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团队培养与管理

篇1

关键词:培养;客房服务与管理; 团队合作精神; 改革

上普通高中与上职业高中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学生能学到比较实用的技能。如果学生在职业高中不能学到就业谋生的本领,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在中等旅游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保证学生有个人积极性,而且应当保证学生有团体积极性,这才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一)它是学生未来就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饭店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旅游饭店的客房部设有许多岗位,各岗位就像一部由各种齿轮紧密相连运转的机器,其间的协作和员工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取得良好经营效果的关键。在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团队合作氛围中学习,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它可以促进学生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高质量学习的发生决不是孤立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欠缺之处,其一就在于忽视了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大化。将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论引入《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给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由一个人活动变成多个人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师生互动的最佳结合,从而在整体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效果。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各小组内的后进生得到了他人的帮助,特别是那些不敢在人群面前表露自己想法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实例,这类学生慢慢地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在全班面前也不胆怯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能促进学生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

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前提条件。

关注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前提条件。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即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近几年,为了确保职业教育招生数,尝试大规模的直接升学,部分学校放弃底线,来者不拒,导致学生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学习差生和行为差生。这些学生在初中饱受老师责备和贬抑性的评价。针对这一特点,在《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时刻提醒自己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为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经常向学生灌输“行行出状元”、“你们并不比别人差,只是某方面没有做好”、“不要觉得读职校就比别人矮一截,只是走的路不一样”等观念,在学生的心田播上自信的种子。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门课要让学生感兴趣就是要让学生觉得该课值得学习。因此教师要时刻留心日常生活中的客房内容,让《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活动。只要在教学中对生活中的客房知识多加以阐述,对日常生活中的常涉到的客房知识多加以回顾,都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基本途径。

改革《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基本途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具有更灵活的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1. 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增删。

现在使用的教材存在章节过细,内容庞杂的问题,有些内容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重复。例如:《客房服务与管理》教材中的《客房服务用语》与《旅游英语》的《饭店服务用语》有些相重复,该部分就没必要再详细教学。总体上要本着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必需、实用”为度来确定教学内容。

2. 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体系。

团队合作精神要始终贯穿本课程的教学各环节。例如:在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方面,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问题即使很简单或是意义不大,都应给予解答。但是,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具有普遍性,这些问题可能正是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互相交流。

(二)改革教学方法。

苏联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与途径”。因此,要把教学目的变成“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积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主要有:

1. 协作训练。《客房服务与管理》第三章《客房的清洁整理》的大部分教学是在本校模拟客房进行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人数和模拟场地规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参照酒店客房的组织机构(四级管理体制)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图1):

如图所示,教师仍保持对全班活动的领导,在分组时既要考虑学生在模拟客房里的位置,也要考虑他们在学习认识技能上的差异,为了完成专业技能训练时确保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可以根据学习基础较好和较差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编在一起。这种活动形式能照顾他们实际能力,能够开展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和互相监督。

例如:“铺床单”的练习。要求学生训练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已掌握技巧后方可向老师申请考试。考试中如有一人没有通过,全组同学都不能通过。要让学生知道,不是某个同学通过认真训练做出成绩后让集体分享,而是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明确认识集体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目标。要达到目标,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已掌握技能的同学帮助未能掌握的同学,友好合作。

2. 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时常采用这种方式。学生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所提出的种种认识,常常能够超越个人局限,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地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开展工作。这种有效地利用他人资源与他人合作并评鉴他人观点的能力,也是今后工作岗位所必需的。

例如,《对客服务的模式和特点》一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楼层服务台、客房服务中心分别的概念、工作性质、岗位职责等知识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讨论这两种服务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上各有什么优缺点、各种服务模式各适合什么样的饭店。

3. 角色扮演。通常在客房模拟室里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它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学习内容的性质,并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

在《对客服务的内容与程序》这节课的教学时,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楼层引宾员、端茶送水服务员、整理房间服务员、会议室服务员,并互换角色来模拟对客的服务程序。充当服务员的学生要求他们模拟过程注意服务态度、礼貌礼节、服务技能等。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以真实性任务接受者的身分可以了解每个角色的职责作用,就知道怎样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扮演客人的学生也能更加深刻体验客人的心理感受,认识到不良工作方法的害处。通过训练,让学生参与、配合、协调,从各个角度来掌握专业知识,减少学习与完成任务之间的落差,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 分层式教学。在《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三种层次:

第一种是“学习型”的学生:这类学生相对素质较高,基础和学习习惯、积极性都较好,其中大部分有较高的追求,如条件允许这类学生都有升学的愿望。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一些问题让给学生思考,并通过技能操作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二种是“技能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习惯可能较薄弱,理论成绩不够理想,但对专业技能课较有兴趣。他们为了成为某项技能专家,也会不断进取。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多看其优点,并利用其优点在教学中多鼓励,肯定其获得的成绩。在日常的训练中,鼓励这类学生与大家默契配合和协作,在各种技能大赛中,为了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地取得好成绩。

第三种是“就业型”学生:这类学生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一毕业就上岗,应更注重他们的各项技能训练。平常教学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日常学习的团体协作;强化实践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不仅能拿到毕业证书,而且还能拿到等级证书。

针对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将他们分为几个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使“同类型”的学生为了共同目标,在各目标“最近区域”类得到最优的发展。

(三) 改革教学评估。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应该是肯定多,否定少;鼓励多,指责少。制定考试方法,必须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因此,综合测评学生成绩,必须按照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来设计考试项目,采取动笔、动手、动口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具体要求见表1:

总之,在《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唐宗清.解读合作型学校[J].外国中小学育,2003(4):32-36.

