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合作协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合作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合作协议

篇1

乙方:_________

鉴于_________与_________为战略合作伙伴,甲乙双方经过充分协商,现就乙方协助甲方培训英语教师的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愿意协助甲方培训中小学在职教师,其培训属于非学历性质的教师继续教育,目的在于提高甲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甲方负责英语教师培训的组织与行政管理,乙方负责选派大学英语教师,并对整个培训的教学过程、教学业务管理负主要责任。

三、乙方为甲方举办的英语教师培训班,每期_________名学员,每个教学班人数为_________人,每期培训期限为_________年,每期培训班的英语教学时数为_________节。

四、乙方承诺:经过_________学时的培训,能使甲方参加培训的大部分学员在英语听力和口语等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对于学员反映强烈、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极差的教师,经甲方提出,乙方应当予以及时更换。

五、甲乙双方同意将日常教学点设在_________,在寒暑假期间将教学点设在_________。

六、甲方同意乙方为甲方学员开设的课程及课时分配计划如下:听力_________节、口语_________节、英语电影视听_________节、英语新闻视听_________节(小学_________节)、语音_________节、交际英语_________节、教学法_________节、高考英语复试辅导_________节(小学教师不参加)。

七、乙方负责组织好培训学员平时的考核、中段考、结业考及水平测试(共三次),对测试合格者颁发学历证明书(结业证书),并负责建立接受培训英语教师的学历档案;甲方将建立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档案,并负责把教师培训成绩纳入业务档案管理。

八、经过甲乙双方协商的培训时间,乙方原则上不得随意改变,如有变更应当至少提前一星期通知甲方。

九、培训费用按照每位学员每学时_________元计算(包含教材费和散页讲义费),每月结算一次,由甲方以支票方式支付给乙方;乙方除收取培训费用外,不再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十、学员在培训期间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由甲方自行解决或由学员自理。

十一、甲乙双方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学历教育的可行性,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乙方为甲方举办专科起点的本科学历教育文凭班。

十二、具体操作事宜由甲方指导_________协助乙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写作;实践意义

一、引言

在英语写作实践中,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写作教学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结果教学法上,教师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重视学生的写作结果,而没有重视写作过程和培养写作技巧,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甚至害怕英语写作。因此,改善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探索适合当前学生的新的写作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实践和探索,认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遍布世界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约翰逊和霍勒别克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不断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与其有众多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1. 学生中心理论。该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既是合作学习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属。2. 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3. 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不爱学习(如英语写作),绝大多数不是因其智力因素,而是他的非智力性因素如兴趣、需要、动机等导致的,这就是我们常言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在群体学习情况下,彼此年龄相近又能在最近的发展区内操作、学习,知识增长、写作效率和水平提高最快。

除了以上几种代表性的理论外,合作学习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论基础。各种理论观点存在着互补性,而不是彼此矛盾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石。

三、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旨在通过小组合作互助的方式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写作活动中“学会写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进行帮助和指导。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组织者、督促者、评价者、辅助者等角色发挥其指导帮助作用。

(二)可激发英语写作兴趣

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的确立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有选择性、有一定难度、有思考价值。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根据个人的特点灵活分配任务。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共同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强调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平等轻松地协作、交流、讨论和评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展示和成功的机会,极大地保护和增强了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使其敢于开口,敢于下笔,敢于评价,乐于实践并获得成就感,真正成为整个英语写作过程的主人。

(三)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合作学习只是教学的手段,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1.交往能力。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首先要养成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并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积极吸取精华,补充自己。其次就是要让学生敢说,表达清楚,敢于质疑问难。与人合作交往时,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2.培养承受能力。人人都想尝试成功的喜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失败是一种常见的挫折,一个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越高,可以使人激发其潜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真诚地合作,组织公平竞争,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3.激励主动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自己的学习成果结论。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

(四)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减轻教师负担

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它是一个人最终走向社会,生存和参与生活的重要素质。在英语写作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划分成组,互帮互助,学会发表观点和交流沟通。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在合作写作的“同伴互改”阶段,学生相互传阅和修改作文,既做学生又做老师,转变了写作的态度,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从而使教师把精力集中到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技能上来。

篇3

关键词:高中作文;虚构;创新

写实、虚构及创新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重要训练内容,它关系到高中生的作文水平与能力,所以要对它们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起来。

一、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写实能力

高中生的作文,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写实上。在高中生写实作文的训练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指导高中生从他们的实际出发,选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作为写作的材料,进行合理地加工修改,允许学生在保证百分百真人真事的前提下进行提炼、加工和修改。只要达到文章中心明确,突出真情实感,就是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二、如何开发高中生的虚构想象能力

从前面我们知道,写实的重要性。但是,并非就脱离虚构想象的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想象而进行的虚构是我们所倡导的作文教学方式。因为虚构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指引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促成,让学生的视野步入开阔的天地,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虚构想象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效能,是学生想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但是,有一点要切记,虚构并非就是编造或是杜撰,虚构必须在合乎情理与逻辑的前提下进行,这一点希望广大高中生记住。

三、努力培养高中生的写作创新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了写实及虚构还不够,还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还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永不衰竭的动力。那么,在高中生的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

1.文章的构思要新颖,有新奇独特的想法,要超出平俗的构思方式,不受通常想法的束缚。

2.文章的立意要有新意,多角度,多风格,多思维,别具特色,全方位综合投入。

3.文章的选材要打破常规,走出来,选取精华的、新奇特色的、具有自己特点的材料来组织。

4.文章的布局可以不按一定顺序,可以似山峰奇形怪状,似湖泊色彩鲜明奇异,起伏逶迤,独具特色。

5.文章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富有情趣,才能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

所以说,在高中生的作文教学中,写实、虚构及创新是三个有机结合体,并非单一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在作文方面的作用,在为高中生的作文教学服务。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师作为给予学生反馈的角色和学生作为接收教师反馈的角色两方面,进一步讨论了教师反馈在教师与学生间构建的交际功能和重要意义,主张在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写作课程教师应重视这种师生互动交际方式的作用,积极长期地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师反馈。

写作以其重要性在ESL/EFL领域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特别关注。尽管如此,它有时被视为“被遗忘的技能”(Bowen & Marks 1994:143)。写作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具有递归性,互动性,沟通性和交际性活动的过程(Porto 2001: 40)。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有关学生写作的反馈,可以使学生较好地对其写作进行修改和编辑。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写作教师只是简单地对学生一次性完结的写作成品给予一个分数,而不再对其进行修订和延续性的指导。这样的写作训练显然是背离了当前写作教学理论研究方向的。这些教师忽视了写作训练作为一个过程,教师不应该只考虑学生写作最后的成品,而应当在写作过程中给以学生及时的任何一种形式的反馈意见。教师对学生写作做出的教师反馈不应该只是以一个简单的评价。它应该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与沟通的桥梁,使学生通过写作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据Conlon(2008:86)指出,有效的教师反馈能让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彼此信任。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反馈不仅是文字本身为载体的一种模式,更是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一种途径。

