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工专业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工专业培养方案

篇1

1.1注重培养规格,强化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强调德、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其次,强调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属于工具型能力,会广泛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重点强调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在专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初步能力。再次,强调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1.2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学,培养通才,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首先,新培养方案提高了原来要求的规定修满教学学分,其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学校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一致性,后两年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强化了四大化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同时整合了两个培养方向在《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专业外语》、《仪器分析与实验》、《电工学》等课程的一致性,体现了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的特点,增强了人才强大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既要突出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又要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扬己之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满足化工不同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两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特色课程交叉选修。如:石油加工方向选修《煤化工基础》、《洁净煤技术》,煤化工方向选修《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基础》,使所有的学生,既懂得了本专业的知识,也跨入了另一个相邻领域,扩展了知识面,也强化了就业优势。

1.3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化工人才新培养方案中,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实习之外,引入了仿真教学,综合实验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学校先后与地方6个化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去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到企业委托实践,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课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胆创新,允许学生参与教师或者企业的科研课题,发散思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实践”、“科技小论文大赛”“资格认证”、各种论文和实验等大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及调查报告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仿真教学环节,学校引入了化工仿真实训软件,提供计算机房,使学生足不出户,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模拟实际化工工艺路线与实际化工装置,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处理问题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应用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动脑和动手能力。在专业实验环节,既体现两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也强化了专业方向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方向学生开设化学工艺学专业实验与石油加工专业实验,而煤化工方向学生开设煤化工专业实验的同时,也进行石油加工实验,这样既淡化了专业方向性,强化了大化工的概念,也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了竞争力。

2.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83-02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河北大学自动化专业努力提升工程教学水平,于2013年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大力践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并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深化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自动化专业正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高速发展。

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明确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部署,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和标准要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

河北大学地处河北省保定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畿辅节点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谋划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现代物流等产业。

面向河北大学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利用现有产学研合作基础,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中的成果和经验,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明确了本校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素质高、能力强的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二、加强工程训练,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1.培养模式改革。原有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1)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环节薄弱。(2)实验项目类型单一,在实践教学中主要仍为传统的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较少,各门实验课程较为独立。(3)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由此造成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为薄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工程师教育的需求。

经过多方调研、考察论证,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学制为本科四年制,即校内3年、企业工程技术实践1年,并大幅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所占重,达到50%,并提高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比例。

2.课程体系改革。围绕培养标准的知识、能力素质而建立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重组:(1)建立模块式的“特色课程群”,可根据专业发展兴趣进行选择。(2)多方位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大幅提高实践环节的学分;实践教学课内外结合、形式多样化,加强综合型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校外实习环节。(3)课程内容改革,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增设经济和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4)企业全程参与,从一年级下学期的企业认识实习开始,到第四学年在企业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学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相关师资。

三、校企联合共建综合实训平台

重视工程实践,加强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心,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现该目标的有力保障[4]。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与地方多家生产企业和一些国际知名设备厂家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了四级功能分层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1.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建设基础实践教学平台。本学院拥有的河北省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通识基础训练提供了良好平台。利用该平台,学生参加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分析与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等15门基础课程的实践学习。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式,提高自主实验教学和综合实验教学的比例。

2.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建立工程基础训练平台。以基本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为目标,以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传感器原理实验室等为基础,重点建设了过程控制、电机与拖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等实验室,构建了工程基础训练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强化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训练。

3.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共建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学习国际先进技术提供了良好平台,学生可完成实验课、大学生创新项目、电子设计竞赛、创新设计竞赛以及科研项目等。学生在与工厂企业完全相同的硬件、软件平台上,以“项目驱动”模式,按照工业开发流程进行“真刀真枪”的实验训练,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应用的无缝链接。

4.校企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与企业联合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多年建设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训。每年定期进行“实验创新项目”、“实验室开放课题”、“创新创业计划”等多种活动,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校企联合培养,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标准、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共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1.面向工业界的培养方案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有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均需要校企联合共同制定,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中,企业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认识实习(一年级夏)、生产实习(二年级夏)、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年级),使学生逐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职业素养。

2.建设“双师制”的教师队伍。强化“双师制”模式,将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校内、外教师以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为纽带,划分团队,联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各类科技竞赛和毕业设计。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教学工作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由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背景的教师主讲;实践课和新技术扩展课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企业实习阶段,以企业教师为主导,校内教师辅助。这样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良性发展。

3.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特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强化设计与创造力培养为核心,围绕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

同时探索“项目驱动式”教育培养机制,围绕以工程项目的开发和运行,打破课程的界限,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方位训练。

五、结论

面向未来工程的需求和未来工程人员的素质要求,大力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等院校只有找准定位、确立目标,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

[2]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81-84.

