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外培训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外培训意见

篇1

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建议岗位培训是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由于高校自身体制的问题,加之存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师岗位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发挥应有作用。大学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重要的,新晋外语教师如何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应对自如,完全在于岗位培训模式的实效性和可行性。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中的问题已是各大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应给以足够重视,为高校外语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做出贡献。

一、高校外语教师现状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素质要求必然严格。《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师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英语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足见师资退伍建设的重要性。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

1.师资类型单一。由于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师资力量不可扩大,新晋的缺乏经验的外语教师不断增多,绝大多数都是应届毕业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年龄结构上趋于同一,难以满足外语教育对任课教师的多样化需求。

2.师范教育缺失。从近几年申请高校教师资格的试讲成绩来看,获得A级别资格证书的人相对较少,获得D级资格证书的人相对较多,且占有绝大比例。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来,新晋外语教师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不具备在高等院校任课的能力和水平,难以胜任高校外语教师这一岗位。

3.工作量大。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基本都要设置英语课程,英语专业组中的每位教师每周都有超过5节课时,有时更多。对于初登讲台的教师来说,这样的工作量是繁重的,一时难以准确找到岗位定位。

4.漠视职业发展规划。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任教初期是教师找准职业定位,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碰撞时期。为了实现最终的职业理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岗位培训中应重视职业发展规划,但是现实却与之相反,培养出来的教师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二、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反思

由于生源不断增多,加之教学科研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每年都要聘请一批外语教师。根据一些机构不完全统计,这些新入职的教师尽管有着博士、硕士等高学历,却没有基本的任课经验。对于新晋英语教师来说,只有经过一定时期岗位培训才能具备任课资质,拥有学识、文化的同时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目前,外语教师岗位培训的方式主要包括开设课程、讲座等,这些方式是高校对新晋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的一种直接灌输。尽管在培养端正思想的教研人员上具有一定效果,但是长期以来其中存在不少弊端,如第一段内容所示。由此可见,培训期间不能一味采用这些方式,除了端正教师思想还要考虑其他方面。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有着两方面目标:一是,帮助教师快速融入大学教学环境,了解任教学校的文化氛围;二是,增强新晋教师自信心,帮助其在讲台上站稳脚跟,面对讲台下的底气十足。由于岗位培训的体制问题,这样的一种岗位培训模式的直接结果就是为了考证而学习,为了得到证书不得不死记硬背,教条主义泛滥。当他们拿着历尽千辛万苦得来的教师资质证书去各大高校任教时,发现除了一些临时组成的“课程讨论组”以供他们参与、学习外,并没有其他方式可以用来促进自我发展,而且一些讨论也非常形式化。

对于一些新晋外语教师而言,由于刚从专业院校毕业,即使拥有较高的学历、文化,一一掌握了岗位培训重点内容。但是回到学校,站上讲台,对一些教学方法技巧、理论仍然存有疑惑,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与技巧涉猎的少,不够深入,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考虑欠缺。另外,受到学校教学体制的影响,外语教师岗位培训漏洞百出,高校不能为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些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自身发展。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教师岗位培训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教育机构加大了此方面的投入力度,一些弊端得以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外语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弊端。

三、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建议

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策略应针对新晋教师特点和其所处环境来设定,创新与变革培训手段和内容,才能对新入岗位的外语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帮助其掌握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其答疑解祸。

第一,聘请有资质的教师担任岗位培训的讲师,他们不一定是有学识的资深教授,只要能够胜任讲师这一岗位,将枯燥的培训课弄得生动有趣,摆脱灌输式培训方式即可。

第二,聘请学校内的管理者来授课,能够清楚明白地向学生教授学校的文化、制度和规范,让新来的外语教师快速融入本校教学环境。

第三,聘请学校内的教学先进人士为新晋教师进行培训,和他们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帮助其掌握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四,注意整合教学资源。出于提高外语教师岗位培训交过考虑,要求讲师结合新晋教师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连同自身的实战经验整合在一起,灵活运用举例法、情景再现等方法,使新晋教师在讲师的正确引导和辅助下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五,灵活运用培训方法和内容。由于对新晋外语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培训对象属于成人,且是高级知识分子,教条主义的培训方式并不是他们所喜爱的,应灵活采用一些授课方法,多多设置一些讨论环节,让他们共同探讨重点及有争议的问题,弥补经验上的不足,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环境。

第六,精心设置培训计划。外语教师岗位培训作为一项人力资源活动,需要精心制定培训计划,计划中要考虑该校的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课程设置及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以此为依据设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以便受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网络化、全球化,外国文化逐渐深入到普通人生活之中,外语学习也成为了高校教学中一门重要学科。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基本现状基础上借钱国外对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趋势、经验和方法,也可将岗位培训与科研结合起来,寻求形式上的创新,为高校输出更多具有资质的任课教师。

参考文献:

[1]高云峰,李小光.近十年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评析[J].外语界,2007,(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5).

[3]陈坚林.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6.

[4]白益民.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4.

篇2

1.1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邀请各大医院护理专业专家和临床带教老师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针对意见进行修定完善。对于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安排从工作实际出发进行调整;加大校内实训课的比重,重视校内教学内容与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

1.2项目化课程改革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特别是模拟仿真实训室,校企业合作开发面向真实工作情景的仿真项目化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目前护理系已有三门课程项目化进入实施阶段,其余课程都在进行项目化改革中,以求最大限度的让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零对接。

1.3共建完善师资队伍

为了与顶岗实习工作更好的接轨,我院聘用在医院工作的高级职称护士以及经验丰富的退休护士做兼职护理教师到大学任教。他们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承担某种课堂授课工作并成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兼职教师的临床服务与教学的双重角色,使医院加入到对临床实习质量、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关注上来[2]。同时每年利用假期派出学校专职教师去医院进修,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共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实习前培训质量

2.1改革实习组织形式

采用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双向选择,在实习学生进入实习阶段之前根据各级各类医院对实习生的规格要求,通过医院选拔和学校推荐的方式确定临床实习单位,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的过程中要经历行业了解、求职面试等阶段,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能力,学生对得来的实习单位也比较珍惜和满意。

