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推进习惯的渗透教育 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成长中的 “必修课”。幼儿正处于生活习惯的养成期,可塑性较强,较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习惯培养环境,使幼儿能够耳濡目染。创建周围环境时,要本着“日常性”这一原则,让生活习惯渗透到幼儿的整个生活当中,成为日常性的习惯。
构建有效的环境暗示 以日常礼仪习惯为例,幼儿容易受到环境暗示,因此教师可以在墙面上写诸如“见到老师要说:‘老师好!’”“下课要说:‘老师再见!’”等这些标语。考虑到幼儿对动画以及色彩的独特感受,这些标语可以采用相关美术方式予以呈现,给幼儿一种较为强烈的视觉刺激,形成有效的环境暗示。同时,要注意这些日常礼貌用语所呈现的地点。比如,诸如“公共场所请勿大声讲话”这类的语言,呈现在室外要比呈现在室内的效果要好;诸如“请随手关门”这类的语言,粘贴在教室门上要比粘贴在室内的墙面上更有效。其他生活习惯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同样需要注意呈现的形式以及呈现的地点。比如,有关“便后洗手”之类的标语可以张贴在厕所显眼的位置,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给予正确引导
引导方式要以人为本 幼儿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在良好的外界育才环境下,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引导方式是很重要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多以说教的形式为主,而幼儿多对教师的说教持反感、抵触态度。但是,幼儿对于以漫画、色彩、歌曲等呈现的事物却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儿歌、游戏等方式来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的某些生活习惯。
引导过程要激励为主 以生活卫生习惯为例,洗手的程序比较多,但是洗手对于幼儿的生活卫生却很重要。教师可以采用趣味儿歌的方式,把洗手的程序编写成《洗手歌》,边唱边洗,使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通过不断的重复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同样,教师可以编写《穿衣歌》《漱口歌》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引导过程中要以鼓励、表扬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多使用诸如“你真棒”“你能行”等这些激励性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使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渗入到幼儿的日常行为中。以日常礼仪习惯为例,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日常礼仪的歌曲,教师在进行一定的引导后,可以在班级内分小组引导幼儿展示其学习到的日常礼仪。以“随手关门”为例,在寒冷的冬季,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打开教室门后径直走出去,而后通过诸如“小朋友们有没有觉得特别冷啊”等这些问题引导幼儿说出其最直观的感受;让另一个学生打开教室门后随手关上门,而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最后,引导幼儿说出为什么要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在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则可以通过多种对比游戏来让幼儿亲身体验“在哪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随手关门”等。教师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以鼓励的方式,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呈现各种生活习惯,在不断的引导与重复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共育合力
家庭教育很重要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单单靠幼儿园与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幼儿教育的相关调查中,很多家长更关注于幼儿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生活习惯方面的培养。比如,幼儿近视成为越来越大众化的问题,这与家长忽视幼儿阅读姿势、阅读时间以及阅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家园理念要一致 教师应当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与教师在培养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理念与方式尽可能地一致。比如,向家长推荐幼儿日常生活习惯培养过程中所用到的儿歌、标语、游戏等,使家长尽可能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向家长推荐诸如《鼓励孩子自己来》的文章,告诉家长要适当地放手,让幼儿自己洗手、自己吃饭等,帮助并监督其慢慢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目的是要使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上保持一致的理念与一致的行动,形成一种合力。
篇2
幼儿生活习惯研究概况创新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园幼儿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幼儿的生活习惯也迥然不同。有部分幼儿的家长文化素养不高,整天忙于生计,对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孩子生活卫生习惯很不好;还有部分幼儿的家长虽然自身文化程度较高,但不懂得全面教育,只是长期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开发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孩子的自理能力极差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
因此,我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很多,但多数都是质性研究,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很少,多数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而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如河南教育2006年第10期中《如何让幼儿养成生活常规》一文中指出,首先培养幼儿行为的计划性和自觉性;然后营造气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与家长合作,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兰州学刊2008年第4期《家庭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中,也强调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并运用激励机制反复强调。还有许多幼教及家教核心刊物也以论文的形式,质性研究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比较多。
三、本课题的创新点
本课题通过制定量表进行研究;根据量表分析幼儿现有情况,明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环境的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表现;针对观察分析幼儿生活习惯存在的几种情况教师设计干预内容,探索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的
1.研究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特点;
2.探讨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相关因素;
3.探究我园幼儿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各种可能的培养方案。
(二)研究内容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4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本研究把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习惯,包括正确使用餐具、不挑食、专注进餐、保持桌面干净、饭后能擦嘴、按要求喝白开水等。
2.睡眠习惯,包括睡前做到大小便、能安时睡眠、按时起床、独立安静入睡、睡姿合理正确、会有序地穿脱衣服等。
3.个人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要洗手,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会用毛巾擦手、会用手纸擦屁股、保持个人卫生整洁等习惯。
