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考核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业务考核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业务考核方案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一、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忽视高等院校与中职院校学生培养定位的差别,一味照搬其他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就是对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定位的结果。

(二)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

不少中职学校的领导均懂得中职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轻学历而重技能,在招聘专业教师时有意向引进熟悉企业物流管理岗位设置、相关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的人才,应聘者基本上是有着实际物流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但是却普遍缺乏教学工作经验。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又欠缺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欠缺了解或了解片面,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初步了解或借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较片面,与市场实际脱节。

(三)对校企合作中教师进企业实训欠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许多中职院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校企合作。包括聘请企业工作人员进校授课、派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学习相关技能等。其中,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了解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后,再返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是一项使专业课程设置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原因出在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上。许多教师在进企业工作学习的这段时间,由于没授课,对学校没有“显性”的贡献,得到的薪资会很少,而对企业而言,这批员工是来学习而不是来创造效益的,因此即使是在岗工作,这批“员工”也无法从企业拿到报酬。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多数教师不愿进企业工作学习。此外,某些学校即使能够解决进企业实习教师薪酬待遇的问题,也会因为教师学习的成果很难进行量化考核衡量的原因而不愿“浪费精力和钱财”。教师、学校、企业三方面的因素使得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真正市场需求存在距离。

二、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以物流行业市场调查为基础,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实施整合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和课程整合方法

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整合方法,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国家能力标准,分析和归纳各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

(2)课程内容整合

根据能力——课程对应图,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得到新的课程清单,以及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课程考核要点与要求。

(3)专业培养方案制订

依据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最后根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编写专业教学计划。

(4)课程标准制定

针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特点,编制课程标准。

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明确改革思路,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

(1)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新生进校,见习物流沙盘模拟(出于实训室建设成本的考虑,可选择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参观见习),可增加对物流流程和相应业务处理的感性认识;接着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在做业务处理中讲授业务处理需要的知识,这样既掌握岗位技能又掌握岗位知识;最后以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的方式全面掌握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

(2)重构课程体系的特点

重构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工学结合性、灵活性等特点。一是工学结合性。专业课程的“修学地点”表明该门课程是在学校完成学习,还是在企业完成或者在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完成等多种形式,同时“修学地点”也决定了课程考核形式和地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二是灵活性。课程的设置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学前考核、工作现场考核其能力,对已经达到的可以减免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多样,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类别,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质有方向性、有目的性的发展。核心课程的建设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课程内容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要跳出传统课程的学科设计理念,依据物流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和知识培养,按照“业务——业务处理——业务理论”三段式结构以业务流程主线以业务处理为中心,把岗位工作任务纳入到教学中,整合课程内容。

(2)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修学地点,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联合物流相关企业,聘请物流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考核方式也可以由企业、学校以及学校和企业结合多主体联合进行。

(二)以具体业务处理为核心,建设综合实训课程

1.建设内容

从岗位群的设计来看,要建设“企业物流综合实训”、“仓储与配送综合实训”和“生产物流管理综合实训”三个模块,分别从综合业务实训模式、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典型方案、综合业务实训教材、综合业务实训模拟软件等方面进行建设。

实训内容的安排突出系统、全面、实用、规范、连续、灵活应变型的训练。通过专业综合业务实训教学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整合,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相互贯通的有机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各种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建设方法

基于实训课程对就业岗位的针对性,学校应与意向就业的物流企业联合开发物流业务实训课程。例如,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实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派专职教师下企业去调研、收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请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教学指导等等,这方面的前提是企业与学校要有良好的薪酬考核评价体系。

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教研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研组组长的领导和模范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和教研活动氛围,扎实地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经研究决定,开展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

一、考核领导小组

成立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蔡红锋    

副组长:李大鹏 张茂叶 迟家妮

成  员:迟少丽 姜凌娇 尹德娟 宋艳萍 张 艳 于培帅 范晓东

马  灵

二、评选对象

大辛店小学学科教研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道法组、科学组、传统文化组、体育组、美术组、音乐组。

三、奖励办法

一等奖:2 名 二等奖3名 三等奖4名

四、评委及评选办法

1.考核领导小组

2.各评选学科抽取一名除考核领导小组以外的其他教师。(各教研组长选定人员)

3.评委不参与本学科打分,分管学科领导不参与分管学科打分

五、奖励措施

本次评比成绩将纳入千分考核与绩效考核。

六、评选时效

2018年9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形成均为有效材料。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相关材料可有延续性。

七、评比标准

1.教研组长在校教导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教研组的教学、教研、教改业务和常规教学管理,致力于营造团结和谐,教研氛围浓厚的教研组。认真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及时反馈信息。

2.根据上级要求及学校总体工作安排,结合本教研组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切实有效实施。

3.按照教研组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常规和主题教研活动(共计8次)。

4.每学期组织趣味多样,注重实效的学科竞赛。活动有方案、有评比,效果较好。

5.教研组成员认真参加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级会议、业务活动。认真组织好相关学科的“读书活动”等业务学习。

