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组讨论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英语 小组讨论 问题 解决办法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1],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和缺乏沟通的关系[2],因而合作学习成为当今世界上颇具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3]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和策略[4]。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形式是小组活动[5],因而这种学习方式特别适用于中学英语课堂,现已被广大英语教师采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小组讨论易出现的问题
1.讨论中教师调控过多或过少,或者教师相应的课堂控制能力有限。小组讨论是需要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如果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活动之前错误地预期了讨论的时间,在学生讨论刚刚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要得出结论之前就过多地横加干涉,学生的讨论就会戛然而止,不能达到讨论预期目标;相反,若教师在讨论时没有任何干预,只是在讲台上等待讨论结果或者只是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则无法发现整体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且相应的做出调整。
2.讨论的效率低下,讨论过程中学生容易散漫,不能关注于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情况下,老师给出的讨论题目不明确,或者是给出的题目过难,且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知识背景输入,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讨论;或者是题目过易,学生没有兴趣讨论,所以在讨论时就会出现说闲话、聊天等现象,讨论本身变成了并没有意义且浪费时间的活动,不仅不利于学生合作探索获取问题的答案,还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3.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职能分工不明确,有可能会导致中等生或差生的参与性不高,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讨论,其他学生只是在最后结果展示时随声附和,小组讨论变成了班里几个优生在主导整个讨论过程,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中等生或差生的积极性,优等生也会感觉这样的讨论浪费时间、没有意义。
4.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使用汉语,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目标。英语课堂小组讨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小组讨论。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目的不单单地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努力探索问题答案,还有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讨论的问题用英语表达出来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讨论过程用全程汉语或极少英语得出最终结论,再将结论翻译成英语。这种方式的讨论学生并不能将自己暴露于一个英语交流的环境,讨论预期达到的作用也大大削弱。
5.讨论结束后讨论展示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首先,在展示的过程中可能每次都是英语水平高的同学去表达,那些英语水平低的同学即使积极参与了讨论,或者是在讨论中有不同与别人的新奇想法也没有机会向同学们展示。其次,在其他小组展示时,许多学生还沉溺于激烈讨论的氛围中,或者是自己小组展示的最后润色中,并不能仔细聆听、思考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组与组之间不能做到充分的相互学习。
二、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
1.教师应该找到相应的可讨论点,或贴近学生生活,或紧跟时代潮流,使得学生有兴趣讨论、有能力讨论;并且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6],因而在讨论之前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输入,使得小组成员在讨论前能够明确讨论的内容、目的,从而确定讨论及展示的形式以及做出相应的组内分工。
2.小组成员应控制在4-8个,并且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人、发言人以及计时员,组长应该是小组内相对而言英语水平最高或者是班长、学习委员等组织能力较高的同学[7];记录人应该负责记录并整理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思想的火花,使得小组在最终的展示环节中有相应的参考,不会遗漏重要信息。最终的展示也不拘泥于一个发言人,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是整个小组,对于一些困难的表达可以让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展示,一些需要表演性且对英语水平要求并不严格的问题可以邀请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展示,这样可以使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计时员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应该及时地提醒组内成员各个活动的展开时间,不会有时间已经到了但是讨论还没完成的结果。这样一来,分工明确,并且每位同学都有存在感。
3.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小组讨论以学生的讨论为主,但是教师的作用已不容小觑,教师要做到“转”、“看”、“听”、“说”。“转”,即教师要不停地在教室内走动,不能只是在讲台上机械地等待小学生讨论而不给与相应的调控;“看”,即教师要观察小组间的协作情况,观察同学们是否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是否每位同学都参与到了讨论中;“听”,即教师要仔细地聆听是否小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尽可能多地使用了英语,是否有学生开小差或趁讨论的时间聊天、偷懒;“说”,即教师随机应变对于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作出调整,如适当地提高或者降低讨论的难度,给与恰当的提示,或者是提醒学生时间的掌控等,做好协调者、帮助者的角色,以提高讨论效率。
4.小组讨论必须有相应的讨论规则,制定可行的奖惩政策。若出现极个别学生讨论,其他学生聊天、说闲话;讨论中不能做到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在其他小组展示时没有做出及时、有效地反馈等现象,都应受到一定的扣分或惩罚。相反,在展示中小组推荐平时沉默寡言、腼腆内向的同学展示或者在其他小组展示时给与及时的赞同或质疑应该有相应的奖励。
5.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有团队意识,发挥每位同学的长处,给每位同学均等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中等生、差生参与讨论,因为参与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参与的经验给人一种内在的满足感[8],这可以提高中等生、差生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并且在发言结束后老师应该给表现好的小组相应的奖励,且给出自己认为更加合理的答案,在学生的讨论结果与老师的推荐答案之间应该有相应的引导与过度,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而讨论,讨论的结果有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合理的答案。
小组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自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中也要认识到小组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规避、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小组讨论合理、高效有序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开展小组讨论的活动中,教师也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与方式,因时因地制宜,因而,一线教师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活动的探索中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森.教学交往观的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北京:教育研究,2002(9).
