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品德;心理健康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德育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他们。还要做到熟悉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切切实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不是很好,心理素质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更应该时刻关心他们,用“爱”来打开他们的心房,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使他们进步。同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还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二、回归生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德育在教学内容上,不要“高、大、空、远”,不要空洞的政治口号,不要泛泛的道德说教。而要回归生活,要“近、小、实、亲”,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小学德育课正是指导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门课程。它包括对小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本学科的教育中,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行为规范的一些要求,渗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包括环境教育、节俭教育,等等。
三、集体主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由于现在的孩子集体意识较为淡薄,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别人合作及欣赏别人的精神,为此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会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重视人本身的建设和个性发展,将集体发展的诉求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恰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和条件。陶行知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学生主体意识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实现的。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集体的事情主动参与意识、主人翁的意识,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为集体出力,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关心集体的活动,如:开展品德好差生“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带动品德行为不良学生的转变。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
四、求真务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道德建设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观点是思想道德建设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德育不同于智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是知、情、意(信)、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德育活动有多种形式,有课内课外,也有校内校外。其中主题班会、主题队会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在《小手拉大手,节约一起走》的大队会中,(节约意识的培养是今年九月团委布置的德育工作重点),同学们通过几个月的节约行动,切实认识到了节约带给我们的好处,寻找到了金点子,自觉提高了节约意识,并自编了许多的节约儿歌,拍手歌,而且还发出倡议要和家长一起开展节约行动,让节约深入人心。
五、研究校本,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长期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德育文化,而这些教育资源恰恰是学生最易接受和喜爱的营养,对学生道德的形成将有重要的作用。校本德育的研究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讲究轰动效应,打一枪换一炮,而要纳入教导处科学的管理和考核之中,应当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作为德育活动课的一种形式,使学生增强知识,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益终身。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与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活泼和谐的集体中分不开的,从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方法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学校如何能让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展开讨论。
一、利用心理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学校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较为特殊的教育,它与普通的科目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能力培养的教育,而学校的普通教育是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以及技术,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着重培养,只有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就成为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这些都与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只有让学生在心理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进而达到学生心理与思想上的统一。思想与心理之间存在的关系能够决定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状况。
二、利用心理学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学校在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前,一定要对学校的学生做整体的了解,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对于学习方面存在问题,而有的学生在为人处世上存在问题。正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就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根据学生的思想与心理,从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与关怀,从而让学生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对学生讲实际情况,不能对学生有任何欺瞒,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能勇往直前,不要让有的学生产生遇到问题就退避的心理。所以说,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真实性也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不断变革的,它需要更加的适应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利用心理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能够让学生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任月娥,黄永林,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应注意的心理学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5).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首山镇第二小学)
经典诵读服务课堂教学 刘蕾
学校每学年都会布置一些精典诵读目录,要求学生背诵,起初觉得背诵那些拗口的古诗词是加重学生负担,但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最终体会出经典诵读其实在服务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弟子规》《百家姓》等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古诗词更是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词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诗人、学者,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