6.教研组发挥团队力量,通过以老带新、课堂特色借鉴、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方式,有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做好本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帮助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7.教研组有校级及以上研究课题,有较规范的课题研究计划、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组织组内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参加各项教科研评比活动。

8.做好组内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按规定上交有关处室。

9.全组教师必须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无师德不合格教师,无违反规定为学生订购书籍的现象,无违法、违纪等影响较大的各类事故发生。杜绝组内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杜绝组内教师不上课、不备课、不批作业、不完成教学计划等现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导处负责解释)

 

篇3

一、交流工作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2、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采用选岗人员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充分体现选岗人员的意愿,体现用人单位的用人自,逐步形成教师流动及聘用科学规范、严谨有序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坚持校长负责制。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统筹安排教师师调配,对岗位设置从严从紧,不得。

二、交流范围及对象

参加本次交流的教师为在编教师和公开招考的编外聘用、同工同酬的教师。拆迁、撤并学校所有教职工;部分学校因学段转制或生源自然减员等原因富余教职工,考虑到教学的连续性,首先安排毕业班老师参加交流;其他自愿交流的教师须经学校和教体局审批同意,且符合下列条件:①男50周岁(1963年1月1日之后出生)以下、女45周岁(1968年1月1日之后出生)以下。②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以上的。③个人所任教学科岗位富余。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6月下旬)

区教体局召开相关学校主要负责人会议,布置交流工作。相关学校召开本校教师交流动员会,学习传达区教体局2014年教师交流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做好思想动员。

(二)校内核岗(6月下旬-7月10日)

1、6月24日前学校成立工作组。相关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2、7月3日前校内核岗,各校根据招生计划,严格按照师生比核准2014年秋季教师岗位数,要求教师工作量饱满,从严从紧用人。

(1)核准全校教职工工作量。(附件1)

(2)富余学科岗位或需求学科岗位统计。(附件2)

3、7月5日之前学校上报交流方案。

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交流方案,交流方案上报区教体局审批,然后公示并实施。

4、7月10日之前,上报本校交流人员信息。

(三)公布岗位(7月中旬)

区教体局公布2014年秋季具体岗位需求信息。

(四)考核聘用(7月下旬)

1、各有关学校上报交流人员竞聘上岗方案。

2、竞聘上岗分两轮进行。相关学校根据区教体局公布的具体岗位需求信息,组织竞聘教师填写《竞聘上岗志愿表》(附件3)。高中资格教师可填报高中和初中岗位,初中资格教师只可填报初中岗位和小学岗位,小学资格教师只可填报小学岗位。第一轮教师可填报两个志愿,接收学校组织竞聘上岗业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择优聘用;第一轮结束后,区教体局再次核定并公布剩余岗位需求信息,启动第二轮竞聘上岗工作。两个志愿都落聘的教师填报第三个志愿,接收学校再次组织竞聘上岗业务考核。

3、落聘人员安排。参加竞聘上岗的教师第三个志愿落聘后,由区教体局统筹安排岗位。

4、待岗。参加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教师,未竞聘到岗位又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待岗培训半年,方可参加下学期的竞聘上岗。待岗未聘半年期间,待遇按原职务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10%工资)的80%发给,基础津贴按最低职务标准发给,奖励性绩效工资停发。第二次仍未聘用的人员,依据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制度有关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的通知(皖人发[2004]62号)执行。

5、公示。接收学校对拟聘用的人员信息要及时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报区教体局审核同意。

(五)办理手续(8月份)

所有参加竞聘上岗重新获得岗位人员,由区教体局统一办理调动手续,与接收学校签订聘用合同。

四、组织领导

1、区教体局成立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成员为相关学校校长。区纪委监察局第六派驻纪检组全程监督并进行指导。

2、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关领导、考核小组,加强宣传,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妥善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确保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五、工作要求

1、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规范操作程序;成立一个由7人组成考核的专家委员会,要求成员是具备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为人正派,德艺双馨。考核实施委员会票决制,教师交流考核资料整理好后报区教体局组织人事科留存。

2、区教体局成立指导组分别到相关学校指导竞聘上岗业务考核,各校在竞聘上岗业务考核前一天要与相应的指导组联系,由指导组安排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根据各校核岗情况,另行安排督查分组工作。

篇4

一、 高校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标论述

所谓人才培养指标就是在素质化教育背景下主动开辟业务实践培训项目,令学生深受情境特征影响并产生高度钻研兴致。这一切细节都直接决定日常教育课程的布置形式,是构建科学培养质量体系的前提保障。处于会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借助素质基础与理论知识层面加以合理延展,全程维持科学导向功效,并利用企业发展需求作为出发方向;而岗位基础设置形态当然也不可小觑,其有助于精准定位人才形态塑造目标,为地方培养实用性人才提供最新改造经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分布在工商企业等出纳关口,需要在第一时间将企业业务进行清晰核算、监督,必要时在财务处理流程中依照手工或者电算途径完成整个会计循环任务。结合此类分划手段进行系统解析,会计专业规范细节具体透过职业核心实效延展,高职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着重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局,保证各类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力度,能够督促参与成员主动迎接企业生产管理挑战,其间不同行业财会信息要做到明确审核。处于此类阶段的专业会计人才无论实践经验或者沟通能力都必须出众,这样才能保证在日后不断适应多元化服务整改需求。

