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投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业投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职培训作为企业提高员工技能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安全、技术、效益的管理不断深化,其对在职培训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每年投入到在职培训上的费用也逐年提高。那么,与在职培训的投入相比,其收益如何,这种投入是否值得呢?
一、建筑施工企业在职培训的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是建筑物,和其他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具有体积庞大、复杂多样、整体难分、不易移动等特点,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除了一般工业生产的基本特性外,还具有下述主要特点:①生产的流动性。在一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各种机械、电气设备随着施工部位的不同而沿着施工对象上下左右流动,不断转移操作场所。②产品形式多样。建筑物因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用途的不同,工程的结构、造型和材料亦不同,施工方法必将随之变化,很难实现标准化。③施工技术复杂。建筑施工常需要根据建筑结构情况进行多工种配合作业,多单位(土石方、土建、吊装、安装、运输等)交叉配合施工,所用的物资和设备种类繁多,因而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较高。以上诸多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需要不断提升员工的生产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施工项目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它比其他企业要进行更多的在职培训。这种在职培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培训量大。一方面是参培人员多。几乎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都要定期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是内容多。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材料等知识的内容多,教授和掌握需要大量的时间。二是培训种类多。不仅有新技术、新规范的培训,还有安全培训、消防培训、施工、质检、测量等各个工序、工种的培训,种类繁多。三是培训具有强制性。大多培训需要强制进行,严格执行国家规范,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掌握。这些特点使我们在进行投资收益分析时能够较容易地选取样本,通过纵向比较(同一个企业或项目在不同时期的数据比较),或横向比较(外部条件相同的不同企业或不同项目之间进行比较)来观察在职培训的投资和收益情况,进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二、建筑施工企业在职培训的实例分析
目前,在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收益的分析评估中,有两种方法较为成熟,即间接计算法和直接计算法。所谓间接计算法是指通过对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有关的指标的计算,来研究这种投资的收益。思路是找出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因素,把投资收益分解为一些具体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计算。由于这些指标很难量化,无法给出较为明确的数据,因此,很难宏观的大面积应用。直接计算法是对员工接受培训后的效果进行直接观察,加以评价并最终确定收益的方法。往往通过同类型的比较获得,这种方法较容易获取样本,数据直观,可信度高。下面以某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培训的投资收益为例,说明这个问题。比较以上的数据:由于1990-1995年期间,安全培训还没有正规系统的投入,其培训费用忽略不计。这样,考察期间(2005-2010年)的安全生产培训投资就是82000元。考察期间(2005-2010年)的培训收入可通过与没有正规培训时期的比较获得,即为1008000元-476000元=532000元(本例中,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两个期间企业规模、机械设备、人员组成与结构、技术水平等外部条件基本相同,因此,二者具备可比性)。因此,2005-2010年的安全生产培训投资的收益就是:532000元-82000元=450000元,为正收益,这说明安全培训的投资是值得的,是很划算的。以上分析是基于安全生产培训投资费用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而且比较明确,培训效果能在较短时期内显现出来,并能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测算和评估,因此能得出比较客观准确的结论。当然,很多其他的培训如技术方面、能力的提高方面以及思想、意识的提高方面,由于比较虚,效果显现时滞性长,不易收集相关的数据,对其投资收益的计算不易把握,但仍能通过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对投资收益进行测算,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
篇2
房地产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二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投资建设的实施主体,多年来为我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一季度,***房地产建筑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实干、开拓进取,全市房地产建筑业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房地产建筑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总量完成情况
——建筑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季度,全市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2.5亿元,同比增长20.3%,完成年度计划的18.5%;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7亿元,同比增长25.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实现结算利润2.1亿元;实交税金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5%和28.5%。全市建筑业从业平均人数15万人,同比增长13%。
——房地产销售完成情况:1-2月份,我市共销售新建商品房35.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1%;其中销售新建住宅34.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6.5%。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3447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
(二)结构状况分析
——建筑业企业结构现状:目前,我市建筑业企业共有419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95家,专业承包企业217家,劳务分包企业 27家,一级企业20家,二级企业110 家,基本形成了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主体,劳务分包为依托的结构体系。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深化内部改革,构筑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工作开展情况
——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建筑业发展。一季度,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突出抓好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引导企业拓宽经营领域,积极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2013年一季度,共办理三级企业晋升二级9家,其中5家总承包企业资质三级升二级,4家专业承包企业三级升二级,帮助41家企业完成资质变更。
——规范企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为进一步加强对外地入枣企业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年初,我们组织开展了外地入枣企业备案管理专项检查,积极引导企业认真办理基本建设程序,及时准确掌握全市建筑行业企业基本数据。同时,对进枣企业的诚信情况进行年度考核,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加大市场监管和违规处罚力度。继续加大《外地入枣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执行力度,及时公布并更新外地入枣施工合格企业名单,截至目前,审查合格企业14家。认真落实“外地入枣施工企业备案抵押金制度”,为防止外地入枣施工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等违规违法行为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为建筑业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运行特点
(一)建筑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是综合实力不强。我市建筑业企业总体资质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缺少核心竞争力,一、二级资质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在市场分额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多,竞争十分激烈。
二是产业结构有待改善。目前,房屋和市政工程是***市建筑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建筑业总产值的86.1%。而其它专业型行业仅占***市建筑业总产值的2%左右,可见,房屋建筑工程产值的快速增长仍是建筑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建筑行业发展多元化格局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市建筑行业拥有工程建设类专业人员2万人左右,随着***市建筑市场的逐渐发展壮大以及从部分建筑业企业配备的情况看,远远不能适应***市建筑企业自身发展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
四是市场环境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建筑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垫资、押金、压价、让利、明招暗订等不规范行为,导致了企业利润低,发展相对缓慢。
(二)房地产市场运行特点
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资金链紧张,项目工程进度放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一段时期以来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上游银行信贷紧缩、下游销量下滑资金回笼减缓的双重压力,融资难度加大。由此对项目的工程进度造成了直接影响,一些企业采取了放缓施工进度,加快资金回笼的办法来应对目前资金紧张的局面。
二是新建商品房销量增长。一方面刚性需求在今年初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去年前两个月销量基数较低,造成了今年前两个月商品房销量同比增幅较大。
三是市场供应充分,房价较为稳定。2月底,市场上获准销售的商品房485.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8%。其中住宅361.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9%。我市房价也因此保持稳定。
三、对策建议
