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听取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听取意见

篇1

政府要“肯听取意见”,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应带头做到“肯听取意见”。为何要做到“肯听取意见”,道理显而易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实践的主体,对决策最有发言权。假若领导干部不肯听取意见。那怎能做到正确决策?又怎么帮助群众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并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怎么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辨证地统一起来?

尽管大家对“肯听取意见”的意义和作用都能理解,但有时难免还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以至不要”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认为自己的观点、自己作出的决策是正确的,是不容更改的,别人的意见都是不合理的,乃至是错误的,所以对别人的意见总是拒不接受,或横加指责。更有甚者,不惜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我尽可以作出“肯听”的姿态。但你讲你的,我做我的。这般态度,是与“肯听取意见”的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

当然,不肯听取意见,也还是个别领导干部习惯使然。可不是?平时,听惯了奉承话,一旦有人提出不同乃至相反的意见,他就感到是咄咄怪事,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以至于以权压人、以势压人。园林专家陈从周,对于政府规划的不合理之处,总是扮演仗义执言的角色。但一次激烈的争吵让他因过度激动而中风,病痛由此一直伴随着他的最后岁月。据说,当时主持者竭力主张将徐家汇的一幢历史悠久的建筑拆除以保证地铁工程的实施,陈从周认为开了这样的先例,会对以后的古建筑保护造成极大的威胁,因而是不理智的(见第10期《读书》)。这住地方官,平目无疑听惯了顺耳话,因而对陈从周提出的反对意见疾首蹙额,并做出“没有教养的举止”,致使陈从周承受终身之痛。真是可悲可叹!

看来。真要“肯听取意见”,除了提高认识,关键是领导干部要抱着向群众学习的态度,抛弃一切先入为主的东西,老老实实向群众请教,真心实意拜群众为师;关键是要彻底摒弃“官本位”意识,不能有丝毫的骄矜之态,要有雅量,对不同意见乃至刺耳之言,都要表现出虚怀若谷的热情和真诚。当然,是否真“肯听取意见”,关键还得看领导干部是否将正确的意见转化为自己的决策依据。是否吸收意见中合理而有价值的成份并付诸实施。否则,态度再诚恳,也实际上只是一种摆设和噱头而已,不仅无益,而且会引起广大群众的反感。

篇2

一、审查阶段全面听取意见的现实困境

(一)审查的办案期限及公诉职能的多元化限制了全面听取意见的有效性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但是一个案件在审查阶段,除了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诉讼人的意见以外,案件的承办人还承担着多项公诉职能:需要在收到移送审查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内告知当事人相关的诉讼权利;讯问犯罪嫌疑人并且制作讯问笔录;围绕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审核证据,并要求侦查机关补充侦查或者自行补充侦查;接待辩护律师查阅案卷材料,接待被害人及其诉讼人的来信来访;提起公诉、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出庭支持公诉以及相关的法律监督工作等,工作任务多听取意见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且一般承办人同时需要办理多件案件,那么在有限的审查期间内,特别是遇到多嫌疑人的共同犯罪案件、涉众型案件逐一的接待并听取每一名辩护人、被害人及诉讼人的意见,并将意见制作笔录,附卷在案存在着现实的困难。因此,审查的办案期限及公诉职能的多元化限制了全面听取意见的有效性。

(二)辩护人、被害人及诉讼人的众多性、分散性限制了逐一当面听取意见的可能性

一般共同犯罪案件涉及的多名犯罪嫌疑人委托的辩护律师多来自不同的律师事务所,有的甚至来自不同的地区,基于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中的作用不同,辩护人法律水平以及执业环境的不同,他们对于案件情况的把握也会不同,会从不同角度针对案件提出辩护意见,当然提出来的辩护意见也会相对分散。涉众型案件的被害人,特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或者传销类犯罪的被害人往往不是来自同一省市,可能遍及全国各地,被害人一般也都是委托居住地或者案发地的律师作为诉讼人,这样来自各个地方的被害人及诉讼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诉讼人根据委托时间的先后以及自己的工作安排,也是分散前来检察机关提供意见。这使得工作内容繁多的案件承办人不可能逐一当面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委托的诉讼人的意见,法律的规定必将难以有效落实。因此辩护人、被害人及诉讼人的众多性、分散性限制了逐一当面听取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查阶段全面有效听取意见的建议对策

(一)建议增设通过网络听取意见的方式

为了解决全面听取意见的现实困境,针对共同犯罪案件及涉众型案件委托的辩护人及诉讼人人数众多,接待工作时间安排困难的现状,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高效性以及便捷性的特点,探索增加通过互联网收取电子邮件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诉讼人的意见的方式。