一、经典打开孩子的心门。中华传统美德在古文中潜移默化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点燃了“三国迷”们的热情,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却愿意屈居刘备手下,甘愿当一名军师,让孩子们愤愤不平。孩子们在诵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卜“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知道,原来诸葛亮是要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忠孝之道。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限,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的《满江红》气壮山河、传诵千古,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如此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爱国的情感在经典诵读的课堂里升华。
二、经典联结孩子的爱。情感教育融入课堂
独生子女情感淡漠,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亲情教育如何有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个切入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不是金钱、物质能量化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们也被深深感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怎能不让人生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肝胆相照的朋友岂不是人生一笔无价的财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离别的不舍在天地间弥散……
三、经典塑造孩子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在诵读中突显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挖掘古诗词中的精华,服务课堂教学,成为塑造人格的指南针。“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时代如同初升的太阳,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唯有“努力”才不会留下遗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着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出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在困苦失意中意志没有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人品和操守。孩子们在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中体会出的蕴涵在其中的哲理,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自然会在孩子们的心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
四、经典拉近孩子与自然的距离。环境意识在幼小心灵中扎根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孩子们读到了很多文字优美、意境悠远的优秀作品。诵读是一种美的享受,拉近孩子和自然的距离,让躁动的心灵渐渐平静。比如,跟随苏轼先生感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惊喜;在王维出使边塞途中,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顺着李白的视角,远望庐山瀑布,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令人震撼的气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绘了庐山的雄奇壮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展现了杭州西湖的婀娜;“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囊括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中华经典文化无疑是一部中华大地的游览胜券,足不出户便可游遍神州。同时,环保意识也在幼小的心灵扎根。“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五色毛衣比凤雏,深花丛里只如无。”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古人对鸟的赞颂和喜爱也感染孩子们的心,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的生活环境,这样动人的画面还会有吗?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常年从事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者,对于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使少年儿童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使他们健康成长,笔者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明
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社会通过舆论和教育等途径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他们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首先要明确这个过程,并探索其中的的心里规律,使儿童和青少年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能协调一致,且得到相应发展。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育目标的任务和具体化目标,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行为规范并愿意遵守,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意向,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再次,教师还应当让家长明白学校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其意义,请家长配合学校教师一道对学生进行教育,求得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良好品德素质的一致性,支配自己的行为。
二、激
当少年儿童明确教育者提出的各种任务目标和意义后,进入一个萌芽阶段,教师要为班集体创设优良环境,使他们良好心理品质健康成长,通过不断激励向预定目标过渡。其措施有:1.制造广泛的正确的舆论;2.对有差异的要突出激励的位置;3.委派干部;4.轮换干部,为良好的品德行为素质形成做准备。
三、导
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激励,对集体有了凝聚力,教育目标对他们产生了向心力。教师的正确引导使集体的凝聚力得到提高,教育目标将起到强大的有效作用,是建设良好班风的基础。使受教育者遵守纪律有了自觉性,能自觉抵制不良现象,他们都积极地投身到目标奋斗的活动中去,过渡到班风建设合作时期。其具体方法有:(一)举行目标讲座;(二)利用校园板报刊授;(三)开展主题活动或系统教育活动;(四)针对目标达成情况所出现的新问题开展即兴活动;(五)榜样教育全体;(六)利用文艺表演形式宣传教育和鼓动;(七)开展师生谈心活动等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培养。
四、练
第一,教育者帮助他们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各阶段性措施。第二,作为教育者要当好“导演”这个角色,把受教育者的现实真正地、全面地了解,再向承担管理的小干部队伍进行点拨,在实施教育目标过程中,教育者要要求他们做好日记,与目标对照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点、问题以及奋斗努力的方向。第三,召开交流会,让受教育者取得成功的经验交流出来,使有差异的得到弥补。
五、评
其方式有:
1.自评。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实施目标活动情况的评价,即评价者评价自己。这种评价方式要建立在对评价对象信任的基础上,有利于及时自我反馈、调节。
2.互评。指被评价者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当一个为评价者时,其他人则为评价者,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被评价者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教师评。指教育者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认可性、鉴定性,较为严格、慎重、客观、公正的。
对评价者测定的一般方法:
(A)测试法,使用的试题可分为标准化或非标准化试题,其命题要符合指标要求,评判者要公正、客观、准确。
(B)问卷法,由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任务用书面提出与评价对象有关问题,要求被评价者或相关者提供书面材料,获取实施教育目标的信息。
(C)谈话法。以直接的接触和口头问答的方法获取实施教育目标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个别进行,也可集体进行。
教师在采取谈话时注意以下原则:
1.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态度亲切。
2.环境良好。
3.准备充分、目的明确。
六、述
用书面或空头语言向受教育者在目标达成中的情况相互沟通信息。这一程式建立在评价过程基础上,集体成员绝大部分达到了目标要求,向成熟的阶段发展。
1.教育者要针对集体成员中某一目标的实施过程受到障碍,召开讨论会,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说 危害,谈希望,使这种现象所涉及的人得到集体成员的关爱和帮助,形成一个全新的格局。
