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学历要求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教师学历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再现,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手段,它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一、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演示实验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目的,也就有不同的要求。有无必要演示,选择什么样的演示,怎样演示,都必须从具体的目的出发。如我们在学习平抛和斜抛的内容时,可选择的演示实验很多,在课堂上抛出一个粉笔头就是一个简单的演示,还可以用闪光照相等。在运用演示引入课题或巩固所学的知识时,教师应力图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演示实验要明显直观。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离不开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人演示一群学生在观察,所以现象要明显,能否使每个学生看到演示的现象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仪表的刻度线要适当加粗,声、光及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要强,过程的变化要显著,必要时可借助投影、机械放大、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效果。仪器要简单,过程要明了,它的目的在于突出要观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降低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用椭圆形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的现象,用复杂的光杠杆系统装置比较好。在演示实验中要让学生的视听感官并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只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内容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只靠视觉只能记住内容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内容的百分之六十五。因此,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的共同作用效果好于单一感官。如在沿着斜面滚下的小车后面拖着一条磁带,磁带上录有一段不变的音乐,把录音机的磁头用导线接出来,当小车沿着斜面向下运动时,小车拖着磁带运动,使录音机发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视觉观察到速度的变化,并由听觉感受到速度的变化就是加速度的变化。
3.要安全可靠。课堂时间是很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或差错,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要确保成功。这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并正确对待演示中的失误,不弄虚作假。
4.演示实验要有启发性。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它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这就要求在设计实验时要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二、演示实验教学中的观察指导
在演示方案确定后,要想达到演示的目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同时,对演示观察的指导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演示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观察的指导,一方面演示本身应能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另一方面教师在演示中要及时指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教师在演示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以及打算怎样进行,出示仪器时要有所介绍。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观察接通电路的自感现象,必须让学生带着“如果线圈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线圈自身是否也会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问题,认清演示电路的特点,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接通电路的瞬间所发生的现象上。我们做过调查,对于演示实验,事先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与不告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2.突出观察的重点,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还举自感的例子,通常教材中会介绍断路时自感现象的电路装置,常选用一只灯泡与电感线圈并联的电路,设想按这一装置进行演示时,学生会看到开关断开后灯泡并不立即熄灭。但由于时间常数L/R太小,这种延时现象无法看到。而灯泡突然一闪的现象却十分明显,它给学生建立自感的概念带来了困难。如果在开始演示时只给出一个简单的电感线圈、灯泡、开关与电源的串联电路,提出“在断开开关的瞬间线圈中是否有感生电动势产生”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电路来验证感生电动势的存在。一种简单的方案就是观察开关拉断时闸刀与闸刀座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证明感生电动势的存在;另一种方案就是将示波器或者高内阻的电压表并联在自感线圈两端,观察其电压的变化;第三种方案就是将一只氖泡并联在线圈两端,开关接通时氖泡不导通,其电阻为无穷大,可视为它对电路没有影响,切断开关时线圈中的电流迅速减小,原来串联的灯泡熄灭,而并联在线圈两端的氖泡发光了,它的发光电压要比电源电压要高许多,由此说明感生电动势的存在。这个实验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说明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培养观察思路。我们应当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思路。如我们常用“圆锥上滚”的实验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把倾斜的轨道展示在学生面前,倾斜轨道的表面特征给学生造成假象,把双面旋转体放在轨道的中部,学生几乎毫无例外地预感到旋转体将沿着斜面滚下,然而见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现象。学生在渴望得到解答之际,从各个方面对仪器进行观察,注意圆锥体与轨道之间的联系,最终发现圆锥体在轨道低端的重心位置最高。于是学生在恍然大悟中获得了观察方法的启示。
篇2
关键词:岗位需求;实验教学与考核;改革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要加强全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进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基于岗位需求对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和考核进行改革,对我院药学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必须的、有效的载体,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扩大本课程的影响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
药物分析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对确保人民群众使用高质、安全、有效和稳定的药品有着重要意义[8]。
1.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前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若实验中出现问题,学生很少独立分析原因,大多找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完成。不利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与实际药检任务严重脱节,同时,实验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受我院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往往未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的方法进行分析,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检测仪器又贵又少,如:HPLC、GC等,甚至部分常用检测仪器尚未购买,如:AAS、液-质联用仪等。因此,即使是拥有的仪器也只能给学生介绍、观看而已,学生不能动手用,因忽视与药检所、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房等药品检验岗位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次教学改革,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的体现。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探索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二、改革内容
1.重视实验,增加实验课时
编写新的课程标准,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设置达到1:1,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熟能生巧,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通过调研,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将药物分析实验课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原来“验证性实验”的常规技能训练,以现行版中国药典作为主要依据,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为“设计性实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加以运用的能力;三为“综合性实验”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书本知识,自己上网查找文献,自己设定实验的目标、步骤等,使学生对方法学的内容加深理解,掌握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改探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视频、动画等可以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法等。学生课前预习,讨论,完成老师提前设置的测验等,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多元化、细化考核方式,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三层次”,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有利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参考文献:
[1]赵艳霞.高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药学2012:184-185
[2]王芳,王俊等.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3(07)
[3]张锦荣;对提高药物分析教学质量的探讨[J]海峡药学,2010年07期
[4]张霞,徐力生,张立明,孙涛.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3年15期
[5]陈君,陈丽等.药物分析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
[6]徐丹鸿,谢庆辉,冯晓阳,黄志刚.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分析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潘莹.基于就业岗位需求的高职药品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篇3
职教教师专业化是社会教育分工精细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较为成熟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我国应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认定、评估的制度,促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一、提高入职标准,建立职教教师资格制度
在我国现有的职教师资队伍当中,专业课教师除了少部分来自行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外,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于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主要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这些教师知识水平高,但他们接受的多是学科教育,缺乏专业或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许多发达国家对职教教师的任职条件要求很高,除了要求任职者有较高学历外,还要求有专业的实践经历与业务能力,这点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企业中的实训教师,必须是技术员学校或师傅学校毕业的,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想到高等职业学校任教的求职者,只有达到博士学历,并在企业工作5年才能拿到任职资格。所有职教教师要经过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才能上岗。
瑞士规定,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毕业于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并具有4年的学徒经历和3年以上的工程师实践经验,还必须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一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通过考核者方具备任教资格。
我国要加强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必须实施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的入职标准,严把“入口关”,这将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职教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部门应构建独立的职教教师资格认定体系,设立“两层”(高等职业学院教师和包括职中、技校在内的中等职校教师两个层次)“三类”(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三个类别)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资格标准除了学历要求外,还应特别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技能。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除了要求有相当年限的第一线实践经验,还要具备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技师等职称或技术工人等级证书。
二、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职教教师专业化培养机制
1.完善职前培养体系,开辟职教教师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渠道
(1)增加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量,提高办学质量和层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仅数量太少,而且缺乏实践技能,所以必须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数量,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增设职业教育教学论等职教教师特色课程,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时,扩大招收职教生源,逐步增加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点,满足培养职教教师的更高要求。
(2)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院校设立师范系,或采取设立职业教育副修专业方式,增设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实习等课程,对修完相应学分、成绩合格者发给职业教育副修专业合格证书,为职业院校培养教师。
(3)在有条件的院校设立职业教育硕士学位授予点,招收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补充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4)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招收部分专升本的高职毕业生,设立中职师资专业本科班,专门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教师。
2.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
(1)建立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职业训练)中心。可委托各省教师培训机构牵头,整合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及各高校的优质职教资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理论、教育理论、教学技术方法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
(2)建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可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经验,通过立法,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教师资培训任务,根据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加强企业职教培训基地和高校培训基地建设,确保基地培训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建设好一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组织职教教师到行业或企业学校,参加生产实践。注意选拔、培训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吸引企业中的优秀工程师到职业院校任教。在职业院校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定期派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以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切合实际。
(3)建立职教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制度。把教师的在职培训作为教师的资格认证更新过程,鼓励教师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通过职后教育逐步提高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4)提高职教教师的学历水平。对目前学历未达标的职教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本科、职业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同时,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进行职业教育硕士课程改革,使之更有利于职教教师的专业培养。
三、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发达国家的职教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日本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0%,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工资每年提升一级。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起始工资为中级教师的最高一等,每两年增加一次,最高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5%。一般职教教师高于同级技术工人工资的两倍。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才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
篇4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问题 培养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模式,是教育体制能够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发展职业教育有效途径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60%,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队伍建设在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把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定义为高等职业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
我认为,“双师型”教师在内涵上应该体现如下一些方面。
(1)“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而言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包括专任教师的培养,而且包括兼职教师的培养。(2)“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与素质,能将专业知识正确、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并能获得学生的欢迎。(3)“双师型”教师要具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经验),具备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与职业素质,能将专业实践能力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学生。
