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思维的培养

篇1

关键词:  中医教育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  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  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措施;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25

1.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第一,演绎与归纳。作为教学中最常见的逻辑方法,演绎与归纳是小学数学中最普通的推理方法。所谓归纳就是通过最普通的数学知识逐步推理出一般的数学规律或者由某些特殊的数学知识推理出一般的数学规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法则、性质以及定律大都是通过这种逻辑方法得到的。

第二,分类比较法。一般来说分类与比较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它是人类想象及思维的基础。通过分类,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异同点,这样即能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鉴别,有了鉴别,自然就有的比较。

第三,概括与抽象法。统一将同类事物的相同本质属性综合成整体即为概括;舍弃许多客观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得到本质属性即为抽象。概括与抽象能力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需要培养并具备的能力之一。

2.逻辑思维能力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们普遍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而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便是逻辑思维,没有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可能发展出创造性思维的,其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以此而论,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小学教学课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仍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会从这个知识点跳跃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习成绩会受到很大影响。

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1)注重问题的引出。通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流程,即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而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便需要学生用到逻辑思维方法。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都是围绕解决问题来展开,而解决问题又能促进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因而教师恰当地引出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很大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选择不是盲目的,其选择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第一,所选择问题应该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第二,所选择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运用应用、归纳、演绎、比较对照、概括等方法。只有这样,教师引出的问题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灵活、牢固以及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的教学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精心设计课程,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保持课堂的生动有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每一节课的课程都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使数学课更加形象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发现、探究问题的乐趣。

(3)因材施教,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例如针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较差,联想能力不足的情况,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讲解问题,应该给学生提供理解、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己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对此,本文率先分析了常见的逻辑思维方法,并阐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维教学也是如此,授予学生数学结果,给与学生数学答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不如授予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求“为什么要这样”。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能力,同时也是智力的核心。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其学习成绩、学习思想以及学习方法才能得到自我完善和进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便成为了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任务。下面就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作详细论述。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兴趣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应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学生具有着积极的数学思维兴趣,能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和思考,所以才能在不断地练习和训练中形成并完善思想、锻炼其想象分析能力,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务必要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兴趣的培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在学习时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事物能够进行长久地观察和思考,敢想、敢做、敢发表意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1.课堂演示、操作

这里所说的课堂演示、操作要求教师在行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在正式行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图片演示、教师讲解以及学生实践等方式来完成教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演示可将静态图变为动态图,既可直观地表达图片或图标涵义,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而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则主要是指师生互动。比如教师在讲解角和角的大小时,如果要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角,并思考和讨论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这种授课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还通过思维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一种,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接触新事物,不断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关键。只有好奇心充足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奇迹,突破不可能的成功者。鉴于好奇心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和保护。对于一些想法奇怪、好奇心过剩的学生,切不可表现出不屑或不耐,反而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比如一些学生不明白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当其向老师请教时,如果老师嫌弃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只简单地介绍几句便打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难免会受到打击。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作业本上画圆形、方形,或者让学生用纸折出圆形和方形,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随后给学生讲解具体原因,使其真正明白“为什么是圆而不是方”。这样既普及了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

3.设计合适、合理的教学情境

大量实践证明,合适、合理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让学生随时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谈话、提问、实验操作等,创设良好的、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兴趣,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首先是求异思维,要求学生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不盲目跟从,对任何事物持质疑态度,并能够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去验证和质疑事物,大胆发表意见。数学思维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极其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求异思维,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发展了求异思维,才能真正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对于教学中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除了求异思维之外,还有立体思维也需要老师加以重视。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学生增长知识,又要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与知识的增长成正比,而是要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日积月累才能形成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是一项相当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专家分析,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其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大部分人而言,如果缺少必要的逻辑训练就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更无法开拓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性地对小学生实施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教育者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

1.比较与分类法

比较是用于确定研究与研究对象不同点或相同点的方法,而分类则是加工整理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所以,比较是人类展开思维与想象的基本点,也唯独有了比较才会有鉴别,而比较与分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过程中。

2.归纳与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法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推理方法,推理归纳都是由特殊或者个别数学知识所逐步演变而来。例如,在数学的加法交换律中,教师通过演示两个加数之间互换位置,并且相加之和不变,使用该例子就能有效地将结论总结出来。

3.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是从众多客观事物当中把非本质和个别的属性摈弃,提取本质与共同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一本质属性的物体综合成一个整体。比如,总共有50道20以内的减法题,在初学的过程中都是依靠记忆或背诵来完成减法运算,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为学生一一概括相应的运算规律,那么学生就可以快速掌握减法上的运算技巧。

