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征求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法征求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法征求意见

篇1

为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食品药品质量管理水平,预防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监管效能,切实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和《关于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人约谈制度的通知》(国食药监食[2010]485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依据职责,依法对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以下简称“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或相关负责人实施约谈的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约谈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约谈,是指本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为防范和控制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风险、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除在日常执法中因调查取证需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询问之外,针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和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通过与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相关责任人员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其正确认识问题、分析原因,并督促其整改,落实单位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的工作制度。

第四条:约谈情形

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可以约谈该单位负责人或相关责任人员:

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

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被立案查处,需督促其整改的;

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且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

产品经监督抽检或风险监测为不合格或结果异常,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群众投诉举报、被媒体曝光、协查案件较多或影响较大的;

信用等级评定为不良信用或严重不良信用的;

其他法律法规规定或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认为需要约谈的情形。

第五条:约谈原则

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约谈食品药品单位负责人或相关负责人,应当遵循属地管理、依法规范、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六条:属地管理

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对辖区内食品药品单位进行约谈。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单位组织约谈:

(一)发生较大(Ⅲ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重大(Ⅱ级)及以上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社会影响较大的食品药品突发事件;

(二)违法违规行为在本市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

(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组织的监督检查、抽样检验、风险监测、舆情监测中发现问题且须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直接约谈的;

(四)上级部门指定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约谈的;

(五)其他须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约谈的。

第七条:约谈对象

被约谈单位参加约谈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人员包括:

(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二)产品质量负责人或其他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三)其他需要约谈的人员。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约谈而授权其他人的,应当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提出申请,被授权人持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授权书按时参加约谈。

第八条:约谈内容

约谈内容一般包括:

(一)通报被约谈单位违法违规、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食品药品安全隐患;

(二)宣传食品药品监管有关法律法规,督促被约谈单位履行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

(三)告诫被约谈单位将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了解被约谈单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情况和管理状况,剖析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原因,听取单位陈述;

(五)其他需要约谈的内容。

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可以针对约谈的内容制作《行政建议书》。

若被约谈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依法责令其整改,并制作相关执法文书,明确整改的内容和期限。

第九条:参加约谈人员

组织约谈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应当至少安排2名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参加约谈,组成约谈小组,并安排专人记录。

约谈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相应监管职责的内设机构负责人主持进行。必要时由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主持约谈。

约谈小组成员与被约谈单位或被约谈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条:着装要求

参加约谈的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应着制服、佩戴徽章。

第十一条:约谈通知

约谈前,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单位的应制作《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人约谈通知书》,载明被约谈单位名称、约谈事项、约谈时间、约谈地点和主要参加人员,送达被约谈单位。

被约谈单位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参加约谈的,应提前告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并说明理由,经同意后重新确定约谈时间。

第十二条:约谈程序

约谈应按如下程序组织实施:

核实被约谈人身份;

主持人或约谈小组成员通报约谈原由、目的等事项,了解及询问有关情况;

被约谈单位对存在的问题及情况进行陈述;

主持人或约谈小组成员针对问题提出单位整改内容和期限,必要时送达《行政建议书》

第十三条:约谈记录

约谈应当做好记录并制作《约谈记录》,约谈结束时,参加约谈约谈主持人(或相关处室、科室负责人)、被约谈单位人员应在记录上签名。约谈记录应载入单位监管档案。

第十四条:情况反馈

被约谈单位应根据整改要求积极整改,并根据期限将整改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或行政处罚过程中已下达责令整改要求的,可与约谈的整改情况一并反馈。

第十五条:回访检查

组织约谈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在约谈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对被约谈单位进行回访检查,针对约谈所提出的整改要求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六条:约谈处理

对无正当理由不按时参加约谈或未按要求落实整改的,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处理:

(一)列入信用档案,加大检查频次;

(二)事后查明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因相同原因造成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按照《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裁量适用规定》作为从重处罚的裁量因素。

篇2

消费者看这里

婴幼儿奶粉管理上升到药品级别

新食安法规定婴幼儿奶粉的配方将从备案制改为注册制。所谓注册制,即要对奶粉的配方进行注册,这意味着我国对婴幼儿奶粉的管理上升到药品的级别。

9月2日,《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公开征求意见,这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起草的征求意见稿,对在国内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根据征求意见稿,同一企业注册的一个产品配方只能生产一种产品,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不得限定区域销售,不得为销售商专门定制生产。业内人士表示,这一严苛的规定将有利于规范混乱的婴幼儿奶粉市场。

转基因食品标示要放在显著位置

新食安法对转基因食品标示做出要求。现在转基因食品的标示,要么标识很小,消费者很难注意到;要么有些商家乱标示,以“非转基因”作为炒作噱头。新法规定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显著标示,并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未按规定标示的,企业或将最高可面临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

剧毒、高毒农药禁用于蔬菜瓜果

新食安法明确剧毒、高毒农药禁用于蔬菜瓜果。利用剧毒农药、化肥、膨大剂等对蔬菜瓜果进行病虫害防治、催肥,是消费者最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新法明确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这有利于进一步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安全,消除消费者对有“毒”蔬菜瓜果的担忧,提升消费者对普通食品的消费信心。

保健品说明书不能涉及治疗功能

新食安法明确,保健食品声明“不能替代药物”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与注册或备案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网购到不合格食品可索赔

新食安法规定,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持照经营,同时提供生产经营的第三方平台有审核经营者证照的责任,也就是说,以后对入网的食品经营者需做三件事:实名登记、明确责任、审查许可证。

