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就业计划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就业计划书

篇1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未来适应某种职业岗位的需要而进行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基于这一教育目的,高职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更加趋于“职业化”。实践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过程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用型很强的专业,对职业化的要求更高,实践教学是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核心,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它是高职实现职业化培养的重要环节;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是实践性与技术性的结合,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应用型,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

1 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在社会多元化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更加注重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实践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但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更新,艺术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硬件与软件设施配备上仍然不足。从硬件设施上来看,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设备的配备有限,往往是多个专业共用一个实验室,实践教学需要配备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需要大量的实践设备和器材,艺术设计专业主要需要电脑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器材、实验模型和实验材料等,许多学校因经费或人力等条件,无法满足硬件条件或硬件条件欠缺。从软件设施上来看,一是教师队伍职业化相对不足,与国外高职院校相比,国内许多高职院校聘请在企业一线或行业内经验丰富的社会人才为实践教师的较少,许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主要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虽然许多是高学历人才,但具有实践能力和实际经验的较少,许多高校教师因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下接受教育,职业技能相对欠缺。其次,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作为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目前在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许多学校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在课堂中练习较多;教学方法上有局限性,学生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手绘或者利用电脑软件来进行实践,与实际设计项目接触较少;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导,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校外实践也多以考察或实习的形式完成,形式较为单一,实践目的没的得到体现,学生与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联系较少,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参与项目较少,理论没有结合实践,毕业后学生可能需要再次花费大量时间去再次培训或进行实践训练,使得社会上艺术设计人才结构失衡,高级创新人才较少,而处于中间层次的熟练操作型人才也缺乏。

2 基于“职业化”的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职业化”是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未来职业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的熟练,能够不需要太长时间就可以适应岗位与企业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基于“职业化”的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是需要学校、实践教师、设计行业的企业一起合作,要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上进行改革,建立职业化的教师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将校内外实践教学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实用型、技能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2.1 建立“职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职业化”的实践课程体系要从学校入手,在设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方案上体现实用性与岗位性,它是一种注重实践与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基础,实践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岗位性与实用性,制定教学体系要与企业进行联系,同时要进行市场调研,要将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联系起来,在设定实践教学计划时,请企业来参考,同时与企业商定未来学生毕业的岗位设定,培训场地的提供,教学计划的设定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变化而改变,要将理论教学快速转化到实践中,使学生能较快地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比如,许多高职院校将毕业生的实习放在大三下半学期,这样学生不能将一二年级学的基础知识在校外及时进行实践,发现知识不足又不能得到再次回学校学习的机会,“职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设定是要以未来职业为出发点,因此可以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进行结合进行实践教学,一年级以基础课程和校内实践教学为主,二年级下学期最后三个月作为校外企业或社会实习时间,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迅速在实践中得到消化,并且可以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发现知识的欠缺,在再次返回学校后还可以学习弥补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是主体和最重要的环节,应该通过教学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主体[2]。职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要与生产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相适应,不但要清楚行业的需求,也要了解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要突出职业的实用性。

2.2 建立“职业化”的实践师资队伍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培养高职艺术设计学生成为“职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只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主要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许多是高学历人才,这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十分有利的,但企业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尚且不足,因此,培养“职业化”的艺术设计人才需要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实践教师队伍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建立,首先,学校可以聘请校外设计公司的设计师或设计顾问担任实践课程教师,在国外许多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除了理论课程教师是专职教师外,实践课程教师大部分是聘任设计师,或设计顾问,这样可以让学生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与行业运作模式。第二,学校可以鼓励本校设计专业的教师去校外企业兼职或进行一段时间的职业顶岗培训;艺术设计专业具有技术性高,更新速度快的特性,因此,实践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在校外设计公司兼职或顶岗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市场的需求,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到教学中,了解最新的设计行业的工艺与材料。第三,学校要鼓励教师报考国家级职业职格证考试,并与职称聘任挂钩,还可对本校教师进行“双师型”在职培训,与企业合作,让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向企业专家请教,探讨攻关技术难题;同时请校外本行业内知名专家来校为教师进行讲座或短期培训,或聘任为兼职教授,传达最新设计思想与设计潮流,大众需求,并且参与课程体系的制定,教材的开发。让教师开拓眼界,拓展思维,便实践教师队伍更能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化”要求。第四,实践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应该不断创新,不拘一格,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变化,将设计行业的新理念,新材料,新的设计方法传授给学生,实践教师只有多与设计一线企业,设计潮流接触才能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工艺。才能教会学生真正掌握本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2.3 建立“职业化”的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占艺术设计专业整个教学的60%以上,而实践基地的建立在实践教学中的核心,艺术设计专业实用性较强,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就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自己岗位,对自己的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熟悉,实践基地是模拟真实职业岗位的实验场所,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十分重要,实践基地的建立模式可以根据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将实践教学以校内与校外结合、模拟与真实结合、检验与再学习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校内建立模拟实践场所,主要是专业实验室和工作室;校外建立真实实践场所,主要是行业公司、社会实践、设计行业各类职业证书考试与各类设计大赛。

(1)建立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模式是指在校内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以便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实验,艺术设计专业有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等方向,要在校内建立与专业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开展系列实践教学,比如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可以建立模型制作实验室、室内装饰材料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需要配备电脑、模型制作工具、各类装饰材料等,软件上也需要配置一些电脑软件与模型制作工具等。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建立视觉艺术设计实验室,以广告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等视觉艺术为主体,实验室硬件设施包括电脑、广告制作所需的印刷设备、切割设备等,软件设备需要与本专业相关的电脑软件和制作材料。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近距离地了解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模拟真实的设计场景,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进融入本专业的工作岗位中去。

(2)建立专业工作室。从包豪斯提出建立工作室模式以来,国内许多高校都以这一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工作室模式开展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学生从项目中得到锻炼,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种模式,并且被大多数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所接受,工作室模式要求艺术设计类高职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在学生艺术设计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上[3]。工作室模式与设计公司功能基本相近,但工作室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学仍是工作室的首要目的;工作室可以模拟真实设计公司,承接设计项目,以学校的名义签定合作协议,完成甲方交给的设计任务。进行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更加真实紧密地接触本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

(3)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4]。校内建立实践基地是以工作室模式进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应与设计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到设计公司一线,使设计公司成为学校实践的场所,同时学校为公司培养人才,在设计公司可实行作坊式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条件下,感受设计氛围,了解设计行业的需求与发展趋势,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公司为学生提供了学校不能提供的实践环境,在设计公司,学生可以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找到不足。其次,可以让设计公司进入校园,与学校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合作开发教材,参与课程设置等。