4.分析与综合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是指把要研究对象恰当地分类成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再对各个研究的对象分别实施研究,从而获得本质上的认识。综合方法指的是把已经认识的对象全部联系起来,并且对此进行必要的研究,从对象的整体对对象的本质加以了解与掌握。例如,教会学生认识五个数字,小学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把五个苹果分别放到两个盘子里,从而获得四种具体的方法,即1和4、4和1、2和3以及3和2。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注重问题的引出

在数学上所有的思维都是由问题而引发,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较为繁杂的思维活动。数学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最后分析与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师引导与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过程。如果能够把数学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那么其教师就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都是借助问题的提问而展开全面的教学,也只有通过问题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想让学生在能够牢固、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掌握已学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就应该有意识、有目标地引出问题,善于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归纳演绎、比较对照、抽象概括、综合及分析等一系列有效的逻辑思维培养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过多地为学生讲解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并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答方式,在保证思路的正确下,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中的教学内容中质数、合数等都需要使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演示或者实际操作,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全面发展。虽然游戏只是学习中的小插曲,但是在讲解有关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时还是存在一定的作用。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那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3.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数学课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应该要求教师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结合精心的教学设计,让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形象、生动以及有趣地开展。激发学生数学的思维兴趣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有的技能,并且要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开创新知识,让学生获取学习的乐趣。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探究新知识,从中再寻找正确的答案。

4.恰当地设计练习题的难度

篇5

关键词:兴趣;概念;情景;合作

一、打开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是关键

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初步逻辑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大量富于参考性的问题,营造一个兴致盎然的氛围,整个课堂就会很活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和投入进来.寓教于乐.比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教师这么说:“最近和一些朋友吃饭,席间玩起这样一个游戏,就是大家数到3或3的倍数时,要做一个不同的动作,如果你不小心忘了,就要被罚.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是游刃有余的最后胜利者,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张张好奇的小脸盯着教师,“我们变换一个方式来玩这个游戏,你们来考考教师,看教师有没有说谎,这样吧,你们只要任意说一个数字,教师就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看你们能不能把教师考倒?”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发言,想见证下能不能真正难倒教师.为了能达到目的,说出的数字都比较大,想这下教师可要被难到了,可是,教师不仅回答得快,而且每个都非常正确.学生在大大的惊叹之中急切地想知道教师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让一切如此简单.于是会带着无限的渴求疑问继续听教师讲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探索新知的过程非常新鲜很容易让学生记住.

另外有一个方法,就是以旧的已知的知识做导引,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教新.比如,在教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可以先提示和引导学生,“在上一堂课中,我们学习了比较分数大小的知识,那么大家现在一定知道,必须是分母相同,或者分子相同,才容易去进行比较.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怎么去比较大小呢?”学生一定会认真的去探究这个问题,聚精会神地听教师往下讲.

二、正确清晰的传达概念,用直观的图形和方法辅助理解与记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晰而又简单地接受一些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这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艺术.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先掌握概念,应用概念形成判断,最后才有符合逻辑推理的思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可接受的语言范围和领域非常有限,数学语言更匮乏,所以要很清楚形象的表达出某些概念有时是一种挑战.适当的借助一些教学工具,可能会让一切变得容易许多.比如,在讲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抽象概念时,每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联都要讲清楚.采用丁字板的教具把以前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先复习一遍,中间可以不断变换,加深平面图形间的相互联系和弄清楚它们内部的本质.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我们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最大的关联是什么,借助模型,让学生一目了然,当然,整个过程中不能缺少简单清晰的引导和描述.

三、经验的传承与应用,创设情景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热爱生活,将生活中的很多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会心一笑间接受了教授的观念,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绝对跟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及用心度有关.比如,各种生动情景的营造,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而且学习起来不觉乏味,也不感到累.比如,讲述“概率”这个概念时,可能单纯的讲概念就会把学生绕晕.如果教师拿出放有四个红球和一个黑球的口袋,告诉大家:“我们今天来玩个小魔术”,一定会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请一个学生上台协助处理,大家觉得他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几次验证下来,就可以很明白地告诉大家什么叫“概率”了.

四、因地制宜,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有趣的过程中愉快地接受逻辑

其实整个教育的过程都充满了观察、实践、探索和挑战.在课堂实际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讲解只是一个方面,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才是更有效和更有说服力的.不妨因地制宜,现场说法,会让课程变得不呆板而且印象深刻,让学生了解整个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比如,请出李明、王刚、邓晓、方方四位学生上讲台,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这四个人的梦想是当科学家,飞行员和医生.李明的梦想当医生,邓晓不是当科学家,王刚和方方的梦想相同,那么让大家判断后三位学生的梦想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就需要运用到简单的逻辑推理.

