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职业定位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

篇1

关键词:护理;高职;创业意识

一、营造支持创业活动的社会氛围

1.借助媒体对创业的宣传。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等多种形式。国家借助这些宣传手段增强创业类信息、政策的宣传,并进行深入解读。学校应该让学生多了解,多分享成功创业典型,改变学生对就业固有的认知,强化其创业意识。

2.从社群中获得对创业行为的支持。人类的天性就是建立社群,社群即是现实生活中的社区,还有网络中的群。社群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也对创业意识产生着影响,因此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社群来实施。社群教育在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势,社群教育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人员支持和信息的交流,也可以搭建丰富的创业教育实习基地。学院充分利用社群资源,最大限度开发、挖掘社群资源,有效整合社群资源,使学生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完善,提升学生创业意识,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

二、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创业品格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目前,处在改革关键时刻,服务行业不断升级。医疗单位在招聘护士时,提出“三有”,即有学历、有护士证、有工作经验,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学生符合条件的极少。学生只有认清当下形势,转变观念,合理选择、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才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就自己的事业。

2.做好自我定位。在问卷调查中发现,89%的学生没有填写自我性格,在个别访谈中曾经问过学生是否喜欢护理专业,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只有极个别学生是肯定的。这充分地说明学生对自我不了解,选择专业时多是出于家长的决策或是盲从。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心理教育,不仅注重理论方面心理教育,而且要更多地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多观察自己,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3.把握市场,找准创业方向。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养老问题摆在面前。护理专业五年一贯制的学生,不能把就业的焦点只盯在护士职业上。从心理角度分析,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探索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职业兴趣。在立足于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学生要积极了解市场需求,拓宽就业思路,找准创业方向,提升创业意识。

三、接受创业教育,深化自身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已在职业院校展开,其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依存于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院校而言,它只是红花的衬托,并没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在创业大赛中,护理职业院校的表现平平。因此,学院要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管理者要转变思路,不要把眼光只盯着护士资格考出率、就业率以及重点专业的建设。思路要拓宽,真正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缺少专门研究创业教育的教师,而对创业教育教师的要求除了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外,还要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短时间内,这种实践性强的专业人才的缺口无法弥补,学校可以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为外聘导师。在教育模式中,学院要突出实践性,因为创业意识的提升以及创业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靠理论的讲授完成的。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抽象思维较弱,而动手能力较强,可以通过活动形式呈现出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创业教育不是靠几节课堂教学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从社会中学习,避免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学生要用怀疑的眼光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校可以组织创业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己组队或者是加入导师的研究团队进行科研项目的训练,参加学校开展的创业竞赛活动,以此提升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行为的实效性。学校唯有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强化,才能提高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创业意识。

篇2

曹国贞: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

曹国贞 陈艳蕊 齐京娜

摘要目的:了解新入职护士见习期满后对科室选择意向,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制定出符合自身的职业目标。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结合其人格特征、工作能力、基础实践等定岗定位。结果:在科室选择意向中,选择内科、外科护士较多,其次是妇产科、手术室,选择儿科、非一线临床护理岗位的人员最少。结论:新入职护士对科室选择意向,结合自身的性格特征、通过培训辅导帮助其渡过心理适应期,做到人格特征、专业能力与岗位相匹配。

关键词 新入职护士;科室意向;管理对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59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国民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三级医院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二级医院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4:1。近几年新护士这个群体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其对专业选择将决定护理工作的态度,影响到对自身护理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展望,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护士工作专业化、事业化、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1]。本研究旨在了解新入职护理人员对科室专业选择意向,通过其对职业定位的主观意愿和人格特征,协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院2008~2012年全部新入职护士96名,其中男1名,女95名。年龄20~28周岁。学历:本科12名,专科82名,中专2名。职称:护师8名,护士73名,未定职15名。

1.2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新入职护士见习期满后,每年定科前调查,包括本人一般资料、期望就职科室(优选、次选),共发放问卷96份,收回96份,有效率100%。

2结果(表1)

3讨论

3.1多数护士以稳定、安全性较高的科室为首选在接受调查的96名护士中,无论是优选还是次选,选择内科、外科的护理人员占比例最多,原因为内科、外科作为综合医院中的大科室,虽然危重病人多,基础护理工作量大,但她们认为能给人安全感,因此比较倾向于选择内外科。

3.2工作风险较大、专业性强的科室护士选择较为慎重在妇产科、儿科、手术室、五官科、急诊科的选择上,儿科、急诊科选择人员较少,妇产科、手术室相对较多,这与专科性质是相关联的。妇产科危重病人少,虽然产科风险大、专业性强,但新生命带给产妇和家属的是喜悦,也能带给护理人员良好的心情。手术室护士在从事护理活动时,与病人及家属交流的机会少,因此发生护理纠纷的机会就少[2],这也是部分护理人员选择手术室的原因。儿科病人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大,一针不能穿刺成功是常有的事,家属焦虑急躁,护士挨打挨骂屡见不鲜,因此护士在选择时会有所顾虑。急诊工作特点突出一个“急”,担负院内外急救任务,而且病情复杂,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全面护理知识,技术水平也要求较高。新入职护士心理素质相对较差,业务水平不扎实,没有工作经验,从内心有一种惧怕感,因此选科时少作为首选。

3.3大多数新入职护士愿意接受临床一线挑战性工作选择供应室、门诊部、服务中心的护士基数极少,虽然临床护理工作难度大,要求技术技能较高,大部分护士还是愿意到临床接受锻炼,趁年轻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个别学历低、极不自信的护士选择这些科室。

3.4新入职护士对护理职业有较强的认同感96名护士都选择护理岗位,没有人自愿到非护理岗位,原因之一是不希望把几年所学专业放弃;再者是《护士条例》中反复强调护士的权利义务及护士的合法权益保障,一旦离开护理岗位将不会享受此待遇,且晋级晋职都会受到影响,这也是新入职护士不会选择离开护理岗位的原因。

4管理对策

4.1对新入职护士进行科室工作特点分析内容包括护理专业价值、各科室工作范围及特点、各个专业发展现状、病人人群的特点、科室的工作环境、医院的发展状况、院内各专业优秀护士成功案例等。新入职护士虽然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需要一定的时期,因此不仅要让她们对科室专业及医院有所了解,也要给她们灌输任何护理岗位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思想意识。

4.2适宜的辅导方式是帮助护士正确认识护理职业的有效途径规范化培训,试行一对一座谈,及时为护士提供指导和帮助,有计划地辅导有助于提高职业认同感。通过谈话让新入职护士对其自身性格、优势、劣势、兴趣、能力、需求、价值观等进行自我分析,管理者根据以上因素确定其人格特征,为其制定出符合自身的职业目标。

4.3合理使用新入职护士经过对新入职护士人格了解,结合科室发展的人员需要及护士的性格特征、见习期间的临床表现、基础知识、业务能力等,定岗定位,做到人格特征、专业能力与岗位相匹配。性格类型与岗位相匹配的员工,往往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该部门的工作效率往往也越高[3]。

4.4职业规划辅导有助于提高新入职护士的专业认同感经过以上分析、安排,部分新入职护士就不能完全达到其科室意向要求,因此就要通过对这部分护士进行辅导培训,以提高其对专业的认同水准。试行一对一辅导,管理者通过其性格特征、业务能力、所安排科室的专业特点、自身优势等,列举其从事该专业的适合程度,帮助度过心理适应期,增加护士的责任感及接受度。

5结论

护士职业认同状态可以影响护士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职业态度,从而影响护理质量及护理队伍的稳定性[4]。当护士刚进入护理领域时,其职业生涯发展有无限可能性,护士成功的职业生涯与指导者对其如何培养密切相关[5]。新入职护士都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可塑性较强,从源头上树立护士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在尊重她们意愿的基础上,适当给予引导,合理安排岗位,给予其充足的发展空间,帮助她们成长,引领他们成功,形成稳定的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张琴,朱彩文,王娅丽,等.不同等级医院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13,5(下旬刊):8-10.

[2]莫阳娇.临床护士科室选择倾向及管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2B):25-26

[3]林凤英,时光,冯燕英,等.新入职护士职业定位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512-514.

[4]应秀红.导师制培养对ICU新入职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242-243.

[5]商临萍,黄丽萍.新入职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4):150-152.

