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

篇1

[关键词] 高职高专教育;基层;需求;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122-03

How to adapt for the need of the basic medical in the higher occupation and senior specialized pharmacy education

LIU Bing, HOU Feiyan, CAI Xiaohua

Huaihua Medical College, Hunan Province, Huaihua 418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tensity of employment and the urgent demand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basic medical, there are some problem how college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provide some suggests pharmacy education as exemple on present education model, diathesis educ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employment.

[Key words] The higher occupation and senior specialized education; Bottom-level; Requirement;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为了提高药学专业教育的综合素质,笔者分析了药学专业现在的教学体系及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现将具体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改变药学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

1.1 改变教学体系

现有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三部分。而实践教学体系则强调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实践与实际工作非常密切。我国现阶段的许多院系、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往往缺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还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这是个根本性的体制缺陷,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在校时虽然完成了规定的学科学习,但却没能学到社会实践所急需的职业技能,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还得重新起步,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因此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1.1 从课程设置入手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特征,重点确立“适用型”人才培养。3年的大专课程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共计30余门课,而实际在校期间只有4个学期,真正地要学好该专业就得进行课程的筛选和优化,把高新技术重点化,根据市场需求做相应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以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实践要点理论化,把理论实践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参加模拟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药品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细致化、标准化、具体化、规范化,把“工作经验”理论化,把社会知识浓缩进课堂,提高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药物分析实验和实践中,可以结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实施细则对药品检验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和标准化:如滴定溶液的配置、定量玻璃仪器的校正、精密仪器的使用等要结合《GMP》标准操作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生的二次培训时间。在药剂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制备工艺和技术要求来模拟生产现场,了解药物制剂的规范化程序。在药物化学实验中结合药品生产的合成路线了解生产工艺和标准操作规程。为了满足科技的发展和需求,要把先进的检验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就能按需所取。所以,教育的重点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1.1.2 从师资队伍入手国外的大学院校师资队伍实行的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老师在已退休的企业家中物色;三分之一的老师从现职的企业家中聘任;三分之一的老师则是大学的专业师资。这样特色鲜明的师资结构,自然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具备了名副其实的职前准备。由于不同的师资所具有的各自社会职业背景和相关资源的拥有及影响力,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能够更紧密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及良性互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而我国现在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普遍都是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但大都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教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自然单一,过去的满堂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被社会发展和需求所接受。只有我们的专业教师把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高密度地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受时代欢迎的学生精英。所以,建议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能够深入社会基层,掌握各领域的一线技术要求和标准后再上讲台。

1.2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药学与医学的分离,致使药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医疗需求脱节。现在不同层次的药学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专业设置基本相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1]。以“执业药师”为例,执业药师现在承担着集药学、医学、法律、交流与沟通等综合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员,由于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为中心进行的单纯知识、技术的教育,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如《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使得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学生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用药评价、对药物不良信息、对人文精神等普遍缺乏统一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又与医学、环境等社会问题相互关联。因此药学教育该如何把“药学-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作用,是所有药学教育者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对当代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药学专业的教育观念应逐渐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和服务意识为主导,以便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药学领域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高等药学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具有综台素质、夯实基础、创新思维的药学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整个学校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与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医学与临床药学课程的比例,增加药学交流、药学伦理等人文综合课程;进行学校与实践机构的联合,增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师资中引进实践领域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工作意识[2],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教育要加强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衔接,将巨大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以前偏重于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转换为以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将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模块:药学服务型模块、药品生产和经营型模块、药学科研型模块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形式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区分教学重点,细化功能区域,打破以前的大海捞针形式,避免学生学而不精、广而不细的局面,有针对性地去适应社会的点需求,有目标性地去谋求学生的个发展。所以,专科教育要“专而精”,不能让学生只懂皮毛,不知精髓。

2 提高药学专业综合素质教育

2.1 着重开展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为消灭贫困、消灭偏狭做出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一要广泛地学习人文和专业知识,以渊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可知识并不等于素质,但可通过内练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多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多采集成功人士的经验,多动脑筋深入基层了解问题,从每天的一言一行出发,把学习、生活有利地结合起来,提高阅历资源,把良好习气培养出来,提高自身修养魅力。 学习期间不仅要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与之交流和碰撞,才能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第二要走出固定的学习模式,多方位掌握人生技能,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体会做人和做事的准则,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一个高素质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药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超群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精神。所以只有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药学服务的水平,药学人员才能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医疗综合信息[3],才能满足医疗水平发展的需要。

2.2 做好基层医疗需求的就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和发展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个性, 以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还要以基层社会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解决基层单位的迫切问题,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为消灭城乡差距,消灭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分而培养技术骨干。

合理的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还应把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的同时认识和了解所生存的空间,把有限的课程设置跟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就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与国家的新农政策结合起来,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缺少状况结合起来,把自己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根据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和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更需要有一批具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队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课程,让学生确确实实能够成为下得去,用得着的实用性人才[4]。目前基层的需要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走入基层,服务基层是大势发展所趋,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3 建议

3.1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方向

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而基层、民营企业就业岗位虚位以待,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哪儿?第一是扩招导致毕业生供给量大于社会需求量;第二是大学生就业地点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实有着广阔的就业场所,因此大学生就业出现地区不均衡,导致这些地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三是专业不对口,部分毕业生无法从事喜欢的工作,也可能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家待业或者不适应现有工作岗位而导致失业[5]。在现有的民营企业、基层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但目前的毕业学生大都不愿选择这样的单位,致使二者矛盾突出:学生就业困难,单位专业人员稀缺。这就需要国家的就业倾斜政策和当今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才能使社会和谐、均衡地发展。所以我国的专业教育亟待改革,要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放宽就业范围,拓展就业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就业奉献准备。学生只有不断拉近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形成就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良性、密切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就业难的状况。

《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卫生队伍中,应有30%以上的人员从事社区卫生工作。按照这个纲要,大学生毕业走向基层是将来就业方向。在当前,也是尽快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措施。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都不愿意去基层。因此,现在基层的大学生数微乎其微。因此,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去基层的重要措施。也是下基层人员应当得到的待遇。我国一直有政策倾斜的办法。在人才下基层方面,更应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6]。

3.2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民营企业和基层医疗有着巨大的就业空间,在校期间要教育毕业生做好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到公有制单位是就业, 到民营企业、在基层同样是就业。目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就业环境广阔,就业单位急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各大学做好学生的就业观念的转变,正确引导毕业生求职择业要与社会接轨, 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降低和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端正就业理念, 改变就业心态, 确保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浙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曾经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过,“全国4 300万个企业,民营企业占92%以上;全国就业人口7.79亿。国有企业安排就业人口6 300万。91.8%都是民营企业承担的。”民营企业在当今就业问题上承担着主力军,但国企实际上是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们的就业首选目标,这无疑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要求毕业学生求职时要有充当普通劳动者的心态[7]。

基层医疗同样急缺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每年的学生求职目标中,几乎没有学生填报这些志愿。即使有填报的学生也会觉得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得已而去的,其实对于这些专科学生来说,基层需要是最好的选择方向。因为自己的专业层次不是很高,学到的知识不是很精,这就需要一个宽大的环境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需要艰苦的磨砺才能不断更新自己。所以大学毕业时要做好走向民企、走向基层的思想准备,要有奉献精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所以,民企和基层是目前大学生的广阔就业市场,也是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欣.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53.

[2]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76-1678.

[3]聂广桥.论医学专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论坛,2010(9):76-77.

[4]雷英杰,丁玫雷.引导药学专业本科生尽早树立执业药师意识[J].中国执业药师,2010(7):46-48.

[5]孙淑军,傅书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J].药学教育,2010,26(3):60-63.

[6]沃中东,金凤云.对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技术水平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4):280-281.

