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意见

篇1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教学策略。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一)“学案导学”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专业化成长;能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指导上,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指导学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二)“学案导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学案编制的基本思路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的作用。

学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自主学习为先导,问题探究是关键,知识整理是重点,阅读思考是特色,巩固练习是着力点。

由于课型、学科不同,学案的环节也会存在着不同,提倡各备课组突出特色、彰显个性,每个学案包括的内容可以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规律总结、达标训练、体系拓展等。

主要设计流程:课前预习导读——课堂探究导学——知识应用导练——体系拓展导思。

(一)课前预习导读

此部分学案设计内容应包括课题名称、授课时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阅读提示、诊断补偿等。

此环节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学、思考、探究,对教材进行预习,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提出困惑,完成第一次教学。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堂探究导学

此部分学案设计内容应包括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规律总结、知识梳理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完成第二次教学。主要可采取如下组织形式:

1.学生自学式。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师生共研式。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讲授式。对学生通过自学或生生互动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给以必要的启发、点拨和指导并给出结论。

(三)知识应用导练

1.当堂进行分阶段达标训练,根据反馈情况,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

①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题目。

②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

③难度不可太大,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2.作业设置要结合学情、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分层次、有梯度地设计,注意基础达标、能力提升和拓展探究等层次性内容的落实,注意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和发挥部分学生的个性优势。本内容不一定在学案中体现,可反应在教师的备课本上。

(四)体系拓展导思

1.学案是公开的、透明的,老师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在课前可以看到,即便在课后仍然可以看到。可以根据此学案的要求、提示、安排,根据自己课堂上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把课堂学习继续下去。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延伸和拓展,学习方式得到改变。

2.分层设计与本节课有关的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问题,或知识的发散延伸、合作探究、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以便进一步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3.学案应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完成达标练习后及时反思本节学习状况,如主要方法、规律的总结,疑惑问题知识的整理和探究等,并独立构建章节、单元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学案”使用的基本要求

学案教学就是把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几个板块,根据老师事先编制好的学案,让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讨论学案中的问题,深入理解和认识本板块要学的内容;也可以进行实验或某个活动,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学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然后,由小组选出的代表展示交流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在经过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补充与矫正,老师适时点拨、总结升华,使全体学生掌握该板块的内容。

(一)“学案导学”要重视教师个性的发挥。学案模式不是固化的,不是不可更改的,不是不可超越的,它只能是一种基本遵循的方案,使用时应提倡科学求实,反对机械、僵化。我们要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要在基本模式下“百花齐放”。允许教师即时生成,灵活多样,在学案基础上生成自己的个性课堂。比如,新课的引入,研讨题的确定和使用,练习题使用的时机、数量,学案与其他教学辅助手段的结合等,这些都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的地方。

(二)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安排及学案内容继续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学案不等于教案,使用学案上课,教师还需精心备课。教师备课应结合学案,围绕学案,做适当的增补,重点思考怎样达成学案上的目标,怎样把学案上体现的知识、技能训练等方面自然流畅、合理地呈现出来,还要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集体备课的交流来缩小差距,减少个人失误。

(三)教师要提前安排学生预习“学案”,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重点,查询疑惑知识。上课前,教师必须适量分层抽查学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学情,更好的引导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将存在问题有效解决。使学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四)课堂上,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共用学案,还要组织好合作小组的合作学习,组织和调控好学生的展示。学案的使用可以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但必须对合作过程严加监控,以避免一些无意义的合作与讨论。同时,教师还要对学案从课前、课堂、课后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五)师生都要做好课后反思,建立学案反馈评价体系。下课后,学生要在学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内容。教师也应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再一次阅读理解补充学案内容,及时整理学案使用中的体会,填写教后记(或教学心得),力争使下一节教学更加高效和优化。并且,教师还应该把“学案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在教研组或备课组进行交流,定期形成反馈意见,为学案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

(六)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按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时段、不同课型适时调整,以适合教学实际需要。

四、“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制定方案,拟定计划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各教研组、学科组也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保证“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强化研究,求实创新