篇3

【关键词】高职护生;问卷调查;合理引导;职业竞争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大二大三护理专业大专学生500名,年龄19~23岁,有3名男性,其余均为女性。

(二)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内容主要涉及对专业及从业的认识,共9个问题(均为单选题),运用半封闭式无记名问卷法,先向护生讲清填表注意事项,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后立刻收回,共发放500份问卷,逐一审查,筛除未完成的问卷4份,有效问卷496份。

二、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比例并按照题目类别不同分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对于大专护生对所学专业信念及未来职业追求方面(涉及1―6题),见表1。

(二)对于大专护生对自我素质认识及要求方面(涉及7―9题),见表2。

三、分析与讨论

(一)针对护生专业及未来职业信念方面

从1―6题的相关比例数据看出,护生中有将近一半出于就业来考虑选择自己的高等教育专业方向,实际为追求理想的并不多;在校期间护生可以在不断接触护理专业知识中达到逐步提高兴趣的目的,但仍能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左右;被调查护生多数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楚目标的不到1/3,出于模糊地带的学生仍然较多,缺少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眼光仍比较狭隘,从中体现出护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性,择业观念有待改进。

(二)针对护理学生素质方面

从7―9题的数据看出,在被调查的护生心目中位列第一位的仍然是自身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是一定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方面学生普遍认为不能成为他们所考虑的护理最需要的素质,也有的认为是自身外在及个性品质;问及自己在校期间最希望提高及自身最欠缺的与前题基本对应,体现出了学生对于自我认识定位还是十分清晰,在实际与毕业生交流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专业知识、沟通交流能力及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影响,因此要合理利用学生在校的短暂两年时光,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四、目前对策及改进方法

(一)针对加强护生相关职业信念方面

1.目前我系已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1)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不间断职业道德教育,包括职业安全防护、校园主人翁意识培养等。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天使风采系列大赛”(护理礼仪、护理操作、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平时管理加强培养护士素养,使学生能以护士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护士作好准备。

(2)大二时期护生开展贯穿参与“天使风采”大赛,有意识在学生实习前开展相关职业指导讲座,邀请相关各大医院护理部主任开设实习前相关讲座;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护理专业及其发展趋势;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提前接触临床护理工作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加强实习前指导工作及技能训练,引导护生学会自立,帮助树立信心,为后一年的就业铺垫。[2]

(3)大三实习生的管理引导应保持时时远程监控,帮助毕业生树立积极的专业信念,尽量减少医院及社会给护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恰当安排有条件回校的优秀实习生面向低年级护生开设经验交流会,及时解答在校护生的困惑,达到双向沟通目的。[3]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护生举行“护士帽授帽”仪式,增强她们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

2.除以上,建议在提高高职护生的素质方面还可以加强如下

(1)面向全体新入学护生集体颂读“南丁格尔誓言”,提升专业意识;实施“零距离”入学教育,第一堂入学教育课将护生带到临床教学医院;通过“身边人”使护生更明白护理专业学习的真正意义;请一位护理临床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现身说法对护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并提出对新生的希望和要求;播放自制专题片,该专题片可以包括以下内容:①护理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生平事迹介绍;②中外护理事业的发展简史;③国内护理行业的现状及其与困外之间的差距;④专业课程介绍,毕业后就业前景展望。[4]

(2)以政治辅导员为对象,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对护生未来从事的护理职业进行详细的职业描述,充分借用职业测试软件或问卷对每个学生的个人特质进行简单摸底,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劣势,避免客观原因导致专业选择不当的遗憾。

(3)贯穿整个三年学习过程,尝试让学生寻访已在护理行业工作较长时间的护理工作者,用自我的方式与其交流心得汇总成文字及幻灯材料开设主题交流班会及系部学生大会,获得护理职业心灵的释放。

(4)最大程度发挥护理教师及所属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对护生的影响力,在平时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护理哲理,使护生能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热爱护理专业。

(5)以系部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专题讨论会,及时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牢牢把握好“护理荣誉感”这个主线,帮助学生对护理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其兴趣。

(二)针对在校护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

1.目前我系已采取的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1)护理专业技能素质:把加强护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中心,培养护生实践动手能力。安排学生在课时和课余时间到市区医院、社区集中见习、分散见习和到生产实习医院顶岗生产实习等,保证护生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临床见习及生产实习。

(2)我系在开展的辩论赛、护理礼仪操作大赛中,融入护患沟通技巧训练,增加“护理治疗性沟通示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护理人际沟通”等内容,让护理生自编自演“护患沟通”情景小品、角色扮演等,培养护生在面对不同的患者时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护生职业适应能力。[5]

(3)关注在校护生的心理动态跟踪,发挥好“心理健康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培养正确的处事态度,为提高未来职业环境所需的抗压能力打下基础。[6]

(4)教学中让护生学会运用礼貌用语、关心体贴语言及安慰性语言,借助镜子、留影和他人评价等方法进行自我调整,课外我系设立“护理礼仪督导队”,通过护生自我督促;开展“护理学生礼仪风采大赛”,树立护生心目中的礼仪形象典范。[7]

(5)在三年护理专业学习过程中,贯穿对护生“五心”教育;培养护生学习自觉性,提升其逻辑思维、判断、创新和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2.除以上方面,建议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加强

(1)加大对护生的职业教育力度,使职业指导与职业态度教育贯穿于护理教育全过程,以满足护士职业形象的要求。

(2)进一步扩大针对护理专业特点的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数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3)将沟通能力纳入专业考核中,修改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使学生的仪表、态度、沟通意识和能力在考评中占一定比例,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恰当的护患沟通。

(4)可组织观看电视录像“护士的职业行为规范”,为应聘做好充分准备。以护士的行为规范为主题,定期举办护生职业礼仪素质培训班。

(5)充分发挥政治辅导员在护生三年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多激励性语言、肯定性评价,善于发现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

(6)面对医疗这一高风险职业,护生必须涉略相关护理临床的法律知识,适时提高自我的维权意识、极强的身体素质,因此在校期间因注意加强护生的体质锻炼,实习期间让护生书写“护患交流记录”,锻炼其交流及书写能力。[8]

护士的角色是“白衣天使”,高职护生的培养要牢牢把握这一目标,在校期间注重护生职业信念的积极引导,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校园护理职业文化的影响力,全面提高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软硬实力,帮助其成为日趋激烈职业竞争中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于梅等.实习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求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12(8):7-9.

[2]刘登蕉.校园护理职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5-26.

[3]章雅青等.加强医院化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高职护生职业素质[J].护理学报,2009(2):18-20.

[4]张生皆.高职护理“零距离”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6):1687-1688.

[5]马静洁等.角色扮演法在培养护生沟通能力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07(27):60-61.

[6]戴肖松,等.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6,4(41):347-349.

[7]李艳霞.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提高高职护理生就业竞争力[J].时代教育,2008(6):99-100.

[8]吕莹.护生素质培养三部曲[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6):90-91.

篇4

关键词:叙事报告;花开功;教育人生;敦品励学;俟实扬华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64-04

[人物档案]花开功,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当过高校教师,下过基层,在政府机关过。曾任江苏省淮安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清河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淮安市卫生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2010年12月起任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淮阴卫校)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协作会理事长、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杂志副理事长。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多篇,主持省职教改革课题一项。

敦品,即砥砺品德。励学,即发奋学习。“敦品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意指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发奋学习。“俟实扬华”,等待果实成熟,即寓意培养出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务实、诚实。“扬华”也有扬弃浮华、追求务实、不尚虚华之意。

2013年6月,花开功校长在接受中国护士实习就业网采访时说:“技能大赛表面上比的是技能,实际上比的也是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我们护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是呵护人的生命的工作,要求学生具有爱心、细心和耐心,所以我们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学生不仅具有精湛的技能,还要有扎实的知识和高尚的技能。”淮阴卫校近年来各项事业获得飞跃发展,与花开功校长“敦品励学,俟实扬华”的办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雨润风酥 杏林躬耕

2010年的最后一天,原淮安市卫生局副书记副局长花开功同志在市委领导的陪同下到淮阴卫校就任党委书记、校长。市委领导高度评价花开功同志“阅历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务实,敢于承担责任”。花开功校长表示:“接过担子,感到神圣、光荣,更感到沉甸甸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发展的思维、抢抓机遇的意识、务实的作风,促进学校的跨越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卫生技能人才。”

寒假过后不久,2011年3月,全省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在南京卫校举行,在2010年囊括所有金牌的淮阴卫校颗粒无收,金牌全部被东道主收括囊中,这对雄心勃勃的花开功校长来说不啻是重重一击。连续几宿,他夜不能寐,心里都在嘀咕:“‘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样的成绩如何向关心学校发展的领导和社会交代?”两个月后,学校就将有近1000名护理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如果说技能大赛是精英赛,那么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就是一场普及赛,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就业,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多少个披星戴月的日子,花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分析失利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多年行政的经验,让他深深地知道,这些比赛和考试其实是一项综合的工程,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师资问题是关键,教学质量是核心,做好组织工作是保障。

为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花校长的提议下,学校完善了《教师考核细则及评分办法》、《“五阶梯”教师评选标准》等相关制度,对40岁以下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对“五阶梯”工程两年培养期满的教师进行考核,以实施“青蓝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教师全员培训工程”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各项教师培训。针对师资中大多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缺乏实践经历,实践能力较低,实践技能与临床一线有较大差距,实践教学与临床要求脱节的问题,他要求在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精心选择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科研能力好、设备条件先进的医药企事业单位作为专业教师的实践基地,安排教师到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切实提升“双师”素质。学校与江阴市人民医院共同被列为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国家培训基地,共同承担2013年度国家职业学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得到了主办方省中等职业教育师培中心的充分肯定。