[3]韩璞,林永君,刘延泉,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62-264,271.

[4]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Reform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rogramfor Autom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JIANG Ping,TIAN Hua,ZHANG Xin

(The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篇3

关键词:CDIO 项目设计 网络工程专业 培养计划

1、CDIO教育模式的内涵

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提出的一种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有丹麦、芬兰、法国、南非、新加坡、中国等国的多所大学加入了CDIO合作计划。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以产品生命周期上的四个环节: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代表四个教育和实践训练环节。换言之,CDIO是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CDIO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C-D-I-O的产品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以工程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引导创新,并理解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承担起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CDIO是一套符合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模式,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弥补工程专业人才的某些不足,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2、CDIO培养计划中的项目设计

在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工程设计是整个工程系统的精髓所在,功能、技术、经济的要求,以及环境、社会乃至历史的约束,都将在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发挥其影响力。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就是: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展开,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编制培养计划时,依据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以及项目本身的规模,为学生设置了I级、II级、III级三个级别的项目。I级项目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体现本专业主要能力要求;II级项目则引导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重点突出了对某项能力要求;III级项目则针对单门课程,是为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理解而设置的,III级项目设立的必要性、所涉及的能力要求等,均是根据课程的需要而定。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项目设计,整个培养计划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三个层次的项目中,由于I级项目完整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因此I级项目是CDIO培养计划中最重要的环节。

3、网络工程专业的CDIO培养计划方案

网络工程专业通过设置Ⅰ——Ⅳ级项目来进行课程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可以对企业进行网络规划和综合布线,并且在企业内部对网站进行部署,以及配置网络的安全性。

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精选教学内容,将“思科”和“微软”课程引入本教学计划,形成两个“1+1”的培养模式:核心专业课程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内容;合格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网络行业的技术认证证书。

针对公司和企业对网络人才的技能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以网络核心知识为基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对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网络架构、网络规划、网络安全和网站开发的应用与理解。在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上,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企业案例素材的实践训练巩固基础理论,强化工程意识。

为了完成CDIO各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我们设计了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鱼骨图,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工程专业的CDIO培养计划鱼骨图

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的I级项目(毕业设计)为“基于**的网络规划和网站应用的设计与实现”,通过8个II级项目来支撑,分别是客户端计算机配置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架构实训、网络工程实战、电子商务网站(前台)实训、电子商务网站(后台)实训和网络安全设置实训。

I级项目——毕业设计是要培养学生可以对企业进行网络规划和综合布线,并且在企业内部对网站进行部署,以及配置网络的安全性。II级项目——客户端计算机配置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客户机的组装和配置能力。II级项目——局域网组建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和配置局域网的能力。II级项目——综合布线与设备调试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综合布线能力和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和调试能力。II级项目——网络架构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构建和网络服务的配置能力。II级项目——网络工程实战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企业网络的规划能力。II级项目——电子商务网站(前台)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Web程序开发的能力,前台(用户界面)采用的网页模式,基于的网站。II级项目——电子商务网站(后台)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Windows程序开发的能力,后台(管理员界面)采用Windows模式,基于C#的程序;共同访问同一个数据库。II级项目——网络安全设置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维护能力,设计网络的安全规划方案,设置选项防护服务器,防范网络入侵并进行检测,以及病毒的防御。1个I级项目和8个II级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I级和II级项目之间的关系

4、结束语

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教学模式,CDIO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很好的借鉴作用。将这种工程教育思想贯穿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I——IV级项目改革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地方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杨玥.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We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9):234