2.2强化职业素养

我院在顶岗实习前对护理专业实习学生进行集中岗前培训,强调实习同学对待护理专业必须有事业心和职业信念,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和爱心[3]。同时加强护理礼仪、人际沟通、基础护理技能、专科护理技能等培训,特别开设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专项培训,请临床一线专家对临床各科室如手术室、监护病房、口腔科、血液科等高职业危险科室,及针对各病区护理操作特点做专科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防护能力。

三、实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3.1校企合作保证实习的有效性

与承担护理临床实习的实习基地共同建立《临床实习规范化管理规定》,以提高护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建立健全临床实习层级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临床实习的组织管理,注重对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训,实施临床带教的规范化管理,开展对护理临床实习效果评价,强调出科考试环节。完善临床实习奖惩机制,严把临床实习质量关,保证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3.2实训基地建设

乐职院护理系近年来,一直积极和四川省内的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以及全国一些知名的医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协商签署实习基地协议书。为了能够吸引实习合作单位,促进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师资及教研能力雄厚的优势,每年接受实习基地职工来学院培训、学习,并且邀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参与学院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聘请四川省范围内的实习基地的专家为我校客座教授。以此建立与实习基地更加稳定的联系,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3.3建立顶岗实习专职指导教师队伍

乐职院护理专业顶岗实习在指导人员组成上主要包括校内指导老师、校内辅导员、校外(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在指导形式上校内指导老师、校内辅导员主要通过现场教学指导,网络、电话指导等形式进行辅导。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对实习同学进行指导。通过三导师从思想、业务、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还制定了专职指导教师的选拔规范,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顶岗实习专职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考核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保障指导效果。

3.4建立顶岗实习网络平台

我院建立了顶岗实习网络平台,对顶岗实习信息进行管理,能及时与实习学生联系沟通并进行信息通知和数据统计的一个实习信息反馈网络,通过顶岗实习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实习单位档案与数据库,对实习单位进行分类和统计。实习同学可利用自己的账户进入系统并完善个人的实习数据库个人信息,并通过系统提交实习周记以及向老师提问,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动向。教师通过顶岗实习平台指导学生实习工作,对学生所写的日志进行批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并通过系统记录反映出来,系统所反映的信息也作为考核指导老师和学生的依据。

3.5实习质量评价系统

为促进学生顶岗实习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质量,我院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多元考核机制,学生顶岗实习主要的工作和学习都在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核以校外(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内辅导员为辅助、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考核机制。实习单位以实习学生轮转的每个科室为单位,按《临床实习规范化管理规定》由每个实习科室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职业素养、工作态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形式主要以日常考核、出科理论和技能考核三种。考核结果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主要部分;学院指导教师主要就顶岗实习手册中相关的临床护理病历、实习周记、实结等内容进行评价;学生互评侧重对实习纪律、师生关系、同学互助等方面评价。将各块考核赋予一定的权重列入总评成绩,以确保考核成绩客观全面。

四、顶岗实习信息反馈系统

篇3

双导师制,是将相关实际部门和领域的专家引入学生培养中,与校内导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是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指导的创新形式。校内导师由于长期进行学术研究生指导缺乏指导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好经验和好方法,校外导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经历等的不足,做到优势互补,以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正是教育部提出“双导师制”的初衷之一。认清双导师制的意义,同时要有计划地进行实施。各有关培养单位都在摸索和不断改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有些问题甚至成为双导师制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应该认真梳理。本文将从“双导师制”实施的困难与问题入手,试图剖析其原因,并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二、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探析

大规模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发展的必经阶段。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这项制度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培养质量的高低。

1.当前“双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内导师指导方式、指导内容亟待改变。

由于这几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内导师兼做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导师,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数量也比较多。因为校内导师长期从事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对专业学位的培养还没有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培养手段、和培养体系。为响应国家的有关政策,各高校都积极配备优质师资担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但这些优质师资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方面经验丰富,以传统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长期形成的指导思路、方法,使实际的指导很难脱离固有的思维体系和框架,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创新指导。

(2)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双导师制实施的目的,是为了优势互补,让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指导能形成合力,即1+1﹥2,但实际过程中,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没有联系、相互不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校内导师对校外导师存有偏见,认为“没什么用”。校内外导师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制,使双导师制形同虚设。

(3)对校外导师缺乏系统的培训与引导。

校外导师属于兼职性质,他们的人事关系隶属于校外单位。校外导师数量多、来源分散,使得日常管理存在困难,管理效率较低。来自不同实践部门的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绝大多数都有过研究生学习的经历,但是缺乏对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指导方式、指导内容、指导态度等的准备。双导师制实施初期,许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基本满足为每位学生安排校外导师,但对校外导师缺乏必要的职前(岗前)培训,因此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略显盲目。

(4)校外导师的责、权、利不清晰。

在对校外导师的聘任或管理中,培养高校一般都要求其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协助校内导师做好研究生校外实践的管理工作、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等。但对校外导师的权利、报酬等则很少提及,在实际过程中,校外导师“只有责任没有权利”的现象在也比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校外导师的积极性,缺乏把学生指导好的内部动力和经济驱动,导致校外导师发挥作用比较有限,不利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封皮不显示校外导师的信息,这也反映出校外导师实际未参与到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作为双导师制的教育对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评价尤为重要,事实上,学生对双导师制目前的实际效果不是很满意,如何在培养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契合学生对未来发展需求的愿望,是我们提高双导师实施效果的努力方向。

2“.双导师制”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解析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认知和投入两个方面。