在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之后,我们有必要讨论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二、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水平不高,不利于职教培养目标的实现。
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在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数量偏多,老教师偏少;在教师来源上,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多,有专业工作经历的少;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在职称上,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
(二)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存在。
在专业结构上,基础性学科力量相对较强,应用性学科力量则较弱;在教学上,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弱。很多学校难以开展实践性教学,即使开展了,也是流于形式,很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三)价值观念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
这样的观念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基于不同目的的驱动,部分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问题上产生了价值观念的偏差,表现为片面追求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忽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与考核。这种价值观念的偏差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如短期内需要弥补巨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口而“病急乱投医”,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某些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水平的忽视,或者是满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表面成就。
(四)职称评定上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不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目前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重点恰恰不是科研,而是专业教学实践和应用能力。教师们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教学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导致我国“双师型”教师“能讲不能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人才引进上依然有矛盾,不利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上的“双师”素质。
相当部分的职业学校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放到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上,在引进人才上,往往优先考虑的是高学历,而忽略了对“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只强调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而没有提出明确的获取“双师”要求,高学历和“双师型”两者尚未互相融合。
(六)培训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尽管各职业学校相当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培训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培训机会少,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就接受了繁重的课务,无暇再参加培训;二是技能培训很难对口,虽然大多数职业学校均建立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进行实质性合作的还不多。
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一)从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类专业教师。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从大学到职业学校的新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至少要经过两个方面的长期培训,一方面是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是专业能力。但专业能力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实际从事该专业才能获得,而不是简单通过某个证书的考试。从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类专业教师的培养重点在于专业教学论方面,通过将教学实践与职业实践的交融贯通,他们很容易具备有“双师素养”的“双师型”教师条件。
(二)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是一种服务经济、面向企业、实现就业的教育,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即校企合作尤为重要。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紧密合作关系。首先,职业学校教师可以去合作企业实习,进行继续教育;其次,职业学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最后,有能力的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及员工培训。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和教学项目开发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在信息、人力、物力等相关帮助,学校向企业提供智力与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增强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将生产实践紧密地嵌入教学过程之中。这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创立了有效的培养平台。
(三)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
通过担任考评员,深入系统地研究所处行业的职业能力,并与来自企业的其他考评员接触,通过对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和试题、考试方法的深入研究,对其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时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更切实际的意见;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四)组织进行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对教学科研水平要求的提高,各院校都在不断进行实验室的建设改造和充实更新,有些甚至是大规模的。教师参加建设,既可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五)发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是根据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特点提出来的,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职教师资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师资培训基地培养的重点包括: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教师普遍进行实践技术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称考试,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对于从企业选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非师范院校毕业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高等师范教育的培训;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培训。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师范学院,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来解决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问题,是一个既能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又能够适应高职教师特点和需要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形式。
(六)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1.引导社会改变传统用人观念,增加可供选择的人才资源量。
职业教育从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有一定教学能力且有相应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时,往往需要繁杂的审批手续,虽然与政策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更多阻力恐怕是来自于人才管理体制的特有的人为障碍。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法规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改革传统的用人观念,规范用人制度,保证人才进出渠道畅通无阻,完善人才大市场,增加可供选择的人才资源量,是政府必须要考虑的。
2.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紧密合作并使之列入日常议事日程。
政府要出台或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所有企业在其利润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承担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实习、横向科研项目开发的相关费用;鼓励企业吸收经过培训的学生为企业员工,以此推动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一体化,形成促进职业学校教学及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3.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要看经费投入是否得到保障,政策倾斜是否具体落实。目前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了多方面的工作任务,政府可作为特殊人才予以一定的补助,把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宋小平.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篇5