[2]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28(4): 116-119

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35-02

当前社会对本科学历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是现阶段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对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高校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基本处于分离状态,需要通过一定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成为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者所在的浙江树人大学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合理定位学校的建设方向至关重要,发展自身的特色将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空间,以及影响在浙江省高等学校中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破点,寻找化学化工教育的办学目标,总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了化学工专业应用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三位”是指课堂教学、专业竞赛和实践实习等三个方面,“一体”是指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动手能力的培养,讨论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探索与实践。

一、课堂教学

1.教学教材应用性改造。教研室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近几年来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根据相关的专业建设标准,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对化工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造,初步建立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多种形式落实,例如聘请相关合作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化工专家参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定期讨论交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实习计划等,保证化工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以合作的实习企业为依托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实习实训功能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截止目前,化工教研室编写应用性教材三本,作为主要参与者编写实验特色教材两本,编写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讲义多本。

2.千人业师计划。千人业师计划是指在学生低年级时的课堂教学中聘请企业的技术高级工程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作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手段。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业界产生更多的对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利于推动教师与各合作企业或行业协会的联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高教学服务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近年来教研室不断选派教师去镇海石化、金山石化、龙山化工等企业培训学习,更好地学习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带回学校,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校企互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项目式教学实践。根据化工专业学生这几年的就业调查结果,按照办学定位与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教研室采用项目式教学的形式,注重具体案例的实践教学,部分课程形成浓厚的小组讨论授课模式,遵循知识学习由浅入深,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为着眼点,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的经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技能,通过强化核心课程项目式教学实践模块教学的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学科竞赛

1.化工设计竞赛。化工教研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化工设计竞赛,目前已经建设了专用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仿真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模拟化工企业生产实践的情景。三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华东赛区)、浙江省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等各类奖项十余项,通过大赛对学生的化学化工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各类相关化工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查,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程设计、团队协作、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充分展示高校科研、教学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平台。奖项的获取反映了我校化学化工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体现了学生化工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所取得的成效,展现了我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动力,及时总结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落地开花。

2.创新创业计划。教研室严格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化工专业技能的培养计划,开设了学科前沿讲座、科学研究训练、职业规划等课程,成立生态化工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创业活动,新苗人才计划,科技活动小组,科学研究训练、实践型实验室,结合校园科技文化节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专业依托于浙江省级化学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精细化工、化妆品、工业分析检测、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型开发实验室,结合学校推行的从大一到大四的导师制,学生可以跟导师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其他创业大赛、新苗人才计划等比赛,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学生科研,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类全国全省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勇闯佳绩,为实践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添砖加瓦。

三、实践实习

我们以现有的3+X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十分重视与优质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几个大型上市公司的合作,强调企业实习环节在化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组织化工专业专场招聘会,使他们有机会到不同企业进行实习。学生通过3―6个月左右的企业实习,不仅能较好地了解专业对口企业的岗位性质,而且也能通过实习获得工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每位学生都有一名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实习成绩评定来代替本来需要在学校完成的实践课时,提高学生实践实习的实际效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发展的新道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与聚光科技、泰华医药、华峰集团、龙山化工、珀莱雅等十几家企业共建了稳定的实习基地。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可以到各类与化学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包括化工、医药、环保、检验检疫等部门,还可到化工厂、制药厂、环境检测等企业任职,截止目前,有50%左右的学生在化工相关企业实现就业,其中大部分同学在一线生产岗位工作。

当然,在进行应用型建设的过程中仍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1.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特别是化工专业近三年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所以教研在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确立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分层培养方案。我们按照分模块教学的形式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到高年级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关课程,获取不同方向模块的课时,这样的方案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又能满足部分考研学生的要求。2.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可以制订年轻教师的进修培养计划,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或者到企业培训学习来加强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并积极申报和参与国家、省级、市级科技项目。认为可以在培养职业型人才方面有所作为的教师,要求他们必须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分阶段分批次积极到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书育人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化工专业;项目课程