2.教育者对过去已达到了教育目标的也不能忽视受教育者中的反复表现。因此要发动学生对有反复或目标达成有距离、有困难的人,教育者发动同学之间用这种语言沟通,予以提示和“招呼”,使这些人的不良品德行为得以自控。
3.由目标达成有距离、有困难、有反复表现的人用语言向教育者或帮助者(即用语言沟通目标达成障碍者)说出自己在一天中围绕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和缺点。这种方法将目标达成有困难、有障碍的人变主动,教育者要形成一种制度。
七、表扬
表扬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志的有效措施。在明示教育目标任务时已向受教育者告诉了行为准则,包括禁令,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扬和奖励这一环节予以强化,使教育目标实施取得的成果 得以巩固,受教育者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完全成熟。
经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表扬优于批评,但两者都比不批评、不表扬强;不断地批评不不断地表扬容易失去效果,后进生对表扬更积极些,而优等生则对指责的反应积极。
无论是批评或是表扬都要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二是及时性原则;三是适当性原则;四是符合年龄特征原则;五是全面原则。
篇4
一、对废旧材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现代生活中,人类制造的各种垃圾很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白色垃圾、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可是有些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合理的利用起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设计创作与实践的过程,能更好地激发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深刻了解环保的紧迫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手工制作激发学生创新,激活课堂
1.改变教法,放手课堂。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已是传统手工制作课的一般模式了,教师常常扶着学生向前走,教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手工制作课以动手为主,以学生的合作为主,大胆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贵在发现,重在利用。只有细心地观察才会发现废旧材料的造型特点。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案头小摆设,关键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利用废旧材料的美感因素去创造新的、美的造型,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制作的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在生活中,每种材料都具有形态、结构特征、色彩、肌理、可塑性等造型因素。这些是构成美感的重要基础。材料的造型特点需要我们认真地观察分析,便于利用。
3.创新源于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课堂的延伸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再创造,让学生在尝试中去表达去参与,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才会乐于思考、乐于表现,乐于创新。在学生的作品中,有的用塑料瓶做花篮,有的用纸盒做小动物造型,有的用蛋壳做不倒翁、脸谱,还有的用口服液瓶做风铃,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创作欲望被激活了,作品打动了学生和老师,使我为之感动。
三、在活动中增强品德意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篇5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学生表率,营造德育气氛
俗话说“为人师表”,教师是在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这才是德育。教师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形象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教书育人,离不开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教书育人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注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要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启迪学生;要处处以身作则感染学生。
二、注重学生情感教育,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例如: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地向学生道歉;对学生的哪怕是丁点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努力是得到老师的认可的。这样不但不会使教师的面子受损,反而能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初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和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学习外国风俗习惯的时候,教师一方面传授给学生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国内外风俗习惯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中国更多的文化,适时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如果被人当面赞美“You are a pretty girl!”、或“You look beautiful today.”时,西方式的回答一般都是:“Thank you.”西式的回答直截了当,而中式的回答因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体现出谦虚谨慎的语气。另外在课堂上,每节课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有Free Talk 这一环节。也就是让大家轮流给同学们读一些英语名言警句、外国名人小故事等。此做法的好处有很多,除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道理,以此也就受到了良好熏陶。
我们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将德育自然地渗透在平常的教学中。随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生理和个性特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不但丰富了课堂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善恶、美丑。
四、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6
关键词:良好心态 人文精神 宽松民主
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学习做人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良好道德和健康心理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它主要包括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兴趣、稳定的动机、崇高的思想、优雅的气质、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
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未来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更要求我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我们所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不仅应具备各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说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个人因素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良好道德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开始形成,但很不稳定,极易受周围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负面作用的冲击,存在一定的困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蚀了校园,思想政治教学和德育工作进入不了这些学生的头脑,形成了他们人格缺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其次,从家庭因素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近年来家庭功能相对削弱,尤其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其宠爱有加,无原则地迁就子女的要求;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非打即骂;有的家长本身形象不佳,人格低下。长此以往,形成了他们自私、任性、骄横、暴躁等不良习惯,加上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道德心理品质培养,致使有些孩子对家人、对同伴、对集体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从小缺乏行为养成教育,造成是非不清,善恶不明,自以为是,为所欲为,乃至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格错位。
