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指导意见

篇1

一、总体目标

二、政策措施

(一)着力打造国际性纺织中心和创意中心

1.编制纺织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编制纺织行业准入条件,制定淘汰落后工艺的淘汰目录,研究完善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保障措施。

2.建设新型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在新兴产业集聚区区块规划1000亩土地,用于发展现代纺织产业,高档次、高水平、高质量、选择性的引进纺织企业,使集聚区成为高品质的纺织产业示范区。

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科研经费提取力度,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形成独立自主质量管理体系,增强行业话语权,提升企业竞争力;市政府每年从科技资金中安排200万元用于鼓励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申报专利等方面的奖励;到“十二五”末,纺织行业省级技术中心企业达到5家以上,国家级有所突破,规上企业技术开发费提取和使用力争达到销售收入的2%以上。

4.提升管理水平。继续组织与大学合作的EMBA培训工作,提升纺织行业企业家综合素质。使企业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同时加大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引进职业经理,提高发展行业管理水平。

5.引进纺织创意产业。巩固市政府与东华大学等八所纺织大专院校的科技战略合作成果,积极鼓励大专院校、纺织创意企业来兰设立科研机构、成果转移中心等,对其在用地、税收、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实施龙头企业和大项目推进工程

1.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市政府每年评选纺织行业前20强予以通报表彰,要求企业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市经贸局组织考评,达到年度计划进度的予以奖励。

3.鼓励现有企业二次创业。对“零土地”技改的市重点纺织技改项目,其奖励比例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1个百分点。

(三)努力搭建高效公共服务平台和要素集约平台

1.建立纺织科技创新平台。市经贸、科技部门尽快组建服务面上纺织企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招投标、产学研联合等形式,每年实施5~10项纺织企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纺织整体技术水平。

2.2012年前完成省棉纺织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实现对棉纺织产品全项目检验检测,为纺织行业提质增效提供保障。

3.加快纺织综合市场和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使我市纺织企业订单、销售、原辅料、机物料、配件一条龙服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4.认真贯彻落实省银监局、省经信委、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银行业进一步支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浙银监〔2010〕146号)文件精神,为纺织企业纺织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5.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的作用,由协会牵头建立纺织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纺织网,加强会员企业技术培训、技术竞赛、技术攻关等工作,建立会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互助、难点共研、行规自律和风险预警机制。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纺织产业集聚升级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负责日常事务,主要是制定纺织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摸清纺织集群的基本情况,排出实施计划。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及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制定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

篇2

中科院的关怀支持下,近年来。管委会各成员单位协同努力,开拓进取,深化院地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创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产业园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新技术园区,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我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园区建设和发展还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成绩有目共睹。年园区生产总值11亿元,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小,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服务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偏低,难以发挥其招商引资、体制创新、经济转型等方面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产业聚集度不高,园区形成的五大产业还只是雏形,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产业链条不长,核心竞争力不足。三是园区管理创新、制度设立、用人机制、项目运作、奖惩考核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四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硬件功能不强,保障供给能力不足,软环境方面,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一站式”服务落实不到位。五是招商引资氛围不够浓厚,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大局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贯彻落实省委“中心带动”战略的需要,加快园区建设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推动城市转型的需要。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园区发展的快慢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区域经济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实践证明,园区发展慢,经济增长就没有龙头,生产力布局就形不成拳头,很多发达地区就是凭借园区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市场优势地位。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想赶超先进、后来居上,就必需大力加强园区建设,打造强势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源。

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产业园是全市各类园区的龙头。提速发展、加快成长,切实发挥在城市转型中的带动作用,为其它园区作出榜样、树立标杆。管委会及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树立全局意识,主动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安排部署上来,自觉把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纳入“都市经济圈”建设大局,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发展的意见》甘政发[]44号)文件精神,以建设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努力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西部优势资源集约利用区的高度。

二、切实做好今年各项重点工作

也是推进城市转型的关键一年。做好产业园各项工作,今年是都市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一年。加快产业园发展,对推动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认真编制产业园“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市经济圈”建设。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园区、经济带、核心经济区的层次,积极和兰州衔接、协商两市园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兰州市国家级高新区的品牌优势,整合双方优势资源,逐步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要搞好规划分区,加强园中园建设,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思路,充分考虑到各方面资源、要素的条件,通过科学规划作进一步的梳理优化,努力形成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特别要加强化工及精细化工园、医药园、风电设备制造园等园中园的规划建设,为承接兰州产业外移做好充分准备。要坚持“工业入园、产业聚集”原则,突出产业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巩固和壮大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加工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园区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企业是园区的命根子。园区将失去存在意义。企业从哪里来?从招商引资来!要提高招商专业化水平,努力探索和掌握招商引资规律,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和商务谈判知识,学会捆绑式、契约式招商,善用优惠政策抓住优质项目。要更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法,丰富招商内容,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和水平,采取产业小分队招商,集中关键产业领域,确定重点对象,主动出击。要借助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业界知名人士等各方资源和力量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便利,挖掘招商新渠道。当前,要特别做好星湘公司风电成套设备总装和刘化集团化工项目的引进工作,配合集团做好TDIMDIPC等重点项目布局的争取工作,确保枸杞深加工项目和隐形眼镜项目早日建成。

