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事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事意见

篇1

人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型人事管理方式,是改革实践的产物。人事是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或者批准成立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根据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接受单位和个人委托,提供人才人事工作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实行人事制度,有利于破除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观念,实现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促进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和优化配置;有利于畅通人才能进能出渠道,消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促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人才的责任感、危机感,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全省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是创新用人机制,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保证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实行人事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积极采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二、转变职能,加快建立公共人才人事服务体系

各地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市场主体的要求,以全面推行人事制度为契机,加快公共人才人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可靠、高效便捷、服务周全、管理科学的社会化公共服务网络。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拓展工作领域,积极为各种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省外、境外、国外设立的各类办事机构、经济组织的中方人员,以及其他自愿委托人事的单位和个人做好人事服务。要努力创造条件,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健全人事功能,为委托的单位和个人做好人事档案管理,流动人员党团员组织关系管理,档案工资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毕业生转正定级,户籍挂靠,代交社会保险,人事管理咨询,人才规划,人才评价,人才推荐、招聘、引进,以及其它相关人才人事业务,不断提高人事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效率。

三、突出重点,为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服务

要根据国有企事业单位不断深化改革的需要,通过全面推行人事制度,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改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可以实行全员人事,也可以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先对新进人员实行人事,逐步创造条件,向全员人事过渡。要妥善做好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中分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工作,积极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排忧解难。通过实行人事制度,为国有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排除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障碍,帮助国有企事业单位减轻人事管理事务负担,降低人事行政管理成本,实现人事行政管理由当前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整体性开发的转变,提高人事管理效率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四、相互配合,做好大中专毕业生人事服务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为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基层单位、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同时,认真负责地为他们做好人事和组织关系接转、人事档案管理、户籍挂靠等人事工作,并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求职登记、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人事服务。对已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要根据《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规定,为其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办理失业保险等手续。

篇2

*年我市职称工作要以*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的重要思想,按照全市人事人才工作会议和省职称工作座谈会要求,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构筑我市人才高地这条主线,紧密结合我市的实际,加强职称的各项基础工作,完善职称的相关政策,拓宽职称服务领域,创新职称评价机制,努力使职称工作更好地服务我市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更加符合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

二、主要任务

1、全面完成职称换证工作

职称换证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任务,各级承担职称换证工作的部门,要按照《关于开展职称证书换证工作的通知》锡职办(*)10号文的要求,牢固确立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的思想,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程序规范,政策透明,把关仔细,完成及时。同时,各市(县)、区、局、资产经营公司等主管部门,要以本次职称换证工作为契机,搞好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职称人员库建设,做到摸清家底、掌握人才,为今后职称规范管理打好基础。

2、建立适时的职称管理制度

为使职称管理工作跟上时展步伐,与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在职称管理方面要按照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精神和同志“*”思想要求,建立“三项”制度,努力使职称管理工作适时、适事、适人,更加符合我市的实际。

(1)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按照切实际、求实效的要求,对事业单位相对集中市属各区、教育、卫生等部门试行对主管部门总岗位职数控制办法,对下属事业单位岗位职数设定权、审核权、下放给相应主管部门、市职称部门只控制主管部门岗位设置总数,并实行一年一次年检。*、*两市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由两市职称部门负责。权限下放后,希望上述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好职责。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

(2)实施注册管理制度

为营造全社会良好的用人环境,建立竞争择优、公正公平、优胜劣汰用人制度,进一步提升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根据*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市专业技术资格注册管理意见(试行)》锡职称(*)1号文精神,在换发新证和增发专业技术资格注册证书的基础上,将对所有的专业技术资格实行注册管理。今后没有通过注册的专业技术资格,在职称报评、专业技术资格聘任及职称相关的考试等方面,将不再作为有效证件。