一方面网络的及时性、便捷性节省了辩护人、被害人及诉讼人的路途时间及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案件承办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及时了解辩护人、被害人及诉讼人的法律意见,有效的节省接待时间,提高诉讼效率。当然也会存在着有些需要当面与案件承办人进一步沟通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重点的与相关辩护人、被害人及诉讼人进行交流,防止不必要的司法资源浪费。

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在受理审查案件之后三日内应该告知被害人享有的诉讼权利。涉众案件被害人众多,有的案件无法在三日内告知全部被害人,有的可能由于被害人的地址、电话不详存在无法告知的情况。故我院尝试了建立了公告告知的制度,即因无法知悉被害人确切地址或是下落不明而无法直接进行告知的情况下,采取在本院公告栏及其他媒介上公告的方式告知审查期间的合法权利。此种方式既可以有效的保障被害人的知情权,又不至于造成诉讼的过度拖延和司法资源的浪费。

审查阶段全面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人的意见,可以借鉴目前已经使用的向涉众型案件被害人通过网络告知诉讼权利的方式,通过在人民检察院的公共网络平台上公告,将审查案件的承办人员联系方式在网络平台同时予以公告,并且告知在审查阶段,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人可以提出书面意见并通过网络发送至指定电子邮箱。这样既可以保障辩护人、被害人及诉讼人随时提供法律意见,也有效节约了承办人的接待时间,保证了全面听取意见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二)建议涉众被害人推举诉讼代表人,集中听取意见

在涉众型案件中涉及的被害人多是被同一个或者同一类犯罪行为侵犯了合法权益,他们一般诉求相对一致,特别是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非法经营、组织领导传销等涉众型经济案件中,大部分被害人均属于参与的项目一致、被骗的方式一致,只是参与的时间不同、受骗的数额不同。针对此种情况,被害人及其委托的诉讼人提供的法律意见也相对一致。特别是对于涉及成百上千被害人的案件。为了有效听取意见,防止不必要的司法资源浪费,可以借鉴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诉讼代表人的规定,由众多被害人及其诉讼人推举诉讼人代表,由诉讼代表人向检察机关提供法律意见。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4条、第55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9、60、61条对代表人诉讼制度进行了规定,对于纠纷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同时或者应诉比较困难或者不可能时,可由人数众多一方推选出诉讼代表人进行诉讼。对于代表人诉讼的代表人产生的方式、诉讼代表人的人数要求、诉讼代表人的条件也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在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对于被害人人数众多,诉求相对一致的,可以建议被害人及其诉讼人集中推举诉讼代表人,由诉讼代表人负责在检察机关集中查阅卷宗,提交证据,交换意见,这样不仅节约了被害人的诉讼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案件承办人的办案效率,保证全面听取意见的效果。

三、通过司法解释及诉讼规则确立相关制度的立法建议

新刑事诉讼法已经对审查阶段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人的意见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针对涉众型案件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人众多,全面听取意见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以贯彻落实新刑事诉讼法为指导原则,加快完善相应的规定。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制定相关司法解释及人民检察院诉讼规则时,增加以下规定,以完善全面听取意见的方式和途径。

(一)建议增加运用网络公共平台听取共同犯罪案件的辩护人、涉众型案件被害人及诉讼人意见的方式

涉众型案件的被害人告知程序我们在办案工作中已经建立了公告告知的制度采取在本院公告栏及其他媒体上公告的方式来告知其再审查阶段可以享有的合法权利,公告的期限不少于一个月。在实践中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议在制定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诉讼规则时做如下规定:在审查期限内,对于直接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人的意见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在人民检察院公共网络平台上公告听取意见的方式,并通过网络接收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人的意见,并将上述情况记录附卷。

(二)建议在涉众型案件中增加推举诉讼代表人制度,集中听取被害人及其诉讼人推举的诉讼代表人的意见

篇3

国有农场社区是伴随着国有农场的建立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主要是指聚居在国有农场区域范围内的职工、家属和子女及外来人员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国有农场社区建设是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发展时期所面临的一项全新任务,尤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更显迫切。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国有农场社区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提高国有农场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现就推进国有农场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国有农场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有农场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打造“平安农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国有农场从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不断提高农场职工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国有农场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营机制的进一步转换,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基本剥离,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农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愈来愈迫切。推动国有农场社区建设,有利于提高农场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农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场民,理顺关系、管理有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国有农场社区建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建立以地域性为特征的农场新型社区,理顺社区管理体制,逐步纳入当地城镇社区管理的组织指导体系。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农场社区建设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满足农场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农场社区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农场居民的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努力把国有农场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关系和谐的现代农场新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国有农场社区体制改革。各地要根据农场的不同类型、不同情况,以及本地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农场社区建设。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具备条件的农场,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单独组建社区居委会。规模不大、人口不多、紧靠城镇社区的农场,应商当地人民政府纳入就近的社区居委会管理。暂时没有条件单独设置社区居委会或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农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社区化服务。