(一)关于建筑业经济的建议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鼓励企业不断拓展市场范围,在站稳本地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外地市场。实施产业竞争战略,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健全多层次的竞争体系,提高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议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发展创新、循环经济的目标,科学制定建筑业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宏观体系上指导工作开展。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深入调研建筑企业发展现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建立经济激励政策,通过财政支持激励企业的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同时,通过加大人才开发和建立企业人才资源储备库,加快企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为建筑业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设立建筑产业化科技专项,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快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将建筑产业化作为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建设相关部门要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外地建筑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完善监管方式,积极发挥建筑行业协会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健全监管体系。以强化资质动态管理为手段,继续开展施工队伍专项整顿,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二)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是继续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市场监管等手段,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鼓励自住改善性住房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确保房价平稳。
二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大对委托房地产开发经营权属地管理的检查监督力度,促进房地产开发监管重心下移和执法关口前移。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制度建设,实现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全程监管。
三是加强房地产市场形势研判。结合房地产数据统计和各类执法检查,掌握全市房地产市场真实情况,深入分析市场形势,准确把握市场规律,积极研究相关对策,为科学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依据。
篇3
一、建筑业统计的现状
目前建筑业统计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分别属于部门统计和政府统计,虽然都是反映的建筑业生产活动情况,但是由于统计口径和统计渠道不同,其统计结果的差距较大。
1、建筑业统计的统计范围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的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主要统计建筑业的基本生产情况,包括建筑业总产值、单位工程施工个数、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竣工产值、单位工程竣工个数、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以及资产和财务状况等。根据区建筑业统计报表显示,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承建的建设项目中有近98%项目是在区外施工的,省外施工产值约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28%以上。
2、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现行国家统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他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和国防、人防基本建设投资等。主要反映一定地域范围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完成情况。
3、二种统计方法的差距。以上两种统计方法的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统计渠道不同。建筑业统计从生产的角度,通过建筑施工单位在一定时间完成的工程价值总量计算其总产值,其统计渠道是通过建筑施工单位上报的;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则是从投资的角度统计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各种建设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其统计渠道是通过向项目投资单位收集资料取得的统计结果。二是统计的范围不同。建筑业统计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只要是具有规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的建筑施工单位,承建的建设工程,都要在其注册地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如我国大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承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按照建筑业统计制度的规定,其建筑施工企业的注册地在哪里,就要向隶属的主管部门上报报表。而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则应该在投资项目所在地统计。同一个建设项目,因采用的统计制度不同,则会出现不同的统计结果。三是统计方法不同。建筑业统计报表主要是由建筑施工单位直接上报,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分层次上报的,规模以上的大型建设项目直接上报,规模以下的小型的零星建设项目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上报。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业生产周期长,施工单位流动性大,为准确及时掌握其生产进度和生产成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统计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1、从建筑业统计的角度看:由于独立核算的建筑施工企业隶属于建筑部门管理,大多数施工企业长年在外地施工,有的施工企业承建的大型建设项目,甚至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建设周期较长,要多年才能完工,很难及时向所在地的建筑管理部门上报统计报表。建筑管理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对其实际完成的建设进度不能及时掌握,统计数据质量难免受到影响。
2、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报表是通过投资单位上报的,如果投资单位不能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对统计报表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另外,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主要是规模以上项目实行定期报表,对于不具备一定规模的零星投资和农村非农户建设项目投资,没有定期上报报表的要求,因此对于制度要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统计,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准确统计的。
3、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看: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最终生产成果,采用在地核算原则。建筑业统计虽然统计渠道健全,指标体系也比较科学,但是,它是由施工企业统计的,没有考虑建设工程的所在地问题,不符合地区生产总值按照在地核算的原则,因为建筑业的生产成果有一半以上是异地完成的。例如,全国重点工程建设都是由全国各地的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建设的,如果按照建筑业统计制度的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完成的工作量都由各自隶属的主管部门统计,就会出现将国家重点工程分摊到全国各地计算的局面。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作为政府统计部门的定期报表制度,虽然统计范围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一致,但是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指标设置上与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指标体系不衔接,二是各地招商引资考核力度较大,一些单位为了完成任务,虚报投资额的现象存在,三是统计部门力量薄弱,对于规模以下投资项目的资料收集困难。
三、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差距,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资料如何采用才能如实反映一个地区建筑业的生产情况,笔者认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从范围看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地域原则,但是缺乏核算必须的财务资料,而建筑业统计资料健全,又与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在地核算原则相违背。根据核算过程中建筑业统计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统计申报制度。建筑施工企业无论在何地承接的建设项目,都应向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统计部门进行统计申报,如实报告建设项目的完成进度。建设管理部门应要求下属施工单位在上报本部门的统计报表的同时,上报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统计部门。实行这种统计制度,既可以使建筑管理部门掌握其下属建设单位的建筑活动成果,又可以使统计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本地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保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2、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作为统计部门的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有比较完善的统计上报渠道。统计指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要将核算所需的一些财务指标纳入统计报表的范围,具体指标体系可参照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和财务情况报表,或者实行两套报表制度并轨执行,即可解决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又解决了核算中的资料缺失问题。
3、拓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渠道。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40%的规模以下投资项目没有纳入全面报表的统计范围,这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长期靠统计人员估算,缺乏科学的统计依据。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建设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对于零星建设项目实行监管,对于开工建设的小型建设项目由职能管理部门备案后统一上报同级统计部门,使规模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渠道畅通,数出有据。对于城镇和农村私人投资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或者结合住户调查资料进行推算,逐步健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渠道,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篇4
一、年度建筑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建筑业总产值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万元,同比增长.%。
签订的合同额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签订建筑合同额万元,同比增长.%,本年新签合同额万元,同比增长.%。
建筑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我县建筑业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行业内部结构,拓展了经营领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今年上半年期末从业人员人,同比增长.%。