三)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拓宽融资渠道。今年。这对产业园建设无疑非常有利。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与省上有关部门的协调衔接,争取“延续高技术产业园基础建设资金支持政策”继续执行。同时还要拓宽融资思路,提高市场化融资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与银行和相关机构的合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搞好“三通一平”二要大力实施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重点是做好绿化工作,加大绿化投入,加强道路两旁和庭院绿化,引进适宜的花草树种,强化管护,切实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三要加快实施亚行贷款项目,搞好东区开发建设。东区建设要与园区“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为企业入驻和园区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条件。

四)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园区物业管理水平,完善和提高园区硬件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企业和项目的吸引力。要把为企业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深化细化服务方式,深入企业一线,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建立健全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开展专案服务,切实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要继续争取中国科学院及相关院所的支持,依托中科院系统的人才、技术资源,建立院地互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院地合作,坚持促进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高科技企业,依托产业园创业大厦,发展壮大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孵化器。

五)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去年。内设机构“四局一室”落实相应的审批权限和职能,从现在情况看,园区各项职能落实还不到位,产业园管委会执法主体还不明确。产业园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特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大胆借鉴其他省区好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切实下放管理限权,不断完善园区职能,不设框、不划线、放心、放权、放手让产业园管委会开展工作。产业园管委会要突出加强能力建设,创新机制体制,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职能,为入园企业提供更好服务。

六)继续做好园区提位升级工作。目前园区升级工作已到关键阶段。加大跑部进京力度,争取国家科技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力争国务院审批通过。

篇3

一、充分认识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创意产业是投入智力资源,产出知识产权。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高端,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促进科技、文化、制造等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增加值产业升级,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优化产品结构,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二)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是实现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推动力。创意的本质在于创新,不断求新求变。加快发展创意产业,有助于将个人的创新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有机结合,在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中提升创新层次,成为自主创新的切入点和制高点,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及发展后劲。

(三)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是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创意产业作为源于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是一个地区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是该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加快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挖掘海峡西岸经济区丰富的智力资源,通过工业制造、金融体系、市场传播等配套体系,将创意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带动区域科技、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发展,创造新的区域文化氛围,增强海西凝聚力、辐射力和整体竞争力。

二、创意产业发展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一)发展目标。

通过5~10年的努力,以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中心城市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逐步完善创意研发设计、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创意产业链,形成若干个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突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意产业集群。

1.扩大创意产业规模。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中介机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龙头企业,争取实现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创意产业重点领域保持持续增长,就业容量明显增加,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2.优化创意产业布局。鼓励各设区市综合利用自然、人文、历史基础,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符合条件的专业产业园区或服务业集聚区内建立创意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海峡西岸创意产业空间布局。

3.提升创意产业影响力。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师,创意产(作)品参加国内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竞赛得奖数明显提升;打造一批具有福建风格和国内外影响的创意品牌,实现与创意产业有关的区域性知名品牌数量显著增加;加强行业信息交流,具备举办国内外创意产业大型活动的能力。

(二)重点领域。

以涵盖所有产业高端环节的“创意设计”为龙头,重点发展制造业设计创意、数字服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建筑设计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六大领域。

1.制造业设计创意。重点发展为生产服务的创意产业,包括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研发与设计活动,主要是电子信息研发设计、机械装备研发设计、石油化工研发设计、冶金工业研发设计、轻纺工业研发设计、新材料研发设计、生物医药研发设计以及雕刻设计和石雕、影雕、漆器、陶瓷等工艺品制造设计等领域。

2.数字服务创意。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专业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动漫游戏、软件设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

3.文化传媒创意。重点发展传媒传播活动和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创作,主要包括新闻传媒服务、广告设计服务、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等领域。

4.建筑设计创意。重点发展与建筑、环境等有关的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建筑工程技术设计、建筑装饰、城市绿化管理等领域。

5.咨询策划创意。重点发展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类商务、投资、教育、生活消费及其他咨询和策划服务的活动,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调查与咨询、会展设计服务、金融咨询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领域。

6.休闲消费创意。重点发展在人们日常消费、生活娱乐中体现创造性及其价值的行业,主要包括时尚设计、休闲健身、形象设计、婚庆策划服务、摄影创作、旅游服务等领域。

三、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重点区域创意产业发展。支持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等地区创意产业的率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带动全省创意产业发展。福州应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以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件园)为依托,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区,以发展应用软件为基础,重点推进动漫娱乐、软件设计、信息传媒、工业设计、专业咨询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厦门应发挥特区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依托软件园,建设软件研发基地;依托火炬(翔安)产业区、翔安综合工业园区、同安综合工业园区等研发科技资源和高技术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工业设计研发、软件研发及产业化、游戏设计、会展旅游、时尚消费、科技咨询、影视传媒为重点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凸显厦门特色,建成“艺术之岛”、“音乐之岛”,建设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厦门油画市场。泉州应依托区域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整合区域内的创新、创意资源,形成一批以工业设计、时尚设计、文艺演出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强化文化凝聚功能,打造文化旅游中心,扩大“海丝”文化节、南音节、木偶节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的影响。漳州市、莆田市应充分发挥漳州万利达工业园、灿坤工业园、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作用,加快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重点推进工业研发设计、数字服务创意等创意产业发展。宁德、龙岩、三明、南平应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研发设计等创意产业。

(二)积极推动创意产业载体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高科技园区或其他产业聚集区,由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认定,启动一批福建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分散的资源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创意产业规模发展。加大对集聚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创意产业园区展示、以及商业、休闲等配套功能建设。鼓励利用城市中心的老厂房、旧仓库、传统文化街区等存量房产资源和可利用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和开发,兴办创意产业。积极探索扩大部分领域的市场准入、创新人才培训机制等,创建创意产业示范区。