(1)各方面的认知片面、有待统一。

校内导师认为自己指导学生“驾轻就熟”,但这些是建立在多年来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可以说都是从零开始。他们大多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缺乏足够的理解,对该怎么指导、指导什么内容等等的认知都处在摸索阶段。许多校内导师没有及时转变思路,仍然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指导。有一些校内导师甚至认为校外导师没什么用,自己完全能够指导学生,但校内导师普遍缺少实践部门的工作经验、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校内导师的这种认知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是背离的。校外导师认识不到位、积极性普遍缺乏,培养单位给予校外导师的权力十分有限,对校外导师缺乏具体要求,这些都影响了校外导师对自身作用、职责及工作范围缺乏应有的认知,致使校外导师指导作用发挥不畅。实际参与指导少,制约了其作用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积极性。如何培养和激发校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把校外导师的作用等同于为学生解决实习机会,校外导师解决不了实习就认为校外导师是无用的,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和片面的。校外导师丰富的业界经验能够避免学生少走弯路,对于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职业技能的提高等都有重要作用。学生是校内外导师间沟通的重要纽带,他们的主动与探索、协调作用的发挥也会影响到双导师合力的形成。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如何从两位导师身上学到丰富的知识、专业技能,是学生们应该好好思考并努力实践的。当前,社会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可度偏低,社会上普遍认为专业学位是低于学术型学位的“二等学位”,这种氛围也直接影响了导师、学生的心态,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对专业学位发展与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项目发展初期,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相关政策的倾斜和保障,有些学校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政策保障,无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来,很多高校甚至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创收的工具。对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实施缺乏配套的职称晋升、考核评价、评优激励、经费政策等支持。

三、完善和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与健全制度、理顺机制并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符合我国当前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应加强宣传,使大家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对专业学位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建立健全双导师制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如遴选制度、日常管理制度、酬劳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等,明确双导师各自的责、权、利,规范指导环节,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制定校内外导师遴选相关制度,根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校内外导师提出明确要求,如对校内导师在学历、职称、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应具体给予规定,对校外导师则应在工作年限、学历、所在行业与专业的匹配情况、职业资格、实习资源等方面进行明确,当然,这些指标应可量化、可操作。每学年(期)末对导师指导学生情况进行摸底检查,要求校内外导师汇报对学生的指导情况、联系沟通情况、及指导成效。不论是课堂授课、实践环节、毕业论文指导都应该有双导师的参与。与相关企业实行导师订单管理与分配,签订合作协议,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专业人员,直接对口指导学生,同时在该单位建立实践基地,为所指导的学生创造实习机会。这样可以把校外导师资源充分利用,也可以让指导、实践环节相辅相成。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校内导师深入实践基地,学习、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2.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的聘任、考核、评价体系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要加强全过程管理,强化导师指导环节、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形成“筛选聘任过程控制考核评价优选优任”的良性循环,并通过所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情况、协助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等的贡献度、学生选择情况、学生的评价指标等,对校内外导师的聘期进行动态调整,对于不能履行相关职责、学生满意度过低的导师予以解聘。经过沉淀、积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的优势会愈加明显。加强对校外导师的培训,使其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律与特点、学生心理等增进了解。对于没有指导经验的导师,要及时引导,快速上岗。校外导师确定后进行相关培训,让校外导师不仅有“兴趣”,更要有指导“技能”。培训可因地制宜,校外导师数量少的学校可以采取培训会,校外导师数量多的,可通过更为便捷、高效的邮件、电话等方式提供主要内容。校外导师的实践经验难以量化,也难以制定聘任标准,不同的专业领域聘任标准应有所不同,对于实践经验特别出众的,可适当放宽对学历等的要求。通过学生评价、导师自我评价等方式,全方位地评价指导效果,对于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增强导师的荣誉感。对于确实不适合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不要碍于情面,应及时取消其资格。

3.加强交流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多赢

避免出现“无人管”的盲区。明确校内外导师分工,明晰责任,发挥各自所长,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学位论文方面要明确要求双导师的共同指导责任,通过填写指导记录表等形式掌握导师的指导情况。召开导师见面会,给导师和学生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的机会,实现合理对接,不匹配的应及时调整。鼓励校内外导师通过多种途径如邮件、电话、会面等方式直接交流和沟通,通过管理人员、所指导研究生为媒介间接反馈意见,共同努力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师生间也应及时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有效解决。培养单位应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采取访谈、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导师的困难、需求、意见和建议,发现双导师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化解矛盾和问题。

4.加强保障与支持,深挖校外导师资源

加大对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款用于导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邀请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精品课程建设、案例库建设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并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利用各种渠道拓宽校外导师资源。如鼓励学生通过个人联系的方式确定适合自己的校外导师;依托毕业校友资源,建立一支专业丰富、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校外导师队伍等,吸引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拓展校外导师资源,开发实践基地,拓宽学生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高专业学位品牌的影响力。邀请校外导师授课,把企业案例带到课堂教学上来,让学生不出校门便知企业事,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限。作为未来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相关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非常重要,只有根据社会的总体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合的应用性人才。

四、结语

篇4

关键字:中职;业余团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56-01

、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团校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学(含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中学)团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和团的基本知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壮大团员队伍、加强团员发展工作的重要基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照《意见》,中等职业学校业余团校建设显露出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来,如:团校部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活动开展的力度不够,内容有待更新;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等。根据上述情况,结合新形势的发展,本人对中职团校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加强中职业余团校制度化组织管理

完善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是中职团校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中职业余团校建设要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必须做到几有,即:有制度、有牌子、有班子、有师资、有教室、有经费、有教材。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开办业余团校的重要意义,将团校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校党总支的领导下,以团委为依托,设立团校校务委员会,并建立健全团校章程和学生登记、学习、考核评价、奖励、服务等相关制度。此外,团校可聘请学校的德育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为团校的主要教师,有条件的还可聘请校外的党政领导,高校教师、先进人物以及青少年工作者等作为团校的讲师。团校的教学应制定严密规范的教学计划,有相应的教材,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时间和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

二、改革中职业余团校课程建设

根据《意见》对中学团校的教学内容要求,中职团校除主要进行《团章》、团员意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爱国主义等政治理论教育外,应积极拓展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式政策教育,把学生关心关注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和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引入到教学中来,同时结合中职生实际,有效开设特色课程:

(一)开设职业技能特色课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校建设,团中央指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各级团校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青少年技能培训。当前,开办中专教育的团校,可将开展青少年技能培训作为拓展办学领域的重点。