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今年上半年,我县建筑业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工程结算收入、工程结算成本、利润总额同步增长。全县建筑企业共实现工程结算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实现工程结算成本万元,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总额万元,同比增长一倍多。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平稳增长。年度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其中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占施工面积的.%;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
二、我县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业企业施工人员队伍大部份是农民工,知识水平相对低,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不足,对拓展建筑市场也有一定制约因素,省外的建筑工程量微乎其微。
建筑业企业规模小,资质等级低,设备落后,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所承揽的工程不大,多为小的工程建设项目,工程量大的项目都被外地建筑企业所承揽,所以建筑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利润、税收不多。
工程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建材价格上涨导致建筑工程成本上升,工程成本和各项费用的过快增长,压缩了盈利空间,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拖欠工程款问题依然严重。拖欠工程款是多年来困扰建筑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大了清欠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旧帐未清新欠又增”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解决困扰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实力,增强竞争力。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要想方设法增加资金、人才、技术装备等重要生产要素的投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为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提高全县建筑业在省内外建筑市场的份额,推动全县开拓建筑市场的步伐,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要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机构等方面组建最佳的指挥协调系统;在工期、质量、安全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加强企业内部核算,降低企业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在施工管理上,全面实施工程监理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
篇5
通过对当前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现状以及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的了解及调研分析,结合建筑行业、企业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制订本专业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核心专业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并提出教学实施建议,以使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企业需求。
二、调研方式及对象
1.企业和施工现场调研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一线施工企业现场和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员进行调研。
2.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调查问卷或电话沟通对本专业已就业毕业生进行调研。
3.网上调研和资料调研
收集网上和行业部门的公开资料进行比对和调研。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建设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急需大批建筑技术人才
1.建筑业的大发展,迅速扩大了对建筑技术人才的总量需求。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增长,2011年已达55131亿元,较之2010年增长了12.6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以上要由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完成。近五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64%,增加值年均增长7.29%,都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6.98%的增长速度。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近五年来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增长4.25%的速度不断增加,使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总量需求逐年大幅度递增。
2.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建筑技术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大量的需求。
当前,在建筑业3893万从业人员中,生产一线人员技能低,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专业技术人员154.6万,经营管理人员194.6万,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和5%,两类人员合起来仅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采掘业。建筑技术专业人才数量上的严重短缺,是目前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建筑业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比例按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18%计算,需要700.74万人,目前仅有349.20万人,总量缺口为351.54万人。
2.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以能力为本位还有很大差距。建筑类职业教育离全面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还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是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还远远没有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还没有成型,尤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在初步探索之中;“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刚刚起步,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即能顶岗工作的需要;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的能动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尚不畅通。
(三)本专业职业分析和教学配置表(见P16)
四、调研建议
(一)对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
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要尽快摆脱“学科型”教学的束缚,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使之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关教材编写工作。
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模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投入力量编写实践教学的教材,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完善职业能力的考核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
2.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行“订单”式教育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在企业进行的现场实践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建筑技术类专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可重复性,学生如果没有经过在真实工程项目中的现场实践,毕业即能顶岗工作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双赢互动的新机制,使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并依照“订单”方式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能动机制,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培训的新模式,树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对学生实施校企双主体教育的新理念。
3.切实有效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或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
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目前我省各成员学校的实训基地及实验设备数量相对不足,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
(二)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议
1.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毕业生质量标准明确具体
(1)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构建课程体系,建立起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形成体系;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起开放式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体系;
(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形成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
(5)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2.专业知识结构
篇6
关键词:建筑业;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融资风险;管理策略
建筑业是我国社会中的重要行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良好持续运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然而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还不尽科学完善,这不利于建筑业的更好发展,因此做好这方面内容的分析,并构建科学化的融资风险管理策略尤为重要。
一、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的概述