2011年11月,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室,由花开功校长直接分管。通过全校的会议、教职工的讨论、专家的引领、教学督导室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指导等活动,形成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文化氛围,确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管理理念,打开了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工作局面。花开功校长亲自深入教学一线推门听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指导。每次出差开会,一定去当地实习生所在医院,对各实习点学生跟岗实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带教教师座谈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省内外近30家医院都留下了花校长的足迹。

为改变技能大赛成绩下滑的局面,花校长主持召开协调会议,成立技能大赛领导工作团队,护理行业知名专家莅临技能大赛训练现场,指导细致,贴近临床,紧扣标准,认真钻研,利用全校的力量,提高大赛工作成效。过去是赛前指导教师先分项目负责训练,报名前通过随机抽签的方法确定选手的指导教师,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手和指导教师之间的配合。于是,花校长建议提早结队到位,责任到人,在培训的早期就关注选手的举止礼仪、品质修养,在完成比赛流程的基础上升华技能操作的美感,同时也把学校“天使微笑”引入舞台赛场,让选手徳技全面发展。

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淮阴卫校在内涵建设、管理创新、质量提升、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副厅长胡金波,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副厅长陈华以及淮安市相关领导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各项工作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2年5月17日,在教育部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会议上,季宁东副校长受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花开功的委托作题为“依托卫生行业指导 全面提高护生实习管理质量”的大会发言,人民网现场直播,交流材料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全文刊登。

2012年12月25日,花开功校长在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实施精细教学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会发言。

2012年12月29日,花开功校长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加强教学督导工作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题发言。

三个发言打响了学校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在省内外职教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江苏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中,淮阴卫校获得6个示范课、14个研究课。

在信息化大赛中,淮阴卫校获得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大赛一等奖1项,省大赛一等奖1项。

在技能大赛中,淮阴卫校获得全国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省大赛一等奖6项。

2013年,学校5名教师晋升教授。

连续2年全国执护考试淮阴卫校考生100%通过。

学校生源质量连续4年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所有分院排名第一。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均在99%以上。

在2013年暑期学校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98%,学生就业率满意度97%。

滋兰九畹 树蕙百亩

《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吐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可以想象,种了许多兰花蕙草、留荑、揭车、杜衡、芳芷,等到它们长得高大茂盛,到时候就可以收获,那时候,所有的芳草吐露馨香,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美好!

“三尺讲台迎春秋,一朝桃李香天下。”花开功校长曾经在高校当过教师,因此2010年末刚到学校时,他就表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回归”。正是有了这样一种阅历,重回校园的他很快便融入了角色。华灯初上,当学生们都在上晚自习的时候,教学区有他的身影;夜深人静,当学生们已经就寝的时候,生活区有他的身影;丹桂飘香,当新生们第一次踏进校园的时候,报到现场、食堂操作间,甚至开水房,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他都一一走过,仔细巡查。

在备战技能大赛期间,虽然大家都希望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重回荣耀舞台,但他没有将压力传给参赛的选手,反而竭力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备赛氛围,细致安排好后勤服务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爱,更鼓励他们要看重自己,珍爱自己,更应该相信自己。2012年,学校技能大赛取得了1金2银4铜的成绩,较2010年有所进步;到2013年,学校护理、检验、药学3个专业共取得了4金6银9铜的好成绩,还有两名选手代表江苏省参加国赛均取得了一等奖。得奖的专业由从前的单一护理专业发展为多个专业同时开花,金牌的质量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花开功校长认为,学生在校求学的四、五年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因为在这里,他们将从懵懂幼稚成长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些充满着无限青春活力、聪明才智和激情梦想的学生们是家庭的希望、学校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只要帮助他们把握住这段宝贵的好年华,他们就会走出无悔而又辉煌的人生,学校也必将倾尽全力,培养出拥有厚德博爱的心灵、勤学苦练的精神和扎实精湛的技能的卫生人才。

学生是学校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他们永远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学生的梦想与未来维系着学校的命运与前途。如果说,全校上下有一个淮卫梦,那么花开功校长就是造梦的那个人。他总是告诉学生,待学有所成之后,他们会成为社会亟需的技能型人才,将是神圣的白衣天使,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花校长为所有的学生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淮卫梦,在淮卫,有梦,青春才能无悔。他对学生们说,淮卫梦是文化的梦,因为校园有了文化,才有了深厚的底蕴;淮卫梦是艺术的梦,因为校园有了艺术,才有了灵动的精神;淮卫梦是体育的梦,因为校园有了体育,才有了生命的灿烂;淮卫梦是技能的梦,因为校园有了技能,才能有坚实的未来。他给大家造了一个和谐幸福的淮卫梦,在这个梦里,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为(wèi),有所为(wéi)。

2011年至今,学生在文明风采竞赛和创新大赛中的表现可谓捷报频传、硕果累累。2011年国赛获奖作品36件,省赛112件;2012年国赛获奖74件,省赛284件,获奖作品数量年增长率超过100%;2013年由于参赛作品数量限制,虽然获奖数目不比去年,但省赛获奖率高达97.9%。

在省、市创新比赛中,斩获颇丰,且得奖数量和质量亦在逐年提升。2012年5件作品参加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获得了1金2银2铜的成绩,获奖率达100%。

这些成绩的获得,绝不是赛前个把月强化突击练出来的,正如花开功校长说的那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我们只有坚守“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信念,方能干好事、干成事、干大事。相信坚守这样的信念,淮卫人的淮卫梦终会实现。

登山小鲁 桑土绸缪

登山小鲁,语出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指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桑土绸缪,出自《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朱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花开功校长就任淮阴卫校前,曾经先后在市委办、市委组织部工作,做过6年的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5年的副区长、常务副区长,经手的项目动辄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做的决策直接关乎民生发展。长期的多岗位行政工作经历,让他具有超乎寻常的战略思维和敏锐判断。

上任之初,第一次党委会上,花开功校长提出,学校要优势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超前发展。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呢?他将眼光放在学校的护理品牌专业上。

护理专业从1958年建校时就开办,一直是学校的主干专业。该专业历史久,底子厚,成绩斐然。作为具有55年历史的老牌专业,淮阴卫校的护理专业以其准确的目标定位,雄厚的专业力量,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省内外。他带领领导班子成员认真研读上级文件,了解社会对极为紧缺的护理人才旺盛需求以及国际护理行业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组织专门的班子认真调研和论证,开始筹划升格办学事宜。多少日夙兴夜寐的考察论证,多少次南来北往的学习调研,经过不懈的努力,2013年3月,省教育厅、卫生厅正式发文同意在淮阴卫校基础上筹建专科层次的“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随后,学校立即成立14个筹建护理职业学院工作组,全力推进筹建工作。

围绕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这个目标,学校对位于大学城,占地350.2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的新校区重新进行了精心设计。聘请名家进行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体现“曲轴连环串书院,花开四季映水园”主题。花校长认为,应该按照“智慧校园、生态校园、美丽校园、文化校园、幸福校园”建设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早日正式建成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每天一大早,他就赶往新校区工地。图文信息中心桩基检测,临时建筑搭建,基础砖胎模施工,基础梁施工,后勤用房主体封顶,围墙周边绿化施工,场地回填土方,教学楼、食堂工程临时设施搭建放线、基础垫层浇注、承台立磨和钢筋绑扎,宿舍楼进行场地平整和放线……每项工程进展的背后都有他倾心倾情的付出。

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花校长十分恳切地对大家说:“虽然筹建工作任务繁、责任重、时间紧,但是我们必须增强责任心,把握急迫性,树立使命感。而这份责任,则来自于我们对学校的热爱,来自于对美好明天的期盼,来自于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所以大家要群策群力,开拓奋进,在好中求快,在快中求好。”因此,他带领全校师生开始了艰难的脱“筹”之旅,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召开筹建工作专题会议,讨论筹建方案;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全员学习人才评估手册,确立新定位,掌握新方法,适应新发展,为全面建设好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保驾护航。在花开功校长的设想中,他将带领全校上下凝心聚力,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创建一所“国际接轨、国内一流、文化引领、特色鲜明”的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敦品励学,俟实扬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充满无穷活力的淮阴卫校,在花开功校长的带领下,必将承载着历代淮卫人的宏伟梦想,乘风破浪,远航,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An Interpretation of President HUA Kai-gong's Successful Education Life

WU Qiu-xia & BAI Ping

(Huaiyin Advanc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Health, huai'an 223001, Jiangsu Province)

篇5

【关键词】男性护士;护理行业;定位;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老越高。在护理行业中,女性护理人员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随着较多医患纠纷的发生,病患和家属对医院产生误解后采取的极端行为,导致护理行业的组成结构发生了改变,男性护理人员成为了新的群体[1]。然而男性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职业困扰、工作环境支持的缺乏、社会福利待遇低、社会认可程度低等,使男性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困扰。 男性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育体制问题