[2]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177.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7.
[4]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133.
[5]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130.
[6]Barrows, Howard S, and Tamblyn, Robyn M, B. Sc. N.[M].Problem-Based Learning, Publ.1990.
篇2
但在"活动单教学"实施中,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小组讨论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和冷静、理智的思考,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使一些小组讨论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有的所提的问题虽值得交流讨论,但学生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或还未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的组内分工不明确,一开始讨论,学生要么不知从何说起,要么一哄而起,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这些都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摆设",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因此,探讨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来操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小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向上。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如果讨论小组人数多还可配备协调员,监督员、资料员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利用学生自私的一面,创设这样的讨论环境:"讨论出的结果可是你们组的秘密,千万别让其他人听见了!"这样几个人在讨论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头凑在一起,声音放轻,生怕自己的小秘密被别组听见了,从而减少了小组间的相互影响,也确保了热烈有序的良好课堂气氛。并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发挥出最佳效果。
此外,还要加强激励机制。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学会表达。必要时可要求写出发言提纲,相互了解对方的看法,特别是对于组内那些平时发言机会少的学生,教师就更要深入到小组中,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加以激励,使他们也有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3)团结协作的习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和创业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自发形成的,需教师精心培育。
篇3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1.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别人的智慧,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3.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4.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一般来说,按讨论的规模来分,有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讨论形式,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应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小组讨论可以有不同的分组形式。如同桌的2人分组,前后桌的4人分组,教师指定后学生自愿组成6人小组或更多的人为一组。这里介绍一种6人小组的讨论方法,以供参考。因为这种方法中,每组以6人为限,每人发言1分钟,6人共计6分钟的讨论时间,也被称为六六法。
分组:以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的方式,6人一组。每组需选出一位主持人和记录员。
提出讨论问题: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题目,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一个较一致的答案,并说明主持人和记录员的职责。
进行讨论:限制6分钟的讨论时间,其间教师应巡视各组,观察讨论情形,提供必要的协助。
综合报告:每组指派一名组员,介绍本组的观点。
总结:教师综合归纳各组论点。
整个过程为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总结。
2.班级讨论。班级讨论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较小组讨论的范围要广。
(1)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往往有一个小组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出的代言人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没有进行小组讨论。因此,这种讨论往往意见较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的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解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发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须为他们调解,使大家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应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发言词不达意,教师也要帮助他表达清楚;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要回答。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有吸引力,有讨论、钻研的价值,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要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鼓励和引导其他学生尝试解答或补充,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篇4
【关键词】 有效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发展实施策略
一、小组讨论的优点
1、环境宽松,容易打破僵局。在讨论法教学中最困难的是开始时诱导学生踊跃发言。由于小组讨论在一个小组中进行,且没有对错的压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的从各自的侧面进行讨论。
2、材料新颖,知识更新迅速。以往讨论时,常因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而“卡壳”。使用小组讨论没有这种现象,学生讨论的内容往往是该课题最新颖的内容
3、协作互作,资料成果共享。不管是小组内的讨论,还是小组间的评价,对于知识本身的过程是互相补充的,使认识趋于全面。对于新资料和其他组的评议,全体学生都会给予极大的关注,一反以往那种小组代表发言,课堂气氛混乱的情况,使每个学生提出的见解都得到全班的思辩或认同
4、精神集中,讨论思路专一。由于讨论内容明确,小组讨论和小组汇报时,学生始终高度的集中于讨论内容上,不会出现讨论“跑题”
5、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小组相互评议起到兼收各种意见和思路的作用。理解其他小组的看法,并能调动大脑快速活动作出评价,虽然课堂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学生的能力是一种锻炼。
课堂小组讨论,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拱手让权给学生,相反,有效的课堂小组讨论,对作为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在小组讨论中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环境。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想法看起来很幼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家的真谛。
2.题目适中是讨论顺利进行的基础。题目过于宽泛,使学生的讨论限于假、大、空的局面;选题过于小,也不能较长时间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题目必须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又一言难尽。《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节中,可以讨论:潜能与特长的区别?结合自己的实际,你认为发现潜能的方法有哪些?