一、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给予反馈时的角色

写作是一个具有互动性、针对性和挑战性的活动(Porto 2001:39)。基于以上这三个关键词,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作用绝不应是薄弱或松散的,但也不应是被高估的。基于写作教学法理论研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是一个直接参与者,通过其给予的及时、延续的反馈与学生间构建一种无形的沟通;教师是一个读者,是阅读学生写作的第一人;教师也是一个助手,可以通过其提供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写作技能。然而,由于一些现实原因的限制,一部分写作老师只注重“一稿成形”,而忽视了在学生写作中应给予及时延续的反馈时的重要意义。其结果是,教师们遭遇一种尴尬的局面:教师花费一整天时间给学生做书面评价,但这些努力似乎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给予的延续性反馈更有可能让学生采纳并付诸行动,最终有效的改善学生最后的写作成品(Olson 2003:273)。由于反馈不是来自一个单一的写作任务的最后草案,而是针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展的答复(Porto 2001:43),因此教师在写作训练中给予学生反馈的过程,是教师能有效评价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过程(Conlon 2008:85)。在这个过程中,当教师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时,通过教师提供的反馈意见,可直接参与到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发送反馈给学生,学生参考教师反馈并进行修改。老师通过学生再次修改的作品可以看到学生写作技能是否得到提高。因此,通过写作过程中的教师反馈,一种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被自然地建立。这种交流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文字实现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另一种是通过师生口头面对面的交流。Olson(2003:275-276)认为,教师在与一个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时,所提供的反复性的简短口头反馈主要适用于学生写作的初期阶段;而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很显然是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Olson对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书面反馈作出了以下的建议:

对待任何一个学生的写作所给予的反馈应具有延续性。对学生写作的评价要切实和客观;避免对学生写作做出如“Awkward”的评论,这会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在写作中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应及时鼓励;对学生的写作应给予最直接的建议;归纳学生写作中常犯的错误类型,并清楚地标记(对于学生的经常性错误,教师可以以书面或面对面的形式解释);对学生写作给予的反馈评论尽量以鼓励的字句结束,使学生能主动接受并修改。以上建议为教师在学生写作中如何适当地使用书面反馈指引了方向。

写作教师作为学生写作的读者,在通过反馈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建立一套机制来保持教师反馈具有的沟通性和功能性。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反馈结合了阅读、写作和口头交流的技巧(Conlon 2008:87)。教师反馈必然成为一个可行且高效的写作指导方式,它不仅能为教师发送个人的声音,而且能在学生和老师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因此,在学生写作训练过程中所给予的不间断的教师反馈,其作用并不只是对简单的一个句子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而教师在给予学生写作反馈时所扮演的角色既是一个对话者,也是学生写作的读者。

二、学生在收到教师反馈时的角色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写作的读者,而学生是中心。在教师评估和指导写作过程中,学生却是一个参与者。一些研究表明,学生更可能会阅读、考虑并尝试应用来自教师的反馈,而不是忽视它们(Ferris 2007:173)。学生是教师反馈最直接的“听众”。如果教师不能通过反馈发送有效的信息,如何能指望“听众”作出回应,并实施教师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根据书面反馈意见修改写作)。Ferris(2007:168)认为,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中间阶段给予反馈是最有效的,并且是明确和具体的。  有些老师写的反馈过于空泛或消极,并且有时在反馈中使用一些命令式的语句。这些行为都或多或少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过于主观,而不在意他们在写作中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因此,学生们感到沮丧和消极,甚至放弃主动写作的原动力。Ferris的研究表明,学生欣赏教师的赞美和鼓励,而不是太多的批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的反馈既要真实客观,也要积极公正。假如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不断给予反馈,而不是“一次过”,那么反馈自然会成为每个写作任务在不同阶段整体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师也可以给学生空间,只要学生能够做出合理解释,学生可以不同意或选择不使用教师的反馈意见;也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备忘录,以此解释他们如何处理所收的教师反馈”(Ferris 2007:174)。通过这种方式,反馈可以为“和每一个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持续性的会话模式”(Ferris 2007:168)。

三、教师反馈:是多余的附属品还是写作实践的组成部分

许多原因可以导致学生忽视教师的反馈。有些学生在接受反馈时缺乏经验,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幸被一个毫无经验的写作教师指导,这样的教师很少或从未在以往的写作训练中给予学生任何形式的反馈。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导致学生在消化教师反馈时茫然无措。或在另一种情况里,因为教师总是对学生最后的定稿给出书面反馈,这将使学生认为教师的反馈是多余的附属品。为了有效地使用教师反馈,写作教师应允许在写作课程中留出一定的时间来介绍和不断强调教师反馈在学生写作训练中的重要性。如有需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收到教师反馈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学生自己的反馈。由于教师的反馈过程被视为具有延续性和周期性的(Conlon 2008:90-91),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反馈保持一个双向而非单向的沟通。在这个双向的沟通中教师和学生最终都能达成各自的目标和期望,因为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彼此的反馈了解对方,从而更好的认知彼此。

提供良好的教师反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写作教师肩膀上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改善并提高写作技能。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把建议和意见打包放到教师反馈里,使之成为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沟通的桥梁。教师反馈也是教师和学生倾听彼此心声的一个过程。综上所述,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做出时间上的牺牲和为学生写作所需而考虑,同时让学生感到教师反馈对他们是有价值的,那么教师和学生就能通过教师反馈达成真正的平等交流。

参考文献:

[1] Bowne, T. and J. Marks (1994) Inside Teaching: Option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Oxford: Macmillan Heinemann.

[2] Conlon, S. (2008) The use of feedback to improve the ecology of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The New English Teacher 2 (2): 84-97.

[3] Ferris, D. (2007) Preparing teachers to respond to student writing.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6 (3): 165-193.

篇5

一位外国首脑,通过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赞美,教育自己的儿女必须热爱并好好学习这些文字,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应该说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那我们作为自己国家的主人,自己国家新一代的教育者,肩上所负的使命是多么光荣而艰巨呀!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国家的文字是如此绚丽多彩呢?怎样才能培育出自己的学生真正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学好自己祖国那如“诗”似“画”的灿烂文化呢?

我想,汉字文化的璀璨令世人瞩目,但汉字结构情况比较复杂,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到假借、转注,从不同时期不同形体的演变直到汉字的简化、造字、用字的发展历程千变万化,因而给我们教师今天的识字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依据汉字本身的演变、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识字教学,应当说是目前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模式。

而要想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识字教学,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吃透教材,全面而系统地弄清教材的内容编排及总体要求。 其中:

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400个字,并会写100个字,第二册要求认识550个字,会写250个字。与原来的教材相比,这套教材要求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了,识字时间也提前了,并且实行认字和写字分开。识字课的形式要求灵活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谚语、对子、儿歌、谜语、数字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等。并要求认识的字多,会写的字相对少一些。同时,识字不但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学生识字的教案时,让他们的快乐相随:把多样的形式与具体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课堂内外、交流时进行有趣的识字。而且心中明确:要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求自己不仅要教会生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生字,怎样巩固学过的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进而获得生字学习的主动权和高效率。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下面,是笔者本人结合多年来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识字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让学生充当“识字大王”,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识字

家庭环境和学校教学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看到、遇到各种商品的包装、广告以及书刊、杂志等当中的图画,而且上面写有很多不同的汉字。于是,平时我特别注意引导他们主动收集、认读这些汉字,并要求他们回家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笔记本,然后让他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端端正正的写上“我是小小的识字大王”。写完后的场面便是整个教室里都沸腾了:学生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笑容,有的迫不及待地用铅笔继续写起来,有的则用水彩笔描起来。看到这些,我就知道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继续通过发“”或者“*”来奖励学生,以此促使他们继续坚持把在家里、学校、商店、门牌认识的字都写下来。由于引导方法得当,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外学会了许多汉字。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识字大王”,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点点滴滴,也使学生获得了自主识字的成就感。

2 通过游戏式的猜谜活动,诚心帮助学生识字

猜谜,是我所带班级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几乎每一节识字课,都有学生们迸发出来的火花,例子可多了。如“一个大口之中再有一个小口”是什么字呀!学生很快就懂得,那就是“回”呀!而我给他们的评价则是:这叫做“表里如一”呀!再如有一次,在学习“晶”字时,有位学生自告奋勇,先举起手来,然后望了望窗外,深情地说:“老师,有3个太阳同时挂在天上,真亮呀!”同学们顺着他的手也不约而同地望出了窗外。这时,他的嘴角扬起了得意的笑意:“答案就在黑板上。”同学们转过头来,“啊,原来是个‘晶’字。”于是,我给他们的小结是:“晶”字并不难学,但需要写上“三日”呀!