(三)研究对象
幼儿园中、小班幼儿全体幼儿。
五、研究阶段及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先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全园教师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知识。2012年11月份,我们进行题前调查,对幼儿园的中、小班370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在家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及个人卫生习惯三方面。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表,我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幼儿园的表现差异很大。2012年12月份,我们又进行一次教师问卷调查,与家长问卷调查表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哪些是幼儿园共性问题,那些是家长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园共育。然后,我们做了开题论证,找出我们研究的价值所在,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2.实证实验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2月)
1)落实课题活动计划、认真填写各种表格。
2)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形成因素,找出培养幼儿好习惯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根据幼儿的调整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
3)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为幼儿的课题结题积累必要的基础。
4)与家长定期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家园联手做好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工作。
本阶段教研组成员通过对家长、老师的问卷调查表进行了详细分析,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干预的方案,进行观察记录、个案调查、活动观摩、跟踪指导等工作。并且定期小结课题研究情况,再通过量表分析总结被研究幼儿的变化情况。
3.结题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研究者收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形成文集。课题组认真总结,撰写课题的研究总结,在此基础上撰写报告。幼儿园请专家来园指导,鉴定研究成果,申请结题;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了解幼儿在家及在园的生活习惯表现。
2.教育情境法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通过幼儿游戏体验,培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
3.教育观察法
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特点与规律,探究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
4.个案研究法
对于个别案例进行指导和研究。
六、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教育教学理论经验的收获
1.前期调查分析报告
通过对我园小班150名幼儿在园及在家生活习惯的表现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3岁~4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表现,女孩要好于男孩;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要好于在家里的表现;农民工子女的表现要好于双职工家庭子女的表现。
2.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研究
1)统计、分析幼儿在进餐时不良习惯的表现有:部分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监督下进餐,许多幼儿进餐时有漏嘴巴的现象,吃完桌上、地上都是饭渣;部分幼儿有挑食现象,喜欢的饭菜吃得到很多,不喜欢的饭菜一口都不愿意吃;部分幼儿吃饭时边吃边玩、讲话、嬉戏、导致打翻汤水,不能专注进餐;部分幼儿饭后不能自主擦嘴、漱口,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个别幼儿不会干稀搭配吃,有的只吃干饭而不吃稀饭、有的只吃稀饭而不吃干饭。
2)分析造成小班幼儿进餐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3)针对以上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餐前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故事的诱导使幼儿学会进餐方法;利用角色扮演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一些经典儿歌也能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们一些用餐时的小礼仪;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期待的心情去用餐;进餐前要洗手;餐前几分钟尽量避免幼儿剧烈运动。
②进餐过程中的组织。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浸润在故事角色中,把进餐当做故事的延伸,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在情境中学习、规范进餐习惯;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及时鼓励幼儿;老师利用夸张的动作、有趣的角色来吸引幼儿进餐的欲望;座位的安排,榜样的作用,环境的吸引有时也能对孩子起到督促作用。
③餐后活动的指导。引导孩子吃完后,将自己餐桌上的食物残渣收拾到碗里,并把碗轻轻地放到餐车上的桶里;培养幼儿养成饭后漱口、洗嘴、用毛巾擦嘴的习惯;老师们利用儿歌教幼儿正确漱口的方法;在餐后自由活动的时间里,老师把故事中幼儿们熟悉的、愿意亲近的角色和幼儿们吃饭的特点建立链接,进行评价和奖励;餐后组织幼儿散步10~15分钟,既帮助幼儿进行食物消化,也是带领幼儿放松身心、交流谈话的好时机,让每个小朋友拥有愉悦的心情;把课题研究延伸到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中,菜和水果模型,供幼儿投掷和搬运用。
④充分利用家长平台。与家长及时沟通,转变家长理念,共同为幼儿成长创设良好生活环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饮食教育观念,向家长介绍有关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方法,让家长掌握爱和严厉的分寸,满足孩子合理的正当的需求,不要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家园配合共同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3.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研究
1)统计、分析幼儿在午睡时不良习惯的表现
幼儿不喜欢午睡;装睡现象;睡姿不正确;中途入厕现象;喜欢在床上摆弄小东西;穿脱衣服有困难等现象。
2)分析造成小班幼儿午睡不良行为的原因
幼儿睡眠环境的变化;幼儿自身的原因分析;幼儿自理能力的差异;家长自身行为的影响。
3)针对以上幼儿午睡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做好入睡前的准备活动。通过集体教育活动中,教给幼儿一些有趣的儿歌,明确幼儿在午睡时要做到哪些事情,养成好的午睡习惯。组织幼儿午饭后散步10~15分钟,这是我们老师每天必须做的。提醒幼儿睡前入厕,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检查幼儿身上或床上有没有危险物品,既有老师检查,也有幼儿相互监督检查。培养幼儿有顺序穿脱衣服、鞋子的习惯。适度的指导约束。营造午睡氛围。
②纠正幼儿不良睡眠习惯
培养幼儿正确的睡姿。细心观察,纠正个别幼儿不良习惯。教给幼儿正确的穿脱衣服、鞋袜的方法。家园一致,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4.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统计、分析幼儿在个人卫生方面的不良表现
①象征性的洗手,小手洗不干净;
②自觉性差,需老师的不断监督;
③有些幼儿不愿意在幼儿园解大便;
④幼儿在幼儿园的卫生习惯要好于在家。
2)分析造成中班幼儿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的原因
①家长的习惯影响孩子;
②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
③家园共育工作做得不够。
3)针对以上幼儿个人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利用集体教育活动、组织游戏比赛、个案追踪研究、平时教育活动、家园共育教育、反复训练强化等形式,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教育。