关键词:“双师型”;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双师型”视角下高职专任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11YBA019)。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是国务院颁布的校企合作的重要参考。但是,这个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导向很好,执行效果不力,优惠政策的细则没有,实践中没有可操作行,政府是制定政策的主体,调研是政策得以科学制定的前提,仅仅凭借领导和老师的人脉,企业的奉献来调动企业积极支持高职会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不是长期的机制,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我国“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成功模式。
一、德国
1、教师准入要求:德国专业实践课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学学历,通过技师或者技术员考试,有职教培训和职业操作实践经验。
2、师资培养举措: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有明确的法规――《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和370多种职业培训条例,是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有法可依。根据这些规定,职业教育教师需参加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对新教师有引导期:师范类的引导期为1年,非师范类的,引导期为5-6年,在引导期内,开展各种培训:老教师的指导、学习《新教师手册》,开设新教师求助热线等。
德国的高职教育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通常只占20%-40%,兼职教师占到60%-80%。兼职教师承担的课时量约占总课时量的80%,主要承担专业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澳大利亚
1、教师准入要求: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教师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和明确: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2、师资培养举措:澳大利亚有规范的教师培训机制,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三、新加坡
1、教师准入要求:新加坡政府为保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对专业师资要求很高,规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人。同时,鼓励有成就的工程师、技师进入教育行业做兼职教师,与学生分享经验。企业兼职教师约占新加坡教师总数的20%。
2、师资培养举措:新加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成功措施是搭建学习型组织平台――学院把工业项目开发所积累的经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以便大家分享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同时老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案、论文、课件、外界信息、管理思想、企业日常运作改善心得和先进管理方法等在网上和他人分享,构建经验积累与分享资源平台,师生从中受益。
三、“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举措探索
1、教师准入条件:参照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教师资格要求的先进做法,我国纸质院校会计教师的师资来源,既要重视会计教师高学历要求,更要重视教师的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就是要具备行业企业财务一线及其管理层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以改善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结构,把具备行业企业财务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聘请到我国高职会计教师队伍中来,这样的人才引进具有三个好处:(1)引进企业财务专家,可以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和提高会计专业建设水平。(2)企业财务专家技能全面、熟练,不需要进校后培养。(3)企业财务专家最了解企业需要什么财务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教学中更能有的放矢。
2、师资培养举措:在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我们过于强调将在现任岗位上的高职会计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对于一个没有从事过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高职教师而言,要完成高职学生主要从事的六个行业的顶岗实训,至少要花六年,历时长,成本高,所以我们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要加大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的引进工作,让他们来充实我们的“双师型”队伍。所以,高职院校对会计师资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行业企业高级财务人员的引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近5年的成功探索,在对会计教师培养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该校的成功做法是:每年安排全体到企业顶岗实践3个月,分暑假2个月和寒假一个月,既不影响工作,也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学校和商学院还对企业实践的会计教师发放工资以外的津贴,会计教师们实践后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也有很大的改善,收入也比不去实践的多,都愿意积极申报前往实践。对于实践回来的会计教师,商学院会安排汇报会,汇报会上会计教师们都能把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新的产业信息和单位财务岗位的职责、权限、招聘条件、待遇及其最新招聘需求及时带回学校,建立和实践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这样的实践汇报,不仅仅让全院教师受益,还让全校教师受益,打开实践会计教师的空间,还能让全国教师受益。该校会计系从大一开始每个会计学生必须参加企业顶岗实践,每个寒暑假专业实践都有学分,都有专业老师直接指导,每个专业老师都要去学生实践的单位调研,有的老师就是学生实践基地的学员,这种老师就承担着学生寒暑假顶岗实践的指导,在企业实践的老师和学生会对企业管理中不合适的地方提出改进的建议,学生的实践报告会请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审批评分,这样的师资培养做到了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受益,且成本低廉,收效快,受益面广。
“双师型” 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会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2010-2020年完成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的目标,持续推动和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研究“双师型” 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成为课题组的重要项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最核心的标准就是在学生主要就业的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能力,无论是在具体财务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还是业余兼职,都能很好证明会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本文借鉴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在教师培养中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举措。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范性;教学水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高职院校。随着各高职院校的扩张,教师的教学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但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问题”、“道德素质问题”、“实践技能问题”、“科研问题”,是附带论及教师在教学上的问题。这从一个侧面上反映出高职教育中,对教师“教学性(师范性)”的忽视。确实,轻视教师教学的现象也会在研究型大学存在。然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精英分子,不但学习主动性高,而且领悟能力出众,学校教师师范性的缺失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如高职院校明显。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他们的师范性,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广大高职院校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师范性缺乏的表现及其原因
1,高职院校被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一些学院或为了升格,或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或迎接教学评估,不断地提升师资结构的学历层面,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原来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无法满足其学历要求,而新纳入的高学历层面上的硕土、博士和“双师”,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或较长时间的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培训,缺少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
2.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国家职能部门制定统一标准,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校,然后根据评估成绩,决定其“待遇”。[1]11科研和学术及教师的学历结构是重要的硬性指标。不少地方无视高职院校教师的特点,用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标准来衡量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在职称的评定上,使得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重学历、轻教学,重学术性、轻师范性。