(三)吸引知名创意企业落户集聚区。充分利用闽台“五缘”优势,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强闽台在网游动漫、文化传媒、工业设计、规划设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业对接。通过“5·18”、“9·8”洽谈会等招商平台,积极吸引知名创意企业高端项目落户创意园区,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在创意园区新办的创意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被认定为软件企业的,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

(四)加大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确定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带动意义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集中市场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等,实施重点扶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创意产业项目,优先保证用地。鼓励重点创意企业承担本行业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五)积极支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适当降低初创小企业注册资本门槛,允许注册资本金分期到位,允许以专利、版权、商标、品牌以及技术和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价参与组建创意公司,多渠道为创意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支持的创意产业发展资金。

四、加大资金支持,拓宽创意产业融资渠道

(一)设立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适量省级财政资金引导扶持创意产业发展。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创意产品、服务和重点支持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可采取奖励、贴息、补贴、资助等方式进行扶持。各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设立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引导银行加大对创意产业的信贷投入。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改制上市融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试点。对融资担保机构担保的业务,银行应适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五、鼓励自主创新,加大创意研发扶持力度

(一)鼓励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创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允许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时发生的研发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支持有条件的创意单位设立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对符合条件的,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

(二)发挥“6·18”平台作用。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向社会广泛征集各种创意成果和企业创意需求,鼓励创意成果项目对接,重点推介一批符合我省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创意成果,与我省企业对接。加大力度推进创意项目的对接、生成、转化与落地,提高创意成果转化率。

(三)鼓励创意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建立省级创意产品名牌认定制度,培育壮大品牌影响力。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企业、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一定奖励。加大创意品牌推介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创意品牌。在引进和推动国内外创意企业来闽发展的过程中,帮助企业实现本土化。

六、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培育创意产业市场

(一)扩大对创意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机制,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的比例。政府部门带头使用优秀创意产品,促进创意产业的高起点发展,拓展创意产品的市场空间。

(二)鼓励和支持创意产品进出口业务。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意产品的出口。采取适用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创意产业所需的技术设备。支持创意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搭建海外市场服务体系。

(三)培育辐射国内外的营销网络体系。支持创意企业与国内外的创意、制作、经纪、营销机构合作,拓展国内国际营销渠道和传媒影响力,形成包括销售、衍生产品开发、商业销售等在内的专业营销网络,包装创意产品促进销售。

(四)培育改善创意产品消费环境。积极培育创意产品消费市场,吸引广大群众消费创意产品。通过不断发掘新品牌、新构思,引导时尚创意产品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创意产品的交易种类、交易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创意成果

(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法规,研究制定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完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

(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省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和支持有关社会团体广泛参与,开展知识产权援助工作,帮助企业进行维权和相关诉讼活动。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原创作品版权库,严厉打击各种侵犯创意产品知识产权的行为。

(三)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制。鼓励创意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相关权利,设立专门的专利申请通道,为创意设计成果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扶持第三方知识产权评价机构的发展,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监督,为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提供科学评价。

八、加强行业管理,构筑创意产业服务体系

(一)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为创意企业提供国际信息、产业动态、市场行情、人才资源等相关信息。建立健全展示交易平台,为创意主体提品展示、市场互动、交易等信息服务。搭建国际合作、国际招商和投资促进服务平台,重点推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创意产业政府主管部门及机构建立工作联系,加快产业国际化步伐。

(二)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行业组织发展。加快发展经纪、、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创意产业领域的中介机构,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加快形成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的创意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引导产业升级和拓展业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为创意企业提供良好服务。

九、加快人才集聚,强化创意产业智力支撑

(一)建设创意人才培育基地。加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意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立一些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用学科,支持院校与创意企业联合建设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和实验基地,加快培育创意研发、经营管理、营销经纪等紧缺人才。

(二)建立创意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创意人才的国际交流,在输送人才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引进海内外高级创意人才。充分利用我省区位优势,加快承接台港澳的先进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招揽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善经营、懂管理的创意领军人物,加速创意人才集聚。

(三)实施创意人才奖励机制。设立创意人才特殊奖,对发展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经申报和认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一)建立畅通的工作机制。成立省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省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全省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发改委牵头,省直有关部门配合,负责日常协调推进工作以及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集聚区发展等。各设区市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市、县(区)共同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二)积极引导创意产业发展。出台《福建省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重点鼓励发展的创意产业项目。定期编制《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及时反映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为企业提业信息服务。

篇4

1、技术创新源泉的建设要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选择有优势、能够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可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展攻关。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2、信息技术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为核心,以发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高性能移动通讯、高速宽带网络为重点,围绕专用电路的芯片设计、自主版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在数字产品开发与制造、网络建设与应用方面形成一批创新增长点,使上海率先成为高清晰度电视播放地区、电子商务活跃地区、网络教育普及地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3、生命技术以人类基因组、作物基因组、基因技术平台为基础,抓好创新药物和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围绕一些高发病和疑难病,开展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加强药物筛选与新药开发,争取在3-5年内获得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和天然资源药物的临床、生产批文。在农业方面,开展水稻及其他作物优良品种和抗性目的基因的研究;重点开发、生产1-2种转基因作物,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4、新材料以发展特种金属材料、特种合成材料和特种陶瓷材料为重点,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开发。根据本市高新技术产业与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发汽车新材料、信息新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建筑新材料、储能能源新材料等产品,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在材料制备等若干基础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推动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5、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向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的辐射、渗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本市成为工业设计和产品深加工的重要基地、农业良种培育基地、建筑业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服务业电子化基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完善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6、政府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作出总体部署。大力倡导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创造发明活动。制订并实施本市鼓励引进技术吸收与创新的规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的力度。凡列入国家重大技术引进计划的项目,必须有技术创新计划,并落实吸收与创新经费。项目审批部门对重大引进项目的技术创新进展及经费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检查。有关企业要积极吸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各类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技术创新的目标任务和相应的保障措施。要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再按当年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软件开发生产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