现各大网络平台上卖的食品可谓鱼龙混杂,消费者在网购中买到不合格产品,大多数人只能吃哑巴亏,而新食安法将对网购食品监管乱的现象带来改变:消费者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的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或由交易平台提供赔偿。

经营者看这里

食品经营许可实行“一地一证”

从管理上看,新食安法进一步简政放权,将食品流通许可与餐饮服务许可两个许可整合为食品经营许可,减少许可数量,并将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纳入《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规定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申请符合条件的,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标注食品添加剂。

同时明确规定了一企一证原则和食品经营许可实行一地一证原则,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食品的风险程度对食品生产经营实施分类许可,将食品生产分为粮食加工品等31个类别,食品经营主体业态分为食品销售经营者等10个类别。

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新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便于有效追溯食品源头,分清各生产环节的责任,对提高我国整个食品安全可信度和食品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追溯体系的健全,有利于追踪溯源地查处各类食品违法行为,对净化整个食品行业环境,促进食品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风控”监测更加突出预防为主

对比之下,新食安法的管理理念明显加强了“风控”监测,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制度,增设了责任约谈、风险分级管理等重点制度,还通过建立信用档案,制定年度监管计划等多重方式全面降低风险。具体的规定如建立风险监测,监测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实施风险分级,对食品确定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食品、食品添加剂、相关产品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等。

大幅强化和提高了惩罚力度

对之前法律责任过轻的诟病,新法对违反规定的行为采取更加具体和严厉的措施。

首先,强化了刑事责任追究,如果构成犯罪,就直接由公安部门进行侦查,追究刑事责任。行为人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则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管理工作。

篇3

这些用浓浆、浓缩汁、果蔬粉调配而成的“现榨饮料”,都添加了食品添加剂,根本没什么营养价值,其劣质添加剂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为规范现榨饮料的安全管理,不久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起草了《餐饮服务单位现榨饮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管理办法规定,采用浓浆、浓缩汁、果蔬粉调配而成的饮料,不得称为现榨饮料;现榨饮料不得使用非食品原料,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使用回收的食品作原料;现榨饮料加工后至食用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管理办法还明确,现榨饮料是指以新鲜水果、蔬菜及谷类、豆类等杂粮为原料,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条件下,现场制作的供消费者直接饮用的非定型包装饮品。根据工艺需要,现榨果蔬汁可适量添加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饮用水,现榨杂粮饮品可适量添加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饮用水、食用糖等。

那么,现榨饮料中主要有哪几种食品添加剂,它们对人体又有哪些危害呢?

篇4

论坛中,徐娇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目前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修订的工作依据。基于“依法治国”的原则,食品安全标准首先是依照目前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以及相应的一些规章制度来制定。在2015年年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已初步完成了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并梳理了未来食品安全标准的建设思路。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依据

在介绍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依据之前,徐娇介绍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定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消费者和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标准也愈发关注,食品行业、食品企业内部也在制定相应的行业与企业标准。而卫计委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是对食品企业的最低要求,也是一种强制性的标准,规范了企业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是国家唯一的强制性标准,是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对食品安全作出的技术规定,是公共卫生医生为公众开出的防止病从口入的“大处方”。徐娇提到,过去公众要求做到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为病因学预防,是通过病因诊断、流行病调查等查找病因,找到食品安全问题中“病从口入”的途径,并将其去除或控制在标准范围内。食品标准主要进行的是一级预防工作,第二级预防是筛查工作,第三级预防则进入疾病治疗阶段。现阶段,公众和技术机构向政府提出要求―实施第四级预防,要求政府从多层面综合考虑公共卫生政策,在未进入病因预防阶段前,通过法规、标准的制定上做到“零级预防”。就目前而言,食品安全标准也可以称之为零级预防的基础要求,或是介于零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之间的“大处方”。

食品安全标准也是食品安全监督执法的法定技术依据,它为执法机关提出了一个可操作的、可行的原则,规定了依照《食品安全法》不得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否则将予以处罚。这是一个门槛条款,是唯一的执法依据。尽管目前的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可能制定得高于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原则上,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均不可作为执法依据。

谈到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徐娇指出,根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①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②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③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④对卫生、营养等食品安全要求有关的标签、标志、说明书的要求;⑤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⑥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⑦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⑧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现阶段,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部分标准制定主要由农业部负责,最终由卫计委和国家农业部两个部委共同。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这一领域,食品安全标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在乳制品、肉制品、特殊膳食食品等领域,我国的相关标准已经较为完整。在肉制品领域,卫计委曾颁布过熟肉制品的良好生产规范,这一规范现正在修订中,有望在未来两年间对修订过后的肉制品良好生产规范进行。

食品安全标准的机构在新《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其中,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概况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希望能够科学规划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2009年以前,《食品安全法》的主导性和技术性比较强,2009年以后,《食品安全法》逐渐成为一个倾向于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重新规划了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打破了过去20多个部门自行制定各自部门标准的混乱状况。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卫计委根据2009年《食品安全法》,组织开展全国所有与食品有关的标准清理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整合工作,主要目的是系统分析和解决食品标准体系指标交叉、重复、矛盾和冲突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同时也在探究适用于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分类体系,统一用于标准制定、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监管的食品类别,便于标准制定工作和监管工作、评估工作、食品行业的自我管理工作相衔接,解决不同部委之间因运用不同的食品分类体系而造成的数据无法融合互通。