3.把握讨论的时机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组织讨论。教学知识环环相扣,节节相连,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与发展,旧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因而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组织讨论。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情绪的积极作用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讨论调节情绪有哪些方法?如此链接就是水到渠成。
(2)在知识易混淆处讨论。教育理论认为:讨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讨论交流,促使学生间优势互补,让学生有机会对事实做清晰、准确的表达。
如:特长与潜能的区别?情趣与兴趣的关系?
(3)在教材的重点、关键处组织讨论,尤其是对一些概念、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4)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组织讨论。“条条大道通罗马”,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是给学生张扬个性、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俗话说“不打不相识”,“话不说不明”,一讨论,不仅疑问豁然开朗,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了视野。
(5)在概括结论时组织讨论。教学中,学生有了充足的感性材料,再让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4.在讨论期间教师不应该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要等到所有的想法被列出来并作出解释后,才对之进行评价性判断。通过推迟对这些想法的判断,就能从团体成员中得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教师在教学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小组讨论活动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的暗示给学生,甚至有的教师还趁机安排好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使原汁原味的探究活动失真,学生也失去了真正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权利。
三、小组讨论采取的组织形式
形式一、先独立后合作讨论
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例如:七上思想品德《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这一节,对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先让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小组成员间交流,甚至可以小组间交流,互相质疑,最后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
形式二、众矢之的
在小组的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再随时选取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在这种只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同学们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刻。小组中的一个学生发表意见后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不可能把问题都完全解决,这时教师可以让全班其他各组成员发表意见,进行争论,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这样的集中火力“攻击”一人,也是对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的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形式三、角色互换法
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科学活动课上,互相提问、进行角色互换,例如可以小组间的互换,可以是单双学号间的互换,也可以男女同学间的互换。我在七下《法不可违》一节的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问:违法行为有哪些分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什么事犯罪?它有哪些特征?是不是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犯罪?等等此类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期望能提出难倒对方的问题,他们这时阅读得比以往要更认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已知的,有的是大家都不懂的,有的问题甚可以延伸到课外。在知道了相关知识点后,同学们兴趣更加高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助,观。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气氛中,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融洽了同学关系,较好地体现了团队的精神。
形式四、活动分组法
在课堂讨论中,还可采用小组成员的活动编排,例如可让每小组的部分成员固定,而让其他的成员进行按序流动,如男生固定,让女生流动,也可反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了新鲜感,更重要的使学生不断有机会了解到更多同学的观念,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学生在组内起控制作用,有的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的“态势”,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课堂教学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大有好处,我在上面只就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常见方法进行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倡导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他更好的有效讨论的组织策略,期待大家去探讨,从而丰富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爱:《新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篇5
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细则一(一)沟通能力
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流畅清楚,能很好表达地自己的意思,善于运用语音、语调、目光和手势。
(二)分析能力
分析问题全面透彻、观点清晰、角度新颖,概括总结不同意见的能力强。
(三)人际合作能力
能够尊重别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把众人的意见引向一致。
(四)计划性能力
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周密,逻辑性和时间观念强,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要点。
(五)自信心
能够积极发言,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善于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案,在强调自己的观点时有说服力。
(六)组织协调能力
善于消除紧张气氛并创造一个大家都想发言的气氛,能有效说服别人,善于调解争议问题。
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细则二(一)完全忽略别人的论述