7、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大型企业要全面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到2000年,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总量达到100家。政府对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市级技术中心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有关企业要在本企业的技术开发费中,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每位进站博士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用于开展科研。

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的联合研究。

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合要拓展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包括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环节,并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实现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

8、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者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实现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者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创新的意识,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纳入对经营者的重要考核内容。完善企业经营者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三、集聚优势资源,加快张江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

9、设立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优势,依托本市的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抓紧建设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重点的科技园区,使其形成全新机制和体制,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先行基地,创新人才、研究开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基地,以及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

10、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信息两大高科技产业,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2000年,搞好1平方公里技术创新开发区的建设,加快新药创制体系和软件园的建设,启动国家上海光源装置建设。加快建设5万平方米通用孵化器,使张江在3~5年内取得初步成效。到2005年,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氛围浓郁、机制灵活,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园区。

11、积极鼓励研究开发机构、大学和科技企业等参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引入和建立一批研究开发机构、开放实验室、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继续加大对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参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企业的鼓励措施力度,发挥政策集聚效应,促进园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12、开发应用类研究机构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属地化管理的原国家部委开发类研究机构和本市92个地方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加快企业化转制的进程,尽早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的新机制。抓紧落实研究院所改革转制中清产核资、资产剥离、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税收等政策措施,保证研究机构顺利转制。

鼓励地方开发类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国有科研机构改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科技企业的试点,推进科技企业股份期权的实践。鼓励有实力的科技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租赁、收购等方式,用高新技术增量盘活资产存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和水平。

13、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政府加强对基础性、公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并根据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形成一支有影响力的精干科技队伍,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政府属产品性研究机构,加强健康卫生、生态环境、标准计量等社会公共性研究和若干高技术前沿性研究基地的建设。继续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的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要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分类改革。

一部分与市场联系紧密的研究机构要转为科技型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其它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要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

14、鼓励多种所有制科技企业平等竞争。通过地方立法,对科技企业的法律地位、行业准入、项目投标、产权关系、管理制度、融资渠道和涉外事务等作出规定,从法律上保障科技企业规范、快速的发展。建立资金为1亿元的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

15、大力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推进中介服务的专业化分工,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和竞争市场化。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行自律管理。加强对中介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科技中介服务行为。提高技术交易、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无形资产评估、科技投资咨询和技术评价等服务的水平。

五、落实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

16、实施财税扶持政策。政府择优采购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对社会力量资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经费,可按一定的比例在计税所得额中扣除。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经登记后免征营业税。

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按17%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购买软件的单位在计算应交增值税时,仍可按17%税率抵扣。

对计算机软件经过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在销售时一并转让著作权、所有权的,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

对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商品出口目录的产品,凡出口退税率未达到征税率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核准,产品出口后,可按征税率予以办理退税。

17、实施金融扶持政策。提高科技信贷额度,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依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对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大贷款支持的力度,并给予相应的贴息。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信贷和贴息方面给予支持。

18、鼓励海内外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来沪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及科技企业,利用境外资源,加速高科技发展。

19、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创造各种条件,让优秀人才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积极改革分配、奖励等劳动人事政策,充分体现知识的社会价值。对增加社会财富取得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给予政府奖励。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部分国有企业中进行期权(股)试点,以奖励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按照国家新的科技奖励条件,改革本市科技奖励工作。设立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提高奖金数额。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重点奖励具有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有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而设立的各种奖励。

20、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拥有专利。市有关部门对专利申请人给予专利申请费补贴。引导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运用知识产权杠杆,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认真抓好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创新法制环境。

六、积极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板块试点,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篇5

一、明确任务指标,狠抓计划落实。

年,我镇林业生产发展总的目标是确保市分配200亩的成片造林面积,重点抓好高速公路两侧30米(400亩)的林带绿化,所涉村庄要认真研究、广泛宣传、及早发动,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林带绿化工作。做好全镇10000亩的林网建设和完善任务,抓好4000亩的中幼林抚育和四旁植树40000株的任务指标,抓好6个村的村庄达标绿化。各村要高度重视,及早摸清可植林网林带、成片造林和林网补植地点,作出可行性规划。特别是近几年林木已采伐未植上树或植上树未保存下来的村,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研究,及早行动,保质量、保成活,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同时,加强镇驻地周围、工业园区及各村四旁植树绿化工作。为促进我镇林业生产全面平衡发展,根据各村可植现状,将植树指标分解到各村,确保圆满完成。

二、多渠道宣传,调动植树积极性。

植树造林、造福后代、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是群众既得直接经济效益,又得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当前,群众对植树造林、植树价值观逐步认识,但还需经过多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加深认识,使植树工作形成新的。同时,镇广播电视传播站在植树期间,对植树造林的意义、典型进行滚动播出,以提高群众的植树热情。并明确经营产权,将经营产权落实到户,本着“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进行,采用植树地竞标拍卖,叫行承包的方式,将经营产权直接到户。

