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它越是卷入得深――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与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中充当学习的引领者,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的内容和形式;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排练、布置文艺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育人的引导者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是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使其通过合作获得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而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演讲赛、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甚或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例如,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善于发现问题,写作日记。又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也可得到发展。
四、知识的开发者
篇2
关键词: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快乐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01-02
英语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落后的英语教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而不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以“教师要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们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把握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结合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偏离
1.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内容过于繁多,过于死板,学生缺乏主体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占主要地位,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是纯粹的听众。在现代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们也认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但在课堂中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很多老师总是按部就班地依据固定的教材安排教学进度,决定教学重点,就连课后作业都是依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虽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答,但教师的这种主导几乎完全覆盖了学生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基本没有空间发挥他们的自由意见和自主思想。
2.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内容过少,过于笼统,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致使教师主导作用缺失,从而导致自主学习成了“放任自流”,例如,有的英语老师课堂上只提一两个供学生自学的任务或问题,然后就放任学生自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缺失了。这样的自主课堂,真的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知识点了吗?很显然,教师引导得过于笼统、过少,使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所学内容,更别提思维得到拓展了。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的实践
1.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和引导者,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科学的教导和辅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发挥,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如何体现呢?(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我们英语的课堂更要符合时展的需求,教师要学习新课改精神,改进旧的教学理念,要摒弃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提倡“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充当课堂的导演,把握课堂的方向,多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教师的主导地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上,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较全面、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三维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提升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教材内容和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语言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成为主体的关键,教师要关注学生所关心的、所感兴趣的内容,尽最大的努力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用心地去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美好;其次,要多了解学生的喜好,从学生的喜好出发,创设课堂活动,使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更有吸引力;最后,把听、说、跳、唱、竞、玩、演等引入课堂,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module4 Unit4 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可以把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来个竞赛型课堂,表现一次均得一分。另外,让小组讨论“Ways of communicating”,在了解body language的过程中,让学生来表演动作,其他同学竞猜,这样的一节warming up的课堂,生动而富有吸引力,不仅能让学生自主的投入课堂,而且能够让学生快乐又轻松地学习,所以,老师主导得好,不仅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且能让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2.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1)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挖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就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要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走出国门,融入世界,英语学习是多么重要;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无论教师、环境多好,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知识最终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意义建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后,要让学生享受学习成果,推动学习的积极性,享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能以兴奋、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进一步的英语学习。(2)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够参与课堂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要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师就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广泛地参与课堂的互动,拥有独立的学习时间。(3)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课堂学习任务或问题,深入阅读教材,研究和讨论,归纳和总结。教师通过多鼓励学生自由地质疑,大胆发表疑问,主动探究,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3
〖=D(〗一、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1.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
学习物理的过程是认识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实验可让物理现象集中地、突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正确而稳固的物理知识.
2.实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代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实验在教育中的地位.美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特别强调让学生接触自然和实验,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探索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主动钻研科学意识.
3.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个好的物理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还必须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物理方法.实验既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只有重视实验,不断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D(〗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能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能激发学习兴趣.如讲大气压时,先表演“倒杯盛水”、“注射器活塞提重物”的实验,再讲大气产生压强,并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讲静摩擦时,先做“筷子提米”实验,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筷子能提起米来?”这些实验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突破重点难点,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教学中的许多重难点知识,配合恰当的实验,即可化难为易.例如并联电路总电阻大小与两个并联的电阻大小关系,如果不做演示实验,学生很难理解,用实验演示后,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3.形成物理图象,认识物理过程
通过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图象,认识物理过程.
4.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探索精神
成功地做好一个实验,本身就富有启发性.例如,在讲“光的色散”时,先让学生观察快速转动七色板,学生自然认为是白色的,当停止转动时,学生就会大吃一惊,再通过三棱镜分解白光的实验,能启发学生得到白光是由哪些色光组成的结论.
5.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技能
许多实验都涉及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观察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同时掌握一些实验技能,如使用基本仪器、工具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的技能.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实践——观察和实验才能完成.