推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要重点加强五项研究。一要研究“学案导学”的思想内涵及实施策略,使教师尽快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确保“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二要研究学校实际,正确处理“学案导学”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整合创新,构建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三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集中攻关;四要研究集体备课的形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集体备课的内容、重点及形式发生变化,要积极开展对集体备课的研究,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五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标准、形式的改革,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业务考核实施办法,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三)强化管理,抓实过程

1.强化管理。学校主要领导和业务领导要对“学案导学”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进行工作总结,每学期要分学科将“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各项资料整理归档。

2.抓实过程。一是抓好二次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学案内容、修订教学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成竹在胸;二是抓好对学生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学案,熟悉“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重点掌握学案的预习、自学、互动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抓好过程性培训。定期组织教师互听、互评,上公开课、研讨课,研讨交流“学案导学”操作的方法步骤,推进“学案导学”的优化;四是抓好学案的使用。课前保证两检查:学校安排业务领导(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保证四到位: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学生研讨交流到位;师生互动到位;巩固训练到位。课后保证两反馈:教师的自我反馈要落实到教案上,学生的自我反馈要落实在学案上。

篇2

 

关键词:教学效果 大学学习特点 现状 改进意见

  大学学习的特点

      在大学时期,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自觉学习,由片面追求书本知识向发展综合素质转变。相比中学时期,大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学习的自主性

      进人到大学学习阶段,虽然也有老师讲课,但是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巩固的过程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要有很强的自觉性。另外,大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他们已经不满足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开始逐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大学生从一人学就有专业定向问题,专业与学科群的划分将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相关课程,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术报告等方式深人学习,将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和老师的科研项目等,锻炼动手能力。

大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由于大学学习具有以上一些特点,已不同于中学的传统教育,一些学生在进人大学学习后,没能充分了解这些变化,使自己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自律意识薄弱

    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学生除了完成课程的学习外,有更多的时间自我支配。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没有了中学时期的严加管教,一些学生自我放松严重,表现在正常作息时间不能保证,上课有缺席现象;听课不专心、在课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花费大量时间和朋友吃喝玩乐,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薄弱的自律意识,加之学习内容的加大和学习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学生在刚进人大学学习时就感觉到力不从心,更甚者从此自暴自弃,一撅不振。

.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进人大学之后,这种明确的目标没有了,面对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变得没有动力,没有更好地发展自我,个别学生甚至过起了浑浑噩噩的生活,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自己的大好年华。

.部分学生学习被动

    由于学生所学专业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已经选择了的,不可避免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所选专业不了解,进人到大学才发现不感兴趣;二是有些学生为了能进入到大学学习,服从了专业调剂,没能选择喜欢的专业。在大学期间换专业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大多数同学只能凑合着读,学习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也影响到学习效果。

改进课堂“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教

   .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或某类任务的主观判断,是个体自信心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处于一种人际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学习效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

  

建立一种以尊重、关怀和激励为特征的课堂人际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学生相信教师会利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设计最好的学习方法,帮助自己持续学习,以达到课程目标;比起个人学习目标,学生优先考虑按照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来进行学习;学生相信教师对于自己学业成就的评估。通过总结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学生,不管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如何,学习效果是相对较好的。

 由此可以得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认可和激励会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的双主性。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绝对主导者的角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权与发言权,除了以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考虑积极采用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把课堂管理模式转变为交互式的、自主的管理模式,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目的,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更好发挥。

    为此,教师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人手,改善教学效果:

    ()课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的特点、学习要求和学习安排,其中包括:每星期的课的内容,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每个时间段内必须完成的任务;课下需阅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实验或讨论安排、考试安排、评分标准等等。这样使课程内容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课中,教师在提纲掣领地对课程内容重点、难点进行讲授之外,要注重提出个人见解,并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适当减轻常规课外作业,可以考虑多增加一些随堂练习,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另外,教师应创造性地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课后,除了常规的课后练习之外,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撰写报告和论文,达到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定期与学生交流,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教学过程。

.加强学习指导,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学习理论家主张把自主学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和学习的社会性等八个维度来加以界定,当学生在上述八个维度上均能由自己做出选择或控制,其学习一般就被认为是自主的。