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能够保证食品安全标准具有更好的科学性。现阶段,国际上的食品安全标准大都经过长年累月的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通过10~20年左右的时间,投入巨额资金和人力,才能够制定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但是,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高速发展经济转型期,这样的发展速率使得社会对于新标准的要求变得“短、平、快”,希望国家标准做到快速制定、快速更新,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想要制定更具有科学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就需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迅速跟上,做到与国际接轨。对此,徐娇提到,近几年来,卫计委风险监测处正在着手搭建监测体系。经过6年的努力,这一监测体系已经完全获得国家各个部委的认可,目前已从省、市、县延伸到乡、村。自2010年以来,我国建立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对29类、259种食品进行了监测,获得了1000万个左右的数据,其中不包括实验性疾病数据。同时,国家也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完成了对食物中铝、塑化剂等的风险评估,为制定和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了背景数据和科学依据。

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过程中,国家组建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徐娇对这两个委员会进行了简单介绍。风险评估委员会,最初也叫评估预警处,工作内容包括检测评估和预警。委员会成员包含各部门推荐的行业权威专家,共计42名委员。为确保风险评估的独立性,风险评估委员会不准许公务员的参与。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是具有管理职能的审批委员会,其中包括了行业协会,也包括企业的“高、精、尖”人才,主要由来自各部委和各部委下的技术机构推荐的人员组成。通过两个委员会的组建,政府汇聚食品行业内的权威人士,保证食品安全标准的权威性。

在确保食品安全标准科学性、权威性的同时,还要做到加强部门间、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保证标准的实用性。国家卫计委目前与食药总局、质检总局、农业部建立合作机制;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中国肉类协会等密切配合,及时收集行业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标准跟踪评价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卫计委和食品风险评估中心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通过网站公开征求意见。因为标准的制定要做到公开透明,所以在此过程中从征求意见到制定过程,再到最后标准的印发工作,整个过程都需要完全公开透明。开展标准跟踪评价工作,及时修订完善标准,保证标准切实有效,我国已经建立了标准跟踪意见收集平台,收集行业和各地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意见建议。目前,食品安全标准的跟踪评价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既往各个国家的疾病发病史以及发生的新隐患,罗列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计划。第二部分:根据风险评估和标准的跟踪评价的需求,制定新的标准,将其纳入到风险监测计划中。

我国也在不断加强标准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以确保标准组织制定与评审工作更加规范化。徐娇罗列了“十二五”期间国家关于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的相关条例,其中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章程》《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办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手册》等。这些相关条例和规定目前已经进入修订阶段,力求更加完善。

国际交流方面,我国也在不断加强推进深入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相关工作,学习国际上在制定和修订食品安全相关标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通行做法。徐娇展示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食品风险分析框架(如图1)。她提到,风险监测囊括于风险评估的框架内,在国际上风险管理主要是指标准制定,现在我国将风险管理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将政策法规的制定也纳入风险管理中来。风险交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科学研究人员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行业内部的交流。通过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之间的联系,政府才能最终得到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措施。

目前,政府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要求组织牵头承担了《大米中砷限量国际法典标准》的制定工作,这一标准已经完成初稿,另外还有《非发酵豆制品亚洲区域标准》《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通用标准》。我国是添加剂使用大国,因此添加剂方面的法典通用标准也由我国制定。应中国肉类食品协会的要求,近几年我国也陆续出台了肉类领域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那么相应的关于肉类的一些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腌腊肉制品》(GB 273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 273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动物油脂》(GB 1014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脂制品》(GB 15196-2015)和《熟肉制品卫生标准》(含第1号修改单)(GB 2726-2005)。我国正加快制定亟需、缺失的食品安全标准,争取做到及时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卫计委依法高效地完成了食品安全标准的整合任务,结束了长期以来食品安全标准交叉重叠的局面,清理整合了约5000项标准,其中包括1000多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现在经过清理整合的基础标准已经达到11260个标准指标数(见表1)。

很多消费者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应该与国际接轨,才能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但实际上,根据各国国情,任何一个国家不会完全与国际一致,各国消费者的膳食结构也有所不同。基于这样不同的框架和不同的消费体系,针对我国实际消费者人群,在秉承国际上基本原则的同时,政府制定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食品安全标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在食品安全标准清理工作中乳品标准被放在首位。2008~2010年,原卫生部牵头协调小组和专家组,清理160余项标准,形成了69项乳品质量安全标准。2010~2013年,政府制定了覆盖食品类别广的食品安全管理基础,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通用标准,其中包括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致病菌、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食品标签等方面。在包装材料方面,质检总局以及各大行业协会的要求,九部委联合发文,原卫生部组织开展了包装材料方面的标准清理,审查了3000多个食品包装材料物质,最终3项公告,涉及559个物质的规定。

食品安全标准建设思路

现阶段国家各部委提出修订制定标准的项目内容非常多,但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如何进行筛选筛查也是目前需要面对的问题。徐娇表示,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不断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污染物限量基础标准、生产经营卫生规范、食品相关营养标准配套检验方法等标准的研究制定与修订,同时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我国目前的基础标准是非常健全的,标准种类数也非常大,但在检验方法、生产企业规范、具体产品标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缺失,这一问题也成为“十三五”期间,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②政府应按照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办法》,方便实施。

③提升标准的服务能力:现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宣传不够到位的问题,行业内部对标准没有充分的了解。需要开启风险交流对话,打造专家团队进行标准的宣传,让整个社会参与到标准的讨论中来。

④继续坚持开门做标准,与各部门各行业协会合作。卫计委目前同肉类协会、保健协会正在展开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拓宽思路。

篇5

“进退”之争:新国标是否“开倒车”

2011年以来,食品国家标准引发的争议屡见不鲜。在诸多知名品牌速冻水饺陷落“金黄色葡萄球菌门”后,新版速冻面米制品国标中将这一项目从“不得检出”改成“限量检出”,让众多消费者质疑标准“开倒车”。

乳制品新国标更受人关注。生乳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由旧版国标中的2.95%降到了2.8%,每毫升中菌落总数标准也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那么,这些关乎消费者健康安全的新国标真的是“退步”了吗?