6.培养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假如,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看他在做些什么.”科学实验是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它不仅需要收集资料和从事实验,而且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任何实验都应该首先做好一切准备,按程序进行,要既细心又大胆,既动手又动脑;要养成尊重事实,不凑数据,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7.增强记忆效果,培养创造能力
通过实验学习知识,学生印象会比较深刻.对于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学习和记忆,听不如看,看不如自己动手做.有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学生甚至终身难忘.
实验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科学的抽象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抽象便没有科学,然而抽象思维又必须以形象思维作基础.没有足够的物理实体、物理现象等为依据,就不可能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想象力,也不可能具有进一步探索物理规律和在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力.
8.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验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有助于学生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完整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给不同层次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强、归纳能力强的学生老师要给予肯定;对于成绩差、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实验,抓住他们在实验中的闪光点给予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品赏成功的喜悦.
9.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篇4
一、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数学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师由传统的教师角色向现代教师角色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下,数学教师要做到:由单一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向数学知识的促进者转变;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向数学教学的设计者转变;由数学知识的灌输者向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因此,作为新世纪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一)更新思想观念
教师要真正理解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个理念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数学思想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之一。所以说,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教好数学,不仅仅要丰富自身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想!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更新心理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切实转变心理观念。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
(三)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格
首先,课程改革中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型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为学生竖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二、数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一)数学教师应是一位主动的认识者
任何课程改革运动,都有其产生的缘由,而且这个缘由往往不是由某一单方面的原因促使的。数学教师在一次革新酝酿之前,就应该对即将发生的革新有充分的认识,懂得革新的发生可能是来自哪些方面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数学自身的影响和教育的原因等。如果在革新尚未进行之前,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些促使数学课程改革发生的原因,那么在这次革新真的来临之时,教师才不至于感到措手不及、迷惑不解或对革新发生的必要性还心存疑虑。总之,数学教师不应是课程改革中被迫去接受和认识革新的被动者,而应是一位心中有数的主动认识者。
(二)教师应是一位积极的学习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指导出台后,有关部门就要组织所有参与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向他们详细而系统地阐释本次革新的理念、目的,新标准或新方法下的教材处理等。数学教师的培训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传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同样的新课程在编制者的眼里和教师的眼里是很不一样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目标、方法、标准、教学、评价等的理解,将直接关系到他们日后实施中的新课程的质量。因此,在这一阶段,有关部门要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有足够的重视,进而引起教师自己对在职培训中学习的足够重视。
(三)教师应是一位热心的建议者
在数学课程改革的编制阶段,数学教师应有机会和数学教育专家共同进行数学课程的编制,并在编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革新课程和教材的建议和意见。尤其是针对课程编制组编制出的“征求意见稿”、“试用稿”等书面材料,数学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体验,热心参与到课程编制中。只有这样,编制出的课程才能更适合数学教师的实际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对于日后的课程实施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师应是一位务实的实践者
篇5
关键词:课改 中学数学 师生互动 地位 作用 平等 合作与交流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 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2. .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 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 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 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 解不等式 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 ,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达70多人),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
第2、3两种课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较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课都采用了这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极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与这两种课型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有更多的优越性。根据实践经验,这种小组以4——6人为宜,全班不超过10个小组。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工作及充当小组发言人。这种组织形式首先使小组内生、生交流互动比较充分。其次,因为人人都要当组长,所以对组内同学的意见、其他组同学的发言也都能注意地倾听。由于代表组内同学发言,主人公的意识也更强一些。每个组与老师的交流、对话也比较充分,较好地弥补了大班额条件下,师生、生生交往的不便,为互动创设较好的条件,是目前条件下有利于师生积极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文献参考:
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
邓友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篇6
在从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解释、鼓励、引导、检查、评讲和控制性地掌握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动,这些活动均要以完成教学目的为中心。学生的主体角色体现在讨论、理解、思考、分析、练习和自我评价等方面,这些均要与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致。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主要由教师予以决定和设计。学生很难完成这些,他们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主要是教育职责所在;同时由于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对教学方向、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能很好的把握,这也是作为正在成长发育时期、知识和经验都不丰富、对事物缺乏一定深度的认识辨别能力的学生很难实现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备课和授课两个环节:
1、 备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主要谈的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是十分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能否上好一节课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目标和要求;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要点、难点、还要准备如何导入课文。在英语课文教学中往往是疏忽导课这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导课的功能体现在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所以,教师应尽力运用导入法,领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课好开路先锋。
