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评价范文

时间:2023-03-22 09:3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品德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品德评价

篇1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犑辈患欠郑瑺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篇2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思想品德本身复杂性的决定,思想品德课有必要实施多种评价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应该得到积极的尝试,不断使其得到发展。谈话评价法有其自身的优点,谈话法是于学生面对面,便于沟通;教师可以灵活掌握谈话的内容、节奏和氛围;被访者不受文字能力的约束;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受硬件的限制等等,尤其适用于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评价的尝试。

关键词: 多种评价方式;谈话评价法;评价步骤;评价效果

一、实施多种评价方式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的要求

评价功能上,由侧重选拔转向侧重学生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评价是促进发展的手段。评价依据上,由以往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以往的评价是对 “ 过去 ” 的关注,现在的评价理念是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评价主体上,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过去单一主体,外部评价,现在有包括学生在内的多元评价、互动评价,评价结构能够更好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评价焦点上,不再以结果为中心,而是在评价反馈后被评价者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评价内容上,更加全面,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上,在原有的纸笔测试的方法上,增加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过程和结果。(摘自“评价七十二变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多种评价”康利 :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高级教师 )

(二)思想品德本身复杂性决定的

思想品德自身包含道德认知:道德知识、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观念等,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等,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摘自“评价七十二变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多种评价”康利 :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高级教师 )等等,这就说明思想品德本身具有复杂性。

二、具体评价

思想品德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诸如: 考试:口试、辩论、情景测验;观察、 调查、项目评价、 谈话评价、 同伴评价等等。(摘自:评价七十二变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多种评价, 康利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高级教师 )

三、谈话法评价步骤

谈话法评价,即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谈话法具有自己的优势,谈话法是于学生面对面,便于沟通;教师可以灵活掌握谈话的内容、节奏和氛围;被访者不受文字能力的约束;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受硬件的限制等。为此,我精心为“与诱惑作斗争”这一课题设计了谈话评价法的以下步骤,效果也还不错。

(一)准备阶段

1. 话题的准备。师生共同设计一些既砌和课题又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实际的话题,把它们编号后放入一个档案袋备用。我们设计的话题有:(1)我们身边有许多诱惑,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2)看到别的同学站在领奖台上,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3)我们身边存在着那些不良的诱惑?(4)面对不良诱惑,你经常采用什么方法来抵制?等等。2. 评价记录表的准备。主要由我来完成,设计如下表。

(二)实施阶段

1. 利用课堂,地点设在在教室。先让谋生从已准备好的“题库”里抽一个题号,让该生大声念出来,以便其他同学参与进来,互评互助。其次,让该生就抽到的话题谈论,教室注意引导,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学生,还可引导其他同学补充、评价。与此同时,老师做好记录,也可培训几个学生来记录。

2. 利用课余,地点可随意。这种方式更方便灵活,学生也更加不拘束,更能发挥。用此方法时,最好不要当时记录,这样学生更放得开,只要加于引导,不容易导致一问一答的形式,更易形成谈心一样的谈话。比如一学生,同学反映他最近会去网吧上网,我课堂上就没让他抽题,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就我和他两人,当我由一般的谈话却如到正题后,由于我顾及了他的自尊心,逐渐他便娓娓道来。他谈了他如何被朋友唆使,如何去了就被诱惑,还主动分析了痴迷网络的危害,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诚恳的提出了一些抵制方法后,还问我行不行,要求我以及同学们帮帮他。到此,我想,师者如是,谁都会欣慰。

3. 谈话之后,学生自我评价。或许这应该是另一种评价方式,但我认为在谈话之后让学生自己再回忆性的作自我评价,这无疑是一种巩固和提高。我采取的是设计自我评价表来进行。自我评价表如下表。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31―01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但这些素质和品质的形成又离不开相应的知识,如法律方面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等。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质量、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下面笔者谈谈如何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以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手段。

二、评价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需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良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风采。

应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该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三、评价的理念

评价依据应由以往的只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以往的评价依据是对“过去”的关注,而新的评价理念则是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评价主体应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新的教育评价方式是以包括被评价者在内的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构成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这样会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评价焦点不再以结果为中心,而是在评价反馈后强调被评价者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对原有状态的改善。

评价内容要全面。新的评价不仅关注知识的评价,也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方法应多样化。以往的评价只是用纸笔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新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验外,还应包括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

四、评价的方法

1. 观察。日常观察可以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信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尤其如此。如王伟在课堂讨论中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的话总是被别的同学打断;李平发现自己身边地上有碎纸,但没有把它捡起来;张扬下课后,主动找同学去玩……“这些日常事件和片断,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能够使我们确定一个学生在各种情境中是如何表现的。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息补充和证实了通过其他客观方法无法获得的信息。有时,它甚至是我们对学生某些方面进行评价的唯一方法。”

2. 描述性评语。即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3. 项目评价。即按照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其中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相关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4. 谈话。即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谈话法是一种最经济、最直接的评价方法。

5. 成长记录方法。即教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篇4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评价小学校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爱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萌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篇5

关键词:学生课堂主体性;教师引导作用;教学目标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同时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较少的学习任务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便成为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高效课堂理念便应运而生。了解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有哪些具体标准,这是广大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笔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观摩,认为一节高效的课,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一、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所表达的“课程目标”,着眼于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采用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知识”这样三个维度分别陈述的方式展现,并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必然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是一节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首要衡量标准。