在以往的教育体制中,护理专业中多是以女性为主,因此导致护理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失衡情况,例如护理专业课的教学老师均为女性,教学思想中以柔性为主,护理技能教学中对性别问题不够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男性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不够关注,也没有注重对男性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性护理专业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造成了挫伤[2]。 形象问题

因为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护理人员均是由女性组成,“白衣天使”的形象较为根深蒂固,燕尾帽、护士服等职业服装均是对女性护理人员外在美和形体美的体现,所以男性护理人员面临着形象问题。当今,我国男性护理人员和医生穿着相同的职业装,导致较多的患者无法正确的进行区分,造成一定的误会和不理解,从而会给男性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困扰和心理压力,使得男性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的对服务对象的观点进行纠正,使工作难度得到了增加。 家庭压力问题

在家庭地位中,男性长期以往处于主导,具有承担家庭的责任,然而由于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较低、待遇较低、工资水平较低等客观因素,使得大多数男性护理人员面临着婚姻难的问题,从而导致大多数家长,特别是父亲对儿子选择从事护理行业由心底不赞成,使男性护理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压力。 社会压力问题

目前,男性护理人员的职业形象仍没有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和理解,普遍认为护理工作就是伺候人,在护理工作中通常会包括很多清洁工作、琐碎的生活护理工作等,对男性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认为没有前途、低人一等,导致男性护理人员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产生心情焦虑、不自信等不良心理情绪,使得大多数男性护理人员产生转行想法。 男性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优势

(一)性别优势

对于男性患者而言,男性护理人员较女性护理人员更受到认可和接受,尤其是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男性患者,在进行隐私部位检查、备皮、导尿等治疗措施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并且在医患之间的病情沟通时,患者更容易和同性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和倾诉。此外,男性护理人员的精力较为充沛、耐力较久、体格较为强壮,在部分需要脑力、体力、气氛紧张、强度高、突发事件多的科室(精神科、骨科、ICU、手术室、急诊科等)护理工作中更加合适。此外,男性护理人员不会受到生育问题影响,耽误发展的时机,方便进行连续性的管理。 性格优势

由于男性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且思维缜密、胆大心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更适合在医疗器械较为先进的科室中进行工作。而且男性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尽快的学习各种仪器的操作,在进行抢救时,能够更好、更快的配合医生的工作开展。此外,男性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克服困难能力和面对挫折能力,对因为疾病而产生的不良心理能够坦然面对和承受抵御,不会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 团队发展优势

由于护理行业的成员组成性别较为单一,导致公众形成了一种定向思维,认为护理人员是弱视群体,技术含量较低,使得女性护理人员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异性的职业认可,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男性护理人员的加入,则会对以女性为主的护理工作习惯和方式产生变化,对建立一个平衡、健康、高效的护理团队具有促进作用[3]。在值班工作中,男性护理人员的加入能够有效缓解女性护理人员的不良心理情绪,并且能够避免同性同事之间的矛盾,使整体的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此外,因为男性护理人员和医生共用一个休息室,有利于医护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医护水平。 总 结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男性护理人员的加入将会打破女性护理人员一统天下的格局,有利于促进我国护理行业的发展,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然而男性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仅需要面对较大的挑战和压力,还需要得到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应在不断完善护理教育体制的同时,还应对男性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加强,防止男性护理专业学生向女性化发展,所以护理专业院校应增加男性护理专业教学教师。并且对男性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优势静进行大力宣传,使男性护理人员的职业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此外,医疗机构应对护理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进行开展和加强,使护理人员的学历得到提高,对知识结构进行改革的同时,对专业水平进行提高,以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4]。综上所述,男性护理人员应将自身的优势和品质发挥出来,努力得到社会、患者的尊重和认可,在护理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董青苗,周守志,严兆娴等.男护士在护理职业生涯中对自我价值认知感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119-120.

[2]张琴,王青楠.护理学专业男生职业定位与生涯发展研究现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810-811.

篇6

关键词: 基础护理学 实验 第一课

护理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护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护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验教学应有助于学生获得和提高直接的护理知识和操作经验,学会关心和参与,增强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角色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基础护理学》实验的第一课是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入门的第一课,也是护生感知护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研究,针对护生初次接触专业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现将教学体会介绍如下:

1护生初次接触专业实验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采用基础、专业和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入学第一年的基础医学教育中,护生参与的实验课基本针对的是标本或数据,没有直观的感受到自己将来要从事的是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的专业,从而导致护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模糊,没有深刻体会到护理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重练习质量,忽视护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铺床法是《基础护理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多数护生反馈上完课后感觉疲劳,认为护理操作劳动性太强,使护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有些护生尤其不是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容易受社会对护理的各种偏见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主要是照顾病人,地位不高,看不到护理事业的发展空间,参与实践的时候会产生厌学、逆 反的情绪。

2 《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的重要性

《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是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入门的第一课,也是护生感知护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因此,第一课在整个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使护生更好的完成基础和专业教育的衔接过渡,减少过程中产生消极负面影响,其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护生熟练掌握该堂课的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良好的首因效应,让护生在穿上护士服的第一时间,在护生感知护理职业的第一步,使护生对护理这个神圣的职业充满热情,稳定专业思想,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同时,指导教师应善于引导护生顺利完成基础医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过渡,提高护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3《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的教学改进方法

3、1 优化实验室资源,体现护理专业实验室的特色。加大实验室教学投资力度,缩短实验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差距。逼真模拟医院环境,合理放置各项仪器设备,悬挂艺术画,将实验室布置得温馨、整洁,具有人文气息。第一课教师应安排一定时间介绍实验室的环境及设备的用途,使护生改变以往自然学科实验室的印象,在第一时间对将来要工作的环境充满好感,稳定护生专业思想。

3、2 规范要求护生着装、仪表、行为举止等,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教师应以身作责,以自身为榜样,在第一课时认真指导护生规范着装,要求护生不能佩戴首饰并讲明原由,强调“四轻”等工作原则。同时,强调实验课上不能随意坐卧病床等规则,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教学中综合实践护理美学、心理学、形体学、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知识, 使护生在穿上护士服的第一时间深深热爱白衣天使的这一职业,塑造端庄、优雅、干练的职业形象。

3、3精心组织教学环节,激发护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3、1 教师演示:《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计划安排较为紧凑,每次课开设的都是不同的操作技术。在短短的四个学时中要使护生掌握该项操作并能熟练应用,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各个教学环节。在教师演示这一环节中,护生已经过《基础护理学》理论的学习,同时观看过该操作技术的多媒体示教片,对该操作技术已有一定的印象。教师演示时应改变以往灌输式实验教学模式,讲解不必面面俱到,细致入微,而是侧重于演示重点、难点及操作原则,使护生不再只是单纯的模仿老师的手法,死记操作程序。教师演示应起引导作用,注重护生个性思维和应变能力的发展,还更多的时间给护生参与实验,在练习中思索,加深对操作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3、2护生练习:铺床法是《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第一课的内容,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使用率较高的操作之一。多数护生练习结束后反映腰酸背痛,认为铺床法是一项劳动性强而技术含量不高的操作,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在第一印象上产生误解,影响整个实验教学的效果,甚至对今后的职业产生负面消极的情感。这是因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护生在练习时往往单纯地模仿教师的动作,按部就班地按书本的操作流程练习。操作机械,虽规范但过于死板,虽严谨但不灵活。护生练习几次后就明显感到疲倦,缺乏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实践反思讨论法等指导护生参与练习,增加课堂趣味性,使护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譬如练习时护生扮演患者,护生能够体验到患者的感受,增强优质服务意识,更多的感受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同时,在练习中培养护生沟通、人际关系处理及团队协作能力,使护生从实验室就养成人性化护理的习惯。

3、3、3讨论总结:在护生练习后常规安排讨论总结环节,以往均是教师观察护生练习后的总结反馈,这样虽能进一步加深护生对操作的印像,但同时也制约了护生自身的实践反思。教师应该鼓励护生积极发言,勇于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铺床法中,指导教师可以引导护生从自己扮演患者的角度进行反馈。比如:在你扮演患者的过程中,你对为你操作的护士哪些地方不是很满意?如果你是患者,你希望铺床时护士应注意哪些细节?有“患者”回答:希望护士操作时动作轻柔、幅度小一些,尤其是更换被套时,如不注意细节,患者将暴露在被褥外,如环境过冷还会导致感冒等不良后果发生;当更换枕套时如果移动头的动作太快稍不注意就会夹住头发使患者感觉不适。诸如此类反馈,可以更加全面的进行实验效果的总结,使护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4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激发护生的进取心。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定期进修深造,经常阅读国内外护理期刊,了解先进学术动态,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教材的内容较临床实际相对有些滞后,实验指导教师应该应用循征医学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培养护生临床决策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中不要过分强调操作步骤的统一和动作的规范性,只要不违背操作原则,合理即可。针对铺床法这项操作,有诸多学者提出了临床更实用高效的操作方法,孙玉华老师研究表示将折好的被筒的尾端折于床垫下不科学,应为被子缩短紧绷,病人感觉不舒适,且肩膀外露,容易着凉,晨间护理时常常是护士刚折好后病人又拉出来,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唐青老师等在《改良铺床法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表示,改良铺床法即大单左、右角打结法铺床时所耗费的时间比常规法减少50%-70%,铺床后床单元平整维持时间比常规法提高7倍,实用,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教学中可以引进临床先进的方法,使护生意识到护理操作应与时俱进,同时激发护生的进取心。

总之,《基础护理学》实验第一课在护理实验教学乃至整个护理专业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实验指导教师应重视第一课的实验教学,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护生更好的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培养专业思想稳定、有责任心和爱心、专业技术过硬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文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思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1019.