二、 现代化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科学培养方案解析

1、课程体系架构更新

会计专业课程能够督促教学主体及时制定教学目标与实践活动布置范围,确保师生之间在和谐交流氛围下开拓各类活动交接载体,使得专业培养方案变得足够详细。此类课程规范体系需要高度呈现会计知识学习要点与职业技能交汇关联,尽量在广泛企业实践经验辅助范围下,依照相关市场要求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设定;全程有力贯彻学生主观适应地位维护理念,同时合理融入会计从业资格验证、助理会计等职业标准内涵,尤其在典型工作任务门类分析前提下,实施项目与情境教学模式。必要情况下可全面摒弃专业课程划分态度,将各类课程内涵合理交接融合,依照特定实践工作阶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之后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令学生透过各类项目情境中掌握必要工作、人际交往法则。具体来讲,高职会计专业改良需要结合课程规范体系进行情境搭设,使得会计出纳、报表编制、纳税申报等实习流程顺利延展。例如:业务平台能够令学生掌握职业核心拓展要求,主动在仿真模拟职业现场之中完成训练项目,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教学模式。

2、创建以能力养成为主线的三段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既不同于一般理工类专业,也不同于一般文科和管理类专业,必须研究确定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高培养质量的根本前提。就我国目前现状,高职会计专业宜采用以能力养成为主线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能力养成是指会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共同培养,可将其整个培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认知+专业模拟+企业实战”(英文缩写为RSP,即realize + simulate + practice),每个阶段的培养方案都要以能力养成为主线来策划和设计具体任务,实现“通才+专才”的最佳结合。

基础认知阶段主要侧重于认识经济主体和内部管理活动的多元化,了解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理解经济活动与会计行为的关系,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构成及其核心内容,学习会计法规体系及会计基础岗位工作内容,并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模拟阶段主要任务是认识管理会计的地位和意义,理解会计制度设计和基本规律,掌握会计准则及重要会计业务处理方法,了解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学习财务管理应用知识及会计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学会解读和有效利用会计信息,并掌握基本的财务分析、沟通协调以及外语应用能力;企业实战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当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掌握更多的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及其他相关知识,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敏感的职业判断力,综合素质、思想品质、认知能力和创造精神等得到全面提高,发掘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潜能。

三、开发注重学习效能的交替式专业培养方案

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在以能力养成为主线的“三段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必须以注重学生学习效能为出发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认知阶段适宜安排在第一学年,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可采用现场参观、实地调研、课堂讲授、专题研讨和交流分享等多种形式,学习地点以教室、报告厅、礼堂、企事业单位、市区等为主。在教学组织中结合学生数量、场地使用情况、访问地点的条件及学校的资源状况,可将学生分为A组、B组、C组……,分组交替学习不同的内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效果。专业模拟阶段应安排在第二学年内,主要以教学项目为主线来设置学习内容。可将教学项目分为若干个模块,其中每类项目都围绕特定的工作内容来进行设计,教学项目的内容应融为一体,要完整模拟企业财务的全部工作内容和流程,且业务和数据之间应保持严密的勾稽关系。该阶段的学习地点可在实训中心完成,有条件的院校也可全部安排在理实一体教室完成,教师可以按任务分组安排,各组之间也可采取穿插交替的办法来安排教学进程。企业实战阶段安排在最后一年为宜,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将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中,去应对无序、随机发生的经济活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适应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主动获取和积累信息,学会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高职院校应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网链式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成熟的实战训练环境,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

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有机拓展

会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布置方式需要借助培训途径进行合理拓展,毕竟这是决定人才素质形态的核心要素。工学结合本质就是依照教学单位与企业岗位关联进行适当合作,高职院校需要与会计岗位之间监理长效联系机制,运用企业多元发展成果作为判断依据,使得各类知识得到全面整合,课程体系与阶段考核流程也产生全面革新。再就是教学手段要向多维互动方向过渡,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技术实施多层转变,争取在工行结合基础上令企业为高校提供科学实训场地,并愿意针对各类器材、人力资源投入相应的资金。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主动选取中小型会计记账公司处理,同时签订具体的实习协议,令学生实训项目都能符合企业人才资源既有结构形态;毕业生可以借助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管制主体会依照阶段考核结果择优录取,最终达到就业一体化指标,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师资团队构建上可以采取培养和聘请相结合的方式。青年会计教师除了要加强教育学、教学法的学习,还可采取跟班听课、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更需要深入企业或会计事务所顶岗实践,培养指导学生出纳、会计核算、税务处理等岗位实践的能力。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他们或推荐本单位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通过定期合作,深入了解,聘请具备教师素质的专业人员担任客座教授,从而构筑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四、注重潜能开发的会计师资队伍培训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源泉和基本保障。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与能力开发可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职前引导培训从入校开始,就要对新教师进行职前引导,即学习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专业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会计专业模式创新与办学特色、教学设计与学生个性等等,也可结合校情开展专题探讨,激发教师对会计专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对学院发展的责任感。

