馆内一天的人流节奏与规律[2]。根据 广东省博物馆分别在工作日、节假日8小时开放时间参观人次的资料汇总,较之尚未免费开 放的广州市南岳王墓博物馆,其人流量体现均衡态势。通过实地观测,节假日上午及下午参 观的主体人群为家庭,且多是父母陪同孩子游览;中午则以三两成行的大中学生居多,而相 当部分的被采访者将博物馆看作闹市氛围的休憩场所。工作日前来的主力军为成群结队的朋 友以及晨练、午睡过后顺路参观的老年人。
②参观形式。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是博物馆游客潜在而重要的动机之一[3] 。相当数量仍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的游览主体单元仍是旅游团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 ,成员可能仅仅处于服从导游或者上级领导的安排,参观愿望并不强烈。自免费大门开启后 ,广东省博物馆则呈现与其他收费博物馆截然迥异的繁荣景象。局外观测资料的威弗指数量 度与抽样调查进行的数据分析有效证明,游客已把参观博物馆看作是增进与家庭或朋友交往 的一种方式,调查结果显示,47.4%的游客选择与朋友同行,23.7%的游客与家人一道前来 参观游览,其中绝大部分是父母带孩子观赏,藉此增长见识,寓教于游。较小群体的组织形 式更能激发公众个体的游览意愿,他们在“免费”契机引导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
③交通方式。“免费”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群众大多选择公交车或地铁为交通方式,两 者使用比例分别为50.7%和29.3%,凸显使用主体低收入性。这些方式的高频率使用,与省 会城市市内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不可分离。以广东省博物馆所在区域为例,正门毗邻的越秀 中路承载6条公交线;其5分钟步行半径内设有三元里——万胜围段的地铁2号线。经济水平 并不富裕的普通大众因这类“亲民”而完善的通勤手段使其参观意愿与出行次数增加,进而 成为主导参观群体。
广东省博物馆免费后的参观人群类别具有以下特征:因免费时间的突变增长,多元主体获得 文化资源共享。其中,省城广州市的中青年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成为参观者结构的新生力量。 他们处于中下收入阶层,但依然存在潜意识文化诉求。相对免费前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较 高的参观者,他们的行为更多体现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模式,具有较高的随意性。因此,免费 后的省博物馆的人群结构已从“倒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富裕阶层已逐渐向中下阶 层过渡,“共享”初衷得以体现。
二、“免费”后的忽略:
特殊群体与阶层的守望
1.残障人士
在对广东省博物馆主体建筑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考察后发现:其坡道、楼梯、电梯3个重点都 符 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和老人的关怀与尊重。以广东省博物馆主要楼 梯的设计为例,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可以发现,除扶手直径为7cm, 这一项略超过了规范所要求的5cm以外,其他均符合要求。
物质载体的完备却不能成为残障人士在“免费”后走进博物馆的媒介,5月2日前来参观的唯 一一位肢体残障者在接受调查时说:“来这里是要有勇气的,因为周围正常人总是用异样的 目光看我,不是自己非要看是不会来的”。可见,除硬件设施完善,人性化的软件服务跟上 才能逐步消除这一群体的参观焦虑[4]。
2.打工者(新市民阶层)
广东省博物馆四周有不少施工或装修工地,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本调查选取了11个深度访 谈样本,职业类别为保安、装修工人、施工人员等,藉此试图解释“博物馆打工者罕至”现 象的深层原因。
①博物馆认知度。社会距离量表(又称鲍格达斯量表)分析显示,打工者接受省博物馆的认 知度分布于“毫无知晓”与“初步尝试”两大阶段,而后者的行为实现根究于工地与博物馆 的邻近效应。相当比例被采访者对广东省博物馆一无所知,绝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从未有广州 市内其他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仅有一人曾到过广州南岳王墓博物馆。
②自我休闲意愿。打工者的工作强度较普通职业更大,他们每天仅有晚上的2~3小时为自由 支配时间,而广东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时间为9:00~17:00,需求与供给时间产生强 烈错 位。与此同时,他们主要以逛街、打麻将等蓝领普遍喜好的活动为自我消遣方式,并认为这 些活动既经济又适合。可见,他们的诉求仅停留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爱与归属需要阶段 ,每天极度辛苦而单调的工作状态迫使他们急需寻求简易的社会群体生活实现压力缓解。更 有不少打工者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生理需要还未得以有效解决,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消费 自然被排除于需求边界之外。
③教育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少部分为高中或中专水平,更多的只具有初中或更低 文化水平,教育素养的不足、个体自卑感被激发、潜在的自我认知约束等因素,使他们对博 物馆等文化殿堂望而却步。