篇3

1 和颜悦色的启发

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任何一个学生不会发怒,不会发牢骚,总是充满自然从容可亲的和颜,充满慈祥温和热情的悦色,在讲析辅导或点拨中带着好的教态、知识、技巧、智慧。创新伴随着45分钟送给每位同学。从而收到启而有发、发而有散、散而有神的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就采用了温和而巧妙的提问启发。一节课内完成了选材典型、表达多样、结构鲜明、中心突出的理解分析任务,凭学生的想象,他们自发增补了许多“当……时候”而感到“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检测十分满意。实践证明:教师给学生和颜悦色的启发,可使学生思维的火焰更旺,可照亮他们奋争创新的航向,同时受到他们的敬重和爱戴,收到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其文的效果。

2 悦耳动听的点拨

一个合格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会板着面孔,不会照本宣科,也无须要求学生军营式铁的纪律,正襟危坐,而是十分注重研读学生生理、心理、智商、情商等状况,从而采用生动的点批,形象的拨引,协助他们排除“顽石”。而其秘决则为语言的节奏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说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悦耳动听的语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这种悦耳动听的美的语言,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凭声音点拨思维秘决,及远而又切近,是悦耳动听的点拨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感觉听课不是压抑,而是一种久渴而饮甘霖的享受。

3 妙手抚春的校正

学生理解有错,不用责备,学生接受有误,不用轻蔑;学生审题答题有出入,也不训斥,这是否放任?不!得讲究方式,讲究艺术。应先叫他们反思再审,或独立或互议修正,整理错题,写“病历分析”。其间,教师巧妙凸现诊断艺术,校正艺术,为学生指疑、拨向、搭桥、理路;比起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听,教师说学生改好若干倍。在课堂上有分心走神,做小动作,摆龙门阵等,不动声色而慈祥地注视可以校正,边点拨边用手轻拍肩抚头以示注意,靠近身旁点引或稍作停留,以示老师知晓,抽答问题,讲段小幽默或巧设漫画配合,收回极少数人注意力……均称妙手般抚春,比起训斥体罚自然要好。

4 刚柔相济的激励

从事教育教学,尤其是在课堂上要结合仪态、知识、能力、认知。一味强硬会出现对抗性沉默的逆反心理;一味温柔也会出现可学可不学的随意态度。因此处理细节,要依据性质,采用刚柔相济的办法激励不同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自觉性、竞争力,发掘其创新潜能,培养创新人格,哪怕是学生做错了事,做错题,违反校规班规,差生常遭轻视、训斥。作为有良知的教师得温和点,温柔些,科学的艺术的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明确厉害,找出激励更改的措施与方法,同时在他们种种言行心理寻觅闪光点。一个班优生常被亲睐,表扬,家长老师喜爱,如果没掌握好度会产生骄傲情绪,甚至宠坏。有点子有艺术的教师,设置“钉子”让其碰撞,磨练意志,刚强的方法让他们尝尝,控制一下膨胀的心态,激励他们的竞争,何尝又不可以呢。

5 设身处地的假设

篇4

一、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生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例如在公开课《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学校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小李和小王获得了一等奖,学校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奖励他们,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学生意见很统一,要求每人150元,即平均分。接着我又出示:在同期举行的作文比赛中,小丁获得了一等奖,小陈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这时又怎样分呢?你能帮校长这个忙么?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等级来分,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探究的问题:按比例分配,接着学生很自然地就如何按比例分配进行了尝试。

由于这道题是师生共同探讨建构的,所以学生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了如指掌,很快掌握了这类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

二、独立探究

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在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后(探究问题:在同期举行的作文比赛中,小丁获得了一等奖,小陈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这时又怎样分呢?如果按3:2进行分,两人各得多少元?),我不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的方法。学生得出了很多方法:①用“份数”的思路考虑:300÷(3+2)=60(元),60×3=180(元),60×2=120(元);②用“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思路考虑:300÷(1+)=180(元),300-180=120(元);③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思路考虑:3+2=5,300×=120(元),300×=180(元)等。