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节课点点滴滴的知识是血肉,而潜移默化的情感则是灵魂。教学活动,应该培养学生的生活品质,完善学生的生活状态,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思想品德课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成长为宗旨,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旨在完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丰富其情感体验,引导其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使其能关注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数量与质量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少数人主动参与课堂还是多数人主动参与课堂,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否积极,是否乐于探究、合作;一节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生生都可以参与,参与的同学不应集中在少数或个别同学,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不应停留在形式上的热闹,学生的参与质量也应予以关注,如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讨论是否热烈有序,是否敢于质疑问难,是否敢发表个人的见解。

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虽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发挥,离不开教师思路清晰、恰到好处的引导。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又离不开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以及课上游刃有余的“导演”。

1.课前,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知识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课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立足教材,熟知知识结构,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恰当处理教材,精心选取教学资料,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设计勿离开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学设计新颖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所感、有所启发。立足学情,关注热点,调动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课上,打造气氛和谐的课堂,做好一个引导者和管理者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当教学出现“意外情况”,教师不应回避或遮盖问题,也不应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也不应只停留在只告诉学生对或者不对的抽象判断。应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维过程,借助不同同学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充分辩论或讨论,应努力引导他们在交流、对话、探究、反思中认识错误,内化知识。师生互动和谐愉快,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掌握知识、体验实践、分享感受。

同时,教师要在整节课上体现自己的作用,即做好一个引导者和管理者。虽然已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引导作用始终不可小觑。比如,在适当的时候引导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对部分学生的行为言论进行适当引导点评,对学生的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适时予以指导。在管理课堂方面,比如课堂突况的机智处理,对于课堂活动时间以及节奏的有效把握等,这些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效率。

3.课后,精心设计课后练习

高效课堂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丝毫未经过筛选的笼统化的课后练习很可能使学生花很多的时间机械化地重复一些简单的知识,而能力的运用和提升却不能充分实现,学生的投入与收获不成正比,这与高效课堂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经过精心筛选和设计,要彻底告别传统教育理念的“题海战术”,做到“少而精”,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和升华情感为目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机械化重复,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好的复习巩固效果。

三、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

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判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的直接性标准。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自身的情感得以丰富,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道德境界得以升华,法制观念得以加强,能够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成长过程中增加更多的正能量,对人对事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2.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探究的能力、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等方面能够有所展现和提升。

3.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对知识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并能轻松地记忆,能举一反三,对知识点加以灵活运用,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考试成绩更加优秀。总之,能使学生用较少的学习时间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素质教育。具体效果,通过作业、测验、考试等手段进行检测。

总之,高效课堂是学生、教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参与,二者密切合作发挥最大效能,实现1+1>2的理想的课堂模式,而对其评价指标的研究则可以使广大的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时明确方向与目标,尽管现在对高效课堂的评价指标没有统一化的、科学的、具体的、量化的衡量标准,但是我相信,只要在立足于实际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我们终将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路上越走越明朗。

篇6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思想品德 过程性评价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个性品质、行为习惯、政治常识、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主阵地、主窗口,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个性品质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不仅是德育领导、班主任和主管学生教育部门的工作,而且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学习中度过的,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尤其要注意有意识地渗透道德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净化意识。然而,目前中职德育教育出现了不少“难题”,随着生源大战、人才大战、职校生存大战日趋激烈,课程改革步伐、教学改革步伐一步紧跟一步地前行,传统的德育评价很难适应目前发展的需要,其评价方式日益暴露出与教改、课改不相一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快速发展。

一、现行德育课学生评价体系的不足

1.教学与教育相分离。

一般来说,教书育人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班主任,然后才是优秀的专业教师。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教学与教育便出现了油水分离的情况,不少学校大力推广专职班主任,这种分工自然而然导致任课教师只教“圣贤书”,而主管学生德育的学生科和班主任就成了“消防队”。这样分工的结果使不少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裹步不前,威信随之降低;而班主任只能疲于奔命,到处“救火”。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间人际关系相对微妙。更严重的是学生会对不同的教师做出“欺软怕硬”、“阳奉阴违”的言行,使教者不能很好地教、学者不能很好地学。那么,新的德育教育体系必然要将任课教师纳入到德育管理的体系中,也同时将德育教育广散在日常教学之中,与教学改革捆绑发展。

2.终结性评价完全取代过程性评价。

目前通行的德育评价体系从评价时间、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三方面进行设计。评价时间一般安排在一学期的期末或一学年的期末;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结果是对学生该段时期的思想品德进行终结性评价。德育评分不过是作为收藏的资料存储者,即使部分学生犯了严重的违纪行为,只要不违法,则在他的档案里依然是合格的德育等级。从某个角度来说,德语评分就是班主任随机给学生打出的等级,这种片面的终结性德育成绩也不具有任何实质性意义。负责的班主任会将自评、互评和师评三个分数统计出来,不负责任的班主任让班干部随便写个分数完事,评优评先的学生一律给优。因此,德育评价失去原先预设的意义,不改不行了。