[2] 刘进忠,喻望云,汪说之.论面向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9):546.

篇7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择业,就业心理指导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民生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高职护理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属于供不应求、需求旺盛的专业,但护理专业毕业生由于部分学生受社会物质利益驱使影响较大,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思想上存在淡漠社会责任的倾向,这也就增加了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另外,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护理专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当前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多种多样,但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无疑是一个重要影响。护理毕业生作为特殊的专业,在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之际,如何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何调整就业心理,是摆在护理专业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学校要加强毕业生实习期间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针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影响护理专业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 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

很多毕业生初中、高中、大学从校门到校门,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理想化,好高骛远,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大多数护理专业毕业生最理想的单位是地市级以上的城市,更多的毕业生要求到沿海和发达的大城市工作,他们的理想是大医院、科研单位,只有少数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农村医院工作。

2 消极自卑心理

过去几十年,大学属于精英教育,这几年的大学扩招,高职扩招甚至普及,大学生已成为大众族。由于大多数护理毕业生多囿于校园,单纯的校园生活没有经历过磨难,也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面对就业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由于目前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把学历层次定为硕士生、本科生,高职护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无形中增大,由此导致的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偏见从而使护理专业学生产生的自卑心理尤为突出。

3 盲从和从众心理

近几年千人甚至万人挤独木桥考公务员,整个社会价值观倾向稳定的职业的影响,使得部分高职护理毕业生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加之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从众心理。他们在求职择业时,缺乏信心,瞻前顾后,勇气不足,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走,自己毫无主见。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也不能正确判断社会的需求。还有的毕业生表现出情绪的极端性,心境受到多重择业因素的困扰,面对现实困境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情绪急躁,盲目攀比,满腹牢骚,求职缺乏计划性,今天到这里求职,明天又感觉到那个职业更吸引人,后天又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对各种信息常做出不假思索的反应,以至对求职选择很难定位,丧失了最好的求职机会。

4 求稳求全的心理

很多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选择职业时希望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特别突出。没有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思想。“专业对口”和“铁饭碗”的思想束缚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在择业时不愿意放弃所学专业,即便有其他更好的职位也不愿意重新学习新的专业。面对就业顾虑重重,思前想后,谨慎过头,不敢冒险,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力,防碍了护理专业毕业生自我推销的有效展开。

二、进行就业心理指导的思路

1 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看待就业现实。从多角度、大的环境方面认识就业现状。从全国劳动力的知识水平状况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整个社会劳动力中的地位。使学生认清护理技术是能给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只要给社会发展做贡献,不论大小都是光荣的。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护士学校毕业学生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率,了解目前我国的医护占全体总人口的比率,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护士7.6人,而美国是71.4人、日本是41.7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不是医护人员饱和,而是社会缺乏医护人员,社会很需要他们。当学生面临被选择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单位选择只是单方面的,学生自己也有选择单位的权利,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意识,消除自卑感和怯场心理。针对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给学生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树立我能行,我能干好的信心,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已具备做好护士的条件。同时,让学生多参加一些面试,例如,用人单位到学校挑选学生时,有意让大多数同学参加,让学生增加面试技巧,树立信心。

由于学生活动范围和交流范围相对比较小,获取有关的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受到限制,所以,学校从人才市场、上级人事统计部门等获取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学生,社会的要求是什么类型的护士,目前我国护士待遇和发展前景如何。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条件。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技能水平、生理状况、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等存在差异。不仅要整体指导,更要个别指导,让学生真实、全面、清楚认识自己。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把个人愿望、国家需求与自己的特长结合起来,正确选择职业

指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职业时,要对学生个人条件、自身能力、个性特长和社会对护理职业的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弄清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和学生个人的愿望、特长是否一致,学生是否具有实现个人愿望的现实可能性。通过这种分析,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与对所选择护理职业的认识统一起来,从而达到正确选择职业的目的,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自身条件的协调统一。护理专业,大多数学生愿意从事护士工作,但也有一些学生有其他方面的特长,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特长,把他们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

3 指导学生调整就业观念,变被动型就业为主动型就业

向学生灌输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的理念。护理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就业意识、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主动做出适应性调整。有些学生在择业上处于被动状态,一种表现是择业时没有明确的愿望和要求,而是看同学,看朋友,人选亦选,或者根据老师或父母的意见决定。另一种是有些学生把择业看成是可由别人代劳的事,不是主动去选择,而是等待社会来选择自己。这两种表现都不利于主动地搞好职业选择。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组织就业培训,调整学生的就业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创业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人生要走好第一步,要主动出击,使学生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就业。

4 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正确对待求职机遇

篇8

中职卫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一、前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

1.家长方面

在对中职护生的学习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无心学习。因为是家长逼他们来读,学生自己根本不想读书或不喜欢这个专业,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性格兴趣的了解及双方的沟通是必要的,家长对职业生涯规划懂得越多,对于孩子选择学校及专业上能提供越多的帮助。

大部分家长帮助孩子选择专业都不是从“人职匹配”的角度来考虑的,仅仅凭一些社会经验和职业的外部条件,如学药剂专业是因为以后不用上夜班,更轻松;医院对护士需求量更大,所以报护理专业等。这样就出现了连化学中的元素符号都没搞懂的学生报了药剂专业、会晕血的女生学护理专业等情况。其实对职业的规划应该从学生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开始。家长的经验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显然是不足的。

2.学生自身方面

在进入卫校之后,一部分的学生一直能保持认真学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明确知道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如果没有职业规划作为后续力量,学生会由刚开始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新鲜好奇,变为畏难或松懈。每年都有部分学生觉得护理专业不适合自己而中途退学或要求转专业。这些都说明职业生涯规划对帮助学生的学习是关键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

在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陈坤林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所做的现状调查中,三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于一二年级学生;城镇生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于农村生源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于普通学生。

3.学校方面

中职学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进程中的主要组织者、协调者与实施者。在指导学生参加省“文明风采”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中,学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例如,根本不知道SWOT分析,护理班的学生只知道以后可以当护士、护士长。他们对护理行业的职称目标、职务目标、能力目标、学历目标基本一无所知。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只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做过专业的测试和人才测评。所以学校要致力于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效性,让护生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用于指导自己的中专生活及未来的护理职业之路。

4.社会方面

社会上评价职业的优劣、就业的好坏往往是以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标准,导致部分中职生只看重职业的收入,做出急功近利的职业选择。我国目前各种经济、政策、行业等信息公开度透明度不足,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尤其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贫困家庭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对职业探索和环境探索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三、建议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提前进行

中职老师在学生报考时,即可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SWOT四个方面帮助家长和学生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如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特质。但长远看可以降低学生入学后的退学率,提升护理行业的整体素质。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团队式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授课老师的责任,家长、班主任、实训处、招生就业办、心理咨询室等都应该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共同参与者。

当学生遇到对未来的困惑时,最先找的可能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也要懂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实训处在就业指导时,要帮助学生对职业合理定位。心理咨询室应对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和分析参考。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全方位教育

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刊、广播站、宣传栏、专题讲座、职业规划比赛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护生尽早确立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例如,学校请医院的优秀护士长来讲述自己的职业成长经历,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全程化教育

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中职三年。一年级,要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所学专业,培养对护理专业的兴趣和信心,树立总目标和年度分目标。二年级,要引导学生根据职业需求塑造和完善自我,加强职业技能操作锻炼,更加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提升适应未来职业的能力。三年级实习期,学生不断进行专业实践,积累临床护理经验,职业生涯规划应侧重进行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指导,帮助学生确定合理职业定位和就业期待。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及时进行评估与修正。

参考文献:

篇9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中,借鉴“能力为本”教育思想及课程开发方法成为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国几所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在能力为本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上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性实践,包括以传统的DACUM法开展以职业能力为本的专业课程建设、以“实践专家研讨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形成专业课程标准、设计并验证基于BAG法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DECDA模式等。进一步介绍了北京开放大学融合各类方法构建专业能力谱系的情况以及香港高校基于资历架构的“成效为本”课程改革经验,为院校层面深入实践能力为本教育模式、强化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乃至国家或地区层面统一课程标准、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关键词】 能力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能力分析;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9―0057―08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加强大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能力培养,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按需办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习者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是职业教育关注的范畴,也为普通高等院校和远程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设计的课程和课程体系与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不大相关,甚至毫无关系的突出问题(戴尔蒙德,2006),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源自职业教育领域的“能力为本”教育思想和课程开发方法对于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很有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面向社会实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领域,以及面向成人、以培养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的继续教育领域更是如此。而且,能力培养不仅应渗透到特定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更应作用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统合设计。冯晓英等(2013b)提出,“好的课程体系应当是连贯、系统的,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应当成为连接各门独立课程的线索。”在此思路下,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开展了能力为本模式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改造原有的基于学科知识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不仅包含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还能够充分体现专业相应的社会职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笔者对北京几所院校所进行的能力为本课程改革实践进行了调研,发现不同院校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自身办学性质、功能和具体专业特性,在能力为本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上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探索,为应用能力为本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进一步介绍了北京开放大学融合各类方法构建专业能力谱系的情况以及香港高校基于资历架构的“成效为本”课程改革经验,以上位指标为指引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将更具科学性和普遍性,为突破院校单点改革局限、深化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能力为本”教育及其

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能力为本教育(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实施教育的模式,通常作为重视学科知识(discipline-based knowledge)传授的传统教育的相对概念来使用(黄福涛,2012)。能力为本教育兴起于美国,逐步在英联邦国家、欧洲大陆和亚洲得到重视和推广。从教育界的影响范畴来看,能力为本教育从中等教育逐渐向高等教育拓展,从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领域延伸。

传统的能力为本教育价值观是20世纪60年代以英美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导向(behavioristic approach),强调按照不同的职种或职务将教育内容设计为相应的单元,提供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训练。这样的理念后来又发展为将职业能力与一般基本能力(又称为软技能(soft skills))相结合,为学生继续升学或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德国和荷兰为代表的综合能力导向学说(holistic or integrated approach),强调学生能力培养中认知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团队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建构,故又称建构主义导向。能力为本教育在各国教育制度设计中曾体现为两大类型,即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型和以德国、荷兰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型,这两种类型的主要区别是大学机构和非大学机构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专门性方面是否存在着明确的划分(后者存在明确的划分)。虽然关于能力为本教育的制度设计及其实施方法,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但是总体上,行为主义导向和建构主义导向两种模式之间,近年来出现了相互交融的趋势。例如,德国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体现了能力为本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现代学徒制将学校教育和传统学徒制相结合,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突出的职业人才。如今,“双元制”已不局限于职业教育领域,正在实现与高等教育的贯通,具有“双元制”教育属性的高等院校可以颁授硕士等高等教育学历,这反映了终身教育视野下学习途径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我国一些以专业教育为主要办学功能的高等院校,为了填补社会实践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鸿沟,在专科、本科以至硕士层次的专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引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专业课程建设内容和手段的创新,实现学校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有效衔接。

在调研和分析专业能力的过程中,主要借鉴了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能力为本课程开发方法(冯晓英,等,2013a):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Berufliche Arbeitsauf Gaben, BAG)和角色分析法。DACUM法是北美能力为本教育提出的方法,以行为主义为基础,是基于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模式,适用于工作岗位明确的职业课程或专业培养方案的开发。BAG法是近年来欧美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广泛应用的方法,以专业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为基础,是基于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模式,适用于工作过程明确的职业课程或专业培养方案的开发。角色分析法是我国学者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方法,以活动理论为基础,是基于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的典型角色进行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模式,适用于工作过程模糊、岗位不明确的专业领域课程的开发。这三种方法在下述高校能力为本教育的实践中,有着不同侧重、不同程度的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应用中的体会,对这三种能力为本课程开发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与一般职业技术教育强调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不同(如模块式技能培训,MES),能力为本教育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基于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目的,其能力概念选择了更为宽广的外延,是受教育者(主体)从事职业所需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特征(Hubball & Burt, 2007),包括“能够利用技能或态度在内的各种心理的、社会的资源,去解决特定环境下的复杂问题”(吴国强,2009)。这样的概念拓展,使得高校的能力为本教育在注重发展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满足传承学科知识和提升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二、建构“能力为本”专业课程

体系的几个案例

下面几所院校在建构“能力为本”课程体系时,各自采取DACUM法和BAG法进行专业能力分析,从职业需求推导出能力需求,进而按照能力培养目标开发相应课程。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的DECDA法在BAG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角色分析思想,并用职业生涯的概念将能力设置为一个“时间函数”,不同的职业成长阶段对应着不同的能力发展要求。

(一)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开展以职业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实践活动,十分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是北京市级高职示范性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采取了传统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能力为本课程开发模式――DACUM法,即通过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或职业方向所需职业能力来开发课程教学计划。袁光亮(2012) 团队遵循“确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建设专业课程”的思路,首先确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出口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街道、社区工作者,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社会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分析胜任上述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得出由横向结构层面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纵向结构层面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构成的岗位职业能力;进一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职业能力融为一体,课程考核环节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开发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以DACUM法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流程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出口十分明确,属于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故适宜采用DACUM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对胜任特定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的专门性和针对性,课程开发的效率也比较高。但是,人才培养存在口径相对较窄、缺乏发展性和适应性等问题,劳动力市场变化、个人职业发展或工作转岗等带来的能力需求变化都难以很好地体现在此模式中。由于不强调学科内容,在向上衔接本科教育时,可能会出现部分知识基础的结构性缺失。

(二)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简称“北医网院”):以“实践专家研讨会”提炼护理学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课程标准

在护士职业迈向专业化、国际护理教育的课程和教学研究视角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北医网院高澍苹院长带领的课题组(高澍苹,2015)自2011年起启动了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工作领域的实证研究在国内首创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护理学(专升本)课程标准。

北医网院在开展政策、文献、岗位能力需求、改革方法等多维度的调研之后,摒弃了传统的从社会和学科两个角度来阐释的教育目标,改为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依据该培养目标,应用BAG法进行了基于护士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设计。根据对学习者的分析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完成护理职业分析后,学院召开了“护理临床实践专家研讨会”,来自北京各级医院的持本科学历且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13位专家参会,经过实践专家的梳理和归纳初步确定了护理职业的12项典型工作任务,又经来自行业领域、教育领域、专业学术领域等多方面专家的审核与论证,以及护理学专家、临床实践专家的多轮研讨交流,最终完善了这12项典型工作任务,将其按照护理职业发展阶段进行排序,作为确定护理学专业本科层次课程门类和序列的直接依据,由此搭建了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高澍苹,2015),如表2所示。按此课程体系确立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了社会需求及行业需求。

表2 北医网院由BAG法得出的护理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课程

[序号\&典型工作任务名称\&学习领域课程名称\&1\&职业认识\&专业认识\&2\&初级临床护理\&临床基础护理\&3\&常见病护理\&临床常见病护理\&4\&临床评估\&健康评估\&5\&危重症护理\&急危重症护理\&6\&疑难与复杂护理问题处理\&疑难与复杂护理问题处置\&7\&院内外突发事件处理\&院内外突发事件处理\&8\&护理教学\&临床护理教学\&9\&护理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护理工作的组织与管理\&10\&医患关系协调\&护患关系协调与纠纷处理\&11\&护理科研\&护理专业问题研究\&12\&护理质量监控\&护理质量监控\&]

北医网院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的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是BAG法的直接应用,以“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炼出切合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构建对应于任务名称的课程,这样构建的核心课程体系适合在职成人网络学习及职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该课程体系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得到的课程集合,忽视了工作的连贯性和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缺乏统一的知识架构和一个渐进式的专项能力提升路径,而且课程开发过程耗时较长、成本较高、投入较大。

(三)北京师范大学:设计远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新模式

作为一所综合性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从能力为本教育实施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入手,在远程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上进行了新模式的探索,并以远程教育专业为实践案例,对改进后的模式和流程进行了应用与检验。

早在2008年,李爽和陈丽(2008,2009)采用DACUM法构建了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能力模型,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专业”硕士生课程的开发依据,这是国内最早把基于岗位的能力为本开发模式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果。

冯晓英和路广欣(2013b)在远程教育专业人员能力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针对远程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DECDA(Distance Education Curricula Development for Adults)模式。该模式以“社会实践需求为主、能力为本,兼顾学科与学生需求”为开发理念,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分为职业分析、学习者分析、实践能力需求分析、课程体系规划,以及实施、评价与修订5个阶段(如图2所示),并将DECDA 模式开发流程和方法在面向远程教育从业人员的课程体系开发中加以应用,通过分析课程设计人员、学生支持人员、教师和技术人员四类关键角色在其职业发展四个典型阶段(入职、独立工作、项目主管和部门主管)不同的能力需求,为课程体系开发提供依据,应用效果证明DECDA法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冯晓英,等,2013c)。