1.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的含义。通常来看,建筑工程的投资金额都较大,单靠建筑公司自身的资金很难实现项目的运转,因此很多建筑企业需要借助于各种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取得资金并投资于项目中。就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建筑企业在融资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银行贷款、融资合作方的投资,从本质来看这两种融资形式的资金来源都是借入模式。在借入资金之前需要与对方约定好还款形式、利息率、还款日期等,如果建筑企业所借入的资金没有为自身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利益,那么很多时候建筑企业是无法按期偿还借款的,这就会存在违约风险。而这里所说的风险就是指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2.加强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意义。第一,能够推动建筑企业更好地运行。建筑企业对自身的投资项目融资风险进行管理,要求其在融资之前要做好全面性分析。如果企业在融资之前不能做好全面性分析,不构建科学的策略来管控风险,那么会导致风险为自身带来较大的损失,对于企业的良好运行带来威胁。因此在融资前应当找出融资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并对融资风险进行探究,明确风险的大小,尽量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做好应急预案。即便是出现了融资风险自身也能够承担,从而不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二,能够推动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建筑业是我国的重要行业,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在建筑业发展中如果不做好融资风险管理,一旦发生较大风险势必会导致建筑工程停工甚至项目公司的破产,这样不仅会对融资方带来较大的损失,而且对产业链上游及下游各家企业、个人资金情况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对于社会的稳定十分不利。因此,建筑业做好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够降低风险,对各方利益进行维护,推动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二、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的具体风险
1.信用风险。建筑工程项目对资金有较大的需求量,资金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项目有序运行的基础,而一般融资都会与多个投资方有关,假设其中一个出资方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而无法按照约定付款,那么就会对整个工程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工程无法准时完工,或者面临着取消。这就可知,很多时候协议是无法完全对投资者产生约束作用的,很可能会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投资者无法按照要求进行资金的投入,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其中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建筑业投资项目中可能会存在的重要风险,在项目管理中,假设相关的管理者对项目融资管理不当,出现了一些错误或者误差等,无法保证工程的按期完工,那么就会导致建筑企业无法及时偿还贷款,这就会导致自身的融资成本增加,而这里所说的风险就是经营风险。3.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指的是与国家政策、规定等有关的风险,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不仅有国内政治风险,同时很多时候还会面临国际的政治风险。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不按照国家的规定来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或者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那么就会受到政府及相关执法部门的惩罚,从而会对施工进度带来不利影响,会导致施工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国际政治风险指的是工程所在国的地缘政治情况、政权更迭、双边的贸易及税务协定签订或者更改、地方性保护措施(BEE)等,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甚至可能造成所有投资付之一炬。4.经济风险。通常来看,经济风险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金融风险、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与市场发展变化有关的风险,如需求风险、竞争风险、价格风险等,假设在施工的过程中市场建筑材料的价格出现了上涨的情况,而融资金额并没有增长,那么将会导致项目资金链断裂,无法顺利移交完工,从而会使得项目无法实现市场价值。在这种背景下,建筑企业往往难以按照规定偿还融资,从而会面临更大的风险。金融风险指的是与资金相关的风险,一些规模较小的建筑企业往往资金较少,并且融资渠道较少,这就会导致自身面临着融资风险。
三、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策略
1.在融资前对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建筑企业的融资规模很多时候会受到国家贴现率以及基准利率的影响,而且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规定也会对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产生影响,而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税制等会对建筑企业的融资方式、融资渠道等带来影响,因此在融资之前需要对国家宏观政策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做出国情尽职调查报告。应当对建筑项目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等进行详细化、科学化计算,并对数值进行分析,并明确自身的债务偿还能力,做出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及报告,制定科学合理的融资计划,才能够更好地对融资风险进行管控。2.构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小组。要想更好地对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进行管理,需要构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小组,小组要对融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和规划,并做好评级和反馈,如此才可以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控,促进工程项目的更好进行。需要注意的是,风险管理小组应当与垂直管理链相独立,这样才可以对风险进行更加全面地识别。同时,不断提升专业化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的素养,确保其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较高的专业化技能,能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项目进行分析,对各个风险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更好地化解风险。由于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通常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必须要不断为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灌输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结合项目情况以及国家规范等合理对风险进行分析,并科学化对风险以及危机进行化解。3.做好项目融资全过程的管理。建筑业投资项目一般具有较长的周期,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不做好都可能会为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和风险,因此要想对融资风险进行管理就必须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提升全过程管理的科学性。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融资之前,要借助于量化技术措施,结合自身项目资金投入的实际情况以及偿还需求等,制定健全的融资方案,针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要对融资过程中的隐患以及风险等进行全面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例如在境外项目中普遍面临的货币风险及汇率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利率掉期、期权等方式规避,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4.借助新型金融工具转换融资风险。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有效开展对于项目本身而言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对风险进行管理,需要对新型金融工具进行运用,对融资风险进行科学化转换,从而起到较好的风险规避转移效果。比如运用ABS融资模式、应收账款买断等形式对风险进行管理。ABS融资模式指的是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将项目带来的预期收益作为保证,而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进行资金募集的融资方式。应收账款买断指的是企业将自身的应收账款无追索权转让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取得流动资金,促进自身资金周转的融资方式。采用这些形式进行融资,能够更好地对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进行管理,促进融资风险的有效转换。
近年来,虽然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但是其投资项目融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建筑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建筑业投资项目融资风险进行管控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当前我国建筑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一系列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的管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建筑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路济阳.建筑施工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7(01)
篇7
关键词:市场危机;建筑企业;对策研究
Abstract: "Without the skin, hair adhere to." Market i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survive this, there is no market, construction companies will cease to exist.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rket crisis is the biggest crisis, crisis management enterprise market research building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enhance adaptive capacity, enhance the management level nee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rket crisis characterized reasons discussed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rket crisis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market crisi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1.建筑企业市场危机的原因分析
“十一五”期间,多数建筑企业紧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2011年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增速减缓,众多建筑企业遭遇到产能过剩、现金流短缺等问题,企业陷入发展低谷。究其原因,既有建筑市场热冷急转的外部因素影响,也有建筑企业对建筑行业过热后下行趋势预测不足和应对不力的深层次原因。
1.1国民经济发展对基建板块的依存度逐渐降低。
建筑业特别是房地产一直中国经济风向标和晴雨表,每当经济出现下滑,国家通常会采取加大基建投资来提升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采用了“4万亿”主要用于基建投资的救市措施,导致建筑市场红利被提前透支,部分建筑产品已经阶段性饱和或者趋于饱和,同时由于一些基建板块的投入产出效益不甚符合经典的数学模型,业界对国家重点基础设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争执不下,致使国家将提振经济的重点由由基础设施转向实体经济,基建投资不再是拉动经济的主导手段。众多原因致使建筑业在经历了2008年至20011年市场高涨、任务饱满、机遇众多的黄金发展期后,陷入了增长的低谷,尤其是2011年以来由于银根紧缩和基建规模萎缩,一些在建项目或工期大幅延长,或投资大幅压缩,或仅仅保证重点工程开工。
1.2建筑行业结构性顽疾依然存在。