(二)大力加强国有农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落实浙政办发〔2*〕96号文件精神,依据城乡一体化规划统筹考虑,将国有农场的社区建设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农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场职工生活条件。同时,切实解决农场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不断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单独组建的农场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做到有“六室”,即有劳动保障与社会救助室、卫生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信息服务室和农场居民议事室。

(三)努力优化国有农场社区生活环境。按照资源节约、环境良好、城乡一体和创造较好人居环境的要求,搞好国有农场生活区的规划建设,对现有布局分散的农场居住小区和职工居住点进行适当整合与改造;加大农场居民生活区环境的治理,美化生活区。积极推进国有农场生态家园建设,全面治理国有农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努力使国有农场社区在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基础上,完善对国有农场居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有序、场容整洁、生活舒适的现代新型社区。

(四)着力提升国有农场社区公共服务水平。针对城郊规模较大,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国有农场,重点抓好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开展面向社区范围内各类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开展面向失业人员再就业及职工子女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服务。有专人负责社区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篇4

成立至今,霆峰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和客户资源。2008年,霆峰承建了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机房、世博轴中心机房、世博村中心机房、主题馆机房、世博演艺中心机房。2014年承建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超高压控制中心数据机房。

目前,霆峰主营业务包含数据机房建设、智慧城市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机房“云能效”远程能源托管、智慧园区建设等。

霆峰主要以承接机房一体化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为主,包括机房选址、机房平面规划设计、机房装修工程、供配电工程、UPS不间断电源工程、防雷接地工程、弱电布线工程、空调新风工程、安防监控工程、动力环境监控工程、消防工程 、KVM管理工程、楼宇自控系统工程、会议系统工程、广播系统工程等。

智慧城市的环保需求

随着数据机房的普及,用户需要使数据机房中的IT系统、机械、照明和各种电气设备实现能源利用最大化,减小对环境的影响。绿色数据机房是数据中心发展的必然。大家可以从建筑节能、运营管理、能源效率等方面来衡量一个数据中心是否为绿色。

绿色机房需要在原有机房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在以下几点:节能环保,高可靠、可用性和合理性。

节能环保体现在环保材料的选择,节能设备的应用,IT运维系统优化和避免过度的规划。如UPS效率的提高能有效降低对电力的需要,达到节能的目的。

高可靠、可用性体现在基础装饰装修、供配电系统、UPS系统、制冷与气流组织、新风系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KVM、消防系统、弱点系统和IT设备等。

合理性体现在系统的可用性,各系统的均衡性,结果体系标准化,可扩展性和智能人性化管理。绿色数据机房节能措施要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建设时机房基础建设的基本条件。想要达到绿色数据机房,可以采取一些节能方案,如引进刀片式架构,选择节能服务器,精确计算供电功率,通过虚拟化合并物理服务器提高服务器使用效率,用水冷方式,同时还可以采用服务器节能技术、CPU节能技术等提高机房设施整体能源效率。

DCIM系统实现融合管理

依托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通信技术、计量控制技术等信息化技术,霆峰可以实现能源管理、能源调度、能源计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能力,完善能源基础数据体系。这为重点能耗企业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能源利用监督、管理、评价体系。作为创新能源管理模式,霆峰DCIM系统将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工业DCS智能控制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该系统可以将智能传感器感知在内的多种能耗排放数据进行汇聚,通过前端DCS系统的数据处理联网上传,最后从海量能耗排放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能效控制策略,以达到对生产过程各环节中众多用能设备的能耗排放监测、能效动态优化控制、对海量能耗等KPI数据的存储和挖掘分析的目的。该系统能为政府能耗监管部门提供实时设备能耗数据监控管理和能耗分析信息化节能服务。平台目前正在试验最新的工业企业远程能源云托管模式。它可以实现工业企业能源数据就地采集、能源数据展示、能源数据云存储、远程能源集中管理、分析等服务,可以不间断提供能源咨询。该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工业企业的能源支出成本分析报告,提高企业节能工作的管理水平。

智慧服务体贴入微

智慧园区是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充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类园区创新、服务和管理能力,为园区铸就一套超强的软实力。产业园区智慧化建设服务的重点在于通过咨询规划、定制开发与实施、培训与运营三个环节将“智慧”融入产城社区之中。

一方面,它在现实的园区环境之外,综合应用各类信息技术,通过网上虚拟园区等方式,加强园区内部的互动,提高园区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它能增强园区管委会政府、园区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把园区内各方的资源加以整合推广,为科技园区打造一个整体的强势品牌。以物联网、云平台、全面的IT建设为基础,进行园区资源集约化管理,打造绿色园区。