三、造林技术要求及时间安排。

1、技术要求:(1)、根据本地域土质肥力及管理水平,成片造林株行距一般3米x3米,亩株数74株;(2)、林网株距一般2米;(3)、高速路林带造林株行距3x4.5米,亩株数50株。品种一般采用107速生杨,选用胸径6.5-7厘米以上、高3米以上的优质大苗,采用“三大”(即大苗、大穴、大水),“五随”(即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随浇水、随培土)的造林技术,栽植时要比原苗栽植点深20厘米,浇足水后踏实、定干、涂白,防病防虫。

2、时间安排:今年时间紧迫,要求各村必须早研究、早安排、早行动,务于4月15日前栽植完毕,且保证栽植质量,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0%以上。尤其是高速公路两侧30米林带绿化所涉及的村和沿高速路域整治项目区内道路林网绿化的村,要求栽植后必须加强浇水、防风、防损坏等管理措施,保证达到90%以上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四、严格考核制度。

为保证今年植树造林计划的实施,镇委、镇政府要求各村按照规划和植树指标分解数量,切实将造林地点落实到位,早动手、争主动,及早联系苗源,采取得力措施,全面完成今年的林业生产计划。同时,镇委、镇政府决定对各村植树造林实行村干部考核奖惩制度,具体考核制度如下:

植树造林记10分

1、成片造林记3分。按分配面积(新造林)完成80%以上记3分,完不成80%不计分;(以上密度、规格均达到标准,成活率及保存率均达到90%以上),以年终验收数为准。

2、农田林网新建和完善记7分。每减10%扣1分,以年终验收数为准。

3、高速公路两侧30米林带绿化100%完成任务且保存成活率达90%以上奖记10分,并进行物质奖励。

4、五化村庄,验收合格后奖记5分。

篇6

为切实抓好今年的冬种生产,确保冬作高产和来年农业丰收,经市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冬种生产的指导思想

冬种是来年农业生产的基础,事关下一年度农业丰歉、事关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农民增收和农村群众生活。我市冬季温光水等自然资源丰富,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还比较大,具有发展冬季农业的有利条件。各镇乡、街道和市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冬种生产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冬种生产的领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主题,采取有效措施,早计划、早安排,积极运用我市已形成的多种高产高效耕作模式,完善冬种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品种结构,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抓好冬种生产的落实。

我市20*年冬种生产以稳定和扩大粮油种植面积为基础,以提高冬季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粮、经、饲、肥等多种冬季作物,切实减少冬季抛荒,努力提高冬季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绿色过冬"。

各镇乡、街道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制订冬种生产计划,做到计划早安排、思想早发动、政策早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冬季农田抛荒、扩大"绿色过冬"、提高种植效益,力争冬闲农田面积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减少,确保冬季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0%以上。

二、突出重点,搞好区域性种植布局

要根据我市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生产基础,突出优势作物,搞好区域性种植布局。适宜种植春粮的地方,要扩大春粮种植面积,优化小麦品种;油菜生产应大力推广"双低"优质油菜,并通过建立油菜示范基地,开展"双低"油菜新品种高产保优技术示范,不断提高种植双低优质油菜的效益;席草主产区应大力发展优质席草生产,提高草丝自给率,预防原料短缺对席草加工业的不利影响;千祥、马宅等地区应有计划地发展中药材;城镇郊区应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冬季大棚蔬菜、露地越冬蔬菜、鲜食蚕(豌)豆、马铃薯无公害优质蔬菜。

三、强化地力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冬季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建设的有利时期。各地要针对我市耕地资源紧缺,但冬季土地利用率不高、冬闲农田面积较大的实际,围绕减少冬季农田季节性抛荒这一重点,建立合理的耕地用养制度,推广高效种养模式,强化农田土壤地力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好"沃土工程"建设,重视绿肥生产,鼓励种植紫云英,积极发展蚕(碗)豆、马铃薯等经济绿肥,大力开展培肥新技术的推广和综合示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开展冬季粮油高产创建,提高单产水平

积极开展春粮高产创建,重点建设几个大(小)麦高产示范畈,推行品种、播种、施肥、病虫防治和机械作业等统一服务,挖掘大(小)麦增产潜力;大力开展双低油菜新品种、高产保优技术示范,把示范畈建设地点与双低油菜订单生产基地结合起来,做到集中连片种植,扩大示范效应。注重农艺与农机结合,搞好油菜机械播种、收割示范,努力降低油菜生产工本。

今年各镇乡、街道要因地制宜建立春粮、油菜、席草、中药材、冬绿肥等1-2个示范畈,做好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等工作,加强对示范畈内农户的技术培训,做到每个示范畈都有农技人员蹲点指导,努力提高示范畈的产量;通过高产创建、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五、依靠科学,提高冬种生产水平

1、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小麦重点推广高产抗倒的扬麦158、温麦10号;"双低"油菜重点推广浙双6号、浙双758、浙油18等品种;蚕(豌)豆重点推广慈溪大蚕豆,中豌4号、中豌6号;马铃薯重点推广早熟高产品种东农303、克新4号和中薯3号;绿肥推广紫云英宁波种、余江大叶种、平湖种、弋江种等。加大席草东席1号、元胡浙胡1号、杭白芍浙芍1号、浙贝母等特色优势作物地方良种的示范推广力度。

2、大力推广轻型栽培技术。重点示范推广小麦、油菜、马铃薯、蚕(豌)豆等作物稻茬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大小麦、油菜实行播种、开沟、收割全程机械化操作技术。