在学习《荷叶》这一课的生字时,有位学生在我还没说完“谁又有什么识字方法呀!”就站起来说:“老师,老师,我有一个方法能记住‘碧’字。”于是,全班同学顿时安静下来了。只见他自信地说:“一个王子和一只小白兔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不就是‘碧’字吗?”像这样的猜谜活动,比比皆是。如:小马跑进大门里,不就是“闯”字吗?又如:一座小小塔,上小下大,是什么字,这不就是“尖”字吗?

值得一提的是,猜谜时,学生的情绪的确很高涨。有的学生编出的谜语也相当出色,连老师都不曾想到。如:“贵”字,就有学生说:“小宝贝踩到一条小青虫,小青虫的尾巴被踩掉了,所以“贵”字上面的“虫”字少了一点。”令人感到自豪、满意的是,学生们在编字谜中的兴趣盎然,识字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通过加减字的偏旁,巧妙促成学生识字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采用一些自己善于钻研、总结出来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毫无疑问,肯定对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有很大帮助。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这样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生字 —— 看字形,记字音。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了许多可行的识字方法。我在加以总结后,就形成了“加一加”、“减一减”偏旁等模式。

“加一加”的模式,就是通过学生学过的字加上偏旁的方法来构成另一个字。也可以说,是用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生字加上偏旁后变成新的生字。如“鱼+羊=鲜”—— 表示“鱼肉拌羊肉,味道更鲜美”;“又+寸=对”—— 表示“又字加一寸,这就对了” …… 这样引导,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减一减”的模式,就是把学生学过的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另一个字。操作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游戏过程。让三位学生来充当不同生字的角色:学生甲表明自己是某个具体的字,学生乙要从学生甲的身上去掉某一个部分,学生丙便是学生乙操作后的结果啦!如:“移-多=禾”—— 表示“学生甲表明自己田里的禾苗太多了,学生乙要从学生甲的田里移植禾苗一部分,结果学生丙发现学生甲的田里只有一棵禾苗啦!”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提了。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发现学生把“春”字的下边写成了“目”字时,我的引导方法是请他们多动脑筋,无论如何,都得想出个好办法来记住它。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 —— 有位学生通过“拆字法”,巧妙地解释了这个字:“春天里只有暖洋洋的太阳,所以‘春’字的结构是‘日’字底。”这位学生的圆满答案,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赞赏。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学生真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

4 通过指导学生“记住偏旁,理解字义”,来推动他们大面积识字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做什么事都得用功、专注,记字、写字当然也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重引导并善于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字形,通过大脑的加工,使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较好的记忆方法,最终储存在大脑中。这里要特别强调,学过的字必须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才不会遗忘。因为经过这种联系,学过的字就记得特别牢。至于有些形近字,可以放在一起教学。像指导学生学“青”字的时候,我就把“清”“请”“情”“晴”“睛”这几个字放在一起,让他们有机会观察、比较它们的偏旁部首,能自己区分出形近字的细微差别。这一做法是确保学生掌握好字的关键所在。

通过引导和指导,大多数学生已能从根本上记住了偏旁,理解了字义。像“清”字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如“清水”;“情”字是竖心旁,和心情有关,如“心情”;“晴”字是日字旁,和太阳有关,如“晴天”;“睛”字是目字旁,和眼睛有关,如“眼睛”。只要学生能用部首分析法区分出这几个字的不同,就可以引导他们说出:江、河、湖、海等字。

在学生学习这一类字的时候,我几乎不讲,主要是引导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区别,把各自获得的结果告诉同桌和大家,如“犭”这个偏旁与什么对象有关,可以引导他们联想到“猎”“狗”“猴”等小动物。出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大部分学生都能很专心投入,所以收到的教学效果往往都会事半功倍。

5 教育学生善于借助绘画来识字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这一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将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活化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或一段段动听的故事。如:教学“呆”字时,我对学生边讲故事边画画:“一个人张开大嘴巴,就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原来他正在发呆。”又如:教学“目”字时,我什么也没说,只在黑板左上角用粉笔寥寥几画,就画出了眼睛,学生们发现后便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眼睛!眼睛!”于是,我顺水推舟,适时点拨:眼睛就是目,反之目也就是眼睛。然后又在旁边画了一个简笔画的太阳,结果如何呢?学生在瞬间就轻而易举地认识了“目”的近邻便是“日”。``又比如教学“坐”字,我画了两个人背对背地坐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学生一看,便恍然大悟 —— 原来“坐”字是表示两个人坐在土地上。那不是由两个“人”和一块“土”组成的字吗?由此可以肯定,对于这个字,学生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忘了。

6 利用并发挥集体形式的优势,让学生在共享的空间中识字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件快乐的事,只要他诚心地告诉另一个人,这样在世上就有两个人共同拥有这件快乐的事,而快乐在彼此的相互传递中将会无限地延续下去。只要我们教师能把这一平凡的道理应用于识字教学,那自己的学生中,就会出现:你认识一个字,我认识一个字,两个人一交流,彼此就都认识了这两个字。一个教学班,多则几十个人,只要两两交流,他们的识字量将成几十倍的递增。我就曾尝试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一天认识一个字,当一回小老师,再把自己认识的这个字写在黑板上,教给其他同学,然后希望并要求他说出自己记住这个字的方法。一旦他接受了,就成了一字之师。有时由于教学时间不够,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每4人或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人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平时所认识的字教给组内的同学。的确,他们在学校时可以当同学的老师,在家里则可以当小弟、小妹、父母、爷爷、奶奶的老师。 为师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促使教与学在互动中得到了共振并升华。这真是,自己能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所学。由此可见,在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中,能者为师,人人为师,这样的识字教学就多了一份进取,一份快乐,一份责任,一份光荣。

小小的汉字,奥妙无穷。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潜心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使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求异的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创新的成功和喜悦,这无疑是我们教师的天职。

篇6

关键词:藏传佛教;十善法;和谐社会;积极因素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0-0050-05

21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科技、经济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当人们正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巨大成果时,各种冲突与危机亦日益向人类逼近。尤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越来越严重,而这些冲突所带来的道德危机、社会危机以及生态危机等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怎样化解各种冲突和危机已成为时下人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应对这种特殊的时代考验和挑战。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还蕴含着可贵的和平、和谐思想。它既是“心灵科学”,又是“宇宙与生命的认识论”,对于当前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生存危机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解释。比如“用宇宙万物的因果自然规律解释人类的善恶道德行为和苦乐遭遇,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之一。”[1]6照此理解,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和纠纷,眼下所面临的一切冲突和危机,都不是无因之果,而与人类自身的行为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想要化解社会矛盾,调节人际纠纷,消除犯罪根源和各种不安定因素,建设和谐社会,除了完善社会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消除诸外部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内因,从净化人心着眼,弘扬慈悲利众的佛教文化精神,提高人们的内在素质和强化自律意识。

一、“十善法”简述

“十善法”,又称“十善戒”或“十善戒法”,是佛法所有戒律的基础和总纲。它包含了佛教伦理道德及教义教规之全部精华。如上所述,佛教认为,人类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人间的悲喜苦乐和社会的治乱兴衰都是由人类自身的思想行为造成的,故谓“种种世界由业生。”(此语出自《俱舍论》)因为佛教不承认神创世说,而主张“业”创世,所以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所谓“业”就是指人的思想行为,活动业绩。以因果报应学说的观点,造业的“业”分为三类:即善业、恶业、不变业。善业是感召人天善报、善果和一切幸福快乐的因缘;恶业是下堕三恶道和招致一切不幸恶果的因缘;不变业,也叫不动业,是转生色界或无色界的因缘。但“业”从性质分类只有善恶业两类。“十恶”和“十善”是最典型的善恶业的概括。