此外,园区可以依据该软件系统做出数据分析,制定公共设备季节性和昼夜运行模式,提高了各环节运行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实现科学调度。

该系统还可通过无线传感网等多项信息技术应用,解决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存储与运算,强化了辅助决策能力。该系统可以更准确、直观地记录显示园区能源运行基础数据、能源负载情况、用电使用情况,与园区的客户管理、电子支付、智能停车、电子商务等其它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发掘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利用智能分析、主动防御的先进技g,园区管理者可以对园区实行分层布防、重点突出的部署策略,消防、安全联动紧急情况快速响应,打造安全和谐的园区。通过对园区各运行节点的传感、采集、收发,将各个设备设施运行效率和异常情况自动传输到后台,提高园区资产运行质量,实现智能化的故障报警和运行效能监测,提高处理故障的反应速度。

基于云平台的桌面云、云呼叫中心、统一通信等服务,园区为入驻园区的商户和企业提供云服务和可拎包入住的办公环境,实现随时随地轻松办公。企业信息化应用将实现物业智能化的管理、高效的运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此外,霆峰还提供园区一卡通、智能停车管理、园区交流、信息等服务为园区打造轻松、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霆峰经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程设计、咨询、安装、调试、售后服务及培训的各个环节都能为用户带来最新、最快、最好的服务。

篇5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五、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七、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八、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九、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篇6

学生负担重不重?重在哪?与会人士纷纷列举了自己看到的负担过重现象。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李少毅说:“许多学校课表搞两套,一套按照部颁标准编排应付检查,一套按学校规定以分数为中心。一般来说,按部颁的标准计算,学生每天不能超过7个课时,包括体音美,但实际并非如此,中、高考科目的课时都在增加,英语、数理化科目加得更多,一天9节课并不稀奇,体音美、劳技等课常常被挤占,老师也叫苦不迭。”“教学中处处以分数为中心,把课文肢解成试题,让学生背诵优秀作文等,把形式与内容颠倒了。有的教师想出成绩,拼命给学生发试题,学生陷入了题海,负担怎能不重?我们不能寓教于考,而要寓教于乐。”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慧认为负担过重还体现在课程过多。她说:“目前的课程过于繁杂,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有校本课程。心理健康、反、环境教育、青春期教育、地震教育等,只要认为重要,就要纳入课堂。调查发现,无论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还是城市,普遍是学生比成人还累。”

为上名校,拼命给孩子报班,家长和孩子一样累

家长代表、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认为:“负担重的重灾区是小学,尤其是五六年级。取消小升初考试后,许多学校还在偷偷地考,而且各校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他们不考课内的,都考课外的,甚至被学生称为变态的题目。于是,家长只能给孩子报各种班,尤其是某些名校的培训班,为的是提前‘占坑’,否则连该校的考试机会都得不到。这种负担,就是典型的增加出来的负担。”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校长邢筱萍说:“小升初招生秩序的混乱让人揪心。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学校不得以各种名义进行考试、测试、面试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的依据,但很多学校都在组织考试,特别是名校。他们采取各种办法辅导、测试学生,以自办培训学校的方式举办奥数班、美术班、英语班,从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有目标地培养,以便筛选和招收一流的学生。北京的小学生为了能进好学校,升学压力很大,又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家长们只好拼命给孩子报班,两代人都身心疲惫。”“还有一些有重点中学背景的培训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以能够为学生提供获得参加目标中学考试的机会为诱惑,举办各种辅导班,赚家长的钱,使学生负担雪上加霜。”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认为,负担过重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别好的对学习有兴趣,不觉得负担重,少量不学习的也不觉得重。感觉负担重的是中间一大部分,他们特别想考好,却难度太大,导致被动负担多,而主动学习少。”

堵导结合,既要规范办学,又要提高教学水平

怎样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中国教育学刊常务副主编鲍东明认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道非常难解的多元方程。建国后减了60年的负,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首先我们要明确,教育部门能够解决什么。有两个解决路径,一是堵,规范教育部门的办学行为;二是导,引导广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引导高校专家面向学校和基层开展课改实验。”

郭振有说:“每一个历史时期负担的表现不一样,要解决的重点也不一样。负担适度,提高学习效率,这应当是‘减负’的目标。我们至少要保证孩子有锻炼身体的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参加自己喜爱的科学、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使他们享受学校的幸福生活。”

学校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中负有重要责任。邢筱萍认为,很多学校缺少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由于现行的评价制度不完善,教育质量被简化为教学质量,进而再被简化为考试科目的教学质量。当社会基于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时,学校必然要迎合社会、家长的需要,以学生成绩来评价一名教师的优劣,对分数的过分重视更使学生负担日益加重。但学生负担过重不可能完全靠学校来解决。

