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近年来,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火灾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因火灾导致的亡人数量也一直居高不下。高龄老人、孤寡老人、残障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状况也越来越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本文结合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实际,详细分析了弱势群体火灾高发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落实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及工作建议。
关键词:消防 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孕幼等人群均为弱势群体),其安全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因火灾事故造成孤寡老人丧生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如何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为消防安全弱势群体提供一个更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是我们当前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弱势群体火灾高发的主要因素
根据近年来的火灾事故调查统计,在居民火灾中亡人火灾事故多发生在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长期患病的残疾人以及无自理能力的智障人员或精神病人等弱势群体上。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一是60岁以上老人(包括有子女监护的和无子女监护的);二是残疾人;三是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四是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五是婴幼儿。这些人员行为能力差,一旦遇到火灾后不容易逃生,极易发生伤亡事故。通过火灾原因分析发现,用火不慎、卧床吸烟、遗留火种、电器设备故障或电气老化等是弱势群体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导致势群体火灾高发的因素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救助及火场逃生能力差
弱势群体在丧失劳动或生活能力后,身体状况、思想意识、行为能力等都与一般人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体弱多病,甚至中风、瘫痪、残疾以及高龄老人等,他们虽尚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反应迟缓,记忆力差,行动不便,一旦发生火灾,他们既无力进行自救,也无力快速逃生,成为火灾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社会关爱
纵观被火灾夺去生命的弱势群体,大多数都有子女及亲属等监护人员,但由于监护人员工作或临时外出不在身边,且缺乏及时、周到的生活照应,弱势人员的生活实际上仍处于独居生活状态。加之,弱势群体平时较少与周围群众接触,火灾发生时难以及时得到有效救助。家庭、社会对弱势人群体的关爱和投入,也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三)安全意识淡薄,家中火险隐患多
当前,社会和家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还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对其消防安全的关注度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卧床吸烟、家中堆放大量可燃物、使用老旧电器、安全防范意识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弱势群体当中,这就造成了火灾事故频发,且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几点措施及建议
(一)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台帐
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台帐,通过街道、乡镇政府,广泛发动各居民社区居委会及村委会,全面掌握地区弱势群体基本情况,分类建立完善人员基础台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并形成长期消防安全专项工作档案,从而使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得到深入开展。工作台帐的建立一是要全面了解掌握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每名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监护人(看护人)基本情况等内容。二是要对各类弱势群体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人员易发生火灾的突出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措施和落实防控手段。三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人,完善工作责任制,确保弱势群体消防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做到“三有”即“工作有范围、关爱有重点、人员有明确”,确保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
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2009年全区21个街道、乡镇政府通过对相关人群进行走访排查登记,全区共有弱势群体8071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63576人,残疾人3572人,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2463人,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1904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1433人,独居1397人,有吸烟习惯11061人。所有弱势群体均以登记上账,并落实社区级责任人,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筑工作平台,形成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合力
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地区防火安全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广泛调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规划,将弱势群体消防安全融入工作社会化体系。一是社工委、民政、老龄委、妇联、残联、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围绕各自职责构筑统一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平台,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监护服务、消防知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开展。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老年人消防安全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协助更换老旧电气设施,推广家用灭火设施,配备应急呼救器,深入开展消防知识宣传,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环境。
丰台区妇联、老龄委、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先后组织开展各类专题活动50余次,开展弱势群体入户普查近万人次,组织各类经验工作交流会6次,联合下发《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关爱行动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3份,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平台已初步形成。
(三)齐抓共管,建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构建消防弱势群体火灾防控工作,主要应从家庭、邻里、社会等层面积极落实好各项工作,确保弱势群体消防防护网络的建立。一是要强化家庭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家庭监护人员不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关爱弱势群体;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不断提升弱势群体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家庭监护人员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二是积极倡导邻里守望、和谐安居的平安理念。发挥社区(村)委会等基层力量的作用,通过结帮扶对子,邻里间每天敲门温馨问候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监管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及义务消防队作用,通过定期巡视,入户走访等形式,落实弱势群体社会防控力量,为弱势群体编织一张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市丰台区通过组织各街道、乡镇逐级签订责任书,利用安全知识流动大讲堂、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组织培训开展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各基层派出所社区民警、社区(村)委会、消防志愿者等积极开展摸排走访,开展一对一的结对服务,提供消防常识咨询和安全检查巡视服务,有效提升了丰台区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状况。
(四)强化科技手段,不断改善提高硬件环境
在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防护网络的同时,还应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硬件环境。一是为独居生活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紧急呼救器,由社区(村)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实行24小时监控。二是为弱势群体家庭配备家用灭火设施,如灭火器、灭火毯、防毒面罩,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等,确保紧急情况下减少人员伤害。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开展免费的用电设备、电路安全以及燃气设备检测维修服务。四是要积极推广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家庭装修材料的不燃化,减少火灾荷载,推广应用家用阻燃织物,如阻燃被褥、阻燃床垫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致灾机率。
在实际工作中,丰台区所属各街乡镇也均能够结合各自辖区工作特点,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有针对性的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据统计,全区已累计为3675户有需求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了紧急呼救器,丰台街道还专门配备了无线紧急呼救器。方庄街道、卢沟桥街道、南苑街道、东高地街道、马家堡街道自筹资金,为部分鳏寡孤独老人、残疾低保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配备家用灭火器累计2000余具。方庄街道有针对性的对鳏寡孤独家庭的用电设备电路进行检测,帮助弱势群体减少致灾因素;和义街道聘请专业电工和燃气集团人员对弱势群体家庭进行了全面的电气检测和燃气检测服务,及时更换老化电气线路,倡导更换陈旧的电器和燃气设备。
(五)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制度
政府、社会、单位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为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安全发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精神。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弱势群体消防安全投入。二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场所的建设,实行弱势群体集中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设立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资金,编织一张由政府、社会、单位、公民和家庭成员,社区邻里及民间组织等共同组成的关爱弱势群体、珍爱生命的爱心网,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远离火灾危害。
仅2009年上半年,丰台区属21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累计投入弱势群体工作资金70余万元,全区297个居民社区、村基本建立起了弱势群体关爱组织,落实各项保障资金,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六)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社会环境
篇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知识援助
一、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必要性
(一)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
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宣言》宣称:“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还必须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服务和资料的人,如语言上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 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知识援助.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机会,努力使弱势群体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阅读权利,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对《公共图书馆宣言》原则的背离,进而是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的背叛。
(二)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如何认识与对待弱势群体问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尊重、理解、支持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援助,消除他们与普通人之间的知识鸿沟.使他们通过知识援助,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使他们在成长中具备更多的发展机会.尽快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的公益性特点及其平等、开放、宽松的教育职能决定了它在改善弱势群体文化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图书馆适应新形势要求,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和自身优势,自觉主动地关怀、帮助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充满人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实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可以使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达到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是公共图书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渠道,也是图书馆生存的根本。同时,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注,使图书馆获得更多的社会投入,从而实现为弱势群体解困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双赢。
二、实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
要从促进社会和谐和弘扬图书馆精神的高度认识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活动,强化服务意识,吸引更多弱势到图书馆来,并采取主动服务的方式走近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更便捷的图书馆服务。加强馆员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尊重、善待弱势读者,树立“关爱弱者,从我做起”的服务理念。既不能对弱势有歧视心理.也不能居高临下把自己当作施舍者,而要换位思考,摆正心态,学会与他们平等相处,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二)加快弱势群体服务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图书馆馆员大多有系统的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技能,了解图书馆学、管理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善于沟通。但要实现为弱势群体深化服务的效果,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专门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技能.如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手语技能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在弱势群体的阅读指导和读书活动开展中与弱势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建立长效机制.使弱势群体服务能切实持久地开展下去