再次,从社会因素来看,中国古代很重视良好道德心理品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受多年来沉淀下来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过去人们比较注重对个人欲望的抑制,宣扬个人对社会或权威的服从或顺从,培养得比较多的是从众心理,并不是个性的张扬。所以,在人格上往往表现出懦弱、保守的特征,“不敢为天下先”是许多人的处世哲学。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之时,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格成为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新的世纪要求人们不仅能约束自己,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更要敢于表现自己的价值。不仅要完善个人道德,更需要张扬个性,不断革新、创造,显示人格魅力。
二、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形成的作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品质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它能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能引导学生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而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课中培养良好道德心理品质的途径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为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强化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培养,努力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态,用自己的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用智慧启迪智慧,还应该用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在课堂上一言一行,学生不仅尽收眼底,而且能对他们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加里宁所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上课应该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富于激情、全身心投入,还应该有健康广泛的兴趣,豁达开朗的心境,乐于奉献、创造的精神。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良好道德心理品质教育
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畅所欲言,以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1.利用课堂五分钟进行时政接龙和点评。让学生广泛参与,关注时政,激发兴趣,唤起热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时政教育,加强深化了政治课理论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塑造了学生的良好道德心理品质。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中,如果不采取一些好的办法,学生仍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演讲会、辩论赛、演小品、网络媒体等都是政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共同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样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人格因素,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政治课教学的立足点,教师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日趋完善,为我国21世纪的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7
有些初中学生愿意培养出良好的心惯,可是他们不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学生不了解行为习惯培养的方向,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给予学生一套规则,让学生以此规则为方向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规则可用文字语言记载,也可用非文字语言记载。
一般来说,文字语言记载应当记载一些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与学生的生命、前途息息相关,使用文字的方式记载,是要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些规则,不可随便轻忽。比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违反交通法规,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轻忽生命安全、违反交通规则带来的种种悲剧;思想品德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香烟、酒精的危害,让初中生了解到一旦沾染,将是自己个人和家庭的终生悲剧;香烟的毒性虽然貌似虽然没有那样可怕,然而长期抽烟会让肺部受剧烈的伤害,从此可能染上不能治愈的疾病;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人体内酒精含量过多,控制力会下降,反应会变迟钝,很可能会造成各种悲剧等。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文字规则中的内容,才能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一部分的行为习惯是比较微小的,且应该怎样遵守这些规则可以因人而异的,这些规则就不宜用文字规则强制学生遵守,然而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遵守这些规则将让学生终生受益。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视频,让学生理解到人和人之间智商的差距并不明显,而有些人能得到社会的接纳、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容易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成果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像有些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及时整理自己文具的习惯,他们觉得爱不爱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具是自己的事,谁也管不着,可是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收拾干净,把周围的环境收捡得整洁,会给人一种这人做事不马虎、很负责任的感觉,这样的人与人相处时就容易被人接纳,反之会导致别人内心产生不良的印象。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到自己是否被人喜欢与自己是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关,学生就会思考自己要遵守一些无文字记载的规则。
二、用文化薰陶的方法
如果教师一味的用规则强制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有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受到了限制,他们不会愿意自觉的遵守这些行为习惯,为了让学生愿意发自内心的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用文化薰陶的方法让学生自觉的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用树立模范的薰陶方式完成文化薰陶。首先,教师要以自己为模范,自己先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上课以前要主动与学生相互问候、教师要做到遵守信用、教师要自己整理好自己的周围环境。如果教师能够自觉的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将会被教师的道德品质感染,他们会愿意以教师为模范自觉的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否则,学生会认为教师说教那么多,他们自己都不做,可见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重要。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社会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日剧的时候,让学生看到在日本,每一个低年级的学生进入学校以后,要做打杂的工作。很多学生不乐意做这类工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让新生做打杂的工作并不是欺负新生,而是要让新生有开始学习就是要吃苦的觉悟。让新生打扫卫生只是一种教育新生的形式,新生需要意识到自己既然要开始学习,就要以吃苦的态度面对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他人。
三、总结
篇8