2、 授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老师的角色被认为是向导和学习的傍样。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作答,并给学生以及时的反馈。一个有经验的英语老师,总是把情感活动和智力活动联系在一起,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智力活动是增强学生理解水平的活动,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特征的掌握。
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时,老师应当分析原因。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的话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因为课堂上,老师并不是单纯扮演讲授者的角色,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课堂上随时出现的不同状况,他被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当介绍新内容时,老师是解释者和示范者;在练习语言的过程中,老师不只是组织者,而且是指导者;在复习和巩固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帮助者。要扮演主导者角色,老师还应当准确地得到反馈信息,合理地组织教学,自始至终使教学过程在动态平衡中发展。老师必须弄清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英语知识的掌握。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客体;对于解决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来说,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任务、获得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容器。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外因,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从几方面来加强:
1、重视语言交际功能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用交际法教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英语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也是相互作用的。学生认识英语的进展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注重交际策略的学习和应用,积极培育课堂真实交际氛围,同时尽可能地创设虚拟真实情景进行虚拟真实交际。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脱颖而出,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2、抓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要搞好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抓好学生预习十分重要。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提前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意识地突破,确保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只要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得当,并持之以恒,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评价,做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从而在学习上产生抵触情绪。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会处在尴尬和被动的境地。要避免类似的状况出现,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课堂气氛的轻松活跃就显得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相辅相成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基本的能动要素,教与学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同的地位,其作用和影响是双向的。笔者认为教必须以学为依据,学必须以教为指导,这便是教与学的辨证统一。
篇7
【摘要】通过健康教育对护士地位和价值的影响,阐明护士地位的提高首先要从护士自身素质做起,其次是患者及家属的认可,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最终促使其社会地位和价值发生根本的转变。【关键词】护士;健康教育;护士地位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67护士原意为抚育、扶助、保护、照顾残疾、照顾幼小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的定义也在不断的改变,国际护士协会给护士的定义是一个人完成了基本的护理教育课程,经过评定合格,在其护理工作领域中具有权威性[1]。这是对护士的肯定,也是护士作为一门职业以来经过一百多年来质的飞越。护理改革轰轰烈烈,有目共睹,护士的地位和价值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而健康教育正是展现这种价值的重要一环,是护士专业价值的具体体现。健康教育是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这个过程的起效是长远的,需要护士的一步一步努力与沟通,需要不断的强化,对患者的世界感兴趣,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实际需求。护士应热爱并理解患者。1护理专业形象的提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护理专业本身也需要一批学科带头人来引领学科的发展[3]。因此,增强专科理论知识及相关的医学知识,树立起新一代有学识的护士形象,势在必行。医学的领域很广泛,健康宣教需要探索的领域亦很广泛。面对疾病种类的繁多以及不同的个体的不同需求,健康宣教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专科理论的更新,会使健康宣教的内容更有力度。因此,进行正确的健康评估,掌握个体化的教育方法,对于患者的疾病转归有着重大意义。随着整体护理这一新的护理理念与模式得到众多护理界同仁的赞同与认可,并广泛开展以来,健康宣教已正式纳入护理的日程,实施正确的连续的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就需要不断探索,学习新知识,树立新一代有学识的护士新形象。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2密切与患者的关系,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更能体现“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神圣职责
21认真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治疗进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适当地给予心理慰藉和支持[4],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服药的依从性,详细讲述患者应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每天进行的效果评价,不断提高沟通与教育技巧,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5,6]。进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充满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心。
22作为护士,每天都要面对患者,而作为患者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护士,护士的举止、行为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医患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需要了解饮食、功能锻炼和疾病康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7]。这就需要护士掌握病情、熟悉病例及治疗方法,不断学习知识,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积极创造友善、亲切、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使护理行业和谐发展、不断迈进;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自我满足感。为了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3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健康宣教使护士从传统的打针发药转移到对患者全方面的整体护理,使所知所学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同。随着健康教育内容的不断增加,患者对疾病的驾驭能力也在不断加强,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护理当中。增强了护士的自我成就感,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不断提升。健康教育过程是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是从护理的各个方面渗透,包括患者的饮食、睡眠、治疗、运动、休息等。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健康。健康宣教将人文素养融入护理社会化教育实践中,点点滴滴渗透,潜移默化熏陶。对当前深化护理改革,丰富人性化护理服务内涵,提高全民族自我保健意识,避免健康危险因素,减少疾病复发,适应及恢复肢体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健康教育作为治疗手段,满足了护士、患者、健康人的多层次需求,使多方受益。护士从中掌握知识和方法,患者从中得到治疗和指导,健康人从中得到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医院进一步扩充医疗护理服务项目,提高医院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给护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8],同时健康教育作为护患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将会将一百多年来护士的形象演绎到新的高度。参 考 文 献
[1]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8.