总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游戏、示范、表扬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现在,绝大多数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进餐、午睡、个人卫生习惯。能够文明进餐,做到不挑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进入卧室时能保持安静,穿脱衣服快速有序,保持正确的睡姿,从需要老师安抚到能自己睡觉,有的小朋友还能自己折叠薄被子;个人卫生习惯也明显提高,都能做到衣冠整洁,勤剪指甲、勤洗澡等。有的孩子在家中养成的一些坏习惯也得到了改正。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证了幼儿健康成长。幼儿的抗病能力增强了,幼儿的出勤率也较以前明显提高。我们的教育引导也促进了孩子们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他们热情活泼、积极好学,展现了良好的园风园貌。
(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
教师主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增强。在科研活动中,我们主动学习有关的理论。如《纲要》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及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有目的的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思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主动提高研究活动的质量。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水平。在研究中,为了提高研究的质量,我们通过研究多次制定了《家长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表》、构建园本课程、制定培养方案、总结、撰写教学随笔、论文等多种方式,使自己在观察、记录、评价、指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三)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致家长信、早晚入园、离园时间的交流、家园联系册、幼儿园网站等多这种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我们和家长像朋友一样交往,共同建立互信、互动的模式,使教育的效率最大化。这一年来,我们的科研活动进展顺利,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四)推动园本课程的改革
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各实验班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并且很好地把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户外游戏活动联系起来,使教育活动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根据各班的主题活动案例,我们构建了园本课程。
七、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本课题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由于幼儿园的其他的工作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计划,如培养3~4岁幼儿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研究就未按计划执行,本来是小班课题研究,而推到了幼儿升中班;由于受研究技能、方法指导的影响,对整个课题开展及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课题组的领导对实验班的指导不够;当前多数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和水平有所欠缺;一些实验班教师参与课题的积极性不高等。这些不足,原因来自各个方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课题组的教师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还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当然,在以后的工作中,随着教育者的经验积累,我想我们还会做出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所以我将带领老师们沿着科研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让我园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
八、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与课题应用计划
课题研究,使我园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等手段,转变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正确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并将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一日活动的始终;教师们在平时更注重言传身教;同时,也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有效地利用了家长资源,做到了家园同步。在专业发展方面,我们体会到了科研成功的乐趣,感受到了科研乐趣,完成了课题从立项开始到结题的整个过程,使我们对平日工作能够进行反思与研究,使科研活动充满了活力。
篇3
1 采取多种形式认知《规范》
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性强,而且求知欲旺盛,乐于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有兴趣的活动。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进行《规范》的宣传,使学校保持一个良好的贯彻《规范》的浓厚气氛。为此,我校组织全体师生每天下午活动时间抽出15分钟学《规范》、背《规范》,而后要求学生把《规范》运用在实际中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宣传过程中,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表演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在小品中渗透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进行规范条文知识竞赛,抽到哪条说哪条,老师再说一些违反规范的行为,要求学生能说出是违反了《规范》中的哪一条;开展主题班队会等形式,使学生融情入境,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各科老师均采用不同方式贯彻《规范》,体育老师把《规范》的内容编成顺口溜,音乐老师创作了遵守行为规范押韵音乐歌曲等。这些作法行之有效,既受学生欢迎,又增强了宣传效果,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 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
2.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些家长发愁自己的孩子没认真吃饭,吃几口就去干别的,饿了又回头找吃的,这是孩子开始独立吃饭时大人没有把握好造成的。进餐除定时外,还应定量,孩子饭前短时间内不要吃杂食。以免影响正餐的食量。平衡膳食,荤素搭配,为养成孩子不挑食的习惯,父母要做好榜样。
2.2 养成良好的唾眠习惯。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在规定的睡眠时间内,要培养孩于主动入睡的习惯。家长不要抱着、拍着或唱催眠曲使孩子入睡。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睡眠条件,如室内要安静、温度要适宜,睡前要大小便,换干尿布,使幼儿能适当入睡。孩子独自入睡前不要让他剧烈地玩耍,要和孩子平静地玩一会儿,也可以让孩子熟悉的玩具或小动物模型陪伴在身边。
2.3 养成个人清洁卫生的习惯。着力培养孩子勤洗澡、勤换内衣,每天洗脚、洗屁股,经常洗头,2岁起学会自己洗手的习惯。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保持家庭舒适整治、干净卫生的环境,自己养成良好的衣着习惯。
2.4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习惯。在孩子对学习生活自理技能显得有兴趣的时候,家长便要把握时机,让他们学习做他们能做的事,例如进食、洗手、洗脸、刷牙甚至上厕所时脱下和穿上裤子等。起初做得不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肯做。如果孩子乐意做事,而成年人不给他们机会,他们会觉得很扫兴,日子一长,这“想做事”的年龄一过,他们便会失去想做的兴致,以后叫他们做事,他们就提不起劲来做事了,这是十分可惜的。孩子小的时候不明白整理物品,在玩玩具时会随意丢弃玩具,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家长注意到这个问题时,要和孩子一起整理这些东西,适时引导孩子自己收拾和整理放乱的玩具,不要总是代替或帮助孩子做这些事情。为了孩子的未来成功,你们自己首先有必要检视一下自己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