实行“免费”政策后,参观者主体在数量上大规模增长,在质量上类型相应变广,由此实现 了“共享”初衷由量态到质态的初步飞跃。然而,某些弱势群体——残疾人士与打工者(新 市民阶层)的守望,仍是人人“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终极目标达成的阻碍因子。
三、“共享”的终极目标:
设施与服务多因子满意度
1.博物馆设施服务环境分析
为探知“免费”开放广东省博物馆后服务环境是否保持舒适性与游客满意度,本调查立足参 观者对周边各细微配置构件的感知体验,以“5 非常满意”、“4 比较满意”、“3 说不清 ”、“2 不大满意”、“1 很不满意”为度量层次,寻求各因素所表征的参观者服务环境质 量评价。调查显示,广东省博物馆总体设施建设广受游客好评,各项满意度平均值皆在“比 较满意”之上,且无任何“很不满意”的评价。其中,参观者对展览种类、展厅环境舒适度 、展品质量、展厅整洁程度、展览形式等体现博物馆主体硬件风貌的因子评价最高,对馆内 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以及讲解质量等两项评价较低。
2.满意度影响因子聚类剖析
参观者对服务环境的评价约束于其对博物馆内不同领域设施的认知程度。然而,主观评价最 高的因素并非意味其与参观者感知服务环境质量呈高度相关。根据调查,有以下5种因素影 响博物馆参观者的满意程度。
①形象宣传。包括宣传资料、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专供特殊人群的设施、展品质量等,这些 皆为广东省博物馆体现自身风貌的重要元素,是群众了解本馆形象的直接窗口,因此,免费 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应借鉴企业形象设计及顾客满意战略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特点,树立自 身良好的形象,并加大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投资,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形象建设的管理策略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训练员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观众满意度是衡量博物馆形象 的唯一标准[5]。
②展品诠释。包括展览种类、展品更新度和讲解质量等,它们成为增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众 多初次参观者对文物、展品兴趣的关键渠道;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除了专业人员对知识的诠 释之外,应该寻找并多引入贴近观众生活经验,奠基在不同文化层面的展示元素作为展览起 点,抛弃以往说教的色彩,向着亲和、人本、交流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如春风化雨,润物 无声。同时,博物馆要强调观众的参与意识,大众的参与对博物馆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免费 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更应该借助高科技手段,广泛采用声、光、电及多媒体新技术,使广大 观众产生全身心的感觉和体验。
③展览空间。包括展厅环境展览形式和休息场所等,它们都是影响博物馆观众心里容量的重 要因子;免费后的博物馆应在宜人的展览空间中使观众获得从耳目到心灵的审美愉悦,它不 仅让历史与文明相遇成为可能,还是一个创造未来与释放无限活力的处所,也是一个与美丽 对话的场所[6]。
④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与否,应该作为一个博物馆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资源共 享的标志。其实,任何一项公共服务设施都应以人性化的设计为本,要想不断提升观众的满 意度,博物馆就必须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高的诉求;必须加强博物馆导览服务优 化标志系统,引导观众尽快实现目标发现与定位,使他们不致因迷失方向而困扰。
⑤配套服务。包括纪念品、小卖部、饮水设施、卫生间以及双语文字注解等,这些配套服务 设施是群众参观行为中辅助的游览节点,也是博物馆是否以人为本尽善尽美实现免费共享的 细节体现。
3.合理承载量分析
以上5大影响参观者满意度因素的提出是广东省博物馆服务环境作为真正“共享”载体的必 要条件,可是,所有因子仍约束于整馆建筑承载量的合理控制。广东省博物馆现实行“免费 不免票”的措施,即规定每天参观人数上限为3000人。因失去价格机制约束,博物 馆“价格排他”的特性亦不复存在,并从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属性更变为拥挤性公共物品的 属性[7]。因此,从拥挤临界点视角探讨广东省博物馆的合理容量是公众满意度的 前提。陈列区是博物馆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观赏空间、休息空间和交通空间 3部分。博物馆合理观众人数应为3部分参观人数之和。遵循国内已有计算博物馆人均面积的 合理方法,笔者据调查及一些实际量算得出理论上博物馆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合理参观者的 人数为1478人。而据前文所述,3月30日免费开放后的广东省博物馆有近4 000名访客,按照观测高峰时段人数占全天总人数比例(40%)计算,不难发现博物馆若不实 行限票政策就会超负荷运营。
总之,“免费不免票”的措施应该在即将大面积实行免费政策的博物馆中推广与实施,同时 博物馆应从影响参观者满意度的5大因子对其进行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无论参观者特征行 为还是博物馆服务环境,才能有效呈现顺应“共享”潮流的强烈态势,互为需要,互相作用 ,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5(2):40-44.