篇2

关键词:综合职业素质;实训技能;目视管理;SMT实训教学

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包括思想行为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素质都是一名合格专业技术应用人才所必备的。目视管理主要应用到生产制造类企业,是用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方法。在SMT实训教学中引入目视管理,实现全面训练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真正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一、架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组织架构图

1.学会管理和被管理

大多数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都是被上级管理的同时管理自己的下属。因此管理和被管理都应该是他们必须掌握的。怎样才能在实训教学中融入管理和被管理呢?在实训教学中引入组织架构图可以给学生创设管理和被管理的情境。

SMT实训组织架构图将班级同学分为3个团队,每个团队共9名同学,设1名队长和副队长。3个团队的最高管理者是实训指导老师。实训组织架构图直观地显示了班级每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正副队长是团队的领导者,负责小组实训的直接管理。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组织队员根据实训指导老师安排,制定团队训练计划;协调团队队员之间关系,提升团队竞争力;对队员进行日常评价,帮助后进队员进步,及时处理或者汇报队内异常情况;负责向实训指导老师汇报团队的实训情况,具体包括队员的个人表现、团队的成绩以及不足,提出提高实训效率的意见等。实训指导老师负责全班实训的整体管理,是团队的最高管理者,直接管理各团队队长。组织架构图体现了只有团队队长和副队长能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位置,团队成员只是被管理的群体。实际实训教学中通过正副队长轮换的办法实现每个学生都来体验管理和被管理的情境。

2.团队协作精神培养

当今企业生产已经高度社会化,团队意识已经作为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SMT相关行业企业也不例外。然而现在的中职学生群体,大多数都具有自我意识强烈,漠视他人和集体,团结协作精神缺乏的特点。因此团队意识的培养也是SMT实训的一项重要内容。SMT实训组织架构图展示了每个团队都有共同的目标:完成实训指导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并为自己和团队争取最好的成绩。学生们从组建团队到团队高效运转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也会遇到一些阻力。在实训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地学会如何与队友共同协商和决策以及如何使团队密切合作,配合默契等。

培养企业团队协作的素质与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在组织架构图的统领下形成了统一。学生在团队里学习合作,训练技术,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建立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跟踪记录表――实训技能一览表

学生参与实训虽然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但是专业技能培养仍然应该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实训教学成效的高低。因此,实训教学必须采取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办法来重点关注学生实训技能的掌握情况。SMT实训技能细分为22项相对独立的基本技能,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

每天实训结束后,团队队员根据自己当天实训技能的完成情况,填写技能一览表。由于表格中也包含了其他成员的完成情况,队员之间就形成了对比。完成较慢的同学感受到压力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同时对比能够反映出队员在哪项技能上是强项,哪项技能上是弱项,团队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使团队整体处于较高水平。

篇3

1、培养成员的团队情感。团队不是抽象物,而是由每个成员组成的集体。这里所说的“团队”既可以指学校中的实体组织,一个班级、一个科室、甚至整个学校,也可以指为了某个任务、某个目标而设置的临时性组织。在团队内,成员之间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团队的情感,为此,学校应该经常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融洽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成员之间的感情;要通过制定团队的徽标、旗帜、口号等象征物,使抽象的团队意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成员之间的团队意识;要加强团队文化教育和形象宣传,让每个成员熟悉团队的历史文化,了解团队的地位和作用,使成员为团队而骄傲,对团队的发展充满信心;从而培养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团队情感是凝聚团队成员的无形纽带。

2、树立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团队要重视每个成员的利益,协调好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好成员与团队的利益关系,尽量使每个成员与团队的目标和利益一致,使团队成为维护和实现大家利益的共同体。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拧成一股绳。如果说共同的情感是产生团队精神的软件,那么共同体的目标和利益则是产生团队精神的硬件。

3、扩大成员的参与。作为团队的管理者,要鼓励每个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参与事务,使每个成员对团队的决策都有充分的发言权,也就是管理者要善于纳谏。这样既有利于团队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又有利于激发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增强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团队精神的强弱与每个成员的参与程度成正比。

4、加强成员间的沟通。有沟通才有了解,才有信任。这是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的基础。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加强与下属的沟通,将自己的指示意图向下属解释清楚,使下属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倾听下属的想法和建议,从而增强管理者和下属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管理者是团队的代表,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团队的信任程度。其次,要激励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并积极为之创造条件,在团队中形成每个成员之间的诚挚沟通、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

5、分工工作法。团队工作的原则是分工合作,每个成员的工作首先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领导搞好“管”,职工搞好“保”,教师做好“教”,学生做好“学”。这是团结合作的前提。管理者平时注意每个成员工作能力的提高,使其能够独立承担工作,要赋予每个成员充分的工作学习的处理权,使其有较强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每个成员的工作在分工的同时又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工作顺利完成,从而使每个人在工作中既注意个人发挥,又注重整体配合;使大家意识到个人的成功就是团队的成功,个人的失败就是团队的失败,这样在工作中养成团队精神。

6、鼓励协作,防止不正当竞争。一个学校要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每个成员争先创优,这样的学校才会有活力,但是仅有竞争机制还不够,还需要建立协作机制,鼓励每个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前进。否则,一味地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就可能引发不正当竞争,导致成员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整个集体将陷入内耗之中。有和谐才能保持活力,有平衡才能保持效率,竞争与协作是团队持续健康发展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因此,一个学校既要提倡竞争,又要鼓励协作;既要表彰红花,又要奖励绿叶。当竞争驶离公平合理的轨道,引发冲突、对抗,破坏团结、协作时,应立即加以阻止。

7、发掘共同的威胁。外部压力有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这一规律也可有效地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学校的领导者要善于发掘外部的威胁和对手,使每个成员有共同的危机感,引导成员目光向外,放弃内耗,团结一致,在与外部竞争中求得共同发展。因为有对手,所以,每个成员就会自然凝结在一起,从而为本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这样,在共同搞好本校的同时,自然造就了良好的团队理念。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 团队建设 自我管理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48-0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他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是学生走向成功、形成核心人才竞争力的必备素质。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培养优秀社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剖析