(二)个人培训计划

教师每年必须参加学院规定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一方面要包括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随时了解会计法规政策的变化动向,另一方面结合各自专业能力成长的需要参加某一领域的财经类培训。

(三)国内外进修

可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事业单位(公司)或研究单位等接受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高层企业论坛、财经领域的研讨会等,为培养教师的综合专业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企业实践活动

要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参与企业财务管理项目或方案的论证和研究、项目分析和经济咨询工作,以兼职顾问或咨询专家的身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也可允许兼任企业的管理职务。

(五)参与教学项目设计

所有会计专业教师都必须参加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或者对现有的教学项目进行修订,锻炼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升适应最新会计管理活动的能力。

(六)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价

应当结合课程目标构建多视角、多阶段、多形式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应根据考核内容的不同,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点。具体包括学期内考核、学年度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其中,学期内考核应侧重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考核, 学年度考核应侧重对会计业务能力的考核, 毕业综合考核应着重对会计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七)专业课程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系主任根据课程内容要求选派适当的教师组成任课小组,每门会计专业课程都要指定一名主讲老师,负责协调授课内容、形式等,小组成员的构成可跨院系和教研组分配,主讲老师要负责准备讲义资料、课件及授课计划等,发给的资料按统一的内容和要求授课。

(八)完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拓宽监控渠道,一方面依靠由政府、主管部门、财政、税务、物价等行业及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组织咨询系统;另一方面依靠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信息反馈,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学生、用人单位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机制。

(九)教师轮岗

要有计划地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财务、人事、后勤等行政管理部门从事阶段性的工作,也可到计算机、机械、工程等专业系部担任辅助教师。在多次的轮岗中可提高教师的综合工作能力,也有利于寻找更适合教师发展的领域,充分体现人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总之,会计专业以其稳定而又广泛的社会需求,成为各类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专业设置门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基层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其中也不乏走上高层管理行列的优秀会计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作为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必须着力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完善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的制度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严谨、规范、系统、全面的规章制度, 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就是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来约束教师的教学工作实现的。另外,关于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还需要结合实际应用不断地完善。

总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覆盖了教师、学校、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构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符合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灵活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使得人才培养事业与培养对象都可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会计学基础;实践教学

1《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安顺学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房产专业)创办于2013年,至今仅有三年多的时间,从通过学生和任课教师访谈,笔者得知,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提高。《会计学基础》课程作为房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后期学习《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简冠群、岳世忠2016)。而经过对137名完成该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会计实践教学的需求非常大,85.7%的学生认为会计实践课程十分重要,有必要进行会计实践的学习,但67%的学生却表示未曾参与会计实践学习,并且对会计实践课程缺乏充分了解。

2《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学生在该课程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关于会计的理论知识,即使有相关的习题练习,也是多着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这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效果显然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经过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2.1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代静、许波2013),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缺乏对于《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学时规定和相关实践教学的安排。这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总学时数是54,而且是全理论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2.2该课程“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

“会计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简冠群、岳世忠2016)。而实际的情况是该课程目前的三名任课教师中,都缺乏在房地产企业从事相关财务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安顺学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与考核制度也相对欠缺,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

2.3教材的专业针对性有待提高

目前该专业学生所使用会计教材几乎都是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业务缺乏紧密联系。以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为例,这几本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对于该知识的讲解几乎都围绕着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展开,并没有针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相关业务。由于所使用教材的专业针对性相对较弱,即使按照基础会计教材内容进行会计实践操作教学,对学生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也相对有限。

2.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目前该课程的授课以讲授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教师在对会计实践方面的知识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软件的使用进行传授时依然采用讲授法,其教学效果远不如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会计凭证填制和实际的会计软件操作。而事实是教师在教授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方式。除此之外,该课程的案例教学也相对缺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会计相关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会计案例教学通常来源于会计与理财工作的典型素材,是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的仿真和模拟(姜旭2016),而且会计案例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刘婷2007)。

3《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3.1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首先,调整该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笔者从学生和相关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得知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2相对合理,即18个实践学时和36个理论学时。其次,可以将学生在会计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列入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且要求明确,以此为教师备课与课程计划的安排提供依据。

3.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可以从学院层面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尤其房地产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且要求教师将自己在企业挂职锻炼的经验和体会在教研室活动中进行分享,进一步深化教师自身对于会计实践相关知识的认识,从而促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好从实际出发,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可以从学校层面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与考核制度。采取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在考核制度中应明确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且针对“双师型”教师所做的贡献和自身所取得的进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对于贡献突出或者进步较大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奖励,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提升的积极性。

3.3组织教师自编针对性强的教材

学院可以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到房地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需求,编写适合于本专业学生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教材中关于会计的相关知识应更多的围绕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展开。同时,教材编写小组还可以编订专门的房地产企业会计实际操作教程,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非单纯的“老师讲授,同学记录”。尤其对于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教师应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即以企业或相关单位的实际素材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简冠群,岳世忠.深化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J].经营管理者,2016(06):354.