通常表现为在别人发言时埋头写自己的演讲稿,对于别人的论述一无所知,并片面地认为只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足够了。
(二)不礼貌地打断别人
当别人在论述过程中,听到了与自己相左的观点便打断别人,开始自己的长篇论述。通常正确的做法是记下这些有异议的观点,待对方发言完后或讨论过程中再适时提出
(三)啰嗦
繁冗的陈述会令团队成员生厌,并表现出毫无时间观念。
(四)过激的语言表述
当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时,尽量避免使用我完全不同意XX的观点或XX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等表达方式。更合理的表达可以为,XX的观点虽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但是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有改进的地方。这里涉及到了沟通技巧的一些问题,需要平时的锻炼。
(五)搬出教条的模型以期压服别人
在分析某些案例时,很多人喜欢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用XX模型来分析,抛出所谓的SWOT、4P等等理论,以期说服别人。可是理论永远是理论,代替不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用理论模型套活生生的案例从一开始就不会被考官所认可,因为这样会显得你学院派味道太浓,不懂变通,与现实隔离。如果团队成员中有人不懂或者从未听说这个理论,则提出这个方法的人肯定会被减分,因为没有考虑到团队的其他成员。可行的方法是,切忌说出这些理论的名字,而是根据具体问题,综合不同的模型,删减之后直接从浅显的地方入手,引导其他成员。
(六)否定一切,太自负
否定一切别人的观点,只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样很没有意义。
(七)没有把握好领导者的角色
极力想表现自己的决策能力或者领导能力会招人反感;充当领导者的度很难把握,太强则会太自负,太弱则又与领导者的应有作用不相匹配。建议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尝试这个角色。
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细则三(一)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给予反馈
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记录对方的要点,抬头聆听对方并适时地给以反馈,比如一个点头示意等,表明自己在倾听其他成员观点。
(二)对别人正确的意见予以支持
团队中每个人都具有标新立异的能力,但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支持别人的魄力适时支持其他团队成员有助于团队按时完成任务,支持是相互的。
(三)适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设法得到小组成员的支持
在团队中清晰简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理性地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优点和缺点,以期得到别人的支持。
(四)对别人的方案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点
有时候很多成员会发现,前面发言的人有很多点可以说,但是轮到自己的时候可论点已经所剩无几,这时,可以对前面的某些论点予以补充和改进,这样可以拓展某些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给考官感觉你不止停留在表面,而是挖掘了很多深层次的元素
(五)在混乱中试图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讨论
有时候小组讨论非常混乱,无中心、无目的、无时间概念。这时应以礼貌的方式引导大家向有序、理性的方向讨论。包括提示大家时间,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是否应进入下一个讨论阶段等。即便引导最终没有成功,但是考官会欣赏你有这样的意识。
(六)在必要时候妥协以便小组在最终期限前达成结论
小组讨论通常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什么问题,运用什么资源,提出什么方案,达成什么结论,这是一个有特定任务和时间限制的团队项目。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一丝可能都要尽量在最终期限前小组成员达成一致,得到共同结论。结论没有十全十美的,这时妥协就成了达成结论的必要手段。妥协的实质是大局观,在紧迫的时间点上,妥协的魄力同样会被考官赞赏.
(七)具有时间观念
工作中的团队对时间观念非常在意,能否在最终期限前给予计划是很重要的。能够在自己陈述观点、倾听别人观点或是讨论中表现出时间观念是有加分的。
篇6
当然,如果能够对各种面试形式特别是这几类典型形式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则可以提高临场发挥水平,对考试成绩的突出不无裨益。下面由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面试专家将对这五种典型面试形式逐一阐述,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选拔人才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新方法,它有助于应试者较好地备考,并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面试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它通过给一组考生一个与工作相关的问题,让考生们进行一定时间(一般是1小时左右)的讨论,来检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说服能力、情绪稳定性、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非言语沟通能力(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速和手势等)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团体协作的要求,由此来综合评价考生之间的优劣。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评价者或者不给考生指定特别的角色(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只给每个考生指定一个彼此平等的角色(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但都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每个考生应该坐在哪个位置,而是让所有考生自行排辈、自行组织,评价者只是通过安排考生的活动,观察每个考生的表现,来对考生进行评价,这也就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名称的由来。
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测试应试者的论辩能力。其中既包括对法律、法规、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测试,也包括对拟讨论题的理解能力、发言提纲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说服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考评。
2.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和特点
(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几个阶段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考生了解试题,独立思考,列出发言提纲,一般为5分钟左右;第二阶段,考生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三阶段,考生交叉辩论,继续阐明自己的观点,或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并最终得出小组的一致意见。
(2)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具体程序是:
①讨论前事先分好组,一般每个讨论组6~8人为宜;
②考场按易于讨论的方式设置,一般采用圆桌会议室,面试考官席设在考场四边(或集中于一边,以利于观察为宜);
③应试者落座后,监考人员为每个应试者发空白纸若干张,供草拟讨论提纲用;
④主考官向应试者讲解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要求(纪律),并宣读讨论题;