3.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过分强调“技术化”、“规范化”和“统一化”,“学校对教师的一切考核工作都量化为‘业绩点’,按点算钱。上课、承担课题、、班主任工作,甚至参加会议、找学生谈几次话都成了明文规定的工作量,至于教学的质量、谈话的效果因无法量化,只好忽略不计了。久而久之,学校对人的思想工作淡化了”。[2]学校忽视了教师教学活动具有的“文化性”、“不确定性”、“责任性”和“无边界性”,致使师范性应当具备的“创造性”和“伦理性”遭到剥夺[3]。
4.“大学教师的每周工作量,一般都在6—8节课之间,而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要高出普通大学1/3以上,达到 10—12节”,“。高职院校的教师“为了能在高校站住脚,他们必须补修研究生课程,必须参加大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培训和考试以取得高校教师任职资格。然后,申请职称转评,将原来中专系列职称转为高校系列职称。这还不够,还要根据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特殊要求,争取成为‘双师型’的教师。如此等等,压力大、机会少,表现在脱产进修的机会少,参加学术会议、考察参观、教学研究活动的机会少。”[2]这些导致教师极少有时间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很好地进行反思,也没有大量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论修养,而且很多学校过分地讲求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得教师把多余精力放在攻读获取学位和获取证书上,忽视对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5.在广大的教师中间,对教育理论的科学性持怀疑、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虽然师范性指“培养教师的一些特殊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见习、实习等,道德品质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技巧,如普通话、板书等;组织管理能力和特长培养等”[1]13教学理论仅仅只属于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但是对教育理论科学性的否定而质疑,以致否定学习教育理论的必要性,甚至把教学理论简化为“普通话”、“板书”等基本技能的学习;或者认为提高教师的师范性,仅仅通过让教师聆听几次讲座,接受几个星期的短期培训,没有把教师的师范性和他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结果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师范性的缺失。
6.社会对于教师师范性所包含的职业理想有着各种自相矛盾的期望,教师不知何去何从。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要求认识模糊,在实践中就难以把握和坚守师范性,更谈不上将之运用于实践中。
7.固然,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不良言行,可能归咎于教师的教学不力和责任心缺失,是师范性缺失的表征;另一方面,假如学生对教师失去最起码的尊敬和信任,该教师即使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可能也会有无力回天之感,从而使教师自身对教学水平与必要责任心的效用发生怀疑和否定,失却自我发展的重要动力。有的学校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迫使一些教师不敢对学生严格要求,存在迎合学生的心理;同时,种种的外界和内部压力,促使教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自己崇高的道德诉求(公共使命),师范性中的“道德品质”失却凭籍。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师范性的必要性
强调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学科的重要性,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训练,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应当是一项不能动摇的重要任务。而要有效完成这项任务在高职院校中强调教师的师范性显得必要与紧迫。
1,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致使进入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他们过硬的专业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迫切需要高水平的教师。
2.高职院校的学生主动性较弱,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不足,学习氛围不浓厚,因此学习的内在动机更需教师激发,学习文化的课堂环境需要教师创造,这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职院校不仅要完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而且要做好实训和实践指导,这关系到整个教学的得失成败。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仅只是基础理论的教授水平,也是实践中操作指导的应用水平。
4。高职院校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加,也给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如何维护课堂纪律的,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都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教学操作技能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5.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实践技能的实用人才,首先,需具备起码的公民道德;其次,作为一个职业人才,相应地需要必要的职业道德;再次,作为一个职业人才,要能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作为,不被职业所奴役,能够有所创新和发展,还得具备相应的批判和反思的精神:41。而这些道德和素质的培养,不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在于教师传授技能和知识时的潜移默化,其需要充分依赖教师自身的道德品位与人格魅力。
三、克服高职院校教师师范性缺失的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看,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师范性缺失的原因是多个层面的:既有高职院校的特性所致,也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所致;既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观念上的问题;既和教育理论自身的科学性有关系,也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错误认识有关;既表现为学院管理上的不足,也表现为研究者对此的忽视。而且,各个相关因素之间也是互相包含、错综复杂的。当然,有不少学者为解决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过各种有益的建议,笔者在综合这些建议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分析。
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一般指既能够传授知识,也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结构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这里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并非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就能成为好教师,同时“双师型”并不是对教师实践水平无限制的追求;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公共理论课和基础课的学习,对于这些教师,我们虽然也强调他们要面向实践,但决不等于说,他们也一定要成为“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双师型”之所以要求具有实践经验,其在高职院校中的意义在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是高职院校引进“双师”的关键。
2.一些研究型大学对学术的过分重视和对教学的相对忽视,为高职院校“重视科研(学术)”、“忽视教学(师范)”提供了土壤。固然教师教学出色,并不能够保证科研出色,反之,科研出色并不能保证教学出色。即使在研究型大学当中,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思想也是值得反思和检讨的,更不用说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了。
3.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无法用完全量化的方式进行管理的。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除了对教师进行一定的“规范”管理之外,还要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4.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来讲,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体现最明显,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对教学水平有着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更要求专业教师具有相应的实践技能的指导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要走向一线,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上,更加要求贴近生产。所以,我们在提高教师师范性和教学水平时,要注意到高职院校教师的一些特性,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师普遍素质的要求上,如“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技术”以及“发展教师的创造性”等;更不能毫无分析地以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师标准来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
5.教师的教学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更多地受制于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水平和具体的培养目标等“情境性”因素,所以教师师范性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更需要在面临的实践问题上做出有效的“反思”。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在放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沾恰是教师自身通过解决一个个教学难题而得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叶 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2).
