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1.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1.1模仿性学习。小学生都处在年龄比较小的阶段,需要通过一定的模仿来完成大多数知识的学习,另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模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模仿性的学习。
1.2联想式学习。大多数的语文教材都是用篇作为单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以此为单位进行教学,很多情况之下,课程间缺少了必然的联系,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联想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联想式的学习。
1.3积累性学习。相对与其他科目来说,语文是一门最具有综合陛的学科,并且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无法快速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性的学习。
1.4体验式学习。为了能够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思想、态度以及情感,学生必须运用反复体味、领悟以及推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
2.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新,不是遵循传统,而是推陈出新,它是让一个民族永远保持生机的动力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通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能够获得崭新的成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创造性思维看作人们在知识领域中的思维活动,它不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还可以在这基础上探索出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独特的全新事物。
在创造性思维中,包含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是表现在发散性思维上,发散思维靠着已经获取的信息,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争取探索出一切可能的答案,是一种展开式的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有着新颖性、独创性以及首创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智力水平的发展。
另外,创造性思维与想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创造性想象是通过已经获得的表象,在头脑中形成独立、创造性形象的心理过程,一直都和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以前获得的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提出新的假设,让创造性活动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1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着名的教育家泰勒提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着某种才能,可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了学生才能的发展遭到了忽视,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如果学校能在学科之外多挖掘出一些其他的才能,那么很多学生都可以取得卓越的表现。”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仅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与不完善,还要看到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绝对不能求全责备。
教师需要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一定不可以规定统一的答案。在相处上,要让学生感到自由,这样才会出现创造的灵感,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有想法就随时表达,良好的氛围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3.2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想象、联想以及幻想,对于一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以及想象。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可以向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同学们是文中的人,当那位父亲寻求帮助时,你们会去帮他吗?为什么呢?”又如《假如没有灰尘》,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题目来进行提问,让学生来说说如果没有灰尘会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自己去摸索与探究,但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式的教学,大胆尝试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了,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学民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这样做:首先,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绝对不可以强迫学生去适应自己,而是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心理进行研究,让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其次,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是帮助教师教学;最后,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出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自主读书与学习,增强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就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是看法,说说读了课文之后所获得的启示,然后再由教师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对课文的讲解,这样的方法还能运用于《落花生》《慈母情怀》等课文当中。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造性思维;培养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就是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学生能够从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能通过阅读教学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水平,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
一、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不仅要实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创新能力包含了多个方面,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等方面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心智、智力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间段,所以学生要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逻辑性思维,同时还要掌握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拓展学生的眼界,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确切提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适合的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通过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想要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和能力,就一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且轻松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心理状态达到最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智力、潜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等被有效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就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静、奇、秀、险等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进行描绘,创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燃,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对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进行绘图。通过绘图创作来给学生构建适合的情景,不仅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还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发挥,从而实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质疑和提问,那么也就表明学生不能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使得学习内容过于流程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促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各项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是有疑问的问题时,语文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打压,而是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和瓶颈,有效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认知真理的同时,还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2]。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阅读以后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时学生就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为什么她不点一堆火来取暖?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她?”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创造这一文章时的社会背景等,然后让学生通过细致阅读和分组讨论来找到实际答案,而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发散思维,还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三)发扬民族,是学生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地位
想要学生能够主动且积极的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公平性。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要先建立起真正为学生进行服务的思想,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学习水平、认知情况等,并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进而保证阅读教学能够符合学生需求。其次,要保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而学生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最后,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课外拓展的读物,促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加强他们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日子都是怎么度过的,分组探讨未来的日子该怎么度过,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例如《落花生》等。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只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单单是素质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还是时展的切实需求。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期间,就要尽可能为学生创建宽泛、轻松的阅读环境以及学习空间,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自身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作者:程丽 单位:吉林省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教育局
参考文献:
[1]张鹏元,刘秀霞.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1):334-334.