⑤给应试者5~10分钟准备时间(构思讨论发言提纲);,
⑥主考官宣布讨论开始,依考号顺序每人阐述观点(5分钟),依次发言,发言结束后开始自由讨论;
⑦各面试考官只观察并依据评分标准为每位应试者打分,不准参与讨论或给予任何形式的诱导;
⑧无领导小组讨论一般以40~60分钟为宜,主考官依据讨论情况,宣布讨论结束后,收回应试者的讨论发言提纲,同时收集各考官评分成绩单,考生退场;
⑨记分员按歌唱比赛方法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然后得出平均分的方式,计算出最后得分,主考官在成绩单上签字。
(3)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功能
无领导小组讨论具备以下三个功能:
①区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区分出考生能力素质上的相对差异。
②评定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鉴别考生某些方面的能力、素质和水平,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某一标准。
③预测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考生的能力倾向和发展潜力,预测考生在未来岗位上的表现、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就。
(4)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
能检测出笔试和单一面试法所不能检测出的能力或者素质;可以依据考生的行为、言论来对考生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能使考生在相对无意中显示自己各个方面的特点;使考生有平等的发挥机会,从而很快地表现出个体上的差异;节省时间,并能对竞争同一岗位的考生的表现进行同时比较(横向对比),观察到考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范围广,能应用于非技术领域、技术领域、管理领域等。
但无领导小组讨论对测试题目和考官的要求较高;同时,单个考生的表现易受其他考生的影响。
3.无领导小组讨论试题的主要类型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试题从形式上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开放式问题
其答案的范围可以很广,很宽。主要考查考生们思考问题是否全面、是否有针对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新的观点和见解。例如:你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关于此问题,考生可以从很多方面,如领导的人格魅力、领导的才能、领导的亲和取向、领导的管理取向等来回答。对考官来讲,这种题容易出,但不容易对考生进行评价,因为此类问题不太容易引起考生之间的争辩,所测查考生的能力范围较为有限。
(2)两难问题
是让考生在两种互有利弊的答案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说服力等。例如,你认为以工作为取向的领导是好领导还是以人为取向的领导是好领导?此类问题对考生而言,既通俗易懂,又能够引起充分的辩论;对于考官而言,不但在编制题目方面比较方便,而且在评价考生方面也比较有效。但是,此种类型的题目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备选答案都具有同等程度的利弊,不存在其中一个答案比另一个答案有明显的选择性优势。
(3)多项选择问题
是让考生在多种备选答案中选择其中有效的几种或对备选答案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等各方面的能力。例如:
1994年元月14日,你被调到某旅游饭店当总经理,上任后发现1993年第四季度没有完成上级下达的利润指标,其原因是该饭店存在着许多影响利润指标完成的问题,它们是:
①食堂伙食差、职工意见大,餐饮部饮食缺乏特色,服务又不好,对外宾缺乏吸引力,造成外宾到其他饭店就餐;
②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调离一月余,人事安排无专人负责,不能调动职工积极性;
③客房、餐厅服务人员不懂外语,接待国外旅游者靠翻译;
④服务效率低,客房挂出“尽快打扫”门牌后,仍不能及时把房间整理干净,旅游外宾意见很大,纷纷投宿其他饭店;
⑤商品进货不当,造成有的商品脱销,有的商品积压;
⑥总服务台不能把市场信息、客房销售信息、财务收支信息、客人需求和意见等及时地传给总经理及客房部等有关部门;
⑦旅游旺季不敢超额订房,生怕发生纠纷而影响饭店声誉;
⑧饭店对上级的报告中有弄虚作假、夸大成绩、掩盖缺点的现象,而实际上确定的利润指标根本不符合本饭店实际情况;
⑨仓库管理混乱,吃大锅饭,物资堆放不规则,失窃严重;
⑩任人唯亲,有些局、公司干部的无能子女被安排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请问:上述10项因素中,哪三项是造成去年第四季度利润指标不能完成的主要原因(只准列举三项)?请陈述你的理由。
此种类型的题目对于评价者来说,出题难度较大,但有利于揭示考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人格特点。
(4)操作性问题
这是给材料、工具或道具,让考生利用所给的材料制造出一个或一些考官指定的物体来。主要考查考生的能动性、合作能力以及在一项实际操作任务中所充当的角色特点。
此类问题,考查考生的操作行为比其他类型的问题要多一些,情景模拟的程度要大一些,但考查语言方面的能力则较少,必须充分地准备需要用到的一切材料,对考官和题目的要求都比较高。
(5)资源争夺问题
此类问题适用于指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让处于同等地位的考生就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从而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或总结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反应的灵敏性等。如让考生担当各个分部门的经理并就一定数量的资金进行分配。因为要想获得更多的资源,自己必须要有理有据,必须能说服他人,所以此类问题能引起考生的充分辩论,也有利于考官对考生的评价,只是对试题的要求较高。
4.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评分
一般而言,对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计分有以下三种方式:
(1)各考官对每个考生的每一个测评要素打分;
(2)不同的考官对不同考生的每一个测评要素打分;
(3)各考官分别对每个考生的某几个特定测评要素打分。
在具体实施期间,考官之间可根据考官水平和考官特长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某一种计分方式。
计分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1)语言方面。包括发言主动性、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说服能力、论点的正确性等,这些不同的要素应根据职位的不同有不同的权重得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测评的要素和各要素的权重,以和具体的岗位、职位相对应。
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表之一:语言方面
组别测评
要素发言的
主动性组织协
调能力口头表
达能力辩论说
服能力论点的
正确性总
分备注考官的简短评语考号姓名5581210〖〗40考官签字年月日
(2)非语言方面。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速和手势。
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表之二:非语言方面
组别测评
要素面部
表情身体
姿势语
调语
速手
势总
分〖〗备注考官的简短评语考号姓名53525〖〗20考官签字年月日
(3)个性特点。包括自信程度、进取心、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测评要素。
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表之三:个性特点
组别测评
要素自信
程度进取心责任心情绪
稳定性反应
篇7