3 不断深化认识,激感
篇4
关键词:生活习惯;主导;主体;家庭教育;表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40-01
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陶行知先生强调:“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可见,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为了使幼儿从小养成好习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大量培养出新世纪的高素质公民幼儿教师责任重大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之一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粗浅体会。
一、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师起主导作用
剪纸是我园的特色平时的活动课中剪纸除培养幼儿动手能外还要求幼儿不乱扔废纸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如把纸屑扔到垃圾捅里这样既干净又整洁增强幼儿讲卫生的意识。刚开始时幼儿的动手能力不同有的幼儿剪得比较光滑有的幼儿拿剪刀还不够熟练导致剪的速度较慢就要求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独力完成。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幼儿就会忘记将纸屑扔进纸篓里就需要教师时刻提醒他们在剪纸过程中不忘讲卫生。在操作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幼儿不能按要求去完成总会在那里乱剪剪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将纸屑扔了满地也正是这些幼儿的卫生意识较差而那些能力强的幼儿做事专注有一定的成效。这时我们不妨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因为有时孩子之间的交流比成人讲得更通俗易懂所以让他们在互相督促中增强卫生意识。
在剪纸中培养幼儿乐趣在剪纸中养成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剪纸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相信只要我们留意活动中的每个细节加以正确引导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
二、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幼儿起主体作用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经常让幼儿相互合作剪纸时互相提醒不乱扔废纸相互提醒纸屑还可以再利用不能浪费并且教幼儿做纸球、做纸浆。一次活动中我把幼儿分成剪纸的一组做纸浆的一组染色的一组最后再合作完成一幅纸浆画让他们亲自体验成功的快乐。我发现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剪纸的一组有一位一向很调皮的刚刚对旁边的小朋友说:”这个很小的纸屑也不能丢我们就可以不用撕不是更好吗?”说完他捡起来放到做纸浆的盆子里。现在小朋友剪纸不要老师说地上一张纸屑都看不到。
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养成通过同学之间相互提醒、督促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只靠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父母平时应注重自己的良好卫生习惯处处为孩子树立表率作用。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能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但是回家后的时间如果没有人提醒以前的坏习惯还会再现。因此我们耐心地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培养幼儿整理物品以及良好卫生的习惯一段时间下来很多的家长反应孩子们在家不像以前那样随地乱扔纸屑和果皮了。例如我班妍妍同学很能干把喝完的饮料瓶聚到一起并且看到路上有易拉罐、废品都捡起来带回家去卖。后来我问妍妍你为什么这样做她骄傲的告诉我将废品卖到回收站通过加工还可以再利用。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跟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有关系。
因此家庭教育是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方面。只要父母身体力行时时起模范作用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五、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师要起表率作用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篇5
我园是农村乡镇幼儿园,加之外来人口聚集,在现状观察中发现,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再送到我们幼儿园。《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什么?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不容易改变的活动倾向,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幼儿生活习惯是指在幼儿生活方面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指的是:(1)良好的卫生习惯。(2)良好的饮食习惯。(3)良好的睡眠起居习惯。(4)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
1 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本学期由于我班幼儿是小班新生,9月初对我们班家庭情况和班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幼儿父母大多是80后和生二胎的家长,30%是家长自己带孩子,70%是祖父母带,今年出现了新的情况,是“二胎”现象比较多,家长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左右,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观念有一定的更新,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很重视幼儿从小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本学期,从“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旨在从小班刚入园就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活动、午餐、午睡、入厕、卫生、自理能力等习惯,同时我设计了“幼儿在家的盥洗和午睡观察表”、“幼儿行为习惯调查表”、“幼儿行为习惯评价表”等,让家长在家通过每个月观察,填写幼儿情况,针对课题实施的进程以及家长的反馈,及时对课题进行调整。
2 课题实施的主要步骤
2.1 帮助幼儿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教师要先把有关生活常规的概念传授于幼儿,如吃饭前要洗手、睡觉时要把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要轻拿轻放、玩具玩后要放回原处等等。幼儿只有在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后,他们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在帮助幼儿了解这些概念时,我们教师也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故事讲述法、观察录像法、成人示范法、游戏活动法,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习惯。
2.2 让幼儿一日活动的常规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有一次,我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朋友,然后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就告诉幼儿:“好孩子,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了。