[2]许静,代波.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3(12):111~112.

篇6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教学改革

【课题】“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B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9-02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持续需求,教育部提出引导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结合地方产业和学校实际情况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财会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关键是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本文以会计专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教学改革及应用转型提供依据。

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相应职称的会计人员越来越受招聘单位的青睐(见表1)。

表1 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统计表 单位:%

(资料来源:http:///view)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会计人员工作经验、职称有要求的企业占到一半以上,另外非常看重人才的沟通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这三个方面。目前,我校财会专业生源非常好,在校学生5000多,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可见,坐在教室死学书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实践型、应用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会计教学中,作为与实际接轨的“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是设计好了答案的一次大作业,脱离了复杂多变的现实。从这一点上,会计教育训练过程过于狭隘。

(一)授课内容、方式及流程

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7、6学期,共30个学时,主要设置了三个环节的实训内容:

1.由任课教师以工业企业为例选定20―30笔经济业务,由学生购买相应数量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类资料,作为本课程的起点。

2.任课教师首先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类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和回顾,同时以各类凭证、账簿等实物进行展示。

3.由学生自己进行经济业务分析,填写相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总分类账等账簿和编制报表等;资料整理装订形成成果资料;任课教师进行评分,作为本课程的考评成绩。

根据上述内容,以及与相关实践教学老师的通过交流,分析《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二)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单一、重复。会计模拟实验以制造业为主,并限定简单的一些经济业务,只注重会计核算技能,忽视了会计的其他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同时,与前面的课内实训有很多重复,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2.实训材料仿而不真。模拟实验材料中经济业务也已填制完整正确的原始单据的形式给出,既不需要学生再填制原始单据,更不需要学生审核原始单据的合法性;无法提供多联式原始凭证及使用训练;银行票据的背书转让、现金的送存等票据也没有涉及。

3.教学组织形式老套。现行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讲解、巡视指导为主,缺乏学生实务操作配合的锻炼,忽视团队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的培养。

4.缺乏体现人际沟通等实战能力的培训。从上述表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视,有98%的用人单位对人际沟通这一项都有要求。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并未设计此项训练,这与实际工作的要求脱节。

5.考核方法简单。该课程考核平时表现(到课率)占30%,期末上交成果资料(资料完整齐全)占70%,没有真正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评。

因此,以应用型转型为契机,以购入的会计软件为基础,提出会计模拟综合实训的改革。

三、改革方案设计

制定改革方案之前,关于“会计人员职业岗位及职责”这一问题向西安市延长石油等10家单位进行了交流与沟通,虽然样本数量不多,但具有一定典型性,对设计并实施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改革有很大帮助,具体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一)软件模拟实训

会计综合实训软件容纳的信息量很大,共有企业发生的180笔经济业务,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同时,该软件设计了学生的引导学习和自我测试等模块,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训练进度进行自主学习。软件实训使学生对原始凭证的填写、记账凭证的编制及账簿登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利用我校的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软件完成实训。

(二)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

打破原有的以静态为主的模式,创设一个动态的、仿真实际工作岗位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模拟企业的实际业务和流程,学生进行轮岗实习;同时,增加各岗位、各部门协调的业务,锻炼沟通能力。

第一,采用分组、分区的形式,各组各区设置相应的会计岗位,有财务主管办公区、 记账会计区、出纳工作区,银行、税务等。

第二,根据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选取,分成具体的工作项目,针对每一个工作项目制定工作目标,设计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三,做到全真岗位仿真模拟,填写真实的凭证、账簿,传递相关单据,刻制相应的印章,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分工完成相关业务,同时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

第四,利用小学期上课,还可以进行学科交叉专业交叉,以实现真正的岗位分工。

(三)走进企业

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让我们的学生走进企业,去观摩学习,真实地接触财会相应的工作,了解整个工作流程,具体的业务处理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寻找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方案实施的配套改革措施

(一)教师队伍建设

在现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吸收一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同时,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培训或到单位学习,逐步建立一支精通理论教学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二)课时配套

设计课时为:电子软件模拟操作为20学时,仿真企业岗位模拟实操20学时,走进企业为20学时,共60学时。主要利用小学期进行上课,时间集中,还可以进行学科交叉专业交叉,以实现真正的岗位分工。

(三)重新教学方案设计

主要是设计实验项目,筛选软件中的经济业务;设置岗位及职责,增加岗位、部门间的沟通业务;注重任务驱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多元复合型 考核方式 改革 进出口贸易实务