中图分类号:TQ0-4;G712

多年来,中职学校都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具有较高专业操作能力人才,实践性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中职学校在化工专业教学中采用了实践教学模式,并培养了大批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但是,从目前化工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标准来看,不仅对人才的操作能力以高要求,而且还要求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且能够在职业领域中针对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具有独立解决的能力。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对学生以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中职化工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学生毕业离校后能够顺利就业。基于此,在化工专业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为主,却忽视了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专业综合素养难以提升[1]。

按照现行的中职课程改革指导思想,要求将“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起来,即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教育本位,以职业实践为教育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主体而构建模块化教学,所有中职教学都要按照“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而展开。但是,从目前的“三以一化”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该种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建立起来,实践操作平台没有进行系统化设计,相应的教师队伍也没有建立起来,使得中职化工专业教育依然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主,而没有实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在中职化工专业课程教育中,采用项目课程教育模式,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实验设备、实训基地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需要将项目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来,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中职化工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学校中,化工专业属于是小专业,学生和教师的人数都比较少,化工实验设备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条件下,要促使化工专业课程教学有所发展,可以将实践性项目课堂体系构建起来,通过所设定的项目开展教学,使教学有的放矢地展开,且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将化工教学与实训实习相结合

化工产品的特殊性在于,产品具有具有专业性,生产程序也是系统化而且对环境保护措施具有严格的要求,化工产品的运输要求也非常高。这些都决定了中职学校要在校园内开展实训实习教育是很难展开的,即便是中职学校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会设置有化工设备或者实训装置,但是与真实的生产环境差距是非常大的,很难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训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而言,中职化工专业以培养操作性强的技术工人为主。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与化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2]。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化工企业的现场接受培训,不仅可以从职业的角度出发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接触到化工科技的前沿,接触到先进的化工设备,特别是处于企业环境中还可以学习到工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为自己的现场操作积累经验,有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专业定向培养,可谓是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察,以为企业选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二)化工专业项目课程的展开要注重就业与学科的结合

中职化工专业项目课程的进行中,要以就业为目标,将就业与专业学科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化工专业文化教育基础上的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然目前的中职化工教学实验设备多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很难与项目课程教学内容相适应[3]。因此,要确保化工专业项目课程的顺利展开,就要对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调整,并根据职业发展方向进行项目课程设计。将就业与学科相结合,就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教学资源整合,包括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等等,将学科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得职业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所有的教学和实验操作都在实训中完成,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三)化工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引入德国教育模式

德国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所采用的是双轨制,通常学生在15岁左右就会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决定,是进入高中深造,还是接受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学校教育是与相关企业签约的,学生进入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有机会到企业中学徒。德国的这种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就是明确了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路线,就要懂得做实业。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就可以进入到工厂工作了[4]。基于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方式,德国发展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接受教育的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就是以“学徒”的身份存在,使得学生可以接受完整的职业教育。

将德国的教育模式引入到化工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就是要求职业学校要对职业教育以正确认识,对人才培养方向以准确定位。学校要对职业教育以高度重视,对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推行现代学徒制,将化工专业教育在企业车间内展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针对技术问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将具有时代特色的化工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起来。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化工专业项目课程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化工企业的人才质量要求。构建化工专业项目课程教学,就是要基于中职化工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将中职化工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起来,并借鉴德国的中职教育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敏,张德拉,陈新.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2):54-58.

[2]王祥.浅析中职化工专业化学检验工项目课程开发――以《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离子含量》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02):144-145.

篇6

1.1创新意识少实验内容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多,研究型、设计型、综合型及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少。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在实验时按实验指导书或老师的要求,使用规定的仪器或设备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而后按规定的格式完成试验报告。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7],严重影响了高师类化工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1.2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陈旧实验课的测评往往是根据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来定,较少采用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办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该评价形式很易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即无论实验做得好坏与否,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就会得到较好的成绩。故而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大大降低,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8]。

2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化工专业实验课的目的不仅是验证理论和把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为今后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验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实验内容的改革与新实验项目的建设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目标来整合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应注重与化工学科前沿结合,注重与科研、社会实践应用紧密联系,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及时融入实验教学中。配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设计实验的开发设计方案,编写相应的配套教材,教材内容设计应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突出实用性。在学生掌握专业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和水平。最后,开设专业应用性实验项目,达到专业实验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的目的。