邢筱萍建议,对各类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结构、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教材中难、偏、繁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调整,适当降低难度。要督促学校开足、开齐课程。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坚决取缔以招生为名开办的辅导班、举办的竞赛,取缔有学校背景、特别是有重点中学背景的培训学校。

陈志文建议,在政策制定上要考虑长远和短期的措施,其中,缩小学校差距是重要的方向。还要重视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比如说关于人才观,家长要明白,未来人才的选拔不是看你是哪所学校毕业的、有多高的学历,而是看孩子的合作、容忍、承受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一、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看眼前,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定的规划,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理想的回答是“不知道“,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2.很多学生没有劳动观念,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通常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使得孩子不懂得勤俭朴素,不知道珍惜劳动的果实。

3.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过多,平时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得部分学生沉溺于玩电子游戏和网络游戏。

4.部分学生过早学会抽烟、喝酒,甚至有了早恋的现象。

5.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孩子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不懂得感恩。遇到事情,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利益,不懂得谦让、宽容。

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模式构建

(一)建立三位一体德育工作机制

1.学校应通过学习、宣传和发动,积极营造社区、家长关心青少年成长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浓厚氛围,分别制定学校、家庭、社区及“三位”德育工作规程,引导社区、家长围绕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共同目标开展德育工作。

2.在抓好政策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我校在人事管理制度、用人机制、分配制度(以下简称“三制”)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建立多项学校德育管理的激励机制。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要加大宣传力度,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优势资源

1.建立校长负责、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成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了解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学生思想建设的重大问题,确保学校思想道德建设顺利有序地进行。

2.积极整合利用社区广场、绿地及其他单位教育场所等资源,强化其教育功能,使之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社区中心和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定期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有效开拓了德育工作的新领地。大力加强社会教育队伍建设,聘请社区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干部或是法警担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义务教师、监督员和法制辅导员,协助学校、团队搞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的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德育工作社会化,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风貌。

(三)强化家庭和社区影响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探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及方法,学校成立了校级、年级家委会,与街道共建教育基地,商议相互间的会议制度、联系制度,签订了共建协议。

举办“家长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教育的有关问题。定期召开座谈会,以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家庭、社会各界的意见,向社区及社会各界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等情况。

学校提倡学生参加各项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宣传活动,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和场地支援,如帮助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等,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

(四)创建绿色网络,减少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

篇8

关于宣传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规定》的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一九九0年三月九日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一九九0年五月一日起施行。这个《规定》是我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是我区各族人民特别是三百多万老年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区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促进四化建设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为使宣传贯彻《规定》的活动扎扎实实地进行,现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一、认真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自四月十五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为全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宣传月。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规定》,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及其重要意义,明确贯彻执行《规定》的必要性和责任感。增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在学习宣传中要采取多种形式,运用报刊、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发表文章,请领导同志讲话,召开座谈会,印发《规定》和有关宣传材料,悬挂横额,张贴标语等进行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宣传贯彻《规定》要以正面思想教育为主,把宣传与表彰敬老、爱老、养老的先进典型事迹结合起来,把宣传《规定》与普法教育,精神文明建设,评选“五好家庭”,为老年人做好事等活动结合起来。要反复强调敬老、爱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份。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是每个公民的共同职责,是每个成年子女应尽的义务。要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法制观念,造成敬老、爱老光荣,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可耻的强大社会舆论,树立敬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宣传贯彻《规定》的活动要紧密联系实际,切实为老年人办实事。各地、市、县,各部门、各单位,要制定实施《规定》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乡(镇)、村(居委会)可根据《规定》精神制订乡规民约。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目标,作出发展老年事业的规划,同时结合实际尽可能解决老年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农村重点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城镇以老有所为为重点,逐步实现“五个老有所”的要求。

四、要以《规定》为准绳。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检查。对不赡养老年人,侵犯老年人权利,虐待摧残老年人的行为,视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对积压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有关部门要进行一次清理;对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以教育广大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五、培训骨干,抓好典型。各单位在开展宣传工作前,要培训好宣传骨干,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宣传内容,研究宣传贯彻的具体方法步骤。抓好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及时总结交流经验。

六、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各级政府要重视对《规定》的宣传贯彻,切实加强领导。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统筹安排。各级老龄工作机构、民政、人事、劳动部门要密切协作,与司法、公安、新闻、卫生等部门联系,邀请宣传、老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参加,组成临时领导小组,研究宣传贯彻《规定》的具体措施;指导、督促、检查《规定》的宣传贯彻。大、中型企业、街道居委会,农村基层组织也可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要发挥基层老龄群众组织,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协会的作用。广泛开展活动。