卫生部回应,与过去的标准相比,新国标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以及标准的强制性,其中对“百姓餐桌”上可见产品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无一例外,标准只高不低,不可能“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认为,说新国标“退步”的结论肯定不对。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倒退多年去看国际上也是“不得检出”的标准;随着量化检测技术的进步,分段限量指标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标准。例如,美国在其食品微生物限量规定中就明确了金球菌存在的数量等条件。

而且,生乳新国标中还增加了很多新的重要检测项目,如是否违法添加的指标“冰点”等,实际上每种特定食品应重点控制的指标并不相同。“用两个指标的高低,去判断有几百项指标的乳品新国标‘退步’,是以偏概全的。”陈君石说。

但不得不承认,一些指标上存在“内外有别”的落差,客观上增加了公众的疑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泰说,此前我国大部分卫生标准都是与欧盟接轨,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但由于我国行业集中化程度不高等客观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很多新国标比照美国制订,相对宽泛一些,但制订原则肯定是在安全的范围内。

“门槛”之争:国标制订应“就高不就低”吗

标准“门槛”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不少消费者质疑: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自然是标准越“高”越好;但新国标在制订过程中,存在“就低不就高”,涉嫌迁就低水平企业。

国标制订门槛到底怎么定?陈君石表示,国标的制订首要是科学合理;其次则是引导行业发展,制定可操作性强、可落实的标准。“如果一个新的国标只能高高在上,没有一个企业能达标,就难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除了国家标准,我国还存在很多的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要鼓励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国标应相当于“最低门槛”,而不是“天花板”。

国内确有一些“不思进取”的大企业将国标的“门槛”当成“免死金牌”,这样既不利于行业发展,也更容易损害消费者的信心。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指出,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更应该要求自身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高质量,引导行业水平提升,形成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向国家标准转换的机制。

“新国标已完全达到安全的要求,就我国现状而言,最令人担心的是标准能否落实的问题。”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汪国钧指出,我国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特点,生产中过量、违法添加的现象横生,监管成本又很高。“有了国标,如何严格执行,才是真正考验。”

“绑架”之争:国标制订到底谁说了算

在乳品等新国标的制订中,国内几大巨头企业作为制订主体的身影频频进入公众视线,引发了疑惑。

多次参与国标制订的汪国钧表示,首先,制订国标的经费一般由国家承担,不受制于企业;其次,《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标准制订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以及国务院等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并要求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也就是说,企业参与标准制订,但绝不可能是主导者,所以不能说企业“绑架”国标。

卫生部表示,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包括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审评、报批等环节,企业界代表只参与了前两个环节。而且乳品新国标制订过程中,具体起草的专家有70多位,其中企业代表仅9人。

国家标准是“公器”,制订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公众普遍信任的严格程序;目前的不透明是让公众产生疑惑的根本原因,化解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必须从标准制订程序、原则入手。

谁来制订,怎么制订,以什么原则制订等细节应向公众公开并得到认可。金泰指出,我国食品标准制订中的“风险交流”工作并没有很好开展,国家标准最终服务的是全体公民的安全健康,因而要更多地吸纳民意,而不能只由监管部门和企业“说了算”。

此外,更新慢也是目前国标制订的突出问题。曾参与食品安全法草案起草的专家方有宗表示,在瑞典、英国、德国,都有顶尖的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等独立研究机构,经常能早于政府部门发现一些食品安全风险,并提出独立的研究报告,从而促进标准快速更新,降低安全风险。

篇6

一、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已经实行了很多年。2002年开始对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2007年提出食品生产许可覆盖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到了今天,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这项制度日臻完善。2009版食品安全法中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实行许可制度。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再次明确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施许可制度,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企业才能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在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具体实施中,对企业进行审查的技术文件主要为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和各类食品的审查细则。目前,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有66项,数量相当大,肉制品是其中一类。对肉制品的生产许可,过去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以及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做了大量的工作,十几年来一直协助总局跟进这项细则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意见,提出完善细则的措施。应该讲,肉制品生产许可制度的实施得益于中国肉制品综合研究中心和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但当时制定的细则,编的教材摞起来可能有一尺厚,太多、太细。如果只是肉制品企业,只要读懂肉制品相关的一本教材就行了,但是作为监管人员,要对所有的细则都熟悉,这就需要很高的专业素质。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许可审批权下放,由一开始的总局审核,后来下放到省级审查、发证,现在又下放到市、县级发证。全国3000个县,一个县念一个经,这66个细则就被念得五花八门。现在的细则问题很多,实施的阻力也很大。就拿这个细则、通则和许可办法本身来说,2015年,总局了《食品生产管理办法》,规定了食品生产许可的管理,也明确了许可制度的审批权限,比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高风险的食品,省级有一部分也可以发放许可证。一些低风险食品,许可审查、发证权下放到了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明确了分工,也明确了许可条件和基本的发证程序。