篇3
一、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优化作文教学过程。一是要多放少收。“放”,就是不受“章法”的束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主张:“能文之本,初欲奔驰,久当收节。”因此,就整个小学作文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先要让学生自由地写,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文。这就是所谓的“多放少收”。二是要先写后导。“先写后导”就是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他们作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顺应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在不受约束的情况先自由地写,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使之既“导向”明确、有的放矢,又能保留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
二、运用多种作文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明与创造层出不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构建又好又快的和谐社会,要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培养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不少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他们只是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这样,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当务之急。例如:我在上思想品德 《感受社会变化》时,没有直接去讲课,而是首先要求学生们围绕我给他们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由他们自己来设计尝试思考题。有的同学在认真预习后,很快就设计了“为什么要关心社会的发展?个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怎么理解?中学生要关心社会的变化发展吗?为什么?”等等,虽然本课没有与同学们讲授新课内容,但是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这种意识已经深深地埋在了他们的心中,从而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培养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意识
人们所说的“标新立异”实际上就很有创新意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倡导建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独创己见、坚持己见”的自信心和勇气。引导学生学会查资料、找证据、求事实,千方百计论证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证实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不要“随大流”,要有敢于坚持真理、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节“课”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
1.设疑发散,多思善问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造性思维培养更是如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不断质疑,因为有疑才有思。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不宜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和盘托出、将结论直接奉献。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必把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到与自己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不可嘲笑学生的问题“可笑”、“古怪”、“钻牛角尖”,否则会大大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扑灭创造性思维的“火苗”。
2.敢想敢做、启发发现
丰富的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的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创造想象就很丰富,他想象着用各种颜色的液体浇在报春花上,让它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来,如今达尔文当年的创造想象都变成了现实。事生于虑,成于做。有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苗”,还要由实验、逻辑推理等来证实创造性思维的正确性,从而使“火苗”能够延续与发展成“火花”、“火焰”。
四、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重要来源。在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挖掘生动有效地社会生活资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寻地兴趣,使学生在鲜活开放地生活、社会实践中去感悟、体验、探寻,来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获取社会生活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收看新闻联播、阅读报刊、上网查阅获得,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获得……。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有通过以上途径,引领学生收集丰富而真实的社会生活资源,才能为学习新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磨炼创新能力作好充分地准备。
五、通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篇5
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毋容置疑,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其特点具有创新性。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在教学中,实质上是指对知识的“再发现”。如何培养这种“再发现”式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应该注重对学生以下三种状态的把握。
1. 跃跃欲试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激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生的机制。跃跃欲试就是由于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或好奇而产生的一种对知识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只 有进入了这种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创造力,才能实现“再发现”。要把握这种状态教师就要激发创造诱因:
1.1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特点,把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变化的形式融于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之中,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使学生自然地走进知识天地,对知识产生兴趣,把知识当作自我的一种需要,从而促进智力探索,活跃创造性思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利用实物或实物图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做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1.2 营造“创造”的氛围。 我们知道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学习,会心情愉快,精神振奋,畅所欲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很容易被打开。有时严肃、紧张的气氛也可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中搞一些竞赛或擂台赛活动,由于小学生都争强、好胜,荣誉感特别强,所以往往能急中生智,创造“奇迹”。
1.3 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不仅有着较强的抽象性,还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热情、毅力,使学生感觉数学,热爱数学,在数学的王国里不断探索、创新。
2. 心花怒放 “心花怒放”是指学生通过主体参与而再发现知识的一种成功的高兴情绪。如果教学中只有“跃跃欲试”而不能形成一次或几次的“心花怒放”,那是非常可悲的,更是教学行为的失败。学生只有体验了成功,才能增强学习的信心,才会增强创造力。要使学生达到这种状态,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
2.1 不宜过多。即知识点不应过多,目标要集中,要让学生把思维集中到一点,专心致志,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2 不宜代包。即教师不应把方法或结论告班学生,要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该怎么办,那该怎么办,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导致低能。现代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过程中的数学”返朴归真地交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过程让学生去探索,结论让学生去发现。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2.3 适时点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知识产生冲突或思维陷入误区而茫然无措时,教师应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适时启迪学生思维,进行学法指导,交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例如:提示学生注重合作学习,使知识迁移,动手操作试一试,等等。总之,教师只有授之以渔,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能“心花怒放”。