第一,长期的计划体制导致建筑业被人为的分割为设计、施工、管理等价值链层面,企业基本集中在施工层面上,具有完整价值链能力的企业不多,导致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第二,建筑业分层竞争的态势没有形成。企业一味的进行价格竞争,导致建筑企业定价能力非常低,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产值利润率长期在2%~4%之间徘徊;第三,从中美建筑业Lorenz(洛伦茨)曲线(图1-1)对比来看,我国建筑业企业规模与数量增长接近于同一比例,这反映出我国建筑业集中度过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现象较为突出,竞争层次未能拉开,过度竞争、低效运行的特征明显。
图1-1 中美建筑业Lorenz曲线
1.3对市场危机内涵认识不够。
根据对市场危机控制的正常与否,陈丽霞(2004)把危机管理分为预警、预控、处理、总结和恢复五个阶段。一般来说,若对市场危机内涵认识不够、预警不到位,企业认识不到危机的严重性,便无法及时开展预控与处理,危机的后果就不堪设想。对建筑企业而言,建筑市场发展方式自身在变化,新的建筑承包内容和操作方式不仅要企业进行管理理念和思路的转变,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充分认识到长期以来企业仅习惯于施工承包,而且一直在按照施工承包模式来配置和培育企业资源,这就是对市场危机内涵认识不够的表现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预警和有效解决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1.4对市场危机缺少整体谋划。
大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业的传统建筑企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缺乏对产业和产品长远发展规划,企业营业收入绝对的集中在建筑业及其相关板块上,多数传统建筑企业建筑业营业收入一般占全年营业收入的75%以上。当建筑业高速发展时,这些企业及其所属子分公司主要精力和人、财、物都投放在建筑业上,忽略了产品和产业升级。当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减少投资时,这些建筑企业不可避免的出现机械设备、人员等资源闲置的问题。另外,近年来,建筑行业的运营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建筑企业已经由过去的一次性拿项目的简单的模式,转变为企业的全过程模式,由过去的本行业、本土模式,逐步走向跨行业、跨国市场模式。这些都需要提前对市场危机进行统筹与谋划,主动转型发展。
1.5企业多重问题积重难返。
建筑市场属于充分竞争市场,与一些资源性企业和垄断性企业相比,建筑企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与其社会属性和公共义务相匹配的话语权,特别是由于其战略地位的从属性、市场竞争的过度性以及企业总量的富余性,使其在市场中难以适从、在环境变迁中的处境艰难。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理念传统化、监控低效化和管理粗放化等管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历史问题,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反而被过热的市场供求和汹涌的规模扩张大大掩盖,有些问题甚至还日益膨胀、积重难返,一旦潮落之后,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资源过剩、债台高垒、效益枯竭的“综合症”,“潮落泥现”。因此,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是广大建筑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1.6没有关注市场产品结构趋势。
当前的工程建设在施工阶段的技术通用性大,产品的技术差异小,市场竞争门槛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建筑企业单纯依靠施工揽活挣钱,利润很低,企业发展前途不明朗。建筑企业长期以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延的、粗放的发展,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观或者说改观趋势不明显,甚至效益还有进一步下滑的倾向。外延发展虽然有发展阶段的客观性,工程任务量也是大型建筑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企业只有规模的增长,没有向着现代企业的进步,包括企业功能的完善、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优质资本结构的形成和市场格局的开放、拓展,尤其是产品结构没有得到优化、产品层次没有得到提高,因而企业效益没有能够得到同步的提升,因此,一旦国内外的投资形势和投资结构发生改变,建筑企业毫无疑问将会陷入被动,发展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2.建筑企业市场危机的对策建议
建筑企业市场危机研究一个系统工程。应对市场危机,建筑企业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研究方能从容不迫。市场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建筑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和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预警机制、发展转型、理念变革、产品层级和管理方式等几个方面。
2.1完善预警机制。
建筑企业应建立起市场危机预警机制并对企业的各种市场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实施市场危机理措施。整个行业情况很困难时,及时实施市场危机管理举措,你就会比人家强一点,就可能脱颖而出。树立正确的市场危机理念是指导建筑企业一切市场开发活动的理论基础、建筑企业要在建立市场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各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采取预警措施,结合知识管理建立完整地企业危机管理机制。通过信息的收集并处理转变成相应的指标,对异常情况进行成因的分析和趋势的预测,并将之与危机预警的临界点相比较,分析市场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市场危机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建立其覆盖建筑市场开发过程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体系。
完善的预警机制将帮助建筑更好的了解对产品和行业的生命周期,使企业在行业和产品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会跟风追涨大幅扩充产能、一味扩充队伍增加改革成本,能够及早捕捉市场低潮的必然性和严重性,提前做好市场转移的思想和政策铺垫;在市场低潮初露端倪之际,能够通过市场危机管理及时预见企业即将面临的任务不足、资源闲置、矛盾凸显等市场危机,尽可能地在未退时完成原始积累,在实力雄厚时补齐结构性短板,提前塑造自身优于同行的危机管理能力。
2.2及时转型发展。
市场危机是建筑企业的重要危机,对建筑企业而言,尤需要熟悉市场环境新变化,把握建筑市场新理念,加强市场危机管理,实施市场转型策略,及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把握并调整发展战略方向,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主要采取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有:
1.以专业化为主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将业务集中在某些利润较高、专业性很强的细分市场中,比如高层建筑、长大隧道、大跨度桥梁等等。这些细分市场要求企业具有“专、精、尖”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因此,技术优势是保有竞争优势的基础,建筑企业在组织机构和管理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大关键领域的科研开发力度,力求迅速占领行业制高点,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实力,形成在某些领域的专业竞争优势,实现主营业务的专业和标示化。
2.一体化发展战略。一是横向一体化。由于建筑产品在施工阶段的技术通用性很大,多数建筑企业均实行了横向一体化战略,即从原有的建筑产品向其他产品领域延伸。如从铁路向公路、市政、城市轨道、水利、港口、机场等市场领域延伸。实现建筑产品的多元化。产品的多元化可以拓宽企业的产品市场,使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以多领域、多元化的产品形成规模优势。二纵向一体化。即进入行业价值链的上游,即建筑企业以工程施工为起点,沿建筑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逐步介入项目投资、代建制、设计、咨询、项目运营、管理等业务。纵向一体化可以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便于内部控制和协调,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更接近最终消费者,从而使企业有机会打破价格竞争为导向的市场环境,通过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方式提高产品的差别化。
3.多元化发展战略。出于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协同与资源共享、实施战略转移等方面的考虑,可将多元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建筑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相关多元化,即进入与主业相关或相近的行业或产品,如建筑企业进入房地产业、建材行业等等,采取相关多元化战略,可使企业在保持主要核心业务的同时分散风险,可将企业的竞争优势运用到多个相关业务中,形成互补的产业组合,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无关多元化战略。即进入与现有产品、技术和市场都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产品或服务领域,如建筑企业涉足百货、信息、生物制药、金融业。采取无关多元化战略,可分散经营风险,寻找利润增长点。
2.3提高产品层次。
在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实现效益的再提升,建筑企业要在产品结构上需要加大对项目资本运作的倾斜力度,尽快转变观念,形成共识。一方面向施工生产和技术管理要“小”效益,另一方面向建设投资等资本经营要“大”效益。最初以生产经营为主,在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建安施工等传统主业效益水平的基础上,带动建设投资;接着再将生产经营和建设投资并重;最后则以建设投资为主,拉动生产经营。
2.4转变管理方式。
市场营销是施工生产的前提,施工生产是市场营销的延续。市场营销和施工生产是企业运营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交融,相互支撑,没有截然、必然的界限,是驱动建筑企业前进的双轮、双翼,是穿凿企业价值的源泉。在我国,建筑行业市场集中度低、施工企业同质化高,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短期内不会变化,作为以工程施工为主导的建筑企业,实施营销生产一体化迫切而必要。“经营生产一体化”思路可以很好地解决市场营销和施工生产之间的脱节问题,提高企业效益水平。因此,推进营销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任重而道远。
2.5变革管控理念。
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工程集约化、流程化、信息化是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趋势,建筑企业在面对市场危机时,建筑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应变松散离析为专业精干,深入变革企业管理理念,彻底解决理念传统化、监控低效化和管理粗放化等历史问题。一是项目运营由原始的粗放的向理性的现代的转变。在满足工期前提下坚持以效益最大化为主线,实行由生产型施组向经济型施组转变。项目生产节奏和企业产值规划理性而科学,坚持量入为出和以收定支,不在短贷长投局面下一味上规模,不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一味保产值,不在资金断链的风险下一味赶进度。二是资源配置由充分的授权的向全面的集约的转变。在资源配置上不一味追求社会化和市场化,努力为本企业资源和员工创造并实现更多机会,及时建立建材和半成品加工厂,狠抓资金集中管理、保险集中筹划、债务集中控制等工作,在紧缩时代确保了资金充裕;大力推行有限职能项目部建设,有效遏制了有限的工程利润被众多的中间环节层层截留。三是过程监管由低效的迟缓的向快捷的高效的转变。建筑紧紧围绕建筑主营业务和主导产品的特点,构建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企业内控网络,促进了企业运行模式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 顾勇新,胡建东,徐镭.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思考[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陈丽霞.危机管理并非是危机之后的管理[J].经济师,2004,4:157.
[4]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光潮,姚晓生.企业危机管理模式探讨[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1:53-58,140.