篇2

本院于2009年开始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的内容有专升本、专接本、网络教育、函授大专等,合作的院校有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和扬州大学等国内知名本科院校,合作的专业有建筑工程、化学工程、机电一体化、工商管理、工业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机械制造等多个专业,遍布本院各个院系,同时还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的工作。学院在继续教育工作方面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2.满意度调查的对象

本次研究以本院继续教育在读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的学生类型包括专升本学生、专接本学生、网络教育学生以及函授的学生,因此在进行抽样调查时根据各个类型学生人数的不同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取得全面的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数据。

3.调查问卷的内容

3.1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的收集

学生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的程度、继续教育的类型等信息,通过这些基本信息的收集有助于了解不同的学习层次的学生对继续教育的不同要求,更能客观的分析学生对继续教育的满意度。

3.2继续教育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指标

本文从继续教育服务和学生的特点、继续教育服务过程中教学、培训和管理时所具备的相关的必备条件和服务态度等各个要素出发,构建了从数据的可靠性、调查时学生的响应程度、继续教育完成的保障性、学生可得到的学习资源的有效性和后勤保障的人文关怀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下面又列出一些子项目进行分析调查,保证调查内容的全面性,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4.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研究采取发放问卷调查、面对面交流、电子邮件等各种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试卷500份,收回482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3.6%,回收率较高。回收试卷后对回收的试卷进行了整理分析。

4.1数据可靠性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均为本校学生,在这方面每个学生配合良好,对于调查问卷几乎全部进行了认真填写,数据可靠。

4.2个性特征对满意度评价的影响

4.2.1性别对于满意度的影响

调查结束后,对468份试卷进行了性别统计及满意度的分析,发现女生的满意度略高于男生,但总体差别不大。

4.2.2年龄、学费对于满意度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年龄越大,学费越贵满意度越高,年龄越小满意度越低,经过分析发现年龄越大越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越认真学习;学费越高越珍惜自己的钱,学习越认真。

4.2.3学生类型对满意度的影响

为了调查学生类型对满意度的影响,在抽样时专门从不同的学生类型中抽取,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技能培训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专接本,满意度最低的是网络教育。通过分析原因发现,技能培训满意度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上课时间比较集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时间较多,交流较多,并且参与技能培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学习效果较好。网络教育满意度差的原因在于学生自己网络学习,学习时间较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交流,而且网络教育学生不是在校学习,对学校没有任何的感觉,感觉不到相关的关怀,也几乎没有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造成的,所以满意度较低。

4.3学习资源对满意度的影响

学习资源包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的教学资料、教师的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这方面比较满意,总的认为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比较完整、教学计划安排得当、教师备课比较充分、教师均比较认真负责,总体满意度较好。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学生对继续教育基本满意

在对本院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过程中,本院继续教育学生对本院的继续教育基本满意。但是在进行调查时,由于不同的学历、不同的学习层次、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对教育的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2)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资源齐全

通过调查发现本院继续教育方面的学习资源,不管是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还是相应的教案、课件、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均比较齐全。

5.2建议

(1)问卷调查设计方面

由于个人本人能力有限,在问卷调查设计方面考虑不是很完善,在个别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周全,以后会继续改善。

(2)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性方面

继续教育的学生希望能够享受到与全日制学生相同的待遇,也希望能够利用和全日制学生相同的学习资源,希望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可以进入到图书馆去借书、去下载相应的电子资源,也希望利用学校的试验室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试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人文关怀方面

篇3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一、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日益重视

编辑出版队伍一直存在“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水平还比较低,虽然不断有学者呼吁明确和提升出版学的学科定位[1],但实际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如何提高在职编辑出版人员的素质,培养具有全面知识储备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个很大的问题。

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非常重视,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逐渐走上正轨。

(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规范化

为推进继续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新闻出版总署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把每年参加72学时继续教育作为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的前提条件。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填补了继续教育的制度空白,使得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初步走上了制度化道路。

(三)培训方式渐趋灵活,内容不断贴近时代

进入21世纪后,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编辑出版行业走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前列,更能深刻感受到新技术的巨大冲击。目前各类培训采取传统培训班与远程教育等教学方式,并根据时代要求增加了新的培训内容。

(四)继续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近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已经发生了战略性转型,由补充型转向了主体型、由传统型转向了现代型、由低端型转向了高端型。[2]编辑出版继续教育自1994年以来的发展也遵循了这一历史规律,在行业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二、目前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带有一定的短期行为色彩和功利性,缺乏长远规划

相当多的编辑出版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时要求,完成续展登记,而不重视获取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出版单位则认为继续教育是编辑出版人员的个人事务,没有将编辑出版人员的继续教育看做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必由之路,甚至对人员脱产培训和代员工缴纳不菲的培训费用心存抵触。主办单位对继续教育也持完成培训任务的态度而已,对编辑出版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为编辑出版服务的大局意识不强。

(二)课程缺乏针对性,形式比较单一,对编辑出版人员的吸引力不足

编辑出版人员组织构架复杂,编辑出版人员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层次、人生阅历、工作状况差异很大。将编辑出版人员不加区分地全部安排到一个班次,学习同样的内容,会影响编辑出版人员的学习效果。

目前,几乎所有的继续教育培训形式都是聘请专家讲课,单向授课多、互动少,缺乏对优秀编辑出版单位的现场观摩和交流,导致编辑出版人员的学习兴趣不足。

(三)缺乏对于继续教育系统化的探讨和继续教育理论研究

国内关于编辑出版继续教育的文章很少,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检索结果看,近十年以来数量不足百篇,转引率很低、影响力很小。[3]而且相当多的文章仍旧关注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基本原则等问题,论述简要,缺乏系统,理论深度不足。

(四)尽管对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行政性规定陆续出台,但继续教育法制化程度仍然不高

虽然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暂行规定》对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作出全面的规范,但它仅仅是部门规章(还是“暂行”),缺乏法律支撑的力度,难以统和整个行业。国务院于2011年3月16日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也仅属行政法规,而且对编辑出版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没有提及。

三、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完善措施

(一)全面规划

1. 进一步开放继续教育的组织主体,鼓励行业竞争。除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直属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单位外,国家应当特别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大型出版单位直接举办继续教育培训。如此,更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便于开展现场教学,同时能减轻这些出版单位员工业务培训的经济压力。

2. 确定年度规划,围绕年度主题形成系列课程。培训单位应当制定年度规划,为编辑出版人员提供多样化选择。最好形成年度主题,围绕主题,认真规划,形成系列课程。各培训单位每年第一季度公布年度培训规划,以便编辑出版人员进行选择,使整体性规划与个体化教育有机结合。

3. 共享师资库、课程库资源。各培训机构实行资源互通与共享,在互联网上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师资库、课程库,依照用户的点击率、使用率分配收益,并对教师及课程进行优胜劣汰。

(二)培训的对象细分和服务便利

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应进一步开展对象细分并按需培训,以增强培训服务的针对性和便利性。

1. 细分继续教育对象。如区分不同专业方向,安排不同内容的课程;按照不同职称、职级,开展不同深度的培训。又如,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出版单位分开,期刊社和出版社有所区别,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侧重不同。

2. 培训时间、地点的安排人性化。为完成72学时的继续教育,在为期12天的日程里,学员们要努力克服工学矛盾,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培训单位在选择培训时间、地点时,应该考虑交通、餐饮等问题。

3. 续展考核网络化。各培训机构可将学员的继续教育学习情况联网,在网络上自动完成续展,以减少烦琐步骤,省时省力。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进一步多样化,学时计算更加灵活

1. 按照《暂行规定》第7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的面授时间不得少于24小时。笔者以为,对面授的时间要求应该做灵活处理,不一定每年都要面授24小时。比如,可以在续展的3年内调剂,只要面授的时间总数达标即可。

2. 学时(或学分)核算方式的改革。目前,获得学时的主渠道是参加培训班和远程教育。建议进一步放宽学时、学分的计量考核途径,大凡可以提高编辑出版技能的方式,都可以折算学分。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获胜者可得相应学分。

3. 编辑出版培训与学科专业培训并重。就学术期刊和学科专业出版社而言,本学科专业知识的补充更为重要,因此建议在未来考评结构中将学科专业学习考核的比重提升至1/3~1/2。

(四)加强对继续教育本身的研究

继续教育应当从短期培训向长期化、终身化教育转变,力求克服继续教育的短期行为和功利倾向。“内容+服务”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培训单位应多在课程设计开发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用课程吸引人。

针对国内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完善措施,但是可能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一次性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如何实现编辑出版继续教育培训的广泛性、开放性、连续性、系统性,亟需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

(五)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对继续教育行业监督与评估

《暂行规定》明确规定,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的培训情况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直接作出监督和评价。但这种做法似有不妥。因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直属的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工作,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应该由独立的社会第三方,依据准确的统计学数据作出评价,得出的结论才更为客观公正。

目前的组织结构框架中缺少一个独立的社会监督机构。建议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一个专家督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对继续教育的实施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六)应加大法律支撑力度,规范编辑出版继续教育行为,保障编辑出版人员的继续教育权益

在我国,与继续教育有关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多部法律,却并无专门立法。《暂行规定》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此基础上适时修法,将编辑出版继续教育发展中成功的做法上升至法律高度,为依法施教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注释:

[1] 赵金色,杨菁.近年来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问题的研究进展.编辑之友,2013(3):88-90.