当代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独生子女居多,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父母的精心照顾和宠爱下长大,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集中体现在时间管理、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较弱。

1.时间管理能力差,不懂得珍惜时间。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迟到旷课现象以及沉迷网络的比率远远高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时间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不会珍惜时间,花在上网、聊天、听音乐、玩网络游戏等方面的时间太多,对于如何在学习上更好地分配时间和利用时间等方面做得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小没能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时间的价值,浪费时间成自然;二是不懂得时间管理的技巧,没有掌握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轻重缓急原则处理事情的技能;三是对自己要求太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2.缺乏计划意识,自我规划能力不足。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数人是因为高考失利或成绩较差而被动选择了高职学校就读,大多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有的甚至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来读书,不喜欢所学专业,所以对学习不主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计划意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十分欠缺。据调查显示,“75%以上的高职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发展、职业生涯没有规划,20%左右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左右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1}。

3.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效果欠佳。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普遍比本科学生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主动学习能力较弱,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进入大学后,面对“更深、更广、更难”的专业知识学习,在能力上和心理上更会感到吃力和无从适应,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效果不好。

4.自控能力较弱,团队协作能力不足。“90后”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比较放纵娇宠,纪律意识淡薄,自我严格要求不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且比较自我,服务意识和协助他人的意识不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较差,在学习上不善于知识共享和互帮互助,遇到困难时往往由于自卑或拉不下“面子”而不愿意向同学和教师请教,从而轻易地放弃了目标。

二、团队建设在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中的积极意义

琼·R·卡扎巴赫与道格拉斯·K·史密斯合著的《团队的智慧》一书对团队是这样定义的:“团队就是一群拥有互补技能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达到目的,并固守相互间的责任。{2}”团队的定义很多,概括起来团队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团队成员之间具有互补的技能。成员之间因不同的特长、技能而有不同的角色定位,这些技能包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技巧、人际关系的技巧等。(2)具有共同的目标。即团队成员要对取得的最终结果达成共识,把最终目标转化成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3)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团队成员之间,应象木桶木板之间紧密粘合一样,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相互沟通、共同学习和支持。(4)共同承担责任。成员间荣辱与共,相互承诺和相互信任,对最终结果共同承担责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个班级、一个宿舍、一个竞赛小组、一个社团都是一个团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各异,可以互补;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知识共享、互相协作共同建设良好的学风,进而促进学习;相互间荣辱与共,共同承担班级环境的建设并受益其中。

在高职院校,注重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通过构建团队合作学习、项目团队实践实训、参与科学竞赛和体育竞赛活动等团队建设途径,创新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对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1.团队建设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目标管理。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内部,团队成员被赋予充分的自我管理权,要求个体在团队中实行自我指导,明确目标,能不断激发团队成员对成功的渴望,朝着团队目标努力。通过加强班级团队的建设,打造优秀班级团队,将团队理念和目标转变为学生的个人理念和目标,带动和帮助团队中的每一位学生根据团队目标制定个人行动目标和学习计划,促进学生遵守统一的行为标准及其共同价值观。在实现团队的目标与使命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我目标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

2.团队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团队组织能有效地以组织目标和集体荣誉感为动力约束学生个体的行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调动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克服畏难情绪,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增强成功的自信心,约束个人行为,提升学生按计划自主学习的自控能力。

3.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学生自我技能提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和实训,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组织形式,例如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竞赛、社会实践调查小组竞赛、体育活动竞赛等。在这样的竞赛团队组织中,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比较强,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动手动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技能和创新精神,能够获得比学生个人单独学习时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构建

1.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团队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学习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将学生分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实施教学活动或开展学习、实训、实践竞赛,引导学生朝着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创新。通过营造积极参与、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使学习基础和个体条件有着差异的学生平等地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的任务,进行知识和技能互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为实现团队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或赢得竞赛,每个学生认真拟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搜集学习信息材料、实地调查与分析、参与小组交流讨论、撰写研究成果报告,展示交流成果,始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职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2.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团队氛围,提升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团体情感直接影响着个人情感,每个团队都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念,当团队成员将团队目标和理念转变成自己的目标和理念时,就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适应团队的要求”{3}。因此,通过努力在班级团队中营造和谐氛围和良好的班风学风,让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充分交流、友爱互助,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培养学生间相互信任、尊重和关怀的良好品质,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们在与他人共同分享想法、经验和信息的同时,感受到团队的力量,积极地融入到团队当中,渴望被他人认可、被集体接纳,渴望成为集体中的优秀分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为了班级团队的利益约束和改变自已的行为,增强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3.加强基于竞赛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我设计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积极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的科技竞赛活动,是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知识整合运用能力、自我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例如,高职院校中普遍开展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能力运用竞赛、工程制图建模竞赛等。通过积极参与这些竞赛活动并认真准备,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设计、动手动脑能力,磨练了意志。高职院校应从制度上和实践上鼓励学生更多地参加科学竞赛,营造浓厚的团队学习和竞争氛围,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团队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开展以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建设为目标的各种体育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经历、体验和锻炼。例如,大学生运动会、各类体育比赛、“暑期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群策群力、紧密合作,经历组织协调管理和团队协作的磨炼,深刻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亲身体会积极协助他人,共同为团队利益贡献自己才智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忍耐性和自控力,增强学生团队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每个学生在团队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5.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的各类学生社团是一种典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团队组织。学生社团通常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第二课堂”,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规范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帮助社团进行准确定位和方向把控,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指导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实践和锻炼舞台,督促社团学生共同遵守和执行社团决定,在社团组织的层层管理和约束下进行自我要求、自我管理和自我锻炼,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以不断增强。

注释:

{1}赵枞安,陈昀岚.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析与探索.黑河学刊,2008(11)