与一般读者服务相比,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更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服务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要摒弃做秀、走过场等蜻蜓点水式的服务,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持久知识援助的制度保障。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统筹规划、管理和开展服务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如辽宁省图书馆成立了弱势群体服务部.在弱势群体服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图书馆既可成立专门部门,也可以将弱势群体读者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归口给某一特定部门,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这项工作的客观规律.也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长抓不,懈,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具体工作中,要把为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申请专项服务经费,安排专人负责,每年制定面向弱势群体开展的服务项目.并向社会公示,吸引他们到馆参加,年终总结表彰,确保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四)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弱势群体不同于普通读者,图书馆应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加强硬件建设.最大限度地方便他们到馆利用文献资源。首先从服务设施方面,图书馆应根据弱势群体的生理特点,设置残疾人专用座席、无障碍通道、专用视听设备等便利设施。完备的设施有利于消弱势群体自由利用图书馆的生理障碍,体现了图书馆充分服务的人文精神:其次在文献保障方面,建议根据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选购专题文献,如残障儿童康复文献、盲文图书、视听资料、特殊教育辅导资料、励志图书等。可根据馆舍情况开设视障阅览室配备专门听读设备,或在阅览室、借书处配备特殊教育专题图书推荐架等以达到指导阅读、方便读者查询的目的。
三、总结
图书馆应主动接近残疾人用户,想残疾人所想,急残疾人所急,提供他们所需信息资源总之,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应当提供相应的图书馆服务,体现人文关怀,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怀,鼓励他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无障碍通道”,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弱势群体获取知识的信息中心,特殊教育的又一个阵地。
参考文献:
[1]王平,王春迎.美国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实践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
篇3
关键词:残疾人;生存;发展;农村;体制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06-02
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1],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有各类残疾人8 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的总人口和总户数。各类残疾人中,比例最大的是以下几种:视力残疾占残疾人总数的15%,听力残疾占24%;肢体残疾占29%;多重残疾占16 %,也就是说有些残疾人身上不止一项残疾。这是2006年的数据,近年来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发生,残疾人总量上也发生很大变化,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新增加了数以万计的残疾人,其中大部分是肢体残疾。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评定标准[2],残疾人主要分六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残疾的原因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的,另外一种是由于疾病或意外造成的。残疾意味着什么?鸟儿断翅,鱼儿搁浅,五彩缤纷的世界变成一片漆黑,美妙动人的乐曲也变成了一片沉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坐立行走,听音乐、看电影、打电话、上网这些事情早已习以为常,可是有没有人想过,对于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某一群人来说,这些都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或者成了昨天的回忆。汶川地震中有一个失去右臂的残疾人说了一句话让人感叹,“我没了一只手,连系个鞋带都办不到了。”
灾难发生时,他们庆幸自己捡回一条命,只要活着,什么都好说;灾难发生后,他们开始发现,自己身上少了点什么,这已经让自己划归另一个群体,今后的人生之路,注定要比一般人走得更为艰辛和沉重。当那一瞬间的惊心动魄已成过去,生活重归平淡时,他们不得不尝试适应“残疾人”这个新的角色,尽管毫无心理准备,尽管充满委屈无奈。
对弱者的同情,是文明社会的道德底线。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过:“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对弱者的尊重和关爱,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和谐。”选择残疾人问题作话题,就是因为它反映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几乎所有中国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如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治安,这些民生问题其实都与残疾人密切相关,并且当这些问题反映到残疾人身上时会更加严重和复杂。
一、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残疾人的问题
我国残疾人口总数为8 296万人,其中城镇残疾人口为2 071万人,占全国残疾人口的25%;农村残疾人口为6 225万人,占75%。可见,农村残疾人是残疾人中的主要群体,也是最困难和最弱势的群体。
郑一平对中部某省农村1 000个残疾人的抽样调查(2007)[3]发现,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已经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住房条件差,生活质量低,康复机构缺乏,教育水平更是低得惊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占93%,其中还包括33%的文盲。很多人从未听说过特殊教育学校,更没听说过残疾人联合会这样的组织。1 000人当中只有19人接受过职业培训,大多数人未接受过培训。各种培训的缺乏是农村残疾人提高素质难、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农村残疾人的职业结构。1 000份问卷中有762份选择了答案,其中,选“种植业”有342份,占45%;选“家庭养殖业”的有110份;而选“打工”、“做生意”的比重较少,盲人按摩业有2人;此外,选择其他职业的有126人,占16.5%。其他职业包括算命、守山、守门、捡破烂、当乞丐、修鞋等。可见大部分农村残疾人从事的是传统的低收入职业。相当一部分农村残疾人只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贫困”与“残疾”的相互交织,“老”的弱势群体问题还没解决,“新”的弱势群体问题又不断显现。
一些因事故、因病、因灾致残的患者,本可以通过正常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恢复为正常人,却因得不到及时救治或无钱救治而变成残疾人,进一步扩大了残疾人队伍。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使一些有遗传基因的精神残疾、视力残疾、麻风畸形残疾、智障人等残疾人,宁可后代残疾,也不能“绝代”,因此,使残疾人“后继有人”。
(二)城镇残疾人的情况
城镇残疾人口占全国总残疾人口的1/4。他们的生存发展情况如何?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平亚丽是第一个让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升起的中国人,1984年6月在美国举办的第三界世界残疾人奥运会上获得跳运金牌,实现中国残奥会奖牌的“零的突破”,比许海峰夺金还早一个月。许海峰很多人都知道,知道平亚丽的人就不多了。对奥运会冠军来说,“只要金牌拿到手,房子、票子、车子全都有。”奖金多达几十万、上百万,豪车、别墅、广告代言,可谓是财源滚滚。而对残奥会冠军来说,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当年平亚丽拿到手里的奖金只有300元,是奥运会冠军所获奖金的1/20。后来由于她工作的北京橡胶厂破产,又成为下岗工人,连儿子的学费都没有着落,差点去街头卖唱,甚至考虑过卖掉金牌,后来在别人帮助下,创办自己的盲人按摩店。主席说,要让两个奥运一样精彩,可是两个金牌差异很大。冠军的生活都过得如此艰难,可以想象,其他残疾人的状况会是怎么样。
在我们的城市,天桥下,广场上,火车站附近,几乎到处都可以发现他们的身影,场面让人感慨万分:失去了双腿的老乞丐坐在冰冷的地上拉着二胡,双脚畸形的年轻人用粉笔在地上写着什么,还有的断臂的歌手在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在唱着悲惨的曲调;也有的人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那里,面前放着一个装着零散的硬币的饭碗,茫然的眼神充满了期待;当然也有人拦住你的去路,手持一个塑封过的卡片,上面写着自己的来历和故事。有人说,这里面可能有假冒残疾人来行骗的,也可能是被不法分子利用,不管实情如何,都说明政府在管理上需要做的太多太多。
(三)残疾人教育与就业
我国残疾人教育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残疾人在发展权上享有与普通人相同的权利。尽管近年来残疾人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问题仍然是严峻的。残疾人的职业教育,特别是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发展得十分缓慢,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以至许多残疾人即进不了普通学校学习,也找不到合适的残疾人职业学校学习,其结果就是无学可上。在入学机会上,残疾人被普通学校拒收的现象屡有发生。在教育条件上,残疾人求学的客观环境还有很多障碍,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比如有聋哑人反映,某些聋人学校的老师竟然连手语都不会,无法同他们交流,这其中还牵涉到用人上的问题。在教育结果上,残疾人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残疾人就业一方面面临着用人单位的歧视,另一方面也存在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当然具体情况还很复杂。
二、残疾人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
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从全国看,经济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残疾人的弱势状况就更为明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机制体制不建全,残疾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维护
随着社会的变革,残联特别是基层残联受大环境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功能逐渐丧失,工作困难重重。在现行体制下,残疾人联合会是残疾人的服务机构,性质是群众团体,作用是联系、协调、服务,本身既不是行政主体,也无行政执法资格,从而形成了“弱势机构管理弱势群体” 的恶性循环现象。
(二)认识不足,渠道不畅,残疾人就业问题异常严峻
残疾人当前的就业模式有三种:一是集体就业,将残疾人集体安排在福利企业之中。目前福利企业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原因是:结构单一、机械老化、缺乏资金、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素质偏低,生产政策严重滞后,福利企业申办主体为国有或集体企业,投资主体限于民政部门、乡镇政府和街道办,部门之间政策不一,限制了福利企业发展。二是按比例就业。目前,我国规定企业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不安排或未达到标准的企业征缴残疾人保障金。有些企业为完成任务而雇佣“名义”上的残疾人挂靠在该企业,实际并未上岗,每月仅发给其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工资。对残疾人安置的岗位也较低,对残疾人的能力认识不全面。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虽然雇佣残疾人工作,但当国家检查达标后,便立即辞退,以避免交纳残疾人保障金。残联仅靠软弱的联络、协调职能,去“乞求”强势单位给面子、给人情安排残疾人就业。三是自主就业,由残疾人员自己经营一些传统的门店或摊铺,像报亭、修鞋铺等,但由于多种原因影响,竞争力大都不强。
(三)手段乏力,职能错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严重不足
残疾人保障金收不上来,残疾人的就业、康复、教育、培训、生存与发展、残疾人危房改造都将成为空话。
(四)执法力度弱、社会缺乏人性化关怀,许多工作停留在表面
2010年12月,新疆一家化工厂爆发一起骇人听闻的使用、虐待智障工人的事件,手段残忍的程度让人震惊,让人瞠目结舌。智障工人三四年来遭遇了非人的待遇:逃跑遭到毒打、干活如同牛马、吃饭与狗同锅、工钱一分没有、连续几年没有洗过一次澡,完全把人当成了牲口。
残害智障残疾人的事件近年来可谓屡禁不绝。2007年,四川山区一些村民像饲养牛马一样“圈养”20多名智障残疾人,长大后送去当矿工,再残忍地把他们推下矿井,制造事故,造成“工伤”假象,骗取赔偿金。
我们诅咒施暴者良心泯灭、天理不容,我们同情受害者的悲惨遭遇,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什么?残疾人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上面说过的新疆智障黑工案和四川圈养智障人案件,前几年发生的陕西和山西犯罪团伙诱杀智障女配阴婚案,还有多个地区发生的不法分子控制“残疾人丐帮”的案件,都说明我们的法律有着太多的漏洞,加上一些职能部门执法不严,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另外,针对残疾人的工作,有很多停留在表面上,缺乏长效机制和人性化关怀,城市的无障碍建设有的缺乏维修,有的无法使用,如人行道上的盲道,在很多城市被不法商贩占用,无人管理,假如盲人走在上面,可以想象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些残疾人专用电梯、专用卫生间也长期上锁无法使用。可见,如果仅仅是应付检查,完成任务,而不真正实行人性化的关怀,从内心提高对残疾人的关爱意识,这些工作是无法做好的。只有从残疾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三、对弱势群体生存发展问题的几点建议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弱势群体问题,特别是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不和谐因素。解决残疾人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体制入手,使残疾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建议成立统一的残疾人工作机构,归口政府工作部门,赋予其独立行政执法资格,纳入公务员管理,在制度上使其高效运转。
2.切实解决涉及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全方位营造残疾人就业的良好氛围。
3.当前发展残疾人事业应着重针对农村残疾人而临的现实困难和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残疾人的康复和全而发展。
4.学习外国残疾人工作的先进经验,借鉴英美及日本等国家的义工制度,建立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非盈利性民间组织以及慈善机构的扶持力度,促进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扭转被动提供服务、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的局面。
5.建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做到“残有所依”。
6. 重视对残疾人的心理关爱和人性关怀。残疾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也是我们社会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对于克服自身残疾仍在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残疾人士我们不应对他们说,我们可怜你,同情你,而应该说,我们需要你。让人感觉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要加大对残疾人的心理关怀,使之成为常效机制;开展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危机后及时心理帮助。对精神残疾人也要给予关心和治疗。
指出:“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历史和现实表明,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对残疾人这个社会脆弱群体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4]做好关爱残疾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民携起手来,人人献出一份爱,人人都出一分力,残疾人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Z].2006,12.