[2] 李红亮.战略性转型:我国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继续教育,2012(11):16-19.

篇4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完成教学上的工作,更加要不断地学习,也许就这是教师继续教育目的之一。今天小编整理了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5篇】,大家共同阅读吧!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1】通过中学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本人充分地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特别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多为学校做一些工作,为此我积极参加了中继教的一切培训和活动,圆满地完成了中继教学习任务,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师素质,现将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师德修养方面:

本学期,本人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学习活动,认真摘抄学习笔记,及时关注中国感动人物的事迹,诚恳地向优秀老师学习,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认识到在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在工资福利待遇与别人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更应该守住教师道德的底线,战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为学校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学期来本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在学科学科培训方面:

本期,我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科掊训。按时参加教职工大会,聆听校长们对教学的安排,意见及对老师的建议,并且认真地作好笔记。这一学期,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我按进参加,并且写出反思;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我也耐心地去听,获得了很多启示。我认识到,要搞好学科教学,必须与其他老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绝不能固步自封,否则不能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性主义教育界的需要。

三、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

学校没有组织过多的教育技术培训,但我并不放松对教育技术的学习。

我认真地参加公开课活动,去观摩别人运用教育技术的情况,与时俱进,发现不足,予以弥补。作为现代教育岗位的老师,我意识到必须掌握新的多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我学习了“会声会影”等软件,并与计算机老师学习,制作音频和视频,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

四、在专业学习方面:

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时感到知识不够用。因此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学习培训活动,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接触到更多的理念,才能对教学作更多的思考,获得新的启示。

五、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不够,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

2、培训活动欠丰富,作为教师个人也沁有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3、学与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以致用应是教师学习的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本人在这方面做得还十分表面化,还需要进一步地努力。

有关中继教的学习内容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谈上面的几个方面。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逆水行船,不进则退。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害人害己。本人虽然地完成了本够期中继教任务,在新的学习里,我想,我一定要继续地投入到中继教的洪流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不愧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站的新的历史高度,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2】我们迎来了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从考上的那一刻起就听说我们要培训,等了好久也没有,就在以为不会进行培训的时候,领导告诉我们星期六进行新教师培训。于是我带着好奇而又期待的心情来到了教师发展中心。虽然培训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天,但这短暂的一天培训,让我得到了相当大的收获。

在本次培训中,听了几位老师的讲座后,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首先是岳进明副局长,他给了我们三点建议:第一要立德修身,要求我们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用爱来支撑课堂教育。第二要勤学善思,学习是终身的,通过课本、专家、名师进行学习,要学会思考、反思。第三要多做慎行,多参与、多锻炼,老师说的每句话、每一个表现对学生的都是影响深远的。

最美乡村教师柏纪荣老师,跟我们进行了师德交流——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让我知道每一位老师都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柏纪荣老师的故事,让我在想,到底是什么促使一个人甘于平凡、甘受寂寞,在艰苦的环境下抛洒汗水、奉献生命?我认为支撑这一切行为的是关爱孩子的爱心,是奉献社会的决心,是忠于教育事业的热心,归纳为一点就是做人的责任心。

海头中心小学李其进校长的心在哪儿智慧就在哪儿这一课,让我印象深刻。他用“冰山一角”和“打破鸡蛋”的事例让我明白,看事物不能一看到一面,也要看到另外一面。打破鸡蛋,从外面打破是一个食物,从里面打破是一个生命,让我知道压力和成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城头高中的宋扬校长,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我的成长之路,让我懂得不怕岗位小,就怕志向小。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黄海路小学的吴凌艳老师的像树一样成长。告诉我们仰望大树,如水而行。让我们做一个有心的人,学说课、学演课、学评课、听自己的课,通过这几点去提高自己。还告诉了我们钻研教材的五个抓手:了解教材的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理清知识点的层次;揣摩插图的安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

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学习,我将以老教师们为榜样,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刻苦钻研。在教学中,我会努力去工作,丰富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而在生活中成为他们的朋友,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3】在这次初中语文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参训后使我的思想意识有了提高。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心底热爱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搞好本职工作,来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演绎出的人生精彩。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启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而酝酿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和谐环境。常说万策之首,攻心为上。这就启示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得先把学生的心拴住,学生才能在向师性的驱动下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能性才会更高,落实好素质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此理一点不假。通过参训,我从名师专家的诱导中领悟到,教材是学本而不是教本,教材是蓝本并非圣旨;教改势在必行而非雁过无迹,教改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学生之所以如牛一般撵不动,是因为我们没有用绿草去喂。学生之所以远离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我们奢望不了天上掉下教育教学的馅饼,但是我们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源,以多方力量为推动器,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照样可以熠熠生辉。如果我们用心寻找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交叉的点,那个点即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进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无限的知识将迎着方法之刃而解。

下面我就如何设计好初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随着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提高。必将对它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应着重落实以下几方面的目标: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第三,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达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第四,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要顺利达到以下目标,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一贯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阅读,逐步提高

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知识。

2、感受乐趣,启发对话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和作者对话交流,受到课文丰富内涵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一一道来,其乐无穷。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源泉。因此,应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初一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3、自主阅读,感受语言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行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所以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理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4】本次培训中两位教师以她们深刻、睿智、幽默的见解和指导不时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悟,她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在与学友们交流学习中,大家共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我具体总结如下:

一、践行师德规范,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彰显为师的德性魅力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示范去塑造、教育学生。其中“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塑造她们人格、教她们学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新人。教师是种特殊的职业,不但要以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的榜样的作用去影响、感化、引导她们。

现实生活中,孩子接触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多样,而她们此时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教师作为一个对她们影响颇为深远的角色,若能在各个方面去以身作则,会给学生以巨大的的启迪和激励,甚至使学生终生难忘。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有句名言:“如果一个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比如鲁迅先生能成为一个笔耕不辍的正义大文豪,,很大程度上与他在日本留学时受藤野先生的影响有关;而作家“三毛”的自杀,则很难说那个给她阴影的教师没有很大的责任。

教师是个特殊的、被赋予光辉责任的工作者,角色示范性是无法忽视和替代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展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在教学和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富于爱心的人,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用知识去传授、用言行去引导、感化她们。努力像陶行知一样去去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自己,升华自己。

二、精心钻研、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效率既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精心准备、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中与生物教学有关的例子,对教学进程进行精心编排,设计中坚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氛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环节引导下,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她们的发散思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并提升了能力。

高效课堂的实现,不光靠教师自己设计,这样是闭门造车。备好课后应积极与本教研组同仁积极交流、探讨,及时改进,以使设计达到最优。另外,课下还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结合自己的反思,不断优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咋自己不断地成长的同时,上好每一节课,实现高效课堂,完成“三维”目标。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永葆教师职业活力

时代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自省之后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新课标下的教师,既是教者又是学者。我们的知识内存是有限的,通过对专业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以使我们在教师的岗位上会更得心应手。