三、合作交流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例如,在教学《通分》一节时,我让学生比较与的大小,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比较方法:有的学生运用线段图比较长短;有的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有的把与的分子化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比较方法进行比较;还有的把与的分母化成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这时我就让小组就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学习互补,最后学生得出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很实用,也很简单,这实际上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分。

四、实践运用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结构固定、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为此,我在设计练习时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分数简便运算》时,在基本练习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分配率的简便计算,我设计以下一些练习:①7×+4×②81×-③2003×。通过这样一些结构不相同、开放性的练习,学生对于分数乘法分配率的运用能很好的掌握,且记忆较深。

五、评价体验

篇5

一、备课方面

1.要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备课理念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的互动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所以教师备课时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有效的创造性活动,确保上课时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课堂。首先要努力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从教态、语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高高在上的这种不对等的地位,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其次,要熟练地驾驭课堂。教师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的转变,实际上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就是导演”,导演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做到“引”“发”“疏”“导”步步到位。“把握火候,适时收发”。再次,要相信学生。坚信“他们能听懂,他们能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自信,他们才能毫无顾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要设计好适合学生的导学案,实施“学案教学”

新课程的理念中提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而“学案”则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教给学生如何学习,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让学生通过学案尝试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联想、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关于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为中心,通过发现、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问题式教学的关键是问题设置的是否恰当。在设置问题时应: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意识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讲“二分法”时可做竞猜价格游戏等。

(3)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挑战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享受和领略学习取得成功的乐趣。

(4)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2.关于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似乎是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就拿来探究是不合适的。但也不能一味不合作,在藏族班,学生基础较差,合作探究困难,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老师索性不探究,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探究意识,也没了探究兴趣。所以必须合理探究,科学探究。我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分组时注意小组学生合理分配

各学习小组要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以四人为宜,全班若干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组长轮流当或竞选。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等。需要时,调整小组的座位,更换各成员角色。

(2)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教师不能在学生积极性正浓时中断讨论,这样会严重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学生探究时老师不能游离学生之外或在旁边等待,一定要深入小组中,及时适时点拨、暗示、引导,防止学生开小差,保证探究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01.

[2]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7.

[3]陈旋辉.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问题的研究.高中数学教与学,2008(11).

篇6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英语;阅读;课堂

为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英语阅读目标充满学习信心和激情,保证每位学生能够持续、稳定进步。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以分层教学法构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重点探究。

一、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构建初中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内涵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初中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导致初中生失去英语阅读学习兴趣,降低英语阅读学习效率。分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初中生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方法,要求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基础能力为分层标准,然后制定不同层次的科学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

在分层教学模式实施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积极、尽全力的去完成教师分配的阅读任务,且时常出现超水平完成作业,这不仅巩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知识,同时提高了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水平,深入激发初中生学习潜力。同时教师适当引导帮助各层次学生向更高层次过渡、进步,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心情,激发初中生主动学习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整体进步的目的。

二、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构建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让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达到面对全体学生,调动每位初中生英语阅读学习兴趣,提高所有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同时也为了快速跟进当今英语阅读教学形势和要求,从而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性意义。

一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其不同接受能力及基础知识差异进行科学分层

分层教学模式实施前提,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英语基础知识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特点,不可带有偏见的将学生按成绩高低分为不同等级,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抵触心理,不能达到分层教学模式的理想教学效果。

例如:第一层主要是学习能力较高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要求其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能够读懂除教材外较难的文章内容,同时相互间能够进行流畅对话;第二层主要针对能力、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其具备良好阅读英文文章能力,在教师帮助下可以熟练运用教材文章,读懂跟教材难度一致的课外文章,第三层主要针对学习能力差对英语阅读学习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培养该层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决心和信心,在教师帮助下,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英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二合理制定相应层次教学措施,有利于巩固初中生英语阅读学习能力

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问题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突破自己。根据教材内容,设定相应层次的课后作业,提出相应的课堂问题;同时改变单项灌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通过分层教学模式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亲密度,更有利于相互交流,学习。