(4)建立职业证书认证机构。学校可以与相关认证机构合作,以学校为培训基地,认证机构进行考核或将考核权给学校,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勉励学生对专业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钻研,学生还可以拓展自己的专业,选择其他方向的认证,使学生专一门而对其他方向的学科也十分精通。对于学生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转岗十分重要。同时,学校自己也可以设定自己的认证,学校给予院系一定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备,给予一定的器材,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根据考核结果授予学生相应的资格证书。

(5)参与设计大赛。以参与各类设计大赛为实践教学手段,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对于市场设计潮流的深入了解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或行业、校内校外的各类设计大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大赛参与或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这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3 结语

总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要从教学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革探索,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合理地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培养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的实践教师队伍,使培养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教师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将校内与校外进行结合教学,培养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受行业欢迎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俊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50.

[2] 张旗.台湾地区科技类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启示.Proceedings of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E-Business,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and E-Government(EEEE 2010)Volume 2[C].2010(214).

[3] 袁弟,盛俊丽.“工作室化”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管理研究[J].大舞台,2013(6):174.

篇2

关键词:焊接;实践教学;技能鉴定;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制造业企业国际合作范围的扩大,焊接专业人才需求日趋旺盛。造船、轨道交通、锅炉和承压容器、建筑钢结构、管道、电力设备等领域对高水平应用型焊接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众所周知,焊接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门类,要求焊接技术人员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理论,同时兼具实践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灵活自如地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逐渐积累起进行技术创新的经验。为此,高等学校焊接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紧紧围绕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求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于国内的特殊情况,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际锻炼的机会较少,所以需要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的焊接专业主要包含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并且多以焊接理论研究为主;职业学校的焊接学习主要以培养焊接技工为主,其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我院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专科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既要学习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要进行广泛的焊接实践学习,培养的学生应该恰好符合市场对焊接人才的要求。然而,焊接专业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我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主动培养学生对焊接实践教学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能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自觉克服各种苦难,收获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并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专科专业的学生的自我约束性比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另外由于焊接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对实践兴趣也不高。上理论课时,学生睡觉、玩手机;上实践课时,一开始还比较积极,到后面就开始怠工、聊天。最终学生毕业的时候就会发现,基础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好,实践操作技能仅仅是处在操作过、略知一二的水平,这与目前企业对焊接专业学生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然而,专科专业的学生一般较为活泼好动。利用学生的这一特质可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在焊接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效率。

首先,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要多了解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从内心自发地产生对该专业教师的好感。其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焊接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船舶车辆、航空航天、桥梁建筑、机械制造、通讯电子等各个行业。在日常生活当中,焊接的应用也比较多,比如,一些修理店里或者不锈钢门窗店里等也有用到焊接。最后,每次实验课要给同学们互相学习的机会。让技能较好的同学带动技能较差的同学,让他们分析焊缝质量的好坏,如何改进预防,有效做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够熟练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理论知识。总之,要想尽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学习当中去。

2.在努力提高学生对焊接实践教学兴趣的同时,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验教师既是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者,又是实验室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实验教师水平的高低,不仅对实验室规划及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实验教学质量的也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青年教师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工厂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内容过于深奥、空洞,学生很难接受。学校应该多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实践生产经验培训,把工厂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师请到学校辅导青年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去企业锻炼,真正做到焊接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理论优势,做到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1]。另外,在平时工作中,青年教师应注重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要了解和掌握所承担专业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要不断关注本学科的新发展、新成就,还要多注重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拓宽知识面,应该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做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技术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其在科研、开发和生产中的作用[2]。

3.学生在完成学校的焊接实践课程的同时,通过国家的焊接职业技能鉴定使得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学生通过在校的相关的焊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焊接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国家的焊接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不但能够实现对学生在校学习效果的认可,也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通过不断地实践,我院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国家焊接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证书的比例在95%以上。

4.学生在学校获得焊接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使得学生可以将学校所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不管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或者实践有多么扎实,都与现场的实际生产有一定的差别。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现场实习,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3]。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提高了焊接技能,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培养了敬业爱岗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最终实现了学生与用人单位无缝衔接,拓宽了学生就业面,提升了就业率。对于企业来说,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实习期,甚至可以直接上岗,为企业节约了人力培养成本。

通过上述措施,我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焊接实践能力获得大大的提高,通过国家焊接技能鉴定的比例在95%以上,学生的毕业率在90%以上,毕业后从事焊接的比例在90%,并且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反响良好。

参考文献

[1]宋联美.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 2011, 38(12): 32-35.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研究“一体化”教学的文献大多关注某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却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课程之间相互割裂,不能形成集群效应,未能形成合力,严重削弱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效益。为此,研究与实践专业层面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和教学模式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教学模式通常分为传递-接受、自学-指导、引导-探究、情境-陶冶、示范-模仿、概念获得、自主学习、现象分析、合作学习等多种类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又可分为: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个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五种主要类型。其中,自学-指导、引导-探究、情境-陶冶、示范-模仿等教学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影响较大。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通过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主动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逐步形成了产教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五阶段周期循环、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其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经过高职院校的广泛实践,已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被高职教育广为采纳。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为基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自学-指导、引导-探究、示范-模仿等多种模式相融合,形成了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并重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本质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培养途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实训实习的教学功能,并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职业教育特有的重要规律。

(2)符合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教学效果较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知。

(3)符合教学过程高效优化的要求。首先,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其次,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环节的不一致,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保障。

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我院机电专业建设课题组依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结果,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分析认为:专业层面的“理实一体化”是课程层面“理实一体化”的上位概念,既要通过理实一体化课程得以实现,又与其有所不同,是针对专业特点和核心岗位能力的“教、学、做,理实一体化”。主要包括: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内容。为此,课题组从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入手,通过探索与实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专业层面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微电子、计算机、信息与机械等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是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方面的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对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如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课题组依据对陕西国防职教集团内的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203所、204所、205所等企事业单位调研的数据,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调整专业方向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专业定位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能互补”,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和维修为专业核心岗位,以自动生产线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技术改造为专业扩展岗位的职业岗位群。

3.2 课程体系一体化

篇4

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构建改革 实施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80-01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门对实践动手要求很高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几乎都需要通过感受、体验技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既让学生学习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学会了必需的实践操作技能,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按照我国当代高职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深化高职专业改革的一个有力的抓手。