“学讲计划”是徐州市从2013年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所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自己学进去、讲出来。“学讲方式”主要分为六个环节: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其中小组讨论是核心环节。我今年担任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学习习惯尚处于培养和逐步形成阶段,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相互协调、组织能力几乎为零。自从我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实践“学讲计划”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才能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合理分组
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区分不是很大,差距不大,但每个班里的学生因情况不同,在智力、能力、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此我以就近原则,让学生前后位四人为一组,进行适当微调和异质分组。根据学生学习习惯、性格、成绩等在四人一组的小组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具体是:优等生为组长、良好学生为1号、一般学生为2号、学困生为3号。
二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特别强烈,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处在养成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常常表现出“逞能”“好显摆”等现象,小组讨论一旦组织不好,课堂就会混乱,无法开展正常的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需要组长负起责任来,认真分配学习任务,大家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了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开始组建学习小组时就给学生规定了每个人在小组内发言的顺序:每个小组的小组长首先发言,接着让1号学生发言,2号学生接着1号学生发言,3号学生在最后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如果3号学生也就是学困生不太会发言,我在教学中要求3号学生要重复其他学生的发言,给他锻炼的机会,最后由小组长总结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做,小组活动时分工明确,学生活动有序、有效。
二、明确学习要求
要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知道小组讨论要求和任务之后,由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讨论的实效性,也使那些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在学生自主编7的乘法口诀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7的乘法算式,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算出乘法算式的结果,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编出7的乘法口诀,在编的时候由小组长负责记录,最后小组所有同学共同完成全部的乘法口诀。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小组讨论开展得有序、有效。
三、教师及时指导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发言,我们教师就要鼓励他让他大胆地发表意见。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时候,教师还要停下脚步,驻足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认真倾听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发表的意见。及时地对小组讨论的过程作出综合的评价,使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同时鼓励学生,指出他们存在的优点和讨论合作中的可取之处,在分析评价过程中应综合地进行总结,将学生与老师的作用有效结合。
篇8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到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讨论;误区及对策
著名思想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使他们的心灵获得感悟。事实证明“小组讨论”是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建立在个性化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讨论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下面,笔者就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小组讨论”的误区一:置身事外。课堂中常常看到老师布置完小组讨论的任务后,学生们都忙开了。而此时老师该干什么?有的忙于看一下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的在一旁悠闲地等待;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到学生中巡视;更有甚者,此时去干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对此,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应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能去干扰。殊不知,没有老师参与的小组讨论缺少思想引领,没有规则的小组学习成了“自由市场”,嘈杂无序,有的学生甚至趁机大谈特谈与本课毫无瓜葛的话题。
“小组讨论”的误区二:草草收场。有时限于时间,老师布置学生围绕一段文字合作学习讨论,或是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一两分钟后便匆忙收场,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而此时有的学生文章尚未读懂,甚至还没读通;有的学生还未来得及将问题与文本结合起来,讨论结果从何谈起?此时只能有两类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一类是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他们汇报的只是个人理解并非思维碰撞的结果;还有一类是乖巧型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事论事敷衍几句。随后老师便草草总结,话题一转,按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下去。此举看似节约时间,其实不然。这样“草草收场”式的合作讨论,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小组讨论”的误区三:形式单一。小组集合讨论是课堂讨论中运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之间的隔阂,给大家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讨论时一些优秀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中等生及后进生则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这种单一的小组集合讨论形式,达不到提高全体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小组讨论”的误区四:变相灌输。有的教师为了让小组讨论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提示,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趁机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这样的课堂从表面看,学生积极动手,充分讨论,教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其实质却是“变相灌输”,教师过早地介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而且介入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探究结果引导到自己预设的教案上来。