3、积极推广实用增效技术。推广应用"双低"油菜秋冬发栽培技术、直播栽培技术、保优技术、油苔两用技术和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鲜食蚕(碗)豆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元胡、杭白芍、浙贝母标准化生产技术等。积极推进以油菜、春粮、冬季蔬菜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力度。

4、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强技术指导,落实冬季病虫草害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抓好灰飞虱等传毒害虫的防治。加强农业防治,采取水旱轮作、中耕除草等措施,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推广抗(耐)病品种,应用轮作换茬、嫁接防病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减轻对冬季作物和下季水稻的危害,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倡施用有机肥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六、创新机制,优化为农服务

篇7

[关键词]传播;创意产业;运营发展

一、传播与创意产业主体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回顾历史,能让我们不忘国情和宏观环境而清晰地展望未来。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末,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的经营主体一直是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管理采取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WTO入市,市场经济的推动使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单位发展模式逐渐由事业单位转变至企业单位。

受历史因素影响,21世纪初我国的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主要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下组成的地域性集团,这是我国产业集团的主要建构模式,例如:各省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广电网络集团等,各个产业集团与党政机关存在某种关系,一般由党委宣传部、文广新局主管,带有较浓厚的政府及计划经济色彩。

当前,许多大型传媒集团已经完成或正准备股份制改造上市,其他如中小型文创策划公司等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逐渐兴起。

二、传播与创意产业在新媒介时代下所遇问题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播与创意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传媒手段,对社会舆论和人们精神生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名数量超过6亿人,手机上网用户超过4亿人。特别是3G、4G手机加快应用,实现由固定网络向移动网络的延伸。中青年的信息来源主渠道已经转向互联网,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的发展之路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我认为其所遇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一)国家体制对新媒介发展的影响。

我国原本想借鉴国外企业集团化之路发展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的想法,在我国法律和现实国情影响下,逐渐演变成了在各行政区域形成的规模巨大的传媒集团。为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新媒介时代接轨的新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历史体制给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发展带来的问题。例如:在新媒介时代,如何协调好与政府的关系;如何既尊重国情、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产业;如何高效利用新媒介释放巨大生产力等诸多现实问题需从业人士面对解决。

(二)市场竞争不充分、地方及行业垄断的影响。

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发展追求的是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目前这一规模效益还没得到充分实现。其中有较大原因是: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大多数都是按地域来组建的,各行业、地方不愿被别的行业、地方吞并,地方和行业垄断促成了市场的分割局面,加之地方财政分权的使得现有的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多数将市场限制在一定行政区划内。这与新媒介时代信息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度传播的特点格格不入。

(三)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存在出入的影响

目前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存在一定程度出入,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界定不清晰,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首先,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发展目标与企业经营者目标吻合度有出入,大多企业经营者出身政门,往往缺少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2.其次,传播与创意集团缺乏有效绩效与报酬激励机制。企业管理者政商身份较模糊,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运营单位面向市场的激励机制的真正形成。

(四)主动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

受上述客观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向互联网新兴媒体延伸的主动意识还不够强、步伐不够快,导致在全世界互联网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国内企业在引进和发展先进科技力量方面的能力不够强、速度不够快,进一步导致了在媒介设备等硬要素无障碍的条件下,形成了如专业技术学习、人才引进等软要素缺失的问题,从而影响产业发展壮大。

三、尊重历史、与时俱进的运营发展之道

主席在党和国家的会议中多次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类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传播与创意产业改革发展更应与时俱进。结合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现状,我认为我国从业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国家及社会层面

国家及社会层面,主要指政府及社会机构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方面,对传播与创意产业发展予以支持和引导,针对不同类型运营主体分类推进:

1.公共服务单位。在新媒介时代下的运营发展之道,首先要牢牢把握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重要媒介,这一部分单位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引导者,我们要继续保持其事业单位性质,同时探索市场企业化管理

2.国有企业。非党报党刊的媒介主体大部分已转为国有企业,基于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在地域、行业方面分布较散、实力较弱、均衡发展的现状,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兼并、联合、改组等形式,在全国形成多个大型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从而有利于形成符合新媒介时展趋势的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改善传播与创意主题撞车、资源浪费等不良状况。

3.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往往是产业运营发展新道路的拓展者,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议这个层次要继续放开,允许股份制及混合所有制参与,搞活市场。

(二)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层面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技术创新是新兴传播与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本,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传统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须积极开发和应用网络新科技,从而占领网络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建议: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深度合作,与有影响的商业传播网站互相借鉴,与国内电信、移动通讯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赢,积极研发适应本行业发展需求的软件系统。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新兴媒体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针对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传统人才建设制度,我认为企业主体应该做到对已录用人才和新招聘人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首先,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培养政治态度坚定、时代嗅觉灵敏、创新意识强的管理队伍;其次,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优秀人才招聘及引进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方式,建立勤劳肯干、技术能力强的实干队伍。

3.创新服务形式和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以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全方位融合的时代已然来临,传播与创意产业集团运营主体要主动适应现代科技和媒体传播方式,创新服务形式和载体。打造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全媒体阵地,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影响力和市场覆盖面,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才是企业良好生存发展的正确道路。

四、总结

回顾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展望新媒介时代下产业运营发展之路。我想传播与创意产业目前出现的问题是行业改革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虽然有可能长期存在于当前社会,但从长远来看,其发展方向还是会跟随时展主要潮流逐步推进。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介时代正倒逼着我们发展,这需要政府机构、传播与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社会各界都应时刻保持着更加冷静的头脑、更加广阔的眼界、更加积极的心态,正视现状、实事求是地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我相信,改革和发展总是在矛盾解决中前行的,我国传播与创意产业的发展会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进一步繁荣昌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更突出的贡献。

篇8

一、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为什么要提有序健康发展?