《佛经》中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心,此乃佛教。”作为佛教徒,不但要戒恶,还要行善,这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宗旨,也是其戒律的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大乘佛教又增加了修利众行的菩萨戒,就变成了戒恶、行善、利众三大佛律原则。所谓戒恶就是戒禁“十恶”,所谓行善就是行“十善”,所谓利众就是为众生的幸福安乐服务。“十恶”包括“身三”,即杀生、偷盗、邪;“口四”,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即贪欲、_恚、邪见。(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善”是相对于“十恶”而言的,故同样包括身三(不杀生等);口四(不妄语等);意三(不贪心等)。以佛教的观点,若违犯“十恶”罪,今世必将霉运连连,来世必遭恶趣之苦。相反,若谨持“十善”戒,则今世必将好运不断,来世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恶道。下面将具体探讨藏传佛教“十善法”或“十善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身三戒与和谐社会

“十善法”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属于身业戒。

(一)不杀生,即不妄加杀害有情生命,包括人类和动物等一切具识众生。《增壹阿含经》云:“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以佛教的观点,杀生罪虽有轻重,但如果动机不虚,在行为方式上无论明杀暗害都会造下同样的罪过。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中说:“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了;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谁作,等无差别;加行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咒,随以一种起加行等”。[2]77佛教以缘起观解释生命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有情识的生命,都是宇宙生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彼此之间构成一种相依相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同时,以如来藏思想宣扬生命个体的无差别性,认为“一切众生,平等无二”,(出自《如来藏经》、《大涅经》)无论是庞然大物,还是脆弱的生命个体,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等其他有情众生,都是宇宙共同体的一员,都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所以人应该对其给予同等的尊重和爱护。在此基础上,根据因果轮回和解脱理论,树立起“慈母、恩人、福田”等众生观,倡导人们心怀慈悲,以感恩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生命观。列于“十戒”之首的“不杀生戒”,就是这种生命观的具体反映。它既包含了“爱护生命、善待有情”的仁爱思想,又折射着“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先进生态理念。

一直以来,人们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和能量,并且以征服者和主人自居随意作践自然,毁坏自然物种,乱杀野生动物,乱砍滥伐花草树木,使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让人类越来越濒临危险和灾难。无论是地震、海啸、泥石流、沙尘暴等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还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淡水和土地资源状况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等,无一不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无一不孕育着更大而更加不可想象的危机。这一切都是人类不懂得善待自然、善待生命造成的。正因为如此,目前在环境问题上几乎全世界、全人类都达成了共识,都在呼吁人们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自然界和生命系统,都在为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宇宙生机做着各种努力。而佛教“不杀生戒”及其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不但超前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和精神,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确实起到了某些实质性的作用。比如青藏高原―这个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高寒地带,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能够保持相对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藏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藏传佛教文化。因为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并且宗教氛围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浓厚。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果能够进一步寻求和发掘佛教文化中对环保工作有益的潜在资源,加强信徒群体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将对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大有帮助。

(二)不偷盗:“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增壹阿含经》之释)偷盗,也作不予取或不与取,其对象包括个人所属物、国家和集体所属物、社会公共财产等。它与杀生罪一样,如果有罪恶动机,在行为方式上,无论是暗地偷窃、直接抢劫,或以权强取、使诈骗取,罪过都是等同的。如《广论》中说:“不与取,事者谓随一种他属所摄物;加行体者,谓若力劫若暗窃盗,任何悉同,此复若于债及寄存,以诸狡诈欺惑方便,不与而取,或为自义,或为他义,或为另他耗损等故,所作悉同成不与取”。[2]78现代社会虽然法制比较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比较完善,但各种犯罪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些领域呈现增长势头。就“偷盗”罪而言,较明显的如小偷、绑匪、黑社会等犯罪组织一天比一天多,抢劫、绑架、盗窃等犯罪案例也层出不穷,这是社会的一大隐患。同时,也有藏在暗处“偷公盗家”的犯罪现象,如有些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职权中饱私囊,以贪污、受贿或、承包工程等方式,偷国家的钱,偷人民的钱,偷社会公共财产,损害公众利益,破坏政府形象,制造不公正、不和谐和不安定因素。另外,还有比这更可怕而危害度更高的,如有些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人员,潜伏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枢纽机构、机要部门,利用网络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偷窃商业机密,偷窃政府机密、国家情报等,并与社会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进行各种罪恶交易,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直接性的危害。这些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并且都是由于缺乏“不偷盗”美德造成的。因此,想要有效防止这类犯罪现象,从根本上清除犯罪根源,不仅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更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唤醒人们的内在良知,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自觉维护社会公德,主动远离罪恶,为建设“安定有序”、政通人和的美好社会而努力奋斗。

(三)不邪:佛教所谓的“邪”,主要指非行、非支、非处(或非地)、非时所进行的各种行为。有人说佛教是禁欲主义,但我们要知道它并非完全禁欲。对于一般的信徒来说,需要戒禁的只是“邪”。有关这个概念的界定及内涵,在《广论》中有详细的阐述:“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种,谓所不应行、非支、非处及以非时。其中不应行者,据马鸣阿^黎所说,指‘他摄具法幢,种护至王护,他已娶妓,诸亲及系属。’他所摄者谓他妻妾,具法幢者谓出家女,种姓护者谓未适嫁、父母等亲所护者,若王若赦而守护者,谓于其人制治罚律。非支分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如马鸣阿^黎说:‘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婴童、腿逼及手动。’大依怙尊说:‘言非支者,口秽道及童男女前后孔户,并其自手’。非处所者,谓诸尊重所集会处,若塔庙处,若大众前,若于其境有妨害处,谓地高下及坚硬等。如马鸣阿^黎说:‘此中处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萨居处等,亲教及轨范,并在父母前,非境不应行’。非其时者,谓秽下(生理期妇女)降胎满孕归,若饮儿乳,若受斋戒,若有疾病,匪宜习故,若道量行量极至经于五返。此外,大依怙尊还说:‘谓昼日时,亦名非时。非支等三,虽于自妻,尚成邪行,况于他所’。”[2]79佛律明确规定,出家僧人要完全戒制“世俗欲望”,其他信徒也要戒禁“邪”行为,否则将会遭到恶业报应。如《增益阿含经》中写道:“谓人若u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威胁极大、手段肮脏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戒。”新时期,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外部的经济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但可悲的是人的内心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充实和满足,精神领域的问题反而多了起来。笔者认为,“邪”现象就是人心极度空虚和道德沦丧导致的恶性后果之一。以佛教的标准衡量,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同性恋等行为都是“邪”,并且事实也证明这种不正当行为给社会文明、个人健康及家庭幸福带来了极大危害。尤其是被称为“21世纪超级杀手”的艾滋病,如果任它继续滋长、继续泛滥,将给整个人类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洁身自爱”,文明生活,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努力净化社会生态环境,从而推进“三个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佛教“不邪戒”可以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语四戒与和谐社会