图2 北京师范大学以DECDA模式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流程

北京师范大学基于BAG法的DECDA模式对能力为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实践能力需求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改良,即以广泛采用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为基础,引入角色分析的思想和职业发展阶段的观点,考虑了学习者特征,通过判断专业所对应的职业领域的关键角色和职业发展线索,得出不同角色在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据此提炼出更为精准的实践能力需求,将其转化为专业课程需要体现的发展性能力培养目标。这样的课程建设模式符合人的职业成长逻辑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即本纳(Benner)和德莱福斯(Dreyfus)等人提出的人的职业成长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必须经历从新手、生手、能手、高手到专家的发展阶段,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模式能够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效提升到更高的发展阶段,更好地匹配了远程高等教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然而,DECDA模式对职业发展典型阶段的划分只是离散、单一的(业务熟练后成为不同级别的管理者)一种方式,难以体现职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多元性,而且没有强调学科知识系统在(本科/硕士层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应有的指导地位,使得该模式的推广受到一定的局限。

三、开发上位标准指引的

“能力为本”课程体系

专业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冯向东,2002)。由此可见,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考虑学科知识结构这一维度。然而,上述案例都没能充分体现学科知识系统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于能力的分析缺乏上位指标的指引,除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案例具备一定的时间属性外,均没有考虑能力的层次属性,从而限制了成果迁移应用的空间。下面介绍的北京开放大学案例,综合了三种能力为本课程开发方法构建出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谱系,并试图引入上位层次的能力指标进行能力分析,继而与学科知识系统并行考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开发“能力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一套清晰、完整的思路和方法。香港高校基于资历架构开发的“成效为本”课程,为国家和地区层面形成由上至下、学历和非学历贯通、统筹设计的能力培养指标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参照。

(一)北京开放大学: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谱系

北京开放大学作为一所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在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期间,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行“能力为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在将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中强调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北京开放大学融合了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能力导向的特点,设计出一套符合自身办学目标和专业特点的“能力谱系”分析方法。具体而言,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通过行业实践需求调研和能力推演分析得出一系列专业核心能力和子能力,形成专业层面的能力培养框架,称之为“专业能力谱系”。在构建专业能力谱系的过程中,既注重工作情境的创设与学习者胜任职业所需专门能力的习得,又强调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学习者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按照不同的标准,人的能力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例如,按照能力的功能属性,可以分为基础能力、通用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按照能力存在的时间属性,可以分为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按照能力的适用活动范围,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等等。在以北美为代表的能力为本教育研究中,对于能力不仅有按照内容属性做出的横向划分,还有按照从抽象描述到具体描述的层次结构所做的纵向划分(Gruppen, Mangrulkar, & Kolars, 2012; Dilmore, Moore, & Zuleikha, 2011; Malan, 2000),即从能力簇、能力域到特定能力和从属能力。这样的划分应用于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能够清晰地说明专业教育的能力分析层次和指代范围,有效地确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能力谱系分析运用了这样的层次结构划分方式(如表3所示)。

北京开放大学能力为本教育实践中,在能力簇层次上,通过分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包含知识结构目标、技能结构目标和态度情感目标的“人才培养框架”。之后,考虑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提取出能力域层次的知识基础、必备技能和价值观等培养要求,形成各专业通用的学校上位的“学生能力发展标准”,具体包含知道和理解、分析和综合、评价和反思、沟通与协作、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八个维度的能力目标描述。能力发展标准反映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6级本科教育对课程内容复杂程度和专门化程度的要求。进一步,在学校总体的人才培养框架和学生能力发展标准指导下,各专业通过聚集学科专家和行业专家的力量,分析、描述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和子能力,构建专业能力谱系,结合对学科知识系统的分析,作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直接依据,并用于专业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与评价。图3呈现了北京开放大学“能力为本”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流程。

图3 北京开放大学基于专业能力谱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流程

构建专业能力谱系的关键是将行业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转化、落实成外显的、可衡量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市场用人需求的调研结果,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并确定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或角色群,进而对行业专家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调研,灵活应用BAG法和角色分析法,描述完成专门工作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典型活动,并按需将任务/活动层层分解,分析支持完成这些任务/活动的能力(从现有文献资料中获取充足准确的职业能力信息,也可直接进行能力分析);按表3的层次结构将能力分解和排序,得出专业核心能力和子能力,如此构建专业能力谱系,作为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在课程开发时,没有按照传统方式简单地将典型工作任务/活动与开设的课程直接对应,或将能力培养的知识点直接组合为课程,而是将学科知识系统与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深入、有效的融合,以建构主义的思想,整合非线性的知识和能力关系,将能力培养与知识建立真正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之中。

关于“谱系”一词的使用也有充分考虑。谱系(Spectrum)指演化的系统,源于深刻的哲学观点,作为一种思想与分析方法在能力为本教育中加以使用,包含了两层意义:其一,专业人才培养是为解决行业企业的用人之需,其研制的专业能力与专业对应的实际工作领域有内在渊源,专业能力体系与职业背后的知识体系之间相互支撑,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二,专业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推理演变的过程,由专业定位、工作分析,逐步推导得出不同层次的专业能力,即“特定专业―岗位/角色―典型任务/活动―专业核心能力―子能力”,其中存在明显的推演关系。内在的相关和可溯源的演变,正好符合谱系分析的特征,故称能力分析得出的一系列能力为“专业能力谱系”。专业能力谱系描述了胜任相关职业领域所需的特定层次(相应的复杂与细化程度)的专业能力培养要求,该方法自2013年在北京开放大学自主本科专业建设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开放大学构建的专业能力谱系较好地融合了DACUM法、BAG法和角色分析法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并将能力在纵向层面上加以细分,使得能力分析的层次更为清晰,为人才培养上下阶段的衔接奠定了基础;同时,北京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流程中考虑了学科知识结构的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所涉及的要素更为完整。其局限性在于,能力分析虽然考虑了学校的通用标准,却缺乏国家/地区通用能力标准的指引,而香港资历架构给出的分层级通用能力指标,成为弥补其不足之处的有效武器,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二)香港高校:基于资历架构开展以“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

上述高校能力为本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是在学校的中观层面或专业的微观层面上开展的,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对象尤其是与专业的特性密切相关,使模式或方法的推广受到一定限制。当然,对特定专业,尤其是应用型专业基于能力分析形成课程标准的研究本身很有现实意义,而DECDA模式和专业能力谱系分析方法的提出,对原有能力为本课程建设模式是很好的发展和补充。在宏观层面上,即国家和地区的能力为本教育实践中,我国香港地区的高校以成效为本(outcomes-based)教育范式作为教育革新的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成果为证据”(章玳,2014)的课程体系,其理论基础与“能力为本”课程建设模式异曲同工,强调了以职业能力建构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

香港高校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源自英美等国推行的成效为本教育思想。成效为本教育(OBE)往往与能力为本教育(CBE)等同使用,其微妙的区别在于“成效”较之“能力”在表述教育结果时更为具体和可度量(Gruppen, Mangrulkar, & Kolars, 2012)。以成效为本教育思想为基础,香港建立了资历架构(又称“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①,为各级各类课程的评审提供了统一的成效标准,也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成果之间的分流、衔接和融通搭建起桥梁。香港高等院校借助资历架构给出的能力标准,通过分层级(按照以成效为本原则编订的《资历级别通用指标》划分为七级)描述的教育目标,权变的课程体系和指向能力发展、细化的课程学习目标,开发成效为本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通过资历架构将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各种课程,通过所颁发的证书的种类(学位、文凭、职业资格、荣誉等)定义在不同层次的资历上,称其为资历名衔,资历名衔之间形成了相互衔接的自下而上的体系(如表4所示),为终身学习者搭建了持续进修的阶梯,形成了香港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正规教育既并行又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

资历架构为成效为本课程体系提供了各级资历下通用的能力指标,即通用指标②,以及根据通用指标由不同行业制定的“能力标准说明”③。“能力标准说明”从介绍行业背景及其人力需求开始,给出行业的主要职能范畴,进而给出不同资历级别和职能范畴的“能力标准单元”,每一能力单元代表一组最小而不可分割的工作能力要求,即胜任一件完整而独立的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能力单元可以直接应用于不同层级的“成效为本”课程设计,通过能力单元的组合,确立课程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成效标准)及学习内容。除了行业“能力标准说明”外,香港地区还制定了涵盖四种基础能力(英语、中文、运算及资讯科技)的“通用(基础)能力说明”,与专门技能及知识相辅相成,可以作为通用/通识课程的设计依据。

英国、香港等地推行的资历架构,实际上也有学习德国“双元制”的成分。“双元制”因为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标准,使得不同企业在培养人才职业能力与实践技能时能够达到一致要求,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还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双元制”职业教育成果已经与高等学历教育相融通)。资历架构亦是国家层面的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衔接起来的标准,可供开发国家通用的对应特定职业名称的课程,不管学生在哪里接受学习,通过考核后将具备胜任某一职业领域多个具体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获得劳动力市场的承认。

我国高校能力为本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针对职业性较强的专业构建其课程体系,由下至上地开启了在特定专业领域建立职业课程内容标准的探索。由此可见,能力为本教育在资历架构下的实现将更具普遍意义,这不仅是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相互认证的途径,而且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制度建设的基础(陈丽,等,2013)。一方面,教育机构可以参照通用的能力指标和各行业的能力标准来设计和评估所提供课程的层次水平和实用性,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实践需求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能力标准的统一有助于高校之间特定课程的流通和学分互认,也有助于社会了解某一资历的毕业生具备何种能力及其程度,便于教育系统与行业系统、用人单位、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流通。进一步讲,资历等级搭建了学习者能力终身发展的阶梯,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鼓励和支持终身学习最有效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陈丽,郑勤华,谢浩,等. 2013.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资历框架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9-18.