[2]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2.
[3] 张和群,贺莲香.临床一线的博士护士长[J].当代护士,2008(6):15.
[4] 杨华利,王海桃.人性化护理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8(1):25.
[5] 宋晓宇,钟海英,莫世秀,等.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8,7(1):52.
[6] 吕云芳.浅谈健康教育在和谐护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3):58.
[7] 安莉,郭崇花.门诊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0):125.
篇8
关键词: 戏剧教育 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地位 作用
戏剧教育广义上是指非专业的戏剧教育,即面向社会全体人群,将戏剧融入到各类教育中,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戏剧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接近完美的戏剧教育体系,不但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戏剧方面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国际上宣传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中华戏剧文化不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因此高职院校将戏剧教育延伸到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是非常好的决策。
1.戏剧教育在高职院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
技能应用型培养是强调专业性和应用性,重视实践环节的一种方式。戏剧艺术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高度综合性非常适用于当今高职院校提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戏剧教育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与生俱来的美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戏剧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的不是为了增长学生的知识领域,也不是为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而是在感受美的同时,不断在欣赏及实践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丰富自己的心灵,所以说戏剧教育在高职院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
2.戏剧教育在高职院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戏剧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理当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具体地说,戏剧是将表演和演唱融合为一体的一种舞台表现形式,它是经过了无数艺术家的研究和经过了几百年的文化的磨炼而积累的结晶。所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开设戏剧艺术课,目的不仅仅是增进高职院校学生对我国民族的艺术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这样不但可以宣传我国的艺术精髓,还可以使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全面型人才的过程中更加如鱼得水。
因为戏剧是融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厚。培养高职院校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就是希望在校生更多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毕业之后顺利地融入社会。那么戏剧的教育就可以使学生转换角色,戏剧角色与社会角色虽然分属于不同学科,但其内涵与外延不尽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确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对学生的戏剧教育,学生形成清醒的角色意识、较强的角色观念。习惯之后他们就可以根据自身所面临的环境自然地改变思想,依据环境以最快的方式担任新的角色。
戏剧的教育还可以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开学生通过学习戏剧艺术,久而久之就会熟记并唱出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与思维反应速度。为此,在设计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时,应把戏剧艺术课设计为必修课,不断提高戏剧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3.对培养技能全面型人才的戏剧教育的建议
想要更好地实施对高职院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戏剧教育,就要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应该普及高职院校戏剧艺术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戏剧的发展历程,纠正并改革学生对戏剧艺术的认识。这就需要完善教师的个人素质,加强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需要改进的有戏剧在课程中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涉及的内容的新旧,以及课程的进度安排。目的是在懂得实践戏剧各个方面的表现形式的同时,带领学生在课后一起探讨和学习我国戏剧的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戏剧的热爱。
其次应该创新戏剧艺术教学模式,更新现有的教育仿真。目前,戏剧教学一直使用的是多年来长期不变的成品教学法和剧目教学法,虽然这两种教学方法还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及时代思想的不同,观众欣赏戏剧的眼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此应该大胆地借鉴西方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深化教学环节改革,完善戏剧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也要加强与戏剧相关学科的建设,开展一些有助于学习戏剧的活动。例如定期面向全校学生举办戏剧艺术讲座,以学院为单位共同策划一场戏剧,并要求有关院团把戏剧艺术的讲座与戏剧精品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讲演结合,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演出来加深对戏剧艺术的理解。
总而言之,戏剧教育不但可以起着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而且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模式上的基础上,运用社会表演学等相关理论,探索出新形势下普及戏剧教育的创新方案,更好更快地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邢剑君.美国戏剧艺术教育概况[J].艺术教育,2003(Z1).