{2}卢照国.和合视角下团队建设中的自我管理.绥化学院学报,2011(4)

篇5

[关键词]师生团队 教育 研究 协同 组织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3.0;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51-02

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高校工作的重点更加集中到了提高办学水平上。而提高办学水平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高校着力进行了平台建设和团队培养,以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提升硬件平台和强化师资力量的同时,教与学的组织关系逐渐成为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更新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在此背景下,构建并发展教育与科研协同的创新型师生研究团队,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个有力措施。

一、师生研究团队的内涵

师生研究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和在校学生共同组成的群体。[2] [3]师生研究团队兼具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由若干名来自实验室内部或跨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组成,以统一的名义对外承接项目,财政上进行统一管理,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形成有活力的科研力量,同时也能在真实的科研工作中得到系统地培养。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随着国家科技政策的调整和企业对科技进步依赖程度的提高,各高校普遍重视学科团队和项目团队的组建与整合,以承担特定的科研任务并体现学科力量。与普遍存在的师生研究团队相比,学科团队和项目团队得到的关注和研究较多。但事实上,师生研究团队是后两者构成的基础,是从事具体工作的一线力量。

二、教师与学生的协同组织

师生研究团队是学科团队和项目团队的组成部分,是从事具体科研任务的基层单元。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系统中,因为研究生指导关系和实验室管理等原因,形成了规模不一的师生研究团队。在师生研究团队中,通常以具体的科研任务为媒介,在展开科研工作的同时,进行着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师生研究团队的科研和教育活动,是以人为本的。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团队需要专业科技的引领者和技术中坚;从教育的角度看,团队需要传承知识和技能的导师和学生。师生研究团队中的“师”和“生”成为其构成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师生研究团队的组织与活动来看,导师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在导师身边,聚集了渐次成长的学生梯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日趋多元化,教师的教学不可能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应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教育思想。在高校的师生研究团队中,导师的人格魅力、做事原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但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和技能,亲身感受到研究创新的过程,而且能够领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师生研究团队中的“生”主要指研究生,当然也包括部分参与团队研究工作的本科生。学生为师生研究团队带来了新思想和新活力,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由于加入团队的时间不同和个性特点的差异,学生通常会自然地形成梯队,在群体新老更替的动态循环中,完成个人的培养教育过程。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擅长的领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在长期的磨合当中,可以把这些特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够不断进行创新的团体。学生在参与师生团队的科研实践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进行完善,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团队成员间的协同成长。

三、科研与教育工作中的协同管理

师生研究团队的运作是一个围绕具体科研课题展开的系统工程,需要场地、经费等物质条件的支持。从管理角度来看,团队运作过程中的重点是协同科研与教育间的关系。由于工作对象、任务性质和具体操作过程的复杂性[4],在师生研究团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系统地展开协同管理工作。

(一)明确团队运作的双重任务

师生研究团队具有双重任务,即实现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完成创新性科研研究。在此情况下,师生团队需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科研作风和道德素质。在此基础上,以导师为核心,全面把握专业的前沿研究动态及区域、行业和具体项目需求的重点,确立好科研的研究方向,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为突破口,通过科研攻关的实际工作来锻炼和提升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5]

(二)确保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合作

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和业务专长,只有通过相互的交流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只有不断地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才能快速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本领。因此,在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中,既要考虑课题任务的适当分解,又要结合每个成员的自身情况,从而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把团队打造成能够协同合作、不断进步的集体。

(三)发挥导师“教育、科研、服务”的职责功能

一个团队中需要能够起主导作用的核心成员,这个成员一般是处于引领地位的导师。在师生研究团队中,师生的关系非常重要,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导师要以身作则,灌输正确的学术思想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导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学术素质,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在学生心中树立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形象。此外,导师应能够协调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在把握整体的研发方向和进度的同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锻炼和培养。

(四)加强师生研究团队的凝聚力建设

师生团队的成员构成具有特殊性。由于毕业和入学等原因,团队成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使团队凝聚力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使每个成员融入团队中,关系到整个师生研究团队的工作效率。这一方面需要导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包容,围绕一致的目标不断努力,营造和谐进取的环境,从而不断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五)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师生研究团队的组织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以鼓励和协同每一位成员的进步。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建设性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团队成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优选措施。同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建设,不仅有助于规范团队成员的言行,还要有助于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促进团队工作的协同展开。

(六)形成良性竞争和协同共享的习惯

竞争为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它能促使团队成员不断进步,取长补短。团队成员在竞争中交流,不仅可以提高研发成果的创新性,还能提高新思想的融合。

此外,随着学术知识的复杂化和技术工作的专业化,资源共享和工作协同在师生研究团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拥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及专家队伍,师生研究团队在利用学校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相互间的共享和协同,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使学生培养和科研过程变得更为有效,进而促进师生研究团队整体的进步。

四、总结

师生研究团队是高校研究队伍的基础性构成单元,是高校科研与教育的一线单位。师生研究团队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学科方向和研究课题,通过资源共享和充分的交流合作,能营造出充满生机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平台,从而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协同促进提供基础。师生研究团队中强调协同学生来参与科研项目,这既为教师科研提供了助手,也为构建新形势下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模式提供了选择。

[ 注 释 ]

[1] 肖晓平,张华,阎世梁,等.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2):125-127.

[2] 蒋科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2011(4):91-93.

[3] 侯光明,席巧娟,于倩,等.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50.