中职团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中校”,开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类课程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中职团校在授课当中,应结合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指导,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并适当融入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开设针对性心理课程。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血气方刚,自我意识、自尊心理尤为强烈,但同时他们又比较稚嫩脆弱,在努力维护自尊之时易产生自卑和自我封闭。此外,随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复杂多变,这也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带来冲击和困惑,很多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理想现实和情绪调节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心理疑问和困扰。为此可适当在团校中增设心理挫折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等课程,向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和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增强团员心理素质,增进团员心理健康。

(三)开设实际能力培养课程。中职团校可选择性地设置社交公关、文明礼仪等课程,在提高学生现阶段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中职业余团校教学方式

《意见》指出,中学团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坚持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与全面拓展素质相结合、传统有效教学手段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中职业余团校可具体从如下几方面实施:

(一)以集中培训为主,鼓励团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基础知识和开展教育活动,发现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指导和教育。

(二)发挥课堂讲解基本知识、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功能,并通过社会实践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全面综合素质。

1、立足校园开展实践活动。以中学生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为载体,组织形式新颖、富引导性的活动,让通过参与展现自我,学会合作与竞争,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深化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孤寡困难家庭等,参与到社区建设、扶贫助残、环境保护等各方面中来,使学生有机会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满足其自我成长的需要。

(三)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团校教学中快速便捷、信息量大、对学生吸引力强的优势,采用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形式,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的成效。

四、开辟中职业余团校教育阵地

中职团校要树立“大团校,大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对校外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与驻地部队、福利院、高职院校等进行合作、共建等各种方式,广泛利用各类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取得社会各方面对团校教育阵地建设的支持,从而进一步延伸中职团工作手臂,丰富团校教育内涵。中职团校还应结合学校专业建设特色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业就业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校外教育 社团设 实践

少儿社团是实施校外教育活动的载体,它以青少年学生为活动主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向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发展。早在1987年2月28日,国家教委和就在《关于加强少年宫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各种爱好者小协会、少年艺术团等组织是具有群众性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可以得到有关专业单位、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它更易于调动少年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二十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少儿社团这一教育模式的运行,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必然。它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少年宫建立起社团,越来越多的校外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社团的实践与研究中。

校外教育中的社团建设如何顺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拓展时代赋予的巨大发展空间,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其辐射、引领、指导作用。

一、创教学品牌

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培训,只有把好教学质量关,才能创出教学品牌,成就出高质量的社团品牌,因此,教学品牌是社团发展的原动力,沧浪少年宫紧抓教学培训的每一个环节,根据在编老师的专业特点安排每位老师一至两个科目的管理协调工作,由负责老师牵头定期组织学科组教研活动,统筹安排每一学科各阶段的培训内容与进度安排,并鼓励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课堂创新,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澳籍画家宋朝老师就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了天才计划班,将丙烯颜料、版画等多种综合材料引入课堂,让亲子班的学生、家长感受其激情四射的课堂魅力;顾老师是国画家,擅长山水画,他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写生,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精致,小桥流水的典雅,然后指导他们用传统的水墨形式进行创作,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体验水墨情韵……尽管目前各少年宫还没有如校内统一的美术培训教材,但沧浪少年宫却能在培训内容、形式的多样与变化中找到统一。在教学中,老师们精心钻研校外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从教研组集体备课到互相观摩,从名师大讲堂精品课展示到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每位老师的教学教育水平在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中得到提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位教师“经营”的每个教学品牌点,汇成了整个少年宫的教学品牌。而通过教学品牌不断培养出的大批优秀的学生又保证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师资品牌

名师是学校或团队的一面旗帜,名校要有名师来支撑,社团更需要品牌师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经说过:“在制造产品之前,首先造就人才,成功的品牌是由高素质、高品质的员工用双手托出来的”。

如何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名师队伍,从而推动社团的建设,推动整个校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沧浪少年宫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精品化、专业化的道路。沧浪少年宫在编教师10位都不到,但却有着一支近500人的兼职名师队伍。这支队伍是少年宫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教师人才库,从中择优录取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他们中,有苏州市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有资深的画家、书法家;有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和体育教练;有大学教授、讲师;有中小学特级教师和市、区级学科带头人等等。这样一支人数众多、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少年宫开办各类培训、活动提供了师资和教育质量上的保证。而建立“名师工作室”,开设“名师班”,实行名师挂牌上岗,则充分发挥了名师效应,提升了沧浪少年宫的整体形象。以蒲公英少儿书画院为例,少年宫为这支由孩子们组成的业余艺术团队聘请了一批具有高级职称,在书画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艺术家担任艺术指导。徐惠泉老师是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他同时也是“蒲公英”少儿书画院院长,书画院还聘请了著名书画家、教育家担任艺术指导,在日常的培训、活动中经常能看到这些知名书画家忙碌的身影。正是这些品牌名师,创造了鲶鱼效应,在他们的示范影响下,近两年来,少年宫不断涌现出优秀的艺术指导老师,他们辛勤耕耘在校外教育这块阵地上,培育出了一个个优秀的“小蒲公英”,在国家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三位书画学生分别获一等奖;在江苏省妇联、省文联主办的“庆六一”儿童画比赛中,十五位学生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在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生书画展演暨第五届江苏省少儿艺术节中,十位学生分别获一、二等奖。

三、创活动品牌

社团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优化。社团活动是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社团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中,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的社团其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切不可由教师一人包办,学生成为活动的被接受者,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自主参与到社团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中,并逐步完善个人综合素养。依据这一原则,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认真制定活动方案,整合社会资源,不断调整、完善活动过程,让每一次社团活动都能成为令学生难忘,受家长欢迎,获社会赞誉的优秀案例,都能成功浓缩为一个亮点、一个品牌。

那怎样的活动才能称之为亮点活动、品牌活动呢?我觉得它应具备以下特点:

1.主题向上,能把握时代脉搏

策划的社团活动最好赋予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能把握时代脉搏,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节假日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进行。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新农村的发展变化,感受祖国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策划了以“新农村.新儿童.新文化”为主题的“画说蒋巷村――百名小画家采风写生活动”,在整洁漂亮的农家庭院,在鸟语花香的果园、在充满历史沧桑的民俗博物馆内……留下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兴致盎然,深深沉醉,他们用稚拙的线条,描绘出蒋巷村一处处美丽的村舍和一件件感人事迹。写生结束后,每位学生又对写生作品进行了认真的整理与创作,他们通过独特的视角,看蒋巷村的巨变,解读幸福的蒋巷村。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一百多幅优秀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所有观者耳目一新。对孩子来说,作品如何的完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交流与关爱,学会了欣赏与表达,学会了坚强与宽容……从而丰富了他们的艺术修养,激发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由于切合时政,得到了很多媒体的积极报道,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形式新颖,能体现少儿特点