1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改革

1.1 按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案。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优良素质的第一线技术人才。我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统一。根据对口企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根据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做到“两个加强”:加强过程教学管理,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三个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相结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四种能力”:基础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创新能力。

1.2 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实践教学项目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模块分类,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进行设置,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明确各阶段学生和任课教师做什么、做到什么水平、怎样做、怎么考核等。实践教学将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将教师的科研内容和科研成果、工程实际问题等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把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培训等融合在一起。实践性教学体系着力贯彻“能力本位”思想,把学生专业技能的获得渗透于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强化实验、实训的指导管理工作。对每门课程的实验、实训的项目、原则、内容、方法、步骤及目的都有明确的规定,并指导学生按照实验、实训项目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完成规定的各种实验、实训的作业、报告、总结,使本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关键是要实现课题的真实性、知识的综合性和设计的创新性。在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上,要求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或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结合企业的技术项目,或组织学生到外地公司和工厂开展毕业设计等工作尝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改革

2.1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通过综合了解有影响力的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对照我院实训资源建设现状,组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核心成员,编写了相关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核心实训课程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源,通过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基础专业实践能力,通过拓展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提升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2.2 努力构建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真实教学环境设计思路是将一个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浓缩在校内实训基地。集控制、调度、管理、经营和决策等功能综合在一起,实现整个项目的生产和管理层层优化和全局优化。学生分工合作,互换角色,依次整个生产过程的任务。依次以由简单到复杂的控制系统为认知和研究项目,选出典型工作任务,开展见习、课程实验、项目任务型训练、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教学和科研活动。使学生能够学到许多工厂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无缝对接。通过讲座、参观、体验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学习现代企业工作流程、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能把复杂的践活动简单化;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否符合实际;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精力格外投入,从而达到促进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做到“学生做中学,教员做中教”,“教、学、做、评”一气呵成;学习者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获得了生产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完成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之间交流,通过集体反思、总结,提升为认识的成果,最后将理论和认识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2.3 重新定位实训教师的角色

教员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具备双重身份,既是理论教员又是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良好的技术骨干。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程实践经验与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必须走积极自学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幕后导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构建学习环境、提供学习信息、安排整个学习过程、设置体验式环节等,为学习者创造仿真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内在激情,以形成团队意识与内心体验,以完成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主动转变,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

3 结语

深化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就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不断充实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为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3.

[2] 张亚婷.基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改革[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3).

篇5

论文摘要:通过深人调研、分析就业市场对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就业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探讨就业导向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成为各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较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弊端日益显现。于是,一种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应运而生。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多年从事专业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技能需求深人实地的考察调研以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分析,深感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和学生在校获取的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在校学习了2-3年后竟然不会,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不高导致就业竞争力低下。自2006年起,在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就业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总结回顾如下:

1项目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法”的一种,也是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其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项目化教学,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对教学目标项目的分解、实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2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2.1“项目”是市场人才需求与课程教学内容双向融合的结晶

以专业人才就业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所学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是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特定岗位的知识群和技能群的意义建构,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2项目的完成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合理分工和通力协作

项目化教学一般以“开发小组”为单位,依据项目目标各小组独立地组织、安排本组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中全体成员按照分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同时又要与其他成员保持联系,通过交流和协商,共同完成小组的项目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协作的团队精神。

3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3.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重点在于师生协同努力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的开发,所选项目应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设计项目时,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力求使大纲中的知识点融合到各个项目中去,学生通过操作项目后,可以概括性地了解所学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胜任这些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针对性。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项目的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在深人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共同确定项目任务,实现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3.2项目实施阶段

第一步是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如年龄、性别、个性、学习成绩等,把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促使来自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立相互信任、了解和欣赏。第二步是按计划完成项目。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自学和相互协作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此时学生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并站在角色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去分析决策,体验工作的艰辛,激发个人潜能和创新能力。

3.3项目成果的提交与评价

当整个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总评,总评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评价还应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将项目评价和学生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评价的目的不应只评出分数和名次,更应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让学生在下一个项目学习中表现更出色。

4项目化教学应用体会

4.1项目化教学真正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教学目标来看,项目化教学是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技能提高,而传统教学则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从教学形式上来看,项目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而传统教学则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从学生的参与程度来看,项目化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作出选择,体现了“我要学”,而传统教学是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是“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从师生互动的方面考虑,项目教学表现出学生主动提问问题,教师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学习互动形式,传统教学则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主动权在教师一方;从教学动力方面来看,项目化教学是教师围绕学生的优点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得以调动,能维持长久,而传统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学生的不足来进行教学,主要靠外在动力强迫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4.2项目化教学更有利于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篇6

[关键词]经济技术;管理特征变迁;企业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35.065

人类社会从出现开始就存在管理,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16世纪开始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才开始出现。文章从技术和经济这两个方面对各个时代的管理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主要研究在经济和技术这两因素的作用下,随着时代的变化,管理特征的变迁状况。而管理特征,主要根据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变化情况进行总结,加深对管理历程变迁的理解。

1 现代管理的萌芽期

16世纪到17世纪这段时间内,经济上主要特点由原来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向更为复杂的经济体转变。个人活动受到的束缚渐渐减少,为市场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变得越来越重要,此时土地、劳动、资本开始在市场被购买和销售。在技术上,随着农业革命的兴起,风车和水磨的大规模应用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既是生产力的变革,也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次革命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此时现代生产和管理初现端倪。

进入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19世纪以后,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的发明成果,特别是采用和推广机器零件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器的普及,生产力技术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此时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现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国民消费水平的规模巨大,企业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用大量比较便宜且没有区别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初始时期的企业,组织人员与规模都较小,出资人直接参与组织运营且组织产品单一。相应产生了直线制组织结构,这是最早的集权式结构。它是由等级制度衍化而来的,资本家、企业家、管理者是三位一体的。此种组织具有管理结构简单、消息传递快,决策迅速,省费用以及效用高的优点。对应的管理主要特征是控制与命令,控制是指基层工作者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指定的操作。命令是指员工没有自主性,严格按照规定工作,这种强制规定,造成劳资关系比较紧张。