[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统一制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通知[Z].1995年残联组联字第61号文件.
篇4
--关爱弱势群体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活动,它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为了积极响应十的号召,学校开展了鼎力中原梦 青春勇担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中的志愿者,我们光荣的开始了我们的社会实践。
现阶段,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生活,福利保障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了。同时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于是,我们小分队,也决定亲自去体验,调查,感悟一下弱势群体的相关生活。所以,我们的调研主题就是关爱弱势群体,我们选择的实践地点就是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和许昌阳光敬老院。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的视角去解析一下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希望能有不一样的想法,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一、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生活状况
我们去了许昌社会福利院看脑瘫儿童,那里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算是不错的,首先许昌社会福利院,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没有喧闹的环境,对于那些儿童的恢复是不错的,内部的布局,卫生看上去也蛮不错的样子。我们志愿者陪孩子玩的时候,心里还算踏实一点。后来我们又去了阳光敬老院,一进走廊,我就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是的,我承认,老人年纪大了,可能会有味道,可是不是与洗的不勤也有关系呢。其次,我看到了,做饭的地方,当然厨房是不能进的,外边的洗菜池看上去真的不干净。由于暑假天气酷热,敬老院的人员也为他们准备了绿豆汤,看上很欣慰,但是,满满一大锅,放到室外,我看到了苍蝇。总之,敬老院的环境说不上脏乱差,至少不敢恭维。这是我们调研的两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以此去猜测一下其他的相关机构呢。是不是和它们有相似问题,或者更严重呢。为此,我还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就有相关报道说敬老院是饲养场,虐待老人,虐待儿童等问题。目前来看,敬老院老人们和福利院孩子们生活状况确实值得担忧。
二、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问题
关于福利院
1封闭式管理。我看到那些脑瘫儿童,衣食住行都在院内完成的,连他们学知识也在院内,除非有工作人员的带领,他们都不能去院子里,更不能说院外玩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社交范围都在福利院内,几乎失去外界的接触。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或许会孤僻,更容易出现自闭吧。
2长期探望者少,儿童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差。问及工作人员只有14%的人会长期探望,43.7%的是随着单位来的一次性活动。
3缺少正规的亲子交流,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真正愿意领养的少之又少。仅有18.9%的表示愿意真正领养。
4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专业程度差。我看到福利院清一色的都是女性。是的,女生更细心,但是这个问题正如幼儿园老师大部分是女生是一样的,孩子身上缺少阳刚之气。只有女性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5所接触的传媒比较少,知识面狭窄。他们大部分时间看动画片。图书也少。
关于敬老院
1、敬老院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
资料显示民政部1997年出台过《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至今已有16个年头,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急需上级部门尽快出台新的敬老院管理办法。虽然近期出台了新的《老人权益保障法》,从管理机构方面是健全了。但敬老院管理模式还没有列人规范化、法制化。
比如:敬老院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还没有具体化、法制化、有条件地方办起来了,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办起来了。只不过是条件标准有差异。这只能是因地制宜而罢。住宿生活条件存在着区别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章程和模式。
2、地方财力有限,集中供养难以保障。敬老院五保对象生活费、医疗费、医药费等支出大多依靠民政局管理,财力难以承受。所以对大量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敬老院只能是心有余力不足
3、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安全措施、硬件服务跟不上。我看到阳光敬老院都是老人服务老人。据调查了解,有些敬老院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供养服务队伍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不熟练,服务工作不到位。有的敬老院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硬件建设与内部管理不够衔接。
三、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建议
对福利院的建议
1.福利院尽量多组织活动,让儿童有给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加其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家庭寄养,使其充分的感受家庭的温暖
3.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招募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使其福利院儿童得到很好的照顾。
4.政府加大对福利院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岗位报酬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人才服务福利院,顺便还可以当前一些人就业难的问题。
5.我看到有些很小的孩子就被抛弃,他们有不同的疾病。我看到的就是脑瘫儿童。那么,能不能减少脑瘫儿童的出生率呢。杀死一条生命看上去好邪恶的样子。但是对于结婚的人们,是不是可以做好婚前体检,定期去检查宝宝,宝宝有病果断听医生的,该打掉的就打掉,是不是太邪恶了,可是减少这些儿童的出生率,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利。有时候,妈妈一个不忍心,结果造成了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生个健康宝宝很重要的。
6.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可以提倡一下,少生优生。
对敬老院的建议
1、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尽早出台现行《敬老院管理办法》,要从管理模式、管理渠道、管理途径、管理办法上,使其能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强化政府职责。多部门多渠道投入资金,鉴于目前各敬老院供养标准偏低,日常开支有困难,有缺口问题,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资金投人,让五保老人享受到社会温暖,在这片福地安享幸福晚年。
3、树立服务工作新理念。从调查了解情况来看,我认为是否让五保对象都能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首先取决于五保对象的自主选择和意愿。对身体条件差、生活不能自理且无人照料的老人即使他们不愿人住,仍应全力动员,确保对象入住。同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注意提高集中供养的管理水平并予以稳定的财力保障。
4、动员全社会上下增强慈善意识。扶老帮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人们的慈善意识,提高慈善事业的广大公众认可度。并树立慈善典型,激发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培育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感。
在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上应该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因此,一方面应该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另一方面,调动各界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为农村五保供养事业进行积极募捐,鼓励企业,公共机构等群体组织,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踊跃捐赠钱、物品。
5.不断提高和完善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实行院长负责制。采取竞聘和任命相结全,管理人员采用聘用制,首先选配好一位好院长。院长必须具备热爱敬老事业心,乐于吃苦、勇于奉献。具备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的基本条件,做到文明办院,民主办院的理念。要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使老人们心情舒畅,安度晚年,应在院内增加一些老年健身器材以及娱乐设施,并经常组织参加一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篇5
香港关爱基金是2010年底在特首曾荫权的提议下成立的信托公益基金,性质介于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之间,由政府注资和向商界募资两部分组成共100亿的资金库,用每年的投资收益进行公益活动。香港关爱基金的援助对象是被制度化的保障体系所忽略的人或活动,可以弥补政府体制先天不足,是香港社会保障体系多元化实践的有益探索。去年,港府给成年永久居民每人发放6000港币的举措引来众多非议之时,关爱基金“挺身而出”,将20多万符合这个基金资助标准、但被政策排除在外的新移民纳入资助对象。此次“N无家庭”津贴,亦是在今年财政预算案没有惠及无公屋、无交税、无差饷等“N无家庭”,以至帮助“N无人士”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出台的。