学生而言,兴趣是活动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了“主人翁”的权利与义务,促使他们以一种“小主人”的参与热情投入各项活动,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享受到艺术的魅力。因此社团活动在形式上要新颖有创意,要体现少儿的特点,只有经过精心的设计与策划的活动才能获得成功,在我宫举行庆典活动时,我们打破常规的书画现场展示,创设了一种全员参与的氛围,发动所有书画院的学生去寻找抓拍少年宫孩子的灿烂笑脸,然后根据笑脸亲手进行立体陶艺绘制,几百件泥坯,经过孩子们创意的双手,最后烧成一个个色彩斑斓、富有童趣的陶瓷笑脸,他们在上面签上大名挂在果树上,微风吹来,“陶瓷笑脸”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像串串风铃声,又像是孩子们爽朗的笑声,形成一片充满童话色彩的丰收林,让所有过往者都驻足欣赏。最让孩子们开心的是能在这片丰收林里找到自己的笑脸,这让他们印象深刻,一生难忘。

3.内容独特,能弘扬地方文化

蒲公英少儿书画院一直注重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艺术教育活动,如“走进民间美术”系列活动,就是蒲公英少儿书画院的品牌活动之一。它引领学生走进民间美术,从桃花坞木刻年画到苏州彩蛋,从吴门书画到吴地服饰、从苏绣到苏州剪纸……让学生浸在吴文化中,领略吴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以此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活动得到了社会与广大家长的广泛支持与认同。

4.参与面广,能彰显教育功能

法国教育家弗雷内曾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开展社团活动,我们不仅只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充分开掘每个人身上的创造性智慧,帮助他们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让他们发现自己“出色”的领域,从而增强自信,成为一名健康向上的人。

因此,社团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应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群众性,应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决不能成为少数优秀特长生的专利,以前我们总是将目光关注在学生的作品优劣上,关注活动的结果上,其实,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获得教育才更具有意义。如在组织学生“走进书画一条街――与大师零距离”活动中,我们首先通过大屏幕向大家介绍中国书画的历史渊源与相关文化知识,在负责老师的介绍下,同学们对中国传统书画笔墨、结构、章法的运用与处理,对中国古代名画的欣赏、对苏州吴门画派的发展与现状都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他们被奇妙的水墨世界所深深吸引,随后在与大师们共绘书画长卷的过程中,每位学生俨如大师般在宣纸上泼墨挥毫、尽情挥洒,于是一场集体的水墨游戏开始了,在背景音乐中,欢笑声、惊叹声汇成一片,简直就成了一次艺术盛会,他们用水墨涂鸦的方式放飞梦想,畅想未来,他们尽情享受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水墨意趣。在现场,没有水平高低,人人都是创造者;在现场,你能欣喜地看到,他们自信的羽翼开始丰满,梦想的风帆已经扬。

加强校外教育社团的建设,是当代少年儿童群体的需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从社团的确立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从社团品牌的打造到社团品牌的优化,除了在教学品牌、师资品牌、活动品牌等方面精心建构打造外,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有效地评价机制。只有把握当前形势,分析现状,统一认识,不断加强探索与实践,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发挥社团的现代素质教育功能,从而确保少年宫始终成为校外教育的培训中心、活动中心和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篇6

【关键词】中职生 实习生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39-01

1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区别

1.1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注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建立积极向上、勤教乐学氛围提供制度保障,而企业的管理制度注重于员工的综合素质的发挥,为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制度保障。

1.2设备设施: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是在于认知层面,决定它的演示性;而企业的设备设施是在于生产性,决定它实用性。

1.3技术服务:学校的专业技术是教师的指导教学和演示教学,没有保障性;而企业的专业技术是服务需要的应用,有保障性。

1.4实训实习的实施过程:在校内的实训过程是对专业技术的学习认知;而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是对专业技术的应用。因此,要实现中职生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对接,首先就是要知道校内实训是一个专业技能的认知过程,而校外实习是一个专业技能的应用过程;其次要懂得校内实训是专业技能的模拟演示,而校外实习是专业技能具体的操作;还有就是要领会校内实训是教学过程,而校外实习是生产过程。

2 校内实训过度到校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生方面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面对企业严格的制度、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较大的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普遍无法尽快适应;加之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我约束力,个别实习生表现出娇气和任性,逃避实习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来回实习单位的交通等。

2.2家庭方面

家庭对于中职生的实习工作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作用。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实习不太关心,认为只要孩子在实习就好了,反正家里不指望他们赚钱。

2.3企业方面

大部分企业出于节省人力成本的原因,对实习生的安置原则是哪些部门缺人,就将实习生分到哪里,学生期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企业常以补充廉价劳动力来接受实习生,缺乏对实习生的系统技术培训和指导,不能做到定期轮岗实习和对口实习,管理性岗位的实习更无法落实。

2.4学校方面

学校也存在着校内实训设备、师资缺乏,校外实习管理不到位和激励机制缺乏的问题;另外由于实习单位分散以及专业不对口,带来专业教师指导和管理难度。

3 系统认识校内实训到校外实习的对接管理

3.1建立校外实习管理机制,提高校内实训管理的实效性

中职生校内实训到校外实习是专业技能培养和应用的系统过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职生实训实习运行机制,确保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承前启后,因此要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由教学副校长分管,实训中心具体负责落实,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区别,组织实施有效的校内实训教学、与企业通力合作实施校外实习,从制度入手提高实训实习的管理力度,对实训实习工作的动员、组织、实施都要有条不紊,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明确并落实企业技术人员和带班教师的职责。建立规范样实的实训实习工作档案,收集和宣传优秀实训实习生的相关信息,营造实训实习工作的良好氛围。