[2]马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行游轨迹及时空分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6:70-83.
[3]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研课题组. 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 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2):30-35.
[4]张微.论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8(1):10- 13.
[5]王晓曦.博物馆靠什么提升观众的满意度[J].博物馆研究,2006(3):18-23.
篇8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该区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滞洪,俗称“西北洋”。由于洪涝灾害严重,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被列为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一号议案。从1999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hm2,其中水域面积82.28hm2,广场道路面积1.72hm2,绿化面积16hm2,种植树种达200多种。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的翠色相呼应,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西湖公园将滞洪排涝工程和园林景观合二为一,使泉州市民有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每天清晨,来这里休闲散步、晨练的市民如梭织,或把茗而谈,或竞舟而逐,得到社会的广泛称誉。
西湖公园不收门票,是一处完全开放的公共绿地,体现了泉州市委政府超前的意识。因此,大门的目的一方面方便公园的管理,另一方面给公园增加一些景观点,增加其休闲游憩功能,使公园环境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
2大门设计要点
一提起园林,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出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的景象。古代的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花园,其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权贵阶层。对传统园林的评价标准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情画意。但是现代的城市园林,其服务的对象是众多的普通市民大众。对现代城市园林的评价,除了“诗情画意”的审美功能外,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因此,现代园林景观不是单纯为了美而设计的,而是强调景观功能,强调为人的日常游憩需要服务,强调满足人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
公园为了便于管理,界址四周多设园墙和大门,城市公园大门大多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位置显著,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一个视觉中心。大门建筑功能很简单,主要由售票检票,出入口以及部分小卖、办公等用房组成,建筑面积要求不太,但由于公园大门是公园内外交通的咽侯,游人进园首先要经过大门。因此,大门建筑功能简单与环境作用显著之间的反差,使大门设计常常成为整个公园设计中的难点重点。西湖公园实质是一个城市景观的改造工程,除了对公园内部绿化进行疏理修饰,增加相应设施外,重点放在了公园边缘环境景观的改造上,包括公园周边道路拓宽改造、周边违章建筑的拆除、公园封闭式围墙的拆除,新建通透式围墙内纵深绿色的疏理改造,其中新增的两个大门工程结合城市广场的建设成为改造工程中重要的一环,使这两座园林建筑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部分,与城市景观作一体化设计,它们不仅仅满足公园的使用要求,而且成为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观中的景点,并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创造合适的市民休憩场所。