记得最早的说法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应有“一泓流淌不息的泉水”,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应坚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现代远程教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学习可以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的进行学习。它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教师来抓住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机遇,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观念.要赶上发展地区就必须不停的学习新教育教学方法,更新自己,适应现实的社会。

通过这短短培训使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希望今后的我能够立足课堂,跨越时空,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作为教师,我还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通过学习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与感悟2020【5】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把这几个月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对《当代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前教育需要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数学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通过对《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通过对《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五、通过业务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每个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们执教的时要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总之,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使自己具有高尚师德,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的而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

篇5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48-02

一、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内涵

网络教育质量是涵盖整个网络教育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网络教育是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比传统的广播、电视为载体的远程教育模式有着更好的可控性和灵活性。通过网络平台,在教学的时间、地点、互动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对网络教育质量也要有更深刻的认识,网络教育质量是涵盖于教学平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监测等各个环节的全面系统工程。

1.教学平台。网络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平台像我们工作的办公室、学习的教室,如果条件舒适、温馨,自然会促进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相反,如果灯光昏暗、脏乱不堪,则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一个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要求,在功能全面的同时,界面设计的美观、使用上的人性化等都是一个优秀网络教学平台要具备的条件。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广义上指一个专业中各门课程的安排和设计。在这一点上要有一个科学务实的定位。要充分考虑网络教育自身的特点,当前我们有些学校的网络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与脱产教育的课程几乎没有区别,只是照搬过来,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网络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个体化学习,学生群体又多是在职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专业的定位和课程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二是在狭义上指一门课程的内容。这主要指教学课件、授课录像等的质量,网络教学的主要学习手段是观看授课录像和教学课件,由于网络教学不会受到脱产学习时教师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可以在网络教学中提供最优秀的课件和录像。教学内容的质量如何是整个网络教育质量的核心。

3.教学组织。教学组织似乎是只有脱产学习才有的,但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十分好,因此,网络教学的教学组织也同样可以实现,并且十分重要,也就是说不要把网络教学理解成僵硬的、简单的教与学,由于网络可以灵活控制教学进度、方便地展开讨论和师生的交流,具备把质量控制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的条件,而不是通过最后的一次考试来求质量,使教学质量的提高水到渠成。在教学组织这一点上,它与面对面的教学可以说各有优缺点,因此,网络教育中教学组织水平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一个突破口,也是从根本上改变网络教育质量控制、监测难的关键。

4.教学监测。监测、评估体系是网络教学系统中保证教学活动按照既定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它既包括对学生的监督也包括对教师的监督,既包括对教学结果的考查也包括对教学过程的监测。我们应该在网络教学中制定标准的、可量化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系统的可操作性,而不是停留在方针和指导上。在教学过程中,监测系统要随时起到规范教学活动、纠正教学错误的功能,把监测活动融于教学整个过程中,成为网络教育中的“电子教务管理部门”。

素质与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们自然也就成为所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网络教育也不例外,由于网络教育自身的特点,在网络教育中出现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现象,这显然会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提高造成障碍。在网络教育中,我们要通过灵活的课程设计、有创意的作业安排和丰富的讨论交流,营造出学科的文化氛围和交流氛围,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熏陶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网络教育对于学生的抽象总结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可以得到较好的锻炼,唯一缺乏的就是实验、实践等动手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仿真技术,模拟有些实验的效果。

二、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思路

1.从网络教育的特点出发,抓住提高质量的主动性。网络教育是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为主,其学习的对象十分广泛,但其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很好的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学习的主体在主观上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表现为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有较强的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持续不断的学习自觉性。尤其是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在客观上也会逐步促进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动性,这些主动学习的特性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是十分有利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们的主动性,通过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和努力,把这些主动性转化为高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方式的特性,扬长避短。网络教育具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异地发生,“教”与“学”在时间上的错位的自身教育方式上的特点,是适应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这些特点,方便了学生对教育的选择和学习,但不利于管理和交流。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交流方式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尤其是年轻人,通过网络交流的热情不亚于面对面交流,因此,我们在网络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研究探讨符合人们心理和行为的教学模式,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在学习交流上的优势,弥补在管理上的松散,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的交流、朋友似的沟通。

3.进行科学务实的教学定位,适应社会需求,发挥学科优势,特色突出、专业鲜明。网络教育的定位在教育部2006年的文件中有着明确的阐述:“网络教育定位为非全日制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及其他非学历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试点高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类型、层次和专业。”网络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市场变化,美国著名远程教育专家嘉格伦(Glenn R.Jones)在其风行一时的著作《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一书中指出:“远程教育的基础理念,是向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而不是向教育提供人。”因此,在网络教育中优秀的、特色突出的学科、专业设置,既是我们吸引学生、保证生源的前提,也是我们提高质量的保障。

4.正确处理网络教育与面授教育的关系。当前,除了一些专业的网络教育学院,还有大部分是大学等办理的附属网络教育学院,这就需要我们认清网络教育与面授教育的关系,不要把网络教育简单地看作面授教育的延伸和扩充,网络教育与脱产教育只不过是教育手段和途径的不同,它们各有特色,不存在优劣的区别。不要简单地沿袭和套用面授教育课堂教学的做法,面授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只能作为参考,网络教育应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网络教育的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及教学管理体系,和传统的学校面授教育优势互补,比翼齐飞,共同发展。

3.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结合网络教育自身的特点

(1)开展层次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由于网络教学的学生组成十分复杂,其基础不同,经历多样,这一点和面授教育的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完全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显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网络教学自身的特点,为开展层次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网络教学可以更细化教学的层次,以学生的需求出发,灵活地安排学科的层次、班级的层次等,如按照学生基础的高低分为入门、初级、高级等;按照学生的求学重点分为侧重实际操作还是理论学习等;个性化教学则针对目标会更具体,甚至到单个人,由于网络教学的交流方式可以实现点到点(通过邮件、讨论等),个性化的学习定制和指导完全可以实现。

篇6

本文详细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的情景设计的全过程,阐述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关键词:双元制 情境设计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形成了不错的发展体系。但与德国相比,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距离。近年来,随着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的素质,本文详细介绍了当前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以及职业学校教师的状况,系统的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的情景设计,阐述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1、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2、“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3、情景设计

在德国许多的实践是在企业进行的,但很少有企业能够象大众公司一样有自己的培训基地。但更多的学生来自于小型的企业,可以一个班的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企业,他们的实践技能当然差别很大。教师的任务是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一周在学校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也就是一步步按部就班地把知识都学全了。两周在企业,而在企业的培训与学校是不同的,企业是按照情境式培训,学生按照工作情境进行学习,他们是统一性的学习而不是全天性学习。学生可能只是模仿师傅的动作进行学习。因而,学生在企业与学校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在德国有规定,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在本行业有至少一年的工作经验。此外,还建议教师定期在企业实习,这样才能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如果教师不这样做,就不可能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环境,教师上课时要把企业的工作简化,由企业拿到教学情境,然后到学校进行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而是需要了解企业情境,给学生传授技术。通过这种教学领域或教学情境下的变革,教学由原来的理论性、以知识为导向转变为以实践为导向。

教师在教学时,对知识的挑选是以实践为依据,主要挑选对工作有帮助的部分。这样就可以看出企业教学与学校教学的区别。现在的区别越来越小,正在慢慢向一个方向靠拢。企业培训员应当与学校教师紧密合作。在新的教学大纲下,内容也更偏重于工作而不是理论。教师不仅要知道专业知识,还要知道工人在专业领域下的工作。

现在有这么多的教学领域,挑选出哪一个对学生是最重要的,如何调整教学时数。首先,要了解教学领域对学生从事职业的重要性。现在的科技更新比以前快得多。另外,挑选出的学习领域也必须要有样板的作用,其它的领域要与它相似,要能够参照它。在教学领域进行定义时,要挑选出一个具体行动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对它进行修改、执行、评估。