[6]周锡冰,赵丽蓉,黄华.企业危机管理实践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建筑经济
1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全球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业产品的成本逐步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建筑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投资方希望简化建筑产品购买的组织,而又不损害其利益,并希望建筑业能提供范围更宽的服务,由此必须对不适应要求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采用何种管理模式与项目的特征、规模、现场条件、业主能力以及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有关,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建设单位自管模式、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总承包管理模式(交钥匙管理,或称一揽子承包方式)、工程托管模式等,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有三角管理模式、CM模式 (Construction Management)、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模式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如BO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模式、+D+B(Develop+Design+Build)模式、D+B+FM(Design+Build+Facility Management)模式等。
2 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建筑业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建筑经济国际化也取得进展,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也逐渐更新。项目法人责任制在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方面较项目业主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项目法人的责、权、利也更明确。1998年试点、1996年全面推行的建设监理制使传统的建筑市场主体由两元结构转化为三元结构,即在两元结构中增加秉公执法的第三方——监理单位,形成了现阶段由项目法人、监理单位、承包单位(设计承包商、施工承包商,或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商)三元主体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提高建筑水平为目的,互相协作,互相制约的新模式。
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制作为我国基本建设领域的三大改革制度,对规范建设市场、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毋需讳言的是,在我国建筑业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建设领域中质量低劣。工期长,投资“三超”现象还很严重,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还远不能适应建筑国际化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投资管理体制出现诸多弊端,集中反映为“高投资、低效益,高积累、低发展”
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政府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但建筑市场上最大的买方仍然是政府,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体现项目的重要性,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项目法人的领导班子大多由各级行政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质上还是“厂长、经理负责制”加“工程指挥部制”,投资体制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极强的计划性。
2)项目法人的管理压力、责任压力、利益动力和行为约束力没有切实落到实处
由于非经营性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普遍没有资本金,除项目建设资金外,无其他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因此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同时,项目法人不具备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向外部融资的能力,没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项目建成后如没有工程的所有权,收益权,项目法人通过正常渠道(按概算)在项目建设成本中列支的管理费用和开办费用不能反映其为管理项目所必须的开支,其职工的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奖金无合法来源,因而没有控制工程成本的动力。权、责、利失衡,项目法人只管花钱不管还钱,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后,赔偿责任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3)项目经理与监理方权限重复过多,不利于工程实施
在《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中,由项目法人聘任的建设项目经理具有从初步设计到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职权,并负责组织工程建设实施和控制工程投资、工期与质量,这与监理方的权限产生了很大的重复。再加上监理费用等原因,监理单位名为社会中介机构,实则受雇于项目法人,建设项目经理的“长官意志”使监理单位“秉公执法”产生了很大阻力。再者,本来监理单位能够负责工程的全面监督与管理,项目法人下面又设立项目经理管理班子,这不仅导致了机构的膨胀,而且从制度上增加了一笔不少的建设单位管理费,背离了降低建筑产品成本的要求。
4)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总体水平不高,竞争力弱,不能适应建筑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现有的设计单位多为综合性设计单位,包含着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工种,大都组织庞大,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这些设计单位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体制。监理单位人员素质不高,许多是东拼西凑的杂牌队伍,对监理的性质、任务、机制认识不够,监理不力,而且往往局限于对施工质量的临控。小而专、大而强的承包单位和项目管理公司不多,使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管理模式、水平的差距,使得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公司,如鲁布革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大亚湾水电站、深圳地王大厦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许多大型项目的项目管理基本上是被西方欧美国家的项目管理公司或项目咨询公司所包揽,更谈不上占领国际市场了。
5)有法不依,执法不力,建筑市场不规范现象令人堪忧
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建设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置法规体制于不顾,处处钻空子,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反映在:基本建设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不抱建、不招标、搞私相授受,以及任意肢解发包工程,强行不合理压价;行业垄断,一个行业的工程往往是本行业立项、本行业投资、本行业设计、本行业的施工、本行业监理,不允许外行业队伍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成为“可批性研究”;现场签证无中生有、价量不实;不法中介行为严重;还有钱权交易,搞工程腐败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和限制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2 改革的方向
由上述分析可见,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仍处于一种较为混沌的状态,与国际惯例无论从体制上、水平上都相去甚远。因此改革现行建筑业管理体制,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加紧构造适应国际建筑市场发展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当务之急。今后的改革中应该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实行工程保险制度,建立强有力的风险约束机制
遇有国家投资的项目,由一个与投资无关而与建筑企业有关的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管理招标投标,难免产生“掏国家的钱,请自己的客”,使投资效益受到损害。当投资不力、资金无法回收时,经济赔偿也成为空谈。而保险的最大作用就是充分发挥经济赔偿的功能。
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是很常见的一个规避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极为普遍的应用。美国、拉丁美洲对公共投资项目实行强制性保证担保,保函由经批准从事担保业务的保险公司和专业担保公司出具;在日本和韩国,传统上实行的是替补承包商保证担保制度,它的特征是由竞争者来提供担保。我国目前虽然有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全国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改革试点城市,但我国的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建立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是我国建筑勘察设计行业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迎接“人世”的迫切需要。
2)完善监理行业协会体系,确保监理单位“秉公执法”
现阶段监理费用一般是从甲方手中得来,监理单位自然在许多地方都要迁就甲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监理单位的中立地位,使监理单位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让甲方将监理费用交给第三方——监理行业协会,再由监理行业协会对工程的监理情况考铰后,将监理费用转交给监理单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配套的监理行业体系,包括国家监理法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工程程序等,即在监理行业的系统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等几个重要方面与国外监理相差甚远。如监理市场,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愉悦环境,存在着地区保护、违规交易、行政干预等不良因素,监理深度远未到位,当前现场监理普遍还在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这一低水平阶段徘徊,不早日突破这一步,我们的监理业就很难适应建筑业国际化的需要。