“小组讨论”的误区五:无果而终。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有些老师便匆匆进入新教学环节,既没有让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又没有对讨论及时总结评价,讨论无果而终。究其原因,还是教者对小组讨论理解不够,驾驭课堂能力不强。这样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脑海里仍在想着讨论内容及争辩的有关问题,陷在自己的思维中。“无果而终”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怎样的小组讨论方式才是科学而有效的?我想,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小组讨论应该是有序的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合作学习”这个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走进当今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随处可见,小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小组讨论要富有成效,在合作的方式上首先是有序的,即是有组织的、有分工的,成员间一段时间后形成默契。讨论结果的汇报展示应该形成小组各自的风格。同时,小组讨论前教师要考虑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求,这个要求不一定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会使讨论流于形式;过长的时间又会使讨论偏离主题。教师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适时调节。
二、小组讨论应该是交互式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平等中的首席”。若只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自身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地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少,师生间在知识情感层面就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交流和互动是小组讨论的基本特征。它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要注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沟通。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注意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应该是有效的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是否全体参与上。其次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教师应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代表小组的意见,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的交流碰撞是受到老师尊重和认可的,以此来提高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小组讨论呢?
一、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座位编排上根据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有组长负责小组分工、讨论,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或者采用1+2、1+3等灵活的汇报展示方式。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以好带差,取长补短。
二、借助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是小组讨论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向学生渗透自主、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中只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要做到互教互学,互相切磋。
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七颗钻石》一课时,我让全班同学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交流,课前自主搜集到的关于“爱”的美文、图片,并运用想像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爱”的场景。然后各小组通过各种形式讨论展示,全班交流,“大家教一人,一人教大家”。由于小组同学围绕讨论问题,互相激发感情共同讨论,在讨论时大家思维显得异常活跃,积极表达自己的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满足其展示自己的愿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1、在学生中开展“小老师”活动。在学生中选派一名小老师。这位小老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向展示学生提问、追问,对小组讨论的汇报展示加以评价。
2、结合教材选出小主持人。初中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对电视节目里的主持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在小组之间评选最佳主持人,让他们来主持“语文天地”中的美文赏读、百家争鸣等节目。通过活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力、创造性及内在因素都得到了开发,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篇10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承载这一学习方式重大转变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应运而生,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肩负起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这一历史重任。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同时也首次在数学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由于认识的肤浅和缺乏经验,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
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建立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到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2.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撕纸、折纸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我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再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后,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我用瓶盖设计了一个游戏:掷出瓶盖后,着地时盖面朝上,甲胜;着地时盖面朝下,乙胜。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说这个游戏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相等,是属于等可能性,所以是公平的,不用做就知道了。我没反驳他们,只是让他们试一试再下结论。学生通过反复掷瓶盖后才发现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自己,原来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因为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4.充分发挥教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