[2]童富勇.当前高职教师队伍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4(03):48.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it has become common phenomenon to engage part-time teachers to tea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nterprise part-time teacher for teaching, and proposes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part-time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enterprise part-time teacher,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part-tim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control.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教学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nterprise part-time teachers;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234-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①,可以说为各高职院校提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方向、研究重点。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已经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成为了关键。因此,分析研究高职院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利与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如下:
1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的优势
企业兼职教师,是指与学校通过协议形成合作关系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相比于校内的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有一定的特点,其优势主要有:①职业技能突出。企业兼职教师大多来自一线工作岗位,有丰富的具体操作、处理工作任务的经验,个人的职业技能较为突出。②根据职业院校的需求,可进行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教学。职业院校的专业分类有多有少,行业五花八门,岗位更是多种多样,这样自然有不同的授课需求,企业兼职教师可以灵活聘用,这个优势是校内专任教师所不具备的。③拉近校企双方的距离,为学生校外实践拓宽路径。有不少高职院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是校企合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有些校企合作项目是双方互派教师、合作申报课题或研究项目等等。校企合作的双方在工作中不断接触,增进友谊,会拓展出其他合作项目,包括企业可能会提供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场所,录用毕业生等等。
2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的劣势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的劣势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教学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够、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困难等。①教学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够。虽然企业兼职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但其中大部分人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训练,做事情很厉害,但是不会教,课堂授课语言缺乏,课堂组织、教学方法也不够,更不要提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了。企业兼职教师有自己的专职工作,能用于教学前准备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备课不充分,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教学随意性比较大。②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本来企业的T工流动性相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很大,曾经出现过学期进行中,由于企业兼职教师在企业辞职了而没有履行完授课任务的情况。企业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高的认可度,对教学工作也不一定有很高的热情,如果出现与本职工作时间冲突,或者影响本职工作质量的情况,放弃学校的授课任务将会是企业兼职教师解决矛盾的首选。③管理困难。目前企业兼职教师到校授课的管理存在比较大的缺失,没有关于企业兼职教师管理的完整的、系统的规章制度。部分高职院校只强调企业兼职教师教学任务的安排,对其教学的督导、检查和评价仅仅反馈到教学部门,不反馈到个人,兼职教师上课好坏结果都一样,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指导和解决,考核不完善导致兼职教师工作主动性不足,影响其工作责任心和教学质量。
3 提高企业兼职教师教学水平的对策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②。
报告中多次提到“质量”,毕业生必须契合企业这方面的需求,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主要对策有:
①严把企业兼职教师的任职资格。高职院校要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技能水平突出、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在国外,想要成为企业兼职教师,除了有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获取考核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参照国外的做法,笔者认为我们对企业兼职教师应设置的准入条件是学历(专科以上学历)、职称(中级以上)或技能等级证书(技师以上),这算是一个“门槛”。同时,针对企业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的特性,依托校企合作基地,从合作企业中聘请符合条件的人员到校授课,或者将学生送到合作基地,由合作企业委派人员进行实习实践指导,学生可以学习到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体验到真实的生产环境,这也是一个好的办法。
②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兼职教师的教学素质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要将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教育的企业人员培养成为教师,需要对其灌输:现代教育观念、科学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技术等等,最重要的是需要将自己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在课堂中灌输给学生,以上种种条件看起来十分苛刻,但却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培训如果要系统的、稍微细致一点的做,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笔者认为不妨尝试一下用校内比较优秀的专任教师“一对一”帮扶的方法,让校内专任教师成为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老师,校内专任教师熟悉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和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样比仅仅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就上岗效果要好很多。
③建立科学的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质量监控。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做法是通过督导听课、学生定期反馈教学评价等方式,手法相对单一,监控力度不足。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由教学管理部门和校内指导老师共同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考核档案,监控包括工作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在内的多项指标。同时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侧重于诊断兼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题,可以及时进行指导,促进兼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良好进行;结果评价侧重于兼职教师教学工作业绩和教学工作胜任度考核,作为对兼职教师的奖惩和续聘的重要依据。最后汇总出来的考核结果按分配原则与奖励酬金挂钩,这样也可调动企业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提升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任重而道远,不但企业兼职教师自身需加强教学能力的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掌握授课技巧,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将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好。
注释:
①]林润惠,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载于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网站,2012,7。
②文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7全文(完整版)》,载于学习网,2016,12.
参考文献:
[1]林润惠,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网站,2012(7).
[2]刘培琴,张容,邹吉权.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方法与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3]杜国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物流教学,2014(2).
[4]刘晓宁.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
[5]杨彩莲,蔡慧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篇8
一、制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因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
1.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但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新兴于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近年由原来办学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就“双师型”教师来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大差距。同时,整个社会对高职的理性认识还不够,鄙薄高职教育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专家学者的认识未能变为一般教师的理念。另外,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学校领导主要精力都放在学科发展上,对承办的职业教育缺乏研究。上述情况表明,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还不厚实。
2.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