最初,当局和关爱基金督导委员准备开支5000万至6000万港元,以“一次过”的津贴来帮助“N无家庭”。原计划只按公屋租金双倍进行补助,一人住户获2000元、二人住户4000元,三人或以上住户6000元,但关爱基金小组委员觉得补助额太低,开会商议新标准,委员何喜华认为,应将“三级制”分别“加码”至3000元、5000元及7000元,但小组主席周永新提出一个更高补助额,一人住户可获3000元、二人住户6000元、三人或以上住户为8000元,最终获得通过。
在提高资助标准的同时, 相关部门亦为“N无家庭”厘清定义,包括逾6000户租住私楼者,6110户居住临时房屋者,140名露宿者及493名租住民政事务总署辖下“单身人士宿舍计划”宿位租客等,资助对象估计共有12800多户、合共28291位低收入人士。除非综援人士外,新移民租户亦在受惠范围之内,故届时实际受助者将远远超出这个数目,加之今年7月将正式推出的“N无父老”(无私人物业、无领取综援、租住私人楼宇及年满65岁或以上租住私楼的长者)补助,此次关爱基金不免要大“放血”,预计开支将倍增至近1亿元。
据悉,要申请有关津贴须通过收入审查,申请人需申报过去三个月每月住户收入,以不超过申请公屋家庭的入息限额为准则,但不设资产审查。不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查过程和行政手续,就得以实施高效援助,关爱基金执行效率远远强过政府机构;其拥有强大的资助能力,必要时甚至可以动用本金,资助能力非一般民间公益组织可比,这正是关爱基金的优势所在。虽然“N无家庭”津贴只是“一笔过”资助,属短期措施,但在物价飙升之际,亦可解燃眉之急。
“N无家庭”津贴充分体现出香港社会福利的日趋完善,体现出香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媒体各界对此赞赏有加的同时,一部分人却开始为中产阶级打抱不平了,因为被戏称“夹心阶层”的中产阶级,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相对多的社会福利保障,又不如上层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他们稍有不慎,便会滑至底层。
对于“中产阶级”,社会学者认为月薪应在2万到5万港币之间。按此标准计算,香港中产阶级仅占人口比例的20%到30%。中产萎缩,已经成为目前香港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当然,“N无家庭”津贴本身与中产阶级的利益并不直接冲突,但这并不代表着“N无家庭”津贴与中产阶级毫无瓜葛。要知道“N无家庭”津贴的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税收,而在现在的香港,中产阶级是纳税主体,但他们的住房主要靠购买商品房解决,要获得医疗服务需要另外购买医疗保险,他们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一些类似“N无家庭”津贴的福利政策,间接地“伤害”到了中产阶级,近日议论比较多的“最低工资标准”,就是典型例子。为保障底层劳工利益,去年5月香港首个最低工资条例生效,条例规定,最低工资水平不得低于每小时28港元。2012年4月2日,最低工资委员就调高最低工资幅度提出建议,要求最少上调1元港币至最高增加7元港币,最后按劳方建议其底线为33元。
篇6
在“安吉骄傲人物”的颁奖典礼上,梁瑞荣满怀深情地说:“我是一名人大代表,为民代言,为老百姓做点事,是职责所在。”朴实诚挚的话语,道出了一位人大代表倾心为民的崇高情怀。
残疾人心中的“阳光”
在为生活努力打拼的过程中,梁瑞荣深刻体会到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在当前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中所处的劣势地位,尤其是身处农村的残疾人,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作为安吉县十四届人大代表,作为一名残疾人代表,他时刻心系农村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
每逢闲暇,梁瑞荣就会到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走访了解,或者找村干部聊聊当地残疾人的生活现状,或者上门到残疾人家中探访。
刘名星是安吉县昆铜乡一位有轻微智障的年轻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因为智力上的问题,他每次去当地企业求职,都被企业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渐渐地他便开始不愿与外人接触。
梁瑞荣在一次走访活动中听说了他的事,就亲自来到刘名星家。“我看你儿子在家里不是什么都能干吗,找工作的时候,别人为什么不要他啊?”梁瑞荣看到刘名星正在家里打扫房间,就问刘名星的母亲。
他母亲无奈地说:“我儿子其实做事还是很仔细的,就是因为反应比正常人稍微慢了点,有时候讲话不是很清楚,所以都不要他。”在与刘名星面对面简单交流之后,梁瑞荣确定,刘名星外出工作被拒,完全是因为个别企业对残疾人存有偏见所至。
面对刘名星那张对生活充满困惑的脸,和刘名星母亲那渴求帮助的目光,梁瑞荣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对他这个人大代表的期盼。
自那以后,他就开始关注农村残疾人就业问题和如何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问题。他心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让他们自食其力,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又能疗养身体,逐步恢复健康。
经过长期的走访调研,梁瑞荣掌握了大量农村残疾人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在2007年安吉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联合其他几名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建立安吉县农村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提到,农村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缺少必要的知识和社会有效支持,长期生活在权利无法保障的环境里,而且发生侵权事件时还诉求无门。他认为,农村残疾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救助,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与健康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该建议得到了安吉县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当年便组织调研组到基层就农村残疾人生活现状及权利保障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要求安吉县民政部门和梅溪镇认真办理该建议。
其间,梁瑞荣本人也密切关注该建议办理进度,曾多次到残联和梅溪镇了解落实情况,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终于,2008年初,安吉县第一所农村残疾人工作康复中心――梅溪镇残疾人工疗所在龙翔社区正式成立,将专门为各乡镇农村残疾人提供相对轻松的工作,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助。这样一来,这些农村残疾人不仅能适量做一些有益于身体康复的工作,又可以赚取一定的劳动报酬,还可避免他们不愿与正常人交往的自卑情绪,一举多得。
梅溪镇残疾人工疗所建立后,周边乡镇里的残疾人都纷纷要求到工疗所工作。但梁瑞荣没想到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工疗所竟然出现了无工可做的情况。如何让工疗所正常运行,又成了梁瑞荣关注的新问题。
在经过详细了解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2008年上半年,梁瑞荣在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活动中,向县人大常委会建议,让残疾人工疗所和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为工疗所提供残疾人力所能及的工作,并支付一定的工作报酬,以维持工疗所长期正常运行。
他的建议引起了安吉县人大常委会的重视,随即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尽快解决残疾人工疗所运行中的相关问题。没过多久,梅溪镇政府便决定由残疾人工疗所与部分乡镇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相关企业将一些简单的产品加工点设在工疗所,并支付一定报酬。其中,梁瑞荣的峰晖竹艺服饰有限公司也作为合作企业之一,将一些简单的竹制品加工点设在了残疾人工疗所。
自此,工疗所终于开始了正常和规律的运行,可梁瑞荣对农村残疾人的关注却没有就此停住。为了确保工疗所的残疾人在适度劳动之后,能得到充分的休养,他又联合几名代表进一步建议政府加强残疾人工疗所硬件设施建设。在他的建议下,政府部门在工疗所设立了活动室,购买了健身器械、电视等设备,还配备了专门的康复医生,部分路远的残疾人上下班还有班车接送。在工疗所工作的残疾人程优琴对笔者说:“是梁瑞荣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看到了生活的阳光。”
据了解,像这样的残疾人工作疗养中心,安吉县目前已有多个,解决了安吉县大部分乡镇残疾人的就业难问题。
孤寡老人身边的“好儿子”
到敬老院拜访孤寡老人,陪老人们聊聊天,为生活孤苦伶仃的老人捐款捐物,是梁瑞荣这些年一直坚持在做的事。
在长时间的走访过程中,梁瑞荣目睹了乡镇敬老院硬件的落后现状,也深深体会到社会对这个最需要得到关爱群体的淡忘。
在一次代表接待选民活动中,昆铜乡敬老院的一位孤寡老人程大伯向梁瑞荣抱怨道:“我们在敬老院的老房子里,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下雨了直接能洗澡,完全是现在城里人追求的纯自然生活啊!”
梁瑞荣听出了程大伯这句话中的自嘲与无奈。他记得,自己有一次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们时,正逢下雨,就亲眼看到过这种满屋子盆盆罐罐接漏水的场景。
2007年底,梁瑞荣和其他几名人大代表,走遍了安吉县几乎每个乡镇的敬老院,全面了解了农村敬老院老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发现,房屋破旧,生活设施简陋,经费严重不足,几乎是所有乡镇敬老院的通病。
在2008年安吉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梁瑞荣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议。他提出,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针对农村敬老院存在的问题,要尽快建立制度,落实措施,保障农村生活困难老人们的权益。
梁瑞荣的建议被交由安吉县建设局办理。没过多久,一支专业的施工队便开进了农村敬老院,外墙被粉刷亮白,屋顶也被修缮一新,但由于经费问题,敬老院里的硬件设备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程大伯见到梁瑞荣就说:“小梁,房子刷白了,好看是好看,可是对我们来说外面好看没什么用啊!”为此,梁瑞荣再次联合部分代表,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农村敬老院内部硬件设施。
梁瑞荣的建议再次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明确表示拨出专项经费完善全县乡镇敬老院的硬件设施。再次看到梁瑞荣时,程大伯拉着他的手说:“小梁啊,你真是比我们这帮老头子老太婆的亲儿子还要亲,还要关心我们哪!”