刚开始时,教师和学生对这种模式都不是很积极。对学生来讲,之前他去学校上课,只需要坐着听教师讲就可以了,现在却还要动手。渐渐地,学生感觉这种模式比听教师讲课更有趣。对教师来讲,他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去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班级里学生的差异就不会太大。在传统模式下,学得好的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力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当然,教师的情景设计的工作量会很大,但上课时就轻松了,情景设计得越好,上课越轻松。由于设计的工作量很大,需要一个小组或一个团队来完成。

4、情境设计的具体步骤

4.1 通往教学情境之路

情景设计分为两个大的步骤。

4.1.1 编制年度或学期课程表

(1)依据教学大纲,按照课程所需课时,分配到教学年或学期中。(2)根据学年或学期的课时,编制年度或学期课程表。

4.1.2 设计课程能力教学任务

(1)依据通用的课程能力等级表,把课程中的一部分知识点进行综合编排,设计教学情境。(2)依据能力等级编排教学任务。(如图1)

从上图可以看出,所有的教学情境采用统一的格式,为不同的难度给出不同的要求及提示。教学情境的难度越大,给出的要求及提示越多,如果仅仅是最初级难度的教学情境,所给出的要求与提示也相对较少。有些内容要进行标准化的要求,这样比较方便他人的阅读。如果不给出标准化的定义,那么学生就会自由发挥,给阅读与排错带来困难。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教学情境的描述中给出什么样的要求与提示,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就可以少一些;否则,就要给出多一些的提示。如果教学情境设计太简单,可能学生用不到规定的课时就可以完成规定的任务,就无法撑满整个教学周;如果教学情境设计太复杂,学生可能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设计各自的教学情境,这些教学情境要包含所有的知识点,要有不同的难度,要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组织,要能够支撑四个题目周的教学。

4.2 情境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依据教学大纲形成教学计划再形成年度课程表;可以依据年度课程表中规定的学时,按照教学周的方式形成若干教学情境,若无法以周的方式设计,也可按照课时来完成。依据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目标,针对某一门课程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目标)进行列表,形成课程能力等级表。依据课程能力等级表,提取其中的一部分知识点(目标),再按照设计时的能力等级目标,挑选对应的层次要求,形成教学情境的能力等级表,进而设计出对应的教学情境任务。在所有的教学情境中,任务都是相对简单的,通常都是给出客户要求,然后编制出程序。如果在一个学期中设计出两个教学情境,那么通常情况下,第一个教学情境都会较为基础,第二个教学情境则相对困难一点。教学情境与教学任务的区别是,教学情境会把所有的背景描述清楚。在教学工作开始前,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通读全部教学情境之后再开始工作,否则学生会读一段就开始工作。这时,他们可能会忽略后面的信息。在制作教学情境时,通常按照以下的模式进行:开始是一段讲解、描述;然后是一段给学生的提示,告诉学生应当注意什么、如何去做,给学生的提示是很重要的,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任务,学生的自主空间是大了,但他们会有茫然;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基本信息,如变量、函数、结构等;做这样的任务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否则他们是无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这项工作的。当学生还处于A1、A2等级时,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当然,有个别学生可能感觉这样的工作也太容易了,这时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些难度较大的额外任务。由于学生本身的层次是有差别的,不给能力强的学生准备额外任务会破坏学习的连贯性。当然,其他学生在完成本身的任务后,也可能会去看那些额外任务。在布置任务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限定,否则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可能会无法控制。

有些教学情境可能会涉及较多的任务,教师分组进行教学任务、教学情境的设计。有些教学情境可能涉及较少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组合是由学生自主组合出来的,是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决定的。

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的过程是:首先,阅读教学大纲,确定某一门课程的课时数;然后依据这一课时数,确定每一学年的课时数;再根据一学年课时数及每周课时情况,确定需要几个教学周;然后,再根据教学周数确定要设计的教学情境数;最后依据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确定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要分层级来实现,要服务于教学情境,为多个教学情境服务。

5、团队合作

班级团队:由班级所有授课教师共同组成,通常每周集体讨论一次,主要研讨教育学方面的内容。在团队会议上,负责教师主要讲解下周的班级学习任务,其他教师会积极配合他的行动。

专业团队:某专业所有教师共同组成。每一周或二周集体讨论一次,共同研究如何制订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通常在计划时的讨论时间为90分钟,但往往会用到180分钟。平时下课时也会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对专业教学帮助很大。

6、当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状况

(1)教师要掌握当前职业的最新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教师要不断完成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明确所教职业的理论情况;

(2)教师要有能力分析职业行为及工作过程,才能制订职业的课程表。(以前的教师是按照规定的课程表上课,现在的教师要自主制订课程表,现在的教师要更有能力。教师要了解当地企业的要求,制订的课程表要适应当地企业的需求。)

(3)教师要有能力参与到学校的质量管理中,还要有能力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这是角色的转变,以前质量管理工作是由校长负责的。现在,每个专业涉及的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每个学校涉及的专业又比较多,校长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学质量管理。如果想要参与到学校质量管理或者教学质量管理,也需要学习专门的课程。对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让大家能够参与到整个学校的管理之中,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是有利的。

(4)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适应将来要从事的工作。

(5)教师还要有能力策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教师要对传授的知识进行分类,最简单的是知道、了解,此时学习的知识是让学生背下来;第二级是需要学生除了背下来外,还要理解;第三级是应用;第四级是能分析出来;第五级是能创造,能够创造一个新的元素、新的东西;第六级,也就是最高级是能够评价。

7、总结和展望

总之,在德国,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是很强的。教师上课并不是“单打独斗”,上课前大家在一起讨论,试讲,各自提出看法,然后再去和学生交流。一个项目的教学可以涉及多个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上课自然接近学生实际,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充分释放,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方法上,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教学法等等,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效率大为提高。

我想,如果我们从也能像德国一样,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来关注甚至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将会大幅提高,职业教育一定会拥有辉煌灿烂的明天!

篇7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总体上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心理承受力比较脆弱,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倾向的侵蚀。他们一方面要求改革,渴望成才,另一方面感到仅凭自己的劳动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容易滋生失落感。因此,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要切实加强引导,改进思想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中专教学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道德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虽然我国的会计课程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进行调整,但是一直表现出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学科体系,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越来越严格,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造假行为被曝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时代呼吁诚信,而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因此,在目前中专会计教学中,更应该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二、对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1.改变以往重专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智育,而职业道德教育却抓得不够。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会计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当中,都缺少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由于道德教育缺乏,一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进入会计领域后,全无职业道德可言。作为这一行业的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分量举足轻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以利于学生不断提高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为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并在职业活动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奠定基础。

2.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通过较少课时或几次讲座就能完成的,应该从会计学习启蒙阶段就系统地接受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并通过整个在校阶段的专门教育,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牢固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使他们在掌握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为毕业后进入会计职业打下良好基础。

3.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

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原则一般较枯燥、抽象,若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则学生不易真正领会,甚至会反感。教师在讲授会计课程时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结合相关案例资料,鼓励学生思考,这是培育学生快速思维的有效形式。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取得好的效果,一要选择好案例。案例的选择主要围绕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但同时要注意与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会计从业资格的班级时,针对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岗前培训”,因此选择的案例侧重于会计未来职业道德的内容,这些案例除了涉及道德决策外,还涉及会计学许多理论和实务问题。因此,学生通过案例研讨不仅能思考在各种情况下做出怎样的决策,而且能有效地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会计知识,并且使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得到灵活运用。二要对案例内容做好充分准备。教师不仅要熟悉案例,而且要尽力收集其他辅助教学材料,如各类专业性报刊上有关论文、观点等。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使学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相关会计专业知识,提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道德观念。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地方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5.重视会计的师德建设,言传身教。

学校是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教师更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直接影响者。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在学习阶段就为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这就要求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会计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不仅包括会计专业技能的良好素质,而且包括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更自觉地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

6.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09-0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经验中得到高质量的学习,促进学生在专业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成长,使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小学语文本就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对教学案例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和教师都直接参与,对问题进行共同讨论。本文对在小学语文中采用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基本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相应的介绍。