西湖公园四周环境主要为博览建筑和居住建筑,她北面为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南和西面是城市新兴的居住区。在这样的城市景观背景中,园林建筑从设计手法、建筑体量、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必须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适应。因此,设计手法上以现代构图原理为基础,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运用到园林建筑中,把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如立体构成形式、建筑虚构架、灰空间等的运用。同时,公园园林也借鉴西方园林外向型的布局与设计手法,大量增加草坪、树木、喷泉、广场等。
3环境分析及设计构思
3.1大门规划设计中的环境意念
作为建筑小品的大门是位于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不同区域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它侧重的不是其室内的空间关系,也不是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和穿插,而是重点处理室外空间的关系,或者称之为群体空间关系[1]。建筑处理的重点体现在开放型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园林空间的融合与连接上。
3.1.1公园北大门(图2)
西湖公园的北面是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规划设计将公园的北门位于泉州博物馆的中轴线上,将它们之间的城市交通道路下沉立交,避免道路交通对博物馆广场的影响。北门设计配合泉州博物馆馆前广场的尺度和泉州博物馆的造型特点,利用一组10m~12m高的墙体组成的牌坊作为博物馆馆前广场的界限,平面上采用圆弧曲线构成,形态像广场上的飘带,柔和飘溢的曲线与西湖公园的景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西湖公园开放式的初衷。
大门的左右两侧是对称布置的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它们通过3m高的片断式景墙与牌坊式的大门出入口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曲线形的通透式的牌坊式公园出入口与直线形的实体片墙围合组成的公园辅助用房形成对比张力的美感进一步丰富博物馆馆前广场的景观,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西湖公园,大门,广场和泉州博物馆的整体感,增加了西湖公园的文化品位。(图3)
总平面上公园北大门进门不远有湖面阻挡,空间进深不大,所以大门空间沿东西伸展形成面宽大,进深小的总体布局。
3.1.2公园西大门(图4)
西湖公园的西门位于泉州邮电小区的对面,这里有大片的新兴的具有泉州特色的住宅小区,一条城市交通干道将它们隔开;基于这种环境,公园西门平面上由大门外广场空间,大门建筑和大门内广场序幕空间组成。门外广场是游人首先接触的地方,与城市空间直接相连,门前交通流量较大,尤其节假日人流、车流更为集中,前广场负有缓冲交通的作用,大门建筑是公园前广场空间的构图中心,并且与公园外城市景观连成一体,它以公园园林为背景,面向现代城市空间,受到城市景观的制约,服从现代城市景观的要求,成为从城市空同到园林空同的过渡。由于西湖公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公园,因此门内广场空间具有约束性空间和开放性空间的两重性:一方面,市民自由出入公园,门内广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集会聊天的场所,因此需要有一个约束性空间来营造这一场所;另一方面,门内广场需要把游人引向开阔的湖面空间,引导到公园的主干道上,所以门内广场设计为纵深较大的,以完全开敞的湖面大飘台作为门内广场的收尾。这是由于这样的空间系列,公园入口空间形成一条中轴线:门外广场——大门建筑——门内广场——湖面大飘台——西湖的中心岛景区;把市民和游人从城市空间引导到园林空间。
西大门平面与北大门平面异曲同工,大门前广场为圆弧形平面,三栋经过现代建筑处理手法精心设计的具有传统泉州民居特点的建筑对称布置在弧线上,它们分别是入口门房,公园管理办公室和小卖部;它们通过化整为零的布局方式,不仅有利于表达出建筑意境上的乡土气息,而且有利于塑造门前广场空间的围合感,避免市政交通等对门内广场的干扰。(图5)
3.2大门建筑造型服从于环境
大门建筑一方面属于园林建筑,它们除了满足和反映其特殊的功能外,还着重于园林造景的作用,如点景、框景、围合园林、空间对景、障景等等[2](图6,图7);另一方面大门建筑也从属于城市景观,造型服从于城市区域的整个规划要求,其造型设计意念、材料都应与城市建筑协调一致。首先,造型的设计手法上充分吸取传统闽南建筑文化特点,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设计手法运用到大门设计中,借鉴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形式,以不同体量、材质的墙体组合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图8~图10);其次,建筑材料上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再现传统建筑工艺在建筑上的表达。在石雕的应用上,根据不同的材质而采用不同的手法,燕尾砖花饰与石雕花窗的细腻,装饰石柱的粗糙给人以厚重充满力量感的印象,精细的龙腾浮雕墙如画一样精雕细琢。(图11~图13)