Summa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certain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valuation mode reform. But so far, none of evaluation modes can completely meet the needs of testing the multi-dimensioned vocational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effective ways.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courses of Pract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multi-component evaluation mode, and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its background, idea and practice, hoping it will help in the improvement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Keywords: multi-component evaluation mode reform, pract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教学质量具有检查与监控、反馈与调节、导向与激励等作用。课程的评价是通过一系列考核方式来进行的,它与课程其他教学活动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对称关系,因此,课程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依靠合理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岗位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各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课程的考核就必须按照“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型人才来培养。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理念和模式的确定,高职课程的改革也推动着考核方式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仅仅是简单的修改了某种考核方法而已,仍然将循序渐进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割裂开来,这样的考核方式仍然无法综合的、全面的考核教学效果,更无法起到对于教学质量的检测、反馈和督促作用,这种错位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的背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核方式改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从表面上看确实与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同,有的课程甚至完全摒弃传统的笔试试卷考核方式,并且被冠上了“过程性考核”的名头。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考核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理念,对于考核方式只是仅仅只做了些简单的修改而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考核形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体

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笔试、课程论文、口试、大作业等方式在期末一次性考核学生,再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评定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由于考核是期末一次性终结性的,因此学生只需要在这次考核中做得优秀就能够获得高分,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何,学习积极性高不高,技能掌握得好不好,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技巧、解决问题、自我调节和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训练情况均无法进行反馈。

(二)考核内容片面,与技能要求的完整性相背离

授课教师在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时,多半根据课本或者教材的要求来进行,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单项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理论掌握情况的考核为主,忽略了应用能力的测试。此外,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考空间,更抹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的考核使得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与处理能力的培养情况得不到验证。

(三)评价指标孤立,与行业企业要求脱节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授课教师在制定课程评价指标时,出现了与现今行业企业要求相脱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多数来源于课本,而课本与真实企业的要求是否完全一致有待考察。并且,企业所看重的人才能力指标与教师所看重的人才能力指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脱离于行业企业之外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缺乏真实衡量的意义。

二、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是根据不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进行针对性评价的。按照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考核,即考核内容既要测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评估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情况,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弥补不足和完善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积极、理性、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一)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内容,采用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授课教师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岗位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考核方式的设计,将各类考核方式适当的运用其中,加强过程考核、阶段考核和终期考核相互融合。如单项能力考核可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闭卷、开卷、论文、PPT汇报、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堂提问或随堂小测验等方式;综合能力考核采用方案设计、小组分工合作、模拟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使得考核模式实现多元化,同时又能够在考核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职业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此外,加强考核的检查、反馈和导向作用,使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教学质量情况,帮助师生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单项能力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机制

授课教师在上课前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或者任务设计,然后针对设置好的项目或者任务细分各项单项能力,在进行课程授课时,除了逐项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的采用各种方式针对各单项能力进行考核和测评。当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的各单项能力训练后,采用综合能力考核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实现考核内容的重复出现,实现考核环节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努力使学生在滚动式的考核环境下牢牢的掌握住各项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的职业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融入行业企业评价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考核

授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时融入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融入行业评价标准,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考核方案的撰写。此外,努力加大校企之间合作的深度,以现场考核为主要方式,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考评员或技能竞赛的评委,让企业共同参课程实训项目的授课与考核。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工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得到企业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点评和指导。

三、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改革在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践

基于上述的指导思想,笔者将多元复合型考核方式其应用在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这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中,突出对于学生外贸业务和单证处理能力的专业能力培养,同时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实现了他们职业素质的养成。

(一)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评价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细分和优化整理了外贸业务员和单证员的各项能力,并按照能力的要求设置教学项目,再将项目细分为各项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是按照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与终期评价相结合、单项能力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目前,授课教师采取的考核方法主要有:针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PPT总结汇报、随堂小测验、口试活动等;针对岗位技能训练情况的专题调研方案、项目报告、角色扮演、团队活动、综合业务模拟操作等;针对职业素质的情景剧表演、产品设计竞赛、展会展台布置、现场谈判、商务礼仪竞赛、现场产品宣传等。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可以不断的考核并检测学生单项能力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教学活动安排,极大的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考核时间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复合式考核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在培养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时是体现连续性的特点的,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加强对学生的诊断性、准备性评价,在授课中强化对学生的形成性和巩固性评价,在授课后突出对学生的总结性和综合性评价,将单项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完整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能力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能够及时找出学生能力的欠缺,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滚动式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开展持续性的、有的放矢的、全面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以促进其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考核评价主体体现层次化、多维化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知识理论为辅、操作技能为主、素质训练并重的课程,因此,考核评价的主体可由任课教师、同行教师、外贸企业专家、学生本人、学生团队、外贸协会、外贸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机构等组成。这样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的对课程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并能够实现课程评价指标的岗位真实性和社会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它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和评估学生学习的成效,学生必须成为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评价的多元复合型课程考核方式的应用能够很好的促使学生通过考核激励学习、督促复习;使教师通过考核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式。总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引导教学双方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多元评价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郭春燕.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李新.“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在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