一、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较强,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的课堂只能采用该种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呈现相应的教学案例,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对事件的解决策略,最大地实现实践性。同时进行教学案例的赏析和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技能。该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成为探究活动,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共同讨论下进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承担更多的相关的学习责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因此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都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因此,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只有教师对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该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语文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培养其实践能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其是不是符合教学的目标。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使其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老师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控制,在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而当学生探讨的话题与教学目标有所偏离时,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控制。总之,教师的讲授和引导成为辅助的教学手段,而主要的核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2.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师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慎重,既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还要根据知识点的形成。首先案例要有知识性,也就是说当学生对这些案例阅读和思考之后,能够得到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案例还要有典型性,它能够对学生有较为典型的教育意义。还要使其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在这个案例中对学生进行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学习。而且教师选择的案例还要有完整性,不能够支离破碎,要有开头、讲解、过渡和结尾,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理解和学习。选择的案例还要出现在教学一线中,符合教学的实际同时有时代性。在选择案例时,首先推荐的是优秀的案例,但也要选择相应的普通案例或者有瑕疵的案例,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完善和改造。

3.评析案例。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相应的评析,在课堂上将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案例中的内容。首先使学生快速地进行案例的阅读,对案例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然后使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和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每个小组有4个人或者6个人,每位同学都要陈述自己对案例的想法,并共同探讨问题,将案例中包含的问题都找出来,再一个一个地分析和讨论,由于学生的想法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教师在最后要进行简答的总结和述评,对学生们解决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梳理,同时明确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使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反思和总结,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

4.把握时间讲求效率。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对于时间的控制也有比较高的要求。每个教学案例都不尽相同,设计的重点也有不同,所以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学习重点的前提下对时间要有度的把握。节奏不能太快或者太慢,太快会使学生有急促感,紧迫的心理会让学生理解力和记忆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太慢又会让课堂太过放松,不能够使课堂学习效率最大化。所以教师在案例的使用和环节上要下一定的工夫,把握好时间和课堂节奏,让学习效率最大化。

5.创新案例。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普通的案例,先使学生在这个案例中进行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认识到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并试着进行修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对该种教学方法进行良好运用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辉,任运昌.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05).

篇9

[关键词] 高职物理 教学 人才培养

近些年,不少中专卫校通过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升格为医学类高职高专,而作为重要基础课的物理学基本沿用了中专校的教学模式,与高职高专培养创新型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

一是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内容创新不够。反映物理学科新进展、新成果的内容较少,概念、定律和定理,以及解题思路和方法不少是高中物理的重复,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思维活力;与专业课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基本一样,没有考虑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教师就物理教物理,学生就物理学物理,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不利于促进专业学习的深化。

二是教学方式不够科学。长期以来,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占据主导,虽然具有可以系统完整地传授知识,经济、灵活和高效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进行大容量灌输物理知识,使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弊端。而且教学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出的学生缺乏把物理知识灵活应用在实践中的能力。

三是物理教师不够专业化。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改扩建,教师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基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卫生高职校中有相当部分物理教师并非来自高等师范这一教师教育系统,而是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对教师职业所依据的双重专业知识基础,他们大多具有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而缺乏教师教育所需的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的学科知识,职业专业化水平不够高,直接影响了高职校物理教学的质量。

为此,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满足卫生高职校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要求,需要对物理教学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1 优化教学内容

1.1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用统一、整体的观点来看待物理学,把经典物理和近现代物理、物理理论课和物理实验课融为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精炼传统物理的内容、增加近现代物理的内容,突出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科学精神对其它学科的渗透与促进作用。对高职物理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定理和原理进行分类和比较,精简压缩与中学物理内容相重复的部分,突出新物理教学内容对大学生施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 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要求教学内容做到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适应,把现代物理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溶合到经典物理学教学内容中,如电磁学中的粒子加速器、核磁共振、磁疗、压电效应等的应用;光学中的全息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光学的基本知识。这种“溶合”既包括在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对接处介绍物理学新成就、新发展,也包括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审视经典物理学的内容,加大现代物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展现新的物理思想、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跟上时代的发展,提高科学素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1.3 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根据专业特色及后继课程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物理课对该专业的授课计划,在保证基本的物理教学体系的情况下,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侧重,为专业的后续课程做好重要的理论铺垫。这需要教师关注物理学与专业交叉的前沿动态,采集与专业相关的素材,充实到高职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既能学到物理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又能为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把物理的价值体现在专业学习当中,如德国医科类大学,其开设的物理课教学内容与医学联系就相当紧密,声学、光学、流体力学及核物理的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了医学的特色。

2 综合应用教学方法

知识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优点,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除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问题法教学

问题法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当代教学方法。从惯常的“从知识到问题”转换为“从问题到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教学法由教师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发掘和解决问题,一般有演绎和归纳两类方法。演绎法的步骤为: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选择假设一验证假设。归纳法的步骤为: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收集资料一整理资料一总结结论。问题法教学的优点在于,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由学生负责解决问题,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在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培养。

2.2 讨论法教学

主要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探索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通过教师的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已获得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讨论,通过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来获得新的物理知识.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上课前,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合理设置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在交流和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给学生留有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明确的评判,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常常将讨论法和问题教学法结合应用,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案例法教学

就是在物理教学中,结合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变枯燥的理论教学为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声波学的次声时,就可举例:1948年2月,一艘名叫“乌兰・米达”号的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全体船员及船上一条狗突然死亡;1969年9月一架C132客机飞入“死三角”海区上空,突然坠毁,机上人员全部身亡。向学生揭示迷底是一定强度以上的次声与人体器管产生共振使人昏迷或直接致死的原因造成,然后再向学生讲述次声的物理原理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让学生在剖解案例发生原因中学习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多媒体教学法

顾名思义,多媒体教学法就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多媒体教学具有形式灵活、教学内容多、单位教学时的使用效率高等优势,通过提供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可以生动、直观地将抽象深奥的物理理论和内涵以具体的形象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意境,增加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对在一般实验室环境下很难完成的物理实验,利用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来。如光电效应、磁场的描绘与导光纤维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3 提高教师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3.1 提升核心专业素养

一是丰富教师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体现在物理教学领域中的一般原则及其联系的知识,包括教材内容知识、教学法内容知识和课程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否丰富,体现了教师对本学科知识是否能全面、正确和深刻的把握。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首先就要丰富教师的陈述性知识,这样才能对物理的基本知识及其关系阐述的恰到好处、准确到位,提高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解答能力。二是充实物理教师的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属于自动化的基本技能系列。在加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时,一方面,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哪些基本技能是解决该领域的一般问题所必需掌握的。另一方面,可将较复杂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许多子技能或前提的技能,并分别掌握,然后促进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之间的组合,进而熟练掌握。三是培养物理教师灵活应用策略性知识的能力。策略性知识,是指物理教师有效地计划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和评估教学效果时采用的策略。如教学反馈、先前知识回顾等。要求对该领域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及一些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不同策略所各自适用的一般情境。当碰到类似问题时,就可参考先前的解决策略解决问题。通过构建物理教师的三种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核心专业素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2 建立健全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即一个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应该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在学校里要接受的职前教育即学历教育。另一个是非学历教育,即走上工作岗位时要接受入职教育,并通过教师考核,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进入工作岗位后,要进行在职提高,逐步从一个新手教师成长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个熟练教师、最后成为一个学科教育专家。二是教学和研究的―体化,教师在重视并作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学科教育水平。

3.3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在职教育是高职物理教师最可行、最重要的知识更新路径之一。一是补偿教育。教师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激励政策,尽可能地完成硕士、博士等学位的补偿教育。二是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短期培训,出国考察或是自学等,开阔视野,了解物理学前沿动态,及时更新物理学专业知识和技术,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篇10

关键词:新西兰;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启示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概念