北门和西门建筑设计上,优美有力的弧线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特色并具标志性,传统泉州民居元素配以简洁的构架景墙造型,显得端庄典雅,气派不凡。
4结语
通过西湖公园两个大门的设计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以公园大门为代表的一类完全向城市空间开放的园林建筑与城市景观紧密联系,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来许多市郊绿地变成城市中心绿地,被城市建筑包围、园林建筑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在园林建筑设计上首先应站在城市景观设计的高度上来考虑分析,解决了在传统城市肌理中,新旧建筑文化的融合问题。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古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得到升华,反映了历史文化古城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创造出有现代感有时代特色的园林建筑。
参考文献:
[1]欧阳国辉.在整体中把握人和环境的需求——岳麓山东大门设计.[J]中外建筑.2003(3),26-27.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9
2010年,毕尔巴鄂市更是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城市案例入选了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览,毕尔巴鄂市政厅也从78个被提名的个人及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届李光耀世界城市奖得主(Lee Kuan Yew WorldCity Prize)。那毕尔巴鄂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什么是“毕尔巴鄂效应”呢?这恐怕还得从毕尔巴鄂的过去说起。
往事如风
毕尔巴鄂位于西班牙北部,比斯开湾以南,内尔翁河入海口处。因为拥有优良的港口,早在14世纪,这里的商贸活动就日渐频繁,城市的雏形也慢慢形成。1511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胡安娜女王取得了内尔翁河口地区的管辖权,并改进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使得毕尔巴鄂港成为西班牙最重要的港口之一。1602年,毕尔巴鄂取代了贝尔梅奥成为比斯开省的省会。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特别是人们在周边的山区发现铁矿之后,整个城市的财富有了持续的增长。17世纪,西班牙在整个欧洲的经济危机中首当其冲。17世纪末,凭借铁矿石的资源出口以及与英国和荷兰开展贸易,毕尔巴鄂度过了危机。19世纪西班牙波旁王朝内部爆发了一场争夺王位继承权的卡洛斯战争,重要的经济地位使毕尔巴鄂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尽管受到战争影响,毕尔巴鄂还是在19和20世纪繁荣发展,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使其成为继巴塞罗那之后的西班牙第二大工业地区,确立了其巴斯克地区经济中心的位置。在这一时期,毕尔巴鄂工商业迅速发展,城市不仅修造了第一条铁路,还修建了现代化的道路和建筑,创立了毕尔巴鄂银行和毕尔巴鄂股票交易中心,城市人口急剧增长。20世纪40年代,西班牙内战结束后,毕尔巴鄂开始重新发展钢铁业。而工业的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廉价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贫民窟层出不穷,城市环境急剧恶化。至80年代,毕尔巴鄂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和日渐衰败的工业结构。1983年8月26日,一场洪水席卷了毕尔巴鄂,不仅将众多街道和民居毁于一旦,还夺走了30多位市民的生命。
奇迹新生
痛定思痛之后,毕尔巴鄂逆境求生,在毕尔巴鄂市政府的领导下,集合公私力量,开始了一场去工业化和向服务型城市转型的“城市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从前的造船厂、集装箱码头和工业高炉变成了步行街、公园、露天美术馆和各种新颖建筑构成的新城区和商业区。