梁瑞荣小档案
篇7
国际医学研究机构对社会关爱的定义是:从长远的角度为那些由于生理能力或心理能力障碍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多方面的连续性的服务。服务提供者包括机构和家庭,服务包括现金支持,也包括家庭成员和机构专业人员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帮助。
社会关爱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也可以说,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龄化比较严重,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全社会对长期关爱的需求十分强烈,只有通过社会化、制度化的安排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化解社会风险。同时,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也为化解这一风险提供了可能。
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根据全国老龄委统计, 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9亿,占总人口的12.5% , 8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000万,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空巢家庭。同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化,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急剧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只能依赖社会提供和解决。
我国的社会关爱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整体规划。二是职责不清,管理分散。三是政策缺失。四是基础设施差,层次单一。这种状况根本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快研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关爱政策和管理服务体系。
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高度重视社会关爱制度建设。德国和意大利是比较早进入到老龄化行列的发达国家。意大利的社会关爱结合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德国则是在1994年正式颁布并实施了护理保险法,通过单独的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老年人及其他相关弱势群体的护理服务问题。
各级政府职责明确。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法典。大区(州)负责实施国家法典,结合大区(州)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各项更为具体的实施法规。法规中明确(护理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护理的等级评估,护理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等内容。规定各级政府承担的用于老年人社会关爱的经费比例,以及社会机构资助及个人负担的比例。市政府负责日常护理院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受理投诉,设立社会事务委员会,制定护理院建设规划、建设标准,制定护理标准等。同时对从事护理保险经办的公司实施监督、检查和管理。
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德国法律规定,具有医疗保险经办资格的才可以经办护理保险,两险管理经办机构往往是一体的,但基金收支独立运行。经办护理保险的公司不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只负责管理护理保险基金收支,通过与有护理资质的机构(医院、药店、护理院等)、医生和护理人员签订合同,为服务对象购买护理服务。护理保险具体经办公司是独立的公共合法机构,由强制性公共医疗保险机构执行,有严格的独立预算和核算体系,在法律和政府的监督下运营。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德意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地方政府不仅对基础建设的投资超过60% ,在建设用地和相关费用上也给予支持和照顾。同时,两国也非常注意护理人才的培养,对开展护理培训的机构和参加培训的个人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
鼓励开展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两国都认为居家护理服务应该成为护理服务的主要形式,因此都通过拟定法规和具体办法支持开展居家养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这些政策不仅拉动了护理服务的产业链,给私营护理服务机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动了就业。
构建我国社会关爱制度体系的建议
明确我国老年杜会关爱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社会关爱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社会关爱尚不成体系,特别是在长期护理服务和关照方面仍是空白,尤其是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主要由家庭来承担。我国的社会关爱制度建设应该把握以下几点:在关爱内容上,在重点解决关爱对象生理和生活需要的同时,兼顾照顾对象的精神需要;在确定关爱的对象方面,既要以老年弱势群体为主,又要兼顾残疾及其他各类因疾病、工伤等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在关爱的形式上,既要鼓励更多的照顾人群居家护理,又要适度发展各类护理机构,提供必要的社会化的集中的专业护理,以满足各类不同人群的需要。
研究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关爱政策和制度体系。基于我国的国情,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来解决未来日益增长的护理和关爱需求。建立护理保险制度,不仅能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护理服务问题,使老年人得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负责社会关爱政策制定和管理的职能部门。目前我国有关社会关爱的管理职能比较分散,社会保险主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负责,社会福利(含老年福利、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和社会救济则由民政部负责。此外,国家还分别设立了老龄委员会和残疾人联合会,具体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工作协调。建议国家尽快整合相关职能,明确主管部门,以便尽早对我国社会关爱制度建设作出全面规划。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职责,加强老年关爱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与社会关爱有关的各类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相当滞后。以各类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床位数为例,目前全国共有床位200多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只拥有11张床位,不但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就是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 30~50 张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与国外养老机构相比,除了数量少之外,我们养老机构的硬件条件、标准化程度以及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均与国外有明显差距,急需加大建设和发展力度。
篇8
1 引言
1990年,第一部全面对儿童权利进行保障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各国应确保其管辖范围内的每一儿童均享受公约所载的权利,不因儿童或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伤残、出生或其他身份等而有任何差别。”国际图联在1994年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也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等特殊群体,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各年龄群体的图书馆用户必须能够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源。”
2014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世界图书馆和信息大会上《信息获取与发展里昂宣言》,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等信息机构必须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和相关问题,通过信息赋权使边缘化群体(包括妇女、少数民族、移民、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等)融入社会,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体现自身存在价值,同时也是实现公众信息文化权利平等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父母服刑儿童,即在监狱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一。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服务机构,承担着让所有人享有文化和信息权利以及引导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为父母服刑儿童开展有效服务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也是公共图书馆体现其“读者至上,平等服务”理念的重要内容。
2 美国公共图书馆为父母服刑儿童群体服务的背景
2008年,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司法部估计,美国近3000000未成年人的父亲或母亲在监狱,比1991到2007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总数增加了80%。因为父母犯罪,其子女成为不幸的特殊群体,并且他们的年龄偏小,心理、智力方面发育还不成熟,因此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父母在监狱服刑对他们来说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这些儿童可能不仅会在经济上遭到歧视,也会在心理和身体上有所创伤,美国社会各界都很关注并重视这个庞大群体的信息与文化需求。作为公益性且承担着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更应该发挥作用,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服务,让其平等地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同时也应在这一群体和其他儿童、家庭与父母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美国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LibraryService to Children,简称ALSC)组织委员会在2015年1月的《图书馆特殊群体儿童及其看护人服务——给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具包》,给公共图书馆为父母服刑儿童服务提供了指导文件。此文件将在家上学群体、LGBTQ(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家庭、自闭症儿童、父母服刑儿童、西班牙语家庭、印刷品阅读障碍儿童、青少年父母这7类人群作为公共图书馆的特殊服务群体,其中第4类就是父母服刑儿童群体。该文件对父母服刑儿童群体服务的指导是从基本概况和公共图书馆服务指南两个部分阐述的:从基本概况部分来看,ALSC组织委员会介绍了美国父母服刑儿童群体的数量,因父母入狱可能给他们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为其提供服务;在公共图书馆服务指南部分,ALSC组织委员会则是从网络资源链接、相关论文、出版社图书推荐、相关的专家介绍和典型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案例几个方面,分别向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介绍。美国公共图书馆希望通过制定特殊儿童群体服务的工具包,指导公共图书馆为包括父母服刑儿童在内的特殊群体提供适合的服务。
3 美国公共图书馆为父母服刑儿童群体服务的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对美国公共图书馆为父母服刑儿童群体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共选取了6个主要研究对象,即纽约公共图书馆、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亨内平郡图书馆、达里恩公共图书馆、沃辛顿公共图书馆和韦斯特维尔公共图书馆,总结分析他们对父母服刑儿童提供服务的内容。
3.1 制定法规政策与服务指南
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父母服刑儿童群体服务离不开政府立法的支持。《图书馆服务和技术法案》明确要求,对于享受不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特殊群体,特别是对于那些贫困家庭中7岁以下的儿童,公共图书馆应当为其提供信息服务。为保障父母服刑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权益,美国政府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家庭安全和稳定促进法案》和《儿童与家庭服务改进法案》,法案提出了“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通过政府拨款来支持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机构招募且培训一些专业的服务人员,为服刑人员子女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习惯等各方面提供指导,以减少他们在教育和行为上的偏差。法案还规定2002、2003年每年财政拨款6700万美元支持该计划。这些法规与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使得美国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弱势群体时有了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同时也为社会公众平等利用公共图书馆和获取信息的权利提供了保障。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父母服刑儿童委员会编写的《俄克拉何马州父母服刑儿童工具包》也向看护人、服务提供者、教育者为父母服刑儿童服务提供了方向和指导。该工具包主要包括家庭保障计划、给看护人和教育者的建议、为儿童与看护人提供的视频列表、给家庭与服务提供者的图书等13项内容,其中,服务提供者也包括图书馆员;同时,该工具包鼓励图书馆关注并重视这部分群体,和他们一起阅读,并且鼓励公共图书馆收集与父母服刑儿童相关的图书与小册子。另外,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服务指南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1月,由ALSC组织委员会的《图书馆特殊群体儿童及其看护人服务——给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具包》之图书馆服务指南部分,向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了关于父母服刑儿童的网络资源链接和论文,如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的博文《为父母服刑儿童服务》、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推荐的相关图书、纽约图书馆和布鲁克林图书馆的服务案例等。这些法规和服务指南给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了为包括父母服刑儿童群体在内的弱势群体服务的依据和方法,让美国公共图书馆在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更好地为父母服刑儿童服务。