“双师型”教师成长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强,促使高职院校普遍扩招,从而使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愈加突出。据调查,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周课时达15节以上。同时,现有的专业教师还要腾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学历、从事科研和晋升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提高,延缓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
3.政策倾斜不够
由于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位不准确、认识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对“双师型”教师政策倾斜性不够。例如,对“双师型”教师课时费的计算、培训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试考核办法的改革等,都没有体现“优先”原则,没有出台过硬的扶持、鼓励措施;不论是校内评优,还是职务评聘,绝大部分学校目前只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同行对教师的评价,尤其注重学术成果,却轻视了实践环节的经历和工作成效。这说明高职教育还没有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师评价、职称评定和晋升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少有力的政策导向和调节杠杆。另外,有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学历要求过高,或编制卡得过严。凡此种种,都妨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坚持“走出去”,走自我培养之路。就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师资水平及财力等实际考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壮大,首先要靠挖掘内部潜力,走“自力更生”之路,尤其是要注重“四个结合”。
(1)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需要有一流的实践指导教师现场指导。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高一级院校毕业的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还需要在实践场所检验和强化操作技能。为此,要摒弃传统的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截然分开的做法,将理论课课堂迁移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提高结合起来,在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同时,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
(2)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坚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开发,不仅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师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措施。高职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可以出台操作性强的过硬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到产业部门抓技术开发、产品研究和科技推广工作;可以制定到产业一线工作的轮岗制度,督促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积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经验,催化“双师型”教师成长进程;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专业教师在产业开发中的发明创造予以重奖,甚至可按一定利润分成,公司如能上市,允许持有相当股份;可以设立创业园、创业一条街,将师生的创业思路、创业热情和创业项目落到实处;还可设置创业专项基金,为师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3)与服务企业及社会结合起来。学校和企业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市场开发项目和合作,学校主要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企业主要提供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双方都为实现既定的市场目标共同努力,并用签订协议的形式来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校企合作中,无论是联合办学,还是产品开发和加工,均需教师的介入,教师可以真刀实枪地干,在生产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高职院校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及时拆除专业教师到企业及社会兼职的藩篱;网开一面,出台优惠政策,疏通渠道,将高职院校教师的科技发明、专利技术等转让或出售给相关企业,让教师既能享受到发明创造的乐趣,又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对企业来说,要提升产品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源源不断地补充高素质的劳动力,也需要高职院校的密切合作。
(4)与培训结合起来。①将教师输送到高一级学校、技师学院或专业培训机构,强化和培养操作技能。②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或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③建立和完善培训基地,强化培训措施,将全体教师纳入轮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加强国家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由国家统筹与规划,教育部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系列高职教师培养基地,对现有的高职教师进行集中的系统培养。基地院校要重视培训内容和方式,及时推出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畅通渠道,形成高效的联系机制,促使基地院校教师到学校去,主动了解学校的要求,找准师资培训的突破口,将教师培养与学校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避免基地院校的培训与学校教学实际相脱节。④开展师傅带徒弟式的校本培训。由于骨干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求他们指导一到二名年轻教师。学校、“师傅”和“徒弟”三方可以签订一个合同,规定三方在教学、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义务,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达到的质量要求。如果达到目标,学校给“师傅”和“徒弟”以适当奖励。
2.坚持“请进来”,走积极引进之路。由于学校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及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不少高职院校热衷于“封闭式管理”。平心而论,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而言,强调“准军事化”或“封闭式”都无可厚非,但就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方法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来说,一味地“封闭”是不可取的,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招生竞争异常激烈,硬件投资压力较大,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太快,因此,对校外的优秀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吸引力也就不可能很强,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采取科学、务实、开放的姿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调入。一般来说,高一级本科院校的人才积聚效应强于高职院校,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中型厂矿企业等单位也不乏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技能过硬的“能人”,高职院校要勇于将眼光瞄向后者,不拘一格,大胆从上述单位选拔“为我所用”的人才,疏通用人渠道,尽力将他们调入学校工作。这样既可缩短高职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可缓解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但必须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要求。一些引进的来自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员在进校之初,并非就一定真正具有“双师素质”,他们实践经验丰富,而由于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素养达不到要求,教学效果并非太好,这就有一个自己努力及学校通过督导加以帮助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教学基本功与专业理论素养。
二是聘用。对调动条件暂不成熟、而高职院校又急需的“双师型”人才,我们可以根据“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采取或兼职、或专职的灵活办法,予以聘用。在聘用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标准。要聘用学历层次合格、确有实践专长的技术尖子。其次要采取优惠措施,力求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再次是严格管理。要建立健全外聘人员业务档案,对其德、能、勤、绩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其各项待遇及是否续聘挂钩。最后要加强聘用教师与校内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为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可靠的信息。
3.坚持政策倾斜,建立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将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业务发展方向转移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来;要着力对要求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在课时安排、酬金待遇、进修时间、进修渠道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减轻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强度,调整出空闲时间,把他们送到对口生产单位进行短、中期锻炼,为其创造取得第二系列职称的条件;要尽量将实践、实习课的课时明确化、系统化,课时待遇至少等于甚至略高于理论课课时;要鼓励专业课教师搞好搞活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如有盈利,要对参加实践的师生予以适当奖励;要与校外兼职教师签订长期聘任协议,按月发放应得工资,使兼职教师把自己当成学校一员,与学校荣辱与共。
篇9
【关键词】高职 初等教育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05-01
截止2015年,四川省开设了初等教育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有12所,其中属于高职类的有5所(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这5所高职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大多是由原来的中师、教师进修校升格而成。现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为例,简要说明高职院校师初等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性。
一、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学校转型后身份尴尬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的前身是原眉山师范校,拥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曾由教育部认定为标准化建设优秀的师范学校。2002年4月原眉山师范校与原眉山农校合并组建为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从而由中师升格为大专,转型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由中师、中专到高职的转变,是身份的转变。身份的转变背后,却面临着身份的尴尬。一说职业教育,师范类教师不愿意承认自己姓“职”,姓“职”似乎降低了自己的档次。师范教育,培养的是人民教师,是育人的职业,神圣而崇高。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及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承认自己姓“职”,就和培养生产线上的技工、熟练工同一层次。一说高等教育、高师教育,师范类教师很愿意姓“高”,但不论是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招生就业等方面,同高师教育、精英化教育的差距太大,“高”不上去。因此,高职院校师范类教师处于一种不上不小的尴尬地位。