3)精简不必要的机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如工程项目的三控制,本应是监理单位的职能,却又有建设项目经理的管理班子参与其中,这种“越俎代庖”行为不仅阻碍了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而且增加了多余的管理机构,势必在工程成本中多出一部分管理费用。笔者建议,这部分多余的管理班子应予撤除。
4)健全建筑法规体系,成立建筑法院以及建筑执法队伍
我国的建筑业必须关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需求变化的动向,逐步引进新的建设模式。与此同时,为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需要尽快制订我国自己的冈 FIDIC条软和NEC条款,建立健全我国的建筑法规体系,以规范建筑市场,促进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建筑法院及专门的建筑执法队伍也应尽早成立和组织起来,这支队伍必须是建筑业的专业人员,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非专业人员是很难做到高效、正确执法的。
3 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提出
结合以上巳述及思想,笔者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对现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改进与创新,
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主体有所变动
这种模式取消了建设项目经理班子,增加了监理行业协会和保险公司。投资方不必通过项目法人,而是直接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监理单位负责对工程设计、施工过程进行监管。这样,各主体在更大程度上以经济手段来相互约束,减少了行政化色彩。在施工现场,只有施工方与监理方负责进行工程管理,改变了多头指挥的现状,并节约了工程成本。(承包单位包括设计承包单位与施工承包单位等,监理行业协会则是为促进整个中国的监理事业而组成的行业性社会机构。)
2)监理费用的获得方式有所改进
投资方先将监理费用交给监理行业协会,监理单位的费用由监理行业协会处获得。行业协会的监理费中转作用消除了投资方与监,理单位之间的明显的雇佣关系,相对于现阶段管理模式而言,监理单位较容易保持中立,有利于“秉公执法”,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
3)强制实行保险制度,风险约束机制加强
这种模式要求强制实行工程保险制度,规定工程建设各方都必须先购买工程保险,否则项目不予批准。凡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国家有关部门槟发的监理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的监理公司,均须提出投保申请,成为被保险人。由于监理单位疏忽或过失而未履行监理合同所规定的监理义务或指令错误,致使投资方在保险期限内对其提出赔偿要求的,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将根据规定,赔偿监理单位依法应承担的投资方的直接经济损失及经保险公司事先书面同意而发生的律师费用。诉讼费用等。
对外承包工程的承包单位,一般要承担从投标开始,施工阶段以至工程竣工移交为止的一系列风险责任,因此必须按合同规定办理各项保险。如设计承包单位必须购买设计责任险,对外承包工程的险种还有:投标保证保险;履约保证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土木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保险,如施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等,以及合同规定投保的其他保险等。
通过实行工程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各建设主体的忧患意识。不购买保险就接不到工程,但是对那些实力弱小的“杂牌”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保险公司也不愿意为其承保。优胜劣汰,一部分竞争力弱的建筑企业必然破产或被兼并,保存下来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监理单位和承包单位,使我国建筑业的总体水平得到提高。
篇9
一、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市场分析
对工程咨询业进行市场分析是我们开展工程咨询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下面从需求市场和供给市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需求市场分析。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工程咨询的需求总量相对于建筑业发达国家而言是比较小的。我国的建筑企业基本上不从事工程咨询业务,主要由工程咨询单位来做。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1850家甲、乙级工程咨询单位总收入达到223.8亿元,处于一种稳步提高的态势,但整个行业的产业增加值仍然很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个:一是工程咨询行业是朝阳产业,但我国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初期;二是我国工程咨询的收费比较低;三是由于客户对工程咨询的实质意义和带来的乘数效应仍未认识到;四是与我国工程咨询行业的历史因素有关,我国的工程咨询企业基本上都由国家计委智囊机构转轨改制而来,有的甚至尚未与政府部门脱钩,带有官商色彩,市场开拓的动力严重不足。
尽管我国国内工程咨询服务市场现实的需求还比较小,但潜在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这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横向对比分析,有的国家工程咨询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国内GDP的千分之一,而我国只有万分之一,显然这个上升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2)另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2002年公布2001年度世界200强国际工程咨询设计承包商的国际收入统计,我国已有11家企业进入200强,已占入列企业数的5.5%,但这11家企业国外营业总收入为1.56亿美元,仅占200强国际总收入176.5亿美元的1%还不足,只及排名第30位的法国一家公司的营业额。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所占份额虽不大,但其上升空间是非常大的;
(3)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以及对工程咨询业认识的提高,都将增加工程咨询市场的需求;
(4)按照国家经贸委2002年的《工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咨询机构资质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咨询的业务范围的规定看,其中有关工程的部分,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我国建筑业开展工程咨询供给市场分析。我国的投资咨询机构大体上由以下几类组成:
(1)原国家部委直属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勘察设计研究单位,通过延伸业务转型而来;
(2)原各省市厅局直属的勘察设计研究单位,通过转型而来;
(3)为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形势需要,依托国家综合计划部门或金融机构而成立的综合性投资咨询单位;
(4)根据前述同样的需要,依托省市综合计划部门或金融机构而成立的综合性投资咨询单位;
(5)来自社会其它部门,以合作、合资、集体等形式组建的咨询单位。
目前,我国投资咨询单位(也称工程咨询单位)已有4000余家,从业人员达30万人,其中大企业仅2%左右,从业人员占20%左右。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到整个建筑业从业人员的1%.这个低比例的供给很明显不能满足整个建筑业未来工程咨询服务的需求。工程咨询服务市场在不久的未来将有很大一块市场空白,而外国的工程咨询单位将会是这个市场的争夺者。
外国的工程咨询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进入我国,特别是一些靠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贷款资助的建设项目,工程咨询服务基本上由国外的咨询公司主导。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规模引进和利用外资,外国工程咨询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大。两年前,美国路易期。伯杰公司及荷兰鹿特丹海事公司就参与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的决策咨询工作。所以,就工程咨询的政府采购而言,事实上已经部分对外开放。
转贴于
与其他行业比较,我国工程咨询服务市场的开放比较早,还是主动的、积极的,开放的进程也是连续的,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我国加入WTO,外资工程咨询服务的进入,受到国内工程咨询市场规模及市场发育程度、投资环境、行业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速度不会太快,短时间内所占领域毕竟也有限。如果建筑企业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开展工程服务,进行事业新组合,将是这块市场的强有力的争夺者,并且会大有作为。
二、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功能定位分析
在工程咨询的市场争夺中,建筑企业应该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定位于以从事能给自己的主业带来乘数效应的工程咨询为主。所谓乘数效应的工程咨询,是指那些会引起建筑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张,建筑业附加值大大提高的工程咨询业务。
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并拓宽业务。
1.横向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长期以来,开展工程咨询服务的项目很少,主要集中在国家计委审批的项目,同时,我国开展工程咨询服务的公司业务领域也非常狭窄。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工程咨询的业务范围必须拓宽。一是在服务好国家发改委新建项目的同时,还要服务好技改项目、科技项目及财政投资项目。二是要转变工程咨询的服务观念,将服务政府为主向服务市场为主转变。工程咨询服务要多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扩大工程服务覆盖面。三是积极服务于政府投资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建设是政府投资、造福于民的事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投资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这一块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2.纵向前后拓展,向全过程服务延伸。目前工程咨询主要为建设项目提供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或评估服务,服务范围过窄,今后建筑企业可凭借在工程咨询方面的智力优势,延伸工程咨询的业务链,实施从项目规划和策划——项目建议——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审查——工程造价咨询——招投标——工程监理——项目后期评估等全过程服务。