[2]翟一帆.教育戏剧在当今校园内外的发展概况与运作案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1).
[3]黄爱华.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J].戏剧艺术,2010(01).
[4]黄爱华,陈漪.论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5]罗欣荣.戏剧教育功能的新思考[J].南方论刊,2009(06).
篇9
2004年8月3日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修改稿)。该稿中第一编第二章规定了“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对不动产、动产的转让等物权变动行为及其过程作出了系统的规定。但是,这个草案中通篇没有提到“公证”二字,而仅仅规定了“不动产登记”以及部分动产登记制度。这似乎说明,在物权变动中,登记是惟一的决定性环节,而公证似乎被物权法驱逐出去、完全不具有法律行为生效意义了。这样的一种规定,不仅对公证法制的建设不利,而且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及现实需要,同时与国际惯例、尤其是大陆法国家的通常做法和最新发展趋势也不相符合。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在物权法中充分重视公证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一、公证应当成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必经前置性程序
笔者认为,在我国物权立法中,应当将公证制度引入其中,作为物权变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其理由主要是:
(一)从物权变动模式看,我国采取的权利登记制和实质审查制为公证制度的引入提供了制度性前提
物权变动模式主要是指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从大陆法国家来看,物权变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意思主义的立法模式,二是形式主义的立法模式。从我国物权法的草案规定看,我国采用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基本上属于形式主义的立法模式。我国物权法对于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采用登记生效制度,物权变动以登记为准;二是采用实质审查制,在登记时由登记机构首先进行实质审查,只有在实质性审查过关后,登记机构才予以登记。姑且不论由哪个机关进行实质性审查为较佳选择的问题,单就这两个特征的内容看,应当说,它们为公证机关在物权变动中有所作为提供了可能或空间;如果我国物权法实行相反的原则,即如果实行契约登记制和形式审查制,尤其是只要实行了形式审查制,公证机关在物权变动中予以介入的可能性便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物权立法尚没有从根本上或理论体系上否定公证机关介入物权变动过程的可能性,这是我们讨论公证机关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二)较之登记机关而言,由公证机关对物权变动的过程进行实质审查,具有诸多优势和正面效应
既然对物权变动要进行实质审查已经确定,那么,是由登记机关行使其职能抑或由公证机关担负其责任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只能在这两种类型的机构中作出抉择。抉择的过程就是优劣比较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将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规划的过程。比较的结果,笔者认为,由公证机关行使对物权变动的实质审查权是最为适合的。理由具体是:
其一,从机构改革来看,我国的登记机构都为行政机构,而行政机构的职能正处在改革和转变之中。放弃对物权变动的实质审查权,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其宏观调控能力。与这种变化相映成趣的是,公证机关的性质在迅速发生变化。公证法(草案)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本法授权履行国家公证职能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组织;公证机构依法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目前公证机关经过改制,基本上已经成为事业性机构,其行政色彩逐渐淡化乃至消退,其中立性、独立性、服务性和中介性特征日益明显。由具有这些特征的公证机关、而不是传统的公证机关来行使实质审查权,不会导致政府职能扩张或膨胀的弊端,符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方向和规律。另外,由作为行政机关的登记部门行使实质审查权,有可能导致国家公权力对申请人私权利的干预和侵害,而将目前的登记机关从行政机关中剥离出来,几乎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其二,从能力上说,由公证机关行使对物权变动的实质审查权更加合理和现实。由非专业性的登记机关来确定专业色彩浓厚的物权变动过程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难以说服申请人,很难提升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之故,虽然登记机关通过实质性审查进行了物权变动登记,当事人以及社会上的相关第三人,也不会感到放心。相反,由公证机关担当此任,情形就会大不一样。因为,公证机关属于专业性的以法律服务为己任的社会中介性机构,公证员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公证员要经过司法部长任命,他们属于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成员,因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由他们来从事具有预防纠纷性质的实质审查权,显然比较适合,其结果也较能够获得交易双方的认同和接受。