小学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础.后续成长过程怎么样,也得看基础牢不牢靠,小学更是他们各种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可以说,数学是一门逻辑的科学,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讲究方法、自然渗透,真正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刘东生. 小学生数学教育研究[J].义务教育与研究,2009(12).

篇6

六年级数学中有许多联系密切,但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呢?我通常的做法是,利用教材,借助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例如:在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解法与解题思路的异同有清楚的了解,我抓住两点进行教学,一是比较的标准-- 弄清两数相比时,以哪个为标准;二是比较的结果-- 弄清不同的比较形式所得出的比较结果的含意。同样,在教学中借助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要求学生先画作为标准的线段,再画表示与这个标准相比的线段。

有这样一道题:(1)两捆电线:一捆长120 米,比另一捆短三分之一,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 米,另一捆比它短1 / 3,另一捆长多少米?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小题的不同点,再比较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明白,第(1)题是第一捆长度与另一捆比,另一捆长度作标准,第(2)题是另一捆长度与第一捆长比。第一捆长度作标准,虽然比值相同,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的结果的含义也就不同。因此这两小题的数量关系式不同,解题方法也就不同。在列出分数乘除法算式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算式进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弄清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能力。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进行应题教学时,我通常做法是引导学生从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综合到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重视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棱长8 厘米的正方体木块? 表面全部涂上红颜色,然后把它分成棱长是2 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其中三面有红颜色,二面有红颜色,一面有红颜色,没有红颜色的各有多少块?”初看这道题,似乎不大好下手,我没有急于让学生求成。

而是先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探讨把大正方体分成棱长2 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怎样分割?在取得一致结论后,接着让他们思考:分成的小正方体共有多少块?

再想一想:三面、二面、一面涂有红颜色的小木块在割开前各分布在大正方体木块的什么位置?(可画图帮助分析)。在弄清这几个问题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求答,通过分析,学生推出:以大正方体的一顶点为小正方体顶点的小正方体有三个面涂有红色,因为大正方体共有8 个顶点,所以这样的小正方体有8 块,以大正方体棱长的一部分为一条棱长的小正方体二面涂有红色,计有2X12 = 24(块);只以大正方体一个面的一部分为小正方体的一个面的小正方体一面涂有红色,计有4X6 = 24(块)?这样的小正方体,后用64 - 8 - 24 -24 = 8(块)得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

三、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推理能力。

因此,我在进行工程问题的教学时,不是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研究思考问题,在进行分数的工程问题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加工900 个零件,小王独做需要10 小时完成,小李独做需要15 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求答以后,我先后又出示了这样两题让学生解答:(1)加工1800 个零件,小王独做需要10 小时完成,小李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2)加工180 个零件,小王独做需要10 小时完成,小李独做需要15 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解答完毕,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篇7

一、培养抽象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对于理科生来说,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由起初的经验性教育转变为理论性教育,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之后的学习不断增长的,如果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的理念,就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新能力.一般来说,高中的前两年是塑造一个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佳时间,这样能够保证其在高三的时候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较好地分析出题目原意.

二、培养层次化分析能力,提升思维能力

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层次化分析能力.理科科目中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想学好物理知识,还要掌握好数学知识,能够处理好数学问题的学生往往都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要想较好地提升自己,可以向周围的学生多进行请教,通过不断地比较和学习来完善自身的问题.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外界环境只是外界因素,更多的时候是靠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决定的.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在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带领下,才能够更大化的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需要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动机对于一个人的学历思维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推动剂.另外,逻辑的思维培养绝对不是单纯的靠拼凑就能够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绝对不能够因为急于实现目标而将知识全面性及整体性提前应用进来,只有等自己的分析研究能力有所提升,并能够有把握地处理问题之后,才能够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有过渡阶段的,切不可操之过急,只有一点一点慢慢进步,将该掌握的技能掌握好,才能确保学习能够更好地进行,如果一开始就急于求成,那么可能因为知识掌握不牢靠而对学习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切勿因小失大.