“十善法”中,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属于语业戒。

(一)不妄语:《法界次第》云:“以言诳他,故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不妄语,即不说谎。以佛教的观点,故意说谎愚弄他人或欺骗他人,将是严重的罪过,要遭受恶报。它虽然属于语业戒,但并非一定要以言语形式来完成其造业。如果有罪恶动机,并最终达到了欺骗目的,无论用何种方式罪过都是一样的。如《增壹阿含经》中说:“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撒谎、欺骗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有时候人们还把它当作一种正常的谋生手段,专门培养那种技能。因为目前在许多行业领域,那些善于说谎、狡辩和耍阴谋诡计的人,往往比正直诚实的人爬得高,站得稳,活得潇洒。但毋庸置疑这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现阶段存在各种各样的“妄语”类罪行,其中较可怕的如医生做假诊断、开假处方欺骗病人;公务人员下达假命令、制作假文件愚弄群众;律师做假辩护、歪曲事实坑害委托人;法官做出假判决、亵渎法律冤枉好人,等等。所有这些道德领域的丑恶现象及人性的堕落现象,都是“妄语”类罪行,也都给社会稳定、人际关系融洽,实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局面造成了极大困扰,并且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早预防和控制,任它继续漫延,将导致更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这类罪行的当事者多数是高级知识分子,不但善于掩盖罪行,更懂得怎样钻法律的空子,所以对待这类恶人或恶行,进行“良心监督”和“道德制裁”比其他方法显得重要、有效。故在这一点上,佛教“不妄语戒”及其所折射的伦理思想,可以成为法律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二)不两舌:佛教中以是非语离间他人的行为称作两舌,反之称不两舌。如《法界次第》中写道:“构斗之言间他,令致得失分,乖名为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离间对象包括个人、团体、组织以及民族、国家等。在方式方法上,无论以言语形式直接挑拨还是以其他方式间接离间,或者不管所说内容是否属实、是否中听,只要当事者动机不纯,有挑拨离间的意图,都将构成离间罪或两舌罪。如《广论》中云:“离间语,事者,谓诸有情,或和不和。加行者随以实语,若非实语,随说所说,若美不美,随其所求,为自为他而有陈说……。”“人若言间他人,令致斗诤,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遭诽谤,为人所离弃”。[2]80如今很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卑劣手段,故意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他人(泛指个人、团体、组织及民族、国家等)之间彼此产生误会,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让自己从中捡到便宜、获得利益。这是社会不能和谐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类罪恶行为不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还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给人民的生活幸福、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了严重损害。并且换个角度考虑,现在信息技术空前发达,如果有图谋不轨者通过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挑拨民族,离间国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不两舌”口德及“不离间”美德,酿造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而且更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辨别是非,使自己(泛指个人、团体、组织及民族、国家等)不轻易落入恶人的圈套,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只有这样,社会才有望和睦、融洽,国家才有望繁荣、昌盛。

(三)不恶口:“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法界次第》之释)恶口,指以粗恶语责骂他人、批评他人或贬低他人的行为。它与两舌罪一样,不管所说内容是否属实,如果有伤人的动机,并且最终达到了其罪恶目的,就会构成“恶口”罪,也必遭恶报。如《广论》中说:“粗恶语,事者,谓诸有情能引恚恼。加行者谓以若实,若非实语,或依种过,或依身过,或依业过,或依戒过,或依现行所有过失,说非爱语”。“……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2]80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恶口”都是人际交往的最大敌人,也是社会和谐的重大障碍。任何人都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只有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而以人为主体的这种社会交往过程中,“说话和气”,态度和善,真心相待,既体现个人的内在涵养,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国家公务人员和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人,对待群众态度要和善,“说话要和气”,从而保持与人民的亲密关系,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佛教提倡“不恶口戒”,既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又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

(四)不绮语:“绮侧语辞言乖道理,名为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法界次第》之释)绮语,亦称是非语,指引起是是非非的闲言闲语,无意义而随口说出的无稽之谈。佛律明确规定,人平时要注意口紧言净,不能胡乱开口或出言戏弄,否则将违犯“绮语”罪,必遭恶报。如《广论》中说:“绮语,事者,谓能引发无利之义……,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2]8021世纪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通讯技术空前发达,传播“流言蜚语”的速度也空前快,危害空前大。如果有图谋不轨者通过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蓄意散布谣言,传播流言蜚语,制造负面舆论,误导群众,鼓惑民众,故意搞破坏,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对此社会管理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有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题目为《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的文章,开宗明义指称:“苏联解体对于西方来说是一场胜利,但对于利害切身的俄罗斯人民则是一场空前的国家灾难。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原因很多,新闻改革、‘舆论失控’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2010第21期,作者署名为赵强)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作者的学术观点,但其中指出了一条重要道理:“不能忽视社会舆论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佛教提倡“不绮语戒”,不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很好的现实借鉴价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对此提高警惕,做好恶意舆论的防范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做好舆论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保障民众既不随意传播流言蜚语,也不轻信以讹传讹的谣言,从而远离“绮语”,为创建文明、和谐、稳定的美好社会各自做努力。

四、意三戒与和谐社会

“十善法”中,不贪心、不嗔恨、不邪见属于意业戒。

(一)不贪心:贪心,即贪图他人的财产,包括钱财、名誉、地位、权利等。如《广论》中云:“贪欲,事者,谓属他财产。此中贪心圆满,须具五相:一、有耽著心,谓于自财所;二、有贪婪心,谓乐积财物;三、有饕餮心,谓于属他资财等事;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凡彼所有何当属我;五、有覆蔽心,谓由贪欲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出离。”[2]81《法界次第》中道:“引取顺情尘境,心无厌足,名为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如前所述,佛教认为三毒是人类一切烦恼之根本、罪恶之源头,而贪心又列于三毒之首。为什么呢?如果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类矛盾和纠纷,就不难找到答案。现在很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和私心,为了把他人的财产、名誉、地位等占为己有,什么坏事、恶事都做得出来。杀人放火,贩毒走私,偷窃抢劫,贪污受贿,哪一项不是贪欲所为?又哪一项没有给人民的安乐生活、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困扰?带来危害?现代人一旦利益当前,什么义理人情,什么良心道德,什么公平正义,一概都可不顾。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出卖民族,出卖国家都毫不犹豫。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消除人们的贪念着手,防止各种罪恶行为及不安定、不和谐因素滋长显得极其重要。而佛教“不贪心戒”及其所蕴含的慈悲利众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正好可以鼓舞人们摒弃各自的私心和贪念,用赤诚的心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温情,消除“贪欲”带来的种种分歧和隔阂,营造人人相爱、我为人人的和谐、美好社会氛围。