(3)建立职称制度

为使职称工作能更好地适应目前经济结构多元化的要求,逐步向人事部提出的“个人自主申报、社会公正评价、单位择优聘用、政府宏观调控”的社会化方向过渡,去年,我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职称制度,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职称制受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欢迎,解决了多种经济成份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报评上长期以来存在的有人用无人管问题。上半年市职称部门将制定职称有关意见,按照条件准入,布局合理,方便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全面建立我市职称点,并上网公布,使职称工作真正做到面向全社会,适应时展,更好地服务我市广大专业技术人员。

3、进一步强化职称聘任管理

通过规范专业技术资格聘任和加强聘后管理,着力解决长期以来职称工作中存在的重评轻聘现象,各级职称部门和各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市专业技术资格聘任工作意见(试行)》锡职称(*)2号文件精神,认真实施专业技术资格聘任工作,加强对职称聘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坚持聘任条件、坚持聘任的合法程序,确保聘任的公正公平。同时要强化聘后动态考核,严禁考核形式化,考核工作要按照签定的聘约,做到全面、准确、真实。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将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结合起来,将考核的结果与专业技术资格续聘解聘及专业技术资格晋升结合起来。

4、全面进行乡镇职称并轨

乡镇职称产生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国家职称渠道不通的产物。鉴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市整个经济形态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原先的乡镇企业通过改组、改造、改革、改制等形式已成为多种经济成份单位的一部分,真正意义上的乡镇企业已为数不多。近年来,人事部为使职称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明确职称报评可打破户口、地域和个人身份的限制,为各类人才报评国家职称开辟了绿色通道,已不存在任何障碍。加之,职称本身是个人学术、技术的客观体现,应不存在双重标准。为使职称进一步统一规范,体现职称的公正和公平,原先各地评审的乡镇职称按要求完成过渡后,从今年开始将全面实施乡镇职称并轨制度。以考代评系列将停止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其它评审系列将按照国家相应系列的条件标准,由国家系列相应评审委员会评审,统一评审国家职称。对已经过渡的乡镇职称,将按业绩取向的要求,制定相应条件标准,对其中符合相应规定的,逐步转评同级国家专业技术资格(已考代评系列除外)。

5、实施职称的多种评价方式

在完善评审条件的基础上,探索职称评审(价)的科学性、合理性,逐步改变目前单一的以材料为衡量标准的评审(价)方式。根据各专业系列的特点,推行量化积分评审制,扩大面试考评范围,探索“以考代评”或“考评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今年将率先在安全监督工程、农林技术等专业系列展开。使职称评审紧密结合系列特点和职业要求,更加科学合理,对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充分体现职称评审的公正、公平。

6、加强职称考试监督管理

各级职称部门和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是职称和各类职称(含职业资格)考试的综合管理职能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维护职称工作的严肃性,凡涉及到上述性质的工作都应经各级职称部门(含组织人事部门)审核或审定,否则,市职称部门将不予受理。同时,各级职称部门要自觉履行好职称考试工作中各项职责,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统筹安排好全年的职称考试的相关工作,加强考试制度建设,严格考试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考试程序,加强职称考试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主动协调好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考试工作效率。

7、按时完成职称评审工作

为确保报评专业技术人员切身利益,今年我市中评委活动一般安排5月份上报材料,9月底前结束,没有特殊原因对超过规定时间仍未开展评审活动的,市职称部门将视具体情况直接组织或委托相关评审组织进行评审,对连续两年出现此类拖拉现象的,将取消其评审权。评审工作应严格按照《*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的规定,做到规范有序地开展。评委会成员要按文件要求,由批准组建的职称部门从相应的库中抽取随机产生。同时各级职称部门要加强对所辖评委会的评审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各评审委员会及其日常管理机构要大胆改进和创新评价方法,探索多种评价方式,确保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