毕尔巴鄂首先通过港口和工业区的搬迁,为新的城市战略规划的实施释放了空间。在城市重新规划改造的同时,毕尔巴鄂还致力于内尔翁河环境的改善,昔日污泥堆积的河流里又重现了嬉戏的鱼群,鸟类也纷纷把家安在岸边。生物学家在这一带发现了包括鸬鹚、海鸥等在内的数十种鸟类及鲭鱼、蓝鳃太阳鱼等50余种鱼类和近200种水生生物。
河流的生机再现为毕尔巴鄂敞开了面河发展的空间,整个城市最重要、最有创新精神的规划工程都是沿河岸展开的。河流就如同整个城市的心脏,跳动着变革与创新的节奏。正如新区阿班多依瓦拉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师所言,这个区域实际上是将新区的精华向河流延伸。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的矶崎新塔楼除了发挥住宅的功能之外,还将河流右岸和城市新区联系起来;欧斯卡尔杜那会议音乐宫、海洋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不仅面河而建,更是将河流与建筑的意义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古根海姆博物馆,它已经成为整个城市变革中最耀眼的符号。
20世纪80年代后,毕尔巴鄂市政府决心在工业废墟的基础上转型发展旅游等服务产业。而城市知名度不高、重工业时代印迹较重,使得吸引外埠游客成为城市面临的难题。后来毕尔巴鄂决定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合作,在城市兴建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通过吸引欧洲的众多艺术爱好者来提升城市的名气。1991年,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Ghery)操刀对博物馆进行设计。1997年,博物馆正式落成。博物馆全部面积占地24000平方米,陈列空间11000平方米。整个博物馆的结构是由建筑师借助一套为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逐步设计而成。整个建筑突出的是扭曲形状和弯曲线条。部分空间采用的是覆盖石灰石的垂直直线设计,而另外一些空间则采用覆盖钛金属的有机造型。所有的空间用玻璃墙联成一体,使整个建筑晶莹剔透。
从外形上看,古根海姆博物馆既像一朵怒放的花朵,又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被公认为20世纪90年代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解构主义建筑集大成之作。博物馆启用后,每年参观人数从最开始的26万人,增加到100万人,使巴斯克自治区的工业产品净值因此增长了五倍之多。除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博物馆还使毕尔巴鄂一夜间成为世界家喻户晓的城市,使得众多参观者,特别是现代艺术爱好者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座博物馆救活了一座城市”,这就是所谓“古根海姆效应”,后慢慢演变成“毕尔巴鄂效应”。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言,古根海姆博物馆成就了毕尔巴鄂奇迹。
当然,古根海姆只是毕尔巴鄂众多城市变迁里程碑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是整个城市改造进程中所取得成就中的一个缩影。25年间,除古根海姆博物馆外,毕尔巴鄂市还展开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和大型建筑项目建设。1995年到2003年的八年间,毕尔巴鄂新建了四座桥梁,不仅连接了河流两岸,更促进了社会的融合。毕尔巴鄂还拆除了贯穿城市的铁路并兴建了地铁,将从前分隔开来的街区联成一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要求,毕尔巴鄂扩建了机场,使之成为西班牙北部最重要的口岸。伴随着向服务型城市的转变,毕尔巴鄂还修建了欧斯卡尔杜那会议音乐宫、毕尔巴鄂会展中心、比斯开省图书馆、赫斯贝里亚酒店、毕尔巴鄂多米内酒店等配套项目。与世界一流设计师的合作,不仅使这些建设项目具有实用功能,更有着审美功能,成为城市日常景观的一部分,彰显出整个城市的文化魅力。哪怕是一个地铁站的设计,毕尔巴鄂人也会邀请世界著名的设计师诺曼・福斯特爵士来完成。风格简约的地铁站,就像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艺术品。在兴建新项目的同时,毕尔巴鄂还倾注了巨大努力保护、修缮包括新广场、阿里亚加剧院、河畔市场、香榭丽舍剧院等在内的古建筑,保存历史留给城市的遗产。
篇10
1规划方案
1.1基地状况