二、制(修)订《肉制品许可审查细则》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2016年,总局制定了《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以下简称《通则》),《通则》对法律和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的许可条件,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包括企业的环境条件、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等,提出了厂房、卫生条件等的要求,它基本上是按照法律法规、标准、食品加工规范规定的一些最基本的要求。现在来看,过去的细则,与当前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通则》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现有的细则与现行《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和《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不一致的问题。现有的细则中还规定了发证检验,但是发证检验制度在法律里已经没有了,在法规中也改了。《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和《通则》规定,对企业能不能连续生产合格产品,不是通过发证检验考量,而是要求企业提供试制产品的检验合格报告,然后由核查人员审查这个报告是否真实。这项规定变了,但现有细则还是原来的规定。对现有的细则要改革,细则应当与许可管理办法对应起来,与《通则》对应起来,要增加通则要求细则必须写明的有关内容。

二是现有的66个细则名称不统一的问题。例如食品添加剂的审查技术规范名称为食品添加剂审查通则,保健食品审查技术规范名称为审查通则等。在修订细则的时候要规范一下,只有一个《通则》管全部审查的基本内容,对各类食品审查的专业技术内容和补充技术要求等内容才叫细则。

三是现有各类细则编排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现有各类细则,有的是按照标准制定的模板来制定的,如1.1,1.1.1等,比较乱,所以在制订细则的时候也应考虑编排标准,采用食品生产许可专业技术委员会管理办公室制订的规范模版,其模板基本是按照制定法律法的模式制定,第一条,第二条,内容较为规范。

四是现有的细则类别繁多、不够统一的问题。按照《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目前食品分类有32大类,包括了保健食品,把过去的食品类别划分,略微作了调整。今后的细则的制定,宜统一,不宜多,对一类产品考虑制订一个审查细则。比如,粮食加工品、肉制品加工品、酒类等,要按照这个大类来制订细则。如酒类这么多项,研究制定细则的时候可以分章节规定,白酒、红酒、啤酒、黄酒,再加果露酒,还有其他酒,可以将不能融到一起的内容分章节规定,但要搞成一个大细则。对于肉制品的生产许可,可以搞一个细则,规范一下,技术上要稍微粗一点,但要求一定要严格。

目前细则制定进度还是有些慢,总局2013年成立,到今天为止,的许可审查细则只有两个:一个是2013年10月的《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3版);另一个是2017年初的《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版);还有饮料许可审查细则在网上征求意见,进度相对缓慢,因此,对细则的制修订还需要加快进度。

三、制(修)订细则要坚持的几个原则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是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的重要技术文件。在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紧密结合食品生产许可改革实际,紧密结合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要求,确保细则满足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需要。

一是细则制定要紧密结合食品生产许可改革实际。近三年来,我们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强监管的要求,改革了过去的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我们把它概括为“五取消四调整四加强”。“五取消”取消了与许可制度无关的内容。审查的时候,法律规定的条件是最基本的条件,在法律规定以外不能再附加别的条件。这次许可制度改革力度很大,过去许可审查的时限是60个工作日,每周五个工作日,需要三个月,现在明确是20个工作日,一个月内必须要完成审查工作。要求做到“一企一证”,如一家企业又生产肉制品,又生产蛋制品,过去的规定,需要企业取得2张许可证,现在不一样了,只有一张许可证,所以叫“一企一证”。还有许可证编号,过去叫QS,QS最早是指质量安全,后来又叫企业生产许可,现在把名称改了,生产许可,用“SC”,“生产”汉语拼音的前两个字母。这些许可制度改革的内容都要在细则中体现出。

二是细则制定要充分发挥两个技术支撑的作用。一个是食品生产许可专业技术委员会,另一个是行业协会。最近总局成立了食品生产许可专业技术委员会,今后还要成立几类相应产品的分委员会。希望中国肉制品综合研究中心作为一个牵头单位,把肉制品细则做好,做好相应的技术支撑,发挥相应的作用。

在制订细则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考虑行业协会在许可制度审查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如,制订饮料审查细则,总局已经发了征求意见稿,饮料协会在这里要发挥什么作用?当然作用很大,但是牵头单位不是饮料协会,因为我们想请更多的技术机构做好技术支撑,但是行业协会的意见也要听。那么,从行业协会的角度,也请给我们做好相应的技术支撑工作。最近国家卫计委修改关于茶叶的标准,取消了稀土这项指标,行业协会和总局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肉制品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 前一段所传的“拼接肉”、胶水牛羊肉片,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王守伟院长在北京电视台向公众作了澄清,消费者就理解了。所以在这方面,要发挥专家的作用,发挥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发挥行业技术支撑的作用。

三是在制订细则的时候,要实现三个连接。其一,要与企业连接,要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其二,要与外部环境连接,主要是考虑在国内外的影响;其三要与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连接,让消费者放心。

篇7

一是理顺完善了区级监管体制。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副区长任副主任,工商、质监、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24个部门和全区12个镇办为成员的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政府办公室,核定为正科级行政单位,编制6名,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1名,负责全区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同时,下发了张店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从而建立了层级明晰、职责明确的区级监管体系。