8、开展职称相关政策调研

鉴于目前执行的职称政策,大的原则规定绝大多数为八十年代中期由国家各系列主管部门制定的,近年来,虽然上级对某些政策作了相应调整,但没能从根本上使现行的职称政策跟上时展的步伐和满足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工作都要按国际规则办事。职称工作作为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工作,就现状看,确实存在与形势要求不适应之处。为此,今年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两项调研工作,第一是从“科技教育兴市”战略、职称政策的对等性及平衡性的角度,开展对教育、工程两系列的系列级别设置合理性调研;第二是从有利于依法行政,有利于人才流动、有利于推动改革的角度,开展对行政机关特殊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报评专业技术资格的调研。争取年内拿出方案,积极采取上级职称部门的支持,如有难度,*年将作为地方性政策来实施。

三、有关政策说明

1、关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证书发放问题

鉴于职称已全面实行评聘分开。我市对所有的职称管理模式已按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全面推行了“专业技术资格注册管理”,并以锡职称[*]1号下发了《*市专业技术资格注册管理意见》,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职称外语、职称计算机均列入了专业技术资格的注册内容,作为专业技术资格注册的必备条件,使聘任和兑现待遇纳入了注册管理平台。不注册不得聘任,不能兑现待遇,不作为有效证件。有鉴于此,为实施职称统一管理,对通过考试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发放按考试报名渠道统一发至各市(县)、区、局(资产经营公司)职称部门,由市(县)、区、局(资产经营公司)职称部门严格按照职称注册管理意见要求进行管理。

2、关于“小中高”专业技术资格报评问题

在优秀的小学教师中报评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是稳定小学骨干教师,鼓励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到小学任教,提高小学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小中高”报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在全面考察申报人员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精神、教育教学工作实绩的基础上,着重考察申报人员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推行教育思想观念转换、实施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以及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的实绩。避免报评人员中学校行政领导偏多的现象,在同等条件下政策必须向一线教师倾斜,同时报评小中高的学校行政领导必须坚持一线教学,符合评审条件中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3、关于开展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问题

按照*市人事局《关于贯彻实施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信息化素质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锡人职(*)38号文精神,上半年将停止原省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作为继续教育内容和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普遍要求,实施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并实行一证多用。此项工作今年上半年将全面展开,开展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后,对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培训考核必须合格,有效期为3年。其它相关问题,按锡人职(*)38号文规定执行。

4、关于在专业技术资格报评中人民来信处理问题

各级职称职能部门,要本着对职称工作负责和对报评对象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在职称报评中的人民来信的处理工作。对开评前的(中、高级)人民来信,要在开评前将调查情况和处理意见报市职称办;对评审后(中、高级)的人民来信,要在结果报批前将调查情况和处理意见报市职称办。

5、关于职称相关收费问题

近来市职称部门不断接到有关职称收费问题的反映。这是一项敏感而严肃的问题,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省、市物价、财政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否则后果自负。根据上级文件规定,从*年开始,职称的相关收费明确如下:

(1)评审收费:严格按照*年9月13日《市政府关于公布取消和降低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锡政发(*)258号文规定执行,具体见下表:

评审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备注

201以上180元/人80元/人30元/人初定专业技术资格50元/人

100-200人280元/人140元/人50元/人

100人以下400元/人200元/人80元/人

注:以上收费已含证书费、审核费,不得另外加收。

按文件规定在评审中需要面试(含论文鉴定)的,可加收100元/人。

(2)证书收费:从*年起,专技人员用各类证书,包括: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注册证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按*人事厅苏人通(*)126号转*物价局、*财政厅苏价费函(*)71号、苏财综(*)66号文规定,10元/本。

(3)注册收费:各注册机构在办理专业技术资格注册时,可按锡价费函(*)28号收取2元/人手续费。

(4)收费:经批准的职称机构在办理职称时,可按*物价局、*财政厅、*人事厅苏价费[*]第348号文收取服务费。其中初级20元/人,中级50元/人,高级80元/人。

(5)培训收费:凡国家开考的各类职称考试和职(执)业资格考试,组织培训的培训费收费标准,严格按照《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收费管理的通知》苏价费[*]120号、苏财综[*]60号文规定执行。