建筑企业在开展工程咨询业务以后,应该继续跟进,争取获得其后的施工业务,那才是关键所在。
三、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是与其成长的过程和在成长过程中从事的业务紧密相关的。也就是在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先天能力。建国以来,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以建设单位自营方式为主。这一阶段,设计、施工力量十分薄弱和分散。所谓自营方式,就是建设单位自己组织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自己招募工人、购置施工机械、采购材料,自己组织工程项目建设。
第二阶段,从1953年至1965年,学习苏联模式,实行以建设单位为主的甲、乙、丙三方制,甲方(建设单位)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建,乙方(设计单位)和丙方(施工单位)分别由各自的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建设单位自行负责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具体管理。设计、制造、施工任务分别由各自的政府主管部门下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许多技术经济问题,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协调和负责解决。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4年,大都以工程指挥部方式为主。许多大、中型项目的建设,采用工程指挥部的方式,把管理建设职能与管理生产的职能分开,工程指挥部负责建设期间设计、采购、施工的管理。项目建成后,移交给生产管理机构运营,工程指挥部即完成历史使命。我国有很大一批项目是在以上几种管理模式下建成的。直到现在,工程指挥部模式仍有比较深远的影响。
第四阶段,是学习国际通行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式阶段。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相应的工程服务业务分别由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单位来承担。虽然建筑企业只进行单一的施工服务,但是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并没有丧失。
总之,从建筑施工企业的产生、成长的过程和从事的业务以及经验的积累来看,其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是先天形成的,并且得天独厚。
四、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进入”分析
1.没有技术上的缺陷和人才上的不足。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是先天形成的,不存在技术上的缺陷和人才上的不足。也就是说,即使工程咨询有进入上的技术壁垒,对建筑企业来说也是不存在的。
2.没有资金上的壁垒。在建筑业产业内开展工程咨询业务,一般并不需要任何新的有形资源的投入。这与建筑企业没有多少流动资金和融资能力薄弱的缺陷不存在冲突。
篇10
一、建筑业劳保统筹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审计中发现,市级单位、新区、耀州区、宜君县,上百个建设项目,普遍存在应收未收及漏记漏收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多申报劳保费用拨付款及未按时缴存以及存在多支付养老保险统筹调剂补贴等问题,个别单位少缴不缴且数目巨大。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管部门对国家、省、市等有关劳保统筹基金政策法规的宣传不到位,管理缺失。
二是建筑企业政策法规意识淡漠,对劳保统筹基金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足额按时缴纳劳保统筹基金主动性、积极性。
三是建筑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尽量减少建筑及管理成本,钻法律法规不全、监管不力的空子,有意少缴不缴劳保统筹基金。
四是相关管理部门监管不严、纠违不力、惩处偏轻,导致建筑企业违规违法成本太低。
二、改善建筑业劳保统筹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针对不同问题,依法依规采取相应措施。一是针对全市应收未收以及漏记漏收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对涉及漏收问题的单位责令负责追收,对其他区县应收未收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移送项目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追收;对涉及漏记问题的单位,将问题涉及单位移交上级主管部门并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补记补收。
二是对多申报劳保费用拨付款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和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责令问题涉及单位改正。
三是对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未及时将劳保费收入存入上级设置专户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责令问题涉及单位立即上解应交未缴以前年度收取的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及利息收入。
四是对市建筑行业统筹办审核把关不严,致使多支付养老保险统筹调剂补贴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和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责令问题涉及单位改正。
五是对部分建设单位应缴未缴劳保统筹费用问题,根据《陕西省建筑行业劳保费用统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缴费单位应按规定标准足额、及时缴纳劳保费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减免和截留”的规定,责令问题涉及单位积极联系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追缴。
(二)加强宣传,切实提高建筑企业的认识。劳动保险基金是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部分,是建筑企业交纳社会基本养老金的主要来源,是建筑工人交纳社会统筹费的唯一资金来源,是建筑企业同时也是企业工人的合法权益,无论应收未收还是少记漏记劳动保险基金,都违背了劳动保险基金的计取原则,客观上造成了劳动保险基金的流失,侵害了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也侵害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劳保基金养老保障金是工程造价的一部分,是建设主管部门运用政府职能为建筑企业工人代收的养老费用。养老保障金收缴管理工作是否规范、到位,直接关系到全市建筑行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和谐的大局。对此,各单位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好国家、省、市关于建筑企业劳保基金收缴管理的规定,从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按照各自职责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收缴措施,加大收缴力度,拓宽收缴渠道,堵塞流失漏洞,提高养老保障金收缴率,扩大收缴覆盖面。
(三)加强领导,切实做好收缴管理工作。统管全市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工作的市建筑行业统筹办,应改变工作作风,变坐等为主动,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项工程的立项、报建、招投标、费用缴纳、施工许可证发放、开工、竣工、验收、结算、备案等环节,对不按规定足额缴纳劳保统筹基金等的工程项目,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手续前督促其尽快缴纳;对拖欠以前工程项目劳保统筹基金的建设单位,在办理新的开工报建手续前,督促其缴清所欠劳保统筹基金;要督促建设单位在竣工结算时,补交超建造价的劳保统筹基金及少交、未交、缓缴的劳保统筹基金;对提供虚假结算报告逃避或少缴劳保统筹基金的建设单位,给予通报并计入不良行为记录,责令补缴劳保统筹基金;对协助建设单位提供虚假结算报告的施工单位,给予通报并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挂钩,视情况给予减拨、停拨劳保统筹基金,真正把劳保统筹基金的收取作为批办工程手续的一项重要依据,确保劳保统筹基金的足额按时收缴。另外,要加强和建筑企业的联系配合,进一步发挥建筑企业在劳保统筹基金收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四)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加强监管,确保应收尽收。一方面要进一步协调好城市规划管理、招投标管理、建筑业管理、房产产籍管理、质检、城建执法等部门与行业统筹管理的关系,全面形成劳保统筹基金的收缴保障机制。在工程项目报建、审批和后期管理中相互配合、共同把关,及时掌握、互通劳保统筹基金征缴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把劳保统筹基金缴纳真正纳入到审核办理“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中标通知书备案”、“房屋预售”、“产权登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日常业务工作之中,确保劳保统筹基金及时足额收缴;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收缴规定标准,足额收缴劳保费,对工程量较大、工期超过三年的项目在开工前预交不得少于应收总额的60%,做到应收尽收。坚持与施工企业建立联系单制度,及时掌握施工企业的工程合同价、结算价及工程进度情况,避免劳保费用的漏记漏收。此外,要加强调剂补贴审核管理,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申请调剂补贴是否符合国家规定,避免套取调剂补贴行为的发生。
(五)规范使用,依法保障企业利益。劳保统筹基金的拨付使用是统筹管理的核心,也是政府管理劳保统筹基金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劳保统筹基金的作用,确保全市建筑企业职工劳保统筹基金的及时足额缴纳,市建筑行业统筹办应严格按照国家及陕西省有关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的法规制度,以及《铜川市建筑行业劳保费统筹管理实施办法》、《铜川市建筑行业劳保费收缴拨付管理程序》、《铜川市建筑行业统筹管理办公室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等,本着有利于铜川市建筑行业发展、有利于建筑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建筑企业职工生活改善的原则,及时向建筑企业调剂拨付劳保统筹基金,使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真正有保障,从而得到企业和职工的理解、拥护和支持。
- 上一篇: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
- 下一篇:创新网页设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