3.2 提供有针对性的各类型资源
在父母服刑儿童中,有的儿童父母有一方在监狱,有的儿童父母双方都在监狱,由其近亲或者其他亲戚抚养。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这些儿童的教育和阅读方面可能不太擅长,或许关注也不够,而这些儿童却很需要指导和教育。公共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是资源,美国学者托马斯提出了未成年人服务的5个要素,其中之一就是专门馆藏。公共图书馆要做好特殊群体的服务,尤其是父母服刑儿童这类特殊群体,则需要有针对性的馆藏资源。笔者通过调研10个美国公共图书馆网站得知,其中有6个公共图书馆有针对父母服刑儿童的馆藏资源,这些图书馆会根据专家提供的推荐书单来采购相关资源,这些书单主要包括书名、出版日期和内容简介,同时标注适合哪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阅读。例如,《我的妈妈在监狱》适合母亲在监狱的儿童阅读,《安迪的爸爸去了监狱》适合男孩阅读,《杜奇的爸爸》适合4~7岁的儿童阅读,《拜访大房子》适合7~10岁的儿童阅读。这些图书都是以父母服刑儿童为主题,讲一些小故事,让孩子知道父母服刑的相关问题,也指导父母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如何帮助儿童克服心理上的孤单等。这6个美国公共图书馆都有非常丰富的具有针对性的馆藏资源,资源类型也很多样。这些具有针对性的资源能够让父母服刑儿童从中了解到自己父母的情况,同时也能够找到学习的兴趣。而对于父母服刑儿童的家人和教育者来说,也能够学会给这部分儿童讲故事,学会如何教育他们,让他们积极乐观地生活。
纽约公共图书馆与芝麻街的合作即为成功的案例。芝麻街是美国一家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遵循所有儿童均享有学习与发展机会的原则,旨在对全世界所有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这个机构通过编制内容新颖有趣的节目,利用各种媒体形式,为全国各地的儿童、父母、看护人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学习内容。纽约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孩子们,大挑战:监禁”家庭扫盲工具包中包含名称为“芝麻街:监禁”的软件,是一款专门为父母服刑儿童设计的英语和西班牙语双语资源应用程序,用来指导家长和其他监护人帮助孩子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这部分内容主要有7个主题:让孩子有安全感,不要让他们感到孤单;应对孩子情绪波动太大;诚实地告诉孩子何为服刑;回答孩子的问题;看望他们;与孩子保持联系;管理自己的压力。这款应用程序主要针对3~8岁的儿童,也包括一些儿童电子故事书和视频,以便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还包括更多相关拓展资源,如儿童健康网站、美国心理协会网站,并且,其提供一个免费在线的“找一个心理学家”服务,以帮助有需要的父母或者儿童在当地找一个属于该协会成员的心理医生,便于他们咨询一些问题。这些类型多样且有针对性的资源,不仅让父母以及看护人学习到如何指导和教育孩子,同时也让父母服刑儿童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鼓励他们克服生活困难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3 开展特色化的服务项目
父母服刑儿童群体会面临家庭残破和亲情缺失带来的影响。公共图书馆是为用户提供学习和教育的安全场所,在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他们所需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彰显人文关怀,带给他们有意义的项目。美国公共图书馆为父母服刑儿童提供了特色化的服务项目(见表1),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的外展服务,还有亨内平郡公共图书馆的“读给我听”活动。
为了帮助父母服刑儿童群体,让他们也能够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读书的乐趣,感受到父母陪伴阅读、分享阅读的快乐,纽约公共图书馆、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和亨内平郡公共图书馆都开展了适合他们的特色化服务活动,并且具有经常性、持续性,其中,“读给我听”这项活动创办时间为1998年,由此可见,美国公共图书馆对父母服刑儿童的关注比较早。这些活动项目的服务对象都是以服刑父母及其子女为主,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主题,主要以阅读和学习为主。例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合作发起的“爸爸&我妈妈&我”活动,为在监狱的父母举办每月1次的早期学习培训项目,让父母学习阅读的重要性。这个项目基于布鲁克林图书馆“给你孩子阅读的第1个5年倡议”,通过4个系列的学习,让服刑父母学会如何指导自己孩子的阅读、写作和学习;“电子故事”即远程视频,使得父母克服时间和距离上的障碍,给子女讲故事,与孩子交流和唱歌,让远程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牢固的纽带,使得在监狱的父母觉得离家更近,也让孩子觉得父母就在身边。服刑父母对这些活动的回应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这些活动为孩子在这段困难时期提供了很好的沟通桥梁,而大部分父母之前基本不会给孩子讲故事,在活动的最后,超过9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以后打算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这些项目在密切亲子关系的同时,也使图书馆服务的进一步深化。
4 启示
本文通过调研和分析美国6个公共图书馆对父母服刑儿童提供的服务发现,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服务上,美国公共图书馆都有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启父母服刑儿童服务提供了借鉴经验。
4.1 加强相关立法,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美国在弱势群体服务的制度建设上较为成熟,《国会图书馆法》和《图书馆服务和技术法案》以及各州的图书馆法,都有关于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图书馆服务的内容,这些法规的核心都是图书馆应该以及如何为公众提供完善的服务,也能够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群,尽力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就父母服刑儿童群体而言,美国有关政府机构还将父母服刑儿童的救助工作纳入到自己的工作体系之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联邦矫正局(National Institute 0f Corrections,简称NIC)。2001年,美国联邦矫正局在各级矫正部门(Department of Correction,简称DOC)开展了一项关于支持父母服刑儿童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35%的矫正部门都有专门针对父母服刑儿童服务的政策和项目,同时矫正部门也为服刑人员18岁以下的孩子以及父母和看护人提供了额外的服务,为他们开展“家庭识字计划”等一些典型有针对性的示范项目,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布鲁克林图书馆的“延伸服务”。美国图书馆协会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服务标准与相关政策,如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为给父母服刑儿童提供服务而制定的《图书馆特殊群体儿童及其看护人服务——给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具包》指导文件。由此可见,美国的制度保障体系涵盖了国家法规政策和行业规范层面,这样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推动着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服务的健康发展。
就父母服刑的弱势家庭儿童群体而言,我国的立法政策尚存在空白。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条对父母服刑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做出精准定义的法律法规。2006年,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等6部委共同了《关于开展“为了明天—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从政策层面专门针对父母服刑儿童服务的文件,但缺乏实施细则。我国宏观发展方向以及政策对公共图书馆保障社会文化公平的社会职能给予了肯定,但是一直都缺乏“如何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全国性的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关于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相关条文规定还不够具体。相较美国而言,我国的图书馆行业协会还没有充分且有效地发挥其指导职能,这比较明显地体现在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方面。中国图书馆学会也应该借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经验,根据弱势群体的类型设立专门的工作委员会,由其具体负责制定相关服务政策与指南。
4.2 细分特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美国公共图书馆则对弱势群体进行了细分,包括父母服刑儿童,这样无论是馆藏资源建设还是服务项目设置等方面都会有较强的针对性。近年来,平等服务理念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也逐渐得到了推广,“以人为本,平等服务”的理念也是始终贯穿于各类图书馆的准则。但我国对特殊群体并没有进行细分,在弱势群体的服务上更多关注的对象是身体有残障的特殊人群,对于父母在监狱服刑的儿童没有关注,也有很多图书馆还是传统的坐等读者上门,习惯于为所有用户提供相同的服务,没有突出服务特点,专业性与针对性都不强。父母服刑儿童群体的主要障碍不在身体,他们不需要轮椅、助听器、放大书等辅助工具,他们主要是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心理上会有自卑,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在这些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据司法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底,在我国监狱服刑的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近46万人,占在押犯总数的30%左右,服刑人员子女逾60万,可见,这一群体的数量也是很庞大的。为了实现真正全面且平等的服务,父母服刑儿童这类特殊群体是不能被忽视的,政府和公共图书馆都有责任重视甚至提升他们的存在感。“注重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使得图书馆信息服务朝着弱势人群倾斜”是现代图书馆精神的内容之一,只有公共图书馆这种公益性的信息机构才能够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信息需要。我国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关注父母服刑儿童的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从而在发挥其社会职能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进步。
通过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父母服刑儿童服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也需对特殊读者群体进行细分,不仅要从理念上重视为父母服刑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为父母服刑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服务。
4.3 开展多方协作,加强社会合作与交流。
图书馆采购资源、开展活动项目和培训服务人员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美国公共图书馆除了自筹经费之外,还会有一些全国性和地区性的资助项目。对父母服刑儿童群体的监护,是国家和政府的法定职责,除此之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民间救助力量,如宗教机构、爱心团体和基金会等。国家政府以及民间机构为图书馆服务于父母服刑儿童群体提供的支持,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是对各馆积极开展父母服刑儿童服务与探索服务新模式的鼓励。美国公共图书馆在进行父母服刑儿童服务时,尽量争取与相关机构协作,从而制定出更人性化、更适合弱势群体需求的服务方针。在资金筹措方面,美国公共图书馆除了接受政府拨款外,还通过争取企业合作、社会募捐、各种基金会的专项项目支持、捐赠等方式来融资。例如,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与纽约公共图书馆、亨内平郡公共图书馆与亨内平郡监狱间都有合作;同时,美国公共图书馆也争取来一些基金支持,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开展“爸爸&我妈妈&我”活动的经费就是由雷夫森基金赞助的。因此,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父母服刑儿童服务时,也要尽量争取多方力量,加强与政府、学校、监狱、慈善机构、爱心团体等机构的合作。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从制度上保障公民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与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图书馆应尽量争取政府支持,让其成为政府为居民提供普遍、平等服务的重要窗口。我国图书馆也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争取与社会各机构交流和协作,如福建“善恩园”、北京“太阳儿童村”、大连“爱在海边儿童村”和西安“儿童村”等爱心团体,把慈善事业与公益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争取为更多的父母服刑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共享社会文化资源,同时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动力。
5 结语
国际图联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中明确提出,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是所有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图书馆应该关注并重视特殊群体的信息文化需求,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提供平等的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应该承担的职责与使命。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就特殊群体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盲人、残障人士等这些弱势群体上,对于父母在监狱的这类特殊人群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美国公共图书馆为父母服刑儿童群体的服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开展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其服务的具体化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广泛学习,深入实践,尽早开启我国公共图书馆对父母服刑儿童群体的服务。