例如:针对第三层学生:Which word is strange for you in this passage?让学生主动找出文章生词,翻译文章大意;第二层学生:What does the passage talk about?What is the main idea?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程度;第一层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in character?Can you retell the story?主要检查学生文章理解度,文章结构脉络是否清晰,培养其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带动每位学生学习课堂英语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进步、求知欲。

三合理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课外资料阅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学习兴趣是分层教学模式中一项重要教学方法。由于每位学生水平不同,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严格控制其科学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

例如:选取某报中属于当下热门话题的文章,由浅入深的向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阅读问题要求。对于第三层学生,要求其能够流畅阅读文章,了解大意即可;第二层学生,在熟练阅读文章基础上要求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第一层学生,严格要求其背诵文章精华部分,鼓励学生尝试性讲解文章内涵,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对热点新闻的探讨,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锻炼其思维能力,建立正确认知树立正确价值观,同时也增加了分层教学模式的有趣性。

三、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构建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意义

初中英语阅读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既能使第三、第二层学生对阅读课充满信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各项活动,努力达到基本教学要求,又能使第一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达到深刻领会、熟练运用、融会贯通的程度,大大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导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总之,分层教学模式构建初中生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帮助不同层次初中生培养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初中生阅读综合能力,同时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有效频繁的合作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改革背景

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关键都在于教师,这就为现在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极为严肃的课题。培养未来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要在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方面狠下功夫,以求实现教学与培养师范生良好素质的目标。但在过去及至现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中一门很重要的课,即公共专业基础课教育学,其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和未来教师职业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没有能很好地体现课程设置的价值,客观上影响了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质量。导致高等师范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很多,诸如教材体系不够完善,教育理论不够科学,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学生对学科学习态度不端正及重视不够等,而其中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长期以来的讲授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那种灌输性的,单调乏味,缺乏应用性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损害了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改革教学,改变现状,就应该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整体改革思想指导下,重点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通过近几年在公共教育学教学当中,应用课堂试验教学法,对改革高等师范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有积极意义。

所谓课堂试验教学法,就是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讲台,充任教师,利用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把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传授给本班同学,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教学方式改革的具体实施

1.制订实施计划,做好试教准备

学期和课程在刚开始时,在课堂上向学生说明教育学课开展试验教学法的意图、要求、意义及具体过程安排等,使学生对课堂试验教学法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有思想准备。为确保课堂试验教学法的现实可行,事前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以获得多数学生的支持。高师公共教育学一般是在全校所有系部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在实行课堂试验教学法之前,能选取一个班级或一个小组作为试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然后再在全校各系部教育学教学中推广。

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讲课学生

课堂试验教学法中的教学内容,原则上要考虑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教学,因此宜选择那些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强的章节内容,不宜选用理论性强、内容深度和难度大的知识,如教育学课程中的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美育两章内容,前者就不适宜让学生来讲课,而后者则适宜,内容浅、实践性强、易联系实际及个人经验来讲。选择讲课学生,一般在试验教学法开始进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素质较高的学生作为开端,以树立榜样,给其他同学起示范作用,带动同学积极参与,勇于上台讲课。老师事先要细心观察,多了解学生,把自信心强、思维敏捷、口语流畅、板书较好、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或者有教学经验的学生选取出来。这样的学生作为第一个讲课者,成功率高,示范作用大。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讲课学生,在学期开始时,就应根据教学时数、课程内容、学生人数等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具体到每次的课堂试验教学教师应在上一教学单元结束时,提前将讲课的内容布置给已选定的学生,每人每次讲课时间一般为10分钟,一个教学单位可选3~4人进行讲课。具体的讲课人数和讲课时间选定以最大限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一次讲课机会为标准。

3.指导讲课学生备课

学生在接受讲课内容和任务后,要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撰写详细教案,完全按完整教案格式撰写教案。教师要对学生备课情况和教案进行仔细严格的审查、修改和完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具体指导和协助学生写好教案,组织设计好课堂教学。学生在正式讲课前,要在教师和个别有经验的同学面前试讲,教师和同学要对试讲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并给试讲同学指明改正。