[4]林晓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对外经贸

[5]李厥瑾、黄宽.浅谈高职教育中的多维立体考核方式[J].中国电力教育

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5-0032-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现代学徒制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因此,研究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如何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等问题迫在眉睫。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实践。

二、概念界定

现代学徒制:是由政府介入,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有效教育制度。相比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形式。课程改革: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定位要求,明确课程目标、筛选课程内容、制定实施教学方案和考核方案。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与会计岗位胜任力对接

会计岗位胜任力是指个体为完成会计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不同胜任要素的组合,其分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目标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目标,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归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目标:掌握会计基本理论;掌握会计核算方法:掌握会计核算模式;掌握会计核算程序。能力目标:具有企业基本业务账务处理的能力;具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能力;具有登记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的能力;具有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素质目标:培养会计职业道德;遵守相关法律(财经)法规;培养独立性、计划性、严谨性、责任心;培养沟通技巧;培养数字推理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对接

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指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其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基础五项,其中基础会计课程要求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掌握会计基础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实训。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会计共开设138课时,第1学期安排106课时(理论由学校教师授课,共78课时+实训由企业师傅授课,共28课时),第2学期安排32课时(由学校教师授课,共32课时)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内容根据会计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岗位胜任力要求进行筛选,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理论教学由学校教师授课,共分为10个教学项目。如表1所示。企业师傅教学内容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以及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组织,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三)教学过程与会计工作过程对接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根据会计工作过程进行整体设计,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学校教师教学过程如下:以某工业企业12月的主要经济业务为依据,根据实际需要与会计工作规范要求,进行账户与科目设置,再按照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即主要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具体如下图所示。企业师傅承担基础会计实训授课,教学内容以企业经济业务和财务管理制度为核心,教学目的是了解企业,认识会计岗位,解决基本会计问题。教学过程为:参观介绍———分配岗位任务———完成岗位任务(自学企业制度和会计技能)———现场指导(解答疑难)。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学校教师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学中做”;企业师傅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求“做中学”,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工学交替。

(四)课程考核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考核分为应知与应会两部分。应知考核考试成绩占期评的50%,考核内容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大纲要求范围相同,在学期末由教务处在基础会计考试题库中组卷,进行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基础会计知识掌握情况。应会考试占期评的50%,包括平时(30%)和实训成果(20%)两部分,平时成绩是在每个学习情境教学时完成的,综合考虑学生考勤、作业、《考学练平台》单元测试成绩;实训成果评定由企业师傅根据基础会计实训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认知企业业务流程、企业制度、设置账户和科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凭证粘贴装订等具体任务。尽管本文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提出了建设思路和实施建议,但是,由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愿意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数量还不多。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改革必然存在很多很多的困难,有待高职教育者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

[2]杨卫国,王京,王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9):29.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4]刘涛.学徒制的现代价值及其实现之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

[5]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103.

篇9

[摘 要]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本文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分析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主体参与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多主体参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55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多主体参与的意思就是要求学生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在涉外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工学交替中提升进出口业务一线岗位的操作技能,从而使其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操作型外贸业务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岗位一般为技能操作类型,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即为“国际贸易实务”,其核心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外贸术语、外贸合同条款等,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进出口业务的能力,这门课程教学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未来职场发展空间的大小。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性的营销已成为关乎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急需熟谙外贸业务、精通英语的国际化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培养出符合国际化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外贸人才。因此,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已迫在眉睫,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就业这个中心,着重强调如何适应对口岗位所需的技能性和操作性。

1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一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际操作内容占比较大的课程,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来开展。然而,由于很多专业教师长期脱离外贸岗位,或者根本没有从事过外贸岗位工作而缺乏外贸工作经验,课堂授课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缺少互动环节,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律行为缺失导致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滞后、脱节,使其对价格术语的风险划分、发盘生效与失效的构成要件、海洋货物运输基本险的承保范围等的学习难度增大。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师基本上就是把手写板书简单复制到课件上,对情景再现模拟、任务情景驱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不浓厚,学生对该门课程兴趣不高。

1.2 考核方式书本化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闭卷笔试为主,开卷为辅,且各科考试题型大同小异,主要有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分析等。考核成绩虽然以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按比例构成。但存在笔试多,口试、面试等其他的考核方式少;理论考试多,素质能力考查少;终结性考核多,过程性、诊断性考核少等问题这种单一的考试模式,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真实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熟练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教师趋向年轻化。国际贸易课程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但并没有在公司从事过实际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这导致其教学与实际脱节。其次。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人数、素质和学历都在逐年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原来的中学教师转变而成,去除文化课教师,专业教师、实训师比较少,再加上政策和经费等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无法外聘到更多兼职教师,从而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

2 多主体参与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2.1 组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委员会,把握课程改革总体方向