篇9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集体名词,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法学范畴,而更多地属于社会学领域的概念。“弱势”是相对于“强势”而言的,因此社会弱势群体就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对社会人群根据一定标准进行比较的结果。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的共同差别表现为经济利益、生活质量和承受力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即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贫困性;低层次性;脆弱性。主要涉及贫困者群体、残疾人群体、精神病患者群体、失业者群体等。法学上的人是由种种权利和义务构成的抽象综合体,法学上的弱势群体不同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并不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描述出来,而是人们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情况而主观设置的标准,主要是指在日常交易或缔约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且在纠纷处理中诉讼能力较差、以致不易实现自己基本权利的特定法律主体。笔者以为,从法律的发展来看,随着人类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雇佣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类工业事故也在不断增加,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消费者、事故受害人成为现代社会最典型和数量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
上述法律主体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在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隶属关系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身份关系产生隶属关系,一些合同关系同样可以产生隶属关系。劳动关系的特征即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隶属关系,劳动者在合同关系存续过程中对用人单位处于经济上的依附关系。
2、信息的不对称。虽然在一些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双方对信息掌握程度相差较大,造成双方市场交易地位的实际不平等。如消费者与经营者特别是处于垄断地位的经营者虽然在合同关系中是平等主体,但由于消费者相对于经营者,在销售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获取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导致双方的交易地位实际上并不平等。在医疗事故法律关系中,相对于掌握专业技术及医疗信息的医疗机构,事故受害人在信息上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3、经济力量的差距。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组织的实力不断增大,自然人与经济实体间的资源占有能力更显悬殊,导致两者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实现能力不平等。
4、生理原因的脆弱性。随着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及触电事故的不断增多,事故受害者形成一个数量众多的群体。因自身生理及精神上的脆弱性,导致事故受害人对自身权益的维护面临诸多困境。
5、制度的不利影响。就弱势群体的诉讼能力和诉讼承受力而言,需要的是及时、高效、简便的纠纷处理机制,但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民事诉讼制度的诉讼成本过大,不利于弱势群体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我省涉及弱势群体诉讼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争议案件
1、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特点。从审判的情况看,我省法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有以下特点:
一是案件数量持续上升。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起诉到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增长态势。1995年至20xx年,全省受理一审劳动争议案件年平均增幅达38.67%,其中,20xx年全省法院共新收一审案件××*件,比20xx年增长××*%,比1995年增长××*%。
二是案件类型和分布相对集中。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多发生在工资支付、保险、赔偿等主要方面。案件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其中劳动者与非公有企业或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间发生的劳动争议较多。前者多表现为拖欠工资、加班费产生的纠纷,约占一半左右;后者表现为劳动合同解除后产生的经济补偿金、社会保险金的支付等问题。此外,劳动争议案件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发生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劳动争议案件居首位。
三是案件处理难度大。受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关系影响,我省法院受理的劳 动争议案件在审理和执行过程中具有“多、新、难”的显著特点。一是案件类型日益增多。除传统类型的案件外,近年来出现了劳动合同续订争议、住房公积金争议、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补助费争议、工龄争议、劳动者档案争议等新类型案件,向传统的劳动争议审判工作提出了挑战。二是案件调查取证难。由于多数用人单位和外来工法制意识淡薄,致使无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纠纷居多,诉讼双方取证困难。三是案件适用法律难。劳动争议案件涉及法律、法规、规章等多层次的法律规定,则往往相互之间存在冲突,在适用上存在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法律适用难于把握。四是审结案件执行难。许多案件因雇主逃逸或转移、隐匿财产等原因而得不到执行,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于保障。
2、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劳动仲裁程序前置但不具有终局性的制度设计成为劳动者及时寻求法律保护的最大障碍。按照我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必须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对裁决不服的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且仲裁裁决一般在当事人起诉后自然失效。但是,劳动仲裁前置原则给司法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由于仲裁前置,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审终审”。一起劳动争议案件经过一裁两审,在正常情况下结案也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与普通民事案件“二审终审”的体制相比,增加了劳动者的讼累。一旦当事人提起诉讼,法院的审理工作必须重新开始,原有的仲裁裁决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对劳动争议案件重复处理,对有限的司法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对于那些在劳动争议中需救济的劳动者,特别是外来打工者,更无法承受这种处理方式造成的诉讼拖延,而一些用人单位也利用这一制度,转移、隐匿财产以逃避法律责任。(2)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存在脱节现象。在仲裁前置阶段,因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没有查封、扣押和先予执行财产的权力,劳动者也无法律依据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给一些企业老板逃匿与转移财产提供了时间。一些劳动争议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时,企业出资人早已不知去向,企业的财产亦已转移完毕,劳动者最终得到的无异于一纸空文。(3)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劳动仲裁时,劳动仲裁委倾向适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而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依法只能适用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且由于两个部门对法律的理解往往存在不一致之处,造成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中的法律适用混乱。
其次,过短的申请仲裁期间成为劳动者讨薪的“死穴”。根据《劳动法》第82条规定,劳动者应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申请仲裁,而原劳动部的相关意见将“争议发生之日”解释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的同志认为,工资依法应按月发给劳动者,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支付或未足额支付工资的当月就知道或应当知道该事实,故而一般只支持劳动者申请仲裁之日前60天的工资请求。在拖欠加班费较普遍的地区,一些地方政府也以被拖欠工资的劳动者人数众多、拖欠工资总额较大为由,片面强调保护投资商的利益。这种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权益,使用人单位工资拖欠得越多越对其有利,助长了欠薪之风,忽视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处于弱势地位的事实。
(二)涉及消费者的纠纷
1、我省涉及消费者纠纷的现状
一是涉及消费者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总数较大。据统计,广东省各级消委会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呈逐年递增态势,20xx年受理投诉××××件,比20xx年增加71.2%。
二是消费纠纷的热点集中于住房、医疗、公用事业社会服务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及公用事业社会服务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后,普通生活日需品消费只占消费者消费价值的极少部分,住房、医疗等成为普通居民的主要消费渠道,而消费者在这些领域的弱势地位远比普通生活消费为甚。
三是消费纠纷的非讼解决率低、起诉率低。经与我省部分消委会座谈了解到,由于社会诚信约束机制的缺乏,一方面消费纠纷通过协商调解机制解决通常较为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诉讼成本过大和诉讼周期过长且消费者取证困难,消费者往往畏于诉讼而经营者则不惧消费者向法院起诉。
2、涉及消费者诉讼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消费者诉讼的成本偏高。与商事纠纷相比,消费纠纷涉及的诉讼标的额较小,因此消费者的诉讼承受力也相对较低,更需要一个简便、高效、低廉的诉讼机制来解决问题。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简易程序,只是普通程序在送达、庭审方面的相对简化,由于立案、审理、执行在法院机构与程序上的分离,以及一审、二审、执行的一般案件处理流程,涉及消费者诉讼的周期和成本仍然较高,而且这种成本与预期收益相比有时是得不偿失的,这导致消费者实际上较难通过诉讼途径实现其基本权利。
其次,消费者的举证较为困难。在科技进步、促销手段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时代生产出的商品结构、性能、品质等诸多方面有明确和深刻的了解,因而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难以就经营者的过错进行有效举证。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举证责任倒置规定了八种情况,其中涉及消费者权益问题的只有产品质量和医疗事故,其他方面都需要消费者举证,这显然不足以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
其三,纠纷的解决方式单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规定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四)根据仲裁协议仲裁;(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看似提供了许多解决方式,实际上解决纠纷的终极手段仍是诉讼。目前,由于生产与经营的社会化、专业化,常常使消费者难以靠自身力量寻找和追究侵害消费者权利的责任者,在缺乏有效行业自律和处理消费投诉的行政执法效能较低的情况下,消费者要想真正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得不选择成本最高的诉讼途径。
其四,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影响了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至今已近十年,其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所发挥的作用勿庸置疑,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如对于“消费者”的界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为“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主体,但对于“知假买假者”是否构成消费者,并无可操作性规定。又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该法的适用范围是否包括房地产、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领域,亦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各地处理标准不统一。其他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中,由于商品房验收存在规划验收、工程质量验收、电梯验收、消防验收、环保验收等多项标准,在取消综合验收后,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商品房交付给小业主的标准无明确的可操作性规定,导致购房者在收楼问题上摇摆不定,客观上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三)涉及道路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及工伤事故的纠纷
1、道路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及工伤事故诉讼的主要特点:
一是诉讼总量增长明显。广东省各级法院在20xx年受理上述一审案件共计××××件,比20xx年增长××××%。
二是各类事故诉讼的数量增长不平衡。其中,由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工伤事故诉讼数量增长不多,而交通事故数量近年增长迅速,成为所占比例最高的事故诉讼。我省20xx年受理一审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件,比20xx年增加××××%。
三是案件审理难度大。由于事故赔偿款对遭受事故的受害人的日后生活影响很大,赔偿项目又名目繁多、复杂交错,所以劳动者对诉讼的期望值很高,上访、投诉、缠讼乃至采取过激行为等事件时有发生。
2、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寻求法律保护遭遇的难题:
首先,工伤事故外理程序过于冗长。对于工伤事故赔偿案件的处理,《劳动法》及《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不同于一般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先是要进行工伤认定(30日内提出申请,60日内作出认定),对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60日内提出申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不服的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15日内提起,3个月内审结),行政诉讼实行二审终审制(15日内上诉,2个月内审结);然后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和劳动能力鉴定(30日内提出申请,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查(15日内提出申请,复查期限无规定,以60日计),对复查结果不服的还可以向上一级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15日内提出申请,重新鉴定期限无规定,以60日计);接着是仲裁阶段(60日内提起,60日内作出裁决);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15日内提起,3个月或6个月内审结),民事诉讼也实行二审终审制(15日内提起,3个月内审结)。如果以上程序都走一遍,即使都在审限内结案,最长要花费1050天,接近3年,扣除提出申请的时间也还要两年多。