3.2提倡企业管理意识,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

中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健康心理、良好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就业创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育更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过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管理缺乏与企业的交融和对接,怎样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内企业管理意识的引导使中职生适应就业的要求,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营造校内企业管理意识和企业管理理念,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企业实用的实践技能。

3.3构建实训实习的动态管理模式,提升实训实习工作的质量

(1)企业方面。成立实习管理机构,指定联系人,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协作,对校内的实训教学要求对口实习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定岗指导,对校外实习要求实习单位对每个实习生均有指定辅导师傅;能按时向实习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都要重视中职生的实训实习教育和人文关怀,为培养合格的中职生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为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各自的力量。

(2)家长方面。提倡家庭辅导,家庭一直是中职生的第一课堂,这对于已经离开家园走上求学与工作的中职生而言更为重要。例如:孩子在学校实训和在企业实习遇到困难,出现轻率的言行时,作为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在校的实训情况和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并向学校及时反馈,多向孩子灌输就业的严峻形势、没有技能工作的艰苦不易等;明确家长作为中职生实训实习监护人的职责,能与学校协作沟通,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3)学校方面。在中职生实训实习期间要建立学生与学校;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各方良性的沟通机制。完善考评与激励机制,如:中职生在校的实训技能考核与评价和其实习必须有薪水,实习生的待遇与实习评价相挂钩等;选派实训实习优秀生进行更高层次专业培训,并鼓励其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学生就业推荐与其实训实习考核成绩相挂钩。

篇7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一、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具有丰富的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是一所优秀高职院校的必要前提,它们不仅可以为在校学生创造校内实训基地所不能模拟的真实职业环境,经营得好的话还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企业合作基础。

作为一门应用性强、实用性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相当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地位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十分宽阔,如内资企业,外企,会计师事务所,理财咨询,公务员、教师等多个方向,但这从另一个方面迫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满足各行业对相关行业技能的要求,所以采取合理的方式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难题

(一)缺乏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

国务院颁布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都旨在引导各大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但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却没有及时颁布,缺少政府的支持,高职院校在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上荆棘重重,部分高校甚至越行越远。学校负责人的目光只关注档案馆存放的校企合作协议和实训基地建设协议的数量,而非这些合作企业的质量。

(二)实训内容和校内课程并不能很好地衔接

高职院校在学生外出实训前虽然都已进行了大量的手工会计处理训练和财务软件处理训练,但是当学生去企业实习时,一方面是学生不熟悉所从事行业会计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企业的指导老师也并不熟悉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实训内容和校内课程并不能很好地衔接,必然会影响实训的效果。

(三)学生管理、考核存在漏洞

校外实训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存在困难。校企合作单位一般都在校外,学生分小组去不同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管理上一方面学校分派不出老师去企业全天盯住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人员不愿意承担管理学生的任务,因此,管理在校外实训的学生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此外,学生的实训考核存在困难。在大多数校外实训考核中,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定性方面多于定量,并不能做到相对客观。

(四)校外实训基地容纳实习学生有限

一个大型的企业对于理工科学生到企业学习或者实习是开门欢迎,多多益善的,但却很难大批量接收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习,究其原因大多总是因为场地或者是岗位的限制。

(五)会计的工作性质成为学生实习中的阻碍会计的工作性质成为学生实习中的阻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会计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学生作为新手不能独立承担会计任务,得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培训指导。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会计部门涉及的是企业各项十分私密的经济业务,属于商业机密,不得向外透露。如果与高职院校合作,乃至更进一步成为其实训基地,就意味着企业要提供相当一部分不为人知的信息,这也是很多公司不愿意的。

三、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难题的措施(一)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及时制订相应法规制度

虽然在义务教育范畴之外, 但政府对于高职教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成功职业的教育,离不开政府在其背后的大力支持。政府应该关注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地基建设,毕竟这事关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完全的职业能力,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文件之后,政府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宏观调控:首先,倡导企业配合各高校参与培养为企业服务的定向人才,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拔款,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专项资金,专款用于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地基建设。最后,对一些承担校外实训基地任务的企业,政府可以制定一定的税收减免或税收返还政策, 或者是在银行贷款的金额、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

(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规范学生的管理考核工作

为能更好的衔接实训内容和校内课程,我们可以为将要去实训或者实习的在校学生提供企业认知实习培训,让学生了解实训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给予学生实习企业的初步印象。这种认知实习操作起来既不繁琐,又能令相关学生心中有底,从而能很好的完成课程与实训间的衔接工作。

(三)规范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健全顶岗实习考核方法

学校应制定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其中应包括教研室职责、实习单位职责、校内指导老师职责、校外指导教师职责、实习生职责等,明文规定,责任到人。

学校应健全顶岗实习考核方法。考核应由校外实训单位、校内指导老师、校外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实训或者实习期间表现给出成绩。实训总成绩不及格者,应予以重修等一定的处罚。

(四)找准合作对象,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院校比较合适的合作伙伴有以下两类:一是会计记账公司,二是会计师事务。普通的会计记账公司,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全权为其服务对象提供记账、会计核算、税收筹划、纳税申报等全方位会计服务,繁杂的工作使得其对于会计学生的需求量比较多,比较稳定。因此,会计专业建立校企合作的首要目标就是会计记账公司。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依法独立承担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业务繁忙,工作量巨大两大特点,导致其工作人员跳槽现象相当频繁,经常会出现工作人员短缺的情况。鉴于此,会计专业建立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会计师事务所。

(五)创新实训形式,引进企业式合作

引进企业式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引入校园内,为在校学生乃至教师提供实训或者创收的机会。该形式就是学校免费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以及基础的办公设备,企业无条件提供部分主营业务以及部分管理人才。采用这种形式后,企业可以减少经营成本;高职院校可以保证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实习成果,从侧面解决会计的工作性质成为学生实习中的阻碍这一难题。

篇8

【关键词】校外实践教学 酒店管理专业 面临的问题 管理工作

引言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共同下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中再次强调高校实践育人相关工作的重要性。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按照行业特点及其需求,该专业除了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非常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部分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是局限于案例教学、实验室内的训练及专业人士的讲解,是远远达不到行业所需人才的标准,这种足不出户的实践教学,由于缺少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所学知识仍然与现实有一定脱节,尤其是对客服务等环节,学生缺乏一定灵活性、创新性,也难以让学生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职业素养等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校外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包含的各种因素