冯向东. 2002.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3): 67-71.

冯晓英,路广欣. 2013a. 能力为本的专业培养方案暨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54-60.

冯晓英,路广欣. 2013b. 面向成人学习者的远程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式[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5):69-75.

冯晓英,刘月,解晶晶,等. 2013c. 远程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85-91.

高澍苹. 2015a.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护理学专业远程教学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高澍苹. 2015b. 网络环境下成人在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来自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实践报告[J]. 中国远程教育(9):51-57.

黄福涛. 2012. 能力本位教育的历史与比较研究――理念、制度与课程[J]. 中国高教研究(1):27-32.

李爽,陈丽. 2008. 中国远程教育关键专业角色的工作分析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12):38-43.

李爽,陈丽. 2009. 中国远程教育关键专业角色能力需求和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35-40.

[美]罗伯特・M・戴尔蒙德. 2006. 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M]. 黄小苹,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吴国强. 2009. 大学生职业通用能力测量及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 复旦大学.

袁光亮. 2012. 职业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77-80.

章玳. 2014. 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79-84.

Dilmore, T. C., Moore, D. W., & Zuleikha, J. B.. 2011. Implementing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 Process Workbook.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CBE Resource Group.

Hubball, H., & Burt, H. 2007. Learning Outcomes and Program-level Evaluation in a 4-Year Undergraduate Pharmacy Curriculum.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71(5): 1-8.

Gruppen,L. D., Mangrulkar, R. S., & Kolars, J. C. 2012.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global health.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10(1) : 1-25.

Malan, S. 2000. The ‘new paradigm’ of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i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Family Ecology & Consumer Sciences, 28(1): 22-28.

收稿日期:2016-03-21

定稿日期:2016-06-24

作者简介:谭璐,博士,助理研究员,北京开放大学党政办公室主任助理(100081)。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的现状和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医科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议。结果:高校护生在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上认为专业技能操作是最重要的,而对护理专业的前途没有过高的期望,护理学生的专业认同存在着个体差异。结论:护理学生的专业认同有其特有的特点,建议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专业认同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调查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58

专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主要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专业认同是指由于某种动机去模仿他人的特定行为[1]。随着专业认同研究的深入,很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国内学者陈祥丽等[2]认为所谓专业认同就是个体对于专业的认可程度,并从中找到专业乐趣,发现专业的意义和价值。张田等[3]在查阅文献后把专业认同划分为几个维度:一是产生专业认同的前提基础,这就是对于专业的认知和了解;二是对专业的情感态度,体现为对自己的专业是否热爱;三是学习专业动机引起的积极效果;四是以上维度产生的良好专业学习效果。 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专业认同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个体对于所从事或学习专业的接纳程度,个体遵守该专业的规范和准则,认可专业的价值,并且希望把该专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最终目标。为了考察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对我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我校各年级随机抽取了两个自然班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数为489份,回收率为97.80%,其中有效问卷为456份,有效率为91.2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本研究采用胡忠华编制《护理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4],该问卷共有45个项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被试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级以及家庭所在地等信息;第二部分由专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组成,其中专业认同包括专业认识、专业意志、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价值观、专业期望等6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4~6个项目。第二部分采用Likert 5点评分,被试者分值越高,表明其专业认同程度越高。被试者得分25~125分,25~50分表示其对护理专业为不认同,50~100分为一般认同,100~125分为高度认同。在本次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68~0.754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8。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法。

1.3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表1)

2.2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护生在专业认同各因子的得分降序为专业技能、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期望。表明高校护生在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上认为专业技能操作是最重要的,而对护理专业的前途没有过高的期望。

2.3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的年级差异(表2)

表2显示,在专业意志因子和专业认同总分上不同年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得分上看,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年级学生。

2.4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的地域差异(表3)

表3显示,在专业情感因子、专业意志因子、专业价值观因子和专业认同总分上不同地域水平的高护生存在明显差异,且农村高护生得分明显高于非农村高护生得分。

2.5高校护生专业认同与是否是独生子女得分比较(表4)

表4显示,在专业情感因子、专业价值观、专业期望因子以及总分上是否独生子女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

3讨论

3.1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护生专业认同指护理专业学生对于要从事护理专业的看法,以及在区分和比较其他专业群体后对护理专业的喜欢程度和总体印象。研究结果显示,护生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按照沈之菲[5]的标准看,其中各因子的得分按降序排列为专业技能、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期望。其中专业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其他5个因子,专业期望值最低,护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认同水平。护生认为在护理专业中专业技能是最主要的,认为只有掌握专业技能才能胜任护士工作,由于护士职业发展目标不高,护生对专业的就业前途期望较低。护生在工作后都会不断进修或脱产学习,这说明护士的专业技能确实很重要,但在现实社会中,护士就业形势严峻、学历偏低,受传统观念和习俗影响,人们多认为护士主要是照顾、护理患者,不需要过多的知识,只要会打针、输液等一些基本技能操作就可以,再加上护理工作比较辛苦,这些都造成护生社会的期望值较低。所以护士在以后的专业水平发展、工资待遇、社会地位、进修机会等都要低于同等资历的医师,这些社会因素严重

影响护士对于护理专业认同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很多护士都认为护理专业社会地位不高、发展前途较小,这些对于专业的困惑会影响护生的专业意志、价值感的稳定性,使护生对于职业发展目标缺乏自信。

3.2不同层次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的差异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专业意志分子和专业认同总分上,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得分明显高于二年级,其他因子没有明显差异。专业认同总分随年级增加而降低,这与胡忠华[4]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在于不同年级对于护理专业认同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心理改变,大一刚进入护理专业的学习,他们信心十足,对未来有远大的目标,当进入大二以后,对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护生会感受到落差感和失望感[6],尤其在进入临床见习阶段,他们亲身感受护理工作,其专业认同感就越低,其专业意志也开始越来越动摇。

不同地域的护生在专业情感、意志、价值感因子和专业认同总分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农村护生的得分明显高于非农村学生。究其原因是农村的学生深知生活的不易,他们很珍惜在学校的生活和所学的专业,认为学习护理专业的目的是掌握一项技能来生活,而非农村护生多是独生子女,不知道生活的艰辛,选择护理专业多是父母的意愿,认为护理专业以后好就业。在非农村护生的印象中护士社会地位较低,是很辛苦的工作。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非农村护士大多没有农村护生那样认真、刻苦。

在专业期望因子、专业价值观、专业情感因子以及总分上,是否是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得分明显高于独生子女。分析其原因,在于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更多受到家庭的保护,其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非独生子女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他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工作学习更有热情,对自己的工作期望也较高。

4教育建议

4.1营造尊重护士、重视健康的社会大氛围护理职业对于促进社会的卫生事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一位获得南丁格尔奖章的护理前辈所说,患者无医,将陷于无望;而患者无护,将陷于无助。就个人健康维护角度,护士的日常护理,手术准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医护关系就像鱼和水,二者相互依存,只有提升护理地位,确保医护协调发展,患者看病才会满意,才会对护理工作给予理解和尊重;良好社会氛围的实现,必定会对学校、护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以成为护理专业的一员感到无尚光荣,从而抑制学习倦怠的产生。

4.2教育者要重视专业认同感对于护生的影响专业认同对于高校护生的学习倦怠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护理教育者要帮助高校护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护生专业认同的现状、特点,引导护生正确的自我定位,帮助护生树立正确专业观,培养护生的专业的兴趣,提高护生学业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

4.3加强高校护生的专业思想、情感的教育要加强高校护生专业思想教育,从刚入学的教育开始,通过讲座、竞赛等活动形式,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给护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握好机会提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加专业认同感,增加从事护理职业的决心。专业情感是指护生在形成专业认同的同时会出现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要加强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投入,把专业认同加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将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专业相结合,从中得到自我成就感,通过自我的精神回报产生促进作用。首先,学校要多做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护理专业的崇高,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其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习机会,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魏红权,冯江平.国内女性心理学研究轨迹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2(4):37-39.

[2]陈祥丽,张乐华,杨昭宁.护士职业认同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36-1138.

[3]张田,孙卉.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08(10):40,42.

[4]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5]沈之菲.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723-726.

[6]罗彩花,胡杏娟.护理本科实习生专业观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