3.德育评价没有明确方向,失去了应有的原则。

为什么要进行德育评价?具体评价了什么?如何有效实现评价目的?部分班主任几乎不曾想过这个问题,有些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可能非常清楚德育教育的目标,有清晰的培养步骤,有层次地磨砺、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和职业道德。而有些班主任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的德育评价当一回事。也就是说,目前中职学校的不少班主任管理工作停留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听话不犯事、安全不出意外的层面上,德育呈现出没特色、没效率、流域表面教育的倾向,这种没有目的的德育教育带给学生和德育教育者本人的痛苦并不亚于等待者“戈多”。迷失目标的德育教育方向反倒让真正的精神提升、意识渗透、素养提升、人格道德等本质性教育给丢失了,教师随手写给学生的德育评分更失去了应有的原则性和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随意、随情、随性地给学生评定德育评分的方式,所以,我们不妨想一想从实用、有效的角度调整原有的德育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品质发展的过程、看到自己进步的足迹,用自己的发展痕迹和进步足迹累积德育评分是否会更合适、更合理。

4.评价内容模糊,参评者对评价内容凭直觉打分。

打开现有的德育档案,我们就会发现,对学生德育评价的内容多半是:民族精神12分、理想信念10分、遵纪守法10分、集体精神12分、社会公德12分、家庭道德10分、文明礼貌10分、诚实守信10分、自信自强8分、自制自治6分。可以说这个体系的内容非常翔实,也能针对中职学生应培养的项目进行考核。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周全的考核体系最终只停留在稿纸上:一来,自评、互评和师评者只会针对一学期来学生的大概情况进行评分,也就是说除了重大的违法犯纪的情况下,极个别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及格,多数学生得良,少数优秀者得优秀,而其中的评分随时间的远近、随师生间关系的亲疏、随生生关系的远近而呈现出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二来,因为评价体系只有一份详案,即使师生有意识参照评价体系评分,可是因为时间关系,经过自评、互评后再师评的程序,如果教师不参与,那么自评和互评则可能失真,如果教师参与,师评的分值比例可能就远不止60%了,而且因为繁杂的年底工作也不可能让教师花诸多时间在认真解读评价体系上,最终结果还是模糊评价。

5.评价有量化评价而无质性评价。

考核只有分数,不重能力,也不注重思想。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相对较难,特别是它的评价与升学、就业、评优等联系起来的时候,很难有充足的依据给学生的思想品德分出高下,丧失区分的功能,不像一张试卷那样看起来客观、公正。任何体制都有惰性,运行中都有偏离原来方向的倾向。思想道德评价本身就是一道难题,较难服众。量化的评价有明显的局限性,有些素质是无法用量化的手段准确测量的,例如德育课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素质、精神境界、人格等内隐的素质是无法精确测量的,教育效果的长期性也使量化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量化评价也会导致人们急功近利,忽视冷落不易量化的内容。例如一个在德育课上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不能说明他的思想品德就高尚,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使用非诚信的手段取得“高分”。虽然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多老师把百分制简单地变形为等级制(例如优、良、中和不合格),但同样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所以要结合量化与质性的评价方式,收集关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资料,保证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情况在评价中都得到体现。

现行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实际上已经异化了德育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其实施效果与最初的德育目标背道而驰,“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盛行是这种评价体系弊端产生的重要根源。要改变这种“一锤定音”、随心所欲的评价方式,我认为就应该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评价手段、考核过程,甚至要从评价的内容上作一定的改革。

二、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探索

我认为,要消除以上的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弊端,不妨突破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1.使评价主体多元化。

家长、学生、校园教职工、社会人士、任课教师等共同参与评价,尤其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评和互评。学生既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又要在家中、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当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认可、强化之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相对来说就比单一的在校班主任肯定关注要强得多。

我是在2008年初开始实施学生“挣德育分”的改革,学生得初始分为0分。学生因为某项具体的行为得到了家长、校园任何教职员工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则给予3分加分,如果某事件得到了校级领到或者省内人士的赞赏则加4分,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则加5分等,依此类推。一学期下来,原来要被英语专业开除的曾卫飞同学,转到我班之后让人真的欢欣鼓舞。她的爸爸和姑姑过来看她的第一次专业汇报演出,由衷地说孩子进步了。妈妈和阿姨看到她的主持和表演后同专业科长说:“这所学校真的培养人呢!”她成了年级各位老师称赞的好家伙,原本大胆而泼辣的曾卫飞成绩提高了,口才出色,英语根基原本就超过了一般同学,并参加了非常多的活动,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和德育评分。

不仅仅是曾卫飞,还有很多同学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家长的关爱,获得了自信和自强的动力。我班同学呈现出了与其他班级同学不一样的活力、创新能力与自信,自然也会在气质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两个或一部分同学,而是整体上的差距,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和反省德育评价主体的立体化了。马斯洛的需求论告诉我们立体的评价者会让学生看到不同层次人士对于自我行为的肯定与赏识,强化自身的优点,同时也能警醒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反观。

2.使评价内容和形式多元化。

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这种尊重主要体现在任何学生都有“挣分”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具体体现在:

口语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发言的质量分数方面应该比一般胆大而没有质量者要高,优秀有内才但胆小者受到胆大的刺激也会逐步胆大起来,而且他还可以参加写作等获取分数;而相对来说,“后进生”也许能够在户外活动中,如乐于助人、体育竞技等方面获取分数,还可以从每天进步的情况,从家长和班级同学反馈的过程中获取德育分数,这不仅肯定了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进步的重要品质,而且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心胸。而相对来说调皮的“双差”生,总会有某种细微的品质被人发现,总会在某种特殊的场合展现他发光的一面,因而总会挣取他应有的分数。所以这些都不考虑在内,在正常出勤、行为规范、生活自理等方面也可以让其得到分数。因而评价的内容多到生活的角角落落,只要体制实施,学生就会积极为争取分数而努力,关注生活。