2.3 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常规教学中注重随机教育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是《纲要》的实施原则,教师恰当地、适时地开展随机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次户外活动回来,发现几名幼儿在盥洗室里洗手很久不出来,我好奇地走进去,看到几位小朋友在玩水,弄得满身满地都是水,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教育。我把孩子们分成两组分别带到洗手间,在孩子面前关紧了水龙头,并对孩子们说水有很多用处,随后,请幼儿看示范,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洗手时不能把水龙头开得太大,洗完后轻轻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里,再把水龙头关紧。从此,孩子们懂得了节约用水,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也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2.4 坚持正面鼓励、赏识教育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对于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最爱劳动,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捡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必要时奖励小红花。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捡得干干净净了。如果孩子完成得好,一定要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把桌子擦得这么干净,真是帮妈妈大忙了,谢谢!”等等对于孩子来说,得到肯定就如同得到表扬,会信心大增,无论做家务,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更积极地去努力。
2.5 家长支持,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管理;自立;自律;自学
一、中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情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生源质量与原来相比下滑严重,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中职学生管理的特殊需要。由于学生的个人基础、具体条件和情况不同,有些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兴趣,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措施,再加上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一切都使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又无法解决。学生们自己感到困惑的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叫苦不迭,深感无奈。
教育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目前,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学生听不懂甚至不听;学不会甚至不学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当然,某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问题:事无巨细全部自己承担,事事亲历亲为,对学生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不注重。这种全方位“保姆式”管理方式除了增加班主任处理班级琐事的负担外,必然会剥夺学生在处理班级事务中的锻炼机会,淡化了学生在班级事务处理中的主体性,抑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也弱化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培养中职学生自立、自律、自学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
易卜生说过,“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人要懂得自立,更要学会自立。基于此,笔者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自立、自律、自学”的要求。现在的学生自立能力普遍较差,例如,新生入校后,有一个男生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拿着扫帚愣愣地站在卫生区,笔者问他怎么还不开始干,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在家里从来不用干活,就连我洗刷的时候都是我妈妈把水打好,调好温度,在牙刷上挤好牙膏,然后才让我刷牙。现在让我扫院子,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扫。”像这样的学生对父母过分依赖,等到他们开始独立面对生活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缺乏基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缺乏生活的责任感。因此,笔者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从心理上逐渐解除对家长过分依赖的习惯,指导他们整理自己的行李物品,甚至教他们洗衣服,加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样,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的习惯
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指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作为主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通过自我教育,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来调节自己,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言行。既不用外部强制和监督,也不需自己意志力的控制,而是形成了习惯,油然而生的道德情感和判断。学校道德教育应着重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加强道德行为训练来培育学生的自觉自律精神。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自律精神的培养是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教师必须重视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创设多种情境,创造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自律习惯和行为模式。同时,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直观的、鲜活的榜样,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尽早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7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赋予生活活动各个环节以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要求,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并逐步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教师既要在每一个生活环节精心地照顾幼儿,又要结合幼儿在生活活动各环节的实际表现,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多实践多体验,以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理自律的能力。
那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
1. 晨间活动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早晚幼儿入离园时,老师首先主动和幼儿打招呼,让家长也和老师打招呼,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示范下,讲文明、懂礼貌,逐渐学会主动和老师问好,使幼儿在讲礼貌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使之成为习惯。我为孩子树立好榜样首先主动地跟孩子和家长有礼貌的打招呼,xx早上好!用多种亲热的方式接待幼儿。比如,拉拉孩子的小手,摸摸孩子的头,轻轻地拥抱一下,询问他们的生活卫生情况,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的表扬鼓励,对表现差的幼儿及时地加以启发、诱导。通过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孩子们日久天长就会形成了一种懂礼貌讲卫生的好习惯。
2.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来我家做客”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经过一段时间,我觉得小朋友的礼貌用语加强了,和小朋友的纠纷少了,孩子们变得团结了。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幼儿从中亲身体会到了讲文明、有礼貌可以使大家生活得更愉快、和谐、团结、友爱,热爱这个集体他们也更乐意接受来自老师的教育。在我班常常听到“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没关系”等等文明用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指的“规矩”、“方圆”就是指的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在幼儿园中,一个班级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生活的质量。