贯彻执行《规定》,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全社会每个公民和各个方面,任务很艰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抓好这一工作。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适当拨款解决,以保证《规定》的实施。

篇9

关键词: 三位一体 信息时代 德育体系

一、利用互联网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中信息沟通共享平台

以前,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内部存在分裂与职责不清,沟通不畅,互不信任。学生在学校的品德表现与在家庭的表现、社区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学生钻了三位一体分裂模式的空,在家庭里借口学校蒙蔽家长,在学校里借口家庭蒙蔽学校,家庭学校信息沟通困难。与此相一致,社区对学生的管教处于空白状态,学生在社区活动时间短,但品德表现往往最真实、最自然,社区是对学生品德成长检验的最理想场所。上述三方沟通不畅,缺乏协调,中小学生德育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跳跃式发展伴随着科技改革教育的大幕迅速拉开,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例如一些学校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的移动家校沟通服务平台,集智能成绩分析、无障碍家校沟通、作业通知编发、家庭教育管理、官网信息展示系统等于一体,为学校、家庭、老师之间的高效沟通提供最好的服务,逐步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共育。这种新的德商方式具有完全打破时空限制的特性,实现家、校、社区沟通高效快捷,满足老师和家长、社区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从而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二、怎样建立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联动的品德教育机制

首先,在学校内部建立真正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要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平台,实现三者的信息互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组建这样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公布学生德育工作信息,协商德育工作问题,学习正确的德育工作模式,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利用此平台建立学生品德的认证制度(我们过去在小学里老师画小红花就是认证制度的例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督促与反馈工作,将符合德育原则的行为认证化,将缺点与不足记载(如以前我们在小学里给有缺点的同学每周的表现画一个缺一个花瓣的红花),提高学生进行品德自我修养、自我批评的能力。这个平台能够有效地沟通、记录、展现、分析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思想品德行为情况,帮助老师和家长指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家长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与学校老师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碎片化空余时间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将逐渐填补和弥合学校与家庭之间在孩子教育专业度、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差距,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起到立德育人的作用。

其次,家庭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表现与管理建立评价指标制度。许多家庭对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有硬指标下达,每次测试后进行对比分析与反思,但对学生品德成长缺乏这样的检查反馈制度,甚至一些家庭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培养。由于没有奋斗目标,没有对比尺度,没有记载记录,对孩子品德的评价处于自发的粗模糊状态。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德育资源,每位家长身上都有潜在的优势,关键是教师要有发现这些优势的慧眼。面对关注孩子程度高又有能力的家长,我们创造机会,使其参与教育;面对孩子的教育麻木不仁、听之任之的家长,我们主动干预,唤醒其共育意识;面对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我们创造机会,让孩子体会家长的艰辛;面对溺爱孩子的家长,我们让孩子反思父母行为背后的东西。教师重新认识家长在学生教育过程的角色、地位、职责、使教师增强开发和利用家长德育资源的意识,并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家长的爱是最大的德育资源,引导孩子感悟家长对子女的爱是开展家校协同教育的基础;家校共育是达到育人效果最大化的有效方式”。教师应该善于、勤于发现家长身上有益的课程资源,树立每位家长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潜在的资源优势的意识。

再次,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各负其责,又相互协调的教育机制。家庭、学校、社区三大块要明确各自在德育方面的责任,责任划分要细化,责任履行要常态化,责任执行要科学化。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用科学的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指导思想。三大板块在各自的目标责任区内建立德育表现档案,将学生德育成长记载的时间地点与证人结合明确化,对优秀品行的事实公开表扬并证书化,用证书的积累来证明学生德育成长的状况,好让学生有优异学习成绩那样的成就感。长此以往,证书的积累过程就是德育累进提高的过程,改变目前德育工作无法抓、无处抓、不好抓的尴尬局面。

篇10

关键词 家庭医生制度 社区健康管理 上海市医改 上海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12-05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actics of the family doctors system in Shanghai city based on the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BAO Yong1, DU Xue-li1, ZHANG An2, LIANG Ying1, XU Ting2

(1.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2.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tai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hanghai, 2000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ognition?and vision of resident in Shanghai for family medical system, to deeply analyze the factors and status of family medical system and bring up the policy suggestion for Shanghai medicine reform. Method: With random sampling and whole sampling and layering sampling, 2082 samples (86.75%) were taken from Xu Hui, Min Hang and Jin Shan districts. Results: 1) The situation of community first diagnosis in Shanghai residents was that 65.40% outpatients chose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nd 20.8% the third class hospital, 57.4% inpatients chose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s their first diagnosis and 27.8% the third class hospital. 2)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community first diagnosis in Shanghai resident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community hospital as fist diagnosis were cheaper price and traffic convenience for outpatients, and cheaper price and better service attitude for inpatients. 3) The residents have higher need in health management and family care . 4) The residents have poor cognition to family medical system in Shanghai. Conclusion: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medical system in Shanghai is better.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policy and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family doctor system in Shanghai.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is also an urgent matter of the moment。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system;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resident in Shanghai; medicine reform