(二)不嗔恨,又名嗔恚心、害人心,是一种无法忍受他人幸福,容不得他人成功和快乐的不健康心理,堪称人生之最大毛病。以佛教的观点,它会毁掉世间所有美好的事情。如《华严经》中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根据佛教的慈悲、博爱精神,人即使不能利他,也绝不能害他,这是道德底线。正如藏族著名佛学家多识教授所说:“一个善念可以种下参天的菩提树种,一粒嗔恨的火种可以烧毁一片幸福的丛林。”[1]189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心里充满着仇恨,终日想着要妨害他人,首先他自己的内心就无法得到安宁,同时他还会让周围的人不得安宁,紧接着就是破坏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睦友爱局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人的这种“嗔恨心”更是其最大障碍。嗔心一起只望人家遭遇不幸、跌入痛苦的深渊,不管多么刻毒的言词,不论多么狠恶的手段,都会从万恶的嗔心中搬演出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人们没有“不嗔恨”的内在涵养和美德,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种先进的发展理念,而一味地想着要战胜他人、坑害他人,不但不能形成公平竞争、共求发展、互利互惠的良好市场环境,而且还会引起更多的矛盾和纠纷,会直接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佛教提倡“不嗔恨戒”,不但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三)不邪见:邪见,即谬见,指错误的理解方式、认识方式及不承认客观事实的错误的观点等。如《法界次第》中说:“拨正因果,僻信求福,皆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佛教所谓的“不邪见”,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信;二是指不持悖论。关于“悖论”,佛教认为最严重的是不承认因果自然规律、抹杀善恶业报的邪见,这对于现实的人生和社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也是最根本性的障碍。如果恶人作恶,没有恶报,好人作善,没有善报,哪还有人做善事,又有谁忌讳作恶呢?如果人人都为所欲为、为非作歹,社会又将是怎样的呢?关于“”,曾一时在国内外掀起重大社会风波的“”,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它的消极作用和危害是直接而明显的。眼下,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价值整合期,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伪科学容易乘虚而入,鬼神迷信、歪理的沉渣,会假借科学的名词与民族文化的名义重新泛起。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反对非科学、反人类、践踏人权的及其荒谬的歪理邪说,坚持理性信仰,为创建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社会努力奋斗。佛教“不邪见戒”正好在这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3]380而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其伦理思想、道德戒律、教义教规对于信徒群的“身、口、意”行为之影响又是非常深远而不可替代的。当前,中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制约和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也随之增多。因此,需要将一切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宗教也不例外。藏传佛教“十善法”或“十善戒”,作为佛法戒律的总纲和佛教教义教规之精华,不仅反映了佛教的伦理道德宗旨,也体现了社会公共道德的总体要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构建和谐社会与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只有牢固把握这一认识,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引导佛教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人们生活安定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多识仁波切.佛教理论框架[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2]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M].法尊译.青海民族出版社,2002.

篇7

本文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议为切入点,结合近年来本人在职业教育、法律执业领域的实践经验,略谈校企合作相关法律问题,期望对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一、当前校企合作协议的法律效果

校企合作协议是校企合作关系的法律外在表现形式。校企合作协议本应当是校企合作得以运行的法律保障。但现实中校企合作协议是否能达到保障校企合作运行的效果,根据笔者多年来的考察和调研情况,将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履行和纠纷处理等情况总结如下:

(一)签署协议方面

通过对广东省内及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和考察,拟对当前校企合作协议作如下分类:(1)深度合作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校企双方往往愿意把学生见习、实习、顶岗实训的各个环节的各类事项和各自的权责利等方方面面规定清楚。但实践中愿意签订这种深度合作协议的企业很少,主要见于诸如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之类的技术含量较低又能提供给廉价劳动力的专业或工种;也偶见于职业院校能够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或工种。(2)简单协议。这种协议的内容比较简单,条款总共约10条,仅表明企业提供实习基地给学校实习,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据笔者初步统计,这类合作协议占多数,有些职业院校与企业签署的这类简单协议占协议总数的70%以上。(3)免责协议。企业只愿意签订免责协议,尽量免除企业方对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的责任。这类协议也占有相当一部分,有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签署的这类免责协议约占协议总数的15%。(4)不签书面协议。有些企业同意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岗位,但不签任何书面的合作协议,这类协议约占10%。(5)阴阳协议。一个是表面协议(即给院校应付检查和评估的协议),一个是实质协议(表明前项协议只是供学校用于应付检查和评估,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这种情况虽不多,但笔者也接触到几例。这些情况就反映了多数校企合作协议在签订时,签订主体就没把协议当作一个具有实际法律效果的文件看待。

(二)履行协议方面

基于自愿签署的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往往能够得到切实的履行,但其他几类合作协议,签署协议时双方就没把协议真正当回事,履行方面更是不尽人意。笔者所在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深度合作方面比较典型,这个专业还专门为本地的宾馆和酒店实行订单式培养,把课堂搬到酒店,实现了学生既做学生又做员工的“边工边读”培养模式。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学生从事的工种技术含量不高,学生难以学到管理经验,到了后期学生仅以打工者的身份在宾馆和酒店从事端盘子、擦桌子、洗碗筷之类的劳动,因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而非深度合作下的合作协议,几乎不涉及到履行问题。

(三)纠纷解决方面

在校企合作中,也偶尔会发生法律纠纷,主要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因意外事故导致的纠纷。实践中,在实习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事故有:交通事故、机器或厂房设备伤人事故、食物中毒事故、学生之间或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打架斗殴事故(多发于中等职业院校)、突发疾病死亡事故、特殊体质或疾病导致的事故、上下班途中遭抢受伤害事故等等。这些事故发生之后,当事人往往不会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而是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由于书面合作协议没有写清楚事故责任分担问题,往往是学校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甚至迫于各种压力承担了法律上不应当承担的责任。

另外,从2005年至今,笔者曾10多次随学校学习考察团到通过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职业院校学习考察,发现各校之间在校企合作方面是有差距的,有的做得相对好些,有的做得相对差些,但从各校签订的合作协议以及他们展示的其他证明材料来看,整体上还是比较欠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校企合作协议基本上没有起到什么法律效果;校企之间也基本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办学法律体制和机制。罗士俐:以协议为切入点,略论校企合作法律问题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校企合作协议难以发挥法律效果的直接原因

(一)法律层面的原因

首先,是校企合作协议的法律性质不明。当前,有不少人把这类协议等同于狭义的民事合同。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恐怕有失妥当。从法律逻辑角度而言,协议是一个上位阶的法律概念,即协议包含合同。协议可包含财产协议、行政协议、劳动协议、身份协议等,而狭义的民事合同仅限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1\]。校企合作协议涉及到多方利益和多种性质的事项,涉及到企业、学校、学生等主体的利益;如果再拓展一点,还涉及到政府、学生家长、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利益,所以这种协议实质上并不是双边协议。这种协议也不能看作是横向平等主体之间的协议,因为这种协议涉及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有的是横向平等关系,而有的则是纵向管理关系。一个完善的校企合作协议也涉及多种性质的事项,如学生的生活管理、学习管理、工资待遇、意外风险、商业秘密、教育职责分工协调等等,涵盖劳动保障权、人身权、受教育权、政府部门监督职责等多个权责领域。这种协议是当前任何有明确名称的协议所不能包容的。根据现有的法律制度和一般法律理论,我们也无法将这种协议归类到前述某类性质的协议中,也就无法找到对应的法律部门,自然就难以找到处理这种协议的法律依据。

其次,是立法上欠缺法律规则。就实践需要而言,校企合作中主要的法律问题有:(1)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责任问题。教育部虽于2002年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一部门规章,但该《办法》并不适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2)学生实习报酬待遇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并未明确把学生纳入管辖范围,他们的劳动待遇难以获得劳动法的保障。(3)工伤待遇问题。根据现有立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伤害并不能算作工伤。1995年,劳动部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2003年(2010年修改)国务院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该规定将工伤保险的主体范围表述为“职工”和“雇工”,是否包括实习的学生,不得而知。修改前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一条尚且规定:“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但修改后这一条不见了。按理,学生在企业实习和劳动过程中获得的权益保护程度应当高于企业员工,但实际上却不如员工。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涉及到食宿生活问题和管理问题,以及企业与学校分担教育职责问题,这些问题在立法上都没有解决。

上述这些问题立法上皆未解决,意味着校企之间签署的协议以及校企合作面临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隐患,校企合作协议未能发挥其法律效能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是执法缺位、司法回避。从执法层面来看,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应当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该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如果企业不接纳学生实习,不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后果如何,不给实习报酬,谁去执法,该法都语焉不详。所以,由于立法空缺,根本谈不上执法。就司法层面来讲,司法上也是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尽量不受理这类纠纷案件。

(二)合作动力方面的原因

任何合作都需要有动力,合作的基本动力往往是合作双方能各取所需。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否做到各取所需呢?就目前来看尚做不到,有人建议应该从共同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对稳定、共守协议等五个方面注意处理好与企业的利益分享与合作关系\[2\]3133。有人建议利用智力成果来换得企业的资源,这没有现实基础,不可能从整体和根本上解决问题。