坚持一种理念,就是坚持“童蒙养正,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求知”,自然形成“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念,提高家长“第一任教师”的家教方法,转变家长的思想,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抓住两本教材,就是以《弟子规》为主要教材,结合《正蒙宝典》为辅助材料,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进行三个优化,就是优化教育过程,优化评价体系,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优化教育过程。我们通过“读―背―解―行”的方式,利用晨读课、课间操后和课前一分钟的时间,配以古今相应的德育小故事来学习和践行《弟子规》,达到巩固道理,知行统一的目的。
二是优化评价体系。我们的做法是在各班设立“追星赶月奔辉煌”栏目,把学生每天方方面面的点滴进步以贴星的形式展示,并将四颗星升级成一个月亮,三个月亮升级为一个太阳。作为评选星级班级的依据,建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跟踪评价表”,落实“《弟子规》自我评价手册”。
三是优化育人环境。我们学校开展了“设岗育人”活动,学生分别承担微机室、院区等不同场所的卫生负责人岗位,以及升降国旗、自行车摆放等不同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到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
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学做《弟子规》和常规教学相结合。在学校,我们充分依托常规教学这一主渠道,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另外,我们把《弟子规》作为校本课教材,通过系统的阅读和研究,更好地指导实际行动。
二是学做《弟子规》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当今的教育现象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出现了“5+2=0”的不良现象。面对这种现象,2004年学校决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给家长上课,让家长也学习《弟子规》,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正确的育子方法。身教胜于言教,家长们给孩子带来了良好的影响,这样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是学做《弟子规》和读书活动相结合。我校一直坚持开展“两假背宝典”“一日三读”“每周五诵”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即寒暑假组织学生背诵《正蒙宝典》中的指定内容,开学时检测并奖励;每天早晨诵读《弟子规》,课间操后的时间学生轮流解读《弟子规》,晚间亲子同读《弟子规》;每周从周一到周五课前一分钟分别背诵《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孝经》中七分之一部分,尤其是“小手牵大手,同读一本书”活动,旨在通过孩子带动家长共同学习《弟子规》,让家长、孩子互学互助,共同提高。
四是学做《弟子规》和实际行动相结合。学做《弟子规》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研读《弟子规》,关键是要用书中的方法去指导实际行动,同学们都知道“读书志在圣贤”的道理,所以会用从《弟子规》中学到的113件做人做事的方法,努力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打牢了很好的道德根基。
篇9
一、以趣导学,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那里就没有记忆。”枯燥的说教式课堂教学只会让小学生感觉乏味和抗拒,更谈不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吸引他们注意的课堂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让小学生乐于参与品德课堂的学习,使品德课教学更有有效。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的“寒假生活交流会”,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非常低,什么行为是好、坏都难以区分。下学期开学的第一节品德课就为学生创设“寒假生活交流会”的情境,能立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认真听讲,积极地参与教学内容的讨论“我的寒假之最:最开心的事、最有趣的事、最喜欢的事、最烦恼的事、最有意义的事”等等,让一年级的学生积极地回忆和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参与、仔细聆听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互相说说,集体汇报、评议让课堂气氛更热烈,激发学生乐于交流、分享、共同探讨的兴趣。判断假期中最有意义的事,让学生初步学会辨别生活中的好行为与坏行为,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少而不为”的道理,培养他们是非辨别的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讲传统故事等形式吸引学生兴趣,启迪他们在故事中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通过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全程投入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上品德课,在传统美德故事中启发美德的认识和形成。
二、以身作则,情理融合渗透文明习惯教育
模仿是小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乌申兹基说:“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因此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为学生树立最好的榜样,让教师的个人品德行为影响学生。例如在每一节品德课中,教师都能注意个人的衣着仪态、言行举止,一言一行都渗透着浓浓的师爱,学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心底敬爱着这样的教师,在课内、课外的言行上都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文明有礼而富有爱心的老师培养的学生将具备同样的良好品德行为。正如教育学家巴特尔所说的:“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三、课内外实践体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10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教师不只是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结合本中学的办学思想,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
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中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以影响。
(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这样的教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
(三)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
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学生也很难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将来也很难成为出众的人才,挑起重大的责任。完整的德育教育应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是今后德育中应该加强的地方。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以身立教”,以人格培养人格呢?
首先是教师要真诚。
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其次是教师的人格要合格。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在育人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一种观念:学生接受能力有强弱、学习进步有快慢,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因人而异、分类推进、互帮互学。教师要用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良知影响学生,关心学生。教师的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癖,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
第三教师要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照镜子一样,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怒,他就对你怒;你对他冷淡,他就对你冷淡。有所不同的是:你若对他微笑,他可能对你大笑;你对他冷嘲,他可能对你抵触。而后,你再对他笑,他也有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
(2)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
(3)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4)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必要的礼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第四教师要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