以上各类各项收费希望各有关部门认真执行,同时严格遵守上级职称部门规定,做到专款专用,并自觉接受上级职称部门的监督。

篇3

一、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举措

1、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开展普法下乡活动,举行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题讲座,召集乡镇有关人员、有意愿成立合作社的人员参加培训,初步建立起县、镇、村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辅导员网络。

2、认真落实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规定,鼓励和支持农民成立专业经济合作社,坚决执行“三免政策”(免予验资、免予收取登记费、免予年检)。

3、对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开通登记绿色通道,认真贯彻执行“一字工作法”(办事一站式、服务一条龙、示范一文本、咨询一口清)、“三公示”(优惠政策、登记条件、审批程序公示)、“三优先”(优先受理、优先审核、优先发照),实行农民注册登记专业合作社全方位全时段服务。

4、积极鼓励已形成一定规模或有一定倾向性的农民协作经营者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并帮助其办理工商登记注册。

5、对申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受出资额限制,只要有5个设立人以上的,即可给予工商登记,赋予法人资格,免收登记注册费。

6、允许农民、土地承包人以农民身份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7、允许开展市场营销、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手工艺品制作、农资采购等经营。

8、力争三年内使50%以上的农民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9、基层工商登记机关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服务窗口和“绿色通道”,免费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申办者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咨询服务,提供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

10、登记机关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5日内办理完毕,向符合登记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营业执照。

11、工商部门依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有违反工商法规的,责令改正,不做经济上的处罚。

12、鼓励农民进入市场,成为执照农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对于在农村从事商业零售和修理服务等经营活动的都予以登记,免收注册登记费,让他们合法经营。

二、强化对五类人员(残疾人、下岗职工、复退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的服务举措

13、凡取得《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残疾人员、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包括建筑、娱乐业、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工商部门免收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

14、为五类人员可享受优惠政策的人员主动提供登记指导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的咨询服务。登记注册窗口设立“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特事特办,当场办理。积极开展登门办照、登门验照、登门咨询和登门提供信息等服务活动。

15、凡五类人员创办私营企业,自登记之日起五年内免缴企业年度检验费。

16、在本县区域内设立的私营企业,吸收四类人员达10人以上的,减半缴纳企业登记注册费,自登记之日起五年内免缴企业年度检验费。

篇4

在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政办〔**〕13号)精神,现就全市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35号)、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问题的解释〉的通知》(国人部发〔**〕61号)和省市有关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

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适用全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不含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全体职工。自发文之日起,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及岗位外,所有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年6号令)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取考试、考核的办法,择优聘用,签订聘用合同,试行人事制度。

三、下列人员可采取考核的方式公开招聘:

1、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的专业人才;

2、国家政策性安置的人员;

3、党政机关分流人员。

四、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工资待遇实行以岗定酬,按照**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的通知》(**人发〔**〕62号)、**市人事局《**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人发〔**〕226号)及有关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后,不再适用停薪留职、辞职、辞退的有关规定。受聘人员与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关系涉及的有关待遇等问题,按照聘用合同的约定和相关规定办理。

五、各级人事部门要加强实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编制、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与聘用制相配套的人事管理规定,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打击报复、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六、本《意见》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篇5

党办[20*]35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本区生源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

的通知》(甬人才〔20*〕9号)精神,努力为所有本区生源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在毕业后半年至2年内提供就业见习的机会。通过政

策扶持,引导我区企事业单位承担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责任,鼓励管理比较规范、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

我区企事业单位,申报建立*区毕业生见习基地或单位。区人事局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本区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到*区毕业生见习基

地或单位参加就业见习,对计划内见习的本区生源未就业毕业生,由区财政提供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接受基地或单位也应给予

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贴。区毕业生见习基地或单位完成区人事局下达的本区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任务的,由区财政每

年给予基地或单位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补贴开展就业见习工作所产生的有关费用,标准为每接收1名毕业生开展见习每月补贴100元

,每家基地或单位每年补贴总额不超过40000元。

二、积极探索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各街道应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就业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以

人为本的本区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进一步拓展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渠道。通过聘用专业人员担任毕业生就业项