至于评价形式的多元化问题,我们可以在原有的纸笔评价的基础上,引进一些质性评价的形式,如课堂行为评定、家庭生活评定、社会生存评定、创业能力评价等。评价由组长、外在着装管理者、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寝室长、体育委员、卫生委员、助理班主任、班长、班主任等组成庞大的体系;评价可以细到帮助同学打饭、照顾生病的同学,由专人专员进行登记,登记到具体时间、地点、具体事件,在读报课和晚自习期间由相应的负责人进行公布,全班公布之后由被加分者签字才能认可。这样既可以随时让全体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家分情况,又可以激发他们的骄傲感,从而将赏识教育和自我反省教育进行到底。因为在关注自己分数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分数,而且每月都会统计公布在成长专栏里,培养了学生的公平公正品质,也同时考验了某些弄虚作假者的良知,更激发了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

3.使评价功能多元化。

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可以对“过去”起检测作用、对“未来”起引导作用、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对“教师”起促进作用。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指东点西的人,而要用心、用发现的眼睛看到学生每时每刻的进步,看到学生每种隐藏的品质,看到学生的每一项优势潜能,因为加分永远比扣分更能激励人心、激人向上。我认为扣分不过是逼人就范的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手段而已。毕竟没有哪项惩罚措施可以让人发自灵魂深处地追求上进。所以,在我的过程性德育评价体系中只有加分项目,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赞赏“场”效应效果较佳。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敬老院,让学生通过调查敬老院的老人家的一生对自己最成功、还存在遗憾的事情作整体的评价,同时期望得到老人家对自己的勉励或者告诫等。之后形成调查报告,并评选出奖项。全班的人摩拳擦掌、风风火火地制订自己的计划,走入敬老院后大家就开始东奔西跑,搞卫生的、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陪老人敬爱散步聊天的各形各色、各显身手。我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的能力很强,有的老人家还跟着学生一起唱歌跳舞,谈天说地,喜笑颜开的不说,声泪俱下的也不少,捶胸顿足、大骂不止的也有。沈文凤是早产孩子,她在各个方面总会跟别人不一样,做事慢几拍,脾气特犟,不爱与人交往、交流。写日记也会用一些老师看不懂的文字或者图画表达想法,因此,老师和同学似乎将她“冷落”了,她也活在自己的影子里。因此,上课她得不到分,头发和穿衣戴帽等行为规范也会偶尔得不到分数,总之,她不犯错误也不惹事,这个世界似乎有她没她没什么差别。可这一次她眉飞色舞地告诉了她采访的老爷爷,而且老爷爷还要她打电话给他不孝顺的儿子和儿媳妇,我建议她慎重点,她点了点头,也没说什么。之后在她的调查报告中得知,她打电话给了那个老爷的儿子,接电话的是儿媳,她把老爷爷交代的事情和自己采访的心情及一些劝告的话告诉了她,结果被她骂了一顿。这些调查都写入了报告中,并且激发了她的孝心,她写了不少以前对自己妈妈做得不孝顺的事情和忏悔。这篇文章被评为调查报告的一等奖,并且我把文章复印出来给他爸妈看了,当时她妈妈就哭得泣不成声……

我把这次的优秀调查报告张贴在“优秀的唯一栏”里面,而且在旁边贴上了他们和被调查者的照片,真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活动。这次调查彻底改变了沈文凤的行为,改变了她的行为和对世界的看法,也让她赢得了十多分的德育评分。之后她通过各项活动参与,在期末评价终于得到了合格分数,全班都替她欢欣鼓舞,给了她非常热烈的掌声和一人一句激动人心的评价语。这就是德育评价的功能。同时从以上活动中,不少同学害怕与陌生人交流、不知道如何打开话匣等也有所改变。这仅仅是一次活动带给学生的考验、提升、鼓励等,试想抓住某个特殊的契机一定能够改变更多学生的不良习性。

德育评价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信、自立,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强。引导学生在相互的欣赏过程中开阔心胸和视野,多角度、多向思维;帮助学生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学生能够随着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对教师来说,能有效发现学生优点,与学生同进步、同学习、互相理解,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进步与提升,等等。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对同学的思想感情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最了解。基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知全面发展的这一特殊年龄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逐渐增强,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在同龄人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并且会尽最大的努力克服缺点发挥长处,这个环节会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节省了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累分的情况,教师可以非常直观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能更直接地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潜能,有针对性地补足劣势项目,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或者专项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