3. 节外生枝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节外生枝”即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体现,是指学生不模仿已有的办法,不拘泥已有的结论,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新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思维品质。心花怒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成功使他们有了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学生的创造思维会更活跃,再发现的欲望更强,使节外生枝成为可能。例如:学生通过操作理解和掌握了计算9+几的“凑十法”后,有的学生很快就发现9+几的简便算法――10+几-1,有的学生发现计算9+几还可以把几凑成10,有的学生则由此想到8+几、7+几、6+几的计算方法,等等。他们有的把知识延伸,有的把知识拓宽,实现了知识的再发现。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节外生枝”这种状态。
3.1 鼓励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许多的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在教学中我们要爱护、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一切含有创造因素的思想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2 鼓励独创。 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它不仅表现为结果的创造,更重要的是表现为思维过程的创造。一个问题,答案可以是唯一的,但解题的方法却是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诱导学生独立地寻求解题的各种途径,让学生在思维的多行道上磨练提高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联想,猜测等等。对于不同寻常的解法或想法,不要轻易加以否定;因为独创往往在不寻常中产生品。
篇6
定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若自己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冲动。例如:《面具》一课,结合四川特色,先让学生欣赏川剧变脸视频,一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使学生对美术课感到学有所获,心情感到愉悦。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知识于趣味的美术教学之中,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成创造力的发展。
二、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创造想象,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想象是记性为原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尊重青少年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方面。
美术学科所包含的门类众多,且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均有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要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艺术欣赏在开阔视野方面尤为重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因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能启发人的思维,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扩大学生欣赏的范围,尤其要增加对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欣赏。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
只有思维上先有创造性,在实践中才能在能力上有创造性。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尤其对思维方式的引导,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迁移。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并对创作意图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等进行分析。比如,毕加索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中创作了多幅关于牛的艺术作品,每幅作品给人的感受都不同,但每幅作品又有内在联系,充分展示了毕加索思维方式上和艺术上的超凡创造力。作品从开始具象写实的“牛”到最后只剩下几根线条的抽象的“牛”,用最简练的手法创造了最生动的形象,以致他后来用自行车的坐垫和车把创造出《公牛头》的杰作。正是这些有创造性的美术作品才能使美术不断向前发展。同样具有创造性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在《纸的立体造型》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用纸的立体表现方法的运用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讲解了方法以后我没有做示范,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寻找更多的方法,这样学生有更广阔的人间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当作业收上来时,着实给我一个惊喜,比我预期的还要好得多。造型上减少了束缚,发挥了想象力,学生的作业都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表现出各自的创造性。我们可以看出创造能力首先取决于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核心。在教学中,应少给学生一些条条框框,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左右学生的思维方式,多给他们一些自由,以便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然
篇7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目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不是只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而是有文化、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所以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气氛必须改变,应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称做“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职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
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概念和特征
简单地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有意识创建新颖、独特的东西的能力。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2.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基本情况和结构特征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基本情况和结构特征。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青少年在学习数学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高中的数学学习就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转化,进而达到创造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学生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进一步纵深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发现新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理论知识,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
3.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一个人的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思维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因此数学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3.1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的基础是产生创造性的源泉。
创造不是靠“机遇”,创造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
3.2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任何思维,无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能否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能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3.3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在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创造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也越强。