19世纪20年代后,随着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人员的复杂程度都在不断增加,直线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相应产生了职能制结构。职能制是指除了直线人员外,企业还需要职能参谋人员提供服务――他们与直线人员共同工作。此结构快速、灵活、维持成本低且责任清晰。主要的特点是将出资人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主导管理与决策,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这一阶段管理特征主要是专业化、分离化、大规模和高效率。专业化在于分化出了不同的部门,专职于一项任务;分离化在于由整体分化成了各个部门;大规模可以从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看出;高效率是指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追求产量的提升。

美国福特公司――典型成功案例,它以装配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为核心的福特制,为后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建立了楷模,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历史性进步的“大批量生产”的产业革命。实现了汽车的连续化、专业化、连续高效的生产。这种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大量生产的产业革命。大规模生产引进机械设备,用机器代替工人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劳动分工来提升生产效率。此时出现了现代管理与生产的分离,由此管理成为了一门专业的学科。

2 现代管理的过渡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在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此时西方国家开始了经济恢复。人民在生活基本保障的同时渴求进一步地改善自身的地位。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各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型企业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复杂,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将企业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或产品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进行管理,自负盈亏。此时的管理特征表现为复杂化、独立性以及分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国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残酷,多元化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经济上,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主要突出在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上,所以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企业开始关注于如何转型来获取利润。通过自身的转变,提高技术,进行精益化生产来获得市场份额,此时的管理特征主要为――精益化、人机结合、质量管理以及不确定性。精益化是指对产品的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人机结合是指工厂引入大型机器代替人工作业,人机结合来提升效率;质量管理是指根据顾客的要求不断改进产品;不确定性是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复杂化,企业面对的环境、风险及需求等不确定较大。

以这一时期丰田的成功为例,由于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美国的不相同产生精益生产方式,这是战后日本汽车工业遭到的“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制约的产物。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除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公司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强调客户对时间和价值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制造体系来组织为客户带来增值的生产活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显著提高公司适应市场万变的能力。因对零部件和在制品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此管理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以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活动。实现了更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通过人机的有机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根据终身雇佣制来获取雇员最大限度的忠诚度以及承诺。

3 现代管理的成熟期

新技术革命是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科技革命,典型代表是原子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等。20世纪70年代之后,基因技术、个人电光导纤维以及卫星通信等方面得到了巨大发展。90年代以后,计算机互连网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在经济上,随着技术的提高,供求平衡向需求供方倾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拥有了充分选择的自由。市场状况已经由卖方为主导的经济转变为买方为主导的经济,即供应商占主导地位让位于消费者,客户经济时代到来。

这使得管理学在管理思想、方法、手段和组织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发展,此时流程型组织结构进入了历史舞台,大型企业为了能够适应变化快、竞争激烈的环境以系统、整合理论为指导,按照业务流程为主、职能服务为辅,以顾客为出发点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同样时期,也出现了网络型结构,小型企业为了提高效率,将相互独立的业务流程或企业伙伴以信息为基础,依靠高度发达的网络将利益相关者组成短暂性联盟,利用不同的核心能力快速把握市场机遇。此时的管理特征主要是复合型、个性化、多功能化、模糊化。

(1)复合型:复合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例如汽车生产企业不仅仅会生产汽车,还提供有关汽车的衍生服务。

(2)个性化;每个顾客的需求都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针对个性化的商品或服务,更好地发展企业。

(3)多功能化:产品的界定在消除,不单是仅满足一方面,同时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求,例如手机兼顾了拍照、通信、视频等功能。

(4)模糊化:指各个企业的边界都在不断地削减,双方可以相互合作,学习创造新的产品。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隔阂也在消失,顾客也可以成为企业的一分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4 现代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以来,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企业每天都要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经济问题,传统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早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未来的管理发展趋势为:

(1)未来管理日趋人本化:中西方的文化相融合,借鉴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圆满。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工作积极性。使得不同部门、级别的员工可以相互交流,吸取经验,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

(2)管理更加融合与集成:生产的技术变革,以3D为代表的打印生产。利用世界的先进技术,与全球化的资源相结合,进行更加精益的商品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

(3)管理更具有柔性化:创造性活动环境往往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通过柔性管理,以顾客需求和员工满意为指导,在努力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诱导、感化、启发等非强制方式,使员工个人的需要与企业的意志相协调,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能够最大地增加企业效益。

(4)创新成为管理的中心: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技术形势,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管理的创新,在战略、组织、制度、观念等方面进行转化,是企业保持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米旭明,黄黎明.企业组织变革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5(2).

[3]张雪江.技术变迁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5).

[4]袁斐,朱婧.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影响因素及途径[J].现代企业,2008(8).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provides another option for the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the teaching with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simulation teaching software. We point out that to implem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43”to unfold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ntegrating synchronization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course and the process of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nterspersed with the teaching competition in the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spection standard.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教、学、做”一体化是从技能高效传授的认知规律入手,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探索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引起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当前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的呈现方式、信息的获取渠道,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终身学习创造了技术条件。结合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使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1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要求

1.1 一体化教学概念。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教、学、做、考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2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时间结合统一。打破传统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的做法,将两种课程合二为一,成为“一体化”课程,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上的结合统一。教学内容上,将专业课分拆,能采用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尽量实施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结合信息技术,依行业实际工作任务构建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进行多重组合。

1.3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师生角色对换,学生行为主导,自主策划并完成任务;教师引导辅助、评价学生的执行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及主动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流程模拟、使工作岗位职责明确,变先学后练为边做边学,使学生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得到较快提高;对每一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加强了授课中的过程监控,真正达到考核的目的。

2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选取该专业13门专业课程进行说明(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为主,该模式贯穿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同时适应信息技术条件,全部专业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主要采用“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的基本教学程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目前采用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综合实训,同时,下一步还准备选取核心课程例如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进行一体化教学研究。

3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思路

3.1 采用虚拟环境进行教学。实训教学环境可分为现场环境和虚拟环境。虚拟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环境,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实训教学的任务,虚拟教学环境以计算机模拟实训为主,比如3D动画整个系统提供包括现实生活中各类物流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采用3D动画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现实企业的场景以及各种业务的流程操作达到迅速上岗的目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训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预算投入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实训教学环境。现场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可能接受到物流企业实质性重要岗位的实训。因此,学校采用虚拟环境进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2 采用仿真教学软件教学。与传统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相比,采用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有着独有的特点与优越性。例如:①效率高,仿真结果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显示,非常清晰,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掌握。②节约成本。真实实验设备贵重,容易损坏,维修困难,仿真软件的使用只要有一个安装了仿真软件的计算机机房即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教学中单纯使用仿真软件也有不足之处,可尝试将软件仿真与传统实训相结合。教材方面,学校可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一体化教学专业教材,使教材内容具有工学结合的特色。例如,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采用益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虚拟企业软件,通过3D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管理模拟实训系统,让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通过模拟现实的环境中反复实训,可以了解现实中物流企业的各种类型,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以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获得宝贵的上岗经验,毕业后能迅速胜任现实物流企业的各个岗位。