目经理人,为辖区每一位未就业毕业生设计个性化就业方案,并介绍推荐就业。完善毕业生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工作运行机制,做好

项目经理人选拔、培训、考核、奖惩等环节的管理工作,规范项目经理人工作流程,提高项目经理人服务水平。

三、认真落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区人事、劳动保障、工商、科技、公安、财政等部门应按照《关于促进大

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甬党办[20*]35号)及相关配套政策要求,结合本区实际,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工

作。区劳动保障部门要通过区财政筹集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为有贷款需求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贴息。区科技部门对

毕业生利用自主科研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创新资助和创业扶持。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从事国家

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从事自由职业、短

期职业等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区公安、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在户籍管理、人事劳动、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

面提供便捷服务和有效保障。区人事部门要建立未就业登记制度,全面掌握本区未就业毕业生情况;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按

照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对本区特殊困难家庭的未就业毕业生,在毕业后一年内给予重点推荐;要开展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重点帮助困难家庭未就业毕业生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区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管理职能,切实把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一

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区科技、工商、公安、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努力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果,积极做好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网上毕业生招聘会和“人才

市场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和接洽更多的就业岗位。要积极推出社区工作者等社会工作岗位面向大中专毕业生招聘

。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促进毕业生就业联络制度,适时召开促进毕业生就业联络会议,研究解决毕业生就业手续办

理、就业岗位适应、专业特长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用人理念、高校教育模式和部门服务方式的改进。区人才服务中心要

篇6

为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我街道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结合朗霞街道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一条本意见适用于朗霞街道户籍,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

第二条残疾人康复

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本人有康复需求,本人提出申请,村(居)提出意见,经街道残联审核,报市残联审批。

1、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

2、低视力残疾人可免费验配助视器。

3、听力残疾人可免费验配助听器。

4、下肢残疾人可免费安装假肢。

5、有矫形需求的残疾人可免费配置矫形器。

6、有无障碍设施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免费安装无障碍设施。

7、精神病患者每人每年500元免费服药。

8、精神病患者住院,每次住院3000元,不足3000元的按实结报,年最高补助5000元。

9、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每人每月20元补助。

10、低保残疾人每人每年300元的医疗救助。

11、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给予30%—50%救助,年最高不超过3万元.

12、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除个人自缴资金。

第三条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

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可申请救助。

1、残疾等级1至2级的重度残疾人,给予每月210元低收入生活困难补助金。

2、残疾等级3至4级的中、轻度残疾人,给予每月105元低收入生活困难补助金。

3、按照民政部门核准的低保残疾人,给予每月5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金。

4、一户多残的家庭,给予每月每户10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金。

第四条残疾人托(安)养

本人生活无自理能力,日常饮食起居需要专人护理,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肢体、多重、智力、和精神残疾人。

1、居家安养。一般为家庭有照顾条件,适宜在家安养的残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150%以内的,每人每年补助4000元,其他户每人每年2000元。

2、集中托养。一般为日常饮食起居需要专人护理,但其家庭确实无能力提供照料,需要集中托养的重度残疾人可以申请托养。

3、无依无靠、无房、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符合《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条件的残疾人,优先进敬老院集中供养。

第五条残疾人住房救助

年龄18周岁以上,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现仍居住于危房或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7平方米(已列入民政部门救助的不列入此救助之内)。

1、救助面积标准:家庭实际居住人数的生活用房建筑面积:一口之家40平方米,二口之家70平方米,三口之家90平方米,三口以上家庭110平方米(小于住房标准的按照实际面积给予救助)。

2、救助金额标准:新建住房每平方米救助120元;修缮每平方米最高救助80元,不足的按实际给予救助;置换的凭购房协议,每平方米最高救助100元,不足按实际给予救助。