三、关于过程性评价的反思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发展,重视学生自己“挣分”的过程。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总会有学生不参与配合,如果只有加分没有减分的体制,那么学生旷课、迟到或者通宵上网,或者酗酒、打牌、斗殴等情况该怎么处理呢?难道要给他加分吗?老师认为学生能够自觉加分,可是他伙同家长或者社会人士来骗老师加分,难道老师要“昧着良心”加分吗?如果专业特殊没有那么多的活动或者项目供学生加分,到期末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拿不到及格该怎么办呢?如果教师采用基数加分会不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呢?……作为一种尝试性的德育评价体制改革,两年的改革实践不足以使其完全成熟,不可能非常全面与合理,更别谈科学性了。可上述问题毕竟客观存在,也必然要解决。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凡事质疑、多想多预测、多探讨、全面考虑总比盲目执行、复制要强得多,不过抱残守缺和裹足不前也不行。只有大胆尝试才可能推陈出新。因此,相信旷课、酗酒、打架等现象是少数,不可能全班都这样。只要有一半学生能够正常上课,那么就可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如果良莠各占一半,那么就可以实施分层次德育加分,只要道理讲通了我想优秀的学生会更加优秀。每天都迟到的学生,只要一天没迟到就加分,这样也可以帮助他进步。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优秀一点点,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关于学生“骗分”的情况,我觉得只要他想加分就已经可以表示他追求上进了。若长期让他骗分,则不仅影响到他自己的发展,而且助长了他的虚荣、虚伪心理;使管理的同学出现有失公平公正的倾向。其实他可以骗一个管理者,相当分散的管理者不可能都被他骗,而且班主任会有所察觉,任课教师也会反映情况,因此庞大的管理体系不足以让一个学生“行骗”顺利冲关。

篇7

一、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设计要全面考虑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要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水平相适应;要面向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上关

注学生的差异。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将教学目标呈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

有数。

2.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多动眼耳口手脑、多听说写想的学习活动。

活动课的活动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性和人文性的课外活动。

3.教学程序的设计

从整体上来评,教学程序要考虑充分利用教材、音像等,设计让学生全感官(用眼看、耳听、口说、脑想、手做)参与学习过程,各个环节是否由易到难。

从具体某个教学的活动(环节)上说,各教学活动(环节)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4.课堂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要把握好深度,适合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要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重视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体现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必须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管理学习环境

从硬环境上说,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物质环境,如,根据课型特点或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教室的环境布置,课桌的摆放,多媒体设备的准备与使用等。

从软环境上说,教师要适当地运用了鼓励教学策略(如,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或提出见解,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等);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师生关系和谐;另外就是课堂纪律的维持和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2.教学资源的利用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利用课本的素材,或者进行必须的扩展、拓宽;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搜集、整理、补充一些时事材料;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资源和直观教具。

在活动课中,教师要考虑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场室、园地等校内教学资源,利用图书馆、青少宫、纪念馆和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场地等校外教学资源。

3.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的引导主要包括: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从不同的起点、角度,或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讨论、研究;提出问题不能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存在问题,并将矫正的机会留给学生;在课堂上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4.评价学生学习

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于“荒诞”的提问或结论的处理是否适当,有否冷嘲热讽;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是否有意识地表扬、鼓励;让学生参考自评、提倡互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

1.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

学生参与的态度主要表现在:能够主动地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敢于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主动提出一些冒险性的问题。

2.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学生参与的程度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时间的长短(一般说,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应占课堂时间的一半,甚至是2/3以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人数和主动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的人数的多少;学生课堂讨论的质量的高低(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讨论,还是确实起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的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意义,发表的见解是否具有独到性。

3.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对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表达;能够做到的人数有多少,占多大的比例;学生课堂练习(课堂小测)的通过率是较高还是较低。

4.能力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对能力目标的达成度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能够做到的学生人数有多少,占多大比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人数有多少。

5.情感目标的达成度

可以从学生言行举止所反映出来的好恶爱憎的情感是否得当和学生能否在课堂上或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人数有多少)进行判断。

四、教学特色

1.教学某些方面的独创性

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方面的意识和一些具体做法。

2.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可分为慷慨激昂型、沉稳柔和型、逻辑推理型和活泼明快等类型。

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教学的共同发展的一种课堂评价模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强调评价的动态性,要关注教与学的结果,更要重视教与学的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意义。

篇8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模型建构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笔者十分赞同林崇德教授的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分析了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初步构建了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模型。

笔者将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是公民素养,二级指标是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和行动力。

为什么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是公民素养?首先,作为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报告、十报告分别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其次,国家意志落实到课程标准上,《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再次,从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性来看,“公民素养”这一核心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殊性,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的要求,尽量缩小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外延的重叠,避免出现包容关系。当然这种特殊性并不是绝对的,其他学科中也能体现“公民素养”,但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有更为明显的侧重。第四,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来统领各学科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又寓于学科素养之中,并通过学科素养表现出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公民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公民素养”,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二级指标是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和行动力。所谓调适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使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内部心理活动进行调节适应,对个人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节适应,能正确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的能力。所谓思辨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与方法,观察并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评价、独立思考、辩证思维、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信念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经历体验与实践,将外在的理念、知识、技能,经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内化为永恒持久并受用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包含了政治认同、国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等。行动力是指学生能应用本学科思维方法来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采取行动调节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参与解决矛盾和问题、采取某种行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以“公民素养”为核心,四个要素(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行动力)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调适力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公民素养”的前提;思辨力是信念力和行动力的要求,是“公民素养”的基础;信念力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方向,是调适力、思辨力、行动力的“合金”,是“公民素养”的方向;行动力是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的必然结果,是“公民素养”的落脚点。思想品德学科就是要培养能自我调适、有思辨精神、有价值信念、有公民行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基于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信念力的课堂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有一些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可以通过纸笔测试进行,如客观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心理调节、法律、国情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辨析能力。但还有一些核心素养的内容,如信念力、行动力等等,无法以纸笔测试的方法获取,就需要通过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式来进行。