国际经验表明,实施健康管理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总体控制医疗总费用”的关键环节,而社区健康管理是实施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平台[1-3]。上海市要持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在制度设计和功能运作方面要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社区居民要高度认可家庭医生制度。本文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上海市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和策略建议。

1 对象和方法

随机整群分层抽取上海市中心地区(徐汇区)、上海市城乡结合区(闵行区)、上海市郊区(金山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局等机构,共计2400人进行了整群抽样的调研。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样200人,其中门诊患者150人,住院患者50人。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主要搜集他们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观点、分析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看法和实际影响等。同时,我们遴选了20名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以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医务人员进行了访谈,将问题分析与政策探讨相结合,兼顾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在这期间,我们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在表格的设计阶段,我们咨询有关专家,严格控制表格的信效度;在表格调研阶段,我们统一培养调查员,课题组主要负责同志进入现场进行质量把关;数据录入阶段,我们实行双人录入,逻辑查错。最后,我们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 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首诊服务需求情况

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就诊时首选医院情况分析: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296人,占65.00%;首选二级医院265人,占13.00%;首选三级医院431人,占21.00%;首选民营医院7人,占0.30%;首选个体诊所8人,占0.40%。

居民选择社区医院首诊的原因分析:价格便宜1 319人,占28.00%;服务态度好901人,占19.00%;就医环境好444人,占10.00%;交通方便1 145人,占25.00%;就医流程便捷850人,占18.00%。从本次的调研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价格便宜和交通便捷是居民选择社区医院进行首诊的主要原因,比例分别为28.00%和25.00%。

居民未选择社区医院首诊的原因统计分析:技术不够812人,占27.00%;服务欠佳162人,占5.00%;设备落后888人,占30.00%;交通不便151人,占5.00%;药品不全979人,占33.00%。

同时,我们对医疗机构的可及性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步行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平均时间是22 min。

2.2 社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居民对开展慢性病的健康管理、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70岁以上老人眼保健指导、特殊人群、幼托机构和在校学生以及养老院中的老人等进行健康体检等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如对开展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管理的服务需求比例分别达到了71.84%、70.14%和66.58%,对60岁以上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和对70岁以上老人开展眼保健指导等服务的需求也达到了81.01%和76.6%,见表2。

2.3 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家庭保健需求分析

关于开展健康风险因素评估的服务,有51.04%的居民表示需要,有11.35%的居民表示非常需要。而对于戒烟限酒的指导服务,分别有78.31%和58.25%的居民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针对合理膳食的指导,有12.48%的居民表示非常需要,有55.99%的居民表示需要。而针对心理疏导的工作,有11.84%的调研居民表示非常需要,有53.59%的居民表示需要,见表3。

2.4 社区居民关于家庭医生制度政策认知

医疗保险是家庭医生制度的保障和前提,为探讨居民的认知情况,我们对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在居民对各级医院的医保支付比例态度上,有40.53%的人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在居民对医院实行医疗费用预付制的态度方面,认为挺好的占30.46%,认为医疗费用预付制不好的占40.18%,而不知道该项措施利弊的占29.36%。实施医疗费用预付的措施,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居民就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但现实调查结果发现近七成的居民对该措施持消极态度,下一步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在认为医疗保障是否应该覆盖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方面,发现有86.42%的人认为医疗保障应该覆盖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仅有13.58%的人认为不应该覆盖。在对社区与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的认知方面,居民知道双向转诊的仅占56.10%,不知道双向转诊的居民占了45.41%。而在所调查的居民中,愿意通过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形式来治疗疾病的,占到了75.81%,不愿意的仅占24.19%,

目前,居民就医的第一选择仍然是三级医院,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等,但居民一直对其持有不信任的态度。除了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以外,更多的是缺乏医疗上的安全感。

2.5 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

对家庭医生非常信任的只占8.09%,54.07%的居民表示信任,35.05%的居民表示一般。数据表明,在非常信任和信任的选项上,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比对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信任度及对家庭医生诊疗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略高,在信任度一般的选项上,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比对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信任度及对家庭医生诊疗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略低,但三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说明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更多的是取决于技术之外的项目,比如更贴近了居民、能够进行主动上门服务等,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亟待提高仍是制约居民家庭医生信度的瓶颈,见表4。

3 讨论

家庭医生制度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在国际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家庭医生制度,他们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了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