4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4.1 采用“43”分阶段的实训教学模式来展开一体化教学。分析研究物流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特点,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系统地开展一体化教学。构建“43”分阶段、分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必要理论知识讲授阶段布置任务阶段学生设计方案动手操作阶段 教师评分反馈阶段;专业初级实训环节、专业分解技能实训环节、综合实训环节等三个实训环节。

4.2 实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与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同步性。实践教学过程就是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以“全真+仿真”的实践教学模式为途径,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真正实现将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融入到实践技能之中。在实践教学中,以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为主,教学内容涵盖“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等相关职业标准中相对应专业知识要点和操作技能要求,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一体化教学同时同步。

4.3 在一体化教学中穿插教学竞赛。“竞赛式”教学法源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还加速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真正做到了教学的有效性。在一体化教学当中,由于是模拟实际的工作流程,竞赛时间可以设计整节课或几节课,也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十几分钟的竞赛环节。可以自然组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四个小集体;也可以以两大组为单位,形成两军对垒的局面;这些都是集体的对抗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4 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标准。一体化教学考核环节比较重要,一体化教学环境中的师生角色应为师徒关系、上下级关系。在具体教学中,师生采用“员工”间的讨论与交流,企业式的分工与合作,差别化的能力培养计划与进度,启发式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同时,鼓励学生根据物流专业教学设置的项目要求完成任务,进而据此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参考企业的绩效考核方式,将企业制度引入教学管理中,如对项目完成出色的同学给予职务晋升的奖励等,改变传统的用试卷分数来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真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静,胡海清.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中的整合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2013(10):267-268.

[2] 韩光明.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课程有效教学模式[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41-43.

[3] 钟 静,易灿. 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12(5):9-11.

[4] 曲鸣飞,陶砂. 基于仿真技术的单片机实验教学研究[J]. 中国科技博览,2013(3):310-311.

篇8

论文摘要:早期有关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基于文化维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而最近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研究则更详细地讨论中国企业文化类型,并比较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企业文化实践的异同,这是企业文化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在阐述组织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两篇经典的研究文献,并指出该视角研究的启示意义。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不断增加,,一般认为,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迅速崛起推动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基于质量、可靠性、价值观和服务的企业文化,为日本企业的成功构建了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具有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两大职能,同时强调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价值观的企业将获得最佳的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schein,1992)。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在经济转型阶段,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企业内部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理解、有效运用源于西方的企业文化方法对中国企业也存在极大挑战,,近年来,与中国企业文化有关的西方研究文献不断增加,早期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基于文化维度的视角,分析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例如,关系、面子和社会和谐。最近的研究则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的视角更详细地讨论了中国企业文化结构类型,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文化差异,并比较了西方和中国企业文化实践之间的异同。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认为,企业文化的各个维度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文化是不同价值观的组合,不同价值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了企业结果。基于企业结构理论视角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代表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以为国内学者研究和企业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二、企业文化涵义和组织结构理论

基于文化维度的企业文化文献试图将企业文化归纳为不同的维度,并假定每一个维度是独立、附加地影响企业结果。hofstede、child以及biggart&hamilton等人的研究都讨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维度.例如关系、面子和社会和谐。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对于文化维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解释。具体来说,对于文化维度将以何种形式组合构成企业文化、文化维度将如何影响企业结果等问题缺乏进一步讨论.进而无法将文化维度与企业结果直接联系。实际上,企业是一个整体,对于任何企业要素的理解都应该在企业整体框架下进行。企业文化的不同维度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企业文化维度组合形式的不同将使得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整体文化特征。虽然基于文化维度的企业文化研究分析并归纳出诸多企业文化维度,但是由于此类研究范式缺乏对企业的整体性认识,因此,在对于企业问题的深入分析上尚缺乏足够的解释能力。

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的研究范式则采取了一种整体的观点,强调造成企业结果的多个原因之间的同时性和交互作用⑧。为了进一步理解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有必要对企业文化的涵义和组织结构理论进行简要阐述。

1企业文化涵义

schein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某一特定的人群,在学会如何应对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中遇到问题时,所发明、发现或发展出的一套基本假设的模式,这套模式一直运作良好而被视为有效,因而它被当作感知、思考和感觉那些问题的正确途径而传授给该人群的新成员。外部适应关注对外部支持者和环境关系的积极反应,内部整合关注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在员工和业务单元之间分享价值观,以及发展企业的特征,这些条件将促使员工对企业做出更高的承诺.做出承诺的员工进而将通过特殊表现对企业绩效作贡献。因此企业文化的日的在于创造和维持一个支持企业战略方向的“强”的企业文化,为“其成员提供可能方向”3v以获得“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

2.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结构理论认为,社会进程和产出受到多维度、多样性的复合集合的影响,而非单个维度的孤立影响,因此,应该采取系统和整体的研究方法开展组织研究。结构化研究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的组织特征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特征模式进而导致不同的组织结果,对于组织现象的理解应该强调识别组织差异以及组织内部的一致性集合而不是寻找组织间的联系∞。结构化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基于类型法( lypology)和分类法(tax"nomy)对组织进行分类研究,关注包括多个自变量的结构模式将如何影响因变量,而非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weber的权力论是较早体现结构化思想的研究之一。在他看来,社会权力可以分为三种,包括传统、理性/法律和超凡的权力,每一种权力都对应着一个适当的行政结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40篇有关结构——绩效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组织结构与组织绩效部分相关。结构化的组织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研究领域,而且无论在概念层次还是在实证层次上都增强了组织研究的科学性。

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源自不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价值观的组合,企业内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的整体文化价值观结构,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所差异,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影响。现有实证研究一致地证明了企业文化类型与企业结果(包括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企业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即团队型文化、活力型文化、层级型文化和市场型文化,其研究发现,企业文化类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企业绩效@。