第六条“相伴十六年”教育救助

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残疾学生。

1、学前教育:3-6周岁的残疾儿童读幼儿园或家庭认识教育的每人每年救助500元。

2、义务教育:享受低保的残疾学生,每人每年800元的“营养午餐”。其他残疾学生:小学段给予每人每年300元的“营养午餐”补助;初中段给予每人每年500元的“营养午餐”补助,住宿费凭发票按照公办小学、初中段住宿费收取标准进行补助。

3、高中段教育:给予学费、住宿费补助,补助标准按照公办学校收费标准。

4、全日制普通高校(含高中中专)教育:中专,每人每学年2000元的“成才奖励”;大专,每人每学年3000元的“成才奖励”;本科及本科以上,每人每学年5000元的“成才奖励”。

5、成人高等教育:对于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其取得毕业证书的当年,凭毕业证书可获得中专1000元、大专2000元、本科及本科以上3000元的一次性“成才奖励”。

第七条残疾人就业和培训

1、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街道每月28日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咨询和各种劳动就业服务。用工单位就业信息。

2、为所需残疾人免费提供岗前职业技能培训。

第八条鼓励、扶持残疾人创办实体、自谋职业

1、对残疾人从事个体创业的,工商、税务、公安、文化、卫生、城管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优先办理外,残疾人劳动服务部门工商执照、从事个体经营的贫困残疾人,残疾人劳动服务部门给予一

次性小额贷款所必要的扶持资金。

2、从事农、牧业生产的残疾人,优先安排残疾人致富项目,并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达到一定规模的,按照有关部门给予奖励,当年种植粮食面积100亩以上,复种指数达到1.65,完成粮食订单任务85%以上的,给予每亩20元的补助。开发区外,凡符合园区(街道)畜牧小区建设规划,落实环保等措施,建立健全生产、防疫等台帐(档案)的畜禽规模养殖,当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500头、年出栏1000头以上,家禽年出栏10000羽以上,兔年饲养量3000只以上的给予5000元的奖励。当年新建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第九条新建、扩建、改善道路及公共设施,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规范》,建立方便残疾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设立无障碍标志。

第十条加快康复室(角)建设

对新建的康复站每年给予5000元的指导经费补助;已新建的康复室每年给予2000元的指导经费补助;要求新建且各项指标达到新建标准,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经费补助。

篇7

一是建立完善录用调配机制。制定出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调配办法,严格规范进人方法、程序、条件和数量。坚持“凡进必考”,研究出台公务员考录的实施办法,切实做到依法、科学、公平考录;加大从基层和生产一线考录和选调公务员的力度,完善公务员考录选拔制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制定出台事业单位人员调配和公开招聘规定,探索适合不同性质专业的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方式。根据上级政策规定,制定公务员调任、转任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人员流动办法。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计划管理,增强计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切实解决个别地方和单位盲目无序进人问题。

二是建立完善日常管理机制。根据中央和省出台的公务员法配套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及时研究提出贯彻实施办法。完善公务员日常登记管理工作,建立新进和离开公务员队伍人员审批或备案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增强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按照急需先建的原则,研究制定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合同聘用、考核奖惩等制度规定,改变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的状况。

三是建立完善人员退出机制。根据上级政策规定,规范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辞职辞退和辞聘解聘办法,解决出口不畅的问题。建立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劳动等部门信息互通、相互制约的人员退出管理机制,对退出人员实行动态监管,防止发生退休不减编和吃空饷等问题。

篇8

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企业和基层就业

1.为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和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和限制,为到企业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在落户、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健全完善各级人力资源配置市场集体户,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和基层或自主创业的,其就业单位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可将户口落到当地人力资源配置市场集体户。凡聘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单位,必须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

2.鼓励企业积极接收高校毕业生。企业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当年吸纳毕业生达到新增就业岗位20%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财政优先安排贷款贴息资金。当年新招用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以上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困难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开展在岗培训所需资金不足的,可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按最高不超过500元燉人的标准给予补贴。企业引进高学历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按照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规定执行。

3.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农业科研推广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或推广,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它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连续计算。

4.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社会工作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公益性岗位补贴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执行;社会保险补贴以我市上年地方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按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的缴费比例(含个人缴费部分)执行。