制定和出台《指导意见》,充分考虑了物联网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

在全球范围看,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技术发展到产业应用已显现了广阔的前景。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其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日益突出。抓住机遇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但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基础薄弱、网络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隐患等问题仍较突出,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不能把握物联网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在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确实还在一些地方或机构出现了超能力布局和贪大求全,盲目炒作概念、圈钱圈地和发展主题房地产等现象。为此,急需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充分认识把握物联网的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近几年来就推动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和措施。

二、《指导意见》确定的推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为推动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指导意见》根据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状况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十二五”期间为重点,针对当前物联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全局性和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考虑,提出了推动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推动需求应用为抓手,以培育产业为重点,以保障安全为前提,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标准规范,合理规划布局,加强资源共享,深化军民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同时,《指导意见》提出重点要从四个方面统筹好物联网发展:

一是统筹物联网各关键环节的协同发展,实现应用示范推广、技术研发攻关、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安全保障环节的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二是统筹物联网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将保障安全明确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安全可控。同时,对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物联网应用提出了自主可控的要求。三是统筹物联网的区域发展定位,根据区域条件差异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强调引导和督促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物联网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物联网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强化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侧重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四是统筹资源协同共享,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强调应用效能。从而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不合理投资。

三、《指导意见》确定的我国物联网发展目标是什么?

《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针对“十二五”时期发展,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包括:一是在协同创新方面,要使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感知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明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网络通信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创新资源和要素得到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二是在示范应用方面,要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部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三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四是在标准体系方面,要制定一批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五是在安全保障方面,要完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系统安全可用、数据安全可信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四、为什么要把技术研发和应用作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中心任务,《指导意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个任务的中心地位?

《指导意见》将研发和应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中心任务,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从全球来看,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许多领域亟待突破,我国面临着发展和赶超的重要机遇。同时,在已有的技术基础方面,部分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产业技术能力薄弱,必须将研发攻关放在优先位置。另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根本上依赖应用需求的牵引,而当前物联网应用规模较小、需求尚需激发培育、应用模式尚需探索,做好应用示范和推广工作,特别是发挥好应用的先导作用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国务院领导同志曾就物联网发展专门指出:“要加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设计、规划、指导和支持,关键是技术研发和应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曾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因此,《指导意见》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中,均突出体现了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优先性。

在技术研发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将突破关键技术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从物联网感知、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三大关键环节提出相应目标,明确了研发攻关的主要任务。

在应用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将深化应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抓手,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出发选择了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作为应用试点示范的重点,通过示范在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

五、如何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物联网发展的长效促进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物联网发展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业链长,涵盖面广,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尤为关键。一方面,在当前物联网起步发展阶段,政府在统筹规划、规范引导、营造环境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将建立应用示范、组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当前工作重点。为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从长效机制来看,物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指导意见》也多次予以强调: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物联网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考虑到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别强调在竞争性的应用领域,要始终坚持应用推广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府作用相对较大的领域,也要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

二是坚持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物联网发展的问题,提出将需求牵引作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原则,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统筹部署、循序渐进,带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物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和重要任务,提出加大物联网建设模式、运营模式、应用推广模式的探索,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可持续的机制,培育发展物联网新兴服务业。

六、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和政策保障物联网健康发展?

篇9

野蛮生长数年后,总计20条、5000多字、涉及10部委监管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终于在7月18日落地,“一行三会”各自明确了“家长”角色,分别监管互联网支付业务、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保险等类型。

《指导意见》,既认可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对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本质,为其发展划定了底线和边界。文件名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促进”,一是“健康”,前者“正话正说”,重在鼓励,后者“反话正说”,重在规范。总计20条,鼓励在前,共6条,监管和规范在后,多达14条。细看条文还可看出,鼓励较原则,监管较实在。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在去年的草案版本中,“严加管教”的特点更明显。到后来,对新生事物的宽容态度在其中调和了一下,几经修改,方有现在最终的版本。

不要急着指责“家长”心态。君不见,网贷平台跑了多少路,多少投资人血本无归,追讨无门。君不见,政府曾刻意扶持了多少东西,最终却被证明是阿斗。发展,终归是市场的事,规范,才是政府的本职。

闲话少说,《指导意见》出台了,必将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让我们猜一猜,在胡萝卜和大棒的双重驱动下,接下来市场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

90%网贷平台将关门或转型

尽管早有放风,但《指导意见》对于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仍然严于业界预期,是对现下鱼龙混杂的P2P行业的一记重拳。

按照要求,“个体网络借贷机构要明确信息中介性质,主要为借贷双方的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服务,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非法集资。”另外,“从业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对客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

P2P被定义为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再加上银行资金存管的条件,参照这两点要求,目前绝大多数P2P平台不符合标准。人人聚财创始人许建文更是预测,90%的平台面临关门或转型。尤其一些小型公司对公众的吸引力及可信度将会下降,缺乏背景与规模的中小型公司生存空间也会受到极大压缩,一场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或将到来。

第三方支付利润收缩

《指导意见》一方面为互联网支付机构界定了业务范围――坚持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一方面变相剥夺了第三方支付对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存管权利。

央行去年下发的《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

第三方支付公司想要突破转账支付限额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同时,第三方支付又不得不面临将跑马圈地而来的P2P资金存管大蛋糕拱手相让的命运。

未来,第三方支付公司要么选择收缩资金存管业务,要么与银行联手打造资金存管平台。无论如何选择,第三方支付的业绩一定会受到影响。

银行还是老大

在此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草莽期,不时听到银行叫屈的声音,“他们做得我做不得”云云。这次好了,银行不仅被给予了互联网金融资金存管的重任,还被鼓励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如此看来,银行的主营业务仍然由银行来主导,那么,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呢?也有银行的份儿。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得以强化。

老大也有老大的责任。《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对处于初创期的从业机构予以支持。”问题是,银行不干怎么办?