4.组织学生讲课

在各项准备都已充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进程和课时,组织已选定试验教学讲课学生按顺序依次登台,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授课。教师和其他同学一样坐在台下,除认真听讲,做好听课记录以外,同时还要随时进行指导,如维持纪律,处理学生紧张等因素出现的偶发事件,调节课堂气氛,掌握每个学生的讲课时限等,以确保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任务。

5.进行教学评价和总结

在试验教学法开始前,教师临时组成由任课教师和学生5~6人的评议小组,对每位讲课学生课堂教学分指标项目进行现场打分,得出平均分后,作为学生讲课的平时成绩,记入总评成绩。教师在评分后进行总结和讲评,首先要整体评价,以肯定鼓励为主,然后具体分析教学的各方面及过程,同时还要重点评价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教师总结的过程一方面是对讲课学生的教学本身进行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对试验教学的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简要讲授,尤其要补充和更正讲课学生讲授过程中表达和理解不充分或不当的部分,通过评议和总结,使讲课学生和其他同学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应用课堂试验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1.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但在传统的教学当中,特别是在高等师范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当中,一向都是教师唱主角的独角戏,一言堂和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无选择地接受,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因而无法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从体现。应用试验教学法进行公共教育学教学,较好地纠正和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消极被动性,从而充分实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例如,试验教学过程中的备课就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学生为了上好课,写好教案,会认真刻苦地钻研和理解教材内容,自学查阅参考资料,遇到疑难还会主动请教同学和教师,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的过程,也是其主体地位和作用发挥的过程。表面上看,教师主导作用被忽视和削弱,实际上,老师主导作用仍然存在且作用更大,它表现了整个试验教学过程都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因此可以说,试验教学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

在传统的高师教学中,公共课教师与学生除了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外,其他交往很少,师生关系显得比较疏远和冷漠,加之教学形式的刻板,教学内容的枯燥,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逐渐产生厌倦,学习变成了负担,久而久之,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教与学双方的情感疏离与对立。通过课堂试验教学法,可以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相互理解,密切师生情感,培养师生间真挚的友情,使师生关系得到加强。例如,为了使学生讲好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备课,学生有问题要请教教师,师生一起共同进行教学研讨,而且不自觉地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当学生进行讲课后,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及劳动有了比较具体的感性认识,因而更加理解、尊重和热爱教师职业,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进一步加深,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而且使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起来。

3.促进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结合

现行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其内容偏重理论,比较抽象和概括,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为了试验教学,学生在备课时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比较准确流利地讲授。这要求参加讲课的学生要在课外阅读大量相关的辅助资料。同时,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和形象,还要求充实必要的教育学案例和实例,并利用计算机制作教育学多媒体课件。所以学生在备课时,需要经常在课外阅读各种教育类杂志报纸和书籍,并有意识地做些调查,收集积累资料,整理和处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加强了理论修养,还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

4.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高师学生就是未来的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学知识及理论和教学能力,是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但是由于办学思想和定位等方面的问题,有相当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有些高师毕业生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但缺乏必要的师范素质,难以胜任实际教学工作。例如,有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消除课堂上的惊慌情绪,缺乏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如果不寻找机会让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师范素质和能力,就难以使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教师。进行课堂试验教学法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教育学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其他师范素质,乃至培养学生的师范精神与理想。

篇8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1 引言

大学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阵地,课堂教学质量好坏,事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总体教育质量;如何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理论界对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雷学文[1]研究了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特性,对影响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对策。柴志贤、邱风[2]以杭州部分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为研究样本,较系统地分析了高校本科教学中若干要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的教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责任心以及科研水平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教师的性别、教学班级的大小等对教学效果无显著影响。孙芳丽[3]通过对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因素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课堂教学情况调查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设计“影响大学课堂教学因素调查问卷”;对A大学在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进一步分析找出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对策建议。

2 课堂教学调查指标体系构建与调查问卷设计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满意度,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学生和学校,相应地,本文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课堂教学调查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教师素质——责任感、个性特点、阅历、职称、仪表、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授课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情况、课堂氛围