5.实施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一是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二是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要求,探索启动“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三是实施“全科医师培训计划”,用3到5年时间,为每个乡镇卫生院招聘5-6名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四是启动“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就业,今后乡镇事业单位(包括乡镇中小学、卫生院)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用于招聘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县、区直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应拿出不低于10%的职位,专门用于招聘在本县区服务期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比例。

二、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6.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激励机制。登记失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时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5万元以下的小额担保贷款,两人及以上团队创业的可放宽到20万元。其中,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自主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经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可由相关部门确定的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并由确定的经办银行办理。经办银行和担保机构要降低担保条件或取消反担保,简化手续,及时发放。

7.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各类科技孵化器和科技园区,要积极争取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到2010年,重点扶持和培育2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或孵化基地,每个县区至少建立1个市级创业园或孵化基地。鼓励和支持高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创建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高校毕业生在*经济开发区、*港经济开发区以及各市属创业园从事科技创业的,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项目的科技含量、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择优选择资助对象,确定资助等级,给予不低于2万元的无偿项目资助。对到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基地可采取参股的形式支持企业发展,也可以以贴息、担保等形式提供融资支持。

8.放宽市场准入,落实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可不受出资限制,出资1元即可申报。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放宽企业出资管理,放宽经营场所权属证明、营业执照期限限制。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首次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免除前置审批的各项费用。实行个体经营试营业制度。

9.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实施创业导师行动计划,选聘一批熟悉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的企业家或专家学者,组成创业导师团队,开展“一对一”的创业咨询和跟踪指导服务。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且在培训合格6个月内实现创业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经创业培训成功创业,并与招用的已登记失业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创业人员,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按每个岗位500元的标准进行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

三、全力帮助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10.建立完善的特困生就业保障机制。实施特困生就业登记制度,生源所在县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对未就业的特困生进行逐户逐人登记,实施重点帮助,向持有就业服务卡的特困生,提供不少于2次的推荐机会。对省外院校*生源的特困生,按每人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特困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离校后未就业的我市生源特困生,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民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对以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就业、办理了就业登记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特困生,从再就业资金中,按规定的缴费比例给予60%的社会保险补贴。

11.各级政府开发的各类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解决特困生就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等,要优先招募特困生。凡通过“双向选择”方式招聘毕业生的国有企业,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专门用于招聘特困生。接收应届毕业生10人以上,未接收特困生的,由市或县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按照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实行首次就业安置。

12.鼓励用人单位吸纳特困生就业。企业招聘未就业特困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限内,以上年我市地方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成功介绍已进行失业登记的特困生就业、且用人单位与特困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人才中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每人120元的标准对职业介绍机构进行补贴。

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13.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建设,市及各县区都要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协作,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免费入场,新闻媒体免费就业招聘信息,同级财政部门按每场3-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和降低就业成本。

14.进一步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管理。市、县区要选择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从2009年起,组织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为期一年的就业实践。实践期间,按照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由实践基地提供基本生活补贴,同级财政以奖励方式给予实践基地不低于25%的补贴。补贴资金先由实践基地垫付,待毕业生实践期满后,实践基地填写有关申请材料,报毕业生就业主管部审核后划拨。

15.健全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毕业半年以上仍未就业并有就业要求的*籍高校毕业生,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办理失业登记,属于特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应在《失业证》上予以注明。高校毕业生凭证在全市范围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

16.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资格证书。高校毕业生初次申请初级技能鉴定实行免费,并按人均160元的标准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补贴。

五、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篇9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人事局《关于延长高级专家,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离、退休年龄的几点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照此执行。

关于延长高级专家,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离、退休年龄的几点意见

根据国务院国发〔1983〕141、142号文件及劳动人事部劳人科〔1983〕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贯彻意见:

一、关于延长高级专家,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离、退休年龄的审批权限和手续。

1.杰出的高级专家的暂缓离、退休,由其所在的主管局提出意见,送人事局审核,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劳动人事部汇总。待国务院批准后,由劳动人事部通知执行。