本文以刘文明老师《在“责任”中长大》的课堂实录为例,侧重谈谈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信念力的培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信念力所追求的目标。信念力本身并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精气神,是培养“三观”的一种能力。刘老师课堂上呈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承担各种责任。用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就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责任”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显为学生的行动。

要让学生形成“承担责任”的信念力,其具体路径是什么呢?借鉴布鲁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的分类,信念力的形成也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

信念力形成的第一个层次是接受,是指注意某种现象。本节课的导入是全国最美孝心少年邵帅的故事,学生认真学习并有所感悟。本节课的结尾是公益广告歌曲《好人就在身边》,优美的旋律和勇于承担各种责任的先进人物,让同学们感动,在润物无声中接受责任教育。学生对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充满了敬佩和喜爱,对不负责任的人表现出厌恶。

信念力形成的第二个层次是反映,是指能够主动参与,这是超出接受程度的一种行为。本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回顾了“14岁的我”已经挑起的担子和应挑而未挑的担子。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承担责任的经验和感受,同时也反思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原因:“太困难了”“我不高兴做”“爸爸妈妈不让我做”等等。师生逐一分析各种观点,并从认识到行动上寻求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信念力形成的第三个层次是评价,即行动后获得满意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并显示出坚定性。学生在分享自己已经承担的责任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产生认同感、自豪感,从而正面强化了责任意识。

信念力形成的第四个层次是组织,即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标准。本课开展了两次比较活动。第一次比较是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比较,分析已承担的责任和未承担的责任,各自的影响。对于自己没能承担的责任,同学们表示要克服主观和客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学习,树立责任意识,大家相互学习着在家庭、学校、社会承担责任的一些技能。第二次比较是通过“责任是动力还是压力”的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认识到责任既是一种压力,人们要为之承担一定的代价,又认识到责任还是一种动力,能够促进自身的成长、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进步。通过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了稳定信念的形成。

信念力形成的第五个层次是价值性格化,即运用价值体系长时间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期,由于信念力已经形成和确立,表现出可迁移性、持久性、价值性、唯一性(个性化)等特征。本课力图引导学生在课后能主动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使责任意识性格化,责任的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人性格的一部分,成为较为稳定的信念。

当然,信念力形成的第四、第五个层次仅靠课堂学习是不足以形成的,课堂学习仅仅起到价值引领、培养思维方法的作用,更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思考、比较、选择中才能逐步形成。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信念力作为思品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形成路径大致如下:

篇9

1.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的需要。

思想品德特有的科目教学,被划归成观念指引这样的科目。初中时段的思品授课,更应注重去指引观念,有序衔接起知行的流程。为促动认知成效的提升,拟定好的授课内涵,必须关联惯常见到的平日生活。

选出来的授课话题,应围绕这一时段的真实话题,协学生去化解平日的疑难,把学生体悟出来的生活感悟看成本源的指引。这样做,能让初中时段的思品科目走出惯常的书本局限,融汇更广范畴的真实社会,经由实践对接,引发深层级的共鸣,并激发多样联想。

2.对教学现状的反思。

现有的科目教学,单纯注重本源的原理传递,忽视掉了真实状态。这种授课路径,很难与多层级的生活契合。初中时段的思品课,惯常被看成特有的应试工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纳知识,缺失了应有的自主特性,潜藏着的创造潜能也会被压抑住。这样的弊病,禁锢了新颖思维,没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热情。

3.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改预设的授课要求,是培育出更高层级的创新特性。学生经由认知的接纳,能够化解这一范畴的真实疑难,有序融汇这样的细化认知。生活化架构下的课堂评判,应根植于细节特性的平常生活,建构互通状态之下的授课流程。预设的认知目标,应被变更成内在范畴的探求需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施措施

1.加强师生沟通。

师生的互通,能促动彼此的接纳,创设和谐架构下的新颖课堂。教师应当更替旧有的授课方式,添加课堂以内的互动流程;应当明辨学生的心态,主动去接纳班内学生,在互通中做朋友;应当协同班内学生,发觉潜藏着的认知潜能,确认更高层级的学习信心。

对思维带有偏差的学生,应当接纳并去耐心疏导;对疑难特性的某一疑问,经由班内的互通讨论,提炼出交流得来的一致论点;鼓励班级以内的学生,去发表差异特性的多样见解;对教师没能掌握的、新颖的认知领域,应虚心去接纳。这样做,能创设最佳情形下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愉悦及轻松的授课气氛。

2.教学目标优化。

拟定好的授课目标,应从僵化特性的应试目标变更成多元架构下的生活目标;联系现今时段的开放内容,寻找出带有生活气息的、独特的拟定目标;明辨不同特性的学生需求,对枯燥特性的偏旧目标应大胆去更替;依循设定出来的授课宗旨,适当调和原有的科目目标。

3.教学内容优化。

要优化原初的科目内容,侧重真实特性的平日体悟。体验范畴内的授课,在思品授课这一范畴,应能占到偏大的比值。只有创设亲身参与的时机,学生才会体悟出更深的感受,形成共通特性的情感及认知。例如:在解析关涉抵制诱惑这一内容时,可在备课时段内,经由上网搜索,得来真实情形之下的关联影片、时事特性的新闻等。在授课中,借助多媒体架构下的技术协同,为学生放映预备好的这些片段。这种带有真实特性的体验,能让学生明辨各类诱惑潜藏着的深层危害,从而自觉去抵制。