(一)学校

学校作为育人单位,制定学生的教学体系,与企业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及方法,参与整个校外实践环节的开展及管理工作,通过酒店先进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加强学生与现实社会联系的紧密度,从而弥补自身教学条件的不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工作。

(二)企业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根据学校要求负责安排学生到岗后的各种知识技能培训及工作安排,与学校共同负责工作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同时通过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解决自己的用工需求,降低用工成本,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为未来储备优秀的员工。

(三)学生

学生作为学习者,在该环节中,应了解行业情况,巩固自身所学的知识技能,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锻炼,为今后进入社会积累经验,做好铺垫。但是,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其家庭背景、阅历、认知度等因人而异,因此对校外实践教学的看法有所不同。

(四)其他

除了以上三方主要因素,还包含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在完成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中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校外实践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由于涉及因素较多,各方面的需求有所差异,为了尽可能平衡各方需求,校外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面临较多难题,大致归纳如下:

(一)安全

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主要分为交通安全、工作安全、财产安全。

1. 交通安全。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地必然是在校外,有些甚至离学校较远,这里就涉及学生来回往返途中的安全问题。

2. 工作安全。为使教学更具真实性,学生多以顶岗方式参与到酒店工作中,且绝大部分是在劳动密集性较强的基层岗位,有一定的工作安全隐患。比如有学生在餐饮部门传菜或在客房打扫过程中摔伤。

3. 财产安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所接触的人较多,构成复杂,而学生阅历有限,较缺乏防范意识,难免因疏忽大意造成财产损失。

(二)教学

企业受实际情况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按照学校、学生的教学需求安排工作,这就需要三方共同协商,尽可能做到“三赢”的局面。其中主要涉及的问题有:

1. 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时间需要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调整。由于需要酒店一次性提供较大的岗位量,同时酒店又有淡旺季之分,酒店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为了合理控制用人成本,对教学时间上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学计划能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协调好校内课程的安排。

2. 酒店培训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控制。为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及保证自身的服务水平,酒店会安排相应岗位的培训员对学生进行培训,但培训员教学水平及素质有所差异,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酒店和学校难以控制其教学质量。甚至有的培训员考虑到学生实践结束后会离开酒店,不能分担部门工作,而对学生产生消极的看法,不愿意认真教学,使学生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3. 学生在酒店实践过程后期,易产生疲劳心理。由于酒店大部分一线的工作较易上手,但又不可能随时变动学生岗位,因此,往往几周过后,学生开始对所在岗位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工作积极性下降,给酒店工作开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三)生活

1. 食。校外实践教学期间,通常由酒店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主要问题表现在用餐时间和酒店的用餐制度上。有些岗位用餐时间区别于学生的正常用餐时间,如中餐厅中午正是上客时间,通常该部门的员工会在11点前用午餐,用餐时间一般为30分钟,导致部分学生不太习惯。

2. 宿。校外实践期间,学生的住宿分为校内、校外两种情况,不管是哪种情况都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为此时学生所在部门较为分散,上下班时间有所不同,难以掌握学生回宿舍的时间。另外,目前大部分酒店所提供的住宿环境与学校有所差别,很多学生难以习惯。

(四)其他

1. 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对校外实践环节有一定排斥感。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学历有一定优越感,害怕吃苦,而酒店的基层工作恰恰是属于劳动性较强的工作,很多人坚持不下来。

2. 部分学生角色转换不到位,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到岗后,学生的意识还停留在自己是一名学生上,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酒店员工、领导、客人进行沟通,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3. 部分学生家长不愿意学生到酒店进行实践。由于传统思维或社会导向,部分家长总觉得做服务员丢脸,或者害怕学生吃苦,不愿意学生到酒店从事基层工作,甚至有家长为学生请假以逃避校外实践教学。

4. 酒店员工的错误引导。由于部分基层员工本身素质有限,或对酒店不满,容易在学生面前说出或作出不正确的言行,影响学生对酒店的认识,易产生消极情绪或较大落差感。

三、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学校与酒店共同制定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的计划及管理方案

校外实践教学的计划涉及教学内容、时间、考核、学生的生活、安全、规章制度等各种问题,作为学生的接受者,需要酒店共同参与制定,必要时可征求学生意见,明确各项内容,使得教学能保质保量完成。

(二)由学校、酒店、学生三方选派代表,组成该期间的联合领导小组

其中,学校指定该期间的实践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定期到酒店走访,负责指导、掌握学生实践教学期间的心理、生活及教学情况,监督酒店的教学内容是否有效进行,负责学校、学生与酒店之间的沟通,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酒店指定该期间的部门负责人及总负责人,负责安排学生在酒店实践期间的教学安排。学生按照工作岗位的分配进行小组编排,落实小组长,便于学生到酒店后,更有效掌握各部门学生实践情况,如有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学校及酒店。

(三)提前让学生了解所到酒店的情况,增强学生对酒店的适应性

在学生正式开始校外实践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酒店,可以通过酒店宣讲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大致了解酒店情况,消除学生对酒店的陌生感,这将利于加强学生对酒店的认可及适应。

(四)提前在校内进行初步的技能知识的学习,使知识的传授更加系统、完整

利用学校实训室,由学校专业教师或聘请酒店合格的培训专员按照酒店要求先对学生进行授,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全面,也能有效降低部分酒店员工因教学能力、经验不足等造成的影响。

(五)注重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动员工作以及整个环节中学生的思想状态

好的动员工作将对学生完成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打下坚定的基础。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第一次踏入社会,因此学校有必要提前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家长能正确地认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树立学生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加强学生在工作中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意识。在整个环节中,难免有学生产生厌倦或不适应的情绪,如不能及时排解将可能感染给其他学生,所以需要学校及酒店全程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生活、工作中多给予关怀与帮助。