2.教授、研究员以及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延长离、退休年龄,须经其所在的主管局审定,报市人事局汇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人事局下通知执行。

3.副教授、副研究员和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以及对高级职称不分档的和未颁发职称条例的行业的高级专家延长离、退休年龄,须经其所在的主管局审定,报请市人民政府的主管委、办批准后执行,同时抄送市人事局备案。

4.国发〔1983〕142号文件规定范围内的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延长退休年龄,经其所在单位报请主管区、县、局批准后执行,同时抄送市人事局备案。

二、对《暂行规定》第四条(一)项中“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在其退休后提高退休费比例”,可按以下幅度掌握:

1.国家统一颁发的特等、一等、二等奖(如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等)获得者(集体奖指主要发明人或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劳动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可提高退休费比例15%。

2.国家统一颁发的三、四等奖(如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统一颁发的科技成果一、二等奖获得者(集体奖指主要发明人或作者)、获得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授予的特等劳动模范、劳动英雄、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的,可提高退休费比例10%。

3.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确认在生产、科研、文教、卫生、管理等方面做出优异成绩者(有正式文字根据),可提高退休费比例5%。

篇10

现将省人事厅、计经委、教委《关于做好199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做好199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省人事厅  计经委  教委  一九九八年一月九日)

省政府:

1998年全省普通高校、中专校共有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14.3万人,比1997年增加近2万人,增长16.26%。其中:师范类毕业生2.5万人,职大、电大普通专科班毕业生1.3万人,其他非师范类毕业生10.5万人。非师范类毕业生中,毕业研究生3168人,比1997年增长6.1%;本科毕业生24457人,比1997年增长10.1%;专科毕业生19505人,比1997年减少12.9%;中专毕业生57870人,比1997年增长30.51%。总体上看,全省毕业生资源丰富,但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中专毕业生增长过快、比重过大的问题较为突出。为切实做好199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继续贯彻执行《省政府批转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做好199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发〔1997〕6号)的基础上,现对有关问题提出以下调整和补充意见:

一、允许非师范类国家任务计划和自费计划招收的毕业生自谋职业。对本省要求自谋职业的毕业生(不含毕业研究生),由学校审核后报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备案,不再办理派遣手续,其中国家任务计划招收的毕业生不再收取培养费。学校要及时帮助迁转户粮等关系。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分配原则上仍按以往规定执行。

二、对省属医学院校毕业生和驻江苏部属医学院校留成的毕业生不再实行指令性计划分配,主要通过有组织的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在省内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或岗位就业。特别是要引导一部分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三、加强对外省籍毕业生来我省就业的宏观调控。省、市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和帮助引进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外省籍毕业生,适当控制专科以下学历的外省籍毕业生进入我省就业。

四、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吸引毕业生的优惠政策。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宿迁等地区工作。

五、对截止年底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学校将其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街道或乡镇(入学前为农业户口的,保留其非农业户口),由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按待业人员有关规定管理。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毕业生待业期间的管理办法。毕业生应在户口所在市、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自主择业,落实单位后可以录用,也可以聘用。对在次年年底前落实单位并需要办理派遣手续的毕业生,可由市、县人事部门报省人事厅办理。

六、为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根据国家教委要求,凡经“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统一签订由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印制的《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省内普通中专校毕业生统一签订由省人事厅印制的《江苏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七、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主动为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无主管企事业单位和采取聘用方式使用毕业生的单位服务,努力做好收集需求信息、提供毕业生情况、办理接收手续等工作。各地人才交流机构要为上述单位做好人事等服务工作,有关部门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毕业生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八、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地、各学校应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或就业指导系列讲座,使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逐步规范化。

九、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严肃纪律,认真执行毕业生就业计划,严格按照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手续做好派遣、接收工作。坚决制止不按规定派遣和接收毕业生、干扰毕业生就业秩序的行为。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不得为未取得毕业生就业资格的学生办理就业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