虽然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初衷来看,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共同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从宏观和长远来看,整个企业界是获益的;但站在单个企业利益角度来看,它没有动力去培养人才,因为很有可能某个企业付出了很高的成本去培养人才,而这些人才最终却可能流向其他企业。此外,职业院校的动力也不是很强。因为在现有法律机制和职业教育体制下,深度校企合作往往会给学校带来很多额外的麻烦和纠纷。

另外,我国也没有像有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给予企业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来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分担职业教育职责。

(三)教育体制和观念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育体制并无很大差别,职业院校独立国家完成职业教育职责。有些学校宣称自己在职业教育上有某种特殊模式,例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合编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共列举了9种模式。这些学校在自称的模式上确实做得相对好一些,不过并未改变学校包揽职业教育职责的基本面貌,企业起的作用极为有限,且很多学校所谓的某种模式仅仅限于其所办个别特色专业\[2\]1115。当前我国“一元制”的职业教育体制与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法律关联,所以让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签订有法律约束力的校企合作协议,在教育体制上有障碍。

另外,由于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一开始制定教育体制就与普通教育别无二致,所以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错误观念:职业教育责任是学校的责任,不是企业的责任。在这种社会观念下,要想签订能够发挥法律实效的校企合作协议也不太现实。

三、校企合作协议难以发挥法律效果的根源

如前文所述,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难以找到深度合作的内在动力。这就需要人们跳离两者之间的内在动力这个视域,从外部压力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笔者认为,解决校企合作及其法律外在表现形式(合作协议)的效果不佳的难题,还要从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本源说起。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存在和发展具有更为宽泛的基础和原因,但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企业发展中技术人才欠缺的问题。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让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企业发展,都需要大批技术人才。但是,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企业,他们都不会自觉去培养技术人才。因为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现代社会,自己花费了大量成本培养的人才,很有可能一旦成才就被其他企业挖走了,自然就没有企业愿意培养技术人才。企业需要技术人才,本应当自己想办法培养,但由于企业家的自私自利,靠他们自己没法解决此问题。但如果此问题没有解决,又会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国家不得不对技术人才培养问题进行干预。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干预时,不同国家采用了不同的干预方式和手段,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形成了“合作教育”模式,日本仿效美国而形成了有别于“合作教育”模式的“产学合作”模式,英国形成了“三明治”教育模式\[3\],德国形成了“双元制”模式等等。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体制或模式都没有像我国那样采取与普通教育差别不大的教育体制和模式。

对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建立的逻辑进行考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德国的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职业教育的担子全部承担过来,再把这个担子全部转移给学校。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和德国《职业教育法》,我们可以看到其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历史逻辑。德国最早规范职业教育事业的法律为1869年颁布的《工业法》,为了促进德国工业发展,该法规定:企业有培训学徒的义务,有将学徒送到“继续培训学校”接受教育的义务。这部法律及其修正案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基础。1920年德国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决定把“继续培训学校”改名为“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负责承担理论和文化教育。1969年德国制定了《联邦职业教育法》,正式确立了技术培训由企业承担,理论和文化课由学校承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4\]。德国这种职业教育体制背后的逻辑就是:既然企业需要技术人才,就应当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国家或社会再设立职业学校来帮助企业解决。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和德国《职业教育法》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不是外界强加给它的义务,而是本来就是它自己该承担的天然职责。

既然承担职业教育责任是企业的天然职责,而如今企业又不愿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就有必要通过法律这种外部压力促使或激励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由于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制存有缺陷,校企合作法律机制基本空白,要改变职业教育以及校企合作的基本面貌,从长远和根本的办法就是要采取相应的立法措施。

四、校企合作立法建议

综上所述,要想使校企合作及其协议获得实效,必须从立法上做文章,各层级立法应当逐步明确企业的职业教育义务。

1.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宜规定为一项宪法义务。我国《宪法》只规定了国家和公民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并没有规定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在现代社会,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作为一类社会主体享受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权利,因此也应当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故而从长远来看,《宪法》宜规定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如低位阶的法律《教育法》规定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承担教育责任、《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未来的《校企合作法》或《校企合作条例》进一步规定校企合作的具体规则。

2.教育基本法宜明确规定企业承担职业教育是其法定义务。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在基本法上也缺乏明确规定。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九、四十、四十六、四十七条就企业等社会主体的教育职责作了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太过原则,违反这些规定也不用承担任何不利的法律后果。所以,从基本法的角度来看,《教育法》并没有明确的有关企业应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法律条文。在教育基本法层面,应当明确规定企业承担职业教育是其法定义务。例如可以对现行《教育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作相应修改。

3.职业教育单行法宜明确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具体规则。《职业教育法》是调整职业教育法律关系的单行法,职业教育要实现高效率的校企合作模式,必须对现有职业教育体制有大幅度、甚至是彻底的修改,这种大幅度的改变必然带来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变,特别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第一,要明确规定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具体职责;第二,要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及其协议的法律地位和性质;第三,要明确规定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职责。

4.国务院宜尽早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在产生初期走了一条学校包办所有职责的路径,企图短期内建立像德国那样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双元制”模式是不可能的。国务院宜根据现有国情,尽早出台体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职责”精神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以明确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企业、学生等各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以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管理等环节中各相关方的职责。

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配套修缮。除了上述教育法律外,校企合作涉及到其他多个部门的法律,比如企业法、劳动保障法、税法等等。正如德国的“双元制”是一个由多个法律部门的配套而成的综合体制一样,要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制,必须对其他部门的法律法规加以配套修缮,此外,司法实践上也要作配套的解释。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五条虽然规定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但并不包含职业教育责任,因此,在司法解释上应当作确认: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职业教育责任。根据现在的司法倾向,学生的权益并不能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及其他劳动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因此一方面建议立法者要对这些法律法规作相应修改,另一方面建议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应作有利于保障学生合理权益的解释,将这些法律的适用主体范围扩大到学生群体。另外,通过税收杠杆来督促和鼓励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因此建议税收法律也应作相应的修改。

五、结语

总理曾指出: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在教育和科技,中国的振兴不单在经济总量,根本在人才和科技术进步;要建立和完善鼓励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的机制,通过改革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一个瓶颈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稀缺。国家创办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要解决技术应用型人才稀缺的问题,但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律机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国家应因势利导,及时大胆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体制,从立法层面建立体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职责”精神的校企合作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中国驻日本使馆教育组.日本大学的产学研合作\[M\] .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

\[4\] 吴雪萍.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M\]//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2009:18621863.

On the Issu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from the Point of Contract

LUO Shili

(Heyu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eyuan 517000, China)

Abstract:Upon investigation,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contrac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does not play the role to realize the legal effect of cooperation. The reasons are the following: the law, inner impetus and the exist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belief. It is the natural liability for enterprise to bear the burden of vocation education.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a set of perfect legal syste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should be constructed.