二是充实强化了镇办监管职能。在镇、街道办事处安监站加挂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站牌子,镇办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各镇办安监站长兼任,负责组织食品安全日常巡查,配合监管部门实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报送食品安全信息,做好村、企信息员的培训和使用等工作。同时,为解决好食品经营企业点多面广,监管部门执法力量缺乏的问题,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24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充实到镇办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日常巡查、问题隐患排查和信息报送等工作,并配套出台了《张店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提高了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三是延伸布设了村、企监督触角。在各村(居)、企业聘请具备食品安全工作经验、热心公益事业、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同志,兼任村(居)、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员,主要负责本村(居)、企业的食品安全情况收集、信息报送及情况核查等工作。截至目前,张店区食品安全信息员队伍已达279人,基本形成了一支覆盖所有村(居)和部分食品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信息搜集和反馈队伍,并已在日常巡查和摸底排查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淄博市张店区编办 E:CWK)

邹平县“三个强化”助推食品安全监管履职检查

一是强化学习,切实领会精神。县编办、监察局、食安办组织有关人员集中学习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研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三定”规定,梳理出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具体职责,充分把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职工作有关要求。

二是强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县编办、监察局、食安办共同研究,精心制定检查方案,明晰检点。以单位自查,查找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社会调查,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评价意见;以实地检查,深化各项治理整顿,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共同确保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强化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在完善县级联席会议协调机构的基础上,健立健全县、镇(办)、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组织,进一步理清监管职责,细化部门责任,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向农村延伸。同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对各监管部门工作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切实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格局。

(邹平县编办 曲庆光 E:LDQ)

莘县认真开展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职情况专项检查

莘县编办会同县监察局、县政府食安办组成了联合检查组,对全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此次专项检查,分单位自查、社会调查、资料分析、实地检查等阶段逐步展开。县农业、卫生、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监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逐项梳理分析2010年以来落实“三定”规定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情况、相关措施和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形成自查报告。联合检查组通过走访监管对象、访谈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展社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职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各单位上报的职责和履职情况自查报告,分析各单位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对其具体的评价,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实地检查阶段,通过听取各部门的履行职责情况介绍、核查有关文件资料、查验群众反映问题和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情况,进一步了解各部门履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联合检查组形成书面反馈意见,上报政府主要负责人,并要求各单位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以这次检查为契机,县农业、卫生、商务、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形成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现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管,逐渐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格局。

(莘县编办 E:LDQ)

日照市东港区对17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履职检查

近日,日照市东港区编办牵头区监察局和区政府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开展对全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职情况检查。这次履职情况检查一改过去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的方式,而是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走访监管对象20余个(家)、访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0余人、开展社会调查问卷600余份,全方位,多视角、客观地检查了各部门的履职情况。通过检查发现目前我区存在着监管力量缺乏与经费不足;法规政策不完善;部分职能分散交叉,权责不清;个别执法人员执法不严;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各镇、街道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行为缺少具体的监管文件规定,容易出现大包大揽,过度作为,出现监管错位、空位,不利于工作开展。针对检查梳理出的问题,东港区编召集主任办公会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问题解决意见及办法,并把问题反馈到各镇、街道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列出整改时间表,由主要负责人牵头负责整改落实。

通过科学地进行履职检查,一方面及时调整部门间职能界定不清、职能监管空白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履职监管,促使各部门准确履行职责,切实管好管住该管的事。(时桂英 E:WT)

昌邑市编办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职情况检查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从市编办、监察局、食安办抽调6名同志组成联合检查组,召开检查组成员和拥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单位的分管领导培训会,学习省、市检查精神,熟悉监管职责,为更好地开展检查打下坚实基础。针对部门和镇(街道)职责的不同,分别研究制定了11大项、22小项检查指标。

二是明确检查步骤。首先是听取有关部门(单位)在食品安全监管履行职责方面开展的工作、取得的实效、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等汇报。重点了解部门(单位)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过程中,是否存在职责不清、职责交叉、监管空白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召集具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科室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在具体监管过程中有没有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重点了解在履职过程中的难点。从部门(单位)提供的监管对象名单中随机抽取2-3个单位,进行走访。再者是通过查看单位年度总结、科室总结、有关监管材料等,检查部门(单位)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是否全部落实到相关职能科室。对照检查指标,查看是否成立领导小组、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从本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分别选择10名代表、委员进行走访,倾听他们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建议。重点走访提出建议、提案的委员,了解建议、提案的答复情况。在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监管对象时一并进行社会调查。本次检查共发放社会调查问卷75份。

四是做好情况反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意见、建议整理汇总,经主任办公会研究后反馈给有关部门(单位),要求限期进行整改,同时安排专人跟踪督查整改的情况,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昌邑市编办 E:ZY)

济阳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获得肯定

篇8

【关键词】网购;食品安全;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26-01

一、网络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本文中的网购食品,仅指发生在互联网中企业和消费者(Business to Consumer,简称B2C),个人之间(Consumer toConsumer,简称C2C),通过网络通信手段缔结食品和服务的交易方式。

(一)立法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59条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这要求法律在修订时将困难考虑进去,如果制定后难实施,势必会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二)网络平台方面

据统计,各大网站有过半食品零售店没有食品流通许可证。一般网络平台上,从事食品销售的网商们只要交纳1000元保证金就可经营,违法成本较低,且网络平台对销售者的信息审核不严格,不审查营业执照,不用工商登记,只需身份证明就能销售,上架的商品能立刻购买,而网络平台一旦审核不通过提醒卖家下架时,往往已卖出很多。