三、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的个案分析

sackmann认为,研究企业文化的方法基本上遵循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局外人”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演绎的模式:另一种以“局内人”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归纳的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异在于对文化在企业中的预设不同。从外部进行调查,基础是实证主义,收集数据,意图建立普遍的法则。在这种研究中,文化被当作几个可控的组织变量之一来看待;相反,从内部的研究,强调所获知识的情境特殊性和形势的重要性,不能总结情境之外的知识,致力于对文化的完整认识。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分为这两种模式。在现有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中,tusi et al.和cooke分别基于局外人和局内人的立场,基于结构化方法研究了巾困企业文化,是两个经典的样本。

1.tsui的研究:局外人的视角

tusi et al.基于对中国不同地区的mba、emba学员的问卷调查,通过三项研究分析了中国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中企业文化的维度、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员工态度之间的关系.,基于schein有关企业文化的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功能的定义,tsui et al.将企业文化分为与内部整合有关的文化以及与外部适应有关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维度进行进一步细分和精简。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外商投资/管理企业和私有企业中都存在七个企业文化维度。其中,与内部整合有关的企业文化维度有四个,包括员工发展、和谐、领导力和员工贡献。与外部适应有关的企业文化维度有三种,包括顾客导向、结果导向以及创新。

在此基础上,tsui ei al.进一步研究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将五个企业文化维度归纳为四类企业文化,即高整合型文化、市场导向型文化、适度整合型文化以及层级型文化。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外商投资/管理企业以及私有企业中普遍存在这四类企业文化,但是这四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在上述三类企业中的分布是不均的。外商投资/管理企业以及私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多属于高整合文化,同时强调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价值观。而相对其它两类企业,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多属于层级型企业文化,既不强调内部整合价值观,也不强调外部适应价值观。而且,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系统的企业文化类型模式,在被调查的国有企业中,四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分布较为均衡。此外,随着文化整合水平的提高,被调查者感知的企业绩效相应提高。研究暗示,相对于所有权类型,企业文化类型对企业绩效的预测更显著。同时.tsui,et al.发现,相对于所有权类型,企业文化类型与管理者态度更相关。在具有高整合型文化和适度整合型文化中,企业工作的管理者表现出了最高水平的组织支持,组织承诺以及最低水平的离职倾向。而相对于其它三类企业文化,属于具有层级型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组织支持、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上表现最差。

2.cooke的研究:局内人的视角

cooke基于对中国学术和实践类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企业文化的案例研究,归纳了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维度,并分析不同所有权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西方管理方法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cooke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存在六个维度,即员工福利、员工娱乐、生产率促进、企业程序、规则以及员工发展,在此基础上,cooke研究了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活动。研究发现,在特大型国有企业中,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对20世纪50、60年代传统企业价值观的重温和扩展。同时,此类企业内部存在党委和行政两套管理体系,而且前者对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外部制度环境约束也对国有企业文化管理存在显著影响。在跨国公司、合资公司和高技术企业中,企业的经理人接受了更多的西方教育,而且他们没有国有企业的包袱和国有企业发展路径的约束,因此,企业的经理人更倾向于使用西方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此类企业中,更关注生产率促进和公司程序等企业文化活动。cooke将民营企业分为乡镇企业和私有化的国有企业,在此类企业中,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活动接近于国有企业,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接近于合资企业,例如,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明显带有国有企业的痕迹。此外.cooke的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儒家思想和家长制)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企业文化活动存在显著影响 中国企业更大程度上将企业文化视为关系管理,企业文化活动是关系驱动的,既强调内部与与员工的关系,也强调外部与社会的关系。相反,外国企业更关注绩效促进活动,例如生产率提高、企业程序与规则。同时,西方管理方法、技术对中周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强.

3.两种不同研究视角的比较

tsui al.和cooke分别基于“局外人”和“局内人”视角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是现有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经典文献,对这两篇文献的深入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而且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这两项研究的结论也略有不同。

一是研究方法。按照sackmann对于企业文化研究方法的分类,tsui et al.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采取了基于“局外人”立场对中国企业经理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取得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两方理论的假设和逻辑对中国问题进行研究,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研究方法。例如.tsui et al.对企业文化的分类就参照了schein有关企业文化的定义;而cooke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则是基于对现有在中国出版的期刊上有关企业文化的案例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内容分析,cooke提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六个维度,以及企业文化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里的差异。这种基于“局内人”立场进行分析的方法更接近于一种“由内到外”的研究方法。“由内到外”的方法强调了中国的具体情景。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但是,正是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有关中国企业文化的真实情景。

二足研究内容。tsui et al.和cooke都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维度以及企业文化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中的差异,在企业文化维度的分析方面.tsui et a1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包括和谐和员工导向、顾客导向、系统管理控制、创新和结果导向(社会责任)五个维度:cooke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包括员工福利、员工娱乐、生产率促进、企业外部关系/形象促进、企业程序和规则、员工发展六个维度。尽管两项研究对中国企业文化维度的分类略有不同,但是这两种分类实际上存在对应关系。例如,和谐和员工导向与员工福利、员工娱乐以及员工发展(员工意见/建议计划)维度存在对应,顾客关注、创新维度与生产率促进维度存在对应,系统管理和控制维度与企业程序和规则维度存在对应,社会责任维度与企业外部关系/形象提高维度存在对应。

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方面,两项研究都认为,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存在差异。但是,tsui et a1.认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强调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的价值观,具有整合文化的企业伴随着更高水平的感知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是企业文化类型而不是所有权结构类型决定了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这暗示,相对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影响更大。而cooke认为,中国企业文化主要关注内部整合,虽然企业文化中存在一些外部导向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表面性的(例如,形象建设),企业文化更接近于一种发展与员工和外部社区关系的关系管理活动,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有限。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企业文化存在重要影响。总体来看,两项研究并没有对有效的中国企业文化模式达成一致。

同时.tsui et a1.和cooke还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未来的研究内容。tsui et al.指出其研究使用的经理人对企业文化的主观描述以及相应的共同方法偏差和归因偏差,可能会降低对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感知的企业绩效与员工态度三者关系理解的准确性,而且现有研究难以排除企业绩效、员工态度与企业文化类型之间的逆向因果关系,冈此,纵向研究以及基于客观资料的研究(例如分析企业中的故事、惯例、口号等)将是今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方向。cooke认为其研究所分析的企业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分析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者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缺少对外资企业和真正私有化企业的分析,而后者与前者存在显著不同,其对中国管理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cooke的研究主要使用了二手数据.缺乏对企业员工的直接调查,这样难以获知员工对企业所实施的企业文化活动的真实感受和反应,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直接调查企业文化活动对员工的影响,以及员工的感知和反应。