3.4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思维的辩证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作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地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要做到“兼权熟计”。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地依靠定义、定理,而要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要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加强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理想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这里的“逻辑”就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庆林,杨东主编.高效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是―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直面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华厦大地如要重现辉煌,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不能单靠几个天才,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在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推动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而创新能力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下面谈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探索。
一、创造性教育理念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首先是教师的“教”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是多么的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是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两球不是对心正碰造成的。要减小误差怎么办?要保证对心碰撞是关键,若用体积相等的小球,则碰撞应发生在同一轨道上,不要支座。若要支座,又应该怎么做?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讨论分析以后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只要事事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教学离不开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教师不仅使学生知道过去,尤其重视教学生关心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仅是指导学生知识生活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他们能准确判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具有创设促进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提供合乎学生心理发展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创造人格的发展;能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促进学生的创新活动;同时创新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对错综复杂的多元社会应付自如的创新楷模,给学生的创新提供了精神导航。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动态地呈现知识,要能认识到:“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况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这样的知识观和知识教学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而不是羁绊。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根本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创造性思维碰撞的空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创造思维潜能。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存在“师道尊严”的观点,课堂中,师生关系往往过于紧张,学生的思维常常受到抑制。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传统的那种依附式的师生关系,亟需让位于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教育者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才能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性的教学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保障
篇9
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做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手段。绘画作为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活动。传统的美术教育以临摹和写生为主,往往会使幼儿一旦离开现实形象,就无法绘画,更谈不上自由创作,幼儿的学习被制定为“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被忽略。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确实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那么,幼儿教师如何在绘画中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培养幼儿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无拘无束。涂鸦是幼儿的天性,幼儿通过绘画行为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幼儿思维、创造力等的发展。在绘画活动中兴趣非常重要,幼儿有了兴趣,就有了作画的愿望,就能提高绘画技能,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利用直观新颖的学具、教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产生画画的欲望。例如,在教小班幼儿学画线条时,首先出示五颜六色的彩带,在老师的舞动下,分别形成了曲线、弧形和圈等。接下来,我们鼓励幼儿尝试用舞动彩带或直接用肢体舞蹈动作表现直线、曲线和弧线等,最后幼儿都能大胆地将舞动的轨迹在画纸上表现出来。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用生动灵活的语言更能激起幼儿的绘画兴趣。例如:我在教幼儿画小鸡时,不是开门见山地教幼儿鸡头怎样画,鸡身怎样画,而是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天,有只小鸡在草丛里玩得入了迷。后来,它肚子饿了,想回家了,可是家在哪里呢?小鸡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它问小草:‘小草,你知道我的家在哪里吗?’‘我不知道。’小草回答。他又去问小树……”我边讲边画,最后说:“小朋友,你们想把这只迷路的小鸡画出来吗?”小朋友齐声说:“想。”说完都拿起画笔专心地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不少幼儿都帮助小鸡画了一条回家的路。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多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表扬,鼓励能给予幼儿一种肯定的信心,使幼儿在创造过程中得到激励。幼儿存在天资差异,老师在活动中要找出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不错,你很有想象力,画得也与众不同,很有创意!”激励性的语言会让幼儿得到肯定,从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性。
二、注重创造环境,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创造教学环境,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