篇6

关键词:实验队伍;团队建设;探索

实验室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团队是保持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内容。

一、实验技术团队的内涵与意义

实验技术团队是指在实验室工作中相互合作、相互负责、相互制约的一个群体,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发展目的、工作成效以及工作流程。实验技术队伍是可以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在高校出现,在整个的实验技术队伍大团队中又以院系为单位的若干个小团队存在。从团队的角度出发建设高质量的实验队伍就是以小团队为建设对象,加强团体内部合理有效的管理,使小团队中每个人素质的提升争取效率最大化,来体现到团队绩效上。通过团队的凝聚力,使分散的每个人能量集中产生强大的合力,充分利用团队内部的有效管理,协调完成合理的岗位配置,进而进行资源整合来发挥团队的各项优势,通过各种完善的制度促进整个团队的良性发展。新的实验技术团队突破了传统的院、系和教研室的基本模式,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实验体系为建设平台,由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并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技术人员组成。实验技术团队能够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拓展,建立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层次结构,有利于新的实验内容开发,也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保证实验教学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和发展,更有利于在学校形成良好实验教学工作氛围和实验技术队伍持续成长的外部环境。由此可见,在实验教学的平台上,实验技术团队建设对促进实验技术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推动的有效作用。

二、实验技术团队的主要问题

实验技术团队的组建,无疑对促进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相应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使其发展动力不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实验技术团队机制不健全。实验技术团队工作的水平、工作的主动性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实验教学工作量大,实验准备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而实验教学的报酬又普遍偏低,种种因素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对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还缺乏一种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因而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从这方面讲,奖惩机制的不健全也导致水平和积极性比较高的实验技术人员失去工作热情和动力,从而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2.实验技术团队不稳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得到了改善,教师队伍团队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实验系列人员与教师系列人员相比,实验技术人员在校内地位和收入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不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对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才更是难以引进。在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中,许多年轻的实验技术人员为改变自己的地位,不断通过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从而转入教师系列中,没有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中去,从而导致了整个实验技术团队的不稳定。另外,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教辅人员,既不能承担课程的教学工作,也与科研工作脱节,这种身份局限了其独立开展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导致在项目的申报和经费的争取上比教师人员更加困难。

三、实验技术团队的构建模式

实验技术团队的建设是实验教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高水平实验技术团队应具有以下特征:(1)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目标确定了实验技术团队工作的意向,可以激发团队的热情和动力,进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总目标。(2)合理的层次结构。一个实验技术团队应具备合理的团队结构,在职称、学历、年龄等方面比例恰当,形成持续发展态势。(3)明确的分工合作。团队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是互补的,工作职能比较明确,根据团队人员的特点、能力合理配置团队角色,通过团队协作达到共同目标。(4)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团队中建立畅通并行之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使团队人员有充分表达和信息反馈的意愿,从而实现团队人员之间的协同创新,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在实验技术团队的建设中,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和发展的需要,实验技术团队的表现形式、人员结构和组成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在实验技术团队建设中,根据我校的特点按照完成的目标不同,实验技术团队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基础型实验技术团队。该模式的实验技术团队以一门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平台,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等,一般以一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或共同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师组成。(2)专业型实验技术团队。该模式的实验技术团队以一个专业建设为平台,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实验队伍建设、专业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建设、专业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一般以一个专业实验中心和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组成。(3)实验与科研型实验技术团队。该模式的实验技术团队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内容包括实验内容与科研项目研究、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一般以一个专业实验中心和科研项目组的教师组成。

四、建设实验队伍团队的对策

现阶段,实验技术队伍在学历、结构、知识水平等方面与教师相比,想要取得突出成就实属不易,与教师的发展方式不同,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团队方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建设实验技术团队,加强学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建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学校各管理部门要确立实验技术队伍在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从岗位设置、岗位待遇等方面给予重视和保障,建立可发展的实验技术队伍管理体制。学校管理部门在实验技术队伍的规划、管理、考评、培训等方面各司其职,制订出在队伍规模、层次和结构上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合理的实验技术团队规划,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2.完善考核体系和职称评聘。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是衡量实验技术团队建设所取得成果的重要依据,是实验技术团队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应紧密围绕实验技术团队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设计,从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入手,到学生实验效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实验设备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实验技术团队建设过程的阶段性评价和考核,不定期地检查和评估。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促进实验技术团队的持续发展。在职称评聘过程中,逐步改善实验技术队团队中的职称结构,创新实验技术队伍系列职称评聘机制,设立相应的实验技术系列正高级、副高级职称。不断改善实验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以吸引高层次、高学历的人员加入到实验技术团队当中,从而促使整个团队素质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3.建立有效的个人和团队激励机制。在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激励制度的时候,为实验技术队伍提供一个可供发展的空间,采取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单纯依靠某一种激励方式。我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设立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技术团队两方面的奖项,奖励那些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及团队。如面向个人的“实验优秀指导教师”、“实验技术改进奖”、“最佳实验论文奖”;面向集体的“最佳实验团队奖”、“优秀实验室组织奖”、“最佳实验成果奖”等一系列奖项,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双向激励措施,进一步明确实验技术人员和团队的工作目标,维护个人和团队的公平、公正,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发展。

4.加强实验技术团队带头人建设。实验技术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带头人的热情、能力直接反应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为团队实现目标提高了重要保障。实验技术团队带头人应该是在专业、学科、管理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带头人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实验技能和科研水平,还应具有较强的领导力、号召力,能充分调动实验技术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能营造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协同创新的团队合作环境,能不断促进团队中所有人员的专业和实验技能提高,提升团队整体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发展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师资队伍。合理地构建实验技术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是提高实验技术队伍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实验技术团队的发展与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淑春.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73-175.

[2]张玉平,徐洲,徐建新.一流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253-255.

[3]林海旦,吴立群,樊冰.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73-174.

[4]王喆,宋菲.从团队角度出发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J].中国医学装备,2007,14(7):40-42.

[5]李书明,沈秀,戎红仁.高校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4):85-87.