当下,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针对国内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矛盾,结合国际经验,在我国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国家医改相关制度的不断出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北京、深圳、武汉、青岛等城市借鉴国际经验,已开始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工作。

上海市于2007年首先开始在徐汇、闵行、金山等5个区进行了家庭医生制的试点。2010年8月,上海又提出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以实现基本医疗的均等化。未来5年,上海将逐步为全体市民配备家庭医生,全面推行家庭医生首诊负责制,届时每2 000~3 000名居民都将有一名家庭医生对口负责管理他们的健康。同年10月又将试点工作扩展到了包括静安、闸北、浦东新区等5个区。2011年,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又写进了上海市的新医改方案中。截止目前,总计有占全市1/3的7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19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5个村卫生室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工作,各区县的试点工作均已初具规模,这为下一步在全市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但这些区县的试点工作各有特色,利弊共存。因此,系统的总结评估各区县的试点工作情况,形成全市统一的家庭医生制度工作模式对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至关重要。

本研究显示,门诊患者65.40%首选社区医院,20.80%首选三级医院;住院患者57.40%首选社区医院,27.80%首选三级医院。60~74岁人群首选社区医院达72.00%,≥75岁老人高达73.00%

门诊患者、高龄者、退休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首选社区医院比例较高。上海市居民首选社区医院原因分析发现:门诊患者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住院患者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和服务态度好;在年龄方面,无论是哪个年龄组,都认为选择社区医院有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的原因。其他项目的人群也基本如此,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主要是价格便宜、交通方便、就医流程便捷。

当然,分析也发现,门诊患者不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因为大多数选择门诊的患者在社区就医;住院患者也一样,不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不同年龄组患者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也基本上是由于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其他项目人群在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分析上,基本也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

本文还对基于健康管理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

4 建议

4.1 构建基本健康保健模式

作者最近提出了基本健康保健模式——“54321”模式[4]。该模式的构架是:5定即定首诊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服务人群;4付即政府、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个人四方付费;3管即各级政府、居民、社会(第三方)进行监督;2转即首诊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1考即1年1次考核。

4.2 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

1)研究社区首诊制度。在预约门诊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社区首诊制度,主要通过优先就诊、预约三、二级医院的专家、以及家庭医生优惠服务等政策,吸引签约居民选择在社区首诊,并通过进一步拉开医疗保险在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逐步引导居民定点在社区首诊[5]。

2)研究双向转诊制度。家庭医生在对签约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若签约居民的病情超出了家庭医生的诊疗能力或符合双向转诊条件的,应由家庭医生开具专门转诊单,通过双向转诊专门渠道帮助其转往三、二级医疗机构;三、二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指定专门部门负责,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遇到紧急情况时,签约居民直接到三、二级医院挂急诊或住院治疗,就诊后应到家庭医生处补办双向转诊单,以备处理医保报销等事宜。待病情稳定或进入康复期后,需要将患者从上级医疗机构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上级医疗机构应通过转诊专门渠道,及时将患者的就诊情况反馈给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应在获得上级医疗机构诊疗信息的基础上做好随访等承接工作,保证患者就诊服务的无缝隙连接[6-7]。

3)研究试行按人头付费制度。实施医保总额预付管理多年来,总额预算观念和风险共担机制逐步形成,项目付费的基石也有所松动,上海要在继续推行医保总额预付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医保结余留用政策、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形成对医疗机构和医生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复合管理机制。社区必须推行按照人头付费机制。

4.3 探讨和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的“4CH8”模式

4C:健康管理4个循环(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康风险的评估、健康风险因素的干预、干预后评价);8:8个健康管理板块(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睡眠、膳食、运动、安全、和谐);4H:4个健康关爱家园(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8-9]。

4.4 加强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培训

以全科医生的培养为重点,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加强适宜人才培养,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助理培训,健康管理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营养师培训。

参考资料

[1] Reagan PA, Brookins-Fisher J. Community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M]. San Francisco: Benjamin Cummings, 2002:1-7.

[2] Hall JJ, Taylor R. Health for all beyond 2000: the demise of the Alma-Ata Declaration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Med J Aust, 2003, 178 (1): 17- 20.

[3] Kirk S,Glendinning C. Trends in community care and patient particip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s of informal carers and community nurs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J Adv Nurs, 1998, 28(2): 370-381.

[4]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制度研究(待续)[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6):831-832.

[5] 杜学礼, 鲍勇. 基于“健康守门人”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8(11): 3503-3506.

[6] 杜学礼, 鲍勇. 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二)[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11): 1341-1344.

[7] 杜学礼, 鲍勇. 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三)[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12):1391-1397.

[8] 鲍勇, 邹鹿鸣. 中国社区慢性病风险和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二)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8(7):805-806.