2.2转变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需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11]。在化工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想象力,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与研究理论的方法和途径。高师类院校受办学特点的限制,每次实验时学生不可能都有动手机会。因此,可以采用大循环的方式同时开出全部实验项目,学生同时实验并完成不同的实验项目,同组的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实验参数与条件,尽可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学生必须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流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3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2]。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必须的[13],不仅是要学会对本专业一些理论知识的验证,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应用理论知识,去对本专业科学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14]。学校可以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改变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总体格局,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和学分,经常组织学生到周边工厂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深入工厂车间,全面了解工业生产设备运行、操作管理、产品研发、销售与售后服务等流程,加深认识化工生产的专业特点,使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2.4搭建实验创新平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院系可组建开放性实验室。该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具有创新内容的科学实验、工艺流程或流程设备改良改造实验;也可自选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施方案、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构建实验测试或生产系统。这样,使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与经验交流活动,对比较成功的、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必要的评定和表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了创新实践能力。

2.5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化工专业实验的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准确、高效,从而使考核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15]。因此,构建独立的比较适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际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可将实验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并且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比例划分,最后再综合这两个成绩来给出最终的实验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情况、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三个部分。而考核成绩,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机抽取一次实验或实验的一部分来进行考察,教师现场打分;也可以在实验课程的最后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进行实验设计,然后教师根据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来给出考核成绩;或者也可以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综合给出考核成绩。在整个实验考核过程中,实行动态考评,把学生实验过程的态度和纪律也纳入考评内容,并占一定比例,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报告是实验操作过程总结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的书面表达形成,如果以小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也有积极作用,为大四的毕业论文以及后续的继续学习或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16]。

3结束语

篇7

近几年来,人才市场存在令人费解的现象:大学毕业的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人才,真可谓就业难,人才难寻。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是人才,还是企业不识人才?众说纷纭。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这样的现象有什么想法呢?教高(2007)2号文件关于“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5条指出:“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高等教育应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这需要高等教育在学科配制、专业定位等整体的高等教育体系上深化改革,更需要在每一门课程上的教学改革。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是精细化工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模块的必修专业课,它是大学阶段的最后一门实验课程,是学生由大学走进企业的桥梁课程。在新的就业形式下,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首先应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通过大量市场的调查,与企业的交流,以及与一些资深教育者的讨论,对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提出改革方案,并详细讨论改革的实施办法。

二、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目前,教育部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指出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每个学校都在绞尽脑汁的想把本校的教育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吸引优秀的学生报考本学校。企业也深刻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每个学生家长也在思考怎样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学习热门专业,将来孩子找一个收入高、有前途的单位。

随着高校扩招,在各省市升入大学的比率提高到50~7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普及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促使教学各个环节必须改革。这几年教育的改革重点集中在基础课及基础实验的改革,接下来专业课及实验的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也是人才市场的需要。当前企业等用人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本科毕业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温州化工学会的帮助下,走访用人单位,与企业老总座谈,与学生家长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毕业生要求高待遇,但实际工作能力较低,工作一段时间,一旦掌握生产技术后,马上就“跳槽”,这使老板们很气愤。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好高骛远、本领低下、拜金主义、忘恩负义。但详细的分析,使我们意识到毕业生的能力离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距离,这距离由企业来缩短,企业觉得“委屈”。如果承认这个距离,高等教育就要缩短这个距离,这也是高等教育要改革的动力与目标。对于精细化工专业的学生,怎样有效缩短这个距离,改革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是最有效的。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是精细化工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它综合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学生在巩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学会综合运用知识,使学生详细了解工厂生产过程,掌握精细化学品加工技术。

三、精细化工实验课程的现状分析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目前存在的缺陷:(1)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的教材较少。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制实验讲义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但整体缺乏系统性,(2)教学的内容较陈旧,工艺落后,配方简单。绿色化学理念体现的较少,(3)基础性实验偏多,应用性实验较少,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实验几乎没有;(4)教学方式单调,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室中使用玻璃仪器合成、复配某一种精细化学品,没有仿真教学;(5)无论实验内容,还是方法或过程都与有机实验严重重复,使学生感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6)精细化工专业实验完成后,学生并没有走出实验室,也没有精细化工企业的概念,仍然是校园教育。