其次,医疗事故鉴定难。目前,虽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主管机构已由卫生行政部门变为医学会,但是其鉴定体制仍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行业保护的倾向。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虽然明确医疗事故的过错及因果关系证明实行举证倒置即由医疗机构举证,但最终仍要落实到事故责任的鉴定,只是医疗机构更多成为申请事故鉴定的主体。处于极度弱势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要想得到一份对自己有利的医疗事故鉴定,往往困难重重。
其三,道路交通事故配套法规不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该法所规定的一些配套法规仍未出台,严重影响了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的利益。由于规范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条例迟迟没有出台,道路交通事故中保险人的责任性质及责任范围不明确,导致各地的司法标准各异。而且,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规定的社会救助基金至今尚未成立,对不能及时或不能获得民事赔偿的受害人来讲,法律规定的其可得到救助基金机构救助的权利不能得到实现。
其四,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不易得到充分的赔偿。在司法实务中,囿于现行法律的不合理规定及一些法官过于保守的司法理念,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赔偿。一是我国医疗事故赔偿和工伤事故赔偿标准适用特别的规定,其赔偿标准远远低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实践中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与未构成医疗事故仅构成医疗过失的案件相比,由于后者适用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而前者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往往后者反而比前者赔得更多。二是在后续治疗费和精神损害赔偿的裁判上,一些法官未能充分考虑事故赔偿请求权人的弱势地位,过分限制其赔偿要求。如一些法院为案件的简便处理,不考虑支持当事人提出的合理且可预见的后续治疗费,给当事人造成讼累。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建议
同情弱者,扶助贫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特别的保护。同时,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立法层面,还必须在法律的运行、促进权利实现方面寻求切实可行的法律措施,方能实现全方位的保护。
(一)树立实质公平的理念,确立注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原则
现代社会之所以愈来愈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保护,是文明社会道德水平及法律进化的产物。法律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体现了法律正义,是消除个体痛苦的人道主义与消减社会痛苦的功利主义的双重要求。现代法律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在追求平等保护的前提下,对社会弱者进行倾斜保护,劳动法脱离私法而独立发展就是一个明证。一个良好的法律必须是正义的法律,正义的法律必须是关爱和保护弱者的法律。而我国现行的各项程序法和实体法,大多只确立了平等、公正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导致在处理当事人现实地位极不平等的各类法律纠纷中,只注重对有关各方平等对待,而不能保证弱势一方得到“特别保护”。因此,我们在司法实务中必须确立注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原则。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一方面可以体现社会对弱者的人文关怀,改变弱者的不利境况,确保其生存,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整合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关系,为经济健康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创造条件。
(二)建立高效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现阶段强制仲裁程序的存在,使一些案件经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调解或裁决方式予以消化,一定程度上使法院缓解了案件数量过度增长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劳动争议案件案情简单和标的较小的特征,相对于劳动者对过高诉讼成本、过长诉讼期间难以承受的事实,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确有进行修改、完善的必要。要建立公正、高效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还必须从立法上对现有制度进行变革。对于处理模式的选择,宜建立“或裁或审,各自终局”,即当劳动争议发生后,任由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或法院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且二者只能选择其一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有效分流案件的压力。但在目前的这种现实状况下,这种设想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体制改革不仅要实现高效还要保证公正,而由于以下原因,现有劳动仲裁机构并不完全具备这一要求:一是现有的劳动仲裁机构实际依附于劳动行政部门,具有行政性,很难体现裁判的中立性;二是现有的劳动争议仲裁员主要是劳动行政部门内部委任的,大多是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法律素养不足,加之又无公开和严谨的仲裁程序,权威性不够;三是劳动争议案件不同于普通的民事案件,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和劳动关系的强有力干预,应由法院进行终局裁判,不宜直接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性裁决。其次,该种设想不可能有效地实现案件分流。由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中立性、权威性均不足,所预收的仲裁费用又远远高于法院的诉讼费,加之劳动者法律意识较淡薄,大多不可能与用人单位事先约定仲裁,最终绝大多数案件反而会涌向法院。因此,在实施该种改革之前,有必要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成为更为独立的仲裁机构,并确立较全面和严谨的仲裁程序。同时可借鉴人民法院对商事仲裁进行司法审查的有关规定,建立人民法院对劳动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
(三)切实降低社会弱势群体的诉讼成本——建立高效低廉的小额诉讼制度,真正实现小额民事案件的快速裁决
由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诉讼承受力较低,其能接受的司法救济必须是高效和低廉的,而现有的诉讼程序即便是简易程序的诉讼成本和诉讼周期也是他们无法承受的。同时,据统计,我省基层法院从20xx年到20xx年适用简易程序的比率均达到70%左右,说明基层法院受理的绝大部分案件是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的案件,如进一步建立小额债务案件的速裁机制,真正实现案件处理的繁简分流,也有利于根本上解决我省珠三角地区案多人少的困境。
由于涉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案件大多标的较小、事实简单且当事人强烈要求快速处理,我国迫切需要在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中设立一种新型的小额诉讼程序,创设比现行简易程序更快捷、成本更低、周期更短的诉讼制度。根据各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小额诉讼程序应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禁止律师,以减轻诉讼成本;二是应以一次期日审结、当庭宣判为原则,保证质证与认证的灵活,判决书的制作力求简洁;三是对不服判决的司法救济尽量简单,即采取一审终审,以保证小额权利的快速实现。
(四)在实体法律适用上,对法律作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
要真正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仅要在诉讼程序上保障其权利,在实体法的适用上更应充分保证其权利的实现,以实现案件处理的实质公正。如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对法律、司法解释虽无明确规定举证倒置的,而举证责任由弱势一方当事人承担可能造成不公平后果的,可依据民法的诚信原则将举证责任分配给强势的当事人承担。又如在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期间的理解上,由于获得工资、加班工资是劳动者的重要权利,该项权利的实现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权。从工资拖欠之日起六十日不申请仲裁即不予保护,这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群体是苛刻的,也会助长不良企业更加变本加厉地拖欠工人工资,弊端太大,难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关于拖欠工资的追索时效,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是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算,可以理解为从纠纷发生了才起算。但原劳动部《关于执行〈劳动法〉的意见》则解释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算,这与法律的立法精神不相符,作为行政规章,法院可以不予适用。
篇10
[关键词]服刑人员子女 多方援助 情感关怀 家庭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23-01
一、研究背景
服刑人员子女是指正处于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关拘禁状态的人员所生(包括婚生及非婚生)的子女,作为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发展状况对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服刑人员子女的寄养机构主要以社会福利机构为主,如北京新乡市太阳村、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福建福州市闽侯善恩园、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等。
二、调查对象
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是在陕西省回归研究会的指导下,1997年由张淑琴女士建立的,替服刑人员代养代教无人照看子女的公益性慈善机构,救助群体集中在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份,辐射整个中西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目前儿童村有服刑人员子女76名(常住50余名),年龄跨度大,最小的2岁,最大的22岁。
三、调查结果
生活在寄养机构的服刑人员子女在身高、体重、第二性征等生理发展方面都基本符合国家指标,生活环境也比较安全,但在人际交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疏远、冷落。孤僻、敏感、自卑、情绪不稳定是服刑人员子女主要的心理问题,心理发展需要加强深入辅导。另外,在寄养机构中他们受到的情感关怀是有限的,且不平均,社会对他们的生存发展关注度尚不够,情感关怀较缺失。受教育情况方面,由于资金等客观因素和个人主观学习能力的问题,服刑人员子女基本只能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比较空白,高中及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都十分低。虽然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人生目标的认识上,有些脱离实际,大部分都希望能出国读书或工作,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差,不善于表达自己,与人沟通的主动性不强,甚至选择逃避。
总的说来,在寄养机构中服刑人员子女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发展都较寄养前改善了很多,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寄养机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保障他们在各方面的权利,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四、对寄养机构的建议
寄养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福利机构是服刑人员子女家庭破裂后生活的地方,对服刑人员子女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对寄养机构提出以下建议:
(一)寻求多方援助,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
服刑人员子女需要关注,这是本课题研究最初级的目标――让更多的社会群体、个人关注到服刑人员子女。寄养机构应该主动寻求多方援助,让更多的人了解其生存、发展现状,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弱势群体的存在,并参与到关心、救助服刑人员子女的队伍中来;求助于政府机关,致力于将对服刑人员子女的救助纳上工作日程,从身心各方面帮助孩子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二)一视同仁,让关怀照耀每一个孩子
情感关怀较缺失是服刑人员子女个性发展不完善的一大原因,在有限的关怀中,不平等的分配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在陕西回归儿童村的日常运作中,一个爱心老师需要同时照顾十几个孩子,这是所有寄养机构共同的模式。在学校,老师授课时,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爱心人士来访,他们也只会关注到表现突出的对象,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人。性格孤僻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的发展显得尤为不利,长期得不到关注会使他们发展过程中问题更加凸显。所以,任何人在关爱服刑人员子女的时候,都应该一视同仁,尽量关注到每一个人。寄养机构可以尽力增加有爱心的工作人员,适当做一些岗前、职后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改变一对多、一刀切的现状,让孩子尽量接受多的、平等的关爱。
(三)教会孩子正视家庭问题
到寄养机构探访、调查的过程中,谈论服刑人员子女的家庭问题是一大禁忌,也是到访人员被反复叮嘱的谈话守则。因为害怕父母犯罪服刑的经历触及到子女敏感的心灵,所以避而不谈家庭,然而这却是救助服刑人员子女的症结所在。孩子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面对困难的能力才能够正确面对父母所犯的错误,从而正确面对自己,正视家庭问题。一味地逃避只会让孩子内心更加敏感和封闭,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家庭问题不应该是谈虎色变,但是要注意“谈”的方法,可以通过长期的心理辅导以及关怀教育使孩子能够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健康发展。
寄养机构在相应方面的调整和完善是促进服刑人员子女更好发展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服刑人员子女的生存发展现状也应该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他们的生存发展瓶颈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解决,他们有权利像普通孩子一样发展得更好,并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