其三,从制度建设上说,由公证机关行使实质审查权,具有系统的制度保障。我国到目前尚无一个系统的登记制度,更不用说完善的登记法了,要依靠物权法来建构和完善登记制度和程序,也是不现实的。公证制度通过独立的公证法加以确立,具有系统性、强制性、科学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等优点。从公证法(草案)看,其条文有近70条,内容涵盖公证性质、公证机构设置、公证业务辖区、公证员、公证业务范围、公证效力、公证救济以及法律责任等方方面面,这些都是确保公证机关对物权变动进行恰当监控的有利条件。比如,公证文书具有特殊的证据效力,在有相反证据推翻公证文书之前,法院必须采纳它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而登记是不具有这样的特殊证据效力的。就这一点而言,物权变动的双方当事人就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公证。
其四,从效率上说,由公证机关进行实质审查,有利于提高登记机关的登记效率。
由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如果同时要求登记机关负责对登记事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实质审查,势必导致登记效率低下,从而延缓不动产交易的速度和进程,引起交易主体的不满和抱怨。如果由公证机关负责实质审查,公证机关在完成这个过程中所需花费的时间必然相对要短,其有效性或准确性也会增强,登记机关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形式审查就办理登记手续,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登记效率,也有利于改善政府机关的形象。
(三)由公证机关进行实质审查符合国际惯例
公证人对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进行实质审查,不动产登记官员对不动产登记实行形式审查,是多数大陆法国家的立法原则。在大陆法国家,公证是不动产物权变动之前必须经过的一个前置性程序,公证机关承担不动产登记前对其物权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的行为以及契约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任务,而国家登记机关只对提交登记的申请及有关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或称“窗口式审查”。如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经过公证的不动产契约即为相应不动产权利的凭证,登记机构只接受经过公证的契约。
二、物权法(草案)中应当增加规定的“法定公证事项”
基于上述论证,笔者建议在物权法(草案)中作出以下修改:
(1)规定在不动产登记前,由公证机关对登记事项首先进行实质性审查,并将其作为不动产登记的必要前置性程序。具体应将草案第九条改为: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登记。不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合同,该合同应当经过公证;不经公证,登记机关不予登记。依照法律规定,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可以不经登记。
以上条文中主要加了登记前的公证程序。这是物权变动中的主要形态,根据前述论证,应当在变动前进行公证。经过公证,登记机关仅需进行形式审查就可以办理登记,这样可以提高登记效率,有效地达到不动产登记的目的。《瑞士民法典》第657条规定:“转移所有权的契约,不经公证,无约束力”;《瑞士债法典》第216条规定:“以不动产为标的物的买卖合同,须经公证始为有效。购买或者买回不动产的预备协议和合同,经公证后始为有效”。法国、德国等国的民法典均有类似的规定。这类规定值得我国物权法借鉴。
(2)规定在不动产抵押登记前,应当首先经过公证。具体应将草案第二百一十四条改为:当事人以不动产抵押的,应当向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权自记载于登记簿之日起生效。当事人以动产抵押的,可以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权自抵押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抵押合同,该合同应当经过公证;不经公证,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上述修改强调,当事人以动产或不动产设定抵押,应当首先经过公证,在公证后,有关登记部门才能予以登记。这个前置性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动产或不动产上设定负担,实际上是对所有权的限制,而这种限制涉及多种法律关系,也关系到交易安全,因此在登记前应当首先由公证机关进行实质性审查,只有在其真实性、合法性得到确认后,登记机关才予以登记。登记机关予以登记,实际上就是办一个手续而已。
除抵押这种担保形式外,其他诸如质押,包括权利质押,都应当照此办理,在登记前先行经过公证。相关的条文都应当予以适当修改和调整,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3)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之前应当经过公证。具体应将草案第一百二十六条修改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在进行上述登记前,承包土地合同必须经过公证;未经公证的,不予登记。