四、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构建

为了提高精细化工实验的教学质量,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为:

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新体系的构成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 学生首先收看典型精细化工生产的实际生产工艺,让学生对工厂中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热爱。

2 然后让学生进入精细化工模拟实训系统。这部分的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必进行的仿真实验,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进行实验;另一部分是学生选做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一些精细化学产品的开发。

3 实验室实际实验。这部分实验分为三部分。

(1)基础实验:训练学生综合专业知识、实验技能的过程,

(2)开发实验:综合训练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学开发的一般过程;

(3)应用实验:包括优化工艺的开发、应用领域的开发、编制各种应用手册如售后培训资料等。

在这个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中,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一是传统的照方抓药的形式,训练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综合实验技能训练;二是科学开发模式,也叫综合模式;三是从精细化工产品的应用出发开发新产品的训练。面对新的就业形式,实验教学模式要多样化,是精细化工人才市场的要求。精细化工专业实验是大学阶段最后一门系统的专业实验。所以精细化工专业实验课程必须为毕业论文实验做好准备,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以毕业论文的模式、科研开发的模式,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CAI课件,使学生充分了解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开发过程。

在这个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中,改革了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不只在实验室中进行,还有计算机模拟精细化学品实训的仿真实验、录像教学。通过多手段教学使学生了解实际的精细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对精细化工企业的生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在这个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体系中,改革了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由传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发展到对科学开发一般过程的训练,对产品应用能力的训练。实验内容更加丰富。

篇8

于颖敏在化工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的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化工企业用人需求,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为学校和专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并为学生就业增加畅通的渠道。既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只有根据用人单位具体岗位需求的变化、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重组,使基础理论课程更好地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使专业知识的教学进一步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开展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才能建成基本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特色的校内、校外双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目前,胜利学院在齐鲁石化公司、胜利化工集团、山东海科集团、山东京博集团、石大化工、石大科技等企业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到实习基地学习与交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化工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校内,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通过化工仿真实训、化工单元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认识实习、化工生产实习、顶岗操作实习,完成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技能为核心,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目前学术型人才过多、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大量缺乏的事实,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双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突破传统的“学院化”单一培养模式思维的束缚,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该模式中的岗位技能的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平台,对学生进行双向培养。通过工厂认识实习,让学生明确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基本完成专业课的学习以后,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生产工艺实习,使学生了解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事故处理、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下一步岗位训练打下良好基础。然后再回到学校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最后一个学期,结合岗位实际布置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开始岗位技能实习。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上岗,减少了企业培训和实习环节,可为企业节约大量培训资金,同时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人才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计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胜利学院通过对我国应用化工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对未来本地区应用化工行业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预测,并结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特别是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课程体系设计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这样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化工专业可以实行“基础平台+课程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1.搭建三个基础平台第一,通识教育平台。主要以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为核心课程。第二,学科基础平台。主要以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高等数学、程序设计语言(C)、电子电工学等为核心课程。第三,专业基础平台。主要以无机及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制图等为核心课程。2.建立三个课程模块第一,专业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仪器分析、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安全技术、石油炼制工程及与用人企业协商的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专业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第二,职业教育模块。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化工安全、化工经济、生产工艺等,主要由企业高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第三,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化工仿真实训、生产工艺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按照“往复式”教学程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二)培养过程设计第一阶段: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学校基础平台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较系统的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第二阶段:专业教育阶段。通过与化工企业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到工厂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结合企业需求及就业方向,建立专业教育模块。根据岗位需要,与用人企业联合制定专业课程计划,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在此期间,穿插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生产工艺实习,使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结合生产实际。第三阶段:职业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学生进入工厂进行顶岗操作实习,同时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种岗前培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安全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在此阶段,学生还要结合所在企业实际,在学校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三)运行管理设计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后,单独开设班级,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学校的各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生实习、培训期间按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规定进行双重管理,实践课程的成绩评定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