(三)网络销售者方面

在我国更多的网络销售模式为C2C,经营者往往用简单的工具自己制作、包装其自制食品,其中大多数不具备消毒、检疫等卫生检测手段,也没有注明任何标签,赔偿能力也没有保障。

(四)消费者方面

由于买卖双方地域跨度大、消费习惯不同,很少有经营者主动出具购物凭证,消费者也没有向经营者索要的习惯,加上网络购物通常售运分离,一些快递公司堆放环境脏乱差,容易导致食品污染,一旦出现消费纠纷,难以举证。加之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多达十余个,在发现违法行为时主动向监管部门举报的比例较低。所以,维权主要还是以与销售者协商一致为主。

二、实现网络食品安全保障的困境

首先,有法可依能不能做好,还得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能不能够做好;其次,网络平台监管能力有限,可能没法审核。比如,拿两包同样的薯片比较,一包是正常超市买的,另一包是网购的,消费者如何辨别?还有恶意索赔,比如有消费者网购牛肉的质量是好的,但正好有质量不好的牛肉,如果既想吃质量好的牛肉,又想把钱弄回来,很可能会举报说网购的牛肉质量不好。还有,在食品流通环节,快递公司掉包,这种情况下,如何界定?所以,网站先行赔付对买家来说是个好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网购食品安全法律对策

由于网络食品经营准入制度尚未形成,网站售后投诉机构不明确等等因素,导致监管难度较大,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因此,结合网络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立法规范准入、退出制度,填补监管空白。建议工商部门专门出台对网络市场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办法,建立统一的网络食品电子信息系统,供网络食品销售者申请准入。另外,完善退出机制,即在何种条件下可退出网络市场,退出市场需要哪些条件都应该明确说明。网络平台和网络销售者天然的密切关系使网络平台承担连带责任并不为过,网站平台可提高门槛,同时,赏罚分明,对销售者进行年度考评奖励,对违法者进行处罚警告等。

其次,加强对网购平台的监管,提高经营者自身素质。经营者网络销售的食品行为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食品的包装、产品标识必须中文化,对于销售进口食品的,其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除了应符合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外,还应当通过出入境检查检疫机关的检查。明确入网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实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再次,加强与完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卫生、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信息共享,实现办案流程网络化,特别要加强异地工商部门的协作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网上消费者申诉举报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方便的咨询和举报渠道。

最后,重视物流环节,保证食品质量。如遇到的是较易变质的食品,网络销售者应向快递公司注明,快递公司应注明并备案,并尽快发货;在快递信誉方面,提高快递公司的服务水平和快递员的职业修养,同时卖家可多留个心眼,比如在发货时注明买家的货物编号,在其自身的货物上贴属于自己的一次性标签,并印章或签字,拍照留存证据,防止快递偷天换日,买家在收到货物时发现不符立即退还给网络经营者,由经营者用之前的留存证据跟快递公司解决。

篇9

二、围绕一个中心围绕着打造城市组团建设这一中心开展质监各项工作。

三、巩固三项成果、巩固县乡镇(街道)“三合一”质量安全协管员质量安全监管经验,深化工作规范,进一步发挥协管员作用;、巩固腐竹专项整治成果,加大监督检验检测力度,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闽侯质监事业发展。

四、加大四个力度、加大名牌培育工作力度,争取2010年省名牌、福州市产品质量奖10个;、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积极动员辖区内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个,行业标准2个,地方标准2个,采用国家标准1个,培育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1个,市级1个;、加大对辖区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努力使我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达到90以上;、加大对民生计量和能源计量管理和服务力度。

五、抓好五个重点、抓好“质量兴县”活动,重点促进“品牌兴区”、“质量兴企”工作深入开展;、抓好县食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筹备工作,重点协调县政府和省、市局对经费、人员的支持;、抓好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开展食品和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抓好党建“三级联创”活动,重点促进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抓好省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重点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

六、采取十个举措、加强对加工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管。主要是获证企业、前店后厂五类食品、小作坊的监管。确保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巡查率100,年审率100,监督抽查覆盖率100,产品平均合格率95以上,无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

、加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着重加大企业使用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力度,加强电梯使用安全的监管工作。

、加强重点产品监管力度。确保巡查率达100,获证企业年审率100,产品检验平均合格率90以上。

、加强行政执法力度。积极拓展行政执法新项目,推进行政执法有新突破。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制度和具体程序。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案件办理情况交流分析会,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案件办理质量和运用法律法规水平。

、加强财务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当家理财意识,开展财务五项报表自查,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继续实行财务公示制度,重大开支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研究把关。

、加强政风行风效能建设。继续聘请民评代表、政风行风监督员加强监督,通过走访企业、电话回访企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认真疏理并整改。

、加强信息宣传报道。加大政务信息报送和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完成省、市局要求的新闻报道和政务信息数,并争取进入市局系统前三名。

、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干部队伍培训教育学习。科学编排教育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增强学习培训效果。完善干部职工考核体系,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结合新形势下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切实执行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使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客观,提高考核质量。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将年度考评、文明单位的奖励工资等与干部职工的平时绩效考评相挂钩,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篇10

继续以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

项整治为主线,从我县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突出抓好农村食品、保健食品整治和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构建统一协调、责任明确、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