【参考文献】

篇9

一、校外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1.校外舞蹈教学观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大多数的校外舞蹈教学主要是针对幼儿和青少年,这些学生的舞蹈学都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锻炼他们的优雅的气质和体态,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最终走上专业的舞蹈学习之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必要进行专业的技术技巧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大都是以培养专业舞蹈演员的标准要求每个学生,过分强调劈叉、下腰、压腿等专业基础训练,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厌烦情绪。此外,还有很多教师只关注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对各类舞蹈技巧的堆砌,在跳舞的过程中难以充分体现出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最后还导致学生对舞蹈的好奇心和兴趣也被不断地扼杀,爱美、爱表现的天性也不可能在舞蹈学习中得到训练和发展。

2.校外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高

大多数的校外舞蹈培训机构,都是一些在校的舞蹈专业学生、幼儿园教师以及具有表演经验的演员,等等,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具有一定的舞蹈专业知识,但是对于舞蹈教学大都缺乏专业的培训,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对于舞蹈理论知识的理解都有一知半解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组织能力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常会出现,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懂的情况,导致校外舞蹈教学的质量不高。

3.校外舞蹈教学的考核评价欠缺,虚假宣传严重

随着当今校外舞蹈培训班的不断增加,舞蹈培训班为了争夺生源,充斥着各种虚假宣传,加之目前开设校园舞蹈班缺乏严格的审核,只需要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证即可,对于舞蹈培训班的基础设施没有硬性的标准。我国也没有针对校外舞蹈教学制定严格的审查标准,对舞蹈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教学设施以及具体地教学实施情况,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缺乏严格监督审核,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只是限于形式,导致很多唯利是图的人趁机钻空子,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私自办校,给社会教育造成了很多隐患,误人子弟。

二、促进校外舞蹈教学未来健康发展的对策

1.端正校外舞蹈教学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理念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方向。所以,校外舞蹈教师一定要端正校外的舞蹈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校外舞蹈教学只是一种校内教学的延伸,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以及艺术鉴赏能力为教学目标,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生活,锻炼学生的优雅气质。在教学中以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柔韧性,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学生舞蹈的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2.规范校外舞蹈教学体系,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在校外舞蹈教学中,由于很多教师没有专业的师范培训,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教学内容随意,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此,在校外舞蹈教学中一定要建立一个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并依照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编辑内容较好的教材进行教学,我国目前的芭蕾舞考级、中国舞考级等教材大都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再如,在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时,可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体态所体现出的各民族不同的风俗民情,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各民族的人文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3.加强校外舞蹈教学的监督检查,提高舞蹈教学效果

为了减少校外舞蹈教学中由于虚假宣传而导致校外舞蹈教学质量较低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校外舞蹈机构教学设施、教学内容以及教师队伍的考核,针对教学设施中存在安全隐患,加强监督检查,促使校外教师采用优质材料进行教学,提高舞蹈教学成效。

三、结语

当前,校外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成长,为此,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加强对校外舞蹈教学的监督,促使校外舞蹈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完善教学体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东利.校外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举措[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9).

篇10

关键词:关青少年 校外 素质 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普及,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其中针对青少年校外的素质,以及挖掘青少年校外素质的重点和实施的针对性对策,已逐渐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

一、青少年校外素质的重点

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具有众多的优势:全面性培养目标、科学性的教育方式的和开放性的教学手段等,因此,青少年校外素质的重点在于校外教育活动,具体体现为:第一,校外教育对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促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接受正确的思想,进而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第二,校外教育可以有效的增强青少年的合作意识。通过夏令营和小组活动比赛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合作和交流中互相学习,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团体意识,增加了对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1]第三,校外教育可以开拓青少年的视野,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活动多种多样,种类丰富,涉及到演讲、舞蹈和摄影等多个方面,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校外活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眼界,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校外教育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青少年校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

二、对青少年实施校外素质教育的对策

1.创新校外素质教育的实现手段

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创新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一大增长点,因此,被广泛的运用在生产生活中。在提升青少年校外素质的进程中,必须要对原有的教育手段进行创新,这样可以为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动力和支撑力。具体地说:对青少年的校内素质提升主要靠学科课程的讲解以及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的获取和传授为主线,从科学知识方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素质,但是这样有着明显的弊端,一旦学生对某学科缺乏兴趣,就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提高青少年的校外素质要根据青少年的成长特征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和野外娱乐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想境界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校外教学方式,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充分地了解和听从学生的意愿及建议,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在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进而根据他们的意愿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根据青少年学生各年龄段的成长特征和学生意愿,加强开展对教育手段的创新工作,充分的发挥出校外素质教育的作用。[2]

2.建立健全网上校外教育基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进行校外素质教育时,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利用互联网开设教育平台已成为大势所趋。第一,相关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学习和总结实践经验,在充分利用现有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多方资源的进行整合,逐步的开展和建立网上校外教育平台,有专业性的技术人员对该平台进行维护,以及定期的检查和更进,以便可以满足青少年不断增长的知识和娱乐需求。第二,要在网站或平台上设立专门的“网上意见箱”网络版块,收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员,这样可以及时地将这些建议分类整合到技术部门,尽最大努力对平台进行完善,提高青少年的关注度,进而可以为网上校外教育基地的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要对校外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以增强其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网上校外教育基地服务。

3.大力发展社区校外教育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知识库,可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学到知识,从生活中的细节获得感悟,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地在社区中发展校外教育,拓展校外教育的平台。根据当地情况,可以在合适的时间为学生免费开放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组织学生集体参与学习,积极地利用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在娱乐和文化氛围的陶冶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另外,当地政府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和学生实际情况,对一些公益性的校外教育基地进行税费减免或者资金补助,同时通过引导企业和学校加强合作,促使企业为学校提供建设资金和学习场所,增加社区校外教育活动平台。可以将这些基地命名为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样可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增加其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度。因此,社区校外教育是青少年校外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三、结语

提高青少年校外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校外教育,校外教育已经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媒介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石,面对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要与时俱进的对青少年校外教育手段和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符合时展的潮流。对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进程必须要全程关注,这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的校外素质,进而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庞力伟.上海市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组织实施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连裕民.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现阶段怎么发挥好自身的功能[J].群文天地,2011,06: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