课程改革委员会的成员由海关业务部门办事员、公司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系部主任、专业带头人及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根据企业外贸工作实际需要,共同参与编制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学期开学之前,n程改革委员会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计划、教材征订等准备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各个版本的教材内容是否能适应企业外贸岗位所需技能的变化,哪些内容需要增减,将企业的实际工作操作手册或内部培训方案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到学期快结束时,课程改革委员会还要进行集中探讨,对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估,检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卓有成效等。通过一个学期两次的深入研讨,发挥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紧紧围绕进出口业务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实现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及有效沟通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有事业心、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操守的、适应外贸企业实际需要的合格人才。

2.2 植入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篇10

关键词:中职课改 会计基础课 学业评价 方案设计

浙江省中职会计专业自2015年开始全面使用选择性课改成果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理实一体。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是其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A课。这两年来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发现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专业教育考试作为评价会造成学业评价模式远远滞后于专业教育改革,因此制订合理的评价方案迫在眉睫。

一、传统学生学业评价方案的现状

笔者学校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一个老牌专业。长久以来,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普通教育的思路与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考核形式单一

由任教老师出题,以题目的形式考核学生,让学生完成卷面的填空、选择、判断、会计分录等题目的笔试得出成绩。对于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中职学生而言,这种评价重心只注重结果,只将卷面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静态的、一次性的评价方式,无疑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考核内容脱离实际

会计在实践内容考核中采用实务题,如在试卷上引入原始凭证的填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也设计账页、报表的登记或编制业务,但受考试时间和卷面的限制,题目往往被简化,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经济业务,而且实务中很多操作的流程和规范绝不亚于内容本身,却在卷面上很难考核出来,这就起不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全面考核的目的。

3.考核指标缺乏合理性

学生的总评成绩往往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章节测试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考核指标侧重于将某一次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的方式,对于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缺乏合理性。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任教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经历与经验,通过对目前学校学业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及思考,充分考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导向,并吸收同行的经验,对中职会计专业基础课学业评价方案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二、选择性课改下学生学业评价方案的新设计

1.设计思路图

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以及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定位,中职会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实操动手能力、相应的职业知识的初级会计人员。笔者设计了如下评价思路图: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梳理归类细化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方式―制定评价标准―对比评价标准逐项测评并记录结果。

(1)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评价过程中有的放矢。《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全书共三个模块下设12项任务,每个任务又包括若干个教学活动,每个教学活动均按“活动描述―业务流程―操作依据―工作步骤―技术支撑―成果展示―能力拓展”的体例编排,本书强调操作能力的培养,力求帮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各类原始凭证,并能较熟练地处置原始凭证,为将来从事会计领域的工作打好基础。

(2)梳理归类细化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目标后应对目标进行细化,梳理出哪些知识属于应知,哪些属于应会,哪些要能熟练运用。本书主要介绍会计工作中常见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及传递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填制、审核、传递等能力的培养。应将这些技能点罗列整理,以支票结算为例,需了解:支票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金额起点、必须记载事项、有效期等理论知识;支票签发中正联及存根金额大小写的书写规范;票据日期大写的书写规范;签章的使用等操作技能及收到支票时的结算程序问题等。

(3)确定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在细化教学目标后,为检验目标的达成,应选择相对应的评价方式来评判,评价方式的合理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引导方向。对于运用型的学科来说,仅凭一两张试卷来考核一个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并给予一个等级,忽略整个学习过程,这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一门课的掌握程度评价应遵循多元评价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可从多方面着手,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或是过关、比赛性质的。既过程评价、职业技能评价、卷面考试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4)对比评价标准逐项测评并记录结果。确定评价方式及标准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做出评价,使之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导向作用。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教师应通过言语、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并做记录。作业评价即对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及态度所做的评价,老师要认真研读学生作业情况并做记录。对于技能操作的评价,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评价的技能点和标准,按内容落实评价,及时做好过程性记录。其中一些数据可借助Excle等工具做好统计汇总,并适时向学生反馈各项评价结果。教师对学生所做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严肃认真,切忌凭印象、感觉,杜绝马虎、应付。

2.学生学业评价方案的实施

《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一书由与银行往来的原始凭证、与外单位往来的原始凭证和企业内部的原始凭证三个模块组成,各模块下又设若干个典型任务,共计12个任务。学业评价借助如下评价表,于每个典型任务结束时进行。评价的结果结合过程表现性评价和终结运用性评价,即过程表现性评价占60%,终结运用性评价占40%,评定等次权重分别为:优秀(100分)、良好(80分)、合格(60分)、不合格(40分)计算出该项目得分。 具体计算方法:如某学生课堂学习表现中发言次数较多,很积极,评定为优秀,则该项得分折算为100 ×4%=4分。与其他四项合计即为课堂学习表现得分。学生该任务的综合评定得分为六项得分之和。学生该科目学期综合评定得分为12项任务的综合评定的平均分。根据分数划定等级A(大于等于90)、B(大于等于80)、C(大于等于70)、D(大于等于60)、E(60分以下)。

通过实践,笔者感到作为一名会计教师,只有设计出适合学科实际需要和任教学生特点的评价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在选择性课改的大潮中,要不断探索、力图设计一个更合理、公平,而且易于操作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1]杨艳冬.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