篇8

外企在中国

政府合作:推动产业发展

AMD向科技部转让嵌入式X86核心技术

微软中国和湖南省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辽宁省政府与IBM签署合作协议,推进辽宁振兴

承担社会责任:做中国的好公民

中国英特尔未来教育五周年,共培训超过60万教师

IBM和教育部签署高校合作协议十周年,共捐赠超过10亿元

企业合作:与中国企业共成长

资本纽带:与中国企业

微软投资浪潮、大连华信、中软等公司,进一步落实国家发改委与微软公司签署的“加强软件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并获雅虎10亿美元投资

技术合作

朗讯将向大唐电信提供核心3G系统,应用于TD-SCDMA网络

思科中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电信解决方案中兴在NGN、3G上有丰富经验, 思科则是IP网络设备的最强者,集合两家各自的技术优势对双方有利

研发

爱立信新研发中心在广州正式落成

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它是个全面、完整的研发中心。它将整合所有事业部的技术,并将兼顾产品与解决方案。这是该公司全球渠道平台事业部落户上海之后的又一次策略动作

3M中国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将成为3M全球技术开发的重要平台之一、3M全球五大研发中心之一和国际一流研发中心

本地化:扎根中国

生产

AMD苏州测试封装厂落成

Intel宣布将在中国建立65纳米技术工厂

书评

1978 年 8 月,该套书由中国商务印书馆“内部发行”,1988 年再版一次。此后至新版问世前,该书只有旧书流通。一套薄薄四册的、泛黄的《光荣与梦想》,经过网上的疯狂炒卖,每套四册 5.85 元的价格涨成了 320 元,而且需求源源不断。20多年后,人们终于得以再次重温威廉・曼彻斯特带来的充满震撼与兴奋的历史。

人语

篇9

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文一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于___年___月___日就乙方在校学生至甲方实习达成并签署以下合作协议:

一、甲方权利、义务

1、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积极与乙方开展校企合作,为乙方在校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

2、为乙方来甲方实习的在校学生(以下简称实习学生)提供各岗位培训和实习指导。

3、配合乙方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

4、为实习学生提供符合国家、行业规定的安全工作场所。乙方应保证学生实习时间内的人身安全及相关权利。

5、对违反甲方规章制度的实习学生,甲方有权将其退回乙方。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各种纠纷、突发事件及其它安全事故,依据双方约定妥善处理。

6、实习结束后,由甲方指导人员根据实习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给出评价意见。7、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双向选择原则,择优录用乙方毕业生。

二、乙方权利、义务

1、负责按甲方的要求和条件,选拔合格实习学生,并保证实习时间。

2、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实习方案,明确实习任务。做好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工作,与实习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

3、负责向甲方提供实习学生的详细资料名册,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并保证该等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负责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对实习学生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引导实习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符合甲方安全生产要求。

5、协助、配合甲方处理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违纪行为、纠纷或其他意外事件或事故。

6、维护甲方的品牌信誉和经济利益,保守从甲方获取的任何商业信息和商业秘密。

7、实习学生非工作时间的人身财产安全由乙方指派的管理老师统一管理,发生纠纷,由乙方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三、其他

1、本合作协议期限为年,自xx年xx月xx日起至xx年xx月xx日止。

2、本合作协议各项条款,甲乙双方需共同信守。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责任由双方平均承担。若双方另行达成书面补充协议的,则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约束力。

3、本协议自双方授权代表于首页载明的日期签署并生效。本协议壹式两份,双方各执壹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授权代表(签字):授权代表(签字):

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文二甲方:

乙方:

1.明确甲方(学校)和乙方(校企)双方权利和义务。

2.乙方:必须按照预定数量接收符合其条件的学生实习;提供有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合理支付学生劳动付出;给学生办理人事意外保险;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必须符合其年龄阶段并且合法;随时和校方沟通学生实习的情况;有条件的接收校方推荐的学生就业等。

3.甲方:提供给乙方的学生必须是无犯罪行为的,并且符合乙方用人要求的;适当派遣一名老师跟踪学生实习(每天的签到、签退,配合公司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相关问题解答等),直到实习结束;配合企业管理学生,并及时与企业沟通实习的其他相关问题等。

五.校企合作的责任和义务

(一)乙方责任:

1、乙方可作为甲方的就业(实习)基地,在乙方有用工需求的时候,甲方为乙方优先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供乙方选拔和录用。

2、根据本单位产业发展情况、生产经营规模和预期投资领域、在扩建项目等人力资源增长过程中,负责地向甲方提供用工需求信息、员工培训计划。

3、负责向甲方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状况,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协助甲方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实习专业实施教学计划和各种培训班实施计划,制定各专业岗前培训计划和定岗实习计划。

4、在自己的网站、自办报刊杂志、签约新闻媒介等主流媒体上校企合作的相关信息,为甲方提供媒体广告支持。

5、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内容、指导实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提供实习设备、场地和原材料,供学生实习操作,指导学生按有关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操作相关实验设备。

6、根据学生实习期的内容和项目、课题给予适当安排,并委派担任主管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为毕业后工作或可能服务于该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7、乙方有对甲方人才培养方式提出改进意见的权利,甲方在收到乙方书面建议后,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及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9、乙方应确保本单位招聘及用工的合法性。

10、学生在使用乙方的机器设备时,必须在乙方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上机操作;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二)甲方责任

篇10

9月27日~10月7日,教育部部长周济赴欧盟总部及英国、法国访问。

9月28日,周济与欧盟负责教育的委员扬・菲格尔进行会谈。双方对中欧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均表示满意,但一致认为还需要作出进一步努力。周济表示,中欧关系的发展不应仅停留在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还应该扩展到教育、文化和科技等领域,使中欧关系真正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菲格尔对此予以赞同,并表示欧盟在2007年前将增加2000万欧元的对华教育合作拨款,以便使享受欧盟伊拉斯谟・蒙杜斯项目资助的中国学生人数从目前的100人增加至600人。

9月29日上午,周济与英国教育和技能培训大臣露丝・凯利举行会谈,就在英国高校设立中国学生奖学金,中英高校间科研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磋商。随后,周济还拜访了英国文化委员会、汇丰银行、培生集团和48家集团俱乐部等机构和著名企业,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周济在当天下午于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举行的新闻会上说:“中英两国将以‘中英优秀人才奖学金’为基础,将中国最好的学生送往英国最好的大学深造,为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他说,目前大约有8万多名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能够在英国寻找就业机会,英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他表示,中英高等教育合作今后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发展联合培养和联合学位项目。

9月30日,中国政府和英国剑桥大学签署有关设立联合奖学金的协议,计划在今后3年内培养45名中国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周济出席签字仪式,并在剑桥大学发表了题为“教育与中国现代化”的演讲。

此项奖学金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每年资助15名优秀中国学生,持续3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剑桥大学海外基金会将各出资一半,提供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和往返英国的旅费。(卢苏燕、曹丽君)

郑树山看望在古留学人员

chisa.省略

5月19日至6月4日,教育部部长助理郑树山率中国教育代表团赴古巴,巴西、阿根廷,智利四国访问。访问期间,郑树山分别会见了四国多位部长级官员,就有关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进行了会谈;参观了多所大学,会见了大学校长、系主任、中文教学负责人和中文教授等,并举行汉语教材赠书活动。此外,他还看望了我公派教师、志愿者教师和留学人员。

图为在古巴访问期间,郑树山(后排左五)在拉斯维亚斯中央大学看望中国留学生,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拉斯维亚斯中央大学是古巴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拥有中国留学生最多的一所大学,现有中国留学生近百人。郑树山代表教育部向中国留学生表示问候,并鼓励大家,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以及中国和拉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作出贡献。(静炜)

2005年“春晖计划”新疆行成果丰硕

chisa.省略

9月4日-13日,“春晖计划”支持新疆农业服务团一行25人再赴新疆,服务团此行共携带项目27个。

在疆期间,服务团共签订合作协议83个.其中合作科研协议22个,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协议11个,优质资源和新品种引进、适应性研究。示范推广协议20个,技术咨询和培训协议9个,特色农产品和销售收入协议4个,成果产业转化协议17个。服务团专家还开展了咨询服务,举行了5场专题报告。

服务团此次新疆之行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与自治区就合作共建全国首个“留学人员农业科技示范园”达成共识,此举由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与新疆共建一个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到新疆创业的平台和基地,把该园区建成集孵化、成果展示、比较、示范、培训、观光,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