虽然tsui et al.和cooke基于各自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未来研究展望,但是两篇文献都暗示需要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更细致、更长期的观察和分析,特别是应该从企业员工处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结论与启示

目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已经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源自不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价值观的组合,企业内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整体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结构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有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表明,虽然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存在一些共同的维度,例如关注员工、重视外部关系构建以及逐渐强调创新、控制等,但是,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类型仍然存在差异,而企业文化类型差异会进一步导致企业绩效和员工承诺的差异。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的企业文化研究具有如下启示意义。

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未来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应进一步识别、提炼中国企业文化的构成维度,并仔细识别其不同的组合形式。企业文化包含多个维度,不同维度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由于文化维度组合形式的不同.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整体文化特征。现有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已经归纳、总结了一些中国企业文化维度和文化类型,但是相对于理解中国企业文化这一复杂现象而言,仍显不足。今后在此领域还需要深入研究,以识别、总结更多的文化构成维度。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文化构成维度及其不同的组合形式,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中国企业文化。而且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企业员工,基于对企业员工的深入调查,分析企业文化的形成及其效果。

篇9

关键词 教育 职业化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网站公布《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表明高校职业化转型已经进入到更加深入、细化的实际操作层面。

1转型对设计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

从《指导意见》不难看出,国家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其一,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将行业、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作为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推动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其二,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推动结构性改革,包括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以适应产业先进技术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三,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与中高职有机衔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双师型师资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最后,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推动试点高校全面融入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

可见,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诚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说:“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据测算,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2200-3300万人。能够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必然会受到学生的青睐。因此,向应用型方向转型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提供了新的政策红利。转型院校需要调整办学目标以满足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将自身优势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在保障本科层次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学生的“保本增职”,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借助转型优势将办学危机转为新的发展机遇。

2转型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要求

2.1必要的文化底蕴

可以毫不留情地说,长期以来,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的。在转型关头,若误以为重技术技能培养,轻视或放弃必要的文化修为,可以断定,中国设计教育的未来将是一片黑暗。设计不是一座孤岛,它必须以文化为支撑,开展创新创意工作。特别是在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的文化属性变得更为重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在于文化的创新,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等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力量进行吸收和继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广泛涉猎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只有文化基座宽广深厚,创意的塔尖才会拔得更高。

2.2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约翰・霍金斯指出:“有创意的人他们喜欢新奇,他们的创意不光使他们的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他们会把他们的梦想、想象力、理想变成艺术品,还会让企业达到盈利,让企业获得很大的成功。”可见,创意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这个创新意识空前高涨的时代,设计创意绝对是创意产业的灵魂和核心。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怀疑与批判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3敏锐的市场意识

设计类专业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喜欢把自己看成“艺术家”,这是传统“大美术”教育体制造成的恶果。学生热衷探讨画面的形式美感,却从来不关注市场、不关注消费者,如此,对设计的意义和真谛是不能理解的。不能准确把握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所谓设计,只能是一张好看的“画”而已,而不是“设计”。创意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不应为了创意而创意,设计创意的价值是靠市场经济效益来实现的。学生要把眼光更多地投向社会、投向市场、投向消费者,因为,任何创意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的,检验创意的重要标尺是市场。

2.4扎实的动手能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认为:高校转型发展重在实践。这里的实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转型高校要加强实践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新型办学模式;二是这种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培养真正满足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设计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教育的落实。深入了解产业,接触生产、生活实际,参与设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学习设计的方法与能力,是知识内化为素质的必然路径。

3人才培养策略的调整

3.1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

设计教育应以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课程的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当然,这就需要对市场发展风向要有极强洞察能力和预见能力。例如:动画专业可依据市场需求,增设游戏、数字媒体方向或课程;环境设计专业可依据行业需求发展趋势,增加陈设设计、软装饰设计、创意家居等课程。

3.2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市”能力

实践教学是实现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带动学生贴近设计第一线,让资料搜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构思与表达以及工艺制作、成品效果、客户评价、市场反馈等众多设计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应市”能力(如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

3.3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因区域环境、学校体制、教育定位、生源、师资等因素不同,必然呈现出差异性。但教育及艺术的基本规律是一定的,行业的本质要求是一定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内容的跨学科建设”、“引导学生关注市场、社会”、“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关键词汇应当成为教师教学观念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此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建立一种相对完善、可行性强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观念得以实现。

3.4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对实践环节中起决定作用的指导教师,也要转变“教”的观念。参与设计实务,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养,熟练掌握现代化设计手段、工艺、市场营销及管理方法及技巧,并将之付诸到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从课堂教学中就能了解行业规范及流程,是未来设计教育的基本要求。

4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

4.1基于工作流程建设课程群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以设计行业作业流程和职业岗位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清晰,求知更为主动。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书籍设计课程之前就开设图形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电脑制作、印刷设计、包装设计等系列课程内容,当学习书籍设计课程时,学生便会串联其这些课程知识,自然就会明白之前所学课程的目的及意义了。

4.2实施课程目标管理

将课程进行目标管理,就是强调每门课程最终必须提交设计成品,如此可以考查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对后续课程进行前期的探索和认知。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设计构成课程,学生在结业时,要将平时的练习作业进行整理,自己设计、手绘封面,装订成册。通过这种办法,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封面设计上,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会主动搜集素材、查找资料,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对本专业后续的书籍设计课程也有了初步认识。

4.3校企共建研发团队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利用高效智力资源的优势,同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例如,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紧邻的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双方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后,该校成立了“武汉小蜜蜂创意设计研发工作室”具体负责该企业的卡通形象、新Logo、包装、厂区绿化、景观、多媒体互动、室内装饰等具体设计任务。在合作中,企业方代表与工作室保持了紧密联系,学生和老师一起开展创意风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强化了创意思维的训练,对项目的设计也起到提炼完善的作用。

4.4校企共建特色班

天津美术学院李炳训教授认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从本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教育背景的优势出发规划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切忌追风。”高校设计类专业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认真考察市场,专业定位要走差异化办学之路。武昌理工学院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值得借鉴,在了解到玉石雕刻行业高素质人才缺乏后,基于自身的办学条件,与湖北工艺美术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玉石雕刻特色班,并聘请了该所副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雕大师袁嘉骐作为专业负责人。可以预想,在未来的3~5年,玉石雕刻产业将迎来中国第一批玉石雕刻本科生人才,玉雕行业高素质人才问题将逐步缓解。

5结语

设计教育是创意产业人才输出的主要通道,高校人才培养应该在研究市场的前提下,创新培养模式,依据行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操作能力、“应市”能力;着力创造条件,提升实训、实践教学效果,紧密联系市场,加强与企业交流对接,推动产、学、研合作和设计创意成果的转化,用实际行动践行“转型”发展纲要,从更高层面实现艺术设计及设计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史薇,陈建伟.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规律推进高校转型建设[EB/OL]. http://

[2] 朱光好.文化传承创新:高效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实践的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31.