学生素质——学习态度、接受能力、课堂配合度

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室条件

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估、考试、教学监督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本文运用头脑风暴法、专家意见法设计了并修改完善了“影响大学课堂教学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由32个问题组成,涵盖课堂教学调查指标体系所涉及的5个一级指标及20个二级指标。

3 课堂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3.1 课堂调查的实施。

以A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管工学院、机械学院、建工学院的大二、大三和大四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66份,回收率达91.5%;有效问卷3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信度检验。采用折半信度法进行信度检验,将统计出来的问卷按奇偶项分成A、B两组,每组180份问卷,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汇总综合表,用SPSS17.0软件对A、B两组数据的相关性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最低的相关度为88.88%,最高的为98.1%,信度较高。

效度检验,运用专家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请从事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资深老师和研究人员对问卷内容的合理性、调查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的科学性做出评价,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正,保证了调查的效度。

3.2 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明,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尚可,其中,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只占10%,基本满意的占55%;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相对重要性的看法,有51.7%的学生认为课后自学比课堂教学更重要,仅有13.3%的人认为课堂教学更为重要。在涉及教师、学生、学校三个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师工作态度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尤为突出的是教学过程、师资力量和教学态度(作为备选影响因素,分别有64.4%、65.6%和71.1%的学生选择)等教师因素。

学生对任课教师素质的满意度并不高(选择“较好”的占47.2%,而选择“好”的仅占10.0%)。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的责任感、个性特征、阅历和职称是学生最为看重的教师素质,总体上看,学生认为高校教师责任感不强、教师缺乏个性特征。学生逃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反应学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的满意状况。调查中,有56.7%的学生“经常”或“有时”逃课,逃课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比较沉闷以及课堂收获不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认可师生间的良好交流对学习是有利的,但师生间的交流却并不频繁;师生间缺乏交流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主动性,仅有7.2%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教学设施及教室条件调查中,48.9%的学生认为教学条件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88.9%的学生表示教师条件需要改善。

在教学管理方面,半数学生认为专业课和公共课同样重要,有43.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不能满足需要;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并没有起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篇9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策略 理念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历史教学从原本的应试教育模式逐渐转变到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上。人们一直将数学、语文、英语称为三大主科,而历史教育一直饱受歧视,由于历史知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一背便可”,因此初中历史教育仅仅局限于“背诵”单一的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因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而大为受挫。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历来重视历史,即使在今天,重视历史教育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

知识结构可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大部分,历史是一门线索性很强的学科,在编写时要明确所学内容的线索,对学生的学有帮助。编写时往往以填空形式出现,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理解所学内容的知识线索。

基础知识是历史课学习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的构成、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首先按课本对知识表述的顺序、知识结构的构成、教师授课的意图把各节内容的知识构成、基本知识点、教师的设问、印证的材料打印出来。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有效教学

创造自由质疑的课堂环境。适宜的课堂氛围会给学生和谐、积极的感觉,促使学生情绪高昂、呈现最佳的思维状态。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允许学生有疑问就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考、理解历史。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实现有效教学。这些问题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回答,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习方法的传授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内容。如在学习哪些欧洲国家不是北约和华约组织成员时,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噢,瑞瑞请给男孩一点爱!”其中的“噢”代表“奥地利”,“瑞瑞”代表“瑞典”和“瑞士”,“男孩”代表“南斯拉夫”,“爱”代表“爱尔兰”。短短一句话,学生既记住了要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掌握了记忆的方法。同时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题型。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是课下作业。

四、促进自主学习,实施有效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自主学习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资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会限定在某种僵化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复合式思维,需要广阔、全面、客观、辨证、变化、发展的视野,尤其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思维水平的检验。学习历史就如学习数学,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六、系统化历史知识,实施有效教学

系统化历史知识对增强历史复习效果有重要作用。初中历史知识如果只是零碎地记忆,则很难增强学习效果,只有把历史知识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中,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才能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系统化历史知识要全面了解历史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因此,需要师生相互配合,联系前后的历史知识,使之系统化。“横”的方面要把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比如,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可以总结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革命、意大利统一战争、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战争、俄国二月革命等。“纵”的方面可以把每个事件的前后都联系起来,比如,可以用中国近代史作为一条纵线,串联历史知识,理清历史线索。