二、一日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1. 通过故事、儿歌等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则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2. 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行为习惯培养融入于游戏之中。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有个良好的进餐习惯,我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活动中,幼儿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进餐习惯较好,桌面、地面较干净,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产生较好的效果。在日常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衣袋里,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培养秩序感。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因此,我在我们班的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鼓励幼儿培养自我服务能力。
三、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生活经验的发源地,所以家园配合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用耐心的教育态度和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同时发挥家长的积极配合作用,达到共识同步教育。家园要配合,互通情况,携手合作,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宣传讲解,达到共育的效果,让幼儿好习惯持续发展。
1. 要经常地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整理物品,怎样爱惜玩具,怎样独立思考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认认真真地一步步教给幼儿。生活中许多枯燥的说教巧妙地编排成故事、儿歌、情境表演、童话剧等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幼儿,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达到了教育幼儿的目的,又丰富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因此,随机教育就会贯穿家庭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而习惯又是一系列的自动化的动作,是在掌握程度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2. 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强化定型。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些事情一开始他们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用游戏的方法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同时,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做到家园共育,幼儿在园的表现要和家长沟通,让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也得到延续,强调家园共育的一致性。
篇8
关键词:日常生活;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措施
幼儿阶段,幼儿能够独立地进行肢体活动,并且对各种技能展开学习,在此过程中逐渐养成固定的行为习惯。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要求,幼儿极易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进而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可知,教师和家长应充分重视幼儿的发展问题,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注意的问题
1.良好的生活环境
若想在幼儿阶段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干净温馨的家庭活动场地、幼儿园活动室等,进而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些不好的因素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无缘无故发脾气、躺在地上大哭大叫、喜欢的东西必须得到……对于上述行为,教师和家长绝对不能让幼儿这样发展下去,而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向幼儿提问题时应保证问题明确具体
教师在向幼儿提出问题时,应尽量保证问题的合理明确性,便于幼儿有效学习。例如,要培养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教师需告诉幼儿:进入幼儿园时,看到教师和伙伴要积极地问好,在离开时还要说再见;和其他人交流谈话时,要尽量做到专心,不要打扰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讲文明讲卫生,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教师也要将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化,保证幼儿严格按照要求落实。
二、幼儿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措施
1.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提高对培养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重视
德育教育作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幼儿的素养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幼儿进行能力培养,教会幼儿怎样做人、强身健体、自理自护及热爱生活等道理,还要不断提高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教师需要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轻松的教育环境,要为幼儿提供完善的学习材料和良好的精神环境。如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环境中,对幼儿园存在着陌生和害怕的情感,教师就应用鼓励、支持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对幼儿进行肢体上的鼓励,摸一摸幼儿的脑袋、对幼儿竖起大拇指、为幼儿讲述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或是播放一些熟悉的歌曲,对于行为习惯有进步的幼儿要适当给予奖励,进而让幼儿逐渐喜欢上教师和学习环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2.合理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从幼儿阶段的特点来看,若想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积极进行环境创设,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可知,合适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幼儿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环境的有效创设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幼儿的行为,还能促进幼儿自身认知的发展。
例如,幼儿园中有一个幼儿,他在进行玩具的摆放时经常丢三落四,将玩具中的小东西随意丢弃。在一次活动中,他将玩具中的一小块积木掉到了美术活动区域内,结果被充满魅力的美术作品所吸引,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幼儿进行教导,告知他漂亮的美术作品之所以漂亮主要是因为摆放整齐,进而培养幼儿养成整齐摆放物品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既有爱心又要有耐心,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其创设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燕飞.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四原则”及运用[J].时代教育,2014(14):258.