[3] 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新经济源泉[J].经营者(商业管理版),2006(12):55-56.

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图形软件;项目化实训教学

江苏省教育厅苏教高〔2013〕1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并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位置。本文以江苏省教育厅苏教高〔2013〕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研究如何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在从事艺术设计行业的基础课――图形软件类课程中,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通过项目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图形软件绘制能力,以更快地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1 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基本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可以帮助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在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中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进行教学前对我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十分必要。通过数据采集与问卷分析,不难发现是经过高考筛选进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的学生文化课、专业课成绩比较低,甚至非常低,学习基础薄弱,不少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没有自己的定位,所以学习主动性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展滞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图形软件类课程为:《PHOTOSHOP》《3DMAX》《ACAD》《Illustrator》《FLASH》《SKTCHUP》等课程。多数情况下教师利用LanStar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广播”功能,控制学生电脑,讲解菜单、工具,教师演示结束后,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操作模仿。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是一个形式较为单一的封闭系统,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学生在学完操作之后,面对多而庞杂的实例,不知道如何下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下来,学生只会做教师演示的例子而不会举一反三,往往不断要求老师重复示范,一旦脱离指导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样完成,甚至连书上自带的例子如果不经过讲解和演示都难以操作成功,学生理论记不住,实践不知如何动手,独立处理图形图像存在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的也很累。

2 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项目化实训教学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并以工作任务为实训内容展开教学的课程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目标进行的实训教学,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技能融入若干个“教学项目”中,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实训来掌握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图形软件类课程是专业课的设计表现基础,当下艺术设计工作项目大多运用图形软件完成。因此,在图形软件类课程中通过调研分析其市场岗位需求,根据岗位划分所需的图形软操作技能,从而设计出相应的教学项目,进行项目化实训教学,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情境,使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学习“死”的理论。这种以完成实际项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的方法,比起传统教学更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软件类课程中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意义在于将设计软件课与设计课相互渗透,在注重图形软件技术操作的同时,强化软件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强设计软件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实用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快职业素质的提高。

3 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主要通过对实训项目设计与选择、实训项目课堂分析、实训项目实施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1)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与选择。图形软件课程传统教学主要可分为软件的基础操作和软件的应用操作两个部分。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将这两个教学部分,有机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中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要涵盖实际岗位中最实用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学习到的最常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因此,图形软件类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与选择要涵盖课程中的必需的知识点,兼顾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学情设置。由于项目化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不具备系统化的特点,打乱了课程安排体系,所以对比较重要的和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系统讲授加以解释和强调,同时辅助其他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图形软件更深层次应用的探索。

(2)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课堂分析。图形软件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前,先做好项目化教学任务书,并设计相关拓展实训项目。在项目化教学任务书提供给学生与每个实训项目相关的资讯,并将任务书以电子版的形式,随同实践素材,通过教学终端下发给学生。然后教师对所实施的图形软件实训项目进行课堂分析,对实训项目规定要完成的任务、所培养的主要能力、达到的最终目标等对学生进行扼要说明,向学生提出实训项目的具体要求如:知识技能,绘图规范,时间要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实训项目的知识结构及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步骤。

(3)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实施。图形软件课程在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既是示范导师,分析实训项目中的暗含的技术技巧、设计要素并进行必要的示范与演示。又是监督者,及时通过LanStar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屏幕监控”命令,发现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远程控制”、“分组教学”等功能指导学生运用图形软件应对和解决图形处理中的关键性的技术。图形软件课程在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丰富教学手段、活跃气氛,加深学生对软件操作技能的理解,并将学生完成的优秀项目展示给全体学生,同时让实训项目完成得较好的学生陈述实训项目完成的步骤,阐明项目技术要领和技术环节,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图形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掌握整个实训项目的精髓。

课堂实训项目任务完成后,安排学生进行“拓展实训项目”学习环节,“拓展实训项目”之前进行“实训项目”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环节中,脱离教师的示范,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通过对刚学知识点的重复运用,可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

4 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需要重视的环节

(1)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后,课堂教学以实训项目贯穿始终传统知识体系被打破,个别教师容易认为进行项目化教学就是让学生做与练,教师只是指导,不必掌握太多的支撑知识,知识可以淡化或不讲,只要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如此教法容易导致项目理论知识的消失,就算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也只能培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绘图操作工,失去提升空间。

(2)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重视实训项目的选择。图形软件类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知识点的最终载体。因此,实训项目设计要涵盖教学的所有基本知识点,切忌简单化与随意性,否则会导致知识覆盖面不够,造成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项目与项目间要体现有效的关联度,否则从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了一个个的项目实训,然而一旦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任务,学生又会束手无策,不会实际运用,不能举一反三;实训项目难度要适中,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在思考和尝试之后能完成,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易则会丧失斗志。例如,在《PHOTOSHOP》课程“图层的应用与管理”教学环节,在图层基础实训项目完成后,设计了名称为“校园初夏”扇面设计的项目,让学生自行拍摄学院初夏美景,再根据学生所拍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图层效果、图层蒙版、图层透明度等图层编辑功能进行设计,这一设计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以致用。

(3)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图形软件类课程采取“项目化实训教学”其实训项目来源于各艺术设计行业,实训项目在课程中的选定以是否围绕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应用和学生未来的就业为标准。因此,重点实训项目的来源一方面,采取走出去方式,即从实际工作中收集项目;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即采用横向联系和共同开发等方式获取。这无疑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院与教师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培训与顶岗实习,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5 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通过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依据专业特点,结合岗位需求,探索学生如何通过项目实训教学提高图形软件实际操作能力,总结出一套符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特点图形软件类课程项目实训教学模式与策略,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观念,是一次积极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这一研究与推广不仅为艺术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程如何推进项目实训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和行动指南,同时有效促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46.

[2] 袁海明.艺术设计类高职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38.

[3] 王善勤.项目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110.

[4] 吴莹.艺术设计软件项目化案例教学法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10(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