七、巧妙提问,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1.抽签提问的尝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教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记入平时成绩。

2.多给出思考题,不否定学生。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并且愿意和大家讨论交流,这样会事半功倍。比如讲清朝入关的问题,当康熙统治天下的时候,政治清明,百姓安居,而明朝遗臣却因为统治者非汉人而殊死抵抗,策划谋反,问学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关系到很多东西,如文化、民族、政治等,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在历史课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八、有效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篇10

一、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当采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并以此结论为依据计划性、策略性地调整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期能够符合教育的最根本目的。而教育的目的则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迁而不断重新定位和深化解释。因而,教育理念的变迁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取向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取向应当是植根于教育理念的内核思想之上,并随着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兴起之前,教育界所奉行的是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对于行为的外在刺激而使得被刺激对象的行为符合预期。但是行为主义的教学理念忽视了作为被调整对象的行为主体对于外在刺激的内在反应,因而显得僵化和滞后。在此教育理念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典型特点就是价值取向过于单一而无法真正发挥其规范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和促进教育发展的基础作用。就笔者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经验来看,仍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以分数、等级等单一刻板的价值取向来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情形。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强调受教育者的内在认知的能力,因而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来说,也应当将其纳入到评价的价值取向中去。笔者的具体经验就是并不以分数、等级等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将其作为最终评价结果的一类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加入更多的来自学生的主观评价。这样一来,不仅有了量化的标准也有了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定性评价的标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证明了单一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最终效果上远不如融合了多元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实现也有赖于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的进一步多元化。

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当采用多样化的主体

既然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也就意味着对于其的评价应当是多方面和多标准的。而特定的人群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很难实现多样化,这就要求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多样化的。以笔者自身进行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实际经验来看,目前教学评价的主体呈现出形式化的特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考核教师的业绩从而决定教师的晋升,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评价中作为学校领导一方的评价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而忽视了其他方比如同专业教师、授课教师自身、以及学生方面的评价。这其实也是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未能有效施展开来所致的。因为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的正是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外部性调整,其主要实施方式不过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强加以外部性的刺激,以使其符合预期的效果,而校领导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自然具有相应的权威形象。但是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再提倡仅仅以外部强化刺激调整对象行为,而是应当主动发动对象自身的内省能力和认知能力,形成刺激――反应――认知――调整的循环链条。而想要够激发教师的内在认知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使得课堂教学符合教育的基本目的,就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主体。首先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在北美和西欧国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对于教师的自我评价是非常普遍并相当重视的。其次是同专业教师的评价。作为英语专业的老师,其专业水平是很难由其他专业的领导或者尚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进行完整评价的,而同专业的教师则可以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对授课教师的具体专业水平进行相当细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基础。最后应当是来自学生的评价,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强调的就是发挥受教育对象的主动学习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其所教授的知识本身固然是重要的一个评价因素,然而其教授知识的水平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方面。引入学生对教师进行积极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可以对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进行有效衡量,更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提供有效地判断依据。

三、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当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对象自身的内在认知能力,并且应当采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样化的评价主体,然而这一切都依然只是外在的调整手段,倘若仅仅止步于此则不能真正贯彻建构主义关于强调主体自身内省和认知方面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对教师的引导作用。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仅仅从外部的客观行为刺激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忽略了教师自身主动进行调整的可能;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则强调发挥教师自身主动适应教育的核心要求的能力,以引导而非强制的方式,让教师自发自觉地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了这一过程的持续性。其次应当尊重教师自身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笔者的实际经验是通过在评价前的评价方案的制定中,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广泛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评价过程中的各种标准内化于被评价教师的内心并表现于其教学行为当中,从而使评价工作由始至终与预期的目的相吻合。最后要保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对英语课堂教学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无异于掩杀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表现,而这也最终会损害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英语课堂的教学评价应当是在新型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采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并在评价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对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使教学评价真正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元认知的发展与主体教育[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1993 年版.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