(一)政策背景

为了避免教育资源浪费、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拓展未来的学习路径,2001年,新西兰颁布了《新西兰有质量保障资格的注册条例》(New Zealand Register of Quality Assured Qualifications),提出了“学分流通”理念。在此基础上,新西兰资格认证局(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 Authority,NZQA)基于“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QF)的精神及宗旨,在2002年12月颁布了《支持学习路径――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Supporting Learning Pathways:Credit Recognition and Transfer Policy),开始通过实施有质量保障的学分积累和学分流通政策,来认证并转换学习者先前的学习成果。[1]

该政策对学习者在正式或非正式教育培训机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予以权威认证,并基于一定的学时要求和质量保障标准,给予学习者相应的学分。实施十余年来,该政策既有效搭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场域所获学习成果的积累、认证和转换的立交桥,为学习者拓展了进一步学习的路径,同时为跨国教育成果和跨国教育文凭的互认互换积累了宝贵的政策经验。

(二)核心概念

1.学分与先前学习成果

学分(credit)是指学习者成功完成某项课程或科目学习后所获得的分值单位,或者是用于表明学习者获得某种类型教育证书或达到某种教育文凭所需的学习量(learning value )。在新西兰,学习量不仅包括学习者的上课时间,还包括实习、参加研讨会、实验室工作、在图书馆或在家自学、考试考评或参与其他评估的时间[2]。就新西兰学分而言,其计量主要以全日制学生的学习量为基础,即10个学时的学习量可以换算成1个学分。

虽然基于固定学习量的学分计量方式便于计算和操作,但因为过分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而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因此受到新西兰各界的质疑和批评。基于此,新西兰教育当局引入了“先前学习成果”(prior learning outcomes)的概念。该概念强调学习产出、注重教育结果、重视学习者能力的提升,就其认定方式而言,通常是让学习者提供先前学习的证据,或者完成相关评估任务,来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证据通常是学习者先前参与的重要学习事件或活动,在这些事件或活动中,学习者需要展示出自身的能力。

2.学分认证、学分转换与先前学习成果认证

学分认证(credit recognition)是指学分认证机构对学习者通过正当、正式、正规程序所获学分的官方认可。学分转换(credit transfer)是指学习者已获得的学分被另一资格体系所承认的过程,该过程既有可能是单个学习者所获学分跟学分授予机构或资格开发机构所规定学分之间的转换,也可能是两个或多个学分授予机构之间基于系统化协议的学分转换。在新西兰,学分转换往往是对学习者所参与的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的单元或模块、高中毕业证书、在大学或其他培训机构所获的学习量予以认定,并折算为学分,其目的在于避免学习者在获取资格过程中重复学习类似或相同的课程。[3]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分认证和转换被用于认证通过正式学习程序所获得的学分,即学习者从教育机构接受结构化、系统化和组织化教育,并最终获取某类资格证书意义上的学分。而对先前学习成果的认证,则被用于认证通过非正式学习程序所获得的学分,即学习者并非通过接受结构化、系统化和组织化的教育,而是从与工作、家庭和休闲相关的日常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意义上的学分,这种学分最终并不能让学习者获得某类资格证书[4]。例如,新西兰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评估学习者先前学徒经历及学徒期间所获得的学分,并基于新西兰国家资格框架所规定的某类资格,认证其先前学习成果,并为其开具文本材料,加以官方认可。[5]

基于以上解读,有效的“学分认证和转换”及“先前学习成果认证”的基本功能在于:确保学习者不重复学习;减少学习资源浪费;有效保障学习质量;判定学习者先前学习场所或机构的合法性、学习性质和学习方式的正当性,以及学习成果的可信度。

二、政策的法定标准与质量保障

为了增强资格的透明性,以及进一步强化先前学习成果的质量保障,2010年,新西兰政府废止了国家资格框架,建构了“新西兰资格框架”(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ZQF),并将其作为新西兰目前唯一一个基于学习成果的国家资格框架。2011年,新西兰资格认证局制定了《评估标准指南》(Director of Assessment Standards),将其作为新西兰学分认证和转换政策唯一的单行法定标准。同时,为了细化和规范各级各类教育文凭资格,新西兰资格认证局还了《新西兰有质量保障资格的注册条例》,用于对学校以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各种教育文凭资格进行登记注册,并明确规定各个资格所对应的学分分值及标准,旨在保障各个资格的获取质量和学分认证与转换工作的质量。[6]

(一)资格框架对各类资格学分授予标准的规定

目前,新西兰资格框架涵盖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囊括学位证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各级资格证书和文凭、中等教育(高中)成果证明的十级资格框架,同时是新西兰教育体系现行的单一资格框架。该资格框架从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学分说明3个维度,对每种资格进行了总体说明。具体来说,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获得相应资格所需知识、技能,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类型、深度与广度、应用范围所做的概括性描述;学习成果是对资格总体目标说明的细化,包括达到某学习成果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每一级资格的获取都有一定的学分要求,学分值的核定与学习量和学习实践相关,通常1 学分等于10 个学时的学习量。各级资格对学分的要求如表1所示。[7]

(二)质量保障规则对学分授予条件的规定

目前,新西兰资格认证局已经开发了多层次的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新西兰资格框架及《评估标准指南》的有效性,为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该体系的每个层次及每个层次的构成部分,都有相应的质量检查规定[8]。为确保该体系达到较高的、系统的质量标准,新西兰资格认证局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学分分值授予规则。基于这些规则的规定,无论是新西兰资格认证局审批认证的资格,还是大学学术委员会审批认证的资格,要想被列入“新西兰资格框架”,并被授予学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有质量保障;列出公众认可的资格名称和细则;资格的类型和层次须明确界定;有学分分值规定;有学科领域专业代码,并能把各类资格分类到具体的学科领域中去;有详细的描述来说明各类资格是现行资格、到期资格,还是过期资格。

同时,这些规则还要求学分分值必须与学习时间直接相关,在确定某一资格所需学习量的过程中,资格开发者要进行科学估算,折算出达到某一特定资格所需的平均学习量。可采信的学时必须是与教师和教辅人员在课堂上直接接触的时间,花费在自修、做作业和参与实习上的时间,以及参加考试、考核、评估的时间等。

此外,只要学习者和教育机构能够提供有足够采信力的学习时间证据或证明,如在高等教育机构参加正规学习(formal learning)的学时,或在非学校教育机构参加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的学时,根据自己的理想目标或工作生活兴趣所参加非正规学习(non-formal learning)的学时,都可被认定为学习量,并进行学分转换。[9]

三、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实施原则

(一)学分认证与转换实施的条件

基于新西兰《1989年教育法》(Education Act of 1989)第253条的规定,新西兰资格认证局负责制定学分质量保障的有关细则,如学分赋值、交叉学科学分认定、先前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赋值调整等。同时,《审批和认证规则2013》(Approval and Accreditation Rules 2013)的第四部分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发认证规则的程序,要求教育培训机构在先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化方面,必须开发出严格、明确、适当的规则,学分认证和转换政策的实施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各种资格、课程和项目的设计应有助于改进和提升学分认证和转换的质量,学分认证和转换应该建立在有助于拓展学习者未来学习路径的基础上,学分认证和转换应能适用于跨文化背景和国与国之间学分的互认和转换。

(二)学分认证和转换的原则

《新西兰有质量保障资格的注册条例》不仅为学分认证和转换提供了政策支持与质量保障,还提供了学分认证与转换所需的支撑机制。该条例为新西兰教育体系引进了“学分流通、学分级别体系、学习成果和学科分类体系”等理念,能够科学高效地确保学分转化、学分评价及最终学分授予的质量。同时,基于整体性原则和操作性原则的要求,便于不同教育层次和教育背景的学习者的学分认证与转换,该条例要求学分认证与转换必须遵守以下具体原则。第一,教育文凭资格、课程、项目开发和项目设计应有助于促进学分认证和学分转换,学分转换的重点应有利于学习者获得更有效的学习路径并为其提供支持。第二,各阶段学分认证和转换决策的透明性,是支持和鼓励学习者获得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因素。第三,为确保学分认证和转换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间实施,需要有力的政策和程序支持。第四,对先前学习成果的学分认证或基于现有能力而被授予的学分的认证,应等同于被其他评估方式所承认而获得的学分,一经授予,就应被高度权威认可。[10]