(4)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订立后、登记前,应当经过公证。具体应将草案第一百四十二条改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订立后,应当向县级以上登记机构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建设用地使用权自记载于登记簿之时起设立。登记机构应当向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发放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在办理上述登记前,双方当事人必须就其所订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进行公证;未经公证的,登记机关不予登记。这样规定的理由很简单,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互换、入股、赠与或抵押可能导致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变更,而建设用地本身涉及社会重大利益,甚至关系到国计民生,其权属发生变化,在登记前首先经过公证有利于确保此类行为的合法性,同时也可以过滤违法因素,防止纠纷的滋生,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有鉴于此,这类合同在登记前也应当经过公证。
与此类似,该法草案第一百六十条规定的宅基地使用权登记也应当先行经过公证。此外还有第一百七十条规定的邻地利用权登记、第一百九十条规定的居住权设定登记等等均应确立公证前置程序。
总的有一个原则,凡是在物权变动中需要由登记机关登记的,作为登记的前提条件,原则上均应当予以法定公证。需要登记而不需要公证的,仅能作为例外存在。这就是所谓“公证跟着登记走”原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定公证的情形仅仅限于需要登记的事项,除登记事项需要公证外,物权法还应当规定其他一些事项,虽然无需登记,但仍然需要公证,没有经过公证,其行为是无效的。举例言之,在物权法中可能会涉及相关提存问题,如在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的,所得价款应当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抵押权人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存。这时抵押人去公证机关办理提存手续,虽然无需登记,但是也要先经过公证。这就是所谓提存公证。其他的还有:如果当事人双方在有关的物权行为中约定,需要公证其行为方产生法律效力的,该公证直接决定相应法律行为是否生效,因而也属于“必证事项”。
三、需要探讨的三个问题
公证在我国虽然目前发展较快,势头看好,但人们对公证制度的作用还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将公证制度引入物权变动过程中,需要在理论上和制度建构上明确和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之一:对民事行为强制进行公证,是否属于对契约自由原则的限制或破坏?
应当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契约自由是私权自治原则的首要含义,也是文明国家普遍认同的基本市场准则,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原则应当得到充分尊重。但是,对部分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进行强制性公证,并不会导致契约自由的丧失,更不意味着是对公民私权利的干预。因为不动产变动是一个重要社会活动,它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个过程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容易引发纠纷,发生纠纷后,司法机关解决起来也有较大难度,因此应当对这个过程进行适当的干预和监督,以预防纠纷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的民事权利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属性,正是这个社会属性,成为公证介入其中的理论根据。尤其是,实施强制性公证并不会限制契约自由,是否签订契约,是否进行不动产流动,完全是当事人自己决定的事项,公证机关不可能进行干预,也没有干预的权限和机会。只有在“契约自由”完成后,公证机关才适当介入,介入的目的仅仅是对“契约自由”进行规范和引导,防止交易主体的“契约自由”引发无谓的纠纷或造成重复性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公证不仅没有损害契约自由,反而是确保了契约能够真正自由。事实上,不是因为公证介入其中才出现这个问题,只要对物权变动实施实质性审查,都会产生这个问题。由登记机关进行实质性审查,恐怕就有行政权肆意干涉私权的问题了。对公证机关而言,如果其实质性审查存在错误,将会导致损害赔偿责任的出现。
问题之二:公证的介入是否增加物权变动的交易成本?
公证机关介入物权变动的过程,必然会引起交易成本机制的转换。一方面,公证机关虽然属于非盈利性机构,但为了生存,也是需要交纳适当的手续费的,这是交易主体需要投入的成本;另一方面,从国家这个角度看,国家设立公证机关,并且要求公证机关对物权变动的过程强行介入,并进行调查审核,确定其真实性和合法性,这也是需要投入成本的。但是,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是需要投入成本的,关键要看这种成本的付出是否值得。通过公证,过滤了物权变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无效甚或非法因素,有效地减少了纠纷的发生,这就节省了解决纠纷的司法资源。在此意义上,在物权变动过程中增加一个法律环节,增加一些交易成本是值得的。而且,对物权变动实施强制性公证,除其所具有的预防纠纷的功能外,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提供数据、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等等。这些功能的获得,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公证机关提前介入物权变动过程,也节省了登记机关的成本。对交易主体而言,并不存在因为交纳不起公证费用而无法进行不动产交易的情形。公证法(草案)规定: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公民申请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公证的事项,减半缴纳或者免缴公证费。这便保障了有经济困难的当事人能够履行法定公证义务。事实上,与普通法国家相比,在大陆法国家,由于公证人的参与,不动产交易的安全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实际发生的交易成本则低得多。
问题之三:我国登记职能是由目前的行政机关执行还是改由法院实施?