股权众筹或成新五板

比起网贷,股权众筹受宠更多。《指导意见》将股权众筹融资提升至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大战略中,视其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规定,股权众筹融资方应为小微企业,通过股权众筹融资中介机构向投资人如实披露企业的商业模式、经营管理、财务、资金使用等关键信息。而投资者要遵循小额投资的原则。

业内人士预计,伴随着相关监管法规的出台,股权众筹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预计达到千亿元人民币。世界银行预测,到2025年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众筹投资将达到960亿美元,中国有望达到460亿?500亿美元。其中,约70%至80%的融资额将是以股权众筹的方式实现。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此前曾提出,将股权众筹打造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新五板”。从《指导意见》起,这一目标将越来越接近。

越来越多的并购新故事

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对资本市场觊觎已久,但是苦于行业未能正名,往往只能按捺冲动。

如今,《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互联网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从业机构与创业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深度合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从业机构在主板、创业板等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篇10

一、当前基层央行“窗口指导”的现状和问题

(一)窗口指导未能完全对商业银行产生有效影响

据调查,2005年以来,人民银行县市分支机构先后根据上级行的政策精神,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支持经济建设指导意见、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和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指导意见,指导辖区金融机构向国家支持的重点产业倾斜信贷资金。但是,县域商业银行普遍反映是:县支行贷款集中上收,对中小企业贷款有严格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县域企业一般不符合投放的条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级行没有明确信贷政策规定无法投放。

(二)部分基层央行制订的货币政策窗口指导意见未能很好地结合地方实际

一是制订窗口指导意见不注重效果。目前,部分基层央行在制定辖区窗口指导意见时,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行下效,上面是怎样说的,下面就怎么讲,形成了传话筒。二是不注重事前调研,窗口指导意见缺乏操作性。部分基层央行制定实施的窗口指导意见前没有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只讲宏观政策层面,没有结合当地的经济金融实际情况,金融机构无法执行。

二、基层央行窗口指导职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窗口指导本身不具有强制性

窗口指导是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优点是比较灵活,节省费用。但因缺乏法律约束力,所以要发挥作用,中央银行必须在金融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声望和足够的控制信用的法律权利和手段。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的行长联席会议制度是窗口指导的特殊形式,另外还包括各种银企洽谈会、下发的指导意见等。目前基层人民银行普遍使用这些形式,但由于基层央行窗口指导能力较为软弱,客观上只是一种道义劝说,缺乏量化和硬性限制,约束力不强。因此,在基层央行的实际操作中,信贷窗口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

(二)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直接影响信贷窗口指导的效果

基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限上收、资金上存、贷款集中化趋势明显,直接制约了基层银行有效信贷供给,在满足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基层央行信贷倾斜政策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窗口指导意见以政府的名义下发,最终的结果不尽理想。一是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县市分支机构萎缩。二是信贷权限上收,片面强化风险管理,基层商业银行信贷功能萎缩。商业银行在普遍上收基层支行信贷权限的同时,要求基层支行明确一线信贷人员对新增贷款负有收贷收息的责任,基层商业银行普遍产生“多贷不如少贷”的消极思想和“惧贷”心理,从而影响了信贷的有效增长。三是信贷投向呈集中化趋势。各商业银行信贷策略普遍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同时向基础设施、消费信贷倾斜,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较少。

(三)窗口指导意见或办法的内容较空乏操作性不强

虽然部分基层央行的信贷指导意见能依据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相关促进经济增长和支持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向指引,但是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可行性,窗口指导仍停留在信贷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指导模式上,工作视野没有拓展到信贷创新、市场细分和信贷投向规划等方面,指导模式跟不上金融机构日益发展的变革形势。

三、探讨和思考

(一)探讨实施方式创新,提升窗口指导效果

一是建立警示和沟通制度,增加“窗口指导”约束力。一方面可将“窗口指导”与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相互融合,对金融机构经营中出现的苗头性、潜在性风险进行警示和体型,规劝其及时调整政策,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实施沟通型窗口指导方式,通过公开或提供人民银行方面决策的相关信息、制定政策所采取的程序、所使用的数据及考虑的因素,并就当前地方经济形势与金融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制订并公布更适合、更易于接受的最优政策和措施。二是窗口指导要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紧密协调,同步进行,增强窗口指导的强制力。窗口指导可与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相结合,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此为导向,促进辖内信贷结构的调整。

(二)科学规划信贷权限,转变传统经营管理理念

一是商业银行总行应适当向基层分支机构下放信贷权限。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贷款营销理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和金融服务力度,适应县域经济发展要求,改变信贷管理方面的“一刀切”的做法,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基层行贷款自。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在加强风险约束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信贷激励机制,促使基层行信贷人员努力开拓信贷市场,培养和发展黄金客户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和优质金融服务,使央行“窗口指导”落到实处。三是商业银行信贷策略取向应多元化。在确保信贷总量和效益合理均衡增长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信贷资金结构,统筹配置信贷资源,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自足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同时认真做好“三农”、就业、助学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