篇9

关键词:加强 专业建设 服务 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98-02

自2003年开始,宁夏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投巨资建设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这项被宁夏政府称为“一号工程”的浩大工程,在2003—2010年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在“一号工程”强劲引擎的带动下,宁夏化学工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氯碱化工、氮肥、橡胶轮胎、石油加工、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宁东能源基地成为拉动宁夏经济的火车头,是惠及宁夏的富民工程。

我国在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计划”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强化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的政策导向,强调为先导产业发展服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百所示范院校建设单位,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于2009年1月成立能源化工系,主要面向能源、电力、石油、化工、材料等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能源化工系化工专业在系部发展中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之中,围绕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积极适应宁夏及周边未来发展要求,积极为社会培养适应化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

1 化工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日益重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示范院校建设任务,能源化工系化工专业在师资、教学能力、实训条件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加上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对化工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近两年,化工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上涨,学生人数从刚建系时的25人增加到现在的 的,每年平均报到率80%以上,有些专业达到90%以上,煤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应用技术专业在陕西、内蒙、山西等省招生,招生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系化工专业的知名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系化工专业已成为宁夏高职学生首选专业之一。

1.1 初步形成了与宁夏化工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结构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面向经济,服务地方的关键环节。我院化工专业针对宁夏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设置相关专业,如:化工设备维修技术、煤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生产技术三个专业,培育新的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化工仪表自动化专业),其中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3123人才培养模式已做为宁夏区级科研立项课题。化工专业初步形成了与我区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结构。

1.2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第一要素。我系全面加强了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基本形成了一支与高职教育要求相符合、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是积极地改善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在现有化工专任教师中,具备硕士学位达100%;具有高级职称占50%;二是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支持教师到校外培训、到企业实训锻炼和教师的自身努力,使“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明显增加。现化工专业教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取得 “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0%。三是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工作,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说课活动,参加技能大赛指导等活动,不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四是加强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我系化工专业教师2009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共近人均2篇,2010年每人申报一项校级课改课程。

1.3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为保证专业教学和学生实训的需要,我系基本形成了化工专业学生实训体系。系部成立两年来,建成管路拆装、流体输送、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分析、煤质分析、化工仿真、测绘等8个实训室,新建化工仪表实训室。实训中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原则,一些课程上午理论,下午实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校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寻求广泛的校企合作伙伴。先后与京能集团、内蒙宝恒集团、宁夏宸宇精细化工公司、共享生物化工公司等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建立了1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外具有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通过在实习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认可,提前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工作。

1.4 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我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和宁夏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在“适应”和“服务”上做文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与学校共同研究制定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化工行业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3123”人才培养模式,即:3—— 在校第一、第二、第三学期共3个学期学习化工行业通用的化学应用技术、设备维护保养技术、仪表及控制操作技术、化工单元操作技术、产品分析检验技术、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等通过整合开发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1—— 在校第四个学期,学校结合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学生兴趣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选取教学内容,选派由学校、企业工程师、岗位技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并将企业的岗前培训和学校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在校内或企业进行教学实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减少企业的二次培训成本的特点,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2—— 第5、6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就业与实习有机结合;3—— 合格毕业生将取得毕业证、化工行业通用职业资格证、特种岗位技能职业资格证“三证书”,使学生顺利就业并具有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5 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

(1)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我系定期邀请企业人员、优秀顶岗实习学生、优秀毕业生到系里做讲座,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了解就业信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对员工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决定将来生活的质量,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了就业质量。

(2)是组织学生参加化工技能大赛。我系十分重视技能大赛,在技能教学方面取得良好成绩。近两年来,师生参加全国石油化工大赛,共获二等奖2人,三等奖7人。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活动,教师逐步摸索适合教学、比赛、实训相结合的技能实训方法,促进师生技能水平的共同提高。

(3)开展模拟学生招聘活动。为提高学生面试能力,化工专业教师提前对学生进行招聘演练活动。由教师扮演的主考官,对每一名面试学生指出他们的问题与不足,为现场同学们提出了如何成功应对面试的建议。尤其是在面试过程中的自信心与勇气不足还有待同学们改进、提高。模拟招聘活动对广大同学们是一次宝贵的体验与培训,使同学们能早日适应职场需求,更快的步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2 化工专业建设中需待完善的方面