篇9
目前,从儿童的生活习惯入手来研究儿童德育,已经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以及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分别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和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等。就学校层面来看,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十一五”课题组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广东省汕头市大华路第一小学开展的有关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对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基本理论和实施策略都作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基于上述单位与个人在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要想推动现阶段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外来民工子女的生活习惯入手,在农村小学开展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索,而实践探索的着力点则落在目标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及目标有效的落实上。
一、提炼习惯,构建多元的目标培养体系
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南,要在农村小学深入开展外来民工子女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鉴于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个体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作,其目标的指向绝非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多层面的,这就要求在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必须构建起涵盖个体知识、能力、观念、个人责任感以及精神面貌在内的多元的目标培养体系。然而,无论是单一目标的建立,还是多元目标培养体系的构建,都依赖于从儿童生活中提炼而来的良好生活习惯。这里所谓的提炼习惯是指有目的地筛选、提取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适龄儿童身上存在的主要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其他成为21世纪合格国民必备的基本生活习惯。
1.建立目标框架,突出导向性。学校要想培养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要有指导全校开展具体工作的总体目标与方向,我们把这里的总体目标与方向称之为目标框架。建立这一目标框架,需要筛查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良好习惯,再重点选取外来民工子女学生成长必备且又容易养成的基本生活习惯,最后进行归类整理。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建立总体目标前,经过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又注意遵循“低起点、多落点”的教育原则,使外来民工子女生活习惯的培养总目标与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并对各班建立具体的培养子目标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学期之初,学校校长室就要结合德育计划以及学生实际,提前出台外来民工子女校内生活习惯训练重点,指导各班开展工作,如下表所示。
湖堤小学校内生活习惯训练重点
2.细化目标内容,突出操作性。学校建立了目标框架,班级层面就要对目标框架内的条目内容进行再分解、再细化、再完善、再补充与再拓展,让每位学生都能操作、都会操作。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学校出台训练重点的基础上,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将每一项目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相结合,制定出简便通俗的实施细则,细化出更具体的生活好习惯,这些细则的达成过程就是生活好习惯的实践过程。例如根据“红领巾胸前飘,见到同学有礼貌,见到师长问声好”的教育要求,通过师生讨论,设计出校内生活好习惯的细化表格,如下表所示。
当然,根据目标框架细化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注意共性也要分年级和班级,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一定的差异性。此外,各班也可根据班级实际对目标框架内的条目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笔者所在的学校曾号召外来民工子女发起过一个“寻找身边良好生活习惯”的活动,此项活动由家长、学生、教师共同评审。五年级(1)班就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校内班级公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校外班级公约,将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从校内引向了家庭和社会,见下表所示。
501班班级公约
二、多管齐下,实践中注重好习惯的生成
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认知、矫正、磨合、巩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内又需经历不间断的练习、反馈、启发、激励。这就需要学校整合校内与校外(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为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构筑成长平台,创设发展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外来民工子女感知好习惯。校园环境是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重要环境。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外来民工子女时时处处都能感知好习惯,是外来民工子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前提条件。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为达成培养目标,从打造校园文化入手,使校园环境处处充满着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色彩。校园内按年级在走廊墙壁上挂上《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励志小故事的镜框,所有走廊的横梁上张贴上《论语》贴条,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让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包围”中不断刺激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校园内每一个花坛、厕所、楼梯都插上或贴上了富有童趣的温馨提示牌,时刻提醒规范着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校每周一期的红领巾广播还开辟了好习惯专栏,或播报小记者进驻班级采风纪实,或讲述班级之星的成长路程,或点评校园内的不文明事,让孩子在校园内也能感受到来自“媒体”的舆论动力和压力。
2.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引导外来民工子女矫正坏习惯。外来民工子女在充分感知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模仿的冲动,但此时孩子的自我意愿与行为习惯之间往往表现为不一致,也就是在认知上到位了,在行为上还经常出错,这就需要孩子们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经历高强度的纠错和矫正训练,需要班级管理者将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整合到外来民工子女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工作之中,力求将班级常规管理做得更简约、更规范、更高效、更有序。笔者所在的学校用两周时间安排一项好习惯的训练与矫正,像晨间活动、课间活动、午间自修、放心辅导自修等时间段,都是进行好习惯渗透教育的时机。每个活动以表格形式张贴在班级的布告栏上。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情况折算成品德银行的好习惯金币,学生一天内习惯良好的记存储好习惯金币1元,有不良习惯被发现的,在其中支出栏中记好习惯金币扣除1元,情况特别严重的扣2元。两周一评,根据品德银行的好习惯金币的多少颁发奖章,力争人人过关。当然,在班级强化矫正的过程中,需要班主任老师付出极大的爱心与坚持。
3.推进校园主题活动,引导外来民工子女养成好习惯。当外来民工子女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与当前接受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相冲突时,就需要一个磨合内化的过程。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相应的活动,其中重点推出了“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生活习惯与卫生知识讲座、四项竞赛常规检查、个人卫生突击检查以及整理书包与叠衣服比赛、优秀作业展、“我眼中的校园好少年”演讲赛等活动。由于多数外来民工子女虽在第二家乡生活了好多年,但从未真正走进过本地孩子的家庭,因而对良好生活环境及良好生活习惯缺乏直观的认知,于是学校组织开展了“欢迎你来我家”“今日我当家”等体验活动,定期组织外来民工子女走进本地学生的家庭体验生活,用亲身的体验来代替枯燥的说教。