4.教学活动优化。

除了课堂范畴内的生动解析,课余时段的多样活动也应加以丰富。思品授课关联着的教学活动,被划归成生活化特有的认知成分。课余时段的各类活动,能营造出最优情形下的校园氛围,创设新颖状态之下的校园文化。例如:可以预设平日时段的大扫除、校园范畴的花草培植,让学生亲身体悟出劳动的价值。经过预设的真实锻炼,能培育出坚韧个性,锻炼出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行。

5.教学评价优化。

传统范畴的授课评价,侧重应试架构中的分数评价。实际上,科目测试得来的分数很难折射出现有的真实水准。为此,应当延展既有的评价指标,添加关涉生活的、多样的指标。例如:学生表征出来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特有的态度,都应被涵盖进这一评判体系。多元框架之下的教学评判,带有全面的优势,化解掉了单一评价的弊病。

篇10

摘 要:生命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诸多学科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独特的生命教育地位和价值。而教学评价是推动和落实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实践中,分解制定生命教育评价标准,探索以非纸笔测试和纸笔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用有效的评价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生命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标准;非纸笔测试;纸笔测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6-0039-05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更是关注生命、生活、生存的教育,是一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的教育。它以人的知识、能力的增长与生命的增长关系作为反思起点,从学生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迷惘、获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途径、人生的大智慧等问题入手进行追问。因此,生命教育主要不是关于如何保护人之自然生命的教育,而是关于人之人文生命的性质、价值与意义问题的寻找、开掘、确立及光大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小学,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课程,但它应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而在诸多学科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其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而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在生命教育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实践中,尝试分解制订生命教育评价标准,探索以评价促进思想品德课中的生命教育。

一、思想品德课程生命教育评价标准概览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因此,在初中阶段,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在内容标准中,“自尊自强”部分涉及大量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联系学生生活与思想实际,结合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并借鉴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围绕有关生命教育内容标准,分解制订了更具体化的评价标准。生命教育评价标准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三维目标进行表述,既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确定教学目标,也便于在教学质量测评中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以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些目标。评价标准具体见下表(部分)[1]:

表格中的内容标准从各个角度体现了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的要求。由于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设置中的分量和比例比较小,而且课程内容目标基本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目标的表述动词大多是“认识、体会、体验、养成”等,缺乏操作性和外显性。这导致在常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评价监测中存在比较大的模糊性、随意性、不稳定性,这种特点阻碍了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生命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和达成。[2]

教学评价是矫正和引导教学活动,改进师生双边关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落实和推动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就必须抓住教学评价这一有力工具。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对学生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观照,而内心世界的隐蔽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仅仅依赖传统的纸笔评价无法实现评价目的。因此,对生命教育成果的教学评价应该有多种方式,如非纸笔测试的观察、描述、谈话、模拟情景、档案袋、小组评议等[3]。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导向,不以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目标和理念。因此,在生命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中,我们力求客观、公正,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后继道德学习、提高生命意识的积极性。

二、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监测中的生命教育非纸笔测试

纯粹的纸笔评价无法实现思想品德学科评价的全部要求,非纸笔测试则基本能够弥补这种缺陷。近年来,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监测中,就生命教育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监测的非纸笔评价方式进行了设计探索。这些评价方式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并参考教科书内容,每一个试题立意和考查目标都依据相应的课程内容标准的生命教育部分。以下,撷取部分例题,探讨我们对非纸笔测试命题的探索:

【评价方式】谈话

例1.请你根据下面情景作出正确选择,并口头说明理由。(5分)

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是可以将伤害降到最低的。假如在突发地震时你正好在室内,正确的逃生做法是:

A. 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B. 立即打开房门外逃

C. 紧贴高大的墙壁站立过去

D. 人员众多时要争先恐后向室外跑

【答案】 A B

【评分标准】学生凡是选择CD的给0分。能选出其中一个正确答案给1分,选出两个正确答案给2分;再能口头说明其中一个的理由给3分,再能口头说明其中两个的理由给4分,再能说明错误答案的理由给5分。

【试题综合质量分析】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信度

3.4 0.68 17.9 0.22 0.84

此题难度适中,区分度和信度都偏低。无论一般学科成绩如何,对于这类求生问题,学生通常会作出正确反应。由于不可能对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口头测评,因此信度不高。

【试题解析】此题对应课程内容中的“2.2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题目说明,通过人为的积极行动,是可以在地震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具体列举的逃生方式都是在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会在惊恐慌乱中采取的行动。其中包括无效和有效的方式,意在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地震灾难发生时自救自护的基本技能。为了避免出于本能反应而盲目逃生,我们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说明做出某种选择的正确理由,这可以帮助学生在理性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和选择。学生尽管了解了一些生命自护的常识,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学生在与教师谈话时会有不同的认知、选择和分析,从而导致该评价在有一定难度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分别进行谈话才能保证比较高的信度。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口述该问题的表现水平给出定性或定量评价。

【评价方式】模拟情景

例2. 在考试时,当同学请求你配合他一起传递小纸条作弊,你会怎么办?(5分)