2.传统教学观念难以转变
师范类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本科师范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师范专业,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接受了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一般具有较为完备、丰富的学科知识。相对于理工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农林类专业而言,师范类教师要转变观念,理解高职教育理论,并借鉴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很不容易。许多教师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反对高职教育理念,诸如“工学结合”、“适度、够用”对师范教育理念的侵蚀,坚持“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应该教授给师范生更多的、全面的学科知识,才能实现由师范生到教师的转变。
3.部分教师缺乏对专业与课程相互关系的深度把握
为什么要开设你所教的这门课程?这个问题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去思考过,认为这和自己无关,安排上什么课那就上什么课,自己需要关心的是如何把课上好。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只要把课上好,就是优秀的教师。但是随着对教育研究的越来越深入,作为职业院校教师,仅仅把目光放在如何教好某门课程上,这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与中小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全国中小学各年级开设什么课程,教育部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同时各课程各年级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出了统一的规定;各门课程均使用统一的教材(只有少数地区中小学校选用了其它教材),因此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的环节一般情况下包括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及课程考核。
反观高职院校则完全不同,首先,长期以来没有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直到2012年11月教育部才出台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教职成司函[2012]217号文件),涉及了410个专业教学标准,但是在师范教育方面涉及的专业仅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而初等教育专业仍没有国家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因此,专业决定了教师对课程的参与,必须是全程性。从专业课程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或把握、选择或自编教材、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及课程考核,均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师范类教师的主导作用未被完全认可,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水平还很低。
二、居安思危,正确认识师范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目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学生人数在学校占据了半壁河山,生源火爆,初等教育专业2010级有学生722人,2011级有643人,2012级573人,2013级666人,2014级623人。在招生形式喜人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冷静地分析生源众多的原因。客观地说,这是由于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初等教育专业总体招生形式较好的大环境下,加之录取分数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
篇10
[关键词] 高职 双师型教师 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体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对高职的理性认识还不够,在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的还大有人在,专家的认识还不能变为一般教师的理念。学校对“双师型”教师要么学历要求过高,加之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着自身“双师型”素质的提高。
2.“双师”素质教师紧缺,提高动手能力受限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的缺口则更大。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只好聘请了一些从事学科教育,甚至低层次学校的、不甚了解高职教育的教师,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保障,各种措施难以真正有效落实。
3.机制配套不到位,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就目前状况来看,由于高职院校从企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并不十分畅通,教师的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即从校门到校门,由于这一先天的不足,这部分教师普遍感到“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要求比较高,达到目标困难也较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追求目标的原动力,造成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的现实情况。同时,高职教师一旦具有了较高学历、较高职称,掌握了工程实践知识,具备了工程应用能力,就成为较好的企业和普通本科院校挖掘的对象。由于地区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也使得“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育学校间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
二、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借鉴
1.日本:教师须先到企业工作
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有4年制的长期课程、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指导员的进修课程等。4年制的长期课程,通过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指导员,毕业生可获取有关专业的指导员资格证书。6个月的短期课程,主要是为具有专业技能和经验者开设的,属于职后培训。
2.德国:师资培养“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有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
3.丹麦:教师源自专业技术人员
丹麦职教师资培训采取附加培训方式,即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合格的职教师资。丹麦教育部要求新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在指定培训机构进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将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凭此资格可以上岗执教。
4.美国:师资要求比中小学更高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一般要求为:教师应当胜任他们的教学工作,一般应在他们所教范围取得学士学位,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在相关技术领域有1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要求。教师要有工业、商业、销售方面的最新经验,或者有所讲授技术的相关专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要包括一些团体的最新成果,还要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必须尽快达到技术性和实践性能力的要求,成为“双师型”人才。
三、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借鉴,笔者对此谈以下三点建议:
1.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能力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表现出了不足,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双师”的标准是什么?以哪一个标准来认定“双师”?作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又是如何?学者们众说纷纭,使得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把握。为此,要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和能力要求是首先要做的。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教师参与行业管理
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许多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也有专业方面的技能,聘请他们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是弥补专业技术教师紧缺很重要的途径。另外,学校在培养师资时应当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经验水平的不同层次有计划地塑造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使优秀的专业教师有机会成为行业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型的职业人。
3.政策倾斜,建立健全机制,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应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加培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则要采取政策吸引人和政策留人的两条发展路线,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人手培养培训教师。引入急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控制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学校还应建立切实有力的激励措施,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职称评审体系等,既要重视教师第一职称及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又要完善第二职称的评聘,使得一些已具“双师”素质的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对已经取得相应任职资格证书的教师,要积极聘任,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激情。
参考文献:
[1]王薇.关于“双师型”的若干问题.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教育与职业,2006,(11).
[3]高瑛.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情况简述.职教通讯,2003,(08).
[4]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外国教育资料,2000,(6).
[5]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职教论坛,2002,(1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