4.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引导外来民工子女巩固好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经习得仍需巩固强化后才能真正生成。要让孩子在校与在家、在社区(村委)表现都一样,这就需要调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学校、家庭、社会是外来民工子女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三大支柱,学校开展的外来民工子女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而学校教育最终也是为家庭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在家庭与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学习。然而,纵观当前外地民工家庭和他们集群而居形成的小社会,环境可谓复杂,许多民工家长生活邋遢、满嘴脏话、赌博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往往成为民工子女模仿的对象。因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校讯通等途径开展了对外来民工家长的培训与教育,让他们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道理,引导他们自觉改良生活习惯,成为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表率。同时,还要求孩子和家长共同遵守家庭公约、村民公约,每月进行生活习惯的相互评价、相互考核、相互监督,共同提高。
篇10
【关键词】小学;新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一、新生主要心理特点
1.一般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新生情绪多数变化比较大,而且容易冲动,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又哭又笑”之类的表现,可看出他们并不会去掩饰自己的内心,也不会控制情绪。并且刚入学的学生意志力薄弱,做事没有毅力和耐心,他们并不会对自己的活动提出要求,需要有他人的监督及帮助才可完成任务。
2. 学习心理特点
新入学的学生未能完全适应学习的学习生活。在学习中,常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学生对四周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观察事物时只重视整体,过于笼统,未能精确。且思维也是凭借具体形象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的初始发展,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的态度是否亲切成为学习主要动机。只要老师对自己较为关心,他们就愿意去接近老师并和老师构建良好的关系,喜爱上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3.交往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多数爱和同伴交流,但他们对于友谊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认为朋友是一起玩的并可满足自己愿望的伙伴,他们还在探究和哪个人做朋友比较合适,但他们选择朋友标准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同伴关系不稳定。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有深厚的依赖感,对老师也充满的依赖、尊重,并且在行为、感情上过于依赖老师。
4.生活心理特点
刚刚入学的新生,还处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他们虽然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却因此年纪过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例如,他们在学习用品整理、学习作息时间安排等等常需要得到家长及老师的帮助、督促。只有这样才可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二、新入学尊重生活习惯培养方法
生活习惯是动力的定型,也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结果。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是学生各种生活习惯养成的启蒙老师。因此,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特别,主动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并且深入探究他们成长的细节,有针对性去培养学生多种的生活习惯。在养成教育中,针对学生年龄不大的特点老师要经常变换各种教育策略、方法,运用多种途径目的归一原则,对学生开展丰富、元化的导行训练,让学生可以不知不常中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1.以直观案例让学生明白需要努力的方向
这种方法也可称之为事例明理法。需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识不足、辨别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学生可以真实感受的真实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明理、说教。让学生可以真正了解什么是需要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知乃行之基础,知愈明则行愈骂。学生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要如何做之后,才能产生对做的兴趣,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的好处在于简单、真实。小学生所感兴趣的事情到处可见,运用典型事件对其进行教育要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而 且他们好奇心强,对于周围的事、人有着细弱深厚的兴趣,案例法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硬感化。
很多一年级班主任老师也会采用一些案例计解法,促进新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例如有的老师会经常选择典型、直观、具有针对性以及有侧重的鲜活案例,通^道德课、班会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案例有其他学校的,也有自己的学校的,当然也有出自于本班级的,再加上班主任的认真、细化讲解,学生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方面,进步也比较明显。
2.多给学生实践机会,让他他可以充分体验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最简单以及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把养成教育及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去理解、认识,让人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从理性跨越到实践,达到实践行为目标。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道德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师长、体验师长、学会体贴等均是不可缺少的。在XX小学一年级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教育活动,如“我是老师的好帮手”、“当一天的小干部”、“今天我当家”等等。帮助学生换位体验、思考,明白尊敬师长产生道理,让们他可以从自身做起、由小事做起,最后达到行为品质上所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活动中,不单可以加大养成教育实践性,也增加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
3.运行行为反复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自觉、稳定、持久以及主动的行为方式,要让学生做到习惯成自然是非常不易的。习惯,在于老师指导、训练,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开展长期、持久的行为训练。行为反复训练指的是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真实感受进行反复的训练以及巩固,让学生可以掌握正常的、规范的行为习惯。例如,生活习惯是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所以要求老师对学生开展生活习惯养成训练时,其内容要由浅到深,一步一步深入。例如,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时,需要先教会他们开展自我服务,例如,自己的袜子要自己洗,自己的鞋带也要自己系,让他们一步一步养成自我服务的习惯以及能力之后再教会他们对待别人以及集体的事情。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能帮就帮、集体的事情努力做。
三、结束语
综上,生活习惯培训并不是短期能看到结果的,特别是对一年级的新入学的小学生,一定要在长期教学中不断训练、慢慢深化,一步一步优化并持续,这是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开展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掌握好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采用有关策略,大力激发起孩子的内在潜力,极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广大教育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更多的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梅.浅议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抓好养成教育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10,11:43-44.
[2]王静.当代小学生养成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1-2.
-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 下一篇:护理基础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