篇7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变得极为重要。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化的发展,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适应我国高校当前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建立一支财务管理专业融合的教学团队十分有必要。

一、财务管理专业融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专业综合化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高校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中就必须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中心,完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使教学课程更具实用性。同时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相关课程,以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人工结合已成为当前高校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要模式。人工结合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参与能力。而决定学生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教师队伍,因此,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优化教学质量,才能顺利实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3.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国家及政府对教育改革的不断重视,课程改革已成为其中的重点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顺应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将岗位工作要求穿插在每个教学环节,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以及实用性。而教师资源是保证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就显得极其重要。

4.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实践教学改革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使教学更具综合性以及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此基础上,只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于一身,全面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教师进行考评时更倾向于教师的科研能力,而较为忽视教学成果。很多高校在发展建设中缺乏整体性意识,对建设一支系统性的教师团队缺乏重视。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团队的每个主体更注重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忽视了教学水平,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顺利推行教学改革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这种工作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忽视了建设一支系统性的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2.教师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不仅包含了专业中各个学科的教师,也包含了学校相关课程及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整体性的团队。而教学团队主要强调协作精神,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课题研究,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应积极配合、互相合作共同讨论,以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以及科研目标。而在现实工作中,大多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都缺乏协作意识,这种状态不仅不利于教学团队综合水平的提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在教学工作中,大多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思想意识都较为传统,过于自我。教学团队的成员缺乏沟通,且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合作意识十分淡薄。而相互合作是建设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因此,当前的这种状态对于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教师团队缺乏完善的政策及制度体系。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团队的制度体系仍不够完善,团队成员在处理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协作,很难顺利地完成教学及科研目标。完善的制度政策是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素,才能确保教学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它主要包括教学团队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尤其是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团队建设起步较晚,考核制度严重缺失,致使一些学校仅是为了完成评选工作临时建立。这些团队主要以教研组等的成员组成,他们只注重团队成员的优势或资历,却忽视了教学团队的构成结构是否合理,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违背了系统论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融合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对于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都十分不利。

三、优化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的对策

1.正确处理教与研的关系。由于当前很多高校缺乏对教与研关系的正确认识,过于注重对于课题的研究而忽视了教学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教师应加强对教与研关系的认识,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学校应该对其考核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师的教学成果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并作为考评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教学团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多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

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质上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对已知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同时还可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师间对各种课题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由此可见,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发现问题,制造各种科研课题,而科研为教学解决难题,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及教师应能够准确认识教与研两者的关系,并进行正确的处理,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促进两方面的共同进步。

2.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一般包含了很多相关学科的内容。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促使团队内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每个人的知识含量以及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团队各成员间互相研究、讨论,不仅能扩大成员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够使团队成员获得更多方面的知识,更使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碰撞中得到解决。教学团队也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等的形式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热烈的讨论,不仅能提高各成员的综合水平,对于快速解决难题也十分有效。

教学团队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合理设置团队结构,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进步。

3.创新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完善的教育教学政策及制度,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顺利实行的基本保障。为了保障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必须为教学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此作为教学队伍实施教学及科研的理论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团队的积极作用。而创新管理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团队的民主化管理,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校应重点建立健全学校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团队成员间加强合作,重视团队合作的作用。建立相关的合作评价体系,针对团队的合作精神及合作成效对教学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合作的积极作用。

篇8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60-02

基于物流领域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物流学科交叉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2014)指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等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解决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问题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同时还明确,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课程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实质系理实一体化教学,这就需要一支理实相融、结构合理、高效捆绑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即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包括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在内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是现代本科层次教育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最根本的保证,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则需要内外发力、综合施策,即优化团队结构形式、制定团队捆绑机制以及密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等有效途径。

一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纵观国内多数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开设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主要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约为500个,其中应用型大学约占开设总数的1/3),且以物流管理专业居多(具体是物流管理专业占80%左右、物流工程专业占15%左右)。通过相关教改文献查阅和教学院系网站搜索发现,在团队结构组成、捆绑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培养(培训)等方面存在共性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1 团队结构

应用型大学多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集中于2000至2010年期间升格为本科院校),其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团队亦为新组建或组建不久的教学团队。学历结构上,成员学历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历和本科学历层次教师均较少,且本科学历的多为前专科(或高职)院校的老教师;知识结构上,多为其它学科转型而来,如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学等,教学团队中毕业于真正意义上物流学科(专业)的少之又少;年龄结构上,多以青年教师为主,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尚不多见;职称结构上,以讲师为主,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较少;来源结构上,以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型专业教师为主,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行业、企业高管来校兼任辅导教师的很少,有的企业兼职教师仅仅停留在“挂名”层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双师型”教学团队打造的贡献非常有限。

2 团队捆绑

目前,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在大多数的应用型大学中,多以“物流(管理或工程)学院、系或教研室”的形式存在(成员或主要专任教师多在10至15人左右),然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多已固化,更新或改进速度、深度和广度能够达到或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很少。而“双师型”教学团队则涉及偏理论课教师和偏实践课教师的课时(课程)优化和收益(利益)激励等,即团队捆绑。物流(管理或工程)学院、系或教研室作为具有一定组织架构和运行、反馈机制的教学团队“捆绑”形式之一,但与实质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捆绑”相距甚远。事实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校内“捆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责任捆绑、利益捆绑、声誉捆绑,其中责任捆绑是指教学(含理论和实践教学)、科研等任务的捆绑,实现责任与风险共担;利益捆绑是指在教学绩效激励下,实现团队收益或利益共享;而声誉捆绑是指,作为一个教学、科研、利益等共同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够实现共荣共损。

3 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是由其学科(专业)属性所决定了的,同时这种合作是“双维”的,即人才培养(主要是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主要是“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校企合作。纵观多数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运作,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当前的校企合作还是一种比较松散和不稳定的状态,甚至只是停留在签个“合作协议”等“纸质”形式上的合作状态,没有实现校企合作的“人才(专指教学团队成员)互通”、“权利互联”。也就是说,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中学校方面专任教师去物流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较少,物流行业、企业高管或一线工程人员去该专业兼职授课的也不多,校企合作双方关于校企共管(服务)教学团队成员、实现教学团队成员共享和共赢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二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1 优化教学团队成员结构