近年来,我系化工专业在办学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技有人才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提高。

2.1 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紧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练就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做文章,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

(1)加强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在现有实训室建设基础上,随着学生规模不断增加,学院需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扩建:管路拆装、流体输送、传质单元、化学分析、化学仿真实训室,使其达到能满足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

(2)提升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体现高职教育的技术先进性。

在仪器设备的添置方面,既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又注重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精、大、贵设备,切实提高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让学生对现代生产的前沿技术有所认识和掌握,同时也提高学院在部分领域的区域性领先地位。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高职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了解现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最新技术,又要掌握教育规律,具备“双师素质”。我系化工专业教师整体学历层次高(全部硕士学历),理论水平有余,但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应采取外聘、从企业选聘、派教师到企业锻炼等多种方式建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2.2 完善校企深层合作,提高适用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前不久召开的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在校企合作。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有很多内容,其核心就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

我系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经济的需要,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已与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关系,但由于没有相应政策的支持、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绩效考核标准使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都停留在实习场所的合作上,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有一定距离。

校企合作应该是多方面的,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建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都应主动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应注重合作方式的多样性,如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实习设施、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系化工专业将以区域产业为依托,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不断凝练专业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宁夏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海鹰.关于广西高校如何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J].广西教育,2012(23).

[2] 胡松雨,王国棉,侯江博.强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

篇10

计算机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独立院校化工专业学生仪表理论知识储备上的缺陷,教师如能灵活运用运用Flash、PowerPoint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将仪表课程当中抽象的概念以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学生学习的恐惧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长时间的保持,增强学习效果。针对化工专业学生熟知化学反应和化学工艺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专业特性着手,选择较为简单典型实用的化工流程或设备,作为被控对象,以图像、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对操纵变量的调节,实现工艺流程的正常运行。例如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化工设备,换热过程的理论计算以及换热器的设计是化工专业学生所熟悉的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将换热器作为被控对象,通过对压力、冷热物系流量、进出口温度等测量变量的调节,实现换热器的稳态运行。在检测仪表与传感器这一章节中,学生在听教师讲授压力传感器、零点迁移等重点内容时常常感觉枯燥无味。如能采用动画的方式,将压力传感器的原理进行有效演示,或者利用压力传感器的实物讲解原理,往往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好。学生能在获取实际感官效应的同时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也较为深刻。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信息量大等优势为教学方法注入了新的生机。尤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以用动画表现,同时配合口头讲述,既节省时间,又清晰明了。我们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可以与其它的教学方式并用,例如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3]、比较式教学[4]等,这样可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一改工科课堂教学常常出现的气氛沉闷、形式单调的现象。

计算机在仪表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环节质量的好坏既能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成效,又能良好的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计算机仿真系统能真实地再现化工单元操作和工艺流程,能够改变学生下厂实习只能听和看的遗憾,可以亲身体验诸多仪表的操作、化工单元控制方案的调整和流程的实现[5]。例如,目前很多化工企业已经在中控室建立了DCS系统,实现对生产现场的控制与调配。学生在图文并茂的DCS画面上就可以尝试不同的工艺流程操作,任意调整温度、物系流量、压力等参数,寻找最适合的工艺条件,以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率。学生在进行动态模拟调整的过程中,通过调整各种调节器、显示仪表以及各种阀门,就能实现化工过程的先进控制。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仪表专业课从抽象的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具体的定量的高度,而且可以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应用之间的差距,对中控室的仪表、阀门、控制测量指标等不再具有陌生感。仿真实训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调节工艺参数和改善工艺流程,是一种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过程控制和最优控制理念,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讲课方式,初步构建了学生-教师互动、人机互动的新模式,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从我系近几年仿真实训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化工专业学生在进行仪表实训时存在着上手难、过程控制难的现象,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将仪表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有效联系,造成实训效率较低。因此学生在进行仿真实训时应主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单元操作后综合操作的原则,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掌握仿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