四、政策的目标、成效、策略与实施

(一)政策目标与政策成效

新西兰教育界普遍认为:高层次的政策目标是高效学分认证与转换体系运行的基础,该目标的成功达成,对确保学习者的受教育权益至关重要。新西兰学分认证与转换的政策目标如下。第一,《学分转换决议书》应公正,应以恰当且可接受的方式来认证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同时,学分转换决议还应可控、连贯、开放,符合审查标准。第二,为确保学习者拥有获取进一步学习机会的权利,学分认证与转换应该及时,在资格标准或资格质量不打折扣的情况下,学分认证与转换应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第三,必须提供明确连贯的公开信息支持,让学习者能够基于自己的教育资格获取形式和性质,及时明晰自己适于接受什么形式的继续教育。第四,学习者、学分授予方和评估方应对自己在学分转换申请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有清晰的了解。第五,学习者对学分转换的程序和学分转换决议的内容有知情权和申诉权。

基于上述原则和目标的考衡,新西兰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的理论成效如下:无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完整与否,学分授予须基于授予机构拥有关于学习者学习考核或考试结果的正式记录;所授学分的高低应与学习者的能力层次一致;学分转换应考虑到不同资格体系或资格类型的特质;为确保学习者充分了解学分转换事宜,学分授予机构、评估认证机构应设立相应的信息公开平台,让学习者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取相关信息。

(二)政策策略与政策实施

1.质量保障策略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质量保障策略是确保学分认证与转换高效达成的关键要素。目前,新西兰资格认证局正通过以下保障策略,来强化和巩固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的质量。第一,通过质量保障机构的内部审查和外部审查机构的连续审查,确保学分认证和转换程序与政策的原则、目标保持一致。第二,其他学分授予机构、学习者和公众能够及时、便捷地了解资格开发者和提供者所达成的有关学分认证和转换协议的内容。第三,为确保所有学分授予机构重视学分认证和转换过程,并支持该政策的原则、目标和成效,应强化现有课程的批准和资格认定条件。第四,全程监督有关机构是否兑现了对课程批准和资格认定条件的承诺。第五,外部审查机构要持续监督整个过程的合法(规)性和政策的执行效率。第六,学分授予机构和资格开发机构之间应相互提供或公布有关学分转换和衔接方面的信息。

2.信息提供和交流策略

政策信息高度对称和政策利益相关各方能有效进行深度信息交流,对政策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因此,制定出能让学习者或有意拓展学习路径的人士可以及时、清晰获取相关信息的策略,就成为高效开展学分认证和转换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新西兰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对信息提供和交流的策略提出以下具体要求:出于对学习者多样性的尊重,有关信息应易于理解,便于交流沟通;有关申诉程序的信息应详实具体,能够清晰地引导申诉人和民意监察员关注争议事件和申诉内容的核心要素;学习者应能便捷及时地获取包括上诉程序在内的相关综合信息;学分授予者、开发者和评估者应确保有关学分认证和转换的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学习者传达;共享的信息应包括获取学分的资格要求和学分记录材料。

3.政策实施的程序安排

首先,学分授予机构能制定并提供恰当有效的认证、转换和追诉程序。其次,学习者能及时有效获取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申请或申诉。最后,质量保障机构能确保学分认证、转换工作和申请条件符合质量保障程序,如课程批准程序、评审程序和持续连贯的审查程序。[11]

五、问题、应对策略与启示

(一)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学分认证与转换工作对新西兰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和综合国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新西兰政府已经把学分认证和转换工作视为国家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整合高度数字化的时代背境下,受教育人群的跨行业、跨区域和跨国境流动不断增强,除了使新西兰学分认证和转换工作需求持续增长外,还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新西兰尚未建立全国层面的先前学习成果数据库。对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而言,目前主要是通过整理学生的考试成绩单、考试记录等资料,使学分认证机构、学分转换机构和学习者获取相关信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国层面的学习成果数据库,变得越来越紧迫。目前,新西兰资格认证局正探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方式,整合各方信息,以便在将来能提供高效便捷的学分认证与转换服务。

其次,新西兰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主要适用于新西兰境内的学习者,随着外来留学人数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境外学生可能在新西兰境内获得或部分获得某类新西兰教育文凭资格,如何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制定适用于留学生的相关政策,也成为新西兰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面临的新议题。目前,新西兰资格认证局已经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质量保障机构密切关注跨境学分与境内学分的对等性和兼容性问题,并试图采取相关措施,建构有关跨境学分认证和转换的机制。

再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质量日益成为培养或培训高素质、高学历人力资源的核心,为避免在学分认证和转换工作中出现信誉危机,增强跨文化、跨国界学分认证和转换的互信度,也日益成为一个紧迫的议题。目前,新西兰资格认证局正致力于对本国学分认证与转换质量保障体系的改进,以及对其他国家教育文凭资格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最后,慕课、个性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涌现,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基于此,新西兰资格认证局正组织各方力量,开发与这些新型学习方式相适应的学分授予、认证和转换政策条款。同时,新西兰资格认证局还注意到,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境教育人群数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学分认证和转换工作应该更加灵活和人性化,以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而不是硬性地让学习者去适应既定资格框架体系。

(二)启示

作为教育事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因其教育人口基数小,教育机构类型相对简单,教育事业发展历史相对悠久,教育法治法规自我更新相对高效,新西兰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才得以顺利实施,并不断改进。十余年间,该政策不仅在新西兰国内有效促进了资格框架体系内不同资格学分的积累、互认和转换,而且对英联邦其他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学分认证和转换政策的开发,起到了先导和引领作用。新西兰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的成功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启示。

第一,制定基于国家资格框架的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采用固定学年制和固定学制,学习者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和在固定的学习地点,学习固定内容的课程或科目,其学习成果主要按照百分制而非学分制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使现行教育体系框架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场域所获得的学习成果难以贯通[12]。因此,我国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尽快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格框架,基于国家资格框架,开发、颁布并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学分积累与转换政策。

第二,高效的学分认证与转换是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改革系统工程,需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以及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元参与。但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联系不足,学习者在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所获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路径不畅通。因此,我国要基于终身学习“立交桥”理念,加快教育法制建设,构建学分积累和转换政策所需的法制保障体系,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学校教育与职场培训之间的藩篱,以立法的形式实现基于学分积累和转换的教育文凭资格互认互换。

第三,科学严谨的学分认证与转换政策的推行,必须依托专业权威机构的管理、组织、协调、监督。我国现行教育文凭资格的界定、认证、学分授予等工作由不同部委负责,其标准和管理运行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借鉴新西兰设立资格认证局的做法和经验,设立由中国教育部直接管理的中国国家资格认证局,负责中国国家资格框架的开发与实施,开发学分积累与转换质量保障体系,统筹管理并协调基于国家资格框架的继续教育学分积累和转换工作。

参考文献:

[1]Patricia Vermillion Peirce , Sophie Parker. The Currency of Certificates and Diplomas on the New Zealand Register of Quality Assured Qualifications Patricia Vermillion[EB/OL].http://nzqa.govt.nz/assets/About-us/Consultations-and-reviews/TROQ/report-currency.pdf, 2009-09-10.

[2][7]鞠慧敏,王文槿.新西兰资格框架体系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6):68-72.

[3]Credit Transfer & 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EB/OL].http://nzqa.govt.nz/assets/About-us/Our-role/innovation/CR-RPL-One-pager.pdf,2015-05-08.

[4]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 Prior Learning and Credit Transfer[EB/OL].nzqa.govt.nz/studying-in-new-zealand/tertiary-education/prior-learning-and-credit-transfer/ - 24k, 2016-02-25.

[5][6][9][10][11]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 Supproting Learning Pathways Credit Recognition and Transfer Policy[EB/OL].nzqa.govt.nz/assets/Studying-in-NZ/Tertiary/creditpolicy.pdf, 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