1.整合监管资源,深化食品安全管理。探索整合监管资源的有效途径,提高整体监管效能,加大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力度。一是组织协调县食安委成员单位开展重点品种、问题品种、特殊时期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二是要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作为重点,充分依靠当地政府,抓好农村食品安全整治,适时开展重要节假日、特殊时期等节令性专项整治,集中开展肉及肉制品等高风险食品的专项整治,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我县食品市场。

2、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我辖区餐饮服务行业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对我县餐饮行业进行规范,严格执行餐饮服务许可制度,做好《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发放和换证工作。帮助不符合许可条件的企业,提高软硬件条件,以达到《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平稳的完成从《食品卫生许可证》到《餐饮服务许可证》的过渡。坚决取缔经整改仍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企业,全面提高我县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为全面执行《食品安全法》,提高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保证能力,将积极协调食品监督所,开展好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保证能力培训,全面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进一步巩固完善三级监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县、乡(镇)、村(街)三级监管网络的作用,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健全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实现药品监督信息员与食品安全信息员的整合,扩大监管覆盖面,延伸监管触角。同时,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和手段开展宣传,强化企业诚信经营,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4.落实和完善责任体系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积极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科学评价政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推动政府责任的落实。

5.做好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要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集中力量完成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创建工作。通过一年的创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农产品源头管理,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监管,强化食品生产流通溯源管理,规范食品安全检测和信息,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使我县高质量完成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目标。

二、巩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加强和完善日常监管

按照市局整规方案要求,继续推进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的深入开展,巩固和深化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大力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使用三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

1.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监管。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要严把原料、生产、销售质量关,逐步增强第一责任人意识,进一步实施完善药品生产企业gmp监督工作,强化gmp现场检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今年重点加强对物料的供货商和物料质量等方面的检查。继续完善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管体系,加大对关键生产工艺、投料、设备和原辅料供应的监管,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同时,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行月报表制度,全面掌握企业生产动态。

2.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流通监管。全面规范药品经营主体行为,加强企业gsp认证后跟踪检查。重点查处和取缔各种形式的无证经营、挂靠经营等违法经营活动,坚决打击出租、出借许可证和批准证明文件以及药品零售企业出租、出借柜台行为。规范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购销渠道,加强对疫苗流通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疫苗行为。加大对药品分类管理实施情况、药学技术人员在岗情况的监管力度。加大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监控力度,加大对违规广告的移送和向公众曝光力度。零售企业从业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方可上岗。加强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的监管工作,特别是对46家五年期重新认证企业的监督,要搞好新开办企业的认证初审和一年期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监督检查,规范经营行为。

3.完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监管。进一步加强医院药房、农村卫生所、社区医疗服务站、个体诊所和企事业单位医务室的用药监管。实行“审计式”检查,从药品购进来源、购进验收、票据管理、药品储存、过期失效药品和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处方管理等环节进行一条线的全面检查。同时要将医疗机构购进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外科植入物、冠状动脉支架、血管内导管支架

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品种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管理。

4.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

要深化监督网络建设,一是完善以地方政府负总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为主,农村协管员、信息员等社会监督为辅的农村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实现监管与责权的有机结合。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两网”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巡回巡查制度、包干包区责任制度、快速反应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三是巩固农村“两网”建设成果,依靠地方政府,探索农村药品监管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工作形式,使农

村药品监督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要强化供应网络监管。一是农村药品供应体系建设要把保证农村药品供应安全放在首位,依法加强农村药品监管,突出对农村药品采购、供应渠道的监督检查,防止假劣药品流向农村;二是发展符合乡镇实际需要、形式合法、操作规范的药品供应模式,实现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到村的全覆盖,使农民群众用上安全、方便、价廉的药品;三是各乡镇药品分发站要严格执行药品招标制度。全县分发站要统一实行招标管理,统一标准招标,对被招标单位进行严格把关。结合“新农合”工作,促进农村诊所规范化建设。在加强医疗机构代购分发站规范管理的同时,规范农村药品购销渠道,争取实现正规渠道采购药品率达到100%。不断完善监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农村药品信息员作用,健全信息员反馈机制,形成群监群管的良好局面。

5.稳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推进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在药品经营企业中开展“诚信药店”争创活动,对有不良经营行为,经教育、警告仍不改的经营企业,除加大查处、惩戒力度外,还要利用我县媒体加以曝光,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二是推进药品使用单位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档案。在医疗机构中开展“争创优秀药房”活动,重点检查设施配置、药品验收、养护设备、温湿度、冷藏设备和人员健康体检等工作。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1、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强化全员政治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培训、法律法规学习、办公技能操作、公务员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努力提高全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以人员素质的提高促进分局办公效率、行政执法、优质服务水平的提高,把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推向一个新。将按季度编制出集中学习时间表和中心组学习时间表,在先学一步的基础上,组织好集中学习。

2、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一是针对查找出的问题继续整改提高。我们将按照上级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使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我县食药监管工作的发展。二是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行政纪律意识,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逐步形成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开学发展的工作局面,为食品药品安全提供保障。

3、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纪检监察工作,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以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为重点,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以机关和公务员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效能监察工作,为辖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突出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

二是抓好以理想信念、廉政自律为重点内容的学习教育,开展好廉洁自律执行情况自查登记。

三是开展警示教育,用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大家,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四是抓好廉政档案建设,定期组织副科级以上及执法人员,按照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进行自查登记,并做为年度述廉的平时考核内容,促进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五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有效防止权力滥用和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

六是关注民计民生,大力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围绕维护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采取设立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向社会发放问卷调查信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七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推行网上政务公开,按市局安排,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