鉴于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可从理论知识结构、职业资格结构、成员来源结构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或优化。一是对教学团队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物流学科理论水平和应用型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培训和提高。可以采取邀请国内外物流学科及应用型教育学科知名专家、学者不定期来校(院)进行讲学或培训,以及组队参加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等国内外高级别学术和教学专门会议等,着力提升各专业背景的“物流”理论储备、集聚和升华,促进教学团队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二是鼓励教学团队成员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青年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物流师、高级工程师(含项目管理师)、高级创业咨询师等,从一个侧面了解该物流职业环境及必备知识等,实现教学团队成员的三证(教师资格证、中高级职称证、职业资格证)甚至多证的“持证上岗”。三是打通与物流行业、企业人才的“双向流通”,即通过一定形式将学校(教学团队成员)专任教师送至物流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承担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并提供决策优化支持等;同时也要邀请物流行业、企业高管或一线工程人员到校参与一定量的授课任务,可以是实践课程,也可以讲述一个专题等。

2 建立健全教学团队捆绑机制

所谓捆绑机制,也就是激励约束机制。具体到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是教学团队内部成员的捆绑机制。此类“捆绑”可以通过创建校级甚至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省部级特色(精品)课程教学项目等载体进行责任捆绑、利益捆绑、声誉捆绑,也可以通过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国家级自然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或教改工程项目以及重大横向课题等载体进行教学团队捆绑,还可以通过校级甚至市厅级以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载体进行教学团队捆绑,实现教学团队“成员及其科研围绕和关注教学”、“成员为教学、教学为师生”的良性循环即形成教学投入与产出共同体。另一方面是教学主体(一般是二级学院或物流教研室)与物流企业的捆绑机制。这类“捆绑”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进行建立健全。捆绑的内容主要涉及人才共享、权利共管(服务)、实践共导,即实现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任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帮助物流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采取利润分成的办法进行)、物流企业高管或一线工程人员到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类院系)进行专题授课或担任学生的实践课程指导教师(课酬可另算),双边(物流院系或教研室与物流企业)对“双向流通”教师进行共同管理和服务、共同修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物流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环境、设备等,并提供实习、实训跟踪指导,以及物流院系或教研室提供物流企业员工进修平台等。

参考文献

篇9

一、团队精神的基本含义及其表特

一个优秀的团队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在工作中的氛围,促进企业向正面发展,在团队中,员工和管理层都是相互作用的,管理层起到带头的作用,带动每个员工的发展,而员工全面的配合管理层工作,使整个团队协调发展,达到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共同进步。想比较集体,团队更具有目标性和合作性。

而在一个团队中,如何看待它是否是朝正面发展的,主要是体现在它的团队精神上。所谓团队精神就是顾大局、有团结意识、相互合作、有服务精神等集中的体现。在团队中主要是以集体目标为主,有集体荣誉感,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团队精神主要强调的是相互合作,凸显内部各个成员的自身价值而有组织、有集体的奋斗。在团队中以团员为基础,尊重各个团员的兴趣和成就,以合作为主,实现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

在团队精神中最主要是关键的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在团队都能够做到以最终目标为个人奋斗目标,就能满足组织的高效的运转,发挥团队精神是组织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依照团队的概念,在企业组织中,团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各个企业可以理解为是由一个个小团队组成的,这一个个小团队就是我们的各个部门。团队在企业的组织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项目团队。项目团队主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的,是有目的、有时间限制的。它是由于某种任务各个成员聚集在一起为任务奋斗,是凸显各个成员自身的技巧能力,显示他们之间的配合能力,和组织能力。

固定团队。这种团队一般都是稳定的、固定的。主要是专业性的人才管理专业的节能,满足流程的正常运行,团队成员一般背景较接近,比如存在于我们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办公室、人力部等都是固定工作团队。

功能团队。这就是一些突发时间而组织起来的团队,具有应变能力强,解决事物快等特点。如:应急领导小组等等。

二、企业团队精神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团队效绩曲线图)

团队不是简单的人的组合和罗列,而是由合适位置上合适的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组成的具有共同责任心和协作意识的有机整体。如果工作中大家都很努力忙碌,但是对于为什么干(整体目标)、怎么干(办法)、由谁干(职责)、在什么地方干(岗位)、干到什么程度(标准)却各有理解,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成员之间信息闭塞、各自为战,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统一策划,其结果将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最终形成一个假团队或伪团队。如上图所示:

上图的团队绩效曲线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团队都是高绩效团队。高绩效团队首先是一真实团队,在此基础之上才有高绩效团队的产生。企业在团队精神的塑造上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目标规划重眼前、轻长远。在企业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从对团队目标规划的重视程度来看,往往过多地注重眼前、局部的利益,缺乏深入的调研、科学的分析和定性的、可量化的团队目标子项。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受人为因素特别是领导因素的干扰较大,制定方案缺乏程序和规则,过多地强调灵活性和变通,甚至以“计划没有变化快”等理由随意变更组织目标,使团队的目标缺乏刚性。

(二)价值取向重平均主义、轻区别对待。在团队精神培养中,应对不同能力的团队成员进行“区别对待”,有效地发挥成员的独特个性,做到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以人为本,而不是简单地同等对待。

(三)建设实践重形式、轻内容。在企业企业中,传统的企业习惯依然影响着企业人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如将团队文化建设等同于职工文体活动建设,将团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等同于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以为提几个口号、做几个方案、搞几次培训、来几次聚会就可以完成团队建设,塑造一个高效绩团队。

三、企业团队精神培养的路径选择

企业文化建设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改革发展中,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其中,把理念与成果转变成具体的实践行动,最终化为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形成一种真正的企业凝聚力,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及文化。打造一个高效绩团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培养团队精神:

(一)构建适合企业企业特色的团队组织文化和激励机制。有效团队应时刻有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行情”,打破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才打造企业的高效绩团队。一是要积极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使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从传统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过渡,实现从静态向动态、成本向资源、被动向主动、局部向全局转变,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把人的问题与团队问题综合考虑起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形成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基础之上的组织机制。二是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尊重人的个性,使团队成员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为企业企业团队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制度保障。

(二)提升职工参与目标体系的制定和管理的话语权。对目标的认同和共识,是形成坚强团队、鼓舞团队成员团结奋进的条件。在传统的企业团队建设中,领导干部由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不仅是团队目标制定的指导者,也是具体实践者,他们认为广大职工是团队目标制定和管理的受动者,因而往往只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建构团队目标。然而广大职工同时也是团队目标实践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客观需要、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目标发展变化的方向。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与管理,不仅可以确保目标最终得以实现,而且能够培养职工的主人翁心态,如果说共同的情感是产生团队精神的软件,那么,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则是产生团队精神的硬件。职工在参与目标制定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将自我的利益与团队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得以树立,进而使自己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动机得到激发和维持。

(三)锻造和谐的领导艺术,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领导是一个团队的核心所在,领导者在团队建设中不仅是平衡外界环境、协调与其他团队关系的外交家,还是将团队理念与目标深入到每个队员心中的宣传员,更是促进团队不同意见交流和整合的调解人。领导艺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提升凝聚力。一个领导者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思想修养、只是经历、胆略才干、公正待人、与员工同甘苦等方面。威望的领导者,会提高自己团队的向心力,把员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二是要增加感情投资。有人际亲和力的领导,离不开感情的投资,这主要体现在:真诚的肯定,实事求是的赞扬,热情的关怀等。三是要进行适当的授权。团队领导适当授权,对团队的向心力有很大影响。适当授权,要以团队利益为重,信任下属,因事设人,善于与下属合作,从而促进团队向心力的形成。四是要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团队成员之间合作的基础就是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也是离不开沟通的,沟通有很多方式。管理者要和员工之间进行沟通,把自己的任务、指示等向员工做出解释,这样员工在充分了解该任务后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目标。管理者还要注重员工的建议和想法,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互相了解和信任。员工之间,通过沟通,交流下经验,从而促进团队成员的合作。最终提高工作绩效。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团队精神;员工

一、什么是团队

1.团队的定义。团队是指因企业的某项关联工作而使各成员联合起来,在行为上彼此影响、交互作用,在心理上能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并有彼此相互归属感受和工作精神的群体。一个具有集体意识和共同愿望的团队,通常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员往往显示出高涨的士气。团队的价值在于:既可以提高员工的参与程度、责任感和积极性,增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感,又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2.团队的特征。第一,足够的权威性。团队必须有足够的权威性,就工作做出决策并确保各项工作能恰如其分地完成。第二,以任务为核心。团队是以任务为导向的,不存在目标含糊的团队。第三,有效的交流。平等、信任、相互交流是团队共同合作的基础。第四,技能互补。正确的技能组合是团队成立的必要前提。团队成员每一种技能都是为达成特定目标互济余缺所必需的。第五,负责意识。承担责任是团队成员对自己和他人做出的严肃承诺,责任是维系团队的保证。

3.团队建设的意义。第一,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团队由一组人组成,其知识、经验与判断能力都会比其中任何一个人要高。第二,增强组织间的协调。在企业,由于部门的划分,可能产生“职权分裂”,解决这类问题当然可以通过上一级主管人员解决,还可以通过团队,其成员间也能更好地协调工作。第三,加强沟通及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在团队中面对面地接触,可以更清楚更方便地弄清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第四,有利分权,发扬民主和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通过团队可以更有效地分权和授权。第五,激励员工。团队通过分享工作与责任,提升自我价值,使员工受到激励,士气高昂。第六,有利于员工的成长。通过团队,各成员能了解到整个组织的情况,并能有机会向其他人员学习,从而有助于增长员工的技能。

二、团队精神的体现

倡导团队精神能够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员工的才能,是企业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

团队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员工的团队精神首先是员工对团队的一种基本意向。员工在工作中对团队有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员工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团队成员为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尽心尽力,对团队具有无限的忠诚,能为团队的成功而骄傲,为团队的困境而忧虑。团队与成员结合成一个高度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成员对团队的共存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感情。第二,团队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员工对团队其他成员的态度。团队精神意味着信任、宽容、热忱、诚挚等基本态度;意味着互相协作,配合默契的自觉意向;意味着创造团结、和谐、融洽、亲切的群体氛围的强烈愿望。团队成员在互动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谐相处,充满凝聚力,追求整体绩效。第三,具有较强的业绩观念。这是团队精神的核心,没有业绩增量或显著成果的团队不成其为团队。团队要求其成员必须用业绩目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业绩记录是团队价值的唯一证明。第四,体现员工价值。依靠员工的力量改善业绩是团队精神的价值体现。它主要表现在:一是鼓励员工离开已经熟悉的岗位和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而专注于新世界的新程序和新制度。二是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由多数员工参与。三是与所有员工沟通,使其了解任务或目标的迫切性以及对个人的价值,克服科层制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暗箱操作,使团队主管的意愿转变为员工的意愿。四是在权力到位、利益到位的基础上,使责任与能力相称,这意味着团队管理须由科层制惯用的“指挥与控制”哲学主位于“投入与授权”的管理模式。第五,追求共同目标。成功的团队具有一个大家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目标。它能够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提供推动力,让团队成员自觉为它贡献力量。目标可以使个体提高绩效水平,使群体充满活力,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从而有助于团队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努力实现预期目标上。

三、团队精神建设的原则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