北台头村位于天津市蓟县穿芳峪镇,距离蓟县县城13.7km,距天津市119km。规划面积2000多亩。北台头村有住户280户,村民1123人,耕地面积986亩,山林面积1500亩,由四条山谷延伸至于桥水库边,距离于桥水库直线距离仅4km。村内地形多变,有山地、山谷、平原,可谓山水相依。村子山林坡地承包到户,无工矿企业,无集体经济来源,农民收入主要为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另外为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据统计数据,村民年均收入约为10000元/(年•人)。村民生活污水没有统一收集、处理系统,基本直接外排,80%左右设有化粪池,生活垃圾设有垃圾桶,收集后由镇里统一收集转运,一般2d清运一次,最终运至附近一个废弃砖场大坑中简易填埋;畜禽养殖户多采用场地堆放,无防雨防渗措施,部分设有沼气厌氧发酵系统,处理畜禽粪便、尿污,沼渣、沼液农业利用,由于季节性问题,夏天农田施肥需求量少,导致粪便、尿液堆放处置,污染环境,冬季多余粪便外卖,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村子乔灌木及草地覆盖率高,适宜居民生活。
1.2设计理念与基地规划
村内无工矿企业,有两户自发建设的农家乐;村内民居规划较合理,道路采取水泥硬化,交通较方便,但入村主路和北部山区三条道路需进一步硬化。北台头村主要规划“四横三纵”道路体系,并规划一横一纵“T”字形两条主路。在穿芳峪镇政府通往北台头村处,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便于农家旅游产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票务服务、交通服务、导游服务、卫生服务站、失物招领等服务项目,并设置旅游设施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管理部门,形成村庄农村旅游产业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开发旅游资源,鼓励和引导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图1,图2在农家院的设计中,住宅采用独立式,联户式,联排式户型相结合,营造单体的空间形态交错有序,风格多样统一的新农村风貌,建筑造型简单,结构可靠,易于大规模高效化施工建设[2]。同时考虑到生产与生活功能兼容的农村住宅的重要特征,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北台头村村民生活习惯,在设计中考虑庭院和生产用房,其功能包括种植蔬菜瓜果、饲养家禽家畜、手工生产、农机具存放、晾晒农产品、纳凉休闲等空间需要,兼具美观与使用性。
2建筑与景观规划处理
依照北台头村特色,规划唐井、宋槐,核桃金银花山谷、金光大道、采摘园、核桃博物馆、生态经济涵养林等景观节点。作为村里的地标性景观节点,在入村口以“宋槐”为主题,设计古槐树休闲广场,人们不仅能在这里集会活动,锻炼身体,也是晚饭后村民开展下棋、品茶、聊天等娱乐休闲活动的好去处[3]。在入村主路处设计文化一条街。对沿街的房屋立面进行设计改造,保留原有村落建筑特色,并在路旁墙面绘制通俗易懂的“乡村文明公约”漫画等,增强村庄文化气息,提高村民素养。生态采摘园设计采用当地建筑形式,利用单个建筑围合半封闭空间。在院中布置农耕区,栽种蔬菜;院后设置果树采摘林。从而形成院中有田,屋后有果的特色采摘园。在通往山谷的主道上布置2亩百果园,集中种植大樱桃、柿子、核桃、苹果、山楂、栗子、梨等多种果树,并在果树林下种植白萝卜、旱萝卜等,形成在旅游旺季多种果蔬丰收的百果园,使游客在农家乐住宿外,体会山谷百果飘香的乐趣[4]。在村口处设置生态长廊,以此廊为“曲径通幽”的通道,由此进入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生态乡村公园。生态长廊采用透明棚顶设计,减少视线遮挡,使游客产生“虽在廊中走,却在画中游”的感觉。景观节点效果图见图3。利用“乔木”“草坪”“水面”三大设计元素,创造开阔式乡村公园景观,布置亲水区,提高村庄旅游指数。依托金银花特色种植产业,打造金银花山谷,通过高附加值的药材种植,提高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带动旅游产业链延伸。在从农家院通往户外采摘区处设置生态观光车停车场,提供低碳环保的电瓶观光车,为游客提供交通服务,特别为老人、孩子等游客提供贴心服务[5]。保留农村生态特色,减少硬质铺面的使用,在生态停车场采用空心砖种植草坪方式建设停车坪,维护当地生态环境(见图4)。在村中重要景观节点处设置观光车停靠站,便于游客统一集散,同时也提供了遮阳、避雨以及临时休息的场所[6]。如图5所示在核桃基地中建立核桃博物馆,设立小型核桃园,种植观赏用山核桃、普通核桃、纸皮核桃等多种核桃树,并设立小型展厅,利用展板、实物展台等形式介绍核桃的品种、营养价值、观赏价值、种植方法等,增加旅游的知识性和科普性,吸引青少年游客前往体验。核桃历史博物馆设计采用木构架的形式:1)就地取材;2)体现当地乡土气息[7,8]。带状长条形回廊为游客的主要参观步道,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展板,宣传画的形式了解核桃的相关历史和知识,东、西两个开放空间分别设计的是小型展厅和纪念品展示购买区,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价格合适,独具特色的核桃小工艺品。设计中针对北台头村今后的发展规划在村内设计修建生态厕所[8]。修建于生态停车场和主要游客集散地,来接纳游客的要求。
3结语
- 上一篇:网络营销实践总结报告
- 下一篇:大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