在绘画《汽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各式汽车的模型玩具、图片,并布置“汽车展厅”。许多幼儿,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对汽车特别感兴趣,以高昂的情绪愉快的心情感受各式汽车。由于幼儿对汽车都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其作画时对于形象的把握非常到位,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在环境布置时,对于教室的各个区域、角落,我们应注意留出空间,让幼儿把园内外、节假日玩时的所见所闻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画《马路》时,有的画的是人来人往的场面,有的画的是大大小小的车辆、房屋、树木,还有的画的是买东西的场面……这些画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童趣。幼儿的创作激情高,画的人物、内容都不一样,画完后还饶有兴趣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好奇心、表现欲得到极大的满足,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促进了观察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另外要注意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我们应作为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指导孩子们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幼儿的想法观点和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有一定距离甚至不一样,我们应允许这种个性观点的存在,并鼓励大胆说出或画出具有个性特点的想象。营造民主气氛,尊重孩子们的看法,以鼓励的、亲切的态度,小心地“呵护”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嫩芽”,使孩子们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讲述的欲望。当然,也有的幼儿的想象,不合乎情理、逻辑,甚至荒谬,此时教师不应作简单的否定,而要向孩子讲清道理,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样可以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激发幼儿想象,活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立足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为幼儿设计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尝试,让幼儿投入积极的主动活动之中。例如,在《花》的教学中,在孩子们听完故事之后,我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做哪些事?假如这个世界只有白天,没有黑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活动中,我启发幼儿尽其所能地提出可能的结果,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根据所提的问题,将自己想象的结果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样大大活跃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教学《小鸟》时,在幼儿画了一只小鸟后,我就对其进行启发,使幼儿产生联想。如:“你画的这只小鸟在找妈妈么?小鸟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啊?怎样区分他们啊?”等等。幼儿在这些语言的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展,产生绘画创作灵感。“我现在要画小鸟爸爸,小鸟爸爸牵着小鸟宝宝在森林公园里玩;我画的是……”幼儿边说边画,充分活跃了创造性思维。
为激发幼儿想象,我们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幼儿入情入境,活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幼儿画圆时,为幼儿创设了“小泡泡找朋友”的情境:“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小泡泡找到了谁呢?哦,是小轮胎;小泡泡乘着小轮胎,又去找朋友……”通过情境创设,幼儿大胆想象小泡泡找到了什么朋友,如小苹果、小饼干、小太阳……让幼儿大胆尝试,鼓励幼儿将小泡泡找到的朋友画出来,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另外,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造力,自由飞翔。
篇10
摘 要:版画是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的艺术,是幼儿喜欢的美术活动。在版画教学中,为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做到:从模仿中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从绘画引导中挖掘幼儿的创造力,从沟通理解中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关键词:幼儿;版画教学;创造性思维;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79-01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版画教学则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版画活动具有创造性强的特点,所以,版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还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在版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有趣的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陶行知说,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所以,在版画教学中,要解放幼儿的头脑,就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从模仿中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的美术基本功很重要,创作美术作品需要幼儿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在版画活动中,幼儿要先从模仿老师的范本开始,然后再进行创造性的绘画活动。在版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规定一个绘画题目,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自由绘画,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位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版画创作活动变得越来越灵活多样,怎样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思维,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创作环境,有效提高幼儿的创作意识,促使幼儿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作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将绘画技巧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使绘画技术与幼儿内在的精神及思想保持平衡,让幼儿自由地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去完善幼儿美术方面的创造性。教师不能随意干涉幼儿的思想,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幼儿,以免幼儿失去学习的乐趣。
二、从绘画引导中挖掘幼儿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所以,在版画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过多地限制幼儿。只有在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思维。在版画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朋友或者合作者的方式与幼儿相处。做绘画示范时,不用让幼儿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进行创作,而是画完之后,让幼儿欣赏老师的作品。然后,让幼儿进行思考并说一说自己接下来准备怎么画。创作时,幼儿如果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变,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将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这样,幼儿就会得到一个非常自由和宽松的绘画环境,就会没有任何压力地进行创作,使绘画活动变得轻松愉快。在版画活动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幼儿,正确对待幼儿的个体差异。如果班级里有一些胆小、不爱表现的幼儿,那么教师就要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喜欢上绘画。比如,有一个小朋友叫Y,她在纸上画了一个正方形,说她画的是小汽车,教师便在她画的正方形下面添了两个圆,Y乐了,说这是一辆有两个轮胎的小汽车。C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形,他说画的是皮球,教师便帮他添上一些线条,画作看上去更像一个皮球。对于这些小小的改变,幼儿感到很欣喜,也学到了知识。
三、从沟通理解中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版画和蜡笔画、水彩画所侧重的技巧训练不同。在版画创作中,幼儿有自己的观察视角,所以幼儿创作的版画造型夸张、构图奇特,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在版画活动中,有幼儿将花朵画成三角形并涂上绿色进行印画,有幼儿把小船画成在空中飞翔。对于这些作品,教师不能轻易否定,而是要给予幼儿肯定,鼓励他们创新。在一次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很多幼儿在饰品店玩,并为装饰一顶帽子而画花朵。L拿起笔,一会儿就把小花画好,教师看到她画的花挺漂亮,便给予表扬,L高兴极了。教师走了一圈再回来看L的画时,发现本来漂亮的花朵印在白纸上却显得乱七八糟,甚至连花瓣都看不清楚。教师有些不高兴地和L说:“你把小花画好了,涂上红色就可以印出恚怎么印得这么乱!”L看着老师不说话。教师接着说:“以后要好好印,别随便乱涂好吗?”这时,L委屈地说:“老师,我没有乱涂,我想画一朵有很多颜色的花,可很多颜色涂在一起就成这样了。”听了L的解释,教师才理解了她。事后,教师反思并意识到:作为教师,应当尽力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不要扼杀幼儿的想象力,要引导幼儿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绪,要让他们敢于并乐于创作。
四、结束语
总之,版画教学能培养幼儿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在版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开发幼儿的智力资源,追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理想境界。因此,教师在版画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解放幼儿的头脑和身体,让他们爱上版画,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创作版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