三、分阶段思考,进行思维方式培养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的义务教育学科安排中,初中阶段才有化学课,因此,对于读初中的很多孩子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化学课.一方面是新的课程,另一方面是因为化学课程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初中生感到学习化学很困难.尽管不少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认识了一些化学原理及化学现象,然而他们对化学课程的认识大多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大部分的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没有一个理性的概念,这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不利的.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有必要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一、培养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1.多做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直观思维能力

在初中学习阶段,有两门自然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那就是它们是以实验为教学、学习的基础.这两门学科一门是物理,另一门就是化学了.化学实验可以把化学现象更加直观地在学生的面前进行展示,给他们以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在观看、参与化学实验的时候,眼睛、鼻子、耳朵等不同的感觉器官都能够受到刺激,这样就很简单地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比较兴奋的状态,对课堂的兴趣更高,接受知识的速度更快.因此,我们的化学老师应该多和学生一起做化学实验,实现实验教学常态化.但是要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引导,不要让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单纯觉得做实验好玩的课堂,这样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了.教师的引导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积极参与实验,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多加思考,这样的作用就是能够培养、提升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能力.

2.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笔者通常选用如下的两种教学方式.首先是选择模型教学,将化学物质非常微观的结构以一个比较宏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模型指的是人们按照观察获取的事实,以及早已被论证的科学原理,探索分析我们要研究的化学对象的运动规律、性能及结构而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比如,我们在学习微观分子的构成的时候,通过使用宏观的模型进行展现,就能够给学生一种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观察体验,学生就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样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转换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选择多媒体教学,实现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直观化.我们在开展化学教学的时候选择化学教学,能够将微观过程进行一个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演示,这样即使学生的想象力及思维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微观过程,这种方式就刚好弥补这种不足.比如,我们在开展水的电解的教学的时候,根据课本原来的教程,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水的电解到底是怎么样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视频播放或者制作动画的方式来替代课堂演示,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就可以更快地将正负极分别产生什么气体的知识进行掌握.

3.教学过程条理化,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的化学课本各章节分散有很多的化学知识,通常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我们的初中化学老师要抓住初中生思维的起点,找准学生的思路和思维方向,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全面地、多方位地、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要抓好思维起点,我们可以讲某些现象当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的知识起点,再借助于生动的事例,以及形象的比喻,以一种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示分子的概念以及特征,学生更好理解.其次,理清思路.比如,在开展制取氧气教学的时候,学生不明白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的差别,很可能在做题的时候做错.开展讲解的时候,要先理清楚教材的主线,工业制法主要通过资料进行介绍,实验室制法主要是做实验介绍.实验室制法有三种,比如,我们通过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来介绍,先将实验制取步骤向学生说明,以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详细讲解催化剂的性质等.这样的教学过程有着非常清晰的学习思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不存在那么多的思维障碍了.

二、结束语

篇9

一、夯实地理“双基”与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应同步进行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先具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形成学科技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才可能实现。“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如何获取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呢?如果采用与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则可达到“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之效果。对地理概念的学习要运用分析比较方法,辨析学习易混淆的概念;要学会抓关键词对概念加以剖析,掌握其内涵。对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要理清知识体系,类比地理规律;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纲要信号图示,展示知识体系;运用范例解析归纳,促进融会贯通;应用因果关系推理,认识本质属性。多数文科生的地理基本技能比较差,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尽量运用逻辑推理、地理图像分析等方法让其理解透彻。可见,在夯实地理“双基”的过程中渗透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可能是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三、以地理图表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高考试题中,它是试题的理想切人口,同时也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逐步理解地图上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和相互联系,由看懂地图到熟悉地图(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表象),由熟悉地图到能分析、运用地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这一过程对于地理形象思维和地理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地图本身是形象的,而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各种地理事物的抽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区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发展地理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发展地理逻辑思维。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有关区域地理考试题型涉及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和地理原理规律的考查,如降水量分布的影响因素;某个或某些重点要素考查,如气温、降水、水文、水系特征的考查;理解原理和规律,运用地理相关的事实和材料,简明推导和定性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考查。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加强训练。关于区域地理的复习以抓住某个典型案例进行特征、成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下面归纳出一些复习模型便于学生复习。

篇10

 

本文以《"如此美味"——对多次用油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设计的几个实验为例,浅谈在生物科技创新实践指导过程中渗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一点体会。

 

1.实验过程设计及结果分析

 

研究对象:从左到右分别为:自家花生榨成的油、炸过多次的油、商品油。

 

1.1 探究多次用油对酶活性的影响

 

1.1.1 实验目标。动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多次用油含有的某些物质,对动物体内有关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不会产生影响,就此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1.1.2 实验原理。动物新鲜的肝脏含有过氧化氢酶,这种酶能使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多次用油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有害成分,这些有害成分可能对酶活性产生影响。

 

1.1.3 材料用具。新鲜肝脏;研钵,大烧杯,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量筒,试管,滴管,试管架;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路边摊的多次用油,家庭花生自榨油,商店销售油。

 

1.1.4 方法步骤。(1)制作肝脏研磨液各取0.5ml分装入4支试管;(2)将1ml多次用油,自榨油,商品油,分别加入肝脏研磨中浸泡10-20分钟,作为对照,向4号试管内加入1ml清水;(3).反应:在每支试管中加入2ml3%H2O2,轻轻地振荡试管,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仔细观察并记录哪支试管最先产生气泡,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实验结果:在我们观察下发现,对等量的过氧化氢进行催化分解的反应中,经过炸过多次油浸泡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产生的气泡量最少。

 

实验结论:炸过多次的油会使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

 

1.2 探究多次用油对动物生命力的影响

 

1.2.1 实验背景。长期吃这种重复使用的油,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吗?