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登记事务仍然应当由行政机关承担,并且建议我国应当在政府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的登记机构,可以将其称为“不动产登记局”,统管不动产登记的有关事宜;另一种观点认为,登记只能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法院管辖,废止目前实行的多部门登记,以及在有些地方施行的按照权利人的级别进行分级登记的管辖制度。此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不动产登记地及资料的统一性。这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我国不动产登记权交给法院统一行使,这种做法利大于弊。具体理由是:其一,在我国目前,登记机关属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行使登记权,即使采用形式审查原则,也不够超脱。换而言之,由行政机关行使不动产物权的登记权,不利于行政机构的职能转变。而由法院负责登记,不仅其中立性和客观性特征将强化其权威性和公信力,而且还有利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二,由行政机关作为登记部门,难以消除政出多门、分散林立的弊端,也就是难以确保登记部门的统一性,容易造成登记效率的低下以及登记出错的弊端。比如一个工厂要整体抵押,就必须分别到房产部门、地产部门、公安部门等多个部门进行登记,这无疑会增加当事人的登记困难。由法院负责登记就可以将这些登记职能统一起来行使。其三,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局,目前看来难度是极大的,因为重新设立一个独立的行政机关,专门负责登记,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符合行政机构精简的原则和发展方向,何况其可操作性有几成,还是一个无把握的事情。其四,由法院负责登记,不会增加法院过多负担。原因是我国的登记应当实行形式审查原则,在登记前,应由公证机关负责对不动产的设立及变动状况进行统一的公证,而公证实行的是实质审查原则,这就将登记中的实质性工作和任务分离出去,交给公证机关加以解决了。这一方面有利于法院实行高效率的登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证事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何乐不为呢?其五,国外立法例也表明,不动产登记机关多为法院。例如,德国土地登记法规定,不动产登记统一适用该法,由地方法院的土地管理局作为登记机关。由于法院负责登记只进行形式审查,不动产登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经过公证,公证机关实行实质审查,因此如果出现公证错误,由公证机关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关无责任可言,因而也不用担心法院承担了登记事务会导致其赔偿责任的负担。登记除所具有的公示功能外,虽然还有行政监督的作用,但这个作用是从属的、外在的,而不是本原的、固有的,行政机关完全可以利用法院登记的信息实施其行政监管的职能。此外,由法院负责不动产登记,还有利于法院掌握当事人的财产状况,从而有利于生效法律文书的顺利执行。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学生;主体地位;黄金分割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二者缺一不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协同统一,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有序,达到教学效果最佳化,本文重点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黄金分割的涵义
黄金分割指的是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社会在不断发展,黄金分割理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教育领域,黄金分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即指科学地确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的和谐统一,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在这种关系中,既不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求得二者关系的最佳平衡点,实现黄金分割。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师生主体地位黄金分割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符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1)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相统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顺利开展教学的根本前提。
(2)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3)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4)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能将师与生、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师生主体地位黄金分割的实施
1.树立黄金分割的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应自觉树立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黄金分割的意识。要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同时不可忽视学生在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在教学中重新认识对自身及学生地位和作用,积极树立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黄金分割的意识,找准自身在教学中的定位,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形成互相促进的平等关系。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者,与学生开展合作。只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充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明确主次和重难点,科学设置授课环节,严格把握教学进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造思索和探讨的机会,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思考的黄金分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然后留出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消化所学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并探讨一些重难点问题。
3.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不仅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必须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对于实现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在教学中学习和接受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只有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将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除了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协同互动。例如,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媒体教学与板书之间的黄金分割,这样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协同互动。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要自觉培养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的意识,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注重二者的协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黄金分割。
参考文献:
[1]李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面面观[J].科技创新导报,2011(1).
[2]刘凤双.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