【答案要点】学生要采取一定的“行动”展示、表演,不仅仅是口述,学生应表现出“立即严厉拒绝并警告,根本不予理睬,并在考试结束后对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还要把此事报告老师”,等等。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迫不得已配合作弊”的给0分,“犹犹豫豫地拒绝配合的给1分”,“立即严厉拒绝并警告”的给2分,“根本不予理睬”的给3分,“在考试结束后对同学进行批评教育”的给4分,“还要把此事报告老师”的给5分。

【试题综合质量分析】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信度

2.4 0.48 24.3 0.35 0.79

此题难度更大,标准差也大,区分度适当,由于测试环境不能密闭,导致信度更低。

【试题解析】此题对应课程标准内容中的“2.3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2.4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5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试题考查目标的综合性强,将学生置于具体的学习生活情景现场,要求其在短时间内作出行为反应。情景设计非常富于挑战性,通过学生的具体行为反应,教师可以透视其内心世界,评判学生在健全人格、自我负责、分辨是非等生命教育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答案设计在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根据模拟情景的理性要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层次性和区分度。

根据教学评价的实际需要,我们进行了非纸笔评价方式的设计探索,但其应用和成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思考和探索,既要依据课程标准、参考教科书内容,又要从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特点出发,避免为实验而实验,才能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与我们熟悉的纸笔评价方式的组织过程明显不同的是,非纸笔评价的组织过程非常重要,它是通过对学生语言、表情、动作的观察,分析其内心世界,从而给出相应的达标评价的过程。因此,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安排考查形式、观察分析学生的外在表现,又成为一个新课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监测技术指标的科学性,提高评价的学科效度和信度,非纸笔考查方式须尽量在同一评价环境下,分别对个别学生或微型小组开展。

非纸笔评价方式在实际实验中,都是由教师在任教班级进行,对参考答案的理解、评分标准的把握和观察学生的深度、角度都带有较强的个体性和主观性。因此,我们难以统一得出考试的质量数据。

三、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监测中生命教育纸笔测试

非纸笔评价弥补了纸笔评价的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和否定纸笔考试形式。因此,我们在设计评价方案时,要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评价特点,准确体现生命教育内容目标,综合考虑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测形式;要体现纸笔测试在多种评价和质量监测中的独特作用,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生命教育成果。以此要求教师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例3. 发生在校园的“滑滑梯”现象(右图)说明,青少年要作好自我保护,首先责任在 (2分)

A. 社会 B. 家庭 C. 学校 D. 自己

【答案】D

【试题综合质量分析】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信度

1.94 0.97 6.2 0.08 0.93

此题难度很低,标准差也小,区分度不明显,但由于测试形式的封闭性,其信度较高。

【试题解析】此题对应课程内容中的“2.4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题目以发生在校园的某种现象为背景,以生动形象的漫画形式出现,考察学生在面临生命安全问题或发生危险情况下,如何认识自身的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从而懂得在许多自主性生活中,应主动避免危险;保护自己的生命,首要负责人是自己而非他人,避免在什么情况下都相信他人、依赖他人,从而树立生命第一、自己第一的自我保护的生命意识。

例4. 材料: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商人之一。因家庭经济困难,从大学退学到2011年的35年间,他将IT科技产业发展到极致,其创办的苹果电脑公司陆续推出个人电脑、applestore、 iPhone、iPad等,这些产品带来了不可复制的成功。乔布斯在其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在与癌症病魔斗争多年中,乔布斯依然坚持工作,终于不幸在2011年10月去世。有人评价他说:“乔布斯的天才、激情和能力丰富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为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和成年人都带来了快乐。他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看这个世界的方式,世界因为他变得更美好。

请结合材料,运用有关生命的知识,多角度评价乔布斯的人生。(12分)

【答案要点】(1)乔布斯延伸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他的生命虽然已经结束,可他为社会所作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他以成功的科技创新丰富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世界因为他变得更美好。

(2)乔布斯的生命具有独特性。他根据自己的个性(家庭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才之路,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他主动从大学退学,在IT科技产业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3)乔布斯珍爱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他坚强地与病魔做斗争多年。

【评分标准】答案从生命价值、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三个角度评价乔布斯的人生,每项答案中的观点给2分,结合材料分析给2分,共12分。

【试题综合质量分析】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信度

5.6 0.47 14.3 0.38 0.91

此题难度偏大,标准差适中,但区分度良好,并有较好的信度。

【试题解析】此题对应课程内容中的“2.6 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试题以美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商人乔布斯的人生轨迹和社会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有关生命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推理能力等,从珍爱生命、认识和创造生命的独特性、延伸生命价值等生命教育的(下转第33页)(上接第42页)多维度,分析说明了乔布斯的人生给自己和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学生在阅读思考和回答问题过程中感叹、赞美他人,反思激励自己,受到崇高的生命教育,有助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正能量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测试和命题工作中,我们尽量坚持命题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坚持中等难度、中等区分度、适中标准差、较高信度的原则。但是,由于试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随机性,测评手段和测评对象的难控制性,实际测评结果有相当的不稳定性。然而,测评的形式和结果分析也带给我们许多领悟和启示:如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如何找到生命教育的切入口,如何创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行珍爱生命的自我教育,关心他人生命,逐渐懂得提升生命品质和生命意义的途径和方法,等等,评价过程和结果能让教师更深入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生命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的使用和反馈是一把双刃剑,误用滥用监测结果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不良压力,容易导致教师的后期教学功能的应试异化,削弱生命教育的人本意义。[4]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评价,防止教学质量监测走向误区将是需要突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8.

[2]崔允.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