 

1.2.2 材料用具。蝌蚪、路边摊的多次用油、家庭自榨油、商店销售油大烧杯、酒精灯、石棉网、塑料瓶(材料为PETE)

 

1.2.3 方法步骤.

 

(1)各把10条蝌蚪放入多次用油,自榨油,商品油;(2)定期观察蝌蚪的生活状况

 

1.2.4 实验结果:1小时:全部蝌蚪生活情况正常;2小时:全部蝌蚪生活情况正常;3小时:多次用油组中的小蝌蚪开始反常的剧烈运动(可能是身体状况异常),湖水组中的小蝌蚪没怎么运动,像在休息12小时:炸过多次油及商品中的蝌蚪全部死亡(观察间隔时间过长);商品油中死了3条。湖水组全部生存

 

1.2.5 实验结论:炸过多次的油会对蝌蚪的生存状况产生影响。考虑:有时我们会看到商贩把一些油渣倒到地上,让它从地层渗透下去,那会不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呢?

 

1.3 探究多次用油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1.3.1 材料用具。绿豆种子、路边摊的多次用油、家庭自榨油、商店销售油、培养皿

 

1.3.2 方法步骤

 

(1)取4个培养皿其中三个都加入8ml水,再分别各加入2ml多次用油,自榨油,商品油,另一个加入10ml水;(2)各把60个种子放入以上四个培养皿中;(3)定期观察种子的萌况。

 

从左到右分别为:炸过多次油,商品油,自炸花生油,清水。

 

1.3.3 实验结果:多次利用油组的发芽率最低。

 

组别种子发芽率

 

多次用油43/60=72%

 

自榨油47/60=78%

 

商品油54/60=93%

 

清水59/60=98%

 

1.3.4 实验结论:多次用油会绿豆的发芽情况产生影响。

 

1.4 探究多次用油对植物生根的影响

 

1.4.1 材料用具:洋葱、路边摊的多次用油、家庭自榨油、商店销售油、烧杯

 

1.4.2 方法步骤。(1)取3个烧杯倒入8ml清水,再各加入2ml多次用油,自榨油,商品油,4号烧杯加10ml清水作为对照;(2)定期观察洋葱的生根情况情况;

 

1.4.3 实验结果.

 

2天后:多次用油组及清水的洋葱已长出根,且多次用油组的根长于清水组 ,其他两组未生根 。

 

4天后:多次用油组中的根几乎已碰到杯底,而清水中的根长度仅为该组中的一般,且数量少,并且在培养过洋葱后的多次用油,变得比原先清澈了。

 

1.4.4 实验结论:多次用油会对洋葱的生根产生影响(起促进作用)。从左到右依次为:自炸花生油,多次利用油,商品油,清水。

 

后续设想:

 

(1)在进行多次用油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多次用油对植物根和芽的作用结果是完全相反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让我们想到了生物课上曾经教过的生长素对植物生根和发芽的影响。

 

(2)在培养过洋葱以后多次用油变得比原先清澈了,没有原先那么浑浊,那么是不是说,多次用油中的富营养物质恰好是植物生根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呢?

 

2.实验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分析

 

2.1 归类与比较。归类是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过程,比较则是群求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的研究方法。归类与比较的逻辑思维贯穿四个实验,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经常用列提纲的方法,把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和比较,每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都建立在对自榨油、多次用油、商品油、清水四种相比较的基础上。归类和比较的综合应用可以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2.2 判断与推理。从现象的观察到结论的形成,离不开主观的判断与推理。归纳推理是对观察、实验和调查所得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反,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本次实验更多得体现演绎推理(如下图)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有归纳又有演绎,归纳与演绎相互连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3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设置的四个实验看似没什么差别,实际上有逻辑上的联系。实验一探究多次用油对酶活性的影响是核心,实验二侧重对动物影响的研究,实验三和四侧重对植物不同器官影响的研究。

 

分析与综合也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高中生物教学和创新实践,学生通过逻辑思维的引导和训练,不仅可以在高考中取胜,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生物的一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